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共12篇)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篇1
不久前, 农业部下发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指出,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 探索推进涉农保险的发展;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方面, 《规划》指出, 要鼓励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加强考核评价,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扶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完善登记和管理办法;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发展, 探索推进涉农保险发展;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此外, 《规划》还指出, 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 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加大地方病、重大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 提高农村卫生安全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完善并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来源:《中国吉林网》2012-01-05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篇2
齐爱社
区域经济又是特色经济。近年来,冷水滩区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以创特色、强特色作为立业之本、竞争之策,建基地,兴产业,积极构建农业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经济持续繁荣。2007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9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3337元增加到4172元,增幅达25%。
一、打造特色农业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要求,以花卉苗木、反季节蔬菜、时鲜瓜果、优质禽畜水产等为重点,全区大兴特色农业基地,逐步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农业竞争目标。我区充分利用广西、海南等地的西瓜上市的时间差,引进“黑美人”西瓜在伊塘镇种植,该品种西瓜在同类产品中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而且市场行情持续上扬。2007年,全区黑美人西瓜产量达10万吨,实现产值近1.5亿元。在政府服务、财政补贴、提供金融服务保障等措施的帮助下,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建成以30万亩优质稻基地、10万头牲猪出口基地、2万亩优质水产品、1万亩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基地等特色鲜明的农业基地32个。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岚角山的反季节蔬菜、花卉苗木;竹山桥、伊塘的时鲜瓜果;仁湾的药材种植、优质水产;马坪的牲猪;黄阳司的优质稻;普利桥的红薯等,逐步走向规模化。一乡一主导产业、布局区域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二、创立特色品牌,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的产业化。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在打造特色基地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支农惠农政策,在坚决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实现了由大面积扶持农户向重点扶持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认定工作。“黑美人”西瓜已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的认证,顺利地注册了“伊糖”牌商标,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西瓜节”,西瓜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岚角山镇杨甸蔬菜基地已通过了省蔬菜局“无公害放心菜基地”的认证。二是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生产,壮大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2007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8.15亿元,同比增长15%。同时,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熙可罐头、金三禾米业、恒惠饲料、献华中药材等产品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日益明显。献华中药材种植开发公司已研制出15个享誉国内外的系列保健产品。
三、建设特色载体,不断强化农业服务的市场化。
区委、区政府坚持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的服务,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一是发展壮大经合组织。大力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已建立牲猪协会、西瓜协会、蔬菜协会、水果协会等大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家。这些经合组织,在农业融资、市场资讯、产品销售等方面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大胆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强了乡镇集贸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14个乡镇集贸市场、10个城区农贸市场和8个水果批发市场。国家发改委布点的全国2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之
一、投资9000万元的“永州市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也已投入使用。同时,深入广东、深圳、长沙等大中城市,建立了28个农产品直销网点,逐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直销网点为枝节的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销售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不断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建设。区直涉农部门进一步调整职能,逐步实现了从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到指导到服务的转变。各乡镇专门成立了“经济发展办公室”,集中了农技、农机、畜牧、水利等农业技术人员,专门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职能作用越来越明显。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方特色 产品包装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结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已进入了崭新的世纪。地方特色产品将成为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增长产业。同时,这一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资源丰富的江西历来以物华天宝,特产众多而名扬全国。近年来,江西在加强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会上,江西特色产品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较于前几年,现在不少品种的产品品质、外观包装程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有不少颇具特色的江西特产,由于产品形象不到位、包装策略不合理等问题而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从包装设计方面着手,来发挥各类优质土特产品的优势,是提升江西特色产品整体形象的突破口。
产品的地方特色,就是产品具有产地优势和特色。如土特产,它的产品原料主要来自当地。再如,有些产品在当地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还有些产品具有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让购买者有一个“人是故乡亲,货是当地好”的这么一个潜在的信誉感。所以,对于该种产品来说这既是特色也是优势。
对于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的企业来说,虽然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但由于缺少“王婆卖瓜”自我夸奖精神,产品的销售只局限于当地或周边地区;不能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规模、上档次。为了能把地方产品卖出去,除了大力宣传产品所具有的功能、优势外,还要以包装作嫁衣。有些地方产品具有很好的内在质量,但不注重外在的形象宣传,有固步自封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这也是同我国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所以,只有通过对产品进行广泛的、多层次地宣传,才能使产品的销售跨出区域性的限制,走向最广阔的市场。
产品包装的设计应以包装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为转移。不同的产品包装功能重点也不同,对包装设计也同样有不同的要求。如有些包装以促销功能为主,有些包装以保护功能为主。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来说,所选择的包装策略就应以促销功能为主了。为探讨特色产品包装的战略价值,以及江西特色产品包装的发展方向,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为体现产品所具有的地方特色性,其包装在量体裁衣的原则下,与其它产品相区别,树立了产品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受伪冒产品干扰。如今,做江西特产这一行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南昌市洪城大市场、万寿宫等批发市场,有大量印着“江西特产”、“名优特产”字样的食品包装袋在销售。店主们说,如果对包装袋不满意,可以随时根据购买者的不同要求进行印刷。正因为江西特产没设门槛,谁都可以进入,才导致了市场上鱼龙混杂,这种不利于真正的江西特产行业的发展,一些不法商家急功近利,不注重产品质量的行为,严重影响江西特产的声誉。
2.保护产品的使用价值。包装的功能是保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完整无损,清洁卫生,使用价值不受损坏,从而保证地方产品从产地到销地,仍能保持产品的原貌和具有的功能和特性。一位曾在南昌从事过食品类“江西特产”生产的人士透露,他曾就职的公司一般以低廉的价格从外地收购一些散装劣质食品,经过华丽包装后炮制成“江西特产”。企业除了包装机外,没有任何生产设备,根本不具备食品生产企业必备的条件。该企业的主要产品蜜饯则是由广东一地下工厂生产,色素香精和防腐剂等添加剂严重超标,也就是这些伪劣产品,在披上“江西特产”外衣后,源源不断地销往市场。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些企业往往给食品取一些刁钻的名字,而产品原料往往是一些普通的蜜饯。
3.美化商品,提高附加值。通过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包装,使其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在巩固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引导一批有实力的食品工业企业和产品争创省级、部级、国家级荣誉。如江西“信丰脐橙”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部优、国优产品”,连续三次蝉联“赣南脐橙王”桂冠,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赣石”牌麦饭石酒系列产品是江西省名牌产品,其产品包装多次荣获省级优质新产品奖和国家级食品博览会金奖,在2005年江西省食博会上再获“优质产品”殊荣;“金生”牌蛇酒系列曾荣获“国际精品金奖”;信明银杏茶曾获国家专利金奖及省优秀新产品奖,等等。
4.促进产品的销售,实行媒体推介。这也是产品包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精美而独具特色的包装,不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身价,更增加了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了商品的销售。通过在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宣传江西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2005年在《中国食品与市场》杂志上,连续四期刊登我省食品工业企业与产品。加强与国内外客商的联系与交流,可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应,将江西地方特色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大大提高。
以上四种对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包装策略,都是在力求反映产品的“地方性”和“特色性”的同时,强调在包装设计上也应该有现代人购物的新观念。包装的设计应求多样化,以适合不同人的选择。而不应刻意呆板,低俗模仿。所以,对于地方特色产品来说,产品包装就是让其走出“家门”的引路人。在对地方产品进行包装策略时,应始终体现产品的“地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何让这“一方水土”养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方水土”。通过在产品的包装上体现地方特性,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在为地方特色产品实行包装策略时,应注意外在包装与内在产品的一致性、真实性,既是推行包装策略时的前提条件,也是检验包装策略是否成功的唯一依据。如何选择地方特色产品的包装策略,是我们大家应共同探讨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永远探索。
参考文献:
[1]胡海萍.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5,(05).
[2]何方.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理工高教研究,2001,(06).
[3]赵一东.秩序与平面设计.内蒙古出版社,2002.
[4]牛玖荣.论产品包装设计的审美性和文化性.中国市场,2007.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篇4
药材产业唱主角
“这几年当归价格稳中有升, 我们加工户也尝到了甜头, 手头上有钱了, 就想着走联合扩大发展的路子。”临川荣裕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荣裕欣喜地说。
该区抢抓机遇, 依托国家产业政策, 立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 按照“基地片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规范化、销售市场化”的思路, 狠抓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 全区药材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1.8万亩 (1亩=1/15ha) 发展到目前的26万亩左右, 当归种植面积达6万亩。去年全区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2.1亿元, 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700元。
该区及时调整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中药材产业。全区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28户, 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t以上的有3户, 固定从业人员达到2100多人, 产品主要为药品、中药饮片、化妆品、保健食品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目前全区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5家。
“一村一品”成主流
该区大打地方特色农业牌, 一大批“家庭式”小作坊蓬勃发展, 涌现出了“安石菜梗”、“罗湖葛粉”、“七里岗生姜”、“腾桥西瓜”、“华溪蜂蜜”、“湖南草莓”、“河埠板鸭”、“罗针仙人草”、“上顿渡豆腐”等一批地方农产品。这些拳头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另外, 该区因地制宜, 大力扶持发展专业村, 形成了编织、砖瓦烧制、花卉苗木、长短途运输、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各具特色的规模产业。唱凯镇古港村多半农户靠制伞业闯出了致富路, 加工制作的“晴雨伞”远销省内外, 做大了“唱凯伞业”的品牌, 使唱凯镇成为江南第二大“晴雨伞”加工制作基地。
“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 临川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了纽带和桥梁,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茅排乡几乎家家户户以竹制品为业, 成为颇有名气的竹制品加工专业乡。与茅排乡相隔不远的荣山镇何源村则是一个灯芯草专业村, 家家户户的院落都是加工作坊, 农民年加工灯芯草产品50万kg, 不仅畅销周边县市, 而且远销东南亚市场, 户均年收入8000多元。
通过协会组织带动, 该区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经营规模, 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循环经济谱新篇
走进上顿渡镇周家村的塑料大棚, 一垄垄的辣椒、黄瓜、西红柿青翠鲜嫩, 生机盎然。周智发老汉欣喜地说:“今年的蔬菜又卖上好价钱!”
该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类型由过去的自家菜园小棚发展到现在的塑料大棚、小拱棚、日光节能温室等多种类型。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架设了金桥, 使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生力军”。截至目前, 全区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片38个, 设施农业总面积近万亩。每年种植反季节蔬菜种类近20个, 年产量达4万t。设施农业总产值1.1亿元, 纯收入6800万元。
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工作计划 篇5
加快全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抓好“双十百万”工程建设,实施“双十百万”工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举措。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镇街要切实加强对实施“双十百万”工程的领导,农业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双十百万”工程上,共同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要按照扶优扶强的要求,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推动“双十百万”工程的顺利建设。对于特色村的创建,区政府将采取实施“回引工程”联系镇街的区级部门帮、企业扶、项目投等措施加以扶持,确保尽快建成一批特色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区委、区政府每年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对实施工作有力、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创建达标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区政府命名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按 府办〔 〕106号文件给予奖励;对验收合格的村,由区政府命名为“特色村”并给予一定奖励,主要用于奖励村支两委负责人;对达标的农村专业大户颁发证书。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启动实施“双十百万”农业特色经济工程(以下简称“双十百万”工程)即从 年起,用35年时间,全区培育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特色村100个,发展农村专业大户10000户。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好“双十百万”工程的重要意义
区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全区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龙头企业的整体带动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有利于适应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实施“双十百万”工程。探索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把龙头企业的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镇村户三级示范片和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融为一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化经营上档升级,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引导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由过去单独抓生产转到重点育龙头、跑市场、抓销售上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抓好“双十百万”工程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认真实施,抓出成效。
二、实施“双十百万”工程的总体要求
优秀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村和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标准如下:根据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优秀龙头企业的创建标准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1.发展目标。区级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步伐,努力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2012年,力争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000万元;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1000万元;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00万元。全区十大优秀龙头企业实现“225目标,即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亿元。
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二是企业效益较好。企业连续三年盈利,2.创建标准。一是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固定资产1500万元以上。年利税5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A 级以上(含AA 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无偷漏税记录,当年上缴税金完成95%以上;按时发放职工工资,足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三是项目示范带动性较强。建立“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中连片建立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带动区内种植农户5000户以上或养殖农户200户以上;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订立合同、入股或合作方式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的50%来自区内。四是企业产品竞争力较强。市内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领先水平,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环保政策以及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产销率达93%以上;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化生产、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连续三年无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标准
获得法人资格,1.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有完善的章程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明确规范。
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供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防疫防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2.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产品获得“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按标准化要求建立生产基地。有一个以上注册商标,有统一包装和品牌。
其中农民成员80%以上,4.入社成员1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年盈利及二次返利50万元以上,成员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
三)特色村的创建标准
包括农业项目和农村二、三产业项目,1.支柱项目不超过2个。不含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若为种养业,其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若含有二、三产业,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季节性作物单项品种(如榨菜等)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建有100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园。2.种植业支柱项目常年性作物单项品种播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
行业特色明显,3.从事二、三产业支柱项目的从业人员人数占在家劳动力的50%以上。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四)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标准
以一个项目为主,农村专业大户是指农村从事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并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支柱项目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80%以上。种植业支柱项目的种植面积在5亩以上,收入2万元以上;养殖业支柱项目年收入5万元以上;
二、三产业支柱项目年收入20万元以上。
三、双十百万”工程的实施管理办法
综合审定,双十百万”工程的实施管理办法是自愿申报。动态管理,达标验收。
一)申报。每年12月份申报(年为6月底前申报)次年1月份验收。
根据条件自愿向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报,1.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申报。区级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交创建方案和创建申报表一式两份(见附件)
提交创建方案和创建申请表一式两份(见附件)2.特色村的创建申报。镇街根据条件自愿向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报。
报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备案。3.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申报。由镇街提出发展计划。
二)由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实地查看、调查走访等形式进行综合审查后,审定。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村申报备案后。报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批创建单位资格,并下达创建目标。
三)由各创建单位对照创建计划进行自查,管理。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双十百万”工程的创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12月底前。将自查总结报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由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牵头组织对各创建单位进行督查,对实施不力、效果不佳的创建单位,报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取消创建资格。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篇6
一 充分发挥学科平台优势,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是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三个国家战略叠加区,如何服务、建设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河南理工大学作为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面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充分发挥自身地矿类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依托包括“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在内的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在煤炭安全开采、绿色开采、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土地复垦、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建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在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领域,由学校张子敏教授主持的“中国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与应用研究”在河南多个矿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服务河南乃至全国煤炭企业,与河南煤化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我省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近两年近5亿元的科研经费中,有3亿余元来自煤炭行业,其中河南煤炭企业委托项目达到2亿余元,一批煤炭企业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有力地支撑了河南能源工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在服务河南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方面,学校建立了市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产学研合作交流大会,与焦作市企业一起共同组建了“焦作市发动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焦作市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焦作市制浆造纸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参与国家火炬计划焦作汽车零部件特色基地的建设,与焦作市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技术合作项目30余项,合同经费5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焦作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为服务好、建设好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学校制定了《河南理工大学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行动计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举措,全力服务河南及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一是主动适应河南及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对高层次、复合型、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初步建立起了与河南高成长性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产业、建材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化工产业、有色工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先导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依托国家一级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河南省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与培训基地等科研、培训平台,推进我省安全培训体系与安全文化建设。两年来,学校依托上述平台,把河南省各县市分管安全稳定工作的副秘书长、副县长和河南省各煤矿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矿长和队长轮训了一遍,提高了他们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技术水平,提升了河南省应对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的能力与水平,效果明显。
三 全面深化协同创新改革,不断增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建设能力
地方综合性高校是为地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及基础应用研究和区域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校全面深化协同创新改革,着力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以自身人才、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11年国家部署实施“2011计划”以来,河南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办学实际,遴选了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前期培育建设。经过3年多的培育建设,学校现有“煤炭安全生产”和“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与此同时,学校还在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深化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围绕“2011计划”重点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学校以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3个重点和难点作为突破口,探索有利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协同创新中心人事聘用、职称晋升、科研管理和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改革,制定出台了经费保障与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人事管理暂行办法、职称改革工作有关规定、创新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体制机制上鼓励和支持开展协同创新,达到了优才优价、成果导向,达到了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引领学校学科发展的效果。二是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在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学校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9所煤炭高校,组织开展“2+8”(2所矿大+8所原煤炭高校)教学联盟,探索培养国家能源战略急需的复合型、高层次高端人才。同时,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对省级及以上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政策倾斜,努力为协同创新工作开展和河南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工程人才。在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学校一方面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凝聚科研力量,汇聚创新资源,瞄准国家和行业需求,积极组织申报和承担国家急需重大项目,已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另一方面,针对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提出的行业和区域内技术难题,聘任首席科学家和组建科研团队,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技术难题信息,通过项目评审、招标方式为企业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在学科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学校把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统筹考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煤炭安全生产”和“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2个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安全技术与工程、矿业工程(含煤层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力争通过3~4年的培养建设,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突破,为协同创新中心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四 着力抓好特色智库建设,当好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参谋助手
建立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多学科协同创新为路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全面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相关问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打造集学术创新体、高端智库、人才培养基地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新型智库,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与技术咨询,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实践。长期以来,河南理工大学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断强化提升学校服务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意识与能力,先后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研究基地”等一批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在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急安全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中原经济区土地资源和空间保障能力建设、河南省能源工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近三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奖近50项,一些成果被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内参资料、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报采用和转载,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表彰。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内涵,加快学校发展”战略思想,着力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发展”四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努力为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翟安英,成建平.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2]张胜利.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道”与“行”[J].
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徐元俊.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经济特色 篇7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日起, 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但他们并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并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生产力标准”原则,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平发现虽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改善劳动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有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答案就是只有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分配方式使之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从而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所以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要解放生产力, 而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去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影响劳动者积极性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他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不适应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开始产生各种疑问的严峻局面, 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路, 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使中国在三十年内取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上升, 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等, 都证明了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 他们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 并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要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来代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是越“公”越“纯”越好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定的经济制度, 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构成的。所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也就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但是,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是首先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 是所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 而我国非但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甚至没有经历过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 生产力十分落后、积贫积弱,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多, 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一公二纯”的完全的公有制, 在建国初期, 我们曾经试图实行完全的公有制, 但事实证明, 要想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快地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只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与生产制度相适应的特定的分配制度。而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 首先,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消除了个人凭借生产资料获取收入乃至剥削他人的分配关系, 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不能再像私有制社会那样, 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参与分配。他们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是自己的劳动, 只能凭劳动获取收入。其次, 由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 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着智力和体力, 先天与后天的差别, 而且劳动还仅仅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就要求实现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再次,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它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原始氏族社会, 不能再实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不得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发达阶段。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 并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阐发。
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主要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决定了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分配制度中还规定,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如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
四、通过一部分人的先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 “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所以说, 全体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灯塔,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同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可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 更不是说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马上达到共同富裕。再加上中国地广人多, 生产力发展落后, 所以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让那些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或者说有条件致富的地方和个人,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实现共同富裕, 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 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 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
五、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 强调它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 与社会主义是相对立的, 并且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两个平行的市场来对待。
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不可否认,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能够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集中起来, 对于快速恢复国民经济, 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 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 并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这就使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以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最终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大胆设想, 突破理论的束缚, 提出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最终认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实现效率和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 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上, 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 现在的国际和国内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却益发鲜红, 2010年世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摘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参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有关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难以千字一一论述, 因此, 本文仅就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特色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深度分析》, 人民出版社。
河北地方特色农业网站发展浅析 篇8
近几年, 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农村地区涌现出很多不同于传统耕作农业的新模式新气象,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色农业经济。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提高本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真正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已是河北农业生产的大势所趋。同时, 许多代表地方特色农业的农业特色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色农业信息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而特色农业网站又是特色农业信息化的领头雁。河北特色农业网站极大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特色农业网站建设现状
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全省各地特色农业网站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是宣传了地方特色产业, 扩大了影响, 提升了产业知名度。沧州市的中国枣网、河北衡水大营皮毛网等多个特色农业网站, 有力地推介了该市枣、裘皮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其次是促进了特色农产品流通, 保障了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大营皮毛网利用网站平台, 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开展网上贸易, 据不完全统计, 自网站建立以来, 会员单位通过中文大营皮毛网签订合同860多份, 总额3.6亿元, 有力的促进了皮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会员企业衡磊皮毛厂原以加工猫皮褥子和裘皮童装为主, 企业规模小, 知名度不高, 通过大营皮毛网站进行产品展示、发布供求信息, 开展网上贸易, 当年就在网上达成了6000件裘皮童装的生产销售合同, 年增产值100多万元, 利税30多万元。近几年来, 会员单位通过英文网站与外商达成进出口合同定单20余项, 总金额达18亿元, 会员企业河北中星裘革有限公司、河北恒兴裘皮有限公司、河北风东皮草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利用中国大营皮毛网开展兔皮进出口贸易, 每年从西班牙、法国、愈大利等地中海国家进口、销售生免皮3000多万张, 交易金额2.7亿元, 缓解了由于国产家兔皮资源不足造成的生产原料紧缺的状况。
2 问题和不足
目前特色农业网站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站宣传不够。一些特色网站建成开通后, 网站建设单位未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媒体作多方位的宣传, 导致网站知名度低, 上网者少, 利用率低;二是网站信息资源不够。决定网站价值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从数量上看, 大多数特色网站信息量勉强达到2000条, 从质量上看, 实用价值大的信息还不多, 不能全方位、深层次反映特色产业, 没有做足“特色”这篇大文章。有的网站栏目信息得不到及时增加、更新;三是人员配备不够。大多数特色农业网站运行管理缺乏专业、专职人员, 只有1~2名兼职人员, 存在职责不明、精力不够等情况;四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大多数网站没有建立与其它网站、单位共享信息的机制, 没有很好地从网上手动采集相关信息, 更缺乏利用网站操作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实时下载及多站发布的功能。由于以上原因, 特色网站在引导、壮大特色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效用尚未充分实现。
3 采取的措施
3.1 整合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网站建设的难点, 也是网站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必须加以突破。建立河北省农业特色网站联盟, 会员之间加强链接和推荐, 互联互动, 增强横向交流。各行业名牌网站之间共享商务资源, 共同维权, 强强联手, 共谋发展。同时, 为展现河北省农业经济特色网站风采, 推广优秀网站成功经脸, 保护品牌特色网站, 改变农业特色网站条块分割多、缺乏互通互补的现状, 可由省相关部门成立“河北省特色农业中心网站”。最终实现“一网行行通行行通一网”的目标, 并由该中心网站牵头成立“河北省特色农业网站联盟。
3.2 加强信息采集
信息资源是衡量网站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信息采集是网站建设长期和艰苦的一项工作, 各特色农业网站要在信息采集上下大力气抓紧抓好。一要组织发动、共同参与。网站信息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仅靠一、二个专职人员是做不好网站信息采集工作的, 特别在网站建设初期, 要动员建设单位内部各部门力量, 共同做好信息资源收集工作。二要建立队伍、责任到人。要保证网站信息资源供应, 提高网站质量, 发挥网站作用, 必须建立一支由网站专兼职人员和基层信息员组成的信息采集队伍, 网站专职人员可以负责几个综合性栏目的信息采集、上传, 其它栏目根据内容, 指定兼职人员负责。要在特色农产品重点生产乡镇、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专业协会等市场竞争主体中设立信息员, 负责基层信息的采集、上网。三要利用网络、采集信息。网络是信息的海洋, 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宝库。各特色网站要经常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 通过手动和应用抓取软件等办法, 采集相关信息上网。要通过链接, 将其它网站或某个栏目作为特色农业网站的某个栏目。
3.3 加强网站应用
一要深入基层, 了解信息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就目前来看, 特色网站要在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信息方面下功夫, 促进特色产业科技含量提高, 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要关注产业发展新动态、产品价格新变化, 在提供分析预警信息方面下功夫, 降低特色产业生产经营风险, 引导结构调整;要在提供供求信息服务方面下功夫, 促进特色产品网上销售和流通;二要加强网站促销功能。中国蔬菜市场网目前在网上大蒜交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各特色网站要认真吸取其成功经验, 有条件的网站要具备网站交易功能, 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三要多渠道做好网站宣传工作, 提高网站知名度。通过网站、电视、广播和简报等媒体, 对网站地址及网站特色加以宣传介绍。加强对成功典型的总结、宣传, 增强网站吸引力。
摘要:利用农业特色网站, 促进农业生产,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打造地方特色农业,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关键词:地方特色,农业网站,网站联盟
参考文献
[1]朱秀岩,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J].中国热带农业, 2006 (03) .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篇9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辽宁发展战略要求, 装备制造业、物流等将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但目前辽宁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这些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省内的高校多数还是以传统的培养人才,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比较脱节滞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缺乏活力, 难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束搏。只注重传授知识, 忽视培养能力, 特别是忽视物流企业操作过程的能力培养, 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动手能力差以及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和特长。
脱离实际, 主要在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与实践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脱节, 忽视教师职业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以上这些长期存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使学生综合能力不高, 思想底蕴不厚, 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难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另外, 我国关于物流研究的理沦没有发展起来, 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以及物流方面的资料和教材很少。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有关物流的理论和有关研究与国外相比远远落后。在经济活动中, 物流活动的发展发展快于理论的研究, 理论研究落后于物流业的实践发展。这大多与高校学科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设计有很大关系, 这种课程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 偏重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理论知识,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这种弊端越来越制约着技能质量的提高, 很难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如果不尽快解决物流高校发展的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脱钩。物流行业作为城市配套, 更多是低端岗位, 要求毕业生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吃苦耐劳精神和熟练的作业技能;而目前高校更多的以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线, 部分高校想加强技能培训却苦于实训室建设费用高、实训教师不足等难言之隐。
科研成果与实际要求脱节。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荣誉, 偏重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 重理论轻实践, 重名分轻实效。科研成果应用性和实际需求脱节, 无法进一步研究, 无法由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缺乏激励机制。高校搜索社会需求、搜索市场信息意愿仍然不强烈, 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领域仍然比较狭窄, 层次比较低, 缺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所需要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行性对策
高校前瞻理论研究, 指导物流发展方向, 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物流特色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能优势, 开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与应用,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服务, 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在物流产业由生长期向繁荣期发展的进程中, 为其把脉定向, 高速发展的物流产业必将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
高校定向特色培养毕业生, “零过度”上岗, 高效满足辽宁物流需求, 服务辽宁经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技能型人才, 高校特色物流定向培养技能专项、综合素质高毕业生, 在校期间完成岗前培训, 专项提升岗位技能, 实现“零过度”上岗, 到岗即上手, 高效完成本岗工作, 从最基层服务辽宁经济发展。
高校系统特色物流毕业生, 可持续发展后劲强, 是推动地方物流向繁荣期发展的有效生力军。
校特色物流工艺研究, 加速物流自动化进程,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目前国内物流处于半自动到阶段, 高校特色物流工艺研发、技术支持、信息提供, 加速物流产业自动化进程, 提升物流城市配套功能, 增强辽宁经济竞争力。
启动“双企双能,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专业建设、行业需求的目标, 进行专业定位和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 将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 拓展为教育资源,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实施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结合生产, 突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生产与人”的理念。
改革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要遵循以下几点: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适应物流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需要。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 尽可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突出了职业的定向性和针对性, 增强了职业的定向性。课程内容适应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 抛弃过去学科体系的繁琐和偏深、偏难的东西, 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和实践内容。注重学生素质与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 还设置选修课, 增加信息量, 拓宽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突出了学中做, 做中学, 做学合一。创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开发网上教学资源等形式,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专业模拟实训环境和工作流程, 对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不间断电源、多媒体系统等设备和软件进行采购、安装和调试, 以便开展物流实际操作流程、物流运行单证、虚拟物流企业运作等实训项目。通过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与案例教学纳入实训过程, 开出生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策划、经营管理等实训项目等。
建设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进行与物流行业相关的采购、运输、装卸、物流营销等经济管理业务, 突出了“生产育人”的理念, 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内化。瞄准企业的需求, 主动服务企业, 与企业联系, 赢得企业信任, 得到企业支持。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在实际实践过程中,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高校物流特色教育的发展。
在“教师、培训师、工程师联动、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合一”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具有掌握先进教育思想、把握物流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发展方向、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能给企业开拓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建设, 与企业紧密合作,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团队。
高校积极参与行业项目, 依据项目专项开发特色实训室, 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提高实训教师比例。高校积极开展各类继续教育, 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高校创新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员, 开展课堂进企业, 教师走出去, 将科研成果推介到需要的企业。
沈阳市各区人民政府已经与各高校拟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指挥及桥梁作用, 加强行业与高校的高效对接, 作为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和开发。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物流决策, 充分发挥其在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 承担各类规划、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定期进入行业企业, 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 搞技术更新、流程优化, 提升行业自动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
(课题来源: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课题名称:物流行业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LSLKTGLX-31)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篇10
建平县东依松辽平原, 北临内蒙古草原, 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建平县按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产业调大、龙头调强”的发展思路,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农民受制于地, 土地受制于天”的经营状况仍未从更本上得到改变, 农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为了彻底改变建平农业的现状,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县委、县政府十四届党代会和十六届人代会精神,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特色精品、“一优三高”农业为重点, 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强化龙头和品牌带动, 加大市场开拓, 构筑符合建平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发展目标
按照“优势互补, 全面提升”的原则, 紧紧围绕《建平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 集中推进“321工程”, 即三大主导产业 (瓜菜、马铃薯、甜菜) , 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优质杂粮、烤烟) , “一县一业”产业 (中药材种植) 。力争到2015年全县完成瓜菜31万亩;马铃薯稳定在35万亩, 其中绿色有机25万亩;甜菜10万亩;优质杂粮稳定在70万亩, 其中无公害20万亩、绿色20万亩、有机30万亩;中药材80万亩;烤烟5万亩。
三、发展模式
1.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几大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提质、扩量、增效并重, 突出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或订单等多种形式开展集约化经营, 优化产业基地布局, 培育特色产业板块。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 扩大提升优质玉米、杂粮、马铃薯、瓜菜、中草药等规模档次, 建设辽西重要的果菜和杂粮供应基地, 不断提高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东部以朱碌科、喀喇沁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小杂粮基地建设;中部以建平、黑水、杨树岭为中心大力发展马铃薯基地建设;北部以黑水、哈拉道口镇为中心大力发展中草药基地建设;西部以太平庄、三家为中心大力发展烤烟基地建设和甜菜基地建设;以锦赤线、大三线、叶哈线为中心大力发展蔬菜基地建设。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 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链, 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 推进同类产品企业联合与合作, 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建平县现代农业建设, 鼓励企业向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聚集, 构筑龙头企业集群, 发挥集群效应和互补优势, 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和综合效益。建平县以金复康中药材和红旭杂粮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3.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 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 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开展产品推介、产销对接、品牌宣传等市场开拓活动, 培育打造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品牌。建平县以完善万寿果蛋禽蔬菜批发市场、朱碌科小杂粮批发市场、热水葵花籽批发市场、三家众信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市场流通体系, 大力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
4.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 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经纪人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信息员。他们掌握信息、了解市场, 一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信息向农民提供正确的生产信息和提供有效的技术咨询。农民到底种什么、养什么, 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如何才能销路畅通并获得高额回报, 农业经纪人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农业经纪人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者。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纪人+农户”的模式是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经营方式。建平农业要先快速发展、稳定发展、高效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农业产业经纪人队伍建设, 他们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5.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结构, 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残检测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 使全县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的监督, 加快标准化基地进程;强化品牌意识, 加快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步伐。
6.健全农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 强化技术服务。建平县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 把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放在首位, 已经严格按照“一乡一站、三权归县”的模式在31个乡镇场街健全了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并将严格管理和培训, 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基层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共享经济 篇11
所谓共享经济,原旨是通过用户彼此共享闲余的生活资料,使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率、降低无谓的浪费。譬如,Airbnb共享的是空闲住房,Uber共享的是空闲私家车运力,Wework共享的是空闲的办公空间;Rent the Runway则共享礼服和配饰。
从整个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演进角度,互联时代实现了全球电脑的互联,让人们都上了网;社交时代实现了全球人际关系的互联,让圈子都上了网;共享时代则更进一步,基于网络人际关系的信任保障,将人们拥有的东西都放上网,彼此交换。
从虚拟到现实,是互联网一步步成为人类社会基础设施的大势所趋。但采用共享经济模式的业务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两个现实要素——1、信任;2、特种行业和特许经营。出于这两点考虑,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普及其实很难。
首先,是信任。陌生人与陌生人的共享交换,信任与安全终归是用户关心的头等问题。所幸,除了中国之外,Facebook建立起了一个近乎实名制的全球社交网络,以及依附于其上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网络。Airbnb在引入第一批用户时,就有效借助了依托于Facebook的社交信任链;而在扩张用户时,则有效借助了依托于Facebook的社交兴趣链。在中国,具有一定信任感的社交网络,可能只有微信。但随着微信(含朋友圈)被大规模的微商侵入,使得原本基于熟人信任而衍生的社交关系网络,变得日益模糊,这对于信任是刚需的共享经济来说,是件很悲催的事情。
其次,是否存在大量的特种行业和特许经营。这也是共享经济在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尤甚。譬如,以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为己任的Uber,今年6月就在法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力抵抗——全国出租车司机罢工并引发流血事件。在中国,对所谓“黑专车”的查处一直没停,交通部和各地交管部门对“专车”“顺风车”的口径差异,往往让从业者感到无所适从。归根到底,其实还是一个市场管制的体制性问题,如果依然将公交运输定义为特种行业,需要特许经营,那么共享经济模式在这一领域永远无法实现。所以我们看到,依靠资本并购垄断市场的滴滴出行,正在无可奈何地变身为一家传统的、自营的出租车公司,只不过其大量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平台,这些技术和平台的调度,未来或许都是自营车辆,而非社会闲散运力的共享利用,如是而已。
在房屋共享方面,由于酒店业在中国也属于特种行业和特许经营,所以跟共享经济模式就更沾不上边了。譬如,入住酒店需要客人提交身份证并将扫描件向公安部门备份,任何类Airbnb模式的中国创业者都无法绕开这一硬性规则,其结果只可能是将共享住房变成自营旅馆,如同专车运营一样。
青海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篇12
一、青海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 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青海农业资源丰富,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培育青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 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和有特色的农产品需求市场, 实现农业产业地域特色, 积极促进青海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
(二) 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目前, 青海农民依托传统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比较突出, 农民的农业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倒数, 还有部分农业区徘徊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通过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形成地域特色产业, 把独特的地域、资源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使农产品成为地域优势, 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 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保护生态的有效选择。
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生态大省来说, 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特色产业正是基于保护生态的基点来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对地域、资源优势的挖掘利用, 发展特色产业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又能够开展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经济效益型农产品, 能够积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 独特的地域特点。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 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 东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 西部和南部主要是牧业区。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和东部黄土高原, 平均海拔3, 000m以上, 其中54%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 000m以上。青海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太阳辐射强, 光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 垂直变化明显。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祁连山南麓是甘、青两省主要水源地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二) 优势的农业产业。
近几年来, 青海在发展特色产业和结构调整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种植结构更趋合理, 种植品种进一步优化, 特色产业明显。依据不同的生态类型, 全省已形成了河湟温暖灌区冬小麦商品化生产基地;在川水地区通过推广优质蚕豆及其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马铃薯及其双膜化生产技术、推广杂交油菜青杂系列油菜, 巩固优质蚕豆出口基地, 扩大菜用型高效马铃薯生产规模, 提高油菜的品质和质量;在东部浅山围绕避灾农业, 继续压缩抗旱性差的小麦种植面积, 推广高淀粉型马铃薯, 建设浅山高淀粉型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基地;在海西地区加快发展大西洋等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在脑山地区压缩小麦种植面积, 扩大杂交油菜生产规模, 建设脑山地区特早熟杂交油菜生产基地。
(三) 发展特色农业现状分析
1、绿色、无污染的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青海以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等气候为特点, 特别适合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及花卉等农作物生长。近年来, 农业种植业保持稳定增长, 如表1所示。2007年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490.73千公顷 (736.1万亩) ,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1.39千公顷 (392.1万亩) , 油料种植面积163.92千公顷 (245.9万亩) , 蔬菜种植面积30.12千公顷 (45.2万亩) 。在粮食作物中, 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81.88千公顷 (122.8万亩) , 豆类种植面积44.81千公顷 (67.2万亩) 。 (表1)
2、农业特色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青海草地辽阔, 农业区饲料作物和鲜秸秆丰富, 为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全年草食畜共产仔畜786.66万头 (只) , 育活仔畜701.77万头 (只) , 成活率89.21%, 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24.33万吨 (其中羊肉8.68万吨、牛肉7.32万吨) , 牛奶总产量达24.98万吨。先后成立了多家肉产品加工企业和奶产品加工企业, 青海高原绿色公司已成为青海省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 已达到1万吨以上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生产能力;青海天露乳业公司达到鲜奶加工年5万吨的能力, 2007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个, 带动农牧户50万户, 龙头企业落实订单面积57万亩。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 农牧民从中获益3.91亿元, 比上年增加4, 200万元。
3、特色农畜产品发展迅速。近年来, 青海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类型, 打破单一的种粮布局,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形成种植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四大特色农作物为主, 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产业, 全面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使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业, 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互助土族自治县立足于脑山耕地面积大的实际, 面向市场, 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种植和特色马铃薯种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黄河沿岸建成两万亩的核桃生产基地, 使之成为继“循化红”线辣椒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乐都县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到全省40%左右, 蔬菜生产专业村发展到90个, 有60多个蔬菜品种销往全国13个城市, 大蒜出口到韩国, 韭菜远销俄罗斯;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县, 已成为全省主要的蚕豆出口生产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枸杞、沙棘、反季节蔬菜, 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犊牛、羔羊以及整个牧区的牦牛、藏系羊等, 也形成区域内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三、发展青海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发展特色种植中要以突出特色、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为发展思路, 实现“品种调优、产业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 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拓展空间。按照这一思路, 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 根据省内实际合理布局, 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特色品种的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手段, 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县市, 按照产业化的思路,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农产品标准备化生产示范园, 加强水利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支持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为标准化推广入户, 做积极探索和准备。
(二) 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把青海特色初级产品开发为特色加工产品, 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在保持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要企业与科研究院所、高校合作, 依托其优势努力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加工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如威思顿公司精淀粉、马铃薯蛋白生产、青海高原绿色公司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和天露公司鲜奶加工等, 利用企业的优势来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三)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对策分析
第一, 加强特色农产品技术攻关, 大力发展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产品要加强良种开发和培育步伐, 通过多种途径来引进新品种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 建设和健全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二, 发挥地域优势, 发展优势农产品。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品, 通过科学实种来选择能发展地域优势和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品种, 并打造成为地区优势。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健全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机制, 特色农产品是地基原产地独特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下培育和生长的, 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而一旦打出品牌, 难免存在以次充好、假冒的现象, 会给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带来种种不利。因此, 要实行特色产品区域界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的办法来保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 保证质量和特色。
第三, 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扶持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加工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 也要加强培育和扶持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第四, 以企业为主导, 发挥政府职能, 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科技、咨询和服务等各类企业服务组织。加快组建各类特色产品生产企业或行业协会, 切实发挥这些机构在沟通信息、协调联系方面的作用, 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企业要树立正确理念, 依据产业政策和市场需要, 做好长远发展规划, 树立品牌意识, 实施名牌战略, 致力于品牌建设, 努力把产品做成知名品牌。作为企业还要修炼内功, 加强内部管理, 加大人才培训,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总之, 青海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在发展中要依托特色来发展优势农产品, 科学规划和定位, 形成企业带动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要注重研发, 根据市场需求来培育精品, 并要注重持续发展, 实现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推荐阅读:
地方资源特色10-17
地方高校特色08-15
地方特色院校05-11
地方特色建设11-13
地方特色水稻品种09-06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07-01
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学07-04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地方师范大学特色扫描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