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习语

2024-08-03

汉英习语(精选5篇)

汉英习语 篇1

习语 (idioms) , 源于希腊文中idiom和idiomatikos, 原意指“特殊”或“特殊的”。通常包括成语 (set phrases) 、谚语 (proverbs) 、格言 (sayings) 、俗语 (colloquialisms) 、典故 (allusions) 、俚语 (slangs) 和歇后语 (enigmatic folk similes) 。习语堪称语言之精华, 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 较之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因此, 考察习语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以求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汉英习语所反映的东西文化之相似性

1.汉英习语所反映的东西文化交融即文化全球化现象

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作为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人们往往强调它们的民族性和典故性, 但也应该清楚地看到,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语言的变化恰好可以体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西交流过程中, 很多英语习语已逐渐融入到汉语中, 如“酷”“cool”、“粉丝”“fans”等已经成为汉语中经常使用的语言, 并因此具有了习语的某些特性。还有些来自西方传说、典故、神话人物的习语, 如“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达摩克里斯神剑”“Sword Damocles”、“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丘比特”“Cupid”等已被 人所了解并能直接运用。另一方面, 随着世界各地华人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也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了异国他乡, 例如:“kongfu”“功夫”、“liche”“荔枝”、“mahjong”“麻将”、“Tai-chi”“太极”、“Bonsai”“盆栽”、“Confucius”“孔子”等都被写进了英语语言。

2.汉英习语所反映的东西文化在语言逻辑上的一致性

虽然有些时候使用的词汇或比拟的事物不同, 但某些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也使得我们在理解英语习语的时候有章可循。

例如, “Kill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 因发财心切, 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这样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 结果一无所获。现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 而说“杀鸡取卵”, 意思是相同的。两者喻体不同,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只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杀死的不是鹅而是一只鸡, 要取出的是蛋而不是金子而已;“crocodile tears”译为“鳄鱼的眼泪”, 据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 它那双蓝灰色眼睛里常常会挤出几滴眼泪。由于鳄鱼贪婪凶残, 令人生厌, 所以英语中有这样形象的比喻, 这与汉语中“猫哭老鼠, 假慈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汉英习语所反映的东西文化之差异性

1.地理环境差异

许多汉英习语反映出中国和英国的地域差异。众所周知,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the United Kingdom) 位于欧洲西部, 包含英格兰, 苏格兰, 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那里有数不胜数的小海岛, 所以, 英国很多的习语就和航海生活有关。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 汉英习语中许多与土地或海洋相关的习语就应运而生。比如形容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而“in low water”指“拮据”, “to keep one’s head over water”表示“勉强糊口”等等, 都可看出海与英国的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而汉语中有表示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的词句“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也体现出中国人把土地看得有多么重要。

2.社会风俗差异

社会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固有看法、约定俗成的规则。习语反应的社会风俗差异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颜色的差异

在西方, 紫色代表尊贵、皇室或上流社会, 从习语“be born in the purple”“出身尊贵”中可见一斑;而在东方, 特别是中国, 黄色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 汉语习语“黄袍加身”、“黄道节日”, 不一而足。再以红色为例, 在中国, 红色象征着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 是一种深受喜爱的颜色, 与其有关的习惯用法更是不胜枚举:“红双喜”、“大红榜”、“开门红”、“红红火火”……在西方, 红色代表的是危险和警告, 它往往出现在交通标志上, 它还具有愤怒、担忧和混乱的含义, 通常被认为是贬义词, 所以“in the red” 指“经济拮据, 负债累累或者债台高筑”, “to see red” 表示某人在“发怒, 火冒三丈”的意思。

(2) 数字的差异

汉英习语中都体现出对某些数字的好恶。最典型的例子是“Judas’s kiss”。这个习语来源于圣经, 犹大在圣经中出卖了耶稣, 是一个背叛者, 也因为他是最后晚餐 (背叛的前夜) 中的第十三个人, 所以就不难理解早期的基督徒赋予数字13特殊的含义。所以, 西方的饭店不会出现13层和13号房间, 因为它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汉语中就是人们对数字“4”的使用, 由于“4”和汉语中的“死”有谐音, 因此不少人认为“4”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 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有意避开4的数字, 而且, 在中国有4的数字的东西很多都不容易销售, 如有数字“4”的手机号码、车牌号码就比较难销售。再有就是东西方对数字7的使用, 在中国对于数字“7”的使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它与“去”“气”谐音, 很多人认为“7”是仅次于“4”的数字, 也有不吉利的意思, 所以对于数字“7”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少。而在西方第七重天为天国的最高层, 也是上帝和天使的住处, 所以那是个尽善尽美、幸福快乐的地方, 身处七重天会得到极度的满足、快乐。习语“in the seventh heaven”就比喻“极度快乐, 高兴至极, 万分满足”了。

(3) 动物的差异

英汉语言中动物的内涵意义截然不同的例子更为突出。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英语国家把狗视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 有不少习语都反映了使用英语的民族对狗的喜爱, 如“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 还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龙, 作为一种虚构的动物, 在 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的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 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十分狂热, 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 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中国人形容自己为“中国龙”, 自己的球队为“龙之队”等等。然而西方世界认为龙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 所以才有“sow dragon’s teeth”“挑起纠纷”一说。

(4) 宗教信仰差异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 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而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国家, 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 英语习语中有许多习语和基督教息息相关, 像刚刚说到的“七重天”的例子, 还有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同时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结束语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相似, 都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 并且反映民族的风情习俗。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研究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对汉英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异同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摘要:习语堪称语言之精华, 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 较之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研究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对汉英习语的研究, 更准确地把握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习语,东西文化,异同

参考文献

[1]毕研韬, 李闻海.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王寿来.英语格言谚语小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2.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5]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汉英习语 篇2

文化差异对翻译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意象、宗教信仰、典故几个方面探讨文化差异对汉英习语翻译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是习语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作 者:卢榆梅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H31 关键词:汉英翻译   习语   文化差异  

汉英数字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3

数字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征, 它具有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由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汉英之间数字的表达往往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而这种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在语言世界里, 数字的功能是表义。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汉英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 虽有共同的规律, 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1]。本文对汉英数字的各种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汉英数字习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数字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等是密切相关的。数字习语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点。汉英数字习语体现两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同时, 也反映了两者之间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1. 风俗习惯的差异。

汉英两种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往往造成汉英数字习语的不同用法。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们不是个人因素的产物, 而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中国, 车牌号越小, 车主人的官衔就越大, 这是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车牌号码的“异化”。西方社会也有类似情况, 英语中的“Four Hundred”意指“上层、名流”。此因1892年William Astor夫人的舞会客人减至四百人而成为“上流人士”的代名词。另外, 由于four与fair谐音, 西方有的民族对“四”极为崇拜, 他们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是创造的源泉, 是万物之钥匙。因此, 有four star (极好的) , a four leaf clover (幸运) 。然而, 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 因为它与不吉利的“死 (death) ”谐音。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带“4”的即使降价也少有人问津。相比之下, “6”和“8”却深受中国人喜爱, 因为“6”表示“顺畅”, 与“溜”谐音, 因此就有“一溜之顺”的说法;“8”与“发”谐音而取得了“发达”、“发财”之义。由此可以看出, 在东西文化观念中, 人们对于神化的数字各有所爱,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数字观。

2. 典故的差异。

汉英文化源远流长, 有很多数字习语的特定用法是由典故所造成的。这类出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的典故,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例如, 数字“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常采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历史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如基督教认为, 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 (Seven days in Creation) , “七”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带有“seven”的数字习语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 (东西保存时间长, 终会派上好用场) ;Seven hours’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 (睡七小时的觉, 小丑把花样都忘掉)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 (得之艰难失之易)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 (极其快乐) ;to co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even things (发誓) 等等。在《圣经》中, “七”是个神圣的数字。如《创世纪》中说, 上帝创造世界用了六天, 第七天休息, 被定为“圣日”。《启示录》中说上帝“右手拿着七星”、“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 这七灯就是上帝的七灵”。因而, 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在使用“七”这个数字时, 与英语文化不同的是, 中国人常把“七”与“八”一起组成, 如: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乱七八糟、七上八下、七零八落等。在中国, 人们对“九”特别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 始于一, 终于九”;“凡数指其极者, 皆得称之为‘九’。”因此, 九为数之极。

许多西方人认为“13 (thirteen) ”不吉利, 特别是当此日是星期五时, 人们更是小心谨慎。在西方, 许多饭店没有十三层或十三号房间, 停车场也找不到“13”号停车位。数字“十三”成为西方人的头号大忌, 据说这与耶稣基督 (Jesus Christ) 有关。《圣经》中说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 由于13人中有一个叛徒的出卖, 而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另外, 也有一个传说, 恶魔old Nick邀十二位女巫赴宴, 却来了十三位。结果, 其中的一位被杀。13个女巫的会议演变成了英语“a devil’s dozen”即表示十三, 其中“devil”一词, 原意是魔鬼。还有的人认为“十三”与史实有关———在15世纪, 英格兰出售面包是论“打 (dozen) ” (一打十二个) 的。那时面包经常不够分量, 因此, 官方立下法规:凡出售不够分量面包的面包师要受重罚。面包师为了避免受罚, 每打面包再增加一个, 故有a baker’s dozen之说。

二、数字习语的翻译原则

为了使译文在内容上忠实、在语句上流畅、在风格上贴切, 数字的翻译需要遵循三大原则:民族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形象性原则[1]。

1. 民族性原则。

例如中文表达法“三番五次”、“三言两语”、“九牛二虎之力”、“九死一生”里的数字“三”、“九”是表示许多, 而非具体数字。如中文诗歌常出现的“千”、“万”, 它们具有发音简洁的特点, 而且还因为它们也有数目最大的含义, 因此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帝被称为“万岁”, 公主被称为“千岁”。此类数字也就不再是具体的, 简单的数了, 而是打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 通俗性原则。

汉英语言中含有模糊数字的表达是人们长期使用且有定式的语句, 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翻译时不能强求数字的字对等, 而应该以习惯为原则, 注意用词通俗, 我们在翻译时尽能地采用归化原则, 找出最适合的与之相对应的习惯表达法。比如:接二连三 (one after another) ;乱七八糟 (at sixes and sevens) ;万无一失 (perfectly safe) ;五光十色 (multicoloured) ;颠三倒四 (disorderly) 言简表义, 用词通俗, 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3. 形象性原则。

汉语里有许多由数字习语构成的生动形象的成语和习惯说法, 诸如“四面八方”、“七手八脚”、“七嘴八舌”、“千军万马”、“万水千山”等, 这些数字具有内涵丰富的形象意义, 使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 翻译时应该超越数字的实指语义而悉心捕捉数字与其他词汇结合所产生的形象寓意, 比如: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1]。用“boy”形象地反映出原句的确切含义, 因汉语里的“和尚”与译文中的“boy”在该句中意义对等。

三、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数字习语的用法比较灵活, 英语和汉语在数字习语的表达形式上不尽相同, 为了避免在翻译中扭曲这些数字本来的修辞意义, 最好采用不等值法进行翻译。英汉语中对模糊数字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互译时需要改动数字,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2]。

1. 直译法。

由于汉英民族对数字习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的理解大体相同, 翻译时完全可以保留原语数字直译。将英语数字习语直译成汉语数字习语, 如: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一针及时省九针) 。同样, 可以将汉语数字习语直译成英语数字习语, 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Go fishing for three days and dry the nets for two) ;男男女女都七嘴八舌的说出他们的惦记和盼念。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 all were talking together, each trying to tell his worry and anxiety (选自《实用汉英成语习语词典》) , 把成语“七嘴八舌”直译为“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给人一种“新鲜可喜”、耳目一新之感。

2. 直译加注法。

单纯地采用字面翻译, 显然是不够的, 必要的时候在给出字面意义后再加以补充说明, 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就拿大家所熟悉的表达法“三只手”来说, 若译成“three—hands”, 读者是无法理解的, 但是翻译成“three—hands.The third hand may be used to stem”就更加准确, 通俗易懂。

3. 意译法。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冲突不宜采用直译时, 就要适当变通, 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面意思和形式。这类数字大多属于修辞作用的虚词, 并无实际数量的意思, 转译其内在含义比较合适。如:三思而后行 (Look before you leap) ;九死一生 (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 ;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 (显要的后代) ;to look nine ways (斜着眼看人) ;a nine days wonder (轰动一时便被忘却的事、昙花一现) 等等。

4. 借用法。

汉英两种语言的一些同义数字习语内容和形式相符, 并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 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 可采取借用法, 即借用同义数字习语进行翻译。比如:It is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The days of our years are 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 (人生七十古来稀) ;乱七八糟 (be at sixes and sevens) ;一朝被蛇咬, 三年怕井绳 (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3]。

5. 半译法。

数字有时全部译出来不妥, 但一个也不译又欠佳, 这时要采用部分翻译的方法, 即半译法。比如: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One’s heart is like a well in which seven buckets are drawn up and eight dropped down) 。“十五个吊桶”不译, 是因为“七上八下”的和正好是十五, 只译“七上八下”已经明确地表达了句子的内在含义。这样就能使译文简洁、精炼。又如:四分五裂 (fall apart) ;四通八达 (extend in all directions) ;十拿九稳 (practically certain) 等等这类数字“词组中的后一部分只是前一部分的补充和强调, 以达到平衡和对称的效果。翻译时往往只取一部分意义, 不必将两部分意义都译出来, 以免累赘。”[4]

结束语

汉英数字习语是汉英两个民族语言中生动、精练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基于汉英民族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我们在汉英数字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确切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更要体现原语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汉英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比较分析两个民族文化异同。目前, 关于汉英数字习语的翻译的理论还不多, 因此, 本文所真正期待的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27-141.

[2]郭建民.数词的模糊语义与翻译[G]//杜承南, 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649-652.

[3]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247-248.

汉英颜色习语之委婉语的浅析 篇4

在当代社会, 生活工作的节奏因信息发达而变得快节奏化。因而习语的语用功能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习语的语用功能研究即习语的交际功能研究是从交际的目的出发, 研究习语在交际中用来做什么, 怎样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在现代语言交际中, 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在相应场合下的语言的表达效果。人们期望在交际活动中, 所使用的语言更加适合、得体, 使之成为有效沟通。习语不仅能表示一件事物或说明一项事理, 而且能表达说话人对该事物或事理的态度, 主观意见或情感色彩。所以, 习语的应用可以丰富语言的修辞作用, 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修辞作用是习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汉英双语中的习语也不例外, 几乎所有的修辞格中, 我们都可以发现汉英习语的修辞用法。修辞被认为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可以说, 汉英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委婉语是习语语用角度的表现形式即修辞手段上在汉英习语中并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并广泛使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委婉语产生的原因和目的

委婉语 (euphemism)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它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文明礼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 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 人们为了避免引起不快, 减轻交际压力, 对某些概念或事物总是避免直接提及 ;谈论某些话题或使用某些词语时, 大都采取不同的“回避”, 以避免引起不快、不满或有可能损害感情或关系的语言。为了达到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目的, 人们就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 使用一些模糊或听起来顺耳、令人愉快、彬彬有礼的词语。这种语言现象就是委婉表达法。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策略, 是交际双方表情达意的重要桥梁,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艺术。它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既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 也应用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交际活动中。可以说委婉表达法与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密不可分。由此, 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英汉委婉语的产生亦是如此。另外, 委婉语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一种文化体现。它体现了所处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大众心理。委婉的表达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汉语言中, 有许多手段来体现委婉之意。如 :“出事”实际上是用模糊的词使想要表达“出不幸的事”的概念不再具体化 ;“贪杯”指爱喝酒, 喝不够酒, 用借代的手法引人联想, 又生动形象 ;“手头紧”用暗喻的手法指“穷”, 使语言不那么刺耳、直白 ;“有了”用省略的手法指怀孕, 等等。英语中把女性来月经称为I’m having my periods, I’m a woman for a week, I’mhaving my friend with me等。这些委婉语, 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意思, 又使听者乐于接受即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 通过合作原则, 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 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

三、委婉语的理论释义

英语中的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 是从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eu为“好”“听起来好”的意思, pheme为“说话”的意思。两部分合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好听的话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Euphemism (委婉语) 在《The Hutchinson Encyclopedia For THE MILLENNIUM》1999年版中的释义是“figure of speech whose name in Greekmeans‘speaking well (of something) ’. To speak or writeeuphemistically is to use a milder, less direct expression ratherthan one that is considered too vulgar or direct. ”1即其认为委婉语是一种修辞的说法。希腊文中的释义为把某事往好的方面说。在言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时用温和的语言, 少些直白直接的话语来表达。这样既不粗俗也不那么直接。如 :Hepassed away. (他走了) 代替He died. (他死了) 。简言之, 委婉语实际是用间接表达来代替直接表达时, 现实所给人带来的刺激。这也是语义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汉英委婉语的应用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人们均用委婉语来代替不想直接提及的事物。这些委婉语的使用使人们更易接受。带有颜色词的委婉语在汉英双语中均有此功能。例如 :

(1) a black-letter day ( 本义 ) 黑暗的日子 ; (委婉义) 不吉利、倒霉的日子

(2) to paint the town red ( 本义 ) 漆成红色的城市 ; (委婉义) 霓虹闪烁、灯红酒绿、饮酒作乐的夜生活

(3) waving a red flag ( 本义 ) 晃动的红旗 ; (委婉义) 做惹别人生气的事

(4) a blue Monday ( 本义 ) 蓝色周一 ; (委婉义) 倒霉的星期一

(5) a green card ( 本义 ) 绿卡 ; (委婉义) 移民登记证

(6) blue days ( 本义 ) 沮丧的日子 ; (委婉义) 例假来了

(7) the white plague ( 本义 ) 白色瘟疫 ; (委婉义) 肺结核

(8) golden age ( 本义 ) 黄金时代的人, 金色年华的人 ; (委婉义) 老人

(9) blue sage ( 本义 ) 蓝鼠尾草 ; (委婉义) 大麻

(10) white cross ( 本义 ) 白十字 ; (委婉义) 可卡因

(11) mellow yellow ( 本义 ) 柔黄丸 ; (委婉义) 安定丸

(12) black radio ( 本义 ) 黑电台 ; (委婉义) 冒充敌方进行心理战宣传的电台。

(13) 白房子——旧时下等妓院的隐称。

(14) 白衣天使——对医护人员的美称, 大多指护士。

(15) 碧玉—— ( 本义 ) 据《乐府诗集·吴声曲词· 碧玉歌》, 碧玉, 本为汝南王的妾名 ; (委婉义) 用作对女仆的雅称。

(16) 黄门—— ( 本义 ) 东汉时, 给内廷的黄门令、中黄门等皆由宦官充任 ; (委婉义) 太监的婉称。

(17) 白刃—— ( 本义 ) 锋利的刀, 泛指兵器 ; (委婉义) 战争。

(18) 红包—— ( 本义 ) 因旧时赏钱, 用红纸包封, 故称。 (委婉义) 指奖金。亦指贿赂或变相贿赂别人的钱。

(19) 青灯—— ( 本义 ) 光线青荧的油灯 ; (委婉义) 孤寂、清苦的生活

(20) 拆白—— (委婉义) 以流氓行径进行诈骗。

(21) 除红捉绿—— (委婉义) 赌博。赌具色子成正方体, 六面分别有点数, 点着红黑色, 故称。

(22) 赭衣—— ( 本义 ) 赤褐色的衣服 ; (委婉义) 古代囚犯穿赭衣, 故指囚犯。

(23) 青袍白马——同“青丝白马”源自《梁书·侯景传》 (委婉义) 乱臣贼子。

(24) 金丹—— ( 本义 ) 古代方土、道士所炼的黄色药金称“金丹”, 传说服用后能使人长生不老 ; (委婉义) 贩毒者欺骗鸦片服用者相信鸦片即为“金丹”。

由上述实例可看出, 汉英委婉语的颜色习语多集中在黑、白、红、黄、蓝等常用色调。方便人们日常使用并易于记忆。

五、结语

综上,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委婉语的出现和使用, 使得语言生动、更易为人们接受。它与禁忌语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仿佛是硬币的正反面, 相辅相成。如生、老、病、死等禁忌事物, 如直接表达, 那就是禁忌语, 给人以粗鄙、生硬、刺耳、不雅、无礼的感觉。反之, 用委婉语代替, 留给人的印象就是文明、含蓄、中听、典雅、守礼。

参考文献

[1]Helicon.The Hutchinson Encyclopedia For THE MILLENNIUM[Z].U.K.:Helicon Publishing Ltd., 1999:373

[2]霍恩比 (英) 著, 王玉章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七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汉英习语 篇5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大量的习语。习语 (idioms) , 即习惯用语 (idiomatic phrases) , 包括成语 (set phrases) 、俗语 (colloquialisms) 、谚语 (proverbs) 、俚语 (slang) 、典故 (allusions) 和歇后语 (enigmatic folk similes)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 也是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习语一般来自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通常都带有鲜明的形象和浓厚的民族色彩特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 和动物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国自古就有用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命名十二个地支的传统, 而西方更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倡导保护生态环境, 善待动物。因此在习语中可以找到大量以动物作为喻体的例子。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 对动物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 造成习语中动物喻体的差别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以《汉英成语例解词典》 (桂延芳, 1999) 中关于动物习语的例句为例, 探讨汉英习语中动物喻体差别的文化根源并分析汉语动物习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1. 汉英习语中动物喻体的主要差别

1.1 意义对等, 动物喻体有差别。

汉英语中有些习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在喻体选择上却不同。如:

强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杀鸡取卵 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

一箭双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对牛弹琴 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

1.2 看似可对译的习语, 意思却不同。

比较下列句子:

例1.This is an imperialist dog-eat-dog type of war.

这只是一场“帝国主义狗咬狗”战争。

例2.Capitalism has carried over and greatly intensified this feudalist dog-eat-dog element in social relationship. (W.Forest, Onlin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s)

资本主义把封建社会那种人吃人的关系保留下来而且大大加强了它。

“dog-eat-dog”与汉语中“狗咬狗”的意思相同的情况十分有限。大部分情况下, “dog-eat-dog”是一个形容词, 表示残酷争夺的意思。但汉语中“狗咬狗”指的是卑鄙之徒之间的斗争。

1.3 源语言动物喻体的喻义在目的语中不存在。

这种差别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习语具有复杂的文化背景, 翻译成目的语后, 文化背景不存在, 所以体现文化背景的动物喻体也不存在。如:

rain cats and dogs (下) 倾盆大雨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雪中送炭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分清良莠

单枪匹马 be single handed

鱼贯而入 enter in single line

2. 汉英习语中动物喻体差异的文化根源

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社会现实”, 而社会现实或文化本身则是意义的大厦, 因此解释语言必须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探究汉英习语中动物喻体的差异主要应从文化根源上入手。由于文化的概念十分丰富,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动物习语的出处。

习语的出处很多,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其来源,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文化典故、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事件、地域环境, 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 等等。比如, “得鱼忘筌”出自《庄子》, 鸢飞鱼跃出自《诗经》, “rain cats and dogs”来自北欧神话, “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就来自希腊寓言 (李延林、郭勇, 2003:66-71) 。可见动物习语的出处直接造成动物喻体的不同。

2.2 中西方在观察和思维上的差异。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语言文字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由于在观察事物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对同一动物喻体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狗。汉语中往往看到狗摇尾乞怜, 跟着主人跑前跑后的一面, 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以贬义居多, 如:“走狗”、“看门狗”、“狗腿子”、“哈巴狗”等, 以狗为喻体的习语也多带贬义, 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然而在西方, 狗是最早被驯养的家畜, 它是人类的保护者和忠诚的朋友, 是忠诚和警惕的象征。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多带褒义, 当“dog”指人时, 其意思相当于“fellow”, 使语气诙谐风趣。如:

acleverdog 聪明的小孩子, 伶俐的小伙子

a jolly (or gay) dog 快活的人, 有趣的伙伴

to be top dog 处于支配地位, 优胜者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渡过难关

2.3 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别。

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 所以它也是动物喻体差异的文化根源之一。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 具体地说, 就是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可能是两种差异最大的文化类型, 因此中西方在词语的意义联想和文化意象 (culture image) 上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贾德江, 2002:216) 。

例如:汉语中的“龙”常常带“吉祥”、“勇敢”的比喻。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神通广大、威严无比的吉祥神物。历代帝王为证明自己是出身非凡的天之骄子, 自称是“真龙天子”, 龙成为高贵、威严与权力的象征。因而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的说法。但在西方, 龙 (dragon) 是一种恐怖的怪物 (英文词典上的解释为myst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 象征着凶恶。因此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成为“the great dragon”。可见中西方关于“龙”的文化意象可谓天壤之别。由此可见, 中西方民族在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决定了一些动物喻体的选择, 也为翻译带来了难度。

3. 汉语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汉英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习语, 其设喻方法不尽相同, 但语义贴切, 言简意赅。翻译时既要考虑词语中形象的处理, 又要斟酌喻义的表达, 既要考虑汉英语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结构, 又要考虑译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 (包慧南, 2004:294-295) 。本文主要探讨汉语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所举例句均出自《汉英成语例解词典》 (桂延芳, 1999) 。

3.1 保留形象直译法

这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 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的方法。由于语言的共性, 同一动物喻体的文化内涵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在进行汉译英时, 可以保留汉语中的动物喻体, 进行直译。一方面可以保留汉语习语的民族色彩, 生动形象。另一方面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交流。例如:

那妇人顶住着门, 慌作一团, 口里便说道:“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 也吓一交!” (施耐庵:《水浒传》, 第25回)

His wife was crouching with fear behind the door.But she shouted out, “You always said that you could use your fists or a stick, but now there is a fight you will not use them.Now if you saw a paper tiger you would fall down before it.” (杰克逊译本)

“纸虎”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纸老虎”, 被直译为paper tiger, 喻义分明。

3.2 改换形象意译

一般来讲, 动物喻体的形象决定了词语的比喻意义,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 汉英习语采用不同形象表达同一喻义。在翻译汉语习语时, 可以舍弃动物形象, 在与原作上下文不发生矛盾的条件下, 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表达原作思想, 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 审美心理和语言习惯。例如:

我们承认她是一个弱女子, 但你也不要欺人太甚。俗话说:“猫急上树, 兔急咬人。”

We admit that she’s a weak lady, but you mustn’t bully her to the extreme.As the proverbs goes, “Tramp on a snail and she will shoot her horns.”

汉语习语“猫急上树, 兔急咬人”与英语习语“Tramp on a snail and she will shoot her horns.”意义相近, 这时借用英语习语, 言简意赅, 和上下文联系得也比较紧密。

3.3 去除形象意译

汉英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汉英语中动物喻体的形象和喻义, 出自典故、寓言、神话传说等, 在特定的语境下另有隐含之义。翻译时文化背景不存在, 动物喻体也失去了原有的喻义。因此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原文, 只好牺牲原文引用习语的风格, 将原文中的动物喻体拿掉, 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例如:

问题很明显,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人家推动起来去打鬼子, 这一下全完了…… (姚仲明、陈波儿等:《同志, 你走错了路!》, 第3幕)

It’s perfectly obvious.With great difficulties we pushed them forward to fight the Japs, but now everything’s finished.

常用习语“九牛二虎”意即费劲, 其“牛”、“虎”的形象也已消失, 译者结合上下文把它意译为great。

3.4 增添法

汉语有些动物习语直译, 保留喻体形象, 但译者又担心译文读者无法完全领悟其中的内涵, 因此就根据上下文的需要, 在译文中增加一些汉语习语中没有的字眼, 以便帮助外国读者正确理解译文。例如: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 unaware of the oriole lurking behind itself.

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处理这个习语, 但在译文中增添了unaware of (没有察觉) 和lurking (潜伏) 等字眼, 清楚地交代了原文的意思。

3.5 注释法

在翻译习语时, 为了正确严肃地对待原文, 译者必须考虑是否要利用注释的帮助, 有的习语只有在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说明之后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我们虽可用增添法及上下文联系来把这些交代清楚, 但往往仅靠寥寥数字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注释来加以说明。比如, 在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的第22章中有一句是:“这样, 他采取‘守株待兔’的态度, 还是当他的乡董。”现有的英文译本是:“Accordingly, having adopted this attitudes of‘watching the stump and waiting for a hare, ’he continued with his councillorship.”习语“守株待兔”是一个来自《韩非子》的古代寓言的缩写, 译者把它直译成英语后, 另加注释:From the story of a peasant who, seeing a hare run headlong against a tree-stump and break its neck, 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 stump in the 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 the same thing.这个注释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读者不会因此而感到多费周折;相反地, 它却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使译文增色不少。

4. 结语

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它是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体现, 因此习语的处理在翻译中有它的头等重要性。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 在翻译习语尤其是含动物喻体的习语时, 要注意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译者在掌握好双语 (Bilinguialism) 的同时, 更要重视双文化 (Biculture) 的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再结合相应的翻译方法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本文以动物习语为重点, 列举了汉英习语中动物喻体的差异, 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最后探讨了汉语动物习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汉英习语,动物喻体,差异,根源

参考文献

[1]桂延芳.汉英成语例解词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2]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3]包慧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4]李延林, 郭勇.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英习语】推荐阅读:

习语/习语结构09-20

习语05-29

情感习语05-21

隐喻习语05-29

中国习语07-26

习语特点11-07

英语习语12-21

汉英翻译01-16

汉英实践08-23

汉英词语09-13

上一篇:学生习作指导点滴谈下一篇:挠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