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禁忌语

2024-10-02

英语禁忌语(精选9篇)

英语禁忌语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语禁忌语基本内涵, 对其进行类别划分, 在实例分析基础上对其英语里禁忌语的使用及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英语禁忌语,内涵,分类,发展

一、英语禁忌语的基本内涵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 由于某种原因, 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 生理缺陷禁忌等。

二、英语禁忌语的主要分类

由于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禁忌语。在英语运用特别是口语中要小心使用, 用错不仅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还很有可能影响个人形象。以下是英语禁忌语的主要分类:

一是与基督教相关的词汇。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 如God (神) 、devil (魔鬼) 、Christ (耶稣) 等-是除了认真谈话时以外, 不可以随便说出口的。

二是与性相关的词语。在英语中, 与性有关的词汇较多。如:penis (阴茎) 、testicles (睾丸) 、semen (精液) 等, 在平时的使用中要十分谨慎。否则会使人感到恶心、窘迫、不安、羞耻难当。尽管很多人, 尤其是无教养的人平时愿意用这些词, 并乐此不疲, 但在正式场合是绝对禁止的。美国政府曾与20世纪70年代通过了一条法令, 禁止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使用4个“四字母词”:“fuck” (交配) 、“cunt” (外阴) 、“tits” (乳头) 等。这似乎体现了社会的基本道德水平。

三是与排泄物相关人体的词。在英语中, 对于与排泄物有关的词汇, 通常被视为粗俗, 直言不讳时会令人十分难堪, 如iss和shit。这些词被人们视为肮脏恶心, 所以人们在交际中总是想方设法避开它们, 采用“文雅”的委婉语, 常常用礼貌的表达法取代它们。例如在我国的各地厕所常可看到标有WC的标记, 在法国也可以看得到, 这确实是来自英语的Water Closet, 然而在英国却完全看不到这样的标记。另一方面, 英国的母亲替幼儿解尿时说“Wee Wee”, 这是法语的Oui。本来可以用英语说“Yes?Yes?” (好了吗?) , 为什么要用法语呢?原来是他们认为象排泄这种肮脏的行为, 用本国的语言太糟蹋了。我们中国人把厕所说成WC倒没有这种意思, 只能说是为了时尚或赶时髦, 而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英法两国人是正如传闻中的自豪。尤其由英国人用法语, 法国人用英语-不用其它语言-, 可看出这两国国民的对抗意识, 令人觉得有趣。附带一提的是, 法国也曾经极力反对英国加入EEC (欧洲共同市场) 。

四是与死亡、疾病、衰老有关的词汇。死亡是人类禁忌的永恒主题, 反映在言谈交际中表现为人们对这类话题的避讳。英美人在交际中总是不敢或不愿提及“death”和“die”两个词, 一般谈论的时候也大都用委婉语代替。另外像疾病、残疾、年老等词语也属于禁忌范畴, 人们不爱对cancer、tuberculosis、venereal disease之类的疾病直言不讳;对于精神疾病的患者, 也不用mad、crazy;对于cripple、deaf、lame、disabled、squint、old等词语也都讳莫如深。衰老、疾病、死亡是人们所逃避不了、但又希望躲避的事情。“人的存在是向着死亡的存在, 人始终带着怕死的情绪”。

五是经常引起歧义的词汇。如:cook、cock和Rubber等。cock是“公鸡”的意思, 可是在美语俚语里, 它指的是男性生殖器。比如你要说:“他有两只公鸡。”, 千万不要说:He has two cocks。这样一定会让人误解的。这时Rooster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例如你要说:“我是鸡年生的。”, 就可以说,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rubber是“橡皮”的意思, 但在美语里“橡皮”是eraser, 而不是rubber。Rubber在美式口语里一是“轮胎”, 第二个用法是rubber check, 指的就是“假支票”, 或者那种支票上的金额大于银行存款的支票。最后一个意思指的就是“避孕套”。如果一个人说:He always carries a rubber“just in case”。千万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他总是随身携带橡皮, 以防万一”。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他总是随身携带避孕套以防万一”。cook, 在英语常会转用于cock“水龙头”, 而隐含有“男人阴茎”的意思。如果有人认为根据当场的气氛, 即使是说cook也不会有那种意思时, 可以说, 否则最好不说, 不妨先看一看以下介绍的经验。某一本英文书中有这样的一句:Jack has a bat and two balls.这本书决定制作录音带时, 请来录音的美国女性无论如何就是不肯念这一句, 念到这里就“嘻嘻”地笑起来。写这本书的先生原意是指“杰克有一支球棒及两个球”, 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好笑之处。原来是这位先生不知道, 光说ball时还没有问题, 可是用复数的balls就有“睾丸”的意思, 而且又特别地说明a bat, 更显露其特殊含义。

三、英语禁忌语的发展趋势

英语的禁忌语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阶段。追溯历史我们就可知道古代对性行为是更为宽待的。对于猥亵 (obscenity) 的禁制大约开始于维多利亚时代。从旧约圣经可看到同性恋、鸡奸 (sodomy) 、强奸 (rape) 等字, 可见那个时代是很光明正大地描述各种性行为的。希腊人大大方方歌颂性行为是很闻名于世的, 在希腊神话中就常出现有关性生活的描述, 性行为在希腊不仅没有变成禁忌, 而且是哲学家、剧作家最好的题材。罗马人也一样, 在他们古典作品中大部分会出现性行为, 所以如果小学生要看罗马古典作品, 就不得不看删改版了。古代盎格鲁·撒克逊文学虽然流传不多, 但仍可从中看出对性行为的描述仍旧是直言不讳的 (frank) 。到了中世纪, 随着基督教的势力之勃兴, 性行为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压制, 但还是有《十日谈》 (Il Decamerone) 及《坎特布里故事》 (the Canterbury Tales) 等书的出版。在十五、十六世纪已有许多以性为取笑对象的书出版, 而且在伊莉莎白王朝时代, 对排便或放屁等也并未列入禁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很多猥亵的形容, 也是很出名的事。至少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 作者在作品中写four-letter-word是自由的, 鸡奸虽然是被禁止的坏事但只要说明是坏的, 画家也可以画成画。可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突然严格, 只容许夫妻在床上有性行为, 但严禁描述性行为, 可以说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对性的“象征”或“描述”比性行为本身更感到恐惧。自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 ”four-letterword”开始从字典上消失。在伊莉莎白时代的英义字典上还有许多fourletter-word, 而进入十九世纪后, 也不在文学上出现了。诺亚·维布史塔提出出版圣经的改删版以及Thomas Bowdler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删除淫秽的文句 (boudlerize) 也是在这个时候。因此, 十九世纪的作家们必须在不能描述有关性行为的环境下写小说, 实在很艰苦。如马克吐温等还得使用含有resistance意味的《1601》的猥亵字出书, 虽然如此, 一般的文学家仍不得不在层层的严格限制下从事小说创作。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 由于对“性”的抑制完全成功, 故在制定法律方面也受到影响。这种严格的限制开始出现破绽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叶以后, 由于“道德的松弛”以及战争, 而在新闻媒体上开始自由的使用four-letterword或猥亵的词句。巴纳德·D·鲍特在Harper’s magazine (美国的高级月刊综合杂志) 说过:“这些单音节 (monosyllable) 字在1930年左右仍属于禁忌, 而今在许多有教养的人或富有的都市妇女之间, 以使用这种话作为有率直性、世故达练、自由人、富有社会性地位的表征。”所谓“单音节字”系指拉丁系有教养人士使用的copulation, 相反的, fuck等单音节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无教养的话。

近十几年来, 对禁忌字的严格性已更为松弛。许多禁书得以重见天日, 就是一大证明。Fanny Hill或My life&Lovesby Frank Harris, 或亨利·席勒的带有四字经 (four-letter word) 而不再用“××”或“○○”等记号的小说陆续问世。一般大众看的畅销小说也使用相当多的four-letter word或猥亵的形容。在Pornography and the Law《色情文学与法律》中, 就有从超畅销书Peyton Place及其它大众化的小说选出的词句。fuck (意味性交的禁忌字) shit (意味大便的four-letter-word) ass (意味屁股的禁忌字) pussy (意味女性性器的禁忌字) prick (男性的阴茎) cock (同上) 另外也有人使用dildo, 意思是“女性同性恋者使用的类似勃起penis的人工器具”, 在《美国俚语字典》的解释是:dildo[taboo]an artificial device resembling an erect penis, used by female homosexuals.“阴毛”是叫pubic hair或pubic floss, 也常出现在美国大众化小说之中。这些字眼使用在色情的文章里时, 必然会造成相当强烈的刺激感。son of a bitch (“妓女的儿子、婊子养的”是最恶毒的骂人字眼) 这是一般人难以启齿的话, 另外还有cherry (处女) 或queer (变态男性) 、crotch (女性阴户) 等。I feel it like a hard finger. (我觉得那个东西象根硬的手指。) Is it up good and hard? (那个东西硬得竖起来了吗?) shove it in. (插进来吧。)

纵观英语禁忌语的发展, 禁忌诅咒语只能用在特殊的社会关系中, 如同学、同事、朋友、恋人之间, 才能脱落其贬义, 才不至于被斥为“粗脏”。从禁忌语语法或语义层面讲, 有些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并与此同时增添新的含义。和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词汇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都是英语禁忌语在当今英语世界里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庄和诚:《禁忌语词纵横谈》, 《现代外语》, 1991年第3期。

[2]李文中:《语言的委婉与粗俗》, 《外语学刊》, 1993年第4期。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版。

[4]邓杏华:《关于汉英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对比》, 《柳州师专学报》, 1996年第1期。

[5]曹家庭:《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6]祖利军、夏彩霞:《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趋势浅析》, College English, 2006年3月。

禁忌语比较教学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禁忌语

一、引言

禁忌(Taboo)主要是人类在对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认识不发达时产生的,其产生、存在和延续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功能。Taboo一词起源于汤加群岛,1777年英国的—位探险家在南太平洋上探险到此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只允许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其他人所使用。当地人就把这一被社会集团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原意含有“神圣”,“不可触摸”的意思。同样,当一种行为属于禁止之列时,意指该行为的词语也相应地成为禁忌语。从此,“Taboo”这个词就从波利尼西亚语被引入到英语中,也就逐步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还是在英语的听力和阅读教学中,都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能力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本文就在大学英语中如何就禁忌语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探讨与研究。

二、中西方禁忌语不同的表现

禁忌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特点,它反映了某一文化的许多方面。所以,禁忌语涉及的范围很广,特别是由于宗教神权和世俗统治的强化,使得禁忌语更加制度化。违背禁忌语的原则,就意味着触犯某一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与民族之间的交际原则。[2]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和行为上的避讳与禁忌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常在英语学习中误用一些在英语国家中属于禁忌语的语言或词汇,同时也对一些属于禁忌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最常见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称谓:由于在人类未将理性科学纳入思维范围之前,不仅将自然现象与自然物神秘化,而且也把人名看作是具有超凡力量的神秘事物。这种禁忌,对于死人的名字尤其严格,在历史上有关人名的禁忌语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在中国,人名禁忌的文化根源则在于其极端的等级格局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宗法社会,也是一个“竖”的社会。因此,汉语在称谓中往往是与阶级和等级相联系的。[3]汉文化中所调强的“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的制度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十分忌讳直呼长辈,尤其是父母和皇上的名字。从古至今,在中国的文化中,就有了“私讳”与“公讳”只说。“私讳”是子女不能直呼父母或祖先的名字,而采用辈分的称呼。在同辈之间彼此称呼时,一般出于尊敬,通常以对方的职称或使用家庭中的长幼差序之称等来代替名字。“私讳”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家庭观念。“公讳”是指当朝的皇帝和被尊为“至圣”的孔子的名字。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朕”只能用于皇帝自称,而普通百姓只能用“吾”。由于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政”与“正”同音,因此他下令把“正月”改为“元月”。在唐代,为避免皇家姓(李),鲤鱼改称赤鲜公,三十六鳞,并且不准买卖,见者放生,更不准吃。唐太宗李世明为了避讳,唐代诗人用“代”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观世音改称观音。

与汉文化形成比较的是,历史上西方社会的禁忌语是以宗教为其根本取向的,而当今的西方则多采用礼貌原则来约束有关人名的禁忌语。比如,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汇,如:“God(神)”,“Devil(魔鬼)”,“Christ(耶酥)”,hell(地狱)等这一类的词汇。而在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中,God,Devil,Christ等是除了正式言谈外,是不可随便说出口的,如在开玩笑或轻松的谈话时说:Jesus Christ(耶酥基督),一定会被认为你是不懂礼貌的人。在骂“你是个畜牲!”或“可恶的东西!”时,英国人会使用有关神的语言,比如:For Christ’s sake!(为了基督!)God damned!(神啊,受诅咒吧!)Hell!(可恶的地狱!)Oh,damn it!(诅咒它吧!),这些话比我们骂“你这畜牲!”语气更重,因为这不仅是“骂人”,也是对神的冒犯。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不要对这些词语用汉文化的传统方式去理解,更不能在交际中套用汉语的模式,避免在交际中引起误会。仅从上述几个比较与对比,也足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差异。

总之,英汉禁忌语在避凶求吉的语用策略上,尽管相似之处是明显的,但汉语中避凶求吉的范围要广得多,要遵守的禁忌避英语复杂得多,不仅涉及语义、词形,而且涉及到语音上的联系。英语中的禁忌没有汉语严格,主要涉及到宗教,极少由词形上的联系。[4]

三、英汉禁忌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可以看出,语言禁忌出现在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哪些学过的语言在某种场合下说出来不合适,会造成重大的语用失误。如在课堂上,肯定的、赞许的、鼓励的、关切的语言和目光能使学生受到鼓励,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错误就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或使用“stupid(愚蠢的)”等一类的词语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丧失对外语学习的信心。所以,那些对学生的自尊心能带来历害的词都属于禁忌词。再比如,如發现某生成绩下降,不能说“You are not working hard(你没努力学习心)”这种批评太直接,太笼统,应当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在,并帮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可说“You need work harder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some words.”(你应更加努力学习并且多注意你的用法),这就婉转而带关怀了。一些贬义词,如stupid(笨的,愚蠢的)stubborn(顽固的),dumb(笨的)等更不能使用。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那些带有浓厚文化内涵词汇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那些在我们字典里并没有“恶意”,而在英美人眼里却属避而远之的词汇。比如,有一个学生看到外教的孩子比较调皮,就说了一句,“He is a naughty boy.”引起了外教的不快。“naughty”一词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明显不合适,而应该使用“active”这个词汇。所以,在就这个方面的话题进行口语训练时,一定要给学生重点说明,哪些属于英美人忌讳的话题,使他们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能避免问一些冒失、有失礼节的问题。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任何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某些概念或事物的方法和语词,但针对某些概念与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直接提及。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概念及表达某些概念的语词会令人不快、不满、或吃惊;简言之,语言中存在着滋养该语言的文化传统、社会规范与民俗风俗所不容使用的词语。一旦误用了这些语词,就会触犯社会禁忌,违反社会规范,结果就会遭到该社会的排斥,从而难以与该社会的个体进行正常的交际,造成程度不同的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失败。所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余丽.英汉禁忌语比较[J].今日科苑2007(6):107.

[3]孙丽红.英汉禁忌语比较及其跨文化语用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97.

英语禁忌语与外语教学 篇3

禁忌,即“taboo”一词源自于南太平洋玻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禁忌,它深深地植根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之中,体现着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和演变发展,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禁忌语与语言学习中的文化背景不可分割。Timothy Jay声称语言禁忌是“话语中不可缺少的”(Jay, 1992)。使用本族语者可以依赖自己的直觉判断禁忌词的细微含义,外语学习者在这一点上就处于极不利的地位:他必须要意识到在特定环境中可做的选择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就语言禁忌而言,学习者必须要培养对禁忌词使用成规的意识。关于语言学习的很有趣的一点是:学习者最初想掌握的词中就包含不可使用的词:禁忌词。在跨文化交流中他必须分辨侮辱性的话语并且知晓在何种场合该用何种词汇。与这种紧急需要相对照的是在教学中对禁忌词语的普遍忽视。教师们承认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语言禁忌教学加入教学日程中。有的教师承认教这样的词让他们尴尬。然而这些词已经通过好莱坞电影进入了某些学生的词汇并且被滥用。字典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不能提供多少帮助。它们很少提供这类词的实际用法。实践证明忽略禁忌词语教学对学生带来的坏处远远大于益处。

二、语言禁忌的起源

语言禁忌的起源可归结于几种因素:宗教与迷信、社会因素、交流需求。

1. 宗教与迷信

在原始社会,语言,特别是其书写体被认为具有特殊魔力。Sir James George Frazer在《金枝》中声称,“原始人不能分辨词与物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名与其所指的物体之间的联系不是随意的而是真实的”。这种误解导致了语言崇拜论。语言崇拜论有两种表现形式:避免使用某些词;宗教、巫术中的魔咒的使用。前者中被避免使用的词就成为禁忌词。

2. 社会因素

禁忌词之所以成为禁忌不是这些词的拼写或发音有什么“脏”的地方,而是来自它们与所指代的被禁止谈论的行为之间的联系。社会和文化价值决定了那些行为应被视为“肮脏”,并由此列为“不可谈论的”。一般来说,下列三种词汇在大多数社会中都被视为禁忌:(1)性及其相关词汇。(2)排泄行为及其相关词汇。(3)亵渎、淫秽、粗鲁的语言。社会主导文化不同,这种禁忌范围也不同。

3. 交流需求

禁忌词语的另一种起源是人们在交流中互相了解、互相留下好感的欲望。为了保持谈话的顺利进行,谈话者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并回避某些词。这种词主要包含两类:个人的麻烦或缺陷;会导致尴尬的“脏”词。

三、禁忌词语的分类。

1. 神圣的宗教词汇

关于上帝、魔鬼等的词可能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危险的禁忌词语了。对于这类词的恐惧来源于两个原因:滥用神灵的名字会导致神灵的怒意或导致凶灵的出现。例如英语中有一个谚语:提到魔鬼,魔鬼就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即使在今天这类词汇也常被更委婉的词所代替,例如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是合适的。于是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出现了用golly, gosh代替God;用Jeepers代替Jesus。

2. 关于性的词汇

即使经过了六十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在比较开放的今天,这类词汇,特别是四字词如fuck, cock, tits等仍然不会进入人们的日常用语。一般来说当不得不用时人们宁愿选择医学方面的词汇像penis, vagina等。

3. 关于排泄的词汇

在大多数文化里,身体排泄物,除了眼泪外,都有“脏”的联想。所以指代这类行为的词必然被表面上看来毫无关联的词所代替。例如,英国人可能会问“rest room”在什么地方,女士可能会用powder room,虽然她们的目的并不是休息或化妆。又如用to go to the stool, to see the stars, to get some fresh air代替piss。

4. 关于身体缺陷的词

赞美别人的外表在交往中是合宜的举止,有利于沟通顺利进行,直接指出别人的缺陷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漂亮女士可以称为beautiful, charming, attractive, pretty,不漂亮的也不能称作ugly,她们只是ordinary, plain, homely。

5. 关于疾病、死亡的词汇

死亡和疾病会给人带来恐惧痛苦,所以这类词汇也成为禁忌。Neaman&Silver举出了48个死亡的委婉语,例如to sleep, the final sleep, to go over the range, to be all over with one等。汉语中类似词距统计也有130多个。用big C, that C-word代替cancer,用discomfort代替disease。

6. 关于社会问题的词汇

这类词通常是关于职业、人种、贫穷、歧视等社会问题的。比如poor, negro, slum等。poor常用low-income groups, the underprivileged, the disadvantaged, the needy代替,negro用AfroAmerican代替。

四、禁忌词语的代替

1. 符号代替

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禁忌词语均可以用符号加字母的结构来代替。例如,f**k代替fuck, p代替piss。

2. 字型改变

改变词语的字母构成及相应发音。例如,Jesus Christ变成Jeepers或Creepers, by God变成by Gosh或by Golly, Jesus变成Gee。

3. 委婉语代替

委婉语可以代替禁忌词语。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用来代替的委婉语也会“沾上”禁忌词语的意思而失去委婉的感觉,那时将会有另外一个词语来代替它。

4. X-word结构

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代替结构:首字母大写加word。例如,L-word代替liberal或F-word代替fuck。

五、禁忌文化与外语教学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禁忌词语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减少沟通中的文化误会。可以通过增加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词汇学习、扩大词汇量、进行禁忌知识讲座、讲解影片等多种渠道了解禁忌文化。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禁忌语这个文化现象,在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内化文化教学,消除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摘要:本文讨论了文化中的禁忌词语现象与英语语言教学的关系, 并具体分析了禁忌词的起源、分类、替代方式等。

关键词:英语禁忌语,文化,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Algeo, J.&Adele, A.Among the NewWords.American Speech, 1988, 63:345-52.

[2]Bergler, E.Obscene Words.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1936, 5:226-248.

[3]Chaila, E.Language:The Social Mirror.Newbury House Pub-lishers.Rowley, 1982.

[4]Collinge, N.E.An Encyclopaedia of Language.Routledge.London, 1990.

[5]Crystal, D.&Crystal, H.Words on Words.Penguin Books.London, 2000.

[6]Ellis, J.R.Talking Dirty.Carol Publishing Group.Secaucus, N.J, 1996.

[7]Jay, T.Cursing in Americ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Amsterdam, 1992.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 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英文;禁忌语;相同点;不同点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遇到语言禁忌的问题,某种语言在某个国家很正常,但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就成了人们需要注意的语言禁忌。语言禁忌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底蕴。中英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禁忌存在着一些相同点,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国际友人有效的进行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下中英文禁忌语的相同点

1.疾病和死亡的禁忌语。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历“疾病和死亡,但是人们都非常忌讳有关疾病和死亡方面的词语,希望能够远离疾病和死亡。

由于人们在生病的时候身体会觉得非常痛苦,因此东西方人都非常忌讳疾病,觉得疾病是不幸的象征。在英语里通常用"long illness"或是"the big C"等词,避而不用“癌(cancer)”一词。在中文里,当人们谈论到生病的话题时,通常使用“身体不舒服”、“身体不适”等词,尽量避免说“病”一词。

死亡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字眼,在中英文中表达死亡的词都比较隐晦。如在英文中通常用“be gone,be no more,?ent off,?ent the?ay of all flesh”等词。汉语中仅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表示死亡的别称就有481条之多,有升天、归天、谢世、辞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仙逝等。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定的语言表述指代特定人的死亡,以表示对他的敬意和尊重。

2.宗教信仰禁忌语。英美的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即使那些不相信神鬼的人,也不会用不敬的语言来冒犯上帝。首先,上帝的名字耶和华是最大的禁忌,人们一般都不会随便称呼上帝的名字。在英语中,各种宗教词语,如heaven,Christ,devil,hell,God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所以中国忌讳亵渎神灵,不能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有任何的轻慢和无礼。中国人信奉各路神仙,有门神、财神、灶神等等,相信他们可以保佑全家平安。

二、跨文化交际下中英文禁忌语的不同点

1.数字禁忌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偏爱某些数字和日期同时又忌讳某些数字和日期。虽然这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对某些数字和日期的宠信和禁忌仍然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现象。

在中国文化中,四因与中国南方话中的“死”相似而让人忌讳,“由四的语音联想到死之影响所及,四一直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所以在一些医院为顺应病人的心理忌讳,一般都没有第四栋楼或第四号病房;一些地方的公共汽车也没有四路,因为它和死路是谐音。另外,中国人年龄忌讳55和66。俗话说: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人活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

在西方最富神秘性和迷信色彩的禁忌数字是“十三”,相传有十二位北欧神祇聚餐,煞神不请自来,于是一桌坐了十三位尊神,餐后煞神恶作剧,害的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灵丧生。另外,圣经上介绍,出卖耶稣的犹大因为迟到,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个人,因此“十三”便成为不吉利的数字。人们作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愿遇到十三,有些航空公司没有第十三号班机,旅馆没有第十三号房间。然而对不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不特别忌讳十三了。

2.称谓禁忌语。英汉语言禁忌的另一个差异表现为称谓差异。汉语当中对祖先、长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者可随意叫他(她)“爷爷”、“奶奶”、“叔叔”等。但西方文化遵循的是“平等”的原则,在英语国家,不论男女老幼,职务高低,在绝大多数非正式的场合都可以直呼其名。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用到语言,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本文主要对中英文禁忌语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中英文禁忌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君富.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2]蒋亚媛.中英禁忌语的异同及变化[J].海外英语,2013,19:272-273.

[3]刘娜娜.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徐宜良.英汉交际中的禁忌问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57-61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 篇5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的禁忌语会有差异。在双方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禁忌语,在言语的使用上,难免会出现失误。而中西双方受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体系、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会造成相同事物的不同禁忌范围或者不同事物的相同的禁忌范围。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双方禁忌语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还可以对英语教学有启发意义,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中西禁忌语的相同之处

虽然中西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一些表达上体现着相同的禁忌,而这些禁忌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的禁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宗教信仰上的禁忌都会尤为重视。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徒不可随意使用上帝(God)或者上帝(Jehovah)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不尊重。不仅要避免对上帝的不敬,同时在提及魔鬼的时候也有禁忌。他们认为提到魔鬼会给他们带来厄运,所以会使用其他的词如“the deuce,the dickens,Old Nick”等来替代“the Devil”这个禁忌语。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禁忌也很多,对自己信奉的神仙不可亵渎。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不可胡说、乱说。对于那些要想把菩萨神像放在家里信奉的人,他们会说“请菩萨”,不会说“买菩萨”。在中西文化中,宗教上的信仰和神灵的信奉使人们对亵渎神灵的词语会有所禁忌。

2.辱骂性词语的禁忌。在中西方交际过程中,辱骂性词语是被禁忌的。这些词语过于粗鄙,会使人感到不快。在西方,这些辱骂性词语常常会使用动物的名称如“pig,swine,cow”来表示。而在英语中,“shit,hell,damn”等词都属于辱骂性词语,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而在中国,像“他妈的、该死的、挨炮的、你大爷的、你妹”这些词都在辱骂性词语之列,所以要禁用。对辱骂性词语的禁用保证了一个文明礼貌的交流方式能够顺利进行,也会使交际双方避免尴尬。

3.病和死方面的词语的禁忌。死亡是每个人最终必经的阶段,但是人们对死亡依然会很畏惧,这就导致了在交际的过程中对死亡相关的词汇都会有所禁忌。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人们都会尽量地去避免使用这些词汇。在西方,人们会使用像“to fall asleep,to be taken to paradise”等词组来代替“die”这个禁忌语。而在中国,在谈论到某个人死亡的时候,会很少直接用“死”这个词,这样会对死者不尊敬,人们会说“去世,去了,走了”等等。在中国,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的词汇会不同,比如,在古代,帝王的死亡,会用“驾崩”;对于那些未成年孩子的死亡,人们会说“夭折”;因公务而死亡的人,会说“殉职”。

人们不仅对有关死亡方面的词有所忌讳,对涉及到疾病上的词汇也会禁忌。在西方,谈到癌症,人们不会用“cancer”,而用“the big C,long disease(不治之症)”等词组来代替。而在中国,如果自己生病,别人询问时,会说“身体不舒服”。这些都体现了对疾病上的词汇的禁忌。

4.有关人体隐私部位与生理行为的禁忌。中西文化中禁忌直接提及人体的隐私部位与生理行为,特别是和性有关。比如在英语当中,“bottom”有“屁股”之意,人们在庆祝举杯喝酒的时候,都会站起来碰杯,就有了“Bottoms up”这个词,但是“屁股”涉及到人的隐私部位,人们为了避免这个禁忌语,就使用了“Cheers”。人体除了排汗、流眼泪,其他的生理行为在提到的时候都会比较含蓄。比如上厕所的时候,中国会说“去洗手间”,同样西方会说“go tobathroom”。在中国就餐的时候忌讳提到大小便。“怀孕”是和性行为有关的,在提到的时候会有些避讳,在中国,人们会说“有了,有喜了,有宝宝了,要当妈妈了”等。在西方,也会使用“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表达方式。

三、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

由于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禁忌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姓名与称谓方面。在西方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他们的价值观强调得是人人生而平等。如工作上的上级和下级,或同级之间,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为了表示友好,他们会直呼其名。孩子也可以直接称呼父母或者老师的名字,他们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在西方,在姓名方面,晚辈可以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如著名演员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沿袭了父亲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Sr)的姓名。

中国传统文化对姓名和称谓的影响很大。即使是为了表达亲切,孩子也不可以直呼长辈或者老师的姓名。在中国古代,平民在取名字的时候必须要避讳和皇帝的名字一样,比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本来叫赵匡义和赵匡美的弟弟都改名叫赵光义和赵光美。在家里,孩子的姓名不能和长辈祖先的姓名相同,不然会被认为是不敬的行为。

2.个人隐私和话题方面。在主体意识方面,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隐私非常重视。在西方,人们对于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从事职业、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等隐私都比较敏感。询问别人的隐私,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西方人会选择一些无关自身隐私的话题进行攀谈,比如天气、衣着,休闲方式、球赛等等。

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人口众多,居住比较密集,人与人的接触和联系比较密切,很自然对他人的事情比较关心,在隐私方面就没有西方那么忌讳。在日常的话题中,都会涉及个人的隐私。比如,逢年过节,亲戚长辈会经常问晚辈“今年多大了”,“有没有找对象”,“在哪里工作”,“月薪是多少”等问题。这些在西方是禁忌话题,而在中国这是对对方关心和问候的一种方式。

3.关于“性”的表达方面。中西方在与“性”有关的生理行为上都会有所禁忌,但是禁忌的程度会有所不同。60年代,西方出现了“性解放”,对“性”的禁忌没有以前那么严格。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会经常使用“make love,have sex with”等与“性”有关的词语。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也受到“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了对“性”的直接描写。但是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造成人们在提到与“性”有关的行为时,还是比较避讳,如在提到“性行为”时,人们会使用“夫妻生活,同房”等词语来表示。

4.数字方面。中西方对数字都有禁忌,但是双方禁忌的数字不同。在西方忌讳的数字是“13”,相传出卖耶稣的犹太是他的第十三个弟子,而当时晚餐的日期也在13号,“13”这个数字给耶稣带来了不幸和灾难,所以西方人对这个数字不喜。比如宾馆里面没有13号房间,订婚和旅行安排的日期会避免13号。

中国人很忌讳“4”这个数字,因为它的发音和汉语当中“死”的发音相近,人们认为和这个数字相关的事物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免这个数字。“五”在中国的月份当中是个禁忌数字,农历五月阴雨天较多,衣、物容易受潮,稻田也容易遭到虫害,所以人们称它为“恶月”。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在这天人们喝雄黄酒,插艾草等辟邪驱毒。

5.颜色方面。在中西禁忌的颜色当中,红色和白色的禁忌差别最大。在西方文化当中,红色(red),是个禁忌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火和血,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a red battle”译为血战,它又表示激进、暴力革命。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如男婚女嫁的时候会贴大红喜字;在革命时期,它象征着革命的进步和胜利,如红色政权;它又意味着顺利和成功,如某个明星的境遇比较好,被称为走红;它又有美丽、漂亮之意,女子拥有美丽的容颜,被称为红颜。

白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是乳汁、百合花,它意味着纯净、圣洁。在西方婚礼的时候,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会用白色的丝带来装饰房间。白色在中国是个禁忌语,它象征着死亡,如人过世,被称为办白事;它也象征愚蠢、无利可得,如白痴、白费力。

禁忌语是言语交际中的一部分,由于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造成禁忌的范围、内容会有所不同。对中西禁忌语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开阔语言学习的领域,而且可以使中西跨文化交际达到理想效果,避免误会。

摘要:禁忌语是日常交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中西禁忌语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人们在以后的文化交流中避免尴尬,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英汉禁忌语文化对比分析 篇6

关键词:禁忌语,英汉对比,文化差异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 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 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 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在英语中, “禁忌” (Taboos)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 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 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 (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 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 或者帝王碰过后, 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除此之外, 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 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 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 (mana) ”联系在一起的。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后来, 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 指有些事是禁忌的, 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 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 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 而不是对神的。因此, 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 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 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 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 卒其所以败者, 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 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 虐百姓而失民心尔。”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 生三子者、五月生者, 以为妨害父母, 服中子犯礼伤孝, 莫肯收举。”《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 不晓禁忌, 披露肝胆, 书不择言。”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 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 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 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 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 在中国禁忌语也在发展变化。很多有关迷信、宗教的禁忌逐渐消失, 对女子各种严苛的禁忌也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比如在中国人的俗信中, 以为人的影子既和人的身体相像又和人的身体相关。身体为阳, 影像为阴, 觉得影子大约就是自己的灵魂, 所以古代有禁忌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而现在, 这种说法已经少为人所知了。

二、英汉禁忌语的文化相似性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每种文化都有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禁忌, 反映在语言上, 就形成了语言禁忌。虽然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同时也有相同相似之处, 这造成了部分英汉禁忌语内涵的不谋而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死亡。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 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中文中表达“死亡”这个意思的原词是“死”, 在英文中则是“die”, 都很少被直接用在交际、生活中, 取而代之的有“逝世”“驾鹤西去”“pass away”“to see the God”等等。2.疾病。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禁忌蔓延的结果就是人们对于疾病也非常忌讳, 这些又都反映在了语言上。例如在英文中, “cancer”被“the Big C”替代, 汉语中生病常常会说“不太舒服”。3.神灵或者名人的名字。在中西方, 随便提及神灵或者伟人的名讳都被视为对其的亵渎, 在中国古代, 皇帝的名字更是禁忌。比如英语中用“gosh”来代替“God”, 后晋的石敬瑭名中有“敬”, 于是所有姓“敬”的人被迫改姓“苟”或“文”。4.人体排泄方面的禁忌。除了流泪、流汗, 其他身体排泄方面的词语都会让人尴尬, 随着文明的发展, 在公共场合提及这些词语更被视为极为不文明的行为。英语中对于“上厕所”这个意思的替代语数不胜数, 比如“go to bathroom”“go to the powder room”等, gezudna (goes+under+“床下放”, 即夜壶) 。汉语在这方面也有严格的禁忌, 比如在用餐时是不能提及大小便。5.咒骂、骂人的语言。在绝大多数文化中, 带有侮辱意味的话语都是不受欢迎的, 被人们所避讳, 英汉也不例外。英语中的“four words”是一类禁忌语, 包含有“fuck”“damn”“shit”等词。中文中的“他妈的”“该死的”也是要禁忌的。在现代社会, 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禁止使用带有辱骂性质的词语已成为一种共识。

三、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语言禁忌亦不例外, 其背后潜藏着一定的文化。汉英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隐私。

在西方国家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1.”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未经许可, 不得入内。又比如谚语“It's not your business” (不要多管闲事) , 均体现了西方人对个人隐私强烈的保护欲。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私事, 就是对他们禁忌的冒犯。诸如“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Are you Catholic?”这类问题是应该要避免的, 都属于是禁忌语。而在汉语中则没有这一方面的体现, 像“你是共产党员吗?”这种问题非常常见。但值得一提的是,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 日常交际中随便问年轻女子的年龄或其他私人情况也逐渐成了一种禁忌。2.称谓。在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美国人无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 都喜欢直呼其名, 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 父母与子女间也是如此。而中国, 则自古有着“礼”的约束。在“礼”的要求下, 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为亲者讳, 为尊者讳, 为长者讳”的道德取向。晚辈对与祖先、长辈的名字相同或同音字有所避讳, 更不能在名字中出现这些禁忌词。晚辈称呼长辈一般要以辈分称谓代替名字, 比如“爸爸”“奶奶”“叔叔”等。3.颜色禁忌。不同的文化会赋予各种颜色不同的意义, 因而英汉中虽均在特定的场合下对一些颜色有所禁忌, 但内容上却大有不同。比如白色在中英文中都有纯洁之意, 但是中文中一般取其“哀悼”之意, 广泛用于丧葬中, 所以禁忌出现在喜庆场面;而英语国家, 白色则被用于婚礼上, 表达祝福, 代表幸福;明黄色在中国古代是皇帝的专用色, 也就成为了禁忌色, 而在英语国家, 代表着懦弱和背叛, 具有贬义。4.数字禁忌。如同颜色一样, 不同的文化也赋予了一些数字特殊的意义, 从而成为禁忌。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忌言73、84和100。传说中是因为孔子73岁死, 孟子84岁死, “百岁”常指寿之极限, 所以一个百岁老人被问及年龄时会说99岁, 以讨吉祥。5.送礼。在中国, 送礼是一种文化, 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说法, 送礼也是一种社会形态。而在英语国家, 送礼则存在着很多禁忌。比如在商务活动中, 就非常地忌讳送礼, 以避受贿之嫌, 又比如禁忌在公众场合收礼, 也忌讳众多人中只给其中一个 (或几个) 人送礼。

四、结语

禁忌语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 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来往中。英汉禁忌语的差异则反映着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形态, 而随着中西文化的互通, 禁忌语的发展也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而有了趋向性, 为中西两个世界所接受。研究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尊重对方禁忌, 对于了解西方国家文化, 融入西方世界, 促进中西交往的和平友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刑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了解英汉禁忌语走出交际误区 篇7

关键词:禁忌语,交际,语用

随着国与国交际的不断深入, 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和外国人产生交流, 由于任何文化之间都存在共性和差异性, 再加上社会传统和文化习俗的不同, 如因好心却说错话, 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知道哪些该说, 哪些不该说, 从而在共性交际中达到共识, 从差异性中了解不同的文化, 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下面, 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

一、介绍

我们的名字对于西方人来说很难记住, 所以我们在自我介绍时, 应尽量做到简单明了, 最好说明你愿意别人怎么称呼你。和英美人第一次相会, 眼睛要正视对方, 并简短地握手, 这对男女都是合适的。如果你有什么问题, 一般不要在初次见面提出, 除非特别紧急。英美人强调独立的个性, 他们的私事和隐私是不容别人干涉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介绍或询问年龄, 尤其是女性的年龄 (除女童外) 。女人都想让自己看上去年轻些, 所以年龄永远都是女人的秘密。此外, 关于对方的工资收入、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婚姻状况方面的问题最好别提。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这些语句虽然没什么毛病, 但问题在于内容比较敏感, 涉及到隐私, 易使对方尴尬。在介绍相识中, 我们最好谈一些比较安全的话题如天气、运动、爱好之类的。另外, 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下被介绍人的特长或“光荣历史”, 如某次大赛中获得过大奖等, 这些能引起自豪感的事情会使双方谈话愉快。

二、打招呼

见面或相遇时打招呼是人类共有的习惯, 只是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在西方国家里, 人们互相问候时所用的语言会因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场合不同而异。英美人说“Good morning”等是较正式的问候语, 熟人之间只说“morning”就够了, 而熟悉的人则常用“Hello”“Hi”之类的非正式用语来问候。英语中“How are you”是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 在正式场合中可用fine, well来回答, 但在非正式场合中, 则可以说明实际情况。在问候结束时, 可能还会继续交谈, 我们应该谈论天气、电影等而绝不要问“what are you doing”“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之类的问题, 这不符合英语的习惯。

三、赞扬与祝贺

西方人和我们一样, 有了喜庆之事, 亲朋好友都去祝贺, 为了进一步表示心意, 在很多情况下还要赠送礼物, 如盛大节日、婚礼、生日等, 送鲜花和对方感兴趣的东西都行。值得一提的是, 当别人称赞你的能力时你不必否认, 也不要自吹或自贬。比如一位外国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我们不能说:“No, My English is poor.”当别人祝贺你成功时要用“thank you”表示应答, 绝不要套用中国谦恭的回答“哪里哪里”“不好意思”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 一般不当场打开, 一怕理解为自己贪心, 二怕让对方尴尬。而西方国家朋友之间互赠礼物后却立即打开, 并用“Wonderful”“Beautiful”之类的话大加赞赏一番。

四、致谢

无论是我们还是说英语的国家, 别人为自己提供了帮助说声谢谢是起码的礼节。“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 即使夫妻、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但是它并不总是表示感谢, 有时是用来结束一个谈话, 有时是作为一种在窘迫情况下的解脱之词, 有时是表示拒绝的搪塞之词。比如对方本意是为你帮忙, 但未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 应同样感谢对方, 在这种场合下, 一般说“Thank you any way”。大多数的社交场合, 仅仅说“thank you”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说一些表示感激和高兴的话, 比如我们在宴会结束时说:“the dinner was delicious, 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但对别人的谢意, 我们也切忌表达得过头了, 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谢意, 反而被对方看做不真诚。另外, 也不要照搬中国风格的道歉, 如“I’m sorry to have trouble you”, 这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五、就餐

同我们一样, 英美人也是一日三餐, 午餐简单一些, 但晚餐就比较正式且丰富, 一般正餐包括主菜、点心、水果等。他们的餐桌礼仪一般是餐巾打开一半放在膝上, 饭桌上的东西够不着时应请人递给你, 不要起身自己去取。喝汤时不要出声, 更不要端起汤碗来喝。吃面包时要一片一片地撕着吃, 不要用叉。口中有食物不要说话, 吃热菜时不要吹出声。和英美人在餐馆就餐时, 注意他们是各付各的账 (go Dutch) , 除非此前已经商量好你请客, 否则, 他会认为你看不起他, 连饭钱也付不起。另外中国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 而在英美国家里给小费很普遍, 大多数餐馆的小费的标准是10%~15%。小费一般是放在盘中, 而不是直接放招待手中。但在英美人家做客时, 用餐过程应不断地对菜肴加以夸奖, 如果你是主人, 应该对客人的夸奖表示感谢, 绝不能用中文客套地说:“不, 不, 我的手艺太差了!”

总之,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识, 了解国内外民族文化和语言禁忌, 才能理解对方, 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在实际的交际中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悦娥.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李悦娥.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也谈中西方文化禁忌语 篇8

一、禁忌语的类型

(一) 禁忌亵渎性词语

在西方国家, 有些基督教徒对上帝非常虔诚, 他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 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 如God (上帝) , hell (地狱) , devil (魔鬼) , Christ (基督) , damn (该死) 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为适宜。中国的宗教信仰很多, 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很多。首先中国忌亵渎神灵,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忌妄言。中国人主要是汉族, 为了保护一家老少生活幸福平安, 还信仰家庭门神。如“门神”、“财神”、“水神”等, 他们能保佑一家人生活平安喜乐, 因此, 人们买来贴于门户或供于堂中。但“买”字是很忌讳的, 于是换成“请”, 以免亵渎神灵。

(二) 禁用辱骂性词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些辱骂性的词语, 一般是被大众所禁忌的。因为这类词语通常会冒犯他人, 令人不愉快、愤怒, 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 此类词语常常利用动物的名称来表示, 比如bitch, cow, swine, pig等。在一般情况下, 这些单词都是禁忌的。在英语中, 这类词语多由四个英文字母组成, 称为四字母词 (4-letter words) 。这类四字母曾被禁止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员在播音时使用这类词汇。现代社会已经对这些词语开禁了, 但人们对这类词汇仍然十分敏感, 一听到就会感到十分惊讶, 所以绝对不能滥用这些词汇。在现代文明社会, 禁止使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人们都提倡文明而有礼貌的交流方式, 这也充分显示出, 在各种不同文化中, 人类都在追求文明, 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的一种共性。

(三) 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 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 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有这些禁忌, 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 主要是一种心理因素, 因为人们都感到恐惧。比如人们忌说癌症, 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会染上这种病, 另一方面也顾及听者的感受, 所以英语一般用“the big C”, “long illness”来避免使用“cancer”这个词。而“死”在汉语中是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 很不愿意提到死亡有关的名物。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不在了﹑去世了﹑离开了”等说法。

(四) 禁用种族歧视的词语

在英语中, 种族歧视语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现象在美国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倍受歧视。随着时代的发展, 黑人和其他美国少数民族的地位有所提高。过去用来咒骂黑人或其他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语变得敏感起来, 有的变为完全的禁忌语。比如, nigger, niggra或nigruh (黑鬼) 都是侮辱性色彩强烈的完全禁忌语。niggra或nig gruh更具有侮辱性。美国英语中的种族歧视语不限于美国黑人一个种族, 如把美籍意大利人称为dagos, 把美籍犹太人称为kikes, 把美籍波兰人称为polacks, 把美籍华人称为chinks, 实际上也是一种禁忌语或半禁忌语。

二、语义讳饰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下面这种语用方式叫语义讳饰, 语义讳饰也可以叫做“义代”。义代就是用其他意义去代替禁忌语, 它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 泛义法

泛义法是用宽泛模糊的词语去代替意义具体明确的禁忌语。比如, 我们可以把“涨价”说成“调价”;把“失业”说成“下岗”;用“个人问题”来代替“婚姻”, 等等。“怀孕本来是一种生理现象, 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直接说出, 人们说‘她肚子大了’, 于是我们可以说‘她有喜了’, ‘她快当妈妈了’。在英语中可以用to be in the family way, to be excepting a baby, to be mother, to be an expectant mother, with child等方式来对怀孕进行委婉的说法”。古时称皇帝死为“山陵崩”、“驾崩“、“秋之后”。现代称为革命事业或正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为“英勇就义”、”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光荣了”等。

(二) 近义法

近义法是用一些与禁忌语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语, 以替代禁忌语。比如, 把胖说成丰满、发福、富态;把瘦说成苗条清秀;把死说成流尽最后一滴血、停止呼吸。在英语中, 我们同样也可以这样表示:fat, obese, corpulent (胖) ;heavy plump, chubby (重的、胖乎乎的、丰满的) ;old man (老人) ;crazy, insane (疯的) ;dysfunctional (机能障碍、机能失调) 。人们为了避免尴尬, 就用一些比较近义的说法来表达这些词语, 比如, 我们可以用shoe rebuilder (重整鞋者) 代替shoemaker;用sanitation engineer (清洁工程师) 代替garbage man;用clothing refresher (清理衣服者) 代替washwoman;用animal control warden (动物控制人员) 代替dog catchers等。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同样会涉及, 如人们忌说扫大街的, 而说环卫工人;人们把补鞋的说成修鞋工;把洗衣服的说成家庭计时工;把看孩子的说成家庭保姆;把剃头的说成理发师等都是把一些禁忌语言通过语用的一些艺术把它委婉化, 这样避免了实际交际中的尴尬。

汉英禁忌语有它共同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这是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影响。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 以及日常交际中的称谓, 还有从一些人们广为流传的习惯用语中, 不难看出汉英禁忌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 通过这些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的理解和分析, 有利于避免不同文化冲突, 让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禁忌语,交际,对比

参考文献

[1]曹家庭.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郑娟, 刘宁.中西方文化禁忌语比较[J].文化艺术研究, 2007.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比较 篇9

禁忌, 英文为taboo, 原意为“神圣的”或“不可侵犯的”, 后引申为“禁止的”或“危险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禁忌语的最初产生主要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 由于科学文化不发达, 人们在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抗争自然的过程中, 始终处于劣势, 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对这些现象慢慢地产生了敬畏之心, 并将自然神化和人格化, 尽量避免在语言和行为方面触及到, 逐渐形成了禁忌。

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语言社会学发展导论》一书中这样描述禁忌语:“人们使用语言交流各种情感时, 都尽量先避免谈论有失身份或道德的事物, 并将使人感到无措甚至厌烦的字句称为禁忌语。”语言禁忌包括两个方面, 即对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英文化中, 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因此, 禁忌现象可以说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禁忌语作为语言的变体, 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禁忌语背后所依托的是深刻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沿革、传统观念、习俗礼仪、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普遍心理特征,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界上任意两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 所有语言的禁忌语也存在相似和相异之处。共同性能够促成跨文化交际共识, 而差异性有助于了解各种文化, 避免交际中出现尴尬。

二、英汉禁忌语语用功能的共同性

在英语和汉语中, 有一些禁忌是相同的, 主要表现在如亵渎、辱骂、生老病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方面。

1. 禁用亵渎性词语

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亵渎性词语就是指亵渎神灵的词语, 与宗教有关。英汉民族对神灵都持有一种惧怕敬畏的心理, 不敢直呼其名。在西方, 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 对上帝非常虔诚。因此, 上帝的名字——耶和华 (Johovah) 成为了最大的禁忌语。人们往往不会轻易使用“God”“Christ”“Jesus”等词, 而用“Gee”“Jeepers”“Jiminy”等代替。西方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神——God, 而中国人则有很多神, 如儒教的皇天上帝、道教统御三界的玉皇大帝、统御四方的四方大帝、阴间的十代天子, 甚至财神、门神、灶神等。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崇拜的对象。释迦牟尼经历代佛教徒神化后, 也变成了有如上帝一般。在中国人眼里, 菩萨和天尊, 佛祖和玉帝都是善神, 人们烧香拜佛以祈平安、幸福、快乐。因此, 中国人对自己崇拜和信奉的神灵不能有任何轻慢或不敬的说辞。另外,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Holy Mary”“God damn you”和汉语中的“天杀的”“不得好死”“遭报应”等, 不仅仅是禁忌语, 也是诅咒语, 更是对神的亵渎和不敬, 不可随意使用。

2. 禁用辱骂性词语

带有辱骂、诅咒性质的词会冒犯他人, 令人不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因此, 禁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1) 污秽语。污秽语也叫脏话, 一般与排泄物或性有关。英语中有piss、shit、crap、asshole、dick、cunt等, 汉语中有屎、屁等。这些都是骂人话, 侮辱性太强, 通常会导致肢体冲突, 因此不能随便使用。使用这些词语的人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和教养, 甚至会令人生厌。

(2) 动物辱骂语。英汉语中某些寓意不佳的动物会使人不快或引起冲突, 常用作骂人话, 如bitch、swine、pig、cow、chicken、dragon、cat、bat、wolf、fox等。汉语中有肥猪、蠢猪、禽兽不如、鳖孙、王八蛋、龟儿子、小兔崽子、混蛋等骂人话。此外, 与狗有关的习语和成语都是骂人话, 如狼心狗肺、狗腿子、走狗、猪狗不如等。

英语中的一些四个字母词汇, 如fuck、piss、shit、cunt、dick、cock、tits、slut、damn、hell等, 是严格禁忌的下流话, 用作骂人话时, 意思是令人讨厌的人、讨厌鬼、王八蛋、婊子等, 被视为“Never to say”。汉语中骂娘被戏称为“国骂”, 是最大的禁忌。如果骂某人的娘, 对方是要拼命的。

3. 禁用生老病死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新陈代谢过程, 但人人都希望远离疾病与死亡, 健康长寿。因此, 人们对生老病死有着莫名的不安与恐慌, 十分避讳与这方面相关的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这方面也有较多的相同点。

在英汉文化中, 怀孕、生育都有一定的忌讳。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谈及怀孕时, 一般用“in the family way”“in a delicate condition”等短语代替;汉语中则用“有喜”“有身孕”等词代替。

在西方国家, 因为“老”会令人联想到衰败、死亡、孤寂、无用, 所以人们总是想尽办法用一些委婉的表达来说明“年老”的概念, 如golden age、senior citizens、the mature、grey hair、grey beard、grey-headed等。近年来,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对“老”字的忌讳也渐渐多了起来, 尤其是一些女士, 很避讳被冠上“老”。

生病会使人们遭受痛苦和感到难受, 因而疾病在人们心目中, 是一种不幸的象征。英语中disease被discomfort代替, cancer被称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中国人也会尽量避免说“病”这个词。因此, 在谈及“病”时, 也常用“身体不适”“身体不舒服”“脸色不好”来替代。

死亡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字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多, 有400 余条, 如to be gone、to go to see Marx、to cease to think、to go to his last home、to be no more、to give up the ghost to close one’s eyes、to go off、to fall asleep、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等等。汉语中仅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表示死亡的别称就有481 条之多, 有“去了、走了、上路了、长眠、合眼、见马克思、升天、归天、谢世、辞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仙逝”等。

4. 禁用种族歧视词语

种族歧视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侮辱性地称呼一个种族、民族、国民或阶级的词语都是禁忌语。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个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过去英语中把黑人说成nigger、niggra、niggruh、negro, 是侮辱性色彩极浓的完全禁忌语。现在人们称美籍黑人为African Americans, 就没有种族歧视的意味了。在美式英语中, 美籍的意大利人被称为dagos, 犹太人被称为kikes, 波兰人被称为polacks, 华人被称为chinks, 日本人被称为japs等。这些词语都带有蔑视性, 实际上也是一种禁忌语或半禁忌语。汉语中, 如用“大鼻子”“鬼子”“夷人”“洋鬼子”“老外”等指称外国人, 用“小鬼子”指称日本人, 也有一定的冒犯侮辱之意。

5. 禁用性别歧视词语

性别歧视词语, 即表达对妇女的偏见或歧视, 以及女性劣于男性的错误观念的词汇。如prostitute的同义词有girlie、streetgirl、callgirl、streetwalker等, 比whoremaster的同义词要多得多。另外, 英语中还用动物的名称来指代某些女人, 如用bat、dog、chicken、cat、cow、mutton等来指称“贱妇、丑妇、恶妇、卑鄙的女人”等。汉语中歧视妇女现象更为严重, 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和妇人一般见识”“头发长, 见识短”“好男不跟女斗”等。古人把妻子叫“贱内”, 现在也有把妻子称为“内人”或“家里的”, 暗示妻子仅仅只是在家里干家务活的人而已。另外, 女性还常被骂成“红颜祸水”, 即灾祸的根源。古代许多朝代的毁灭都归罪于女性, 如妲己、妹喜、杨贵妃等典型人物。甚至在汉字中, 也表现出性别歧视来。许多偏旁为“女”的汉字都具有贬义, 如“妖、媚、奸、婊、嫉、妒、婪、嫖、姘”等。就连女性所代表的“阴”也具有贬义含义, 如“阴森、阴毒、阴险、阴谋、阴风、阴魂、阴沟、阴霾”等。

三、英汉禁忌语用功能的差异性

禁忌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却约定俗成、大家都通晓遵从的行为准则, 它和所处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等有密切关联。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因而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用的相异性, 主要体现在颜色禁忌、数字禁忌与称谓禁忌。

1. 颜色禁忌

中国人喜欢红色, 不喜欢白色, 把白色认为是死亡的象征。英语文化则认为红色暴躁、专横和傲慢, 红色也成为了政治激进的代名词, 因此, 红色是不祥之兆, 大多数美国人讨厌红色。在中国古代, 绿色是禁忌的颜色。汉朝时期, 卑贱职业的从事人头上戴着绿头巾。“戴绿帽子”“绿头乌龟”都是很难听的骂辞。

2. 数字禁忌

中国的禁忌数字有“四”和“七”等。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忌讳“四”是因为其与南方方言中的“死”谐音, 故而“四”一直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七”则与祭奠死者有关, 因此“七”在汉文化中也是被忌讳的数字。在西方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此, 西方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开13。

在中英数字禁忌中, 对奇偶数的态度截然不同。例如, 中国人希望“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特别中意偶数, 尤其是“6”与“8”, 寓意着“顺”与“发”, 最受人们喜爱。但奇数却很被忌讳, 好日子从来不选奇数。而在英语国家, 人们非常中意奇数。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曾说:“上帝是单数”。他们不喜欢双数, 忌送偶数花, 认为偶数的花会导致厄运。

3. 称谓禁忌

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序, 推崇尊宗敬祖, 有“为亲者讳, 为尊者讳, 为贤者讳”的避讳总则, 即对祖先、上级、长辈不能直呼其名, 即避皇帝, 避上级, 避圣贤, 避长辈。在日常交际中, 出于对别人的尊敬, 从不直呼其名。称呼没有血缘关系但年纪较长的人, 则冠以亲属称谓, 如奶奶、爷爷、阿姨、叔叔、姐姐、哥哥等。但在讲英语的国家, 人们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因此无论辈分高低、地位尊卑、年龄长幼, 都可直呼其名, 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使用亲属称谓。

四、结语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有其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对亵渎语、辱骂语、生老病死语、种族歧视语和性别歧视语的禁忌上。差异性则体现在颜色禁忌、数字禁忌和称谓禁忌上。我们要了解禁忌语的语用功能, 入乡随俗, 尽量少使用禁忌语, 多用委婉语,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也是语言的变体。本文从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 以达成交际的共识, 了解不同的文化, 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 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禁忌语,语用功能,共同性,差异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1997.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伟林.2001.禁忌语语用功能探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2)

[3]史欣.2010.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文学研究, (10)

[4]王攀.2013.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河南大学

[5]张向阳.1999.语言禁忌现象的立体透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

[6]张拱贵.1996.汉语委婉语词典.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为地方经济服务下一篇:老年晚期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