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翻译方法(精选12篇)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篇1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着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 英汉习语比较
1.1 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 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 somebody’s 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 threes and 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1.1.2 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 somebody brown(使某人上当),show the white 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 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 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 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但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等。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等。
1.2.3 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就不可能不明显地体现出两种不同语言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 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2. 习语的翻译
2.1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如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s and dogs,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2.3 借用法
因为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2.5 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
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但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3. 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罗斯.习语翻译法[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篇2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作 者:彭薇 PENG Wei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3(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关联理论 英汉习语 翻译
英汉习语对比与翻译 篇3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91-02
美国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作为在英汉语言中都大量存在的习语来说,由于受不同国家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背景等的影响,英汉习语在使用的过程中肯定存在很多的差异,因此要想在翻译中处理好英汉习语的互译问题,就应该首先去了解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在翻译中能够得心应手。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相同之处
由于我们人类都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因此这就决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着相同点,所以这反映到语言中,反映到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英汉习语差异这个问题上来,就是说英汉习语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还是存在有很多的共同点的。这里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
1、简明扼要
英语中,习语都是饱含文化色彩的。可以说,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人们语言的交流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说,当我们正在说着某个人,而他居然立刻出现了,英语里有这么个习语:speak of the angel and she appears.在我们汉语习语中,我们也说“说曹操,曹操到”。说某种幸福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fool’s paradise.也就是说镜中花,水中月。由于一个人在专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汉语俗语说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英语说,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习语的运用,使得句子变得简洁、形象而生动。汉语中的习语大多是四字成语,同样具有简练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比如:“百花争艳”这个习语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丽画面。
2、意义相似
在意义这个层面,中国汉语和英语的习语也有很多相似性,它们的意思翻译过来几乎是一样的。比如英语里有Strict teachers make talented students.中文习语却说“严师出高徒”。还比如,Spare the rod,spoil the child.(省下了棍子,宠坏了孩子),中文习语:“棍棒底下出孝子”。比较这两例句,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汉语还是英语,两种语言都有着相同的表达方式和意思。
(二)英汉习语的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喻体不同。举例说明:汉语中“死”可以说是“翘脚或翘辫子”,英语里的习语表达是“turn up one’toes”。喻体是明显不同的,一个是“脚或辫子”,一个是“toes(脚跟)”。另外汉语中的习语“大海捞针”相对应的英语翻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即在草垛里找针。汉语里有“一箭双雕”,英语里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瓮中之鳖”用英语说是“like a rat in a hole”。综上所述,这几对意义相同的习语,虽然喻体是不同的,但是同一喻体有着相同的意思。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狗”。在汉语中,“狗”通常有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腿子等等,都是贬义词。一个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到这句话,肯定会觉得迷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狗”就可以指人,甚至可以指好朋友。比如:“人人都有得意时”在英语中就是“every dog has his day”。还有其他的:a lucky dog, a clever dog, love me, love my dog。在这些例子句,英汉习语里虽然都有“狗”,但褒贬不一,内涵更不尽相同,可谓此“狗”非彼“dog”,同样的例子还有“猪”,在外国人眼里,猪是人类的宠物,象征着可爱,而在中国文化里,“猪”往往形容一个人很笨,很胖。
2、意义不同。汉语中的某些习语与英语中的习语的意义相反。汉语中有“离开水的鱼”或“如鱼得水”,英语中也有相类似的习语: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同样,英语中的“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汉语中却说“来者不拒”;英语中有“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汉语中说“一叶知秋”。可见,它们的意义是对立的。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线。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就直译,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一)直译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asy come,easy go与汉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与汉语“雪中送炭”对应;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等等。相近似的有: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不仅保留了其字面上的意思,也保留了原语言文化的原汁原味,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欣然接爱,立即就牢记在心,真正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样的例子还有“条条大路通罗马”,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不但保留了原語言文化的原汁原味,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丰富了阅读知识。
(二)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受到不同国家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基本不可能把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形象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出来,这样可用另外一种表达将原文的意思换成另外一种容易了解的形象使读者所熟悉和认识,从而输出原语言所云换的文化特征。比如一句我们经常表达的习语:When you are in Rome,just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巴黎,东京或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更为形象生动,因此关于如何意译,什么时候用意译,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还比如说,英语习语里经常说到的一句话表天气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都不可能把它翻译成天下起了“猫”和“狗”,因此我们用自己的习语表达方式把它翻译成“倾盆大雨”,但我们就会疑惑,为什么西方人会用“猫”和“狗”来表达天气呢?原来,rains cats and dogs起源于古代北欧神话,cats和dogs都是暴风雨之神欧丁的使者,象征着狂风暴雨。还有,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语习语Fool's haste is no speed,字面意思是一个笨蛋越想做成某事,则效果越差,这个情景和汉语的“欲速则不达”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谋而合,都表示越想办成什么越是没效果,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祸福”的文化含义只有我们中国人才理解,西方人基本不知道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因此直译效果并不大,如果我们采取意译,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其隐含的文化特征也就一目了然:Sometimes things happened just out of control,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
结束语: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语言层面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翻译不但要克服英汉语言的障碍更要跨越英汉两种文化的沟壑,做到求同存异。因此语言的翻译说到底其实就是文化间的翻译。要做一名合格的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差异的因素放在首位,只有当一个译者真正熟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进而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才能把不同语言的表层涵义与深层文化内涵移植到目标语言当中。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波.中英习语的比较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方存忠.论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7]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的来龙去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篇4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 具有特殊性。
2. 习语来源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 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 习语的来源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等, 下面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及神话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1 生活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 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海上运输业与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就使得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比如, all at sea (全在海里) 指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s (所有人都去抽水) 指情况危险, 要全力以赴;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像离水之鱼) 指处在陌生环境中, 不自在;drink like a fish (像鱼儿那样喝) 比喻能喝;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小池塘里的大鱼) 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 矮子中的巨人等。而汉民族地处亚欧大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许多习语与农业相关, 比如:“五谷丰登 (abundan harvest of all food crops)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As you sow, you shall mow.) ”;“面如土色 (one’s face turned white/pale) ”等。
2.2 宗教信仰及神话
英语国家人民多信仰基督教, 很多习语来源于圣经及莎士比亚作品, 同时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 也有许多习语出自希腊罗马神话等。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出自《圣经?旧约?诗篇》)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出自《圣经?旧约?申命记》) ;sour grapes (酸葡萄) (出自《伊索寓言》) ;one’s pound of flesh (某人的一磅肉) 喻指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 (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 。???而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 敬奉天神, 汉语许多习语来源于佛教、道教, 以及古代一些经典名著, 比如:“借花献佛 (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Everyone has his/her own strong point.) ”;“精卫填海 (jingwei determines to fill up the sea.) ” (出自《山海经》) 等。
3. 习语翻译方法
由于英汉习语来源不同, 文化内涵有时相似, 有时差异很大, 因此在翻译习语时, 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仅要保全原文内容, 更要做到简洁、流畅, 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下面是一些翻译习语时常用的方法。
3.1 直译法
如果英汉习语在形义方面完全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既能再现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意义, 又能保留原文独特的表现手法。比如:
(1)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2) We regard the war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s an impe-rialist dog-eat-dog type of war.我们认为这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
3.2 套用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在翻译时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目标语同义习语。比如:
(1) Trying to study a lesson for one class during anotherclassis lik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在这节课里学习那节课的内容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2) I didn’t tell George when he came home.Or he’d havelaughed his head off.乔治回家时我没敢告诉他, 否则他会笑掉大牙的。
4. 结语
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 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 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或直译, 或意译, 或直译加注, 或套译, 或直译意译兼用, 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参考文献
[1]李明喜.从英汉习语来源看英汉民族文化差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109.
[2]平洪, 张国扬.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C].北京:外研社, 2000.
[3]陈雪莲.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8, (6) :138-140.
[4]谬昌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4, (3) :86-89.
[5]刘铁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州学刊, 2005, (6) :249-251.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篇5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
本文通过分析实例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对英汉动物习语翻译的作用.指出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都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而采取的翻译方法.同时,译语的.语言结构也应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译语的语言特点.
作 者:黄玉霞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8“”(36)分类号:H059关键词:文化语境 顺应论 动物习语 翻译
关于英汉翻译中习语含义的处理 篇6
关键词:英汉翻译 含义 理解 译文
某大学英语教材(读写译学生用书)第三册第三单元Reading One课文The Benevolent Children中的第6自然段(P49):He had a warm bed on which to sleep at night,warm clothes to wear during the day,mittens for his fingers,and the shoes for his feet;so that Jack Frost,although ever so maliciously disposed,could not possibly do him any injury.Joseph was about ten years old,and he had a sweet sister two years older.
该教材提供的参考译文如下:
晚上,约瑟夫有一张温暖的床睡觉,白天可以有暖和的衣服、手套和鞋子为他遮风御寒,即便是最凛冽的严寒也对他丝毫无损。约瑟夫大约十岁,有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姐姐。
比较原文与译文后,读者可能会有所思考。思考一:Jack Frost在此像人名,但从译文来看它为什么不指人,而指“严寒”。思考二:sweet sister难道真的是如译文所说的“姐姐”吗?
本文拟就这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对其作出合理而又能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关于Jack Frost的讨论
如果脱离语境,读者会把Jack Frost视为人名,甚至还会把它译为“杰克·弗罗斯特”,而非译文中的“严寒”。其实,原文作者为了实现表达生动而使用了修辞手法中的拟人。
拟人在英语中并非少见,在一些作品中作家们经常可以把很多东西写“活”。请看以下几个来自文学作品的例子:
(1)How soon hath Time,the subtle thief of youth,stolen on his wing my three and twentieth year!
以上诗歌来自Milton的作品,诗人把“time”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了,目的是要把“Time”(时间)比作人,将其人格化。译文如下:
时间,这个盗窃青春的狡猾的小偷,盗取了我二十又三年之后飞快地逃走了。
(2)Love,free as air,at sight of human ties, spreads his light wings,and in a moment flies.
该诗歌的作者 Alexander Pope同样把“Love”拟人化了。译文如下:
爱情,自由得像空气,一见到人间的羁绊,伸展开他的翅膀立即飞开。
课本(学生用书)中的Jack Frost与例(1)、例(2)中拟人化了的“Time”“Love”似有细微的差异。不管怎么说,Jack Frost确实有过充当人名的历史,无论是放在一起还是分开,都可以用作人名,用这两个单词表示“严寒”是恰当的拟人化表达。在此,不妨借题发挥来看看英语中与此相类似的拟人化表达。例如:
(3)Have you ever seen Mary and Joseph?(你见过勿忘草吗?)
(4)My little Mary was feeling uncommonly empty.(J.M.Berrie)(我肚子当时正饿得厉害。)
(5)They tell each other the stalest and wickedest old Joe Millers.(John Mottley)(他们彼此之间老是讲些最陈旧最邪恶的笑话。)
(6)Hell do well;he wants high Brownie points. (他会干得出色;他会得到高奖赏。)
(7)It is no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y to transfer money from one fund to the other;that is merely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将资金从一基金会抽到另一基金会绝非是解决问题之法,这只不过是剜肉补疮罢了。)
在上述例子中,例(4)源自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的剧名;巴里(Sir James Matthew Barrie)生于1860年5月9日,逝于1937年6月19日。他的小说属于“菜园派”,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最著名的是幻想剧《彼得·潘》(1904)。另外,尚有社会喜剧和融幻想剧与社会喜剧于一炉的剧作多种。例(5)中的Joe Millers源自1739年,约翰·莫特利(John Mottley)假托当时著名喜剧演员Joseph Miller(1684~1738)之名编了一部笑话集Joseph Millers Jest-Book,后人遂以Joe Miller指“陈旧的笑话”。例(6)Brownie是苏格兰传说中善良的小精灵,淘气鬼(见Hobgoblin)的一种。穿棕色制服的,7~10岁的女童子军,她们夜间帮人做事。例(7)中Peter和Paul均为西方人名,在句中的意义已发生变化,已致整个习语转义为“借东还西,挖肉补疮”。
二、关于“sweet sister”之类的译文
从教材编者所提供的译文来看,“sweet sister”似应译为“姐姐”,也许会有人表示不赞成。“sister”是不是“姐姐”我们暂且不说,因为西方人的亲属称谓向来是很模糊的,除非在“sister”或“brother”之前加“big”。课文中的“sweet”是否要译呢?难道它只是一种虚设吗?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sweet”的译法有如下几种。
(一)译为“甜,淡”
(8)Everybody has to drink sweet water each day.(每个人每天都得喝淡水。)
(二)译为“可爱的,讨人喜欢的,亲切和蔼的”
(9)He began to pine for the sight of his sweet partners face.(他开始渴望看到他那可爱的舞伴的脸庞。)
(10)My grandfather is a sweet old man.(我祖父是个亲切和蔼的老人。)
(三)译为“沁人心脾的,惬意的”
(11)The swans had gone out onto the opposite bank,the reeds smelled sweet,a faint breeze touched the skin.(水中的白天鹅已经爬到了对面的岸上,池边的水草散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
(12)It is a sweet revenge.(那是一种惬意的报复。)
(四)译为“漂亮的,恬静的,妩媚的,体贴的”
(13)You neednt be afraid of your own sweet flower-gardens being neglected.(你不用担心你那漂亮的花圃会荒废。)
(14)But you have been very sweet to them.(不过你对他们很体贴。)
综上所述,“sweet”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它会有不同的译法。它需要人们对语言做出具有某种程度的理解,而对词汇的理解与一个人的知识、判断以及处理问题的策略密切联系,一旦受到某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就会造成因判断失误或处理问题的策略发生偏差而导致误解,从而产生误译。漏译的原因至少有两种,一种是无意中因疏忽而漏译,另一种是有意漏译,原因是难度很大,无法翻译,或不便翻译。笔者认为出版社提供的译文应该说由疏忽造成的。其实,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稍加理解与分析,原文中的“sweet”是很容易译出来的,如“and he had a sweet sister two years older.”可译为“他有个比他大两岁而又体贴人的(或可爱的)姐姐。”
参考文献:
[1]曹焰,张奎武主编.英汉百科翻译大词典[Z].北京:人民日报出
版社,1995.
[2]潘耀瑔,盛丽生等.英语习语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李延林,李玮等.英汉翻译技巧教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
[4]李延林,刘丰玲等.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
出版社,2013.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篇7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习语的表达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习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的了解他国文化习俗信仰的同时, 更要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和精髓, 使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更好, 更有效地交流。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1、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 英国人与中国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为英汉习语加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英国因其为岛国的独特特征, 与海洋和水有着不解之缘。因此, 许多英语习语与大海和渔业有关, 如to keep ones’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另有企图) , to sink or swim (不论好坏, 沉浮全看自己)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然而自古以来, 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依靠土地繁衍生息, 从而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占据了汉语习语的一大部分。最常用的有“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等等。比喻某人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中的习语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而不能翻译成“挥金如水”。
2、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
俗话说:“生活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存环境也会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 所以生活习惯上的种种差异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习语。英国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 畜牧业又在英国农业中占首位, 因此, 牛奶和面包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食物。在英语习语中, 如to earn one’s bread (赚钱糊口) , 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 (抢别人的饭碗) , 如此的习语随处可见。而在中国, 由于水稻栽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 大米是传统的主食, 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与“大米”和“饭”相关的习语, 如“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等等。
3、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汉语文化中“狗”被视为卑贱而令人厌恶的动物, 因此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色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等。而在英语民族却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色彩。如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的“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相当于“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神话中的“龙”在汉语中是一个很神圣又神气的象征, 例如:“龙腾虎跃”, “龙马精神”“龙的传人”等, 然而在英语当中, “dragon”却指代一种口中能够喷火的动物, 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因此, 在英汉语翻译中, 要特别注意特殊动物词语意义的比对, 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原则, 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家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严复提出的“信, 达, 雅”翻译标准, 张培基的“忠实通顺”翻译原则等。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变动和解释。至于翻译的方法, 最常用和最熟知的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替代法。直译法一般是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是最常用的;但是一般的语言表达除了表面意思, 还可能有隐含的意思, 要将其言外之意翻译出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直译法
著名的语言大师刘重德说过翻译有三个目的:忠实原文内容;反映外国风情;吸收新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是翻译的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严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指称意义的方法, 即指按照文字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 例如:李阳的疯狂英语的信条是:“我爱英语, 我爱丢脸”这句话可直译为:“I love English, I love losing face.”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为:“a paper tiger”外国人听来很形象生动, 并且觉得很传神, 所以现已在英美语言中正式地应用。当有些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并易于推断的时候, 也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to wash one’s hands”表面意思是“洗手”, 实际是表示“停止”,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金盆洗手”一样。原习语中虽然没有“不干”的字样, 但是我们看到洗手, 也会把它理解为“洗手不干”。再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因为人们不会把这句话当成是去罗马这个国家要走那条路, 所以即使是直译也不会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 习语是人类生存发展文化的产物, 由于诸多文化因素差异导致对习语文化的翻译理解很有偏差, 直接破坏了不同文化间和谐地交流。因此, 能够正确掌握习语翻译的方法对于励志学好英语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短小肤浅, 只是对于漫长习语文化的小小探究, 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进一步探索语言博大精深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思果:《翻译研究》, 中外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篇8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 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 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packed like sardines (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很不自在) , as mute as a fish (噤若寒蝉) , 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其他事要做) 等。大多数此类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习语, 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汉语中许多习语都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 如: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根深蒂固、挥金如土等。
(二) 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因此,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 (得非所求) , an eye for an eye (以眼还眼)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等都与上帝或圣经有关。
(三) 历史典故方面的差异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 其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还有大量的习语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来自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 (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 ,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
(四) 价值观念方面的不同
价值观念也表现在习语上。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 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 “谦虚”被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 例如“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等。此类习语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国家,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观念。在许多英语习语中, 对“自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 (谦虚的狗没有肉吃) 。这样的习语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被理解的。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一) 直译
所谓直译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结构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比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can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白刀子进去, 红刀子出来。 (I’ll) bury a white blade in you and pull it red.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
另一些英语习语, 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 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这类成语中, 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 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例如: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 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但是, 直译必须以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为前提。
(二) 意译
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 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借用, 就得用意译法。例如:三国典故里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习语, 如果直接译为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 可能令人费解, 因此可改译为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又如, “她怕碰一鼻子灰”可译为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再如:
a wet blanket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
(三) 借用
英语里有一些习语和汉语的某些习语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 表达的喻意也相同或相似。这时, 就不妨相互借用同义习语来译。例如: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原形毕露showone’s true colors
新官上任三把火Newbroom sweeps clean.
(四) 加注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 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也常采用直译, 但需要加注, 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例如:把“八仙过海”直译成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而不介绍“八仙”是很难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理解其义的。所以加注:“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
(五) 省略
汉语习语有很多对偶结构, 前后两对含义相同, 而英语中一般没有这种形式, 因此翻译时只需译出其中一对即可。如:
无影无踪without a trace
断子绝孙to die sonless
愁眉苦脸gloomy faces
汉语中的歇后语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类似的形式, 译时可只将后一部分译出, 而将前面的比喻省略。如:
竹篮打水, 一场空all is lost
小葱拌豆腐, 一青二白very clearly
(六) 再造
有些习语无论直译、意译, 还是加注、省略都难译出满意的效果, 就得使用再造的办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will be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昨天成历史
明天很神秘
今天称现金 (今)
所以是份礼
还有一些习语玩的是文字游戏, 如:
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anger前面只要加上个“d”就是danger!如果意译成“生气离危险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可以, 只是把原句的文字游戏的风格弄丢了。如改为汉语习语的“忍字头上一把刀”, 就既保留了原文的含义, 又保留了文字游戏的风格。这样的翻译堪称绝妙。
综上所述, 英汉习语汇集了大众的智慧, 把丰富多彩的内容高度浓缩, 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语言形式之一。翻译英汉习语时, 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神韵及其民族特色, 而又不能死译、硬译、字字对译。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今, 学习者要想熟练掌握习语的翻译, 不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西方社会发展、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必须懂得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 同时加强两种语言的修养。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习语, 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格言及典故等。而汉语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方言及歇后语等。英汉习语数量繁多, 历史悠久, 大都源于生活。由于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语中大部分习语都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汉语习语。反之亦然。所以习语的翻译应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主要有直译、意译、借用、加注、省略、再造等方法。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3:160.
[2]吕瑞昌等.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12:137.
[3]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3:184.
[4]郝丽萍等.实用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7:234.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1.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 (1871) 一书中, 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 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 英汉习语所反映出的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 ead ab ov 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 o a s u m m e r's d a y?/T h o u a r t m o r 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1.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 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 o g, “累极了”是d o g-t i r e d。
1.3 宗教信仰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1.4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 ra's bo x (潘多拉之盒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2.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在翻译的方法上,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且没有绝对的界线。大到一部作品, 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一件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 又有意译,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我们认为, 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 就直译, 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 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2.1 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 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E a s y c o m e, e a s y g o与“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x amp le is b 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 略有差别, 隐含意义相同, 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 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方式。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 o R o m 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再如以下几例: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ev 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译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 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2 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隐含意义。如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 读者会不明白,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 若译为“到什么山, 唱什么歌”, 则更为形象生动, 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 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 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 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 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 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 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 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 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 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 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译出隐含意义:“跟你说别人坏话的人, 也会说你的坏话”。
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 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译为:“我们常吵吵闹闹, 但仍很相爱。”
2.3 其它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 字面意义相同, 隐含意义 (包括褒贬意义) 却相去甚远, 不能互译。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 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may, 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发指”, 前者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 而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 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含有贬义, 而汉谚“说曹操, 曹操就到”并无贬义。把“雨后春笋”与lik e mush ro o ms相对应也是不合适的, 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 且有很强的生命力, 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翻译对外出版公司.2001.
[3]肖辉.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J].语言与翻译.2001 (3) .
[4]许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4) .
[5]张泽乾.翻译经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篇10
1 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分析
1.1 价值道德观念差异
1.1.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西方社会宣扬个性民主和自由, 强调自力更生的个权主义。中国儒家文化强调整理利益, 个体的权利服从于整体的利益。在中国的谚语中, 有很多反映先人后己, 善待别人的思想, 而西方则不然, 即先从自我出发再想到家庭、集体、国家。如: (1) Aid yourself and heaven aid you. (欲要人帮助, 首先要自立。) (2) If each would sweep before his own door, we should have a clean city. (户户门前扫清, 整个城市干净。)
1.1.2 享乐主义的差异
汉文化相信“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而美国人则奉行及时行乐的思想, 如习语:“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e die. (吃喝玩乐吧, 明天还不知道是死是活。) ”
1.1.3 爱情观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礼教文化中婚姻让父母做主, 听媒妁之言, 然而西方社会早在文艺复兴时期, 就鼓励人们追求自由, 追求人性解放, 提倡自由恋爱。如习语:Love is free. (爱情是自由的。)
1.2 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语与风俗习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社会风俗习惯与习语相辅相成, 彼此影响。例如:
(1) There is no crying over spilt milk.这条英语习语, 将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牛奶饮食运用进来, 比喻“为无可挽救的事情伤心事没用的”, 类似汉语习语“覆水难收”。
(2) 此外中西方对动物的形象、特征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 Every dog has its day.这条英语习语, 主要翻译为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他们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然中国人多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如狼心狗肺, 狗嘴里长不出象牙。
1.3 宗教信仰差异
西方奉行的是基督教, 认为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创造者和主宰者。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算不如天算, 讲究因果报应, 重视劝人珍惜光阴, 及时行善。
2 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习语既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它们是流传已久、约定成俗、具有完整而独特意义的词语, 一词与一般的语言形式有不同的特点。习语同时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这构成了翻译中的困难, 既难于理解, 又难于表达。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译文的好坏, 因此习语的翻译不容忽视。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忠实反映原文的面貌。现简单归纳为下几点。
2.1 直译法
直译并非是逐字逐字死译或硬译, 而是在符合译文语言表达习惯的前提下, 照字面翻译, 在译文习语中仍保留原习语的比喻或形象以及民族文化色彩。英汉民族在情感体验及社会经历方面有相似之处, 英语习语中有部分的习语, 他们的字面意义和喻义都和汉语习语相近。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 可尽量采取直译方法, 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传达到译文中, 尽量减少翻译中的损失。
(1)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在最后, 谁笑得最好。
(2)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3)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and a long task proves a man’s heart.
采用直译法可以保留原习语的形象和色彩。在汉译中, 采取直译法, 可以把中国特色的习语的形象和文化色彩在译文中保留下来。
2.2 借用法
有的英汉习语不但有相似的内容和形式, 并且还具有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可谓异曲同工。对这些对等或基本对等的习语, 我们即可采用借用的方法, 即套用目标语中意义和功能相似的习语来表达原习语。
(1)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2) to kill two birdswith onestone一箭双雕。
(3)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4)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一丘之貉。
(5) to have an old mind on young shoulders.少年老成。
(6) You can 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海水不可斗量。
2.3 意译法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 有些英汉习语在互译时无法保留原习语的字面意思及形象, 这时候可用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形象来代替原语形象, 从而转达出原语的喻义, 以保持原文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1) 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2) Fool’s 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3)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毫末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总是生。
(4) If you don't make progress, you will fall behind.学如行舟, 不进则退。
(5)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6)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2.4 添词减词
汉语习语多数是四字结构或对偶形式的, 它的优点是结构整齐对称, 言简意赅。但翻译成英语时, 有时候仅从字面上去翻译, 并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内在思想翻译出来。这时应多领会其实质, 考虑到习语蕴涵的文化色彩, 适当添词或减词。例如:
(1) Like birds startled 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 string.惊弓之鸟。
从字面上看, 译文加了twang一词, 使译文生色不少, 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班门弄斧。
例 (2) 如果不在译文后面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 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不知道Lu Ban是何许人, 也就很难领会原习语隐含的意义了。
(3) 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这句习语英译时只用“inexhaustible”一词就可以把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不需怎么翻译。
(4) Her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2.5 借助语境
除了上述所说的几种习语翻译方法, 我们还应注意对同一个习语的翻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必须根据上下文和具体语境, 灵活地加以处理。请看下面的例子:
(1) At the party instead of bidding the host godnight, he took French leave.晚会上他没有跟主人道晚安就不辞而别了。
(2) Many of the boys at the school took French leave to go to the football match.很多男孩逃课去踢足球。
take French leave是英国人创造的讽刺表达, 一般情况下表示别人“不告而别”, 是很没礼貌的行为。不过在不同的情境下, take French leave可以表示不同意思的“离开”, 比如上例 (2) 中译为“逃课”才完全符合语境。
综上所述, 英汉习语的翻译, 可以先考虑直译或借用;直译和借用都行不通时, 可考虑意译。同时还要考虑习语所在的具体情景语境。总之, 习语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 而要力求把习语的深层含义与文化内涵传达出来。要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其深刻的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既要认识英汉习语文化的共性, 又要仔细辨别其个性。从而更好的让中国人通过英语习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帮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习语, 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杨善江.英语习语汉译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篇11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图式理论 翻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惯用语、俚俗语、成对词,等等。文化差异会使人们在认知上产生不同的认知图式,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必然会给翻译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图式理论对翻译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主要研究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一、图式理论
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在1932年出版的Remembering一书中认为“图式是过去映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一种“知识结构”[1]。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人脑中已存的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一系列过程。因此,读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有关键的作用。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形态以图式的方式存储在记忆中,就形成认知文化图式[2]。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事物的过程需要原有图式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同理,翻译过程也需要源语和目的语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匹配和整合。在整合之前,译者要将新信息与脑中图式进行连接,搜索合适的认知图式以完成实例分析。当语义输出不完整时,需要适当地发展、扩充语义。在翻译过程中,语境理解至关重要。实现交流取决于语言背后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因为翻译除处理文字和推敲意思外,还要考虑原作类型和文化等因素。译者原有认知图式会对翻译过程产生干预。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翻译时要综合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图式差异,对英汉习语地道译文的产生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传播,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不同图式对照下的翻译策略
1.认知图式相同或基本相同——直译法
不同民族之间之所以相互沟通,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习惯,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相同的文化认知基础[3]。认知图式相同是指一种不同领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相同认知的情况,尤其在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上具有相同的看法。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W.Whitman)曾说:“英语的根基宽广而低下,靠近土壤,英语里交织者普通人民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需求与满足。”[4]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当中创造了习语。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就能说明这一问题。关于“打铁”的生活经验,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知道打铁要趁热,也就是说在打铁方法上人们的认知是相同的。当出现类似于打铁的认知图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时,英汉习语的形式和内容会相同或相似。这时常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为“趁热打铁”。类似的习语还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生活中可能都出现过类似于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事情,最初是指打中两只鸟的意思,只是后来引申为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好处的意思。),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伪君子)等。
2.认知图式冲突——套用法
中英两国在自然环境、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各具特色,这一事实导致认知圖式冲突。认知图式冲突是指一种不同领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有完全不同认知的情况。例如,“狗”在中国是贬义的,很多含“狗”的词如狼心狗肺、狗腿子、走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多指坏人坏事。而“dog”在英国却含有褒义,多指忠诚的朋友、幸运儿等。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日)。同样是“狗”,却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另外,“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认知也是相冲突的:中国的龙是神圣的,含有“龙”的习语大都是褒义的,比如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飞凤舞等;英语中的“dragon”却是邪恶的代表,指不好的事物。如,“a dragon around place”用来形容“很跋扈的人”。当认知图式冲突时,可采用套用目的语中和源语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进行翻译,往往可以牺牲形式保留内容。如,“a new broom weeps clean”形式是“新扫把扫地干净”,内容却含有一种装腔作势,显示威风之意,这个意思正好和汉语里“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思相近,故套用“新官上任三把火”进行翻译。体现该翻译策略的英汉习语还有: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不为风尾,字面意思是说做狗头要比狮子的尾巴好,如果直译成汉语会与汉语表达习惯不符,这时套用“宁为鸡头,不为风尾”翻译会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等。
3.认知图式空缺——直译加注法
由于说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同语言表达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一种语言所传承的文化含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也没有相应的表达方法,在译者的大脑中根本无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图式[5]。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图式时,就会出现认知图式空缺的情况。认知图式空缺是指一种事物认知在另一种事物认知中根本找不到的认知情况。
中西哲学观、价值观、经济制度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发源于儒道文化,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源头使得很多图式根本无法对照,形成空缺。如,Adam’s apple(喉结)来源于《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偷吃苹果时卡住了喉咙的故事,这在中国文化中根本没有相应的文化图式。同样,汉语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图式。因此,是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dragon,to expect one’s daughter to be phoenix”的。如果这样翻译,会造成英语国家人们的理解困难:为什么想要自己儿子成为邪恶的龙,女儿成为凤凰呢?认知图式空缺的英汉习语翻译比较复杂,为了保持内容意义的完整,多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如,“as rich as a Jew”译为像犹太人一样富裕(古代犹太人多因盘剥蓄财,所以犹太人成了富人的代名词),black horse黑马(起初不为人知,后来意外取胜的人),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代表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等。
三、结语
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英汉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针对不同的图式,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套用和直译加注。在找出中西语言翻译转化的基本规律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此外针对习语的民间性、修辞性、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使非母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更高效地进行文化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图式作为翻译的媒介,有利于探究语言翻译的基本规律,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999.
[2]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3]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19-22.
[4]Funk,W.J.Word Origins and Their Romantic Stories,New York:Bell Publishing Company,1978:2.
[5]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28-31.
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别 篇12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别
(一)历史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别。
历史和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这样,汉语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说。在英国历史上,不列颠曾被罗马人占领近四百年,罗马文化给英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这样,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二)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别。
英汉习俗差别是多方面的。英文里fruit(水果)一词来自很早以前的拉丁文里的动词“享受”。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香蕉、苹果、橘子、樱桃、桃子或葡萄等水果放在果盘里看起来都十分吸引人。因此,有关水果的俗语往往是具有一种肯定和完善的含义,例如:peaches and cream。大家知道peaches就是桃子,cream是指奶油。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有人可能会问:桃子和奶油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实际上,西方人吃很多东西都喜欢和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三)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而大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特点也产生了许多英语习语,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样正确)。在这里,下雨是正常的,不下雨反而反常。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这条习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去,胜利就会到来。再如英国人在说“我不太舒服”的时候,经常会用:under the weather,这是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导致的其岛内天气多变,而中文中则无这一说法。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因为这个习语用的人多,表达力强,就从海上走上了岸,表示人的其他活动: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等。比喻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以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习语,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价值取向不同。
价值取向也表现在习语上。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谦虚”被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而“自知之明”则是对谦虚这一美德的赞颂。此类习语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国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谦虚”被认为是“自信”的反义词,在许多英语习语中,对“自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然而这样的习语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理解的。
思维方式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上。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如果斤斤计较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译文的语言表达如果连“贯通”都做不到,读者还怎么去“融会”?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但由于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有时如完整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其结果往往是引起理解上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意译”,即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
(一)直译———实际意义与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英语成语中有不少在比喻上和汉语成语十分相似,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相似的汉语成语来翻译,比如说:
pull sb.’s chestnut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两鸟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有一些英语习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在这类成语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例如: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tower of ivor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
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谜———比喻难解之谜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
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但是,这样做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不能过分影响理解。在直译很难达意时怎么办呢?那就使用意译。
(二)意译———实际意义相似,表现形式不同。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如果直译影响了理解,就得改用意译,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当然,“直译”、“意译”也只是为了方便分类而武断的粗线条概念,理解还是因人而异的,也有一些介乎两者之间的情况。如谚语“Bury the hatchet”,如果译成“埋葬战斧”,容易让人联想到中文的“飞鸟尽,良弓藏”或者是“刀枪入库”,因而理解成抛弃功臣或和平麻痹。但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偃旗息鼓的意思。又如英文妙语“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s going.”原意为:当前途变得艰难,才能从困难中得到磨炼。两处所用“going”和“tough”不仅词性分别不同,意思也不尽相同,还是意译成“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来得生动达意。
有些汉语习语带有很浓的中国文化色彩,在翻译时,如若按照字面直译,会让英美读者感到十分费解。因此,简洁的意译更容易为读者接受,例如:三国典故里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习语,如果直接译为“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可能令人费解,因此可改译为“suffer a double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
以上此例算是“直译”还是“意译”?既相当“直接”又准确“达意”。只是对原句的情景稍作变通而已。真正从事翻译实践的高手似乎很少受制于理论束缚。最终的翻译质量还是落实在双语基本功上;而无论直译、意译还是有机结合,美感效果也是见仁见智的。
(三)直译、意译之外———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
有些习语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难尽人意的,就得想想其它办法解题。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习语中众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
[2]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报, 2002, 2.
[3]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6, (11) , 2.
[4]Translating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
[5]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
[6]梁爱民.汉英习语语言文化渊源新探[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6.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增订本)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
[8]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 1.
[9]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2003, 1.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推荐阅读: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08-03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07-23
英汉成语习语07-10
英汉动物类习语09-13
英汉习语的差异11-27
英汉口译常用谚语习语05-29
英汉习语中的宗教文化08-27
英汉习语喻体选择制约因素探源10-03
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11-16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互译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