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经济(精选12篇)
地方化经济 篇1
摘要:文章回顾了一般创新理论与集聚经济的基本原理, 并试图用学习和合作在创新与集聚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找出在创新生产中两种集聚经济 (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 之间的优势。大量的条件支持了城市化经济是比地方化经济更重要的创新源泉, 因为大城市使新思想、信息及为R&D提供便利设施的空间, 城市化经济比地方化经济有更好的商业条件和更有效的沟通学习。
关键词:创新,集聚经济,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
引言
众多的区域经济学者用外部性和集聚经济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效应 (Chinitz, 1961;Romer, 1986;Lucas, 1988;Porter, 1990) , 如对产业区位、城市体系、大都市的扩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家精神等的研究 (Pascal and McCall, 1980;Wheaton and Shishido, 1981;David and Rosenbloom, 1990;Hasen, 1990;Helsley and Strang, 1990;Mitra, 1990;Rauch, 1993;Hason, 1996;Holmes, 1999) 。也有学者将集聚研究与创新产出直接相联, 或多或少在一些问题中提到这二者的关系, 如:更易于沟通交流, 较好的当地商业氛围, R&D基础设施, 知识溢出, 接近市场及城市规模 (Markusen, 1987;Dieperink and Nijkamp, 1988;Jaffe et al., 1993;Krugman, 1995;Harrison et al., 1996;Cornish, 1997) 。本文重点讨论二种类型的集聚经济 (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 在创新产出中的作用。
结构安排:第一部分回顾就当前的创新理论中创新的定义及其空间背景;第二部分解释了集聚经济, 尤其是将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作对比。第三部分, 在创新产出框架中, 比较了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在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而产出更多创新。最后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创新及其空间背景
创新包括新产品或服务的发展与应用, 它包括很多行为:技术开发, 市场调研, 生产过程, 服务的发展及为了推广发明的应用进行的生产与营销。为了理解创新的本质, 较有影响的模型是产品周期模型, 利润周期及创新周期 (Vernon, 1966;Krymme and Hayter, 1975;Thomas, 1975;Markusen, 1984;Suarez-Villa, 1984) 。
图1代表了生命周期模型的一般形式, 在一个向上趋势时期, 企业能得到发展新产品的资金, 公司愿意承担因其商业行为而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这一时期, 大量的产品创新;增长期之后, 该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在这一时期, 关注的是新工序的创新而不是新产品。
(资料来源:Parker, 1974;Bertuolia, 1997)
Abernathy和Utterback的产业创新模型 (图2) 强调了产品或企业生命周期中发生在不同时点的创新类型 (Utterback, Abernathy, 1975;Utterback, 1979) 。他们认为, 在早期阶段, 产品创新是企业研发的重点, 因为产品较容易获得专利保护以确保其垄断利润.当产品进入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时, 对技术活动的要求也随之下降;但是, 为了在生产中获得一定的标准化程度以提高生产效率, 过程的创新就要紧随产品的创新不断进行革新 (Camagni, 1988) 。
(资料来源:Abernathy, Utterback, 1978)
以上这些模型仅说明创新发生的时间及其数量随时间的改变。另一些模型是以创新生产中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 (Klein and Rosenberg, 1986;Davelaar, 1989;Porter, 1990;Nijkamp and Poot, 1993) , 信息与产品在这些参与者之间流动, 空间背景是该模型最重要的主题。正如图3所示, 这个创新的线性模型说明, 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的流动是典型且重要的创新路径。在该模型中, 一个阶段的结束就是下个阶段的开始。该模型给出了基本的创新过程。
学者们也指出了该模型在解释真实创新过程中的缺陷, 如行为的多样化、产业链的变化及可感知的无序性等是这个模型所不能解释的 (Klein and Rosenberg, 1986;Dosi, 1988) 。结果, Klein and Rosenberg用相互作用模型 (图4) 替代了这个线性模型, 该模型既有水平型的相互作用, 也有垂直渠道作为创新源泉。在该模型中, 用信息反馈来解决生产问题、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并在激发性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相互作用模型在解释创新生产和其空间特征时是很有优势的 (Rothwell and Zegveld, 1985;Klein and Rosenberg, 1986;Dosi, 1988;Massey et al., 1992;Dodgson and Bessant, 1996) , 如对当前复杂的产业环境, 知识的广泛传播, 信息的不完全, 有限的搜寻/预测能力等状况下的创新活动有较强的说服力。特别地, 为了促进创新, 学习与合作在反馈和相互作用阶段是很关键的 (Rosenberg, 1982;Lundvall, 1988;Pisano et al., 1988;Zysman, 1992) 。
(资料来源:Kline and Rosenberg, 1986)
学习, 或更准确地说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学习是创新机遇与 R&D的主要来源 (Rosenberg, 1982;Lundvall, 1988;Zysman, 1992) , 同时, 相互作用过程的学习要源于各类资源, 如内、外部交流, 与外部科技资源的稳定联系, 以及接受外部思想的意愿。成功的创新过程, 重要的是使用者、供应者及汇编者能紧密地与制造、设计、研发及服务相联 (Rycroft and Kash, 1994) 。
在该模型中, 合作是另一个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 合作关系表现形式多样, 如分包合同, 战略联盟, 合作研发, 特许及合资, 这些关系发生在企业、当地政府、国家甚至国际层面。与传统企业相比, 现在的企业被称为“网络状”,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合作关系去获得外部技术资源和互补性资产 (Pisano et al., 1988) 。
一些学者认为, 相似产业的毗邻对促进学习和加强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就促进学习进程与合作关系而言, 城市化可能更重要。因此, 如果以学习进程和合作关系作为比较的指导框架, 对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作比较, 可能会证明这两个中哪个对创新生产有更大的影响。
2 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
经济活动或人口的地理集中会给该地区及其近邻带来收益或成本。集聚经济的概念强调的是地理集中的有利影响。集聚经济的基本定义是经济行为的空间集中 (1) 同产业的企业集中 (地方化经济) , (2) 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同一城市区域的集中 (城市化经济) , 这会降低平均成本。从地理视角看, 集聚经济可分为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 (Isard, 1956;Chinitz, 1961) 。城市化经济反映了将不同产业的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外部性, 所有的人口或就业被看成是测量城市化经济的标尺 (Richardson, 1995) 。相反, 地方化经济反映的是相同产业或相似部门生产者集中的外部性, 在工业园或科技园都可看到 (Massey et al., 1992;Castell and Hall, 1994;Enright, 1995) 。下表反映了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此外, 从时间连续性的视角看, 集聚经济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静态的集聚经济通过平均成本的下降和产出的增长, 强调了空间集中和规模经济的一次性影响。另一方面, 动态集聚经济通过持续的成本下降和产出增长 (得益于交流) 产生知识溢出, ROMER (1986) 和LUCAS (1988) 强调了知识溢出在促进增长, 生产的外部性及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面的作用 (Lindsey and Zeckhauser, 1993) 。
3 两种集聚经济对创新的影响力
学习和合作是解释创新产出的二个重要机制, “学习”一般是安排在一个体系 (Mai, 1996;Kim, 1997) , 而“合作”则更多表现为一种商业策略或企业间的关系 (Camagni, 1991;Conti et al., 1995) 。那么, 集聚经济在学习与合作过程中是如何影响创新产出的?
4.1 创新生产中的学习
许多研究者赞同Marshall (1890) 关于集聚便于思想传播的观点, 如:Jacobs (1969) 认为城市是知识的融炉, 它便于新思想的形成, Lucas (1988) 也认为在城市人力资本溢出对新思想的产生是很重要的。同时, Feldman and Audretsch (1998) 认为知识创新较强地集中在城市区域, 因此, 在创新产出中, 是不是城市化经济要比地方化经济更重要?
Glaeser (1997, 1998) 认为城市在创新产出中的作用“不是为创新提供关键技术”, “而是为每个人创造学习机会”。实际上, 密集的城市化经济便于个人间更便捷的联系, 这就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 (Glaeser, 1997) ;同时, 城市也是诸如公共研究机构、大学、知识和技术传播中心等对创新活动至关重要的信息机构密集的地方。在创新生产中, 这些观点支持了城市化经济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作为学习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投入支持了这一命题, 即:在众多的创新生产方式中, 城市化经济有利于创新产出。 (1) Rosenberg的相互作用模型比线性模型拓宽了创新参与者的范围, 在相互作用模型中更多参与者是有利于创新生产的, 创新的源泉不仅仅局限于RD人员, 而且还包括其他参与者, 如营销人员, 管理人员及生产者等 (Malecki, 1991) 。这反映了许多有价值的创新其来源不是仅仅局限于科学实验室的研究, 相反, 大量应用在产业创新中的知识是源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行为的 (Mowery, 1995) 。因此, 在这个相互作用的模型中, 地方化经济的作用 (生产是其主要功能) 要弱于城市化经济, 而地方化经济提供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及其产业专业化技巧, 可能有利于重型制造业的创新 (Nakamura, 1985) , 或一个产业发展的早期创新阶段 (Markusen, 1987) 。
尽管相互作用模型认为几乎所有的功能都为创新提供了机会, 但R&D的作用并没有减弱, 因为R&D是唯一具有编码转换功能的, 而此可以减少混乱和无序的信息进入专业化企业的知识体系 (Camagni, 1991;Kim, 1997) 。在劳动力市场, 吸引专业技术工人和有技能的RD人员对创新仍非常重要。因此, 企业R&D机构的区位设置也不可能是随意的, 为了吸引合适的R&D及技术员工, 企业不得不坐落在劳动力聚集的地方, 而拥有高质量的居住条件, 好的小学和中学, 配偶的工作机会, 及良好的地方服务等设施的城市是劳动力比较聚集的地方。显然, 城市化经济比地方化经济更能提供这些有吸引力的条件。
(2) 作为一个学习空间, 生产过程与产品市场也是重要的创新源泉。由于技术、交通及通讯等的发展, 生产空间的作用日渐弱化, 众多制造业环节分散到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已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趋势, 而技术相对较低的工人和生产的标准化投入顺应了这一趋势, 地方化经济对承接不同环节或类型的制造业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创新在这一过程的提高也相对较少,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创新行为对多样化的网络关系的依赖性日增有关。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和产品或生产过程的动态变化也要求种类繁多的投入, 而这些投入是当地专业化供给所不能满足的。此外, 在产品市场, 通过销售促进学习, 因为销售可以使技术知识得以扩散 (Thomson, 1989) , 尤其是消费者和使用者的经验可以促进新的提高和发明, 来源于产品市场的信息是产品创新的关键投入。因此, 对于专业化生产或标准化投入, 地方化经济产生了专业化市场, 源于市场的信息就被限制在专业化产业领域;同时, 城市化经济的产品市场提供的是源于各类产业部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此外, 懂得学习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重要, 之前通过与他人或组织所学的知识对于以后所学的知识有较大的影响 (David, 1975) 。如Karlsson (1997) 就认为, 由于对供求双方的学习累积效应, 城市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出。有二个主要的学习过程的形式, 一个是源于正式的接触和显性知识, 另一个是源于非正式的接触和缄默/隐性知识。非正式的接触和缄默知识被认为在学习中是更重要的因素 (Kim, 1997) , 特别地, 经济参与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学习的关键途径。那么, 哪里会发生面对面的交流?一些学者认为, 地方化的产业其参与者之间有较少的相互作用, 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竞争者而非合作者, 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信息 (Suarez-Villa and Walrod, 1997;Gray et al., 1998) 。在学习如何创新过程中, 非正式的接触和加强当地以外的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非正式关系, 如旧交, 朋友, 在当前变化较快的商业环境中是不容易建立的。因此, 正如Jaffe (1993) 所提到的, 当知识溢出是非正式的时, 地理接近性就很关键, 当知识扩散是通过参与者正式的关联, 那么地理接近性就不是必要的, 因为面对面的接触不会碰巧发生, 是需要精心安排的。
3.2 创新生产中的合作
合作策略通常是指分包合同、战略联盟、合作R&D、特许及合资。合作策略的主要源泉是网络关系, 而网络关系是一个相对持久稳定的关系, 因为被选中的合作伙伴都是基于多方的信任和彼此间的依赖。在一个网络系统中, 企业可以相互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对提高彼此的技术可能是有益的 (Mody, 1990) 。另一方面, 一个网络系统会提供更广泛的经验, 其他客户和供给者的学习为其减少了沉没投资 (DeBresson and Amesse, 1991) 。
企业合作策略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合作伙伴的区位影响, 基于政府——企业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地方化经济通过吸引企业投资、风险资本及相关知识与信息都会提高当地商业氛围, 大企业可能会集中在地方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然而, 大企业仍可能会将其生产、R&D和其他部门分散到其他地区甚至国外。假如生产仅限于地方化区域, 那么大企业就会依赖于区域分包合同, 但有研究表明, 信息在合同人与分包合同人之间的流动是较少的 (Conti et al., 1993) , 分包合同会限制创新。这样企业就要设法与地方化经济之外的信息取得联系。当企业总部或R&D机构位于地方化产业区域, 地方化经济就扮演了一个技术扩散机制的角色。在这里, 其他地区的子公司或外国子企业会获得大量定制的创新, 而国内企业与其它外国子公司之间的当地合作关系会给海外的外国母公司带来更多利益。此外, 如果在地方化产业区, 相同或相似部门的大企业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过程, 他们会发展垂直一体化以构建庞大的生产系统。这种合作通常会超越当地化产业区范围, 在这里, 地方化经被最大化, 他们享受着城市化经济, 更甚者是全球经济。
合作的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地方化产业区, 也常会发生在城市化经济区域。当一个企业位于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经济区域, 那么在与区域外的企业建立一种联系或签一个合同, 他们的区位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如Helsley和Strange (1990, 1991) 所言, 城市化经济对于坐落在该地方的企业扮演着外部担保物和当地公共产品的角色。因此, 城市化经济对于鼓励合作关系是很有吸引力的。
4 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一般创新理论与集聚经济的基本原理, 并试图用学习和合作在创新与集聚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找出在创新生产中二种集聚经济 (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 之间的优势。相互作用的创新模型在考虑了诸多条件, 如复杂的产业链环境、知识的广泛传播、信息的不完全性及研究能力的局限性等, 很好地解释了当前的创新活动。该模型主要研究了参与者之间学习与合作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 通过活跃的学习过程和合作关系进行创新生产, 城市化经济要优于地方化经济。那些对创新活动要比一般企业有更高依赖性的高技术企业倾向于布局在大都市, 这也支持了城市化经济在创新生产中的重要性。
当然, 本文并不是反对发展地方化产业区, 而是认为, 假如地方化经济能增强与大都市区的联系或借鉴更多的城市化优势, 那么, 地方化经济也会产生更多的创新。如当前专业化产业区和大都市之间交通网络系统的提升可能会提高这些产业区企业的创新活动。如果想通过吸引或留住创新企业或高技术企业以促进创新, 就要改进城市的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以提高一个城市的形象, 而这对于将R&D人员、工程师及技工吸引和留在本地也是很有用的。
地方化经济 篇2
贵溪市地方税务局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既来源于经济,又服务于经济。地方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稳定、充足、持续增长的财力保证。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地税部门是组织地方税收收入的承担者,应当更好地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灵魂,坚持把支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做大地方税收规模这个中心,地方税收收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地税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38.5%;2009年组织地方税收收入3.3亿元;2010年,组织地方税收收入
4.4亿元,同比增长了33.3%。为地方政府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全面服务经济发展。
我局把思想认识和工作着力点统一到中央、省、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对决策上来。近几年来迅速调整和落实一系列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税收政策,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理念。2010年全年共审批减免税收1267.13万元。一是全面落实经济适用房开发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响应中央关于积极改善民生的号召,解决和改善居民住房问题,我局全力支持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开发建设,落实国家为鼓励经济适用房开发而制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已减免经济适用房地方税
1收126万元;二是落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我局专门开辟了“下岗再就业优惠绿色通道”,由专人来办理减免税手续,并与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建立联系服务制度,开展点对点帮扶活动。2010年共为下岗再就业个体户办理减免税124户,减免各项税收63.2万元,企业1户,减免各项税收33万元;三是落实困难型、成长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共为7家企业减免地方税收410万元;四是落实减灾、救灾税收优惠政策。在2010年上半年洪水灾害中共减免12户企业房产税29.6万元,土地使用税204万元。其次支持贵溪电厂“上大压小”重大项目建设,减免房产税65.5万元,土地使用税613.5万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减免2户企业所得税258.1万元。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为纳税人在生产资金周转上缓解了压力,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帮扶企业渡难关。我局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对我市重大项目明确由局领导班子成员挂点分项目跟进服务,确保税收政策和服务措施落到实位。建立了大项目税收跟踪服务制度,实行“双向监控”,高效地开展重大项目征管服务工作。一是提前介入,界定征管对象。我局及时与市发改委联系,取得每年新列入的重点建设计划项目,依照市政府协税护税管理办法文件精神,逐一对照,明确征管对象,逐户联系项目单位办理纳税有关事宜,建立征管台账,一户不漏的进行管理;二是深入施工现场,做到心中有数。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经常去项目施工地和指挥部了解工程进度,查阅
承包合同、抄录工程材料预算用量,提供政策咨询,加强与办税人员的联系,建立融洽的征纳配合关系,做到了征管有理有据,投资进度,一目了然,征纳关系和谐顺畅;三是送政策上门,快捷办理纳税事宜。我局将重点项目纳税计税依据、申报办法、服务承诺、税收管理员联系方式印成小册或卡片,并指定一名服务联络员;四是帮助企业办理涉税事宜。及时送到每一个项目指挥部,使他们能够缴明白税,缴放心税。对一些住地比较偏远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来分局办理纳税事项的,基层管理分局还派员上门现场办结。贵溪电厂“上大压小”等重大项目办税人员对我局的服务意识无不交口称赞。
贵溪的经济含铜量非常高,尽管我市2008年铜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贵溪市委、市政府应对及时、措施有力、近两年来贵溪铜产业反而得到了发展壮大。而我们地税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始终关注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在困难中求生存、谋发展,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怎样渡过危机出谋划策,运用税收杠杆职能帮助铜产业企业优化资源配制,加快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促进了铜产业的升级转型,全力以赴支持我市铜产业发展。
(三)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确保税收稳定增长。
近几年来我局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严禁寅吃卯粮、虚收空转、转移税款、违规提高税款预缴比例以及先征后返等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税收
经济分析,做好税收预测工作。建立了税源分析制度,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加强对重点税源地区、重点税源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经济税收分析,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三是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征管措施,加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堵塞征管漏洞。去年我局全力落实贵溪市工业园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两开征一提高”政策,增加了地方税源。2010年园区以上“三税”同比增收4691万元;四是强化了地方税收协税护税网络建设。2009年以政府的名义下发《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协税单位的责任,强化代征代扣,加强考核奖惩。我局建立了与工商、国税、土地、房产等7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制度,已有21家单位与我局签定了代征地方税收协议,2010年代征地方税收2300万元,很好防止了地方零散税收的流失。目前“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在我市正在逐步形成。
(四)构建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作为职能部门,我局上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简化办税程序、落实两个减负、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合理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平、文明服务,研究制定了《中长期纳税服务规划》;二是充分利用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在全市全面推行财税库联
网、自助缴税、POS机刷卡缴税、批量扣税等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给纳税人申报更多选择余地。2010年全市网上办税纳税户达到340户,网上申报纳税金额3568万元,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划缴税款 2680万元,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三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专门设立了“铜加工企业服务绿色通道”,打造“贵溪地税志愿者服务队”等服务品牌。将纳税人所需的涉税咨询、税法公布、事项提醒、表单证书下载及各种临时性急需的数据、报表等业务,通过互联网“纳税人之家”QQ群实现操作,方便一些地处偏远山区的企业纳税需求。推出“电子地税”服务举措,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纳税服务。
今年是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贵溪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贵溪市“项目推动年”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地税行政效能、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创优地税发展环境,为促进贵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化经济 篇3
【关键词】地方金融工作;地方经济发展;关系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金融工作逐步得到各级政府和党委的重视,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必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体制。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有着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工作的开展,为保障地方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必须做好地方金融工作。在此情况之下,如何高效开展地方金融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其中准确把握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是基础,也是关键所在。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目前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缺乏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合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注重自身经济发展,未进行地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资源共享达不到需求,使其处于闭塞发展状态。
其次,产业结构较单一。诸多地方政府以该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特色产业。一方面,特色产业有利于地方政府开发地方特色,提高产业知名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未有效引进相关产业,使得地方经济仅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最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存在差异,资源的开发效率不同,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别,引起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出现,阻碍国家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地方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得知,现代金融活动不再局限于资金和资本的借贷,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渗透等功能得到广泛应用。2001年,白钦先先生指出金融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其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自然属性,金融本身属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二是特殊性,金融是一种能够配置资源的资源,存在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金融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党委工作的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提出金融生态的理念,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实现政府支持金融、社會支持金融的状态,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将管理权限下放至省政府,实现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城市商业银行,迫使金融建设的方案提出,使得地方政府与金融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就目前分析得知,诸多地方政府存在金融缺位的现象,导致金融工作是市政府相关决策相脱离,未充分发挥金融工作的作用,显示其优势,从而造成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金融知识掌握缺乏,金融政策信息不牢靠,导致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难以正确把握相关的金融政策,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影响相关政策的决策,造成错误决策,导致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对金融工作的正确认识,导致金融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地方利益,违背了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导致地方经济与金融政策相背离,影响整个地方经济发展。
最后,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由于人才缺乏,地方政府为能有效争取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胡锦涛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必须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管理,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以金融规律为依据,开展金融活动,提高领导的金融管理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金融工作,做好金融工作,促进金融工作的发展。
四、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地方金融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地方金融工作。总而言之,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方金融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金融以特殊的资源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各级政府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其具有强烈的需求,因为各地政府深知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如果过小,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难以实现,从而降低金融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地方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适中,致使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互动性,标志着地方金融工作正处于成熟发展阶段,使得地方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从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和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如果过大,则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利用率降低,从而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和优势,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必须指导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规模研究、分析基础上,探究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相应的金融资源,了解其优势的同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现代金融知识的指导下,以相关的金融规律、规则为依据,改进地方金融,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金融工作得到完善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有序开展,反之,地方金融工作的完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是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地方金融工作得到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地方经济发展。首先,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通过不断开发地方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的优势,占领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地方金融的发展。其次,加大地方与地方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的目的,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后,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在自身不断创新、发展技术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地方经济增长的目的,从而完善地方金融,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地方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彼此之间的影响
地方金融工作贯穿于整个地方经济发展过程,简言之,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与经济。地方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地方金融的支持,金融工作的完善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有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双方发展。总体而言,地方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1.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金融工作的发展
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以地方金融工作为内在动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工作的支持,为其提供动力,筹集资金,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金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资金环境包括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情况、资金循环状态等,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体现了地方金融工作开展的情况。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的开展,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体现了地方金融工作的开展情况。
2.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有效开展
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且为金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检验地方金融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六、讨论与建议
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地方政府应有效融合两者,达到两者的高度结合,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地方金融工作。然而,如何有效结合两者,使其作用发挥达到最大化,是诸多地方政府讨论研究的重点。下面笔者将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有效结合两者的几点建议。
首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工作均是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避免忽略一方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地方金融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最后,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结合地方金融,以地方金融工作为依据,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在开展地方金融工作时,必须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
七、小结
本文在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存在的关系和彼此间的影响。总结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离不开地方金融的支持,地方金融工作的开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因此,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金融工作效率,应坚持一视同仁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充分发挥两者间的关系,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龙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武汉金融,2004,(3):59-60.
[2]李建英.地方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特区经济,2012,(8):290-292.
[3]赵彩辉.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财经界,2013,(32)
[4]赵彩辉.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財经界(学术版),2013,21:13.
[5]任可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决策探索,2012,(8)
[6]顾晓鹏.发挥金融主力军优势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J].当代贵州,2012,(11)
[7]王学信.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的关系为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121-124.
[8]彭宝玉,郭扬.金融地理及其与地方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2,09:66-69.
作者简介:
地方化经济 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科技园区,中关村,地方化经济,硅谷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1980年至1988年电子一条街时期、1988年5月至1999年6月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和1999年6月起根据国务院批复, 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的发展时期。
(一) 电子一条街时期 (1980~1988)
1980年, 中关村物理研究所研究院陈春先等人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 开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该服务部采取“不要国家编制, 不要国家投资, 自筹资金,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的方式, 面向来自社会的需求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 推进技术扩散, 中央批示肯定陈春先的做法, 认为这是走出了一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新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国家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领导和科技人员也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开始在中关村地区创办科技企业。1988年3月7日,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同意在中关村试办高科技产业开发区。
(二) 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 (1988~1999)
1987年底,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成立调查组进入中关村调研。调查后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同意在中关村试办高科技产业开发区。而后, 北京市政府按照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决定, 组织力量起草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暂行条例》) 。经过国务院的正式批准, 6月, 北京市制定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并按照该实施办法由海淀区政府设立了试验区办公室, 做为海淀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行业管理。由此,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以下简称“试验区”) 正式成立。
截至1999年, 试验区形成了“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 先后两次批准将丰台园、昌平园和电子城、亦庄园纳入试验区政策范围。高新技术企业达6690家, 企业从业人数达24.3万人, 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49亿元, 工业产值763亿元, 利润67.5亿元, 上缴税费40.8亿元, 出口创汇9.6亿元, 实现增加值226.1亿元。
(三) 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 (1999~今)
1999年8月,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1年, 园区新增位于西城区的德胜园和位于朝阳区的健翔园, 中关村园区形成一区七园的格局。截止到2010年, 中关村已形成“一区多园”的格局, 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多园: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中关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高技术产业。与20年前相比, 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 总收入从14亿元到超过10000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40%, 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发展到500亿元, 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生物工程、能源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 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探索了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协同创新的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快速集聚, 中关村成为我国创业最活跃、高素质人才最集中的区域。
二、中关村地方化经济分析
(一) 地方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又称作专业化经济, 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 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 通过产业功能联系获得外部经济, 例如我国北京中关村、美国硅谷等。地方化经济具体指某一特定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 是相似或相同生产环节的企业集聚, 重点是依靠隐性知识的获得。
(二) 中关村的地方化经济分析
从以上对地方化经济的介绍中来阐述中关村地方化经济的表现。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截止到2008年,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437家, 并且企业成为了创新的主题, 实现总收入10222.4亿元, 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等为主的庞大产业群, 建立了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电子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多个特色专业园和产业基地。研发、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产业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中关村总量的一半以上, 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了26.4%,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产业结构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 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中关村第二大产业。
2、知识溢出明显。
中关村园区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为首的高等院校39所, 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70家, 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1个,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65家。另外, 中关村聚集了500多位两院院士, 在校大学生4o余万人, 每年毕业生超过1O万。2005年, 园区从业人员总计69万多人, 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67%, 创新资源聚集优势明显。
3、规模经济的实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规模经济其实是地方化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规模经济体现出专业化、学习效应、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加剧了其专业化和学习效用, 降低生产、研发中的成本, 使得长期生产成本下降, 这一系列表现都体现了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4、政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988年以前, 由于没有传统计划体制的栓结, “自发”形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基础设施的拥挤、市政建设和规划的混乱以及宏观管理和政策不到位等。随着政府的逐步介入, 从制定如补贴、低税收、融资、技术支持、市场保护、出口激励等措施来促进科技园区技术创新, 政府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产业政策, 促进了高技术企业在中关村的集聚。
三、中关村与硅谷的比较
(一) 硅谷简介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创新集群, 它不仅是全球电脑科技产业的心脏和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圣城“麦加”, 还是世界风险投资家的乐园, 也是全美国经济增长最快、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硅谷的地方化经济主要有以下表现:
1、丰富的人才资源。
人才是硅谷最重要的资产。硅谷有著名的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5所著名学府, 还有5所加利福尼亚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 近10所专科学校和几十所技工学校, 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洛克希德研究中心、IBM研发中心等私营和国营研究机构, 成为硅谷创新的引擎。
2、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创新服务体系。
硅谷独特的创新文化, 其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硅谷的创新服务集群主要包括研发、科技咨询、工程技术服务和工业设计等部门, 总体规模仅次于软件产业, 企业数量超过其他集群, 且是唯一在2001~2005年间就业岗位出现净增长 (4%) 的产业群。这些企业可以提供流水线式的专业服务, 从而缩短了创业的周期, 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3、庞大的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 在硅谷起步阶段, 风险投资相对薄弱。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 风险投资就在硅谷的发展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1977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为5.24亿美元, 1983年猛增到36.56亿美元, 最高达到2000年的约345亿美元。
4、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
硅谷的创新网络由4个基本行为主体组成: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及中介机构。这4个不同的创新行为主体相互分工与协作, 共同建立了以地区创新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二) “中关村硅谷”的讨论
目前关于中国能否成为中国的硅谷有两种看法, 中关村成为硅谷为期不远, 中关村离硅谷尚有相当距离。
笔者认为中关村和硅谷根本的不同在于文化不同。硅谷强调创新文化, 并且这一文化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充分考量之后的文化, 是以市场为前提、以人才为主导的文化。而我国的中关村, 虽然在一些方面和硅谷类似, 比如大学的存在、工程师的聚集、著名企业的聚集等等, 但是, 两种不同的发展形式有着不同的文化作为主导。
在我看来, 中关村的文化有一种盲目创新的趋势。过分强调创新而不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 那么在产品上市之后, 如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必然会被淘汰, 那么这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更是投入以及知识的浪费。
知识是创新的源动力, 政策、资金等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支持。那么中关村既然已经有了很好的创新的条件, 比如北大、清华等很多名校的资源、各种服务性企业的支持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那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勇于冒险, 将这些资源有的放矢, 避免浪费, 另外, 还应该在一些方面加强投入, 比如风险投资、人才的吸引、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等等。
硅谷是世界的奇迹, 不可模仿, 但可借鉴。我国中关村的发展可以借鉴硅谷的创新文化, 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创新和研发, 以我国的大背景为前提, 有效地为生产力服务, 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硅谷”。
参考文献
[1]、《中关村科技园志》
[2]、《中关村科技园区年鉴2008》
[3]、邬滋.集聚经济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基于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6) :109-112.
[4]、付信明, 张劲松, 张文辉.中美典型高技术创新集群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中关村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2) :38-40.
地方区域经济学论文 篇5
一、地方性高校开展区域经济学教学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与区域经济学教学特点的不适应
区域经济学学科具备综合性、应用性与区域性特点,这要求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之外更要注重应用性,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从而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重心局限于理论,学生只是掌握或记忆理论和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根本没有掌握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必然要求由传授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型教学模式转变,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知识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体系的滞后,缺乏地域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中最年轻的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区域经济学起步更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区域性经济问题,如不同地区发展路径问题、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城市化问题等。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区域经济学科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但因为本课程开设时间不长,经典教材不多,如现在为众多高校使用的孙久文的《区域经济学》,该类教材大多都是对于经典理论的梳理和介绍,案例引用并不多,而且案例大多是国内或国外发生的经典性案例,缺乏地域性特点,难以培养学生关注、分析和解决地区性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
西部高校地处经济相对滞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样带来了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教学理念的滞后,难以吸收经济学类精英人才。现有的经济学教学者大多为新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或由经过短期深造进修的老教师承担,区域经济学学科教学经验缺乏,甚至缺乏对经济学科体系的完整把握。地域的偏僻使得教师与国内及国际先进经济学理论和观点有所脱节,缺乏敏锐的经济学触觉,难以把握经济学发展动向,无法进行深入的相关科研工作。以上这些是地方高校开展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碰到的最常见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突出探究式教学的地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转变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着重于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着重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具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1.案例穿插讲授
在校大学生缺乏对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就理论言理论,学生很难予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本课程的重点或难点时,应穿插使用案例,用大家熟知的案例来分析说明深奥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解释区域开发中的政府作用时,可利用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这一经典案例。但在案例使用中需要注意案例与学生生活的可连接性,书本上许多案例距离学生比较远,如这里提到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案例的引用,对于中国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学生而言太遥远,如果能在备课中将本土或本国大家所熟知的案例引入,则更具有现实性,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现实并掌握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
2.热点问题讨论
为保证理论和方法的实用性,在某章节或某问题讲授之后,教师可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及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如针对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增长理论,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以及西部大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梯度理论,可以引入中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案例,激发学生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展开讨论。这种热点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经济事实发生背景和原因,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形式更是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教学相长。本方式需注意教师仅仅是指导,而要避免给出固定标准答案,禁锢学生思维。
(二)灵活多样的课外辅导
教学应当不局限于课堂内,应该开展各式的课外辅导与教学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巩固学生所学的的相关理论。
1.开展专题讲座
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高校、知名企业或是政府经济部门邀请一些专家、企业家或政府官员来校召开专题讲座。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这一形式在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专家、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最好能在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与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
2.组织学生亲身实践
在搞好课堂案例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是情境案例,即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区域政策制定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区域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到企业参观学习,以使学生能够更感性、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完善学生学业的考核机制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考核方式大多是闭卷笔试,弊端有二:一是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因此,应当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多样化考核。建议将最终考核成绩的评定分为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以及出勤率三个版块,从学生科研论文的情况、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等对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甚至可以采取面试和口试方式,以综合性案例来考察学生在事实获取、探索研究、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探究型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仙游县教育信息网
★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探讨
★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之我见
★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 房产信息网/房产中介口号
★ 人格特征的民法学诠释研究论文
★ 四个诠释对照检查
★ 地方民间艺术传播措施论文
★ 县地方税务局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汇报
大工程给养地方经济 篇6
1987年10月,龙羊峡水电站的第一台32万千瓦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其强大的电能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向西北电网。而在离龙羊峡水电站好几公里的一个叫做瓦里关的小村庄,这里的藏民们仍然沿用着古老的照明方式—酥油灯。
1990年,龙羊峡水电站把输电线路架到了这个小小的村庄,从此藏民们的家里开始用上了电灯,结束了一个长久的酥油灯照明时代,这个美丽而古老的小村庄有了新鲜的血液。尽管龙羊峡水电站这一工程不大,但对地方政府和民众来说,还是看到了“大工程”所带来的希望。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一带,水电站对地方经济的促进功不可没。
这个例子可能已经久远,而青藏铁路的开通可以说意义是非凡的。
从一些媒体报道的相关数据来看,去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面进入试运营3个月旅游高峰以来,西藏共接待过中外游客1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4%。试运营的前4个月,西藏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高达24个亿。青藏铁路的开通给西藏游带来了历史机遇,各个行业也密切关注,尤其是航空业发展迅猛,国内各航空公司纷纷争夺西藏游蛋糕。到目前为止,东航、川航、南航、国航、海航等5家航空公司纷纷介入西藏开辟航线,一举打破了以前由西南航公司独家垄断的格局。
本人曾接触过一家东北的矿业企业,其公司老总在九十年代初期曾有机会买下西藏自治区一处矿山,这个品位非常好的矿山几经考量后他还是放弃了,原因是没有铁路,根本无法运输。如果当初这家企业买下这一矿山,其经济效益不知会翻多少倍。青藏铁路开通后,丰富的矿产资源加上青藏铁路低成本且全天候不间断的运输前景,目前已使许多投资者十分看好西藏的相关资源开发。而自治区的领导们也为接待各路投资者们而忙碌不停,青藏铁路的建设给当地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狂潮。而包括未来战略物资的运送,青藏铁路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如东部沿海的现代化城市宁波,宁波一直以来试图打造一个大港口、大产业的大都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优势,宁波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2007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达565亿美元,人均外贸经营额突破1万美元,达到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已有750家境外企业和机构落户宁波,其中包括30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杭州湾跨海大桥使宁波的大港口计划越加清晰。宁波规划建设了杭州湾新区,重点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新型能源、航空食品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目前已开发一期3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累计引进内外资项目247个,总投资约340亿元。这些蓝图要成功实施,杭州湾跨海大桥将功不可没。不难发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辐射效应带动下,整个杭州湾沿岸地区都将加速新一轮产业布局。
还想再说说曹妃甸工程。曹妃甸工程不是简单的一个工程,它是多个工程的集合体。首钢集团钢铁厂搬迁至曹妃甸可以说是曹妃甸的最大亮点之一,去年初曹妃甸正式开工建设的首钢京唐钢铁公司钢铁厂项目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国务院重点工程和河北省“一号工程”,而未来在能源、港口方面的项目将使曹妃甸的角色日益重要,将给唐山的经济发展增加不小筹码,也将成为唐山建市以来的最好发展机会。
地方化经济 篇7
专业设置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 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 使双方实现对接, 为产业发展服务。这对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娄底支柱产业和主要产业, 充分利用娄底地方产业优势, 开设有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园林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几个特色专业, 前3个专业已成功入选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专业。这些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市场以本地为主, 几年来, 累计为娄底社会经济建设一线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为娄底“加速赶超”战略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办学水平
根据不同特色专业的实际情况, 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
2.1 订单联合培养模式
以省级精品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等为代表, 学院紧密对接娄底煤炭产业, 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学院承办”的思路, 通过“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方式, 采用“2.5+0.5”分段组织教学, 设立资助基金, 实行免费培养。
2.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一是以省级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代表, 以产权连结校企股份公司为平台, 以生产联合收割机和啤酒贴标机零部件及整机开发为依托, 校企共同开发机械加工领域“产学融入”的学习领域课程,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各环节和时间段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考核检测标准及保障措施, 形成了由校企双方参与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二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畜牧兽医”等为代表, 依托娄底的产业优势, 根据生产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的特点, 全学程实行三年三循环, 通过学徒、协岗和准员工顶岗3个阶段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三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园林技术”等为代表, 根据专业特点、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构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 即“1+2+2+1”模式, 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实现“做中学、做中做、学中做”,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进度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指标相融合。四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等为代表, 围绕项目或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做都根据企业工程项目或工作任务, 制定实施专业教学计划, 形成了“621”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2.3 双证融通培养形式
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为代表, 针对企业对人才岗位职业能力专门化的要求, 引入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行业技术标准,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中实行“一接两融”办法, 即教学目标与国家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接轨, 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融合。
3 搭建产学研平台,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对接娄底三大产业——煤炭、农机制造、农业, 学院搭建了华南娄职煤炭安全服务有限公司、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娄底经济开发区中阳村三大产学研平台, 组织科研服务小分队进企业、进农村现场开展科技服务, 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煤矿开采专业的教师就规范娄底煤矿开采秩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当地十多家煤矿。机电专业教师研发的“南方水稻轻型联合收割机”获国家发明专利, 技术应用于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联合收割机生产中, 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农林类专业教师对本地特色果树基地、苗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当地农民种植桂花、香樟等绿化苗木500万株, 发展特色观光果树产业, 亩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组织教师集中下乡为农民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分发农技资料, 组织校企合作实体生产的收割机免费为村民收割。学院围绕娄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近3年, 学院教师参与娄底政府企业行业调研、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指导近200次, 共获得专利14项, 立项或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53项, 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6项, 为娄底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养料。
4 提供优良的职业培训认证服务, 及时培养地方急需短缺人才
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思想, 确立了服务“三农”, 服务新农村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的培训思想。面向娄底企业、农村和社会, 建立了政府、学院、企业 (行业) 多方互动的职业培训机制, 形成了科学的职业培训体系。成立职业培训中心, 制订了《职业培训工作暂行规定》。依托设在学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湖南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测试点等机构, 面向社会提供焊工、维修电工、花卉园艺师等26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鉴定, 近3年完成15000多人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构建多样化培训平台, 重点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农业新技术、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在岗提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学院现为湖南省“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娄底市免费培训农民工百校行动院校、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娄底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示范基地等18个培训基地, 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多项, 累计培训22903人次。通过“与政府共建”、“与村组合作”、“与村办企业合作”, 以“人才培养”、“项目培训”、“产业开发”、“合作研究”、“信息咨询服务”等方式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造了生猪产业湘中丘陵区区域试验站、现代油茶林繁殖基地、中阳村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基地等合作平台。
5 致力校园文化与社区服务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引领辐射作用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不仅要对高职教育发展起示范作用, 同时也应引领带动地方文化建设。一是实现校园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食堂、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羽毛球馆、篮球馆等校内文体设施对外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校园网基础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能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学院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与课件、教学信息、图书资料等资源查询使用, 实现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网上互动功能;“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创业论坛”、“专家论坛”、“校友论坛”邀请了专家、学者、企业家、能人主讲, 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近3年来, 举办各类省级以上竞赛和研讨会议10余次, 接待省内20余所高职院校来校学习交流, 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接受了资源共享学校学生1000人次来校实习实训, 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和娄底的地域影响。二是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开展了家电义务维修、书画展、街区文艺演出、心理健康咨询、科普知识宣传、禁毒宣传、低碳生活环保宣传、植树等活动;每年组织学生下到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支教,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爱心支教团连续几年被评为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参考文献
[1]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职教与经济研究学报, 2010 (1) .
地方化经济 篇8
所谓经济危机, 按照1929年那次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语境来讲, 是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不足造成的产品大量积压, 形成了供需之间的极大的失序, 造成了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的脱节。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无序化、市场失灵造成的。我们可以看出, 当年那次经济危机基本上完全发生在实体经济阶段, 即从货币到产品、从产品到货币的生产流通阶段。而这一次的经济危机, 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殊性, 即危机发生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经济环节当中, 主要是金融、信贷和证券。美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其庞大的消费是依靠对全世界资本的占有维持的。全世界的投资银行、信贷企业、融资证券实体都设在美国, 而美元又成为世界货币, 与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挂钩, 因此, 美国的一切经济危机都可以通过不良资产打包、证券化输出给全世界, 从而化解本国的金融风险, 所谓“美国赔钱, 世界垫付”。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衍生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使得各国都开始重新关注虚拟经济这一新型的经济形态的定位和真正作用。
二、经济危机与地方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理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是理性对待并有效治理经济危机的前提。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虚拟经济则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的活动。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 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 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发展虚拟经济, 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而不能相互脱节。虚拟经济在最初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环节, 主要负责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刺激实体经济的市场和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而伴随着金融产业、信贷机构和证券市场的成熟和技术化操作的完备, 虚拟经济已经愈发自成体系, 逐步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 并开始以一种按照实体经济规律难以解释的规则影响实体经济的市场, 甚至操纵实体经济的运行。但是这种独立也是有前提的, 即虚拟经济的繁荣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基础上, 虚拟经济的一切收益必须要在实体经济中得到体现和实现, 例如, 抵押贷款用于房产建筑, 最终要通过房产买卖的收益来实现。
(二) 经济危机与地方实体经济。
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的影响相对缓和, 因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且国家有强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广度。然而, 一些发达省份, 诸如广东等外向型企业、对外贸易业务挂帅、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变化的地区, 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对明显, 如多数企业倒闭、裁员, 失业率倍增等等。当然应该看到虚拟经济对于地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即有效的盘活沉淀金、激活企业、刺激创新等。首先,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 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 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 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 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 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 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 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与1980年相比, 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 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 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然而, 虚拟经济毕竟是要依靠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得以维持, 否则, 巨大的泡沫加上高额的金融风险必然带来经济危机的隐患。很多地方企业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要么向银行贷款, 要么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 或遇到市场紧缩, 企业破产倒闭, 实际资本创造的利润增值得不到实现, 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 就成了白纸, 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三、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职能定位
我国历来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干预。美国学者乔姆斯基声称此次金融危机标志着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的终结, 意味着市场失灵已经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下得到了验证, 宣告了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的整合趋势。这一点对于中国而言, 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没有标榜自由主义的原则, 主张完全放任市场运行, 结果导致了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 而7000亿美元的救市行为虽然在美国议会的多次设阻下仍能够执行, 体现了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决心和远见。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重点解决民生项目、农村问题等, 也体现了这一点。各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超过10万亿, 在各个层次上拉动内需, 在银行一再降息的情况下刺激消费, 从力图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对地方经济的不利影响。足见, 政府干预作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角色, 已经在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屡遭打击的命运中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肆虐一时, 造成了欧洲、日本、中国等经济区域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相较1929年的经济危机相比, 其特殊性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乃至干涉。因此本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当代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地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政府在其间的定位和职能。
关键词:经济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政府
参考文献
[1]、J.G.格利, E.S.肖, 199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 中译本,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 中译本, 人民出版社, 1998
[3]、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地方化经济 篇9
1 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1. 1 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凸显了科技人才的作用。高素质人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差别较大,沿海城市、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也相对落后,高科技企业也随之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其次,高等教育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在探索如何将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科研产业的排名比较靠前,体现了教育对于经济的技术支撑。随着高校的发展,很多高校的不同专业已经能够为我国企业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持,并且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体现了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最后,高等教育的费用消耗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高校扩招的同时,也必然要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在无形中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之相关的行业的发展。在高校发展和扩建过程中,总是能够带动其周围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消费能力较强,尤其是90 后的学生,其各个方面的消费相对较多,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 2 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方经济决定高等教育的模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事业也发展较快,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经济的发展才能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经济发展中要将高校教育列入其中,教育要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目的,才能确保其在经济发展中社会地位。
其次,经济发展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速度的影响体现在物质保障提供和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的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地区要开放重点项目,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注重教育与经济的切合点寻找,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教育结构改革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改革和重组是一种必然现象。而这一现象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策略,要求高校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人才的培养和资金的投入要始终围绕经济的发展。
2 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要求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但在目前的形式下,二者的结合还不完善。我们要正确高等教育发展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高校在适应经济的改革过程中,体制改革不彻底。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体制改革受到限制。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政府在资金上给予高校支持,但同时在科研及管理上的干涉较多,不利于高等院系的制度创新。相关法律并未对高校教育结构优化做出规定,这也使得一些高校在发展和制度改革过程中找不到方向。在运行机制上,传统教育体制分割了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虽已经得到改善,依然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受限于经济等因素,无法积极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影响其人才培养。市场经济机制无法发挥积极的作用。教育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弊端。经济与教育之间息息相关,这就造成了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无法提高,又无法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使经济与教育的结合不紧密。我们将二者作为当地发展的两个子系统,会发现无论是在管理体制上、地方政府作用发挥上,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上,均存在不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服务与合作关系并未完全建立,缺乏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企业,尤其是科研企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造成教育发展无法满足经济需求,为此应提出市场的解决策略。
3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提高的共赢
3. 1 发挥政府对教育机构及经济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经济和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其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都决定了教育的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优化。政府应重视经济的发展,了解人才和科研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同时,要制定积极的法律法规,规划企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结构优化,使其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针对高校体制不合理的现状,应从根本上强调其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对于高校体制改革的引导作用和统筹作用。
3. 2 注意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差距。发达经济下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扩招明显。但这会造成两个结果。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高校无法承受扩招的压力,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人才缺乏。因此,应强调综合发展,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形势,适当增加对西北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当地教师的待遇,防止人才过剩和人才缺乏过于明显。从高校的发展来说,督促其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 3 进行教育改革,使其适应经济的发展
基于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应从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入手,培养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其中课程改革是重点,基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课程设置,以社会岗位需求来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对高校中不合理的专业进行及时调整。增加市场需求大的专业,相关资料报道了未来几十年内,我国高校诸多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找到工作,国家相应地提出取消一些教育教学专业。这显示了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性。高校还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尽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基于现代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科技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教育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综合型人才支持。
3. 4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探索
高等院校掌握着巨大人才优势,高校应积极走出去,发挥其人才优势。从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入手,及时了解企业需求,针对企业需求建立经济科技群。扩大教育的发展规模,为企业生产和研发提供人才支持,培养懂技术、懂科研和懂管理的人才,逐步完成产业调整,使其对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学研发展策略是地方经济发展必要措施,要求高校建立相应的对策与运营管理制度。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少是其主要特点,应注重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将经济发展中科技这一要素作为核心来提出发展策略。
4 结论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增多。人才的缺乏在一个过程中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高等教育机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这就体现出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证明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的支持与高校自身的策略调整,才能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和谐共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及高校都应认识到地方经济与教育相结合过程中需要的条件,以及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3).
[2]刘广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探析[J].科协论坛,2011(7).
地方化经济 篇1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首先要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现在很多高校的理工类系院都会或多或少地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近年, 在校企联合组建的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积极组织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践、安排教师顶岗实践, 学校还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讲课, 企业还会派优秀人才到学校一起参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工作。比如:在企业的建议下把相关理论课程和企业实际操作原理方法合并, 增加和企业实际紧密联系的具有应用型和实操性的新课程,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的发展,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随着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推进产业升级, 对新生进行职业培训,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 能使地方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高校产教融合教育,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满足企业对岗位的迫切需要, 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标准化需求;高校进行产教融合模式与区域经济用人标准相协调, 以市场需求为准则,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总之,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二、高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规模发展不平衡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我国高等教育人数不断上升,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地方高校职业教育, 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 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跟不上高校教育的步伐。特别是一些二、三线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难以引入大企业在本地域投资建厂, 产教融合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来合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能会制约该地区高校的产教融合的发展, 而高等教育的匮乏又会反过来制约产业的升级与技术的创新, 从而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2. 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了解与信任
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多企业对地方高校的服务状态不了解, 甚至有些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尽管有些地方的高校完全有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社会提供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地方企业仍然会舍近求远, 寻求地区外的重点高校提供人才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而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基地, 对外的人才需求比较小, 有些小的企业虽然对高校的服务需求比较大, 但是其自身发展条件有限, 这样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 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
3. 专业设置不合理
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规模的扩大, 对院校内部的管理不够重视, 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多是跟风, 没有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人才需求关键点进行人才的培养, 专业设置存在落后、雷同、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单一、不切合实际等问题。还有些高校存在“因人而设”的现象, 没有充分地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这样, 就很难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
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教育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高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专业性比较强。经济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高校的教育要根据市场经济进行相应划分,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 使高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控制教育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考虑规模的扩大, 要同时注重教育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提高。质量是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应该注重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式, 注重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适当控制教育规模, 确保提高地方教育的质量, 更多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素质高的人才, 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引名企入住校园
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 要积极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让学生有到大企业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一些工程专业、机电专业以及维护专业的学生, 更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联手, 共建创新创业园等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校企双方积极合作培养专业性强的学生。比如学校与路桥集团等施工企业合作, 在学校内开展工程机械操作、维护保养、维修等培训班。有专职教师在驻校企业顶岗实习, 使教师扩展维修的挖掘、工程机械、维修经验和维修技术等,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 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 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积极鼓励重点学科与重点企业的合作, 把教育科研扩展到企业车间, 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来设置, 同时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自身的学科结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 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 以便满足地方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 形成一个“需—产—销”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做到高校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于高校教育的提高。
4.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合理的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促进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地方教育失衡, 大学生的供给可能会影响地方人才劳动市场需求结构, 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率, 也就制约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从而间接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 优化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优化高校教育结构, 一方面要科学规划高校的层次。优化办学结构、办学模式, 实现地方高校的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地方经济发展层次比较多, 包含各行各业的发展, 高校在育人方面也要建立多层次的育人方案。随着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培育服务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 利用多层次的人才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协调的关系, 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也能促进教育的提升。高校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适应现代化地方经济发展形势而设置的, 产教融合能为企业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又带动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又能促进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29) .
[2]周赣琛, 王梓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 2012, (9) .
[3]徐龙志, 敬丽华, 蒋心亚.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与优化升级——常州高职园区专业错位发展研究[J].职业时空, 2013, (9) .
扎根山区 助推地方经济升级 篇11
让乡村融入现代支付结算新生活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切实提高服务支农惠农水平,着力解决好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屏山农商行(筹)全面加快金融服务进户到家步伐。在“村村有机(EPOS机)、有点(金融服务点)、有联络员”的基础上,屏山农商行(筹)一是继续借助乡镇保险代理员、卫生医疗站、商铺等助农取款点,提升金融POS消费、EPOS小额助农取款还款自助机具的活用率;二是继续扩大ATM机覆盖面,广泛宣传自助设备的农户小额循环贷款功能,简便农户随贷手续;三是继续分层推进网上银行(e网通)、手机银行业务(e掌通)运用,首先向商户、代理点机主、村干部等接受力强的客户推广,手把手指导客户体验电子银行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同异地、跨行存取以及飞机票、火车票等订购服务,让农民享受现代化便捷金融服务。
建财政与信贷联动支农新体系
推动“带动”发展模式。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屏山农商行(筹)同屏山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研判,以“种养加”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种养加工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企业+协会+会员或农户”(企业在农产品主要产地建立分协会,吸纳农户为会员,让农户享受收购保护价、利润返还等优惠政策)、“企业+基地+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租用农户土地,让农户种植农产品或养殖肉牛等;或者企业在某一片区域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养技术与疾病防治指导并与农户签订农产品回收协议,规定质量和保底数量,保证不低于保护价收购)和“大中企业+小作坊”(县内外大中型企业与县内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约定县内小微企业将农产品以不低于保护价全部出售给县外大中型企业)三大模式的复制推广,通过以“大”带“小”的带动机制,让农户和企业相互促进,快速成长。
打好配合,以“贴息”“降息”为突破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与政府协同合作,屏山农商行(筹)成为县内唯一一家执行财政贴息的金融机构。为了鼓励农户发展产业,屏山农商行(筹)对全县贫困户进行建档开卡,对加入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建卡贫困户,每户在合作社的担保下可获得0.6—2万元的贷款,并由财政进行贴息,既带动了农户和专合社的积极性,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又有效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
在农民购、建房难这一大问题上,屏山农商行(筹)同屏山县委、县政府一道,对凡符合《屏山县农村住房保障促进行动实施意见》中的“保障对象”和“申报条件”的贫困户,在补助和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都予以每户3万元以内的贷款,并进行标准为利率5%的财政一年贴息,切实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生活。
不光有政策优惠,屏山农商行(筹)为更好地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对财政贴息贷款制定了进一步的利率优惠,对贷款利率在现行标准下统一下浮25%,使得一年期贷款执行月利率达到6‰,一至三年期贷款执行月利率仅为6.15‰。对部分农户存在超过财政贴息贷款的资金缺口情况,屏山农商行(筹)重点推行了最高额度可达5万元的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并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不同,在现行贷款利率基础上进行16.67%-18.75%的优惠,让农民群众可以享受6.5‰-7.5‰的一年期利率和6.6625‰-7.6875‰的一至三年期利率。另外,为提高专业合作社带农、支农、富农的积极性,屏山农商行(筹)在现行贷款利率基础上业予以了20%的利率优惠,信用贷款额度增设到30万元;农专大户和涉农龙头企业予以10%的利率优惠,其中,涉农龙头企业最高还可获得50万元的信用贷款。
摸清市场,大胆探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屏山县还处于百废待兴当中,想要摘掉“特困”的帽子就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的快速崛起,创造直接的物质财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今年上半年,屏山农商行(筹)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做好地方金融机构服务职能,通过实地走访,多方收集,经过2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出具了对县内实体经济行业的全面调研报告。通过对农业、林业、水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专业市场、商圈、工业园区等数据收集和细致分析,准确归纳总结了县域各实体行业的市场潜能和客户需求。在科学的STOW分析下,屏山农商行(筹)以“服从大局、定向支持、立足县域、着眼长远、分类指导、重点倾斜”的指导思想为基准,充分利用网点优势、技术优势、法人优势,明确了客户群体分类,规范了贷款准入条件,制定了合理的信贷投放布局,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推行已有产品、增设新型产品。今年,重点对县内的4个肉牛养殖大镇和2个茶叶生产基地投放了3000万元支农贷款。而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屏山农商行(筹)也从“坐商”转为“行商”,积极主动走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带动县域实体经济高速发展。
地方化经济 篇12
抢占话语权, 影响政策制定
1.找准切入点
山东临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物流集散地, 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城”的战略目标, 实现临沂商城由“买全国、卖全国”向“买全球、卖全球”的转变。这对于习惯了做内贸的市委市政府决策者、商城管理者、商城业主,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临沂市主流媒体, 选择“商城”这个主题, 不仅切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而且符合商城发展规律。
怎样才能做得深、做得透, 成为晚报人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确定了“商城国际化”作为主题报道的发声点, 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报道。事后证明, 这些报道说出了读者之所想, 写出了读者之所不知, 不仅赢得了话语权, 而且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者研究商城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2.找准时机
第一个节点是2011年9月, 临沂举办第二届临博会。“临博会”之后, 浙江义乌的“义博会”开幕在即, 临沂该向“义博会”学点啥?沂蒙晚报组成采访团南下义乌, 深入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访调查, 推出了6期《走义乌观临沂》大型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临沂报业是划时代的, 此前从来没有哪家媒体有如此担当和气魄, 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与媒体观察点紧密相连, 并以事件化的表达和人物故事把“南义乌”的经验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一经刊发, 旋即引起临沂商城决策者和商界领袖的高度关注, 更为市委市政府将打造“国际商贸城”摆上刻不容缓的日程安排, 起到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晚报记者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商城管理者、业主眼中的“义乌专家”, 还被邀请参加“临沂市国际商贸城调研会”现场做主题汇报。沂蒙晚报还将报道汇集成册整理出版了《走义乌观临沂——记者眼里的义博会》专辑, 以及整理的《临沂商城该向义乌学点啥?》内参, 提出了学习义乌做强临沂商城的建议, 为市委市政府工作提供依据。
第二个节点是2012年4月, 国家七部委来临沂调研考察商城国际贸易情况。为此, 晚报再次将“商城国际化”作为报道的主题, 大型系列报道《商城国际化攻略》, 不仅回答“为什么”“怎么了”, 还提出了留住外商“怎么办”的建议。事实证明, 本组报道说得明白、说得到位、说得得体, 不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更得到了临沂市委主要领导的点名表扬, 认为“报道写的真不错”。
解析经济政策, 发挥“消化”功能
1.事件化介入
以CPI为例。虽然CPI反映的是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但很多人根本看不明白。如何让CPI与百姓生活连接起来, 让这个数据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件?在解读CPI时, 沂蒙晚报通过人和事来诠释CPI的涨或者跌。2012年9月的CPI跌至1.9%, CPI重回“1时代”, 菜篮子沉了还是轻了, 居民消费支出多了还是少了, 菜农养殖户赚了还是赔?通过小人物、小事件的切入, 诠释CPI这个宏观的大数据。
2.调查式采访
2013年2月下旬, 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修改〈山东省契税征收规定〉的决定》, 将于4月1日起执行新的房产交易契税政策, 将契税修改为3%~5%。实际上, 临沂市相关部门暂未接到契税税率调整通知。然而, 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 市民“宁可信其有”, 遂扎堆缴税、办理房产证。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对政策的解读与舆论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沂蒙晚报深入采访了政府部门、房产开发商、中介公司, 并公布了缴税地点和注意事项。先后推出了《房屋契税上调临沂楼市影响不大》《临沂相关部门暂未接到调整契税税率通知仍执行3%》相关报道, 真正做到解读政策、服务政府、服务百姓。
3.感性化表达
今年年初以来, 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 汇率的变化到底与当地外贸出口企业有何影响?这也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了解的资料。沂蒙晚报记者通过一张100万美元合同入手, 发现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100万元美元损失了10万元人民币, 这也就意味着在国际经济滑坡情况下, 外贸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大幅压缩。这一形象化的表达, 不仅让外贸出口企业更清楚地认识到处境, 也给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一定的参考。
搭建沟通桥梁, 实现双向互动
如果说传统媒体只是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 那么借助网络、热线则可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状传播方式。
【地方化经济】推荐阅读:
地方经济立法06-02
地方宏观经济06-04
支持地方经济10-09
为地方经济服务10-02
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07-06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10-13
地方特色农业经济08-28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10-26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10-21
地方经济开放度比较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