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同市生态城市(共7篇)
建设大同市生态城市 篇1
当今世界,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环境质量、人均绿化面积、城市绿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大同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在输出光明与温暖的同时也形成大量废土、废渣、废气和废水, 严重污染着周围环境。全市142万hm2国土面积上有林地仅有21.33万hm2, 绿化覆盖率15.10%, 人均绿地面积仅有7 m2。与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重点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同市在过去城市园林建设方面多沿用传统园林手法, 以致几十年来成效甚微。下面就这一问题,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有关部门供参考。
1 传统园林模式
我国园林兴建从商周时代就已经开始, 最早的囿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各历史阶段园林的主要代表形式有所不同。
1.1 商周的囿
囿指圈定一定范围, 让天然草木和鸟兽自行繁育, 挖池筑台, 供王公贵族旅游、狩猎等活动享用。
1.2 秦汉时的宫苑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囿的单调游乐形式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从而出现了以宫室为主体的建筑群, 除有动物供狩猎和圈养观赏外, 还包括结合自然山水定植植物。比较著名的有秦代的上林苑、阿房宫, 汉代的长乐宫、未央宫等。
1.3 唐宋写意山水园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园林建设方面也南北融合, 宫苑向南方自然山水演变, 建筑规模更加宏大, 多采用前宫后苑形式。如唐代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宋代的“寿山艮岳”等。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开创了我国园林一代新风, 它效法自然, 高于自然。
1.4 明清宫苑与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阶段, 退隐的达官贵人、失意的士大夫于江南人工挖湖堆山, 采用“园中有园”、“小中见大”的布局手法, 将自然山水景物再现于园林之中。其代表作是苏州的私家园林。清代康熙、乾隆南巡后, 模仿江南山水、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建筑山水园林式宫苑, 其代表作是承德避暑山庄。
传统园林注重“立意”, 创造不同的意境, 在亭、台、楼、阁、山、水、榭、桥建设上, 讲求步移景异, 曲径通幽的观赏效果和“风吹荷叶”、“雨打芭蕉”的听觉感受。解放前, 大同园林建设方式与佛教文化景观建设结合甚密, 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园林绿地;解放后建设的公园绿地也多沿袭传统园林风格, 建设模式上多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 其规模较小, 不能真正实现园林建设意义, 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
2 生态园林绿化应注意的问题
2.1 营造宽厚的绿色网络
在城区西北两侧山地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在东部和南部结合平原绿化营造窄林带、小网络的农田防护林网;在市区以干道为骨架布置占街道面积30%~40%的绿化带。
2.2 因地制宜建设多样化园林景观
大同市在以往园林绿化中, 过分强调整齐划一, 同一树种集中连片, 这样做不仅影响视觉效果, 同时给有害生物暴发埋下隐患。在树种林种选择和布置上, 应坚持采用多林种结合、多树种搭配,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 利用植物色调对比, 层次排列, 高低错落, 疏密有致, 效法自然, 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主体园林。
2.3 结合地域特点建设园林绿地
干旱、多风、土壤贫瘠是制约大同园林建设的主要因素。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及小气候日益恶劣, 对大同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造成极大阻碍。在园林建设中, 水资源严重匮乏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往园林绿化工作有不少脱离实际地方, 如片面学习外地经验, 引进不少南方树种, 绿地营建中草皮及地被菊类比例过大, 行道树亦栽植大量不耐污染的针叶树而造成绿化效果不明显等, 挫伤了群众积极性。
2.4 营造多功能园林植物群落
2.4.1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以公园、街心公园、住宅小区绿化为主体, 用立体绿化模式, 模拟自然, 乔、灌、草搭配, 通过适度修剪, 满足居民观赏享受。
2.4.2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选择抗污染树种在城乡结合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 在御河、十里河沿岸营造水源涵养林。
2.4.3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医院、疗养院、工矿区选择适生的松科、柏科、木兰科、忍冬科乔木、灌木树种, 与墙面、地面绿化结合, 尽可能提高绿化率和绿视率, 将绿色植物造氧、除尘、杀菌、降噪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3 园林绿化植物选择
3.1 立足乡土树种资源, 适当引种
大同市地处雁门关外, 林木稀少, 植被覆盖率极低。但也有一些经自然筛选适应当地生存的树种, 如油松、侧柏、杜松、国槐、臭椿、山刺玫、绣线菊、杨、柳、榆等乔灌木树种;也有一些经多年引种驯化已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 如樟子松、刺槐、紫穗槐、火炬、玫瑰、连翘、黄杨、石竹等。在本地野生种质资源开发不足情况下, 大量引种既不适应本地生存、又不抗污染的南方植物, 这个教训应予记取。
4.2 加大乔灌木数量, 减少草坪和地被植物种植面积
大同市严重缺水, 年平均自然降水不足400 mm。据2007年大同市水源调查可知, 市区可利用地表水2 942万m3, 可采地下水10 528万m3, 重复量为2 433万m3, 可利用量为11 037万m3。而市区2007年实际采水量为19 927.80万m3, 而每年实际需水量为27 227.80万m3, 年缺水7 300万m3。由此可见, 水资源日益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 全市又要承担京津水源保护和补给的重任, 缺水的矛盾更加突出。但目前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并未提到议事日程, 特别是城镇街道绿化和广场、小区绿化大量采用草坪和地被菊等高耗水植物, 不但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防尘、降噪、除害、增氧等绿化所应体现的生态效益也不能充分发挥。如能加大乔灌木种植数量, 既可节水又能充分实现绿色植物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摘要:本文鉴借古代园林艺术, 对大同市营造绿化网络、建设多样化园林景观进行了论述, 并结合大同市地域特点对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中树种、地被物选择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大同市,生态园林,建设
建设大同市生态城市 篇2
摘要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城市生态规划则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关系、适宜度分
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结语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
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参考文献]
浅析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3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来讲,河道成为一个城市最富有灵性的自然景观,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河道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河道整治应从美化景观、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出发,进行综合整治,从而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水和谐的生态城市建设。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生态化城市建设原则,提出了几点整治措施,最后简要表述了生态城市河道整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建设;发展
引 言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发展日益迅猛的21 世纪,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不断升华。但与此同时,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伤害也日益加剧,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成为了21世纪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被提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日程。为了进一步的推行城市生态建设,我国拟定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城市开发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系。而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水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化建设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国内外河道污染与政治现状出发,结合具体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案,探讨城市河道政治的有效方式以及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1 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河道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行洪排涝,交融航运,是城市的生活源头,然而,在许多城市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了河道规划,成为了现阶段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障碍。
1.1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 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黑水臭水横流,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岸边垃圾随意丢放,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许多城市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将河道整齐划一的笔直走向,以谋求现代都市的时代感,然而这一规划却完全摒弃了河流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中河道必然是迂回婉转的,水流在弯转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水流动力,加快水体代谢的速度,保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然而现阶段许多城市内的河道网络缺乏合理规划,使得河道部分地方水流不畅,使得水体代谢速度变缓,破坏力河流的生态平衡。如表1所示,为2012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由此可以看出河道污染的剧烈程度。
表1 2012 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
1.3 河道岸堤生态环境退化
由于城市的不合理的河道规划方案,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河道与土壤、水体之间的联系,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物流。同时人工河道护岸大多采用混凝土桩板结构,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河岸附近的生态环境退化。
2 生态化城市河道整治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过40多年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于生态化城市的内涵也有了更好的认识。生态化城市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的需要。
2.1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人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既创造了文明,又顺应自然的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理念。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也需要在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和谐”的概念。现阶段,对于城市河道整治规划不仅仅只有经济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人文视角下,城市河道整治应该遵循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站在经济、人文、自然互相和谐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民。
2.2 城市河道生态化整治的具体措施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强化城市水体环境整体协调,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河道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工生态堤岸建设
如上文所述,许多城市在建设生态堤岸时候,往往只是考慮到建设的简便性和经济性,大多忽略了工程给河流带来的生态影响,这种做法对于城市河流会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采用人工生态堤岸建设的方案是很有必要的。人工生态堤岸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工程的实施对于水体的污染,基于这个考量,在选材方面,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对于必要的刚性结构设置时候,应尽量选择自然材料。与此同时,建设生态堤岸还必须要设立亲水设施,但必须注意设置亲水水位与亲水台阶相适宜,且水位变化不宜过大,让人们能够更多的、更安全的与水接触。
(2)改善水体污染,保护水土生物多样性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是现阶段许多城市合理水体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因此,想要更好的改善水体污染,城市管理者必须狠抓城市污水处理,对于相关化学工厂、企业,要敦促改善污水排放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进行定时检查。同时应该做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尽量避免生活垃圾队河道的污染。
河道整治的最基本任务就是改善水体水质,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定期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处理,青黑除臭,畅通水流通道。同时还需要抓好截污治污工作,应将排放至河流的污水全部截留并网,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保护水体环境。
(3)规范河道建闸,抓好防涝泄洪工作
在生态化河道建设工作室,需要注意到河道建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注重城市风貌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河流本身的自然定律。现代生态学表明弯曲的水流能够更有利于本地生物多样性发展,能够有效降低洪水的灾害性。因此,在河道建闸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河道自身的地势特点,保证水流通畅 确保水体自身代谢正常。
(4)优化河岸生态配置
河岸建设不能一味考虑经济性,还需要考虑到河岸建设的生态学。在河堤建设过程中,人工刚性材料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为了更好的降低河堤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应该在河岸建设周边优化植被配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以同时配置花卉、草坪、景观树,还能够增强河道的亲民性,一定程度上发挥人文效应,改善城市风貌。
3 城市河道整治以及生态化城市建设方向
城市河道整治是建设生态化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河道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其规划与整治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城市河道整治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河道规划建设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的原则,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河道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同时河道整
治应标本兼治,做好排污治污工作。利用非工程性措施改善城市河流生态是研究的新方向。建设生态型河堤将会是现代城市河流整治的主要发展趋势,融合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新型水利工程,一方面利用河堤布置的植物来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通过河道底部所产生的微生物来净化水土,提高水土自净能,改善水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城市河道整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创建良好的城市水文化风貌,既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打造出亲水型的宜居生态现代都市。
参考文献:
[1]季永兴,刘水芹,张 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岸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
[2]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2004(05).
浅谈大同市林业生态建设 篇4
1 正确认识林业在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 产业或事业定位
过去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有许多误区, 单纯地把林业看作是一项产业或事业, 或者是农业的分支。人们多把林业当做挖坑栽树、伐木砍树的行业, 忽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特别是国有林场长期面临体制不顺的问题, 处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糊定性中。大同市所属4个林场还是差额补贴事业单位, 其他县 (区) 林场则是补贴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国有林场非工非农, 在国企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夹缝中逐渐被“边缘化”。
1.2 森林在生态建设中占据主体地
位
目前, 大同市缓解环境压力、减轻水旱灾害、保护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完整性等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森林。因此, 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对林业进行定位, 即根据社会发展目标重新定义林业。林业应该是以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林业是陆地资源与环境的主体与基础, 是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的长久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人类的惟一选择。林业的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之后, 我国对林业重新作了定位, 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又是社会的公益事业, 是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为主的行业。鉴于这一定位, 应当把林业事业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列。
2 要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建设首位
2.1 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来完成, 为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确立了新目标, 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是对人类文明的整合重塑与升华。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落脚点, 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 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对林业部门提出的新任务。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林业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 而且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国有林场作为大同市生态脆弱区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在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是首当其冲, 责无旁贷。近几年, 大同市的林业发展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以绿色旅游、绿色林果业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通道绿化绿园生态文化为特点的文化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林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林业科技形式不断创新, 林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2 地理区位和气候特征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最北端, 地貌特征为山地———黄土丘陵相间, 植被群落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 气候特征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向半干旱草原过渡,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大同气候十年九旱, 自然灾害频发, 土壤肥力下降, 部分土地已发生沙化, 防沙治沙刻不容缓。因此, 大同市的林业建设应当把维护生态安全, 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 保护和改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 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 满足社会的多样化要求, 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3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大同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8年来, 新增幼林地面积20.48万hm2, 水土流失面积由61.49万hm2减少到5.02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11.50%提高到15.10%。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 全市林业发展应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 定位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提高森林覆盖率, 合理森林分布结构。
2.4 林业发展对策
要着力构建生态体系与生态文化体系,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牢固树立没有绿洲就没有大同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态第一”的生态文明意识。鉴于此, 全市的林业发展目前迫切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现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 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 提高现有天然林资源质量, 恢复天然生态系统;二是大力营造人工林, 要因地制宜,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宜灌则灌, 在较短时间内, 使森林覆盖率有一个较大提高;三是加大对现有人工林抚育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 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四是同移民扶贫工程结合起来, 合理规划, 整体推进, 实施移一处、绿一片的“绿洲工程”。
3 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建设
林业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同时也具有产业的属性。如果没有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 不可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大发展。林业的主产业, 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 就大同市的林业产业而言, 由于气候原因, 木材生产前景欠佳。森林资源总量贫乏, 森林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合理, 是大同市森林资源的基本现状, 但是发展林业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 大同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3.1 生态旅游
大同市范围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园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驰名中外, 文化传承渊源流长, 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发展生态旅游大有文章可做。
3.2 特色林果业
大同市山地多、平川少, 各地边山峪口、盆地、河床, 气候独特, 发展特色林果业、天然绿色食品生产、特色种殖养殖业, 大有潜力可挖。
3.3 中药材产业等
大同市植物种类繁多, 可供医用的中药材有500多种, 发展中药材产业, 做大做强做长中药材开发产业链前景广阔。
4 林业发展要以改革为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
4.1 改革是林业发展的动力
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为加快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林业实行分类经营,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机制是改革的方向。需要做的工作:一是积极推进股份制合作、家庭承包、联产承包等各种造林组织形式。鼓励林区群众承包造林, 鼓励多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 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入股造林;二是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明晰产权关系, 明确造林主体, 还山于民, 还权于民。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 形成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 形式多样化, 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格局;三是以改革为动力, 把保护、培育、发展与合理利用统一起来, 把落实经营权与处置权统一起来, 充分发挥市域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势, 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业, 争取资金与项目, 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瞄准市场, 大力发展和培育以城市、道路、庭院绿化美化为主的苗木、花卉种植业。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以短养长, 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 推动全市森林经营管理步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轨道。
4.2 科技创新是林业发展的灵魂
科学技术是林业的灵魂, 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才能实现林业质的飞跃。先进科技的应用, 可以使林业生产力得到质的提高, 使林业的高速发展建立在高质量、高效益的坚实基础之上。应在良种繁育、林木栽培、森林经营、林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方面,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提高科技含量。要提前搞好营林作业设计, 科学确定树种, 在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上有所突破, 重点解决抗旱造林和林木生长量低的技术问题。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严格制止不讲科学, 不计成本盲目蛮干的所谓“政绩工程”做法。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 使林业的经营增长方式由目前的粗放、低效、高耗向集约、高效、低耗发展。在林业科学技术由落后技术向高新实用技术转化的实践过程中, 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的思想, 始终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要引进先进科学营林技术, 提高营林成果的科技含量, 达到质量至上的目的, 最终实现林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大同市林业生态发展现状出发, 阐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对大同市今后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专题 篇5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苏荣莅临我市考察调研,对我市提出了“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任重道远。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通过开展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一是城市绿化缺乏特色,园林精品不多。城市绿化没有很好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没有有效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不鲜明,精品力作甚少。放眼市区,只有近两年来建成的孔目江湿地公园、新欣北大道等称得上精品力作,大部分绿化项目档次品位不高。二是城市绿化布局失衡,绿量依然不足。城市绿化没有跟上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差距很大。城市绿地分布不平衡,城北新区特别是孔目江核心区绿化面积较大,城南老城区、新钢公司辖区等绿化严重不足,尤其是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居然没有建一处公园,深受市民喜爱的街头游园、小公园太少,很难满足市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园的要求。
2、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城市对高标准承载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城市规模扩张快,城市建设工程多、投入大,城市框架已经突破了70平方公里,一座中等城市的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在高楼大厦、景观大道的周边,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出现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市民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形象。城区排水系统设置紊乱,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垃圾存放、收运设施落后,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实际处理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环境状况堪忧。
3、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难以应对市民对高效能管理服务的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我市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容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单位、部门和干部群众城市管理意识不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等原因,我市城市管理仍然存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被动,薄弱时段、薄弱环节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城市形象提升较慢,脏乱差和回潮现象依然严峻,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新起点,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生态优美、环境优雅、充满活力、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
(一)精心规划建设,构建生态园林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努力塑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绿地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1、坚持规划建绿,塑造地方特色。城市绿化要坚持规划先行,以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一要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和城市规模的加速扩张,我市2002年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策应“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建设构想,本着生态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编制一个科学的、超前的、高起点的城市绿地绿化规划,以指导和调控城市绿化建设。二要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联审联验工作程序,着力加强附属绿化规划的审查、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完善易地绿化补偿机制,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把好绿化建设关。严格控制绿线范围内的用地进行非绿化建设、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加大侵占绿地、非法砍伐、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绿线管制。
2、实施项目推进,提高园林品位。依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一要树立精品理念,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依托自然山水,贯彻节约型绿化方针,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将园林绿化与我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格局有机结合。二要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增绿量出精品。大手笔实施“两江四岸”绿化建设,高标准完成抱石公园、北湖公园改造,适地建设一批街头游园绿地,启动仰天岗森林型生态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坚持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实施城市新(改)建道路绿化,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和节点绿化,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绿化一票否决制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进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实施城郊山体保护和复绿工程,启动渐赣线两侧绿化,完善城市绿色屏障。
3、注重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一要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建设。尽快出台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竣工交接验收、城市绿地养护招投标、养护考核等为重点的一系列配套标准和规范,为我市城市绿化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公开招投标,建立城市绿化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按照“建一片,管一片,绿一片”的原则,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力度,严格管护标准,加强督促考核,实现绿化管养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三要拓宽绿化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按照“先造景后卖地”的思路引导开发商建设公共绿地,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城市绿化投入机制,为城市绿化筹集资金。
(二)注重城市内涵,完善市政公用设施。要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基础地位观念,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一处工程,留一处精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要着力完善基础服务功能。要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以城市路网、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以及公共交通、医疗设施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让市民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好各种城市地下和预留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
二要着力增强设施配套能力。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创新模式和机制,下大力气推进四眼井、万家山、桥背等城中村和城南旧城区的改造,全面提高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实施小街小巷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小街小巷硬化、亮化,解决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等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问题。要实施城市建筑风格改造,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则重点对劳动路、长青路、科环路等道路临街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增强临街建筑物外观美和立体美。要实施人行道建设工程,拓宽融资渠道,改革人行道建设模式,把握建设标准,突出解决新建道路设施不配套问题,消除黄土裸露。要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停车场,改造和建设一批环保型公共厕所,切实解决公用设施短缺和档次低下问题。
三要着力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一体化进程,推进驴脚岭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作业,将新钢公司等区域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按照新城区“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促进城东污水处理厂达到设计负荷,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强化城市管理,营造优美市容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建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通过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来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作用,做到标准化执法、人性化服务,强化责任、提升标准、工作前移、坚韧严管,全面打造整洁、优美、文明、雅致的市容环境。
一要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提高管理效能。要推进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重点在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等方面有突破,实现市容环境长效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定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法规、规章,使城市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约束型”向“法制约束型”转变。要在环卫清扫保洁“管干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垃圾收集清运、公厕管理等作业工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要加大公共参与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到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上来,着重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应对城市管理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上下功夫,实现城市天天洁净。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优化城区环卫保洁网络,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提升环卫作业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实现环卫保洁全地域覆盖不留死角、全时空覆盖不漏时段。抓住道路清扫保洁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与大建设相适应的作业管理模式。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严控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加大向薄弱区域和薄弱时段的延伸力度,全面加强夜间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城市出入口、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建筑垃圾专业化密闭化运输管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浅析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篇6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实现经济与资源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28-02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城市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更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2010年到202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是否得当处理,直接关系到全球环境问题是否得到改善。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城市、政府摆脱两难的窘境,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高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概念中的“城市”,不单指城市化地区,还包括城市所有的乡村,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应强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域之间动态的统一性,生态城市的系统性观念决定了建设应该全面协调发展[1]。
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人类最合理地利用资源与环境,寻求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的突破,追求人与自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乃至高效有序发展。生态城市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整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强调整体效益运作,重视环境质量,追求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要追求的长期目标,建立生态竞争机制,通过自生和再生原理调节系统,进而更加充分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自然资源,以适应系统协调有序发展的目标。
综上,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高效和谐性、整体有效性、追求可持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更加系统地证明了当下城市建设选择生态城市这条道路的必然性。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大力推进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集约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只有走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才能丰富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才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社会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全面强调注重经济效益、注重人类福利、注重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生态破坏和社会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产业结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健康、快速,关系到城市定位和整个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我国正处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的重要时期。如果要摆脱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结构的窘境,必须从产业结构着手,坚持合理布局,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把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城市作为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只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模式的进一步改革,进而促进我国城市、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谐发展。
2.提高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公众是生态城市建设最根本的受益者,但公众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冷不热,处在“受约束的尝试”层次,以被动为主,但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树立生态文明观,靠教育宣传和法律法规,强化全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经途径,教育不仅能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能调整人的智力乃至技能结构。只有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到强化,才能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而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因此,必须逐步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更新传统思想观念,深化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明确实施目标,做好科学系统规划,完善产业管理体制,吸引公众参与热情,营造生态环保新风尚,加强区域合作。通过以上有力举措,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稳健有序地进行。
3.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必须把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城市建设过程中绿色技术的比例,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次,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通过立法、执法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保持规划的权威性,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而不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3]再次,必须确定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许多城市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环境问题放着不管,却奢谈什么如何使城市生态化,甚至在有些领导的思想中只是要生态城市这块牌子装装门面,并没有真心打算去实施。”[4]针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政绩考核强调不仅要有经济发展的提高,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设置绿色GDP,进而使政绩考核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力助推器。
4.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单元,其核心内容是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服务等要素的有机融合[5]。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城市,不仅能够更充分发挥本城市的区域优势,更能全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
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应对环境污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静,李爱莉,芦玉敏.关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J].特区经济,2011,(2):298-299.
[2]李丽红.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生态城市规划的难点及法律解决途径[J].现代财经,2009,(8):79-82.
[3]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6):82-85.
[4]王玉庆.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突出问题[J].求实学刊,2011,(4):55-57.
浅谈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篇7
【关键词】生态绿化;建设;措施\
黑龙江肇东市被誉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建设实验区”,肇东在生态建设上主要着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提高思想意识。只有人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绿化不仅需要建设还需要人们共同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发展,这样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肇东市良好的发展形势能够引领黑龙江社会的发展,作为实验区,更应该努力做好生态建设,让整个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1.研究背景
社会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在经济建设的时候忽略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当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形势,相比这种形势,预防性治理更加重要。在农村大片的农作物可以给空气进行调节,净化空气,然而城市大楼等建筑阻碍了环境的自我调节,因此加大城市生态绿化尤为重要。当工作结束,城市居民喜欢接近自然,喜欢看看绿树闻闻花香,让身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们在自然当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巨大工作压力面前,亲近自然是放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绿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很多的园林建设没有抓住建设园林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其价值性。园林建设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的公园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国家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很多著名的公园,一些地方在进行规划时,竟然盲目模仿,很多人为了观看这种模仿,带着好奇心走进公园,走进一些绿化地,视觉感受得到了满足,但是留不住人们长久的脚步,没有根本价值所在,给人身体健康不能带来太大益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对人们有好处,什么没有好处,对城市居民有益的东西最终会被广大市民接受,金子一定会发光。复制外地的东西终归不是自己的,对本地不适用,不能给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人工改造环境幅度太大,纵观整个城市建设,保留原本样貌的天然地方几乎找不到,自然能够自身调节,保持平衡,归根到底,任何的改造都是对自然的破坏,但是,应该尽量降低这种破坏,保持原貌,保留原生态的植物,是最好的生态建设。毁去原生态植物,花费资金植入新植被,是一种浪费,人们要懂得去欣赏原始自然的东西。
3.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路措施
3.1创建一体化
生态绿化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植物、景观,把这些多种多样的东西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分配,就能提高整体建设水平,这时需要高素质的规划人员发挥他们的价值,创造更多的价值。城市绿化需要满足整个城市布局的艺术美观,还要顾虑居民的视觉享受,即整体和局部都要漂亮。在进行绿化时,根据小区的建设布局和周边环境来建设本地区特有的绿化,不同环境配置不同的绿化,达到环境与人的协调统一;尽量保留纯自然的东西,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建立仿生态系统,虽然在建设城市时,把原有的自然破坏了,但是可以根据原自然情况,采用代替法,或重现自然,恢复自然各个功能,这样小型生态系统就建成了。
绿色植被在生态建设中起着调节空气的作用,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如果城市中绿色植被分布不均衡,会形成小型城市气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例如,市中心綠色植被覆盖面积较少,边缘的市区覆盖面积大,在一个小城市当中,气温分布不同,造成气流,甚至是温差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流动时难以适应气温的变化,造成身体不适,有些决策也会因为气温的不同,造成决策错误,给经济带来损失。建设城市绿化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形状的绿化带有着不同的作用,结合城市自身结构确定不同设计。
3.2保护生物多样,合理分配植物
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的植物可以消除噪音,有的植物净化空气,有的植物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种生物的调节作用。选择植物要符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只有植物适合这片土地才能在此生长发挥作用,利用植物的自身枯萎来对土壤进行施肥,常青树的地表可以种植季节性植物,自己生长,自己死亡,植物自己对土壤施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污染,良好的循环与利用是生态建设的一个优势。各种生物相配合,尽量做到提高绿地的抗逆性与稳定性,当受到自然的侵害,可以自己抵抗,达到生态平衡。适当引入动物,使系统更有生命力,有竞争才有生存,有竞争才能进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动植物所组成的系统。
3.3体现特色
即使是好的事物,出现的太过频繁就会变得普通,在城市绿化时,各个地区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城市浏览中,才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特色,可以是不同植物上的区分,也可以是构造布局的不同,空中,半空中,地表都可以配置不同的植物,慎重使用国外植被,生态建设同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可以引进国外的东西,但是不能泛滥,否则,给人一种忘本的感觉。
4.结束语
黑龙江肇东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了提高,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监管部门检测到空气质量提高了,环境各种因素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可喜的成绩。生态建设是全方位的,要时刻把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这个宗旨,否则,会偏离主题。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慢慢改变,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有益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媛.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12(10).
[3]黄芳,卢结续.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大观周刊,2011(19).
【建设大同市生态城市】推荐阅读:
大同镇村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自查总结10-23
大同市金融发展研究11-15
大同市排水管网的改造08-05
大同市中考满分作文-初三爱你好难10-24
论山西省大同市区域经济发展11-12
大同市宝利达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总结07-23
大同音乐08-06
大同小学10-07
生态城市的建设09-16
大同煤矿集团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