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中的翻译

2024-07-26

英语习语中的翻译(共8篇)

英语习语中的翻译 篇1

摘要:语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代表文化之一, 不同国家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色, 但都承载着本民族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习惯, 其中习语就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形式。英语习语也是英国的民族在实践中总结和不断发展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 文章以英语习语为主要研究点, 介绍了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 以及英语习语的相关特点, 同时根据英语习语的相关翻译问题, 探究我国在用汉译英习语中存在的问题, 并总结英语习语翻译的方法, 减少在英语习语翻译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提高英语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习俗,翻译,来源,特点,问题分析

英语习语, 是英语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 英语习语的发展是古老的民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运用的形式, 英语习语如同我国的俗语, 谚语或者成语等, 在交流过程中经常被广泛运用, 且十分具有民族的特色以及代表性的语言方式, 英语习语是文化的一种代表, 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英语习语的相关研究, 可以很好的对西方国家文化有更深的研究, 因此用汉语对英语习语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对英语的习语翻译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以下通过对英语习语的探究, 找出翻译英语习语的关键, 以便为英语习语翻译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英语习语的来源

( 一) 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

英语习语多来源于英国人民的实践总结, 人们根据实践的劳作与现实的生活经历, 总结出了与实践生活息息相关的英语习语, 这些习语在现实生活中多为经验性的总结,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便形成了较为简单直接的英语习语, 比如, 英语习语“a big cheese”中cheese在原来英国人的生活中属于较为贵重, 珍惜的食物, 同时cheese也是西方特有的食物, 是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出来的食物, 因此, 便用“cheese”代表级别高的人物, 大人物, 所以“a big cheese”便代表了大人物的意思。

( 二) 来源于神话故事

英语中的习语有许多也来源于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一般都具有传奇的色彩, 让英国人民更加信服, 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所以习语来源于神话故事, 就更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相关的文化色彩, 在这些习语的形成到使用,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 并且隐含意义较深, 所以, 这类习语在翻译时相当困难。“Helen of troy”这个习语就来自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Helen的诱惑导致了特洛伊城的彻底沦陷, 这种女子引起了很大的祸难, 所以, 便用“Helen of troy”来形容,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便是“红颜祸水, 倾国尤物”。这种来源于神话故事的英语习语必须要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形成更好的联系。

( 三) 来源于古代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丰富多样, 也是后人不断学习的典范, 也为后来英语习语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更多的来源, 在英语习语中, 有很多是出自于古代的文学。这些习语一般不能直接翻译, 都必须要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翻译, 比如“Black sheep”直译为黑色的羊, 显然不具有任何意义, 但是根据语境应译为“害群之马”, 这样就具有了明显的语言感情色彩。

当然, 英语习语的来源不仅仅只是这些方面, 许多习语还来源于宗教信仰, 文化习俗, 以及相关生活事物。可以说英语习语中的来源是较为宽泛的。

二、英语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的特点较为明显, 所以对英语习语特点的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西方古代文化的研究, 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笔者认为英语习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幽默风趣, 感情色彩浓厚

在英语习语的演化过程中, 有许多的习语是较幽默风趣的, 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这些习语一般多会带有对一个不好的事物或现象的讽刺和对美好的事物的赞扬之意, 而且在表达这些感情时十分直白易懂, 更能体现出西方的直接开放的表达习惯与表达方式。所以在进行英语习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习语中所体现的感情色彩, 不可出现感情色彩的偏离而出现英语习语翻译不够准确的问题。

( 二) 隐意较深, 比喻性较强

英语习语多来源于神话故事, 古代的神话故事的神话色彩较为浓厚, 所以在习语的应用过程中隐含的意义比较深, 并且, 古代西方的神话故事常常通过叙述一件事而揭示一种社会现象, 形成一种感情的表达, 所以来自于神话故事的习语一般而言, 都具有很深的隐含意义, 通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将隐含的意义表现出来, 因此针对这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必须要在英语的习语翻译中注重向更深层次挖掘其隐含的意义。

( 三) 文化色彩较为浓厚

每个民族语言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底蕴, 英语习语作为英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 其文化色彩非常浓厚, 代表了古代西方的文化特色, 同时, 英语习语的表达也能够深刻的反应出英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价值观念, 这也是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所要注意的特点。

( 四) 习语表达言简意赅, 简单明了

英语习语在表达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采用几个较为简短的单词, 甚至只有一个复合单词, 所以英语习语的表达是十分简单明了的, 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更加方便, 英语习语的这一特点, 与我国成语或谚语的表达方式相同, 都是一种较为明了的表达方式, 所以在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也需要和我国的俗语, 成语相互联系, 找到两种语言上的文化契合点, 这样翻译更能符合当时的语境, 也更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在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 一) 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不符合基本语境

一般汉译英的过程中, 都会采用直译法, 对照英语的单词进行汉语的直接翻译, 这种翻译形式虽然较为便捷高效,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也缺少相关的语境的结合, 比如“Black sheep”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 就是“黑色的羊”, 这很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语境的, 也不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而如果翻译成“害群之马”就很能体现出当时想要表达的含义。所以, 所谓的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后也有文不达意的问题。所以这种直译的方法不能很好的与英语习语得到翻译相适应。

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要采用正确的汉译英的方法, 减少对直译法的使用, 可以将英语习语带入到相关语境过程中进行翻译, 避免因为直译而造成语境不符的现象的发生, 同时, 还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相关的翻译, 采用意译法翻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相关的语言的扩充或缩短, 使翻译出的汉语更简洁化, 更符合英语习语的特点。另外, 在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 还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翻译, 将英语习语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 总结出习语翻译的共同点, 进行翻译。

( 二) 感情色彩把握不到位, 翻译出现偏差

感情色彩把握不到位, 就很容易造成对英语习语翻译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英语习语有很明显的褒义或贬义的成分, 还有许多讽刺或赞扬的韵味, 另外, 英语习语也一般源自于生活实践, 是在经验的总结之中形成, 所以体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色彩也较为强烈, 对这一点, 也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此过程中的翻译, 必须要根据文章的情境与立场, 并以作者的立场对相关的英语习语进行翻译, 也还要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常识, 经验进行翻译。可以说, 英语习语在翻译的过程中, 对所呈现的情感把握十分重要。

( 三) 中外文化契合点无法把握, 很难对英语习语进行翻译

虽然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 但是不同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也会有融合点, 这一点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在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之中。但是, 在很多的汉译翻译过程中常常找不到中西文化的连接点, 将中西文化割裂分析, 这样一来, 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也就与中国的俗语或成语割裂, 即使翻译出来也很难让人理解。

所以对于英语习语的翻译, 离不开文化的这一背景, 必须要将中西文化更好的连接起来, 同时也要不断的加强对我国相关的习语与成语的学习, 从而更好的能与英语的习语对应, 让英语习语在翻译成中文时更容易理解, 减少因文化而造成的隔阂。

四、结束语

对于英语习语的翻译的探讨, 需要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到英语习语的来源, 为英语习语的翻译提供更好的背景材料, 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英语习语的特点, 通过英语习语的特点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根据对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知, 还没有将英语习语翻译完善化,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上的契合点与文化上的差异, 从而让英语习语的翻译不断的完备, 增强英语习语翻译的准确率, 从而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代玉华.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习语翻译的影响.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

[2]陈文智.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的对比与翻译.学园, 2016.

[3]陈晓静, 金文丽.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王本行.准而不死活而不乱——谈直译和意译在英语习语及修辞翻译中的应用.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刘杏斐.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英语习语中的翻译 篇2

摘 要: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本文分析了英语习语的修辞特点,提出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习语 修辞 翻译

如果说英语习语是语言文化中一道美味的菜肴,修辞艺术就是这道菜肴中必不可少的调料。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美化和人化了英语习语,其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转喻、提喻、拟人、夸张、对照等等。谙熟其修辞方式,了解其翻译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就英语习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及其翻译方法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英语习语中常见修辞格

1.明喻(The simile)。明喻就是用甲事物直接比作乙事物,把本体和喻体通过比喻词联系起来,以便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逼真,说理更加透彻,具有说服力。常用比喻词有as,like,seem,as though等。例如: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天气来如猛狮,去如绵羊。

2.隐喻(The metaphor)。隐喻又称“暗喻”,是间接地把一物同与其具有某种相似点的另一物相比较。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无需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例如: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3.转喻(The metonymy)。转喻也叫换喻,即对某一事物不直呼其名,用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代称。在转喻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以喻体代替本体。例如:

No cross,no crown... 不经磨难, 就没有成功。(cross“十字架”,crown“王冠”,喻指荣誉。)

4.提喻(Synecdoche)。提喻也称代喻,它的典型特征是以局部代替整体,抽象代替具体,特殊代替一般,反之亦然。例如: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hand是人体的一部分,代表人。)

5.拟人(Personification)。实际上,拟人也是一种比喻,即把非人的事物或抽象概念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描述。例如: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

6.夸张(Hyperbole)。夸张就是用故意夸大事实来加强情感,起强调作用。例如:

A single slip brings eternal regret. 一失足成千古恨。

7.对照法(Contrast)。对照是一种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就是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似、意思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使句子句式对称,音节和谐,哲理深刻,增强语言感染力。例如: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8.反论(Paradox)。反论是通过联合两个相反的相矛盾的或不相容的事物而形成。看起来似乎荒唐,实际上却有道理,令人回味无穷。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二、英语习语中修辞格的汉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丰富的修辞手法成为增强英语习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即完成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使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原语中的习语含义,并尽量保持原语习语的各项特点和风格。

1.直译法。一般说来,英语习语大多数修辞格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形神皆似。上文提到的例句的译文大多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保留了原文习语的丰富联想和修辞效果。有些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宗教、历史等色彩,随着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广泛的传播,这些英语习语逐渐被人们全盘接收。伊索寓言的广为流传使人们了解到“酸葡萄”(sour grape)是指因得不到而假装不在乎的东西。这样不仅保留了原习语的鲜明的特色,还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2.对应法。对应法也是双语转换时一种常用的翻译手段之一。由于人类认知行为具有客观性、相似性和相通性,人们对有些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往往不谋而合。例如to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有些英汉习语部分对应,比喻也不尽相同,但意义相近。在保留原意,与上下文相吻合的前提下可以移植相近习语,例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这些英汉习语如果直译,反而显得啰嗦,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倒显得简洁明了,形象鲜明。使用对应法时需注意,有的英汉习语形象意义似乎很接近,但隐含意义却相去甚远。如“to pull ones leg”与“拖后腿”不能互相套用。挖掘原习语的隐含意义是运用对应法的关键。

3.加注法。许多英语习语的比喻意义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典故性,把它们的字面意义译成汉语后往往让人不知所云,而只译其隐含意义又失去了原习语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采用加注法可以二者兼顾。如“to get blood from stone”可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

4.释义法。释义法是在常规手段无法实施时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些含有独特形象比喻、历史典故、结构性修辞的习语无法兼顾他们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宜采用释义法。如“have an ax to grind”这个英语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翻译成中文很难理解,可以将它意译为“别有用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把“a cup of tea”说成“钟爱的事物”等。以上习语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形象意义,但准确地表达出了隐含意义。对这类习语的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总而言之,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英语习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黄任.《英语修辞学概论》(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

2.罗爱军.《论习语的翻译方法》.《西藏大学学报》.2001(2)

3.赵翠萍.《英语谚语的修辞色彩》.《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2)

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分析及其翻译 篇3

1 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刘翔宣布因伤退出比赛, 相关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According to China’s Track and Field Association, Liu Xiang suffered from a recurrence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his right Achilles tendon.Liu’s coach, Sun Haiping addressed the media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and stated that the hurdler has been hampered by a tendon injury for six or seven years.中国田联称, 刘翔右脚腱慢性伤病复发。

在这段新闻中Achilles tendon实指刘翔受伤的部位, 同时也是一语双关, 借用Achilles表达他运动生涯中的致命缺陷。这里就要提到Achilles’heel这样一个习语了, 它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希腊联军的英雄, 被称为希腊第一勇士。由于小的时候其父母将他在冥河的水中浸泡过, 全身上下刀枪不入, 只有他的脚跟被他的母亲抓着, 没有浸到河水, 成为他身体上唯一的弱点。后来太阳神阿波罗就是利用他的这个弱点, 用暗箭射在他的脚踝上, 杀死了他。后来Achilles引申为致命弱点, 缺陷。刘翔作为世界一流的110米跨栏运动员, 如果不是因为伤病的原因, 恐怕难有敌手, 这与阿喀琉斯这位刀枪不入的英雄极其相似, 于是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并没有把Achilles’heel这个习语直译, 而是将之转译成了“右脚腱慢性伤病复发”这一读者更加熟悉的说法, 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疑惑。This problem seems to be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SA.这个问题似乎成了美苏争端的原因。在这个句子中习语apple of discord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一次喜宴中惟独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没有被邀请, 于是决定在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她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 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 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争执不下, 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 都各自私许帕里斯以某种好处, 他最终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 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的王后海伦, 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 不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 而且也成为了人间两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因此, 在英语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 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在国际舞台上, 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根源向来只为利益二字, 句中使用apple of discord的故事影射美苏之间的冲突也是源于“厄里斯丢下的那颗苹果”。在翻译中, 如果直译为“纷争的苹果”, 读者读来未免疑惑, 因此译者将之译为“争端的原因”, 一方面将译文与该习语的寓意一致起来, 一方面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比较顺畅, 不会产生阻滞, 同时, 暗合圣经故事中将苹果比作是“罪恶根源”的隐喻。

汉语中, “化干戈为玉帛”语出《淮南子·原道训》, 常用以比喻争战者能舍弃纷争、追求和平。英语中, 俗语“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可表达相同的意思。“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源于《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2章第4节:“And they shall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 and their spears into pruning hooks;nation shall not lift sword against nation, neither shall they learn war any more.”意思是, 大家要将刀剑打成犁头, 把长矛制成镰刀, 各国从此和平相处, 不再打仗。可见, 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与汉语“化干戈为玉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人们对战事休止, 庆幸和平降临的生动描述。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是动词词组, 由字面意思“把刀剑打磨成犁头”, 我们可看出俗语中的“sword” (剑) 代指“战争”, 而“plowshares” (犁头) 则喻指“和平”。看下面的例句:The prime minister would like them to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 and abandon all plans for war.该国首相希望双方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放弃所有的战争计划。在这句话的翻译过程中, 因为这个习语正好在汉语中有相对应的成语可用, 所以译者拿来使用, 显得浑然天成。

我们再来看这个句子, She read them Shakespeare,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她为他们诵读莎士比亚的作品, 但无异于对牛弹琴。在这个句子里,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这个习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其意为"别把神圣的器物送给狗, 也莫将珍珠置于猪前。它们践踏了宝物还会伤害于你"。从字面上看,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是“把珍珠撒在猪的面前”, 猪当然不会欣赏这么美的东西, 所以这个习语实际的意思是“做无谓的努力”, 与汉语成语“明珠按投”相似, 但是寓意不同, 基本上不对应;按其比喻意义, 它相当于“对牛弹琴”,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毫无疑问, 在句中听那个女孩读莎士比亚的人并不能理解听到的内容, 被比喻成了听不懂琴声的牛。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也巧妙地拿对牛弹琴这样一个成语来翻译该习语, 读者读来流畅, 理解起来也没有障碍。

2 英语习语的翻译

英语中的习语多数有其根源, 对于英语的习语翻译成为了难点之一, 因为对于译者来说, 单从习语字面来说有时是难以了解其真实意义的, 必须对其根源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与掌握, 才能较好地把握其意义。例如, 习语eat one’s words, 单从其字面很容易想到中文的“食言”, 因为这两个词组在结构和字面意思上都非常对应, 可是这个习语真正的意义却是“收回说过的话, 说错了”, 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是羞惭地、不光彩地认错, 因此, 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切忌望文生义。那么, 英语翻译中, 习语到底该如何翻译呢?

2.1 直译法

虽然有些英语习语在一定的文章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这类习语也宜用直译法。“纸老虎”利用直译法后, 英语翻译成“paper tiger”, 在外国人看来明义而又传神, 直至逐渐被英美接受留用。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 这种直译会越来越多, 甚至2014年6月的六级试题中也出现了有关“tuhao (土豪) ”、“dama (大妈) ”等的翻译。这种译法既保留了习语的原汁原味, 也能保持源语言的最初表达形式, 从而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

2.2 同义习语借用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丰富多彩的习语, 不同的民族由于人们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和社会经历相类似, 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具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习语。翻译这类习语时, 可直接套用现有的汉语习语, 如“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 虽存在差异, 但字义巧妙吻合, 令借用后的英语翻译相得益彰。

2.3 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 而是忠实再现原文主要意思, 突出其内涵意义的译法。在翻译时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 且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来套用, 就得使用意译法。例如“落花流水”一词, 由于表示一败涂地之意, 而被英语翻译为“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 也就是在翻译时使用另外一个中国读者能接受的类似的习语来翻译。

2.4 省略法

汉语中存在着四字习语两两对偶的情形, 一般的英语翻译处理法会让译文显得杂糅重复, 此时, 省略法就发挥了功效。如“街谈巷议”一词, 简单的意味“street gossip”即可, 英语翻译前后虽省略了一个词义, 但却完全正确自然。英语中, 泛指人称代词作主语时, 即使是作第一个主语, 在汉语译文中往往也可以省略, 例如习语“We live and learn.”活到老, 学到老。

2.5 增加法

有了省略法, 自有增加法。在英语翻译中, 汉语往往简略后能让国人明义, 而英语则需要增加说明, 顺合外国人对英语翻译的习惯。如“树倒猢狲散”译为“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中的helter-skelter便是利用增加法, 起到调和英语翻译的作用。

2.6 还原法

还原法实际上是在常规翻译方法无效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翻译手法, 它使用一种淡化原语言色彩的手段进行语际间交流。一些习语源于外语, 翻译时可使之还原。中文有些许习语来源于英语, 只用还原便可准确地英语翻译。例如“蓝图”译为“blue-print”, “战争贩子”译为“war-monger”。

2.7 说明法

此种习语翻译方法出现在著作的翻译中, 译者利用正是来说明习语的出处和背景, 力求最完整的表达习语内涵, 而这种英语翻译习语的方式则需要对习语原本的来历有着很高的认识。例如:“All are not maidens that wear bare hair”。译成“不戴帽子的未必都是少女”还是不能让读者了解为什么, 必须采用加注法说明西方风俗中成年妇女一般都戴帽子, 而少女则一般不戴, 该习语告诫人们看事物不能光看外表。综上所述, 准确的翻译英语习语, 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基础, 要多读有关中西方的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因此,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 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能准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思, 同时也要注意英语习语中有许多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 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朝永.英语习语:“源”来如此[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1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

英语习语中的翻译 篇4

关键词:英汉习语,对应,隐含文化,补偿方式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而习语是语言的。

作为英语和汉语民族语言核心和精华的习语的来源十分广泛, 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对哲理问题的思考、对生活经验的总结等等。如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人们对言行举止的评价:“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人们对家庭观念的理解:“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是由于英语民族与中华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致使各自的语言文化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这一点在英汉习语互译时, 能否实现两种语言的习语之间的对应情况上表现尤为明显。

下文将从英译汉的角度, 根据它们意义和用法上不同的对应情况, 把英语习语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本对应的;第二类是部分对应的;第三类是不对应或基本不对应的, 找出貌似对应而实不对应或不十分对应的“对应词”, 并进而追根求源分析造成文化缺失的原因以及补偿的方式。

1 基本对应的习语

所谓基本对应, 是指英语习语与其对应的汉语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基本一致, 有可能互译。 (陈文伯, 1982) 基本对应不是对等, 两者仍有差异, 如在出处上、读者的联想效果上, 但总的来说能互译的情况较多。

1)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与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睚眦必报

此语出自《圣经·旧约》, 如《出埃及记》 (Exodus) 第21章中, “And if any mischief follow, then thou shalt give life for life,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hand for hand, foot for foot, ... (若有侵害, 要以命偿命,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以手还手, 以脚还脚……) ”。 (庄和诚, 2002) 这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报复。这个习语已被汉语吸收而成为汉语习语的一员, 既然二者同源、意义未变, 当然就可以互译了。

2) 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

法国的卢浮宫 (Louvre) 是凯瑟琳女王在位时建造的, 有些房间设计的不隔音, 一个房间里讲的话在另一个房间里可清晰听见。正是通过这一诡计, 王后得以获知一些国家秘密和阴谋事件。而汉语的“隔墙有耳”典出《管子·君臣下》:“墙有耳者, 微谋外泄之谓也”。 (成语大词典, 2012) 二者均义指墙外有人偷听, 机密容易外泄。二者亦可互译。

3) burn one’s boat与破釜沉舟;自绝退路

古罗马名将恺撒 (Julius Caesar) 在公元前49年率军渡过卢比孔河 (the Rubicon) 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时, 为激励士气, 表示有进无退, 就下令焚舟, 以示决心。 (庄和诚, 2002) 而汉语“破釜沉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无一还心。” (成语大词典, 2012) 这一对习语的出典和语义真是如出一辙。二者亦可互译。

至于形象构词手法及意义完全等效的英汉习语也不少见, 如: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pour oil on the flames——火上浇油、Seeing is believing.——耳闻为虚, 眼见为实、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石穿等等。然而, 由于民族文化的强烈个性, 使不同语言中习语文化负载词极大多数不可能等值到完全“如出一辙”。

2 部分对应的习语

部分对应是指英语习语在意义上或用法上与汉语习语有不一致的地方, 如喻体或本体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等等, 但仍存在共同点, 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仍可互译。

4) apple of the eye与掌上明珠

语中“apple”原指“瞳孔”, 出自《圣经·旧约》, “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y wings. (保护我就象保护眼珠, 把我藏于你的羽荫之下) ”。由于eye是人身体上宝贵的东西, 所以此语喻指“珍贵或宠爱的人或物”。 (庄和诚, 2002) 而汉语“掌上明珠”比喻十分受钟爱的人, 多喻受父母宠爱、呵护的女儿, 其他用法很少, 因此英汉互译无法完全对应。

5)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与对牛弹琴;明珠暗投

语出《圣经·新约》, “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 也不要把珍珠丢给猪, 他们不但会践踏了珍珠, 还会转过身来咬你们。) (庄和诚, 2002) 不仅喻指“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者”, 而且还指它不但不知道感激, 反而还要来咬你, 等于以怨报德。

一些词典把它与“对牛弹琴”或“明珠暗投”对应起来。但是, 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从用法上,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这两则汉语习语都不完全对应。“明珠暗投”语出《史记》:“臣闻明月之珠……以暗投入与道路。” (成语大词典, 2012) 主要指人,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赏识或好人误入歧途。“对牛弹琴”则比喻说话做事不看对象, 对外行说内行话或对不讲理的人讲理。只有当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意指“对外行说内行话或对愚笨的人讲高深的道理”时二者倒还可对应。

6) a black sheep与害群之马;败家子

长黑毛的羊在绵羊中是比较稀少的, 有时一群中会有一只。旧时在牧羊人中流传着一种迷信, 认为黑绵羊的毛是魔鬼的标志。实际是指由于黑羊毛少, 不足以投放市场, 加之早先的染料昂贵, 染色效果又极差, 所以黑羊不如白羊值钱。牧羊人常因羊群中有黑羊而诅骂自己厄运。英语中还有家喻户晓的谚语“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后来black sheep就引申为“集体中的败类”, 但它并没有“家庭不肖之子”、“败家子”之义。

3 不对应的习语

“不对应”指英汉习语之间字面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然而在整体意义上和实际用法上相同之处很少或没有相同之处。这种习语基本上不能互译。

7) eat one’s words与食言

据传, 14世纪时罗马教皇派遣两位代表带着一卷羊皮纸函件去见米兰贵族维斯孔蒂 (B.Visconti) , 通知他关于他被逐出教会的决定。维斯孔蒂大怒, 逼迫他们将此卷羊皮纸吞下, 以示他们得收回这一决定。 (庄和诚, 2002) 所以, eat one’s words一般指“ (被迫) 收回概述”、“ (被迫) 承认错误”, 甚至是“忍气吞声”, 并且带有羞愧、不光彩的感情色彩。而汉语的“食言”则意为“不履行诺言;失信”, 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 实际上与英语的break one’s promise语义基本对应, 但是与eat one’s words实在是意义相差甚远。

8) hang by a hair/thread与千钧一发

相传, 公元前4世纪, 欧洲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国家叙拉古 (Syracuse) 的君王迪奥尼修斯 (Dionysius) 手下有一名叫达摩克利斯 (Damocles) 的奸臣。他极为羡慕王室气派, 常说君王多福。一日, 迪奥尼修斯设宴让他坐在自己的宝座上试试看。他一时受宠若惊, 待到心神稍定, 猛一抬头, 只见头顶上方悬挂着一把用一根细线 (一说马鬃) 系着的出鞘利剑, 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下来, 他吓得魂飞魄散。迪奥尼修斯作此安排有意让他明白, 君王虽身在宝座, 却惶惶不可终日, 杀身之祸随时可能临头。 (庄和诚, 2002) 后来此语多指处于非常危险或不安全的地位。而汉语的“千钧一发” (钧, 三十斤为一钧) 则比喻情况十分危急, 时间十分紧迫, 二者在意义上并不完全对应。不如译为“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9) much ado about nothing与无事生非

原为莎士比亚一出喜剧的剧名Much Ado about Nothing。1945年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根据剧情将其译成《无事生非》。语中ado在中世纪英语中作at do, 相当于现代英语to do, 即fuss (忙乱, 大惊小怪之意) 。意指“闹了一大阵子,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庄和诚, 2002) 所以把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无事生非”等同起来并不妥当, 因为“无事生非”是指“本来没有问题而故意造成纠纷”、“无中生有地找麻烦”。若是译作“无事自扰”、“空忙一场”、“小题大做”、或者“无事忙”都比较接近原意。

从上述例子看来,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完全对应的很少, 绝大多数只是不同程度的对应, 还有一部分被认为彼此对应, 而实际上并不对应, 所以切记不可望文生义。如“黄色电影”的英语对应词不是yellow movies, 而是blue movies;“红糖”不是red sugar, 而是brown sugar;“红眼病”的英译应视情况而定:若是眼疾, 译为“pink-eyed”, 若是因流泪过多译为“red-eyed”, 若是嫉妒成性译为“green-eyed”, 等等。

综上例示来看, 在翻译过程中, 寻找与原文相对应的“对等词”并非易事, 因为翻译牵涉到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 还有语言背后的两片文化。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 陷阱是不少的, 仅仅顾名思义就会出毛病。 (王佐良, 2003)

4 结束语

翻译是两种或多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复杂过程。“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王佐良, 2003) 作为译者, 在处理含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语时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 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 将附加在原语上的“超语言信息” (许文胜, 2003) , 即文化信息传递过去, 要尽力使原语与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 尽量避免望文生义或误入貌合神离、似是而非的“盲区”和“陷阱”。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庄和诚.英语成语探源[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成语大词典编委会.成语大词典[Z].商务印书馆, 2012.

[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语[C]//载郭建中, 编.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英语习语中的不可译现象 篇5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背景差异,不可译现象

引言

习语是语言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 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 是作为现成的语言材料存在和使用的。习语的形成与所属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习语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 而且比普通词汇更富于文化内涵。尤其是那些带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的习语仅为某种语言所独有的, 而其它语言里没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 对这类习语的理解和翻译有极大的难度, 翻译时找不到等值的表达, 就产生了不可译现象。若是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很难领悟这些习语的真实含义。习语的不可译现象一般分为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 以下笔者仅从文化背景来探讨英语习语的不可译现象。

1.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往往贯穿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因此对习语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人信仰基督教, 由此产生了与上帝有关的一些习语, 比如:欧美人士相信上帝 (God) , 相信上帝有神力, 所以, act of God就表示“不可抗力”;God from the machine指“意外的救星”。特别是《圣经》更是习语产生的主要来源, 《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和比喻, 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 to eat no fish (忠诚) , raise Cain (大吵大闹) 。在中国人们信奉佛教, 形成的习语多与“佛教”有关, 与英语习语有极大的差距。

2. 文学作品与习语

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 是以语言为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文学巨匠们笔下精彩的故事情节富有教益的哲理和涵义深刻的词句常常凝固为习语。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人物, 因作品广为流传, 影响颇深。人们常借用这些人物来称具有类似性格特点的人, 汉语中没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学人物。如:man Friday (忠实的仆人) , “Friday”原为笛福 (D.Defoe) 的《鲁滨逊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 里忠实奴仆的名字;Hobsons choice (无选择余地) ;like Caesar’s wife (完全清白, 无容置疑) ;one’s pound of flesh, 它用来比喻合法而不合理的要求;hoist by one’s own petard意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 历史人物地名

历史上的不少地名、人名进入了英语习语。历史上发生过不少的大小事件, 其中一些事件人物、地名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颇有教益启迪, 常被后人提起, 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语。如:McCoy (1873—1940) 是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一次他在酒吧与人发生争吵, 对方不相信他就是拳击冠军, 并说话侮辱他, McCoy一怒之下, 一拳把对方打昏在地, 那人醒来时说:“I was the real McCoy.”现在用来比喻“真正的 (出色的) 人 (东西) ”。又如:a Florence Nightingale (好护士) ;like the black Hole of Calcutta (加尔各答的黑洞) 比喻“闷得难以忍受的地方”;meet one’s Waterloo (遭受惨败)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做白花力气的事, 多此一举) 。

4. 风俗习惯与习语

风俗习惯是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而共同创造的为这个群体所共同遵守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不同民族有不同风俗习惯, 也产生了具有该民族特色的习语。比如:above the salt来自中世纪英国生活的习俗, 那时在他们家里盛食盐的器皿, 通常摆放在长方形餐桌的中间用餐时贵宾坐盐罐子的上首, 而一般客人或随从就坐在下首。现用来表示“处于受尊重的地位”, 相对的below the salt就表示“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又如:start off on the right foot, 以前, 英国人认为右边是好的、幸运的, 而左边则是不好的, 是不幸的, 他们凡做事都要从右边开始, 出门先跨右脚, 进门也先跨右脚。所以他们就用该习语表示“做事一开始就很顺利, 有个良好的开端”, 相反他们就说start off on the wrong foot, 这里wrong foo指左脚。

5. 神话寓言与习语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神话寓言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the web of Penelope, “Penelope”是英雄奥德修斯 (Odysseus) 的妻子, 奥得修斯离家参加特洛伊战争十年, 战争结束后远征的人们陆续返乡, 但他却杳无音信, 人们纷纷传说他已经死了, 于是远近的王子们纷纷向美丽而富有的Penelope求婚, 但她忠于丈夫, 为摆脱纠缠, 拖延时间, 她声称待她织完一匹锦缎后便挑选丈夫。于是她日织夜拆, 故意不肯织完。后来用此来比喻“永远做不完的事”;还有sword of Damocles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表示“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Achilles’heel指“致命的弱点, 要害”;dog in the manger表示“损人不利己的人”;under the rose表示“严守秘密, 私下里”。

6. 体育运动与习语

体育活动由来已久, 但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及其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同, 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不仅不一致, 即使是同一种运动, 它的吸引力和普及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赛马、牌戏、拳击、板球、棒球、足球等在英美等国家很早就普及了;而这些运动在以前的中国并不普及, 相关的习语也较少。比如:在赛马运动中, 参加赌马的人们都会有输赢, 但若是哪匹马能亲口告诉你它会跑赢, 那就准赢, 所以习语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便转义为“据可靠消息”;牌戏在中国民间并不普及, 但在英国很早就盛行, 也产生了相关的一些习语。比如:according to Hoyle中Hoyle———《惠斯特牌戏》 (A Short Treatise on the Game of Whist) 的作者, 此书解决了许多打牌上的纠纷, 所以该习语就引申为“按规则, 按惯例”。又如:sweep the board (大获全胜) ;The game is not worth the candle. (得不偿失) , 相反worth the candle是指“值得”;拳击也是英国较流行的运动, 特别是加进了赌博成分, 更是大众化了。比如习语be saved by the bell是在拳击比赛中, 当一方被击倒在地, 裁判员还没有数到十, 突然该回合的铃声响了, 倒地一方因此而获救, 现比喻“免于失败”转义为“在困难时刻突然获救”。板球 (cricket) 被称为英国的国球, 也有与此相关的一些习语:knock someone for six比喻“给予沉重地打击或对……产生深刻的影响”;棒球则是美国人所喜欢的运动, 人们把棒球当作美国人的共同娱乐。所以习语 (right) off the bat表示“立刻, 马上”之意;还有与足球有关的习语, 如: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比喻“有成功的机会”。

7. 国家名

些国家名也进入了英语习语。如:take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 ;from China to Peru (天涯海角) ;Spanish coin (奉承话) 。

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习语的翻译必须清楚地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上述的这几个因素所产生的习语带有极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深远的文化底蕴, 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关的表达及其类似的文化背景。所以学习习语必须学习其文化才能完全地了解习语的含义。不过不可译的习语只是习语中的极少一部分, 而且习语的不可译也并不是绝对不能翻译, 只是一个等值程度问题。

参考文献

[1]戚雨村.语言学引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2]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服饰在英语习语中的意义分析 篇6

一、与裤子相关的习语

裤子是每个人都必穿的服饰之一, 鉴于裤子在功能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它也会经常出现在日常的俗语当中。当有人局促不安或特别紧张时, 我们就会说have ants in their pants (裤子里钻进了蚂蚁, 比喻很紧张) 。例如:I am so nervous, I feel like I have ants in my pants! (我紧张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当一个人凭直觉而不是凭所掌握的知识做事情得时候, 我们说他fly by the seat of their pants (凭直觉做事) 。例如:"When Jones started up business in a new town, he didn't know anybody, so he had to fly by the seat of his pants." (当琼斯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经营他的生意的时候, 他在那里一个人都不认识, 所以他只好全靠自己摸索着办事。) 有时, 人们可能会陷入措手不及的窘境, 在英语中被说成get caught with their pants down。例如:I didn't finish my homework, and was caught by my teacher in class with my pants down. (我没有完成作业, 在班上被老师当堂抓了个措手不及。) 在每一个家庭里, 丈夫和妻子中总有一个人是家里拿主意和做最后决定的人, 比如说一个家里是妻子说了算, 那么我们可以说The wife wears the pants in the family。 (妻子做主。)

二、与口袋和腰带相关的习语

裤子上一般有口袋放东西, 裤子上的口袋也经常会出现在俗语当中。比如说一个人花钱如流水, 我们就可以说burn a hole in your pocket。例如:As soon as he has some money, it burns a hole in his pocket. (只要有了一点钱, 他就把它花得一干二净。) 在中国, 当我们手头的钱不宽裕的时候, 往往会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英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 那就是tighten your belt。例如:If you want to salt away money, you will have to tighten your belt for"saving is getting". (如果你想存些钱, 你就得节衣缩食, 因为“节省钱就等于挣钱”。) 这个时候, 我们不得不好好计划下我们手头有限的钱该怎么花。如果我们能成功的预算好为数不多的钱, 这样我们就收获了一种节省钱的技能, 按照汉语的意思也就是把这项技能掖在腰里, 为你所有了, 英语也有同样的表达方式, 那就是:have that skill under your belt。

三、关于帽子的习语

汉语中有“脱帽致敬”的说法, 英语中我们也可以用take my hat off to them来表示对别人的钦佩, 例如:I must take my hat off to you for your good show. (你的表演很精彩, 使我非常佩服。) 如果一个人不能节省钱, 一有钱就花出去, 我们可以用spend the money at the drop of a hat来表示, at the drop of a hat是“立即, 马上”的意思。例如:You can't expect me to move my home at the drop of a hat. (你别指望我说搬家就搬家。) 英语中表达倾囊而出, 把所有的钱都花完, 可以用pull money out of a hat来表达。例如:Then he would pull out his money and buy the fishermen's catch, and let all those fish and crabs and turtles go free. (然后他就倾囊而出, 买下渔夫的捕获物, 然后把所有的鱼、螃蟹和龟都放走。) 如果想要表达保守秘密, 我们可以用keep it under your hat来表示。例如:It's a top secret, so keep it under your hat. (这是绝顶秘密, 所以你自个儿知道就行了。)

四、关于靴子的习语

靴子比普通的鞋更重更结实, 如果一个人狂妄自大, 目中无人,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人形容为:people who are too big for their boots。要表达让对方相信什么事情, 我们可以用You can bet your boots on that.例如:You can bet your boots I'll be there. (我一定去。) 在一个组织中, 真正有能力的人很难被别人取代, 要表达“接替某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fill his shoes来表达, 例如:Thomas is leaving next month and the company is going to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get somebody to fill his shoes. (托马斯下个月离开, 公司将会很难找到接替他的人。)

五、关于衬衫的习惯语

我的父亲是一个公司的老总, 平时他总是穿着西服, 打着领带, 以正装示人, 所以, 不了解的他的人总感觉他很严肃, 认为他是个爱摆架子的人, 但是我非常了解我的父亲, 他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 对于感情外露的人, 我们可以用wears his heart on his sleeve来表达。例如:He is not a man who wears his heart on his sleeve. (他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 但同时我的父亲又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 他从不发火, 从不动手, 对于不动手打架的人, 我们可以用keep his shirt on来表达, 因为人们打架的时候总是要把衬衫脱下来。例如:I told him to keep his shirt on, no matter what they would say. (我吩咐他不论他们说什么也不可动手。) 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 他从来不会在商道之中lost his shirt (赔光所有财产, 血本无归) , 这是因为我的父亲总是rolls up his sleeves (尽全力工作) 。他总是有明确的计划, 时时刻刻做到has a card up his sleeve (胸有成竹) 。

以上是对经常出现的包含服饰的英语习语的总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英语习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融合进日常人们所熟悉的服饰, 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传达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意义。当我们在讲英语或用英语写文章时, 适当的引用一些英语习语, 可以使我们的谈吐显得生动、幽默, 文章显得形象感人,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会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摘要:日常服饰经常出现在英语习语中, 成为英语习语的一大特色。本文总结与分析了在英语习语中所出现的日常服饰包括裤子、衬衫、口袋、帽子、靴子的用法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习语,裤子,衬衫,帽子

参考文献

[1]董明晶:《英语习语的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1) 。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3]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0。

英语习语中的翻译 篇7

一、英语习语中常见修辞格

1. 明喻 (The simile) 。

明喻就是用甲事物直接比作乙事物, 把本体和喻体通过比喻词联系起来, 以便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逼真, 说理更加透彻, 具有说服力。常用比喻词有as, like, seem, as though等。例如: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三月天气来如猛狮, 去如绵羊。

2. 隐喻 (The metaphor) 。

隐喻又称“暗喻”, 是间接地把一物同与其具有某种相似点的另一物相比较。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无需比喻词, 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例如: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3. 转喻 (The metonymy) 。

转喻也叫换喻, 即对某一事物不直呼其名, 用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代称。在转喻中,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而以喻体代替本体。例如:

No cross, no crown...不经磨难, 就没有成功。 (cross“十字架”, crown“王冠”, 喻指荣誉。)

4. 提喻 (Synecdoche) 。

提喻也称代喻, 它的典型特征是以局部代替整体, 抽象代替具体, 特殊代替一般, 反之亦然。例如: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hand是人体的一部分, 代表人。)

5. 拟人 (Personification) 。

实际上, 拟人也是一种比喻, 即把非人的事物或抽象概念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描述。例如: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

6. 夸张 (Hyperbole) 。

夸张就是用故意夸大事实来加强情感, 起强调作用。例如:

A single slip brings eternal regret.一失足成千古恨。

7. 对照法 (Contrast) 。

对照是一种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就是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似、意思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 使句子句式对称, 音节和谐, 哲理深刻, 增强语言感染力。例如: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 长一智。

8. 反论 (Paradox) 。

反论是通过联合两个相反的相矛盾的或不相容的事物而形成。看起来似乎荒唐, 实际上却有道理, 令人回味无穷。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二、英语习语中修辞格的汉译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丰富的修辞手法成为增强英语习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 即完成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使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原语中的习语含义, 并尽量保持原语习语的各项特点和风格。

1. 直译法。

一般说来, 英语习语大多数修辞格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做到形神皆似。上文提到的例句的译文大多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 保留了原文习语的丰富联想和修辞效果。有些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宗教、历史等色彩,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广泛的传播, 这些英语习语逐渐被人们全盘接收。伊索寓言的广为流传使人们了解到“酸葡萄” (sour grape) 是指因得不到而假装不在乎的东西。这样不仅保留了原习语的鲜明的特色, 还可以丰富译文语言, 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2. 对应法。

对应法也是双语转换时一种常用的翻译手段之一。由于人类认知行为具有客观性、相似性和相通性, 人们对有些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往往不谋而合。例如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有些英汉习语部分对应, 比喻也不尽相同, 但意义相近。在保留原意, 与上下文相吻合的前提下可以移植相近习语, 例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这些英汉习语如果直译, 反而显得罗嗦, 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倒显得简洁明了, 形象鲜明。使用对应法时需注意, 有的英汉习语形象意义似乎很接近, 但隐含意义却相去甚远。如“to pull one’s leg”与“拖后腿”不能互相套用。挖掘原习语的隐含意义是运用对应法的关键。

3. 加注法。

许多英语习语的比喻意义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典故性, 把它们的字面意义译成汉语后往往让人不知所云, 而只译其隐含意义又失去了原习语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 采用加注法可以二者兼顾。如“to get blood from stone”可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

4. 释义法。

释义法是在常规手段无法实施时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些含有独特形象比喻、历史典故、结构性修辞的习语无法兼顾他们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宜采用释义法。如“have an ax to grind”这个英语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翻译成中文很难理解, 可以将它意译为“别有用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把“a cup of tea”说成“钟爱的事物”等。以上习语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形象意义, 但准确地表达出了隐含意义。对这类习语的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总而言之, 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英语习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 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摘要: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本文分析了英语习语的修辞特点, 提出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习语,修辞,翻译

参考文献

[1].黄任.《英语修辞学概论》 (1999)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

[2].罗爱军.《论习语的翻译方法》.《西藏大学学报》.2001 (2)

英语习语中的翻译 篇8

英语习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分析, 在这方面有一种重要的观点是概念隐喻就是以人的主观经验为基础的, 是体验式的认知对比。比如More is up翻译成汉语可以直译为“更多的是高的”, 但以隐喻的角度可以生成许多意译, 如价格上升、工资下降、失业率上升、出口下降和无房人口数目等多种表达方式, 而具体翻译成什么语意, 那就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翻译者的经验了。当然了, 翻译者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经验才是最主要的。所以, 隐喻是扎根于我们经验之上的这种观点还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公信力的, 经验推出认知, 认知又反过来促进经验的积累,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良性循环。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概念隐喻就像一种修辞方法, 是作为对于英语的认知手段而存在的, 一般包括两种及以上的对象, 主要是源域和目标域, 它可以直接有效的帮助我们做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例如Life is a journey表示的只是方便缩略, 其中还包括很多源域和目标域中的独立角色, 如journey包括traveler、a means of transport、a route followed、obstables along the route等, 所以, 这一表达可以延伸出许多表达方式。《圣经》中的习语“apple of the eye”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成“眼中的苹果”。Apple一词被用来表示“瞳仁”, 因为在当时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形体上最圆的物体是苹果, 而且眼睛是人认知和感悟世界的最重要的器官, 最为珍爱。再者因为《圣经》中所描述的“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所表达出的“珍贵的”意义, 从而得出它的隐喻意是指“某人最珍爱的东西, 掌上明珠”。这种表述就像修辞方法的作用一样, 使源域和目标域得到很好的结合。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种关于英语习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分类方式, 例如美国的语言学家Gibbs根据习语意义的产生, 按照习语语义的理据程度把习语分成三类:不可分析性习语、可正常分析的习语和非正常分析的习语。这里重点分析一下非正常分析的习语, 当仅仅从纯语言学的角度无法推断出其语意根据, 而是要绕过其字面意思, 了解其语言形式背后的概念体系、认知方式等深源认知机制, 将表层语言和底层概念认知联系起来, 才能突破其理解上的歧义与障碍, 使隐喻意义的产生由不同的互动相构成。因此, 隐喻的产生不仅需要调动读者的图示映射, 同时还要调动文本信息、读者的阅读经历、相关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等, 达到源域与目标域的统一, 通过对比来实现跨越英语学习的障碍的目的。另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 并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s)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s) 和空间隐喻 (spatial metaphors) 。

上一篇:设计命题训练下一篇:旅游商品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