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共5篇)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 篇1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积累起经验。“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英语和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我负责的办公室工作,平时在工作只是打打电话处理文件,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就连以前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应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由于现在还住校,所以每天7点不到就得起床去挤公交车,就算再寒冷再差的天气,只要不是周末,都得去上班,我们必须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学校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课,自由许多。
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象我就是每天就是坐着对着电脑打打字,显得枯燥乏味。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个性,遭遇挫折时绝不能就此放弃,犯错遭领导。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父母的收入,而有些人则是大手大脚的花钱。也许工作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而且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
五、实习体会
踏上社会,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由于存在着利益关系,又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同事不会象同学一样对你嘘寒问暖。而有些同事表面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肩膀不断地往上爬,因此刚出校门的我们很多时候无法适应。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每天只是在等待着下班,早点回去陪家人。生病时的轻轻一句慰问,都有助于营造一个齐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心情好,大家工作开心,效率高。在电视上不止一次的看到职场的险恶,公司里同事之间的是非,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多工作,少闲话”。且在离毕业走人仅剩的几个月,更加珍惜与同学之间的相处。
我是学管理的,在书本上学过很多套经典管理理论,似乎通俗易懂,但从未付诸实践过,即使在办公室中也很难处理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情。也许等到真正管理一个公司时,才会体会到难度有多大;我们在老师那里或书本上看到过很多精彩的谈判案例,似乎轻而易举,也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两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 篇2
生态心理学研究特征
(一) 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秦晓利在《生态心理学》一书中, 定义生态心理学为“运用生态学的视角与方法, 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并把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 主要以吉布森、奈瑟、巴克为代表, 强调在非实验室的情景下研究生态心理学;另一种是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 这更趋向于问题型的心理学研究, 针对的是生态危机的现象, 其代表人物有温特、霍华德和罗杰克, 他们试图用心理学的方法, 改变人们对环境的不适当的行为。
(二) 生态心理学研究方法
强调自然情景的生态效度的研究。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研究, 采用还原的方法, 将现实生活简单化, 讲究在实验室环境中, 通过变量控制, 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以线性方法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求达到实验的效度。虽然, 实验室的研究方法强调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达成, 然而, 生态心理学认为, 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 静态的变量控制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巴克、奈瑟等力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知觉现象, 立足于生态世界观, 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心理学家使用“生态效度”一词, 来强调与传统的实验室心理研究的区别。“生态效度”最初是由布伦斯维克 (Brunswink) 提出的一个术语, 指“远近距离的协变程度”。[2]
对还原论和元素主义的批判。来自经典力学的还原论认为一切高级的运动形式都可以转换为低级的运动形式, 我们可以把整体性的现象分解为具体的组成部分, 从低级的、简单的形式中分析复杂的整体。与还原论相类似, 元素主义, 也是与简单性相联系, 牛顿的机械世界具有因果决定性、统一性、可加性、简单性, 因此用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 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将心理和行为分解为基本的元素。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到作为部分来研究整体以及强调整体、忽视部分的局限性。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 把对视知觉的研究放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 关注来自环境对实验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 他允许被试的头部摇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一体的光学。
具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生态心理学采用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法, 行为样本记录法、行为背景调查法、档案法来实施具体的研究。生态效度实验法与传统的实验法有所区别, 在实验的取样、设计或者是实验场的选择方面都尽量靠近真实的环境, 以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真正的心理状态。样本记录法, 指在自然环境中对人或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 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原则。[3]行为背景调查法通过K-12量表, 对处于各个不同行为背景的被试进行分类, 设定边界, 在各个边界中探究行为的差别。这种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 包含描述法、自然观察法等;巴克强调进行生态行为科学研究必须注重对生态数据的搜集, 以及如何在档案中保存这些数据, 以便容易接触这些数据。
生态心理学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的视角
(一) 人与媒介的关系
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 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把我们作为媒介之外来看问题, 我们使用媒介来进行传播。第二个是媒介环境学的观点, 是把环境当做媒介来理解, 或是把媒介当做环境, 我们参与到媒介中达到媒介交流的目的。
我们把媒介定义为“在自然中起中介作用的事物或者物质, 通过空气的力量产生了一个效果” (Random House/Reference Software, 1993) , 媒介的这个观点强调了技术使用和作为发送传递信息的通道。与此同时, 认知主义把认知描述为信息处理, 信号通过转换进程、暂存器和处理模型传输。依照这样的思路, 人类使用电脑工作的方法就是通过信号和机器语言与电脑的相互交流。然而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开发中, 我们是否可以单纯地理解人与媒介的关系是一种交流?
传统媒介知觉隐性的我。生态心理学认为, 知觉环境就是知觉自身, 我们与环境是一种交互的、互补的关系。当我们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时, 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知觉或者思维模式赋予对媒介的理解, 当媒介反作用于我们自身时, 又体现了我们的知觉形态。我们与媒介的交互也就是与自身的知觉进行交互。在传统的媒介形式中, 我们的交互是“我-媒介-我”的转换, 另一个我依旧存在于我的思维中。
新兴媒介知觉显性的我。尽管媒介环境学的理论不只是针对新兴的媒介形式, 但在一定程度上, 生态心理学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正是顺应了新兴媒介的发展。新兴媒介的发展集合了我们人类本身复杂时空与准社会环境中的优良交互传统, 不管是对人类认知环境的模拟还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模拟, 抑或是媒介界面的设计等, 越来越顺应了我们的认知模式, 根据人类认知处理的差别, 跟随适应我们的认知模式, 相比传统的媒介环境, 无处不在的关怀体验显性了我们的认知模式。如果说, 传统的媒介交互是与隐性的我们进行交互, 那么新兴的媒介交互形式, 体现为显性的交互形式。这种交互模式体现为“我-媒介-克隆我”, 这与生态心理学的“知觉环境即是知觉自身”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人与环境的关系
进化论的观点。现代人类与前冰川时代的祖先的区别是我们的适应性是重要的文化, 自然选择的许多进程被快速的适应机制代替, 塑造了智慧的人类。但是人类的进化速度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放慢, 因为, 选择的压力可能由技术和社会政策来调节而不是自然选择来调节。[4]诺曼 (1993) 曾简洁地总结了信息外化的主题, “事物使我们变得很聪明”。他认为, 人类的认知大多不是存在于我们的思考或者记忆能力中, 而是我们构建外部认知事物, 并使用它们去补偿我们工作的限制和长期记忆。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调节、自组织, 其机制就是补救媒介。媒介不断补救的过程就是媒介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 甚至是模拟和复制人的感知和认知模式。莱文森“人性化趋势”的媒介进化论认为, 人好比是“自然环境”, 人们选择技术和媒介, 用以维持、发展自我, 改造世界。[5]
系统论的观点。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观点指出, 机械论有三个错误的观点:一是, 简单相加说明有机体的观点;二是, “机械”的观点, 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做机器;三是, 被动反应的观点, 有机体受到刺激才做出反应, 否则就静止不动。[6]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整体的、动态的、等级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强调, 不仅要通过部分解释现象, 还要估计它们之间联系的总和。动态的观点把有机体看做是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的系统,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异因同果率。等级观点认为, 有机体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起来的, 具有层级性, 生物学的任务是发现在生物系统中起作用的规律, 建立机体论代替机械论。
(三) 媒介与环境的关系
说到媒介与环境的关系, 不得不提到媒介环境学。波斯曼说, 媒介环境学主要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理解、感觉和价值, 以及我们与媒介的相互作用, 如何帮助和阻碍我们的生存。[7]52麦克卢汉 (1962) 也指出, 一旦世界的主导传播媒介变化了, 符号系统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人们依靠媒介进行交流时, 感官必然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媒介环境学把“媒介本身”作为变化之源、立论之本, 不从媒介环境学的传播内容、影响媒介传播的各种噪音, 也不从媒介背后的意识形态来分析, 而是肯定传播形式的重要性, 在它看来“一切历史都是媒介史”[7]15。
4.生态心理学知觉与媒介环境的关系
生态心理学认为, 知觉和行为不能分开, 知觉包括选择和牺牲其他来处理一些信息资源。奥卡姆的剃须刀理论, 要求我们用最简略的途径达到解释的完善。我们的认知过程也是在修剪的过程中处理信息资源, 这必然要牺牲其他的一些信息。作为环境的媒介, 不能简单地模型化, 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大量独立的信息资源, 也就是生态心理学中的“生态位”的影响。
媒介环境设计对认知的支持。哈肯在热力学内容中提出, 有机体花费少量的能量去处理环境的某些方面, 可能会产出大量的回报。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 改进媒介环境方面的建设, 可以减少我们认知的消耗。举例说, 新的写字楼的员工即使住了几个星期也不能画出整个楼层的布局, 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这栋楼里工作, 因为写字楼详细的导航保证了员工行为的正常进行。在这个媒介环境中, 我们通过外化的媒介环境, 增长了热力学效度, 减少了有机体认知的消耗。而香农-韦弗的传播信道的模式, 简化了我们的认知模式, 哈肯因此拓展了香农-韦弗的观点, 认为他们的联结的观点是机械的、决定论的, 热力学的联结是多对多的联结。要想概括联结和信息转换的讨论, 我们应当通过媒介技术来理解人类知识的外延, 通过分配人类和他们外化的环境之间的表现工作, 减少有机体认知的消耗。
知觉对环境的适应。还是以写字楼为例, 如果一组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奉命在黑夜中潜入写字楼里窃取情报, 黑夜中导航对其失去效用, 这时, 突击队早在行动之前已经费神地记住了该楼的环境。换句话说, 人们有对环境的自适应机制。生态心理学假设大部分信息不要求引导日常情境有效的行为, 个体能够直接感知情境来适应那些环境。简单的环境能够避免选择复杂的感知能力, 甚至促进这些能力的分解。
参考文献
[1]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 何道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7-30.[1]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 何道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7-30.
[2]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7.[2]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7.
[3]Barker.R.G.Eeologieal Psyehology:ConcePt sand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 of Human Behavior[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 1968.[3]Barker.R.G.Eeologieal Psyehology:ConcePt sand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 of Human Behavior[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 1968.
[4]Brockenbrough S.Allen Richard G.Otto.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8.2.[4]Brockenbrough S.Allen Richard G.Otto.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8.2.
[5]邵培仁, 等.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40.[5]邵培仁, 等.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40.
[6]魏国森, 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 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90.[6]魏国森, 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 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90.
统治霸权的转变——从阶级到社会 篇3
摘 要:统治霸权,是建立在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包含诸多要素的统治形态。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可以将统治霸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之前,即以阶级统治为基本表现形式的统治霸权;第二阶段为二战之后,是以变化为集经济、政治等为一体的社会统治为主要特点的统治霸权。如果从内在的属性上来讲,不论是阶级统治还是社会统治,其本质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外在的表现上来看,这二者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霸权统治;转变;阶级;社会
中图分类号:D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09-02
霸权的政治根源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密不可分,起码可以认为自由主义经济为政治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垄断关系。传统的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已经不再是主流,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用政治控制经济,经济的自由必须要靠出卖全体经济人的自由来获得。只有政治力量才能保证经济自由,也就只有政治力量的垄断统治才能保证经济力量的资本运营。
一、统治霸权的含义和本质
1.统治霸权的含义
“统治”一词,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自从人类开始有了阶层乃至阶级的分化,统治也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统治是一个阶层或阶级对其他阶层或阶级进行管理的最初的手段与目的,也是一个阶层或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所必须要采取的手段。而“霸权”一词,与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资本主义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与侵略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76,因此他们在世界各地为了推动其利益更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采取一种有威慑力的统治,这种统治所包含的方面比较广泛,但是却主要以对敌对阶级的打压为主要手段。以暴力手段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经济乃至政治主张,这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表现得相当明显。从“统治”以及“霸权”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对统治霸权做如下的定义:霸权统治即是以资本主义为核心,在政治上表现为垄断资本主义或是帝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大力推崇与发展资本主义,而在文化上则是推崇自由主义的一种统治形态。
2.统治霸权的本质
统治霸权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服务的。不论是在政治上打压无产阶级的崛起,还是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抑或是在思想文化上传播自由主义,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向前发展而开辟道路。从本质上来讲,统治霸权是一种复合结构,是一种结合了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于一体的驱动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发动机”。同时,统治霸权也是内嵌于资本主义之中的,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统治霸权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是由资本主义的扩张属性所决定的。
二、统治霸权的形成与早期结构
前面已经提到,统治霸权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其相对于封建经济而言具有更强的张力,所以在本国发展已经并不能满足其属性。“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厂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1]273,在强劲的张力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开始逐渐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在自己的国内为消灭异己的力量做各种努力。他们的武力同时对准了落后制度与先进的制度。通过对殖民地的武力和政治的双重镇压,控制殖民地成为其原料输出地和商品倾销地,最后达到发展、壮大自己的目的。资本主义在发展的早期具有较为鲜明的阶级对抗属性以及较强的对外侵略性,因此,作为其外在表现的统治霸权,具有如下几个结构。
1.政治結构
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主要障碍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与传统,这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资本主义首先将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与传统,他们通过自己的政治机构下达命令,废除旧时代留下来的规章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为其服务。“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278-279,在这时,无产阶级的出现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新的障碍,资本主义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样也会用一些暴力的手段来镇压无产阶级的运动。
2.经济结构
早期的统治霸权,不仅仅有政治结构,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结构。如果说政治结构是为国内的统治服务的,那么,经济结构则既可以为国内的统治服务,同时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也有重要的作用。诸如东印度公司等派驻在殖民地地区的经济机构,他们负责对所控制的地区进行资源的开发并且负责产品的销售等经济职能。从而在经济上对殖民地进行控制。同时,由于宗主国的政治职能无法对殖民地进行统治,这些经济组织就会同时肩负起政治管控的责任,他们会对殖民地出现的反抗进行镇压,同时也会扶植当地的“傀儡政府”,进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也就意味着早期的统治霸权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三、统治霸权的转变及其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方面,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许多国家都先后爆发了民族解放战争来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它们所进行的统治,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由于民主意识广泛的深入人心,因此此时阶级斗争的观点已经被弱化;在经济方面,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由于采取了独立解放运动来摆脱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控制,所以西方国家曾经采取的利用政治和经济混合的手段对传统殖民地统治已经没有可行性,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渗透到了每一个生产领域。
“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2]3,的确,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种便利的背后,是技术对人们的压抑性的统治,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简而言之,在此环境之下,人们的生活维度变成了单向的,思考方式也逐渐离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远。
针对这种在二战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不难看出,统治霸权发生了如下的转变:第一,在针对殖民地方面,统治霸权由政治和经济双重控制这一形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传统殖民地进行新形式的经济上的控制;第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由于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阶级斗争这一说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天然对立的阶级在现代化生产的大背景之下出现了和解的趋势,资产阶级转而进行的是社会控制;第三,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统治霸权的方式,即技术压抑型的统治霸权,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体现在控制人们的思想方式上,“抑制性的社会管理愈是合理、愈是有效、愈是技术性强、愈是全面、受管理的个人用以打破奴隶状态并获得自由的手段与方法就愈是不可想象。”[2]7而第三种转变趋向,也反映了统治霸权的进一步升级。
四、当代统治霸权的特征
1.隐蔽性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统治霸权带有非常明显的斗争性与阶级性,那么到了二战之后,统治霸权在政治方面则更加隐蔽。这一隐蔽性最直接的体现是西方国家逐渐地弱化阶级斗争这一说法,他们大幅度地提高无产阶级的福利待遇,并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解了,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内涵并没有改变,因而从实际上来讲,资产阶级仍然与无产阶级是对立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进行统治。
2.新的经济侵略性
资本主义本身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向外扩展以谋求最大的利益,所以在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时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在那里他们攫取物质生产资料并销售自己的产品,对那些企图反抗的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从而彻底破坏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自主性。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赤裸裸的原始掠夺显然已经不能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自身的利益。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资本主义采取了新的扩张方式继续对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经济上的统治,通常所采用的是“剪刀差”模式,即通过价格的不平等来维持这种统治霸权的地位。
3.社会整合性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它的统治霸权是以控制人的行为,诸如镇压等方式建立起来的,那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给人带来了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转变,新的管理模式在这时出现。这种管理模式极具普遍性,它可以运用到各种组织当中,而恰恰就是这种模式,为社会整合带来了便利,从而可以更好地对被统治者进行管理。
4.延续性和统一性
统治霸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轨迹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步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延续性为统治霸权的延续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同时,统治霸权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其殖民地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要采取的统治方式,从根本上是要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的,因此并不存在本國内和殖民地两种相异的统治霸权模式。
五、后现代主义与统治霸权的消解
资本主义在自我发展进程中将这种控制的做法延伸至整体社会的层面。在走向后现代的流转中,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被揭示为整体控制的表现形式,关于资本主义垄断的政治理论会在“隔断在人类自我实现的自由伦理原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以往所建立起来的联系”[3]。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中提到:“后现代政治的决定性的组织基础与不同性质的社会运动相关”[4],包括社会运动与社会本体对法律别的重申,不出意外的实现形式就是这样一种本质从一种类本质流向另一种类本质,实现解构而建构的过程。
民主的解构会实现民主,也会同时通过解构自由主义经济实现经济自由。现代主义所精心构建起来的政治垄断的大厦已经渐渐被越来越强的社会控制势力所攻击,政治基石的一部分内容将随着现代主义数据的流失而流失,一部分则去选择更加具备理念聚合性的结构来改换本体实现共生。这样很可能会改造现行政治体制内部的基因结构从而改换政治的性格,使之变为谦逊的、合作的与民主的。这就必须对解构主义产生直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墨菲.政治的回归[M].王恒,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7.
从哭泣到微笑的转变 篇4
青岛市实验小学
徐晶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应在于如何爱学生。”如何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未来负责,一生负责!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一天午餐后,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与小伙伴在操场上、乒乓球室嬉戏玩耍,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平时文静可爱的女孩独自坐在位上,脸上带着悲伤与忧郁,她有心事。我来到她的对面坐下来,问道:‚今天的午餐吃的好吗?‛她抬起头,勉强笑了笑‚嗯。‛‚还记得咱们的第一次谈话吗?我说咱们是朋友,既然是朋友,就要共同分享快乐,共同分担忧愁。愿意把你现在的烦恼告诉我吗?‛我看着她,诚恳的说。她低下头,略一停顿。小声说道:‚今天跑步时,我是最后一名。‛‚原来是为了这件事。‛我微笑着说,‚你感到难过说明你是一个要求上进,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但你还记得这句话吗?‘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她抬头看着我点了点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都会有自己的弱项,没有人是全能的。你的强项是什么?‛我问道,‚画画。‛ 她干脆的回答,‚对呀,老师同学们对你的画可都是赞不绝口,咱班教室、美术教室都挂着你的作品,你的画还得过一等奖,不是吗?‛我微笑着看着她。她笑了笑,脸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我急忙乘胜追击,‚你不仅画画好,你在手工制作、电脑、英语方面都很棒!你的手工作品、电脑报都被贴在学校的展牌上,做的真漂亮!你在双语大赛中的表现也十分精彩!你的强项可有好几样呢!‛听到这里,她甜甜的笑了。‚自己的强项要继续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弱项,首先要勇敢的面对,之后要分析原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信心,制定目标,不断努力,才能将弱项逐渐变为强项,一味的伤心难过事没有用的。‛孩子低头听着,点了点头,突然昂起头来,微笑着说:‚对,要有信心,要有实际行动。我明白了,谢谢老师。‛看着她神采奕奕的表情,我为这次心理辅导的成功高兴,更加为孩子能充满信心的继续以后的学习与活动而高兴。
在这次心里辅导之后,我又和体育老师和班级其他同 学针对她的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大家一起帮助她、鼓励她,再上体育课时,我发现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体育课上再一次带着微笑上课了,各项体育活动都会积极参加,而且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她课后积极锻炼,体育成绩有很大进步。并由此大大激发了她的自信心,在班级各项活动中都有积极出色的表现。
反思这次的心理辅导,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倾听:倾听能够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身体状况、情感波动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取向,能够获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对工作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常识以及无限的期待,给予学生无尽的信心与勇气,让学生也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倾听,首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要俯下身子,成为学生的真正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才会畅所欲言。
二、付出:教育就是一种付出,一种将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奉献的付出。这种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情感投资’”(李镇西语),而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慈母之爱,真诚平等的朋友之爱,这种爱又是及时的、全面的、科学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用这些爱去排挤学生心灵上的杂草!这种爱的付出,应该是连绵不断地如涓涓溪流,终年流淌于平凡的琐事当中: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语;课间的一番闲聊,一场游戏;假日的一份牵扯挂,一趟远足„„
三、尊重:一个常体验到尊严的人,总是对自己更有信心,办事更有能力、更有效率。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这种尊重应该包含着真诚与信赖,宽容与激励,平等与友爱。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他们的兴趣、选择、意见等。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切只能是引导、启发,切不可越俎代庖,任何事情,终需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应用,方可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再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但要给予成功者、佼佼者以尊重,表达自己的敬佩、赞美之情,更要给予失败者、落后者以尊重,捎去自己的宽慰与鼓励!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 篇5
制度的革新和现代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是本土制度的时代进步,或是制度的移植。民主,自由,法治,平等成为现代法治的显著特征,很多国家也在经历着由乡土文化向法治文明的演变。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背靠最大的大陆也面向最大的海洋,为内河文明或者说农业文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产生了内陆的思想观念和习俗。探究中国乡土文明走向必须要探究中国独特的乡土观念,和特定的土壤上产生的礼治社会秩序。从“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依礼治转向人治”的社会。
一个社会或者国家的体制或者治理模式可以从其主流的思想或者阶层来研究,中国几千年的农村可以用一句话:“千古未变,一潭死水”来形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静态的农业文明。几乎可以说是排斥商业贸易的,这也是中国落后和社会转型之慢的重要的原因。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论述到乡土文明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精神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的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从中可以得出中国是乡土社会同时也是熟人社会,或是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是熟悉的,家与家之间的交往靠的是“礼尚往来,人情交往,和礼法规制下的道德约束,而不是法律。因此即使发生矛盾和纠纷靠的是乡绅的调节和家族中的长者的裁决,无诉主义便是民众最先的选择,只有迫不得已才引入政府的调节或审理。数千年如一日世代的延续,从习惯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只要能生存下来便是死般的宁静,只要心安个人的个别损失是可以忽略的。乡土中国是儒家思想主导下静态的文明也是封闭状态下的农业文明。基于空间和地缘限制,乡土社会不流动性强。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重要体现在:首先,主要靠种植业为谋生方式,乡土社会的人们生存方式简单。其次,乡土社会的人们受地缘限制人口流动性小。最后,乡土社会的人珍视土地,对土地有种强烈依附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地社会的人际关系,由“熟悉”所共享,即是以部落群体为单位的隔离与隔膜。由于生产方式和生存需求,人们在乡土社会群体中常常聚居,子孙后代继承了祖先遗业,人口一代,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了相当大的村庄。由于其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因而其无需与外界交往。由于其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因而其无需与外界交往。农业生活营造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个体的创造性和积极进取精神,从而使乡土社会中的个体易形成保守狭隘的性格,长时间缺乏集体意识、契约精神和法律维权意识。在依赖人情往来维系的乡土社会中,往往以村规民俗来规范个体的行为,同时通过人情交往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来维持乡土生活的正常发展。因此乡土社会中供法治发展的土壤较匮乏,法治发展的空间狭小。根据法治或者现代代议制民主理念,突出强调法治精神和作用,同时也注重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平的理念。
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多数人的民主取代一人的民主,以及生产力进步下的生产关系的调整。那什么是法治或者法呢?对于乡土文明的社会法治或者法是陌生的,甚至是舶来品。根据法治或者现代代议制民主理念,突出强调法治精神和作用,同时也注重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平的理念。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多数人的民主取代一人的民主,以及生产力进步下的生产关系的调整。那什么是法治或者法呢?对于乡土文明的社会法治或者法是陌生的,甚至是舶来品。而法治的意思更要界定清楚,法治的意思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说法律自身去统治,来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依靠法律来维持的,法律也要靠权力来支撑,并要靠人来执行。因此"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除去人的作用”。那我就谈谈法治与人治两者的不同之处,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而是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是依礼而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习俗被当作社会的经验世代延续。同时法治与人治社会运行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自身,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便是可耻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有法治和人治,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更多的两者的结合或者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要考虑影响法治的因素,如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习惯、宗教、道德、社会结构等,其实它们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伴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实现乡土社会的法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实现乡土社会的法治化并不意味着乡土社会的消失,乡土社会中的很多积极的内容不仅对当前的社会建设起着推动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法制化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法制化发展,更加可能传承下去。比如在乡土社会中个体可以通过人情获取想要的资源。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推荐阅读:
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07-04
从和谐社区到和谐社会07-07
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预测 专题04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0-13
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07-08
去学校的社会实践报告07-17
作文 我爱学校的大操场08-19
学校与社会影响06-02
学校内部社会管理10-03
社会各界对学校评价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