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特点

2024-11-07

习语特点(精选5篇)

习语特点 篇1

一、引言

通俗地说, 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是外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文和英文是两个已经很发达的语言家族, 这两大家族中存在着很多习语。习语通常是以固定词组或句子 (较多是短句) 的形式出现, 是人们已用了很长时间的、约定成俗的表达, 是人们智慧的宝贵结晶。大多数习语都有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征。换言之, 习语就是一种文化载货, 这也就使得习语翻译难上加难。习语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篇章的翻译, 因此, 如何翻译习语一直被视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所讨论的“习语”是从广义上来讲的, 它包括俗语、谚语、俚语等。

二、习语与文化

习语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由于习语与文化有着特殊关系。简单来说, 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结合体。而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语言更重要, 更有战略意义, 因为只有通过语言, 人们的信仰才得以表达, 进而传播。Edward Taylor曾在一本以原始文化为主题的书中, 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 指出每种复杂的文化都包括社会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能力及习惯等。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其相应的文化,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反映该民族的文化。

习语,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是如此的独特, 以至于找不到有效可行的方法把它从一种语言 (英文) 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中文) 。习语确实从某些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但只是初层次的、有选择性的反映, 也就是说, 在用词层次、重视文体上得以反映。然而, 习语中的语言并没有通过语音学或语法来反映文化。事实上, 习语中的相当一部分有关特殊领域的表达正是引导文化中心的重要索引。

中英文习语的文化不同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习俗不同;2.环境不同;3.历史典故不同;4.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同;5.宗教信仰不同。

三、习语翻译的功能对等

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奈达 (Nida)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翻译观点, 后来又提出了“功能对等”, 就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 把译文的“读者反映”放在首位。翻译文本的合适性通常是根据翻译的译出语 (英文) 与译入语 (中文) 在用词方面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决定的, 这个一致性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对等”。翻译意味着交流, 翻译的好坏就取决于交流者在听到一个译文或朗读一个译文时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 即所谓的“读者反映”。在对比原始接受者 (翻译者) 是怎样理解源习语和译文接受者是怎样理解习语译文时, 功能对等就有必要放在首位考虑。

一般来说, 在谈翻译恰当性的时候, 最好是用“功能对等”原则, 因为没有一个译文能跟源语言文本完全相当。事实上, 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代表着不同的相当程度。这就意味着“对等”在这里不能从教学意义上去理解, 只能从临近, 即功能临近程度上去理解。

四、三种英文习语译成中文的方法

就习语的英译中而言, 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帮助译者解决翻译时的文化和功能对等问题。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即指将源语 (英语) 语法结构转换为目的语 (汉语) 中与之最接近的结构, 源语中的词仍然逐一译成目的语, 而不考虑上下文, 并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 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A cat has nine lives.”译成“猫有九命”。

当目标语言与源语言, 即中文与英文, 有共同的象征意义时, 直译法也会被广泛采用。有时尽管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对汉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因此也应采用保留原文表达方式的直译法。

例如:

One more will make a table.→再有一人便可凑成一桌 (三缺一) 。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the most-favored-nation clause→最惠国条款

the open-door policy→门户开放政策

sour grapes→酸葡萄

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

2.意译法

意译, 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意译主要在源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 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习语常常通过意译来达到“信、达、雅”。

意译法更多地考虑并结合源语的美学价值, 只要合适可以就“意义”作出妥协, 不致于在译文中产生不和谐的声音。当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文习语的表达形式, 并且在中文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套用时, 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文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她生长在富贵之家, 认为凡事都可随心所欲。

But the die was cast, he could not go back.→但事已决定, 不容反悔。

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青少年们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是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同这么多穿着体面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 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

3.习语译法

习语翻译法, 简言之, 就是用中文的习语来解释英文的习语。它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而是根据习语的原有意思用中文习语来阐述, 但又不像意译法中用普通的中文字词来说明。此种翻译法能使原文本的信息得以再现, 但往往会扭曲意思上的一些细微差别。有的英文习语和中文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互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而且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大可以用中文地道语去翻译英文习语, 即习语翻译法。例如:

You may run, but you can never hide.→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face the music→临危不惧

show one’s colors→原形毕露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 事竟成。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五、结语

英汉互译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习语的英译中, 译者常需仔细推敲, 切忌望文生义, 使习语的翻译既符合习语使用的习惯, 又符合习语的隐含意义。英文中有相当多的习语, 要想提高习语英译中的质量就必须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并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因为翻译本来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门学问或学科, 它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 是技能。习语的英译汉不仅是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表面信息的转换, 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传递。Nida曾提出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功能对等。所有的这些都要求译者精通中英文, 吸收更多的中英两国的文化知识, 进行更多的翻译操练。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很好地掌握习语的英译中, 并把此过程作为科学、艺术、技能来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把英文习语翻译成中文, 介绍了三种主要的且常用的习语英译汉的方法, 同时探讨了习语英译汉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 本文始终坚持:翻译过程中, 原始习语的功能在译文中被重现得越多, 则这个译文在意义和功能的一致性上处理得越好。

关键词:英文习语,文化,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2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习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一、习语与其他词语的不同特征

(1)习语的组成词不能随意更换。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习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 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face the music”后来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4)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二、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的表现

关于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 “开门见山”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等。

2.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等。

3.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种宗教的习语。与佛教有关的有“借花献佛”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如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等。

4.历史典故差异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汉语中有“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许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swan song(绝唱)”等。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想译文很好地再现原语,则翻译要按照一定的翻译标准。按张培峰先生的话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翻译习语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在翻译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例如: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黑马dark horse等。

2.套用法

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例如: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头发长,见识短Long hair and short wit、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等。

3.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4.注释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一些源于历史典故,如果直译,则很难理解;如果意译,则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给译文加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 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独特而固定的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简洁生动,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习语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此外,好的习语译文还可达到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ars,Judy.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WESTER.Webster’sNewWorld College Dictionary[M].HarborHouse, 1996.

[3]夏征农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王同忆.语言大典[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0.

[5]何善芬.英汉习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7]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简析 篇3

1. 英汉习语比较

1.1 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 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 somebody’s 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 threes and 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1.1.2 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 somebody brown(使某人上当),show the white 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 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 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 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但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等。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等。

1.2.3 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就不可能不明显地体现出两种不同语言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 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2. 习语的翻译

2.1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如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s and dogs,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2.3 借用法

因为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2.5 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

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但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3. 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罗斯.习语翻译法[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

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篇4

结构固定是指英语习语结构有其本身的完整性, 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 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例如:

1) 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强糊口) , 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 也不能写成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

2) under the weather (不舒服) , 不能写成under weather或under a weather;

3)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不能写成Love me, love my bird.;

4)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焦躁不安, 如热锅上的蚂蚁) , 不能写成like ants on hot bricks。

这正如不可把汉语中的“乱七八糟”说成“乱八九糟”, 也不可说成“糟七乱八”一样。

二、语义整体

习语的语义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因此不能根据组成这个习语的各个单词的意思来理解习语, 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

1) pull one’s socks up振作起来, 鼓起勇气, 加紧努力 (误:提起自己袜子) 。

If you want to be considered for promotion next year, you’d better pull your socks up.如果你想明年被提升, 你最好还是加把劲。

2) 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知道困难所在 (误:知道鞋子在哪儿夹脚) 。You didn’t experience that, so you don’t 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

你没有亲身经历过, 所以你不知道困难在什么地方。

3) lose one’s head惊慌失措 (误:失掉了头)

这正如我们汉语中有大量的习语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如“捅马蜂窝”的意思是“闯祸”;“穿小鞋”的意思是“ (受) 打击, (受) 排斥”等。

三、语言形象, 通俗简练

1.英语习语常利用双声和韵脚来增加美的感受

例如:as busy as a bee;as red as a rose;as green as gras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健康胜于财富)

2.英语习语有时利用对仗的形式

例如:Easy come, easy go. (来得易, 去得快)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不获)

3.英语习语常利用词的重复手段

例如:face to face (面对面)

hand in hand (手拉手)

shoulder by shoulder (肩并肩)

all in all (总而言之)

fifty-fifty (平等地, 机会均等)

4.英语习语往往破坏语言规则和逻辑推理

例如: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 其中动词该用单数却用了复数。

Money makes the mare to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 其中不定式to go中的to, 按英语语法该省略。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非常吃惊 (误:把心放在口中)

as fit as a fiddle精神奕奕 (误:像提琴一样强健)

四、具有历史文化渊源

习语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富有人民性的, 所以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形式密切相连的, 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对英国人来说, 狗既可看门, 又可打猎, 也可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 所以英国人对狗有好感, 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如:Old dogs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 (老年人学不了新东西, 守旧人接受不了新事物)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英国人多信奉基督教, 上帝和魔鬼的形象家喻户晓。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英语多有关于希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如: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有时也弄错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还有一些习语源于《圣经》, 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类习语对于学外语的外国人而言只能靠记忆, 扩大词汇量与增加背景知识来掌握。

英语习语是在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要真正理解一个习语的意义, 包括它的涵义, 并非易事, 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使用。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收集, 积累习语, 便会从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享受到语言的美。

摘要: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 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词组、短语或句子, 其固定搭配、语法结构或语言含义都是特殊的, 一般不能随意改变。本文就英语习语的特点, 探讨英语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以期有助于对英语习语本质的把握, 有助于英语教学。

习语特点 篇5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习语的表达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习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的了解他国文化习俗信仰的同时, 更要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和精髓, 使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更好, 更有效地交流。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1、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 英国人与中国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为英汉习语加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英国因其为岛国的独特特征, 与海洋和水有着不解之缘。因此, 许多英语习语与大海和渔业有关, 如to keep ones’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另有企图) , to sink or swim (不论好坏, 沉浮全看自己)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然而自古以来, 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依靠土地繁衍生息, 从而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占据了汉语习语的一大部分。最常用的有“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等等。比喻某人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中的习语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而不能翻译成“挥金如水”。

2、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

俗话说:“生活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存环境也会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 所以生活习惯上的种种差异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习语。英国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 畜牧业又在英国农业中占首位, 因此, 牛奶和面包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食物。在英语习语中, 如to earn one’s bread (赚钱糊口) , 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 (抢别人的饭碗) , 如此的习语随处可见。而在中国, 由于水稻栽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 大米是传统的主食, 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与“大米”和“饭”相关的习语, 如“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等等。

3、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汉语文化中“狗”被视为卑贱而令人厌恶的动物, 因此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色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等。而在英语民族却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色彩。如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的“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相当于“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神话中的“龙”在汉语中是一个很神圣又神气的象征, 例如:“龙腾虎跃”, “龙马精神”“龙的传人”等, 然而在英语当中, “dragon”却指代一种口中能够喷火的动物, 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因此, 在英汉语翻译中, 要特别注意特殊动物词语意义的比对, 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原则, 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家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严复提出的“信, 达, 雅”翻译标准, 张培基的“忠实通顺”翻译原则等。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变动和解释。至于翻译的方法, 最常用和最熟知的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替代法。直译法一般是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是最常用的;但是一般的语言表达除了表面意思, 还可能有隐含的意思, 要将其言外之意翻译出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直译法

著名的语言大师刘重德说过翻译有三个目的:忠实原文内容;反映外国风情;吸收新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是翻译的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严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指称意义的方法, 即指按照文字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 例如:李阳的疯狂英语的信条是:“我爱英语, 我爱丢脸”这句话可直译为:“I love English, I love losing face.”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为:“a paper tiger”外国人听来很形象生动, 并且觉得很传神, 所以现已在英美语言中正式地应用。当有些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并易于推断的时候, 也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to wash one’s hands”表面意思是“洗手”, 实际是表示“停止”,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金盆洗手”一样。原习语中虽然没有“不干”的字样, 但是我们看到洗手, 也会把它理解为“洗手不干”。再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因为人们不会把这句话当成是去罗马这个国家要走那条路, 所以即使是直译也不会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 习语是人类生存发展文化的产物, 由于诸多文化因素差异导致对习语文化的翻译理解很有偏差, 直接破坏了不同文化间和谐地交流。因此, 能够正确掌握习语翻译的方法对于励志学好英语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短小肤浅, 只是对于漫长习语文化的小小探究, 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进一步探索语言博大精深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思果:《翻译研究》, 中外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上一篇:数学建模课程改革下一篇:青少年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