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2024-06-30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通用3篇)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篇1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文章旨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英语和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即从视觉域(属身域)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具有基于其身体经验的普遍性.

作 者:曾玲玲 ZENG Ling-ling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1(6) 分类号:H022 关键词:英语   汉语   视觉   概念隐喻  

★ 论广告英语中隐喻修辞的应用

★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 书报征订广告的概念

★ 探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 论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 概念隐喻对比与语言迁移-以言语是物体为例

★ 在 WordPress 中如何设置广告

★ 概念是什么意思

★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概念

★ 同步器常用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篇2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

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 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 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a system of systems) , 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 (lexicogrammar) 、语音层, 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 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 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 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 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所以, 语法隐喻可分为两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他认为, 概念隐喻显示一个过程并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 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 (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 可互相隐喻化,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 又可以从一个形式 (如短语和词类等) 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Lakoff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了详细的说明。概念隐喻也叫隐喻性概念, 它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基本特征, 也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在各种认知能力中, 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即“隐喻映射” (Lakoff, 1989) 。Lakoff (1989) 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 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 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根据隐喻的构成, Lakof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和实体性概念隐喻三类。

二、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比较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 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 (束定芳, 2000) 。系统功能语法虽然对这种形义之间的非一致式体现称作语法隐喻, 看作是不同语法概念范畴之间的投射和互动, 但这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是不同的。Halliday (1985/1994) 认为, 隐喻能给语义组合增添语义特征, 因此隐喻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的关系, 但并不完全同义。他还指出, 语言很可能是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开始逐步进化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隐喻从一开始便是语言的内在性质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言元功能 (meta-function) 的角度出发, 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倾向于用普遍的认知机制来解释语言能力, 用语言之外的因素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法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工作机制及其表征模式 (束定芳, 2000) , 也注意到这种不同语言形式的变化, 认为不同语法范畴 (不同句法结构、不同词性、不同语气) 的运用最终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认知方式 (观察角度、凸显方面等) 的不同。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既是人类认识新事物的需要, 也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Lakof和Johnson (1980) 指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并认为概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无处不在。通过概念隐喻我们可以不断挖掘事物间各种新的联系, 为认知世界提供一种基本方式, 形成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 同时还可用来发展理论体系。因此, 隐喻不仅是一种话语的修辞现象, 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聚焦于隐喻生成机制和隐喻意义的推导机制, 因此它是解释取向的 (郑银芳, 2009) 。

尽管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形式、隐喻、认知研究的取向有所不同, 但它们都认为类比和联想是隐喻化产生的基础、前提和关键因素。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知能力之一是大脑中拥有原型语义构式 (prototypical semantic construction) 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拥有把这种知识类比联想的隐喻化潜力。Langacker的语法框架论和Lakoff的隐喻认知论便清楚地体现了专有名词动词化的语言多层次的认知工作机制, 充分证明了原型语义类比联想在语言认知系统中可有不断变化的不同体现, 反映了人类语言认知的发展脉络 (赵艳芳, 2001) 。

三、结语

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 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只占极少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和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们认识新事物, 表达新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有着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但我们依然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建构主义立场和共同的基本思想, 更重要的是由于它们在研究的出发点和立场上的不同, 使得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在功能观和隐喻运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 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 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和解释隐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1994.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of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郑银芳.隐喻理论及研究[J].外国语文, 2009, (6) .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英汉名词性人体隐喻之比较 篇3

关键词:人体隐喻;比较;英汉;名词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92-03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并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远古时代,几乎所有的自然活动都被赋予人类活动的特征。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人类总是拿自己的身体当作认识世界的媒介,以人体及其器官为出发点,把对身体的认识映射到其它目标域中,在两个概念域之间确立相似关联,用隐喻化的认知方式去推论认识不熟悉的事物,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这种以人类身体经验为基础形成的隐喻,在人类认知的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人体名词的隐喻义

人体名词包括人体部位名词如头、眼、脸、口、手、脚、腿、背、胸等和人体器官名词如心、肺、肝、胆、肾、肠等。从语义角度,人体名词分为两大类:人体名词的本义,纯粹表人体义;人体名词的隐喻义,表示非人体义。大部分人体名词除了其指人身体部位或器官的本义之外,一般都有隐喻义。隐喻义,即在词的使用过程中,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成为词的一个固定义位的意义。

人体名词的隐喻义指的是人体名词在人体器官或部位义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各种隐喻义,既包括人体器官或部位意义,也包括非人体器官或部位意义。这些隐喻义从人体名词本义可转指该人体部位的体貌和功用,还可以转指情感、时间、空间和颜色等。人体名词的隐喻反映了名词在语义层面上的演变规律,体现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效方式。

二、人体隐喻产生的原因

人体隐喻是人类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表述世界的一种根本途径。最初的人类语言中,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匮乏,身体化活动是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他们借用描写人体的名词去描述周围的世界,当人体部位名词被用于描述人以外其他事物时,就形成了隐喻的表达方式。通过类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认识事物,特别是在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创造性地建立相似性,为人们了解陌生事物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一)认知原因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发展紧密相关。根据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最先以人自身为参照点来认识客观世界,他们通过对自身的了解形成概念,然后把人体作为一个始源域的集合体,借用身体某个部位或器官的体貌特征构成隐喻概念,由此来认知其它领域的隐喻概念。

在人类的认知发展中,人体隐喻地位重要、不可缺少。人体隐喻的实质是将人体各部位作为始源域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复杂的概念域,进而来理解和指称其他事物。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就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和概念系统,并将此隐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通过人体隐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而且能更直观、便捷地认识客观世界。

(二)语言原因

隐喻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贯穿于语言发展的始终。语言反映人类思维的特点,人体隐喻的使用体现人类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方式形象而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以规范化的方式进入词汇层,在语言中产生大量以人体部位为喻体的隐喻词汇。通过人体名词认知和类推作用在语言中形成的人体隐喻词汇,是一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会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展开不断添加新的词汇。

语言是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为了表达新概念、新事物,就需要大量的词汇。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通常用已知的概念去命名新的事物。当现有语汇不能表达新生事物时,人们就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赋予现有旧词以新义、扩大其内涵和外延,这就会产生大量的隐喻现象。人体的各个部位投射于具体事物域,就产生诸如“湖心”、“箭头”、“车尾”、“树冠”、“果皮”、“桌腿”、“果肉”、“门把手”、head wind(逆风)、tongue graft(斜口嫁接法)、catch red-handed(当场被抓住)、breast drill(机械工业中曲柄钻)、foot dirt(沉底的脏东西)等新名词;人体的各个部位投射于抽象概念域,就出现了crowned heads(戴着王冠的头,指国王和王后)、rule with an iron hand(指以铁腕手段来统治)、a pound of flesh(指合法而不合理的逼索债务)等词汇。

(三)社会原因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使用隐喻的一个重要因素。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仅出现于人的精神文化领域,而且也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实践。隐喻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人际交往中使用隐喻,谈吐幽默,语言生动,往往达到感染人的效果。有的时候,人们也会使用隐喻手法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不快,既顾及了双方的面子,又解决了存在的问题,甚而会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解除误解或化解矛盾。

三、英汉名词性人体隐喻比较

人体隐喻的形成,是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思维发展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既反映出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又是自然范畴的外在物化形式。英汉人体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具有相同的生理、心理基础,能构成相同或相似的概念系统,所以有许多相同的人体隐喻。同时,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受语言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也有所不同。由于各个民族地理分布、生存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反映在各民族语言中的人体隐喻化认知也不是完全对应的。根据对应程度,可以分为完全对应或基本对应、不对应和语义空缺等3种类型。endprint

(一)完全对应或基本对应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沿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来认识和描述外部的世界。比如:人类的眼睛镶嵌于脸部上方,状如孔洞,当这一特征被投射到其他非人体域的事物中时,就扩展出“洞穴、孔洞”等隐喻义。后来发展出一系列隐喻表达如:针眼、风眼、窗眼、泉眼、炮眼、枪眼、猫眼、虫眼。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自我到非我、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名词的隐喻现象丰富多彩,并历经相似的认知生成过程,投射出人们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的共同性。尽管使用的语言不同,处于同一个世界的人,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却几乎没有差别。通过身体经验去理解和认识世界,生存环境和思维结构的宏观相似性,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里建立了相同的认同,预示着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和运用方面有很多共同点。

人体名词都有一个中心意义,其他意思都和中心意思相关,围绕着中心意义呈辐射状分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名词大多都具有多义性,而且它们的许多义项都是相同的。汉语中有一些有关身体部位的名词在英语中有完全对应的表达。如:the waist of a mountain(山腰)、老手(old hand)、脚注(footnote)、眼球(eyeball)、丢脸(lose ones face)、头对头(head to head)、手拉手(hand in hand)、面对面(face to face)、肩并肩(shoulder to shoulder)、背对背(back to back)、以心换心(heart to heart)、以牙还牙(a tooth for a tooth)等。

语言表达的形式丰富多彩,颇具民族文化特色。英汉中有些人体隐喻词汇基本对应,但并没有完全对应。比如:英语里面的“mouth”,汉语里就有两个对应词,分别是“嘴”和“口”。由此构成的词语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如:奶嘴、烟嘴、喷嘴、山嘴、鱼嘴、鹰嘴、乌鸦嘴;海口、河口、路口、入口、风口、火山口等等。

(二)不对应

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概念体系和意义表达,两个事物在形状、性质和功用等方面的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根源,语言世界观是我们进行对比的基础。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异,认识事物时的认知参照点也不完全一致,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也会有所不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化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对应的情况。

人体隐喻的形成不仅与人体密切相关,而且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这些文化因素的存在,使不同的人体隐喻的形成具备了可能性。许多有关人体隐喻的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里的表达方式并不对应。如:耳机(head phone);手表(wrist watch);泉眼(mouth of a spring);掌上明珠(apple of the eye);当心(mind your eye);还有如:under ones nose(在…眼皮底下);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with ones nose in the air(刚愎自用);pig-headed(顽固不化的);from hand to mouth(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

(三)语义空缺

一种语言中表达独特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就会产生语义空缺,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表达上也存在着互为空缺的现象。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在一个民族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面不存在这一事物,相应地就会在语言里产生空缺。有些人体名词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其表达的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吻合,这就导致了由于文化缺失造成的语义空缺。汉语中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高度概括,在这些浓缩的语言形式背后省略了大量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信息。如果不补充还原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英语国家的读者就很难透彻理解这些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词语。

汉语中有些以人体名词构成的隐喻,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历来为人们所喜欢。但在汉英翻译中的处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曾有人将“眉飞色舞”翻译成“the eyebrows are flying and the countenance is dancing”,这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翻译创举,可是注定只能是一场中国人看了喷饭、外国人看了满头雾水的闹剧。其实,翻译时不但要注意形式,更重要的是意义和精神。这条成语如果只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直接翻译,势必无法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只会贻笑大方。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比喻意义灵活地翻译为“to beam with joy”,这样,我们即使无法获得形象生动的效果,也至少传达了它的真正内涵意义。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也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译文。比如中国的大政方针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在英语中就出现了语义空缺现象。

人体隐喻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使用中的重要地位。名词性人体隐喻化认知,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经过英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折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因为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人们一旦习得了这种语言,也就把其中包含一切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因此,英汉两个民族在通过人体隐喻机制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时,便对世界做出了不同的切割和处理,使世界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78(4):50-58.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霍雅敏.英汉人体隐喻的对比及其语用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3):98-101.

〔5〕刘亚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语义空缺现象分析[J].理论界,2007,(11):153-154.

〔6〕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24(6):23-28.

〔7〕马小玲.英汉人体词汇隐喻的对比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5-19.

〔8〕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2):23-33.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0〕温科学.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的共根[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76(5):5-12.

〔11〕章娟娟.从认知角度浅析英汉人体隐喻[J].大家杂志,2008,(11):211-212.

上一篇:雨墨纷飞,牵手今生的缠绵散文下一篇:军考报考:士兵军校考试报考相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