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2024-07-06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精选4篇)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篇1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委婉语都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委婉语的起源出发, 通过举例方式来探讨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旨在能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委婉语。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起源,差异,翻译

一、英汉委婉语的起源

英汉委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在宗教、历史、民族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下, 英汉委婉语的起源各具特色。

1. 委婉语的宗教起源。

为了避免亵渎神灵, 所有国家的委婉语都与宗教信仰相关。英美是基督教徒, 英语委婉语最早就源于基督教禁忌。英语中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也都与基督教有关, 大部分反映了基督教对死亡的解释。例如, “to return to dust/earth” (归于尘土) 源于上帝对偷吃了禁果的亚当说的话。“睡眠”一词是《圣经》中常用作信徒的死亡的委婉说法。这在本质上强调了信徒希望复活的想法:believers will one day“wake up”out of death。还有其他表达, 如:be in/go to Heaven (进天堂) ;with their Father (与圣父在一起) ;with God (和上帝在一起) 都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死亡的委婉表达。同样, 汉语的委婉语也最早发源于宗教。但由于中国教派的多元化, 宗教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也存在多样性, 其中尤以道教和佛教最具影响力。如受道教影响的“成仙”“仙游”“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仙逝”, 受佛教影响的“涅槃”“归寂”“圆寂”“顺化”“成佛”“转世”“坐化”“升天”“灭度”“示寂”等对“死亡”的委婉表达。但由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基督教在英美等国家的地位, 所以和宗教有关的汉语委婉语远远少于英语。

2. 委婉语的历史渊源。

由于英语的开放性, 其语言中的一些委婉语是直接从其他的语言中借用的, 例如:rotund (肥胖) 、expectorate (吐痰) 、perspire (出汗) 源于拉丁语;toilet (厕所) 、interment (埋葬) 、indisposed (不舒服) 源于法语等;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委婉表达出自汉语古典。例如以死亡为主题的表达, “寿终正寝”是指自然老化死亡;“山高水低”或“三长两短”是指突然意外死亡, “香消玉损, 珠沉璧碎”是指一个美丽女人的死亡, “英勇就义, 为国捐躯”是指一个英雄为他的国家和正义事业死亡。

3. 民族和种族起源。

英国、美国民族结构均较复杂, 不同民族传统和价值观的相互整合导致民族间充满矛盾。美国社会更存在着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产生。吴松初 (2003) 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 ‘nigger’ (黑鬼) 在英国仍然是一个中性名词, 没有侮辱黑人的意思。不过, 自从这个词具有明显的歧视黑人的意思时, 大多数英美人开始使用一些其他的委婉表达, 如‘colored black’ (皮肤是黑色的) 来代替。”相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以汉语中关于民族和种族的委婉语不多。

二、英汉委婉语的发展趋势

1. 汉语委婉语的发展。

包含于语言中的民族情感是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表达了语言的意义和意图。何自然 (1997) 指出“语言不仅有其生理, 心理和文化基础, 也有其先验的基础。”语言和文化中的委婉意义是基于意图的情感结构。基于不同的意图, 我们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称谓。如:“清道夫, 环卫工人, 城市美容师”, 均指“清扫街道的人”。“清道夫”是一个古老的中文称谓。所谓“夫”, 一般指的是出卖劳动力的底层劳动者, 如“脚夫, 挑夫, 轿夫, 车夫”等。“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领导阶级的代称, 它的政治色彩与“环卫”一词相结合突出表达了“环卫工人”是领导阶级的意图。“师”是指“掌握了专门的学术或技能的人”, 如工程师, 律师和艺术家等。“城市美容师”这一称谓就更加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清洁工人的尊敬和对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清道夫”到“环卫工人”, 再到“城市美容师”,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劳动的尊敬。还一些其他称谓, 如“服装设计师”“服装裁剪师” (裁缝) , “美容美发师” (理发员) , “家居装饰设计师” (装修房子的工人) 等也都使用了委婉的表达。从这些称谓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 人们感情意图的变化及对劳动的尊敬。

2. 英语委婉语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 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之后, “人权”和“平等”逐渐深入人心。西方社会也逐渐改变了对黑人、妇女、穷人、从事低贱劳动的人的态度。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有真正的改善, 他们确实得到了同情、认可和支持。这可以从一些委婉表达中看出来, 例如, black (黑人) 被称作nonwhite (非白人) , housewife (家庭主妇) 被称作homemaker (持家的人) , the poor (穷人) 被称作the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多者) , garbage collector (垃圾清理者) 被作为sanitation engineer (环境卫生工程师) 等。这些委婉语确实起到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的作用。

三、委婉语的翻译

翻译就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 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 改变的是语言体系, 话语信息内容却要保持不变。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委婉语所携带的信息包含其所指的理性信息, 即其所婉指的对象。委婉语有其语体信息如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等, 有情感信息如褒奖和贬损、庄重与诙谐等。委婉语的译语的通顺程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按源语的通顺程度而定, 因有时源语的作者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有意地使话语欠通顺, 译语也应该保持这种“不通顺”;二是当译语中没有相应的婉指对象或委婉语时, 译者就要根据情况选择翻译其理性信息而舍弃形式, 还是保留形式然后加注而牺牲通顺。

(2) 委婉语翻译的原则

委婉语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 尽量保持委婉色彩。之所以采用委婉手段来说明某一件事情, 是因为源语的话语语境要求这样做。如果忽视这种要求, 就不能传达原文理性信息以外的信息, 造成译文信息的缺失。话语语境包括文化心理、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宏观语境, 也包括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的地点和场合、话语所涉及的话题或对象等。委婉是出于恐惧、敬畏、羞耻、同情等心理而要实现礼貌、求雅、同情、欺骗等目的的手段, 而这些心理、目的与文化、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 从委婉语中可以窥见其背后所隐藏的诸多信息;反之, 抛弃这种手段, 就无法探究这种手段所携带的丰富信息。

第二, 尽量保证语体的等值。现代语言首先可以分为日常谈话语体和公众书卷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的功能是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比较随意。书卷语体的功能是社会集体活动领域中传递信息, 其典型形式是书面语形式, 包括科学语体、艺术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等几种;其特点是比较正式。

第三, 尽量保证感情色彩的等值。同义委婉语除了在语体上有区别之外, 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别。在交际中, 言语往往携带有讲话者的褒扬或贬损、爱怜或憎恶、敬仰或鄙视等感情。根据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话语所涉及的对象等, 委婉语也携带丰富的感情信息。在翻译时, 我们就要根据源语的感情色彩, 在译语中选择等值的委婉语。

第四, 尽量保持委婉手段的等值。构成委婉的手段各种各样, 而不同的手段有不同的心理意象, 其委婉机制也不相同。“大部分委婉语都是由比喻 (隐喻、提喻、代喻、夸张、拟人、讽喻、象征等) 手段形成的” (从莱庭2001 preface:5-7) 。这里所说的比喻实际上是传统的修辞格, 除了“夸张”, 其余的都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G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Britain:Longman, 1983.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8-69.

[3]吴松初.中英当代流行委婉语的文化比较[J].现代英语, 2003 (2) .

[4]刘丹.浅析英、汉委婉语的产生和构造手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专辑, 2002:177-179.

[5]赵德芳.试析英语委婉语的发展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 2002 (4) :52-56.

[6]林敏.透视委婉语的实际应用效应[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 :77-79.

[7]蔡颖华.委婉语的表达效果及发展趋势[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0 (2) :68-7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篇2

英汉委婉语的语义特征

委婉语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英汉委婉语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语义扬升性、泛化性、间接性、幽默性、民族性五个方面.

作 者:高丽佳 田平Gao Li-jia Tian Pi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0)分类号:H030关键词:委婉语 语义特征 英汉对比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篇3

【关键词】社会功能;交际功能;委婉语;英汉

引言

早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之中,就存在有“曲则全”的思想观点。这一思想贯穿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习惯于尽量避免使用引起对方不快或伤害对方的语言,代之以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词语或语句就是委婉语。新版的《牛津简明词典》(1976)将“委婉”(euphemism)定义为 “Substitution of mil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ion for harsh or direct one;expression thus substituted.” 由此可知,委婉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需要,更是言语交际中维系人们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委婉语的使用均十分广泛。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在这两种语言中委婉语的用法。

1.理论阐述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早在16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George Blunt就首次提出了委婉语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尽管这一定义并非完全准确,但却标志着在委婉语的研究领域迈了一大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有关委婉语的著作被相继出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Hugh Rawson,1981)

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s(D.J.Enfight,1985)

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Judith S.Neaman and Carole G.Silver,1990)

Euphemisms:Over 3000 Ways to Avoid Being Rude or Giving Offence(John Ayto,1 993)

总体来看,这些著作主要从修辞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却不同程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修辞学研究把委婉语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停留在词汇层而针对个别的语汇及其含义进行分析,大多数有关婉语的修辞学著作只是罗列大量的具体的委婉语而未对婉语的本质、特征、分类和社会因素进行剖析。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注意到了委婉语形成的社会因素和潜在动机,但是却局限在委婉语的心理基础而忽视了婉语的本质和构造规律。语言学角度研究可以说对委婉语的本质、构造和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入探索,但是在多数情况,却都只把把委婉语当成不变的语言现象进行静态分析,未能注意到委婉语的变化规律、变异形式和文化语境因素。考虑到委婉语的社会性、变化规律和文化语境等因素,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婉语进行研究。

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对比

2.1 英汉委婉语的相同点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有关死亡、疾病、排泄、生殖和人体器官的委婉语.反映了两种文化有着一定的共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死亡和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畏惧的话题,在交流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这些领域,在不得不涉及的情况下,便用委婉语来表达。汉语中把“跛脚”称作“腿脚不方便”.英语中用social disease来指称艾滋病。有关排泄和人体器官的话题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不适宜在公共场合讨论。英语中有无数中表示上厕所的说法,如go to the restroom。do one's needs.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等等。汉语中也记载着不同的说法: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记》);二人假出小恭,走到后院说话。(《红楼梦》)此外。诸如“水火,登东.解手”等说法在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解手”可能足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至今依然流行。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又出现了“方便”,“上一号”,“去洗手间”等说法。

2.2英汉委婉语的不同点

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而禁忌的最初领域就是有关上帝和神灵。Neaman曾经指出,“the subject of the earliest euphemism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Neaman.1990:1)在西方,从总统到普通市民,几乎全民信仰基督教以至于基督教成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标准。并催生了英语中大量的宗教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而禁忌的最初领域就是有关上帝和神灵。Neaman曾经指出,“the subject of the earliest euphemism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Neaman.1990:1)在西方,从总统到普通市民,几乎全民信仰基督教.以至于基督教成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标准。并催生了英语中大量的宗教委婉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这类委婉语大都来源于圣经中的相关传说。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所以死亡变成了to return to dust/earth,基督徒认为他们死后.只是肉体死亡,灵魂会升天与上帝同在并能得到永生,所以出现了to go to heaven,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等说法。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尽管受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影响。但没有全民性的共同宗教信仰。因此汉语中很少有关于宗教的委婉语。

作为一个拥有五下.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存在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高潮。封建礼仪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从汉语中的等级委婉语可见一斑。在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任何与他名字相关的字眼都是禁忌语。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赢政”,为了避免提及“政”这个字,任何同音字甚至近音字都要避讳。比如“正”字,于是“正月”被改成“端月”。等级制度对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也影响颇深,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人们的身份不同,“死”的说法也大相径庭,《礼记》有记载:“皇帝之死,称为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之死,称为卒;庶人之死,才称为死。”这类委婉语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难以在主张平等的西方社会找到对应说法。

此外,相对来说,英语委婉语的涉及面比汉语更为广泛.因为在西方国家,以委婉的方式说话被认为是文明的标志。因此,英语委婉语几乎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关于死亡、疾病、排泄等方面的传统委婉语,还有关于犯罪、职业、贫穷和私人话题等方面的风格委婉语。由于社会价值观的不同。英汉委婉语有诸多差异。在英语中,询问对方年龄是一大忌讳,没有人愿意被称作old man,而喜欢被称为senior citizen。汉语中.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人崇尚尊敬老者.认为老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是智慧的化身。在称呼语中,人们喜欢加上“老”字对对方表示尊敬,如“老同志、老先生”等,有时索性在对方姓后面加上“老”字,如“徐老,邓老”。由此来看,中国人对老龄并不避讳,所以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委婉语。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对比我们了解到,委婉语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要对委婉语有一个更科学的认识,必须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并把委婉语视为一种特定文化和语境下的产物。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使用委婉语时有共性也有特性。

参考文献:

[1]Holmes J.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Neaman J S,Silver C G.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M].New York:Facts On File,lnc,1990.

[3]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孔庆成.委婉语言现象的立体透视[J].外国语,1993(2).

[5]李克勇.法汉委婉语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

[6]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1999(1).

英汉委婉语语用对比研究 篇4

一、英漢委婉语与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相互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会话准则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范畴,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恪守这些原则,说了违反合作原则的话。比如:A: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I'm afraid.B 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间接地表达了“你的画画得不怎么样”这个含义。B的回答委婉,贬低自己的品味,给对方保留了面子,不至于令对方感到尴尬。

2.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Leech效法提出了另一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解释了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这个原则有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在Leech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北京外国语学院顾日国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根据汉语言文化有关礼貌的源与流,指出委婉语有尊重(respectful-tr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等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他总结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贬已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我们不难看出,在英汉这些礼貌准则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让自己吃一点亏,而多给别人一些方便;贬低自己,赞美别人。在语言形式上采取自谦和赞誉对方的手段,从而取悦对方。使用委婉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对方感到你的文雅,友善,不强迫人,不使人尴尬。无论是谈到人们忌讳的事,还是批评、建议、请求、拒绝等,只要使用了委婉语,听者便觉得说话人“懂礼貌”、“有教养”。

3. 面子与委婉语。言语交际要求尽量准确得体,如果不分场合信口直言,就有可能伤及别人的面子,同时自己的面子也会受到威胁。Brown和Levinson把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后者指有自己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汉语言文化中的“脸”和“面子”观念也要求在言语交往中讲究“赏脸”,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面子”。国内学者束定芳最早提出自我保护原则(《外国语》,1989年第3期),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竭力在语言表达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自己的尊严,不用粗俗字眼谈论有关事物,尽量用“好”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取的也往往是委婉策略:先肯定再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

二、英汉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委婉语是含蓄曲折的把人们通常不愿意接触、令人不快、厌恶、惧怕的东西或者是一些令人尴尬、难堪、丢面子的事情转化为令人们可以接受的语言,以谋求愉悦的交际效果。因此,它具有丰富的社会语用价值。英汉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忌言生老病死。“死”是中西方人最为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代替它。英汉语里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多。如汉语中的仙逝、逝世、去世、谢世、牺牲、殉职、招躯、寿终、长眠、作古、老了、没了、不在了、永别了、溢然长逝等;而英、美、加、澳、新等都是信仰基督教国家,宗教的影响由来已久,范围甚广。如: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本义)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to be called to God(本义)被召唤到上帝那里去。to depart to God(本义)去见上帝。to go to heaven(本义)去天国,或进天堂。从这些委婉语的应用,死亡对于西方人来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恐怖,相反,死亡意味着解脱,与世无争,可以进天堂,见上帝。

与死亡相对的便是繁衍生息。如在英语中可以表示为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双份饭),have one on the way(有人要来),in a family way(家常打扮,不宜会客)等等。不小心怀孕,便戏称为“accident”(意外事故),并随时准备采取行动,“do it”(堕胎)。对于生育,中国历来将女子怀孕看作很大的喜事。均将怀孕称作“有喜”。

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忌讳老(old),因为“老”意味着“无用”或“死亡”。因此,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词汇或言辞来委婉地表示这一现实。于是,便有了adult, third age, golden age,senior citizen,seasoned man 等一系列的称呼。在中国,年轻人敬重老年人,老年人受到尊重,享有特权。“老”在中国实际上成了智慧的象征。因此,在中国“老”字实际上常被用来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的意思,如:老师傅、老师、老大、老板、老总、老张,等等。这些词并没有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字来表示说话人的敬意。

疾病也是人们不愿谈及的事,古今中外都有避讳。如《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和唐浩明《曾国藩·血祭》:“泉石兄,请坐。弟偶得采薪之忧,何劳仁兄过访。”其中的“采薪之忧”就是“疾病”的委婉语。在现代,人们已不用“采薪之忧”,而说“不舒服”“有点难受”等。当代人谈“癌”色变、谈“艾(艾滋病)” 色变,认为一旦患上这两种病,就无异于被宣判死刑。为了减轻或消除这种恐惧心理,人们也给他们造了一系列回避的说法:如“不治之症”、“风流病”和英语中的“terminal illness”、“incurable illness”、“AIDS”或“social disease”等用来婉指癌症和艾滋病。

2. 讳言粗俗不雅。有许多委婉语,是出于避俗求雅。因此,在人们交往中,不应自言污秽、粗俗或不雅的事(如排泄、性事等),而代之以委婉的表达。性行为在任何时期,几乎都是忌讳的话题。如《红楼梦》中写到:“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人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其中的“人事”就是“性事”的委婉语。在今天,虽然“人事”已不常用,但“房事”、“云雨”,等委婉语仍在使用。西方人敢于谈“性”,并且善于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关“性”的委婉语也是屡见叠出。如:“act of love(爱情动作)、business(办事)、do it(做一下)”;“amorous rites”(爱的仪式)一词常因其文雅和含蓄而被用来讳饰人类那种赤裸的本能行为。

3. 讳言伤残、生理缺陷。有伤残、生理缺陷是一种不幸,因此对一些生理缺陷,人们总是婉言相称。如不说某人是“侏儒、矮子”,而说“矮身材”或“矮个子”,如《文汇报》1995年1月13日:“你知道吗?上海有个矮身材研究所。”“跛子”,而说“腿脚不便”或“行动不便”;不说“残废”,而说“残疾”。公共汽车上有些座位是专门为一些老弱病残孕认识设置的,通常也被婉称为“爱心席”。英语用“the disabled”、“handicapped”、“inconvenienced”或“invalid”等用来婉指残疾,用“courteous seats”来指“爱心席”。

4. 讳言弱势和困境。人生一世,境遇有好有坏。对于困境,人们总是避免言之。比如对于“贫穷”的婉曲之言,英汉两种语言均有体现,如借钱时说:“最近手头紧,能不能先借上一、两千救救急?”在英语中则有“needy”、“underprivileged”等的说法。此外,对于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的人,人们总是尽量避免直称其名,如用“保姆”代替“女佣”、 “家政人员”代替“保姆”等。英语中也存在着许多职业委婉语的现象,如用“sanitation engineer(公共卫生工程师)”代替“garbage man(垃圾工人)”。

上一篇:桑蚕丝被下一篇:再制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