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2024-07-26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精选6篇)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篇1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形, 存在于世界多个民族语言中。委婉语在翻译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委婉语的社交意义被忽略而导致翻译不够完美。它从委婉语的定义, 应用范围方面探讨了英汉委婉语的异同点, 并且介绍了语用翻译方法的定义及翻译策略, 望能为委婉语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对比,语用翻译

1 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是语言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形。人们在日常交际时, 倾向使用直接语与进行交流, 特别是与相熟之人交流时, 直接语的使用率会达到最大值, 在于陌生人或者关系不很紧密之人交流时, 会出于礼貌使用更正式的语体进行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需要将特定对象进行委婉叙述, 从而形成了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隐性表达, 它体现了社会属性, 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具有着重要的语用意义。不同语言的表达不同, 但是在委婉语的使用方面却有着一定范围内的共性。

1.1 汉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

自委婉语出现以来, 作家和语言学家对其的研究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关于委婉语的定义也迟迟不能达到统一, 因为语言在随时间变化, 委婉语更是不仅跟随语言变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进行调整。委婉语的范围也一直在扩大, 所以对委婉语的定义语言学界的结论也并不相同。在汉语中对委婉语的研究一直是在修辞学范围内的, 把委婉语当做是一种修辞, 研究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 怕得罪统治阶级, 以致惹祸, 所以说话时, 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古汉语修辞》中是这么说的:在一定语言环境里, 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的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 便不直说本意, 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 这种修辞方式叫委婉。

《中华大词典》和《辞海》 (语言文字分册) 对“婉转”的解释是一样的:不直说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这几个对委婉语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从修辞范围内给委婉语下的定义, 委婉语在中文和英文行文中出现时我们统一称之为一种修辞格, 是作者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语言效果。确实如此, 因为文章本身是一种特殊的非言语的交际体, 受众是读者。但是修辞格是不能将委婉语完全涵盖的。委婉语作为修辞的使用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使用处可以不用委婉语的作者为了达到特殊语言效果而使用, 这就有点扭曲了委婉语内在的定义, 委婉语的使用不仅是根据特殊语言效果达到的, 更多的是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

1.2 英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

英语中所谓的“委婉语”是单词“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euphemisos, “eu”表示”good/well”, 中间词干”pheme”表示speech/speaking;“euphemism”is the 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substitutes another one that one thinks to be offensive or vulgar.

George Blunt是最早使用这个词的西方学者, 他给euphemism下的定义是:“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斯托克和哈特曼著的《语言和语言学词典》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这个解释和中文中对委婉语的定义基本相同, 都是指用使人更容易接受的说法替代粗俗的说法。但是和中文定义也有些不同, 中文中委婉语的使用起源于一些国禁语, 避讳语与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英语中所谓的国禁语要少的多, 委婉语的用法跟交际联系更加紧密。

2 委婉语的应用范围

2.1 英汉委婉语的共同使用范围

1) 避免忌讳

(1) 表达死亡

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是人类不能逃避的可怖现实。人们惧怕死亡但不得不面对死亡, 所以死亡是人们不愿意提到的词汇, 所以使用委婉语避免直接使用。

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pass away, pass on (去世) , depart (逝去) , perish, to go west (魂归西天) , join the majority (逝世) , end one’s day (寿终正寝) , be gone (离世) , climbed the golden staircase, , sleep the final sleep (终眠) , meet one’s end (生命终结) , breathed his last (断气) , bit the dust (死去) , be called to the God (被上帝召唤) , join the angles, go to see one’s Maker (去见造物者)

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坐化”, “涅槃”;道家称之为“驾鹤西游”, 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皇亲国戚为“薨”;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正寝”;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人在壮年时死亡为“英年早逝”;美人死亡作“玉陨香消”, 突然死亡称为“暴毙”。

中文和英语中对死亡都有不同委婉语的表示,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英文中表达了一种在世之人对死去之人的良好祝愿, 而中文中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去世者有不同的委婉语, 更多的和中文中的习俗有关系。

2) 避免粗俗

(1) 排泄行为

如果用直接语表达会让人不快, 产生恶心的联想, 所以两种语言都有相应委婉语。

英语中有:to answer a nature’s call (人有三急) 、to spend a penny (花一个便士) 、to powder one’s nose (擦点粉) , go to the washroom (去洗手间) , to go somewhere else (去别处) , have a BW (运动肠胃) , do one’s business (办点儿事) , to pay a call (拜访一下) 等。在与人交谈时可说:where is the restroom? (请问洗手间在哪) May I be excused? (我可以离开吗?)

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 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

(2) 怀孕

英语中有:to be in a family way (妇女因怀孕而体型臃肿) 、to 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妇女怀孕处于碰不起的状态) 、to be well-along (因怀孕而产生心满意足的感觉) 、to be expecting (a baby) (盼子) 、to have a blessed event (有喜事) 、如女子未婚先孕的情况下则为“She is in trouble”

生孩子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汉语中不能直接说出来, 而要换言行之。这主要是由于民间说法认为求子要悄悄进行, 若太宣扬会吓到送子观音送来的孩子从而失了福气。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有:有喜, 有了, 有孕, 身怀六甲, 要当妈妈了、吃酸了、身子不方便、等等说法。但是“有喜”这个词还是能反应出中国人对于生产, 延续后代是非常欢喜的。

3) 出于礼貌和尊敬

出于礼貌和尊敬是委婉语最为广泛的用法, 交际中人们遵循礼貌原则, 常用客气恭敬的语言来表达礼貌和尊敬。

(1) 称谓

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堂”, 尊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家里的长辈前加上“家”, 如“家父, 家母, ”家中晚辈为前加“舍”, 如“舍妹, 舍弟”;谦称自己为“在下, 鄙人, 小弟”;谦称自己家人“犬子, 小女, 贱内”;这些称谓在英语中是不存在对应词的,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文中在称谓方面的规定比较细致和严苛,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所使用的称谓不同, 这点和日语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英语中就少有这么细致的分类。

英语中称先生用“Mr.”小姐用“Miss”, 女士用“Mrs.”His, Her, Your后面加上“Highness, Majesty, Excellency, Honor表示尊称。

这点也可以看出来中英文的差别, 中文在称谓方面的细致分类和英语中一词多用的特点, 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加以注意。

(2) 对生理缺陷者或某方面不足之人的称呼

英, 汉语中常用委婉语来指代人体身体生理上的缺陷, 因为对生理缺陷不加修饰而直言是非常容易伤人感情, 也很容易引起交流上的不快和冲突。

在英语中, 人们不会使用crippled (瘸) 、blind (瞎) 、deaf (聋) 、dumb (哑) 来称某个人, 而统称他们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 (残疾人) 。另外每方面有缺陷的人还有单独的说法, 比如智力缺陷就称为“mentally-challenged”, 人们常在缺陷后加上“challenged”这个词来形容某人在某方面有缺陷。

中文中, 人们忌说“瘸”, 而用“腿脚不方便”来代替。人们不说“瞎”, 而用“失明”或“”双目失明的人;人们常说人“说话比较慢”, 而不用“口吃”或者是“大舌头”。

(3) 老

很多外国人对于老年人有着非常刻板的印象, 认为他们是唠叨, 迟钝和固执等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宣传尊老的传统思想中, 老年人士经验丰富, 资历高, 值得信任者的代名词。这是英汉文化上的不同处之一。

人们一般会避免称老年人为“老头子或者是老太婆”, 而说senior citizens (年长者、老年人) ;the golden ages;the mature;seniors;elderly (年长) 或advanced in age (高寿) 来表达。而在中文中, 很少有对老的避讳, 中国人觉得年龄越高受到的尊重也应越多, 所以并不忌讳, 也不存在不礼貌的感觉。

3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

3.1 语用翻译的定义

语用翻译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翻译方法, 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 对语用翻译这个概念比较受到认同的解释就是将语境以及相关翻译属性考虑在内的一种翻译方法。

语用翻译是一种依靠语境理解原文和决定翻译技巧, 通过语用语言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选择达到最佳语境效果的译文的翻译方法。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语境,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其社交语用价值, 这种做法对委婉语翻译至关重要, 因为我们在前文中就提到说委婉语代表了一种社会属性, 因此理应将社交价值考虑在内。

语用翻译可以说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一种新的结合, 运用语用学的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而关联理论就成为了指导语用实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联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翻译之前要仔细地体会和考虑语境, 寻找最佳关联, 另外, 译者也要调动自己所学所知尽可能地将译文与自己所知相联系。

3.2 语用翻译的策略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 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汉英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但是在委婉语使用的这个范围内, 目的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了将不易被人接受的语言形式换成令人好接受的形式, 所以在英汉委婉语互译的过程中, 在能确切表达原文意思以及不违反语言规律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直译。

比如:to be no more=没了, eating for two=吃双份饭 (怀孕) , to lay down one’s life=献身, Go to another world=去到另一个世界, go to heaven=升天, 进天堂, go west=归西天, to be with God=与上帝同在

(1) 就就在在这这年年十十月月, 大宋天子驾崩了。 (徐飞《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At tenth month of the year, the Song Emperor ddiieedd.

(2) 看看三日的光阴, 凤姐宝玉躺在床上, 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 忙的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了。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译文:By the third day the patients were lying at death’s door and the whole household despaired.Then, as all hope was relinquished, preparations were started for the ffuunneerraall.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2) 意译

意译是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语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中英文在表达形式和蕴含文化上还是很有差异, 所以直译法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还是是要考虑中英差别, 采用意译的方法。

比如:make contributions=上厕所, powder room=女厕所, to spoil a woman’s shape=怀孕

例:王夫人向贾母说:“这个症候, 遇着这样节气, 不添病, 就有指望了。”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 岂不叫人疼死!”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译文:”It’s a hopeful sign, ”Lady Wang told the Lady Dowager, “if an illness grows no worse at a season like this.”

“Yes, of course, ”replied the old lady.“If anything were to happen to the dear cchhiilldd, I’m sure would break my heart.”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此例原文中提及的“要有个长短”若按照直译法“长”和“短”甚至能译成“long”和“short”但这个说法在中文中有固定的意思表示死亡等意外事故, 所以这里采取了意译的手法。

4 结束语

汉英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 在表达形式, 蕴含文化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我们已经在汉英对比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致的工作, 从不同角度对于汉英之间的差别做了比较。委婉语作为语言使用中一种特殊的手法早就引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在对英汉委婉语做了比较之后, 我们也产生了英汉委婉语翻译的研究兴趣, 如何将这满藏文化内涵的委婉语正确地道地翻译出来成了我们新近研究的重点。在语用翻译出现之后, 委婉语的翻译找到了新的更合适的方向。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到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共性, 也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独立存在不同特点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卢书娟.从民族文化角度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

[2]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 2004 (4) .

[3]田九胜.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

[4]王鸽.汉英委婉语的对比浅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5]吴汉周.汉英委婉语及其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6]徐莉娜.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和语篇策略[J].中国翻译, 2003 (6) .

[7]阎玉涛.语用翻译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8]朱建, 孟建国.语用学的翻译原则——以《红楼梦》部分原句的委婉语翻译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6) .

[9]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Pe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 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10]Keith Allan and Kate Burridg.Euphemism&Dysphemism, Language Used as Shield and Weap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篇2

委婉语 (euphemism) , 或叫婉约语,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并被大众接受的, 带着强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 是指“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 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 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 用隐喻来暗示, 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 就是委婉语。委婉语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修辞上也叫做‘婉曲’和‘避讳’” (包惠南) 。英语中表达委婉语的单词为euphemism, 这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 (好) 和词根pheme (说话) , 意为good speak (说好听的或者善辞令) 。

简言之, 委婉即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不便直接表达的事物, 主要涉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理现象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敏感话题。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大量使用委婉语。它们通常生动形象, 指代明确,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 促进了人们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将从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异同点分析对比探究。

二、英汉委婉语相同点

1. 相同的历史起源。

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远古时代, 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们生存条件艰苦, 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 于是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惧, 即所谓的“灵物崇拜”;在这样一个对自然力不太理解的环境里, 语言往往也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这样, 语言就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于是语言中相应地出现了“语言拜物教”。出于对鬼神的敬畏, 神明与魔鬼的名字必须回避, 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 上帝的名字便是最大的禁忌, 随便提及上帝则会被认为是亵渎神灵, 人们不愿使用会“触犯”上帝和神鬼的言词, 而用委婉语, 如:使用the Creator (创造者) , the all-knowing (全知者) 代替上帝, 用the Evil (坏人) 代替撒旦, 用the gentleman black (黑衣绅士) 指代“魔王”。中国也是一个多神崇拜且宗教信仰较多的国家, 人们忌亵渎神灵, 对自己信奉的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生怕因此遭神灵惩罚。例如在东北某地区, 当地老百姓把某些崇拜的动物视为保护神, 并供奉为“山神爷”或“山君”, 而不直呼其名。

2. 产生的相同心理基础。

语言不仅是社会产物,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同时还是心理现象的产物, 而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存在于不同社会中, 则是社会心理的反射。

人们使用委婉语, 主要出于三种心理因素的考虑:避免禁忌、礼貌及掩饰。其中, 英汉委婉语共同的心理基础主要是“避免禁忌”和“礼貌”, “掩饰”在英语委婉语中则表现更为显著。

(1) 避免禁忌

“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心理基础, 委婉语来源于迷信及宗教禁忌, 人类文明早期, 由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鬼神的恐惧, 人们使用委婉语来指称这些事物和现象, 以免招致灾祸, 这便是人们对英汉委婉语的最初心理。在现在的生活中, 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 但为了交际又不得不提, 因此与之对应的委婉语应运而生。例如, 在英汉文化中,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思想普遍存在, 生病和死亡则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话题。英语中表达“死亡”时, 人们多数使用go, depart, 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pass away, be in (go to) Heaven, bewith God等委婉语来表达;而在汉语中人们也用“去世”“安息”“寿终”等词来代替“死”。人们也常用“不舒服”、“He doesn’t feel well.”来表达“生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使用委婉语最基础的心理因素———为了避免忌讳。

(2) 礼貌

“礼貌”是产生委婉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说忌讳是对“不快”之事的回避, 那礼貌则是对“不雅”之事的回避。根据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为了避免粗俗和失礼, 使用更加优雅的说法, 或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和尊重听话者或话语涉及到的对象, 在语言形式上采取优雅赞美对方和自谦取悦对方的手段, 有效调剂人际关系, 以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比如, 现代女性都喜欢自己有苗条的身段, 对于一位身体肥胖的女士, 人们更愿意说她put on weight (发福了) , plump (丰满的) , chubby (圆脸的) , 而不会直接用fat直接说她“胖”。人们也会用委婉语来称呼一些行业的体力劳动者, 英语中用sanitation engineer (清洁工程师) 代替garbageman (垃圾工人) , 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 (餐具维护者) 代替dishwasher (洗盘子的) 。汉语中也存在这类词语, 人们忌言扫大街的, 而说环卫工人;忌言剃头的, 而称理发师;忌言看孩子的, 而说家庭保姆。这些委婉的说法都是出于礼貌心理, 不仅避免了交流过程中的不快, 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和面子, 而且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了礼貌、高雅的印象, 促进了交流。

3. 相同的构造原则。

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 但一般都遵循几个基本的构造原则。所有委婉语的构造都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动听原则。

(1) 距离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将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事物等同了起来, 在社会交往、语言交际中, 委婉语在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 拉开这两者“距离”, 力图代替、掩饰、衰减婉指语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且这种距离拉得越大越显得婉转。

(2) 相关原则:人们不能随意选用任何一种表达法来表示委婉, 新造的委婉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原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 能为人们正确理解提供线索。距离原则要求所指事物与委婉语之间距离越大越好, 而相关原则则紧紧制约着它, 使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在正常语境下听话者所能理解的限度。

(3) 动听原则:要求委婉语具有一个较好的伴随意义, 能给人一种比较好的联想, 要比原表达法更“好听”一点。

4. 共同的应用范围。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 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各自社会背景中, 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其共同的使用范畴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有关迷信、宗教方面的委婉语。由于人类社会早起的语言拜物教, 委婉语最初来源于禁忌, 在英汉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都存在着关于迷信和宗教的大量委婉语。

(2) 有关生疾病、死亡的委婉语。人们都希望处在健康、年轻的状态, 从情感上不愿直接谈论关于疾病、死亡等话题, 更愿意使用委婉语, 目的是避免使用引起恐惧和不祥联想的话语, 使话题变得轻松, 以帮助人们尽可能轻松地面对现实。

(3) 有关生理行为、身体器官的委婉语。为避免交流过程中的尴尬, 在中西方文化中, 人们在提到身体的某些器官及生理行为时都会采用委婉的说法。

(4) 有关年龄、相貌等外观特征的委婉语。根据礼貌原则, 人们在提到长相欠佳、生理缺陷或年老的对象时, 为了避免使人难堪, 则会使用委婉语来描述。

(5) 有关贫富状况的委婉语。在中西方社会, 都存在着贫富差别, 在金钱万能的西方社会, 财富则意味着成功, 这一社会现实使得“贫穷”成为产生英语委婉语的一片沃土。而“钱财”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却曾一度为禁忌的对象, 因此对于“钱”有着许多婉称。

(6) 有关职业的委婉语。在社会生活中, 常常因为分工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相对于那些受过专门教育和技术训练而受人尊敬的职业者而言, 其他行业也纷纷冠以知识型人才的美称,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地位不断提高。

(6) 有关社会、经济生活的委婉语。当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 经济危机频繁,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贫穷、事业、工业萧条等, 中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媒体都会使用委婉语来报道, 以避免矛盾激化, 缓解大众的压力。

三、英汉委婉语不同点

如前部分所述, 中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有着相似的根源, 同样的社会心理基础, 遵循相同的构造原则, 从文化角度看,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英汉委婉语有如下不同。

1. 英语委婉语的宗教色彩更强烈, 汉语委婉语的阶级性更为明显。

从英汉委婉语的起源看, 最早都来源于禁忌。西方国家信奉基督, 上帝的名字是最大的禁忌, 就连taboo一词在波利西尼亚语种的原意也是宗教性的, 意思为sacred (神圣的) 或accursed (被诅咒的) 。与上帝有关的称呼都采用委婉语。例如, “死”的委婉语, 很多都是与宗教有关, 如be with God, be inHeaven, be in the arms of Jesus等。

传统的汉文化比较注重等级观念,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就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种种。例如, 在封建社会, 皇帝被认为是“天子”, 神圣不可侵犯, 因此皇帝的名字或同音、同形的字都是禁忌, 这就是所谓的“国讳”, 必须使用委婉语来避讳。例如, 为了避开秦始皇嬴政的“政”名, 将“正月”改为“端月”, “正直”改为“端直”。汉高祖名刘邦, 汉人便以“国”代“邦”, 先秦叫“邦家”, 汉代则改为“国家”, 并沿用至今。至于家讳或私讳也是源自于“忠”和“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宗亲长辈的名字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这是汉语委婉语阶级性的另一体现。再列举“死”为例, 由于不同的阶级地位, 有不同关于“死”的委婉语与之相对应:皇帝去世称为“驾崩”, 百姓过世则称为“千古”或直接用“死”字。

2.“掩饰”是英语委婉语中重要的心理基础。

与汉语相比, 英语中和政治相关的委婉语更为丰富。在西方的政治生活中, 言语常借助委婉语来自我美化, 掩人耳目。于是西方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成了委婉语的另一片沃土。例如, 在劳资关系中出现工潮时, 在谈到如何对付罢工时, 不说strikes (罢工) , 而说industrial action (工业行动) 。美国大城市里没有slums (贫民窟) , 而只有old, more crowded areas (旧的, 居民拥挤的地区) 。在政治、军事界, 为转嫁国内矛盾而将赤裸裸的侵略战争 (invasion) 美化成police action (警察行动) 或preventive war (预防性战争) ;通常用incomplete success (不圆满的胜利) 来代替failure (失败) 。Fowler在论及委婉语时曾风趣地指出:几乎每一件事———政府可能采取行动的不愉快事件, 都小心谨慎地称之为emergency。

尽管中国历史上, 集权统治下思想不自由, 人们语言表达有隐讳曲折的特点, 但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并不明显。这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3. 反映的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不同。

(1) 对待“老”的态度不同:西方社会因为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认为“老” (old) 便意味着对社会无用, 不再受欢迎, 因此在西方国家, 年龄是一个敏感问题, 人们都害怕被认为get old, 从而出现了senior citizen, golden age或feel one’s age这一类委婉语。而在中国文化中, 一直传承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老人被认为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因此加上“老”一字, 则显尊重, 例如, 称手艺好的长者为“老师傅”, 称有学问的老者为“老先生”, 称富有的人为“老板”。

(2) 对待“金钱”的态度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在英语中“poor”是一个可怕的字眼, 它意味着生活窘迫和社会地位地下, 为了缩小贫富人之间的差距, 大量使用了很多关于贫富的委婉语, 如needy, underprivileged, disadvantaged,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丰的人) , 而对于富人, 他们也喜欢被委婉地称作the less deprived (受剥削少的人) , people of means (有财产的人) , the well off (境况好的人) 。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崇尚勤劳致富, 而不是单纯把金钱看作推崇的对象, 在儒家思想里, 赚钱是低级的行为, 商人地位并不高, 因此, 汉语中关于贫穷的委婉语不多, 只有“拮据”、“手头紧”、“手头不便”等少数几个, 甚至对“钱”这个字眼也赋予了委婉的说法, 比如“孔方兄”、“大团结”等。由此可见, 对贫富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反差。

(3) 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至上, 人人注重自立, 因此在互相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是直接、公平。而中国人则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强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讲究谦恭礼让。在称呼对方或相关事物、行为时, 多用敬语, 对自己则使用自谦方式, 比如:贵姓—敝姓, 令尊—家父, 令堂—家母, 令郎—犬儿, 府上—寒舍等。在中国人看来, 言谈中表现出的这种谦虚或恭敬, 会给对方一种尊重感, 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汉语中多用“过奖了”、“哪里”、“惭愧”等谦辞来委婉回应别人的赞扬, 而英语中则以一句“Thank you.”欣然接受。在面对邀请或者要求时, 习惯上不直接给出答复, 只是用“我试试……”、“我尽量……”等回答委婉地接受, 而英语中则是“Yes, I will.”或者“No, thank you.”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 反映了西方人直率、中国人含蓄的不同思维风格。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 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 从中折射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对比了英汉委婉语, 就其历史起源、心理基础及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究, 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陆宇萍, 陈硕.英汉委婉语对比[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7]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领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 1999, (1) .

[8]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9]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3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起源,差异,翻译

一、英汉委婉语的起源

英汉委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在宗教、历史、民族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下, 英汉委婉语的起源各具特色。

1. 委婉语的宗教起源。

为了避免亵渎神灵, 所有国家的委婉语都与宗教信仰相关。英美是基督教徒, 英语委婉语最早就源于基督教禁忌。英语中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也都与基督教有关, 大部分反映了基督教对死亡的解释。例如, “to return to dust/earth” (归于尘土) 源于上帝对偷吃了禁果的亚当说的话。“睡眠”一词是《圣经》中常用作信徒的死亡的委婉说法。这在本质上强调了信徒希望复活的想法:believers will one day“wake up”out of death。还有其他表达, 如:be in/go to Heaven (进天堂) ;with their Father (与圣父在一起) ;with God (和上帝在一起) 都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死亡的委婉表达。同样, 汉语的委婉语也最早发源于宗教。但由于中国教派的多元化, 宗教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也存在多样性, 其中尤以道教和佛教最具影响力。如受道教影响的“成仙”“仙游”“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仙逝”, 受佛教影响的“涅槃”“归寂”“圆寂”“顺化”“成佛”“转世”“坐化”“升天”“灭度”“示寂”等对“死亡”的委婉表达。但由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基督教在英美等国家的地位, 所以和宗教有关的汉语委婉语远远少于英语。

2. 委婉语的历史渊源。

由于英语的开放性, 其语言中的一些委婉语是直接从其他的语言中借用的, 例如:rotund (肥胖) 、expectorate (吐痰) 、perspire (出汗) 源于拉丁语;toilet (厕所) 、interment (埋葬) 、indisposed (不舒服) 源于法语等;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委婉表达出自汉语古典。例如以死亡为主题的表达, “寿终正寝”是指自然老化死亡;“山高水低”或“三长两短”是指突然意外死亡, “香消玉损, 珠沉璧碎”是指一个美丽女人的死亡, “英勇就义, 为国捐躯”是指一个英雄为他的国家和正义事业死亡。

3. 民族和种族起源。

英国、美国民族结构均较复杂, 不同民族传统和价值观的相互整合导致民族间充满矛盾。美国社会更存在着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产生。吴松初 (2003) 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 ‘nigger’ (黑鬼) 在英国仍然是一个中性名词, 没有侮辱黑人的意思。不过, 自从这个词具有明显的歧视黑人的意思时, 大多数英美人开始使用一些其他的委婉表达, 如‘colored black’ (皮肤是黑色的) 来代替。”相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以汉语中关于民族和种族的委婉语不多。

二、英汉委婉语的发展趋势

1. 汉语委婉语的发展。

包含于语言中的民族情感是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表达了语言的意义和意图。何自然 (1997) 指出“语言不仅有其生理, 心理和文化基础, 也有其先验的基础。”语言和文化中的委婉意义是基于意图的情感结构。基于不同的意图, 我们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称谓。如:“清道夫, 环卫工人, 城市美容师”, 均指“清扫街道的人”。“清道夫”是一个古老的中文称谓。所谓“夫”, 一般指的是出卖劳动力的底层劳动者, 如“脚夫, 挑夫, 轿夫, 车夫”等。“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领导阶级的代称, 它的政治色彩与“环卫”一词相结合突出表达了“环卫工人”是领导阶级的意图。“师”是指“掌握了专门的学术或技能的人”, 如工程师, 律师和艺术家等。“城市美容师”这一称谓就更加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清洁工人的尊敬和对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清道夫”到“环卫工人”, 再到“城市美容师”,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劳动的尊敬。还一些其他称谓, 如“服装设计师”“服装裁剪师” (裁缝) , “美容美发师” (理发员) , “家居装饰设计师” (装修房子的工人) 等也都使用了委婉的表达。从这些称谓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 人们感情意图的变化及对劳动的尊敬。

2. 英语委婉语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 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之后, “人权”和“平等”逐渐深入人心。西方社会也逐渐改变了对黑人、妇女、穷人、从事低贱劳动的人的态度。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有真正的改善, 他们确实得到了同情、认可和支持。这可以从一些委婉表达中看出来, 例如, black (黑人) 被称作nonwhite (非白人) , housewife (家庭主妇) 被称作homemaker (持家的人) , the poor (穷人) 被称作the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多者) , garbage collector (垃圾清理者) 被作为sanitation engineer (环境卫生工程师) 等。这些委婉语确实起到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的作用。

三、委婉语的翻译

翻译就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 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 改变的是语言体系, 话语信息内容却要保持不变。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委婉语所携带的信息包含其所指的理性信息, 即其所婉指的对象。委婉语有其语体信息如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等, 有情感信息如褒奖和贬损、庄重与诙谐等。委婉语的译语的通顺程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按源语的通顺程度而定, 因有时源语的作者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有意地使话语欠通顺, 译语也应该保持这种“不通顺”;二是当译语中没有相应的婉指对象或委婉语时, 译者就要根据情况选择翻译其理性信息而舍弃形式, 还是保留形式然后加注而牺牲通顺。

(2) 委婉语翻译的原则

委婉语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 尽量保持委婉色彩。之所以采用委婉手段来说明某一件事情, 是因为源语的话语语境要求这样做。如果忽视这种要求, 就不能传达原文理性信息以外的信息, 造成译文信息的缺失。话语语境包括文化心理、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宏观语境, 也包括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的地点和场合、话语所涉及的话题或对象等。委婉是出于恐惧、敬畏、羞耻、同情等心理而要实现礼貌、求雅、同情、欺骗等目的的手段, 而这些心理、目的与文化、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 从委婉语中可以窥见其背后所隐藏的诸多信息;反之, 抛弃这种手段, 就无法探究这种手段所携带的丰富信息。

第二, 尽量保证语体的等值。现代语言首先可以分为日常谈话语体和公众书卷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的功能是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比较随意。书卷语体的功能是社会集体活动领域中传递信息, 其典型形式是书面语形式, 包括科学语体、艺术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等几种;其特点是比较正式。

第三, 尽量保证感情色彩的等值。同义委婉语除了在语体上有区别之外, 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别。在交际中, 言语往往携带有讲话者的褒扬或贬损、爱怜或憎恶、敬仰或鄙视等感情。根据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话语所涉及的对象等, 委婉语也携带丰富的感情信息。在翻译时, 我们就要根据源语的感情色彩, 在译语中选择等值的委婉语。

第四, 尽量保持委婉手段的等值。构成委婉的手段各种各样, 而不同的手段有不同的心理意象, 其委婉机制也不相同。“大部分委婉语都是由比喻 (隐喻、提喻、代喻、夸张、拟人、讽喻、象征等) 手段形成的” (从莱庭2001 preface:5-7) 。这里所说的比喻实际上是传统的修辞格, 除了“夸张”, 其余的都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G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Britain:Longman, 1983.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8-69.

[3]吴松初.中英当代流行委婉语的文化比较[J].现代英语, 2003 (2) .

[4]刘丹.浅析英、汉委婉语的产生和构造手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专辑, 2002:177-179.

[5]赵德芳.试析英语委婉语的发展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 2002 (4) :52-56.

[6]林敏.透视委婉语的实际应用效应[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 :77-79.

英汉委婉语社会功能对比分析 篇4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

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ismos, 前缀eu-意为well, pleasant, good;词干-pheme-意为speech。因此euphemism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英语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 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化的说法, 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 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 不会为此感到窘迫。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在他的《汉语修辞学》 (1983) 里讲得更清楚“婉曲, 指的是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当地说, 而闪烁其辞, 转弯抹角, 迂回曲折, 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何善芬, 2002:362) 。由此可见, 英汉语对委婉语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委婉语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 将从避讳功能、避俗功能和褒扬功能三方面来探讨和比较英汉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1 避讳功能

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大家最忌讳的是“死”。因此, 汉语和英语中分别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死”的委婉语。英语中有to go to heaven (上天堂) , to yield up the ghost (灵魂出窍) , to pass away (与世长辞) , to breathe one's last (咽下最后一口气) , to fall in the battle (在战争中牺牲) , to go to sleep for ever (长眠) , to be no more (不在了) , to close one's eyes (闭眼) , to go west (归西天) , to fall asleep (睡着了) 等等, 汉语中表达死亡的词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有去世、过世、永别、长眠、安息、丧生、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等, 寓意丰富的有与世长辞、撒手尘寰、英勇就义、壮烈牺牲、以身殉职、英年早逝等。另外, 虽然英汉语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 但是它们的表达形式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的, 宗教的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极大, 关于“死亡”的委婉语用了不少宗教词汇。例如: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Jesus (安睡在上帝/耶稣的怀中) , to be called to God (被上帝召唤去了) 。汉语中的某些委婉语是与深深影响中国文化的道教和佛教相关的, 如仙逝、归天、坐化、灭安、仙游、仙逝、圆寂、涅磐、转世、归真等等。第二, 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因阶级、地位、等级、身份、对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死曰不禄, 庶人曰死。”由此可见, 中国封建制度等级森严使得表达“死亡”的委婉语的使用界限分明。

疾病也是任何人都不愿意谈论的话题, 可以说是各个民族的人都禁忌的话题, 但有时又不得不谈到此话题, 因此产生大量的委婉词语, 如英语中用big C代替cancer, 用social disease替代AIDS (爱滋病) , 用have a heart condition (心脏不健康) 代替heart disease (心脏病) , 用mental health center (精神健康中心) 代替mental hospital (精神病医院) 等等。汉语忌讳提及生病, 把它委婉地说成不舒服、不适、身体欠佳、偶感风寒等。因此, 英汉表达疾病的委婉语有一定的区别, 这是因为中国人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 避讳谈“生病”一词;另一方面,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 人们对生病的缘由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 就从封建迷信的角度认为是触犯了神灵或前世造孽引发的。除此之外,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人们对“老”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差异。“老”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风烛残年, 来日不多, 人一旦变老, 就意味着要被逐出主流社会, 对社会无用了。于是出现了许多词汇来委婉地表示“老年”这一概念。如:ageful (上了岁数) , elderly (上了年纪) , senior citizen (资深公民) , the longer-lived (年长的人) seasoned man (历练的人) , home for adults/the aged (养老院) 。而在中国, 人们不避讳言“老”, 人们甚至以老为荣。因为汉语中“老”是资历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如:老干部、老教授、老师、老板等。“老”也是智慧和社会经验丰富的象征, 如:老骥伏枥、老马识途、老当益壮、宝刀未老等。这些词语表达对人的尊重、敬意和赞扬。

2 避俗功能

在英语语言中, 表示人的排泄可以用move the bowls (大便) 和make water (小便) 两个词组来表示, 但却给人不雅的感觉。日常生活中表示“上厕所”的委婉语非常多, 如go to the bathroom, wash one's hands, do the business, answer nature's call, 男士用语有to rear, go to the gents', go to the Green man, go to men's room, 女士会使用fix one's face, power one's nose, go to visit ladies'room等。大人用语有go to W C, 小孩用语有go to the potty, go to little boys'or girls'room, wee-wee等等。而汉语中相应的表达形式没有那么多, 也没有那么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会用解手、去方便一下、出去一下、出去有点事儿等等来表达, 在正式的场合会用到卫生间、盟洗室、化妆室等表示场所的词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性爱方面的禁忌与委婉语体现了英、汉民族的性文化差异。西方人视性爱为人之本能, 一种男女之间十分自然而又正常的情感。英语中表达性行为的委婉语有to make love, to have sex approach等等, 我国传统的性文化与西方相比, 显得保守、拘谨。旧时的男婚女嫁不是爱之必然, 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需要, 因此表达性爱有“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表达。

3 褒扬功能

在西方社会存在着“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 实际上这种划分有职业价值差距的内涵, 是职业歧视的标志。而这种对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行业的歧视现象比比皆是, 为了礼貌或抬高他们职业的身价, 人们常借助委婉语来扬升和美化其职业, 让他们取得心理上的平衡。“Engineer” (工程师) 是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 属白领阶层, 在社会上颇受尊敬。因此, 很多从事普通工作的“蓝领”工人先后被冠上“engineer”的美名, 以此来把地位低微的职业往上类比。“Engineer”也成了构成职业委婉语最活跃的词。如把plumber (管子工) 称为sanitary engineer (卫生工程师) , 把mechanic (机修师) 称为automobile engineer (汽车工程师) , 把bootblack (以擦鞋为生的人) 称为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 (鞋类保养工程师) 等。在我们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 在引进外资和外技的同时, 也引入了国外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我们汉语中也出现了“美化”职业的词语, 如:马路清理工、掏粪工、垃圾清理工被称为城市环卫工, 洗车工人被称为汽车美容师, 食堂工人被称为膳食工人。

综上所述, 英汉两种语言的委婉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是语言表达内容的相似性所决定的。差异性则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语言背后的社会背景存在多方面的巨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性不仅是语言现象, 更是不同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产物。因此了解中西委婉语, 有助于我们在语言层面上进行跨文化研究, 并且克服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障碍。

参考文献

[1]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篇5

一、委婉语的定义以及死亡委婉语

委婉,即为用比喻、借代、迂回、缩略和谐韵的手法来表达生活中那些使人尴尬、惹人不快,招人讨厌和令人恐惧的事物。英文的委婉语一词“euphemism”源于希腊语,其中词头“eu-”是“good”(好)的意思,词中“pheme”是“speak”(说)的意思,而词尾“-ism”则是指“(该)动作或其结果”,将三个部分合在一起就成了“用好的说话方式表达”。所以,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委婉语,都是用好的语言和方式来取代不好或是过于直接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这一点又很明显的体现在了关于死亡的表达上。

人类从古至今对于死亡都是存在畏惧的心理以至于人们大多会采取委婉的手段来表达死亡,来取代使用“死”(death)这个直接的字眼。这一现象不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同的是汉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和英语当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又是不尽相同的,这种不同之处便是出处的不同和使用情况的不同。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合成理论,这一理论是从福克尼耶的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过来的,其代表作为福克尼耶于1997年出版的《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包括了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或者称为普遍空间、一个合成空间。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可以分为四张,分别是: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双域网络。关于这四个网络模型,其中双域网络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李福印在其《认知语言学概论》介绍到双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也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包括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II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精致”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创结构,在新创结构中完成意义的产生,因此双域型整合网络的创造性也最为明显。

三、从概念整合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认知过程

依据《英语委婉语词典》和《实用委婉语词典》对英汉委婉语的收录情况看,对英汉委婉语的认知过程分析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对比分析

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因此封建等级思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委婉语的使用,在死亡委婉语当中也有较大的体现。《礼记·曲礼下》中有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阶级地位不同,关于死亡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如“天子死曰崩”,输入空间一为“死亡”,输入空间二为“建筑”,在类属空间中将两个概念进行整合,古代帝王又称天子,象征了国家朝代的支柱,而天子的死亡相当于一种虚拟建筑的崩塌,因而用“崩”来形容帝王去世,更突显的帝王的地位,这种转换是通过双域型网络实现的。这种委婉语在今天已经逐渐退出了大的语言环境,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使用,但在当时如“驾崩”仅能是君主帝王使用。在英语当中没有这样的相关委婉语使用。对比反映了英汉两族历史背景的差异,了解历史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二)从宗教文化上对比分析

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上的体现较为明显,英美文化上主要是基督教占据主位,《圣经》对其文化和语言有很大的影响,;而在中国,没有明显的占据主位的宗教,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流入的佛教都对汉语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在英语当中“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的怀抱里)即为死亡,在这个委婉语当中,输入空间一为“死亡”,输入空间二为“睡眠”,死亡和睡眠在外观上是有的相似性的,但实际意义不同因此加入了“在上帝的怀抱里”,上帝是神明,居住在天堂,睡在上帝的怀抱中即为去了天堂,委婉地表达了去世。在汉语当中,会使用“化鹤”来代替死亡,跨空间映射通过在死亡和仙鹤之间建立对应连接,合成空间则通过组合,即去世后会娶仙界形成自己的结构,得出“化鹤”的委婉表达,与之类似的还有“羽化登仙”、“驾鹤西去”。

由此对比可以看出,宗教文化对于语言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宗教对于死亡的表述不同,但是其内在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在去世后被带到了美好的地方,不论是天堂还是仙界还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其中都表现了人们对死后能有个好去处的殷切期盼。

(三)从民族文化上对比分析

在英语当中有“return to dust/earth”(归之尘土),在《圣经·创世纪》当中的2:7就有描述“And the Lord God formed man of the dust of the ground,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man became a living soul”(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讲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造人”的故事,也是用泥土造的人。在这个委婉语当中,输入空间一是“死亡”,输入空间二为“泥土造人”,跨空间映射在死亡和泥土之间建立对应连接,输入空间二存在因果关系即人是由泥土捏造的,因此人在去世后就会回归泥土。合成空间取输入空间一的死亡和输入空间二的因果关系通过组合和完善形成了“归之尘土”的死亡委婉语。这同时也体现了英汉委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存在的相同之处,而英汉文化也是差异与共性并存。

四、结论

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更好的了解委婉语的形成过程,英汉委婉语的形成多是使用了概念整合理论当中的双域型网络结构,双域型网络的新创结构很好的形成了委婉语,通过了解委婉语的形成过程也分析了委婉语的产生原因,进而可以更好的对比英汉委婉语。并且通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可以看出汉语的委婉语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英语委婉语多出自用宗教文化,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对方的宗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会减少因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的误解,同时通过宗教文化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语言的使用情况,对于教学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特殊使用的语言现象受到普遍关注,委婉语在使用过程中就突显了概念整合的过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的映射来完成概念之间的转换以达到整合的目的,形成新创结构完成直接语和委婉语之间的转换。委婉语种类繁多,此处单就英语和汉语的死亡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可以更好的了解死亡委婉语的形成机制、生成原因以及使用情况,对英汉的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委婉语,死亡,对比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ille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Fauconnier Gilles.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Fauconnier,G.,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陈鑫,田建国.概念整合理论下英汉死亡委婉的对比研究[J].咸阳师范学学报,2014,29(2):117-120.

[5]范敏,徐善文.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英语委婉语[J].蚌埠学院学报,2015,4(6):110-113.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68-180.

[7]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2-183.

[8]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28-34.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 篇6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翻译

引言

委婉语 (Euphemism) 较有代表性定义的是出自《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 [1]:委婉语是一种不明说的, 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Richards, Plat*编著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 中, “Euphemism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is thought to be less offensive or unpleasant than another word.”, 可见委婉语的两大特征:内容的禁忌性和效果的愉悦性。而不同的文化中的委婉语可能在本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在外国文化中就是禁忌语, 这是在翻译委婉语时需要重视的问题。为此, 本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对委婉语的翻译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和翻译委婉语的目的。

一、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

1. 礼貌原则不同

不同的文化对礼貌原则的各准则重视程度不一样, 因而由此而产生的委婉语也就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往中都注重礼貌, 但实质并不完全一样。汉文化重视“伦理道德”, 本质是对“礼”的重视。“礼”在中国是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重要规范。“上尊下卑”和“鄙己尊人”是“礼”的具体表现。这种礼与西方文化的礼貌完全不同。在主体上, 西方是平等取向, 人与人之间是基于平行的关系。所以, 汉语表达谦称的“臣”、“仆”、“奴”、“鄙人”、“贱内”等等委婉语, 在英语中却完全出现空缺, 因为西方文化没有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礼貌原则。再如, 当你请求一个西方人帮助时, 他很可能会说“I’d be happy to.”, 而讲汉语时, 会用“愿效犬马之劳”来回答。可见, 在交际礼貌方面, 汉英文化委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2. 社会地位等级观念的不同

西方文化中讲究人人生而平等, 对等级和地位的高低没有特别的在意, 所以英语中由于避讳崇敬的事物而产生的委婉语就不多。西方人认为神灵是高高在上的非人类能及, 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 因此这类委婉语在英语中就只有对神灵的崇拜。如:“God”的委婉语有“My god!”, “Goodness!”和“Good gracious!”等等。对于英美人来说, 上帝 (God) 是他们的主宰, 并具有神奇的力量。他们不敢直呼上帝的名Jehovah, 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委婉词语。例如:Holy One (万圣者) , the External (永生者) , the Creator (创世纪者) , the Maker (造物主) , the Savior (救世主) , 0ur Father (我们的父亲) 等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 使汉语中的委婉语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名讳之说, 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名目繁多的讳称, 主要有国讳、官讳、家讳三种。所谓国讳就是要避君主、帝王的名讳, 如秦始皇名嬴政, 为避其讳, 把“正 (zhèng) 月”改为“端月”或读“正 (zhēng) 月”。唐太宗李世民忌“世”、“民”两字, “世”改用了“代”, “民部尚书”改为“户部尚书”或“人部尚书”。官讳的典型例子是典故“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州官田登, 为避同音“登 (灯) ”字, 竟下令把正月十五“放灯”的习俗改为“放火”。至于家讳, 人们一般不能直呼祖先和长辈的名字, 到现在, 汉文化中都还保持家讳。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在称谓方面则要随便得多, 没有任何顾忌, 因此英语缺少相关的委婉语。

3. 政治取向的不同

刘纯豹认为, 英语中大多关于政治和军事的委婉语成了文过饰非的“化妆词”[2]。在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执政党害怕自己的政绩被对手指责, 极力掩饰不足, 因此大量的委婉语被使用, 避免激起公众对当局者的反感, 降低政治词汇的敏感度。如, 西方国家国内的一些社会矛盾, 如劳资关系紧张, 罢工风潮等也被委婉语掩盖了真相。劳资争端被称为“industrial dispute” (工业争端) 工厂裁员被称为“downsizing” (压缩规模) 。对于“穷” (poor) 也很少说出口, 而是用“the underprivileged”或“the disadvantaged”。贫民区换成了“inner city”或“substandard housing”。负债人成了“negetive savers”。军事上, 美军把对伊拉克的入侵 (invasion) 说成是军事进入 (military entry) 或预防性战争 (preventive war) 。

4. 情感价值观的不同

汉英文化在某些事物的情感取向上有较大的差异。有些在汉语不需要避讳的词汇在英语中却需要用委婉语。例如, 在中国文化里, 老人被公认为是知识阅历丰富的代表。所以, “老”在中国实际上成了智慧的象征。老人不惧怕老, 社会也就不忌讳“老”字。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 以老为荣。因此, 在中国, “老”字实际上是资历高的代名词, 如:老师傅、老师、老大、老总等等。这些“老”字并无特定的年龄内涵, 而是借“老”字来表达说话人的敬意。然而, “衰老”却是西方文化忌讳的话题, 英语较少用“old”, 因为“old”这个词使人想到“不中用”及“晚景凄凉”。倘若与女士交谈, 年龄的话题尤为敏感, 有时甚至“middle aged” (中年) 一词也会使人感到不悦。英语很少用“old people” (老年人) , 取而代之的委婉语是“senior citizens”。表示上了年纪的还有“advanced age, elderly, getting on in years”等等。养老院也被称为“nursinghouses”或者“Adults houses”等。

二、委婉语的翻译方法

委婉语的用法比较灵活, 英语和汉语在委婉语的表达形式上不尽相同, 为了避免在翻译中扭曲这些委婉语本来的意义, 最好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1. 直译法

“直译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3]一般情况下, 在翻译中要尽量保留其委婉色彩, 译者要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 即用词、结构力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做到形神兼备, 忠实传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如:to go west (上西天) , to go to heaven (上天堂) , to go to a better world (到极乐世界了) 。这是英语里面关于“死”的两个委婉语, 在中英文化里, 都有把“死”比做到天堂去或者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因此这种委婉语在中英文化中都可以产生共同的社会联想。再如:The old man lay taking his rest after a life of bitter hardship.可直译为:这位老人含辛茹苦了一辈子, 现在安息了。英语“take one’s rest”指“die”, 而“安息”在汉语里正好也指“死亡”。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语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4]如果不能直译, 且找不到合适的同义委婉语可供使用, 就得采取意译的方法。例如:把用来替代unresponsive or comatose的委婉语vegetables译成“白菜”中国读者也会感到不知所云[5]。再如在野外游玩时, 朋友对你说“wait a minute, I want to pick a daisy/pluck a rose.”那么他的意思是“等一下, 我要去方便一下。”你如果真的等他给你带来一朵雏菊或玫瑰花的话,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他说的“to pick a daisy”或“to pick a rose”是“解大、小便”的委婉语。

3.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有时仅仅直译出本义还不足以传达原文的内涵, 这时就需要加注进一步解释说明。如:“Harry used an Anglo-Saxon word.”译为:“哈利用了脏词”。 (Anglo-Saxon在这儿是委婉语。就一般而言, 英文中最脏的粗言恶语多源于古英语, 因此得名) 。“Anglo-Saxon”有两种意义:“公元600年左右生活在英格兰的一个民族”或“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最新修订版解释为“盎格鲁—萨克逊人”或“盎格鲁—萨克逊语”, 英语就是从它逐渐发展而来的。有此加注, 将其翻译为“脏词”, 读者便了然于心。再如:

In the blue region,

A paradox was born:

The corn was full of kernels

And the colonel fu11 of corn.

(H.L.Menchen.1945.)

译:在肯塔基州出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怪现象:玉米上长满粒;上校身上也是粒[6]。

(注:这首小诗中上校指的是农民。因为美国没有世袭的贵族封号, 于是创造了一系列尊称来寻求安慰。“上校”最为常见。本文讽刺了名为“上校”实为农民的社会现象) 上文中如果将“colonel”译成“上校”而不加注, 读者就不能体会该诗的深层含义;如果直接译成“农民”, 则令人觉得莫名其妙。

结语

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委婉语。但是, 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不同的习俗, 不同的文化不断相互融合, 相互借鉴。委婉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通用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加。英语不用有损于乘客颜面的“second class, third class”, 而代之以“business class, tourist class”。同样, 与之相应的汉语委婉语是“经济舱”。总之,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语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等。在翻译委婉语时, 不能望文生义, 以免造成差错。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29) .

[2]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556.

[3]张培基, 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外语教育出版社, l980:92.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94.

[5]徐莉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9) :37.

上一篇:地方风物下一篇:辍学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