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2024-10-10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精选12篇)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篇1

1. 翻译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原则

1.1 科学的方法论必须扬弃机械论和形而上学。

这个原则的理论涵义是:翻译的科学方法论以语言分析 (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及文体分析等) 、对比语言研究和逻辑分析为依据。因此, 在语际转换手段的运用中, 不以表面的形式对应为目标, 而是紧紧抓住翻译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的实质, 既强调概念意义的对应, 也强调形式意义的尽可能的对应。翻译中, 只顾概念意义, 不顾形式意义是错误的;只顾形式意义, 不顾概念意义也是错误的。任何方法的运用, 必须既考虑各种意义转换的效果, 又考虑形式转换的可能性。意义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是基本的指导原则。

1.2 翻译学是经验科学, 但排斥经验主义。

这一原则的涵义主要包括:

(1) 不能将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视为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方法。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的实用性通常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 因此, 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科学的翻译方法论, 不是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的总结, 而是为普遍的实践效果所验证的科学规律。

(2) 科学的方法论虽然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但是对翻译科学发展及全局而言, 却并不存在“无限真值”。因为语际转换都只能是具体的, 不存在抽象的源语或目的语, 因此, 不可能有抽象的适用于各语种、各语系的方法论。方法论的对策性具有广泛的相对意义。即使是对某一对具体的源语和目的语而言, 方法论作为一个体系也必须具备方法的兼容性、并存性和选择性。

(3) 这一原则也有助于我们端正对外国翻译理论 (包括方法论) 的态度。今天, 在我们开拓理论研究领域, 建设中国的翻译理论的时候, 外国翻译理论无疑具有不可否认的借鉴意义。但是不论外国翻译理论如何完备或先进, 都不能取代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因为, 我们的方法论的对策性是明确无误地针对汉语与外语的转换而制定的, 而离开了对策性, 方法论研究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功能意义。

(4) 方法论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接触的加强和语言科学研究的发展, 随着翻译理论领域的不断开拓及翻译实践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开展, 新的理论视界必将展现, 新的理论概念必将诞生, 某些可译性障碍必将被突破, 新的语际转换手段和信息交流通道必将被揭示和运用。因此, 我们的研究视界必须是开放的, 而不是封闭的, 任何方法研究都不是已穷其极。

2. 习语翻译常用的翻译方法

在讨论了翻译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之后,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习语翻译中经常用到的翻译方法。

2.1 对应 (Equivalence) 。

对应的目的是寻求并获得“对应体” (equivalent) , 其条件是:

1) 双语的词语所指同一, 即对同一外部世界的事物双语在概念上形成同构 (具有对事物或物质的实体对等) ;

2) 双语句法关系相应, 从而使句子的语义可以在结构上获得对应;

3) 在第1、第2同一及对应的前题下, 双语思维表达形式上的对应或基本上对应。例如: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由于其概念范畴及用法有限定而且稳定, 对应制约了语言的模糊性, 从而保证了双语间信息交流的基本可能性及稳定性。因此, 我们可以说, 对应是双语间对应转换的基础。

2.2 替代 (Substituting) 。

“替代”也可以称为“变换”, 从词法上说是易词而译, 即变换一个词, 越过可译性“障碍点”, 化梗阻为通顺。从句法上说是易句而译, 即变换一句译语, 透过原句表层, 抓住语义结构以不同的句子译同一个意义的原句。替代是非常有效的可读性优选法, 也是重要的功能代偿手段。例如:

He is teaching fish to swim.

他是在班门弄斧。

After I finished my work, he said that he wanted to give me a hand.I thought that his idea was just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我完成任务后, 他说他想帮我。我认为他的想法是多此一举。

总之, 替代能够突破原语的结构框架, 抓住基于言外行为 (话虽那么说) 的言内之意 (实则意如斯) , 易句而译, 因此是获得深层翻译的基本手段。

2.3 阐释或注释 (Interpretating) 。

阐释 (解释) 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源语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 以利于读者理解。这是重要的功能代偿手段, 阐释通常适用于以下情况:

1) 整个“障碍点”必须隐去, 只加以解释, 译其大意。例如:

She is a cat.

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 他既忠诚又正直。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生在富贵之家, 认为凡事都可以随心所欲。

2) 并不隐去“障碍点”, 而是在文中加以保留, 并以各种手段加以阐释。例如:

My English grammar is Achilles’heel.

我的英语语法是阿喀琉斯的脚踵, 是我的薄弱环节。

He was only a fly on the wheel.

他只不过是车轮上的苍蝇, 妄自尊大。

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的表演不过是犹大之吻, 居心险恶。

2.4 还原 (Restituting) 。

“还原”就是淡化源语的色彩, 其中包括各种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体的文化信息、形象比喻、典故, 等等。毫无疑问, “还原”也是一种克服语言障碍的应变对策, 不是一种理想的意义转移手段。在无法逾越的文化或表达法障碍前采取白描法虽然差强人意, 但比“硬译”仍然略胜一筹。“淡化”主要应用于:

1) 包含比喻的习语。

形象比喻与目的语无法取得对应或平行转换, 只能以白描替代。例如:

panda car英国的警察巡逻车

来龙去脉the whole stor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或the clue to something

2) 包含典故的习语。

典故往往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 很难为非本族语读者所知晓或理解, 在上下文中又不宜拖泥带水地解释, 只好“淡化”, 译其本意。例如:

夜郎自大vulgar arrogance

沉鱼落雁之美surpassing beauty

完璧归赵return sth.to sb.in good condition

3) 包含幽默、谐谑语的习语。

幽默语意味深长, 翻译时很难译出幽默味来。因为幽默情味往往源于民族习俗或心理意识倾向以及审美情趣。例如:

哑巴吃黄连, 有苦难言unspoken bitterness

only-the-facts-ma’am tone以一种照章办事的口吻

总之, 翻译的方法论博大精深, 对于习语的翻译确实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同时, 我们要认识到, 以上所讨论的只是习语中的一小部分, 相当一部分习语是变化多样、没有规律可循的, 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 翻译的方法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要“穷尽其法”、“穷尽其巧”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在我们实际的翻译工作中, 我们不但要尽量学习已有的翻译的方法论, 用其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工作, 而且还要开拓眼界, 不拘泥于已有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 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同时, 对习语认真加以分析。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翻译方法论的精髓并做到习语的成功翻译。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3]张福星:试论成语翻译的灵活性[A].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科研究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第389-399页.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篇2

体育英语中常用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存在于社会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体育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介绍了体育英语中常用的一些习语,并针对其翻译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樊云 FAN Yun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体育英语 习语 翻译

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研究 篇3

关键词: 动物    习语    文化

随着当今世界交流及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日趋频繁,语言文字已经不是很大的沟通障碍。语言反映了文化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文化的学习成为语言学习的重点。英语习语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1.习语的定义和范围

一些学者(Cowie,1975)認为习语是两个以上单词的组合,而且组合意义不等同于把单词个体意义简单相加产生的意义。有的人认为单个词语一词多义也被视为习语,而有的认为只有两个或者以上单词,每个单词都有实际意义且单词组合发生意义变化的才是习语。因此,关于习语的范围存在过大过小的定义问题,仍存争议。习语受到地理位置、宗教、文学电影作品、神话、寓言及民俗的影响,具有地域差异性、相对固定性、整体性、约定俗成性和系统开放性。习语受到文化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阶层性和复杂性,文化包括民族的个性、感性认识、时间和空间概念、思维方式、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等等(李建军,2010)。习语可简单定义为:在当地地理环境或者社会文化影响下,具有地域特殊性且意义未必等同于字面意义的单词、短语或者句子。

2.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

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对待习语翻译应该考虑文化因素。如“like a bat out of hell”,其来源一说是由于蝙蝠怕光,避开地狱火光会非常迅速,又一说是蝙蝠和巫术、黑暗相关联,形容慌张飞速奔跑的状态。

(1)修辞手法:明喻,暗喻和转喻等

英语习语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shut up like a clam(突然闭嘴,不说话)属于明喻。英语习语用动物来代替人:He is a bird of passage(漂泊不定的人,过客);home bird(宅人);an early bird(早起的人);busy bee(辛勤的人);the bird has flown(要抓的人已经走了);lame duck(即将卸任或已经失势的人或者公司);a sitting duck(容易被骗、击中的目标);dead duck(处于无可挽回处境的人或者物);a cold fish(没有感情的人,冷血动物);a fat cat(阔佬,为贬义);a night owl(夜猫子);horses for courses(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转喻是用一个实体代替另一个实体,在同一领域矩阵(domain matrix)或理想化认知模式(ICM)内一个概念实体从心理上激活另一个概念实体(Kovesceses&Radden,1998)。如,behind bars(在狱中);marry money(嫁给有钱人),单词bars代表监狱,money代表有钱人。

(2)动物的意象和联想意义

英语习语利用联想意义来表达概念,如,as stubborn as a donkey(极其固执的人);as stupid as a donkey(愚蠢的人);the donkey work(重活),驴是不懂变通、顽固不化、愚蠢糊涂、只顾埋头苦干的意象。又如,b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脾气坏的,容易发怒的人);hungry as a bear(特别饿),这与熊的动物意象相符:熊通常是危险的,容易发怒并且食量大。有些动物,比如鹿和兔子,温顺柔弱,因此(be caught/freeze like)a deer/rabbit in the headlights可用来表达受惊吓的状态。猴子在英语习语中是受愚弄的对象,有些鬼点子却只会机械模仿,因此有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拿某人当猴耍,捉弄);monkey business(恶作剧,骗人把戏);monkey see monkey do(愚蠢的人总会模仿其他人)。此外,英语习语大量利用动物的习性,如,过去人认为蜜蜂回蜂窝是走直线的,因此有make a beeline for somebody/something(直奔某人或某物)。又如,狗在高兴时候会摇动尾巴,be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高兴万分)。狗又是容易争斗的动物,dog eat dog(相互竞争残杀)。狗一直是从属位置,因此有dog one’s footsteps(总是跟随某人);a dog in the manger(占马槽的狗,比喻占着某物,自己不用也不让别人用);go to the dogs(败落);a dog’s life(穷困潦倒的、猪狗不如的生活);be in the dog house(挨训、失宠、被冷落)。类似的例子还有:get/have 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心慌,紧张);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秘密);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坐针毡,像热锅上的蚂蚁);put/set 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引起麻烦、招惹是非);an eagle eye(敏锐的目光);fight like cat and dog(激烈争执);a snake in the grass(隐患);like ants in your pant(非常焦躁不安,坐立不安);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勇敢面对挑战和危险);throw somebody to the wolves(置某人于险境)。

(3)文化缺位词

英语习语是有文化差异性的,在一方文化中缺失的词语意义在翻译的时候不可以直译,需要意译甚至套译。

例如:The sorority had a hen party for its members.

译文:姐妹会为成员举办了女性聚会。西方文化用hen指代女性,在这里,hen party指女性聚会。这在中国文化中是缺失的概念,不可直译。又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使用汉语中对等的习语可翻译为热锅上的蚂蚁,此为套译法。

还有很多例子直译会造成误解:the bee’s knees(出类拔萃的人);have a bee in your bonnet(痴迷,念念不忘);pull a rabbit out of the hat(让人惊讶);the cat’ s whiskers/pajamas(最棒的人,最好的主意或者事物);go cold turkey(突然終止某种已经成瘾的习惯,如吸毒、酗酒或抽烟等);the donkey’s ears(很长时间);can talk the hinder legs off a donkey(某人话太多);smell a rat(感到可疑,发现不妙);kangaroo court(私设法庭,非法法庭);with a flea in one’s ear(愤怒地赶走某人)。

3.英汉习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英汉习语的差异由文化差异造成。首先,地理位置差异造成文化差异。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在长江黄河流域,由农耕慢慢发展积淀而来,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化,以英国为例,英国四面环海,重视自然,因此有大量“动物”习语;以爱斯基摩人为例,他们的文化里有大量“雪”的单词。其次,中西方价值体系差异造成文化差异。中国人形成了重人伦、轻器物的崇拜和屈从于权贵的人治思想;以道德为本位的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重综合、轻分析的宏观处世原则;重意会、轻言传的谦和隐晦原则;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的依赖于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立互补原则等(李建军,2010)。西方文化重视物质,强调人本位、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受宗教影响较大,形成了重视科学、强调平等和自由的价值体系。

4.总结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了翻译,强调了要充分考虑文化,重视动物意象和联想意义,如遇到不能直译的情况,可意译及套译。

参考文献:

[1]Cowie A.P.et al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Z].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Kovesceses Z.&G.Radden.Metonymy: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8(1).

[3]李建军.文化翻译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篇4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习语的表达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习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的了解他国文化习俗信仰的同时, 更要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和精髓, 使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更好, 更有效地交流。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1、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 英国人与中国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为英汉习语加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英国因其为岛国的独特特征, 与海洋和水有着不解之缘。因此, 许多英语习语与大海和渔业有关, 如to keep ones’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另有企图) , to sink or swim (不论好坏, 沉浮全看自己)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然而自古以来, 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依靠土地繁衍生息, 从而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占据了汉语习语的一大部分。最常用的有“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等等。比喻某人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中的习语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而不能翻译成“挥金如水”。

2、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

俗话说:“生活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存环境也会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 所以生活习惯上的种种差异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习语。英国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 畜牧业又在英国农业中占首位, 因此, 牛奶和面包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食物。在英语习语中, 如to earn one’s bread (赚钱糊口) , 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 (抢别人的饭碗) , 如此的习语随处可见。而在中国, 由于水稻栽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 大米是传统的主食, 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与“大米”和“饭”相关的习语, 如“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等等。

3、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汉语文化中“狗”被视为卑贱而令人厌恶的动物, 因此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色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等。而在英语民族却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色彩。如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的“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相当于“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神话中的“龙”在汉语中是一个很神圣又神气的象征, 例如:“龙腾虎跃”, “龙马精神”“龙的传人”等, 然而在英语当中, “dragon”却指代一种口中能够喷火的动物, 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因此, 在英汉语翻译中, 要特别注意特殊动物词语意义的比对, 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原则, 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家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严复提出的“信, 达, 雅”翻译标准, 张培基的“忠实通顺”翻译原则等。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变动和解释。至于翻译的方法, 最常用和最熟知的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替代法。直译法一般是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是最常用的;但是一般的语言表达除了表面意思, 还可能有隐含的意思, 要将其言外之意翻译出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直译法

著名的语言大师刘重德说过翻译有三个目的:忠实原文内容;反映外国风情;吸收新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是翻译的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严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指称意义的方法, 即指按照文字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 例如:李阳的疯狂英语的信条是:“我爱英语, 我爱丢脸”这句话可直译为:“I love English, I love losing face.”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为:“a paper tiger”外国人听来很形象生动, 并且觉得很传神, 所以现已在英美语言中正式地应用。当有些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并易于推断的时候, 也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to wash one’s hands”表面意思是“洗手”, 实际是表示“停止”,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金盆洗手”一样。原习语中虽然没有“不干”的字样, 但是我们看到洗手, 也会把它理解为“洗手不干”。再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因为人们不会把这句话当成是去罗马这个国家要走那条路, 所以即使是直译也不会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 习语是人类生存发展文化的产物, 由于诸多文化因素差异导致对习语文化的翻译理解很有偏差, 直接破坏了不同文化间和谐地交流。因此, 能够正确掌握习语翻译的方法对于励志学好英语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短小肤浅, 只是对于漫长习语文化的小小探究, 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进一步探索语言博大精深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思果:《翻译研究》, 中外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5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翻译过程既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过程,在翻译习语时,必须了解其文化差异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作 者:唐亮 作者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差异 习语 翻译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篇6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方法

一、引言

十九世纪,文化研究在西方十分流行,并于八十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因此很多翻译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翻译应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文化相依相存,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也常把其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为突出。习语的文化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起源方面。英语习语的起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很多英语习语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变迁及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例如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形成一些习惯用语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短语便形成了一种固定搭配。例如对于狗的看法,西方人十分喜爱狗, 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员。英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也都没有贬义,如lucky dog (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在英语习语中有很多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2.地理环境。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劳动和生活密切有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有很多习语会涉及到海,如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很讨厌“东风”。英语习语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

好)。但是英国人喜欢“西风”,“西风”是春天的象征,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诗的最后一句就传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3.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浓厚的民族色彩, 充分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英语典故习语中很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有不少来自莎士比亚作品。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祸害的根源等),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等等。

三、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的标准都有不同的观点。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译道三难:信、达、雅。”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风貌。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入语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修辞、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的部分。由于人们在感情,社会经历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英汉习语的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及隐含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其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基本相同,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相近,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2.意译。一些习语的文化意义十分浓厚,直译不能传达其文化内涵,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于原文文化之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习语“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进行直译读者则难以理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实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入乡随俗”,应采取意译的方法。

3.直译加注释。正如我们上文所述英语习语大多包含典故或起源于某个历史事件,如果我们直接翻译,读者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意译,就会使习语失去其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当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保留其文化特色又可便于读者理解,同时还可使我们了解更多西方文化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如我们把“Mercury fig” 翻译成 “墨丘利的无花果”,大部分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据说该习语起源于罗马时代,是指罗马人将第一批收获的无花果送给了墨丘利以表示感激之情,因此该习语通常含有“获得的第一批成果”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将“Mercury fig” 翻译成“墨丘利的无花果”(获得的第一批成果)。此外还有

play Cupid——扮演丘比特(当媒人)

Aladdins cave——阿拉丁的宝洞(财富的源泉)

Promethean fire——普罗米修斯之火(生命力)

the Herculean efforts——赫拉克勒斯的努力(九牛二虎之力)

4.直译加联想法。我们都知道英汉两种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也许它们的意思相同,但是其表达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遇到此种情况时,我们需要采用意译加联想的方法,使读者容易想到他们所熟悉的汉语习语。例如,我们把“He who laughs at crooked men should walk very straight.” 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完全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可以联想到汉语习语“己不正不正人”。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联想:己不正不正人)。既能传达出英语习语的基本意思,又可找到相对应的汉语习语,易于理解。

5.意译加变形法。尽管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有时意思相同,可是它们的风格和意象完全不同。当我们做翻译时须作调整,既可传达出其基本含义,又能符合目的语文化和实用惯例。例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可翻译成“一只燕子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在汉语习语中没有想对应的部分,尽管有汉语“一花不是春”,“一木不成林”和它的意思相同,但是完全不能展现英语习语的风格及所表达的意象。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其转换成“一燕不成夏”,这样既准确展现出英语习语的含义又符合汉语的写作风格。英语习语“no smoke without fire”同样也可翻译成“无火不起烟”(来自“无风不起浪”)。

四、结论

本文从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历史典故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首先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含意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原文的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同时根据特定的语境正确传达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提出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直译加联想、意译加变形等具体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3]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0,(2).

英语习语翻译技巧概述 篇7

一、什么是习语

1.《韦氏词典》的解释

(1) 一是某人、某一区域、群体或阶级特有的语言。二是某一语言特有的句法、文法或结构形式。

(2) 某一语言特有的语法表达方式, 所表达的意思无法从构成词的结合意义中得出。

2.《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的译释

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 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

3. 英文维基百科

习语是一种意义不能从其各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推导出的表达法其意义具有隐晦性与比喻性, 只能通过规约化的使用才能得以体现。在语言学中, 习语用以描述那些与常规语言的组合原则相抵触的自然语言, 常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法。

扩展开来, 我们可以说:习语是人们通过长时间地使用语言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蕴, 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蕴含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习语一般具有结构紧严、形式简练、含义精辟、形象鲜明、表达生动等特点。英语习语大致包括成语、俗语、谚语、俚语、典故等。

二、英语习语的特征

每个英语习语都具有其产生根源或地方特色。如”Holdouttheolivebranch”表示愿意讲和, 这一习语源于一个典故。在圣经《创世纪》中有一段故事说, 世界大洪水时期, 挪亚一家人乘方舟保全性命, 方舟到处漂泊, 最后停靠在亚拉腊山边。挪亚放出鸽子去试探洪水退落情况, 鸽子回来时嘴里含着一片翠绿的橄榄叶, 由此得知洪水已退。

英语习语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的语义特征:语言整体性、结构凝固性和不可替代性。然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在交际中或出于修辞上的目的、或出于上下文的需要, 常常对一些习语作必要的增删或更改, 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 突出中心。这样就出现了常见英语习语活用现象。实际上, 英语习语的活用是一种修辞手段, 可以通过对习语组成部分进行扩充、压缩、省略、替换、分拆、次序颠倒或语义引申等手段, 使习语产生新意, 从而增加习语的表现力。

三、英语习语翻译原则

忠实原文原则。翻译英语习语时, 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及其民族、地方特色。

动态对等原则。翻译英语习语时, 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 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 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英语习语和常见翻译手法

1. 直译法

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 这时译者可依据动态对等原则, 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 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隐含意义。如:Theyexplored everyavenuetogetinformation.句中”toexploreeveryavenue”的字面意思是“搜索每一条大街”, 如果照字面意思翻译为“他们为获得情报搜索了每一条街道”, 显然句意不符合逻辑。因此, 应译为:他们为了得到情报, 利用了一切渠道。

3. 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对于这类英语习语, 译者可采用借用法处理。采用借用法, 源语与译入语的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通常应该近似, 即使略有差别, 隐含意义也应保证大同小异才行。掌握习语翻译的“借用法”, 翻译出的译文既能达到准确无误, 又不失生动活泼。如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

4. 还原法

实际上是在常规翻译方法无效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翻译手法, 它使用一种淡化原语言色彩的手段进行语际间交流。英语中许多含有独特形象的比喻、历史典故、结构性修辞习语都宜采用“还原法”进行翻译。“Haveanaxtogrind” (别有用心) 此语直译应该是“有一把斧子要磨”, 很难让人理解。这个习语源于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少年生活:一名男子想磨斧子, 但他却自称不知如何使用磨石, 于是年幼的富兰克林便用尽全力帮助他把重达一百多公斤的“grindstone”推转了很多次。此间, 那个男子连连夸奖富兰克林。可是, 斧子一磨好, 他就嘲笑富兰克林说:“我是故意让你这样干的。”说罢转身就走了。后来此语便渐渐转喻为“心怀叵测, 别有用心”之意。

5. 增补法

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 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 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 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 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Togetbloodfrom stone”直译为石中取血, 为了能进一步明确习语所表述的意思, 可用增补法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

6. 节译法

在英语习语中, 有时采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 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来处理, 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 保留基本喻意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Timeandtidewaitforno man译为岁月不待人, 而没有译成岁月潮水不等人。因为“tide”“潮水”, 此处与“time”同义, 都表示时间, 所以应采用节译法, 只取共同表述的意义。

7. 注释法

是指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对于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 翻译时必须对其本身的文化背景有所加注, 以明确原意。如只把“Tocarry coalstoNewcastle”译为“运煤到纽卡斯尔, 多此一举”显然是不能让读者深刻充分地理解这个习语真正的含义, 也没有将原习语形象的表达展现出来。因为这里虽然已有“多此一举”来解释前半部分的喻义, 但读者还是不能理解“纽卡斯尔”的含义, 因此必须加注, 说明因为“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 所以运煤到纽卡斯尔实属多余。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除了灵活运用上述的翻译原则及几种翻译方法以外, 译者还应根据上下文关系和语言结构, 结合习语自身所体现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全局考虑, 更多地了解不同语言使用人群之间存在的生存环境差异、习俗习惯差异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等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摘要: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在英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语言整体性、结构凝固性和不可替代性。对英语习语的翻译应遵循忠实原文和动态对策原则, 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还原法、增补法、节意法、注释法。

关键词:习语,翻译原则,技巧

参考文献

英文习语翻译的特点与方法 篇8

通俗地说, 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是外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文和英文是两个已经很发达的语言家族, 这两大家族中存在着很多习语。习语通常是以固定词组或句子 (较多是短句) 的形式出现, 是人们已用了很长时间的、约定成俗的表达, 是人们智慧的宝贵结晶。大多数习语都有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征。换言之, 习语就是一种文化载货, 这也就使得习语翻译难上加难。习语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篇章的翻译, 因此, 如何翻译习语一直被视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所讨论的“习语”是从广义上来讲的, 它包括俗语、谚语、俚语等。

二、习语与文化

习语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由于习语与文化有着特殊关系。简单来说, 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结合体。而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语言更重要, 更有战略意义, 因为只有通过语言, 人们的信仰才得以表达, 进而传播。Edward Taylor曾在一本以原始文化为主题的书中, 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 指出每种复杂的文化都包括社会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能力及习惯等。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其相应的文化,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反映该民族的文化。

习语,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是如此的独特, 以至于找不到有效可行的方法把它从一种语言 (英文) 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中文) 。习语确实从某些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但只是初层次的、有选择性的反映, 也就是说, 在用词层次、重视文体上得以反映。然而, 习语中的语言并没有通过语音学或语法来反映文化。事实上, 习语中的相当一部分有关特殊领域的表达正是引导文化中心的重要索引。

中英文习语的文化不同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习俗不同;2.环境不同;3.历史典故不同;4.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同;5.宗教信仰不同。

三、习语翻译的功能对等

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奈达 (Nida)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翻译观点, 后来又提出了“功能对等”, 就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 把译文的“读者反映”放在首位。翻译文本的合适性通常是根据翻译的译出语 (英文) 与译入语 (中文) 在用词方面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决定的, 这个一致性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对等”。翻译意味着交流, 翻译的好坏就取决于交流者在听到一个译文或朗读一个译文时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 即所谓的“读者反映”。在对比原始接受者 (翻译者) 是怎样理解源习语和译文接受者是怎样理解习语译文时, 功能对等就有必要放在首位考虑。

一般来说, 在谈翻译恰当性的时候, 最好是用“功能对等”原则, 因为没有一个译文能跟源语言文本完全相当。事实上, 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代表着不同的相当程度。这就意味着“对等”在这里不能从教学意义上去理解, 只能从临近, 即功能临近程度上去理解。

四、三种英文习语译成中文的方法

就习语的英译中而言, 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帮助译者解决翻译时的文化和功能对等问题。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即指将源语 (英语) 语法结构转换为目的语 (汉语) 中与之最接近的结构, 源语中的词仍然逐一译成目的语, 而不考虑上下文, 并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 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A cat has nine lives.”译成“猫有九命”。

当目标语言与源语言, 即中文与英文, 有共同的象征意义时, 直译法也会被广泛采用。有时尽管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对汉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因此也应采用保留原文表达方式的直译法。

例如:

One more will make a table.→再有一人便可凑成一桌 (三缺一) 。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the most-favored-nation clause→最惠国条款

the open-door policy→门户开放政策

sour grapes→酸葡萄

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

2.意译法

意译, 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意译主要在源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 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习语常常通过意译来达到“信、达、雅”。

意译法更多地考虑并结合源语的美学价值, 只要合适可以就“意义”作出妥协, 不致于在译文中产生不和谐的声音。当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文习语的表达形式, 并且在中文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套用时, 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文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她生长在富贵之家, 认为凡事都可随心所欲。

But the die was cast, he could not go back.→但事已决定, 不容反悔。

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青少年们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是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同这么多穿着体面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 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

3.习语译法

习语翻译法, 简言之, 就是用中文的习语来解释英文的习语。它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而是根据习语的原有意思用中文习语来阐述, 但又不像意译法中用普通的中文字词来说明。此种翻译法能使原文本的信息得以再现, 但往往会扭曲意思上的一些细微差别。有的英文习语和中文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互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而且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大可以用中文地道语去翻译英文习语, 即习语翻译法。例如:

You may run, but you can never hide.→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face the music→临危不惧

show one’s colors→原形毕露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 事竟成。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五、结语

英汉互译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习语的英译中, 译者常需仔细推敲, 切忌望文生义, 使习语的翻译既符合习语使用的习惯, 又符合习语的隐含意义。英文中有相当多的习语, 要想提高习语英译中的质量就必须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并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因为翻译本来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门学问或学科, 它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 是技能。习语的英译汉不仅是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表面信息的转换, 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传递。Nida曾提出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功能对等。所有的这些都要求译者精通中英文, 吸收更多的中英两国的文化知识, 进行更多的翻译操练。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很好地掌握习语的英译中, 并把此过程作为科学、艺术、技能来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把英文习语翻译成中文, 介绍了三种主要的且常用的习语英译汉的方法, 同时探讨了习语英译汉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 本文始终坚持:翻译过程中, 原始习语的功能在译文中被重现得越多, 则这个译文在意义和功能的一致性上处理得越好。

关键词:英文习语,文化,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9

一、习语的文化特性

习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习语一般都具有恰当的比喻, 并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决定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有的相同, 有的不同, 因而有的习语是同义或近义的, 有的则能明显地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实践活动的增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矛盾, 对立的事物和现象, 如, 高与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等。

英语习语中to eat like a horse和汉语习语中的“食量如牛”, 以及把烟瘾大比做to smoke like a chimney和“烟囱”。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不同文化可以用相同的喻体或者对其他文化的形象产生共鸣, 如, cold as ice与“冷若冰霜”, firm as a rock与“坚如磐石”, 以及英语中的to swim like a stone和汉语中的“旱鸭子”, 都很容易被对方理解。但同时一些形象由于环境的局限和人类主观认识的差异, 不能在其他文化中引起共鸣, 如西方航海业发达, 许多习语就带有航海术语, 很难被大陆型文明理解, 这时就需要用变通的手法。

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1. 宗教信仰

英美人士大多信奉基督教, 相信上帝, 《圣经》是他们信奉的宗教经典, 圣经故事中关于上帝、耶稣、魔鬼以及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中的某个片段, 因人们的喜爱, 甚至某些历史、政治原因而作为习语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成了大量习语的源泉。例如:

Judas’kiss犹大之吻 (比喻出卖朋友)

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

2. 文学名著

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西方文学名著被人们所欣赏、称赞的同时, 名著中一些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经典词语与短语、句子逐渐被定型下来演化成具有特定内涵, 从而可以独立被运用的习语。其中, 以莎士比亚的作品及其他英美文学名著居多。例如:

pound of flesh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screw one′s courage鼓起勇气 (莎士比亚《麦克白》)

strange bedfellows同床异梦的人 (莎士比亚《暴风雨》)

3.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们在原始社会中对自然环境、周围世界的混沌与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形成的近乎虚幻的故事情节。同时, 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例如:

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 (源于罗马历史故事)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源于神话传说)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迷 (古希腊神话)

4. 地理环境及日常生活

英国是岛国, 四面环海。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 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反映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与海有关的习语。再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存在大量习语, 它们都是人们日积月累的宝贵财富, 言简意赅地反映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 例如: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进退维谷

at the sea困惑、茫然

feel like out of water不自在、尴尬

a dark horse黑马, 爆出冷门的获胜者

由此可见, 英语习语的来源相当广泛, 包罗万象,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英语习语的翻译时, 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还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丰富联想、形象比喻以及地方色彩等。由此也可以看出, 透过习语的来源进行翻译, 对于我们学习英语习语以及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习语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将一个民族的习语译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 其风格的再现、民族特色的保留, 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理解差异的处理, 是理解和翻译英汉习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透过英、美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地理文化环境、民俗民风, 即习语的渊源与出处, 来认识和学习习语, 是英语习语翻译的关键所在。另外, 习语中还集中体现了语言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因此, 在翻译习语时, 一定要注意要因材施“译”,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翻译。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指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的方法。对于那些有明显的西方特色、历史和地方色彩的文章尤应以直译为主, 用这种方法把西方语言移植到汉语中来, 可以丰富译文的语言。在能确切地表达原意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 习语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例如:

an olive branch橄榄枝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2. 代换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遇到这种情况, 译时可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的习语有: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3. 意译法

许多英汉习语用直译法不能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 又无相对应的习语代换, 这时就得用意译法, 即不依照原文习语的风格, 而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把原文含义表达出来。You’d better pull up your socks next term.下学期你得加把油。

“pull up your socks”是英语口语, 意译“鼓起劲”, 如直译为“挂起你的袜子”, 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He was left and high and dry.他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high and dry”是指船搁浅了, 不可直译。

4. 增补法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很注重以文字的对仗性来兼顾某一表达的意象。所以, 汉语中颇多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 一般上联说“象”, 下联说“意”。例如,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同样地, 如果在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采用这种对联加字的处理方法,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s together.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浅析英语习语中的翻译 篇10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习俗,翻译,来源,特点,问题分析

英语习语, 是英语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 英语习语的发展是古老的民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运用的形式, 英语习语如同我国的俗语, 谚语或者成语等, 在交流过程中经常被广泛运用, 且十分具有民族的特色以及代表性的语言方式, 英语习语是文化的一种代表, 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英语习语的相关研究, 可以很好的对西方国家文化有更深的研究, 因此用汉语对英语习语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对英语的习语翻译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以下通过对英语习语的探究, 找出翻译英语习语的关键, 以便为英语习语翻译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英语习语的来源

( 一) 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

英语习语多来源于英国人民的实践总结, 人们根据实践的劳作与现实的生活经历, 总结出了与实践生活息息相关的英语习语, 这些习语在现实生活中多为经验性的总结,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便形成了较为简单直接的英语习语, 比如, 英语习语“a big cheese”中cheese在原来英国人的生活中属于较为贵重, 珍惜的食物, 同时cheese也是西方特有的食物, 是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出来的食物, 因此, 便用“cheese”代表级别高的人物, 大人物, 所以“a big cheese”便代表了大人物的意思。

( 二) 来源于神话故事

英语中的习语有许多也来源于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一般都具有传奇的色彩, 让英国人民更加信服, 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所以习语来源于神话故事, 就更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相关的文化色彩, 在这些习语的形成到使用,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 并且隐含意义较深, 所以, 这类习语在翻译时相当困难。“Helen of troy”这个习语就来自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Helen的诱惑导致了特洛伊城的彻底沦陷, 这种女子引起了很大的祸难, 所以, 便用“Helen of troy”来形容,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便是“红颜祸水, 倾国尤物”。这种来源于神话故事的英语习语必须要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形成更好的联系。

( 三) 来源于古代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丰富多样, 也是后人不断学习的典范, 也为后来英语习语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更多的来源, 在英语习语中, 有很多是出自于古代的文学。这些习语一般不能直接翻译, 都必须要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翻译, 比如“Black sheep”直译为黑色的羊, 显然不具有任何意义, 但是根据语境应译为“害群之马”, 这样就具有了明显的语言感情色彩。

当然, 英语习语的来源不仅仅只是这些方面, 许多习语还来源于宗教信仰, 文化习俗, 以及相关生活事物。可以说英语习语中的来源是较为宽泛的。

二、英语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的特点较为明显, 所以对英语习语特点的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西方古代文化的研究, 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笔者认为英语习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幽默风趣, 感情色彩浓厚

在英语习语的演化过程中, 有许多的习语是较幽默风趣的, 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这些习语一般多会带有对一个不好的事物或现象的讽刺和对美好的事物的赞扬之意, 而且在表达这些感情时十分直白易懂, 更能体现出西方的直接开放的表达习惯与表达方式。所以在进行英语习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习语中所体现的感情色彩, 不可出现感情色彩的偏离而出现英语习语翻译不够准确的问题。

( 二) 隐意较深, 比喻性较强

英语习语多来源于神话故事, 古代的神话故事的神话色彩较为浓厚, 所以在习语的应用过程中隐含的意义比较深, 并且, 古代西方的神话故事常常通过叙述一件事而揭示一种社会现象, 形成一种感情的表达, 所以来自于神话故事的习语一般而言, 都具有很深的隐含意义, 通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将隐含的意义表现出来, 因此针对这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必须要在英语的习语翻译中注重向更深层次挖掘其隐含的意义。

( 三) 文化色彩较为浓厚

每个民族语言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底蕴, 英语习语作为英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 其文化色彩非常浓厚, 代表了古代西方的文化特色, 同时, 英语习语的表达也能够深刻的反应出英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价值观念, 这也是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所要注意的特点。

( 四) 习语表达言简意赅, 简单明了

英语习语在表达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采用几个较为简短的单词, 甚至只有一个复合单词, 所以英语习语的表达是十分简单明了的, 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更加方便, 英语习语的这一特点, 与我国成语或谚语的表达方式相同, 都是一种较为明了的表达方式, 所以在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也需要和我国的俗语, 成语相互联系, 找到两种语言上的文化契合点, 这样翻译更能符合当时的语境, 也更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在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 一) 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不符合基本语境

一般汉译英的过程中, 都会采用直译法, 对照英语的单词进行汉语的直接翻译, 这种翻译形式虽然较为便捷高效,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也缺少相关的语境的结合, 比如“Black sheep”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 就是“黑色的羊”, 这很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语境的, 也不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而如果翻译成“害群之马”就很能体现出当时想要表达的含义。所以, 所谓的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后也有文不达意的问题。所以这种直译的方法不能很好的与英语习语得到翻译相适应。

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要采用正确的汉译英的方法, 减少对直译法的使用, 可以将英语习语带入到相关语境过程中进行翻译, 避免因为直译而造成语境不符的现象的发生, 同时, 还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相关的翻译, 采用意译法翻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相关的语言的扩充或缩短, 使翻译出的汉语更简洁化, 更符合英语习语的特点。另外, 在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 还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翻译, 将英语习语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 总结出习语翻译的共同点, 进行翻译。

( 二) 感情色彩把握不到位, 翻译出现偏差

感情色彩把握不到位, 就很容易造成对英语习语翻译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英语习语有很明显的褒义或贬义的成分, 还有许多讽刺或赞扬的韵味, 另外, 英语习语也一般源自于生活实践, 是在经验的总结之中形成, 所以体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色彩也较为强烈, 对这一点, 也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此过程中的翻译, 必须要根据文章的情境与立场, 并以作者的立场对相关的英语习语进行翻译, 也还要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常识, 经验进行翻译。可以说, 英语习语在翻译的过程中, 对所呈现的情感把握十分重要。

( 三) 中外文化契合点无法把握, 很难对英语习语进行翻译

虽然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 但是不同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也会有融合点, 这一点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在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之中。但是, 在很多的汉译翻译过程中常常找不到中西文化的连接点, 将中西文化割裂分析, 这样一来, 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也就与中国的俗语或成语割裂, 即使翻译出来也很难让人理解。

所以对于英语习语的翻译, 离不开文化的这一背景, 必须要将中西文化更好的连接起来, 同时也要不断的加强对我国相关的习语与成语的学习, 从而更好的能与英语的习语对应, 让英语习语在翻译成中文时更容易理解, 减少因文化而造成的隔阂。

四、结束语

对于英语习语的翻译的探讨, 需要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到英语习语的来源, 为英语习语的翻译提供更好的背景材料, 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英语习语的特点, 通过英语习语的特点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根据对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知, 还没有将英语习语翻译完善化,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上的契合点与文化上的差异, 从而让英语习语的翻译不断的完备, 增强英语习语翻译的准确率, 从而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代玉华.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习语翻译的影响.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

[2]陈文智.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的对比与翻译.学园, 2016.

[3]陈晓静, 金文丽.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王本行.准而不死活而不乱——谈直译和意译在英语习语及修辞翻译中的应用.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篇11

关键词:汉语习语;特点;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207—02

前言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中的宝石、生活哲理的荟萃,是人民长期沿袭使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其内涵丰富,形式精练,形象鲜明,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汉语习语在广义上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方言等,类别繁多,民族特色突出,正因为如此,汉语习语的翻译也比较复杂,要将其翻译成我们并非母语般熟练的英语来说更是艰难复杂。

一、汉语习语的特点

汉语的习语也称熟语。《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对熟语是这样定义的:熟语是固定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不能按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其特点总结如下:

1.结构特点。汉语习语在结构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1)前后押韵。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2)词语重叠。如,糊里糊涂;风餐露宿等。(3)相互对衬。如,狼吞虎咽;路途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等。

2.语言特点。习语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它有以下三个语言特点,即:(1)意义独立。如,汉语习语“露出马脚”的字面意义是“露出马的脚”,而它的独立意义却是“露出破绽”或“暴露缺点”等。(2)突破语法。如,“胡说八道”中的“八道”;“装蒜”、“吃不开”、“蹩脚”等都无法按字面推理。(3)自體完整。如,在汉语习语中可说“雪中送炭”,但不能说“雪里送煤”或“雪里赠煤”;“乱七八糟”不可改为“乱六七糟”等。

二、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1.直译。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因为有的汉语习语在英语中有与其相对应的习语,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

例,(1)古时候要是一个人的眼睛被敌人挖了,他可以把敌人的眼睛挖出来当作是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

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was put out by his enemy,he might ge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出自《圣经》的《旧约·出埃及》二十一章。这一习语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习语中为数不多的外来语之一。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的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2)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采用了直译,既保存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也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英语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忠实原文内容,抓住内容和喻意这一重要方面,摆脱原文结构束缚,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

例,(1)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杜鹏程《保卫延安》)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 let Yushan know!

“有个三长两短”比喻可能发生意外的不幸事件,保留其喻意,译为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即可。

(2)队员们十分清楚锦标赛的重要性,因此,人人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Knowing full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nament, all the players pulled their socks up.

“摩拳擦掌”在汉语里的意思是“鼓起劲儿,准备大干一场”,我们在这里意译为“to pull one’s socks up”,不仅抓住了内容喻意,也表达出了原意。因为英语习语“to pull one's socks up”字面意思为“挽起你的袜子”,其实际意义为“鼓起劲儿”,和汉语“精神振奋、摩拳擦掌”是一个意思。

3.直译和意译兼用。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时,采用直译又兼用意译,使译句保持原句的比喻形象再现原文的风格,又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再现原文的内容。

例,(1)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Wang Mian travelled day after day past large posting stations and small, till he came to the city of Jinan.

汉语成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 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2)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曹禺《雷雨》)。

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无亲无故”直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其内在含义,使全句述意完整。

4.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通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如,“猫哭耗子假慈悲”和shed a crocdile tears, “煽风点火”和to fan the flames等。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就不妨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译。现举例如下:

例,(1)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还许有翻身的那一天!(曹禺《日出》)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项羽,两句成语的寓意和构词上相似,所以借用英语to burn one’s boats来表达,无论在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都十分吻合。

(2)我没有想到他对同志们的批评充耳不闻。

I did’t expect hime to turn a deaf ear to the comrade’s criticism.

“充耳不闻”,这里借用英语同义习语to turn a deaf ear to 来表达,也很妥帖。

5.节译。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通的喻意。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铜墙铁壁”等。对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

例,(1)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

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oe i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

“长吁”和“短叹”表示同一个概念,所以译文仅以sighing deeply概括这两者之意,无需既译“吁”又译“叹”。

(2)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他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influence of devils, how would a decent fellow like him hve taken to smoking opium?

“鬼使”和“神差”两者意思重叠,所以只译做the influence of devils就够了。

下列习语也可用节译法,例如,愁眉苦脸gloomy face,不学无术uneducated,断子绝孙die sonless等。

6.直译加注。加注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习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从而既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又能确保原文意义或内容很好的传递给译文读者。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常采用直译,但需要加注以避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例,(1)班門弄斧

Show off one's ef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首先在译文中增译了show off one’s efficiency,点明了班门弄斧的喻义,又加注了理解该成语所需的文化背景信息,即鲁班是一名master carpenter。这样的处理方法既简洁明快又使读者一目了然。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毛泽东选集》)二卷,681页)。

This Sima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司马昭之心”译为Sima Zhao trick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姓名,但Sima Zhao trick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译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nim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结束语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曾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的翻译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采用,但要达到“基本相同”,就要对英汉两种语言尤其是习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内涵、喻意有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灵活处理,正确翻译,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Toward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4:159.

[2]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吴瑾瑾.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4]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145.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篇12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 具有特殊性。

2. 习语来源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 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 习语的来源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等, 下面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及神话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1 生活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 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海上运输业与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就使得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比如, all at sea (全在海里) 指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s (所有人都去抽水) 指情况危险, 要全力以赴;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像离水之鱼) 指处在陌生环境中, 不自在;drink like a fish (像鱼儿那样喝) 比喻能喝;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小池塘里的大鱼) 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 矮子中的巨人等。而汉民族地处亚欧大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许多习语与农业相关, 比如:“五谷丰登 (abundan harvest of all food crops)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As you sow, you shall mow.) ”;“面如土色 (one’s face turned white/pale) ”等。

2.2 宗教信仰及神话

英语国家人民多信仰基督教, 很多习语来源于圣经及莎士比亚作品, 同时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 也有许多习语出自希腊罗马神话等。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出自《圣经?旧约?诗篇》)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出自《圣经?旧约?申命记》) ;sour grapes (酸葡萄) (出自《伊索寓言》) ;one’s pound of flesh (某人的一磅肉) 喻指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 (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 。???而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 敬奉天神, 汉语许多习语来源于佛教、道教, 以及古代一些经典名著, 比如:“借花献佛 (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Everyone has his/her own strong point.) ”;“精卫填海 (jingwei determines to fill up the sea.) ” (出自《山海经》) 等。

3. 习语翻译方法

由于英汉习语来源不同, 文化内涵有时相似, 有时差异很大, 因此在翻译习语时, 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仅要保全原文内容, 更要做到简洁、流畅, 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下面是一些翻译习语时常用的方法。

3.1 直译法

如果英汉习语在形义方面完全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既能再现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意义, 又能保留原文独特的表现手法。比如:

(1)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2) We regard the war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s an impe-rialist dog-eat-dog type of war.我们认为这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

3.2 套用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在翻译时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目标语同义习语。比如:

(1) Trying to study a lesson for one class during anotherclassis lik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在这节课里学习那节课的内容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2) I didn’t tell George when he came home.Or he’d havelaughed his head off.乔治回家时我没敢告诉他, 否则他会笑掉大牙的。

4. 结语

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 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 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或直译, 或意译, 或直译加注, 或套译, 或直译意译兼用, 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参考文献

[1]李明喜.从英汉习语来源看英汉民族文化差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109.

[2]平洪, 张国扬.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C].北京:外研社, 2000.

[3]陈雪莲.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8, (6) :138-140.

[4]谬昌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4, (3) :86-89.

[5]刘铁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州学刊, 2005, (6) :249-251.

上一篇:一级电站下一篇:飞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