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精选7篇)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1
论文摘 要:习语是文化的一种精华,是语言的沉淀,我们也可以通过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本文从汉英文化的差异入手,再探讨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根源,最后探讨其互译的方法与技巧。
一、引言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各异,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本文拟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看一下它们的差异:语言语法词汇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文化差异,然后再探讨一些翻译方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
1.语言词汇文化方面的差异
汉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石,是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moon”,美国人看到“moon”则往往联想到登月、太空人等。
2.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文化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4.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汉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翻译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注意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two-part sayi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由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首先看看是什么导致中西习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三、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岛国,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
西方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中国
挥金如土
瓜熟蒂落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瑞雪兆丰年
2.民俗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狗偏爱有加,把它视做人的伴侣和爱物,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
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
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4.历史神话典故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神话典故。例如:
西方
the heel of Achilles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希腊神话故事)
Judas’ 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
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诗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源于《论语》)
因为有这以上种种巨大的差异,接下来我们谈谈英汉翻译的一些原则与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的主张“移植”原文,即直译,不赞成“代替”、“借用”。有的主张“意译”,强调“异物归化”,不赞成“移植”。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强调读者反应。下面就以习语翻译为例来简要阐述一下英汉互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2
一、习语的特征
习语是语言的一种, 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其主要包括:俚语、成语、俗语、谚语、箴言和典故等。习语多源自生活, 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经过实践的验证和不断的总结, 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或习俗性的语言, 并在长期的使用中被人们接受并传播。它们有固定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 既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 也包含了有趣的历史典故。同时, 习语用极其生动、浅显易懂和精炼简洁的语言, 准确的描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背景、生活现象、自然环境的面貌, 也阐释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思想。习语的结构固定且严密, 通常由固定词语或词组构成, 不可随意拆开或调换顺序。而且, 有一些可数名词在习语里是单数而不能用复数形式;一些动词或动词词组也不可随意进行语态的转换。另外在语意上, 习语也有着意义的双重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二、文化差异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英汉习语都与各自的文化相连, 传达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而这种文化差异对习语的翻译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
1、地理环境差异
习语作为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部分反映, 被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用来表现他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渔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 所以, 英语中常有关于海洋、水和鱼的习语。如:“a ship in the sea (萍水相逢之人)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one (机会人人有, 全靠自己抓) ”。甚至有些是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 如:“in deep water (陷入严重困境) ”、“be of the first water (第一流) ”等。英语中更是常用鱼来比喻人:“loose fish”表示“放荡的家伙”, “cold fish”表示“冷漠的人”, “as mute as fish”表示“默不作声”等。而中国是内陆国家, 也是农业大国, 因此许多习语都与土地和农业有关, 如:“风调雨顺”、“瓜田李下”、“瑞雪兆丰年”、“顺藤摸瓜”等。此外, 中国幅员辽阔, 多山川大河, 所以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习语, 如:“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车到山前必有路”、“不到黄河心不死”、“有眼不识泰山”等等。
2、社会习俗差异
不同的社会习俗导致了中英民族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持不同的态度, 有些习语的内在与外延在两种语言中并不对等。如:汉语中的“一箭双雕”, 英语中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表示;英语中“to be the seventh heaven”表示欢喜欲狂, 是“极乐世界, 天堂”的意思, 而汉语中最高的天是“九霄”, 则没有此意思。“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与之相关的习语都是含有贬义, 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国家,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 所以常用来比喻人:“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w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龙”在中国古代是帝王的象征, 代表权势、吉祥, 因此有“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词语。而在英语里, “dragon (龙) ”则指凶猛残暴的猛兽。在生活习惯中, 英国人喜欢吃奶酪 (cheese) 、面包 (bread) 、黄油 (butter) , 因此有“bread and butter (谋生之道) ”、“big cheese (重要人物) ”、“earn one’s bread (赚钱糊口) ”等习语出现。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 常有和吃的有关的习语, 如:“饭桶”、“吃不了兜着走”、“生米煮成熟饭”等。
3、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贯穿于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同时也在语言上表达出来。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宗教, 因此常有与之有关的习语。与佛教有关的有:“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表示人人可以改恶从善;“五体投地”则是指双手, 双膝和头一起着地, 是佛教最高的礼敬方式, 表示佩服到了极点。此外, 还有“借花献佛”、“六根清净”、“普度众生”、“半路出家”等等习语。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等。而在英美国家, 人们信奉基督教, 所以常有许多和“上帝”、“神”、“天堂”有关的习语, 如:“Go to hell (下地狱去) ”、“Man proposes, God pro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Hell and Tommy (彻底毁灭) ”。另外有许多习语多用在口头表达, 如:“by God (老天作证) ”、“go for God’s sake (看在上帝的份上) ”、“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My god (天啊!) ”等。
4、历史典故差异
中英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此许多习语都出自历史典故。在汉语中有:“亡羊补牢”、“拔苗助长”、“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等, 这些都是有着警示和教育意义的习语。此外还有:“四面楚歌”出自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出自著名的鸿门宴;“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朝秦暮楚”则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来自辅助刘备的诸葛亮等。英语中的习语多出自《圣经》和希腊神话, 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即灾难和祸害的根源) ”、“Achilles hell (唯一致命的弱点) ”、“the apple of discord (引起战争的根源) ”、“swan song (绝唱) ”等等。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习语是语言中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 是独特而固定的部分, 更是语言中的精华, 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它们生动简洁, 使用广泛, 寓意深刻,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英汉习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障碍。要想翻译英汉习语, 不仅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还要求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只有准确地掌握和理解习语所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 并使用正确的翻译方法, 才能更好地作好翻译工作。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文化与语言息息相关, 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的形成和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习俗、宗教、历史等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比中英文化差异具体探讨了这一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问仲, 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4。
[2]秦秀白,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3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习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一、习语与其他词语的不同特征
(1)习语的组成词不能随意更换。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习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 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face the music”后来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4)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二、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的表现
关于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 “开门见山”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等。
2.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等。
3.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种宗教的习语。与佛教有关的有“借花献佛”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如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等。
4.历史典故差异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汉语中有“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许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swan song(绝唱)”等。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想译文很好地再现原语,则翻译要按照一定的翻译标准。按张培峰先生的话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翻译习语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在翻译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例如: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黑马dark horse等。
2.套用法
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例如: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头发长,见识短Long hair and short wit、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等。
3.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4.注释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一些源于历史典故,如果直译,则很难理解;如果意译,则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给译文加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 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独特而固定的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简洁生动,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习语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此外,好的习语译文还可达到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ars,Judy.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WESTER.Webster’sNewWorld College Dictionary[M].HarborHouse, 1996.
[3]夏征农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王同忆.语言大典[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0.
[5]何善芬.英汉习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7]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4
摘 要: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差异上探索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习语;翻译策略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表达方式,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俗语(colloquilisms)、格言(saying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s)、典故(allusions)等。《柯林斯英语大词典》对于习语的定义是无法通过其单个词汇的累加来预知其含义的一组词(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
ing cannot be predicted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1]以倾盆大雨为例,(It was raining)cats and dogs.)。习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教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包含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2]因此,正确的翻译英语习语首先因熟悉它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其内涵。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历史上他们的捕鱼业非常发达,且热衷航海,因此他们的习语中有大量与捕鱼,海洋相关的词汇,相反,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因其农业发达,习语中则有大量的农业耕种相关的词汇。比如“to drink like a fish”,直译是“像鱼一样喝水”,意译则为“牛饮”意指很能喝酒;“as mute as fish”表示像鱼一样无声无息,即“默不作声”。又如“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直译是“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意译则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同时,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中国则四季鲜明。因此在涉及到与季节相关的习语上,应该结合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才能在更好的把握其特定文化环境下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以春风为例,英国的西风带来的是大西洋的温暖气流,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西风即春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著名诗句“Oh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正是对春风的赞颂。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东风才是春风,有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习惯和准则的总和,群体人员的创造和遵循是其存在的前提基础”。[3]以英汉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宠物习俗为例,英国四季变化不大,全年不冷不热,主要食物是面包(bread)黄油(butter)等,由此产生了很多与这些食物相关的习语。比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
one’s mouth,直译是“把面包从某人嘴里拿走”,但了解其面包为主食后,我们就可以意译成“抢别人的饭碗”,同样,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黄油),意译则为“谋生之道”。
宠物作为我们的老朋友,与我们的关系特别密切,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4]狗在西方国家被看做是最忠诚的朋友和家庭的成员,因此与狗相关的英语习语通常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大都没有贬义。比如用“lucky dog”指“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则意译成“凡人皆有得意日”。相反,狗在汉语文化中则是一种遭人厌恶鄙视的对象,比如中文成语“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等。
(三)宗教信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英汉语言中就有大量富有宗教色彩的习语。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奉耶稣为全人类的救世主,由此出现了许多与上帝(God)及其宗教经典《圣经》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理解成“自助者天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就翻译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如“turn the other cheek”直译过来是“转向另一边脸”,这样翻译出来读者无法理解其含义。此习语出自《路加福音》第6章,第27至29节(Luck 6:29):But to you who are listening I say:
Love your enemies; do good to those who hate you; bless those
who curse you; pray for those who treat you spitefully.If anyone
hits you on the cheek,offer the other also; is anyone takes your
coat,let him have your shirt as well.(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要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祝福诅咒你们的人;为凌辱你们的人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这是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不要和恶人作对,后人便用这个习语比喻毫无怨言地忍受侮辱和伤害,不还击别人对自己的攻击。与西方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信奉佛教,故语言中有很多与“佛”相关的习语,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
(四)历史典故。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也造就出大量的习语。这些看似简单的习语其中的意义却非常深远,因此在翻译的处理上绝不能单单累加单个词语的字面含义,而应翻译其背后的深意。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过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似乎没有问题,但如若了解其背后典故,古罗马由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镇逐步地扩张到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为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才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比喻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也可译成汉语成语“殊途同归”。又如“to meet one’s Waterloo”就不能直译成“遭遇滑铁卢”,而应结合滑铁卢之战拿破仑的惨败取其深层含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或汉语成语“一败涂地”,读者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以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为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了解其背景,方能知晓其比喻义为“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长久以来,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西方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对欧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5]大量的习语由蕴含在这些神话故事背后的典故构成。以习语定义中的“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为例,在北欧神话中,猫被认为可以影响天气。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据说就是化身为猫的。而狗和狼则是风暴神欧丁的随从,其中狗是风的象征。因此,这个习语才被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而不是下小猫小狗。又如“Achiles’ heel”,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特洛伊战争中,Achilles率领希腊联军阵营最骁勇善战的一支军队。在他出生时,他的母亲将他倒提着浸泡在冥河里,因此全身刀枪不入。可因为手捏着他的后脚跟没泡到水,因而成了唯一的弱点。最终Achilles被特洛伊城的巴里斯王子(Paris)一箭射中后脚跟而阵亡。因此Achilles’ heel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某人的脚后跟”而取其引申义“致命伤,最大的弱点”。汉语言中同样有许多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的习语的,如“守株待兔”、“夸父追日”、“叶公好龙”等等。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习语翻译的关键是在译文中表现其源语言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义。比较常用的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等。
(一)直译法。直译是指译文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保留其表达方式,比如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原文的民族特色等,使读者能体会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而广为译者采用。比如“armed to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译成“趁热打铁”;“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等。因为中英民族作为人类都有着类似的生活模式和阅历,对于这类习语,用直译的方法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意译法。由于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一味的直译就有一定局限性,这种情况下,为了正确传达原文意义,应该采取意译法。所谓意译法,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大意进行整体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比如“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直译过来是“一说到魔鬼,他就出现了”,但如若译成“说曹操,曹操到”,读者便可在汉语中更好的感受到与原文语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又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直译是“两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显得刻板不够灵活,意译成“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生动得多。再说“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直译是“人人袖子里都有一个傻瓜”,读者会觉得困惑难懂,意译成“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就清楚明了多了。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为例,翻译成“约翰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英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旧教与新教的激烈斗争,旧教曾规定教徒在斋日可以吃鱼,而新教则反其道而行之,拒绝在斋日吃鱼以示忠心。因此,英国人用“eat no fish”表示忠心。这里译者把它直译为“斋日不吃荤”,再将其所蕴涵的意义用“忠实”表达出来,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方便译文读者理解,也算得上是较为巧妙的翻译。
英语习语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6]由于英汉两大民族间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的巨大差异,透视出其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单理解其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了解其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整体性和比喻性,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综合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来处理源语言。并谨记从语义等值出发这条翻译原则,小心谨慎,避免望文生义,才能在最小程度上减少读者阅读困惑和最大程度上了解文化精髓,把人类语言的智慧准确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Z].William Collins Sons & Co.Ltd.2003.[2]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Worsley.The New Modern Sociology [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8:129
[4] 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92
[5] 段寒,谢丹平.浅析英语习语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34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5
论法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技巧
法语习语与法国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文通过分析法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试图对法语习语的翻译技巧作一些探索.
作 者:陈凤芹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42关键词:习语翻译 文化因素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篇6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流行语的翻译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43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 45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47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48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50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52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53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54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5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57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58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5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61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62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64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67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68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69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70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71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74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77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78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80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81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82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 8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87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88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89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9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9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93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94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95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96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7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 9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01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02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04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 106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108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109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 111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1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14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115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16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18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19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122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2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124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25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26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28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130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 131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32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34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36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37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39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140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42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43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4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48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15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5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152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153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54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15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56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157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15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59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 160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1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62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163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
164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67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168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69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70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7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172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
173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74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7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
176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7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178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79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180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181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82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18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4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
185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186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 187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188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189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9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91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192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
193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194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95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 196
197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 198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199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7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各种语言中都含有大量的习语, 这些习语都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通常来说, 习语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译者要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现象, 具有跨文化意识, 在目标语中要完整反映出源语语言中习语的意象、比喻、修辞, 从而使习语不失其应有的色彩。因此, 如何准确地表达源语语言中习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是习语翻译的关键所在。
一、习语的来源
习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言简意赅, 朗朗上口。中国的大部分习语都来源于民间, 因此, 在翻译习语之前, 译者要先熟悉普通大众的语言, 思想丰富幽默, 意义精辟。
Smith曾经说过, 习语源自人民群众, 源自于最普通的职业。许多英语习语就是产生在工厂里, 农场上, 甚至是厨房里;它们的创造者就是水手、猎人、农民、工人或是家庭主妇。这些人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生动俏皮的词语, 而这些词语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 沉淀下来, 成为现代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语。
二、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语言、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种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与文化水乳交融。Lotman认为, 任何语言都扎根于某种文化之中。习语就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 具有明显的意义、隐喻、民族和地理特征。
1. 地理位置的差异
地理位置也会反映在社会文化上。英国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因此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其文化强调的是理智的思考, 注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对立统一, 崇尚武力征服, 统治世界。在下列习语中就可窥见一斑:“steal a march on” (先发制人) ;“stand on one’s feet” (自立, 自主)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weather the storm” (安然度过了风暴) ;“know the rope” (熟悉内幕) 。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们对土地有着无比的热爱, 所以有着无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谚语, 如“五谷丰登”, “瓜熟蒂落”, “良莠不齐”, “揠苗助长”, “春华秋实”, “根深蒂固”, “沧海桑田”,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2. 宗教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信仰和意识, 每一个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西方人信仰基督教, 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成语应运而生, 如“olive branch”橄榄枝 (和平的象征) , “scapegoat”替罪羊 (代人受过的人) ,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
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 所以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习语, 如“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立地成佛”。
3. 生活习俗的差异
东西方人对动植物的喜好也截然不同。众所周知, 中国人的图腾是龙, 是龙的传人。龙是神圣的, 绝对权力的化身。关于龙的习语数不胜数, 如“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凤呈祥”, “望子成龙”, “龙争虎斗”, “群龙无首”, “龙盘虎踞”。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一个残忍邪恶的怪物。在英国早期的文学作品《贝奥武夫》 (B e o w u l f) 中的怪物就是身披鳞片的“龙”。
在汉语中,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是品格高洁的象征, 如“雨后春笋”, “松鹤延年”, “胸有成竹”, “梅妻鹤子”, “罄竹难书”, “踏雪寻梅”。而英国人喜欢玫瑰, 如:“the Wars of the Roses” (红白玫瑰之战) , “roses all the way” (“凡事顺利”) 。
4. 历史典故
中国的习语或成语大多源自于历史故事、语言、神话, 如“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
而英语的习语多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如希腊神话中的“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之源) ;《荷马史诗》中的“Achilles Heel” (唯一的致命弱点) 。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
翻译英语习语首先要了解其意义、文化特色, 再运用正确的译法, 选择正确的汉语将原意表达出来。一般说来,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直译加注、释义、直译与释义合用。
1. 直译
如果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就采用直译法, 这样既能再现原文的比喻形象, 还能体现原文中的表现手法和异国文化。“black market” (黑市) ;“die-hard” (死硬派) ;“doublefaced” (两面派的) ;“fellow traveler” (同路人) ;“golden age” (黄金时代) ;“open secret” (公开的秘密)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
2. 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是对文化信息的补充和解释, 从而传达习语固有的文化内涵。注释可长可短, 既可以采取文中注释, 也可以采取脚注的方式, 视情况而定。
3. 释义
在直译或加注无法翻译原文习语的情况下, 采用释义法, 摒弃原文中的比喻形象, 只保留其意义。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译为“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4. 直译与释义结合
直译与释义结合可以用来处理那些部分可以直译, 另一部分不能直译的习语。如I didn’t tell George when he came home.He’d have his head off. (乔治回家时我没告诉他, 否则, 他会笑掉大牙的) 。
翻译英语习语除了运用好以上技巧之外, 还要注意切勿望文生义, 滥用归化的译法。有些英语习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译法, 怎样翻译好还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处理, 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华先发, 邵毅.新编大学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海静.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 (3)
[3]罗德.霍顿.Translation skill[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4]汉语成语英译词典[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推荐阅读:
浅析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07-30
推进文化养老之浅析08-21
浅析企业文化的构建08-24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浅析07-15
浅析青岛地域文化的核心07-19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07-23
浅析湖南常德历史文化07-26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12-06
浅析泰山宗教文化论文12-08
浅析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