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概念规划文本

2024-05-17

特色小镇概念规划文本(精选4篇)

特色小镇概念规划文本 篇1

哈达碑满族风情小镇规划文本

一.前言

1.1乡域概况

达碑镇地处岫岩的西北部,东与兴隆办事处为邻;西与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建一乡相连;东北与偏岭镇和海城市孤山镇相接;南与石灰窑镇隔山相望。全镇纵向距离21公里,横向距离14.5公里,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资源3268公顷,常用耕地面积3032公顷。辖13个行政村,141个村民组,6215户人家,28000人口。镇政府所在地哈达碑村,距岫岩县城18公里。

全镇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全镇柞蚕放养量为1250把,年产大茧700吨左右。畜牧业主要以绒山羊为主,饲养量为30000只。乡镇工业主要以岫岩玉开采、加工为主,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和开采的有岫岩玉、花岗岩、大理石、磁铁矿、白云石、滑石、铅锌、菱镁等20余种矿藏,其中,岫岩玉贮藏量和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全镇现有大、小玉、理石加工厂家2000余户,是全国最大的岫岩玉开采、加工、销售集散地。

1.2规划编制目的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的要求,编制《岫岩县哈达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文本。

1.3规划编制任务

1、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用地

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

2、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坚持需求引导与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深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其他土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3、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环境保护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和引导,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主体用途区的形成;强化乡级土地利用调控,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5、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

用,落实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政策,健全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1.4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2005年;

规划期限:2006—2020年;

规划近期:2010年;

规划远期:2020年。

1.5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

(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3)《辽宁省土地管理条例》(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4)《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6)《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

(7)国家政策。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8)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等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9)相关规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依法批准的其他相关规划;

(10)依法组织公布的相关调查评价成果;

(11)其它相关法规、规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10-06-27)》

2、省、市有关规划、计划和文件

(1)《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2)《加速岫岩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3)《岫岩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岫岩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

(5)《岫岩县城乡控制详细规划》;

(6)《岫岩县城近期建设规划》;

(7)《岫岩县至2010年交通建设规划纲要》;

(8)《岫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9)《岫岩县“十一五”中小学基本建设规划》;

(10)《岫岩县“十一五”重点项目投资专项规划》;

(11)《岫岩县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岫岩县林业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13)《岫岩县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区划定方案》;

(14)《岫岩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15)其它相关规划和计划。

二.土地利用现状

2.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县**乡土地总面积为19210.73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826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95.09%;建设用地面积为272.6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1.42%;其他用地面积为669.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3.49%。

如下表所示:

表2.1 土地现状(单位:公顷)

注:土地利用现状详情见附表1。

2.2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土地利用特点

2.2.1.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差异明显

1、随着城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2、用地类型分布不均,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

2.2.1.2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大部分为山丘地,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产量低且不稳定。其他土地虽然面积大,但多为裸岩地及田坎隙地,很难开发为耕地,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2.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2.2.1土地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全 土地合理的人口承载力已处于饱和状态,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将直接制约全乡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2.2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从全乡其他土地分布看,大部分都处在坡度高、裸岩比重大、土层薄、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高山上,土地开发潜力低。

2.2.2.3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过多流失

随着城乡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地表植被较差,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加之采取重产出轻投入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地力不断下降。

第10条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村庄发展对策

1、加强集镇建设:加强集镇建设,进一步配置必备的社会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镇特色经济,增强集镇的吸引力,是集聚农村人口的有效途径。

2、合理发展中心村:重点安排好农民住宅、工农业生产设施和道路、供水、供电、文教、卫生、商贸等设施,以满足本村和周边村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加快基层村整治:基层村是村镇居民点体系规划中的基本单元。根据我国乡村城镇化特点,基层村还将长时期继续存在。基层村的主要功能是村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4、迁并自然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求看,自然村将向基层村和中心村转移。规划期内,本县自然村全部迁并到基层村、中心村或集镇中。

村庄布点规划是对县域内村庄以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的规划原则。实现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生活,形成服务社会化、网络化、环境生态化、田园化、形象特色化、品质化。

1、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在巩固发展传统农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设施菜、速生林、中药材等新的农业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基地,着力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和农民持续增收。

2、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要有新改善。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乡村面貌要有新变化。把村庄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道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4、农民素质要有新提高。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结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等,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5、风民俗要有新风尚。把倡导新风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整治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乡村治理要有新机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18条交通

到2020年,完善干线公路网的(“三横三纵”)主骨架系统(“三横”由北往南北依次为:隆凤线;112国道;承张高速公路(凤山——中心城区)。“三纵”由西往东依次分别为:111国道;半虎线;承张高速公路(中心城区—鱼儿山)。完善周边及以远地区通过丰宁沟通京津冀蒙的快速过境交通通道,实现与周边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往返。中心城区至各乡镇及重要连接线达到二级路标准,各乡镇内部主要连接线达到三级路标准。实现村村通通工程,村级公路达到四级路标准。

第六章近期规划

第26条近期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第27条近期目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丰宁城乡发展统筹。

第28条规划实施策略

1、城中村改造:县城大阁镇是近期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城镇。

2、改造模式

(1)全面改造:村庄基本全部拆除,按照城市住宅小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综合开发,彻底改变城中村面貌。住宅户型基本上为联立式或单元式。改造多余出的土地,由镇政府统一出让,其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位于建成区中心和经济实力较强、村民有彻底改造居住环境愿望的村可实行此种改造模式。

(2)局部改造:结合村庄整治规划,对城中村进行局部改造。主要改造内容是拆除危房和阻碍交通、影响市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整饰住宅外墙面;整修拓宽村中道路并与城市规划的道路相衔接;配置给水、排水、路灯、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整治村中河流水系,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新增人口住房主要通过整合村中零星土地解决。城郊结合部村庄和经济实力较差的城中村可实行此种模式。

3、小康村建设

1、建设模式:采取拆旧建新式、整理改造式、保留治理式三种形式。

2、建设标准:优化住宅设计提倡建设联立式、公寓式住宅,人均用地规模原则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中心村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100平方米;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建好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配好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线、污水管和雨水管线;注重

优化居住环境,具体实现“5个化”,要道路硬化、道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

第29条村庄整治

按照“环境整治、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合理布局”的要求,对全县村庄进行综合整治,预计在5年内完成。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是:

1、道路整治:村级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级。车行道宽6米以上,消防通道不小于4米。入户道路全部硬化,中心村内建停车场,村内道路设置路灯。

2、建筑整治:根据住宅建筑质量分为拆除建筑、整治建筑、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4类。

3、环境整治:加强对山体、水系和农田的整治、保护;加强对生产、生产垃圾的管理;加强对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改厕。

4、村庄绿化:加强村庄绿化,使村庄绿化与周围山林、农田融为一体。每个村庄设置小块公共绿地,面积一般300-500平方米。住宅前后空地普遍绿化,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保护村中古树名木,使古树、小桥、流水相得益彰,丰富村庄空间景观。

5、水体整治:修建村庄溪流堤岸,疏浚河道;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禁止侵占河道建房和填河建房,注意防洪排涝,修建截洪沟两岸重点绿化,形成优美的景观带。

6、山体整治:按政策规定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树林和无证开山取石、开采矿山;改革殡葬,防止青山“白化”;地质灾害地区,修筑档土墙,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重点地段整治:村庄入口、村中心等重点地段和结点需重点整治。

特色小镇概念规划文本 篇2

关键词:特色小镇,目标导向,规划创新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始于2015 年,目标是通过3 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 个左右特色小镇,并配套制定了“培育—创建—考核—验收”的管理机制。截止目前, 两批共79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培育名单。

随着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开,关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问题成为近期规划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新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手段,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笔者接触到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案例,尝试从规划视角对特色小镇内涵及规划创新方向进行思考,与同行探讨。

1 规划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内涵理解

特色小镇的出现,打破了规划界关于规划对象的常规界定。按李强省长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的诠释,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这一描述性的界定使特色小镇显得更加不同寻常。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关于目标的描述而不是对象的定义。对于习惯于面对具象实体的规划师而言,厘清特色小镇的内涵与需求是进行有效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回顾浙江省一年多来的实践,笔者对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勾勒如下。

1.1 特色小镇是新的发展主体

特色小镇“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也不是传统的“镇”“区”“园”相加的“大拼盘”。它与原有行政边界没有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发展的新的主体形式。从创建条件看,特色小镇有明确的空间规模界定和投资规模要求。空间规模上,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规模上,原则上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 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50 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30 亿元的有效投资(均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此外,建设标准方面,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由此可见,特色小镇是不同于“镇”或“区”的新的发展主体。

1.2 特色小镇是新的产业平台

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 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创建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我国产业平台从最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到功能复合的开发区,再到功能综合的产业新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瞄准精细化的万亿产业、提出有效投资指标、重视完整的产业生态、目标行业龙头,同时又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特色小镇,无疑将成为超越产业新城的更高阶段的产业平台(见图1)。

1.3 特色小镇是新的和谐家园

作为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特色小镇要体现“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产、城、人、文”和谐一体,这也是浙江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应当是有山有水、有产业、有人文、有品位,是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和谐家园。

1.4 特色小镇是新的制度探索

不同于传统的审批制,特色小镇采用“创建制”,这是对地方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探索。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的产生经过严格的标准筛选,确保入围的特色小镇要符合“7+1”产业定位范围、四至及规划面积清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投资主体明确、项目具体可行、有效投资额达到规定目标以上。进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土地使用指标的50% 或60% 给予配套奖励,对3 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 年全额返还、后2 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1.5 特色小镇是新的理念引领

虽然从现有实践看,特色小镇是基于浙江的经济特点与社会背景应运而生的地方探索,但其发展理念不仅迎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需要,而且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强调产业“特而强”,制度“活而新”,是全新的产业平台和经济体,体现创新与活力;特色小镇强调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将成为城乡空间转型与形象提升的示范区。同时,特色小镇创建也符合政府理念转型的需要。在前阶段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双快”的驱动下,政府部门普遍浮躁,某种程度上务虚多于务实。特色小镇体块小、周期短,为政府转变理念、真抓实干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而对于规划行业来说,特色小镇的创建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为城乡规划提供了理念转型的试验地。特色小镇的短周期、高标准设置既为规划设计师出了一道难题,同时也为规划设计师实现理想、实践落地规划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但是,作为规划的创新必然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2 多元复合下特色小镇规划面临的挑战

相比传统规划对象,特色小镇在空间载体、特色内涵、外部条件,以及规划内容、实施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多元、复合特征,这也正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难点和创新出发点所在。

2.1 空间载体的多样性

特色小镇是以现有的城乡空间为载体进行的目标创建,现有城乡空间的差异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空间载体具有多样性。从已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看,有以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如温州瓯海智创小镇,现状为梧田工业园的一部分,目标是将功能单一、产业低端的工业园区经过更新换代转换为功能综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有以镇区或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如湖州丝绸小镇部分空间依托南浔区荻港渔村,目标是打造集桑蚕丝绸原生态旅游、桑蚕丝绸、文化展示、古村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也有以旅游景区为载体,如淳安的乐水小镇、文成森林氧吧小镇等。基础迥异的空间载体决定了特色小镇不同的创建路径,必然对规划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特色内涵的差异性

特色小镇各有各的“特”。从被列入浙江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看,“特色”的挖掘各不相同。有以文化或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以旅游功能为主的休闲度假型小镇,如天台山和合小镇,以和合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有基于已有优势产业,进行上下游延伸和多元复合,强化产业特色,如以大唐袜业为依托的诸暨袜艺小镇,打造集袜艺体验旅游、展示博览、市场物流、创意研发、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总体来看,不同于传统规划的“千镇一面”,浙江省创建名单中的特色小镇无不个性鲜明、差异明显,这既是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也是差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特色小镇的规划要有更深入的研究,更精准的判断,积极挖掘地方资源与潜力、合理引入创新点,通过规划的强化和延伸打造独有的小镇特色。

2.3 外部条件的复杂性

从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出发,特色小镇往往被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用地条件普遍较为复杂。或受交通分割,或地形起伏变化,现状居民点、工厂企业散乱分布,加之边界不规整,对规划设计形成很大制约。如杭州机器人小镇选址萧山区东北部边缘,地块受杭甬高速、绕城高速及机场快速路所穿越割裂,并带来视觉、空气、噪声等方面的影响,破坏了区块的整体品质。同样地,温州生命健康小镇选址温州老城区南部边缘,地块内甬台温高速、金丽温高速和温瑞大道贯穿,对用地造成严重分割。外部条件的复杂性需要规划不断创新思路加以应对,寻求突破(见图2)。

2.4 规划任务的紧迫性

特色小镇的创建有明确的时间目标与考核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和“追惩制”。以3 年为限,要满足建设、投资、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否则将面临指标倒扣。这对规划编制工作来说,意味着任务紧、压力大。因此,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内容的可实施性,还需兼顾到后期项目落地甚至招商引资方向。这样一个极其综合且充满创新的创建工程,对于习惯中长期思维的城乡规划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2.5 规划内容的综合性

不同于传统城乡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没有明确规划任务书的任务。但特色小镇的创建目标,决定了其规划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和综合性、落地性的内在要求。这对规划的深度与广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层次上看,既要有概念策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又要有城市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既要有空间功能布局、又要有可落地实施的项目,甚至包括运作模式和招商引资意向,需要综合的全套解决方案。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结合特色小镇的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

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多层次规划交融、多专业规划综合的“多规合一”,是目标导向下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和落地性规划。

3 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

面对特色小镇特殊的规划需求,亟需对传统的城乡规划从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应对。

3.1 规划思维创新——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选择

城乡规划编制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两类:问题导向型思维与目标导向型思维。其区别主要在于规划技术路线设计中对于切入点的把握,前者以核心问题的判断为切入,后者以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切入,规划的策略与路径是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设定。通常在存量规划编制中,由于规划编制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空间发展的问题与矛盾,规划思维多以问题导向为主、目标导向为辅。而在增量规划编制中,多以目标导向为主。特色小镇虽大多属存量规划,但其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型规划,是不同空间载体在“特色小镇”目标引领下的规划实施路径探索(见图3、图4)。

以温州智创小镇规划为例,规划的目标是助推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转型。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的差距,规划针对性地构建了产业重构、功能植入、空间重塑、环境修复、文化再生及保障措施等六大策略与路径。在温州探索以特色小镇创建为目标引领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对同类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见图5)。

3.2 规划理念创新——产业引领下的功能空间组织

特色小镇规划区别于传统城镇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产业规划的核心地位,而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对于环境、文化、资源的友好态度,以及对于社区、旅游功能的兼顾,实现“产、城、人、文”的融合。因此,特色小镇规划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产业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以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引领空间规划,避免“空城”“死城”的出现;二是强调功能的复合,产业+ 社区+ 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功能体;三是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生态保护、文脉传承及空间尺度的把握,营造真正人性化空间;四是体现弹性,特色小镇创建强调市场与企业的主体地位,因此规划必须为市场的不确定性留出调整的空间,要懂得留白。

如温州智创小镇规划,聚焦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研究切入,以产业引领空间布局,并提出产业—空间耦合的规划方法。杭州云栖小镇规划,在“创新、科技、人文、生态”四大理念下,提出建设易就业易创业的生态云小镇的规划目标,规划完整的云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在这一规划理念的引导下落实各项规划内容,并采取了用地复合、小尺度街区、共享庭院空间、面向企业员工的配套设施体系等新的规划思路(见图6)。

3.3 规划方法创新——多规融合下的技术路线探索

目前,特色小镇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前期是以培育或创建为目标的概念性规划(创建规划),主要任务是制订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等;后期是以验收为目标的实施性规划(建设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范围约3 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约1 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利于小镇有效实施角度并不建议过于强调规划层次界限。就地方实际发展需求而言,特色小镇规划不宜拘泥于创建目标,而应从规划整体性与延续性考虑,将概念性规划与实施性规划纳为一体,编制包括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资金筹划“四划叠加”的综合性方案,真正实现“多规融合”,同时也有利于节省规划编制周期与经费(见图7)。

本着探索与创新思考,一些特色小镇前期的概念性规划已经直接做到城市设计深度,甚至包括部分建筑、景观设计内容。如温州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围绕前期创建申报和后期实施需要,规划构建了从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到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立面与景观改造设计的“多规融合”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围绕规划落地性要求,将后期的项目计划与资金筹划也纳入规划统筹考虑。

3.4 规划内容创新——多元目标下的内容体系构建

相比传统的城镇规划,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要求更多元、更复合、更联动,也更落地,因此需要通过内容体系的创新来实现规划的多元目标复合。在内容体系上,一是基于前瞻性要求,强化战略研究,找准功能定位,为小镇选择“特而强”的核心产业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二是基于产业平台的定位,强化产业研究,以产业(项目)引领小镇的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三是基于3A旅游景区的创建目标,强化旅游规划内容,借此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小镇的生活、生产功能及环境空间有机融合, 提升环境品味;四是基于落地性要求,强调以项目为抓手内容体系组织,从产业、项目到空间再回到项目,因此在成果表达上除了传统的一套文本、一套图则之外应强调实施项目年度计划表的重要性,形成“图、文、表”三位一体。

此外,由于小镇特色与需求的差异性,需在规划内容的构成、篇章内容的研究深度、规划重点的选择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格式化的内容体系安排,针对小镇特色的差异性做到有所侧重。如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针对和合文化的主题定位,侧重强调文化的挖掘及文化产业化的研究内容;杭州基金小镇规划中,针对基金产业的特殊性,侧重将金融企业的业态与空间需求作为研究重点;在杭州机器人小镇的规划中,针对外部交通条件的复杂性,规划重点强调交通组织的综合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引入“时光隧道”和“森林小镇”的概念,既突破交通包围、营造了环境,又紧扣产业主题,使之成为方案设计的亮点(见图8)。

3.5 工作机制创新——跨界协同下的专业团队架构

针对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多元性和内容复合性特点,规划编制需要在团队的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多专业组合、多团队协作的模式,实现“跨界”合作。这将打破规划设计机构中常规以专业项目组为单元的团队架构。在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我院打破业务部门界限,从策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所、农业生态规划所、建筑景观分院、交通规划分院等抽调人员,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项目组,并以定期例会形式促进多部门协同。这在未来的特色小镇规划中必将成为常态化的组织模式。此外,从政府管理角度,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涉及发改、规划、建设、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支持。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创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也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除了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等面临转变之外,特色小镇规划尚需技术手段方面的创新探索。特色小镇规划的综合性与落地性要求,对规划的基础调研与分析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前提是要读懂宏观背景、读懂市场需求、做实基础调研、做透业态分析、做深空间设计,这都需要规划技术手段的同步创新。

4 结语

规划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创新的动力源自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引发的规划领域新挑战,正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平台。特色小镇创建一年多来的规划实践已为这一创新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积累仍显薄弱,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进一步探索,不断总结与补充,并适时向省外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10-13.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3]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

[4]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瓯海区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Z].2015.

特色小镇概念规划文本 篇3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避免措施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完成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先进化、科学化,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的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特色小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体系不完整,建设内容多以及建设主题不凸显,并且建设方案存在单一化,发展的方向存在模糊性,这直接导致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存在较多的误区,这不利于特色小镇的质量提升,不利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完善化,同时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建设的主要误区进行分析,来实际地避免建设中问题的出现以及实现建设有序化、建设完善化[1]。

1.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分析

特色小镇能够实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实现市场的结构完善化,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城市建设的紧密化以及城市建设的完善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实际的推动作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各产业的发展。

1.1.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一就是过度借鉴国外建设方式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需要避免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克隆国外的建设特色小镇的方式,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添加过多的国外元素以及国外文化理念,国外的建设结构,导致特色小镇特点明朗度不高,以及特色小镇无特色,这与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以及建设标准不相符合。该种建设方式会导致特色小镇所建设的各新兴行业以及新兴理念与我国的发展实际情况存在相违背的地方,发展行业的重点也会不自觉出现不必要的偏差,这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目的以及建设意义弱化,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避免使用传统的建设模式,即采取大拆大建的办法,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推进都没有实际的作用,需要采取新思路进行建设规划。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一镇一特点,一镇一精品,一镇一类型的原则,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的资源配置来创新的推敲特色小镇的建设方式以及建设区域[2]。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同时需要保证在塑造特色小镇过程中发挥我国的文化特点,以及我国的自身的文脉优势,实现特色小镇自身的生命力及独特的吸引力,吸引商家进驻及外来游客等目标,避免浪费人力与财力。

1.2.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二就是规划无序化建设浪费化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对自身进行精准的定位,导致在建设过程出现重复建设,出现铺张浪费,出现过高配置,从而导致竞争价格大幅提升。同时在特色小镇建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不能够随意地改变建设的方向以及随意地添加新创意,这会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整体性无法保证,特色小镇的观赏价值降低,并且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特色小镇的规划成果质量较低。特色小镇的建设没有基于自身的优势、自身所处环境的特色,没有实现将自身的特点,自身的风土人情,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导致小镇的特色扭曲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所处的环境出现违和感,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同时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资源破坏,成本大幅度的提升,特色小镇的建造走弯路的情况。因此,在特色小镇建造过程中,需要灵活的应用已有的资源,根据实际的环境以及实际的特色特点,来确定小镇的建设主题以及建设特色,推动该区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能够增加该特色小镇的市场竞争力,能够保证小镇的建设成本在预期范围之内以及保证小镇的作用小镇的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1.3.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三就是过度重视政府的政策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还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政府的政策视为特色小镇商户引进的根本,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引进商户以及市场在同一时期内都极为相似,导致市场的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出现局限化。市场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于市场的发展稳定化以及上升化是极为不利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避免这一误区产生的主要方式就是确定市场的主题情况之下,创新市场,打造新的市场,吸引各色的产业,努力实现科学理念引导、基础产业稳定化、技术支持完整化、制度保障合理化。

1.4.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四就是急功近利固步自封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较为重要的一个误区就是急功近利,思想封闭,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所预期的时间过短,会造成建造的技术、建设的设计技术,以及建造的方案等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无法实现这一建设工期目标。为尽早的体现成果以及建造完成,采取的大部分手段就是生搬硬套,破坏古老建筑以及破坏生态环境,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明古迹的保护实施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特色小镇建造过程中存在思想封闭的情况,即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完整的吸收国内文化的精髓以及國外的先进技术,导致特色小镇的建造先进程度较为有限,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能够推动的行业也较为有限。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长远性的发展理念以及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需要保证建设的文化元素多元化,建设的技术先进化。

结束语: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这四个现象、问题,实际掌握自身存在的优势以及自身存在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海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J].杭州(党政刊),2016,(4):32-33.

[2] 尹晓敏.对当前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J].浙江经济,2016,(19):35-37.

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及规划 篇4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呈现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打通三方金融渠道,保障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三方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利益捆绑,在特色小镇平台上共同运行,最终实现特色小镇的整体推进和运营。那么如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解决特色小镇投融资问题,让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成为特色小镇培育有力的资金支持呢?

一、特色小镇投融资的政策环境

(一)鼓励多渠道的对特色小镇的金融支持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强化金融支持。专项建设基金要扩大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覆盖面,安排专门资金定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小城镇功能提升等。

鼓励政策性银行创新信贷模式和产品,针对新型城镇化项目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

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鼓励地方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鼓励地方整合政府投资平台设立城镇化投资平台。支持城市政府推行基础设施和租赁房资产证券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融资比重。

(二)鼓励多渠道的投融资创新

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特色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鼓励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特色小镇建设基金。

鼓励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三)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范围

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中对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在促进小城镇公共服务完善和特色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政策性信贷资金主要支持小镇基础设施配套、小镇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支撑配套设施三方面的建设。

二、特色小镇融资渠道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社会多方资源对接、配合的综合表现。融资主要来自政府资金、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开发性金融、商业金融五种渠道。多个投资平台的参与,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将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盘活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开发性金融发挥“特殊作用”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开发性金融主要承担长期融资的任务,针对瓶颈领域,提供大额长期资金,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特色产业等领域的建设资金问题。

如: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精神,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积极引导和扶持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特色小镇投资基金”。投资基金将采取母子基金的结构,母基金总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未来带动的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达到万亿级别,主要投资于养生养老、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创客空间、特色农业等各类特色小镇。

中国特色小镇投资基金将聚集并整合地方政府、建设单位、财务投资人、产业投资者、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广运用并探讨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从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入手,培育和建设市场信用,引导各类资金和资源投入小镇建设。

(二)政府资金发挥“杠杆作用”

政府资金在特色小镇的融资渠道中起着引导和牵头作用。

如: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给予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三)政策性资金发挥“推力作用”

政策性资金是指国家为促进特色小镇发展而提供的财政专项资金。

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以贫困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优先支持对象,统筹调配信贷规模,保障融资需求。开辟办贷绿色通道,对相关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在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优先给予贷款支持,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信贷资金。

(四)社会资本发挥“主体作用”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效率,对民营企业来说可以获得直接或衍生利益。

如: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推介会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其中2015年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当天就有24个涉及特色小镇和PPP项目现场签约。2015年底杭州西湖区投资合作推介大会上,签约30个项目,很大一部分是依托于特色小镇的项目。

(五)商业金融发挥“促进作用”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往往通过PPP融资途径实现商业金融,作为投资主体的商业银行既要成为PPP项目服务商,又要成为规范者和促进者。

如:浙江-金华成泰农商银行支持特色小镇。2016年金华成泰农商银行与曹宅镇开展全面合作,并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金华成泰农商银行曹宅支行成为该特色小镇唯一合作银行。主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引进新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整村征迁等相关工作,并根据特色小镇实际需求和项目建设进度,推出特色信贷融资产品和特色服务,打造配套特色小镇的特色支行。目前,该行对辖内规划或建设中的11个特色小镇,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相关产业经营户、种养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以纯信用、家庭担保、商标质押等多种方式予以资金支持,累计支持1034户,授信金额5770万元。

三、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属于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出于风险隔离及可操作性考虑,特色小镇投融资应以项目为主体,以未来收益和项目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融资安排和融资成本直接由项目未来现金流和资产价值决定。该融资方式具有有限追索或无追索、融资风险分散、融资比例大及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特点,但担保较为复杂,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通过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根据双方达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风险分配,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设计等前期工作,以及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建设及运营,相互协调,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由SPV根据特色小镇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相应担保扶持来安排融资。融资规模、成本以及融资结构的设计都与特色小镇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价值直接相关。根据融资主体、项目母公司或实际控制人、项目现状、增信措施、风控措施、财务状况、资产情况、拥有资质等情况,综合判断特色小镇开发的资金融入通道,测算融资成本。可用的融资方式包括政策性(商业性)银行(银团)贷款、债券计划、信托计划、融资租赁、证券资管、基金(专项、产业基金等)管理、PPP融资等。

模式一:发债

根据现行债券规则,满足发行条件的项目公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永(可)续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债券融资,可以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发行项目收益票据,也可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还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公司债。

债券产品结构设计

模式二: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Financial Leasing)又称设备租赁、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集金融、贸易、服务于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是国际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

融资租赁结构设计

2015年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以其兼具融资与融物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要求不高。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的负债项目中,不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

融资租赁的三种主要方式:直接融资租赁,可以大幅度缓解建设期的资金压力;设备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购置高成本大型设备的融资难题;售后回租,即购买“有可预见的稳定收益的设施资产”并回租,这样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模式三:基金(1)产业投资基金

国务院在《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中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多利用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形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产业投资基金相比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产业政策导向性;二)产业投资基金更多的是政府财政、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参与;三)存在资金规模差异。

(2)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财政部门出资并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社会资本联合出资设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带有扶持特定阶段、行业、区域目标的引导性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具有以下特点:一)非营利性。政策性基金,在“在承担有限损失的前提下”让利于民;二)引导性。充分发挥引导基金放大和导向作用,引导实体投资;三)市场化运作。有偿运营,非补贴、贴息等无偿方式,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独立决策作用;四)一般不直接投资项目企业,作为母基金主要投资于子基金。

(3)城市发展基金

城市发展基金是指地方政府牵头发起设立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的基金。其特点如下:牵头方为地方政府,通常由财政部门负责,并由当地最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责具体执行和提供增信;投资方向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常为公益性项目。例如,市政建设、公共道路、公共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还款来源主要为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主要为固定收益,通常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回购,同时可能考虑增加其他增信。

城市发展基金运营结构图

(4)PPP基金

PPP基金是指基于稳定现金流的结构化投融资模式。PPP基金可分为PPP引导基金和PPP项目基金;其中PPP项目基金又分为单一项目基金和产业基金等。

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是国家层面的PPP融资支持基金。2016年3月10日,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融资支持基金筹建方案,财政部联合建行、邮储、农行、中行、光大、交通、工行、中信、社保、人寿等1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并召开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

PPP基金在股权、债权、夹层融资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为政府方配资;为其他社会资本配资;单独作为社会资本方;为项目公司提供债权融资等。

模式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业务活动。

ABS起源于美国,距此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最早出现于2002年,但真正受到政府支持是2005年,而后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停滞。当前中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创新时期,未来资产证券化发展将加速。

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

但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资产证券化存在资产权属问题,理由如下。

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基础资产”权属不清晰,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法律障碍。

一)《物权法》第52条第2款规定:“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二)特许经营权具有行政权力属性,《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不得转让原则。司法实践中,特许经营权的收益权可以质押,并可作为应收账款进行出质登记。

三)《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9条规定原始权益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移交基础资产。但缺乏“真实出售”标准,司法也无判例参考。

四)发起人、专项计划管理人之间无法构成信托关系,不受《信托法》保护。模式五:收益信托

收益信托类似于股票的融资模式,由信托公司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向社会发行信托计划,募集信托资金,统一投资于特定的项目,以项目的运营收益、政府补贴、收费等形成委托人收益。

收益信托结构设计

模式六:PPP融资模式

PPP模式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角度出发,具有强融资属性。在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政府与选定的社会资本签署《PPP合作协议》,按出资比例组建SPV,并制定《公司章程》,政府指定实施机构授予SPV特许经营权,SPV负责提供特色小镇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方案,特色小镇建成后,通过政府购买一体化服务的方式移交政府,社会资本退出。

特色小镇开发的PPP模式

四、特色小镇投融资规划

特色小镇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解决其投融资问题。作为特色小镇开发的投资决策者,常面临如下问题: 问题1:如何发掘特色产业? 问题2: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完善? 问题3:土地、房地产开发时序如何安排? 问题4:公共服务如何完善? 问题5:如何进一步吸引开发资金? 问题6:生态、人文环境如何传承? 问题7:特色小镇如何运营?......特色小镇投融资规划所处的系统环境如图所示。

特色小镇投融资规划的系统环境

(一)特色小镇投融资规划目标

特色小镇投融资规划的目标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区域规划策略。划定特色小镇主要功能区的“红线”,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

土地利用策略。对小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优化土地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以土地为依托的特色小镇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夯实城镇产业基础,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鼓励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

建设与开发时序。其工作内容包括:

一、二级土地开发,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文古迹修复等的进程安排。

投融资时序。设计与建设开发、产业经营资金需求时点相配的投融资时序,保证融资来源及时可靠。

收益还款安排。通过小镇经营,回收投资,实现效益。产业发展与旅游经营都可成为经济增长点。其特点为赢利点分散,回收周期长。可创新金融手段,平衡现金流。

(二)特色小镇投融资规划方案步骤

根据特色小镇投融资特点,将其投融资规划分为以下步骤:系统环境→问题界定→整体解决方案→细部解决方案→建立投融资规划模型→模型修正→部署实施。

系统环境(特色小镇处于何种系统环境下?)。对特色小镇的软、硬环境及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从各地实际出发,挖掘特色优势,确定小镇的特色产业。

问题界定(有什么主要矛盾?)。发掘特色产业发展与小镇现有资源环境、规划要求、功能条件的主要矛盾。

整体解决方案(整个系统的目标体系是什么?)。围绕主要矛盾对原有系统环境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包括: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建设与开发时序、投融资时序、收益还款时序等。

细部解决方案(如何达成各子系统的发展目标?)。设计目标体系达成策略,细部解决方案即达成各个子系统目标的措施集合。

建立投融资规划模型(细部解决方案如何搭接?)。对细部解决方案通过时序安排进行搭接,形成投融资规划模型。

模型修正(如何得到最终模型?)。进行定量检验,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优化。

上一篇:立德树人师德活动方案下一篇:企业管理问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