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2024-10-24

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精选7篇)

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篇1

摘 要:美国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农业、个人提供了高比例的融资服务,对拉动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部门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在实施以和谐为重点的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时期,为解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金融结构的二元性,应把社区银行作为县域发展极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撑,求得社区银行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社区银行;二元结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产权明晰、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一、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探析

由于大型企业及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大型跨国企业不会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柱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农业,这些企业主要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所以,美国社区银行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社区银行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拉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社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分布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的数据统计,美国社区银行10%分布在东北部、10%分布在西部、16%分布在西南部、20%分布在东南部、20%分布在中西部、24%分布在中北部,如图1所示。

图1 美国社区银行区域分布图

社区银行按人口比例在全美国基本上是均衡分布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自己的社区银行。这对于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支持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是中小企业、农业、私营业主等。而社区银行由于自己的经营性质,其主要客户群体也正好是中小企业、农业和私营业主。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的贷款支持,对消除美国二元经济现象、推动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到,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自身资产的比重都超过了17%,最高的达到了20%,而大银行的该比重都在12%以下,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该比例甚至仅为6%。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整个商业贷款的比重也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达到了93.44%,资产规模在1~5亿美元的也达到了77.65%。这两个层次的社区银行达7 204家,占社区银行的绝大多数。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商业贷款的33%。反映资产规模小的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

由表1还可以看出,社区银行小额贷款的单笔平均数额比大银行要高,但是贷款总数额却不如大银行。例如,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为54.593万美元,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小于100亿美元的大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仅为13.523万美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社区银行投放于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用的启动资金,而大银行主要用于临时性的周转资金。

从表2可看出,无论是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农业经营费用,社区银行对于单笔数额越小的贷款,其在所有银行对该类贷款中所占比重越大,对于单笔小于10万美元的贷款,两者的比例都达到了82%以上。这充分体现出社区银行对于普通农户家庭和小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支持。社区银行对农业固定资产的贷款占比达64.6%,对农业经营费用的贷款占比达60.6%,这两个数据也充分体现了社区银行对美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二、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的支持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社区银行成立的初期,政府的保护性政策使得尚未成熟的社区银行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1863年美国颁布的《国民银行法》,规定开办银行的最低资本金只需2.5万美元。这极大地繁荣了社区银行的数量[1]。当然,这也与美国当时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关系。

美联储一直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银行的限制性政策。只要社区银行有能力,大银行能做的业务社区银行也能够做。当然,对大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样对社区银行成立。比如风险投资比例,虽然在绝对数上社区银行允许的投资数要小得多,是由于其自身的资产规模造成的,允许的风险投资比例与大银行是一样的。

(二)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的扶助

美国成立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The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其宗旨是为社区银行服务。一方面,可以向美联储或者国会传达社区银行的意见,维护社区银行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区银行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同时还对社区银行的经营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社区银行发生危机的时候,该联盟可以集中其它社区银行的力量来对有问题的社区银行实施紧急援助。这样,社区银行虽然在经营上相对独立,但是由于有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作为后盾,它们可以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较为强大的合力,在美国的金融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社区银行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

美国的社区银行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社区银行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等。社区银行之所以将他们锁定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一方面,社区银行的贷款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大银行拥有很大的资产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评价一家企业往往是依赖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对于大银行来说中小企业与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所以大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投向财务状况良好、信誉佳、风险低的大型企业。同时根据它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给予其优惠贷款利率。如果社区银行也要去争夺这些大客户的话,相对于社区银行自身的资金实力来说,很低的优惠利率社区银行是承受不了的。相反的,社区银行基于自己的软信息优势,对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借款人道德品行和经济实力的真实情况等都比较了解,所以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的贷款对于社区银行来说不一定是高风险贷款。社区银行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就能了解当地一家中小企业、一个农场主或者个人借贷者的真实状况。这些客户由于无法或者很难从大银行取得资金支持,他们常常只能依赖社区银行作为自己的融资渠道,因此,社区银行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向他们收取较高的利率。根据自身的特点,社区银行将目标客户锁定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可以为自己赢来低风险高收益的利息收入,与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取得双赢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中小企业和农场主的经营用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大银行冗长的决策链条使得他们的经营用款时常不能得到及时的批复,社区银行则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时效性贷款需求。社区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将目标客户锁定在社区内的某一特殊群体,更加专业、周到地为其服务。以南加州的国泰银行为例[2],作为南加州第一家华人社区银行,它在处理个人贷款业务上效率非常高,在申请当日便可完成对汽车贷款的回复,在一个工作日内可通过对房屋贷款的申请。即使是面对小企业的银行服务也往往是量身订做的。

(四)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

社区银行遍布美国的小集镇、超市、小商品购物中心、学校、地方产业中心、新兴开发区,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带来了融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社区银行自身赢得了发展空间。社区银行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有一生动的例子得到说明,这就是财产抵押贷款(Mortgage),即以住房、土地等物产作抵押发放的贷款,这一贷款用于购置住房、土地或其它物产[3]。美国居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住房(别墅),但上世纪初还远不是这样的情况,其生活条件的改善与银行提供Mortgage有极大的关系。美国居民通过取得银行的抵押贷款提前住进高档别墅,快速提高了生活水准,高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银行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商机。美国居民获得的财产抵押贷款,大都是由当地的社区银行提供的。当一居民到某社区购新房时,当地社区银行就为其办理期限可达20~30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社区银行在美国各地的均衡分布,为缩小以至消除经济的城乡差别及区域差别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设立社区银行的战略思考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 62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99 047亿元。但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弱,而是经历了一个先弱化后加剧的变化。以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来反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状态。二元对比系数曾经从1978年的0.16弱化为1984年的0.26,即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差别缩小了。但到了2004年,二元对比系数又下降到了0.18,这说明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差距与1978年的状况相差无几。

与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相对应,金融的二元结构问题也相当突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公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4年末东、中、西部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3.9%、18.1%和15.3%,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这与该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次为58.4%、24.7%和16.9%大致相吻合。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地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认为应积极推行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在于: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有重点地开发和投入,但这种“重点”不是永久性的,一开始就应建立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基础之上[4]。“协”是指较发达地区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和落后产业发展,“同”是指全国各区域各产业共同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例如人均GDp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 000美元左右,处于社会矛盾高发的过渡时期,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以和谐为重,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社区银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金融支撑,应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近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水平高度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在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仍应继续推行“发展极”模式,但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重视国家级的“发展极”和大区级的“发展极”建设,而是要重视多层次发展极的建设。具体说来,今后应特别重视县域发展极的培育,包括县城、乡镇、县域内开发区甚至村的发展极建设。通过这些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星星点点的发展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这些县域发展极的形成、发育和作用过程中,离不开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源聚集和配置的整合功能。社区银行能够成为这些县域发展极最合适的金融支撑。

对于社区银行如何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并非一致,但绝大多数认同如下特点:(1)规模小;(2)服务对象是社区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3)不跨区经营;(4)资本金以民营资本为主;(5)产权清晰;(6)分支机构少,管理高度扁平化。符合以上特点的社区银行,才有比较充足的条件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提供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才有可能与当地的中小型民营经济血肉相连、协同发展。我们赞成社区银行以民营资本为主,是因为上面所论述的社区银行是商业性经营的。在大银行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社区银行为保证服务对象的需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是重要的产权基础。既然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为适应建设县域发展极和县域经济的需要,我国的社区银行经营的区域应以县域范围(或城市中的区)为宜。在县域内经营应成为我国社区银行的重要特点。在县域范围内经营,社区银行将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获得空前的发展,取得县域经济与地方银行机构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以上社区银行的特点,但都存在不符合之处。例如,按以上社区银行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普遍偏大、政府或国有企业股份普遍偏高、经营区域普遍过大。所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是典型的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在许多方面更接近社区银行,但仍存在定位不当、产权不够清晰、政府作用过大等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合作银行大多存在跨县域经营的动机,国内还有动议把各省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整合成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至今,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国的上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多只能称为“准社区银行”。

基于以上战略思考,为加快社区银行的建设,一方面应把部分准社区银行改造成真正的社区银行,另一方面须花大力气在县域范围内(也可在乡镇范围内)组建符合上述特点的社区银行。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社区银行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挖掘软信息

除了少数当地十分有名的大型企业之外,我国相当多的地方中小银行对于当地众多中小企业、农业从业者和个人贷款者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当这些贷款申请者到准社区银行申请贷款时,地方中小银行常常像大银行一样主要依据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硬信息来判断该笔贷款是否能够执行。

因此,社区银行具有的软信息优势在我国准社区银行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根据前文的论述,社区银行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软信息,而在资产规模、跨区服务方面不能与大银行相抗衡。因此,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在未来必须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真正融入到当地社区中去,以充分挖掘软信息。

(二)社区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的地方中小银行尽管有一定比例的贷款投向了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但是指导思想还是和大银行一样争夺大客户,限制了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开展。大银行比起地方中小银行来说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他们可以用更加优惠的利率和附加条件去争夺这些优质客户资源。而地方中小银行去与大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很多情况下是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经营。这样,社区银行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与大银行差别化经营。

(三)社区银行应该开发具有当地社区特色的金融产品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不一样的,各个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大银行的运作往往由总行统一调控,分支机构很少有自主权。而社区银行因为立足当地社区,在金融产品开发自主权上就有很大的优势。社区银行应该针对地方各个不同的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还要利用银行信息广泛和拥有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建议或者帮助其拿出开发的具体方案。

(四)我国准社区银行产权结构有待理顺

由于历史的问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多由以前的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农村信用社又分别经历过由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管理的阶段。产权结构比较混乱,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准社区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改革模式。对于产权形式的选择,农村信用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社员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资金交易规模较大,施行商业化的股份制改造会使经营的交易成本减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继续施行合作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五)社区银行应该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

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大多业务比较单一,缺乏中间业务,必须抓住自身发展特点与经营优势,增强业务竞争能力,创新金融工具,开展多元化服务。

比如帮助企业代发工资,帮助通讯、邮电、水电等公共设施企业代收代缴相关费用。社区银行不但可以为农户提供贷款,还可以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

社区银行可以将自己的“软信息“优势利用到存贷款业务以外的其它领域。比如社区银行可以在当地社区开展征信业务,充当信用信息搜集、组合、存储与供应的中介机构,协助政府机构为当地社区居民和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并在有特定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程序将这些信用信息有偿提供给信息需求者。值得强调的是,由于“软信息”的存在,社区银行在征信上将比大型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准确的信用信息。

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篇2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因此,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加快经济发展, 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

1.1 经济增长的含义和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金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原因, 社会物质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持续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是按最终产品的价值来计算, 不包含中间产品的价值, 不存在价值重复计算问题, 从而比较真实的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与国际计算的习惯相符合, 有利于做国际间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

1.2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性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达到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要从实际出发, 那些条件好的地区, 应当先行一步, 不要受到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束缚, 在保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尽可能实现更高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保持经济的均衡增长。

1.3 经济发展及其道路

1.3.1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的含义要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得多, 它不仅包含经济数量的增加, 而且还包含随着经济数量增加而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及社会、文化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深刻变化。

1.3.2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技术结构和制度结构全面转变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有了自己的特色, 在农业还非常落后的情况下, 实行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提前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部门。因此, 在我国工业化初始阶段, 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质。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已经将二元结构转变为了一元结构, 从2000年到2050年, 这期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上升到3500美元, 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这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1.4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的联系, 没有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反过来, 有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暂时的和无效率的。然而, 经济发展必然推动经济增长。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 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二者之间的区别: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方面;经济发展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 不仅包括增长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甚至政治方面的某些进展。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更应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降低投资, 增加消费,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积极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 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 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而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恰好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陆续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节能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还要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社会领域的改革, 努力营造出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的和谐社会。

三是注重科技创新,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国内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形势, 国家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同时, 我国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超过5000米, 水稻基因育种技术再获突破性进展,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四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我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在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实施了上万个技术改造项目, 使一大批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陆续出台, 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启动实施, 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

五是注重节能减排, 目前国内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始终低于全部工业增速, 循环经济试点深入开展, 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约70%得到了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达到60%。节能灯具等一大批高效节能产品得到推广使用, 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3 结束语

GDP的增长不等于国家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力资源的提升和社会再生产的扩大要靠需求的不断增长, 建立在投资基础上的增长是低效和不稳定的, 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注重改善民生、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 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1]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

[1]孙静.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20期.[1]孙静.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20期.

[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7.[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7.

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早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公路的建设也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发展机遇的过程中,我国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建设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公路建设的范围也从以往的城市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公路经济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公路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我国目前公路发展的主要现状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显得过时。特别是在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公路的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新时期,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普通的公路,建设的数量都是十分惊人的。但是就算有着如此惊人的发展,我国公路发展由于起点低、限制因素多等方面的原因,总体的发展现状仍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有着诸多可以进步和上升的空间。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布范围很广,公路的建设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很多海拔较高的区域,公路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对于公路的实际需求。同时,我国公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面对着很多的问题,其主要突出表现在建设施工质量上、公路经济体制不健全、公路建设人员素质偏低等多方面。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公路事业的整体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

二、公路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主要关系

(一)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经济属于市场经济范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市场经济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与伦比的。换言之,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社会的繁荣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要想市场经济能够得以高速发展,公路经济也必须走上正规,与市场经济在相辅相成的氛围中协同发展。

(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如今,物流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想要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在物流领域中,运输业又是关键因素所在。繁盛的公路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建设能够让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让各地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地域居民的需求。同时,与其他运输模式相比,公路运输门槛低,费用合理,是我们目前最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公路运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健全公路运输业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三)便捷高效的公路运输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往,我国市场经济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发展壮大的一大限制原因与公路建设的不理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现如今,随时我国公路建设里程数的不断增加,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各种限制与瓶颈逐渐得到克服,其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得到了扭转。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过去由于交通的不畅,经济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有的甚至几年几十年都得不到丁点的发展。同时由于没有畅通的道路,当地居民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外面的资源无法到达山区,而山区的一些资源也无法外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因为欠缺了公路的建设,这些地方的区域经济根本无从发展。但是自从有了公路建设之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公路就像一座桥,让山里山外的沟通变得顺畅。两地的资源通过公路可以自由便捷的进行传输,偏远地区不再仅仅是一个封闭无知的”不毛之地”。相反,有了公路的沟通,偏远地区逐渐“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并逐渐积极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并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完成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应尽的力量。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性所在

现如今,我国对于公路经济的需求和渴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公路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愈加明显。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城市、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而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公路经济战略的指导下,相应的经济目标才能得以逐步实施完成。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领略了“公路先行”的重要性,对各地的公路运输、公路收费、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公路经济相应指标的逐一实现也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且多渠道。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以往短期的、盲目的公路经济模式已经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模式。只有在维护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让公路经济与市场经济都充分发挥效用,最终造福于当地的居民,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四、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的公路管理体系。首先,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中,应该始终维持公路发展的正面形象,避免在管理中存在的乱收费、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同时,为了保持公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整套与实际相贴切的公路管理体系。通过体系制度的约束,让公路经济的发展之路变得更加顺风顺水;其次,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公路经济中各个人员的行为规范。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约束,部分的公路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端正,使得公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顺畅。为了扭转这一窘境,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及时的管理,并对照相应的规章制度重新树立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形象,并通过有效的财政制度避免工作中出现乱收费和公款私用的现象;最后,建立健全公路管理体系,只有严格进行质量控制,才能有效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让公路建设的理论寿命和使用寿命之间的差距降至最低。换言之,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公路建设与公路管理的意义十分重要,也是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之一。

(二)通过具体的措施提升公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公路部门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对于各级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过硬且到位的思想培训,让员工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增强。同时,工作责任心也不断提升;其次,除了针对与普通员工的教育之外,对于公路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也是不容忽视的。领导是每个部门的领头羊,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领导的思想和工作思路都存在偏差的话,其带给员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应该经常对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工作,让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成为普通职工的榜样,并让普通职工争相学习学习和效仿,进而在单位内部逐渐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再次,公路经济要想始终保持长远的发展,对于懂技术、懂科学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始终不能停歇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相关公路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的人才需求,不断招贤纳士,让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自己的队伍中,助力公路经济的发展;最后,公路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培训模式,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组织在岗职工参加一系列的岗位培训,提升职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培训让职工时时掌握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有效的提升我国公路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三)强化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力度。首先,公路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认识,重新定位,将公路养护工作摆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位置上。很多公路部门往往非常重视公路的前期施工建设环节,而对于公路的养护则显得漠不关心,很显然,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其次,相关公路部门还必须合理控制安排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各个阶段的费用开支。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公路日常养护得不到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短缺。而造成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即为资金安排的不合理;最后,在实施公路养护的过程中科学合理方法的选取也是十分重要的。公路养护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一项预警工作,其应该渗透到公路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而非仅仅是为了应付所谓的检查,临时抱佛脚而已。相关的公路养护人员应该在工作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严格检查,并制定出相应的预警措施。同时,在开展养护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障公路路面的平整度和完整度,并关注路面排水系统是否完好等。对于公路的日常养护而言,对于公路排水系统的维护维修往往是重点工作之一。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公路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积水问题,最终导致公路路面出现严重的损坏现象。特别是在雨季时节,对于排水设施和系统的建设和养护更是十分重要,做好了相关工作之后,公路才能得以正常发挥作用。

(四)强化物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强化物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第一,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在政策上重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区域货物资源分拨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于当地物流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第二,要想让市场经济下的公路经济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创新建设物流发展新模式也是一条可以逐渐摸索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认真思考,严格探索,构建和谐健康的物流发展新模式,进而助力公路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物流业的良性带动,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科学严谨的依据作为最终方针政策。

结束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保障。在当前公路建设不断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公路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等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公路经济与公路管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公路经济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燕. 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 轻工科技,2015,12:158-159.

[2] 刘洪霞. 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 科技创业家,2014,04:234.

经济法发展理念论 篇4

理念提升是法律部门成熟的标志之一。文明与法治的演进,不断地在为承担不同使命的法部门注入新的精神与灵感。产生于文明潜深与交替时期的经济法部门,虽然其地位与体系仍处于渐趋成熟状态,但其独特的精神与理念已现异彩。本文拟从经济法独特的法理念――发展理念路径出发,探索经济法的精神本质与社会动力基因。

一工业经济、工业文明与传统发展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明: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则会孕育出自身特有的文明观、发展观。工业革命完成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以其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催生出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工业化”成为一国的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简而言之即指“人力+资本+资源”,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两者,这种以资本、资源为支撑的经济形态,我们称之为“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模式下孕育出的工业文明观,其基本价值就是追求工业化和刺激增长。因循人类经济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工业经济阶段,物质财富增长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识,也被视为衡量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

以上就是工业文明观下的基本发展观: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这种发展观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具有无限性、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具有无限性。换言之,即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任意索取资源、排弃废物的“理想”场所。这种理论预设物化为人类的行为,表现在人类为了追求更快的经济增长,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凭借自己创造的技术与智慧而与生物圈进行对垒,无限制地掠夺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种人与资源之间的对立与非协调状态,注定了建立于其上的经济发展是非持续的,这种发展观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工业文明在人文精神方面,首次废除了人的身份关系的不平等,确立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价值理念,赋予人政治、人身、财产等多重权利,并建立了以“私权至上”为原则的私法体系,形成了契约神圣、意思自治、权利不得侵犯等原则。这一切都为商品经济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及进行平等竞争提供了必要的人文基础。然而,竞争的过度发展与垄断必然引起贫富悬殊、两级分化,如果仍仅限于保护形式上公平、平等的传统文明观,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无法保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会由对人性的尊重异化为对人性的威胁。从这个角度讲,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在公平发展方面存在欠缺。

论技术经济学(发展前景) 篇5

课 程 名 称技术经济学

论 文 名 称论技术经济学发展前景学 生 姓 名

学号系、专业电气工程系电气测控任 课 教 师

2011年12月08日

技术经济学发展前景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科动态,发展趋势

摘要: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和经济矛盾关系的科学,具体说它是专门研究技术方案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问题的科学(注:技术方案是指以技术为基础,由人力、物力、财力、运力、自然力和时力组成的,为达到某种目的和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有机组合)。技术经济学与其它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相比,它具有渗透性、预测性、定量性、应用性和系统性五大特点。

一.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各种不同版本和作者的技术经济学专著中不难发现,这依然是一个争论最多的问题。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有:

1.关系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两者最佳配备的学科。

2.因素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最优结合的学科。

3.问题论,认为是研究生产、建设领域技术经济问题的学科。这三个观点显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进技术和加大建设项目投资的时代要求有关。

4.动因论,认为是研究如何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技术资源,使之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学科。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客观需要。

5.效果论,认为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这显然带有学科初创时期对“大跃进”盲目建设不讲经济效果的反思。

6.综合论(系统论),认为是研究技术、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构成的大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学科。这反映了希望在更广泛的人类社会大系统中研究技术问题的愿望。

二.学科发展的新特点

技术经济学创立之初是为了解决经济建设不讲经济效果的问题,因此,在学科传统上以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和方法为主线,以技术方案比选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为主要内容。大体上与西方国家的工程经济学和项目评价理论相仿。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推动着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拓展。主要特点和动向如下:

(1)专项研究领域不断增加。技术经济工作者几乎对各行各业均有涉猎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领域。如已经形成规模的不同行业的项目评价、资产评估等咨询工作,资源类(土地、能源、人力资源等)技术经济研究,环境经济研究,技术经营(管理),软技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生产力研究,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等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往往与该领域的其他经济学科或管理学科高度融合,虽然可以看到技术经济学的影子,但已经很难用技术经济学传统理论来概括。

(2)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不断渗透。传统技术经济学本质上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学科,主要涉及厂商、市场、价格、成本、所得等微观经济学概念。目前相当多的研究涉及投资与消费、就业、社会福利、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领域,如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全球化下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体系等。即便是项目评价中的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也主要以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

(3)从简单定量分析向应用复杂系统模型深化。技术经济学首先要解决现实经济活动中量大面广的“技术的经济性”问题,要满足通俗性的要求,坚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简便易懂,以利于普及。当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方面,这些技术经济学常规方法已经从大学、研究院所进入企业和市场咨询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重大技术经济课题,往往借助模型化的数学方法,将系统分析,最优化理论、运筹学、计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融为一体,构造更加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模拟,如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系统计量模型、CGE模型等,大大提高了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中国技术经济学发展展望

1.中国技术经济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技术经济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和现实基础。技术经济学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涌现的大量技术经济问题,及其对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需要。上世纪“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期间如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更是如此。今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等战略任务和目标,其中出现了大量技术经济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研究。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在研究和解决中国技术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技

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是中国技术经济界面临的光荣使命。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前所述,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出现了新的热潮。但是,由于时间还短,各级相关的大型研究项目刚刚开始部署,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分量有深度的成果还有待出现。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方面的成果会陆续涌现。

3.其它领域的技术经济研究将继续向纵深发展。项目评价理论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项目的宏观评价、区域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上。特别是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社会评价,具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理论方法尚不完善,亟待加强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评价的适应范围应该拓展,评价决策程序科学化、民主化研究也应加强。20多年来,各种有形的工程项目大都开展了可行性研究和审查评估。但是近年来又出现了大量有形物质工程不多的“软项目”,如各种博览会、展览会,各种大型招商会、庆祝会,综合或单项的运动会等。这些项目很多规模不小,但决策程序极不规范,不计投入产出,投入不小,浪费很大,效益/效果欠佳。一般说来,凡动用公共资金的项目,都应进行事前和事后的评价。此类问题,应该纳入项目评价的范围。

4.中国的技术经济学正处于调整期。技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快速发展期,目前正处于一个调整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关注的问题比较分散,有分量的成果不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体系不完善,研究队伍的组织交流不足,缺少新的学科领军人物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同行之间的交流协作,整合研究领域,归纳研究方法,重构和完善理论体系,组织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实践中涌现学科带头人,促进学科更大发展。调整期的出现是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相信通过技术经济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技术经济学会迎来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杨青,胡艳,喻金田。技术经济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傅家骥,吴贵生主编。技术经济学。北京:中国出版社,1987。

试论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 篇6

1.1 决策的组织。

一般认为, 有组织的行为优于无组织的行为, 在一个组织内部, 存在着目标, 能产生信息并依此形成一定的假设和态度,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有关的决策。而经济体制无疑是最复杂的组织之一。但在探讨中, 现成的一般性的组织理论是不存在的, 我们将找出某些会影响这些组织追求其目标的方式的基本特征, 其中之一就是决策的层次。简而言之, 也就是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或者说, 如果决策主要是在组织的低层次作出, 这种经济体制就是分权制的经济体制, 如果决策主要由高层次作出, 那就是集权制的经济体制。但是这个特征是相当复杂的。构成经济体制的个别成员通常又归集于隶属单位或较小的组织。这些单位组成整个组织的塔式分级结构。

尽管组织的结构, 即它的隶属单位的规模、数目以及结合方式, 是决定决策层次的重要方面, 但从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 决定决策层次的两个最相关的因素是权力的分配和信息的利用。在完全集权化的经济里, 决策权集中于单一的中央指挥机构, 它将向这一组织内的低层单位发布指示。与这种极端情况相反, 可以有程度不同的分权制。在完全分权制的情况下, 全部的决策权分散在独立于高层权力机构的最低层次的隶属单位。所以, 从理论上说, 可以根据决策权限的分布情况将经济体制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决策通常是分散于塔式分级结构的不同层次, 而且它们的重心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决策的层次还有赖于信息的处理。列奥尼得·赫维兹认为, 信息的完全集中是指单一的决策者拥有关于参与者的全部信息, 诸如他们的行为及所处的环境。分权制则意味着这样的决策者不拥有全部信息。

1.2 提供信息及调节的机制。

市场和计划。在经济体制中, 有各种不同的机制提供信息并调节决策。而现代的机制主要是“市场”和“计划”。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经济活动都要接受由高层决策机构制定而后下达至低层机构的各种命令或指令的明确或含蓄的引导, 并且根据低层机构执行这些指令的成就给予奖惩。因此,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 资源根据计划者的命令来配置, 从而排除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者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提供了引导经济体制中隶属机构就资源利用进行决策的信号。所以, 市场调节着不同的决策单位的经济活动, 例如, 居民通过向这种经济体制提供土地、劳动和资本而获得收入。基于这种收入, 他们在市场中创造了需求, 企业则因追求利润而对之作出反应。在这里, 隶属机构 (公司和居民) 必须通过市场来协调, 并对市场作出反应。而不一定需要其他提供信息和调节的机制。决策权, 至少是大部分决策, 则被赋予经济体制中的最低层组织。

在市场经济下, 消费者在市场上具有决定权, 从而行使“消费者主权”。如果存在消费者主权, 那么, 关于生产什么的基本决策将由市场的消费者所支配。

1.3 财产所有权。

控制和收入。财产所有权可以划分为对实物的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财产所有权的差别将导致决策规则、激励体系、目标等等的差别, 从而带来不同的经济成果。假定在资本为私人拥有的经济体制里, 由于所有者追求最大的终极收入, 资本的配置是为了获取在相应风险条件下的最高报酬率。如果资本为国家所有, 资本配置的规则就可能不同。

1.4 激励机制。

经济体制的特征也可表现在它的目标以及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些目标的激励机制上。激励机制必须诱导低层组织参与者完成高层组织参与者的指令。激励机制通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有效:第一, 奖酬的获得必须能够影响经济成果, 颁奖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这一成果;第二, 上级参与者耍能够检查下级参与者是否执行了适当的任务;第三, 可能的奖酬对下级参与者必须是至关重要的。

激励机制从手段上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在现代经济体制中通常占支配地位, 而某些经济体制企图强调精神激励,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对一项卓越的工作是授予货币奖金还是荣誉奖章之间的差别。

2 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类型

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进行财产制度方面的改革。

历史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集权式的, 表现在财产制度上就是公共 (或国家) 所有制占有主导地位, 但实践证明, 这种财产制度在决策规则、激励体系、收益分配等方面并不一定有利于实现发展目标, 尤其是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的情况下, 十分容易窒息企业的经济活力, 阻滞经济增长。所以, 发展中国家首先应进行财产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是发展私营、合伙、集体经济, 允许居民购买股票, 给予私人投资、企业投资、外国投资以政策优惠等。

2.2 进行分配和福利制度改革。

主张将分配和劳动、储蓄、投资等紧密挂钩, 将福利缩小在政府能够承担的限度之内, 以不发生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为宜。

2.3 进行政府职能改革。

1990年以前的几十年里, 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有害干预的恶性循环而蒙受了损失, 这些政府干预保护了某些特殊利益, 并导致了国家寻求额外好处和“掠夺”行为的发生, 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解决政治不稳定和其他政治难题, 但结果通常是, 全面扭曲和“掠夺成性”的国家给发展带来了灾难。因此, 显而易见, 政府职能的改革必须重新估价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作用, 这是目前最可靠的和最能给人以希望的发展方针, 简而言之, 政府在那些市场可以较好地发挥作用, 或可以使其较好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少干预, 以强化市场、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激励效率和创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有助于将许多国有企业民营化。各国政府要使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发展起来, 同时, 在不能仅依靠市场作用的领域, 政府应发挥作用, 这就意味着政府应对教育、医疗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和消除贫困工作进行投资;政府应建立质量更好的社会的、物质的、行政的、规章制度的和法制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政府应为公共开支的融资动员资源, 以及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基础。做不到这些, 一切便无从谈起。

2.4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制度的合理与否。为此, 需要对农村土地的登记、使用、转让、出卖、纳税等一系列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营的需要, 并使农民对土地有一定的权属。

2.5 进行经济监督机制的改革。

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必须有包括计划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在内的经济监督机制的改革相配套, 以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避免腐败和权力经济。

2.6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组成部分的劳动力流动和就业体制改革, 势必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此, 有必要建立健全失业和退休保险与救济体系, 保证政治、社会的稳定, 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孙兆杰

摘要: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经济体制结构具有积累、效率、稳定经济、公平、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消费结构合理化等功能, 以实现经济腾飞的发展目标。

论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的战略意义 篇7

关键词:发展 循环经济 战略意义 自我调适 持续经营能力 持续盈利能力 绿色贸易壁垒

Research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enterprises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Huo Xiaorong

Abstract:Enterprises not only take part in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but also damag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so companies have to bear the necessary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transferred external internalizing,but should adopt the circular economic production.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re strategic initiatives of selfadjustment for enterprises,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are sustained viability of the strategic selection,sustained profit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own competitive strategic initiatives,it isa strategic choice across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and so on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reference.

Keywords: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 Strategic significance Selfadjustment Sustained viability Sustained profitability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4-02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环境质量的损害者,因此企业除承担起经济角色外还必须负担必要的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不应仅仅是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更应该构筑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然而,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只有同时承担起这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企业。

不同产业虽然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差别很大,但毫无例外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都从末端治理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转变。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我国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措施,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采取末端治理方式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管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治理成本高;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2.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循环。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这三个层次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和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个层次的物质循环,可以达到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使企业在取得巨大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同时,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铜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自03年起经历了粮食、煤炭等的涨价,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日益缩小。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就会逐渐失去持续盈利能力并逐渐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强大的资源约束面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由传统的“物美价廉”向“环保、无污染、无公害”方面转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我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这些情形表明,自觉实践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已成为我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张新芝、刘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2] 崔铁宁、刘双喜.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趋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

[3] 汪怀建、周跃龙、黄锦.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

[4] 孙彦泉.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农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4(1)

[5] 陈良.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J],2007,9

上一篇:专职人武干部下一篇:中国平安银行软件测试笔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