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2024-07-20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共9篇)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篇1

浅议从传统自然观到环境哲学的变迁

人通过实践活动来完善自身,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然观也就应运而生.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自然观,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环境哲学也便提到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日程上来.本文从传统自然观的缺陷入手,分析了从传统自然观向环境哲学迈进的三种“价值审视”,并就可持续发展观作了论述.

作 者:徐建平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河北,邢台,054035刊 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1(4)分类号:N02关键词:传统自然观 环境哲学 可持续发展观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篇2

1.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主体性哲学。

在哲学上主体和客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主体性是指客观活动的主体, 利用自身的性质作用于客体, 主体性也就是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体性哲学以自我为绝对可靠的出发点, 关注的是主体如何通往客体, 人类如何认识自然, 因此被称作主体性哲学。通过主体性哲学的指导, 许多社会科学得到了发展, 在这种影响下, 运用主体性哲学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当时的哲学背景相协调的, 是合适的。因此, 就形成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人类运用主体性哲学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主体性从此进入了辉煌时期。

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教育者的地位, 教育者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持续改进。然而由于主体性哲学理论本身就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 它过于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性, 而忽视了客体的能动性, 因此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各种问题和缺陷。比如, 受教育者的地位与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育内容“高大空”;教育目标过于一致;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等等。所有这些局限性使学者们遭到越来越多的困惑, 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 这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忧心忡忡, 不断地寻找走出困境的办法。

二、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

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

虽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缺陷, 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合理的部分, 所以我们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否定, 而是要对其进行“扬弃”, 充分克服主体性过强的局限性。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 主体性强调“自我”, 而主体间性强调“我们”。这里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涵了两层内容, 一层内容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另一层内容则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教育资料既是教育者的客体, 又是受教育者的客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主体, 第二个特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不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 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活动。第三个特征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学习来促进双方的思想道德建设。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论证。

(1) 从人和社会发展的阶段论证。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 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相互团结才能生存, 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局限在传授一些生存方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知识与科学技术, 人们开始不断地通过改造大自然来实现某种目的, 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实现自己的某种价值。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主, 把受教育者看作客体, 受教育者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做出的安排,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关照到受教育者的需要, 那么受教育者也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在这一时期, 主体性发生了异化, 人们片面地强调人类的主体性, 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与共处,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及经济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必须要在现阶段实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只有这样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2) 从人的类本质论证。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 在这里, 马克思所指的这个特性, 不仅仅包涵生物意义上的本质, 更多是指人是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真正的类存在物, 人的类本质必然产生和存在于社会关系中, 也包括在生产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真实的、具有独立思维的社会人, 也具有人的类本质, 所以他实实在在地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 而且通过活动实实在在地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就不能像对待物一样对待受教育者, 而要把他当做正常的人来看待, 因为他也需要与其他人发生真实的关系, 与其他人进行合作, 实现人的幸福、价值和意义。过去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接收的“机器”, 完全不照顾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 这样一来, 必然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无法实现我国共产主义的教育目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来对待, 以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为根本立足点, 使受教育者通过自己有意识有目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不断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通过与教育者或其他受教育者的交往合作, 享受生命, 实现人的幸福、价值、意义。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交往

1. 交往实践使得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真正实现。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主体—主体”关系, 这种关系单纯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进行的, 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往才得以实现。人生活在社会中, 如果不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是无法生存的, 如果只单纯地考虑个体, 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完全不理会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那么人类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马克思认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 只是由于需要, 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1) 这也就是说, 语言和意识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地加强了, 那么交往双方就可以从他人身上看到自我, 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真正意识到他人与我同等地位的存在, 真正把他人作为主体看待, 在共同交往过程中实现牢固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 交往是社会性的人的发展源泉, 人们是通过交往来提高思想品德的, 也就是说, 只有通过交往, 主体间性才可能真正的实现。

2. 交往实践的发展使得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交往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的交往实践中,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不断地发展和进化, 使自身逐渐完善, 而每个主体地不断完善又顺理成章地促进了主体间性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中, 不同的交往形式影响着主体间性的不同实现状况, 在此过程中也就促使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发展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通过交往每个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另一方面是指这种主体间性已经不是单个主体间性, 而是延伸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国际间的交流也更加地深入。那时就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狭隘地域性的联系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通的个人所代替。 (2)

摘要:现代哲学是在扬弃了近代哲学唯我性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核心内容就是主体间性理论, 现代哲学被称作主体间性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旨在克服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充分发挥主体间性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而交往则是实现这一转向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倪梁康.胡塞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 1997.

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 篇3

一、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

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

虽然很多文章并未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但管理和治理两个词的不同,恰恰反映了一种理念的改变。两者存在如下显著区别:一是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二是权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权来自权力机关的授权,而治理权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所谓的自治、共治。三是运作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因而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常受质疑,其有效性常难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增加。

2.环境治理概念的界定

罗西瑙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或者至少被它所影响的那些最有权势的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需要,实现各自愿望。在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治理”被界定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民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概念反映这样一种观念,即“各国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政府而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其它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何兴贵(2011)认为治理理论包含以下核心思想: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过程互动化、目标共赢化。

在以上理解“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环境治理界定如下: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多元主体,为解决各种既有或预期的环境问题,通过法律赋予的程序和途径对环境进行治理,从而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包括参与环境活动的所有利害相关的利益主体及各种类型的组织和机构,是一种多元组织或网络的互动模式,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分权和授权,更加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过程。

3.环境治理理念的革新

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有的单一治理主体已经无法应对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不但需要企业和公众的配合,更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环境仍然具有公共事务的特点,需要政府从自身开始转变职能,以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理念,引导多元的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从而构建一套多主体多维度的协同治理合作体系,对环境进行全方位、低成本、高质量的治理。

二、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在环境治理中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首先是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应当建立环境保护的基本框架,约束各种参与主体的行为;其次是经济手段的辅助使用,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税收、收费、罚款等经济杠杆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最后是政府投资环保产业,根据中国环科院认为:要使中国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保投资需占GNP的2%以上,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环保投资需占GNP的1.5%,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保投资也需占GNP的1%。企业投资固然应当是投资主体,但当前阶段尤其是中国,政府投资不可或缺。

企业作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承接方,在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下,需要更好地将环境诉求与利益诉求相结合。企业这一主体与当前中国的环境治理密切相关,如何转型为环境友好型企业也是我国大范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怎样将外在的环境治理诉求与内在的利益诉求相结合,甚至利用日益增加的环境关注度,形成企业环境治理的收益,是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环境治理理论中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公众作为最广泛的环境利益相关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理论和实践中都应积极将这一主体纳入环境治理体系中。政治权力下放,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进而建立完整的政府、企业、公众的环境治理多元参与主体,是以后中国环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三、以环境权为核心的制度重塑

1.企业参与的制度重塑

本文认为,针对企业主体的环境权,主要指企业具有“破坏”环境的权利,以便维持基本的生产活动。承认企业的“环境破坏权”,并不是纵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而是改变既有的政府管制方式,运用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平衡生产与环保,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为例,既有的政府管制模式简单粗暴,根本原因是不认可企业具有“环境破坏权”;而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碳税和碳排放交易的方法,通过累进税制和控制总量的手段,使企业自主衡量“破坏环境”的成本,来选择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逻辑前提就是认可企业的“环境破坏权”。后一种方式就是典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协同治理——政府成为掌舵人而非划桨者,只是在宏观上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而在微观领域让企业按照市场的方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此种方式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增加了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并引导企业低碳发展。

2.公众参与的制度重塑

针对公众主体的环境权,主要指公众具有“享受”环境的权利,进而保障健康的生活状态,以“环境收益权”为核心的针对公众主体的制度重塑,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维护法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构成应当包括环境信息知情制度、环境立法参与制度、环境行政参与制度、环境司法参与制度,以及出于保障上述制度实施的程序保障制度等。

融入实践。近年来全国各地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积极创新公民参与环保的形式,如圆桌会、陪审员、道歉书、点单式、联动化等形式,其目的在于吸引公众积极地参与到环境管理和公共决策中来。

投身组织。环境 NGO 作为新生事物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众根基,是公众参与最活跃、最有效和最具生命力的组织形式,它培养了公民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能力与热情,加强了公民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这种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公民间新的人际纽带的形成和良性互动,产生新的公共空间。

参与激励。首先,应当重视对环境意识的教育宣传;其次,应当进行奖励机制的相应设计;最后,应当构建低成本的参与制度。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信息不足和有限理性的问题,而数量多、分布广的公众由于最贴近也最了解周围的生态环境,只要渠道畅通,公众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给政府大量的环境信息,为科学的环境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除此之外,公众监督作用的发挥也至关重要。

四、职能转变的逻辑起点

建筑环境问题的几点哲学思考 篇4

关键词:建筑环境问题 哲学 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人类的产生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仅源于自然,还把大自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历史解读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崇尚与依赖自然的古代,这一时期,是人直接依赖自然界现存物质资料生活、人与自然界直接统一的时代;试图控制与统治自然地近代,这是人与自然界加深分裂的时代;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与协调发展的现代。

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但有些进步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在古代,由于人类活动水平低、规模小、进展慢,因而自然对人的负面作用大多是潜在的、轻微的、局部的。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两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方面全面跃进,建造了宏伟的楼宇水榭,发明了神奇的飞机火箭,制造了原子弹与高能加速器等。当人们正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欢愉之时,现代文明也大大加剧了不利于自身的异己力量,其负面效应与日俱增,愈益昭彰,带给人类一个又一个苦涩之果。如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氟利昂气体造成的臭氧层破坏、酸雨所带来的湖泊酸化及森林破坏、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人口剧增,周围生存建筑环境恶化。总之,地球建筑环境与生态圈正遭到工业文明以来最为严重的侵蚀,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又用自己的双手制造一系列富有现代特征的全球性建筑环境问题。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篇5

—专访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主任李选辉

[导读] 前中国著名职业打假人、香港《华新报社》记者,国际华人记者协会干事。现任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主任、CEO李选辉说:以前是净化消费环境的一只“啄木鸟”,现在更要发扬中弘信“啄木鸟”的团队精神,相对以往会更加专业化、团队化、公益化。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成为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的非盈利公益研究项目。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为委托人提供有黄金价值的维权策略方案将是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的工作重心,也是重中之重。但单从法律的一般启动程序化解社化纠纷矛盾,有些缓慢、滞后。一个优秀的法律团队不是接到委托后,立案、开庭走个过程,更重要的是是否在法律范围内,以最快的时间化解社会矛盾,最大的争取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将在提供服务上创新法律思微模式,使事务所中弘信品牌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竟争力的法律咨询服务第一品牌……

曾经的维权斗士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10年前的时候,在做什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享受着无忧无虑的青春。而李选辉先生,在他10年前,从陕西老家来到深圳就走上了一条艰辛且注定会备受争议的“职业打假人”之路。

李选辉从事打假是继中国打假第一人王海先生之后的5年。从事打假事业以来,李选辉几度至江西、广西、天津、陕西、河北等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时至今日,虽然创办了事务所,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讨伐。2000年6月25日,李选辉在深圳某大商场购买了一盒消准字号的“脚癣王膏”产品,经向陕西省卫生部门核实该产品批准文号早已过期,依据《消法》第49条,向商场提出了赔偿的要求。两天后成功索赔,受到鼓舞的他在深圳搅起一场场打击假冒药品风暴……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9年打假,李选辉累计向药监局、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投诉、举报假冒药品、商品千余种。通过法院起诉数百家企业销售假冒药品及商品。

李选辉告诉记者,2000年至2009年打假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至2006年间,一些药品超市、连锁店,竟然公开、大量销售假药及假冒药品,从补肾类药品到风湿骨痛类药品、妇科类药品、泌尿系统类药品等,一些正规的药房柜台上明目张胆的陈列十几种假药,有的国药准字药品批准文号竟然是7位数。不得不让他触目惊心,就连某金字招牌的全国型药房,也在销售三无药品(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造假、企业名称造假、药品名称造假),自已简直都无法相信,但的确是事实。“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一般是全部买完,有多少买多少,然后投诉、举报起诉至法院或是向公安机关报案。”李选辉告诉记者。

初期打假,李选辉很少抛头露面,但在业界,特别是药品市场行业,医药商企、职业打假人都知道李选辉这个打击假药重量级人物,部分缺少自信的医企连锁店,看到李选辉来买药品,竟然“拒卖”,究其原因,店家竟称该货已被预订。不能取得证据,李选辉便向职能部门电话举报,告诉查处部门相关涉嫌售假药房的详细地址,以便职能部门能讯速、准确打击……。

中国著名职业打假人 专吃“害虫”的“啄木鸟”

随着打假打击对象的逐渐的升级,李选辉的打假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从打击假冒药品到反欺诈、误导消费者商品,对象从小企业到大企业的不断升级,引来了诸多媒体的关注。渐露头角,被 “媒体一度称之为“ 中国著名职业打假人、维权斗士” 专吃“害虫”的“啄木鸟”。

2007年7月李选辉讨伐起诉田七牙膏宣传功效误导消费者索赔4.9元,8月11日开庭,南方都市报做了采访报道。报道称《民间打假者诉“田七” 称牙膏宣传功效误导消费者》,2007年10月5日腾讯新闻、南国早报报道《中国3000“职业打假人”:倾家荡产"悄悄吃害虫“》,搜狐新闻、《晶报》2008年10月18日报道李选辉起诉六必治牙膏涉嫌虚假宣传案报道称《六必治牙膏被指虚假宣传 沃尔玛未尽到审查义务》……同年,李选辉与中国著名通讯维权人士、震惊全国的“操”字上诉案陈书伟先生、中国房地产打职著名人士孙安民先生及广州著名职业打假人士徐大江先生在广西掀起一股打假旋风,席卷广西各个市场流通领域。其正能量事迹先后被《南国早报》、《法治快报》、《健报》、《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南宁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追踪采访报道,随后,李选辉打假报道响彻中国大江南北,被媒体称之为中国著名职业打假人,被《南宁日报》誉之为专吃“害虫”的“啄木鸟”……

联合利华鸡精案

2007年8月20日,李选辉代理徐大江起诉南宁柏联百盛商业有限公司产品责任纠纷案业经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判决获胜,法官的公正审理,代理人李选辉的专业精神及恪尽职守,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该案虽然标的小,仅3元,但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里程碑史上有着极具重要的意义。

鉴于该案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联合利华鸡精案于2009年10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被选入由【国家法官学院案例编辑部】编撰的《百姓维权实用案例丛书》做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精典案例选编列入其中。该案主要涉及因对消费者做引人误解的宣传及经营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要求引发纠纷的案件。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家乐牌新一品鲜鸡精,1元/包,原告在购买产品时看到了商品包装上印制的“本品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本产品按中国鸡精行业标准生产、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推崇之品牌”后决定购买。购买后原告在查询国家相关官方网站得知:ISO是世界上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之一。ISO9001:2000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产品上标示ISO9001是表示生产厂家已经通过了ISO9001:2000管理体系认证。也就是说这家公司的质量管理是被人认可的,并非是产品通过质量认证的标示。而被告在商品包装的一面上印制以上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被告所销售的产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已构成了事实上的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退货款3元并依法增加赔偿3元,合计6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该案一审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支持了消费者的诉讼请求,被告在上诉期间未提起上诉。

担任调查顾问

20008年6月李选辉转型,创办深圳西北狼企业顾问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专为企业打假、调查收集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证据,坐阵指挥专项侵犯知识产权案,协力企业与工商、质监、公安等职能部门打击涉及侵权的造假企业。公司创立初期就接受了中粮集团及橡果国际关于打假维权的委托,根据委托人提供的线索,公司调查员调查发现深圳罗湖某小区大量批售涉及中粮集团旗下品牌“长城”干红葡萄酒商标侵权,落实造假窝点后,随即协同工商、公安一举捣毁该批售侵权商标窝点,涉案商品足足装了四大卡车,最终商标侵权案被破获。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委托人好评。

致力帮更多的人

多年来李选辉的打假足迹也在不断地延伸,在国内打假界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响。多年前,李选辉就已经践行曾给自己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攻读法律,争取拿到律师资质,以律师身份将反欺诈维权事业进行到底。早些年他已经做到了,通过努力,他已顺利获得中山大学法律本科文凭并获得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研究生学历。如今,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创立了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主要从事法律相关盈利业务与非盈利性公益项目。专业、专注于法律风险预防管控,忠诚为公民个人在投资、消费、权益保障综合领域与企业设立、运营、债务回收、投融资、法律事务及综合领域保驾护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多年的法律维权生涯及社会实践给李选辉积累了丰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处理案件的新型策略。他不仅长期进行法律实务,而且也长期对法律理论进行研究,在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理论研究过程中,间接推动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政务公开、行政效能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的修改与制定。

今非昔比,李选辉不再是10多年前仅有一腔热血的青年,今天的他,更知道怎么样运用自己的专业、社会能力、身份去帮助更多的人。即使已经有了自己的事务所,他依然记得自己是当初那个想帮助消费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让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李选辉。因此,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一成立,他就设立了中弘信消费者权益保护(非盈利)项目研究中心,旨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对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用行动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创新法律思维模式

采访结束,前中国著名职业打假人、香港《华新报社》记者,国际华人记者协会干事,现为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事务执行人(CEO)李选辉说:“以前是净化消费环境的一只“啄木鸟”,现在更加要发扬 中弘信“啄木鸟”的团队精神,相对以往我们会更加专业化、团队化、公益化、强化社会责任感。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成为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的非盈利公益研究项目。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为委托人提供有黄金价值的维权策略方案将是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的工作重心,也是重中之重。

但单从法律的一般启动程序化解社化纠纷矛盾,有些缓慢、滞后。一个优秀的法律团队不是接到委托后,立案、开庭走个过程,更重要的是是否在法律范围内,以最快的时间,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合理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李选辉说:“以后的工作当中,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将在提供服务上创新法律思微模式,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重视化解政府与访民间的冲突矛盾、民商冲突矛盾及劳工与企业主间的冲突矛盾。为中国的法治事业的顺利推动做自愿、忠实的践行者,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竟争力的法律服务第一品牌,为民解忧。

匡扶正义,厚德载物

不忘初心,匡扶正义,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心系社会,心念国家,方得始终。就因为李选辉一直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所以今天的他在繁华的世界中,仍没有迷失自己当初的那颗赤子之心。希望每个法律界人士都能够像李选辉那样,不忘初心,匡扶正义,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心系社会,心念国家,为中国的法治事业贡献一已微薄之力,国泰民安。

链接:人物简介

李选辉,前中国著名职业打假人、香港华新报记者、干事,深圳西北狼企业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00年始投身于中国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公益事业领域,被媒体一度荣为“中国著名打假人、维权斗士、净化消费环境的啄木鸟、悄悄吃害虫”。现为中弘信法律咨询事务所创始人、首席执行事务合伙人(CEO)、主任。中弘信(非盈利性)总项目研究中心发起人。著有《中国消费者保护论》、《餐饮食品生产企业刑事犯罪法律风险提示》等论文。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篇6

yum install screen

运行:screen -S lnmp

2、下载LNMP一键安装包:

wget -c soft.vpser.net/lnmp/lnmp0.9-full.tar.gz

3、解压LNMP一键安装包:

tar zxvf lnmp0.9-full.tar.gz

4、开始安装LNMP一键安装包:

执行 cd lnmp0.9-full/

./centos.sh 2>&1 | tee lnmp.log

输入要绑定的域名(建议使用一个二级域名(如:web.123.com),该域名会绑定到/home/wwwroot/,方便以后管理,不要用自己的主域名!如果输入有错误,可以按住Ctrl再按Backspace键删除),输入完成后回车

再输入要设置的MySQL root的密码,输入完成后回车

如果需要安装InnoDB,可以输入 y 回车,不需要的话直接回车即可,

提示“Press any key to start...”,按回车键开始安装。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篇7

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误区

(一) 普遍认识。

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家有一个普遍一致的看法, 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属于鱼与熊掌的问题, 两者不可兼得。如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张晓东博士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对我国近期 (2005年至2010年) 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度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 按照90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未来10a的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仍然呈现出“U”型特征, 即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并且事实上也是这样, 近几十年, 世界上的经济已得到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 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 据联合国开发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 175位专家参加完成的《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 人与生态系统, 正遭破坏的生命之网》中, 对全球五种重要的生态系统作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70%的农田退化, 地力枯竭;50%的湿地已经在20世纪消失;2/3的渔业已经濒临或超过持续生产的极限;至少1/3的人面临缺水, 其中13亿人没有健康饮用水;世界上10%~15%的物种将在未来的30年灭绝;80%的森林正遭砍伐。如果各国政府和公民对此不予以足够的重视, 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还将加快。由此可见, 经济快速发展已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负面影响, 人们正在慢慢咀嚼着自己酿下的苦果。以至于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声:地球只有一个, 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它们两者难道真的就是天敌, 势不两立吗?我们该怎么办呢, 难道我们就只有要么牺牲环境, 发展经济;要么牺牲经济, 保护环境, 回到原始社会中吗?这两种选择是大家都不想要的。那么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案呢?

(二) 逻辑错误。

首先, 我们不必急于去做这样的选择, 而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前面的普遍认识中发现经济发展势必会带来环境破坏, 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必然的关系。细细回味, 发现这种普遍认识存在一种逻辑错误, 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可能性的问题, 而不是一种必然性的问题, 把可能性误认为是必然性。逻辑学告诉我们:如果此事发生, 则彼事一定会发生, 谓之必然性;如果此事发生, 彼事既可以发生, 也可以不发生, 谓之可能性。其实, 经济发展只是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 只是人类的进步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事实, 以至于大家把它作为了一种必然性的东西来看待了。认为经济发展肯定会带来环境破坏, 两者是势不两立, 此消彼长, 我们只能择其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大家对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普遍误区, 犯了逻辑错误, 把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间存在一种实质性的区别, 它们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

(三) 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说过: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可能性是指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所以, 必然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是根据和条件很充分, 在现在的条件下就可以实现的可能;可能性是现有条件和根据还不很具备, 未必能实现, 另外, 还有多种可能, 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胜利的可能和失败的可能, 并且要区分可能性的量, 即概率的大小。因此, 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能性的问题, 有了经济发展这一条件, 不一定就会引起环境破坏, 还必需其他的一些条件, 如政府的态度、世人的观念和企业的做法等等。并且, 如果让其他的一些条件变成一种积极的方式, 加上经济发展这一个大条件, 还有可能变成一种好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可以促使环境的保护, 如绿色环保、生态平衡、人和自然的和平健康共处等等, 因为经济发展了, 就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牢固的后盾, 再辅以发达的科技, 就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样, 就可以使环境保护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建设得更美好。另外, 只有环境搞好了, 经济发展才能够持续。由此, 经济发展和环境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为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环境保护好了又能使经济更快、更好地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对政府工作的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只要措施得力、方法正确、政府重视, 可以让可能性往好的可能性转化, 使不好的可能性的量的概率为零, 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者变成鱼与熊掌可兼得。也就是说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协调, 并且相互促进。这样,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应该成为各级领导、企业家及每一位公民深思的问题。下面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所带来的启示。

首先, 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中国现行的有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总的精神是经济导向, 优先考虑经济发展问题。在实践中,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 实际工作中出现“重经济, 轻环保”的现象就是这种选择的真实反映, 到目前为止,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许多环保领域成为被动治理的境地。反观发达国家, 早已走上以预防为主的阶段。故必须充分认识到偏重于环保的趋势, 把环境保护扎扎实实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其次, 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并实行统一管理。时下, 我国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 在实施过程中, 往往被地方政府和企业大打折扣, 如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 就在制订和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三同时”制度, 即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其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制度。但具体实施起来就有点变味了, 出现上述情况, 必须有赖于政府真正发挥出环境管理职能, 政府必须以监督、防止环境污染发生为主要管理职能。以前, 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在于地方政府, 而地方政府因为缺乏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再加上受经济利益驱动, 往往无法尽到自己的责任,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而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发展是主要职责, 经济的增长速度也是考察各级政府官员的主要指标, 这就使得各级政府往往倾向于为了经济发展而容忍、袒护、甚至支持经济发展中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还直接从事一些破坏环境的活动。因此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环境, 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格局, 根据不同环境的特点、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环境管理部门, 并且实行中央垂直领导;在中央政府设立统一的国家环境管理委员会, 统一管理全国的环境;赋予环保部门独立的环境执法权, 减少来自地方的不当干预, 从权力机制上保证环保部门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开展环境执法活动。

再次, 构建绿色GNP和实施绿色管理。当前, 环境项目未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资源价格未充分体现资源的补偿租金——即自然成本, 传统会计核算也未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产品成本, 未将企业所应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纳入负债, 因而许多企业的环境成本外部化, 并且一些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费用, 达到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的, 仍然排污或浪费资源。此外, 许多环境问题的暴露都具有滞后性, 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也具有滞后性, 为了减少污染后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延期支付, 为此, 政府应推动绿色会计发展, 构建绿色GNP体系, 将经济现象、社会现象和环境成本纳入建立资源更新的有偿使用制度与经济补偿机制, 使环境保护成本内部化, 并力争实现收益化。包括政府制定环境标准并对违规企业给予处罚, 政府对污染物的排放征税以使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并刺激企业不断寻求低成本的污染治理技术以减少排污费的积极性。政府向企业发放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 使其根据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美国经验显示,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具有可观的甚至巨大的成本节约作用, 同时,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事前控制污染的方法。

最后, 政府应该支持环境保护。中国政府应该从各方面, 特别是资金方面支持人们探索科学可行的环保机制, 开发先进环保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环境技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组建民间环保团体, 支持它们开展各种有益于环保的活动, 协助政府做好环保工作。

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了。很多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是鱼与熊掌的问题, 两者不可兼得。但是, 这种认识存在着一种逻辑错误, 把可能性的问题变成了必然性问题。其实, 只要我们正确处理, 政府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责任, 一定能够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辩证关系,政府工作,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晓东, 朱德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资源科学, 2003, 25 (2)

[2].杨小妍, 李凤英.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2, 3

[3].孙洪庆.我国绿色营销的困境与对策.现代财经, 2002, 1

[4].刘大椿等.科学技术哲学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5].中央财经大学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新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化;政府调控

一、导言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马克思在研究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破坏的解决方法时就已经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了“靠消耗最小的力量”,这恰恰正是当今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社会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也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提出要进行废弃物、排泄物再利用,使“生产废料再转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使排泄物再回到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这是今天循环经济思想的最早萌芽,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依靠科学进步和工艺改进对废物进行再利用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前人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确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根据具体国情,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众所周知,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是我国的国土状况却不是最好的。据统计:我国70%的国土面积每年受东亚季风的强烈影响,6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活和生产,35%的国土面积受到土壤侵蚀和荒漠化,3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区、荒漠区,30%的耕地面积为酸性土壤,20%的耕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或海水入侵,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在这种毫无优势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我国众多人口又使得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从而导致我国的平均综合发展成本远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二)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生态环境惨遭破坏

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整体不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严重破坏,如森林退化,草地、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减退;自然灾害频率加大且危害程度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黄河断流,长江等水系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以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严重。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及条件,治理水平都无法跟上污染速度,我国正在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

像我国目前的粗放型“原料-产品-废料”传统生产模式的“三废”综合利用率低,对环境污染大,而“原料-产品-废弃物-废弃物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发展的又不够成熟,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我国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一般而言,如果注重经济发展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则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财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采取合理的对策,在经济得以适度增长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生态环境不惨遭破坏,使得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及目标

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同时,资源、能源供应紧缺,价格上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逐渐使人们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一种适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循环经济

应运而生。

一些发达国家以3R原则①为基础发展和实行循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已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解决由后工业化和消费性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人均消费水平也仍然偏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我国向工业化快速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阻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依赖于发展循环经济,才有助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将循环经济作为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缓解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对经济造成的重大影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建立工业生态园区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消费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和节约型社会。

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利用,包括物质在经济系统的不断循环以及物质在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和资源环境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立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整体内,强调系统整体最优,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环节。鉴于产业系统在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实现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和经济整个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

二)发展产业生态化

1、发展产业生态化的背景

在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活动上升为政府行为;到1992年《21世纪议程》的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由一种口号转变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的开始。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利可图,企业就必须提供消费者需要的绿色产品,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要求,把生态学原理引入工业生产体系中,模拟生态系统功能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耗、低(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这种工业体系被称为“工业共生体系”或“生态工业园”。

之后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生态工业园区。

2、实施产业生态化的策略

(1)环境成本内部化所谓环境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于破坏环境而形成的成本,包括:环境破坏造成的当前福利损失;治理环境所需的成本和费用;环境破坏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福利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科斯定理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市场将外部效果转化为内部效果,也就是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即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中,消除其外部性。主要方法是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通过市场化产权协议的办法,使环境资本产权化,合理确定土地、矿产、森林等环境资产的价格,充分补偿资源和环境成本,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总体福利。

我国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大力宣传,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加大污染处罚力度,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使企业将环境成本计入其产品成本中。从长远角度看,环境成本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因为随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可度的提高,产品的销量得到保证,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带来无形收益。

(2)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促使企业节能减排①财税调控目前我国一方面水、电、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严重紧缺,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资源市场价格低,造成严重浪费。资源利用不充分,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收取高额的环境污染费,以抑制污染行为。为了控制环境污染,也可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税率。污染越轻,税率越低。一旦污染超过某一规定值,企业将支付高额的税费。

②建立“碳信贷”的排放交易制度“碳信贷”是指企业可以把自己的减排量拿到市场上在企业间进行出售,卖出减排量的一方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买入减排量的企业也可以避免因无法完成减排量而遭到处罚,充分体现了“谁环保谁受益”的原则。

③设立碳基金和减排基金

碳基金主要面对中小企业,用于咨询节能技术和购买节能设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减排既定目标。

减排基金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实行有效减排技术的推广、企业环保项目的实验和减排项目的实行服务,目的是强化企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意识,增强企业减排主动性。

④优惠信贷、鼓励环保

政府可以对环保项目或绿色产品提供优惠贷款,通过信贷杠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用于防治污染和废物回收利用的资金,可向银行申请优惠贷款。

努力将节能环保发展为一种社会时尚,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使节能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

(3)营造绿色企业文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入生态文化的内容,塑造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绿色企业文化。我国企业都应该自觉保护环境、资源、生态,实施绿色企业文化战略,进行绿色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现代消费者追求绿色产品的要求,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加强政府调控,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1、合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政府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合理调控。首先,鼓励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增长遵循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原则;通过征收资源税、污染罚款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其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同步进行。企业应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组织经济活动,安排生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业。调整投资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控制生态破坏,防治污染。最后,逐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强化环境管理。我国现有的政策计划不足以满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协调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和谐发展问题。

2、科教兴国,发展科学技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也迅速飞跃。

伴随而来的是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从长远看,有形的资源和资本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要寻求协调发展和更高的经济效益我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和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工业,达到高效、低耗、低污染和协调发展的目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发动公众参与等手段,提高整个民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个人绿色消费。提高环境意识不能只局限于少数的研究学者、高级管理人员和环境科学人员,而必须渗透到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的大力宣传,提高公众整体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迎接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觉顺应世界经济的绿色潮流。

注释:

①“3R”原则即资源消耗的减量化.Reduce、消费和使用过程中的产品再利用.Reuse、废弃后的废物资源再循环.Recycle。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辨 篇9

The speculative philosophy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赵梅(1981.06—)女新疆哈密市物流管理助教经济管理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的作用越来越凸现,但是其对环境的污染也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分析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的原因,从科学合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的理念,并提出了若干条合理化建议。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But its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is growing.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From philosophical ang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se what the causes of the pollution are.Finally some advices are given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sound relation between them.关键词: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Keywords: transport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类自进入18世纪工业化时代至今300余年的历史,创造了比此前所有时代所创造的价值总和还要多的价值,是人类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自从科学技术诞生那一天起,人类追求和探索的步伐便越来越快。此间,交通工具也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这些变革引领人们从畜力时代进入蒸汽动力时代,又从蒸汽动力时代步入内燃动力时代,下一步必将进入光电动力时代和核子动力时代。交通工具的演进使得处于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越来越明显。所有这些趋势的继续发展都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各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与相互贸易越来越频繁,产业布局朝全球分工合作方向发展,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尤其表现在资源与能源的供求上。例如APEC掌握了全球石油产量的80%,若是其供应所需运输路径中断,则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将会因之而崩溃。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产生,没有了交通运输,城市终将成为废墟。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受制于其对内和对外的交通运输的发展程度,因为交通运输的发展使本来一个个孤立居民点彼此连通,成为城市的雏形。一个城市的布局往往是沿运输线路走向的。可以说,一个城市的交通越是发达,则其商业也就越发达,其繁华程度也就越高。交通运输进一步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之间的商贸关系于人员往来,工商业沿城市之间的运输通道布局进一步促使了城市群的产生。而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群的内部联系的愈加紧密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环境,而且随着人类进步的加快,人类活动需要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向自然排放着越来越多的生活与工业垃圾。目前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已是十分严重。过去人们那种人定胜天、人类要征服自然的观念彰显了人类的无知与莽撞。现在看来,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是: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的实践活动引起自然的一个反作用力,那就是因为人为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

交通运输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和货物的位移,促进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可是也对环境产生着不可忽视影响。有研究表明,2004年全球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占总能耗的25%以上,运输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22%,而这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更为严重。另外交通噪声、交通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放射性辐照、日照危害、电波危害等交通公害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运输系统的供给能力、资源消耗以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上。我们知道,由于事物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基本矛盾并不总表现为主要矛盾,非基本矛盾也并不总是次要矛盾。在交通运输发展的某一阶段或场合,上述某一非基本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可能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起着支配与决定性作用,进而转化为运输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的重点。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矛盾是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因此重点放在发展上,而且很多行业遵循的是粗放型发展的路径。交通运输也是如此,这是我们难以逾越的现实选择。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由于环境、资源等外部条件的限制,社会运输需求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当增长的运输供给超过该地区环境容量时,运输的机动性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转化为运输活动的主要矛盾,交通运输随之进入后运输化阶段。我国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发达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自觉的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的哲学原因:

首先,从认识论角度说,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副作用产生的后果都会促进人们进行经验总结,并加深人们的认识程度,这样前一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次实践中就能加以避免和克服。人类的实践是这样进行的,人的认识也是这样反思的。按照这一思路,伴随着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的产生,对因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防治、解决也是同步进行的。这样的污染虽然始终存在,但是也始终不会严重到影响全人类的生存的程度。可是,事实是随着地球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日益严重,而且必将影响到人类生存。如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造成人类的呼吸道疾病种类急剧增加、大量汽车拥上道路导致交通事故大大增加等等。

其次,从逻辑的角度说,交通运输这一实践活动的副作用导致了环境污染说蕴涵了这样一个前提:环境污染是人类为了谋生存而实践的必然后果,就像药物在医治疾病的同时会对病人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一样。由这一前提必然得出如下推论:一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是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的行为,二是环境污染是前一行为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事实是当前的很多污染的出现并不是生存必须行为的结果,或者不是生存必须行为的必然结果,比如核污染的出现就不是生存必须行为的必然结果,其实交通运输业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行为。

再次,从历史的角度看,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最初是交通运输作为工业化助推器首先在发达国家暴露出来的,之后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当因车辆增加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速度没有超出自然自身的承受力时,虽然存在实践的副作用,但是却不存在或者只存在很小规模的污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于是,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也伴随着17世纪出现的燃煤污染、19世纪出现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20世纪出现的核放射污染,不断增加着对环境污染的份额。20世纪50年代至今,交通运输对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到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

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可避免存在的,而在不可能摒弃交通运输的条件下,人类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来减小其负面影响,促使其朝快捷、舒适、准时、安全、少污染、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运输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新的交通运输结构,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内部诸方式的协调发展。在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的运输方式根据其对环境污染的大小和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都有其优缺点,在协调交通运输系统内部诸方式时,要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原则,在时间上既要考虑现有运输环境下的合理配置,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未来时期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货物流量流向和运输线路的协调;②地区间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③各种运输方式设备能力的协调;④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工作的协调。我们应该总结和吸收我国传统运输模式及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减少那些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事故频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选择运力强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较低的交通运输项目,根据我国人口多、地域广、资源相对量较少的特点,大力发展铁路、城市轻轨、地铁、公共交通等运输方式,使整个国家的经济与运输都更有效率与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和完善交通运输技术,同时依据技术发展污染小、载重大、高效率的运输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输技术与运输工具的不断创新也是交通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推动力。在交通运输项目的建造过程中,应广泛使用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施工技术、新工艺技术等;在交通运输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应采用新的节能高效低污染的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以及科学严密的运输组织和管理方法。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以保证交通运输体系的技术可持续发展。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发展高效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实现能源供需的协调发展。

3、大力改善经营模式。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强调注重项目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实现其经济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实现运量的可持续性和经营的获利性,以避免交通运输业各种运输模式的盲目发展,这可以通过改革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合理的运营体制、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意识、降低运营成本、倡导公平的竞争环境等保证交通运输体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4、采取各种有效的环保措施。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强调应注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和功能,以建立交通运输线路沿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5、注重交通运输体系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交通运输体系将对社会带来广泛的影响,如对国家地位、安全、公平参与、妇女地位、旅游、文化教育事业、就业、社区等。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都有可能难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应重视其社会可持续性。

6、确保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先行和基础产业,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经济作用;②宏观调控作用;③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④国防意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当以确保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

7、制定交通拥挤控制政策和公交优先政策。废除免费进入城市中心公路网的惯例,按

照交通拥挤的外部费用征收拥挤税;在目前技术上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应采取必要的替代措施,如发放地区通行证和采用电子远程自动收费系统,以及停车收费等。扶持公交事业的发展,对公共运输给予补贴,并采取与环境有关的税种的优惠或减免、优先通行等政策。

8、加强环境教育,强化环境意识,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自身应积极进行环境改造,同时督促企业进行企业内部周边环境保护与改造。

参考文献:

1] 刘玉庆、范世乾.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思考《综合运输》

2] 王笑京.智能运输系统哲学层次上的思考 《交通运输系统与信息》

上一篇:县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下一篇:2岁睡前故事大全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