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数字禁忌比较

2024-08-29

英汉数字禁忌比较(精选3篇)

英汉数字禁忌比较 篇1

1. 引言

数字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词类之一, 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比如,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母亲在教自己的婴儿学数数。“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 它的功能是计算, 秩序严谨, 职司分明, 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 它的功能是表义, 许多数字经过‘神话’后成为‘玄数’, ‘虚数’, ‘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 (王秉欣, 1998∶8) 。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数字词语被使用的范围、方式与含义, 各有独到之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数字的禁忌, 它们所映射的是中英两国文化不同的历史特点、风俗习惯及心理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禁忌 (主要有“四、五、六和十三”) 的中英比较, 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从而探讨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的意义。

2. 数字禁忌比较

2.1“四”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究其原因, 是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因此, 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时, 人们都不愿意带有“四”的, 尤其是尾数为“四”的。更要避开的是“14” (谐音“要死”) 、“44” (谐音“死十次”) 、“514” (谐音“我要死”) 等。在成语中可以见到“四分五裂”、“朝三暮四”、“低三下四”。在歇后语中也有例子: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香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

当然, “四”在中国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亲友聚会敬酒时也常常喝四杯, 以示“四季发财”。还有“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四季如春”等褒义词语, 以及在挑选楼房时的“金三银四” (意思是“三楼最好, 其次是四楼”) , 这些都是因为汉语民族讲究对称, 注重成双。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的民族对four极为崇拜, 认为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认为, four代表福音传教士, 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英语中的the four corners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是天涯海角、四面八方的意思。还有谚语: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意思是“人多眼亮, 人多智广”。

2.2“五”

在中国人心目中, “五”是和谐、优美的特征。“五”主要是以“五行”为范式的种种统括概念, 其他先哲的言语也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如《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周易·系辞传》写道:“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三十, 凡天下之数, 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段话说明古人认为一切数字都可以由天地之数衍生出来。总之, “五行”说是中国人的思想律, 它的影响遍及各个思想领域 (胡建华, 2003∶86) 。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 如“五湖四海”、“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五体投地”、“五脏六腑”等。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 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 即“小偷, 扒手”;five o’clock shadow表示“五点钟阴影”, 即早上刮掉, 到傍晚又长出来的胡子;the fifth column表示“第五纵队 (通敌的内奸) ”;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 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

而星期五则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有一种解释是, 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还有一种说法是, 据《圣经》记载,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星期五。所以,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黑奴“Friday”有了悲剧式的结局;有了“Black Friday” (耶稣受难日, 发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 因司祭牧师穿着黑色祭服而得名) 的说法。

2.3“六”

“六”在中国人眼中是“溜, 顺”的代名词。我们常说“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六路又称六合, 即前、后、左、右、上和下。《庄子·齐物论》称“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中国古代有崇尚“六”的习惯, 先秦时期有“六经”、“六艺”, 周代有兵书“六韬”, 世界有“六合”, 官制有“六部”, 中医有“六腑”等;赌博式的彩票有六合彩, 俗语有“六六大顺”。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渴望顺顺利利的愿望。

“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 还有许多缺点, 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 才能洗尽身上的罪恶。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习语即可了解:a sixes and sevens (七上八下, 乱七八糟;迷糊的) ;hit/knock sb.for six (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six to one (相差悬殊) ;six of the best (以藤鞭击六下———学校的一种惩罚手段) ;six penny (不值钱)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差不多)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五十步笑百步) 。还有谚语:“If you have done no ill the six days, you may play the seventh.” (好好干六天, 尽情玩一天。)

2.4“十三”

中国把“十三”看成一个吉祥的数字, 以前流行的“十三省”成为全国的同义语, 儒家经典有“十三经”, 孙子兵法计“十三篇”, 明皇陵通称为“十三陵”, 北京同仁堂的名药称“十三太保”, 佛教宝塔最高为十三层。在戏曲、曲艺界, 十三也是常见的。早是南宋时期的“南曲”, 共有“十三调”;评剧《花为媒》, 早年著名艺人月明珠“报花名”一折以演唱“十三月花名”最为精彩, 从正月唱到十三月。人们不禁要问:一年哪来的十三月?这里包括农历的闰月。

而“十三”在西方却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人们不喜欢在“十三”号出门或办事, 影剧院没有“十三”排和“十三”号座, 楼房没有“十三”层和“十三”号房, 学生在考场上拒绝坐十三号座位, 海员厌恶十三号启航。就连一桌就餐的人数达到十三个时, 人们也会认为这要倒霉, 会给他们带来厄运。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许多对外宾开放的旅馆不设十三层、不设十三号房的原因。

关于这一禁忌的原因, 众说纷纭。一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 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 耶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共进逾越节 (Passover) 那天最后的晚餐之后不久, 即被其第十三个弟子叛徒犹大因受了三十块银币而出卖,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犹大也因而成了叛徒的同义语。西方人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 所以他们大都十分忌讳“十三”这个不吉利的数字。有人还把这一禁忌追溯到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 因为他们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也是在十三日的星期五。

此外, 数字“十三”在西方, 尤其在英美成为头号大忌, 其原因也源于神话中的一个不祥传说。根据神话传说, 在一次天国款待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 原有十二位神在聚餐, 但席间却来了第十三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 给诸神带来了灾难, 使宴会上的众神之首奥丁之子———光神巴尔德丧生。此后众神就一撅不振。正是摄于神话的威力, 西方人忌讳数字“13”, 就像逃避瘟疫 (曹容, 2006∶103) 。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于汉英数字禁忌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字的禁忌绝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事实上, 数字禁忌的背后是中西文化的迥异。汉语中对于“四”的忌讳是因为其发音与“死”相似。而英语中对于“五、六和十三”的禁忌则是出于宗教和神话传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的不同所带来的思维方面的差异。汉语中的数字禁忌较少, 而且是出于发音的考虑, 这和汉语的拼写和发音体系是相关的。英语中的数字禁忌相对较多, 这主要是受基督教和希腊神话对其语言的影响。英语中的很多数字禁忌在汉语中并不存在, 而相反, 这些数字有些甚至是很受欢迎的。因此, 对于数字的禁忌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这对于扩大知识面、学习英语和进行跨文化交流都是十分必须和有用的。

参考文献

[1]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01-104.

[2]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85-89.

[3]王秉欣.语言与翻译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4]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比较 篇2

禁忌, 英文为taboo, 原意为“神圣的”或“不可侵犯的”, 后引申为“禁止的”或“危险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禁忌语的最初产生主要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 由于科学文化不发达, 人们在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抗争自然的过程中, 始终处于劣势, 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对这些现象慢慢地产生了敬畏之心, 并将自然神化和人格化, 尽量避免在语言和行为方面触及到, 逐渐形成了禁忌。

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语言社会学发展导论》一书中这样描述禁忌语:“人们使用语言交流各种情感时, 都尽量先避免谈论有失身份或道德的事物, 并将使人感到无措甚至厌烦的字句称为禁忌语。”语言禁忌包括两个方面, 即对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英文化中, 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因此, 禁忌现象可以说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禁忌语作为语言的变体, 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禁忌语背后所依托的是深刻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沿革、传统观念、习俗礼仪、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普遍心理特征,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界上任意两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 所有语言的禁忌语也存在相似和相异之处。共同性能够促成跨文化交际共识, 而差异性有助于了解各种文化, 避免交际中出现尴尬。

二、英汉禁忌语语用功能的共同性

在英语和汉语中, 有一些禁忌是相同的, 主要表现在如亵渎、辱骂、生老病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方面。

1. 禁用亵渎性词语

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亵渎性词语就是指亵渎神灵的词语, 与宗教有关。英汉民族对神灵都持有一种惧怕敬畏的心理, 不敢直呼其名。在西方, 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 对上帝非常虔诚。因此, 上帝的名字——耶和华 (Johovah) 成为了最大的禁忌语。人们往往不会轻易使用“God”“Christ”“Jesus”等词, 而用“Gee”“Jeepers”“Jiminy”等代替。西方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神——God, 而中国人则有很多神, 如儒教的皇天上帝、道教统御三界的玉皇大帝、统御四方的四方大帝、阴间的十代天子, 甚至财神、门神、灶神等。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崇拜的对象。释迦牟尼经历代佛教徒神化后, 也变成了有如上帝一般。在中国人眼里, 菩萨和天尊, 佛祖和玉帝都是善神, 人们烧香拜佛以祈平安、幸福、快乐。因此, 中国人对自己崇拜和信奉的神灵不能有任何轻慢或不敬的说辞。另外,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Holy Mary”“God damn you”和汉语中的“天杀的”“不得好死”“遭报应”等, 不仅仅是禁忌语, 也是诅咒语, 更是对神的亵渎和不敬, 不可随意使用。

2. 禁用辱骂性词语

带有辱骂、诅咒性质的词会冒犯他人, 令人不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因此, 禁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1) 污秽语。污秽语也叫脏话, 一般与排泄物或性有关。英语中有piss、shit、crap、asshole、dick、cunt等, 汉语中有屎、屁等。这些都是骂人话, 侮辱性太强, 通常会导致肢体冲突, 因此不能随便使用。使用这些词语的人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和教养, 甚至会令人生厌。

(2) 动物辱骂语。英汉语中某些寓意不佳的动物会使人不快或引起冲突, 常用作骂人话, 如bitch、swine、pig、cow、chicken、dragon、cat、bat、wolf、fox等。汉语中有肥猪、蠢猪、禽兽不如、鳖孙、王八蛋、龟儿子、小兔崽子、混蛋等骂人话。此外, 与狗有关的习语和成语都是骂人话, 如狼心狗肺、狗腿子、走狗、猪狗不如等。

英语中的一些四个字母词汇, 如fuck、piss、shit、cunt、dick、cock、tits、slut、damn、hell等, 是严格禁忌的下流话, 用作骂人话时, 意思是令人讨厌的人、讨厌鬼、王八蛋、婊子等, 被视为“Never to say”。汉语中骂娘被戏称为“国骂”, 是最大的禁忌。如果骂某人的娘, 对方是要拼命的。

3. 禁用生老病死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新陈代谢过程, 但人人都希望远离疾病与死亡, 健康长寿。因此, 人们对生老病死有着莫名的不安与恐慌, 十分避讳与这方面相关的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这方面也有较多的相同点。

在英汉文化中, 怀孕、生育都有一定的忌讳。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谈及怀孕时, 一般用“in the family way”“in a delicate condition”等短语代替;汉语中则用“有喜”“有身孕”等词代替。

在西方国家, 因为“老”会令人联想到衰败、死亡、孤寂、无用, 所以人们总是想尽办法用一些委婉的表达来说明“年老”的概念, 如golden age、senior citizens、the mature、grey hair、grey beard、grey-headed等。近年来,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对“老”字的忌讳也渐渐多了起来, 尤其是一些女士, 很避讳被冠上“老”。

生病会使人们遭受痛苦和感到难受, 因而疾病在人们心目中, 是一种不幸的象征。英语中disease被discomfort代替, cancer被称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中国人也会尽量避免说“病”这个词。因此, 在谈及“病”时, 也常用“身体不适”“身体不舒服”“脸色不好”来替代。

死亡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字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多, 有400 余条, 如to be gone、to go to see Marx、to cease to think、to go to his last home、to be no more、to give up the ghost to close one’s eyes、to go off、to fall asleep、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等等。汉语中仅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表示死亡的别称就有481 条之多, 有“去了、走了、上路了、长眠、合眼、见马克思、升天、归天、谢世、辞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仙逝”等。

4. 禁用种族歧视词语

种族歧视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侮辱性地称呼一个种族、民族、国民或阶级的词语都是禁忌语。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个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过去英语中把黑人说成nigger、niggra、niggruh、negro, 是侮辱性色彩极浓的完全禁忌语。现在人们称美籍黑人为African Americans, 就没有种族歧视的意味了。在美式英语中, 美籍的意大利人被称为dagos, 犹太人被称为kikes, 波兰人被称为polacks, 华人被称为chinks, 日本人被称为japs等。这些词语都带有蔑视性, 实际上也是一种禁忌语或半禁忌语。汉语中, 如用“大鼻子”“鬼子”“夷人”“洋鬼子”“老外”等指称外国人, 用“小鬼子”指称日本人, 也有一定的冒犯侮辱之意。

5. 禁用性别歧视词语

性别歧视词语, 即表达对妇女的偏见或歧视, 以及女性劣于男性的错误观念的词汇。如prostitute的同义词有girlie、streetgirl、callgirl、streetwalker等, 比whoremaster的同义词要多得多。另外, 英语中还用动物的名称来指代某些女人, 如用bat、dog、chicken、cat、cow、mutton等来指称“贱妇、丑妇、恶妇、卑鄙的女人”等。汉语中歧视妇女现象更为严重, 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和妇人一般见识”“头发长, 见识短”“好男不跟女斗”等。古人把妻子叫“贱内”, 现在也有把妻子称为“内人”或“家里的”, 暗示妻子仅仅只是在家里干家务活的人而已。另外, 女性还常被骂成“红颜祸水”, 即灾祸的根源。古代许多朝代的毁灭都归罪于女性, 如妲己、妹喜、杨贵妃等典型人物。甚至在汉字中, 也表现出性别歧视来。许多偏旁为“女”的汉字都具有贬义, 如“妖、媚、奸、婊、嫉、妒、婪、嫖、姘”等。就连女性所代表的“阴”也具有贬义含义, 如“阴森、阴毒、阴险、阴谋、阴风、阴魂、阴沟、阴霾”等。

三、英汉禁忌语用功能的差异性

禁忌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却约定俗成、大家都通晓遵从的行为准则, 它和所处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等有密切关联。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因而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用的相异性, 主要体现在颜色禁忌、数字禁忌与称谓禁忌。

1. 颜色禁忌

中国人喜欢红色, 不喜欢白色, 把白色认为是死亡的象征。英语文化则认为红色暴躁、专横和傲慢, 红色也成为了政治激进的代名词, 因此, 红色是不祥之兆, 大多数美国人讨厌红色。在中国古代, 绿色是禁忌的颜色。汉朝时期, 卑贱职业的从事人头上戴着绿头巾。“戴绿帽子”“绿头乌龟”都是很难听的骂辞。

2. 数字禁忌

中国的禁忌数字有“四”和“七”等。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忌讳“四”是因为其与南方方言中的“死”谐音, 故而“四”一直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七”则与祭奠死者有关, 因此“七”在汉文化中也是被忌讳的数字。在西方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此, 西方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开13。

在中英数字禁忌中, 对奇偶数的态度截然不同。例如, 中国人希望“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特别中意偶数, 尤其是“6”与“8”, 寓意着“顺”与“发”, 最受人们喜爱。但奇数却很被忌讳, 好日子从来不选奇数。而在英语国家, 人们非常中意奇数。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曾说:“上帝是单数”。他们不喜欢双数, 忌送偶数花, 认为偶数的花会导致厄运。

3. 称谓禁忌

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序, 推崇尊宗敬祖, 有“为亲者讳, 为尊者讳, 为贤者讳”的避讳总则, 即对祖先、上级、长辈不能直呼其名, 即避皇帝, 避上级, 避圣贤, 避长辈。在日常交际中, 出于对别人的尊敬, 从不直呼其名。称呼没有血缘关系但年纪较长的人, 则冠以亲属称谓, 如奶奶、爷爷、阿姨、叔叔、姐姐、哥哥等。但在讲英语的国家, 人们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因此无论辈分高低、地位尊卑、年龄长幼, 都可直呼其名, 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使用亲属称谓。

四、结语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有其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对亵渎语、辱骂语、生老病死语、种族歧视语和性别歧视语的禁忌上。差异性则体现在颜色禁忌、数字禁忌和称谓禁忌上。我们要了解禁忌语的语用功能, 入乡随俗, 尽量少使用禁忌语, 多用委婉语,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也是语言的变体。本文从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 以达成交际的共识, 了解不同的文化, 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 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禁忌语,语用功能,共同性,差异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1997.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伟林.2001.禁忌语语用功能探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2)

[3]史欣.2010.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文学研究, (10)

[4]王攀.2013.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河南大学

[5]张向阳.1999.语言禁忌现象的立体透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

[6]张拱贵.1996.汉语委婉语词典.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 篇3

关键词:数字,文化内涵,翻译

1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汉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数字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成双成对”,出自《儿女英雄传》:“讲到姐姐今日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不请得是成双成对的媒妁,余外更多着一位月下老人。”多指情侣或夫妻配成一对,现也指好事成双,可见数字“2”是被崇尚的。中国人偏爱数字“六”,词语“六六大顺”形容万事顺心如意。还有数字“十”,“十全十美”饱含积极的情绪。9与“长长久久”的“久”同音。当然,许多数字的文化内涵是因为谐音现象产生的。例如数字“三”与“散”谐音,寓意“分离”。数字“四”与“死”谐音,意味着死亡,在中国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人们尽量避免选用“四”作为车牌号或电话号。中国人喜欢数字“八”,广东人说“八”时,发音和“发”相同,因此他们特别喜欢“八”,寓意发财,财运滚滚。数字“八”便随处可见,电话号、车牌号、门牌号都偏爱“八”。

古希腊人认为数字及其倍数具有一定神秘意义。从远古时期,1到13的数字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在西方文化中,数字“3和13”是一种禁忌。例如,短语“bad comes in three”,通常形容不好的事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另一种迷信是说,如果同一根火柴可以点燃三根香烟,坏运气会降临在最后一个被点燃香烟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眼中,数字“十三”是头号禁忌,这也有其文化渊源。有一种普遍看法:在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他的12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犹大,出卖了耶稣,耶稣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西方人对这个数字避之惟恐不及。在宴会上,不能有13个人同桌,不能上13道菜;酒店或住宅避免使用编号13;飞机、火车、剧场等无第13排、13座。如果13号恰逢星期五,许多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有人不敢换床罩,不敢工作,不敢实施任何计划1。

2 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2.1 直译

直译是指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引申。直译法可以保留原文形象,但应保证不会引起歧义。例如:“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举两得”:gain two advantages by a single move。

2.2 意译

英汉数字使用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如果照搬字面意思,可能引起目标语读者的误解,甚至不知所云,因此,意译有时是必要的。例如词语:三心二意:hesitant;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九死一生:near escape;十全十美perfect;七上八下:be agitated;三伏:hottest days in the year;千载难逢:very rare。短句:

①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2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minds are better than one2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n iceberg is not formed in one month2

2.3 其他方法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差异。译者应通过具体语境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如加注、释义、替代等。在翻译时添加注释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添加注释容易理解并引起读者联想。例如,“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或者“the Ming Tombs”就是指“十三陵”,在英文中却找不到十三。遗漏十三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误解,因为明代有十六位皇帝,如果被翻译为“the Ming Tombs”,外国人可能认为明代十六位皇帝都被埋葬在那里,甚至他们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位。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西方文化中,十三是禁忌。翻译时如果把十三和帝王陵墓放一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省略数字十三也是可以的,同时,如果能加注解释明墓就更好了。

3 结语

英汉语属不同语系,中西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受不同语言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数字有不同理解。数字习语往往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达到高质量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喻中春,张扬.商务谈判禁忌大观[M],地震出版社,1993:81.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经验下一篇:建设大同市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