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竞争力

2024-08-28

服务业竞争力(通用12篇)

服务业竞争力 篇1

摘要:新疆具有与其他省市地区不一样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使得新疆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了自身的特点。新疆的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全国最低。大力发展新疆服务业,对于推进新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解决就业问题,保证新疆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新疆服务业的实证分析,新疆的服务业为了实现内部结构的高度化,应将服务业的发展从第一、第二层次向第二、第三层次转变。

关键词:新疆服务业,竞争力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70年代末80年代初,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国内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点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己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本文根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来研究新疆服务业的发展。

一、新疆与中国东、中、西部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各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是: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东强西弱。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疆与东、中、西部服务业发展平均水平的比较,借以寻找差距。服务业种类的定义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分类相似。

从2006年新疆与全国三大经济区产业的产值结构及新疆与全国就业结构比较发现:一是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占去了新疆总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达到51.06%,而这样多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第一产业的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7.3%。第一产业这种产值水平和就业水平说明本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并且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如果把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将为二产、三产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二是新疆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高,而就业比重较低。这说明新疆的产业结构偏重,而重化工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行业,自动化水平较高,因而不能更多的吸纳劳动力,从而致使新疆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仅有13.1%,低于全国水平的11.9个百分点,而新疆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高达是48.0%,这与全国和东部、中部水平十分接近。三是新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全国最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东部,略高于全国。从新疆第三产业总表1 2006年全国、东、中、西部及新疆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结构的情况来看,第三业发展层次低,整体水平不高。金融保险、证券、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不发达比重低。2006年本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31个省市排位在第25位。

资料来源:《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新疆统计年鉴》注:以上数据为各地区平均水平

综合上述三点不难发现,新疆一产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产不具备吸纳多余劳动力的能力,三产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三产在新疆发展的潜力巨大,具备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二、新疆服务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

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二是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体就业人数的比重。对服务行业结构的分析将先从新疆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构成入手,进而来说明服务业中各具体行业的发展及其就业情况。

(一)新疆产业结构及其就业比较

新疆人民的艰苦创业,使新疆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新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都生了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与变化使新疆服务业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资料来源:《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2004年新疆统计年鉴》

表2数据揭示出新疆22年的时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1)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下降速度快。(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保持较高增长。(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态势,但速度较缓。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长与二、三产业GDP比重的增长内在关联性看,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长是0.07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GDP的增长是6.32个百分点。比较可以看出:同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长比同期第二产业GDP的增长低6.25个百分点。这说明新疆第二产业GDP的增长与就业的增加或减少关联度低。22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15.27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GDP的增长5.8个百分点。比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长明显高于同期第三产业GDP增长9.47个百分点。这说明新疆第三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就业增长2.63个百分点。同时表明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增长带动就业的增长能力强于第二产业。1985年—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同期第二产业GDP比重均成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新疆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度不大,第三产业是新疆未来带动就业增长的主要行业。

(二)新疆服务业具体行业产值与就业比较

在以上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第三产业是新疆未来带动就业增长的主要行业。但是新疆具有自身与其他省市地区不一样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环境,使得新疆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了自身的特点。新疆服务业的发展不是全面的发展,而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对新疆服务业具体行业产值及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和2006年新疆服务行业内部增加值表现出不同的差距。比较而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另售业;公共管理和和社会组织;教育这些行业在服务业内部创造的增加值都在百亿元以上,其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在5.0%-5.7%之间。而其他部门增加值各自只有几十亿元,增加值的所占比重均在3.4%以下。新疆服务业整体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另售业,公共管理和和社会组织等这些行业增加值和所占比重大,而其他行业的产值分别只有几十亿元,比重都在3.4%以下。在服务业内的公共管理和和社会组织行业方面增加值和比重都高,2005年和2006年的增加值分别在133亿元和152亿元,比重分别是5%和5.1%。这说明新疆机关部门多、政府机构过于庞大,政府行政职能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偏大。从就业贡献方面来看,传统部门在服务业中吸纳的劳动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金融保险,房地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由于受新疆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发展滞后,从而引致就业人数和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不到4%的低位数上,这些项目对目前就业所产生的贡献偏低。

三、新疆服务业投资结构分析

2006年是新疆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一年,服务业投资增势迅猛,总量迅速扩张,一举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打破了长久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一”格局,呈现“三、二、一”的投资新格面。2006年服务业投资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56%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在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生活类服务业和谐发展、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见表3。

资料来源:《2007新疆统计年鉴》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服务业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区服务业投资中,传统服务业,如餐饮、旅店业、商业等投资完成494.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为31.57%;现代服务业投资完成1072.2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为68.43%。服务业中的三大传统产业,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新增投资增长61.3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0.8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3.70%,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三大传统服务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均有所增长。再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九大行业,2006年,新增投资增速较高的分别是,金融业增长80.52%,房地产业增长74.6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97.19%。分析上述数据不难得出结论:尽管2006年全社会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比重略有增加,但最近三年,第三产业对社会投资的吸附能力总体而言仍呈下降趋势。这一现状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削弱服务业的发展后劲,优化经济结构也将成为纸上谈兵。

四、新疆服务业发展趋势

由上述的实证分析及发达国家的文献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仅是三次产业中存在着高度化的规律,服务业内部也有着高度化的规律。内部结构的高度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来看,新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同时也面临着由低层次服务业为主向高层次为主的结构的转变,由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的转变。

通过以上对新疆服务业的实证分析,新疆的服务业为了实现内部结构的高度化,应将服务业的发展从第一、第二层次向第二、第三层次转变。因此,新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处理好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百货、副食品、餐饮等这些传统的消费服务业,有着其久远的发展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产资料供应等这些传统的生产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现代物流、通讯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是刚刚兴起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服务业,因此,既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要优化提升消费者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生产者服务业。

参考文献

[1]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1.

[2]蒋进.江苏省服务业竞争力分析[D].河海大学,2007.

[3]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一个理论以及对服务贸易与零售业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05.

服务业竞争力 篇2

尊敬的田力普局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专利信息年会,并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就我国服务业发展以及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服务业单独设置为一篇,明确了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对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战略定位方面,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我们国家从七五计划开始,七五是上个世纪1986—1990年这五年,从七五计划开始就提出了要加快,当时叫第三产业,后来咱们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是等同的概念,当时还叫第三产业。当时就提出来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每一个五年计划,包括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发展的规划,一些部署都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服务业。

但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从来没有提到过,只是说服务业发展之后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来了,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将加快发展服务业重大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远的趋势来看,服务业是一个战略的重点,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的定位。

在发展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提高4个百分点,实际我们回顾十一五时期我们国家提高了1.5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规划预期性目标是提高3个百分点,但是没有完成,完成了2.5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提高4个百分点,这个比重是以前两个5年计划,实际完成提高比重之和,所以对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任务要求。

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方面,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我觉得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质强调的是立足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总体看服务业发展是滞后的,无论生产还是生活型都要加快发展,要立足推动全面发展。

还明确提出了服务业发展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三新”,我觉得这个三新强调的是不要依循守旧,服务业发展要适应“十二·五”我们国家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要求,因为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有很多新的要求,所以创新在“十二·五”时期是非常重要的重点。还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三化”。我觉得这三化是对服务业企业,或者对服务业相关机构提出的要求,强调的是要引导服务业企业或服务业机构集约化发展,要注重品牌建设,提高网络化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因为这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政策措施方面明确提出营造服务业发展有力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在政策上,在体制环境上要进一步的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有力环境,我觉得这里面强调的是要通过服务业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探索适合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等等措施,切实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无论“三新”“三化”,既然是相应对称的管理体制,对政策体制和制度环境要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政策环境要对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环境。

在这里,我想进一步谈谈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的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回顾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过程,78年改革开放,我们可以看到从数据上来看农业增加值,农业的增加值占比除个别年份徘徊以外,基本占比在国民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态势,1982年就是最高的农业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年份是1982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33.4%,之后一直在下降,到去年2011年农业增加值占比只到10.1%,第二产业增加值从来没有低于41%,我看数据最低也是占41%。

1993年以来,一直在43%以上,2011年占比为40.8%,去年第二产业占比是40.8%,当然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了,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数据上看基本是不断上升的态势,最低的年份是1978—1980年,这两年的占比都是21.6%,去年是上升到历史的新高,占比43.1%,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来拉动的。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我国5年,这5年之内我们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五化要深入发展,五化深入发展的第一条讲的还是工业化,没有谈服务。为什么还要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呢?我理解这是基于“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技术发展趋势综合研判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看我们国家的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许多工业领域、制造业行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能相对过剩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有些矛盾和问题还在进一步加剧,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前面说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所以转变方式非常重要。

在三次产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是服务业,我们国家服务业增加占比刚才说2011年是43%,按照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2009年世界平均水平是7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我们就按照世界平均水平衡量我们国家还低27个百分点,可见服务业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当然也是扩大内需最大的产业,所以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三方面。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意义重大。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就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内在要求。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政策措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万亿达到历史新高,服务业增长速度自身跟自身比是比较快的,特别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服务业两个占比,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上升我觉得说明了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日趋加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的上升说明服务业越来越起到了吸纳就业渠道的作用,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实现,到去年的时候还是农业最高,服务业就业人数比农业要低3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还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说我们国家许多服务业主要行业重点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新兴业态、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服务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服务业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进等等。在充分肯定我国服务业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全国人大网站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摘要,在这个报告里面就我国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分析。

报告认为,我国服务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发展仍然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老说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讲三个问题,我们国家农业

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最大的问题是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就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国务院报告明确指出服务业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要加快发展。问题反映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前面也说了,我们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比重是非常低的,43%,刚才比的是世界平均水平,世界的发达国家是70%以上,好一点接近80%,世界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是55%,所以说我们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还反映在我们国家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远未发挥出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服务业很大程度上,也有引领作用也有支撑作用,总体看对生产性的服务业我们国家的发展还是不足的,有很多也是呈现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看还是不能满足需要,包括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知识产权服务”,我们国家知识产权服务有很大市场潜力,有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而且目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下,知识产权服务业初步显示了良好、迅猛的发展态势,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上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缺少主体功能输出,辐射力强的国家战略服务业发展中心,从服务业产业看,区域性布局看这些特征还不明显,区域性国家服务业或者国家层面的服务业的一些服务中心这些主体功能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这种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当然许多服务业领域还缺少著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这也是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固定资产占比性看,十一·五时期占比总体徘徊下降,2010和2005年相比没有明显提升,2011年是“十二·五”第一年,也是开局之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2010年略微又下降了一些。当然了,服务业领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所有的行业都有固定资产这个占比大的特征的,比如说知识产权服务,可能更多的不是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体现的是人力资源和知识密集程度上,总体看固定资产投资我们觉得也是衡量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的先行指标,这个指标看确实要引起进一步关注。

第四,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有很多方面都可以来说明这一点。我只想从服务贸易角度来说,实际上产品贸易我们国家一直是顺差,但服务贸易从来没有顺差,年年是逆差。2010年服务贸易逆差比05年扩大了100多亿,这个逆差额度还在增大。第五,服务业难以适应我国消费模式趋势。总体上已经度过了很多实物产品供给不足凭票购买的时代,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而且必须有票才能买到,在那个环境下不会讲服务,也不会考虑服务,因为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

现在来看,许多实物产品的生产制造不是矛盾了,不是造不造得出来的问题,关键看产品的功能、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可,因此服务,经济发展转型和很多服务的环节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从生活服务业来看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生活服务业领域,仍然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就是说需求有,比如说社会上比较多的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家政问题、社区服务问题等等的一些消费热点。

特别是养老,我们国家是老年人社会了,请一些护理或者养老机构来提供老年服务,有很实实在在的需求,但是因为这种服务提供方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所以这种有效的需求还释放不了。而且随着我们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将对生活性服务业,随着我们国家产业的发展,还将对生产性服务业都要提出新的要求,所以说服务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加快服务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社会化为方向,服务业一部分是产业化,更多用市场力发展的,还有一部分是事业,更多是政府或者由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这里说的是产业;产业在下一个阶段很重要的方向是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社会化为方向。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发展提速,我们觉得现在的速度在这个基础上有没有可能再快一些,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能不能提高得幅度大一些,服务业发展水平能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是衡量服务业是否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抓好现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取向和要求。2008年,当时为了保证确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的落实,2008年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提出了很多政策取向和要求,尽管08年下发的文件,这些文件中提出的政策要求和政策取向,目前仍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继续的抓好贯彻落实工作,需要及时出台更加具体可行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所以围绕以前的宏观政策措施要求,下一步要继续抓好落实。

第二,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新举措。“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或者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要针对这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手段,立足实际。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新举措。围绕着前面说到的也许是服务业的新领域、新热点,围绕促进引导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有针对性的要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

第三,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这是“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总的想法是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举措创新政策支持,切实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落到实处。当然加快服务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的统筹规划,加强服务业综合协调,还要扎扎实实做好服务业的各项基础工作等等。

第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今天,与会很多专家要围绕知识产权服务进行非常有权威的演讲,我想仅就从知识产权服务业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角度谈谈我的看法;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你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知识产权则是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最有效的激励,知识产权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我认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京市信息服务业竞争力透视 篇3

目前,全球信息产业“服务”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也不断提高。在广东,有众多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中小企业,随着国家对信息服务业的重视以及国际上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迅猛的趋势,给从事信息服务产业的企业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随着移动、通信、计算机等产业的融合趋势势必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如动漫游戏、软件业、数字电视等,这些信息服务业正在全国的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先进城市,包括南京地区。

总而言之,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技术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信息服务业是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中间产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助于扩大信息设备制造业的需求和增加对信息用户的供给。有助于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尤其是对中国现实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进程加快,本文就南京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城市发展及定位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考。

一、南京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与特点

(一)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2008年,南京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市共有各类信息服务业企业8000余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其中信息传输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90亿元,占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比重为25.7%,IT服务及软件业实现经营收入190亿元,占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比重为54.3%,信息内容产业实现经营收入70亿元,占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比重为20%。

从构成上看,目前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太均衡。信息传输业属于比较成熟的产业,随着基数的增加,已经很难再保持高速增长。IT服务及软件业占了一半多,这跟近几年南京市在软件产业方面加强扶持,推动发展有关。信息内容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信息内容产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数据库产业、增值电信服务业和数字广播影视内容产业等相关部分,发展潜力巨大。

(二)信息服务业产业链逐步形成

软件业日益成为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快速发展的“绿色引擎”。2009年上半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83.39亿元,同比增长48.2%,增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服务外包的主要指标均在全国20个示范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九成为软件外包。顶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南京市的软件业正以国际化的姿态,探索高端突破——南京打造软件名城再次提速。在 “2009中国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峰会暨2008中国软件出口(外包)排行榜发布会”上,南京市捧回了“2008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政府推进奖”的奖杯。

纵向比,南京软件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横向比,还没有在全国“位列三甲”,前有标兵,追兵不远。从企业层面分析,南京还没有形成像华为、中兴一样在国内外都叫得响的品牌软件企业。但是,南京的软件业发展有潜力,关键是要树立远大志向,以创国际品牌为目标,提升研发水平和竞争力。对于服务外包业来说,南京要想领先发展,还必须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提高效率,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站得高,才能分得更多蛋糕。”

(三)信息服务业重心向惠民工程倾斜

2009年上半年,为方便市民,扩大“民生工程”的惠民力度,集整合社会保障卡、金陵通卡和银行卡功能的市民卡正在积极推进。市民卡实行电子实名制,一人一卡,有身份识别的作用。用了市民卡,坐车、看病、缴水电费、购物、借书、吃饭等所有消费都可在这一张卡上解决,在都市圈范围内都可通用。而且申领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开通市民卡的某一种或几种功能。

日前正加大市民卡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一是与市教育局共同调研提出校园卡实施方案,并选择一至二个区进行试点;二是与市总工会对接,用市民卡实现工会会员卡功能;三是加强与市卫生局沟通,力争用市民卡替代各医院的就诊卡,并开发个人医疗档案管理服务功能;四是加强与园林局、旅游局、宗教局及中山陵园管理局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协助他们进行信息系统改造,力争到2010年能够用市民卡替代各公园景点的年票;五是努力拓展市民卡在小额电子消费领域的应用,加强与电信企业、广电企业、商贸企业联系沟通,在电信、广电缴费方面以及街头书报厅、农贸市场等百姓小额消费领域推广市民卡应用;六是大力拓展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

(四)信息服务业的服务与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由联创科技公司、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发起筹建南京市信息服务业协会,于2008年底组建成立,目前正在制订相关的行业振兴方案。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工作,尤其是优质企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以期行成具有南京特点的鼓励、促进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与此同时,建立了信息服务业工作网络,主要有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科技局、国税局、地税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等政府部门,南京电信、南京移动、南京联通、南京广电集团等运营商,以及联创公司等部分企业参加。初步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五)南京市信息服务业之软肋与发展空间

南京市信息服务业之软肋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二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开发区、中心城区信息服务业较发达,远城区、农村地区还相当落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大有潜力;三是吸引外资数量和力度不够。信息服务业中有外资背景的企业较少,融资渠道不宽;四是缺乏规划,统计和管理涉及面广,有待进一步理顺。这些看似弱点和不足,也正是南京信息服务业发展努力方向和挖掘新经济增长点的可能,尤其是涉农领域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商机和惠民空间。

二、对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南京市政府2009年初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南京信息服务业的意见》,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市级财政资金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会同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信息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信息服务业各类公共支撑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项目推进、服务品牌培育、服务和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制度性安排。并要求各区县安排专项配套资金,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产业投融资多元化,组建完成的市信息化投资集团将为信息服务业作为其投资的重点行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对于完善南京城市功能,提升南京城市品质不断提高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南京城市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实现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调,扶持重点企业,赶超先进地区

建立并完善南京市信息服务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协调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发挥好新组建市信息服务业协会的功能,加强对信息服务业行业自律管理和重点与特色企业的扶持,争取近期搞一次大型以“信息服务业”为主题、切实向“惠民”为导向的信息服务科普宣传活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思路,开展深入调研工作,对全市信息服务业开展深入调研工作,学习先进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对重点企业如易趣、阿里巴巴和浙江网胜、太平洋游戏等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力争形成对南京发展有实质推动作用的有效政策。

(二)做好信息服务业企业认定,出台产业发展纲要

南京市发改委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信息服务业企业认证办法和标准,对全市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企业按照有关产业界定进行认定,经认定后参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意见的要求,出台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行动纲要,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同时制定全市信息服务业年度奋斗目标并列入跟踪考核。

整合南京高新区、江宁经济经济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浦口大学城、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和宁南科学城,将区的要素整合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智慧谷”。

(三)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产业与工业设计

产业的发展跟城市经济的战略转型是密切相关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整个经济战略的结构必须进行调整。首先,制造业要有高端技术产业来支撑,高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激活现有存量,这同时需要引入龙头企业,加之本地产业积极跟进,要在制造业基础上发展附加值高的软件服务业,调整硬软结构。依托高新区动漫产业园、紫金一号动漫产业园、南京数码动漫园、模范马路科技产业街区(江苏工业设计园)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动漫与网络游戏、工程设计与文化创意、数字化工业设计、产品外形外观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等产业。

(四)开发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促进网络服务业发展

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服务业。加快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大力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业务。积极推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媒体、增值电信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电信新业务、新服务发展,使传统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变。突出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增值业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落户武汉,促进网络增值服务业集聚发展。

(五)重视各类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夯实“智慧城市”基础

整合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电子支付、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档次高、影响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具体措施建议:

一是,通过化工园化工交易平台、幕燕钢铁产品交易平台、王家湾海关监管物流平台、医药追溯平台、中国制造网(Made in China)电子商务平台、大贺购物平台、苏宁数字商城等一批重点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全市企业信息化共同体;二是,通过支持南瑞集团、朗坤软件、三宝科技、富岛信息、南大苏富特等五家信息服务企业联盟平台,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通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全市信息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三是,通过以中图数码等企业为载体,探索中小企业共享设计软件服务平台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装备等共享平台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广大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一)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这座城市历史上就是国家部委所属企业、大院大所、军方重量级企业及其研究机构、国家重点院校集聚所在,江苏省委省政府诸多机关和不少省属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驻地。这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重要基础主力和得天独厚发展要素,对于完善南京城市功能,提升南京城市品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筑“智慧城市”以规划和标准引领

政府透过I化(Intelligent智慧化)资讯技术的导入,早日为南京城谋划出全面性集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以工业服务和方便市民为主旨的前瞻性规划。 突出城市的快速集聚与高效辐射的功能,全方位规划南京的城市功能专区:如机场航空产业园区、自由贸易港区、经贸展览园区、机场与南京南站相融合物流产业园区、滨江游憩地区、精致农业发展区以及便民利民的宜居生活机能区,未来透过全市佈建数字化光纤、无线宽频网路与智慧型运输及治安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提供优质便利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让南京信息服务企业有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努力向着“知识城市”必须达到十一个标准迈进:1、有途径让知识为广大市民所使用;2、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标准;3、所有的市民能够使用新的通讯技术;4、所有的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中心教育的战略;5、拥有一份报纸,阅读水平达到欧洲的平均水平;6、学校的网络系统能够与艺术指导相连,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7、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8、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务的功能;9、拥有足够的场地和资源,以供社区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10、市民中心对多样性开放,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面对面的直接关系;11、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乐正,2009)

(三)以国际眼光,加强世界级合作

引进重大软件项目,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合作,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国际软件展会,借助展会提高南京在全球软件领域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了解南京,入驻南京;推进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南京市软件产业拓展内需市场,引导和促进软件企业与传统产业改造紧密结合。加强园区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支持骨干软件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落实相关政策,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四)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优化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南京市信息服务企业突破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争取今后有2-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的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和内资银行省市分行入驻南京;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并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加强财政性资金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信息服务业各类公共支撑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国际合作业务的开展等。完善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从事数字内容开发及服务的企业可按软件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加快信息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大力推进垄断性信息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信息商品流通,鼓励信息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加快信息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服务安全、信息服务市场规范、信息服务综合评估和相关技术等标准规范体系。

(五)促进信息服务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应加强重点人才培育

鼓励企业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大各类高等院校、高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服务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层次、分类型的再培训、再教育。加强信息服务企业与大专院校适用人才的联合培养。进一步强化海外人才的智力引进工作,积极吸引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专家为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服务,促进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篇4

1985 年,中国第一次对服务业进行了明确划分。2007 年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0 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第12位,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01 亿美元,进口额为359 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2. 03% 和2. 46% ,服务贸易逆差58 亿美元。2011 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上升到第4 位,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 亿美元,进口额为2365 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4. 39% 和6. 12% ,服务贸易逆差545 亿美元。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竞争力。中国目前对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王小平( 2003) 认为有四个方面的优势影响服务业竞争力,要从服务品牌、信息系统、特许经营与连锁等角度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1]吴士元( 2003) 根据因子分析法分成六类地区,分别提出提高服务业竞争力的措施。[2]王淑婧、陈忠暖( 2005) 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必须要发挥优势,注重发展特色。[3]

2 竞争力因素分析

魏作磊( 2012) 研究制造业竞争力时,提出生产服务业、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可能的影响因素。[4]文章分别选取了中国服务业以及印度服务业的相关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因素。

2. 1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选取1985—2013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式中: Yi代表第i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表示服务业竞争力,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该指标引用了工业中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在文章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由当年的服务业增加值除以就业人数计算得到。X1i代表第i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单位是百分比,反映工业发展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X2i代表第i年外商直接投资,单位是亿美元,反映外资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X3i代表第i年服务业出口总额,单位是亿美元。X4i代表第i年服务业进口总额,单位是亿美元,与X3i共同反映服务贸易对竞争力的影响。X5i代表第i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单位是万人,反映劳动力资本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

由于X5i( 就业人员) 没有通过t检验,表明就业人员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就业人员增加时并不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故在上述模型中剔除X5i,得到新模型:

根据修改后的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各解释变量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能够保留在回归方程里。模型为: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占GDP的比重有明显负相关关系,工业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9. 749,P值为0. 005。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为0. 262,P值为0. 000。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进口额和出口额呈正相关关系,出口额的回归系数为0. 109,P值为0. 002,进口额的回归系数为0. 108,P值为0. 000。

2. 2 印度服务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选取1991—2013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如下:

式中: Yi代表第i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i代表第i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单位是万人,反映劳动力资本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X2i代表第i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单位是百分比。X3i代表第i年外商直接投资,单位是亿美元。X4i代表第i年服务业出口总额,单位是亿美元。X5i代表第i年服务业进口总额,单位是亿美元。X6i代表高科技出口,单位是亿美元,反映了高科技出口对服务业的影响。印度利用廉价的技术人才和发达的高等教育,充分发展了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高科技的出口大幅增加,可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

由于X1i( 就业人员) 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就业人员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显著,就业人员增加时会降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通过逐步回归法,得到新模型:

根据修改后的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各解释变量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能够保留在回归方程里。模型为: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员有负相关关系,就业人员的回归系数为0. 084,数值为负,P值为0. 011。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出口总额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服务业出口总额的回归系数为0. 117,P值为0. 000。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高科技出口呈正相关关系,高科技出口的回归系数为0. 207,P值为0. 000。

以上分析得出,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工业占GDP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业进出口额。工业占GDP比重每减少1 个单位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9. 749 个单位,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 个单位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 262 个单位,出口额或者进口额每增加1 个单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 109 或者0. 108个单位。在上述相关因素中,工业占GDP比重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也是影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因素,而就业人员增加时并不会明显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占GDP比重是主要影响因素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当工业占比下降,服务业产值会相应上升,服务业竞争力也会提升。

印度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就业人员、服务业出口总额和高科技出口。就业人员每减少1 个单位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 084 个单位,服务业出口总额每增加1 个单位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 117 个单位,而高科技出口每增加1 个单位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 207 个单位。其中,就业人员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负相关,高科技出口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服务业发展历程不同,中国沿袭了苏联模式,即发展工业的经济战略,因此中国的服务业竞争力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印度的部分服务业部门在1991年已经开始投资贸易的自由化,服务业是印度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印度的服务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这是由于印度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廉价的信息技术人才和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优势,提供了发展服务业更强的优势。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中国和印度服务业竞争力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要提高中国服务业竞争力,必须发展工业。同时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业进出口额,而服务业劳动力的扩大没有明显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

针对我国目前的服务业发展现状,文章提出以下建议。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一段时间,在与日俱增的国际竞争压力下,政府应当把关税政策和非关税政策结合起来保护幼稚期的服务产业,同时对衰退型的服务产业,采取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的援助和调整手段,防止和缓解服务产业间的过度竞争,从而促进优势服务产业快速增长。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1985—2013年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并且对比印度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得出要想提升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就要大力发展工业,吸收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扩大服务业的进出口。

关键词:服务业,竞争力,线性回归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吴士元.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3(10).

[3]王淑婧,陈忠暖.广州与深圳服务业竞争力的对比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读服务就是竞争力有感 篇5

—读《服务就是竞争力》有感

博弈,最早出现于《论语·阳货》,是指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我们企业在商场中何不如此?同行业中竞争激烈,每一个商家都在博弈,每一个商家都在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企业经营的更好。那么,博弈论是如何在企业经营中具体体现的呢? 熟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在其中的一章中详细阐述了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知识点。书中指出,每一件商品都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见,每一件商品在同时期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那么,企业要想赢利,就要采取各种合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企业都能够积极地引进新技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当大多数人都注意到这一点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跟着缩短了。可是,假如我们的技术都接近饱和,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利益?

读了《服务就是竞争力》让我们明白,与其费尽心思缩短时间,不如在相同时间内增加产品附加值。何为附加值?良好的服务就是一种,是指顾客除享受到产品本身所带来的服务外,享受

其他相应服务。

看了“四季饭店”的最后一个故事,大家有何感想?同样的酒店,一般管理者只想到了让顾客在自己经营的酒店范围内享受服务。可是,那个小小的服务员却将自己企业的影响力扩大化,不但要让顾客当天享受到舒适的服务,而且要让他明白,他们酒店是负责任的,是能影响你一生的酒店。这,就是附加值。

这样看来,企业盈利与服务,似乎在进行博弈?有的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将心思都花在了赢利上,提高产品质量,打价格战等。毫无疑问,这样短时间内是赚钱的,可是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企业形象,使产品在市场中走低端。有的企业能二者均顾,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在提高服务,增加社会影响力。这,也是附加值。

很多人买家电都愿意买“海尔”的为什么?其实很多人都说,在同等商品质量条件下,更愿意买“海尔”,因为,除了买产品,顾客还买到了优质的服务。从工程师接受服务任务,到入户不留一丝尘土,再到细心听取用户意见,到最后的回访与信息反馈。良好的服务是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对顾客负责任的表现。

我们蒙牛,也在这博弈的十字方格中。我们不断创新,研发新产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好实例;我们不断学习,充实队伍。企业要什么?以前我们说,要盈利;现在我们说,要服务,要创新,要技术,要盈利!目标多元化,可更多的获得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看了《服务就是竞争力》我们反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能不管我们的心情好坏,都能笑着耐心的向顾客推销我们的产品?我们是否能在顾客购买之前和购买之后都能表现一样?有时候,顾客不单单买我们的牛奶,也在试探和考验我们。往往促销员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您路上慢点儿”的送别,就能打动顾客的心,提升我们的企业形象!

现在,您准备好了吗?不管您是经理还是客户,还是与顾客接触最多的促销员,以前热心帮助顾客的,积极服务的,请您继续保持,没有这样做的,请您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因为您不是在为您自己工作,您的行动将影响整个乳业的形象,加油吧!

服务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宝鸡;城市竞争力;旅游服务业;实证研究

一、宝鸡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大力发展宝鸡旅游服务业

1.城市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变动,反映在经济规模、增长速度、经济效率、产业层次、发展成本、收入水平等方面的相对变化。如果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强,那么它创造财富的能力就强。

2.从宝鸡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看,2011年宝鸡市GDP为1175亿元,人口有0.03716731亿,人均产值为31614元。其中各县区的人均产值在宝鸡市排名如下:

按照2011年人民币汇率的年平均价6.4588换算,则宝鸡市2011年人均产值为4894美元。按照工业化社会的阶段划分,人均产值在1200—2400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2400—4800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4800—90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根据这个指标,宝鸡市已进入到工业化的高级阶段。12个县区中,进入到高级阶段也有3个,进入到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的县区目前已达11个。市场的消费规模潜力巨大,给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3.宝鸡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和和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在陕西来说迅速,放在全国也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但现在的这种工业超高速增长虽然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从城市发展成本来看,和其他同样高速发展的城市相比较,在工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上表现较差。具体可以由以下看出:

在发展成本竞争力上一般用两个指标:一是单位用电量GDP产出,指每度电产出的GDP数量;二是二氧化硫排放轻微度,用每平方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硫的轻微程度来衡量,如果一个城市的二氧化硫排放微度指标高,就说明这个城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省内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二的咸阳市,其单位用电量GDP产出指标排在全国第3,在发展成本竞争力这一指标上排在全国全国第5,足可以说明其资源利用率很高。而省内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三的宝鸡在发展成本竞争力这一指标上排在全国的115名,与咸阳差距很大。说明同样经济高速发展,而宝鸡市的在环境和资源上面付出的代价则较大。

4.宝鸡市要维持这样高速的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仅仅靠工业的拉动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上面提早做文章。而宝鸡市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宝鸡市除了人均第三产增加值在全国106,比较靠后。而高端服务业占GDP比重和产业层次综合指数排在全国250名以后,这是个非常靠后的数据。

综上所述,通过城市发展成本的分析,宝鸡经济高速发展在环境、资源消耗过多。这种第一、第二产业支柱经济发展模式要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是很难的,在就业方面的空间增长也不是很容易。从产业布局结构和发展看,宝鸡市有较大差距,但如果结合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则启示在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服务业这方面,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根据研究,当人均产值超过1000美元,汽车开始进入家庭。而当人均产值超过4000美元,私人购车暴增,旅游消费膨胀,住宅郊区化、别墅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众生活从生存型向享乐型转变。宝鸡市的12个县区中,目前进入到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的县区已达11个,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第三产业和旅游服务的消费能力。宝鸡市在今后几年乃至更长时期,对旅游服务业消费的需求将会倍增。随着私人汽车进入暴增阶段,特别是对周边景区的短中途旅游,以及相应的交通服务,住宿,餐饮的需求还将会进入到一个井喷阶段。

旅游服务业作为一个高度劳动密集的又是低消耗能源、资源的产业,在不断增加就业和维护环境、降低资源这上与工业化发展互补。宝鸡旅游服务业如果能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大幅提高,将会有效聚集宝鸡的商流、物流,对宝鸡城市的竞争力形成将会是重大推动和提升。

二、宝鸡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给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了独有优势

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宝鸡拥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拥有“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等城市名片,而且宝鸡独特丰富的自然风光:既有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还有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的雄奇伟岸秦岭。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给宝鸡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据统计,宝鸡市现有的46个旅游景区景点中,A级以上景区9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红色旅游景区1个。这样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级城市中是少见的。

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神农尝百草、太王迁岐、文王兴周、武王伐纣、周公制礼、襄公立国、穆公称霸、始皇加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世代传颂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宝鸡。史书记载,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姜水、姬水都位于宝鸡,由此可见炎黄二帝均崛起于宝鸡。宝鸡还是《诗》、《易》、《礼》等中华顶级文化成果的发祥地,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的源头以及佛教的圣地。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文物55件,国家一级文物481 件(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 级景区2 处,3A 级景区处1。每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区或旅游点。如陈仓区的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陇县的关山草原;扶风的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有些县、区的旅游资源密度好,可形成小的旅游环线;而且,由于地方多数旅游资源污染小、环境质量高,对城市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陇县的秋菊山庄、向阳川;千阳县的莲花山狩猎场;岐山的堀山森林公园等。而且,宝鸡北部各县占有相当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周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

nlc202309011338

宝鸡自然风光同样奇特秀丽。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物种垂直分布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和罕见的第四季冰川遗迹,有“生物基因库”、“地质博物馆”以及“中华药材库”、“天然水库”等诸多殊荣。全市现有的46个旅游景区景点中,A级以上景区9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红色旅游景区1个。宝鸡是中华民族的风水宝地,蕴涵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全国海拔落差最大、动植物资源最丰富以及垂直气候带谱最鲜明的生态森林旅游区,而与之近邻的法门寺,则是因发现、供奉世界仅存佛骨舍利以及大唐珍宝的世界佛教文化旅游中心,除此之外,炎帝陵、祠、周公庙、嘉陵江源头、关山草原、钓鱼台、关中民俗乡村旅游带等,都是宝鸡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各个县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旅游品牌:凤鸣岐山、佛都扶风、金星太白、时尚渭滨、山水凤县、神奇麟游、绿色千阳、魅力眉县、秦都凤翔、多彩金台、根脉陈仓、草原陇县,宝鸡的旅游业风生水起,金声玉振。

三、宝鸡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力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宝鸡城市在空间上相互临近,市域之间有铁路、公路等组成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内外联系非常便捷,而且各县区拥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与地域文化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都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与分割,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网络,所以挖掘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开发,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特色体系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横向联合发展,提高其总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景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挖掘宝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围绕打造“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部城市天堂”四大旅游品牌,加快法门寺、太白山、炎帝陵、石鼓山、中华礼乐城等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而且要重点在留住游客上做文章,研究游客需求,立足特色资源,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同时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

四、旅游消费热点的深入挖掘为城市竞争力形成提供持续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5年的《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报告中认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服务业关联度将越来越高。像轿车、房地产、电子通讯设备三大产业都是高服务含量的产业,比如手机,在北京作了五百户的调查,手机用户在手机使用周期内,如果买一个手机用一千块钱,那么到淘汰的这个手机时期发生的服务费用是购机费用的九倍,个人购机的用户给服务商提供的费用是他购机服务的4.8倍,这种消费中间服务含量是非常高。房地产就不用讲了,轿车大概制造业和相应的服务业所能带来的产值比是1:2.5,也就是说购买一辆车在它的生命周期内提供给服务业的产值是其本身产业的两倍,新的消费热点都是高服务含量的。

旅游业本身作为服务产业,随着服务的提供和运转,其消费热点会不断的被激发出来,其行业增长速度会高出的其他服务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且还会随着城市的人均收入,城市化的进程,像城市的密度、城市居民的密度等不断扩大加速,会集中在城市或者比较有规模的城市中间,并且成为城市竞争力主要的载体。

宝鸡市今后在经济发展上应迫切需要提高旅游服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从而为宝鸡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持续保证,才能增强宝鸡经济发展的后劲,并不断推动宝鸡经济较快增长。

【参考文献】

[1]宝鸡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课题组.宝鸡与西部部分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2012.

[2]《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

【作者简介】

龙丽梅,女,中共宝鸡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

天津市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篇7

关键词:天津服务业,竞争力,服务业增加值

一、服务业竞争力含义界定

王小平在《服务业竞争力》中提出, 服务业竞争力既包括服务产业内部服务企业竞争力又包括了服务产业竞争力, 其中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对前者的综合。服务企业竞争力是服务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上通过出售服务而表现出的赢利能力, 服务产业竞争力是建立在服务企业竞争力基础上的服务产业赢利能力。

还有观点认为,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服务业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 一个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是该地区服务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环境和条件下, 相对于其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本文认为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服务业能够有效利用其拥有的各种有形及无形资源、软环境和硬环境, 通过服务业内部服务企业和服务产品, 在市场上相对于其他区域竞争对手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项目, 并且可以持续为该区域创造较高的收入和效益的综合素质。

二、天津市服务业竞争力指标分析

(一) 服务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从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到后工业化阶段, 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二产业, 在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阶段,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70%-80%。

目前天津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2005年-2007年, 天津服务业总量虽然持续增加, 占地区GDP的比重三年平均为40.8%,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比北京、上海分别低30.1和10.4个百分点,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偏低, 其总体发展状况与直辖市以及环渤海经济中心的地位不相适应。

2007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构成中, 传统服务业 (主要有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行业增加值大, 所占比重为43.23%, 现代服务业 (数据限制, 主要有金融业、房地产业) 仅占为23.32%, 在服务业中所占份额还未达到四分之一。可见, 从服务业内部构成看, 天津服务业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小, 内部结构不合理。

(二) 服务业从业人数相关指标分析

2000年-2007年八年间, 天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人数逐年增加, 从事服务业人员的比重在2005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从2007年末天津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 就业人员仍然主要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三大传统服务业, 从业人员数目达到146.1万人, 占到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53.01%,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吸纳就业人员的速度要慢, 从业人员59.72万人, 仅占到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21.67%, 比2005年末增加了10.97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 依然是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 不利于服务业的长期良性发展以及服务业空间的拓展。

undefined

式中, j1和j2分别代表天津服务业就业人数和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 b1和b2分别代表天津就业人数和全国就业人数。

Q大于1, 则天津服务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服务业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 则天津在服务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天津统计年鉴》、《2008年北京统计年鉴》、《2008年上海统计年鉴》

2007年天津服务业的区位商为大于1, 服务业的集中程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全国服务业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与北京和上海相比, 集中度还是不高, 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且对整个地区的就业贡献还比较小。

(三) rca指数

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 (简称rca指数) 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在这里把该指数进行了改进, 通过该产业在天津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与北京该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来测算天津和北京两市的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undefined

根据上表可以算出rca指数如下: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天津市统计年鉴》和《2008年北京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天津相对于北京的服务业rca指数只有0.5624, 表明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天津的服务业总体竞争力弱于北京。

从服务业内部的行业发展来看, 体现天津服务业实力的传统行业只有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与北京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而住宿和餐饮业仅仅稍有比较优势。而金融业rca指数仅仅为0.7377, 不具有竞争力;房地产业要好于金融业, 稍具比较优势, 天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产业比较优势度的大小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依据之一, 是衡量某行业的劳动力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的指标, 可用以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效益。

undefined

此处相对比重为相对天津GDP及总就业人数。

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 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 该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其值越大, 则其比较优势越大。

数据来源:《2008年天津统计年鉴》

天津的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巨大,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以较少的从业人员创造出了较大的产值, 二者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四倍以上, 说明目前天津金融和房地产这样的现代服务业虽然规模还很小, 但其劳动力产出效率极高, 在生产效率方面具有竞争力, 对整个地区经济的贡献率较高。

三、提升天津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第一, 围绕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定位, 大力发展金融业, 完善金融市场, 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 改变金融服务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和竞争方式, 以低成本优势提高本土金融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 努力促进形成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 以把天津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港为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对其软硬环境的投资, 引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 形成以国际物流为重点, 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三, 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国际港口大都市, 京津冀区域合作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为天津会展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应该利用经济中心和港口物流业的推动, 在加快建设软硬环境的同时, 培育自己的会展品牌, 培养专业人才, 促使天津会展业更为专业化和规模化, 使得会展业逐渐发展成为天津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第四、促进商贸流通业、科技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形成优势服务业集群和产业带;利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也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 加大其对服务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促进天津服务业升级换代, 提高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蒋进.江苏省服务业竞争力分析[D].河海大学, 2007.

[2]郑玉香, 袁少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8, (8) .

[3]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江苏省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篇8

区位商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 由哈盖特 (P.Haggett) 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等方面, 意义重大。在产业结构研究中, 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 它是一个地区某种产业生产产值 (劳动力) 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产值 (劳动力) 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 (劳动力) 占全国所有产业该指标的比重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Pij表示第j个的第i产业的产值指标。将上述产值指标替换为就业指标, 即计算出就业区位商。

当QP>1, 则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意味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 具有相对规模优势, 发展较快,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QP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 比较优势越大。在考察确定主导产业时, 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 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当QP<1, 则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低, 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QP值越小, 比较弱势越明显。本文将区位商值大于1.2的行业列为“显著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大于0.8小于1.2的行业列为潜在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小于0.8的行业列为“比较劣势行业”。

二、江苏服务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 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

1、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重, 以较快的速度增加, 并逐渐超过50%;与之相应, 农业的比重则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在此阶段, 服务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但变动幅度不大。第二阶段则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重, 以较快的速度增加, 并逐渐超过50%;与之相应, 工业的比重则基本不变或者以略慢一些的速度下降。在此阶段, 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但变动幅度不大。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从1990年的27.1:41.3:17.3到2009年的6.4:54.1:39.5, 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26%上升到2009年的39.5%, 增长速度较快;农业则是从27.1%下降到6.4%, 农业比重下降更快;工业占比在2005年、2006年达到56.6%的最高点后, 开始缓慢下降。表明江苏省的三次产业结构转变, 已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第二阶段。

从世界范围内看, 根据2009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 2008年世界三次产业结构是3:28:69, 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高收入国家是72.5%, 中等收入国家是45.5%, 中低收入国家是52.9%, 低收入国家是47.5%。可见, 第三产业比重和一国人均收入高低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 尤其在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之间特别明显。2008年江苏省的人均GDP已达5785美元, 远高于全国人均3313美元水平, 但是江苏的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明显地低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 甚至比低收入国家还要低。可见江苏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2、江苏省服务业吸纳就业情况。就业人口比重也是考查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指标。江苏省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近年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0.7%提高至2004年的32.2%, 约占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008年则又上升了6个百分点, 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713万人, 较之2004年在5年内增加327万人之多。与全国比, 2004年江苏省服务业就业比重比全国高2.6%, 2008年则比全国高出4.9%。在世界范围内看, 2006年英国的服务业就业比重为76.4%、美国77.7%、日本66.6%,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处于35%-60%之间。江苏省服务业就业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也处于偏低水平。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 服务业已成为江苏省吸纳新增劳动就业的主要产业。但与其它国家比, 仍然潜力仍然巨大。

(二) 江苏省服务业竞争力情况

1、江苏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将相关统计数据带入区位商公式, 计算出江苏省服务业2004年至2009年在全国的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 (见表1) 。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2009年江苏统计公报数据, 作者计算。

从结果看, 江苏省服务业在全国的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均介于0.8与1.2之间, 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具有潜在优势。具体来说, 产值区位商低于1, 就业区位商高于1。说明江苏省服务业从产值角度的专业化程度低于但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从就业角度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者均呈上升趋势, 说明比较优势在增强。

2、服务业内部行业竞争力差别。按照统计数据的分类, 本文主要将服务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零售业, 住宿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其他。

首先, 从服务业各行业占GDP份额看, 传统服务业依旧是主体。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0%、4%、4%。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作用凸显, 2008年占比高达4.9%, 其它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仍然比较薄弱;动态地看, 金融业发展最为迅速, 占比由2004年的2.9%猛增至2008年的4.9%, 房地产业有小幅增长, 其它行业呈稳定发展态势。

其次, 从服务业各行业竞争力看。批发零售业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 尽管其产值区位商由2004年的1.53下降到2008年的1.37, 但仍明显高于其它行业, 且大于1.2, 显示该行业在江苏具有显著优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区位商2008年为0.7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7年区位商为0.79, 皆小于0.8, 因此这两个行业在江苏属于比较劣势行业;其他行业区位商值均在0.8至1.2之间, 属于具有潜在优势行业。动态地看, 批发零售业优势下降明显, 其它行业优势稳定 (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 作者计算。

3、服务业竞争力的省内区域差别。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根据2009年以前江苏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归类, 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以及镇江, 苏中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在内的三个城市, 苏北则包括盐城、宿迁、淮安、徐州和连云港在内的五个城市。根据相关统计年鉴数据, 计算出江苏省三个区域2004-2009年各自在江苏省的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 (见表7) 。

可以看出, 苏南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相对较强, 产值区位商明显高于苏中、苏北, 且从2005年后在缓慢上升;就业区位商略高于苏中、苏北, 且波动中有下降。表明从产值角度看苏南服务业比较优势明显, 并在进一步扩大, 而吸纳就业的能力虽略高于苏北, 但在缓慢下降。可以认为, 苏南近年来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迅速。苏中与苏北服务业无论是从产值角度还是就业角度看, 优势都相当,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基本呈缓慢下降趋势, 表明与苏南的差距在拉大 (见图1) 。从区位商角度看, 三个区域服务业都处于“潜在优势”区间。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 作者计算。

从各市比较, 南京市优势突出, 具有显著优势, 其它各市都在潜在优势范围。优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无锡、苏州、常州, 都是苏南城市, 而相对较弱的宿迁、盐城、泰州全部位于苏北。其它各市差距不大 (详见表4) 。

数据来源:根据2005-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2009年各市统计公报数据, 作者计算。

四、结论及启示

(一) 结论

江苏省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上升, 但低于全国服务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具有潜在优势, 不过吸纳就业能力较强。江苏服务业内部行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主要还是传统服务业,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几乎占了服务业的半壁江山;现代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仍不具有优势。但金融业竞争力增长较快, 具有较强的潜在优势。江苏服务业存在南北发展不平衡, 苏南明显优于苏北, 区域差异较大。从城市看, 南京市具有明显优势, 相对较强的还有无锡、苏州、常州, 都是苏南城市, 而相对较弱的宿迁、盐城、泰州则全部位于苏北。

(二) 启示

江苏省作为工业强省, 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大、压力大。江苏内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服务业发展差距较大, 基础不同, 各地服务业发展战略也应体现差别化。具体说, 苏南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 苏北还应立足于具有潜在优势的传统服务业。江苏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应具有地域差别, 体现立足当地实际的政策导向性。四是江苏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带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有较大施展空间。

摘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2004到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 运用区位商理论, 辅以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分析江苏省近年来服务业发展的整体状况、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江苏各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对提升江苏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江苏省,服务业,竞争力,区位商

参考文献

[1]蒋进.江苏省服务业竞争力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 2007.

[2]姚华荣.江苏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2008, (9) :54-56.

[3]顾焕章, 罗时龙.江苏服务业发展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 (2) :61-64.

[4]赵莹.我国省级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 (17) :14-17.

[5]唐磊, 曾国平.区位商分析方法在地区产业比较中的应用——以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对象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 (4) :38-40.

[6]郑丕谔.探寻服务业竞争力的源泉——评《服务业竞争力》一书[J].经济与管理.2004, (18) :35-36.

中印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篇9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最终体现在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上。

数据来源:unctad数据库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两国服务出口都呈上涨趋势。2011年中国服务业出口占世界服务总出口的4.33%, 比2003年增加了1.85%。而印度2011年服务业出口比重占世界服务出口3.53%, 比2003年增加了1.29%。说明印度服务业出口的增长速度不抵中国。从2003年至2011年, 中国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比重均高于印度, 说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拥有巨大潜力。

(二)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又称出口绩效指数, 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指标。RCA= (Xi/Xt) / (Wi/Wt) , 式中Xi表示一国某商品 (服务) 出口值;Xt表示一国商品出口总值;Wi表示世界某商品的出口值;Wt表示世界商品出口总值。RAC>1, 表示该国的服务业出口具有显性比较优势;RAC<1, 说明该国的服务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 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数据来源:根据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整理而得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两国的RCA指数都有所下降, 但印度服务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大于1.4说明印度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的RAC指数一直低于印度, 且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印度有较大的差距。

(三) 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竞争优势指数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 , 是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 结合进出口因素来评价某项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力, 即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 从而得到一国某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显性竞争优势同样适用于服务业, 有三种取值:如果一国 (地区) CA指数大于0, 说明该国 (地区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若CA指数小于0, 则说明不具有比较优势;若CA指数等于0, 则说明该国 (地区) 服务业自我平衡。CA指数越高, 该国 (地区) 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 该国 (地区) 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越弱。

数据来源:根据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整理而得

从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比较来看, 印度的CA指数上升较快, 2003年以后, 印度的CA指数都大于零, 说明印度的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CA指数都小于零, 说明我国的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中印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钻石模型”由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 本文将从“钻石理论”的四个方面分析中印两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 生产要素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印度通过专业训练挑选人才以及由他们向世界提供服务实现全球化, 服务业引导着国内经济发展。相比印度, 中国不仅在信息技术行业存在劣势, 在人力资本方面也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人才外流现象日益显著, 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专业服务行业发展缓慢,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印度低。

(二) 需求条件

市场需求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印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 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印度国内软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则是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国外市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服务业相关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这些将刺激国内服务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 相关产业支持

印度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承接外国服务业务帮助其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外资企业在印度设立的研发中心激励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保障了印度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虽然国内需求充足, 可是没有良好的国外投资带动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和地区间合作不够密切, 且恶性竞争显性较为普遍, 不利于形成国际竞争力。

(四) 政府引导

印度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印度政府采取各种政策鼓励服务业的发展, 如放松对外资的管制、帮助创新主体、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等。与印度相比, 我国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还不够。地方政府重视大型制造项目, 而忽视规模较小的服务业。此外, 政府还实施各种行政垄断方案, 如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复杂的准入程序等, 降低了服务业的生产效率, 导致服务企业的经营机制落后, 创新能力不足。

三、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一) 大力发展人力资本

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人力资本作为高等生产要素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必须大力发展人力资本。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 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 积极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 在高等院校中增设服务业相关专业, 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 还可以高薪聘用优秀人才, 促进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 调整服务业发展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IT、金融、保险等开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印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抓住机遇, 获得了成功。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国内制造业发展的优势, 大力推动对传统服务业部门的改造。政府应向传统的通讯、运输等国家垄断的服务部门引入灵活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使企业自觉改进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 发展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这些部门的同步发展即可以促进对传统部门的改造, 也有助于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引进外资

印度通过参与国际竞争, 在竞争对手的压力下, 激励国内服务企业必须不断的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使国内的服务业活跃起来, 通过市场机制, 淘汰落后的服务企业, 提高我国服务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引进外资可以弥补技术上的空缺, 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为引进外资, 政府首先应完善基础设施, 放宽外资的市场准入。其次, 对服务业的国际投资实施“国民待遇”, 为外资企业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此外, 还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投资建设各种类型的服务业科技园区, 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吸引国际服务性投资。

(四) 加强政府引导

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在培养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应改变对电信等服务业部门的国家垄断局面,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激发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及相关制度。对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提供财政、信贷等优惠政策, 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力。

摘要: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 在发展状况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然而两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比较两国服务业的现状, 分析两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存在差距的原因, 提出对中国服务业发展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印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钻石理论

参考文献

[1]魏作磊.中国与印度服务业发展比较[J].统计研究, 2007 (3) .

[2]高浩.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商界, 2009 (4) .

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篇10

一、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竞争”一词最早是由古希腊人提出的, 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就使用了“竞争”和“垄断”这一对范畴。对竞争在经济发展中的本质和作用, 直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逐渐认识。在经济范畴中, 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获得最大利益而进行的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的斗争。竞争是竞争力的前提, 竞争力是竞争的后备基础条件。竞争力的范围很广泛, 包括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 (国际) 竞争力。由于竞争所处的范围不同, 它们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即在国内的竞争和在国际的竞争。

国外学术界对于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由WEF和IMD每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另外, 国外学者把服务与竞争力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某一服务行业的研究, 例如:Rubalcaba (2001) 等人探讨了贸易领域中服务与竞争力的关系;Hardwick (1998) 等人研究了保险业的竞争力;Windruml (1999) 等人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国内学术界对于服务业竞争力, 特别是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日渐增多, 不过仍然属于初步发展阶段。

目前, 国内对服务业竞争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吴士元 (2003) 从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四个方面, 包括经济实力、服务业总体情况、主要服务行业发展、科技实力建立了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排序;黄作明 (2004) 构建了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索贵彬 (2005) 利用DEA研究了我国各省第三产业 (服务业) 竞争力,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判断相关因素对DEA测量出的效率值的影响程度;邹亚军 (2005) 通过选取一系列经济指标, 从规模、结构、管理效率、增长速度、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比较发达地区的比较研究, 从更深层发掘南京市服务业竞争力存在的不足;此外, 还有刁慕蓉和庄丽娟 (2004) 、胡霞 (2004) 、王淑婧 (2005) 等学者也对这个领域进行了探讨。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生对不同省份的服务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做了整体研究, 但基本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目前国内对于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现象描述、定性问题分析或个别具体行业的研究上, 没有学者对环渤海地区整体服务业竞争力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

二、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1、评价指标的选取

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是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函数。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兼顾指标的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可得性和数据可操作性的原则, 选取以下20个指标 (见表1) 衡量环渤海地区5省2市的服务业竞争力。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

2、评价方法

由于各变量之间不是简单线性关系, 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会对分析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用于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者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 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由于经过标准化变换不改变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 所以不失一般性, 后面的讨论均采用经标准化后的变量。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 以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 经过方差最大旋转, 以特征值大于1为因子提取标准;将旋转后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对各地区因子得分进行加权平均, 得到因子综合得分;将因子综合得分定义为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服务业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 对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研究。

3、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本文共提取4个公因子, 它们共揭示95.817%的变量总方差, 超过80%, 也就是说, 用这4个公因子可以综合代表原来20个变量, 而且因子之间没有任何相互关系。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见表2。

第一主因子在指标X2 (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 、X3 (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X6 (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X10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 、X13 (技术市场人均成交额) 、X14 (每万人拥有专利总量) 、X17 (人均金融保险额产值) 、X18 (人均房产开发投资额) 和X20 (人均社会公用服务业收入) 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解释力。这几个指标主要是从地区服务业总体储量 (X2、X3)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X6、X17、X18、X20) 和地区服务业所处的科技水平 (X10、X13、X14) 三方面影响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由于当前服务业总体存量的增长主要体现于现代服务业的增长, 而科技水平的提升也直接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因子归纳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因子。这9个指标均与因子呈正相关, 即区域现代服务业水平越高, 整体服务业竞争力越强。

第二主因子在指标X5 (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X7 (人均GDP) 、X8 (非农人口所占比重) 、X11 (开放程度) 、X12 (每万人高等在校学生) 、X15 (人均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 和X16 (人均批发和零售产值) 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解释力。这几个指标主要是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 (X5、X7) 和城市化水平 (X8、X11、X12、X15、X16) 等两方面影响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由于城市的经济占区域总体经济的绝大部分, 所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从整体上反应出某区域内城市化总体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因子归纳为区域城市化总体发展水平因子。这些指标也均与因子呈正相关, 即区域内经济总量越高, 城市化水平越高, 区域服务业竞争力也越强。

第三主因子在指标X1 (服务业增加值) 、X4 (人均服务业新增产值) 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解释力。这两个指标主要是从区域内服务业发展速度方面影响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因子归纳为区域服务业发展速度因子。这些指标也与因子呈正相关, 即区域内服务业发展越快, 区域服务业竞争力也越强。

第四主因子只有在指标X9 (每万人拥有的载客车辆) 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解释力。这说明区域内交通情况亦对服务业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以上四个主因子对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贡献率分别为41.691%、36.061%、11.152%、6.905%, 由此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第一、第二主因子, 即区域内现代服务业水平因子和区域内城市化总体发展水平因子;第三、第四主因子所占比重较低, 即区域内服务业发展速度因子和区域内交通情况因子对最后结果影响较小。

计算因子在各个区域中的综合得分 (见表3) , 以说明环渤海地区5省2市的服务业竞争力总体情况。以旋转之后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加权平均的系数。由于数字较小, 我们将其扩大100倍。计算公式为:Ui= (41.691×F1i+36.069×F2i+11.152×F3i+6.905×F4) i。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北京四个因子都具有正的得分, 而现代服务业水平因子得分尤其高, 这就表明北京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整个环渤海地区都处于相对强势的位置;辽宁省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因子上得正分, 表明辽宁地区服务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相对于区域内其他省市具有较好的平衡性和全面性;而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分别在区域总体城市化发展水平因子、区域服务业发展速度因子、区域服务业发展速度因子、现代服务业水平因子和区域人均交通条件因子上具有正得分, 表明这些地区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方面, 但也存在服务业发展较为单一、不平衡的特点。总体来看, 北京具有较为成熟和平衡的服务业发展结构, 已经迈入服务经济的时代;天津、山东、辽宁的服务业发展与北京差距较大, 处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阶段, 而剩下的三个省份目前服务业发展各方面都较为薄弱, 仍应以发展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

根据因子综合得分, 借助arcgis软件, 结合定性判断对环渤海地区5省2市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分级。

服务业竞争力强的地区:北京

服务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天津

服务业竞争力一般的地区:山东、辽宁

服务业竞争力较差的地区:山西、河北、内蒙古

经过分析, 环渤海地区省市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情况大致呈现一张“弓箭”形状, 由弓、弦和箭三部分组成, 如图1。

弓的部分:北京、山东、辽宁、山西

箭的部分:北京、天津、内蒙古

弦的部分:天津、山东、辽宁、河北

4、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弓箭”理论

根据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弓箭”形状及各个地区服务业发展态势, 并糅合了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模式和点轴开发模式等理论, 本文初步提出了该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弓箭”发展理论。

作为“弓和箭”的支点, 北京市是整个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北京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首屈一指,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电信咨询、科教文卫等成为了当前北京市的主导行业, 使北京市处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增长极点上, 也是服务业发展中的最高梯度上, 具有极强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扩散效应, 对整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箭与弦”交点的天津正是未来整个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提高的动力源泉, 而为这个动力提供“强大能量”的正是另外两个交点山东和辽宁省。这2省1市的主要城市和地区作为环渤海地区发展一级轴线上的支点, 处于服务业发展的较高梯度上, 联接北京, 吸收新的信息、科技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将成为这些地区的服务业腾飞的关键。只有这些地区的服务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发展, 才能顺利“搭建”整个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骨架”。

河北和山西处于“弓”的薄弱地段, 需要靠北京、山东和辽宁这条“基本骨架”上的重点城市的带动。目前这些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还处于缺乏组织系统发展的阶段, 依靠吸收一级轴线的经验和技术是这些地区发展的关键。内蒙古作为箭的指向, 是急需为将来服务业发展做好准备的地区。此三省目前亟需根据自身的资源等优势发展工业, 为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好准备。

三、提升环渤海地区5省2市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通过上面对环渤海5省2市的服务业竞争力的具体分析, 并结合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本文对提升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 作为整个环渤海地区服务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并位于服务业发展的最高梯度上, 北京在服务业的各个方面———基础、公共环境、成长潜力、发展水平和主要行业发展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尤其是在高技术和创新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方面, 北京俨然已经步入服务经济时代。然而, 由于北京市存在极强的极化效应, 它的扩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使得周围地区的服务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北京市服务业在从传统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同时, 必须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 在整个区域内制定协调阶梯式的发展政策, 以利于整个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 作为整个环渤海地区的门户, 拥有北方最大的港口基地, 处于“弓箭”发展模式的主要推动力地位的天津, 在国家重点建设区滨海新区发展的大力推动下, 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 内部结构也开始逐步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然而, 天津的服务经济也存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平衡和对整个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对此, 本文认为天津首先应该着重发展现代物流业, 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性的物流中心, 辐射整个地区;其次, 国际贸易服务业也是一个发展重点, 并逐步带动整个区域的国际贸易发展;再次, 应加快金融创新, 与北京共同建造成为北方金融区域中心。这样一方面能够加速天津自身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 另一方面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服务经济的发展。

第三, 作为环渤海地区服务经济发展一般的辽宁和山东两省, 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 发挥区域服务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在山东省内建立起以青岛、烟台、济南等城市的省内服务经济网络, 并着重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在辽宁省内建立起以沈阳、大连等省内服务经济网络, 并着重发展现代信息产业、软件外包与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同时, 应大力改造该两省的传统服务业, 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 为整个区域的服务经济发展提供推力。

第四, 处于环渤海地区服务经济较为落后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产业结构仍是“二、三、一“的发展格局, 工业化水平仍需提高。由此, 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 而应该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在提升工业化水平, 加强服务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时, 建立吸收和引进由京津辽鲁等省提供的人才、科技、先进的管理教育体制等的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建立未来发展服务业的经济基础。

总之, 本文通过分析环渤海地区5省2市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 利用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 在提出“弓箭”发展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建议: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政策的同步协调化, 提升北京服务经济的扩散作用;大力发展作为未来主要推动力的天津服务经济的转型, 并提升其扩散效应;在提升本省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 努力开发山东、辽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挖掘新的发展网络和路径;优先发展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工业, 同时提升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进而建立未来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

摘要: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选取20个影响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 利用2008年的截断面数据, 运用SPSS16.0软件,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回归模型, 计算出这5省2市的综合得分, 并结合定性分析将其分成四级, 发现环渤海地区5省2市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呈弓箭形状。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弓箭”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该地区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政策建议。

服务业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2-0128-04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bas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till exists a few problems although it has been a fleetness development. How break the conflict, accelerat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northeast China and lift it's core competition through adopting the new pattern and wielding the new ideas?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ke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has extremely large relevance with the promo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core competition. Under the trend of industry's gradually fusing development, and encircling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that make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t's beneficial to lit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competition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energetically.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Northeast China;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1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十五”期间,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55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66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160.3亿元,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9.4%,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长速度6.2个百分点。2006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9%、24.9%、32.2%、40.2%,产值增长幅度在“六大基地”中名列第一。与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2003年末相比,分别增长103.7%、114.4%、121.4%、448.3%,3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8%、28.3%、30.3%、76.3%。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哈电站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2006年发电设备产量、销售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3.4倍和4.2倍。一重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铸锻钢生产基地,2006年实现商品产量、销售收入,均比2003年增长2.1倍。哈飞汽车集团成为我国微型汽车和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2006年汽车产量、发动机产量、销售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40.4%、11.9%和4.8%。齐一机床、齐二机床产品已步入国际先进制造行列,2006年齐一机床数控机床产量、销售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14倍、2.8倍;齐二机床数控机床产量、销售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2.1倍和4.7倍,重型镗铣床产量居世界首位。哈尔滨汽车零部件园区、机电园区,齐齐哈尔机电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发展。

1.2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2.1体制、机制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直企业占主导地位,2005年黑龙江省共有中直装备工业企业46户,资产总额为698.9亿元,占全省装备工业的70.5%;主营业务收入为407.3亿元,占全省装备工业的65.3%。二是国有资本比重较高,比经济发达地区省份高出30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老国有企业多,国企改革远未到位,企业办社会、债务、富余人员多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行业排头兵企业在行业中的位次逐年下移。三是管理粗放,由于多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战略目标不清晰,业务流程缺乏合理性,管理基础差,信息化建设缓慢,致使增长方式粗放,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四是新兴装备企业发展慢,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户数仅占规模以上装备工业25.6%,尤其是新兴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对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拉动作用较弱。五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尤其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约为2%~5%,甚至低于目前银行的贷款利率,银行贷款额度大,历史包袱沉重。

1.2.2投入严重不足,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

2005年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完成投资68亿元,仅占全国装备工业投资的1.08%。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高精尖产品的核心控制系统全部依赖引进,产品更新换代慢;集成化程度较低,制造工艺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不快,生产效率低下,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1.2.3成套化水平低,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不完善

一是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缺乏外部管理经验,无法对上下游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尚未形成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二是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企业少,配套企业自身装备能力和工艺水平低,跟不上主机厂改造升级步伐,难以适应和满足主机企业的配套要求。三是园区建设步伐慢,有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延伸及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较大的装备制造产业群。

1.2.4区位劣势较突出,人才流失严重

一是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受气候条件影响,建设投资和能源消耗较高,致使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远离市场中心,运输费用高,增加了运输成本。二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内部尚未形成科学的选拔和培养人才机制,受前些年装备制造业的不景气、收入偏低的影响,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纷纷出走,致使企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流失严重,吸引技术人才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

2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关系

2.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2.1.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不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的服务业。即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服务性经营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同时它也是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专业分工细化,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又是建立在成本优势基础上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及企业外包活动的发展。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

2.1.2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增值性。生产性服务业既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具有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第二,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它的服务可以促进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提供高智力、高效率的知识技术服务;第三,创新性。生产性服务业是高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并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第四,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与客户消费同时进行,互相联动,密不可分,在整个产业链中各种服务的依存度越来越大;第五,信用性。信用决定服务产品的价值,信用体系保证服务过程的质量。

2.2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显著增值性,即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为企业带来超常规的资产收益率的显著竞争优势。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它的核心竞争力涉及的内容很多,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水平。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从行业技术水平、技术消化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技术集成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2)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的组织结构是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产业组织结构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产业核心竞争力能否提高。它涉及产业集群度、竞争能力、企业集团规模、体制水平等。

(3)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主要包括产品技术含量、产品个性化程度和产品耗费污染程度。

(4)科研产业化水平。科研产业化水平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量、研发能力、科研院所产业化水平、产学官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5)服务水平。市场需求变化速度的加快要求装备制造业要有相应的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主要从树立服务意识、服务个性化两方面评价。

(6)市场化程度。主要从增强国内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两方面评价。

2.3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2.3.1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

“微笑曲线”指出: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形成“V”曲线。在“微笑曲线”的左端,是以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为主导,包括研发创新等知识型的服务业;在“微笑曲线”的右端,是以品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的服务业;左右两边最后交汇在“微笑曲线”的弧底部分,就是产品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处在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产业的利润只有5%。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业成本逐步降低,而交易成本逐步升高。在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交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生产服务的发展。

2.3.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降耗减排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绿色GDP的客观要求

物耗过大和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缓解这种瓶颈制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总体上并未改变能耗过高、资源效率低的运行模式。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非均衡性增长的矛盾。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了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的目标。虽然2006年节能减排取得的成绩比往年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23%,但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实现绿色GDP的根本出路。

2.3.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制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科研、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能高效地整合生产“内力”和技术“外力”,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中研发、设计等部门的发展,能够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传统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从而提升工业的整体质量。

2.3.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实质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它的另一个特征是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高质量的研发设计以及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为支撑。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

3.1功能集聚模式

通过技术革新、产业内部整合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按照产业功能,合并同类项,将辅助性、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同时外包进来自己擅长的业务,并同保留下来的核心业务进行产业融合,强化产业功能,进而形成企业绝对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2产业链集聚模式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链为纽带,遵循纵向一体化的原则,按照产品上游、中游、下游的关联度,将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可以专门划出一块特定的区域,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创造出优于其他区域的投资环境,实现以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为目标的特殊空间。产业链集聚模式可以使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共享产业要素,包括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使互补性企业产生共生效应,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第一层次:剥离企业的公共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于企业承担的教育、医疗、公安、消防、水电热供应等多项职能,涉及大量的职工和资产,应采取“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先移交后算账”的原则,将资金相对独立、人员相对稳定、产权比较清晰的单位,如一些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和行政事业型单位,成建制地移交地方有关部门;分步分离自办医院、公交、宾馆等社会公益、社会公共事业及社会福利等单位;对移交难度较大的供水、供电、供热等单位,认真核查人员、资产、服务职能等情况,在保证社会职能和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尽快从企业中剥离出来。

第二层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将辅助性业务、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包出去。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产业升级的进程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选择。目前应主要外移高耗能、高耗水、高耗地、高排放的加工制造业,长期性选择应在强化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的基础上外包中端的加工制造环节。由于专业机构因为经验丰富和存在外在竞争,收费较低,企业将一些不擅长的业务委托给专业机构完成,可节省费用,减少成本,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低端制造环节包出去有赖于制造商的品牌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培植一批品牌制造商是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方针。

第三层次:将企业具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务包进来,并同企业保留的核心、专长业务进行整合,做大作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由其能力所决定。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发现并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而这种核心能力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就是绝对优势。服务外包进来的业务首选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及其软件开发服务、第三甚至第四方物流服务等服务,并与企业所擅长的研发服务、品牌营销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业务融合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这样,企业可专注核心业务,致力创新,倾力打造品牌,减少投资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5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消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强化市场竞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松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经济比重,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升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的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运用网点发展基金、信贷和税收等政策,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5.2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扩大外资关联产业服务外包业务。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以信息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生产性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5.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普及和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电子化、自动化进程,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品牌经营。引导中小企业采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贴牌与创牌等方式,使自身的劳动力、营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与知名品牌有机结合,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5.4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深化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打破束缚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

5.5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针对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差异性,编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实施重点生产性服务的产业行动计划,以制造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形成服务产业发展基础。当前,应重点培育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有:一是装备制造研发与技术检验服务业,包括产品开发、技术交易、技术评估、测试测量、知识产权、工艺设计等。二是产品经营服务业,包托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人才培训、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商业情报等。三是信息服务,包托电子商务、数字通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服务、信息化工程策划等。四是会展业。利用哈洽会等契机,扶持骨干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大力发展会展业,拉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海波. 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第三产业优先发展[J]. 中国经济报告,2007(4):18-19.

[2] 江小涓,李辉. 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 经济研究,2004(1):4-15.

服务业竞争力 篇12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组织方式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含量与密集型的服务业, 相较于传统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高技术性、高附加性、高集聚性、高人力资本、新兴性, 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和吸收新增劳动力的能力, 西北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 可以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拉动内需,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2014 年, 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0155.58 亿元, 比2008 年增长了3.01 倍, 占西北地区GDP的比重由2008 年的20.69%上升到2014 年的26.14%, 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在近十年内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并逐步成为拉动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推动力。 现代服务业在扩张的同时, 为西北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从2008 年的270.35 万人, 增加到2014 年的362.77 万人, 增幅达34.19%。 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由2005 年的19.728%, 上升到了2014 年的26.472%。 按各行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总增加值比重看,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发展状况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14 年, 金融业增加值为2256.08 亿元, 比2013 年增长了34.7% , 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258.38 亿元, 相比于2013 年增长了20.2%, 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发展现代服务业, 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其整体竞争力水平, 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综合的分类, 它的发展不仅在于整体实力的提升, 也包含其内部各行业的不断优化, 既要有高速发展的经济支撑、国家政策保证, 也需要高科技、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 因此, 其竞争力的研究涉及到经济发展、发展潜力、内部行业发展、科技等诸多方面。 目前, 学术界关于评价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上。 尚慧丽 (2010) 以黑龙江省为例, 通过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发展基础竞争力、发展潜力竞争力这4 个方面进行区域间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明确其在全国所处的位置, 并得出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和比较优势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整体缺乏竞争力的结论, 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侯守国, 杜子芳 (2013) 在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研究中将主要评价指标分为发展潜力、比较优势、国际因素这三个方面, 重视现代服务业在速度和规模方面的增长与扩大, 没有考虑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忽略了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性和高人力资本这一特征;周秀玲, 姜超 (2013) 通过构建发展规模、成长能力、服务能力、发展环境4 个一级指标24 个二级指标反映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 但是没有建立有关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指标体系, 因而不能全面的反映现代服务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用于评价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主流方法目前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 两种方法都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综合反映原始因子的主要信息, 并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李宝仁, 李鲁辉, 李晓晨 (2008) 根据2005 年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两种方法对我国区域间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 发现在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方面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现代服务业较发达的地区其综合实力也较强;曹建云 (2010) 在广东省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中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得出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是决定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 科技的作用还需提升的结论;胡勇, 黄新建 (2011)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西省2009 年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 认为江西省现代服务业水平较低, 距离东南沿海省份还有很大差距, 并给出提升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建议;李秀荣, 杨芳, 焦玉志 (2012)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发展规模是权重最大的主成分,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 但在东部发达省市中排名靠后。 虽然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有很多, 且实证分析逐步趋于成熟, 但研究范围多集中于全国、省会或是中心城市, 对一个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较少, 对于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研究几乎空白。 基于此, 本文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14 年西北五省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构建符合现代服务业内涵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深入把握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水平, 为国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提供客观依据, 对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2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 本文界定所研究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四大服务类别, 具体包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房地产业, 教育,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8个行业。

为了更加科学、 全面的反映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 本文结合西北地区自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兼顾到数据的可得性, 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五个一级指标选取20 个二级指标, 对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 (见表1) 。

2.2 因子得分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陕西、 甘肃、 宁夏、青海、 新疆五个省份2014 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因子评估, 数据来源于2015 年各省统计年鉴。 按照特征值大于1 的原则提取主因子, 由表2 可知, 本文选取三个主因子, 这三个主因子的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到92.001%, 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 可显著反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为了使每个因子在不同原始变量上的载荷有明显的差别, 便于解释因子, 需采用正交旋转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旋转后, 得到表3 正交因子载荷矩阵。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X1、X2、X3、X4、X5、X6、X7、X8和X10上有较大的载荷, 由于这些因子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竞争力, F1可以称为规模和结构因子;第二个因子在X9、X11、X12、X13、X14、X15、X16和X17有较大的载荷, 这些变量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基础环境竞争力, F2可以称为环境因子;第三个因子在X18、X19和X20有较大的载荷, 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科技竞争力, F3又被称为科技因子。

由于每个因子只能反映现代服务业某一方面的水平, 本文以主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来加权计算各省因子的总得分, 公式为:

基于上述公式, 计算出西北各省的因子得分和排序 (见表4) , 综合得分显示了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陕西、宁夏、新疆三省的综合得分为正值, 说明它们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五省的平均水平之上, 其余两省则处在五省平均水平之下。陕西综合得分为0.923642, 排名第一, 青海得分为-0.607626, 排名最后, 其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是最弱的, 两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差距较大。陕西省在经济发展水平、投资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方面展现出很大的优势,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是加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甘肃省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使得其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仅排第四。青海省由于其经济实力较欠缺, 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科技和人力资本状况都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 也成为其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从规模和结构因子方面看, 陕西省居于首位, 青海排名最后, 与这两省综合得分排名相一致, 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达一半以上, 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从环境因子方面看, 排名依次为: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甘肃。 具有“塞上江南”美誉之称的宁夏基础设施相对健全, 在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化率这三个指标上居于五省之首, 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甘肃省亟需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 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科技因子方面看, 排名依次为:宁夏、甘肃、新疆、陕西、青海。 陕西、青海、新疆三省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低于五省平均水平。 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性、高人力资本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投入, 宁夏得分1.49977, 表明宁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大量的人才储备, 青海省该因子得分靠后, 使得其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 导致其排名最后。

摘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省份, 西北五省现代服务业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解决就业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助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构建了由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成长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五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5个省份2014年现代服务业截面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第一, 陕西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居于西北五省之首, 青海居于末端;第二, 经济发展水平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有重要影响;第三, 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投入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尚慧丽.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9) :185-186.

[2]侯守国, 杜子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评价研究[J].研究探讨, 2013 (11) :47-50.

[3]周秀玲, 姜超.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方法探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 2013 (6) :63-71.

[4]李宝仁, 李鲁辉, 李晓晨.我国区域间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比较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4) :117-123.

[5]曹建云.广东省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J].西北人口, 2010 (4) :117-123.

[6]胡勇, 黄新建.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基于西部四省数据[J].特区经济, 2011 (1) :191-192.

[7]李秀荣, 杨芳, 焦玉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2 (3) :100-108.

上一篇:金融年金市场关系下一篇:地方特色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