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社会化(精选12篇)
家长学校社会化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强调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有些同志对此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致使在教育实践中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教育, 严格管理, 甚至对一些违规违纪的学生, 都还要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应允, 方可“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这种偏差, 导致一些学生唯我主义倾向严重, 天马行空, 我行我素, 缺乏一种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服从意识, 最终导致他们走向社会后, 难以适应社会, 乃至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与事业的成功。因此, 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应当引起学校教育应有的重视。鉴于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与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特殊的功能, 更加值得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特别关注。
二、促进学生社会化是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社会化, 是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所追求的一项共同目标。我国的学校体育也不例外。早在民国时期的体育课程目标就有“身、心、社 (群) ”的有关表述。新中国成立后, 历次体育课程改革, 对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社会化, 如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自律精神、团结合作意识、勇敢顽强意志、良好的思想品德等等, 也都有诸多的表述。特别是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 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教学,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发展, 并把社会适应作为一个学习领域, 明确规定在《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之中。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百度百科”诠释:“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根据这一诠释,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 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认同与遵从其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人的社会适应发展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引自“百度百科”) 然而, 我们培养的一些学生, 社会化的程度却很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据说, 有些毕业生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的工作, 试用期满后, 用人单位却不与其正式签约, 而不得不离开工作单位。究其原因主要并非专业能力的问题, 而是社会适应的问题。这些以我为中心, 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目空一切、我行我素、自私自利, 不能与他人合作, 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领导、不尊重同事等,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种失误。
学校体育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集体性。就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来看, 集体性项目自不必说了, 如果离开了集体, 项目本身就不复存在了;而非集体性项目, 其教学与活动的组织形式也都离不开集体, 至于体育竞赛就更不必说了, 人们常说的“体育课堂社会”, 正是基于学校体育实践的集体性来说的。学校体育实践的集体性较之于文化课程教学的集体性, 体现得要更加复杂、更加强烈和更加鲜明, 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遵规守纪, 促进学生社会化, 也就更加有效, 这是其它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 促进学生社会化也就成了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服从”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前所述, 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把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 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百度百科”指出:“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 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 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 产生个人认同 (identify) 并接受 (accept) 社会价值体系, 社会规范, 以及行为模式, 并内化 (internalize) 至个人心里, 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 此过程谓之‘社会化’。”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分析, 社会适应主要包含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主要是指个体的言行对社会 (含单位或部门) 的共同利益、价值观与目标的认同;对法规与道德的遵守;以及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合作精神、群体意识、责任感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主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或群体交往中能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 遵循人际交往的淮则。这里所说的“认同”、“接受”、“符合”、“遵守”与“遵从”, 实际上就是一种“服从”。可以说“服从”是人的社会化或社会适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社会生活要求每一个体服从基本规范, 任何一个群体, 不论其规模大小与层次高低, 都要求其成员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 完成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以实现群体目标并维护团结。” (引自“百度百科”)
陆明先生在其《优秀员工必备的职业精神》一书中说:服从是一种美德, 是实现目标的客观要求, 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理念, 是员工职业精神的精髓, 是员工必须遵守的义务, 是热爱本职工作的体现, 是优秀员工的第一准则。一个人只有在学习服从的过程中, 才会对其机构的价值及运作方式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万轼先生在其《服从就是力量:整体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个体的服从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外成功团体和个人都有一个共性——服从。个人服从组织, 组织服从社会, 使理念和行为达成统一, 在服从意识的推动下, 修炼个人素质, 增强团队力量, 促进团队发展, 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和效率。[美]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所著的《服从》一书, 被誉为是“风靡全球著名企业的员工培训宝典”, 是“完成任务的学问”, 书中指出:大到一个国家、军队, 小到一个企业、部门, 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完美地贯彻了服从的观念。
大家都知道, 一支强大的军队, 必须具有铁的纪律, 每一个官兵都以服从为天职。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 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党员个人服从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服从上级, 全党服从中央。这“四个服从”是建立党内生活正常秩序, 保证全党意志统一和行动一致的根本原则。
本文之所以引述上述诸多文献, 无非是想说明, “服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重要性。一个人想尽快地融入自己的团队, 尽快地适应社会, 就必须学会“服从”。
四、学校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
首先, 教师要提高认识, 加强培养学生服从精神的自觉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师, 当然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促进学生社会化就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如前所述, “服从”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因素, 体育教师应当从育人的目标出发, 通过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 自觉、大胆地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
为此, 一是, 要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需要, 教师应当提高责任感;二是,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与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 要像《纲要》强调的那样, 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三是, 千万不要把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与“树立教师权威”、“师道尊严”混同起来, 更不能以“服从”为名, 行压制学生之实;四是, 要求学生服从的内容必须符合法规, 符合育人的宗旨。
其次, 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服从”的自觉意识
中小学生对待“服从”, 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常见的:一是, 逆反心理, 学生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 为了显示自己可以“独立自主”了, 家长、教师要我这样做, 我就偏不这样做, 不让我那样做, 我就偏要那样做;二是, 认为“服从”就是“听话”, 就是“任人摆布”, 就是“受制于人”, 就是“低人一等”;三是, 认为“服从”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有失人格尊严”。
据此, 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对“服从”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能认识到, 养成服从的精神, 是使自己尽快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和未来就业与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让学生明白, 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服从的问题, 服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维护社会与团队的最高目标与共同利益, 学生所服从的是教育法规, 是规章制度, 是组织纪律, 是培养目标, 是学习要求, 因此不存在高低贵贱、你强我弱的问题。服从既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美德。美国青年都以进入西点军校学习为荣, “服从”在西点人的观念中就是一种美德。日本国民高度的服从精神是尽人皆知的, 1994年第十二届亚运会在广岛举行, 6万多人观看开幕式, 散场后看台上见不到一片纸屑, 他们的这种美德赢得世界各国运动员的赞誉。
第三, 教育与督促学生自觉遵守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都制订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 如要求学生要努力上好体育课;自觉参与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锻炼与测试;以及严肃认真对待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等等。学校除了制定相应的落实规章外, 还制订了自己更加具体一些规章, 如《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体育场地器材使用规则》, 以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班级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计划安排等等, 体育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与其有关的制度内容, 使学生明白具体应当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并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引导与督促学生自觉遵守, 积极实践, 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和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责任感与热爱体育的精神。
第四,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纲要》强调, 对学生“要注重品行培养”。历次体育课程改革也都强调, 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体育道德是人们据以调节体育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体育活动中, 积极参与, 履行职责, 遵守规则, 服从裁判, 团结同伴, 尊重对方, 是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一种体育行为规范, 所有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都要遵守和服从。但体育道德对学生体育行为的调节, 又不同于依据规则通过裁判来强制调节, 《解读》指出:“体育道德作用于人的内心, 它更多地是通过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自我调节来影响人的体育行为。因此, 体育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 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良好道德风尚的影响, 让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会识别什么是符合或违背体育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养成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
第五, 令行禁止, 严格要求, 持之以恒, 养成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 还必须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严格要求, 做到有令必行, 有禁必止。为此, 必须加强督促检查, 分清是非, 正确处理。但对违纪的学生不能采用粗暴的态度进行训斥、打骂、或变相体罚, 应当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在体育实践中通过正误对比,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服从的重要性与违纪的危害性。例如, 设计在体育游戏或体育比赛中, 有人不遵守规则, 不服从裁判, 而导致活动根本无法正常进行, 乃至造成混乱等等, 这样教育学生不仅容易接受, 而且也比较有效。必须牢记, 我们的目的是育人, 决不是整人。只要体育教师在长期的学校体育实践中持之以恒, 循循善诱, 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服从的习惯。
第六, 教师要严于律己, 身体力行
“学高为师, 行为示范”, 作为一名教师, 凡要求师生都要遵守的规章制度, 如《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规定:上课不得迟到、早退, 上课必须穿运动服装, 上课不得佩带首饰等等;又如《体育场地器材使用规则》规定:要爱护体育场地器材, 体育场馆不得随地吐痰与乱扔垃圾等等, 教师都必须严以律已, 做出表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服口服地自觉遵守。
五、结语
促进学生社会化是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服从”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服从”是对社会共同利益、价值观、目标及行为规范的认同与遵从。“服从”是一种力量, “服从”是一种责任, “服从”是一种美德。“服从”将使一个人尽快地融入团队与尽快地适应社会, “服从”将引导人们走向成功。学校体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服从精神。
赖天德2010年9月1日
家长学校社会化 篇2
算一笔很简单的经济帐: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前,学校每年要养后勤人员16人,包括后勤办公室人员,食堂、小卖部人员、清洁、水电工人,门卫管理人员等。这些还不包括经常性维修所请临时维修工作人员等。每年后勤总支出在20万元以上,这对于经费本身就十分紧张的我校来说无疑是个十分沉重的包袱。
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后勤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的突现了出来:由于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公话室、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都承包给了公司和个人,学校后勤人员很快精减到只有7人,这样,仅后勤人员工资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约近10万元。而且,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和公话室的承包费收入又有10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就很大层度的补贴了学校经费的不足。
二、从“焦点”到“骄点”的转变
实行社会化改革前,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学生就餐住宿环境差,没有竞争压力、后勤人员服务水平低,缺乏成本经营意识等等原因,造成学校投入大产出少,办学效率低、办学效益差,师生意见大的现状。那些年,后勤问题一直是学校管理上的一大“焦点”。迫使学校把很大一部份精力用在处理后勤日常工作上,分散了学校抓教学、抓科研的主要精力。既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又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家长学校社会化 篇3
一、立足学校主阵地,发挥育人主体功能
少先队置身于学校,对少先队员进行德育的主阵地自然应在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之中,学校的德育功能理应处于核心位置。
1. 联系学科知识的范围,整合了学科德育“渗透”资源。学生在校学习,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不仅仅只限于品德、语文学科,它还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由于它具有宽泛性的特性,注意了学科德育的渗透整合。数学课侧重于数学的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知识服务于生活。语文课本中,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课本中写人,写事,借物喻人的文章最易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最大潜能,善于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课本之中,减少片面的“大道理”说教,运用灵活有趣的教育方法,使師与生、生与文本在情感交流中心心相通,进行情感与灵魂的交融、碰撞、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长足进步,健康的心理形成,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文本中品味美德。
2. 联系学生生活环境,整合了校园“人文环境”资源。学校德育资源是德育资源的主体,构建一个合理向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品德成长事关重大。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校园文化牌:让校园花坛、草坪处,随处可以见格言警句,处处透射人文精神。
(2)变墙壁无声为有声:教学楼走廊过道,室内墙壁都分门别类,有序地悬挂着名人画像,精言粹语,时刻召唤学生聪颖迸发,使无声的墙壁变成了有声的“导师”,处处彰显德育辐射作用。
(3)教室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有报看,有书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通过以上措施,校园文化气息总能伴你左右,人文校园环境浓。
3. 德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在丰富的班队活动中育人。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制定详细的班队活动方案,在班级开展了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礼让教育;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教育;开展读书汇报活动,汇报古今中外传统美德方面的小故事,收集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二、优化德育环境 ,实施共建联动
社区德育资源广阔而丰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学生也是社区人,学生品质形成和发展深受学校和家庭环境影响。只有社区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共同的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功能。
1. 立足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社区齐抓共管的目的。我校周边环境复杂,流动人口多。学校为了争取各界领导、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与各单位都建立了联系,通过建立“社区德育管委会”,将社区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吸纳进来,形成社区德育“人力”网络。班级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班级开展的特色中队活动中邀请社区的领导和辅导员参加,充分发挥这些人力资源的作用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2. 综合周边“人才”资源,学英雄,学名人,实现发挥名人资源效益的目的。通化地灵人杰,名人层出不穷,都是可贵的“人才”资源。 我引导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将这些名人的事迹整理好,供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了名人榜样的示范作用。
3. 德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育人。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会求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服务社会。而社会给孩子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台,因此要在有趣的社会实践中让孩子受到品德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在杨靖宇将军的塑像前,孩子们激情飞扬,深情献词。在展览馆里,孩子们穿越时空,在隆隆的炮火声中看到了英烈们奋勇杀敌的身影,倍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走访福利院、与贫困老人的活动,孩子们懂得了爱心的可贵;在小记者采访工厂、医院、社区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精彩。
三、增进家校沟通,发挥双向育人功能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对子女的成长会产生一定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1. 电话家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话家访成为我们工作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电话家访不仅能摆脱部分家长与辅导老师面对面时的不自然,且方便、快捷,不影响双方的日常生活,同时记下通过电话家访所获取的一些资料。在家长有时间方便的情况下,我们鼓励他们主动到校来了解情况,沟通交流,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多了一份参考,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家长学校社会化 篇4
201 1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东京组织召开了有专家、学者、行政官员、一线中小学校长与体育教师共同参加的为防止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协力者第二次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典型案例分析,今后防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对策研讨。本次高规格的专题研讨会昭示日本在防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方面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坚守“最小阻碍原则”,开足开齐体育课
日本人深谙,对在校的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要对他们加以限制,如果怕出事故就因噎废食,等于剥夺了学生享受体育的权利,这是违法且是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对国家、民族的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日本,中小学的体育活动是由体育课、体育性的俱乐部活动、大型体育活动和课外进行的活动四部分组成。日本中小学严格执行文部科学省制定的基于《学习指导要领》的体育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所有体育课程,开展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在日本享有“硬课程”的美誉,完全没有打折扣和“缩水”的现象。
为使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相辅相成,日本中小学打破年级班级界限,每天下午放学前,学校开放相应的体育场室给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活动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据统计,日本每天锻炼在两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四成多。
立法与行政干预并重,将体育伤害事故纳入法制化轨道
自1960年起,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日本学校安全会法》等法律并适时进行修订,该法第三章主要是关于学校安全的内容,该法第二十六条是关于学校安全方面办学者的责任和义务。日本“责任法制”明确了学校的安全责任,但又不是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做了“预见危险”和“避免危险”的工作,还是发生了意外事故,那么体育教师是可以免责的。反之,由于体育教师工作失误或者不到位而引起的事故,体育教师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日本文部省根据需要经常通过各都道府县教委下达对中小学体育课、运动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指导性文件,在文件中详尽规定校长、运动队长、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提醒他们要注意的事项。日本各都道府县教委定期或不定期编印并向学校下发有关安全管理与事故防止的资料。
实施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日本人认为,体育伤害风险含自然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教师教学作风风险、教师教学能力风险和学生自身风险。日本中小学对体育伤害风险评估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确定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风险存在的原因、时间段及场所,即风险可能在哪个阶段、哪个环节发生;其二,分析风险的可控性,即通过何种手段和策略可以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日本中小学采取的有效策略主要是:加强教师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体质的监督;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规范。为有效实施体育风险管理,日本中小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体育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履行教师的安全确认义务和安全注意义务。
第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训练到位,普及现场急救知识,让学生不但会自救也能适当他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告诫和制止学生课堂中的危险行为与动作。建立“互动告知”也是日本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一环,即学生主动告知自己的身体状况,教师也在开展运动前把不良体质所产生的恶性后果主动告知学生,双方共同承担起预防运动伤害的责任。
第三,建立起了学生体育伤害预警救助机制。根据日本中小学学生体育伤害预警救助机制,一旦发生事故,当事者会详细记录发生事故的场合、状况、原因、事情经过,并采取措施保护好现场,这是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所必需的程序。在事故处理后,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查明并对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予以检查,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故。
日本中小学预警救助机制的流程主要有:当伤害发生后,体育教师、班主任第一时间现场处理,通知学校医护人员采用紧急救治方法进行急救处理,如遇特大事故不能处理,同时打电话通知急救车,学校管理人员与受伤害学生的监护人联系,向教委进行事故报告。
依法建立健全保险赔偿制度,保障救济渠道畅通
日本在立足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的同时,又给学校、教师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松绑,使学校按照体育本身的规律开展工作。具体而言,就是依法建立起学生体育伤害保险赔偿制度。
日本学生体育伤害保险赔偿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可追溯到1960年实施的《日本学校安全会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相继废除《日本学校安全会法》和《日本体育·学校健康中心法》,而颁布了《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体育振兴中心法》。为落实和细化《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体育振兴中心法》,日本政府又颁布了《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体育振兴中心法施行令》。
为进一步落实以上两项法律的条文,文部省于2005年颁布了其部门规章《关于行政法人日本体育振兴中心的省令》。据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截至2010年5月1日,从保育所到高中,全日本参加保险的儿童、学生数达17,393,376人,占总人数的96.5%。日本学校体育保险体系完整,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保险项目多,保险范围广,参保人数多,有效地解决了事故赔偿问题,有效规避和转嫁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伤害风险。
家长学校社会化 篇5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的转轨,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社会化,而学校体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体育俱乐部,通过本校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说明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社会化;体育俱乐部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自身的健康水平、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我国惭民体育的基础,提高民族的身体素质、文体素质、心理和品德素质有深远的意义。二十一世纪的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发展,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转轨.学校体育社会化,是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所意识不强。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多,学生的现代意识增强.逐步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从而对体育运动选择的自由度也增大了。学生已经厌倦课外活动中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模式和固定的运动项目.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苛不主,每次课外活动,最多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锻炼.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在闲坐.聊天。
为了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最好方法,就是走体育社会化之路。(所谓学校体育社会化,在组织上是指发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作用,实现学校、社会形象、家庭体育的一体化构建。)我校体育组认为,要实现体育社会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改革传统的课外活动模式,创建体育俱乐部。
2、创建步骤
我校汲取了社会上职业俱乐部的某些管理办法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始了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
2.1宣传发动
利用广播、闭路电视、黑板报及各项活动.宣传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目的:与社会接轨,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校内和双休日、署寒假体育锻炼的质量。
2.2学生报名
根据我校场地器材情况,我们推出了10个项目: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报名,学生报名率达100%。经过统计调整成立了高一、高二、高三、初中四个分俱乐部。
2.3健全机构,组织活动
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由竞赛活动部、教练部、总务工作部、教研工作部和社会活动部组成。各部有自己的职责,各俱乐分部名单公布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队长,各个项目都有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或专业人员担任教练。根据各俱乐部的项目特点、活动计划,由体育组统一安排活动场地。每次活动场地基本固定,如遇比赛等特殊情况,再由体育组统一协调。活动进间基本上在每周两次的体育活动课上,双休日由各自的教练或队长组织大家进行训练或比赛。
2.4经费来源
会费收入、捐赠、政府资助、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收人、其它合法收人。
2.5宏观调控
俱乐部的经费只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发展事业的经费开资。俱乐部的财管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的管理办法执行,由体委、体总财务部门派人兼管。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完全.以利监督。
3、初见成效
我校体育俱乐部经过近一个学期实践,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投人时间减少了,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已经增强,参加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再也看不到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学生在闲坐、聊天的现象了,运动场上到处是开开心心地锻炼的学生,除了规定的活动课以外,在午后、放学后,特别是双休日,运动场内到处都能看到学生锻炼的身影。上学期还利用双休日成功地组织了高一“新星杯”足球比赛和调一“妙光杯”篮球比赛。校篮球提高班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篮球比赛,取得了理想的名次。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乐趣之一,体育锻炼已逐步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3.2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俱乐部活动都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自行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3有利于学校体育经费筹集的多元化
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解决了一定的资金问题,会费、募集的经费收人为学校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4、发展前景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篇6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探索的最好平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无处不在,而现实生活又是思想品德的丰富的源泉。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学期的《思品与社会》第十二课《可爱的家乡人》教学片断:
片断1:
1.教师用家乡话导入课堂,进行师生问好。(生笑)
2.切入多媒体片断:放周总理的一段讲话视频,问:听了这段有淮安腔的语言你们还好吗?
3.有感情朗诵诗文《回乡偶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内容,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观察生活,要让孩子在对生活的回味中,明白家乡人的可爱和可敬。
片断2:
1.你能向我们介绍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不同时期的可爱的家乡名人吗?
2.小组先交流课前探究材料,交流“‘可爱的家乡人’信息卡”内容。
3.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介绍家乡人。
在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从网上搜图片的,有的进行人物采访的,有的跨学科进行综合实践的。
如:有一位学生将实践活动写成文章:《家乡名人》
我的家乡在淮安,家乡名人灿若星河,艳如红日,民族英雄关天培,大汉元帅韩信,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我喜欢书中的孙悟空,他在取经的路上立了很大的功劳。在三打白骨精里,白骨精无论怎样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了。他敢作敢当,敢爱敢恨,又不失机灵可爱。
唐僧是个大好人,但又不分真假,虽然孙悟空尽心尽力保护他,却被他冤枉,还被他赶回花果山。我真为他发愁。
猪八戒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东西,孙悟空帮他的忙,他却反过头来说孙悟空的坏话,真不厚道。
沙和尚是个真和尚,因为凡事他都是以“和”为“尚”,真是和谐的好人。
家乡名人,你是家乡的符号,是家乡的光荣,是我的追求,我的梦!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将是在寓教于乐中进行,学生的认知、情感将同时得到和谐发展。并且,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学习。因此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对更好的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跳出教材人本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社会》学科十分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还通过多种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从师生活动延伸到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有充足的空间。具体某一课上一课时还是三课时,可由老师结合自己和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进行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些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放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如小学《思品与生活》之《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片断:
1.假如中央4套,“走遍中国”栏目组也想到咱们的家乡,想请你们推荐一些最有特色的家乡美景和家乡美味,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2.推荐最有特色的景区。
3.推荐最有地方特色的菜。
如:有个同学介绍道:
我的家乡在淮安,盱眙是淮安一个县,说起盱眙,就想起十三香龙虾。十三香龙虾的色、香、味、形闻名中外,它既是我们盱眙人民的骄傲,又是我最爱的美味。
十三香龙虾味道独特,具有麻、辣、鲜、香的特点作为一种大众化、贫民化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百食不厌。龙虾看相诱人,它火红的外表多么引人注目啊!色泽像红玛瑙似的,十分鲜艳。当一大盆十三香龙虾端上来时,它们卧在晶莹红润的汤汁中,再配上青色的辣椒,红绿相映,格外好看。一粒粒黑色的花椒散落在汤汁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十三香龙虾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炒,一种是炸,炒的龙虾口感细腻,炸的龙虾口感独特都非常好吃。下面我介绍龙虾炸制方法:将锅加热后,放入菜籽油,油加热后,放入花椒,炸出香味后再放入葱姜和十三香调料,再次炸出香味,倒入洗涮好的龙虾用炒勺翻炒,使龙虾全身发红,再放入料酒、醋、红辣椒油,再炸出香味。加入啤酒盐味精糖等,烧五分钟,一盆色、香、味俱全的十三香龙虾就出锅了。
我最爱的美味——十三香龙虾,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
学校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探讨 篇7
在人的一生中, 许多人并不是自学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的, 却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 学校体育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 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 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 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的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 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 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 站在文化学的角度看,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的社会化在社会心理学家眼里是确立个性的过程;如果我们从社会结构的立场出发, 人的社会化的本质不过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而已。归纳起来, 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 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旨在实现“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这种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亚洲地区, 人们把教育看作“发展的生命力”,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世纪, 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从而使学校体育的目的从传统的技术教学为主回归到人自身的发展的目标上来。
三、学校体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说, 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的部分。教育, 特别是学校教育, 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学校体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与德育、智育相配合,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保卫者。学校体育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向学生装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树立良好的身体道德风尚, 陶冶美的情操。
2、学校体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体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 为保证教学的良好秩序, 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这些内容既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又考虑了内容的社会价值。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3、学校体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体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一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 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 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把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因而, 他对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就比其他社会生活条件都大得多, 有效得多。
4、学校体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 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 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 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根据青少年、儿童的遗传素质, 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 弥补他的短处, 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四、学校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是传授的生活技术技能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 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 它们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 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 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儿童少年期和青少年期, 他们的体育运动主要在学校, 在儿童少年期, 游戏扩展了孩子们的跑、跳、投掷、负重、支撑、悬垂、攀登等技能, 形成了他们对于自身有机体健康的良好态度。学校体育为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锻炼意识, 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基础。
2、学校体育是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
学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活动, 强烈的自身参与, 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 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 是这一校园文化的鲜明特征。因此, 在这一领域中, 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 如比赛规则、竞赛规程、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等, 并通过裁判、仲裁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体育运动中的规范虽也具有强制性, 但毕竟是在游戏娱乐和运动中体现出现的, 是人们乐于接受的, 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在体育场合, 人们深知这些规范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 因此对遵守这些规范有着共同的要求。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 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 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 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学校体育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 提供尝试社会角色的各种机会
所谓体育运动中的角色, 也就是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这种地位有其权利, 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学校体育为每一个少年儿童提供这样的机会, 比如, 某个班组在分组进行足球比赛时, 两个组各自的前锋、边锋、中锋、后卫、守门员等各种角色, 都是在自己所处的地位上, 通过与该地位相适应的角色行为而产生相互的社会关系。
由于获得角色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所以学校体育的学习场景必须以每个人机会均等为原则。在体育教育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角色经验, 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能, 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意识地让某个学生扮演超出他本人能力与特定界限的角色能够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觉性, 能够刺激本人通过加倍努力去获得成功。而由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又会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学校体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及其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旨在提出学校体育在对人的社会化的进程中起得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人的社会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
学校与社会进步 篇8
我认为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是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
我认为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我认为这个概念对于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都予以应有的重视。它恰恰是个人主义的,因为它承认某种品格的形成是合理生活的唯一真正基础。它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它承认这种好的品格不是由于单纯的个人的告诫、榜样或说服所形成的,而是出于某种形式组织的或社会的生活施加于个人的影响,社会机体以学校为它的器官,决定道德的效果。
我认为在理想的学校里,我们得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组织的理想之间的调和。
因此,我认为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通过法律和惩罚, 通过社会的鼓动和讨论,社会就会以一种多少有些机遇性和偶然性的方式来调整和形成它自身。但是通过教育,社会却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明确地和有效地朝着它所希望的前进目标塑造自身。
我认为当社会一旦承认了朝着这种目标前进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所赋予的义务,人们便不可能去设想听任教育者随意地使用时间、注意力和金钱等资源。
我认为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
我认为这样设想的教育是标志着人类经验中所能想象得到的科学和艺术最完善、最密切的结合。
我认为这样形成人类的各种能力并使它们适应社会事业的艺术是最崇高的艺术;能够完成这种艺术的人,便是最好的艺术家;对于这种事业,不论具有任何见识、同情、机智和行政的能力都不会是多余的。
我认为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增长了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生长的法则的观察能力;社会科学的发展增长了我们关于正确组织个人的知识。一切科学的资源都可以为教育的目的而使用。
我认为当科学和艺术这样携手以后,支配人类行动的最高动机已经达到了,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力将被激发起来,人类本性中所能达到的最好的事业便有保障了。
最后我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我认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家长学校社会化 篇9
一、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 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 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 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也是活动的过程, 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 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1.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2. 社会管理如果搞不好, 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和影响, 过去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 也将受到侵蚀。
3. 没有社会管理, 就没有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三)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 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
2.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地区发展, 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4.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根本目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二、加强学校内部“社会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 高度重视学校内部“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内部社会管理的好坏, 不但关系到学校内部的和谐稳定和学校自身的发展, 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因此, 学校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内部的社会管理, 把学校内部的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坚持和落实“招生办学”和“内部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
(二) 牢固树立和落实为师生谋福利的思想意识
这里所说的福利, 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福利, 而是指幸福与利益的简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社会管理要搞好, 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样道理, 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 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为师生谋福利的思想意识, 以保障和改善师生民生作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点。这里包括: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安全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福利待遇;建立困难师生员工的扶助机制;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 等等。
(三) 充分发挥“党、工、团、妇”的基础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上, 除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外, 还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工会或教代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参与的基础作用。如通过召开教代会, 通报学校重大情况、讨论学校重大决策、收集意见建议;通过工会和妇联组织各种活动、走访和慰问群众;通过共青团组织青年师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发展新团员和推荐党员培养对象等。
(四) 建立民情民意收集与处理反馈长效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学校内部, 主要是要通过设立现实和网络的意见箱、定期与不定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及时接待与处理师生来访来信、关注师生在百度贴吧或QQ上的言论意见建议等, 建立民情民意收集与处理反馈机制, 收集和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 并作出处理和反馈通报, 解决师生的困难问题, 改进我们的工作, 从而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防范于未然。
(五) 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样道理, 在学校内部, 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校本培训 (教职工培训、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训等) 、工作例会、主题报告会、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重大节日主题活动等, 建立长效的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机制, 加强和改进校园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 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校园内部的和谐稳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六) 加强和完善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与信息网络管理
学校该不该接受社会赞助 篇10
正方一辩严晶晶: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学校应该接受社会赞助。首先,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学校是培育雏鹰的摇篮, 但由于受经费不足的影响, 很多硬件设施落后, 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 学校接受一些社会赞助是很有裨益的。赞助学校最可赞的是香港的邵逸夫先生。从1985年起, 他平均每年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对于教育更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 二十多年来, 邵先生共向祖国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 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咱如东的“逸夫特殊教育学校”, 就是邵先生赞助兴建的, 一批批残疾学生在这所学校里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社会赞助带来的积极影响。社会赞助能改善办学条件, 壮大师资队伍。同时, 社会赞助会给学生提供与社会各类企业、团体组织的接触机会, 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提高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 学校接受社会赞助还可借公益教育提高知名度, 促进社会发展, 共筑“中国梦”。综上所述, 接受社会赞助是双赢之举,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主持人:感谢正方辩友的陈述。下面有请反方一辩立论陈词。
反方一辩喻刘留:谢谢主持人, 大家好!正方一辩刚才虽然陈词慷慨, 但我方认为, 学校不应接受社会赞助。学校是教育学生的机构, 接受社会赞助, 会让学校显得商业化, 不利于校园风气的纯净。因为, 社会赞助往往是有附加条件的, 学校原本单纯的活动, 有时会被要求冠之以他的大名。对方辩友请注意这样的事实:原本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学校活动, 因为赞助而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商业广告活动, 而且这种广告将教育的意义掩盖了。学校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场所, 如果注入了太多商业化元素, 就会让人变得功利。所以, 社会赞助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 是经营者处心积虑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看似慷慨的社会赞助, 其实仅仅是其巨额利润中的沧海一粟。反之, 如果不接受社会赞助, 会让学校专心于教学, 给教育一片纯净。
主持人:感谢两位辩友的精彩陈述,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进入自由辩论阶段, 相信好戏还在后面。有请正方二辩刘杨同学。
正方二辩刘杨:对方辩友刚才过分强调了社会赞助的商业化目的, 将社会赞助一棍子打死。这种逻辑是不妥当的。学校应该接受社会赞助。
有人会说:“学校是人们汲取知识的地方, 她神圣, 美丽, 而金钱则散发着臭不可闻的铜臭, 学校不应该被其玷污。”学校不能充斥金钱味, 但学校的发展需要经费, 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当政府投入不足时, 社会赞助能够解决燃眉之急。我们阅览历史长河, 就不难发现, 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开创世界上第一所私人学堂的孔夫子, 在周游列国传播教育理论中, 也是靠他弟子颜回的赞助才得以完成的。既然连我们的老祖宗对钱财都来者不拒, 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还有人说:“被赞助的一方总是低人一等, 学校应该有骨气不应接受。”对此说法, 我们用尊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的一句话来回答:“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校是给予学生教育之处, 没有钱怎么谈教育?当年张謇在南通发展教育提出的就是“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的主张。要是张謇没有把那些实业挣到的钱投到教育上, 怎么会有那么多第一?
更进一步说, 这些钱是那些关心社会、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捐赠的, 这些捐款中包含着拳拳爱国之心, 是对青少年的无限希望, 当同学们使用着善款所购得的教具时, 心中的那股“少年中国”的使命感必然是呼之欲出。
反方二辩曹添勤:我要提醒对方辩友注意这么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赞助方总有自己的企图, 学校接受其赞助, 正中他们的下怀。前些日子轰动全国的刘汉事件就是一例。四川黑老大刘汉花费大量钱财捐给希望小学, 表面上是在做善事, 实际是在搞商业宣传, 也为自己黑社会身份披上一层“慈善家”的外衣。这样的赞助, 学校能接受吗?那些当初接受刘汉赞助的学校, 现在必然是后悔不已的吧?对于学校来说, 这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得不偿失。
我还想问一句:“学校为什么要接受赞助呢?”现在学校大都是公立学校, 国家会给予资金, 要那么多的赞助钱干什么用?若是不用在刀口上, 或是用不对路子, 岂不是白白浪费, 也枉费了赞助方的一片好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上也掉不下馅儿饼, 表面上赞助是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大肥肉”, 而实际上这块肥肉却可能有毒, 吃了会拉肚子, 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 我方认为, 学校不接受社会赞助为好。
正方三辩管文清:我方认为, 学校应该接受社会赞助。社会赞助是一种既可以赢得社会好感, 又可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公共关系活动。对学校而言, 接受社会赞助, 有利于改造陈旧的教学设备,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世界名著《简·爱》中提到, 原本疾病肆虐的学校, 在接受了几位富有的慈善家的捐助之后, 不但改善了伙食和衣服, 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了像简·爱一样的人才。这不是对接受社会赞助的很好佐证吗?对赞助企业而言, 对学校的捐助行为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有利于在公众心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升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 更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 提高经济效益。著名企业加多宝凉茶集团曾经赞助过西藏地区的几所贫困学校, 这一行为迅速提高了企业的声誉, 取得了良好的赞助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圈子, 只有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双方互惠互利, 才能促进共同发展。所以说, 学校接受社会赞助是应该的。
反方三辩马莹瑄:我方坚持认为, 学校不应该接受社会赞助。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大多数学校是公立的。既然是公立的, 那么学校中的公共设施应由国家出钱资助购买。我国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 对于学校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多, 如果一个学校合理使用经费, 应该是足够的。如果接受社会赞助, 那么学校中就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公平的行为现象。比方说, 某家公司出钱赞助了当地某家中学100套课桌椅, 而公司的老总就可能会私下要求学校领导对自己的孩子或亲戚多加关注, 学校领导和教师就会让相关学生享受特殊待遇, 从而使其他的学生失去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破坏了教育公平, 损害了学校的声誉。综上所述, 我坚决支持反方观点:学校不应该接受社会赞助。
主持人:感谢双方辩友的精彩发言。双方辩友你来我往, 交锋激烈, 不分上下。下面让我们进入这次辩论的最后阶段:双方辩友总结陈词。首先有请反方四辩陆涛同学。
反方四辩陆涛:尊敬的对方辩友, 我代表我方总结陈词。学校不应该接受社会赞助, 因为学校是一个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地方, 企业给学校的赞助虽然可以为学校带来活动资金, 但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冲突难免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大家一定知道清华大学的真维斯冠名事件吧?清华大学因为真维斯的赞助而把第四教学楼更名为真维斯楼, 这让这所百年高校充满了过重的商业气息, 也让学生担心会不会出现下一个真维斯。这件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教育与商人齐飞, 学习共利益一色”的舆论充斥了清华校园。最后清华大学管理层不得不做出让步。企业给学校赞助促进双赢本无可厚非, 但是学校在人们印象中是净土, 商业化有悖于学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只会让承载着振兴中华的校园退化为价值迷失的地方。所以, 学校不应该接受社会赞助。
主持人:感谢反方辩友的总结陈词, 下面有请正方四辩缪蔡然同学。
正方四辩缪蔡然:我来总结我方观点。学校应该接受社会赞助, 社会赞助这种行为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一,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今天, 如果接受社会赞助, 就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用这部分资金来帮助困难学生, 让更多人接受均衡教育。其二, 社会赞助的物资可以改善学习环境。先进的多媒体, 整洁的白板, 精密的计算机, 多样的运动器材,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更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从而培养高质量人才。其三, 社会赞助不单单是物质, 更体现为一种精神。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如此, 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培养着学生们乐于助人、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所以, 接受社会赞助对于教育学生而言, 有利无弊,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 学校应该制定接受社会赞助的相关规定, 规范接受社会赞助的条件和程序, 加强对社会赞助资金的管理, 使社会赞助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使赞助者和受捐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加强学校管理 净化社会环境 篇11
班上58人,有9人曾经在不同地方被中学生劫过钱,有2人目睹过劫钱施暴现象。而且,劫钱施暴的地点离中学不远,劫钱施暴者多是中学生。这些学生年龄不大,为什么要劫钱施暴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内容丰富多彩,然而对于辨别是非能力及自控力并不强的中学生来说,极易造成“信息污染”。网上色情、暴力信息大行其道,让许多本来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电视、报刊上详尽的负面报道,勾起了一些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学里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业成绩差的学生缺少老师、家长的关注,有更多的“自由”,就容易受社会的负面影响,于是出现许多以施暴等方式“弄点钱花花”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安全教育”“主题队会”等形式,教给学生处理这类事情的方法。同时,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规定时间排队回家,回家路上最好和同学结伴同行。如果遇到这些事,一定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以寻求帮助。
濮阳市中原油田十五中段惠民
我曾在路上看到这样一幕:几个十一二岁的学生头上流着血走着,一个好心的阿姨提醒他们:“快去医院包扎一下吧。”其中一个学生头一甩,很江湖气地说:“这算什么?脑袋掉了,不过是碗大的疤!”孩子说的,完全是电影、电视剧中的话。那些暴力影视剧看得多了,慢慢地就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得他们崇尚暴力。有人说:“不想让地里长杂草,你就要在地里种上庄稼。”要让健康的书籍和电影、电视剧占领孩子的头脑,在他们的脑子里打下真善美的烙印。我常告诉孩子们多看健康书籍,并建议他们把家中的好书拿来让同学分享。很多学生跟着我养成了买《读者》的习惯,那些优美的文章让他们受益匪浅。看《英雄儿女》《在烈火中永生》等优秀影片,对他们也是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有时是请派出所的民警来作报告,教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并要求学生不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来往。学校的管理也很严格,每天学校都有值班领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等到学生走完之后才能离校。严格的管理是校园安全的有力保障。
平舆县李屯乡一中辛长虹
在学校里确实有个别不爱学习的学生,经常和社会青年一起吸烟、喝酒、打牌,认为自己这样比同龄人成熟,并以此为自豪。他们大多是农村学生,怕受人欺负,就寻找靠山,以获得安全感。他们常常请社会青年吸烟喝酒,没有钱了,就打着社会青年的旗号,吓唬同学,逼迫同学出钱买烟酒。有时甚至得寸进尺,长期敲诈某一个学生。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会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恶劣影响,使他们中的极个别人进行模仿。
对于学校出现的这种现象,校领导和老师非常重视,每学期都要召开安全纪律教育会,深入分析有关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是寄宿制学校,有晚自习。每天的晚自习第一节是20分钟的政教课,由班主任老师对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总结,传达学校有关要求,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结合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政教课的效果非常好,使学校纪律严明、校风端正,校园里变得安静、安全。另外,学校不但有门卫,每天还有一位老师配合门卫工作,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不允许社会闲散人员进校,这些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学校要根植于社会和生活 篇12
适应和引领教育新常态,需要涵养教育生态。过去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更注重指标的增长,如规模、普及率、办学条件;教育改革更从属于外部规律,如把市场机制引入学校内部,又把学校推向市场获取资源。这种外延式发展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迅速普及,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和机会短缺的问题。然而,在表层指标、外在规律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体系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开放性,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脱节,成为闭门应试的工厂。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品质和内涵,更加注重遵循教育规律,需要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根植于社会、根植于生活,教育才是人性化的、多样的、鲜活的,这才是正常的教育生态。培育和涵养这种教育生态,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强调:
一是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观念层出不穷,让学校、教师应接不暇。然而,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朴素、也最重要;不管教育方法和技巧如何更新,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在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学生心智成熟进度不一样、学前教育的基础不一样;在中学阶段,则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兴趣特长的差异。避免过早把孩子置于残酷的竞争中,提前造成一批失败者。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像一粒粒种子,教育者要“陪伴成长、等待花开”。
二是要让学校回归社区、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即生活”,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学生都被绑在应试战车上一路前行,教育失去了本应有的从容。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宗旨,就是吹散弥漫在学校上空的应试雾霾,恢复健康的教育生态。社区、家庭是生活要素的源泉,教育回归生活的前提是学校回归社区并与家庭教育整合。随着中小学招生改革效果逐步显现,学校回归社区、家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建立社会和社区支持学校教育的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应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教育实现这种回归的过程中,各地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教育模式。
三是需要教育的良政善治。在需要提高质量、提供多样化教育的新常态下,如果仍然沿用外延式发展思维和方式,大包大揽、大开大阖,运动式提高质量,就可能伤害教育生态。教育品质是校长带领教师团队,经过专业劳动创造出来的。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个劳动过程的自主性、连贯性,给学校以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为此,政府需要做的是提供资源、选好校长、善用督导。同时,把关注的焦点由“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转移到“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对它们注入更多的支持和动力,让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
【家长学校社会化】推荐阅读:
家长学校家长培训制度06-07
学校家长会家长心得07-18
家长学校促进学校案例12-08
家长对家长学校的意见06-02
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学校发展06-29
家长学校问卷05-13
家长学校资料10-03
小学家长学校10-14
幼儿园家长学校家长代表发言10-05
万店中心学校家长学校章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