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2024-09-26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精选8篇)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篇1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及经济走向研判

gdp从2014年的 7.4%、7.3%,到2015年一二季度的7%,三季度的6.9%,7年来的一直在底部徘徊,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尚处在合理区间,起伏不大。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11月通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值为48.6,连续第九个月低于50,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一)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长迅猛

中国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半年与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1和5.8个百分点,创下近14年来新低。自主性投资依然低迷,反映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趋势更明确。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在三次产业中继续领跑,占gdp的比重为51.4%,比去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创新驱动作用显现

我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长期在荣枯线上下徘徊。传统行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偏上游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依然低迷,如钢铁、纺织、专业设备行业的工业生产增长处于低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等环比下降较大。相对而言,中下游的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如计算机和通信、汽车制造、化工制造、金属制品行业的工业生产继续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1至9月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三)消费需求整体不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在消费方面,过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社会零售增长始终处于低位,11份月同比增速仅为10.5%。分行业来看,受到地产产业链拖累,家电音像、家具等行业回落明显。相对而言,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产品技术更新较快的通讯器材类商品保持高增长。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实现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及国际环境持续低迷状态看,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运行,关闭破产企业会不断增加,对职工、对工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工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及时研究调整新常态下工会组织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运行机制体制,实现工会工作的战略大转移,努力做好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

(一)打破思维定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上来

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适时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党的群团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开启了党的群团工作发展的新阶段。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精辟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意义、方向目标和基本要求,深刻阐述了党的群团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针对性,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二)劳动竞赛由生产性竞赛转向创新性竞赛

经济新常态下,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更好,结构更优。传统行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偏上游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依然低迷,中下游的工业生产保持稳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然,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过去在传统行业中广泛开展的以增加产品产量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性劳动竞赛显然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以创新、创效、质量、环境、安全为主要内容及短平快项目的劳动竞赛越来越引起重视,劳动竞赛主战场的战略转移已势在必然。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新引擎。

(三)工会的维护重点更多的转移到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上来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部分企业运营困难,甚至关闭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减少在安全生产劳动卫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削减职工福利,降低工资甚至裁员。工会劳动保护、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如全球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的河北省,目前全省有一半以上的钢厂裁员10%-30%,部分钢厂裁员1/3以上。钢厂减停产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职工被放假、分流和裁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据报道,11月14日下午,松汀钢铁宣布全面停产,员工全部放假。数名松汀钢铁员工爬上办公楼顶,欲以跳楼威胁公司,拿回自己被拖欠数月的工资。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工会维护工作也习惯了高举高打,要求职工工资每年增长多少多少。进入新常态后,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就应当顺势而为,及时将维权的重点转移到理性维权上来,战略重点转移到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上来。一是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力争企业在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上充分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降低工资和裁员必须经过工会同意;二是加大集体协商力度,尽快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三是促进国家及地方政府及时出台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困难企业在减薪及裁员时必须经过工会同意,确保困难企业在关键岗位、重点设备上的安全投入,确保困难企业职工不减薪或者少减薪,不裁员或者少裁员,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篇2

自2015 年以来,政府高层在多种场合也多次阐述经济新常态,中国的经济形势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的增长速度从之前的高速发展放缓到中高速发展,2015 年GDP进入了6时代;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告别之前的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从要素、投资专项服务业和创新。在这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煤炭业也经历了悲痛,从煤炭业的“黄金十年”进入到大量煤炭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煤炭业也进入了“需求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的四期叠加时期。据统计,2015 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主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6%,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1.2%,降幅比2014 年同期扩大了16.8%。占全国煤炭产量69.4%的90 家大型煤企亏损已高达95%。

二、新常态下战略转型的内涵

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经济发展态势,煤炭业要想保生存、求发展,必须要有大刀阔斧进行深化改革的魄力,进行企业战略转型,就如拉里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说的那样“:到了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煤炭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能够主动预见未来,对企业进行分析,实行战略转型。

顾名思义,战略转型是指在面对新的内外环境,企业要改变以往的管理经营模式,改为适应当下形势并能够对企业的未来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经营管理模式。

煤炭业为了适应新常态,在四期叠加的非常时期,以及为未来长久发展,必须改变煤炭业传统的经营方向、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以重新打造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

三、新常态下煤炭业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

驱动煤炭业战略转型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二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发现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优势与劣势,并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规避劣势,抓住机遇,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战略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

促使企业战略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来自于政治法律、技术、经济等宏观环境。

首先,随着大众对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近几年,国家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2013 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排放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015 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要求高效、低耗、环保发展,实现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可持续发展;在下半年还发布了《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要求把其视为对煤化工项目进行环评的依据,并对关于煤化工项目建设方面如选址、废水处理、地下水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环境监测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此同时,发改委表示要停止对劣质煤的开发,以促进大气治理和环境保护。

其次,为了推动清洁煤的发展和利用,传统的采煤、用煤等方面的技术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先进的对环境伤害小的技术。用科技创新支撑行业低碳发展,推动“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的大力实施,让科技创新在煤炭业转型中发挥引领以及支撑的作用,让高碳产业实现低碳绿色清洁发展。发改委还表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发展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和现代煤化工技术,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2015 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经济复苏的道路依然崎岖不平,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降。发达经济体增速出现分化,只有美、欧元区和日本的增速有所提升,而其他则显著下降。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下滑的幅度持续扩大。在国内,经济表现继续呈现中高速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继续努力朝着中高端水平迈进,然而,行业的景气度还存在着很大差异。虽如此,但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还保持在合理区间。

最后,目前中国的整个煤炭业正处在寒冬期,形势非常严峻,下游煤炭需求疲软,库存一直居高不下,产能严重过剩,煤炭价格更是超跌,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据统计,2015 年前11 月煤炭产量是33.7 亿吨,而前11 个月的煤炭消费量是15.3 亿吨。这种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也导致了煤炭价格的下跌。据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5 500 大卡动力煤价格从2015 年年初的510 元/ 吨,下降到目前379 元/ 吨,下降了131 元/ 吨,降幅达25.7%。

(二)战略转型的内部驱动因素

企业的战略转型也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型,面对新的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要想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重新塑造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势必要进行战略转型。显而易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转型的主要内部驱动因素。

作为煤炭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产品、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上文提到的背景下,煤炭企业为了继续生存发展,必须从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重新调整其核心竞争力,而实施这种行为的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人才。因此,招揽和留住人才就成为煤炭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转型的关键前提。

另外,一个驱动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的内部因素就是来自于企业高层的态度和观念。企业战略转型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是其高层,而这种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转型更需要企业高层的介入。所以,高层的态度决定企业是否进行战略转型,而其观念又影响着战略转型的实施行为。企业高层必须清晰地传达转型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的执行高层要定期开展针对战略转型进行决策讨论,自上而下传达坚定贯彻企业战略转型的信念。

四、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战略转型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为了实现煤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可以进行相应的战略转型。

(一)多元化战略

向多元化战略转型的煤炭企业,可以以煤炭为基础,结合技术创新,不断向产业链的下游继续扩展和延伸,开发高技术含量、品质优良的新产品。也可以通过并购行为,改善其经营管理的能力,或巩固扩展企业的主要业务在市场中的地位;对于债务很重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一家没有债务的企业,使其资金结构达到平衡,信贷能力得到提升,来实现多元化。

(二)国际化战略

随着自由贸易、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煤炭企业为了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与压力,以及寻求更大的空间以取得更广的发展,可以向国际化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更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实施国际化战略,有利于煤炭技术的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合作,提高煤炭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和影响力。

(三)绿色能源发展战略

2015 年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确定低碳绿色发展,减排目标较2005 年减少60%~65%。为了实现洁净煤发展,煤炭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能源发展道路,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清洁生产,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通过升级更新生产设备,提高资源利用回收率,加大投入发展清洁能源,如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实现绿色能源发展战略。

(四)紧缩战略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去产能被列为重点任务的首位,可见政府对去产能的决心。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煤炭企业不得不降低煤炭产量,压缩生产规模,关闭小煤矿。这时,煤炭企业可以采用紧缩战略,压缩原有领域的投资,控制成本支出,改善现金流,为其他业务发展提供资金。对于发展无望的业务领域,煤炭企业可以采取转让、出卖或停止经营行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五、总结

煤炭行业的黄金时期一去不返,国内的煤炭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低位波动。为了适应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的变化,煤炭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已经到了十分必要的时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

[2]薛有志,等.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框架:内涵、路径与模式[J].经济管理,2012,(7):39-48.

[3]张宇燕,等.2015—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1-25.

[4]秦皇岛煤炭网,www.cqcoal.com.

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 篇3

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市场经济改革最著名的倡导者,整体改革理论主要代表之一。他强调市场经济改革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协同关系,坚持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社会目标。他的公民精神和专业立场得到广泛认同,素有“中国经济学界良心”美誉。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历届总理的座上宾,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著名校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编者按]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这将全面影响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什么是中国的新常态?什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什么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在刚刚结束的2015中国汽车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除了就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发表演讲外,还特别指出,汽车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体制建设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是一种机遇,更重要的是挑战。这个机遇抓不抓得住,就看我们怎么来应对这个挑战。进入新常态为什么是一个挑战呢?这是由新常态的性质决定的。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新常态?我们讲的新常态,或者说我们希望建立的新常态,显然不是2009年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些负责人提出来的。他们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就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今后将是一个长期的萧条状况,这是他们说的新常态,当然这个预言并没有完全实现,比如美国在很短暂的时期就复苏了,当然有些地区和国家复苏的比较慢。我们所希望建立的新常态,显然不是他们说的这个东西。在我看来,中国进入的新常态,用今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面讲到的,它是这么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第二句话叫做“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跟不上会造成“失速”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两个“转向”的进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转向”已经是事实了,大概在2010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就从10%以上的增长率,一个一个台阶的下来到了去年的7.4%,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这是一个事实。今后它有可能还会往下变成一个中速增长,稳定在这个状态下。第二个“转向”虽然定语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就是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这两个词是苏联人在6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就是在赫鲁晓夫的时候,苏联曾经有三个五年计划赶上美国,搞了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就发现有问题了。增速在降低,技术差距、生活水平差距在拉大。于是苏共就让经济学家研究到底出了什么事?最后经济学家给出的回答就是增长方式有问题。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苏联的经济学家就从资本论找到了这两个词,前一种是外延增长,后面靠效率提高的增长叫内涵增长。1995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经济里面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增长方式的问题。这两个词就进了中央文件,进了九五建议、九五计划。这个时候翻译用的词就是粗放和集约了,现在我们通常都用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好多问题,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其实归结起来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粗放,过去太粗放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件事情(注: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它还是进行时。我们的九五计划规定的,到今年整整二十年,并没有实现。第一个“转向”已成事实,第二个“转向”我们二十年没有实现,那么我们现在很重要的就是要赶快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好多问题,一个问题就是降速可能太快,就会出现所谓的失速,飞机没有速度了就出现问题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原来有好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是靠数量的增长摆平的,现在数量增长减速了,我们却不能够用有效率的增长去弥补它。其实,同样是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靠资源投入的话,它的实惠是远远小于那个靠效率支撑的实惠。所以我们需要用效率的提高来使这个减速不要太急,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有效率的增长能够解决我们碰到的许许多多的经济上的、社会上的矛盾,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新常态是什么样的新常态?——速度不那么高,但是效益有明确的提高,这是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而做到第二点,我们特别需要大家都装在心里的,就是要靠努力。

回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选择

应该说九五计划,我们在增长方式转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十五计划就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十五计划当时各个地方都提出来要重型化,于是就用了很大量的资金去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所以这个增长方式在十五计划里不进反退。在2005年、200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有一场大争论,到底是用九五计划的办法去做,还是继续十五的做法?后来我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这个讨论是相当深刻的,研究为什么十五计划,这个增长模式的改变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呢?因为它有体制性障碍。那么怎么来解决呢?从生产方面来说,提了几条。比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到城里,成为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第二条是制造业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升它的附加值。第三条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线服务业。第四条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这背后有一个推动的力量就是改革,消除那个体制性障碍。这个时候正好2003年,中共中央通过一个决议,叫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到了“十一五”,“十一五”的规划定的非常好,后来就把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的主线,但是到了“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发现这个方向费时费力,没有实现。所以中共中央提出一个新的口号,就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这是在2010年。

所以“十二五”就再次规定了要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十二五”的主线,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但是因为“十二五”的前面几年,到底往哪里走的问题有大争论,所以实际上执行的不是太好。因为有很强的一种意见,说是中国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模式,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一个是强势政府,一个是海量的投资,第三个是高速度。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已经成为过去,十八次代表大会,关于这个争论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回答。方向还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这个改革的方向,要坚持依法治国,然后推动这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这个方向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就是60条决定,全面深化改革336项改革。

nlc202309020018

消除转变中的体制性障碍

所以现在回顾我们的历史,怎么才能够实现新常态的,我们所希望的第二条呢?就是切实的执行十八次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消除这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推动创新和创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它。

但是现在如果从短期考虑,它远水解不了近火,它还有另外一种对付当前减速的状态,就是用凯因斯主义的政策强刺激。还是用老办法,靠投资来实现,我认为这个办法,应该说这个旧的常态,它已经走到尽头,不能再用这个办法了。因为这个办法,特别是2009年以来,没有能够阻止住中国的经济减速,而它引起的问题,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引起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民众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太缓慢,贫富分化加剧,一直到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全国的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太高,负债率太高。我们跟西方国家不太一样,西方国家主要是个人的负债率高,而我们这里各居民的负债率并不是太高,居民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并不是很高,各级政府的负债率很高,特别高的是企业的负债率,总的负债率水平太高,继续用这种办法,它会更加加大杠杆率。去年社科院等等有一些计算认为在未来这个杠杆率太高可能构成威胁。因为他们计算,政府的负债率加上企业的负债率大概在将近GDP的200%左右。从国际经验来看,200%有一点风险,但是2010年以来它又增长的非常快,今年我看好多计算都是在250%—300%这个水平上。

所以我认为这个办法不行,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办法,既能应付眼前的短期的问题,又能解决长期问题。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短期问题,是长期问题,是什么办法呢?在采取措施控制化解风险,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推进改革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体制性障碍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通过结构的改善,总之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们增长的质量。增长的数量在减速,但是增长的质量在提高,也就是提高效率。用这样一种办法来处理我们当前碰到的问题。

具体的说来,首先是控制、化解风险。去年年末以来,我提过一些建议了,现在有一些中国的中央部门也在进行。比如说控制风险、化解风险第一条,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化解。财政部出台了一些办法,首先把它固定下来。然后比如说今年是中央财政给一万多亿的额度,供各个地方,允许各个地方发债,来应付马上到期的,要偿还的债务,这个正在进行,我们还要观察到底怎么样?能不能防止出现大规模的资金链断裂、跑路这种情况,出现闪债的危机。出现个别的问题不是太大,就怕它变成一个很大面积的,那么它就变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还有比如说偿还债务,现在我们社会保险基金,因为老职工的没有偿还,它这个缺口会很大的,而且会一天一天增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一个决定,让各省的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或联合会去管理去投资,这个现在还没有动作,只有个别的省有,上海之前做过一个很小的,就是把上海嘉华卖了,偿还。还有就是对于僵尸企业,不能再扶持了,没有希望的就要清理。如果像美国通用汽车这种,它技术上是不行了,但是未来是可以的,就用破产保护法处理。还有在金融界的刚性兑付一定要停止。也有一些投资,根本是没有回报的,你老往里投,但是没有回流,就会越来越被动,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措施也要停止。再加上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在存在着杠杆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保证不发生系统性的危机,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

先把它们稳住,当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你比如说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我们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什么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实就是赤字,就是扩大赤字。那么扩大赤字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政府花钱。一种办法是减少政府的收入。这都是扩大赤字,都是用财政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呢?这是有讲究的。花钱,有些钱得花,比如说保持社会稳定,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这种钱得花。但是我看主要的应该是降低收入,就是减税。普遍性的,普惠性的减税。这种问题都需要根据我们的情况来建设怎么做。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积极的把主要的力量推进改革。

建立一个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好的制度

人家说远水解不了近火,老是这么想的话,讲了二十年了,火会越烧越旺。而且现实告诉我们,前两年就降速了,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而且就业的情况相当不错,至少比过去好。当然有一个因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新增劳动力在减少。就业情况好为什么呢?用我的话,就是改革的小试牛刀,一个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一个是工商登记的便利化。就这两个小改革,服务业我们喊了多少年?喊了十年了。要发展服务业,发展不起来。这两年变了,服务业很快就上去了,今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比去年还好。当然这是小改革,它所能起的效果。那么大的改革,就是更加会发挥效果,这应该说是肯定的。

而且我们现在有一个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很好的设计——336项,我们现在就来检查检查这336项怎么样,在哪些方面可以推进。比如说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最近存款保险制度也推出来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具备条件把这个存款利率放开,这个推行的还可以,但是有些方面需要加强。比如说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一直存在着一个监管路线的问题,就是到底用信息披露制度还是用审批制度的问题,这个速度可以加快一点。否则证券市场如果制度不健全的话,人为的繁荣很容易出事,而且对于信息的弱势方面,就是小投资者,叫小股民,变的风险特别的大。财政改革难度非常大,但是基本上是按照小组的计划来进行,我们刚才说了需要观察。

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国有企业还是主力。国有企业改革,我认为应该加快推进。虽然国有企业在我们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说不是占优势的,如果把金融加起来一块,大概也只有1/3这样子,工业里面更低一点。但是重要的资源重要的行业都是国企占主导的,他们使用社会资源的效率,对我们整个经济的效率影响很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我认为在国有企业改革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管理转向以管资本为主。这个管理方法跟原来的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原来的管理方法是管企业,就是由国有资本的代表机构——国资委、各级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这个办法有些问题很难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我们国有企业领导人就有一个行政身份,叫“官员”的身份。于是,对他的刺激,对他的薪酬制度和刺激,这个是双轨,一个是行政级别、政治待遇的激励,一个是薪酬的激励。薪酬的激励是跟市场挂钩的,这两个东西就会有冲突。不但老百姓有意见,同级的官员也有意见,我们两个都是局级的,我们两个都是副部级的,这个薪酬差那么远,如果保持这种制度,只能用现在这种办法“限薪”。限薪当然也会有问题,我们有些人才是市场来的,所以就加了一条,行政任命的干部限薪,市场吸收的干部按照市场。那么也会有矛盾,就是说可能这个CEO比起一个部门经理薪酬还低得多,这里面会有很多矛盾。那么这个问题必须回答,老百姓有意见,官员们也有意见。我想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对国有企业来说,国家就是资本所有者,它按照公司法的办法,作为股东,不管是全资股东,还是控股股东,还是参股股东,你就是一个股东,在公司治理里面,扮演股东的角色。这个企业按照公司法运行,不按照《国资监管条例》运行,我想这样的解决办法可能会比较好。

还有其它的一些改革,比如说创新。创新我们到现在对于技术创新,用的办法基本上是苏联的办法。花钱花了很多,但是办法不大对,就是行政主导的办法,还是要用市场的办法,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现在对于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虽然他们是创新的主体,但是他们现在存在一个对未来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建议按照1998年对付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的整套的办法去支持民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套办法对我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起了主要的作用,现在也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总理提出了很好的口号,叫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个要有一套制度去保证这个口号的实现。

(本文根据吴敬琏先生在201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删减)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篇4

材料1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篇5

一、经济新常态概述

所谓的经济新常态,特指我国经济调结构稳增长,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常态经济以企业新常态为基础,是一种内生性的增长动力,依靠消费,依靠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来形成经济增长的新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即为我国的经济指标近些年来存在的一种现象:首先,在GDP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CPI却可以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尚未发生系统性通缩的现象;其次,在GDP增长速度低于8%的情况下,并没有增加就业压力,反而有效促进了服务行业的良好发展,进而有效提高了就业比率。此外,金融企业在财务方面状况良好,可以从整体上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控制,这都是无法借助传统的发展以及周期理论进行解释的。但是,这些情况却可以利用潜在的经济增长以及结构理论进行理解,即并非传统的社会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是潜在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地下降;并非传统周期性的经济出现了波动现象,而是经济性的趋势呈现下滑。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时期,总体上制造业已经进入到了微利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所采用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制造成本也比较高(其中不包括人工成本,然而最近几年来,人工成本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除此以外,制造业的资源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存在着技术以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所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制造行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广泛地应用管理会计,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巨大意义与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此外,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方面仍旧没有摆脱经济的困境,外需动力存在严重的不足,整个世界经济都存在着低迷的现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化,增长速度却比较缓慢,经济结构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只是依靠出口来实现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是无法充分实现的`。当前的市场竞争改变了原来依靠低价以及总量扩张的模式,而是开始更多地依靠功能差异化以及质量最优化的商品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引进较晚,所以当前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水平还偏低,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够先进,缺乏创新性。而在此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有限,并未形成比较科学、成功的、能够分享的案例。因此,借助企业的成本核算以及信息管理等来做出更加完善的决策,有效地节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就成为每个企业重点研究的课题。而管理会计也可以利用相关的信息,对企业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且可以实现规划控制以及预测决策的功能,其对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财政部也充分重视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并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管理会计发展路径的选择

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都面临着一种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努力寻找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发展路径。以此来有效提升管理会计的整体水平,促进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

(一)经济稳定增长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发展路径

在此视角下,为了能够有效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1.“开源节流”。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业为主,主要是借助降低的人工成本来获得竞争的优势。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世界制造业要素结构也与以往不同,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如智能控制系统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等等,就大大削弱了我国以往在人工成本方面占据的优势,无法以此来有效地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除此以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回流”,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企业很难再承接到通过价值链高端攀升而得到的国际产业,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增长。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确保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就必须要进行“开源节流”。也就是通过相应的途径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例如可以采取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以及精益成本管理等方式;同时,还要充分加强管理会计的权变性特征,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来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2.研发管理会计工具。当前我国的企业逐渐地趋于成熟,管理会计也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各个企业中,所以,为了能够有效促进管理会计广泛的应用,实现管理会计的良好发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工具的研发与创新,就这样才能充分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提升价值的创造力。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管理会计工具创新热潮,例如,在,田高亮提出的神华集团清单管理等等。对这些工具的创新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着几个特点:首先,这些都是对工具本身进行的优化与创新,例如在,冯圆根据预算编制讨价还价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最终提出了“预算资金备用池法”;其次,是对会计管理工具进行扩展以及整合。其中包括作业成本管理,这主要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最后,是对其他管理工具的发展,其中包括管理清单等。这些管理会计工具的研发与创新为企业经济的增长与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发展路径

当前,全球的经济结构都面临着转型,面临着优化与升级。在此背景下,也使得管理会计创新与优化成为一种组织理念下的新常态。所以,为了能够在此背景下实现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实现管理会计路径的创新。为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产业链,并且实现在产业链中的科学转型与升级,企业就必须要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价值引导作用。例如,企业为了实现转型,要进入一个新的产业的时候,企业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价值判断,以此来做出正确的决策。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采取了一种“腾笼换鸟”的手段。然而,因为其忽略了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缺乏科学的价值意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很多成本的问题,例如,迁移成本以及失业成本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必须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改造作用,例如可以让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以此来有效推动其更好地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2.在互联网新经济背景下创新管理会计的路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中。互联网新经济主要存在着以下特点:首先,互动性。即为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彼此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其次,互联性。即为利用信息将其在物理系统中所包含的生产部分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使得信息交换成本、所占据的空间以及所消耗的时间等均为零;三是互相性,也就是说可以利用公共平台使得大家共同分享信息,这样就使得各个企业能够了解到更多信息,获得更多的资源。随着互联网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有效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例如,管理会计工具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与优化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创新驱动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发展路径

为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从方方面面进行创新与改革。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创新驱动,要树立创新理念,从管理、产品、技术方面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强创新与改革,在管理会计方面也不例外。在创新驱动视角下,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

1.要制定完善的管理会计指标体系。例如,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指标,如研发的投入率(其即为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值)等。

2.防止在创新驱动中出现“过度成本”。因为在企业进行适度的创新与改革以后,才会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用。所以,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管理会计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具备的成本习性来努力维持企业在创新中保利以及保本要求的均衡。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篇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计制度的日渐完善,审计在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发动的“审计风暴”席卷全国,将审计作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有力武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众信誉度的一种手段。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发展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和日益突出受到了阻碍,使政府审计未能有效地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导致监督难度加大。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审计为社会公众服务,如何更好地用审计架构起公众与政府彼此信任的桥梁成为需要紧迫解决的课题。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着企业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将是大势所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推近国有企业在新常态下有更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视角,分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国有企业审计的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 国有企业审计 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有企业迎接新挑战

党中央在新周期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新变化的重新战略判断,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打造公司治理的“新状态”,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同样处在“新常态”这一环境下的国有企业,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国企该如何应对这一“新常态”?国务院目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给予明确要求和清晰表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具体要求。《意见》指出国有企业审计改革要积极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固有资本配置结构要调整,国有企业审计产权归属要明晰。国有企业委托人及代理人要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其基点是要为公众服务。国有企业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揭露经济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审计不仅要重视单个企业的风险、效益,也需要关注行业整体的风险、效益。

国有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就需要进一步开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在制度体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效果。基于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应从实际出发,累积经验,优化政策,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企业效率为重点,努力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国担当着重要核心载体的角色,是党执政的强大经济基础,更是我们党实现经济社会管控的重要组织手段。所以,国企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保证国企党的建设同国资国企改革同步推进,更要有新境界、新能力、新作为和新作风。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一)国有企业审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审计委托代理理论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最初是由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激励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即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来激励代理人。罗斯(Ross.S,1973)提出:“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这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最早期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委托人赋予某一个代理人一定的权利时,委托代理关系就此开始建立。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目的和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这必会产生两者的利益不协调问题。因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因此委托人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监督代理人的,委托人难以有效判定代理人是否倾尽其最大努力去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且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限制,代理人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性采取机会主义的“ 搭便车”行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经济人假设下,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之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代理人极可能为追求自己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

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审计活动产生的理论基础。现代契约理论中指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契约理论的分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委托人似乎在委托关系中处于劣势端,不能获得比代理人更多的信息。而代理人很可能凭借着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委托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监督,例如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代理人的行为或者是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审计就在这种发展趋势中诞生。

经济学同样提供了形成审计理论基础的条件。经济学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并且与许多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使其理论体系愈加完善。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其本质上是基于哲学中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提出的。“人性本恶”理论认为由于人的自私自利本性,其自身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由此产生的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即每个人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分别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各自不同的追求目标导致两者在行为上产生差异,因此委托人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对代理人形成监督和制约,审计无疑就成为了一项有效地手段。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表明了审计始终处于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一方面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管理者即代理人进行管理,同时又授权审计人员对代理人任务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代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尽可能全面而且有效地信息,对财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收益、风险、损失等情况了如指掌,来评价自己的管理工作履行情况,但委托人由于其处境的特殊性,无法获取与代理人对应的信息,使得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工作不能恰当的进行评价。这时候审计的作用即是作为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对称,保证代理人所提供信息的真是有效性。

2.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代国有企业审计关系中,审计服务的对象“实际委托人”缺位,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因为审计的服务对象“实际委托人”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并且此时的审计结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实际委托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较高的交易成本,这直接造成了实际承担并支付审计费用的对象就变成了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并不大可能选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有可能通过审计费用或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施加限制,因而审计关系的本质就变成了由被审计单位作为买方在市场中为自己选择会计事务所对自己的财务报表、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这个市场本身就缺乏一定公正性,被审计单位会尽可能选择自己满意或能够做出对自己有利评价的会计事务所,而会计事务所很少有选择委托人的实力,尤其是当前的会计市场竞争激烈、市场规范并不完善。而在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监督者——会计事务所影响最大的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它可以有权决定会计事务所的选择。因而会计事务所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可能会更倾向于维护管理当局的利益,违背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中介组织就会产生扭曲正常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通过“收买会计原则”使得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道德风险进一步加深。被审计单位依法在规定时点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经营成果,这些信息与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并且有可能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被审计单位通常会采取“有预定偏向的做账方式”在粉饰财务报表。这时候会计事务所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拒绝,二是被收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拒绝审计又会损害会计事务所自身的利益,是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剩下的只有收买。

3.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

阿克劳夫(1970)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为逆向选择理论产生奠定了的理论上的基石。他指出:“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买方和卖方对于有关车辆质量信息了解的不对称性”。卖方了解车的真实的质量情况,而买方不知道,他只知道这类车的平均质量水平,因此他只愿意支付一个平均质量的价格。这样就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水平的车因为价格太高卖不出去退出市场,而质量较低的车就会充斥了汽车市场。这样会导致汽车市场上的质量会不断下降,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着下降,最后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留下的却是价格低廉并且质量低下的车。

由此可知,在审计市场中被审计单位将审计业务委托给聘请的会计事务所后就失去了对审计过程的实际控制权,会计事务所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并且收取相应的审计费用,这时被审计单位可能就会用审计费用对会计事务所形成制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第一层次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要吃饭、穿衣等,只有在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注册会计师追求高水平的审计质量,不仅会增加审计成本降低会计事务所的收益,还会在会计市场上因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而失去市场份额。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事务所必然会放弃追求高水平质量审计,选择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获得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审计市场就出现了和旧车市场一样的“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中的监管弱化问题 当前中国审计大环境下约束机制不完善、监督环节力度不够、惩罚机制不落实等问题,导致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很能行使实质意义上的处罚,因此不能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务所形成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很难突破,前期在会计师事务所改制过程时加入资合的成分,这使得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然而与会计师事务所两权合一的形式大相径庭的公司制主要采取的是两权分立的形式,由此造成组织形式和运作过程中的冲突。在这种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只以出资额为审计赔偿承担有限责任。当违规所得大于违规成本时,此时注册会计师违规可能性更大,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并且如果注册资本越低,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赔偿时限额也就越低,就越有可能发生违反道德风险的情形。

(二)国有企业审计特定的委托代理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审计则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物,并且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存在则是国有企业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当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财政收入也会相应的成倍增长,国家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权力制衡和防止管理人员腐败,客观上要求强化财政监督。不但要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要求监督财政收支的有效性,以便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公众对于受托经济责任了解的逐渐深化,对所有者的角度来说,过去那种单纯只需要受托者对其管理的财务资源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负责是远远不够的,所有者还要求其对支出的效益性负责。否则,受托经济责任就是不完整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比较严重的现状是产权归属不清晰,利益分配界定难。经济新常态下,出资人及投资份额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产权界定已成为收益分配的核心问题。从审计情况看,对企业不同来源资产所有权的界定、企业专项基金形成资产产权归属的界定及投资方式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等,审计并无相关政策依据做出衡量,造成利益分配界定难。

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然后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最后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双方是各级政府或人大与管理使用资金的部门、单位和项目执行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明显存在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与资金分配管理部门。政府作为委托人,部门作为代理人。二是分配管理资金的政府组成部门与具体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单位。部门作为委托人,组成具体项目单位或负责人作为代理人。但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审计体制,国有企业审计则表现特定委托代理关系,为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对政府自身行为(包含对政府组成部门、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进行监督,对社会民众负责。近年来,也出现部门单位委托审计机关对其管辖的资金进行审计的情况。

三、新常态下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激励制度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审计对于制止和防范财务信息失真、国有财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虽让它也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但它对于缓解和调节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代理人去追求委托人的目标,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兼容。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就是改变传统政府行政制度下责任划定模糊不清的状态,由过去的制度约束向明确的绩效指标考核转变,改变以往试图仅仅通过规章制度、规则等方式来约束、控制违规行为的发生,进而采用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励政府组织内部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成本意识。政府部门为改进自己的绩效、赢得公众的信任,开始重视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着手制定绩效指标,发展和使用绩效评估技术。

(二)建立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

新常态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那种查处违纪违规为主的国有企业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对国有企业审计的思路进行调整,要将国有企业审计的工作重心由合法合理性转移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上来。

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委托人通过加强监督,获取代理人所掌握的内部信息,降低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动机。进一步加强社会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审计中的作用,应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从而能更加有效的监督国有企业。社会审计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决策合法性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改善国有资源管理并保值增值。通过大量实践发现,要求社会审计部门完善制度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国家审计局之间可以相互共享,这一决策不仅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审计资源也适当避免国有企业的重复审计监督现象。

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指国家审计机关通过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很显然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非完整的市场行为,不仅模糊了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作用界限,而且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及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并影响着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外部监督结构的选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有助于:第一,解决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矛盾。国有企业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上和目标上的不一致产生了两对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国有企业经济目标的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政府官员个人利益目标的矛盾。第二,解决委托者和代理者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在国有企业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相比在掌握企业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由此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应运而生:审计机关监督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既可以直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能据以奖惩国有资产经营者,减少国有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新常态下对于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外部监督机制,可以采取一下手段:第一,完善法律,加强政府审计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管的法律保障。目前,法律没有对政府审计如何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不利于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的三项“功能”,进一步深化审计工作,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按照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内部管理、相关政策、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 “预警 ”功能,揭示企业经营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国家审计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预警”功能,有责任更早地感知风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建议,从事后补救逐步向事前防控风险的审计理念转变。充分发挥“揭示”功能,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以查错纠弊为出发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思路应及时调整,即促进党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防范”功能,促进企业规范运行,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国有企业审计要逐步改变局限于对国有企业实施检查的观念,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注重发挥“防范”功能。第二,健全政府审计,发挥政府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审计监督作用,是政府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其法律职责的重要途径。明确职能,重点发挥政府审计对其他监督部门的再监督。政府审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实现监督:首先,明确政府审计的使命是保证整个企业的安全和效率,以使所有股东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进行改制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其次,改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树立“政府服务人民”的新理念,尊重非国有股股东权益。加强审计创新,研究针对国有控股企业审计的新途径、新方法,找到政府审计和非国有股股东的利益共同点,从而使政府审计在保障国有产权利益的同时,也能对非国有股股东权益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适应新常态、积极创新求发展

作为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力量的国有企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愿景的引领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为进一步激发市场蕴藏活力,再次掀起国企再改革的高潮。如何做好在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是现阶段政府审计的重头戏。

一是正确认识新常态,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打好基础。经济发展新常态,可能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部门在制订审计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把常规审计与主题审计相结合,年度项目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相结合,实现项目策划全覆盖。利用目前已搭建起审计对象数据库,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轮审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由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

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发挥审计作用,搞好审计项目统筹规划。强化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确保各项资金拨付到位、合理使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最大限度地防范财政投入风险。

三是积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审计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导向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主要方法。加强审计系统的硬、软件建设,促使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企业会计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步发展。当前审计部门应积极配备必要的电脑设施,并组织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同时应加快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引人企业审计,努力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和办公条件自动化。同时,坚持实行“面上收缩,点上深人,以点带面”的企业审计工作方法。坚持把企业财务审计、其他项目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运用企业内部控制评审与审计抽样技术的现代审计方法。

论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战略转移 篇7

2014年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基本特点。为此, 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 中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提出“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观点。指明了包括煤炭产业在内的各行业应以创业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1 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

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生产结构, 也决定了煤炭在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煤炭能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的不协调日渐突出。

1.1 煤炭产品供求失衡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市场供求保持动态均衡。但煤炭生产的特殊性、煤炭产需之间的空间差异性, 以及煤炭产品的中间产品之特点都直接影响、甚至倍数级地加剧着煤炭市场的供需关系。

煤炭生产基地建设投资大, 周期长;煤炭产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生产矿井建成后, 矿井服务年限较长。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不论煤炭产量快速增加还是煤炭产量及时压缩, 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与之相对应, 则是能源消费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的要求不仅直接, 而且立竿见影。反映在煤炭市场上, 煤炭产品的供应变化明显滞后于煤炭的需求变化。也因此导致了煤炭产品供求的失衡现象周期性出现, 对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世纪初, 国民经济和基础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炭能源, 但受1993—2001年间煤炭产业周期性低迷的影响, 煤炭产能严重不足, 导致煤炭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引起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盲目上马。同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煤炭产业中的普遍推广应用, 造成煤炭产能迅速释放。据不完全统计, 2014年底我国原煤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0亿t, 且在建规模超过10亿t。如果再考虑全球煤炭市场的产能过剩, 煤炭市场供求失衡的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变[1]。而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的显现, 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的提高, 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 煤炭产品的事实需求不断降低。同时, 国家持续推进能源革命和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必然使得我国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回落。这就加剧了煤炭产品的区域性、结构性供过于求, 导致煤炭产品市场持续低迷, 产业经济效益低下, 煤炭企业经营困难, 发展乏力。

1.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煤炭资源客观赋存于地层之中, 其开采必然会影响矿区生态环境。

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首先反映在大面积的地表塌陷上。按照当前的开采方式和产量, 全国每年将新增煤炭采空区600 km2, 形成约800 km2的塌陷地, 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次生地质灾害。大面积的地表塌陷, 不仅破坏了地表构建筑物, 影响了农田的正常耕作, 而且加剧了企地矛盾[2]。其次, 煤炭开采还导致地下潜水位下降, 地表水体污染;产生的煤矸石发生自燃、矿井生产通风等造成矿区空气污染。同时, 由于矿区环境的恶化, 进一步造成矿区植被、生态景观破坏。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煤炭开采影响外部效益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煤炭资源需要开采, 但要同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必将使效益低下的煤矿企业雪上加霜。

1.3 产业结构单一降低了煤炭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产业链单一, 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简单的粗加工上。在煤炭市场稳定时期, 可以集中开采煤炭资源, 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是, 面对煤炭市场波动和逆转, 煤炭企业就失去了唯一的支柱, 无力应对市场风险。

近年来, 随着煤炭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型煤炭基地均建立了煤炭循环经济园区。但受传统观念、发展模式的限制, 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仍集中在煤基产业上。即便是拓展了相关经营范围, 也基本是基于煤炭市场、煤炭企业。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但煤炭市场的变化, 同样会对煤基相关产业造成影响。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在市场巨变中无能为力。

1.4 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滞后粉饰了煤炭企业的落后

1997年煤炭部撤销以后, 煤炭资源和煤炭生产管理分别归口到不同的部门。尽管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煤炭产业政策, 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以及煤炭产业的特点, 产业政策对煤炭企业的指导、约束作用未能施效。另外, 相比较机械制造、通讯等标准化作业规范的行业, 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 煤炭生产的粗放式经营特点显著。从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到采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缺乏系统合理的标准体系。而且由于相关标准滞后, 煤炭资源勘查投入与生产建设投入不匹配, 造成资源储备不足, 持续发展乏力;煤炭开采中资源回收率难以保证, 浪费现象严重;矿区生态环境影响难以客观评估, 复垦后的土地难以顺利移交。导致煤炭企业成效缺乏可比性, 资源保护名存实亡, 矿区生态环境的补偿负担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稳定生产。

2 煤炭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尽管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但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 其主体地位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因此, 客观上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2.1 煤炭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尽管目前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 但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客观的能源赋存决定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有所改观, 但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从全球能源发展来看, 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呈增长的态势。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 2013年全球煤炭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 较2012年增长3%, 超过了其他能源。在我国, 尽管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同比降低约2.9%, 出现了15 a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但消费量仍达到35.1亿t, 占一次能源的66%。据预测, 到2020年, 我国煤炭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降至55%左右, 到2050年仍将占到50%左右。考虑到能源需求总量的增加, 未来一定时期内, 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

2.2 我国煤炭能源发展战略保持不变

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 我国能源发展要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 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t标准煤左右,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t左右[3]。可见, 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以煤为基础, 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方针不会动摇。但煤炭的清洁利用, 煤炭转化以控制煤炭利用造成的污染将成为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现代煤化工技术、煤炭多联产等先进发电技术以及煤炭转化利用技术将引领煤炭利用, 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用途更加广泛。并因此拉动煤炭新的需求。因此, 也不要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前景过分悲观。

2.3 煤炭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健全的市场体系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过近20 a的发展, 煤炭资源市场、煤炭产品市场、煤炭信息市场以及配套的资本市场等日臻完善, 为煤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改并实施, 明确提出了矿业权, 明晰了矿产资源产权的法律关系, 为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结束了煤炭资源无偿开采的历史。随着煤炭产品价格市场化, 打破了国家长期对煤炭产品的统一定价, 促进了煤炭企业直面市场组织生产与经营, 为煤炭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同时, 国家引导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元混合经济, 提高了投融资能力, 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煤炭投融资制度, 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支撑煤炭资源风险勘探和煤矿产能建设。目前全国已有39家煤炭企业成功上市, 直接融资超过2 000亿元[4]。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

2.4 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成效斐然, 安全生产状况稳步改善

煤炭生产条件复杂, 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相关技术的攻关解决。近年来, 煤炭开发利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 从特厚煤层放顶煤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的完善, 到薄煤层特殊开采工艺的研发, 为特大型矿井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到煤基循环经济模式, 为煤炭产业创新型发展提供了示范。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不仅提高了煤炭开发利用效率, 而且开创了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同时, 国家不断加大煤矿安全整治力度, 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近年来, 煤矿事故数和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强化安全管理, 重塑煤矿形象, 提升了煤炭产业的社会地位。

3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

当前, 我国煤炭行业短期性、结构性过剩和长远产能不足的矛盾还未有效缓和。未来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下降, 但煤炭消费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煤炭企业应主动接受产业发展的新挑战, 把握机遇, 以创新为根本, 顺应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 全面推动煤炭勘查、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 加强国际合作, 准确发展定位, 创新发展模式,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5]。

3.1 直面煤炭市场, 转变发展模式,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健全的市场应该能灵敏地反映产品的供需状况, 并引导生产和消费。煤炭市场亦然。从2012年年底开始, 煤炭市场就开始显现煤炭产品的结构性失调。到目前, 供求矛盾愈演愈烈。作为煤炭企业, 既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短期内就改变这种状况, 也不能无视这种状况;只能是冷静、现实地面对市场, 凭借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适应市场的发展。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 煤炭企业应加强市场分析, 研究煤炭供需的周期, 并利用煤炭市场疲软的机会, 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借力煤炭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煤炭生产薄利甚至亏损的机会, 调整产业机构, 发展多种经营。首先依托煤炭, 拉长产业链, 利用煤炭价格低廉的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 谋求煤基产业的发展;其次, 实施跨行业发展, 利用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和所控制的资源, 开拓经营范围, 实施多角化经营;另外, 利用煤炭效益低迷的契机, 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联合,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合, 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国务院“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促进煤电联营, 形成若干个亿t级煤炭骨干企业”的决策, 合理煤炭开发布局, 发展大型煤炭基地[6,7]。

3.2 以政策为导向, 高度重视绿色开采, 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评估是在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及国内外影响因素而确定的[5]。因此, 煤炭企业应以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为准绳, 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指导, 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规划和模式。第一, 通过创新驱动, 寻求企业经济增长点, 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推动企业发展从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 客观评价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确定开发规模, 选择适宜的回采工艺, 实施绿色开采, 一方面减轻煤炭开采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贯彻“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第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延长煤炭产业链, 变废为宝,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及其对矿区的影响, 同时拓宽煤炭企业经营范围。

3.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增加技术储备, 为迎接下一轮产业复苏做好准备

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对煤炭的增量需求不可能很大。因此, 煤炭企业要积极急筹措资金, 开展科技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坚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由增量扩能型向协调发展模式转变, 由任务型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同时, 应该进一步实行煤炭机械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质量、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煤炭转化工程建设, 煤炭产品由生产和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和洁净煤转变, 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8,9]。

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可能会挫伤煤炭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可能会迫使部分企业退出行业。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成功, 长期来看煤炭产品的需求总量是不会大幅度缩减的。为了满足未来煤炭产品骤增的需求, 煤炭企业应加强基础储备, 增强技术力量, 研究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 以求能快速增产, 占领市场, 并争取以尽可能小的生态环境扰动采出煤炭资源, 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 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鼓励员工学习新技术, 开展技术攻关, 防止技术人员的流失。为新一轮产业复苏做好准备。

3.4 加强地质工作, 为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因煤层地质条件突变引发。而且煤层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煤炭回采工艺和生产组织。细致的地质工作可以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保证。

煤炭深埋地下, 资源条件、赋存状况难以直观感知。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需要地质先行, 矿井建设中, 需要以准确基础地质信息作指导;生产过程中, 需要全面的地质信息为方案优选提供依据;矿井开采的每一个阶段, 都需要借助基础地质信息来开展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地质工作贯穿矿井生产的全过程。当前,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技术支撑。通过地质工作, 一方面预先查明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 以选择适宜的开采方法;另一方法面, 可以原先发现安全隐患, 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 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 煤炭企业应充分重视基础地质信息, 认真开展地质工作, 为安全高效生产、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3.5 合理规划产量, 降耗提效, 争做产业逆势中的引领者

影响煤炭企业产量的因素很多。在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 生产单位要开展精细化管理, 合理规划煤炭开采的时空关系, 确保安全高效生产。同时, 煤炭生产环节复杂, 成本控制潜力巨大。因此, 煤炭企业要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分析各生产环节的生产组织, 强化基础管理, 开展标准化管理, 实施过程管理, 将成本控制与鼓励技术创新、讲成本开支控制与质量管理相结合, 降低无效开支。通过降耗提效,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生产安全为天。因此, 在全面控制成本费用的同时, 要确保安全生产投入, 切忌一刀切地缩减所有开支。如果生产缺乏安全保证, 成本开支不仅得不到控制, 而且可能因安全事故造成更大的开支。因此, 越是在生产相对不饱和、职工安全意识降低之时, 越是要强化安全管理, 适当增加安全投入, 通过完善安全设施, 加强安全检查, 开展全员安全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只有安全、高效的煤炭企业, 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才能推动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才能为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显政.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煤炭, 2015, 41 (4) :5-8.

[2]宋万鹏, 刘晋媛.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条件下采空区利用研究[C]//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多元包容》论文集, 2012.

[3]牛克洪.“十三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 2015, 35 (1) :40-43.

[4]陈茜.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和启示[J].煤炭激光机研究, 2015, 35 (6) :44-47.

[5]王东兴, 巩维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J].煤炭经济研究, 20145, 34 (11) :39-44.

[6]王克强, 刘艳芹.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2 (4) :95-97.

[7]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8]苏东红.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2) :116, 111.

新常态下的转移 篇8

特色园区成转型新趋势

纺织产业转移当前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一些纺织产业转移承接的园区凭借着自身特色和优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生。

位于重庆江津的金考拉工业园便是其中之一。金考拉工业园以时尚主题为园区建设方向,希望打造成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专业集群平台,明确定位为“产业领袖、世界平台”,核心定位为“大生产、大物流、大金融、大数据、大文化”。其中,大生产包含“大、中、小”的健康产业生态(即50家规模以上品牌企业、200家中小型成长企业及600余家创业型微型企业)和“上、中、下”的完整产业链集群(涵盖采购、研发、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尤其是大生产中打造西部地区最权威的“纺织服装装备中心”,将引进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企业入驻园区,共创产业新未来。

同样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广安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也同样利用其特色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以牛仔为主要招商目标,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牛仔服装”为主题的专业化产业园,目前已有32户以牛仔产业链为主的生产企业。该产业园引入广东第四代产业园发展模式,承接“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州新塘牛仔服装企业梯度转移,走“产城一体”的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宜业”的牛仔新城,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座城市,致富一方百姓。

“特色、专业成为目前产业转移园区发展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将来产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方向,在众多的产业园中,只有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才能发展得更好。”杨峻说。

技术装备升级是主旋律

事实上,在当前纺织产业转移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纺织产业转移由单纯的产业位移已发展成为技术和装备的提升。

江西奉新工业园是10年前从一根纱开始建设,目前已达200万锭的生产能力,不仅开始产业链的延伸,更为可喜的是投资方福建金轮化纤公司在二期、三期的建设中都采用了国内外最顶尖的设备。以设备顶替人力,不仅产品质量提高,人工效率也增加了。目前已形成了原料、纺纱、织布、印染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陕西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也是这样。据了解,该工业园区的全部设备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在20年内都不会落后。目前入驻该园区的一些企业万锭用工将由现在的200人减到36人,年劳动生产率提高8%以上。

同样,在产业转移中升级设备水平的还有宁夏如意纺织工业园。如意集团拟投资500亿进行纺织产业转移,9月3日已投产15万锭,目前已投入了78亿元,如意纺织采用的国际一流装备,也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亮点,尤其是生态和数字纺织的引入成为中国纺织发展的方向。

人力和政策为重要优势

在当前纺织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源和政策优势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先看人力资源,在安徽省的一些纺织工业园里目前劳动用工平均年龄26.5岁,且男工占用工人数的10%左右,用工优势明显。而与之相反的是江西奉新县,奉新县城常住人口大约4万人,纺织工业园地处县城内,园区用工目前2.2万人,劳动力的缺失使新投产的企业面临招工难的窘境。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中高端管理人员的需求更大。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中高端管理人员及高素质劳动力将成为影响产业转移升级的因素之一。”杨峻介绍说。

再看政策方面。“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由于偏重考虑的是成本要素,因此对各地政府的政策比较关心。”杨峻介绍,以云南保山的翔羽纺织为例,翔羽纺织是生产包覆纱的企业,包覆纱的生产过程中电力的成本约占整个产品成本组成的10%左右。如果在义乌基地生产的话,电价平均为0.76.元/度,而在保山基地生产的话当地政策给予的优惠政策是电价为0.38元/度。

在新疆优惠政策更多。新疆当地政府规定,在疆企业的新疆籍员工,按照企业为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50%予以三年补助,对享受低保待遇并在纺织服装企业就业的人员,继续享受12个月低保待遇。与此同时还从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园区自建或引导社会资金建设标准厂房。

构建超常规发展模式

四大问题较为突出

实际上,纺织产业转移尽管在2014年取得一些突破,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杨峻指出,首先是园区发展受到资源约束。尤其受宏观调控影响,不少园区建设用地指标无法满足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项目落地受到影响。部分园区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有的园区受到投入资金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其次是园区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虽然大部分园区发展情况较好,但是也有一些试点园区存在问题。部分园区进展缓慢,有的园区尚处于启动阶段,有些试点园区纺织服装类项目太少。

再次是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今年以来,园区企业融资门槛明显抬高,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不少企业面对资金断链的威胁,不得不面临停产。也有些园区企业,受到沿海总部资金出现问题的影响。

最后是局部地区园区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如重庆市在巴南区、江津区、合川区分布有重庆尚盟时装产业园、金考拉国际服装产业城、西部服饰科技创业产业园三个千亩级服装产业园。再加上一些小型的服装产业园,使得各园区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加上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交通建设滞后、物流成本较高、产业工人缺乏等缺陷,一些园区招商引资较为困难。

打破“常态”发展模式

针对现阶段纺织产业转移所面临的问题,杨峻认为,规模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要发展一定要转变发展观念。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园区应构建一套超越常规的发展模式,对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的产业链进行统一规划。尤其是在印染等涉及到环保问题的环节,不能一概不批,而是转型升级,加大排放监管力度,创造公平市场环境。尽量早出台与支持新疆纺织相同、相似的扶持政策,让产业转移企业长治久安,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和生物纤维的行业给予更多关注与扶植。

杨峻指出,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结构调整中的领先作用和带动作用。统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条件,推进以加强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跨区域、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基础的区域结构调整。由简单的低成本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变,不断增强区域产业链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与此同时还要抓好跨国资源配置及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构建东中西部地区全方位开放。深入一体化合作的新格局,优化布局产业链,加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并积极利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的战略,促进产城一体化的建设。

杨峻表示,要充分发挥好产业转移典型的示范作用,加大园区先进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园区的调研及走访,总结各个园区的成功经验,去粗取精,抓住关键,树立典范,做好园区的服务、信息交流工作。同时推进园区的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科技的发展关注人才的建设,打造一个高效生产力的平台,以国家发展战略确保产业转移发展方向。

为园区做好服务

事实上,在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为纺织产业转移服务。

首先是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对接,积极帮助试点园区稳步发展。目前园区最难的是招商工作,而招商引资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找不到人,进不去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产业转移办公室积极帮助一些试点园区寻找各项招商资源。与此同时还积极帮助一些试点园区稳步发展,对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其次是开展园区调查研究工作。今年产业转移办公室先后到咸阳、彭州以及重庆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并采取了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了解产业转移情况,对承接转移的主要项目及产业园区建设进度进行调查,总结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茶庵小学安全排查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语文期中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