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精选8篇)
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 篇1
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农业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什么才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广大消费者去了解。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存在适合中国国情的特点: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保证子孙后代的健康生活利益。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工程、生态模式、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以上便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特点的相关描述,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生态农业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谐自然的生态健康生活,享高品质的人生!
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 篇2
一、对概念进行合理的去“形式化”处理
传统教学中分式概念为:一般地说, 两个整式A, B (B≠0) 相除时, 可以表示成A/B的形式, 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 B叫做分式的分母.传统教学中分式的这一概念过分“形式化”, 过分抽象和严谨.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对传统的分式概念做了“去形式化”的处理.
新教材中分式概念为:一般地, 如果A, B表示两个整式, 并且B中含有字母, 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
学完概念后马上出示问题: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式才有意义?
这样经过去“形式化”的处理后, 可能使得分式概念不够严谨, 但是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同时也不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错误.相反过分严谨和形式化只会使学生感觉数学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具体的典型材料和实例引入概念
新课标强调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对于数与代数的重要概念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 恢复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又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创设以下问题情景, 通过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引入分式概念:
(1) 一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 如果宽为7 cm, 那么长是_____cm.一长方形的面积为S, 如果宽为a, 那么长是_____cm.
(2) 把体积为200 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 cm2的圆柱形容器中, 水面高度为_____cm;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 水面高度为_____cm.
(3)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全长1462 km, 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 km/h, 快速列车的速度比货运列车快2 km/h, 那么:
(1) 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_____小时.
(2) 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_____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师生共同填写答案为后面探求分式的概念做好铺垫
三、组织学生经历自主探索、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中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 再组织学生自主探索, 经历建立分式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解除困惑, 充分了解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让学生观察上面问题情景的答案: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式子与分数的相同点, 既都是A/B (即A÷B) 的形式.至于这些式子与分数的不同点, 学生会出现很多答案:如分数是数, 这些式子不是;分数中不含字母, 这些式子含有分母, 等等.学生的答案只要是没有知识性的错误,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对概念解释应用,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 通过具体例子, 说明概念的内涵, 认识概念的“原型”, 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是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式》教学中通过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和对例题的变式练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概念,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完成课本例题教学后教师把例题改成“分式无意义”, 让学生解答.
再出示例2:当m为何值时, 分式的值为0?
分数的分子为0时分数的值才为0.在学生充分探索后,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着分数得出分式的值为0时的条件: (1) 分子为零; (2) 分母不能为零.
在此学生往往忽视第二个条件, 教师借机提醒学生在解决分式的有关问题时, 要特别注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从而更好地了解分式这一概念.同时也为下一章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中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再是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 而是一个从实际情景出发,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经历数学建模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更好地把握了概念的实质.
摘要:新课标要求数学概念的教学要恢复数学来源于现实, 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淡化传统代数概念中过分“形式化”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 篇3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时代特色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它实际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是一种手段,它是一国使其改变落后的农业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农业现代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而广义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要包括支撑、制约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提高,等等(傅晨,2001)。
二、 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1.毛泽东时期农业现代化特征
在我国,不同时期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各有不同。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的农业“四化”目标和发展战略。特别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提出之后,农业机械化几乎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同义语。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最高限度地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农业主要产品的单位产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农业高产的国家,以满足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内涵一次高度集中的概括。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化偏斜运行是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相应做出的农业政策安排和城乡社会经济制度安排尽管对国家实现工业化这一战略目标起了历史作用,但同时也阻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邓小平时代的农业现代化特色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直高度重视与认真思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在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上,毛泽东一直以生产力实现机械化为主要目标,邓小平则认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并且提出了“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的论断。此外,邓小平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飞跃”思想,即: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社会化的需要,發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促使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完善。
在邓小平时期,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增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全面改造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因此,农业现代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傅晨,2001)。同样,工业化偏斜运行仍是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但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市场取向改革中,农户成为了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经济利益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明显增加。
三、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内涵
多年来,我国一直维持着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格局。农村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是农业,农民占绝对优势的职业还是农业。在这个格局中,农业处于中心地位,农村和农民都从属于农业。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以往,可以由农业带动农村和农民,围绕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现在情况不同了,单纯产业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不再等于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因此,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需要得到拓展。拓展后的农业现代化内涵应该包含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三大内容。其中,农业产业现代化是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本身的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业主体现代化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此外,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实质是建设新产业、新环境、新农民,其基础是发展生产,也就是立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可见,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建设新产业、新环境、新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农业主体现代化)基本一致。其实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和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白跃世:2004.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都市农业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 篇4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二、都市农业的特点
1、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
2、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其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3、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
4、农业生产经营明显的表现为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三、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
1、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2、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尝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
3、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市民家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
4、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钦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 — 1 —
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
5、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
6、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尝,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
7、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狩猎场、游泳池、垂钧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学孝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8、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居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9、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挑园式生活。
部分城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做法
北京市通州区:
1、加强政策扶持。一是扶持设施农业。对连片集群式的设施农业基地、唯一性的农产品设施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设施农业专业村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原有合作组织进行整合,建立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区级行业协会,加以扶持、规范、完善,同时分区域、分行业建立行业分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能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合作组织给予重点扶持。三是扶持农产品品牌及认证。培育和引导生产加工单位树立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重点在农产品商标注册、广告宣传和认证方面给予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为带动,采取“公司+农户+商标”和“合作组织+农户+商标”的方式,吸纳农民成为品牌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降低农民市场风险。四是扶持都市农业走廊建设。重点扶持设施农业产业群、观光休闲区、农业结构调整、实用技术、农田治理等。五是扶持籽种产业。对种植、养殖的品种进行改良换代,重 — 2 —
点是蔬菜育苗、小麦良种繁育、乌鸡、祖代种猪、优质肉羊种羊、观赏鱼的引进等。六是扶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采摘、观赏、垂钓等园区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七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银农合作、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重点扶持现有和新进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观光农业等类型的龙头企业。
2、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平台。为整合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搭建了由政府主管区长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发改委、财政局、科委、水务局、林业局、种植中心、养殖中心、农机中心、经管站等涉农部门参与的农业重点项目工作平台。平台主要负责设施农业使用菌类生产,中低产田改造,农业节水,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农村新能源开发,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等12项重点工作。每一项工作都分别确定了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明确了工作任务。
3、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在全区推行以大额资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在村级设置基本账户,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单独开设一个“集体大额资金专储账户”,对集体资金实行转户储存,规范管理。
成都市温江区:
(一)推进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1、突出抓好策划规划工作。编制了《温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策划规划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城、现代花卉产业基地、高新农业示范基地等功能区。依托四川农大研究生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集中发展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主导的泛农业总部经济;依托“鱼凫田园”项目,挖掘成都平原大田风光、川西林盘景观和古蜀鱼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成都平原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依托花卉基地,打造以花卉生产、展示、交易以及花卉文化为基础的花卉景观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重点建设4A级农业旅游景区。
2、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亿多元,建设园区道路、渠系、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同时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搞好门前景观绿化。
(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
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层次的农业市场主体。目前,该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61家,成功培育了四川华侨凤凰集团、成都统一企业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成都万花公司、成都艾文博花卉世界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128个,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2家。
1、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实施土地租赁和规模经营的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制度,以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负责人进修学习的奖励补贴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在 — 3 —
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财政奖励、信贷、技术推广和品牌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在推行大树抵押贷款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了农村产权的抵押担保贷款。
2、做大做强专合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引导和推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培育在生产、加工、流通、信息型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发展瓶颈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该区实施了 “两股一改”,即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改居,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科学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推动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1、多形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支持业主与农户采取转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流转和其他产权转移提供服务。目前,该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7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57.61%。
2、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和合理利用。坚持产业规划与建设规划、规模利用与节约资源相结合,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辖区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理,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四)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发展保障
1、加强项目投资服务。主要引进充分体现温江本土文化特色和花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都市生态农业体验旅游项目、以中高端家庭市场和高端商务客户为目标的旅游项目以及针对专项市场的顶级乡村度假旅游项目。同时,建立现代农业投资服务中心,制定入驻项目流程图,对入园项目审批程序、在建项目管理办法、项目退出机制等做出了相应规定,并按规定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信通”短信平台,并依托短信平台建立了全区信息互通及信息服务联动体系。在整合各类协会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建成了网上虚拟市场,以虚拟市场促进实体市场交易。2009年,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带动全区农产品销售达2亿多元。
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借助市场、交通、信息等优势,对农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等资源进行聚集发展,在全区统筹建设5个区域性农业服务中心,并依托区农业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服务中心,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同时,按“1+13”的标准配套建设文体、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设施,促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济南市历城区:
(一)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长期以来,历城区坚持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围绕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消费需求,突出好看、好吃、好玩等方面的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旅游度假型农业。
1、围绕“好看”,按照“点上求突破,面上成景观”的要求,着力打造局部看点,营造整体景观。在农作物品种选择上,突出“先观后用”,每年引进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观赏性高、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近百个;在生产基地建设上,突出“基地园区化、园区景点化”,大力建设农业生态园、大樱桃观光采摘园、百菜观光园、草莓文化科技园等集生产、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在大型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上,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利用“四荒”、森林等资源,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综合开发力度,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先后建成红叶谷、九顶塔、九如山瀑布群、卧虎山国际滑雪场等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19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十佳”旅游景区6个。
2、围绕“好玩”,按照“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全年农家乐”的要求,策划推出特色游乐项目,构建四季旅游大格局。依托各大景区景点、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场所,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举办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近两年,该区先后推出了桃花节、梨花节、果品采摘节、草莓文化节及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50余项。2009年该区仅举办果品采摘活动,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采销农产品2000多万公斤,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3、围绕“好吃”,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出台了《关于做好农产品包装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产品由商品向礼品化转变,努力达到“寓销于游、游中促销”的效果。
(二)经营生态,夯实基础
1、以“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民更富”为目标,实施了绿山治水工程。在山区,搞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旱作农业项目;在平原地区,建设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2、为解决农村环境面貌较差问题,该区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规范“农家乐”饭店,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规模化养畜区粪便治污项目。
(三)健全机制,强化支撑
在组织领导上,建立区镇两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组织体系。在社会宣传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平台,对农业园区、节庆活动、特色产品等进行宣传,每逢“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来临,都要举办“旅游暨绿色农产品展 — 5 —
示招商会”,对全区上千种特色农副产品和19大景区景点进行集中展示,对旅游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项目进行集中招商。在资金投入上,一方面,持续加大政府投入。2008年以来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净增1000多万元。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同时,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对区直各部门对上争取的扶持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捆绑使用。
淄博市张店区:
1、围绕生态宜居、体验参与和休闲娱乐三大功能,重点规划建设“四个片区”:一是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挖掘山区独有的资源潜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生态经济林果带。重点发展经济林、林果等产业,积极引导规划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四是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企、环村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
2、为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该区实行“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都市农业。在“点”上,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各类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都市农业园区。在“线”上,以政府投资为主,大规模实施沿路、沿河绿化,以及河沿岸生态经济林带、公路沿线经济林带、花卉苗木带等工程建设,构筑绿色生态长廊。在“面”上,围绕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同时建设历史文化、休闲体验等项目,打造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区。
3、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企主办、社会参与”的都市农业发展机制。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出台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相关政策,举办培训班,指导农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引导农民将土地向资本和技术雄厚的企业和经营大户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发展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配套齐全的品牌农业项目和配套产业。三是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生态补偿概念界定中需澄清的问题 篇5
生态补偿概念界定中需澄清的问题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及政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不准确,影响实践的深入.文章认为,生态补偿是对社会主体而不是自然主体的补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公共财政支出是否属于生态补偿要以是否包含对因环境问题而利益受损者补偿为标准;环境税费可能成为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但其制度本身却并不属于生态补偿;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有本质的区别,生态补偿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操作设计.
作 者:刘世强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63;江西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生,江西南昌,330063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7(11)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税费
生态观光农业采摘园特色的研究 篇6
生态观光农业采摘园特色的研究
托普物联网在做种子农作物的物联网的同时,也在关注生态观光农业这一领域,生态观光农业未来也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要做生态光环农业采摘园的监测系统,就要首先了解生态观光农业的特点以及需求。
1研究背景
生态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体验农业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生态观光农业不仅具有生产、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活、生态功能,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农业文化为内涵,以观光、采摘、休闲、求知为载体,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的新理念、新思路。生态观光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迅猛扩大,市区高楼林立,人口拥挤,绿地减少,空气污染,生存环境空间日益缩小,加上生活和工作节奏紧张,使得很多城市人产生了返璞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
生态观光农业最早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发展起来的,比如德国的休闲农业庄园、法国的教育农业园、意大利的“绿色假期”、西班牙的乡村旅游、美国的休闲农场、日本的观光农业园、荷兰的现代农业园、新加坡的高科技农业园等,这些国家的生态观光农业己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农业等多功能型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较早的是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随着农业的转型兴起了观光休闲农业,现己形成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休闲农场。中国大陆生态观光农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首先从深圳开办荔枝园和荔枝节开始,以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郊区陆续发展了生态观光农业。
1.1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类型
中国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
托普物联网开创智慧农业新时代!
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在我国,伴随双休日制度的实行,节假日的增多激发了人们对于旅游休闲的向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将达6400—71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80一一并1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0—2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000—10500亿元,中国将跨入世界旅游强国之列。生态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将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三大亮点,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向多元化、特色化、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人们对良好的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浴、郊野露营、观光采摘等消遣休闲活动的渴望和追求,满足了自身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缓解了繁忙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等多功能的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有:(l)观光农园。城市城市近郊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除了果品,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公园外,目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3)教育公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馒头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民俗观光村,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 托普物联网开创智慧农业新时代!
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土方习俗,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等。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生态观光农业中农业观光采摘园的特色,这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观光农园的变体。它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为观光获取收益。包括荔枝、柑桔、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属产地采果业型农业观光。采摘挖掘园则以蕃薯为主,兼及马铃薯、芋头、萝卜、胡萝卜、花生及竹笋等,农园在收获期间供学生和市民挖掘,让其接近自然,亲近泥土。生态观光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生态观光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生态观光农业中采摘园的发展,能够持续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环境。
2相关概念的界定
生态观光农业中采摘园的规划与构建包括很多方面,是一个大的综合体,需要生态学、环境设施、景观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2.1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主要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按照内容和范围不同,观光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托普物联网开创智慧农业新时代!
把农园观光、农艺展示、农产品提供与农村空间的出让等生产、经营赋予旅游的内涵。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游览、调剂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物的一种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是指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扩大在农村的观光旅游功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农村观光游览,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为游客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服务和供应,满足他们对自然景现和乡土气息的向往。2.2生态农业观光园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人工设计的农业艺术1995年,刘达华提出“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产品生产、艺术加工和游客动手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1996年,王仰麟提出“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对常规农业而言,它体现着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对现代旅游业而言,观光农业则是旅游活动向农业领域的拓展,从而开辟了新的旅游市场和领域。”
第三种观点虽然也提到农业观光园是把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但更强调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这种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很大区别,是一种具有旅游功能的现代新兴农业。1997年,范子文提出“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1997年,刘军萍提出“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第四种观点认为观光农业观光园介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而偏重于旅游业。1997年,陈传康提出“观光农业是介于旅游业和农业之间而偏重于旅游业的一种
托普物联网开创智慧农业新时代!
新兴产业,它应该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即以农业为媒体的旅游资源层面,接待服务设施层面,以及体现农业价值的农副产品销售层面。” 3目前生态观光农业中观光采摘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种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参观、调查、走访和查阅相关报道,发现目前观光采摘园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经营者经营理念与顾客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城市人来到农村,触摸的是新鲜的空气,绿色的田野,感受的是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舒缓的生活节奏。如果让乡村和城市都一样,差异性就不存在了。有些观光采摘园修建的高楼、饭店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城市,使得旅游变成了城市居民在异地的城市生活,那么到这里来旅游的价值也就随之
不见了。
3.2经营者缺乏商品意识,没有自己的品牌采摘果园不属于稀有的旅游资源,几乎所有具有地缘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周边都可以开发这项旅游,相当多的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因此,难以形成垄断型的竞争优势。目前到乡村去旅游已成为一个潮流,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采摘观光旅游必须重视品牌效应,通过突出重点,创立一批品牌,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突出重点.创造品牌,才能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采摘观光旅游的快速发展。3.3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l)交通问题。很多旅游者不知道应该怎样更方便、更快捷的到达旅游目的地。由于农村的很多地区没有定时、定点的公共交通,使得很多城市游客可望而不可及,无法实现自己到农村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
(2)食宿实施。农村食宿设施和餐饮环境的多数地方简陋,卫生条件不好,与城市游客的生活习惯相差很远,导致很多城市游客不适应,回头率较低。(3)软件建设。观光农业采摘园的服务人员的数量较少,素质较低,游客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游客心理感受不佳。3.4造成新的生态失衡
一些地方由于过度的开发,造成新的生态失衡较为严重。比如广东一些观光采摘园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利用陡峭的山坡种满果树,而且向园内的果树喷洒农药,不仅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还导致了水土流失,有些地方为了使更多的游
托普物联网开创智慧农业新时代!
人方便驾车驶入,过度修建机动车道,导致森林稀有植物、动物稀有种群的衰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3.5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
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模式的制约,中国的采摘观光旅游还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的一条龙服务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千米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中国大多数的果园影响面积小于这个数字,造成了客源市场狭小,游客稀少。由于大多数农民自发经营,小团体资金有限,不能满足农业观光项目的多样化开发,因此,造成了产品单一,深层次开发不够,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3.6高素质的设计人员缺乏
目前旅游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设计人员,我国的旅游产品设计人员具有丰富旅游从业经验的人员,他们尽管没有专业的理论指导。他们所设计的旅游产品,但往往能被消费者接受毛可是他们的设计有时会走入一种误区,没有考虑市场的变化和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现在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加入这一行业,他们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设计出的旅游产品往往脱离市场,无法为旅游者所接受。旅游产品设计人员应该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消费者所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才能从总体上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7采摘园中人员素质及文化素养函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采摘园中人员的素质和讲解员的讲解是属于旅游者比较看重而又普遍不满意的因素。目前,由于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对人员选择时不够重视素质因素,且对人员缺乏培训和提高,加上部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商业意识过重,导致游客在旅游中对服务产生不满。
3.8游客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中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单是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还享有收获的果实。有调查显示:不少游客对果实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均堆放着被旅游者采摘下而遗弃的水果,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研究的必要性与目的意义
托普物联网开创智慧农业新时代!
4.1研究的必要性: 观光采摘园是生态观光农业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它是充分利用果树和果品资源,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合理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景观,农业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的广泛参与、体验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以观光采摘为主,兼有塘边垂钓、山林野炊、园艺习作,享受田园乐趣,领略浓郁的乡土风情,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农业观光采摘园不仅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有巨大作用,而且具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观光采摘园区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农业观光采摘园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目前农业观光采摘园存在着与当地文化和历史文脉结合上的不足:采摘园中民情民俗和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化的体现不充分:采摘园中与环境设施的关系表现不佳;采摘园与休闲旅游业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具体研究。4.2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生态观光采摘园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生态观光采摘园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提高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源头。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的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本研究从观光农业中采摘园特色与当地文化关系和历史文脉上;采摘园特色与环境设施关系上;采摘园特色与休闲旅游业发展深层次的关系上等方面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观点和具体的解决
托普物联网开创智慧农业新时代!
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分析 篇7
1 研究目标与方法
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现状出发, 运用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生物学、环境学及系统理论, 建立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 并进行特征分析。主要涉及的研究方法有: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调查有关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研究资料、运行情况, 通过整理归纳, 总结分析两者的发展与特点, 为建立循环型生态农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 比较研究法。主要从纵横两个方向对现代农业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归纳, 掌握其内涵本质、共同点与差异, 与发展需求结合, 合理采纳应用。
(3) 系统分析法。基于系统科学理论, 结合循环经济理论与环境科学理论, 从农业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开放性、稳定性出发, 进行循环型生态农业特征分析。
2 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
2.1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
“生态农业” (ecological agriculture) 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 英国农学家M, Worth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 经济上有生命力, 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81年, 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 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 (Kenneth Ewert Boulding)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环经济3R原则[1]。国内在国外“循环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循环农业 (Recycling Agricultural) ”概念, 该词语首次见于陈德敏等于2002年发表的文章[2]。
从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提出后, 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态学家叶谦吉 (1988) [3]、吴国凯等 (1988) [4]、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1991) [5]、著名生态学家孙鸿良 (1993) [6]等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完善与优化;郭铁民等 (2004) [7]、宣亚南等 (2005) [8]、熊瑶等 (2005) [9]等对我国“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各自优化定义。两者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 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分析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代表性概念, 结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比较丰富, 注重产品质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将生态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生态良性循环、产品优质安全、三大效益协调、科技管理支撑、产业复合设计、系统优选调控, 另外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内涵。将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物质循环利用、环境和谐友好、产业网状依存、科技管理创新、三大效益同步、农业永续发展。
通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发现, 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途径, 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 二者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的支撑;另外, 二者都注重多产业复合的复合设计。主要区别在于:
(1) 虽然二种农业模式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但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态效益, 而对经济效益比较弱化, 而循环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改善的融合。
(2) 生态农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对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没有具体措施, 因此, 生态农业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3) 生态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环节的环保、绿色, 而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链和消费领域的物质循环利用, 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消耗。
(4) 生态农业注重产品的自然安全, 而循环农业在注重经济效益下对产品的安全比较弱化。
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比循环农业早20年, 在发展过程中,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皆不断更新完善, 至今,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两者在内涵上已呈现交叉重叠现象, 两者都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除各有侧重点外, 直接或间接目标一致。但对生态农业而言, 其发展依赖于农村环境, 而农村环境又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 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商品的丰富, 在生产各环节及人们生活过程中, 农业生产系统中非自然物质的输入不可避免, 而这些物质按照生态学原理, 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化很困难或历时很长, 从而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发展, 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因此, 在农业物能循环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质的人为循环利用问题, 而这个问题是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的。因此, 为了减少概念的重复, 取长补短, 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要求的系统化现代农业概念, 将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融合, 称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
2.2 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
结合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我们认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在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理论指导下, 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 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 达到资源低消耗与高利用、投入清洁、产品安全、废弃物低排放, 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美、公民身体健康的现代农业系统。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安全、美环境、美人文”, 即两低两高两美目标。
3 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从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出发, 明确其内涵本质是应用设计与实践运行的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良性循环。生态良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按照生态学原理, 将农业生态建设和绿色消费融合, 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等, 生产过程用养结合, 注重生物资源的自然回归利用, 最大程度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自给, 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与非生态化处理, 最大程度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 物质循环利用。按照循环经济3R (Reduce, Reuse, Recycle) 原则, 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 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使用。综合设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最佳配合方案, 尤其是要加强生产、加工、消费环节非自然生态系统废弃物回收利用, 使物质与能量的得以顺畅循环流动, 达到自然资源低消耗、生产过程低污染、物质高利用、废弃物低 (零) 排放,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 减少废弃物污染, 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
(3) 产品安全优质。将改善与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健康的动植物生产紧密融合, 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用洁净的生产方式 (尽量采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物质输入) 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 在现代管理体系下加工销售食品, 倡导绿色消费, 促进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 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4) 系统网状复合。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的总旨下, 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设计并不断优化人工农业生产系统, 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产业进行合理组配, 建立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物质利用网络, 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5) 科技管理支撑。农业系统实现物能循环、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并举, 在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的同时, 更需要生产、消费环节大量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支撑。需要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肥料技术、化工材料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生物育种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废弃物的重利用和处理技术等的有效结合, 同时需要完善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各环节标准, 建立科学的社会规范体系。
(6) 农业永续发展。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间关系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 以尽可少的系统外投入来提高系统内生产力, 减少资源消耗,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收入, 从而把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解决在不断加大的人口和需求增长压力下, 水、土等农业资源短缺, 农业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循环型生态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物能纵横交错、相互依赖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动态集合体, 合理的系统设计是保证农业建设综合效益的前提, 要从其特征要求出发, 按照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系统学原理合理重构农业系统, 做好区域设计、产业复合设计、技术设计与政策设计, 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结构有序、功能强大、环境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10~14.
[2]陈德敏, 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 2002, (11) :8~9.
[3]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4]吴国凯, 黎敦厚.生态农业的科学概念及其特点的探讨[J.农业环境保护, 1988, 7 (1) 5-8.
[5]厉以宁.论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道路[J].科技导报, 1991, (1) .22-23.
[6]孙鸿良.生态农业的理论和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7]郭铁民, 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11) :83-87.
[8]宣亚南, 欧名豪, 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 (2) :27-30.
小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概念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谈论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又该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本文即试图对此概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简单的说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生态影响评价则是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以强化环境管理;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再生能力;可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可以保护生存性资源、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等等。由此,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判断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以之作为尺度,对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借此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态,了解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2)预测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我们现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付诸努力来改善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尽力而维持现状的。同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来预测生态环境的未来状态,并预测在未来的时间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合理的行动措施。
(3)选择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并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又或者其他标准一一排序,从而确定我们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4)指导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在,并以此作为我们未来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同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判断,以便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那么,既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评价呢?或者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准绳、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制定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和程序,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评价的原则主要有:要符合国情,有严格的科学检测为背景,并且合理可行;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以与国际接轨。制定生态环境评价的程序通常是要从各个相关的领域抽调骨干力量建立多学科编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初步拟定分级标准;进行可行性调查和验证;最后进行审批并正式颁布实施。
简单的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有两大类:1)两级六类,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方法标准、国家环境物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六类;2)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地方环境规划、背景或本底值、类比对象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制定后,为保证其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此监督工作主要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环保局负责对本行政区环境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环保局监测站具体执行。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的、协调的生态环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保护生物界多样的、珍稀的和濒危的物种,对各种破坏行为予以严厉的制止;保护植被,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各种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的生态影响;合理选址、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健全管理体制、健全有关生态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刊
作者简介:
【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推荐阅读:
生态特色09-23
中国特色生态文化08-03
绿色生态特色研究08-21
生态女性主义特色09-23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06-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07-27
生态文化的概念08-17
特色小镇概念规划文本05-17
生态环境的概念08-24
农业特色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