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方经济服务

2024-10-02

为地方经济服务(共12篇)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1

5 月28日~6月1日, 历时5天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简称京交会) 闭幕了。

中国勘察设计展区以其全行业的视角和独特的展示手段, 成为京交会上的明星。观众、媒体和国际买家络绎不绝地访问展区, 进行了解、咨询和洽谈。

6 月1日, 李克强副总理参观了本展区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支撑实体经济的需要, 加快创新, 李克强总理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要求。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 同时作为“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也不断发展, 逐步走向世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业的支撑, 对服务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高, 国际化程度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支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需要。

勘察设计行业近年来取得快速的发展, 近10年的时间里, 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

1 2 倍, 目前我国已有19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00家设计公司行列, 50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中国勘察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在非洲、东南亚、中东、上合组织成员国、拉美等海外市场取得可喜业绩。但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取胜, 凭借的仍主要是价格成本的优势。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还是要拼技术、拼服务、拼管理。

此次京交会参展企业当中有一些企业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打开海外市场, 像我们的高速铁路技术和我们的化工、水利水电设计, 已经为企业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武汉市以政府牵头组织在汉的10多家设计企业共同成立海外联盟, 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整合了海外的商务渠道、服务机构、派驻人员等优势, 组成联合舰队出海闯荡。此次京交会参展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正转型为国际化的工程公司, 具备了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能力, 并在交通、能源、市政、化工、石油、机械、冶金等领域取得不俗业绩。

在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当中, 我们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 加强并重视营销和研发等薄弱环节, 坚定走出去的信心和步伐, 做好行业资源的整合, 与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深地融合, 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需求服务,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才能求得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勘察设计作为中国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在京交会上惊艳亮相, 站到了中国服务贸易的舞台中央。带着国家和社会的期许, 我们必须加快创新、勇于挑战, 不断地提高设计水平和管理能力, 拓展服务领域,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打出响亮的“中国设计”的品牌。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2

经济发展与税收密切相联,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服务于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树立税收经济观,处理好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树立税收经济观,就是要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正确把握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的辩证关系,把税收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要认识到,收“过头税”不仅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而且削弱企业的发展后劲,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对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原有税源的涵养和新税源的培育,是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加大扶持企业发展的力度,把税收增长建立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用好国家税收政策,利用政策效应,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

税务部门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壮大。要加大税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调高出口退税率、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要通过税收政策的全面落实,加大税收对民生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投资,有效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加快推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进程;配合政府全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排放的加工制造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新的重点税源企业。

三、加大组织收入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坚决落实好“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努力完成税收收入任务。积极开展税源调查,按照经济税源情况分配收入计划,针对性制定组织收入措施。抓好税收收入预测工作,准确判断收入趋势,提高税收预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加强税收征管,对影响税收收入的政策、行业、征管环节等进行综合分析,加大重点税源管理力度,及时掌握税源动态。完善重点税源预警分析机制,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进行监控和分析,对税负明显偏低的行业进行纳税评估或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联系和沟通,了解重大项目的新增投产和投扩建情况,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发展态势。利用国家刚出台的欠税清理政策,做好欠税清理工作。通过不断扩大税收收入规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充裕的财力支持。

四、加强纳税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其中,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基本形式。实践教学是高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教学手段,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同。一般规律是越是高层次学校,实践教学作用越小,课时所占比例越低,反之亦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如能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不仅能体现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也能充分体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一、石家庄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简介

石家庄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其已经构建起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石家庄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科)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是河北省第二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必要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景区旅游产品策划、接待服务和管理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主题公园及其他非主题公园类景区、旅行社相关工作岗位的中高级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

石家庄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是特别突出实践性环节,不仅强调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还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为学生提供北京欢乐谷、平山白鹿温泉、赞皇棋盘山、井陉天长古镇、大梁江等多家景区从事实践学习,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本专业还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不错效果。

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做法

(一)推行研究型、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提。所谓的研究型、交互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更新过程中,将教师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资助项目:石家庄学院2011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此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思维方式,从而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且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才能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更加偏重于实践教学环节。从2009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周的石家庄旅游综合调查。2012年9月,本专业安排2010级学生完成了石家庄周边的井陉大梁江、吕家、天长古镇三个古村镇,井陉的锦山景区,井陉段家楼工业旅游示范点,平山藤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旅游综合调查。通过这次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在已有理论知识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三)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旅游景区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从事项目,提出科研小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从而将科研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由综合性向研究性转变。例如,景区开发教研室2012年正在承担“平山藤龙山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项目,于是将其作为同年“石家庄旅游综合调查”的一项重点调研内容。师生共同在该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与游客面对面访谈。最后学生完成了“藤龙山抗战遗址设计方案”和“藤龙山景区设计方案”,不仅设计思路清晰,而且富有创意。

(四)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

我们充分利用专业课,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石家庄旅游综合调查”就综合体现了《景区规划与开发》、《景观植物学》、《旅游地形象策划》等多门专业课知识,学生在调研过程和规划方案中不同程度的得到了验证与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与专业技能大赛相结合

为了推进能力导向的专业实践教学,展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景区开发教研室组织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我们结合“石家庄旅游综合调查”,把2010级学生分为七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参加比赛。同时,鼓励本专业其他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本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竞争能力。

(六)解决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解决一部分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帮助这些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在对井陉县的锦山景区调查前,景区负责人就提出希望我校师生在对锦山景区的考察和调研结束后,能帮助提出一个景区门禁系统的解决方案。针对景区的这一需求,指导教师在调查前就让学生们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让调查更有目的性;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们又重点对该景区的大门进行了测量、拍照;调查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关于景区门票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景区实际情况,最终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提交给了景区管理部门供参考。

三、景区开发与管理实践教学改进方向

(一)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的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鉴于指导的是专科生,在指导方面要多花一些精力:结合教师自身多年科研工作经验向学生阐述培养科研技能的重要性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路径,帮助学生选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文献、指导学生实践。

(二)全面实施大学生科研能力培训

实践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感受科研氛围,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树立科学创新意识、接受科研方法及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严格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三)加强学生现代科研技能培养

注重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研究技术和手段,如CAD、PHOTOSHOP、3DMAX、SPSS等软件,掌握必要的制作平面图、效果图和图片处理技巧,从而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邱悦颜.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代经贸, 2010,(157):158-159.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考 篇4

1、高校图书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 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需要得到优质、高效的知识信息服务, 而高校图书馆在经费、馆藏以及现代化设备等方面的强大优势, 在当今这个信息网络时代必然要承担起信息资源中心的重担, 走向市场,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细致、专业的资源, 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在为地方经济提供知识, 科技创新服务的同时, 可以在服务的过程中引进资金、技术等外部资源, 使自身在服务中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 同时, 经济部门信息上的需要也同样能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

2、高校图书馆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得天独厚的优势。

(1) 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因为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 社会上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拥有量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潍坊学院是山东省一所市属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非常丰富, 现有馆藏文献293万册, 报刊6800种, 除此之外, 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迅速, 先后购买清华同方、万方、人大复印资料、重庆维普、EBSCO、国研网、网上报告厅等17个大型全文数据库, 选购了超星、北大方正、中图德瑞等中外文电子图书, 建成CNKI知识网络服务一级站, 自建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和艺术媒体检索数据库。潍坊学院图书馆利用丰富的资源, 在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外, 还注重地方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 建立了潍坊文化名人馆, 为挖掘和传承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 (2) 专业人员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机构和服务水平更加专业和细致。比如潍坊学院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3.35万平方米, 设有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文献阅览部、技术部、信息咨询部、文献检索教研室等服务机构, 各书库、阅览室、文献检索中心、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复印室、自修室等布局合理, 方便读者。全馆共有工作人员75名, 大专以上学历占91%, 中级职称以上占88%。其中硕士5人, 高级职称25人。 (3) 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展, 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但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迅速增长。同时, 还为危险传递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途径

1、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物质保障

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与地方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因此, 必须建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业务工作全面网络化、自动化管理。积极参与馆际合作, 同时与地方企业或者管理机构等进行网页建立链接, 将本馆的概况、特色及信息服务的范围、内容、科研成果等放置在页面上, 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提供需求。

2、图书馆要转变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的属性, 决定其必须履行公共图书馆职能, 那么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馆藏资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面向社会办理借书证;积极开展与地方图书馆的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 满足校外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结合实际有重点地开展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应侧重于三个方面: (1) 开展科技进展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科技期刊、研究报告、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等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源, 综合出本校所涉及专业的最新进展信息, 以便企业较为准确地把握特定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2) 为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 广泛收集科技成果信息, 特别是属于本院校专业范围的科技成果, 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这样既可有选择地引导企业查询, 又可以有选择地向企业推荐, 为高校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中介服务, 向科技人员反馈企业迫切需要的科技信息。 (3) 建立专门人才信息库。高校图书馆可就本校涉及的专业领域建立专家信息库, 在企业需要某专家提供服务时, 可向企业提供相应的专家信息, 为校企联合、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中介作用。”[2]

总之, 高校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源, 先进的管理手段, 为教学、科研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服务, 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和地方经济联合,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 也是高校图书馆成为地区文献信息中心, 发展图书馆现代化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康清群:《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科技信息》, 2008 (11) :292。

统一战线为经济做好服务调研思考 篇5

商制度,把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工作的第一要务。考察、调研、建言献策, 是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盟市委围绕促进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各种专题调研活动,如高等教育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研讨会和基础教育研讨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农村科技文化阵地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旅游经济、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闽江河水域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加强民盟组织自身建设等20多次的视察调研活动。参与了盟省委牵头的、在**开展的沙溪河流域水葫芦治理、加强闽江河环境保护、农村职业教育、参政党自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生态农业和民盟作为参政党为发展服务等课题调研活动。2007年盟市委针对我市集体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实际,组织盟内外专家历时半年,就集体林权改革后取得的成效、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形成了《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的建议》;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作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盟市委联合市职教社在全省开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的调研,形成了《**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关于加快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盟市委作为参与单位,开展了粮食安全课题的调研,也形成了《**市粮食安全研究》的调研报告,盟省委汇总我市及其他地方的调研材料,提出了《关于完善我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在省第三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论坛”上,《关于加快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和《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被评为“获奖调研论文”,三个建议通过盟省委提交给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一些课题经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撰写,许多意见建议被吸收采纳,邹明泉同志提出《建立**省旅游发展基金的建议》和冯华明同志提出的修改《**省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建议得到中共**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近几年来,**民盟坚持组织盟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老同志,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在两会期间一些提案和大会发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许多提案和大会发言引起了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并且成为新闻媒体追踪采访的热点和社会舆论的亮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民盟在各级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我会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盟集体所提交的建议、提案近500件,大会发言50多件;被市政协评为优秀集体提案10件和重点提案近20件。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议》、《创建步行街和小吃街建议》、《建立食品污染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议》、《加强江滨大道交通监管的建议》、《对医改存在问题思考的建议》、《让群众从医保中得到实惠的建议》等被市政协评为2000年、2001优秀提案。《关于加强医药市场管理的建议》、《关于将个私药店筛选确定为医保店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市竹产业的几点建议》、《关于增加**一中、二中高中录取新生正取生人数的建议》、《关于建设**市天气预警雷达系统的建议》等被市政协评为2003年、2004优秀提案。《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的建议》、《当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建议》、《加快笋竹藤发展的建议》、《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应注意防范风险和措施的建议》、《加强公墓建设和管理的建议》、《让学生尽量享受教育资源的建议》、《筹建儿童公园的建议》、《个体药店应列为医保定点药店的建议》、《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关于发展和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的建议》、《关于加快物流体系建设,促进海西腹地产业对接的建议》等被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

主委柳忠武撰写的《振兴**老工业基地要立足改革着眼全局》的大会发言受到了市委书记叶继革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柳忠武副主席代表民盟**市委会发言,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出了七条建议,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故这个发言请送各常委、副市长细阅、研究,不断深化完善我们的思路,大胆探索,积极稳妥推进,狠下功夫,把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大做强做优市区的工作”。主委柳忠武撰写《实现我市三大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产品质量这个关键》大会发言,市委书记叶继革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民盟**市委的发言材料,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深度、有针对性,值得一读。请认真细阅、研究,以改进我们的工作,务求今年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工作再创佳绩”。2008年,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叶继革对**民盟在政协**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二次会上的大会发言《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市一大特色、一大亮点,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务必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存在问题、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把配套改革抓实抓到位。民盟**市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有针对性、指导性,请市政府认真研究,扬长补短、对症下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扎实做好工作,务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典型事例:

2001年社区居委会成立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社区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社区服务功能随之增强。一方面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加大,标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却是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社区工作人员补贴明显偏低,并且没有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很多优秀的社区工作人员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离开社区,造成社区居委会留不住人、流动性大的局面,使社区建设受到影响。**民盟调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提出了《关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建议》,希望在拓展和延伸社区工作的同时,关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促进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已经并仍将得到逐步提高。对于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其实,随着省政府去年《关于公布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及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的下发,我市两区从2007年8月起,已经按照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核算并拨付社区居委会正、副主任和专职委员的生活补贴费。2007年底,市社区办、市民政局已对市区50个社区现职居委会成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参保情况及资金支出渠道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市社区办、市民政局还拟定了统筹解决两区社区人员社保问题的初步方案。这个方案统一了两区社区成员参保险种及标准,两区社区成员统一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三项社保,并按我市目前养老、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标准执行。同时,由政府统筹解决两区社区人员社保问题,市财政承担80%,两区财政承担20%。目前,这个方案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从6月1日起实行。与此同时,我市还确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全市514名社区工作者参评的这项工作,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民盟中央提出社会服务工作的目标,就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要求各地盟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2005年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在民盟社会服务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发展是民主党派工作的第一要务,要拓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渠道,社会服务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面向党委和政府高层领导建言献策,在政协大会上发表意见是重要的方面,但如果不做社会服务工作,我们作为民主党派的形象就是不完整的”。**民盟积极响应盟中央的号召,每年都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载体,每年精心选择一到二个社会服务的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落实,并且把项目活动同支部“评先”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近年来,全市盟组织和盟员在各条战线和各自岗位上根据不同的专业和特色,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2年5月盟市委承办了第二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获得圆满成功,被**各界专家誉为**解放以来,规格最高,作品最精的一次全国性展览,为提升**知名度和旅游经济发展做了一件实事;2005年经盟市委主委柳忠武穿针引线,与长期推行济困助学为已任的厦门华天涉外学院董事长、民盟盟员肖钏向**市特殊学校盲生捐助了5万元,用于解决这些特殊学生就学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省杰出人民教师、盟员王秀芳向梅列区实验小学基金会个人捐款3000元和2台电脑;在 “碧利斯”台风肆虐时,原盟市委副主委邓天杰积极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向湖南省资兴市黄草镇个人捐款5000元人民币,支持当地受灾群众抗洪抢险,重建家园。盟市委还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民盟农林支部、书画支部、医疗支部和**学院总支开展社会服务进社区,受益群众上千人。同时积极组织盟员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共向梅列区洋溪乡、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永安罗坊乡、三元区村水村、陈大镇台溪村、沙县夏茂镇等乡村捐赠科技书籍500余册、书写春联近1400余幅;发放防治非典资料和禽流感防控书籍和宣传材料近1000份;发放了价值近四千元的药品,义诊1000余人次,赠送了农技、法律、卫生防疫等书籍和宣传材料近300份,为果农、林农提供各种生产技术咨询和法律咨询。开展水产、农产品栽培、科普知识、家庭教育讲座近10场次。广大盟员积极开展向弱势群体献爱心、赈灾捐款和“两节”送温暖活动,累计捐款达30000余元。盟市委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服务社会活动,树立了盟的良好形象,扩大了盟的影响,得到了受助群众的好评。盟市委会积极响应中共**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卫生城市”的号召,组织所属**学院、文艺等支部到梅列区徐碧街道东乾社区参加**市第十二届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共建共享 和谐**”东乾社区“邻里节”文艺演出,表演了舞蹈《又唱浏洋河》、二胡协奏《喜洋洋》、腰鼓《大地飞歌》等节目博得观众阵阵掌声,烘托整场晚会的气氛。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盟市委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项目年竞赛活动,2005—2006年共引进两个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在“9.8”洽谈会上,经盟市委主委柳忠武穿针引线,成功引进了国际商贸流通业巨头、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已签约落户**,总资金3000万美元。在2007年我市“11·6”林博会举办期间,盟市委主委柳忠武引进的总投资近8亿的大型国际大卖场 “沃尔玛”正式在**签约;由盟市委常委汪长禄投资2000多万元的**市芦桥养老院已动工兴建,预计2008年完成第一期工程,2009年建成后可以解决1000多名老人养老问题,让他们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和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副主委邱宁江为增强公众法律意识长期担任义务法律宣讲员,身体力行深入机关、学校、厂矿等开设普法讲座,先后开办了《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普法讲座,至今已开设讲座数百场,参与者达万人次,2000年起他每年都为**学院、**二中新生讲授法制教育第一课;广大盟员立足本职和优势,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精神得到社会的赞誉。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5.12”地震发生后,**民盟迅速向全市各支部和全体盟员发出倡议,号召全市各支部、全体盟员开展以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为主题的抗震救灾捐赠活动。各支部和广大盟员闻风而动,积极捐款。盟市委副主委邱宁江除了通过其它渠道捐款外,还积极捐款2000元;农林支部老盟员杨碧光家庭比较清贫,身体患病,冒雨从沙县赶到盟市委以“特殊盟费”形式捐赠善款500元;原副主委郭美英从外地出差一回来,就到盟市委捐出了500元。广大盟员除了各自在本单位捐款外,还以支部或个人为单位积极通过盟市委渠道向灾区捐款,盟市委共收到捐款11000元,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灾区送一片温暖,献一份爱心。此外,一些盟员还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盟市委委员、**二院骨科主任朱克文作为**市第一批援川医疗队领队赶往四川省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伤员。盟员、三元卫生防疫站副主任医师姜闽作为我市第四批援川卫生防疫工作队队长,赴四川开展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盟小教支部主委、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子玲,作为由共青团**省委组织的第三批**省12355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赴四川开展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活动。盟员肖小梅作曲创作的反映抗震救灾题材的歌曲《传递温暖》刊登在2008年6月11日的《**日报》上。

存在问题:

1)机关工作人员编制、调研经费紧张。目前的机关工作人员只能应付日常的机关行政工作,难以抽出时间专门考虑参政议政和课题调研工作。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适当增加一名工作人员作为政研室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参政议政和课题调研工作,使参政议政(含课题调研)工作能更上一个层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适当增加一些调研工作的经费。

2)课题调研的选题有的无法发挥民主党派的专业优势,近年来课题调研任务偏重。希望今后开展课题调研由民主党派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自行申报课题。由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给民主党派的课题调研任务应适中,以避免为应付完成课题调研任务而降低调研质量的现象发生。

搞好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

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这必将对现代的经济技术和劳动技术人才及相联系的产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应地,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因此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需求。随着新一轮产业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及经济运作加快,企业对各类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逐步增大,特别是对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企业技术不断创新,科技含量的增加,对员工在企业适应性、理解能力、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需求,职业教育学校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前瞻性地合理地设置专业,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时地输送合格的人材,而且要培养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再则,新农村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毋庸置疑,对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培训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职业院校的身上。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目标,各职业学校在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上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形式

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地方经济建设进行对接的重要途径。各职业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地与当地企业进行富有特色而且能双赢的合作是值得我们大家讨论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模式中得到启发。

(1)订单式合作。职业学校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特点开设适应企业实际的技术技能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必要时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培训,开展企业用工培训、上岗培训、技术规范培训等。这样的“订单”式培养主体关系明确、时效性强。这种方式的合作企业也非常欢迎,因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职工进入企业前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影响,特别是技术上,可以在职工进入企业前就能熟练地掌握本企业的技术规范,省去了职工进入企业后的用工培训和上岗培训,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2)技术合作。学校和企业具有各自的优势,学校的教师具有专业理论优势,企业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具有较为丰富的智力资源,企业相对来说具有更多的物力资源和生产能力。因此,校企之间在智力和物力方面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拓宽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目的也就在于此。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教学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不枯橾乏味,在实践中有理有据;增强工作能力,增加工作中的沟通和适应能力。了解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而且,教师可以把自己平时的研究成果付诸生产实践,更可以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以便日后的再研究。

(3)文化合作。一个人从学校走入企业,从课堂进入生产车间,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适应得好,他可以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特长,工作得如鱼得水;适应得不好,就可能被企业淘汰,被企业的生产淘汰。因此这之间就有一个转型嫁接的问题。为提高职校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必须要加强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向毕业生灌输良好的企业精神,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

(4)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课堂与车间的无缝对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仅依靠学校力量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必须拓宽思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创建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胜任某职业岗位的能力。学校应在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积极主动走向社会,建立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由于学校一般专业设置较多,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面面俱到,而要完成实训、实习任务,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必须走向社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还可以与实习基地单位进行密切的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校外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校外实习单位开展相应的培训。

2.学校和社会合作。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各职业学校响亮地提出了“专业围绕市场转”的口号,针对新兴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应运而生。例如各职业学校都办有大大小小的培训中心,并面向社会招生,其实这也是一种服务社会、提高办学效益的手段和方式。另外,各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社区开展德育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社区合作,实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建设。

3.校校合作。每所学校都会自己的办学特色;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劣势专业。这时如果不同的学校联合起来合作办学就能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优势互补,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联合互补,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可以联合起来优势互补。

校校合作,对学生而言,既能使他们接触更为广阔的知识,获得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同时也能满足他们追求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对学校而言,校校合作,可以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特色。比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有生源优势,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教学设施等办学软硬件资源有优势,两种地区的学校合作起来,既能使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得到更高水平的培养培训,使这些生源尽快地融入到发达地区生产实际,为本地或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解决了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和输出问题;同时通过合作,发达地区的学校办学软硬件资源进一步得到利用和升华。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7

瞄准自主创新及时宣传“路线图”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广东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表现在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系列政策与措施,以寻求突破之路。广东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其中之一是组织专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

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战略管理与规划工具,目前在国外许多先进国家中广泛使用,它的特点是将科技、经济和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明确某产业的走向、薄弱环节、技术攻关、时间安排和实现目标等,有利于组织开展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选择和研究,有利于完善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有利于整合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力量,对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经过数年的研究探索和近一年时间的成型奋战,首批囊括建筑陶瓷、无铅、铝、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以及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五大产业的产业技术路线图脱稿了。由于社领导及各部门对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所以《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科技管理创新实践》一书很快在9月份召开的科学大会上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消息传开,各方面反响强烈:新华社发表了《广东省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促进产业升级》的文章,报道了在金融海啸中,广东通过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引导企业和高校对重点产业进行联合攻关,借此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人民日报以《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显神威》为题,对广东省的建筑陶瓷、铝工业等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成效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送了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力的新闻。

《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科技管理创新实践》的出版,也有效地促进了其他行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作步伐,目前,广东的十几条产业技术路线已基本完成,在本行业的经济建设中大显神威。

为广东专业镇崛起添力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东涌现出一大批镇社队企业。为引导这批企业朝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专家们在10多年前,就倡导依靠科技进步搞专业镇,得到各级领导、科技人员及企业家们的热烈响应,一大批知名的专业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顺德北窖的电器机械专业镇、南海西樵的纺织专业镇、汕头凤翔的玩具专业镇、云浮河口的石材专业镇等等;如今,广东的专业镇已发展到两百多个,国民经济总产值占了全省的近1/3。

这个现象,一直没有脱离编辑的视线。2008年初,我们建议专家们将专业镇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正式出版成书再作用于实践,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不久,《专业镇在广东的崛起与创新》问世。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几位长期在欧美留学、研究集群经济的博士撰写、出版了《美欧集群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一书,作为姐妹篇推向市场,得到了社会的好评,认为提高了读者对专业镇经济(国外称集群经济)的认识,有效地拓宽了各级基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视野,推动了当地专业镇经济的发展。

不久,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其中提到要加强特色产业基地、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建设。以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专业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加强广东省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组织突破一批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致力“环境监控手册”的问世

环境治理是广东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针对珠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增长以及城市交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粤港两地的环保专家开展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及污染的过程”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的研究,被列为国家的重点课题,经多年努力,该研究已出成果。为了尽快让规范的监测标准与国际接轨,我们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出版了100多万字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QA/QC手册》。当使用者捧着一本本厚重的“手册”,都感慨地说,出版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8

自古以来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面对现实, 各高校应当适应时代要求, 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 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以促进社会发展, 这是各高校共同的使命。高等学校不仅具有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职能, 还有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 保定市区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 4所专科院校, 9所民办高等院校, 其中招收本科以上的驻保高校就有5所, 涵盖理、工、农、医、文、史、法、经、管、教、哲、等11大学科门类;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在校大学生达18.5万人, 本科以上毕业生每年达5万余人。作为非省会城市的保定拥有这么多高校, 在全国绝无仅有, 这是保定的一大优势, 高校要努力为保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保定市正在全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驻保高校在利用自身“双高”优势支持保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 驻保高校如何抓住机遇, 创建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 提高服务地方发展水平, 是摆在驻保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驻保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现状

几年来, 驻保高校为保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如:河北农业大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创“太行山道路”, 服务保定市新农村建设。大学专门成立了农村发展学院, 实施“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力图通过此种方式把教育资源利用到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管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上;华北电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 设置市场需求专业, 培养市场需要人才, 建立电谷人才培训基地, 筹建亚洲风能培训中心; 在技术方面, 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 发展电子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和高效节能设备产业, 研发电力产品、试验检测平台等等;但与沿海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

三、驻保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与服务机制缺失。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地方。高校具有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 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同时高校又是人才集中的地方, 高、中级科研力量强, 研究后备力量充实, 信息资源丰富, 交流渠道多, 能较快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的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信息。但目前, 驻保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 高校自身所具备的突出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比如, 驻保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在资金、人才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使用效益低等问题。

(二) 高校缺乏人才培养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互动机制。

当前,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脱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人才的专业结构与保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高等教育结构关系到培养人才的专业、规格、规模等是否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如果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就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保定曾是老牌工业城市, 西郊有八大厂, 保定也是一个农业大市, 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人才的层次结构与保定经济发展相矛盾。层次结构决定着地方对人才的需求, 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

(三)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调研发现, 近几年来, 驻保高校科研成果数量迅速增长,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先进技术和实际应用结合不密切, 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高校作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够明显, 这也成为制约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科研成果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高校每年能出许多科研成果但相当多的成果处于闲置状态, 不能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四、解决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问题对策

(一) 政府要创建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

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与高校合作以达到技术创新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保定市政府要借助自身宏观协调的优势, 发挥好服务协调、牵线搭桥的作用, 搭建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平台, 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请驻保高校高层人才参与保定经济发展规划, 共商大计, 确定各高校为保定产业发展服务的方向, 积极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驻保高校应设置如科技开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 帮助教师获得科研项目, 负责本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不断培育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培养模式, 优化专业设置。

驻保高校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质量观,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理念,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质量工程”,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培养特色人才。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 努力培养高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协调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结构。充分研究和抓住本区域市场, 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保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办学。驻保高校要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调整现有传统学科和专业,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及类型结构以适应保定经济发展需求。

(三) 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提高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率。

高校要转变观念, 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 树立服务保定企业和产业意识, 实现高校与产业的联动发展。所以, 驻保高校除主动取得保定市政府支持外, 更要主动走进企业, 鼓励本地企业与自己合作, 促使企业优先寻求本校解决技术难题和进行产品开发项目, 这不仅能加强两者联系, 更可以为本地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提供机会。要鼓励创新资源的流动, 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 建立人员流动机制, 允许科技人员、技术成果和信息等资源在高校和企业间的流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 对掌握关键技术科技人员应支持其创业, 保证成熟的技术得到转化。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导向, 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功能, 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共建, 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搭建平台, 建立和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四位一体互动共赢的合作机制, 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 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让率, 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

摘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保障。高等学校不仅具有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职能, 还有服务社会的职能。本文通过对驻保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现状分析;指出驻保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存在的问题, 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与服务机制缺失、高校缺乏人才培养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互动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从而提出解决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问题对策, 即政府要创建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互动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率。

关键词:高等学校,服务经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闫石, 王杨.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现状[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2].戴亚虹.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3].郭伟.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9

謹鼸_撥臁氣編鼸·謂画鼸——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抢占人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等省领导在县委书记杨思涛的陪同下到学校考察调研, 并赠送教师节慰问金。海南省原常务副省长、中改院监事会主席吴昌元, 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县委书记杨思涛、县长吉兆民等领导的陪同下到学校调研。海南省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等学历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澄迈县职教中心、澄迈县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 学校担负着澄迈县在职人员的在职培训、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就业培训及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教学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 追加投入2亿多元对学校进行了二期扩建。学校现有在校生2158人, 教职工151人。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财会电算化、美发与形象设计、中餐烹饪、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专业, 其中烹饪、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美容美发专业为学校重点专业。学校与西南科技大学、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实行联合办学, 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就读, 免试入学。同时, 学校还与联合办学院校共同创办网络教育、自学考试“中接专”助学班, 学生可一边读中职一边读大专课程, 毕业后同时拿双证。近年来,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年达到98%以上, 就业对口率达到75%以上。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分布主要在上海、广州、深圳、海口、三亚、澄迈县城等地。学校将逐渐加大招生力度, 力争在2018年在校生达到5000人, 努力实现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要求。:念r��^烹饪技能比赛现场汽修技能比赛现场漏4美发比赛项目现场SMJi翩校园景观鸟瞰图学校军乐队参加老城开发区主办的迎春文艺晚会学校与海南海警训练基地联合举办文艺联欢晚会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10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处地、市中心城市,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性馆藏体系, 馆员专业人员结构相对合理, 图书购置经费有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现代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 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 搜索、整理、研究、传播地方文化的重任必然地落在了高校图书馆人身上。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以地域文化建设为发展契机, 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地方文化的建设, 因为高等学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 它有着比商业营利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说省、市的国家重点高校应当承担所在省、市的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地方的高等学校应该承担所在地、市地方特色文化建设, 这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支持国家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般来说远处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相对闭塞, 学生对这类院校满意度较差, 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如果图书馆能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上下工夫, 将本地区的人物、事件、风景名胜、风俗习惯、土特产品甚至饮食习俗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展示给学生, 学生在接触到和学习到这些知识以后, 就会感到这些人物和事件就在离自己学习和生活不远的地方, 就会对这些人物和事件产生一种近距离感, 由此产生亲近感, 进而使自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悟得到升华, 从而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 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在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的时候, 开始发现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正在缺失, 于是部分仁人志士开始重视抢救、搜集失传的民族文化, 有学者也将研究方向转向地域文化研究上来。地方高等学校也相应地开设了地方文化课程, 教学科研人员也对本地区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历史事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风俗习惯以及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 常常是地方文化资料在高校图书馆要么没有, 要么不全, 无法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因此, 要求图书馆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文献收藏意识, 主动地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3. 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地处地市, 是本地区各类专业人才汇集最多的机构, 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 所以有责任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高校不但肩负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建设人才的责任, 还要积极投身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当中去, 为当地政府、厂矿企业、农村等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帮助和信息服务, 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 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所以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广泛地收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资料, 通过加工、整理建立数据库。一方面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另一方面为当地厂矿企业和农村提供技术资料和情报信息服务;再有就是要有效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和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并为本地的文化界人士弘扬本地的特色文化提供平台。

4. 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由于受地方经济、文化的影响, 在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和省会城市的兄弟院校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每年考生报考人数不足, 直接影响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师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比较紧缺的学科专业教师容易流向其他省会城市的院校, 也是导致地方院校长期规模上不去、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不多的重要原因。因此, 地方高校应该正确定位, 依托地方优势办出特色, 增强学校文化内涵, 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提炼, 增强师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教学人才留得住, 学生愿意学的良好氛围。以人为本, 提供一切条件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去, 出成果、出效益, 将本校打造成在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情报信息中心。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将当地的文化精华在校园得以发扬, 使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进一步提高学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可行性

1. 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规模的文献资源优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办学层次的提高, 各高校图书馆馆藏规模也不断扩大, 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程, 对本科院校图书馆生均藏书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引起了各高校的足够重视, 加大了图书资料购置经费投入, 图书馆馆藏文献不但增加很快, 而且紧扣教学课程建设, 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在保证本校学科建设需要的情况下, 系统的采集地方文献, 扩大师生的视野, 为各类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 是一般公共图书馆所无法达到的。

2. 高校图书馆具有较强的科技优势。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聚集了一大批本地高级科技人才, 形成了较强的科研队伍, 他们中有些专家教授还长期承担地方重大的科研项目, 各院系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高校图书馆依靠学院的科技实力, 在参与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对相关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 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开发, 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3. 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为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服务于师生的需要, 拥有一支专业结构比较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术氛围浓厚的较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都经过专门训练, 有相当部分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 可以对庞杂的各类信息进行甄别和提炼。在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流通、阅览等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能够利用现代信息设备处理大量的情报信息, 并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种优势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

4. 高校图书馆具有比较先进的设施设备优势。

在馆舍建设上, 高校为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师生学习的需要, 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新建了图书馆大楼;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在图书馆设施设备投入上, 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采用了适合本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 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 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得到极大的利用。因此, 在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 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 服务于地方建设, 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路

1. 加强地方文化特藏室建设。

地方高校图书馆很重要的馆藏特色之一就是要能充分体现地方性。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地方高校应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 一方面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为地方支柱产业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主持地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科研攻关项目, 更多地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企业的支持。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服务部门, 依托当地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要明确搞好馆藏建设的思路。一方面要搞好本校各专业教学科研所需的图书资料建设, 按照教学评估标准, 切实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依托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优势, 多渠道征集地方文献, 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搞好地方文化馆藏库建设, 做大、做强、做深,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地方建设。

2. 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

为适应计算机网络条件下读者查找资料的需求, 各种数据库应运而生。地方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发挥自身的设施设备优势, 建立虚拟的信息共享平台, 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深度开发, 编制二次、三次文献建立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 通过网络为为当地政府、企业、科技推广人员、文化研究者提供信息查询、定题推送等服务, 使馆藏地方特色文献被更多的人查找利用, 为图书馆的发展拓展空间。

3.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图书馆应经常与院系及社会文化团体和个人联办书画艺术展、摄影作品展等陶冶师生的文化情操, 促进非课堂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利用地方文化特藏库和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 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扩大对外宣传, 让外界了解本地的特色文化、特色经济, 依托学院各类地方文化研究室的影响力, 主动承办相关学术会议和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馆讲学,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

4. 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积极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据调查,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馆藏利用率只有40﹪左右,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在服务好本校师生的同时, 应把图书馆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为城市文化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1) 积极主动的支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的“创文明城市, 做文明市民”活动和“双创”工作; (2) 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 面向社区居民开放。通过办理校外读者借阅证, 提供代查代检、原文传递和科技查新等多种形式, 为社区居民及科技人员、地方文化研究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 唱响城市文化主旋律。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 积极协助当地的文化团体和个人举办书画作品展览、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评选等活动,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阵地。

5. 服务“三农”, 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离不开科技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地方高等院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中心, 在传播知识、输送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方面, 具有独特的作用。它通过对农业知识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 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具体做法是: (1) 图书馆可将剩余的书架等图书设备, 重点支援对口镇、村的图书馆 (室) 的建设, 赠送农民朋友需要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及果树、蔬菜、养殖等实用技术丛书和其他文化娱乐丛书; (2) 利用图书馆技术人才和文献信息优势,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建设中遇到的的实际困难; (3) 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社会问题, 不失时机的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制教育。地方高校图书馆只有与“三农”紧密结合,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才能赢得当地政府认可和人民的支持, 图书馆事业也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甘亚非.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6)

[2]刘江华.高师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图书馆论坛, 2007 (1) .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11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区域发展;服务;经验;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71-02

【项目介绍】研究型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与机制探索(编号Y200805254),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计划资助)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以“求是创新”的校训享誉世界,由于地处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同时也是最急需科技成果转化的浙江,其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其所获得的经验值得借鉴。

浙江大学(Zheiiang University)创立于1897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C9联盟)的成员。“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是一个世纪来浙江大学的追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在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研究的同时,主动结合地方区域发展需要,努力为浙江发展做出贡献,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赢得了全省上下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逐渐形成了“政府、高校和产业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三螺旋’结构工作模式”和“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湖州新农村建设”、“杭州和谐示范区建设”、“嘉兴城乡统筹建设”、“舟山海上浙江建设”、“东桑西移”为标志的浙江大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模式被外界统称“浙大模式”,这是中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中唯一以高校名称命名的发展模式。如今,浙江大学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能力。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最终要在企业实现,大学主动向下游延伸,介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形式。浙大积极推进与浙江龙头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设计中心,攻克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十五”期间,浙大与浙江龙头和骨干企业合建了近100家研究开发中心。

2005年至今,浙江大学与全省各地区举行农业项目合作对接活动多场,与吴江市电梯产业界合作,与苏州市生物医药行业对接洽谈会,与福建省电机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提供技术支持,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除此之外,浙江大学为加深校企合作,创建了一批校企创新研发中心,2009年1月“浙江大学一富士电机创新中心”在浙大成立,2009年5月,浙江大学与常州南方卫材合作成立研发中心,2009年12月浙江电信与浙大成立联合研究中心,2010年浙江大学与富士电机控股集团联合成立“浙江大学一富士电机创新中心”,2010年浙江大学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开展技术研发合作,2011年4月浙江大学与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11月浙江大学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12月浙江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成立IT联合实验室等。

二、广泛建立校府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浙江大学分别与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舟山市等省内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同时还走出浙江,与湖南省政府、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黄山市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除一股性的校府合作之外,浙江大學还与地方政府携手制定了七个专项计划以便深化服务地方区域的发展,如表1所示。

近期,为响应党中央、浙江省委的号召,为“海上浙江”建设做贡献,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开展了一揽子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人才、科技、政策咨询等服务,共建了全国首个科技师范岛,为舟山的跨越式发展助力。2011年4月8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舟山调研期间,听取了浙江大学校长助理、舟山市副市长朱世强有关市校合作助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报,肯定了浙江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策略。

截止目前,浙江大学已与浙江省的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及贵州、江西、云南、山东等省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十五”期间,浙大在浙江开发和转移了3000多项高新技术,创造产值达到1000亿元,创造经济效益初步估计在250亿元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三、走出校门办学,服务经济发展

为了深层次地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大学走出校门办学。2009年3月城市学院产学研基地落户杭州北部软件园,2009年5月浙江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2009年9月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成立,把最新的创新研究成果汇聚到经济建设一线,实现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的同步输送,为当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2010年11月,浙江大学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常熟合作研究院。2011年4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农办、湖州广播电视学院联合创办的浙江省首个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四、建设大学科技园,创立高科技企业群

大学科技园是研究型大学与政府、企业合作创办的高科技密集区,承担着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辐射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大学科技园在研究型大学为地方区域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服务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江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放”的方针,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宗旨。七年多来,浙大科技园积极为学校科技成果与民间资本嫁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已新创办科技孵化企业300多家,转化学校科技成果300多项。浙江大学的相关教师、科技人员和学生在科技园专、兼职创新创业人员1000余人。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科技园建设上采用“一园多点”的战略构想,采取开放的建设原则,在确保杭州核心区建设高水平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分园,更深层次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目前,浙大科技园分别在宁波、长兴和江西南昌建立了分园,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园已有新创办企业85家,注册资本8亿元,建成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场地5万多平方米,转化浙江大学科技成果30多项,为浙江大学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外辐射创造了良好平台。

2010年,浙江省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浙江大学联合创建浙江海外人才创业园,2010年7月海创园正式挂牌,定位为按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高地。浙大与地方共建海外联络站,合作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建设三级甲等医院,园区与浙大将在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上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入园创业的人才可充分共享浙大的优质资源。

五、以理论创新、咨询合作,服务区域发展

近几年,浙江大学不断努力尝试以创新理论来服务区域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国家地方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教授撰写的报告《重视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和兩者的互动共进》,获得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西部院承担编写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西部院主持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范柏乃教授等起草撰写的全国政协提案《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产生巨大反响;经济学院金祥荣教授等主持并主执笔完成的省“十二五”规划专题研究课题《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受到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等省委领导的重要批示;经济学院史晋川教授《加快推进我省海外直接投资的建议》,引起了省政府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吕祖善省长做出重要批示等。

于此同时,浙大还为这些省、市、县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学校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央农办副主任陈锡文同志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同志担任研究院董事会董事长。2006年11月,浙江大学与国务院西部发展办公室联合成立了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2011年5月,由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中国区域发展咨询与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此外,浙大还成立了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努力当好区域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

浙江大学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成果斐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

首先,要进一步集中思想、统一认识,实现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在推进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服务目标、区域特点和定位不明确,与地方企业沟通不顺畅,部分合作可持续性不强,出现“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对此,浙江大学在未来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工作中,必须要树立高校发展新理念,进一步明确区域范围、区域特点、区域定位,沟通区域合作关系,将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地方区域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构筑合作战略,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例如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关于摘箬山岛建设的合作,不仅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需要,起到海洋科技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作用,带动浙江乃至全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更是浙江大学与地方区域实现战略融合的标杆。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对于境外高水平研究大学而言,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明显偏低,应用型科研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新产品产业化服务体系也很薄弱。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国际先进经验,成立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例如,近年来成长迅速、成绩斐然的香港科技大学,其在研究和发展部下专门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TTC)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RDC),作为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有效地为大学研究机构寻求合作伙伴,寻找新技术发明并评估其潜在市场机制,保护、管理知识产权,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等等。其次,建立科研共同体,在原有僵化的校、院、系科研管理体制之上,建立更为灵活的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所,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全、覆盖面广的优势,开展跨学科科技攻关,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为地方经济服务 篇12

1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高等学校大多是地方政府与省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投资和管理的一种办学模式, 地方高校的发展壮大需要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 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也是反哺社会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理应与地方各级职能部门密切联系, 以便得到各方的关心与支持。因此, 地方高校只有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有利于扩大地方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而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来关注、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事实上这样也就也提升了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 促进了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2.2 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1000余所高校图书馆总共拥有藏书超过6亿多册, 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 不断增加的电子网络文献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然而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文献利用率一般仅为40%~50%, 有的馆甚至低于40%, 有近半数的馆藏文献仍处于闲置状态。高校图书馆大量馆藏的闲置是社会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充分地向当地广大群众开放, 将会打破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3 是增强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潜力的需要

学校的办学思想及其定位, 决定了图书馆的办馆方向。地方高校由于大多位于地级城市, 大都办学历史不长, 实力没法与知名高校相比, 所以只有立足所在区域, 增强为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的主动性和适应性, 才是生存之道。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切实为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贡献。一方面, 通过扩大服务的范围, 有利于增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业务的自我完善和更新能力。服务读者范围的扩大, 服务需求的更加多样性, 可以使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需求信息并及时有效地补充文献资源, 以便形成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另一方面, 通过可以积极推动服务向纵深发展, 提升了服务深度。广泛地接触社会各类专业读者, 适当承担一些社会科研课题, 也有利于增强地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情报意识和服务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一种锻炼和培养, 既提高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层次。

2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1 拥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理位置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 地方高校图书馆一般位于本地区地级市政府所在地, 而地级市政府所在地往往都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为地方高校图书馆走出校园, 紧密融入本地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地方高校图书馆通过自身对校外的文献信息服务, 能对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地理位置优势, 一方面有利于本地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企业单位就近查找所需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并快速获取所需的文献和资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图书馆馆员开展各种类型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长期为重点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从而便于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建设各领域的相关人员进行及时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 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最终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2.2 拥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信息资源优势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现象, 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经费问题更为严重, 有的甚至购书经费都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很难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丰富的文献保障。而地方高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 地方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积累, 一般都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它的藏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 藏书质量高, 专业性、学术性强, 富有特色, 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且完整、系统。作为区域性知识、文献信息中心的地方高校图书馆, 它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是本地其他任何信息服务机构所无法比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在完成本馆藏书目数字化的基础上, 还购买了一些电子文献数据库, 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开通, 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 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2.3 拥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术与设备优势

相对于地方其他类型图书馆而言, 高等学校图书馆具有先进、完备的技术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 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技术和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于高档的计算机、功能多样的多媒体、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等的使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 如ILAS自动化集成系统、多媒体阅览室、在线信息咨询技术平台、大容量磁盘等等。

2.4 拥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人力资源优势

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相比, 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学科全面, 知识结构均衡、重视学习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当中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甚至博士, 还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而且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 他们不仅具备了良好的搜集、鉴别、筛选、加工、处理和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 而且掌握了大量的情报信息及其线索来源, 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图书馆还能够以本学校其他众多专家和学者为依托, 为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信息咨询服务, 并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实体, 这同样是公共图书馆无法相比的巨大人力资源优势。

3 搞好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思维, 创新服务理念

我国地方高校一般都是伴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强烈需求而诞生的, 因此, 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应将 “立足本校, 面向社会, 服务本校教学科研, 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馆的根本宗旨。要更新服务观念, 拓宽服务对象, 就是不仅要求图书馆对本校教师和学生开放, 还要向本地区全社会各层次的公众开放, 让本地区每一个信息需求者都能够享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因此, 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拓宽服务范围, 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积极加强与本地其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交流与协作, 改变以往“你干你的, 我干我的”的错误做法,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2 针对地方重点科研项目, 做好课题跟踪服务

由于以往传统认识的影响, 目前许多校外社会用户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馆臧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缺乏了解, 因此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中利用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意识不强;有些科研人员文献检索能力不足, 有时需要查找一些科技资料却不知从何处着手, 有时甚至舍近求远, 既浪费了有限的科研经费又拖延了宝贵的时间。所以, 地方高校图书馆急需与社会用户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为校外各类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一方面,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以自身馆藏优势为依托, 根据当地与工农业生产相关的重点科学研究课题或科学试验项目情况, 积极主动与相关项目的负责人联系, 建立起科研人员档案, 了解相关课题的信息需求, 及时对课题进行跟踪, 向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科技情报信息。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 对社会用户开展书目检索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信息搜集加工服务, 帮助科研人员尽快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和市场方面的信息。另外, 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地方政府提供符合科学发展的决策参考信息, 力争使地方高校图书馆成为当地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咨询机构。总之,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主动服务的方式, 及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送到各类社会用户手中, 这样既有助于用户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同时也使自给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扩大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影响, 提升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3.3 依据地方产业特点, 开发特色数据库

进行区域经济建设, 必须深入挖掘本区域的独特优势, 立足于特色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特色经济集群, 最终形成本区域经济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它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地方图书馆应该围绕本地特色产业, 筛选出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加以分析、整理, 形成特色产业数据库, 以便于人们查找相关资料, 为科研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信息服务。地方文献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录, 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对地方文献进行综合开发,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宣传力度, 运用先进的设备, 实现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和检索的自动化,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完善的文献信息检索以及一站式服务, 让更多的人认识地方文献, 了解地方文献, 使用地方文献。

3.4 立足本地企业发展,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信息在帮助企业确定发展取向的决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参考和导向作用, 企业的各项决策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完成等各个阶段, 都必须有相应信息咨询活动和信息咨询报告。快速获取、大量收集、准确处理、高效利用信息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内文献信息资源最丰富, 文献信息服务能力最强的文献信息中心, 如果它能主动对区域内企业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将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积极探索服务区域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一方面,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为企业提供产品的新技术、新动态方面的情报和信息。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 需要不断地研发新产品, 以满足市场需求。因而, 及时掌握有关产品的新技术、新动态, 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具有技术力量雄厚的信息工作者队伍, 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 完全有条件为企业提供有关产品样本、专利文献、科技报告、数据手册等各种技术资料以及行业之间的竞争资讯, 从而使企业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国内外相关产品的最新信息动态。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主动为企业提供定题检索与查新服务, 通过各种信息网络,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跟踪服务;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和科技成果推广的中介服务, 把学校的科技成果、科技开发信息和自己开发的网上资源信息反馈给企业;开展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和计算机联机检索, 积极开展代查、代译、代检、代借资料的工作, 为企业提供形式多样、有质有量的科学快报、文献综述、书目、文摘、索引和市场调研分析的信息产品。以及围绕产品革新研究提供信息跟踪服务, 使企业在生产与开发产品时能进行参考与比较。另外, 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对于企业员工来说, 图书馆是索取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最好场所。因此,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有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文献借阅与文献检索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也可以由企业出资购买所需的书刊资料, 地方高校图书馆进行整理、加工, 并配以相应的索引和参考资料;还可以定期为企业编制信息快报, 举办学术讲座, 培训员工, 对技术人员进行创新意识的培训, 教会他们利用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 特别是网络技术, 获取全、准、新的科技情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娟娟.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 23 (98) .

[2]柳卫莉.地方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 (3) .

[3]王德金.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服务[J].三峡大学学报, 2004 (3) .

[4]刘清珍.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2) .

上一篇:身体活动下一篇:英语禁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