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概念(共13篇)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1
小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概念
摘要:生态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加强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且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本文仅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基础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探讨.作 者:马卫军 作者单位: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100081 期 刊:城市建设 Journal: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8) 分类号:X8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2
1 景观生态学
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概念产生之初到如今, 简单表述为:是由地理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及系统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 研究景观结构, 功能和动态变化的一门综合学科;详细复杂表述为:是以异质性景观为对象, 探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景观结构, 系统功能与动态变化等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也是一门以景观多样性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的景观规划应用型学科。
1.2 景观生态学的产生
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地植物学家特罗尔 (C.Troll) 在1939年研究土地利用提出的。最初, Troll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 一种是地理学 (景观) , 另一种是生物学 (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之后, Troll不断对这一概念进行补充解释, 同时他从来不将其认为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或是分支, 他认为这只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观点而已。
1.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提出“景观生态学”后, 因各种因素而处于停滞状态。之后, 为应对全球性人口环境问题, 生态学得到进一步普及与发展。80年代后, 由于1981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及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成立, 和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崛起, 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地迎来全球性热潮。而现在, 随着各项技术发展, 景观生态学正在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发展。
2“景观生态”概念的探讨
2.1“景观”的概念
“景观”就一般人看来, 无非是表现地形地貌的图案 (森林、草原、湖泊等) ;或是平时所触的自然景色 (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画面) ;或是任一地理范围内的地形特征 (地形组合、地貌等) 。其科学含义大致从三方面来说:视觉美学上“景观”是与视觉感官相关的直观景色;地理学上“景观”是客观存在, 并具有一定结构的自然结构体, 更为强调其整体性与综合性;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异质性区域。以上可看出, “景观”是具有美观性、形象性、生命性的。
2.2“生态”的概念
念及“生态”, 总会想起其起源, 生态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Haeckel研究的生物和环境关系, 随后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正式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术语。作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生态”通常被认为是“有机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可大可小, 从宏观来说, 我们可对“生态”理解为“地球上的所有有机体与其周围的环境共同组成的复杂、多变的系统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作用”。
2.3“景观生态”的意义
我们了解了“景观”和“生态”的概念, 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应用“景观生态”。我们选择了“景观生态”, 就可以在日益严峻的土地上合理利用, 享受独特风景地貌, 获得精神的满足;可以感受到与周围环境的有趣动态变化交流;可以通过斑块-廊道-基质这样的空间语言来描述表达这个宏观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等。总之, “景观生态”在日常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动态变化、人类活动等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意义。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 我们应更注重景观生态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更注意它在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神、物质上的满足。而前提就是对“景观生态”概念的探讨, 这样才能够使景观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而更好存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各项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诸如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 亟待解决, 这就推动了景观生态学在人群中的普及与应用。本文从“景观”和“生态”两方面阐释, 认识“景观生态”概念, 以便更好区别于其他学科, 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景观生态,概念,探讨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 2000 (01) .
[2]肖笃宁.论现代经管科学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科学, 1999 (04) .
小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概念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谈论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又该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本文即试图对此概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简单的说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生态影响评价则是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以强化环境管理;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再生能力;可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可以保护生存性资源、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等等。由此,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判断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以之作为尺度,对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借此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态,了解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2)预测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我们现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付诸努力来改善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尽力而维持现状的。同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来预测生态环境的未来状态,并预测在未来的时间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合理的行动措施。
(3)选择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并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又或者其他标准一一排序,从而确定我们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4)指导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在,并以此作为我们未来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同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判断,以便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那么,既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评价呢?或者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准绳、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制定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和程序,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评价的原则主要有:要符合国情,有严格的科学检测为背景,并且合理可行;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以与国际接轨。制定生态环境评价的程序通常是要从各个相关的领域抽调骨干力量建立多学科编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初步拟定分级标准;进行可行性调查和验证;最后进行审批并正式颁布实施。
简单的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有两大类:1)两级六类,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方法标准、国家环境物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六类;2)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地方环境规划、背景或本底值、类比对象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制定后,为保证其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此监督工作主要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环保局负责对本行政区环境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环保局监测站具体执行。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的、协调的生态环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保护生物界多样的、珍稀的和濒危的物种,对各种破坏行为予以严厉的制止;保护植被,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各种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的生态影响;合理选址、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健全管理体制、健全有关生态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刊
作者简介:
政治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观点 篇4
政治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观点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描述:目前,西方在政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已较全面且深入,但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发展初期。而中国关于政治生态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综观国内外关于政治生态学的研究,其基本观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生态研究的生态政治学,另一类是关于政治发展研究的政治生态学。
环境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象是生态,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政治,相应地需要从政治的高度、用政治方式去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因其研究的落脚点在生态,姑且可以定义为“生态政治学”。生态政治学思考和探究的重点是政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政治体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所寻求的是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社会进步应如何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从而更好地调整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国#l-x寸生态政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中研究“绿色政治运动”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民间环保组织和“绿党”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集中在如生态主义、生态自治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生态自由主义等方面的生态政治理论研究。其理论基本沿着生态政治化——政治生态化——生态学与政治学融合的趋势演进。生态政治化理论体系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重在从物质经济生产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政治生态化理论体系则认为,政治本身需要做符合生态的改变,如此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体系又分为生态主义的政治生态化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化。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具有有限性和“内在价值”则又构成生态主义政治生态化的理论基石。生态主义主张用生态规则和生态智慧重新建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民主,以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社会的变革。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有限性上,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它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x,l-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相关理论,指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主要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性、社会异化和阶级矛盾。因此,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5
农业生态研究数据含有随时间、空间变化的信息,其数据类型复杂,且数据类型更新频繁.原有的商用数据库系统不能满足数据管理的需要.从用户查询角度,建立以实体-关系(E-R)模型为基础的`农业生态研究文档数据库概念模型,能够管理地图数据、统计数据和野外观测试验数据,满足多种数据类型的管理和查询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实体-关系概念模型的设计,以及根据概念模型建立的农业生态研究文档数据库.
作 者:施建平王德建 Shi Jianping Wang Deji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刊 名:土壤 ISTIC PKU英文刊名:SOILS 年,卷(期):2000 32(6)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业生态 数据库 概念模型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6
从生态位到可持续发展位:概念的演进
摘要:生态位概念是生态学的一大基石,它主要有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和多维生态位三个基本概念.而由生态位概念发展来的生态位理论则是生态学的支柱.由于生态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规律,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开始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析工具.由此也有了从生态位到发展位,再到可持续发展位的演进.由生态位概念发展而来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位概念,是我们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一个重要视角.由于构成可持续发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子的集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位”概念,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基本位,可持续发展理想位,可持续发展优势位和可持续发展关键位,它们共同成为“可持续发展位”的不同属性.作 者:庄悦群 ZHUANG Yue-qun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期 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PKUCSSCI Journal: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5(4) 分类号:X22 关键词:生态位 发展位 可持续发展位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7
1.1 城市生态绿化的含义
所谓城市生态绿化, 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创造融合自然生态空间为基本目标, 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 发挥地带性植物群落生长规律的作用, 构建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简单来讲,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以生态系统构建为核心, 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建设工作, 这就是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含义。
1.2 城市生态绿化的必要性
城市生态绿化有着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其一,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良好城市生态形象的树立, 是现代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二,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营造健康的休憩场所, 可以给予人们工作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其三,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有益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 对于改善局部气候有着良好的帮助意义。其四,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工作, 是城市生态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上述几个方面,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过程中, 注重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 是至关重要的。
2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其一, 城市绿地的效能在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去, 而不是作为自然装饰品去美化环境。为此, 在进行建设过程中, 尽量保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将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是至关重要的。其二, 在追求多样化景观的同时, 合理配置生态空间, 不断增加自然生态要素, 健全景观生态结构。其三, 注重绿地率提升的同时, 以复合群落结构构件的方式, 使得叶面积指数得以提高, 以保证城市生态建设效能的发挥;其四, 注重处理好绿地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选择能够抑菌, 释放保健物质的植物, 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2 坚持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物种多样性, 不仅仅是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前提, 也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做好以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其一, 保护自然植物和自然遗留地, 处理好原有生态和新建设生态之间的关系, 构建相对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其二, 结合区域特色, 选择适合城市个性, 社会区域气候特点的品种, 或者在科学理论鉴证的基础上将改良物种纳入生态建设中去。其三,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不断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 以达到物种多样性效果。
2.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不同城市自然气候不同, 城市建设规划政策不同,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项目也不一样, 这就注定在进行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 充分将区域特色考虑进去, 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讲, 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针对植物生长的规律, 坚持因时制宜的原则, 使得城市生态绿化展现出变化性的特点;其二, 规避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绿化模式, 尊重本地区的基本特点, 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经济性和科学性角度出发对方案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保证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
2.4 坚持文化和休憩功能原则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应该兼备文化和休憩功能, 这是生态绿化建设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效能, 应该积极从如下的几个角度出发:其一, 探析区域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特点, 将文化融入到园林绿化中去, 展现出城市的特色, 区域的独特。其二, 将有着特定气质, 含义的植物纳入到园林规划中去, 以植物的寓意去表达生态建设规划的意愿, 由此使得植物形态和城市精神之间实现充分的融合。其三, 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 处理好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之间的关系, 突出表现为园林的生态美和情境美, 使得绿地的品位和情调得以提升,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和休憩方面的效能。
3 结语
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理解之后, 对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归纳, 这是我们在进行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方案之前需要做好的工作。相信随着城市生态绿化意识的提升,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经验的积累,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效能越来越充实, 在满足人们文化休憩需求, 城市形象树立, 现代化都市建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积极从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入手, 总结和归纳了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希望可以给予实际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城市生态,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生态绿化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2] 李国斌.园林城创建中生态绿化策略分析[J].吉林农业, 2011 (9)
[3] 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 2012 (10)
大学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谈论 篇8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互惠共生; 精神文明和谐
大学校园的建设必须以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为前提,而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仅是物质形体的设计,它是融合了大学校园核心精神文明、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综合设计。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是否能够达到其主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取决于设计是否与大学环境相协调;设计是否反映了大学的核心价值;环境设计和建设是否合理。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是大学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决定学生、大学、环境的互惠共生。
一 大学校园特征
“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承担了如此重任的大学校园,自然有与其他公共场所不一样的特征。从个人价值上来说,大学是学生完成社会化进程的场所,为其提供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地。即使直到今天,大学教育是趋于精英教育或是大众教育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大学是聚集高端人才的这一属性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大学要完成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力争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全面的成长环境。从社会价值上来说,大学向社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装备上真才实学,是大学校园建设包括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大学校园使命的分析,大学校园的特征可归纳如下:
(1)兼容而不失严谨
大学校园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提供学生和教职员工生活的场地,由此具备了一个小的社会系统所有的基本属性。它首先要满足学生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要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权益不受侵害,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大学校园需完成其教育功能。大学校园是一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综合素质的环境,学术的严谨使其完成教学育人目的的保障。
(2)大同而不失差异
在中国,现阶段的高中教育还是通识教育,而不是专识教育。对高考科目的严格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的程式化规定决定了高中生群体的共有性质。而高中生正是即将成为大学校园主体的大学生后备军,大学校园必须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效地加以利用,提炼出主流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作为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又是不尽相同的。在创建大学校园环境的同时,切忌趋于同化,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二 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定义
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二是大学校园建筑的设计;三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
(1)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
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要使学生与教职员工感到舒适安全,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审美体验。另外,它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从设计分析入手,多方面、多维度,充分体现超前意识。还要联系实际,包括气候、民俗、地貌等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最后,由于大学校园大同而不失个性的特点,总体规划不能千篇一律。
(2)校园建筑的设计
大学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等。坚固、实用、美观是建筑设计的三要素。除了满足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之外,大学校园的建筑还应是大学文化的积淀,是整个校园环境的重心,代表了大学校园的主要形象。所以必须要注意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协调,力图充分展现学校的形象;做到主题的升华,利用建筑的造型、材质和色彩展现大学校园的魅力,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特别注重建筑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和教职员工得到精神上的受益。
(3)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壁画、雕塑,也可以是水体造型,还可以是绿化。无论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它一定要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要使大学校园的主体在本职工作之余,能感受到校园对学生亲切的关怀,提升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
三 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实施
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展现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风貌。“校园中人、建筑与环境的认识整合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美好的校园建筑有助于使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3]在实施时不仅要把我颜色、材质、造型等细节,更要立足于宏观,从整体形象的角度把我大学校园的精神气质。
其次,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使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在新建校园建筑、设计布局时,可以选择性地抛弃一些传统观念。这也体现了大学校园大同而不失个性的特征。
最后,要实用性和经济型并重。大学校园中,亲近幽雅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师生身心愉悦,在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同时,也要考虑因地制宜,合理整合资源,不刻意追求奢华浪费,实施后的校园环境要便于管理。
四 总结
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剖析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先对概念中的主体,即大学校园和环境艺术设计做出准确的定义,再结合两个主体的特点,分析最佳切合点,找到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最佳思路与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昊. 环境艺术设计[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2] 许丽. 环境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 艺术教育. 2006.
[3] 李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9
(纲 要)
第一部分 定位研究
1、位置与范围:
白鹭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西南的胜家桥社区,距离南京城区约40公里,45分钟车程,由板霞路,通过机场高速至禄口机场仅30分钟车程,通过将军大道与江宁高新区、江宁大学城相连。
度假区北至板霞路,南至栗子山山脊线和龙山生态园边界,东至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旅游道路,总面积约6.37平方公里。
2、投资单位:
本项目由南京市白鹭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联创集团共同开发建设。
联创集团总部位于江苏南京,1997年5月公司成立,13家控股子公司,子公司亚信联创为美国NASDAQ上市公司,是全球收入和市值均第2大、中国第1大的电信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全球逾10000名员工,11个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超过3亿人民币。胡锦涛、贾庆林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该公司,肯定其科技创新能力及成绩。
在联创集团的13家控股子公司中,联创食为天有机农业公司主要从事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以及全国物流配送网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全国CRM、物流网,开展有机农业网络预定、产品定制等。白鹭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就是其最重点的建设基地。
3、规划期限:2010年-2025年 近期:2010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25年
4、上层区域定位
《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南京市要努力建成“充满经济活力的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江城市”;《南京市总体规划》强调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三条生态走廊,白鹭湖地区属于其中的“云台山—牛首祖堂山—老山”廊道。生态廊道规划将本项目规划区划入限建区和禁建区,白鹭湖水库周边50米划为蓝线,项目的建设强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宁区将被培育成城市的次中心。目标成为商业服务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住宅社区和南京都市圈的商业副中心。
5、政策背景 项目所在的江宁是南京创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最前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
南京生态廊道的设立,说明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生态建设的决心。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作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郑重承诺,“低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6、区块现状
项目区块的资源环境以青山(丘陵地貌)、绿林(竹林、松林)、碧湖(白鹭湖以及大大小小几个水潭)、乡村(江南村落、大面积农田、茶园、菜地)为主,生态环境和用地条件良好,无典型的观光旅游资源。两条高压线穿过规划区。
7、旅游市场
南京旅游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由于价格、知名度、区位等因素,南京市2009年接待量居前5位的景区的依次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雨花台风景区、中山陵风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总统府。
历史文化景点仍占据大半壁江山,对于外地游客具有较高市场吸引力,但是,休闲度假市场正在蓬勃兴起。
南京的休闲度假产品集中在东郊汤山区块、江北区块以及南郊区块。
银杏湖旅游度假区紧靠白鹭湖,从2006年开始接待,目前仅开放高尔夫球场,酒店、游乐场在规划建设。现游客维持在一年14万人次左右。
汤山颐尚温泉度假村以温泉为核心,以上海游客为主,2006年开业以来游客接待量逐年高速增长,现年游客接待量接近40万人次。横溪农业旅游区属于乡村旅游产品,以西瓜等水果为卖点,接待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接待量已超40万人次。
8、综合开发条件分析 优势:
湖光山色,生态环境优良
距离主城区只要40分钟车程,享受城市生活方式的40分钟生活圈体系
江宁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主城以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外部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区邻近江宁区中心,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有30分钟车程,邻近高铁车站,对更大区域的休闲度假目标客户群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主体的技术、人才与资金对于本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劣势:
丘陵地带内部交通不畅
部分地段的坡度较大,难以利用 水资源不成体系,利用有难度
缺乏文化资源,核心旅游资源等级不高 属于新开发项目,外部认知度低 两条高压线穿过本区 机遇:
南京作为国际性旅游大都市,旅游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政府对白鹭湖的开发极其重视 南京生态廊道的构建
京沪高铁的全面启动与南京南站的建设将为江宁地区的整体成长带来机遇 挑战:
作为南京市牛首山-云台山生态廊道上的重要节点,白鹭湖的发展面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汤山温泉、银杏湖以及天目湖等周边地区高端旅游产品飞速发展对白鹭湖构成极大挑战
9、发展理念
特色化发展:打造有生态环境特色、文化特色与活动项目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产品;
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与培育,充分尊重现有地形,贯彻“低碳”理念,低强度开发建设,分期分步发展;
市场导向理念:充分迎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对于健康、生态、休闲、度假的需求,适度高端;
产业联动理念: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和谐互动,互相促进。 创新理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与经营创新,发展高端有机农业及相应的物联网,辐射更大区域市场。
10、项目定位
目标定位
本项目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田园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开发单位的强大科技优势,结合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发展高端有机农业及旅游休闲度假,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农业养生度假示范区以及有机农业物联网基地。
旅游市场定位
国内旅游市场:以南京为基础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市场,拓展京沪高铁沿线城市居民市场,以更大范围的商务客源为机会市场。
国际旅游市场:以在南京和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工作的海外人员为基础市场,以港澳台客源为核心市场,拓展日韩市场。
形象定位
“纯净白鹭湖、低碳养生园” 品牌目标
农业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 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国家旅游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第二部分 规划布局
1、功能分区
根据地块现状,考虑动静分区,将规划区除了白鹭湖水体以外的地块规划为六个大区:
农业科技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北部,面积---公顷,以“科技、有机、物流、网络”为主线,以农业、食品的商业、研发为主要功能;
乡村生活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面积---公顷,以“乡村、阳光、大地、欢乐”为主题元素,以人类对自然乡村的回归和探索为主线,以种植、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
度假酒店区:位于规划区的北部,面积---公顷,以“低碳、历史、人文、成功”为主线,以商务会议接待、度假为主要功能;
滨湖养生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北部,面积---公顷,以“健康、禅意、养生、亲水”为主线,以体检、疗养、人居为主要功能;
山地运动区: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面积---公顷,以“团队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奥运军体”为主线,以户外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和野外拓展训练为主要功能; 森林生态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面积---公顷,以“森林、氧气、户外、休闲”为主线,以森林抚育、探险、野营为主要功能。
2、各区核心项目
农业科技区——联创物联网产业基地、有机农业物流中心、有机农产品品尝采购中心、产业基地配套科技公寓
乡村生活区——有机蔬菜、有机粮食种植基地、安置住宅、乡村游乐园、乡村美食街、乡村客栈、乡村商业街
度假酒店区——六朝文化主题低碳酒店、会议中心、网球俱乐部、游泳池、独栋式会议度假屋、湖滨木栈道、茶馆、钓鱼俱乐部、游艇码头、湖心彩虹喷泉、滨湖演艺中心
滨湖养生区——低碳住宅、体检中心、亚健康国际康复中心、艺术家度假村、主题酒吧、茶馆、棋牌馆、书画院、禅修中心(宾馆)、太极草堂、SPA俱乐部、美容美体俱乐部(瑜伽馆)
山地运动区——高尔夫练习场、马术俱乐部、拓展训练中心
森林生态区——森林氧吧、森林博物馆、林梢栈道与观景高台、有机茶园、有机果园、森林露营地
3、各区阐释 农业科技区
本区紧靠板霞路,与科技园一路之隔,发展有机农业物流中心、物联网产业基地,有机农产品品尝采购中心为游客提供现场参观、采购体验,配套产业基地配套科技公寓,给科技人员提供居住场所。
项目基地内物联网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有机农业的种植、管理、物流等领域;订购有机农产品的家庭客户的终端体验环节;园区特别是度假酒店区的服务、运营、管理等领域。
乡村生活区
本区既是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有机蔬菜、有机粮食种植基地),为农业科技区的物流提供原材料,也是白鹭湖旅游度假区的餐饮原料基地,为度假区的客人提供高质量的有机餐饮。
本区生产与游赏相结合,以乡村田园为背景,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回归乡村的欢乐体验,包括乡村游乐园、乡村美食街、乡村客栈、乡村商业街。游客在这里可以坐马车驴车,玩儿时的游戏,看小猪跳水,租种菜地,购买有机农产品。
规划区目前有众多乡村民居,规划将他们集中安置在本区,提供低碳的安置住宅。
度假酒店区
本区坐北朝南,面湖而居,以六朝文化主题低碳酒店为主体,配套设施有会议中心、网球俱乐部、游泳池等。
在其东北部小湖面环湖发展大体量的独栋度假屋,作为企业会所,内部有小型会议室和小餐厅,视企业需要配套健身房或者游泳池、桌球房、红酒窖、私家视听室、雪茄坊。
大堂及所有客房为新中式风格,内部装修以六朝元素的国画、家具、书法为主,给住客提供六朝文化体验。
在湖滨配套游船码头及滨水演艺中心,丰富度假活动。
酒店为五星级标准,以通过“绿色酒店”认证为目标进行设计与管理。
滨湖养生区
本区东南向临湖,目前有未建成的别墅区,规划对现有建筑进行部分拆除,引水入园,形成滨水度假别墅区,配套体检中心、亚健康国际康复中心、艺术家度假村、主题酒吧、茶馆、棋牌馆、书画院、禅修中心(宾馆)、太极草堂、SPA俱乐部、美容美体俱乐部(瑜伽馆)。住客在本区可以静心悟道,可以享受茗茶、素斋,得到养生教育和各类型美容美体、疗养护理。
本区类似于悦榕庄,是酒店的扩展,也是规划区内最高端的产权式度假区,建筑风格与酒店保持一致,即新中式。
本区迎合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的形势,为相对富裕的家庭提供低碳养老社区,供老人长期居住,颐养天年。老人可以在此享受度假区的棋牌馆、钓鱼俱乐部、书画院、太极草堂等项目的服务。
山地运动区
本区位于规划区西南部,包含现龙山上庄园地块,延续已有的CS野战等户外运动项目,增加为团队服务的拓展中心,开展攀岩、岩降等项目。
本区利用本区自然起伏的丘陵山谷地形,发展高尔夫运动,并为热爱马术运动的人士提供马匹代养、马术体育健身和竞技。
森林生态区
本区位于白鹭湖南部延绵山地,目前植被茂密、景色宜人。规划本区保护和抚育森林植被,在林地内开展低强度的建设,让游客在森林博物馆增长对于森林的了解,在品氧中散步、登山,走走架空的特色林梢栈道,登上湖边山顶的观景高台观赏整个度假区的风光。
本区的山谷有一些地块目前植被较差,规划发展有机茶园供游客品茗,以及有机果园供游客采摘。
森林是本区除了农田之外的主要景观,为增强游客对于森林的体验,在森林中建设露营地,提供特色化的住宿体验,如森林中的树屋、帐篷屋、草皮屋、昆虫屋、石头屋、奇妙故事屋。
沿白鹭湖湖岸退让50米的范围内为环湖游憩带,进行环湖生态培育,不进行永久建设,设置自行车/步行游览道、环湖木栈道、钓鱼俱乐部、滨湖酒吧、湖心彩虹喷泉以及游船码头,在湖区的西边保护湿地环境,营造小型湿地公园。
4、道路交通规划(暂缺)
第三部分:规划实施
作为一个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本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环保材料、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旅游产业体系和人居消费模式,形成低碳生活示范区。具体措施包括:
1、尽量不破坏山水植被;
2、项目运营中加强对山水植被的保护;
3、充分利用无污染、可循环的产品进行规划和开发。
4、强调对废水、木材的可循环利用,建筑施工材料以及道路、标识皆选用环保节能型材料;
5、不出售非环保工艺、技术、原材料制作的纪念品和商品;不提供、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制品和餐具,不过度包装产品,不免费提供塑料袋;
6、园林用水、景区清洁用水主要利用污水处理站处理过后的中水,利用景区化粪池的粪水对植物施肥。小面积的植被采用水桶浇灌代替水管浇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7、建立“生态监测示范站”,包括环境水质自动检测系统和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 大力发展太阳能。建筑顶部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采用自动控制,太阳能发电直接输入电网,补充景区用电。
8、风电联合运用。在主环路上都安装风光互补路灯。不需输电线、不需开挖路面、埋管工程,不消耗电能。
9、沼气的运用。建设沼气池。
10、利用临湖条件使用水源热泵新技术
11、垃圾分类收集。垃圾集中处理站进行处理
12、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在度假区内提倡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
13、以多种形式扩大影响力,举办高级别以及常态化的低碳生活论坛,定期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在此演讲,并发布节能小发明等,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和高校、企业的实践基地。
度假区内以酒店为主体,力求通过LEED-CS(建筑主体和外壳)黄金认证(LEED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ND是指社区开发认证):
1、屋顶绿化,采用佛甲草;
2、雨水收集系统;
3、中央供冷供热系统;
4、中空双层LOW-E玻璃的使用;
5、内墙易通砖保温系统;
6、优先选用低能耗产品设备;
7、使用环保材料,例如地毯、外墙涂料和粘结剂等;
8、使用节水洁具;
9、热回收技术;
10、变频设备的使用;
11、施工建筑废料回收和再利用;
12、提供精装修住宅,通过集中施工避免材料浪费,并减少入住后二次装修带来的污染。
13、先进的建筑通风系统
通过以上措施,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主要建筑物通过《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认证
2、酒店通过“绿色酒店”认证
3、旅游区通过“绿色环球21”认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规划设计中心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10
(八)责任(liability)和义务(duty)的区别
为说明两者的区别,霍菲尔德举了一个例子,如在Booth v.Commonwealth一案中,法院引用弗吉尼亚法规时说:“所有年满21岁不满60岁的白人都有责任(liable)做陪审员。”很明显,这一法规设定的是责任(liability)而不是义务(duty)。但这是一种承担可能产生的义务的责任(it is a liability to have a duty created)。做陪审员的义务只是在法院工作人员运用自己的权力而指定某人做陪审员时才产生。而在此之前某人所具有的只是一种责任。
(九)豁免(immunity)与无权力(disability)
豁免(immunity)的相关概念是无权力(disability),而相反概念是责任(liability)。所谓豁免-无权力的关系就是指存在于A与B之间的一种法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B不具有法律权力去改变现存的`A与B或A与其他人的法律关系,此种法律关系对于A来说即豁免,而对于B来说即无权力(disability)。
霍菲尔德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X是一片土地的所有者,Y无权力处分X的土地,X可以对抗Y的处分其土地的行为,此即“豁免”。但是,如果X委托了一位代理人出卖他的财产,那么,他同这位代理人的关系就是责任,而不是豁免。
在大陆法系的民法物权登记制度中,如“不动产转让一经登记,即可对抗第三人”的规定,其中所谓“对抗第三人”就是霍菲尔德的豁免的概念,意即:某人经转让登记而获得的不动产所有权不因第三人的买受行为而发生变更,第三人即无权力变更此不动产的所有权关系。
英国女王的法律顾问伦敦大学劳埃德(Dennis Lloyd,1915-)教授在解释霍菲尔德的“豁免”概念时曾举例说:“议员在国会辩论中发表言论,不论内容是否构成诽谤,发言人都不受追诉,此即豁免。”14笔者以为这个例子不恰当,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找不到与此“豁免”相关联的“无权力”。实际上,此例中的所谓“豁免”是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豁免”概念,如国际法上“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权”等,其实质含义是指“法律规定的例外(exemption)”,而不完全是霍菲尔德所谓“豁免”之含义,正可谓:此“豁免”非彼“豁免”也。
以上便是霍菲尔德所提炼的八个“最小公分母”的法律概念,15沈宗灵教授曾经将这四对关联的概念关系用汉语简单地表述为:
“权利-义务的关系”是:我主张,你必须。
“特权-无权利的关系”是:我可以,你不可以。
“权力-责任的关系”是:我能够,你必须接受。
“豁免-无权力的关系”是:我可以免除,你不能。16
笔者认为,沈宗灵先生对“权利-义务”和“权力-责任”的关系的表述是正确的,但其对“特权-无权利”和“豁免-无权力”的表述却是不恰当的,因为“你不可以”实际上表明的是一种义务,不是“无权利”,而“你不能”表明的是一种责任,不是无权力。所以,笔者认为如下表述或许更为妥帖:
“权利-义务的关系”是:我要求,你必须。
“特权-无权利的关系”是:我可以,你不能要求我不可以。
“权力-责任的关系”是:我能够强加,你必须接受。
“豁免-无权力的关系”是:我可以免除,你不能够强加。
在上述八个概念中,权利、特权、权力和豁免可以统称法律利益(legal interest),而义务、无权利、无权力和责任则可以统称法律负担(legal burden)。17
霍菲尔德并不是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的第一人,以前就有人对这些概念作过分析和讨论,如泰里(Terry)和萨尔蒙德(Salmond),但他们的工作都不彻底。18他们也没有像霍菲尔德那样用这些基本概念对一些常用的法律概念进行分析。而霍菲尔德在分析对物权和对人权以及所有权等实际问题时,却将这些基本概念运用得游刃有余。
(十)对物权(right in rem)和对人权(right in personam)以及所有权(ownership)
“对物”(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11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物质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一、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概念
学校教育环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学校教育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而言,影响学校教育的所有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与社区条件等都属于学校教育环境;狭义上而言,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规章制度、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及师生人际关系等。一般我们所说的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指狭义的教育环境。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指与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发生联系,并给予一定影响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二、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特点
课余体育训环境在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与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课余体育训练环境对训练课的教学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从表面上看,训练环境处于训练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际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持续地干预着体育训练活动的进程,而且系统地影响着训练课的教学效果。训练环境之所以能在训练课教学活动中发挥这样的作用,主要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1.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环境
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多维度、开放式、全天候的特殊动态环境。这一特殊环境的因素需经过一定的论证、选择、提炼和加工。因而,它比其他学科的教学环境更易集中、一致,并且系统地发挥作用,对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产生影响。
2.课余体育训练环境可以及时进行调控
教练员在训练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及训练环境的变化,不断能动地对训练环境加以必要的调节控制,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消除消极影响因素,使训练环境朝着有利于训练活动顺利进行的方向发展。
三、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构成要素
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社会心里方面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等等。总的来说,构成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要素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大类
1.课余体育训练的物质环境
(1)时空要素。时空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制约的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在学校内部虽然具有较大的人为特点,但它们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实现是以时间和空间(如训练时间、场地、器材等)作保障的,没有用之于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就没有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在课余体育训练中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对师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据研究,人一天中运动能力最佳的时间是在下午。因此,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是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重要内容。
(2)设施环境要素。设施环境主要包括运动场所、运动器材等要素,它是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以及这些场所周围的环境。这些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必备条件,对完成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器材的质地、颜色、摆放位置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心理环境
(1)人际心理环境。人际心理环境是指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课余体育训练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为人师表的状况,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非正式群体特点,团队精神,在与教师相处时产生的感觉,轻松或紧张度等)。这两种关系又构成了训练活动中的人际互动过程,直接影响着训练课堂的教学气氛、训练教学的反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体育训练的教学效果。
(2)情感环境。训练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情感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情感状况,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建立的。由于训练课的特殊性,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指导,所以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对于顺利完成训练任务更加重要。
(3)信息环境。学校内部的各种社会信息和学校以外的各种社会信息构成了课余体育训练的信息环境。这些信息有时候可能会对体育活动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正确引导学生,从而提高训练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陪同.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12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环境的必要性
首先,物理课程具有实践性性、应用性、抽象性等学科特征, 所以高中物理教学非常适合开展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合理应用,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目的, 与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其次,“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其在物理概念教学上的应用,能够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在概念教学氛围上的改进,打破传统概念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增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实现动口、动手、动脑有效结合, 让学生从传统枯燥的物理概念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丰富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快乐体验。
再次,“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其在物理概念教学上的应用,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能够充分保证学生在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教师教育角色的科学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 进而全面地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二、“合作探究”环境高中物理概念策略
(一 )创建适合物理概念探究的学习空间 。
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发挥,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的环境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难被激发出来并得以保持。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当他们的思维出现跳跃、发散、求异时,不要打压或者纠正,而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营造自由平等、轻松民主、和谐友善的课堂互动氛围,留给学生一个适合物理概念探究的学习空间, 这样才能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1,2]。例如 ,在“惯性”的概念教学中 ,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惯性”有一个表层了解,但是关于惯性产生的原因、惯性的用途与危害、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等等,都需要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最终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惯性”这一概念。
(二 )创造适合物理概念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
要想构建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 互动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要重新对自己的教育角色进行定位, 把学生看做是物理概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积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对物理概念的内涵进行理解和感知,在小组互动、分享中实现对物理概念知识的主动思考、探索和吸收。例如,在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概念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先引入“F1方程式赛车”的比赛场景,公布相关速度数据,然后引入“加速度”的概念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合作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三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加快 “和谐课堂 ”的构建 。
“合作探究”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 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最终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合理探究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单纯为了维护个人教学权威而一味地“高高在上”,而应放低姿态,多同学生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快“和谐课堂”的构建,充分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和互动热情,不仅带给学生更多自我探究、自我表现的空间,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实现物理概念学习成果的共同提高[3]。
三、结语
基于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特殊性, 高中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的实践中, 应当有意识地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环境,这不仅表现在课堂硬件教学环境的改善上更重要的是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敢于“放手”,给学生更多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的空间和时间,实现自身从传统的“教书匠”向新型教师的积极转变。
摘要:由于物理概念的理论性、抽象性、知识性比较强,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与物理概念相关的知识体系。
社区的概念 篇13
现代意义的社区概念和理论研究,最早出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发育较早的西方社会。1871年英国学者H.S.梅因出版的《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首先使用了社区这个名称①。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J.Tonnies)将gemeinschaft(一般译为社区、集体、团体、共同体、公社等)一词用于社会学②,1887年他进一步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中(德语,译为《社区与社会》最早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角度频繁使用了社区的概念。滕尼斯将gemeinschaft解释为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③。滕尼斯将gemeinschaft同gesellschaft(一般译为社会)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显然,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当时西方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隐约折射出19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际关系日趋冷漠的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透过滕尼斯对社区所具有的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的描述,使人们隐约看到他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和忧虑,反映出一种对传统社区精神的呼唤和向传统的欧洲乡村社区模式复归的愿望④。值得一提的是,滕尼斯在提出gemeinschaft时并不强调其地域性。此后,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在英译滕尼斯的这一著作时,把德语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的community(译为公社、团体、共同体等)。community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为伴侣或共同的关系和感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造成的社会秩序混 乱和人际关系淡漠感到厌恶,滕尼斯的著作和他提出的社区的概念才被得到广泛重视。美国社会学家内斯比特(Robert A.Nesbit)认为,“社区是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学单位概念。毫无疑问,社区的重新发现标志着19世纪社会思想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其他任何概念都不能如此清晰地将19世纪与前一时代,即理性时代区别开来。”①起初,美国社会学界在使用community这一概念时,也不强调地域性。随着美国经验社会学研究的兴起,许多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发现,要具体研究城市、研究各类居民的共同体,必须从地域共同体着手,因而更多地看到了“关系”、“社会组织”同“地域”的相关性,在使用community一词时赋予其更多的“地域”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验主义社会学又影响了德、法社会学界,从而使原来不带“地域”含义的德文词gemeinschaft和法文词communaute的词义也向地域共同体靠拢,带上了“地域”的含义。本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等一些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在系统介绍和引入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时,把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②。
“社区”概念的提出,为人们研究社会、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概念和方法,中外社会学者纷纷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背景出发,进行进一步界定设置,用以分析各自关心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于是,在社区概念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的同时,如同社会学科其他基本概念一样,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却因人而异,社区定义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些定义中,既有共识,也有歧义。即使至今,人们对社区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表述,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George A.Jr.Hillery)发现,在各种社会文献中至少出现了94种社区定义。1981年,著名美籍华裔社会学者杨庆坤整理发现,在各种社会学文献中,至少出现了140多种社区定义。在这些定义中,社区被界定为群体、过程、社会系统、地理区划、归属感和生活方式等等。因而,社区概念梳理,成为我们展开社区研究的一个必要起点。2. 社区定义
1). 滕尼斯从共同体价值取向角度对社区的描述
前已述及,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是用来与现代社会作对比,借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而无论是对比还是讨论变迁,滕尼斯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社会价值取向这个核心,并以人际关系状况、形成、变化为观察对象。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有目的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是自然形成的。这样的团体逐渐向由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的异质人口组成的、由分工和契约联系起来的、缺乏感情和关系疏远的团体过渡,这就是社会。可见,在滕尼斯那里,社区是指传统的社会里关系亲密的社会团体,与现代社会不同,社区具有共同体的思想价值取向。
值得进一步注意的是,当年滕尼斯所使用的“社区”概念,含义比较广泛,滕尼斯曾把社区分成三种类型:
——地区社区,亦称地理的或空间的社区。它以共同的居住区及对周围(或附近)财产的共同所有权为基础。邻里、村庄、城镇等等都是这种地区社区。
——非地区社区,亦称“精神”社区。这种社区只内含着为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和协调行动,同地理区位没有关系。这种社区包括宗教团体和某种职业群体等。
——亲属社区,亦称血缘社区。即由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构成的社区。
2)以帕克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的社区定义
社区研究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以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功能学派代表帕克教授为代表,社区的概念被逐步从制度、要素、内部结构、地域等角度进一步加以明确,因而这些研究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学派的概念。作为20世纪城市发展和社会科学,尤其是城市社会科学的研究高地,美国学者的这种研究思路、风格,被迅速扩散到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和中国。让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些学者眼中的社区。
R.E帕克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 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所讲的组织制度包括:(1)生态体制,即人口和组织的地理分布;(2)经济组织,即社区中的企业组织及其所构成的经济结构;(3)文化和政治体制,即约束社区成员、组织的规范体系。帕克还进一步概括了社区的基本特点:(1)它有一个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2)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真土地上;(3)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E.W.伯吉斯特别强调社区的地域性含义,他在一篇题为《邻里工作可否有个科学基础?》的论文中写道:“‘社区’一词,已为社会学家们广泛使用,邻里工作者们,以及其他一些人也常常使用这个词,但他们所指的含义却彼此相差甚远。无论研究哪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有必要首先明确概念,弄清楚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所在。在这个学科的文献中,现在有一种倾向越来越明显,即强调社区的地理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B.菲利浦斯在20世纪70年代应用较广的一本教科书中给社区下的定义是:“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在社区中,每个成员可以过着完整的社会生活。”
美国社会学家戴伦·波普诺在《社会学》一书中,曾十分简明地指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围绕着日常交往组织起来的一群人。”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社会学概论》中提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明确界定:“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
3)当代中国学者全方位、综合性研究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引起人们对社区研究的普遍关注。中国学者一方面借鉴国外相关研究,从国外种种定义的剖析入手,一方面立足于自身对社区生活的实际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对社区进行综合考察研究。从概念界定的情况看,站在百余年来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涌 现的社区概念以综合性见长,或简约或详细,但前人研究中的“共同体思想”、“地域性”、“功能性”等认识,在当代社区概念归纳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并形成了一系列更为明确、综合和内涵清晰的定义。列举如下:
(1)“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互动形成的并通过共同的文化观念维持团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以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为纽带,同质人口为主体的人群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3)“这种一个地域内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的相对独立性的地区性社会,就叫做社区。”
(4)“所谓社区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他们进行互相联系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集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相似的认同意识,并有相应的实体单位。这种群体,在社会学中亦称地缘群体。”
(5)“所谓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具体地说,社区是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6)“社区就是区域性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 会。”
【生态环境的概念】推荐阅读:
生态文化的概念08-17
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07-28
环境权的概念09-17
农村生态环境的07-27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07-20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未来06-12
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07-04
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作文06-11
保护生态环境的作文1000字09-22
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书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