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精选12篇)
农业特色 篇1
摘要:指出了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 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高职农业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从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农业院校,特色农业,人才培养
1 引言
浙江是一个特色农业大省, 近年来, 浙江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以建设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发展实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特色经济的发展, 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据浙江省农业厅调查:全省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只有1153人, 平均每个县 (市、区) 只有13名。农村专业人才的短缺, 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农业院校, 如何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是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1]。
2 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浙江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形成了水果、茶叶、水产品、竹笋、畜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蚕茧、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出现了名茶、食用菌、杨梅、毛竹、中药材、珍珠、花卉、奶牛等一批专业乡镇, 经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特产之乡”已达到120多个, 浙西南蚕桑、浙东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2011年, 浙江产茶16.97万t, 水果712.36万t, 蔬菜1815.61万t, 水产品519.8万t。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近133.3万hm2, 各项产量居全国之首。
虽然浙江特色农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仍有一些问题引人关注。
(1)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规模小, 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专业合作社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2.7%;合作社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达50%, 辐射带动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99%都是农民, 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对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大都模糊不清, 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
(2) 营稍意识淡薄, 盲目生产。
目前农产品市场一般产品居多, 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 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而且由于信息缺乏, 盲目生产, 什么赚钱种什么, 经常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造成农产品市场波动。产品品牌意识淡薄, 对如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等方面的认证知识相当缺乏, 导致农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3) 农产品整体质量不高, 农业标准化明显滞后。
浙江特色农业的发展正逐步面临国际化的压力。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绿色壁垒, 诸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屡屡成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设限的武器。绿色壁垒造成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下降, 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出口形势, 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应对。浙江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 技术不高, 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农业检测体系落后, 使得浙江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3 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之一, 农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 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优势产业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2]。针对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可以新开设如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等与特色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 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就业方向上加强市场调研, 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3]。
(1) 合作经济管理专业, 面向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的基层组织, 开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专业, 专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开设合作经济、合作社管理、市场分析技术、农产品营销、项目管理、网络营销、创业管理等主要课程。
(2) 农产品营销专业,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可以设立“农产品营销”专业, 为农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培养既掌握先进营销理论知识, 又掌握农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国际视野和创业意识, 面向农业生产, 能解决农产品销售与流通问题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3) 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 面对目前市场上农产品质量问题, 可以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 培养一批既能掌握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质量监督与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法, 了解农产品标准化运作, 又能进行农业企业策划和自我创业的新型农业应用型人才。
4 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服务社会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担当的基本社会责任。
农民职业教育可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大类。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担当这一重任, 借助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等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储备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成海钟.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N].中国教育报, 2007-04-19 (4) .
[2]万迪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顾金峰, 王峥.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外向型农业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6) .
农业特色 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特色养殖、种植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把网箱养鱼业、甜茶叶产业成为瑶乡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工作任务
1、建立甜茶叶种植基地(地点:四冲村委小洞自然村王家背)。利用平乐瑶乡永康汉方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古立山”品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新建无公害甜茶叶基地400亩以上;促进种植户年增收3.5万元以上。通过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福瑶、四冲和塘冲村委扩种甜茶叶500亩以上。
2、建立网箱养殖淡水鱼基地(地点:大发瑶族乡桂江落江冲)。利用桂江库汊围栏带动群众网箱养殖各种淡水鱼,面积达400亩以上;促进养殖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基地建设辐射周边群众,在苍板、大田、广运村委新发展网箱养鱼500亩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狠抓落实。为确保特色产业示范点的顺利实施,乡党委、政府成立2012年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具体抓此项工作,并建立考核机制,将该项工作纳入个人年终目标考核。
2、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专业户、专业村的培植,通过示范带动,逐点形成特色产业示范乡、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产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以加工和流通带动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3、涉农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
4、加大对农副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
中共大发瑶族乡委员会
大发瑶族乡人民政府
农业特色 篇3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和成效
(一)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产业集群。我县龙头企业引领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果业方面,2012年全县新发展果业面积6万亩,其总面积累计达到34万亩,果品总产量5.6亿公斤,实现产值11亿元,先后被国家确认为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苹果及果汁质量安全示范区。畜牧业方面,2012年,全县生猪、大家畜、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9.01万头、26.03万头、34.91万只、481.4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1.3%、7.1%、6.6%和8.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006吨、14244吨、18071吨,同比分别增长12.6%、7.8%、15.8%。我县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如: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把149个绿色果业专业协会联合起来,培育绿色苹果生产基地30.8万亩,辐射带动三门峡市区115万亩果园,普及二仙坡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品牌产业发展道路,亩产平均7300斤,商品率85%,比未入社农户每亩增值29%。
2.“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如:金秋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实行“四统一”,统一技术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检测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果品订单销售,走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和规模化生产苹果商品出口道路,带动1万多农户,为农民创收1500万元,积极开发新的市场,解决果农苹果生产和销售问题,产品出口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现代化大型农牧百强企业河南省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投资50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采用放养和舍饲相结合的原生态、纯绿色饲养方式,总投资20亿元,占地20万亩,实现生态养猪50万头,建设散养舍1250组、50万头屠宰场一个、20万吨饲料厂两个、14个种猪繁育场,现存栏4万头,第一批生态猪肉已在郑州上市。
(二)合作示范带动,壮大特色产业。
1.“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陕县农乐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建园和经营管理,已发展会员352人,种植面积达到5300亩,建有采穗圃、育苗和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陕县军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27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经营面积6200亩,种植中药材品种达到二十多个,实现产值2200万元,利润8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2.7万元,高于不入社农户收入17%。
2.“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陕县富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投资350万元,拥有3个食用菌栽培场、30座发菌大棚、2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个冷库,农业经营面积300多亩,年种植平菇、香菇150万袋,年产值1200万元,纯利润700万元,带动全镇1200多户3000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
(三)农场大户联动,产生规模效益。“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农场大户为有效载体,扩大了商品化育苗、商品化烘烤、机械化播种、剪叶、起垄、盖膜、施肥、移栽、防治病虫害等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如:张茅乡西坡脑村庞振杰创建烟叶农场,通过土地流转,租地经营380亩,总产量76608公斤,总收入174万元,实现盈利69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不敢进行长期投资,进而影响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经营。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大,从事初加工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行业龙头辐射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限制,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全国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四)虽然上级财政和我县对农业经营组织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是,融资难,发展过程中缺少扶持资金,是制约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议
(一)围绕规划,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围绕全县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证、土地收益评估、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起便捷高效、标准统一、信息通畅的土地流转平台。二是规范流转程序。发布土地流转须知、调解当事人须知等,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程序,使流转双方信息对称;通过严格实施“八表一档案”信息填报制度、调解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构建了和谐的土地流转经营环境。三是超前化解纠纷。通过制作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建立流转双方收益动态平衡机制、严格签证归档管理制度等,从根本上避免了因口头协议或协议内容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纠纷。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承包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产业集约经营水平。
(二)依托优势,壮大经营主体,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壮大龙头企业。把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常抓不懈。要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立足于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林、果、牧、烟、菜、菌特色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示范区,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对已经确定并有明确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将其培育成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农户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联系起来,推动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要扶持壮大优势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民合作社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大经营、分散经营与统一服务的矛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要靠发展农民合作社。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有力抓手,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既要重视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更要注重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民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提高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三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着眼于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农民队伍,着力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功发展起一批农村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示范户,让他们租赁或转包其他农户的承包地,成为带动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引导农场和大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联动,有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提高。
(三)科技驱动,健全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抓科技推广。支持龙头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龙头企业合作共享。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要通过引进和试验高产新品种,推广示范高产栽培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二是抓科技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特色农业,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场、大户,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实用人才技术培训班,把农业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综合生产中的作用。三是抓科技装备。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提高在现代农业中的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四是抓好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要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县要以“金农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四)创新手段,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现代特色农业投入。一是注重招商引资。各乡镇和农口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建立农业项目库,做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工作;做好农业发展项目包装,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充分利用项目推介、展览会、商贸洽谈等活动平台,加强特色农业产品推介和宣传工作,广泛捕捉投资信息,深入开展项目对接,努力提高项目落地率。同时,要通过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制定扶持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生态优势和特色优势的生态农业园区品牌,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功能,使我县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发挥财政职能。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农场大户。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采取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参股经营、研发补助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和“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引进一批大公司、大企业,发挥他们的资金、经营优势,建设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争取金融支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组织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完善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切实落实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引导信贷资金向农村投放,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大户的规范管理、信誉度评定和信贷供给,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推行股份合作制,鼓励多种成分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股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开发,增强行业龙头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解决好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发展后劲。
(五)突出特色,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种(养)产销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植、养殖模式。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监管,加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力度,防止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要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质量监督举报等制度,逐步推广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并抓好相关品牌的申报和办理工作。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做到既要创品牌,更要创名牌。
农业特色 篇4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 副省长祝列克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赴农业部, 汇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陕西贯彻落实意见。受祝列克委托, 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从陕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优势、总体思路、主要措施和部省共建陕西特色现代农业示范省战略合作备忘录 (讨论稿)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农业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余欣荣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饱含深情, 始终关切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 对推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内涵丰富、立意深远, 对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部将坚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对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予以倾斜, 并积极争取财政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 扎实推动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关于合作备忘录的具体内容, 农业部将会同陕西省抓紧修改完善, 尽快形成支持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思路。
农业特色 篇5
旌德县是一个山区小的农业县,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多种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广实用技术,农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畜牧、多经、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无公害水稻、茶叶、竹笋等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规模,种植业结构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方向发展,苎麻、蚕桑、肉牛、生态养禽已成我县的特色农业的内容之一。但是农业的规模效益差,主要农产品的量受县域面积的限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从旌德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发展条件、地理位置等,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发展外向型农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旌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有机、精品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它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着手点,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水平的一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它的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它的核心是高标准化和高质量,它的特点是精、特、安全,它的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
(一)、走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之路适合旌德资源有限、家庭经营、特色明显的农业生产条件
旌德素有“七山二分半田”之称,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低于全国平均耕地水平,人口14万,是最具典型的人少地少的农业资源小县,随着人口和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均农业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农业区域,要维持“小而全”自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格局,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反而使一些优势产业既不能增量,更无法增效。因此要创农业新优势、上新台阶,必须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走精品型、特色型、效益型、生态型的路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更高的产出效益。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开发了特色传统农业,创出了苎麻、蚕桑、肉牛、天山真香茶、茭白、竹笋、高山蔬菜、特种养殖、生态禽养殖、无公害大米等名优特产,已经开始向具有旌德特色的以名特优取胜的农业路子方向发展。通过开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将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农业生产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近年来越来越激烈,我国许多农产品结构雷同,更加剧了竞争。一方面是来自国内的竞争,随着农科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优高农业”发展较快,许多农产品出现大量滞销,大宗农产品价格较低、效益低下。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会逐步加剧。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将要在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精品的、有机的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因此,我县农产品必须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的竞争策略,使我县农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三)、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局限于解决温饱,更讲究营养、方便、安全,对“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经常可见优质名牌的农产品,即使价格较高,也供销两旺,而造成局部过剩的往往是低值的“大路货”。农产品流通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向:从“地摊市场”转向“批发市场”;从“集市农业”转向“超市农业”;从“期货贸易”转向“电子商务”。三大转向对今后的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向更精、更特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特色的、有机的、精品的农业不但是现实上的客观需要,而且还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
二、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具有独特的基础条件
旌德是一个山区县,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首先我县污染企业少,绿化程度高,常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第二水质纯净,我县是青弋江、水阳江上游河流、河水清澈见底,山泉四季常流,农业灌溉水多为泉水、山塘;第三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闪长岩分化物为多数,砂壤、质地轻、渗透性强,有害物质分解、降解、流失快。
亚热带气候,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日照1972小时,日照率45%,太阳能辐射总量113.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5.5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水、光、气、热满足了一年2-3熟;由于复杂的地形,山丘冲畈相间,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因而亚热带、暖温带生物群落兼有,即门类不少,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农业栽培作物有27科300多个品种,饲养的动物有8个科40多个品种。苎麻、甘蔗、茶叶。蚕桑、茭白、线椒、豆薯、生姜、黄牛、刺胸蛙、甲鱼等在省内外闻名遐迩,野生动植物更为繁多。
在全国经济战略中又处于中部开放地带,紧联黄山,又是苏浙沪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趋完善。
三、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须重新定位和选择新的策略
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的农业发展模式,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的实施,高起点、高定位发展目标,高标准实施发展规划;按照“扬传统,重创新”、“品种特,产品精”、“先做强,力求多”的发展战略,来切实搞好特色精品有机农业规划,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带动全县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一)“扬传统,重创新”——建立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苎麻是旌德的传统产业之一,九十年中期开始,通过扩大面积、改良品种、发展苎麻纺织业、建立优质苎麻基地等措施,近几年开始实施优质标准化生产,苎麻成为我县的第三大作物和主要农业产业。苎麻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有它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的也是可持续的。因此,在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中,既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开发,如茶叶、蚕桑、花生、茭白、水果甘蔗、黄牛、小杂粮等传统产业,要通过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传统产业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新兴农业产业的引进、开发和培育,十分重视新品种和高科技的推广应用,按照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农业基地,不断为旌德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品种特,产品精”——实现特色农业精品化。
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核心内容是“精、特、安全”四字,特色农产品是发展精品农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要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确定一乡一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开发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拳头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响品牌,创造出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社(合作社)一品”的经济新格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一品化”活动持续实施。在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种的基础上,加快产品的精品化、有机化,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注重高科技的应用,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精品农产品的产出率;二是必须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按精品农产品的要求制订统一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从生产、管理、加工各个环节严格按标准化实施,确保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精品农产品;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实现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精益求精,确保精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先做强、力求多”——推进精品农业产业化。旌德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条件具备,关键是如何组织实施,也就是说不能只停滞在小面积、小范围的试验示范中,要用产业化的理念来推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发展,培育高效益的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产业。在推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多、大、全”与“强”的关系,一方面精品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规范实施。产品不在多,但要精;产业不求全,关键要有优势;产值不在大,根本要有高效益要把做强产业放在首位。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从而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在培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首先是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水土,促进生态平衡;其次要推广农业生态良性化的种养模式,优化用地、用水结构,合理选用农业投入品,减少污染,推行保护性耕作,有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形成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确保特色农业工程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须建设与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实施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农业系统工程,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全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加强科技服务、财政支持、农业合作组织等体系建设,为精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更要依靠科技作基础,在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科技,要确保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十分重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县要继续完善以“农技站+农科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农模式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农技站创办科技示范场的形式已经实践检验,符合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科技推广中要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良种化工程。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是生产精品的前提。我县苎麻产业的发展就因为本地苎麻品种旌德青品质好产量高而得到客商的青睐。我县的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等许多产品具有品种优势。从中可看出要把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必须开展良种化工程,首先是引进良种,这是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次根据实际,我县许多名优特产是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的,如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花生等等,通过几百年至多年的种植养殖,已经开始退化,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提纯复壮工作,这也是良种化工程的当务之急。二是无公害化工程。全面推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县目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已有大米、竹笋、灵芝、茶叶等多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今后几年要结合优势产业规划,在所有优势农产品生产中推广无公害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面安全。三是标准化工程。我县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特别是茶叶、水稻无公害、苎麻标准化生产,在我省领先,是省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县,目前要做好花生、梨、李、桃、茭白、果蔗、线椒等的标准化生产。我县要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制订好优势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做好全程化监管,以基地带动产业,从而确保农业出精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2、财政支撑。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这是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现在是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不想从财政掏钱来解决农业问题,任何好的良策,都只能烟消云散。精品农业的建设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资预算,确保资金到位,拓宽支持领域。提高投入农业的比重,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资金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①技术推广、科研机构的正常工作经费,重点解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费;②突出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按现代农业要求配备设施、设备,保证建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目标的实现;③扶持培育能带动我县农民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与市场。要重点扶持带动本县农户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完善与提升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产销结合、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政策性投入。深入调查研究,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
3、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民组成合作组织,共同开拓市场,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发达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可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协助制订并实施农业标准,规范生产行为,并统一出面打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水平生产要素,着力培育我县地方主导产业,使地方特色产品不断壮大;再一方面可以在政府和农民、企业和农民之间构架起桥梁,协助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划,协助企业组织生产和收购产品,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便利。我县已有了合作组织建设方面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根据我县农村现状,开展合作组织建设要采用“分步走”策略:一是坚持多形式兴办。只要能提供服务,带动农民促进生产和农产品销售,不管是什么形式,以什么方式联合,都应给予鼓励。二是坚持多渠道兴办。可通过一技之长的农民、农技人员和国家涉农技术部门领办,形成多元化格局。三是坚持多层次兴办。作为农民自愿联合的自我服务组织,可建在村一级、乡一级、县一级,也可跨领域不断联合,跨专业、跨行业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技乃至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问题,为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陆丰扬起特色农业风帆 篇6
日前,我们走进东埔村50多亩黄秋葵种植园看到,朵朵黄花随风摇曳飘逸,形似“小辣椒”的秋葵果,三五一簇翠绿欲滴,村民正顺着田垅一字排开,提着桶兜挥动剪子,细心地剪下一颗颗“小辣椒”。
有7千多人口的东埔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地瓜、葛薯等为主,去年种植黄秋葵来源于深圳市委组织部落实帮扶的多个项目之一,52亩黄秋葵从播种到收成仅6、7个月。黄村长说,8月黄秋葵盛果期,几乎天天采收,黄秋葵大部分都集箱运销外地,而所需的采集劳力工,还能解决贫困户劳力就业问题。时下,黄秋葵每亩有近万元的收益,仅此项目可增加村民50余万元的收入。
在大革命时期古大存部属与偷袭红军伤员的敌人展开英勇阵地战的陂洋镇“芹菜洋”,土地肥沃,雨量适中,温度、日照等气候条件优越,以种植荔枝、杨桃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三角岭村陈姓老退伍军人告诉我们,不算其他的,他家仅种200棵荔枝龙眼,就远超家人过去外出打工收入。陂洋镇依托丰富资源优势,种植荔枝、龙眼、菠萝、油柑、青梅、香蕉、李子、柚子等等,水果基地面积达5万多亩,人均种植超过1亩,年总产值近8千万元,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陆丰市对辖内“五大洋”粮食主产区,即潭西镇上埔洋、博美镇博美洋、东海镇炎龙洋、甲西镇客楼洋、南塘镇竹坑洋,重点扶持,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力促农业转型升级。地处市郊区的东海、河西、城东等镇村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确保供应本地及外地市场“菜篮子”品种丰富多彩;丘陵地带的乡镇如博美、内湖、桥冲、南塘、湖东、甲西为中心的5万亩萝卜种植基地;建成广薯87特色产业基地的潭西、上英等镇,面积7万余亩,已达市薯类种植面积的6成,广薯87已成为陆丰一大特色农产品;地处山区的陂洋、八万、铜锣湖农场,荔枝龙眼油柑等特色产业,面积约4万亩反季节优质菠萝种植基地,引来深、莞、惠各地商贩争相设点收购,菠萝供不应求;以碣石、湖东、甲西为中心的2万亩节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蔬菜种植基地,基本形成生产规模化、购销田头化、流通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农业特色 篇7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农业科技作为“三农建设”的重点内容, 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趋势, 要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核心。要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根本出路在科技。
在此背景下, 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职业农民等正在而且必将成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应用的主力军, 成为推动农业科技供给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的产生和持续发挥, 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和供给工作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农业科技需求者的利益和意愿。
二、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贡献
(一)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技术创新在当前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 将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在改善农产品品质结构和品种结构,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增长的新方式, 在进行农业内部各产业调整方面, 既要进行数量调整, 还必须坚持以科技为依托, 在品质结构和品种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 增加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和优质产品产出率, 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得到提高, 达到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有关资料显示, 近些年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科技成果达7000多项, 但在成果转化和利用方面, 没有实现的占很大部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0%左右, 与世界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另外, 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 我国2007年的数据是48%, 而世界发达国家的为60%-80%, 相差近半。要想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 必须依靠成果转化, 同时科技这一要素与其他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是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基于农业科技成果, 科研机构和用户之间所建立的供给与需求的过程。由于区域性特征、农户数量的巨大和生产的分散性, 客观上, 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需要建立较为庞大的体系。农业科研既要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发展规律来实现自身进步, 另外还受到社会需求的推动。因此, 有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属于公益型成果, 而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商品化的特征, 需要通过市场调节保持供求平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收益率等, 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
产学研三结合通过科技人员自带成果下乡, 成果扩散速度加快, 使得推广周期大为缩短, 农民对科技接受情况也更有成效,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此外, 科技示范基地的开展更具示范作用和辐射能力, 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劳动者技术培训方面成绩显著。
(三) 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 因此, 依靠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 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发展现代科技, 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产出, 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难以增收, 而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最终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过去, 要素驱动、资本驱动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现在已转向技术驱动, 技术、资金搭配人力资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 农户只有不断采用新技术, 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 有效探索新型农民培训
目前, 在居民收入方面, 我国农村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 并有扩大趋势。另外, 在科技素质方面,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青年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不足20%, 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也正因为如此, 对于学习农业新技术, 农民往往心存疑虑, 并在接收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 都从客观上要求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同时,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 科教兴农必须以农民为本,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主体, 通过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 既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实现其蕴含的使用价值, 还能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及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行为动机、既定的行为目标是农户采用科技的三大因素, 其中:农户采用科技的原动力是科技需求欲望;农户采用科技的直接力量是行为动机, 这是由需求欲望衍生而来的;农户应用科技的根本动力是既定的目标, 这也是农民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经营规模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技术选择。在年龄和性别方面, 选择资金节约型与高产技术的更多的是年龄较大的农民, 对于优质技术与劳动节约型技术, 选择更多的是妇女。文化程度对于农民掌握和使用农业科学技术能力具有很大影响, 统计表明:能力较差的农户占总数的18.58%, 能力一般的占27.88%, 而能力较强的占53.54%。在收入水平方面,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技术选择的行为也各不相同: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 因为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 对于节约劳动力的技术更加青睐, 同时也越希望选择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户, 却更加倾向于选择资金节约型的技术。在经营规模方面, 人均耕地与资金节约型技术呈负相关性, 耕地较少的地区, 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较多。
(五) 提高科技素质, 增强科技意识
农民在农技推广活动中,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行为通过一系列层次性进行改变: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其中, 农民对科学技术态度的改变比知识的改变难度更大, 是对事物评价倾向的改变, 是一种通过事物认知后在情感和意向上的变化。
在实际的工作中, 农业推广部门、首席专家和农业技术服务员充分了解了农民的需求, 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 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所需技术。在制定农技推广计划、评价推广效果时, 应当尊重农民的选择权, 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选择问题上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 让农民广泛参与, 充分利用农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经验, 通过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推广观念, 农民得以参与其中, 农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为使得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意识逐渐增强。
三、对于实施农业科技供给创新的建议
(一) 确立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社会性及公共性的地位
农业科研投入方面, 应建立起以财政为主渠道, 适应农业科研规律和产业特点的长期稳定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项目投入机制。通过加大财政方面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来保障相关科技平台的正常运转, 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保障水平。
(二)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 从而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三)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定位, 保障公益性服务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 改善工作条件, 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四)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省、州 (市) 农 (林) 科院 (校) 农业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科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研发适应高原山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生态安全、节水抗旱等新技术,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强种子、种苗、种禽、种畜等生物技术选育与繁种研究, 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 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五) 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 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引导性、普及性培训,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后备力量培植计划, 增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普及农业生产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黄季馄.我国农技推广投资总量和结构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1998 (02) .
[2]黄祖辉.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3]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Theodore Sehultz,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5]刘云惠.农业技术创新和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以津市为例[M].2010 (05) .
[6]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农业特色 篇8
关键词:福建,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闽台合作
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福建省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产业特点,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三、四、九(十)”的发展战略,即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三个农业特色产业带;畜牧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产业四个主导产业;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后经省里调整,增加中药材,变成十个)。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又提出“一区三带七群十四基地”,即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构筑七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分别是果蔬、茶叶、食用菌、林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花卉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十四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是粮食、水果、茶叶、蔬菜、花卉、商品材、笋竹、食用菌、油料、烤烟、中药材、畜禽、水产品、种业繁育基地),十大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5%以上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1]。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特色农业理念,带动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2010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21%,年均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3%。特色农业发展,造就了福建省农业在土地面积12.40万km2、耕地面积133.84万hm2、耕地仅全国1.09%、耕地面积在全国位居倒数第八位的条件下[2],在全国农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创造了不少福建农业品牌。如:2010年福建茶叶产量27.3万t,居全国第1位;食用菌产量、产值、出口量于2000—2009年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2010年产量76万t,居全国第三;引进台资农业项目2252个,合同利用台资29.5亿美元,实际到资16.8亿美元,均居全国第一。茶叶、水产、食用菌、花卉、毛竹、烤烟及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等形成为福建特色农业的重要名片。
1 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与内在要求
1.1 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指的是经济发展的区别性、独有性和差异性。特色农业则是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思潮与农业发展模式。国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见于20世纪90年代[3]。
关于特色农业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3-6]。笔者认为,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区域与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与农业多功能服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与服务体系。
1.2 特色农业的内在要求
(1)突出地域性。农业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特色农业所要求的气候、动植物物种、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满足的。环境和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特色农业的基础支持系统。由于特色农业建立在独特的区域资源基础上,在生产上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其产品具有特定的市场,满足特定消费需求,并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化生产,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强调独特性。所谓独特性,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就是主要体现品质差异、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和营销服务差异。“人有我优”就是指在竞争对手也有条件生产和提供同种特色产品的条件下,自身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完美。独特还包括祖传的部分,祖辈们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创造有自身优秀的特色和绝招。特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承,而不是简单的抛弃传统,更不是想当然的另起炉灶。特色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具有独特品质,这是特色农业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显著标志,是特色农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
(3)体现规模性。发展特色农业要通过种养加有效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将特色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特色农业的稳定、持久的规模经济。同时,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反过来强化其区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形成良性的循环,达到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经济效益,对当地经济起牵引和带动作用。
(4)讲求效益性。在市场经济社会,特色产品要通过市场去实现其价值。而市场又象一只无形的手,人们手中“货币选票”制约和引导着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与方向[7]。一方面,市场需求促进和催生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与消费,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可以实现农产品优胜劣汰,推动和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所以在选择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和品种时,不仅要考虑它的效益,更要考虑市场需求,考虑多数人的消费能力。特色农业是针对市场需要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最终目标的是实现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的经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是有效益的,必须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2 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与特色
2.1 耕地资源稀缺,决定了福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万km2,其中,山地丘陵面积约1000万hm2,约占土地总面积85%,耕地面积133.84万hm2,仅占总土地面积10.64%。2010年底全省总人口3689万,人均耕面积仅0.037 hm2,远低于全国0.1 hm2的平均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45 hm2(0.8亩)的警戒线。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决定了福建农业无法以数量扩张和大规模经营获得现代农业的效益和在全国农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品质和效益取胜,生产高效特色农产品,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福建省茶叶、水果、食用菌、笋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正是基于山地丘陵优势和土地资源特点的必然选择。
2.2 地理位置特殊,外向型和闽台合作是福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毗邻港澳,东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接,西南与广东省相连;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南北对接珠江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国内两大经济发达区域,西向纵深与江西等内陆省份经贸往密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正在构建服务中西部的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8]。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外向型现代农业发展和闽台农业合作创造了提供了良好条件,农业的外向型和闽台合作是福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82.3亿美元,其中出口49.5亿美元[1]。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引进台资农业项目2252个,合同利用台资29.5亿美元,实际到资16.8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2.3 地势海岸特征,为特色产业带形成奠定了基础
全省地形由并列的两大山带分隔。一是闽西大山带,由武夷山和仙霞岭、杉岭等山脉组成,是闽赣两省的天然分水岭;二是闽中大山带,斜贯全省中部,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等山脉组成。两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与沿海海岸线大致平行,自东向西两伏两起,西北高东南低。闽中大山带的戴云山和博平岭,把全省分为闽东南、闽西北两个气候、水系、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相差很大的地理区域,相应地形成绿色农业、高优农业及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图1)。
(1)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该区位于省境两大山带之间,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三地市和宁德的寿宁、屏南、古田、周宁等高海拔县份,占全省面积约3/5,是全省幅员最广的农业区,人均占有土地、耕地、林地均居前列。茶叶面积较大,种植业以水稻生产为主,粮食产量约占全省1/3。
(2)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包括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五个地级市,共有48个县、市、区。该区气候温暖,降水量丰富,日照量充足,辐射大,素有“天然温室”之称,适宜发展以热、亚热带气候为特色的农业生产。本区属于全国最为丰富的顶级区域之一,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指数最高,是荔枝、龙眼、柑桔、香蕉、枇杷、菠萝六大名果的重要产地。本区乡镇企业发达,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地区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实践基本上都建立在本区域大宗特色农产品基础之上。
(3)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则是建立在福建沿海海岸曲折,海岸长(直线长535 km,曲线长3324 km),海域面积12.51万km2的优势基础上,现有滩涂面积近1554.13km2,占全省的78.19%,浅海面积近4197.53km2,占全省的80.85%,以福州、漳州两市面积最大。该区海产品产值约占全省总产值85.59%。
2.4 生态资源优良,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水热资源丰富。全省流程20 km以上的水系有37条,总长13569 km,流域面积11.28万km2,主要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交溪等五大河流(其中,闽江流域面积6.199万km2,占全省流域总面积的一半)。溪河多年平均总迳流量达115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近4567m3,高于全国人均2700 m3的水平。
全省年平均温度17-21.3℃。年降水量有1100mm-2000mm,且有80%以上雨量集中在3--10月的温暖和炎热季节之间,雨热同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种植,畜禽、鱼虾、贝藻的繁殖生长,蔬菜的周年生产,绿肥、饲料的四季栽培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境内多山,群峰耸峙,山岭蜿蜒,丘陵起伏,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首位[9]。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国最“绿”的生态名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5 生物资源丰富,为优良品种选育奠定良好的种质基础
全省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有3000种以上,仅在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就有用材树种400多种,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种,油料植物30多种;动物类中野生动物有数千种,甲壳类和头足类如蛤、蛏、泥蚶等有数十种、淡水鱼类160多种,微生物中真菌类有430种,被利用并大量生产的有蘑菇、香菇、鲜草菇、银耳、黑木耳、茯苓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奠定了良好的种质基础。
3 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3.1 特色品牌农业带动
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特色是农产品形成市场区隔和提高竞争力的筹码。立足福建省的区域优势与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核心,形成地域特征突出、产品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纲要”和“十二·五”现代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3万多件,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43件,中国名牌农产品11个,涉农类福建名牌产品545个,5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特色农业的品牌化,极大促进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安溪县大力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全县107万人中有近80万人从事与茶业相关的产业,仅茶业产值就达45亿元,不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还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走出了一条品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好路子。“柘荣太子参”先后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县强化了品牌优势转化和品牌保护工作,制定出台“柘荣太子参”地方标准,开展太子参GAP研究,实现9个乡镇全面推广标准化种植。2011年,柘荣太子参年产量4500多t,年种植产值近3亿元,产品单价高出国内其他产区20%左右,“柘荣太子参”品牌效应初显。
3.2 农业产业集群引领
福建省围绕“三、四、九(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发展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积聚,不断优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扩大优势产业、优势产品、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
目前,已初步形成沿海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闽西北笋加工产业集群、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林竹工业产业集群、安溪茶业产业集群等。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集群特色品牌,加强产业集群内农业科技合作与创新,优化农业产业集群外部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做强做大,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比如,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主要由漳、厦、泉的闽南群体和福州、宁德的闽东群体组成,目前已有水产加工企业1200多家,加工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烤鳗加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出口货值2.5亿美元,约占中国内地烤鳗出口量、出口货值的7%[10]。
3.3 科技示范园区辐射
福建的生态和生物资源优势要变为产品优势,需要科技的支持,科技与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必不可少。福建省先后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全省拥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4个、全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单位72个[1]。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试验区和示范区的建设,试验示范、整合资源、辐射带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应用,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传统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宁化县,全县人口35万,农业人口占88%。然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现代农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这些是困扰当地政府多年难得其解的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认真挖掘当地优势资源,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就被列为贡米的“河龙贡米”入手,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实施国家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项目等,河龙贡米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升,每亩均比上年增收200元,2009年相关农户年增收6000万元,2010年增收6500万元[11]。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宁化县作为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和传统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增收问题,也是福建省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很好模式和样板。
3.4 闽台农业合作推动
台湾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闽台两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相似。闽台农业既分工又合作,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特色品牌,也是推动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福建省于1980年代初期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岸农业合作,1997年设立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即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2005年7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商务部、农业部批准将试验区扩大到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2006年4月,创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首家设立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011年起,建设台湾农产品集散基地,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率先开展借鉴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在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领域、规模、政策、措施和成效都处在全国的先行地位。“三通”基本实现以后,农产品运输成本最低,时间最短,运输中的损耗也最少。与其他大陆省份相比,福建省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具有最大的区位优势。
仅从福建省的台湾农民创业园观之,福建省目前拥用6家台湾农民创业园,截至2010年底,漳浦、漳平、仙游、清流四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有378家台资农业企业,10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共引进台资4.6亿美元。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成为各具特色、重点突出、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对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新亮点,成为福建的区域品牌。如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湾蝴蝶兰生产已形成集聚发展规模,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天福集团”更是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漳浦已成为台商在大陆农业投资的重要基地,台资涉农企业年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已种植高山茶面积3000 hm2,全面引进了台湾优良的茶树品种、精细的栽培技术、先进的制茶设备和精湛的制茶技术,其核心区永福镇成为了大陆地区台资农业个体投资最密集的山区乡镇之一,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开发种植台湾甜柿基地1700 hm2,成为大陆面积最大的日本甜柿生产基地和大陆最大的嘉宝果等台湾苗木育种基地,并建立了大陆首个台湾农民村、首个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园;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果茶、花卉、林业苗木、冷泉养殖、生态休闲等产业也初具规模,年产值达9.6亿元人民币。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wj/201108/t20110801_377636.htm,2011-0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3]周灿芳,傅晨.我国特色农业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57-161.
[4]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5]陈丽,霍波.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0-23.
[6]段进朋,张晓芳.发展我国特色农业问题研究[J].新西部,2008(20):44-45.
[7]刘荣章,翁伯琦,周江梅,等.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政策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09-412.
[8]林英厦,叶春山.福建现代代农业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39-144.
[9]福建省环境保护厅.2010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cn.chinagate.cn/infocus/2011-06/15/content_22791732.htm,2011-06-15.
[10]洪尔彬.福建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8(1):51-54.
农业特色 篇9
一、临沧市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围绕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十大高原特色产业, 加大特色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拓展, 由耕播收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马铃薯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了零的突破。设施农业、畜牧渔业、林果业和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特色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性进步。
(二) 高原特色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按照“发展特色农机、服务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 大力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全市农机作业面积明显增加, 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 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稳步增加, 田间作业由传统简单粗放式向精细化、标准化作业模式转变, 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植保、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仅2015 年, 全市完成农机运输量65424 万吨·公里, 农副产品加工量107万吨;农机作业面积385 万亩, 农机经营总收入11.49 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针对临沧市现有农机分布较散、农机户机械数量较少、机具配套比较低以及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等情况。通过积极优化整合资源, 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以合作社为平台, 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达46.3 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主体,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11 个, 拥有农机维修网点517 个。
(四) 高原特色农机化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将农机农艺相结合, 把科技含量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机化新技术、实用的农机具应用到示范基地建设中, 达到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示范带动一片的目的。全市共建有5 个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即烟草、茶叶、甘蔗、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二、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结构不太合理。临沧市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特别是畜牧业、渔业、林业、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还很低, 远远不能适应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二) 高原特色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临沧市农机作业仍以分散式为主, 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土分散经营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型农机具的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农机作业生产效率不高, 急需依法加快土地合理流转的步伐,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 全市虽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机大户, 但数量少, 规模小, 中介服务组织辐射带动不强, 服务领域不宽, 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网络不健全, 经营效益不高, 还不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 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有待加强。新常态下高原特色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从全市情况看, 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 这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制约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
三、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机化的对策建议
(一) 着力发展十大高原特色农机装备。在烟草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植保机械、烘烤机;在茶叶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耕整机、植保机、施肥机、修剪机、采摘机、加工机、包装机;在核桃、咖啡、坚果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挖坑施肥机、移栽机、植保机、修剪机、采摘机、烘烤机、加工机、包装机;在甘蔗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机、种植机、中耕培土机、植保机、收获机、蔗叶粉碎还田机;在畜牧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青贮切碎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饲草打捆机以及饲料作物收获机;在渔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增氧机、投饵机、冷藏设备。
(二) 着力推广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在推广过程中, 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同时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推广原则上, 有选择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 要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 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 要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 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马铃薯、油菜的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
(三) 着力加快特色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新技术、新机械、新方法、新模式的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资金、技术、装备等优势,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使用、发展特色农机。
(四) 着力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技术示范推广主体横向联合模式和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纵向协作模式, 集聚农民通过机具、技术、资金、劳动等要素的合作, 积极培育农机大户,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松散联合型”向“企业化经营型”发展, 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业社会化。
(五) 着力强化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要依托农机科研院所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培育农机人才骨干。积极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合作,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机作业能手”“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 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对农机化新科技、新机具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操作使用能力,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 辐射带动引领农机技术的推广水平和应用水平。
鼓励完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 篇10
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方面, 《规划》指出, 要鼓励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加强考核评价,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扶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完善登记和管理办法;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发展, 探索推进涉农保险发展;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此外, 《规划》还指出, 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 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加大地方病、重大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 提高农村卫生安全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完善并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引领特色发展 篇11
这是四川省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和行业关注度最高的综合性农业盛会,以“创新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品牌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为主题,在为期4天的展会中,围绕“扩大规模、提高影响、提升品牌、增强实效”的发展核心,打造“一会一展”两个品牌。这不仅是成都市现代农业的一次盛宴,还将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叫响成都现代农业品牌,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成都农博会是成都市委、市政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是四川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和行业关注度最高的综合性农业盛会。今年,成都农博会围绕“扩大规模、提高影响、提升品质、增强实效”的发展核心,打造“一展一会”两个品牌,双线发展,相互融动。
其中“一展”指将成都农博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会展活动品牌,搭建农业创新创业交易、农产品出口贸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展示的贸易平台。据悉,本次展会位于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5-8号馆,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设置农业主题馆(5号馆)、成都农业精品馆(6号馆)、农产品贸易馆(7号馆)、农业配套服务馆(8号馆)四大主题展馆,共有14个国家、24个国内省市、我市20个区(市)县以及国内外企业参展,参展企业超过1000家,搭建起一个国际国内农产品共同展示和贸易合作的平台。
“一会”是指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都)高峰论坛,广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蓉城,围绕“三产互动·融合发展”主题开展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展会期间,还举办了“首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都)高峰论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论坛暨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第二届成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论坛”“第三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论坛暨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投资项目推介活动”“2016国际合作社联盟中国合作社论坛”“成都 资阳 甘孜 阿坝 凉山农产品营销暨企业对接会”“成德两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签约仪式”以及农业新品发布会、项目推介会、产销对接会10余个,国内外嘉宾及参会人员1300余人,进一步扩大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丰富多彩的论坛活动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农业创新等多个话题开展主旨演讲、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不仅建立起成都与国际国内各地区互为借鉴、交流共进的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还将整合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顶尖学术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客商资源,拓宽推广平台,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国际投资,共同推动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据悉,多位行业顶级专家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包括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有关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有关负责人,以色列驻蓉领事馆总领事蓝天铭(Mr. Amir Laty),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辉,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育敏,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公共部门业务领导人周园等。同时,还广泛邀请国内外农业领域专家、政府展团代表以及国内外商协会、企业代表参加首届成都农业论坛,包括美国田纳西州专家及企业代表团、俄罗斯俄中商务园代表团、国际合作社联盟代表团、波兰欧亚商业教育基金会代表团等。
本届成都农博会凸显出4大亮点:一是展会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作用更加凸显,14个国家、24个省市组团参展,展示推广当地优势特色品牌农产品及农业高新技术,加强与成都农业的交流合作,另外还有近20个省市组团参观。二是突出成都特色。今年设成都主题馆和成都农业精品馆,还设置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展区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展区,充分展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成都休闲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搭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创新展示交易平台。集中展示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及农业创新项目。其中,中国农业学术权威——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组织16家直属院所参展,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四是来宾邀请更加广泛,行业参与度与关注度不断增强。今年国内外参展参会来宾规模创历届之最,进一步扩大农业投资促进、技术交流合作、农产品贸易和产融对接,提升成都农博会的业界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了解,以色列、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波兰、加拿大、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日本14个国家带来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同时,还展示以色列滴灌及大棚技术、新加坡养殖监控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青海省、哈尔滨市、沈阳市、昆明市、兰州市、贵阳市、福州市等14个省市带来哈尔滨五常大米,昆明鲜切花、鲜花饼,贵州富硒大米、茶叶,沈阳鹿产品、虫草等特色农产品;达州市、南充市、雅安市、资阳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10个市州带来野生菌、山核桃、牦牛肉等生态农产品;成都市20个区(市)县也拿出稻田鱼、生态丑柑、石斛鲜品、花秋贡茶等最新鲜、最优质、最有特色的产品,共同带来一场汇聚全球优质农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的盛宴。
发展特色农机服务现代农业 篇12
1 特色农机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 江都市积极探索特色农机服务现代高效农业新领域, 以果蔬保鲜库、高效植保机械和渔业机械推广为突破口, 发展特色农机, 服务高效农业, 2008年该市推广果蔬保鲜库10座, 高效植保机械150台, 渔业机械431台, 据初步统计, 该市特色农机装备情况见表1。
尽管特色农机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涉及领域广, 作业环节多, 机具适应性要求高, 需求量相对少等原因, 总体上推广有限, 不少环节仍为空白, 特色农机发展任重道远。
2 特色农机的发展前景
2.1 高效农业规模化必须依靠特色农机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江苏提出的一个新的农业发展定位, 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从产业上看, 高效农业将主要围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 如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水产、特色畜禽等。2008年, 江都市花木、蔬菜、特水特经三大特色农业扩面提质, 分别突破13.33 khm2, 高效农业比重上升到55%。这种农业结构调整隐藏着特色农机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经济作物农机、设施农业装备、养殖业及其初加工机械需求进一步增加, 规模化更为特色农机提供了用武之地。
2.2 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呼唤特色农机
江都市目前有乡镇劳动力45万人, 农、林、牧、渔劳动力为20万人, 而单独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员更少, 且多为老人和妇女。许多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如蔬菜、花果的收种、清洗、保鲜、分级加工、苗木的栽挖等依靠大量的人工作业。劳动力紧张,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为机械代替人工提供了可能。
2.3 环保、节约型农业需要特色农机
优质稻米生产、蔬菜生产、果品生产以安全、优质、营养为目标, 现在农业生产存在着过量使用化肥、高残留农药等现象, 同时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污染。近两年江都市已启动了植保机械更新换代工程, 使其向高效安全、精量对靶、自动化施药技术方向发展。此外, 着力开发推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新型、高效有机肥料”设备, 将推进畜禽养殖向环保循环型经济发展。
3 多举措加快特色农机的发展
3.1 强化政策导向作用, 加大对特色农机的补贴力度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在资金、政策措施等方面, 扶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特色农机, 政府同样要增加引进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数量, 加大特色农机引进消化和科技攻关力度;要将成熟的特色农机尽快纳入各级财政补贴范围, 加快其推广速度, 对一些效率高、实用性强, 但价格较高的机具, 应予以补贴, 鼓励引进。
3.2 广泛宣传, 培植典型, 加快特色农机的发展
当前必须加快特色农机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各类新型特色农机的信息, 避免“有机不知有求, 有求不知有机”的情况。要积极组织农机科研推广人员参观类似蔬菜、畜牧、水产、花卉苗木等专业机械的展览, 农机推广人员还应加强自身对特色农机业务知识的学习, 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目前, 该市小纪超大集团规模666.67 hm2, 吴桥高效蔬菜园面积533.33 hm2, 扬州宏大猕猴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面积400 hm2, 丁伙花木面积达2.67 khm2。这些基地标准要求高, 劳动力紧张, 对机械需求迫切, 以此为依托建立一批特色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加快新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步伐, 辐射带动更多的规模相对较小的种养基地实施机械化操作。
3.3 抓住重点, 使特色农机发展有所突破
特色农机涉及的产业和环节面广量大, 应把劳动强度大、人工作业效率低、作业要求高或人力无法替代的环节作为发展目标。目前在江都市优先发展的特色农机应包括几方面:
(1) 蔬菜:
围绕做强蔬菜业, 大力引进推广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园艺、蔬菜温室大棚设施、喷滴灌系统、高效环保植保机、果园耕整机、果蔬保鲜等先进适用机械与技术。加大移栽机、采摘机市场调研力度, 选择适合本地区机型。
(2) 渔业:
围绕做大渔业, 重点普及应用鱼塘增养机、饲料自动投饲机等渔业机械;推广应用池塘清淤机械;市场调研智能型渔业增氧控制技术集成系统, 灌排水智能控制系统等现代渔业设备。
(3) 花卉苗木:
江都市是花木之乡。当前的苗木移栽、嫁接尚以人工为主, 如苗木挖穴机, 移栽机械需要加大推广力度。而相应的耕整机, 专用植保机械, 整枝伐条机等有待推广应用。
(4) 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