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通用11篇)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篇1
引言: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近年来,它又受到了更多包括约翰逊和莱考夫在内的更多学者的关注。在约翰逊和莱考夫的开创性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指出了隐喻在语言和思维方面的本质,并提出了概念隐喻。
虽然隐喻是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概念映射,但隐喻的映射不是随机的,而是受所谓的身体经验影响的意象图式的限制。我们的语言中有大量的身体隐喻,它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手段,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本文将从认知和文化角度研究英汉身体隐喻的差异。
一、理论基础
1.隐喻的认知本质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定义为在另一个概念域中理解一个概念域。例如,我们从食物角度谈论知识,从金钱角度谈论时间。隐喻的轨迹并不存在于语言之中,而在于用另一个概念概念化我们的心理域的过程中。因此,隐喻以跨域映射而存在,借此可以通过一个更具体的域去描述另一个域。
2.隐喻的工作机制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源域和目标域。隐喻涉及两个概念之间的对比,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域指我们基于知识的一个特定的思想活动范围,映射表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两个域中,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个是具有新的结构、意义和功能。映射反映了人脑利用旧的具体的事物去理解新的抽象事物的认知机制。跨概念域的隐喻映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映射方向不对称,从源域到目标域是单向的。其次,一致性,两个域之间必须有对应关系。第三,目标域优先,即源域的结构并不是完全复制到目标域,只是部分映射到目标域。第四,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来源于先验和知识。
二、英汉身体隐喻
1.身体认知隐喻
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经验认识世界。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概念在最基本的经验结构意向图式的动态模式下产生。身体隐喻化即人类借助自己的身体部位来认识其他抽象事物的过程。因此,对身体部位的隐喻意义识解过程即用身体认知感知世界的过程。
2.身体隐喻的映射模式
(1)从身体域到具体的非身体域的映射
从身体域到具体的非身体域的映射通常是基于两个概念直接而基本的相似性。在早期认知世界过程中,人们用身体部位名称来描述其他事物。目标域可以是有生命或没有生命的实体,例如汉语中的“山头”、“山脊”、“山脚”、“洞口”、“泉眼”、“门脸儿”等。这种映射在英语中同样非常普遍,如“the head of an arrow/a match//a page”“he face of a mountain/of a watch/of the earth”等。所有这些隐喻都是基于人体与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首先,身体部位名称常被用来指代与身体部位有相似位置的其他事物。在“山脚”这样的比喻中,源域是脚,目标域则是一座山。人类首先有脚的概念,当他试图识别和命名外部实体时,他们会很自然地用“脚”来指山的末端,对应关系随之建立起来,其位置相似性促成了映射关系。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均有“山头”和“山脚”这样的概念。其次,身体部位有自己的形状和结构。英语中有“the head of an arrow”“the eye of a needle”等,汉语中也有“箭头”、“山头”、“针眼”、“针鼻”等。这些隐喻是基于身体部分和另一个实体的某个部分有着相似的形状或结构。此外,每一个身体器官都有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人类深谙各个部位的不同功能,因此也会映射身体部位功能到其他事物,因此就出现了“河口”、“海口”、“湖口”等。虽然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显著的差异,但英汉两种语言都通过人体隐喻来认识和理解其他事物,这就解释了不同语言的人可以相互交流理解的原因。
(2)从身体域到抽象的非身体域的映射
从身体到抽象事物的映射基于心理和功能相似性。身体部位域和行政域之间的映射是基于对身体部位特征的认识。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可用“心”指代一些抽象目标,因此汉语中有“祖国的心脏”、“爱心”、“中心”等词语,英语中也有“the heart of a city”“the heart of a problem”。身体部分的术语可以映射到行动域以表达某些事情。一个身体部分术语,尽管原本是一个名词也看作是一个动作。例如,汉语中有“首航”、“手写”、“面对”等,相应英语中也有类似例子,如“face to face”“hand in hand”等。在英语和汉语中从身体域到抽象域的映射都普遍存在。身体各部分的属性,都可以和外部实体产生映射关系。
(3)两个身体部分之间的映射
两个身体部位之间的映射基于形状、位置和功能的相似性。以汉语中的“手心”为例,心位于身体核心部位,是最重要的器官。在这种映射下,出现了“心头”、“额头”、“脚心”等。英语中有这样的身体隐喻,但不是很多,如“ridge of a nose”“hair in armpits”“eyetooth”等。
(4)从不同部位的关系映射到人或物之间的关系
在这类映射中,源域是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目标域是物与物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映射是基于联系之间的相似性。正是由于人类将身体隐喻映射到抽象事物上,才能借助身体部位之间的关系去理解人或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例如,手和脚通过血液和神经相连,需要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兄弟姐妹间有相同的血缘,因此,手足可映射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两种语言中身体隐喻的映射模式存在更多相似之处,差异性相对少一些。两种语言通常拥有相同的前三个映射模式,但最后一个模式在汉语中比较独特。
三、导致英汉身体隐喻异同的原因
1.认知普遍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英汉身体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基本重合,原因在于身体部位的位置、形状和功能基本相同。同时人类有共同的常见的身体经验和一般的心理结构,这为身体隐喻提供了共同的身心基础。认知模式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隐喻表达是基于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因此,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隐喻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似的认知模式。尽管讲两种语言的人地理位置相隔甚远,他们却有相似的认知方式。
2.文化相对性
两种语言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这就要求追寻特定文化的根源。文化对语言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哲学渊源、历史背景、自然环境,认知思维方式也会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平衡、和谐与对称。受这些价值观的影响,汉语四字成语讲究对偶,将双源域映射到一个目标域上。相反,英语偏爱简洁,通常将一个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正如上文所言,汉语中从两个身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到人或物之间的关系,都很独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相同的身体经验,但这些潜在的隐喻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能否显现出来,则更多取决于文化模式。
结语: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人体隐喻认知、人体隐喻的映射模式、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原因。相似性是共同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差异性则由文化相对论造成的。因此,身体隐喻主要基于身体体验,但也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身体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丰富身体部位认知隐喻理论研究,并将有助于英汉词汇教学。诚然,文中只是涉及了认知隐喻部分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研究,以促进认知隐喻理论学习和英语教学实践。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思考的重要手段,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人类由近及远,从实体到非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器官在认知世界中的基本作用,身体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认知方式,也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本文试图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文身体隐喻并挖掘其产生原因。研究发现,英汉人体隐喻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其相似性反映了身体隐喻主要来源于认知普遍性,差异性则源于身体隐喻具有文化相对性。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身体隐喻研究,促进英语汉词汇和修辞教学。
关键词:身体隐喻,映射模式,认知普遍性,文化相对性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李树新.(2002).论人体词语的文化底蕴.内蒙古大学学报,5,58-63.
[3]卢卫中,(2003).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教学,6,23-28.
[4]束定芳,(2000).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外语学刊,2,22-33.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篇2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由于认知的共性,英汉民族在色彩词的认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英汉民族颜色词的隐喻异同,并进一步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作 者:胡平Hu Ping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000刊 名:安康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年,卷(期):20(3)分类号:H03关键词:英汉 颜色词 隐喻 认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社会因素分析 篇3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社会因素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西思维差异。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个认知手段,是人类借助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事物的一个思维体系。尽管在不同的隐喻中,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但是中西思维的不同决定了语言体现形式的差异,也决定了英汉隐喻的差异。
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研究,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主要是隐喻的。本文中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隐喻的界定就采用了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观点。
一、相同隐喻的研究
1.认知对等,喻体相同,意义相似
虽然中西方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因素,但人类本身和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仍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源于相似的认知概念和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相似认识,人类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就会大体相似。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会存在认知对等、喻体相同、意义相似的隐喻。
2.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
隐喻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分析发现,英汉情感隐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性:用人的身体和精神隐喻情感;用方位词隐喻情感;用液体隐喻情感;用天气隐喻情感。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英语和汉语中的意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性。同时,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意义又有不同之处,甚至可能同一喻体在一种语言中有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意义空缺。
二、不同隐喻的分析
1.认知不等,喻体相同,意义不同
中西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因此英汉隐喻中可能会出现认知不等,喻体相同,意义却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比如龙在中国是权力与成功的象征,是正面形象的象征。因此,在汉语中有“龙腾虎跃”,也称一个人为“天之骄子”则是对一个人的认同和赞扬;然而在英语中,“dragon”是怪兽,象征着凶恶残暴的人,是负面形象的象征,如“My wife is a dragon”。
2.认知偏移,喻体不同,意义相似
中西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又有不同之处,对于相似意义的表达,英汉隐喻会采用不同的喻体。如中国人用“害群之马”来形容因个别人的所作所为而影响整体的人,而西方人则用“a black sheep”来表达相同的概念。
3.认知缺失,喻体空缺,意义空缺
认知缺失,喻体和意义空缺是指对于英语和汉语中的一种语言或文化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只存在于其中一种语言或文化中。这种现象通常由中西各自独特的神化传说、宗教信仰和历史故事造成的。此外,英语中某些隐喻意义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比如“blue boy”(蓝色的男子)——变性后的人。相应的,汉语也有某些隐喻在英语中也有空缺,比如汉语中的“狐狸精”“守株待兔”“大回小回”“外屋”等。
三、隱喻背后的社会因素探析
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记载了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景,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
以西方文化背景下英语语言个体和以东方文化熏陶下的汉语语言个体在隐喻的表现上是不同的。中西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模式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对英汉隐喻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绘制成社会因素。造成隐喻这种不同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这些社会因素影响,汉民族注重直感体验及整体综合性,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性,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汉语言呈现出表意含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等语言特征;西方民族强调物我分明,注重逻辑分析,在语言上呈现出形式严谨、以形统意的特点。
因此,在学习认识隐喻时,不仅要透过认知隐喻机制看到语言差异背后的思维差异,从隐喻背后的社会因素把握这种差异性,以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要了解在英汉语言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对英汉隐喻生成所起的作用和造成的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及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影响思维和认知,进而对英汉的思维、语言和文化产生差异,从而影响隐喻的作用和实效。这些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在学习生活中,人们要注重文化思维差异对隐喻的影响,把隐喻作为一种工具去认识该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哲学观、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四、存在主要问题
1.隐喻在教学上的缺失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一般已经熟练掌握了汉语,并且已经习得了汉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而他们要学习的目标语英语的认知机制与汉语存在诸多差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并跨越这种差异。教师应及时地更新隐喻研究的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隐喻的知识解构,通过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帮助他们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阅读教学、英美文学教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隐喻的理解认识。
2.研究深度、广度、高度不够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一些文章仅仅是停留对隐喻现象陈述分析的简单描述上,有的会辅以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一些文章只是从概念上分析英汉隐喻的异同,没有有效地结合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也没有从深层次挖掘其产生的背后因素,更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全方位探析,因此文章的深度、广度受到了限制。我们认为,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不仅是对比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的异同,还要从文化、社会因素、非理性因素上探究其成因,进而揭示两种语言的异同。
五、总结
通过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其背后社会因素的分析,将语言与人们的民族、地域、文化、语境、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隐喻理论着手对英汉隐喻进行分析,去发现不同建构中隐喻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隐喻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及其背后的客观因素,以使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识别、解释、运用隐喻,培养人们的隐喻思维、隐喻意识及隐喻能力,促进语言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鞠晶,孙启耀.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障碍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2011,(5):108-111.
英汉“愤怒”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篇4
“愤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涵义。国外很多语言学家研究了英语中“愤怒”情感的概念构成[1,2,5]。同时,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展了英汉“愤怒”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6,8,9,14]。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大量语料,参照Kovecses(2000)[3]对英语中“愤怒”基本概念隐喻的划分,对英汉日常语言中“愤怒”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的认知对比,并尝试从文化因素中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1 愤怒的英汉隐喻对比
1.1 ANGER IS THE HEAT OF A FLUID IN A CONTAIN-ER(愤怒是容器中的液体的热)
Lakoff&Kovecses(1987)[5]认为,愤怒的生理反映之一—身体热度构建了“愤怒”最基本的隐喻即ANGER IS HEAT(愤怒是热),这一基本概念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但具体表现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英语中“愤怒是热”这一基本概念隐喻可将“热”应用于固体和液体两类。“热”应用于液体即得到隐喻ANGER IS THE HEAT OF A FLUID IN A CONTAINER(愤怒是容器中的液体的热),以此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表达式为:
You make my blood boil.
I had reached the boiling point.
She was bursting with anger.
She got all steamed up.
He's just letting off steam.
英语在表达“愤怒”这一情感时,基本概念为愤怒是容器中的热的液体,即将“愤怒”视做“液体”。这种基本概念的存在源于西方体液文化的影响。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2007)[11]提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并根据某种体液在人体内占的比例将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抑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胆汁质。不同的体液决定了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其中胆汁质类型的人被认为是性情急躁,易怒,爱冲动。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个人发怒即被认为是体内的胆汁分泌过剩影响其情绪,体现在英语语言中即为“Someone seethes in his gall”。在汉语中也有利用液体的概念来形容“愤怒”,如饮恨而终,惊风怒浪,惊涛怒浪等。所不同的是英语偏向强调用液体的温度,沸腾时的状态来隐喻“愤怒”的程度,用承载液体的容器来代表对“愤怒”的控制力,容器打翻意为“愤怒”失控[9],而汉语则偏向液体翻滚时的状态而未涉及温度的含义。
1.2 ANGER IS FIRE(愤怒是火)
“愤怒是热”这一基本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应用于固体即得到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愤怒是火)。
Hotspur flared up at the word.
He glared at the rake with burning eyes.
And in her eyes,there hath appeared a fire.
He gave his son a look of burning anger.
与英语相同,汉语中形容愤怒的基本隐喻亦是“愤怒是热”,这一基本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ANGER IS FIRE(愤怒是火)和ANGER IS QI(愤怒是气)。在汉语中以ANGER IS FIRE(愤怒是火)为基础的常规隐喻表达式有:
他火了。
他火冒三丈。
他怒火中烧。
他怎么发那么大火?
由此可见,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都有将“愤怒”看作“火”的隐喻概念,所派生出来的表达式也是相同或类似的。这是因为两种语言文化都认为“愤怒”具有火的特性:炙热,猛烈,一旦爆发难以扑灭。同时这种相同也可以从人的身体体验得到解释,人发怒时生理上发生变化,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发热等。因此,无论是“flare up”“burn”还是“怒火”“火冒三丈”都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愤怒”时的感受和特征。
1.3 ANGER IS QI(愤怒是气)
在汉语中,表示“愤怒”的一个独特的概念隐喻为ANGER IS QI(愤怒是气),所生成的隐喻表达式有:
“你有病啊?”她生气地说。
他怒气冲天地推门进来了。
他的火气越来越大。
她气不打一处来,随手拿起一只杯子扔了出去。
汉语中用“气”来表示愤怒有着久远而复杂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万物皆源于气。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13]。除此之外,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组成人体的三种基本物质之一。气是运行变化于体内,维持生命活动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的精微物质。气在血液中循环并推动血液前进,如果在血液循环中受阻,就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疼痛和该处体内压力加大[10]。造成气在体内循环受阻的原因很多,消极情感“愤怒”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汉语中谈到“愤怒”时“气”是最常用的词的原因了,而英语中则没有ANGER IS GAS(愤怒是气)这一概念隐喻。
1.4 ANGER IS A SENSE OF TASTE(愤怒是味觉感受)
ANGER IS A SENSE OF TASTE(愤怒是味觉感受)这一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非常普遍,而在汉语中却极少出现。
To consider they had been tricked,and to feel sore about it.
McGinnis considered this,his expression sour.
He is still bitter about the way he has been treated.
The President was in a particularly peppery mood this morning.
英语中的“sore,sour,peppery,bitter”等原本是表示感觉和味道的“疼的,酸的,辣的,苦的”,用以形容“愤怒”表现了人不舒服,不愉快时的感觉与痛苦的表情,这种情况在汉语里却是没有的。汉语中表示感觉的“疼,痛”多用来形容非常的珍稀某物或过度的悲伤,如:她心疼她宝贝儿子!他简直是痛不欲生!而极少用来形容愤怒。汉语中表示感觉的“酸”多用来表现人的嫉妒心理,如:这话这酸啊!瞧她酸不溜秋的样。“苦”多用于表现忧愁,烦恼,生活艰辛。如:苦大愁深的样子。真是苦了你了!这日子过得苦啊!“辣”则多表现人的性格厉害,如四川辣妹子等。
1.5 ANGER IS AN OPPONENT IN A STRUGGLE(愤怒是斗争中的对手)
在英语中ANGER IS AN OPPONENT IN A STRUGGLE(愤怒是斗争中的对手)这一概念隐喻极为普遍,如:
I am struggling with my anger.
She fought back her anger.
You need to subdue your anger.
He repressed his anger.
但以“愤怒是斗争的对手”为概念基础的表述在汉语里却很少,这是因为自古以来西方人将宇宙万物与人截然分开,二者对立。人与自然独立,人应置于自然之上,人应控制,支配和改造自然为人类本身服务。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西方人对自然和宇宙万物有着强烈的征服和索取的欲望,因此在形容“愤怒”这种情感上,他们将其看作是需要征服的对手,必须要“struggle with,fight back,subdue and repress”.而在汉语文化中,中国哲学一直认为人源于自然,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气”源于自然,乃万物本源。气血相通方能身体康健,颐养天年,因此在汉语表达中,从不将“愤怒”看成是对手,不愿与“气”斗,免得伤“元气”。
1.6 ANGER IS A DANGEROUS ANIMAL(愤怒是危险的动物)
He is hopping mad as a hornet.
He bellowed at his wife.
He went ape.
When I told my sister about that she had a cow.
英语中的“hornet,ape,cow”等动物可以表达“愤怒”的含义,但汉语中很少有动物本身就能传达“愤怒”这一概念的情况,即使有时用动物来渲染“愤怒”这一情感,也多会用表示“愤怒”的词汇加以修饰,如:他像一头愤怒的雄狮。而如果只说“他像一头雄狮”则很难显现出“愤怒”这一情感。因此在汉语中极少使用动物来表现“愤怒”,也无法形成一个概念隐喻。
1.7 ANGER IS INSANITY(愤怒是疯狂)
I am mad.
I just touched him,and he went crazy.
One more complaint and I’ll go berserk.
If anything else goes wrong,I’ll get hysterical.
“Mad,crazy,berserk,hysterical”在英语中均表示“愤怒”的意思,但直译成汉语却是“疯狂”“发疯”的意思,表达不出“愤怒”的含义,必须意译成“气得发疯”才能传情达意,可见汉语中没有ANGER IS INSANITY(愤怒是疯狂)这一概念隐喻。
1.8 ANGER IS BURDEN(愤怒是负担)
在英语中,关于ANGER IS BURDEN(愤怒是负担)的隐喻表达式有:
He has a chip on his shoulder.
The manager carries his anger around with him.
You’ll feel better if you get it off your chest.
Unburdening herself of her anger gave her a sense of relief.
I can not carry my anger long.
而汉语也经常会说“带着气”,“气消了心里就轻松了”等等。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式里“愤怒”被看作是有一定重量的物质,给人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重感,需要人去“carry(承受)”,“愤怒”感消失了,人身心就“relief(轻松了)”。
1.9 ANGER IS NATURAL FORCE(愤怒是自然力)
在英语中表示ANGER IS A NATURAL FORCE(愤怒是自然力)的隐喻表达式有:
It is a stormy meeting.
He stormed at my negligence.
His face clouded with anger.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等来形容人生气时的状态。自古以来,沧海桑田,风雨雷电,四季交替等自然现象是人类无法预知和掌控的,正如“愤怒”是强烈的,无法预测的并难以控制的情感一样。同时,表达“愤怒”含义的概念多表示天气由晴转阴,由好变坏,如“stormy”“cloudy”等,天气的变坏造成人类生活环境变差,生活质量下降,因而引起人心理的变化,心情由好变坏,引起愤怒和不满。
1.1 0 ANGER IS PHYSICAL ABNORMALITY(愤怒是人体部位的异常)
He is flushed with anger.他气得脸红脖子粗
She is blind with rage.她气得头晕眼花。
Her face distorted by rage.她气得脸都变形了。
He is gnashing his teeth with anger.他气得咬牙切齿。
作为一种消极情感,“愤怒”一旦爆发便会引起人身体的反应变化,如情绪激动,内压增强,体温上升,呼吸加速,肤色变红,身体颤动等,这些表象的变化直接反应出人内心情绪的波动程度。因此通过观察表象,即能推测出人是否愤怒以及愤怒的程度。这种生理效应成为了概念隐喻的基础,在两种语言的文化中均有所体现。
2 结束语
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种语言中表示“愤怒”的隐喻概念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这些隐喻表达式均借助人愤怒时的生理变化和身体感知来表现这一情感。自然界诸多相同的物理特征和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表达情感这一抽象概念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共性[12]。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会出现相同的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同时,又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生存环境和文化价值观,英汉两种语言中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隐喻概念。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愤怒”的隐喻概念既建立在人类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
摘要:“愤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涵义。国外很多语言学家研究了英语中“愤怒”情感的概念构成。同时,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展了英汉“愤怒”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该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大量语料,参照Kovecse对英语中“愤怒”基本概念隐喻的划分,对英汉日常语言中“愤怒”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的认知对比,并尝试从文化因素中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隐喻;英汉时间隐喻
【中图分类号】G64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隐喻表达中英汉时间的共同性
隐喻是一种语言技巧,人类运用这种技巧来进行语言表达,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时间表达上,就已经有了年、月、日、时、分、秒这些的表达,这些时间的表达方法虽然可以准确的表达出实际时间,但是却只能表达一部分,不是所有都可以表达。所以,人们利用自身的抽象思维和自己习惯的方式做出了创新的隐喻来表达更多的时间。所以,由此可知,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和汉语在时间的表达上还是具有相似性,认知方式也具有相同性。
二、英汉时间隐喻的表达方式
(1)“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概念
时间不是空间,在人类的感知里能够感觉到空间,但是人类感觉不到时间的消失。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在人类的发展史中首先认识空间,然后认识时间。认知语言学专家认为时间是在空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拿英语和汉语的特点来对比,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时间表达方式都是建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的,这使得英语和汉语在空间概念上又有了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当我们在表达时间是怎样变化的时候,英语和汉语是运用相同的隐喻表达的,只是区分是说话的人在变化还是时间本身在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在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中,在其他的语言中也有这种变化,这些变化都跟人类只是的认知基础和习惯活动有关。“时间本身在变化”这句话是指说话的人不动,时间变化的方向和事情变化的方向是一样的。例如:
a.The time for taking action has arrived.
b.Christmas is coming to us.
而汉语里面就用“过来”“到达”这些词来表达时间的变化。
(2)“时间是金钱”的隐喻
在中英文里面,时间和金钱都能进行隐喻,这样的表达方式能体现出人们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但是思维方式却是相同的,而这种表达方式的变化不只中英文有,其他的语言里面也同样有这种,变化。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来源和目的是十分重要的,即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金钱”是来源这个方面的因素,与目的这个方面里的“时间”是相互对应的,两者就构成了隐喻。所以,人类总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时间和金钱这两者本身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却是给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在人生的进程里一去不复返;而金钱也是花掉了就没有了,所以说,人们将这两者联系起来都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下形成了某种隐喻的有效机制。
(3)“时间是实体”的隐喻
人们总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那些抽象的事物,所以时间的实体隐喻就是将抽象的事物隐喻成实体。实体上有很多的特征,所以被我们隐喻的抽象的物体上也有这些特征。就比如说
1)对时间的特指:
a.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
b.Time is out of joint.
2)比如对时间进行量化
a.一个年纪轻轻的有志青年在经过了20年的时间,变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中年人。
b.University was a wonderful time for the students.
这样的语言表达里面,时间可以用空间概念表达,也可以把它当做金钱和实体,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在表达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跟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着共同点的。时间通常会被隐喻成运动、实体或方位,这些与生物方面的知识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人类进行认知的时候,没有工具来感知时间,所以,通常把时间隐喻成运动、实体和方位。
三、英汉时间隐喻表达的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和社会背景,英汉时间的隐喻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汉语里的“箭”常用来表达时光飞逝,也常把时间比作“弓箭”,如光阴似箭;但是英语中的时间却是用“鸟”来表示,如“the bird of time”。英语里面常常将物品和时间联系在一起,如”a whale of time”,这就是拿鲸鱼的庞大特征来隐喻时间,用来修饰时间。这种表达方式却不用在汉语里面,汉语里面的隐喻方式与这个有大不同,比如说“寸”在长度单位中表达的是一个很小的长度,但是用在汉语里,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一句话,这个例子就很大程度的表现出了认知的不同性,同时也表现出了时间在空间概念里的反射。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英汉语言中都用空间的隐喻来表达时间,比如汉语中的“前”、“后”这种意思的词,“前”是指过去的或较早前的,比如“前天”“从前”等;“后”就是指将来或较晚,比如“以后”“后来”等。但在英语里表达时间一般用before和after,但表示空间一般就用ahead和behind,这就说明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在认知上也是不同的。
汉语中前面的时间为“上”,后面的时间为“下”,这点不太好理解。但是汉语中常常把时间比作河流,比如说“时光流逝”“似水流年”等,河流是自上往下流,时间也是这样消失。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的长幼尊卑与时间顺序是有很大的关系,长辈在上,晚辈在下。但是英语里就没有这种“上”“下”思维,在他们的理解里面,上就是跟向上的运动有關,延伸来说就是与未来有关;下就是跟向下的运动有关,延伸来说就与过去有关。在很多时间词语的排列上,英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就有着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英汉语的词语排列方式:
a.事情在2007年6月1日上午10点10分发生
b.It took place at ten past a.m.1st of June,2007.
汉语里面的词语排列都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年月日时分秒,但是英语表达里面就是反的,但大体上还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在汉语里面,时间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的,这跟文章里面的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是一样的。例如:
a.办公室抽屉里有文件。
b.The document is inside the drawer of the table in the office.
以上的例子说明英汉语言在时空的表达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说这种时间隐喻在汉语中就是主体逐渐向客体的表达,英语就是相反的。所以,英汉语言里人们的认知是有着巨大的差异性的。
四、总结
语言认知能力是人类最根本的表达方式,认知语言学也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运用隐喻做语言表达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上的思维和共性,从隐喻的角度上讲,英汉语有不同也有相似,本文通过对英汉语在时间表达上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禹丽芳.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对介词隐喻义的教学启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 刘莉.汉英“前/后”隐喻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李海艳,李佳新.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英汉时间概念隐喻差异[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3,(3):36-37.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社会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社会因素
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 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感知和认识, 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形成了中西思维差异。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个认知手段, 是人类借助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事物的一个思维体系。尽管在不同的隐喻中, 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 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但是中西思维的不同决定了语言体现形式的差异, 也决定了英汉隐喻的差异。
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研究, 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统, 其本质主要是隐喻的。本文中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隐喻的界定就采用了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观点。
一、相同隐喻的研究
1. 认知对等, 喻体相同, 意义相似
虽然中西方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因素, 但人类本身和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仍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 源于相似的认知概念和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相似认识, 人类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就会大体相似。所以, 英汉两种语言中会存在认知对等、喻体相同、意义相似的隐喻。
2. 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
隐喻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共性, 通过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分析发现, 英汉情感隐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性:用人的身体和精神隐喻情感;用方位词隐喻情感;用液体隐喻情感;用天气隐喻情感。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现象, 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 英语和汉语中的意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性。同时, 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意义又有不同之处, 甚至可能同一喻体在一种语言中有意义, 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意义空缺。
二、不同隐喻的分析
1. 认知不等, 喻体相同, 意义不同
中西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 因此英汉隐喻中可能会出现认知不等, 喻体相同, 意义却各不相同, 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比如龙在中国是权力与成功的象征, 是正面形象的象征。因此, 在汉语中有“龙腾虎跃”, 也称一个人为“天之骄子”则是对一个人的认同和赞扬;然而在英语中, “dragon”是怪兽, 象征着凶恶残暴的人, 是负面形象的象征, 如“My wife is a dragon”。
2. 认知偏移, 喻体不同, 意义相似
中西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又有不同之处, 对于相似意义的表达, 英汉隐喻会采用不同的喻体。如中国人用“害群之马”来形容因个别人的所作所为而影响整体的人, 而西方人则用“a black sheep”来表达相同的概念。
3. 认知缺失, 喻体空缺, 意义空缺
认知缺失, 喻体和意义空缺是指对于英语和汉语中的一种语言或文化而言是独一无二的, 只存在于其中一种语言或文化中。这种现象通常由中西各自独特的神化传说、宗教信仰和历史故事造成的。此外, 英语中某些隐喻意义在汉语中是没有的, 比如“blue boy” (蓝色的男子) ———变性后的人。相应的, 汉语也有某些隐喻在英语中也有空缺, 比如汉语中的“狐狸精”“守株待兔”“大回小回”“外屋”等。
三、隐喻背后的社会因素探析
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 它记载了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景, 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 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 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
以西方文化背景下英语语言个体和以东方文化熏陶下的汉语语言个体在隐喻的表现上是不同的。中西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模式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对英汉隐喻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绘制成社会因素。造成隐喻这种不同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这些社会因素影响, 汉民族注重直感体验及整体综合性,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性, 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使汉语言呈现出表意含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等语言特征;西方民族强调物我分明, 注重逻辑分析, 在语言上呈现出形式严谨、以形统意的特点。
因此, 在学习认识隐喻时, 不仅要透过认知隐喻机制看到语言差异背后的思维差异, 从隐喻背后的社会因素把握这种差异性, 以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 要了解在英汉语言生成和发展过程中, 非理性因素对英汉隐喻生成所起的作用和造成的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及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影响思维和认知, 进而对英汉的思维、语言和文化产生差异, 从而影响隐喻的作用和实效。这些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在学习生活中, 人们要注重文化思维差异对隐喻的影响, 把隐喻作为一种工具去认识该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哲学观、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四、存在主要问题
1. 隐喻在教学上的缺失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一般已经熟练掌握了汉语, 并且已经习得了汉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而他们要学习的目标语英语的认知机制与汉语存在诸多差异,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帮助他们认识并跨越这种差异。教师应及时地更新隐喻研究的知识, 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隐喻的知识解构, 通过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帮助他们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具体说来, 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阅读教学、英美文学教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逐步提高学生对隐喻的理解认识。
2. 研究深度、广度、高度不够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方面, 一些文章仅仅是停留对隐喻现象陈述分析的简单描述上, 有的会辅以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 一些文章只是从概念上分析英汉隐喻的异同, 没有有效地结合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也没有从深层次挖掘其产生的背后因素, 更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全方位探析, 因此文章的深度、广度受到了限制。我们认为,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不仅是对比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的异同, 还要从文化、社会因素、非理性因素上探究其成因, 进而揭示两种语言的异同。
五、总结
通过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其背后社会因素的分析, 将语言与人们的民族、地域、文化、语境、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从隐喻理论着手对英汉隐喻进行分析, 去发现不同建构中隐喻所包含的信息, 可以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隐喻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及其背后的客观因素, 以使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识别、解释、运用隐喻, 培养人们的隐喻思维、隐喻意识及隐喻能力, 促进语言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3) .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鞠晶, 孙启耀.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障碍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5) :108-111.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篇7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思维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审视另一类事物,是联系不同事物的重要手段【1】。从认知的角度讲,隐喻是由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或是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目前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的隐喻研究在国内外都是热点,尤其是情感隐喻和空间隐喻的研究。但综观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看到,针对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研究却不多。本文根据隐喻理论来分析和探讨头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隐喻意义。
2.英语中“head”的隐喻意义分析
2.1“head”的基本意义
英语中“head”的基本意义是指人体的头这一器官, 如They cut his head off、Hit him on the head、to bow one’s head、 “head”所有的隐喻意义都是从它的基本意义衍生出来的。“head”本指人的头部,后来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如 :
(1)The head of a cow and the tail of a horse.
2.2 相关的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是最典型的实体隐喻,容器隐喻是指把人、房屋、甚至一些抽象的和无形的事件、行为、活动和状态等视为独立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一个带有例外或边界线的实体容器【6】。因此头可以看做是一个容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就是把外界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放到该容器里去。比如something is filled one’s head or mind. 如 :
(2)All kind of things are filled in my head.
既然外界事物可以进入我们的大脑,自然也可以从我们大脑这个容器中跑出去,这说明一些信息或者知识被遗忘, 因此我们可以说something is out of one’s head,如 :
(3)Your birthday is out of my head.
2.3 相关的本体隐喻
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用抽象概念来描述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2】。人类自身的躯体和自然万物具有最密切的联系,人类在感知外部世界时,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形成一系列图式。“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3】。情感隐喻属于实体隐喻,因此在这里将分析头的情感隐喻意义。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思维,如 :
a. 表示自负,这一表达法在英语中为go to one’s head,如 :
(4)His success has gone to his head.
b.表示傲娇,to hold one’s head high .
c.表示冷静,如to keep one’s head.
d. 表示失去 理智, 情感失控, 用to lose one’s head来形容,如 :
(5)He begins to lose his head when facing all kinds of temptations
2.4 相关的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功能上赋予该非空间功能一个空间方位,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功能理解、思考和谈论空间概念【4】。英语中“head” 可以用来指重要或地位高的人物,如“领袖”、“首长”。再如 :
“head”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隐喻意义时它可以用来指事物的前部,比如“前排”、“前头”。
另外和汉语一样,英语中的“head”也可用作量词使用,作为牲畜的计算单位,指牲畜的头数,如ten head of a cattle、a large head of game。
3. 汉语中“头”的隐喻意义分析
3.1“头”的基本意义
现代汉语小词典(1999年修订版)中表示“头”这一概念的词有“头”和“首”这两个词, “头”既可以指人的头部,也可用于指各种动物的头部,表示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的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7】,如“抛头露面”、“呆头呆脑”、等。
3.2 相关的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指的是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并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5】“头” 还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起点或终点,这是由于“头”可以指事物的两端 , 这一具体的基本概念意义投射到抽象的概念领域就衍生出隐喻意义,例如 :
(6)谁先来给咱们开个头?
由于头位于人或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并且头的左右或前后移动在时间上是先于尾部的,所以我们用“头”来表示在次序和时间上是优先的事物,比如“头号”、“头车”、“头趟”。
4. 结语
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有关隐喻意义。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英汉对于 “头”所衍生出来的隐喻意义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但人类的认知有共性,人类认知活动植根于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6】。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示抽象思维的隐喻表达法都是相同的,但是也可以看出英汉这两种语言对“头” 的隐喻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这是由于两国人们具有不同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 因此存在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等。
摘要:隐喻是一切概念的基础,同时也是创生意义的手段。人类概念系统中的基本概念都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人类词汇的基础大多是“隐喻性的”。因此,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英语和汉语中“头”所衍生的隐喻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头”在某些方面所产生的隐喻意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说明,不同国度或不同文化的人对身体部位的认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认知。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篇8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指出, 隐喻是语言与神话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 一方面肯定隐喻首先是一种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表明隐喻直接体现在语言文化领域, 因为神话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文化形态。麦克格拉斯的定义言简意赅:“隐喻是一种言说方式, 言此而意彼。”他还引用了纳尔逊·古德曼关于隐喻的一句名言:“教老词玩新把戏之事”。[1]在汉语中, 没有与metaphor直接对应的概念, 最接近的概念当属传统诗学批评领域的“比、兴”。“比、兴”是对诗歌话语策略的一种概括, 也属于语言文化领域。因此, 无论中外, 学者们大多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以语言符号为表现媒介。体验哲学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成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指出, 每个隐喻的两个部分 (即来源域与目的域) 只有通过人类的经验基础才能得到阐释, 才能被人理解。隐喻提供了将人们的主观经验领域投射到客观世界领域的心智路径。体验哲学的这一论点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隐喻与哲学之间的重要关联。
二、相似的英汉词汇隐喻现象及其理据
1.相似的英汉词汇隐喻现象
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体验和生活经历, 生活经历可能大相径庭, 但是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是相同的, 自然也会产生许多相同的感受。Lakoff对anger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认为在有关anger的不同的表达式背后有一个系统的结构。[2]例如, 其中有一部分表达式是用情感所产生的生理影响来代表这种情感。[3]Lakoff观察到anger产生高燥热、高内压, 而这种体温和内压的升高经常表现为脸上和脖子部位颜色变红, 由此就有了下列一些英语句子:
—Shewasscarletwith rage.
—Hegotred with anger.
—Hewasflushed with anger.
汉语中也经常用“脸红脖子粗”来说某人生气, 和英语有类似之处。另外, 英汉语中有用同样的动作来转喻“生气”的用法。例如:
—I washoppingmad.
——他暴跳如雷。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 汉语中的“愤怒”在很大程度上与Lakoff所描述的概念隐喻anger is heat (愤怒是热) 相吻合。
除了在情感方面有相似的隐喻现象, 在其它方面也有不少。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老狐狸” (Old fox) 来隐喻狡猾的人的用法, 也都有“人生是旅程” (Life is a journey) 的概念隐喻, 也都有“声音甜” (Voiceissweet) 这样的通感隐喻等等。这些相似的隐喻现象一方面体现了相似的身体体验, 更说明了不同民族有共同的认知思维模式。
2.英汉词汇隐喻的体验认知思维过程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三个隐喻后面蕴含的隐喻思维过程。
第一个隐喻在用“老狐狸” (Old fox) 来比喻狡猾的人的时候, 我们实际上在心理活动过程中首先突出了老狐狸的狡猾, 然后才再用老狐狸去比喻狡猾的人。这种隐喻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心理活动中。例如:
—Heisalion.
没有人会去想这个人像狮子一样用四肢走路和捕食动物, 而会自然地认为这是说“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Heisasbraveasalion) 。
第二个隐喻“人生是旅程” (Life is a journey) 是一个典型的概念隐喻。在这种隐喻中, 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 虽然两个域不可能完全一样, 但它们之间总有一些结构一致的地方, 并且这些一致的结构建立起了一个交叉域, 以至于在这个交叉域上, 能够用来描写源域的词一般都能用来描写目标域。当我们形成一种新的概念隐喻时, 经常自然会用描写源域的词汇去描写目标域。
第三个隐喻“声音甜” (Voice is sweet) 属于通感隐喻。这种通感隐喻并不是简单的词义特征之间的联想, 而是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4]一般来说, 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为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由较简单向较复杂。Ullmann曾经通过调查将六种感官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5]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用较低级的感觉来描绘较高级的感觉的表达式。例如:
锐利的视力 (sharp eyesight) :触觉→视觉
温暖的话语 (warmwords) :温觉→听觉
上述隐喻思维过程实际上仅存在于一个新的隐喻形成之初, 一旦一个隐喻被大家所接受, 成了死喻, 人们就不再留心隐喻思维过程的存在。
三、相异的英汉词汇隐喻现象及其理据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 由于地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 不同民族尽管有相同的身体体验、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一致的认知思维模式, 但语言中仍然产生了大量不同的隐喻。
1.视点和观察细致程度带来的词汇隐喻差异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愤怒”的隐喻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同时也存在大量差异。
英语中有用产仔动物的表现来形容人生气的表达方式:
— Shewashavingkittens.
—Mymother willhaveacow when I tellher.
汉语中则几乎见不到这样的表示愤怒的方式。
英语中有用make sb’s blood boil表示“使……勃然大怒”的用法。例如:
—You makemyblood boil.
而汉语中“热血沸腾”只用于比喻激情高涨, 经常还用作褒义词, 但从来不表示“生气”的意思。
汉语中常说“气得手脚冰凉”。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例如:
——可馨气得手脚冰凉, 大脑完全失去控制。
——傅恒见他如此无礼, 顿时气得手脚冰凉。
而在英语中则没有这样表达anger的说法。类似这样的隐喻差异主要是由视点差异、观察细致程度不同造成的。对产仔的动物, 英美人注意到的可能是动物不乐意人接近时所表示出的愤怒, 而中国人可能过于关注产仔的动物所经历的痛苦, 没去注意它的愤怒。对blood boil (血沸腾) 这种隐喻, 英美人认为它也是愤怒的表现, 而中国人只认为它是激情高涨的表现, 当然中国人并没有否定愤怒时心情激动, 从“气冲牛斗”就可看出blood要如何boil才能表达那样的愤怒。但中国人同时也注意到人心情激动时, 手足的温度会下降。愤怒时可能如此, 受惊吓时也会如此, 后者和英语中的make sb’s blood runcold相近。是否英美人同样注意到了人愤怒时手足的温度会下降呢?似乎没有注意到, 虽然英语中有cold anger这样的隐喻用法, 但是它隐喻的是restrained anger (克制的愤怒) , 中国人要是从“气得手脚冰凉”的角度去理解cold anger就有偏差了。
在不同的语言中, 视点差异、观察细致程度不同会产生隐喻差异。反过来, 已经形成的隐喻又会影响人们的视点和观察细致程度。不去说中国传统文化对“松、竹、梅”的隐喻使中国人对这三种植物的认识与外国人对这三种植物的认识全然不同, 就从上面关于blood boil (血沸腾) 的隐喻分析也可见一斑, 中国人倾向于忽视愤怒时的这种心理影响, 而只认为产生这种心理影响是充满激情的表现。另外讲英语的人注意到受惊吓时会感觉冷———bloodrun cold, 却不去注意愤怒所造成的心理激动也可能导致同样的现象。
这些隐喻差异一方面会带来理解的困难, 另一方面也经常使得翻译时英汉两种语言不能直接对译。例如:“气冲牛斗”只能勉强译为beinfuriated之类的词, cold anger绝不能译成“冷气 /愤”。
2.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不同引起的词汇隐喻差异
文化习俗差异也会引起隐喻差异, 并且给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增加麻烦。例如, 中国人结婚时传统新娘穿红色礼服, 门口挂红色灯笼, 门上贴大红喜字;亲人去世了儿女要穿白色孝服, 室外要悬挂白幡等。因此, 中国人用“红白喜事”来隐喻婚礼和葬礼, 不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自然难以理解“红白喜事”的涵义。英语中的breadwinner (养家糊口的人) 、cry over spilt milk (作无益的后悔) 、bornwith asilver spoon in one’smouth (生在富贵人家) 等隐喻和英美人的饮食习惯和餐具有联系。汉语中的“割袍断义”、“铁饭碗”等隐喻和中国古代人穿长袍和中国人吃饭用碗的生活习俗有关。很多类似的隐喻其真实含义都不是十分明显, 本民族的人从出生开始就接触这些隐喻, 理解它们没有障碍, 但对外族人来说, 理解从特殊的文化习俗中产生的隐喻有一定的困难, 有时需要了解该民族的相关文化习俗才行。
另外, 受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 英美人从圣经、希腊神话中产生的隐喻比较多。例如:go toheaven (指死去, 不带贬义) , in the (one’s) seventhheaven (指在无上的幸福中) , gothrough hell and highwater (指忍受可怕的折磨) , 等等。而中国人有关佛教及相关神话的隐喻比较多。例如:上西天、泥菩萨过河、过鬼门关等。对这些隐喻, 外族人需要有相关的宗教知识才能顺利理解。
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熏陶也留下了很多不同的隐喻。要理解这类隐喻, 最好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故事。例如, 同样是比喻失败, 英语中用meetone’sWaterloo指遭遇惨败。见下例:
—In geometry Anne met her Waterloo. 而汉语中则常用“夜/败走麦城”隐喻遭遇惨败。
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使用的隐喻虽然形式可能不一样, 但是所体现的认知思维模式却可能完全相同。拿上面两个关于“失败”的隐喻为例, 尽管这两个隐喻一个是出自拿破仑军队在Waterloo遭到最后失败的历史事实, 另一个是出自关云长夜走麦城被杀的历史故事, 两者在外表上不相同, 然而实际的隐喻思维还是一致的:都是借骁勇善战的猛将的失败来隐喻现实中的失败。
四、英汉词汇隐喻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各种语言中隐喻的实例不胜枚举。尽管人类身体体验相同, 由于各种原因, 不同民族所创造的隐喻会就有所不同。对于相同或相近的隐喻, 各民族的人之间彼此能够很快接受, 不存在问题。别的民族有而本民族没有或者用法不同的隐喻, 初次接触时应该认真对待, 不要望文生义。譬如说, 中国初学英语的人如果看到pull someone’s leg (取笑某人) , 理解成“拖某人的后腿”那就出洋相了, 反过来英美人也不能将中国话“拖某人的后腿”理解成pullsomeone’sleg。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隐喻, 有的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猜测出含义, 有的需要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刻理解其涵义。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 我们遇到特别的隐喻应该多加关注, 尤其是遇到与本族语的隐喻用法有差异的表达方式时更要注意分析清楚其差异, 以免误用。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地多接触目标语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有关的隐喻用法, 减少失误, 促进语言交际。尽管如此, 在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际中, 隐喻的使用, 难免会增加理解的困难甚至失误。在语言交际的时候,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互相了解, 交换信息。来自不同民族的人进行语言交际时, 持母语语言的一方应该有意识地避开民族特色强的隐喻, 以方便对方理解, 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使用非母语的一方, 除非有充分的把握, 应该避免使用晦涩的隐喻, 以免错用, 造成误解。
参考文献
[1]李醒民.隐喻: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 (1) .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Things.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现代外语, 2002 (1) .
[4]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现代外语, 2002 (2) .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篇9
关键词:“耳”,隐喻,语料,人体隐喻化,映射范围
一、引言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它是认知主体从人们所熟悉的源域 (source domain) 到未知的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之间的映射 (mapping) 。这种映射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者能够创造某种相似性的基础上, 从而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 (束定芳, 2000) 。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 (Protagoras, 约公元前485—约公元前410) 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中国古代的许慎也曾经提出“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的观点。因此, 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基于身体的体验来获得概念和意义。也就是说, 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人们都是以人体隐喻化的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基于身体的体验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又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的角度, 系统研究英、汉语词典中名词“耳”下所列的词义及其隐喻的表达, 具体探讨英汉语中“耳”的隐喻映射的范围的差异和各个映射背后的原因;以丰富、真实的语料体现了这些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英语语料选自英语及英汉词典, 汉语语料选自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语料库。
二、英汉语中“耳”的隐喻差异性分析
作为听觉器官, 耳朵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在人类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方面的地位仅次于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作为听觉器官的名词“耳”都被用来映射到认知域的许多方面, 并在认知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如形状域 (英语中the ear of corn, the ear of rice等;汉语中的木耳、银耳等) 、情感域 (英语中have one’s ear burning;汉语中的耳根发烫、面红耳赤等) 、知识域 (英语中ears and eyes指打听信息之人;汉语中也用耳目表示相同的意义) , 等等。但是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的人们毕竟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 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又会表现出其独特性。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听觉名词“耳”的隐喻映射除了其大多数的共性之外, 还具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
(一) 英语中“耳”特有的隐喻映射
1.“耳”喻麻烦
耳朵位于人体头部的左右两侧, 而头部又位于人体的顶部。当人们处于某些不利的境况之中时, 如大笔的债务、繁琐的工作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等, 往往感觉快要被淹没于这些无尽的烦恼之中, 因此在英语中人们用“耳”表示这样的困境:
(1) They’ve borrowed so much money that they’re up to their ears. (他们借了这么多的钱以致债台高筑。)
(2) I’m sorry, I’ll have to cancel lunch today because I’m up to my ears in paper work. (很遗憾, 今天我只得不吃午饭了, 因为我有很多工作要做。)
2.“耳”喻代价
耳朵是人类的听觉器官。人类只有通过耳朵才能听到外部的声音, 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林林总总的信息, 因此它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英语民族看来, 当他们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做某件事情时, 耳朵是可以舍弃的:
(3) I would give my ears to have a try. (我无论如何得试一试。)
(4) I’d give my ears for a chance to fly on Concorde. (为了能获得驾驶协和飞机的机会, 我愿不惜任何代价。)
当然, 汉民族的人在决心要完成某件事情时也会不惜任何代价, 但并没有把耳朵这一极其重要的听觉器官映射到相同的目标域;相反, 汉民族的人往往会“抛头颅、洒热血”。由此可见, 英汉民族的人们分别采用了耳和头作为源域映射于相同的目标域。
3.“耳”喻分歧
耳朵位于人体头部的左右两侧, 英语民族的人注意到了耳朵的这一特殊结构, 并以此作为源域映射到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域———不同的意见。
(5)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subject set the whole company by the ears. (一提起这个题目, 就引起众人的争吵。)
(6) Trying to agree where to go on holiday set the family by the ears. (试图商定去哪里度假, 结果造成了家庭不和。)
在汉语中, 当人们意见不一致或者不统一时, 人们往往会“反目、反目成仇”。有意思的是, 在表达相同的概念意义时, 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的人分别选择了耳朵和眼睛作为源域, 即目标域相同源域不同。
(二) 汉语中“耳”特有的隐喻映射
1.“耳”喻某重要物体两侧之物
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耳朵位于这一重要器官的左右两侧, 而且左右耳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功能。汉民族的人注意到了耳朵的这一特点, 并用于喻指位于某重要物体的两侧之物, 如耳房 (正房两头的小房间) 、耳门 (大门两旁的小门) 。
(7) 我已经说过, 庄园的邸宅是极其古老的, 只有一侧的耳房现在住着人。
(8) 门墙两侧各有一道耳门, 耳门边各嵌一块石碑。
但是, 英语民族的人却并没有把耳朵这一特殊的位置及构造用来表达相同的概念意义。在英语中, 人们往往使用side room, side door。
2.“耳”喻熟悉
耳朵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听到来自外部的声音, 从而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当人们听了多遍时, 就会熟悉这些信息了。因此, 在汉语中有耳生、耳熟这样的隐喻表达:
(9) 姑娘眨眨眼, 看来这些名字对她确实很耳生。
(10) 在《同一首歌》庆祝澳门回归专场晚会上, 观众们听到的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曲。
在英语中, 并没有相同的或类似的隐喻映射。英语民族的人在表达同样的意义时, 往往使用familiar with/to。
3.“耳”喻影响
当人们与某人长时间待在一起, 肯定会观其行, 听其言, 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因此, 在汉语中, 耳被用来作为源域映射到“影响”这一非常抽象的概念域。
(11)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 精明强干, 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
(12) 在将军的深切关怀和名家前辈的耳提面命之下, 邵叶道画艺精进, 渐入“成虎在胸”之境。
在汉语的这种隐喻表达中, 耳朵既可以和眼睛相结合, 又可以和脸相结合, 并且都已经成为汉语中约定俗成的四字成语。但是可以看到, “耳濡目染、耳提面命”都可以表示潜移默化地受到别人的影响。这是“耳”在汉语中所特有的隐喻映射。在英语中, 这种隐喻映射是缺失的。
三、结语
经过初步的研究发现, “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具有差异性。在英语中, “耳”喻麻烦、代价和分歧;在汉语中, “耳”喻重要物体两侧之物。而且, 除了个别具体的概念意义外, 这种差异性大多体现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意义上。这表明, 尽管由于人的耳朵在结构、位置、功能等方面的共性, 不同民族的人所获得的体验基本相同, 但是在更深层次的、抽象意义的认知上, 不同的民族对于耳朵特征不同方面的认识及关注程度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 语言是一种世界观, 具有不同语言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过滤和看待周围的世界。因此, 对于“耳”在英汉语中隐喻差异性的研究体现了语言的文化差异性。
通过分析英汉语中“耳”的隐喻映射的差异性, 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从而更好地掌握英汉这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 2003 (6) .
[4]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J].外国语, 2008 (5) .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英语常用词用法.详解大词典 (A-K) [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
[7]英汉大词典 (全新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6.
[8]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9]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英语版) [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10]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英汉维度词的时空隐喻对比 篇10
关键词:维度词 时空隐喻 英汉对比
一、前言
对于时空概念的认知方式,Samuel(1920)曾阐述时间与空间相互区分,相互补充彼此的多样性又彼此统一。Clark(1973)也指出,时间表征并不是偶然得利用空间的相似性,而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空间隐喻。Lakoff和Johnson(1980)开辟性得把隐喻定义为一种不单是语言层面的使用,更是日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思维认知。
二、维度词的时空概念体现
空间维度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事物的特定部位或部分所占据的空间的量进行说明的词语,包括“大、小;长、短;宽、窄;深、浅”等。这些形容空间的维度词,在日常使用中也常与时间词搭配,构成一种时空隐喻。
1.汉语维度词的时空隐喻
汉语中有“大过年、大清早”的表达。“大”这里意指最开端的、最初的时间状态。还有词语“大人、大龄”中空间维度词“大”用来表示年龄的长幼。“长”字是最普遍常见得用来映射时间的维度词。“长夜、长年、长寿、长久”都用维度词“长”与时间词搭配,是最为明显的把时间概念化为空间距离来表现。另有“宽裕”一词指富裕,也表达时间充足。除此之外,“深夜、深秋”也用维度词“深”来形容时间的末端。还有“远、近”这对维度词也常用来表现时间,如“远见”指的就是对于未来时间的考虑。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用“远、近”表达时间的现在与将来。
2.英语维度词的时空隐喻
英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时空隐喻搭配。“big brother”意为“兄长,大哥”,“big”在此表示年长。“long”(长)也是最为常用的时间表达词且与汉语完全对应,用空间维度词“长”来隐喻时间的维度。短语“in the long run”翻译为“长远”,“long before”意为“很久以前”。汉语中的“长寿”在英语中对应“longevity”一词,也是从“long”转化而来的派生词。此外,“far-sighted”(有远见的)一词从构词到意义都与汉语完全一致。还有“so far”(目前为止),“remote past or future”(遥远的过去或将来)都从“远”把时间隐喻为一段距离。类似得,“deep”(深)一词的搭配有“deep into the night”(深夜),“deep in the past”(遥远的过去)都用维度词“深”来把时间概念化为长度。
3.英汉维度词的时空概念比对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发现英汉维度词映射时间概念的表达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尤其是“长,远,深(long, far/remote, deep)”表达线性或长度的维度词,与时间搭配的构词几乎完全一致。由此证明英汉语言当中都习惯把时间概念隐喻为距离,借此来表达时间维度。但词语“大、宽”这种面积维度词在英语表达里,极少用来隐喻时间概念。而汉语还普遍存在着这类搭配。
三、认知机制
时空都是人类的感知体验,空间是触觉视觉都能感知到的客观,而时间是完全抽象无形的东西。虽然人类能从日出日落、白天黑夜中感知,却缺乏对于抽象的描摹。在近20年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下,隐喻有了开拓性的解释。“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抽象的时间被映射为具体的空间,就是隐喻思维。
四、结论
由对比研究可看到,英汉时空隐喻中,维度词的搭配表达有较高的相似性。这证明时空概念在英汉语国家的认知过程里,概念化过程中也有极大程度的相同。而细微的差异部分是何种原因导致还未并未得出准确结论。这也许会成为时空观研究的下一方向。
英汉“心”的概念隐喻对比 篇11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By》一书中提出的隐喻理论对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 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 即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关系概念。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 提供了日常推理的认知基础。所以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写道:只有将西方语言学中的隐喻和汉语中的隐喻加以对比, 才能够真正比较全面的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作用特点, 才能较全面的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围绕人体器官“心”的概念隐喻对隐喻概念系统进行探索。找出相关的汉语概念隐喻, 并与英语相对应的系统进行比较, 探索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其目的是从中英两种语言的视角出发, 对Lakoff这一概念隐喻理论以跨文化的角度来验证并解释汉语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中文的角度对当代隐喻理论做出验证;对汉英系统进行对比, 找出概念隐喻在使用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探索两种语言概念隐喻系统中相似性或差异性的深层文化原因。
2 汉英对比
总结了一些汉英概念隐喻表达式, 经过观察分析, 大概将“心”的隐喻分为以下几类:心是重要的部分、心是情感、心是物体、心是容器。
2.1 心是重要的部分 (Hear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Heart即心脏。心脏若是停止了工作, 那么人就活不成了。因此, 某些系统或组织中最重要, 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作heart。如英文中有:
Wall Street, the business and financial he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very heart of out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the mystery.
类似的, 在中文中也有:市中心, 文化中心, 问题的核心等表达。由于“心”常被看作是情感的所在地, 例如:爱, 用其, 快乐, 恐怖, 满意等等, 因此常常出现在表达这些情感的短语里面。
2.2 心是情感 (HEART IS EMOTION)
心是爱 (HEART IS LOVE)
I gave you my heart.
She has captivated his heart
The famous actor has gained the heart of a pretty girl.
汉语中也用“心”的概念来表示爱, 在“心是爱”的概念隐喻上, 汉英达到了一致。
他已经心有所属了。
他得到那个漂亮女孩的芳心。
心是勇气 (HEART IS COURAGE)
Take heart, for all is not lost.
Until now he had managed to keep up his classes at the University, but he lost heart for study and dropped out of school.
但是汉语中除了用“灰心”表示没有勇气外, 几乎没有“心是勇气”这一概念隐喻。中文中一般用“气”的概念隐喻来表示勇气。例如:勇气, 丧气, 气馁, 泄气, 打气等等。
2.3 心是物体 (Heart is object)
实体/物体可以“得到”、“失去”, 作为喻体的心具有了“物体”的属性, 也成为了可以改变的。物体是有形状的, 可以触摸的、可以打破、有“轻重”之分, 心也一样。英语中有:
He knows how to touch the hearts of his hearers.
His mother broke her heart over his death.
汉语中有:
“农村真穷, 农县真苦, 农业真危险”一想起这句名言, 就让人揪心!
自个儿知道操自个儿的心了。
她当然不能把心里想的都端出来。
可见汉语中的心和物体一样, 可以被揪, 留, 分, 拴住及改变, 有大小, 粗细, 虚实, 软硬, 真假, 好坏之分。
2.4 心是容器 (HEART AS A CONTAINER)
本体:容器有“内”、“外”和“开启”、“闭合”之说:
喻体:心被喻为容器, 具有“内外”之分, 可以“开启”或“闭合”;心是有容量的, 可以填满:而且心是有深度的。例如:
She poured out her heart to us.
John felt much better after he opened his heart to Betty.
中文中的“心是容器”:
心是有内外的、深度的。
内心深处许多莫明的情绪在瞬间变成了感动, 而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那么他的整个生活空间都会是明亮的、温暖的。
2.5 中文中一些比较独特的隐喻表达式:
2.5.1“心是浪潮”:如, 心潮澎湃、心血来潮、泪水在心里翻腾等。
2.5.2“心是植物”:如, 一股做母亲的骄傲感滋润着它的心。
一股亲切的情感从手掌流入肺腑, 滋润着它的心。
2.5.3“心是动物”:如, 他的心怦怦地跳。妈的话刺了它的心。
他一看就明白, 它的心正在被一把利刃宰割。
2.5.4“心是火”:如, 心急如焚、忧心如焚、心头火起等。
3 结论
从人体说, 心被认为是人躯体的主宰, 这主宰正是居于身体的中心。因此在汉英双语中都存在以心来比喻要害部位, 关键部位的词汇。虽然在汉英两种语言都应用“心”来表示情感, 如爱, 但是汉语却不用心来表示勇气的概念。汉语通常用“气”的概念来喻勇气。原因可能是中国传统的阴阳思维方式和中医观点:认为支配变化的力量是阴阳, 是气, 有气则勇, 无气则泄。另外, 汉语中的“心”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在网上随意下载了几篇散文和小说, 总共是59万字, 然后用Word文档进行搜索, 发现“心”字总共出现了258次。与此种现象相对的是, 英语中的“心”“heart”出现的频率却是非常低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了更加具体的词来描述心里的各种变化, 例如, 用a loving husband来表示有爱心的丈夫。而大部分原因是英语国家更注重理性思维, 他们认为人是用大脑来思维的, 而不是用“心”。所以在英语中基本使用mind来代替heart。因此, 有了“下决心” (make up one's mind) 、“心生一计” (an idea came to his mind) “三心二意” (be in of two minds about) 、“眼不见, 心不烦”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等这些短语。另外, 由“心”组成的汉语词汇远远超过英语词汇。例如:“心”与“头”组合, 构成“心头”, 如, “难解心头之恨”;“心”与“眼”构成“心眼”, 如“他心眼儿好”;“心”与“目”组合, 构成“心目”, 如“在我的心目里, 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心”与“胸”组合, 构成“他心胸开阔”;“心”与“腹”, 结合产生“心腹大患”等词语;“心”与“肠”组合, 构成“心肠”, 如“她有很大的胆量, 又有个很软的心肠, 而柔软的心肠使她的胆气减少了许多。”
我国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对心脏的结构有相当深的认识了。在五行中, 心与火相配, 随着心脏的不断的收缩和舒张, 血液被压射出心脏, 并且流于全身, 起营养、温煦的作用。不仅在医学上人们把心和火连在一起,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往往如此, 如心急火燎, 忧心如焚等。古人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在心内进行的, 这在中医学叫做“心住神志”。另外, 汉语中“心”的频繁使用, 原因也在于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中心的传说。例如:我们知道祭祀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将祭神的场所设置到居住区的正中位置, 而且建造的又高又大, 显然反映了中心为尊的观念。
本研究从汉英对比的角度为当代隐喻理论中的隐喻的普遍性提供了一些证据, 但是这里涉及到的问题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围绕人体器官“心”的概念隐喻对隐喻概念系统进行探索。找出相关的汉语概念隐喻, 并与英语相对应的系统进行比较, 探索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其目的是从中英两种语言的视角出发, 对Lakoff这一概念隐喻理论以跨文化的角度来验证并解释汉语中的概念隐喻。
关键词:概念,隐喻“,心”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1990, 296.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 2002, 1.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10-06
英汉隐喻的对比研究12-14
英汉颜色隐喻对比研究12-25
英汉隐喻文化研究11-03
英汉对比论文09-01
英汉对比研究07-07
英汉词缀对比研究01-15
英汉对比研究以01-04
英汉新词的对比研究09-04
英汉词语搭配对比研究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