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2024-09-23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精选10篇)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1

富华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建立长效机制(3---5年计划)

富华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在街道及区、市环保局和辖区单位的鼓励和支持下,从增强社区居民绿色环保观念和意识,倡导“科学、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工作, 力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立长效机制。

一、健全共建网络, 建立绿色长效机制。

社区居委会认识到,创建“绿色社区”是在快速城市化和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和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的需要,是建设国家生态区的需要,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为把创建绿色社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社区将辖区单位纳入了“创绿”的合作参与机制中, 从抓组织建设和健全完善制度着手,成立了由社区各类组织和辖区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创建绿色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的具体工作。并制订了创建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制,形成社区组织和辖区单位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长效创建机制,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不定期召开辖区单位“创绿”联席会,共同研讨工作计划及创建工作

中遇到的问题,群策群力,在社区形成共创“绿色社区”的良性工作机制。社区还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垃圾中转管理制度,日常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房屋装修管理制度、汽车噪声管理制度、生活噪声管理制度等。在社区居委会的积极倡导下,经自愿报名和群众推荐,社区还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工作人员、联建单位员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等15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和环保活动,收集居民对社区环境工作的意见,带动全员参与“创绿”的工作热情,为“创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成立“党员义务巡逻队”,配合街道开展创建活动,及时劝导、制止居民破坏花草树木、乱仍垃圾的不文明行为。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绿色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二、美化、绿化社区,营造绿色家园环境。

社区绿化面积约0.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社区内设计建造了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绿化景观,包括人民广场等始终保持着“季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形象,专职园林绿化人员负责区社内的绿化养护工作,对花木及时进行修剪、施肥、浇水,确保花木生长旺盛。对辖区内的具代表性的树木及植物设置标识,使居民们在休闲观赏的同

时,增加绿化方面的知识,社区内白玉兰、梧桐、芒果、木棉、棕榈等各种花木排列整齐,枝叶繁茂,为居民营造了“花美、果香、树绿”的健康环境。

经过一系列的美化和改造工作,逐步营造了“洁净、绿色、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

三、注重宣传引导,提高绿色文化意识。

社区利用各种宣传载体为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1、在社区宣传栏设置环保宣传版块,由社区环境专员负责管理,使环保内容常换常新。

2、印发宣传单张,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和科普文化,引导居民树立爱护环境、倡导环保的思想意识,使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深入人心。

3、重视绿色学校的幅射效应,发动学校师生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依托宣传横幅,文艺演出,引导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常年开办健康教育大课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讲座,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行环保宣传。

5、组织开展各类环保知识的学习,为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

社区还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向居民发放《环保倡议书》:提倡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率;提倡使用节

能灯具;提倡生活垃圾分类;鼓励选用环保建材装修居室,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无磷洗衣粉等。目前居民环保电器的拥有率逐步提高,居

民普遍开始使用可回收材料制作的器具如布袋子、菜篮子等,减少了一次性制品如塑料袋、泡沫快餐盒的使用,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绿色文化生活。

社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社区文化活动,强化对广大居民的宣传教育,吸引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倡导居民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深厚基础优势,利用现有的文化广场、篮球场、户外健身路径等良好硬件设施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社区宣讲队伍、文体团队等,采取广场文化、居民论坛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创建绿色社区的宣传。

社区阅览室备有环保书籍、报刊及影像资料以供居民查阅,结合“读书月”及读书之星的评选活动,推荐环保书籍和杂志,引导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多了解环保及绿化知识。

积极倡导植树活动,让居民感受植树树工作的艰辛,了解树木成材的不易,从而认识到挽救生态环境工作的难度和珍惜、节约现存资源的可贵和重要。

结合重要的环境纪念日,不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类环保主题文化活动,如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宣传日活动,发动居民积极行动起来,自觉遵守社区环保公约。

召开居民环保座谈会,会上居民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式共建自己的绿色社区。

社区环保志愿队伍组织开展“关注生态、节约能源”和回收废旧电池等一系列环保公益活动,使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得到提高,也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绿色文化活动,绿色文明新风吹遍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居民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自觉性也大大增强。

五、加强社区管理,确保绿色环境长在

一是严格对生活垃圾的收集管理。社区内各小区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每天清运垃圾两次,收集率达100%,并派专人送到中转站。设置环保分类垃圾桶及专门的废旧电池收集箱,垃圾收集更科学化,既方便保洁人员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及时收集清运,也有利于居民养成良好的绿色环保习惯。

二是不定期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工作:(1)为辖区的雨水 井盖及污水井盖安装防蚊闸和防蚊贴,安装 “毒鼠屋”等 除四害设施,定期聘请“除四害”清洁服务公司对辖区的各 栋搂宇进行药物消杀,使蟑螂、蚊虫无藏身之地。(2联合 街道城管科、有线电视台、电话公司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对社 区内的各类架空管线进行综合整治消除了安全隐患,美化了 社区的天空和环境。(3组织力量把居民堆放在阳台上、房 屋边、楼梯下等物件进行清理,修建自行车雨棚和划定机动 车停车区域,减少乱停放现象。三是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章制 度规定,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原则,对医疗垃 圾实行分类处置,对医疗废物、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并按不同类别置于带有警示标志和文字警示说明的医疗废 物包装物、容器内,不混合收集和储存。四是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延伸到临街店铺和商场:(1)主动与环保、工商、卫生、城管等部门协商联系,要求经营 用房实行门前三包,对社区周遍商业用房的店名灯箱广告进 行规范;(2)对饮食服务业严格执行市政府相关文件要求,禁止有污染、有油烟、有噪音的项目进入生活小区内经营,外围商铺开餐饮店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对违规经营的店铺坚 决要求整改,并接受社区和环保部门的监督;(3)参与开

展“净畅宁”工程和“梳理行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整治 乱搭建、清拆“房中房”、打击黑诊所和黑网吧,净化了辖 区的环境; 五是严格对生活污水的控制。社区对产生的各种生活污 水和雨水进行分流,畅通各楼的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创建绿色社区是社区基础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创建 绿色社区活动既改善了社区的生态环境,又得到了广大居民 的认可,居民对社区环境状况满意率达到了 90%以上。“今 后,我们将继续把创建工作做细做实,努力把富华社区打造

成绿色健康、文明环保、舒适便捷、宁静安全、人与自然和 谐统一的新时期人居生态社区,从而达到自然环境保护与社 区可持续发展互利互助互进的目标。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2

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 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 家庭——好孩子, 社区——好公民。

学校德育从古至今在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中居于重要地位, 具有主渠道作用、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学校德育的方向性、目的性, 以及在施教过程中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恒常性, 是其他任何教育单位无法比拟和不可取代的。如果学校放弃了主渠道作用, 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要求就失去了全面贯彻、系统实施的唯一阵地,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失去了相互配合的核心。

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 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 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 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

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 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又可通过报告、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 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 更是学校, 家庭所不备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加之双休日制的施行, 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学生, 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 因此, 优化社区环境, 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了我们在进行德育实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德育过程中, 我们注重发挥社区教育的传统优势, 努力加强社区德育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增强其导向、熏染功能, 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一、健全组织机构, 形成教育网络

1.建立社区假日团队

我们根据区域分布明显、人口较集中的特点, 倡导并参与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由于同一街道、同一居委会、同一居民组的学生居住相近, 交往频繁, 相互熟悉, 我们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 并选举产生了团队委员会, 进行统一管理。由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团队的学生年龄跨度大,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 我们还根据楼群、兴趣及学生的需要建立了若干小队, 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 获得身心满足。

2.建立社区教育机构

我们建立了一支由离退休老干部、各单位的工、青、妇负责人等人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并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长委员会, 和校外辅导员队伍一起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 促使社区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环境建设, 优化育人过程

首先, 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站、街道画廊等途径大力宣传, 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二是注意改造已有物质环境, 赋予其道德感染力。如把街道周围的花草树木挂牌, 既进行知识性介绍, 又予以人格化的力量, 增强其德育魅力。

其次, 建立社区活动基地, 为正常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保证。根据本地特征, 开发建立了一系列的社区教育阵地, 并组织校内外辅导员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社区教育教材, 为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教育管理, 提高育人成效

1.加强目标管理

环境育人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一部分, 它必须以教育总体目标为准绳, 即以关心和爱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总目标为指标, 根据社区特点, 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社区教育目标, 落实教育责任, 做到教育有的放矢, 符合规律, 卓有成效。

广泛宣传社区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客观现实和优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教育的现实意义, 形成共识, 增强教育的意识性。

根据社会职能及社区特点, 制定出各具特色、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教育目标体系, 力求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目标一体化, 使社区教育有据可依, 防止社区教育出现“脱轨”现象。

依据制定的教育目标落实教育内容。如许多社区团队建立了图书室, 双休日学生以小队为单位组织读书、看报, 每人发一份读书记录卡, 摘录佳词好句, 写读书读报体会;有的单位还把让学生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双休日作为每周的一项重要工作, 订入计划, 并划出专人具体负责, 组织他们开展打球、看录像、讲故事、猜谜语等娱乐益智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把教育目标作为考核评价社区教育效果的依据。我们把教育目标分解成若干项小目标, 确定各小目标指数, 逐一对照检查, 查漏补缺, 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2.加强活动管理

社区组织机构的建立, 德育资源的开发, 教育目标的制定, 均是开展好社区教育活动的保证。按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活动, 注重活动过程的管理, 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变通暂时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广大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 是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注意了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开展教育活动, 并由校内外辅导员、有特长的家长组成的活动辅导管理队伍分片承包, 分块落实, 分层活动, 分阶段测评, 力保活动正常化、规范化, 力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当然, 由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 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 并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 因此, 我们要对德育教育的难度有充分的认识, 不断探索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为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现代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建立起新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是当前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3

德育机制 道德观念 教育网络

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处在嬗变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仅没掌握正确的识别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正确的思想教育,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却无法避免地受到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封建阶级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借机沉渣浮起,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腐朽的生活方式也乘机渗入,先进与落后、新生与腐朽思想影响并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头脑中有无产阶级思想,也有资产阶级的思想,还有一些封建阶级的思想。这些不同阶级的对立的思想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均未形成体系,也未构成对峙的矛盾冲突,是一种兼容并存的状态。如何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如何教育并引导这一代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提升自身的难得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区——好公民。

学校德育从古至今在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学校德育的方向性、目的性,以及在施教过程中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恒常性,是其他任何教育单位无法比拟和不可取代的。如果学校放弃了主渠道作用,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要求就失去了全面贯彻、系统实施的唯一阵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失去了相互配合的核心。

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

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报告、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加之双休日制的施行,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因此,优化社区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了我们在进行德育实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社区教育的传统优势,努力加强社区德育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其导向、熏染功能,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一、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教育网络

1.建立社区假日团队

我们根据区域分布明显、人口较集中的特点,倡导并参与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由于同一街道、同一居委会、同一居民组的学生居住相近,交往频繁,相互熟悉,我们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并选举产生了团队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由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团队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为了便于开展活动,我们还根据楼群、兴趣及学生的需要建立了若干小队,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获得身心满足。

2.建立社区教育机构

我们建立了一支由离退休老干部、各单位的工、青、妇负责人等人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并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长委员会,和校外辅导员队伍一起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促使社区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环境建设,优化育人过程

首先,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站、街道画廊等途径大力宣传,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二是注意改造已有物质环境,赋予其道德感染力。如把街道周围的花草树木挂牌,既进行知识性介绍,又予以人格化的力量,增强其德育魅力。

其次,建立社区活动基地,为正常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保证。根据本地特征,开发建立了一系列的社区教育阵地,并组织校内外辅导员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社区教育教材,为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教育管理,提高育人成效

1.加强目标管理

环境育人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必须以教育总体目标为准绳,即以关心和爱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总目标为指标,根据社区特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社区教育目标,落实教育责任,做到教育有的放矢,符合规律,卓有成效。

广泛宣传社区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客观现实和优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教育的现实意义,形成共识,增强教育的意识性。

根据社会职能及社区特点,制定出各具特色、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教育目标体系,力求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目标一体化,使社区教育有据可依,防止社区教育出现“脱轨”现象。

依据制定的教育目标落实教育内容。如许多社区团队建立了图书室,双休日学生以小队为单位组织读书、看报,每人发一份读书记录卡,摘录佳词好句,写读书读报体会;有的单位还把让学生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双休日作为每周的一项重要工作,订入计划,并划出专人具体负责,组织他们开展打球、看录像、讲故事、猜谜语等娱乐益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把教育目标作为考核评价社区教育效果的依据。我们把教育目标分解成若干项小目标,确定各小目标指数,逐一对照检查,查漏补缺,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2.加强活动管理

社区组织机构的建立,德育资源的开发,教育目标的制定,均是开展好社区教育活动的保证。按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管理,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变通暂时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广大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是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开展教育活动,并由校内外辅导员、有特长的家长组成的活动辅导管理队伍分片承包,分块落实,分层活动,分阶段测评,力保活动正常化、规范化,力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凌河街道振兴社区建立爱心机制 篇4

“工作树立品牌,品牌提升工作”,凌河街道振兴社区党总支结合本辖区实际,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建立服务居民的爱心扶贫超市、“暖春”基金会、爱心储蓄联盟为内容的“爱心机制”党建工作品牌,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成立社区“爱心扶贫超市”。振兴社区“爱心扶贫超市”是以“捐、赠、卖”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经营,采取捐赠“物品”和“积分”的方式来运作,由社区“爱心超市”统一接收辖区单位、企业、商户、居民(捐赠人)的现金和物品,商品价格全部标注为积分摆放在社区“爱心超市”里,居民凭“爱心积分卡”到“超市”兑换所需物品。截至目前,捐赠衣物达500多件,捐助资金5000多元,根据积分和社区贫困户领取物品人员达50多人,领取物品有米、面、油等,解决了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

二是成立“暖春”基金会。凌河街道振兴社区把爱心行动与倡导救助对象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结合起来,让辖区贫困失业人员、老党员、辖区贫困独生子女家庭老人、辖区孤寡老人、辖区残疾人、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这些救助者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推行了“爱心积分管理办法”,把居民们吸引到构建和谐社区中来,对参与者发放“爱心积分卡”,持卡户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治安巡逻、宣传民事调解等公益活动后进行加分,社区干部将依据工作量的大小、在“积分卡”上记入10—30分的分值,年底根据积分可到“社区爱心超市”领取相应物品。目前,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持有“爱心积分卡”人员有125人。我社区共有特困家庭118户,2011年共捐款3231元,共救助贫困户18

户。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5

**社区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干部同居民的联系,真正做到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努力为居民办实事,2012年6月18日**社区特制定了社区干部入户走访制度:

1、把“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衡量社区工作好坏的标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社区干部以分片包户的形式确定入户走访范围,社区干部每人每月走访居民20—30户,详细了解居民的需求与呼声,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重大事件早上报,矛盾问题早解决。

3、建立《社区民情日志》,社区干部做到人手一册。要求及时记录:走访时间、走访地点、走访人等内容,重点记录居民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结合社区居委会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并及时更新居民户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4、入户走访以了解和收集居民需求和困难、排查调处 人民内部矛盾,征求对社区工作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对居民提出的困难、意见和需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提交社区,协调有关部

门解决。

5、建立入户走访信息的双向反馈制度。社区居委会对 走访中收集到的问题认真归纳梳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提出的困难积极帮助解决,确定解决时限,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人人有答复。**社区通过建立入户走访制度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更好的为广大居民服务。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 篇6

顾涧清

【内容提要】现代城市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时候了。现代社区管理应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系统的多功能性和以人为中心等原则。社区管理新模式必须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同时要形成相应的软件系统设计和硬件设施配置。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仅城市的数目大量增加,而且城市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大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大城市面临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大城市管理相关的城市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功能也都需要作出新的相应调整。一些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应运而生了。这个新体制主要是通过调动区和街道两级的积极性,发挥区和街道接近基层的优势,从而提高城市政府的工作效率,强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中,城区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积极探索建立大城市的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与城区政府的高效率管理密切相关。结合目前区政府实际放大了的管理权限,对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管理系统及其运作进行积极的理论思考,以期为实现大城市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对策建议。

现代城市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时候了。

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流通中心、信息中心等;同时又是发展教育、科学技术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地。城市比乡村具有高得多的集聚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城市不仅能提供舒适方便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而且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交往和就业机会,并容易形成更加开放、进取的社会风尚和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围。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高级化的产物,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结构的日益复杂和功能的不断完善迫切要求对城市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城市管理是一项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城市政府最为重要的基本职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把在城市发展中加强城市管理又提高到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现在城市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城市管理的组织仍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痕迹,由于城市管理的硬件设施配置不当和软件系统的缺位,往往是“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忽视“软件”;注重上项目,要规模。很多城市都存在交通堵塞严重、“马路市场”侵占道路、社会治安问题增多、垃圾增多而处理难、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差、生活空间脏乱、秩序混乱等现象。这里不仅是建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管理上的问题。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使得城市在产生强大集聚效应的同时,也明显地造成了诸多“城市病”的累积。

现代城市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只是一种表象,透过表象看本质,所反映的是现存城市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城市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矛盾不相适应。原来市和区两级政府及其事权分工的不合理不仅是使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的问题,而且已经是直接影响现代城市管理效率的问题。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管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能量要体现在对全社会管理力量的协调上,特别是大城市的管理更是这样;单靠市一级政府的集中控制,而没有事权的有效分散,矛盾的分级处理,往往就会大大降低城市管理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因此,从大城市管理的现状看,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时候了。

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研究在国外主要是从社会学领域进行研究的。一般来说主要集中于现代社区变迁的研究、现代城市社区运行机制和过程的研究、现代社区类型的研究、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研究等等,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以发达国家城市为背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市现代社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说这些研究还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问题。

借鉴当代国外大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明确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的基本建构原则,理顺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的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并形成软件系统设计和硬件设施配置。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水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也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一是政府全力抓好城市管理,政府部分行为企业化。政府抓好城市管理首先是通过抓好城市规划开始的。市长的责任就是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城市,虽然是政企分开,但把政府部分管理行为企业化,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而且通过运用管理性服务性的商业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就是指政府机构比较精干,社会对管理的参与度比较高,特别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就是要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三是虚拟政府职能,公共行政管理分权化。所谓虚拟政府职能,就是城市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承包、合同等形式,把城市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区、企业和个人,而政府只负责监督。公共行政管理分权化也是当今世界城市管理的一种趋势,主要也是通过权力分散和重心下移来体现的。

借鉴当代国外大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将当今世界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与我国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逐步形成大城市在现代社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建构原则: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的运作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过程,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就是要尽可能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增加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城市还有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这就要求城市现代社区的建构必须要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二是城市系统的多功能性原则。城市是一个有各种复杂的生产网络、交通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等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系统。因此,大城市现代社区建构还必须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城市管理的方便。三是城市以人为中心的原则。社区的要义是人的集合,社区文明的关键是人的文明,城市社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我管理。因此,社区建构必须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使社区成员具有高凝聚性和向心力,使社区成员具有高度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自律性。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城市政府事务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对政府的组织观念、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等进行系统再造,而不是局部的改革;政府事务重组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拆拼。对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思路和对策作以下几点思考: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是城市管理优先和规划、建设、管理一体的思路。规划、建设、管理三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城市管理中有许多缺陷实际上正是规划缺陷的反映。因此要从城市管理优先要求出发去规划和建设,以方便管理与否来检验规划和建设的成效。

二是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和行政、作业、执法相分离的思路。在城市管理的系统中,政府、企业、社会的角色不同。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要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府不要包办社会事务,要把企业推向市场,把社会团体还给社会。同时还要按照城区政府事务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把行政管理、服务性作业和执法相分离。

三是人权、事权、财权相统一和责、权、利相一致的思路。要放大城区政府的管理职能,条块联动,要以块为主,管理事权要向块倾斜。城区政府作为一级管理者,对不断变化的社

会运行负有监控责任;社会分工越细,要求城区政府的整合性越强。市、区两级政府尽管有横向和纵向的分工,但在三级管理的层面上都要体现出管理的整合性,也就是要适当强化第三级管理。

四是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能的思路。要按照最必需的原则设置政府部门,最大限度减少城区政府的中间环节,把摩擦系数减到最小,互补机率放到最大。为了达到低成本、高效能,服务性的事权应该下放。如审批手续尽可能做到在一个平面上完成,把“串联”式审批改为“并联”式审批;把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事务也尽可能集中到在一个空间里完成,为市民也提供“一门式”服务。

五是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思路。城市管理虽不搞群众运动,但也离不开群众参与。在城区管理这个大系统中,政府要善于当好“导演”、“总监”,提供合适的管道,把社会各方面都调动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城区管理新思路,还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和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把整治脏乱的要求和措施逐级分解到基层,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问题的逐一落实。在动员市民集中打一场整治脏乱歼灭战的基础上,还要把集中统一整治行动与加强经常性管理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抓住一个关键,即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突出两个重点,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法规的完备和落实;攻克八个难点,即空气质量、园林绿化、市容卫生、交通整顿、拆除违章、占道摊点、市政维护、小区物业;落实四级责任,即市、区、街(镇)、居(村)工作责任。并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明确职责、加强监督、落实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一致、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群众参与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执法和职能监督。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软件系统设计

1.设计市和区“两级政府”的关系

现在是城市政府与城区政府之间的部门设置过于严格对应,不管区域范围大小都是五脏俱全,明显表现出小而全、因人设事、财政负担重的情况。“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提出,实际上也为这次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机构改革提供了机会。怎样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下进一步理顺市和区的关系,建议市和区两级政府在事权划分上要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在事权梯度转移中当然也要互相制约。市和区在部门设置上不要作机械对接,城区政府虽然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但在部门设置上更要考虑到“启下”的便利,要多在“三级管理”层面上对区政府部门设置进行重新优化设计。

2.设计“三级管理”管理体制下区与街道的衔接

街道是“三级管理”系统的第一线,是社区管理的最直接的责任者。“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这个“木桶”的能量往往是由街道这一级最短的那一块来决定的。区与街道管理重心下移之间的衔接,建议区政府可向街道逐步下放参与规划权、部分综合执法权、部分行政审批和项目管理权、对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权。同时把精简区级机关人员同充实社区管理力量结合起来,在社区设立派出机构,也可以考虑区的几个相关部分联合起来与街道共同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的人员编制和业务指导属职能部门,日常工作则委托街道办事处管理。区政府的主要管理部门都要积极研究在社区如何通过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作用组合起来,在第三级管理中形成一个有机的工作面。根据不同社区的情况,还可以考虑在街道办事处下面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

3.设计“三种法人组织”的作用

在城市管理系统中,从纵断面看,有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的问题;从横断面看,还有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三种法人组织的合力作用问题。在城区管理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好,越具体越好,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依法治区和如何调动好其他两种法人的积极性上。如怎样将企业办社会的社会性设施进一步从封闭转向开放,以弥补社区资源的不足;如将清洁卫生、社区服务等部分城市管理行为企业化,组织法律咨询等一些事业性机构参与城区管理等。社会团体参与城区管理的渠道也很多,不同的协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管理作用。

4.设计城市管理法规实施细则和执法队伍的分级分类管理

城市管理法规是平衡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器,是抑制不良社会行为的利器,也是协调政府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指针。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也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格局进行,市政府通过人大立法来完善;区政府在严格执行城市管理法规过程中,也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一些实施细则和一些有特定指向的政府条例。与三级管理相配套,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分级分类管理,要加强社区现场管理的执法;在加强市、区两级专业执法外,更要加强街道的综合执法。

5.设计社区文明指标体系调动市民创建文明社区积极性

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市民群众的自主管理,市民对社区的向心力越强,城市管理的阻力就越小;市民对社区文明的认同度越大,城市管理的幅度就会减少。通过设计社区文明指标体系,可以为城市管理系统的社会化运行和调动市民的自主管理创造一个动力机制。社区文明指标体系,不仅要有人口指标、卫生指标、环境指标,还要有安全指标、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指标等,以充分调动市民自发创建文明社区的积极性。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硬件设施配置

在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各项市政工程和“形象工程”建设,形成一大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为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一个优良的硬环境。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7

一、以增强战斗力为重点,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由直接组织领导和管理正逐步向教育引导和服务转变。作为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健全和完善社区的组织领导机制,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与中心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经济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机关业务、企业效益、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作为社区的党组织一定要认真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将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区内的其它各项工作,应该做到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检查,使党建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其次,要从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和其配套组织以及其它经济社会组织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管理机制。要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和各类社会群体的具体状况,逐步完善各级组织有关程序和工作流程。例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例会制度和民主议事规则等。再次,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基层党组织决策机制,包括党内决策机制,以及党组织与社区配套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社会组织共同决策的工作机制。四要按各级党委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的党务、政务、业务公开机制。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增强民主意识,坚持科学决策,以民主、科学、开放的方式,在本社区内对各项工作进行公开,做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以增强本社区的干群团结。

二、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建立健全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机制

党组织的先进性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必须体现和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着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时刻刻都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做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切实做到党组织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首先,要在本社区内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联系群众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干部“一帮一”制度,坚持党员定期走访群众,与群众谈心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广泛征求社区群众对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了解和掌握所联系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问题,随时随地准确把握好群众的思想脉搏。其次,要建立健全服务社区群众的有效机制。社区党组织要在本社区的党员中坚持和完善“双先”(即党员要在工作单位和生活的社区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安家双推”(给流动党员“安家”,推荐无职业党员到非公有制企业或在社区内创业,推荐就业党员进管理层和参加各项评先活动)工程,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区,明确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内容任务、具体效果等。第三,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引导群众机制。根据各级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积极开展群众的经常性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典型示范、文化活动,推进党员服务承诺制,普遍建立“党员示范点”、“党员示范岗”等责任制,同时把“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争当创业先锋”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经常化,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活动平台,创造有利的条件。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为群众着想,建立健全维护本社区群众利益的有效机制。从维护稳定大局出发,坚持并完善社区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好党和政府制定的“信访条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认真负责地做好本社区内的群众信访工作,处处为群众着想,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为重点,建立健全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机制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8

一、社区银行的特点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可以看出,社区银行蓬勃的发展是源于社区银行独特的特征。

1.准确的市场定位

美国的社区银行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为主要客户,利用信息优势和优质服务,通过简便的手续和快速的资金周转,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10%以上,占其总贷款的50-80%,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的上述比重分别为2.3%和15.6%。可以看出。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贷款主要是由社区银行完成的,社区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社区银行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社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强劲的发展和金融需求是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支柱。

2.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美国社区银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受制于自身的资金规模,社区银行以向客户提供零售服务为主,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和消费者贷款产品、较低费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机和电子银行服务等服务。同时,社区银行注重业务创新,由单纯经营存贷款业务转向为多元化经营,积极开发信托、保险、证券和咨询等新业务,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3.服务于社区

美国社区银行以“社区”为自己的主要经营地。社区银行将从一个社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社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防止了基层金融的空洞化,因此也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社区银行是以社区为依托设立的小银行,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较大银行更为熟悉,容易克服大银行与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银行在访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有效降低风险。社区银行的社区属性,规定了社区银行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社区银行主要凭借与中小企业和社区成员长期交往中所获取的定性“软”信息来发放贷款,而不像大银行那样依据“硬”数据来发放贷款。

4.经营资本多元化

社区银行是按市场化原则设立和经营,在设立的过程中社区银行主要是吸收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的资金作为其经营资本。从投资来源上看,它可以有法人投资和自然人投资;可以有企业法人投资和事业法人投资;可以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总之,社区银行不是国有资本垄断的投资或纯粹的民营资本的投资,多元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这为社区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政府政策支持

美国银行分为“州内银行”和“国民银行”,各州为了保护本州的银行,禁止外州银行设立分支机构。1864年的《国际银行法》、1927年的《麦克法等法》和1933年的银行法规定银行只能在单一的行政区域内经营,限制了大银行的扩张,成为保护社区银行生存的一道有力的法律屏障。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但金融监管当局并未放弃和减少对社区金融活动和中小银行的支持。1977年国会通过了《社区再投资法》鼓励金融机构对于经济不发达的特定地区开展金融活动,开发其金融业务潜力。该法对于保护社区银行的生存和防止贫困地区金融资源的外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社区银行长久不衰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社区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解决农村金融困境、发展居民消费信贷和改善我国金融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所以加快组建社区银行的步伐将成为今后我国金融改革和未来金融体系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银行有利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主要是:1.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和缺乏,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2.资金需求的刚性增长和资金外流的矛盾,致使农村出现严重的资金饥渴症;3.金融需求多样性和金融品种供给单一性的矛盾,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金融的边缘化,需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农村金融体系,组建农村金融机构,从而为农村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的发展。而组建社区银行是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1.社区银行有利于解决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填补因大银行的战略调整所出现的“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口”;2.社区银行的“内生性”使其能够适应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实现与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互动”;3.社区银行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村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信贷风险。

(二)社区银行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我国企业组织的主要构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截止到2006年10月底,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产值与利税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60﹪和50﹪左右。中小企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还是孕育企业家精神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更是促进社会化专业分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大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中小企业因经营的不稳定性、抵押物品的缺乏、财务信息的不完备,很难获得大银行的资金支持,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而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也易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业务关系,这都为社区银行迅速做出信贷决策奠定了基础。它能够较好适应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数额较小、频率较大等特点特别是社区银行在按市场化原则经营的过程中注意差异化服务思路,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服务的个性化。

(三)社区银行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完善的金融体系需要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而我国当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欠缺多样性和创新性。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国,社区银行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农村经济以及社区居民个人消费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又能填补了金融体系多样性不足的空白

社区银行对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有助于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经济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多层次性。社区银行作为小型银行,丰富了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2.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实体经济稳定。社区银行与大银行在不同的市场层面上经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的整体风险,社区银行采取的经营策略、市场定位、运营规则都有效地分隔了市场,既减少了单一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又将降低金融风险。

(四)社区银行有利于满足居民投资需求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9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建资源的综合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促进社区驻区单位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经研究,决定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

协调解决区域内党组织的矛盾问题,统筹整合组织、设施服务,推进社区和驻区单位党建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

二、联席会议召集人:

社区各党组织负责人为联席会议召集人。

三、联席会议参加对象:

联席会议参加对象为:社区党支部委员、区域内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包联社区县直单位党组织负责人。

四、联席会议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实际需要可随时召开,会议由联席会议召集人主持,牵头单位负责联络。

五、组织机构:

组长:张美英(党支部书记)副组长:郭丽芳(社区主任)成员:姚虎龙(社区干部)李琴(社区干部)

六、驻区单位花名:统计局 红十字 科 委县医院 财 险二 中

刘凤荣(计生主任)李秀峰(计生主任)荆丽(计生主任)

司法局安检局广电局工商联档案局文 联公证处工商局供电局卫生局农牧局工 会石 油文化局工 行幼儿园城管局

中共卓资县新建街社区支委会2011年4月10日

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篇10

关于建立社区党建联谊会制度的意见

为加强社区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广泛开展“结对共建”、“联手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通过社区党建工作联谊会议这种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的优势,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形成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把社区建成“凝聚人心、保持稳定、方便生活、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组织形式。社区党建联席会是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议,参加会议人员为社区内各村、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及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负责人和党建工作指导员。

三、职责任务。总结交流上季度各村、单位党建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季度党建工作的意见和措施,总结推广社区服务和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协商确定共同参与社区化服务 的措施。对党建联席会议形成的决议要以书面形式通报各成员单位。

四、会议程序:一是会前准备。会前社区党组织将会议内容、解决的问题以书面形式通报给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二是召开会议。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党组织书记主持。三是围绕议题展开讨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各自实际充分发表意见,达成共识的形成会议纪要或决定。四是情况通报。社区党建联席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前期社区党建、社区共建的情况,要以书面形式通报各成员单位并按照分工抓好落实。五是立档备查。社区党建联席会议要安排专人做好记录,会后整理入档,以备日后查询。

上一篇:lfy大学物理I-1期中练习答案下一篇:铁道运营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