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2024-09-05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共12篇)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篇1

摘要:生态文明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在和谐、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中, 生产和生活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生态、空间和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将社会建设和人们生活工作纳入到了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轨道。应该利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和手段, 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 发挥出城市生态化的优势,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 在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的同时, 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城市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特点,目标,规划,进程

在人类的发展中,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建设更集中于规模与速度, 这虽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城市病”, 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建设的瓶颈。当前应该将城市生态化作为一个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合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 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和谐、稳定、高效, 改变那种单纯发展的建设观念, 形成生态化、综合化的生态文明城市。

1 相关概念的论述

1.1 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化是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 是指通过科学地调整与全面地协调使城市建设达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 有机地达到生态化目标的进程和状态, 城市生态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具体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可以将建设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子系统建设:一是社会生态化建设, 这是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同时, 进行的社会环境建设, 是城市建设必要的保障措施, 创造全面的权利维护系统, 促进教育与自由目标实现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过程, 是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基础。二是经济生态化建设, 通过城市中各项经济方式和行为的调节, 使城市生产、城市生活、城市交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需要, 也更加具有经济方面的效益, 形成最少能源、资源和资金消耗下的最大经济效果。三是自然生态化建设, 城市建设应该以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为基本出发点, 要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的同时, 使生态和文明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 达到在建设中保护, 在发展中开发的自然目标的实现。

1.2 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是当前城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建设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生态文明城市是指在城市的运行和建设中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考虑系统的支持能力和承载水平,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在更好地利用系统工程和环境工程基本措施的条件下, 挖掘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的潜力, 通过对城市消费活动、生产活动、环境活动的有效维护, 建立生态文明、经济发达的文明城市, 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和高效统一。

2 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特点

2.1 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性

生态文明城市讲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之间和谐的发展, 要让城市的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浓郁文化气息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 形成生态高度发展的现代型文明化的城市, 在有效实现各种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城市的和谐、生态、文明等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过程中要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要争取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多层次, 多结构的体系使城市的行业、部门达到有效整合, 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发展。

2.3 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4 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性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提高,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发展。

3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方法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离不开城市生态化建设, 为了将城市生态化建设落到实处, 应该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对城市生态化的全面落实, 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质量。

3.1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该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 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中要以财富、健康、文明为核心, 建立起实现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与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

3.2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规划, 通过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设计使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3.3 控制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进程

一是以水安全为基础, 将生态安全作为重点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控制, 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对水资源的使用, 也达到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控制。二是以产业为基础控制城市的发展速度, 以产业的振兴计划实现企业、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 也是全面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根本表现, 生态文明城市表现为从系统上、理念上、结构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关注, 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城市是倡导城市生活生态化与发展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新时期要对城市生态化建设进行进一步解读, 要在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把握生态文明的要点, 形成对生态文明城市特征的有力突出, 探讨出一条目标明确、规划科学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 使城市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全面、系统的建设轨道。

参考文献

[1]于久宏, 任庆国.浅析城镇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5) :26-27.

[2]黎海彬, 张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89-91.

[3]王光谦.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12) :47-48.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篇2

摘要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城市生态规划则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关系、适宜度分

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结语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

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3

【摘 要】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过大,原本就已日渐紧张的城市用地不断地被开发、占用。城市的不断发展,在提高着现代化城市本身所需具备的各种硬件设施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或制约了城市草木绿化覆盖率。本文就城市建设中如何平衡好生态绿化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绿化;生态平衡

0.引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城市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希望。近现代以来,伴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各项功能不断健全,逐渐使城市的发展更加适应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论是在计划经济阶段还是市场经济阶段,全国各个城市涌现出的建设浪潮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然而,在与这种大规模城市建设同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显现,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环境保护问题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1.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建设。而一个城市良性的发展,不仅仅要做好经济建设,更要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党中央在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创建和谐社会。既然要创建和谐社会,那么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改革。改革恶性发展,解决社会矛盾;改革城市传统的发展路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近年来最为突出并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起来,如何将两者之间由眼下对立的关系,转换成相辅相成、共存共荣,最终实现生活、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和惊叹。城市建设规划井然有序,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齐鸣,百业皆兴。但是,与城市建设相对应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越来越少,城市绿化率不断降低,城市生态污染不断升级。城市建设中的建筑垃圾随处可见,生产建设噪音袭扰居民,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2012年4月份,我国发生5次沙尘天气,导致北京、河北等地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特别是步入2013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市连续多日处于“雾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受灾面积大约8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10%。

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我国在取得城市建设中硬件成绩的同时,软件功能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有此长彼消之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控制、解决这一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认识到城市绿化的原则。

2.城市绿化原则

2.1城市绿化的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所占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的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增加绿地数量,首先靠政府重视,政府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这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建设生态省,创建园林城市等政策实施和大环境下,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绿地分布的均匀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按国家标准,应在500米的距离内有休闲绿地供居民享受,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有待继续努力。

其次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苗木生产,增加供应城市苗木的生产绿地,再者,就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发动,提高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在所有的单位、小区、居民、街道等地做到“见缝插绿”,争创园林达标单位,园林式单位等,我们园林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把好绿地率审核这一关,把城市的绿地面积真正提高上去。

此外,我们园林主要部门对所有的绿化项目要严格进行审批把关,做到保证有足够的绿量,充分体现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目的。绿量问题还有一方面是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努力争取在所建绿地中尽多安排能够兼容的各种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2.2城市绿化的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中国造园艺术自古以来就讲究意境,中国园林真正的精髓应该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模仿自然,胜过自然,以意境二字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盆景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可以浓缩自然,模拟自然,创造理想的自然,你可以在高不盈尺的一棵树上生产出许多联想,所以把盆景艺术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叫缩地千里,缩龙成寸.我们在造景中,可以借鉴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过植物种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这样才能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这也是当代园林工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2.3城市绿化的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的大事,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我们园林建设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我们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今后大部分要由我们管理,除了建设费用,养护管理费用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问题,这些都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绿化问题,是制约着一个城市能否长期发展并最终成为适合人类生产、居住地的条件。提高城市的绿化就是为了城市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城市生态绿化中,要坚持生态平衡,景观搭配,经济适应等原则,最终营造出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资源合理调配,人民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生产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小燕,崔建军,栗志强,张伟,陈利江.保定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08.

[2]丁华,张勇,闫振元,张令戈.大连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指标设计[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04.

[3]韩云龙.抚顺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战略构思[J].环境保护科学,2005.03.

[4]徐青山.生态型城市的共同使命: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态质量[J].杭州(下旬刊),2010.10.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篇4

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 首先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 生态城市具有几个特点。

1.1 和谐性

生态城市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谐, 这种和谐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和谐,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由于自然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类与自然的发展, 都要体现和谐的概念, 在生态城市的绿化过程中, 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1.2 可持续性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对城市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 同时要考虑到城市的使用时间, 以保证对时间与空间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得城市的生态性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又能兼顾到下一代。

1.3 高效性

传统的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导致各种资源出现了浪费,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 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防止出现能源危机, 比如太阳能就是一种新型的能源, 生态城市的绿化过程中, 应该要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以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再生,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1.4 协调性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平衡, 只有区域协调才能有生态城市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很宽泛,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区域与整体之间的协调, 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以提高生态城市的舒适性。

2 当前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绿化设计千篇一律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 城市绿化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开始加强绿化工作, 但大多数城市绿化设计思路都类似, 没有将城市的特征体现出来。

2.2 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意识比较欠缺

当前很多城市的城市绿化设计行业都缺乏相应的规范要求, 而且城市绿化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因此使得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不够科学、合理。比如在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对树种进行选择时, 很多城市的城市建设都选用国槐、白蜡、毛白杨等树种, 使得城市绿化设计呈现出颜色比较黯淡、缺乏地方特色的现象。再比如有的设计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多种树, 最终导致绿化密度过大, 植物的生长空间较少, 随着树木的生长, 还有可能出现相互拥挤的现象, 使得植物的城市绿化作用有所降低。

3 城市绿化设计的建议

3.1 加强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生态城市绿化管理理念的建立, 要以符合我国生态城市绿化实际情况为基础, 比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态度、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 最终提高小区绿化工程质量。此外, 加强管理体系的完善, 还应该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部分进行充分考虑, 比如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施工所需材料的采购、施工人员的配置、施工程序设计等, 都要进行相应的考虑和管理, 从而能够保证生态城市绿化有序进行, 防止由于不合格的施工组织设计对生态城市绿化质量带来影响。

3.2 加强植物的选择

植物是城市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应该要形成季相变化, 为了保证在一年四季都有植物花草可以观赏, 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过程中应该要合理搭配植物的品种, 展示植物的枝、干、花、果等元素的观赏特性, 以丰富的绿化环境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3.2.1 城市绿化中的颜色运用。

在城市植物城市绿化中, 颜色是植物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冲击人们视觉享受的关键。一般都将常绿针叶树的叶色作为城市以及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主要色彩, 比如石楠、香樟、黄杨、侧柏、柳树等有嫩绿、绿色、银灰绿、黄绿等各种颜色。在城市植物城市绿化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绿色配置出生动的图案, 不同季节叶色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不仅会丰富城市绿化的内容, 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从而给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2 加强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植物的正确选择。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是否合理对于绿化效果有重要影响。比如挺拔的杨树和水杉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感觉, 棕榈形的棕榈、蒲葵则给人带来热带的风情, 而飘柔的垂柳随风起舞时给人缠绵、柔婉的感觉等。不同的树形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因此, 在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充分把握乡土植物的各种姿态, 根据生态城市绿化的不同要求创造出不同效果的绿化景象。在生态城市绿化中主要选择常绿植物, 但也要相应地选择一些落叶植物, 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

3.3 加强绿化植物的养护

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是提高城市绿化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绿化植物养护过程中, 要加强养护队伍的建设, 比如定期对其进行浇水、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定期对植物喷洒杀虫药剂等, 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从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景观效率。

4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促使对城市设计的要求逐渐提高。生态城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建设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 离不开城市的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是根据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将各种景观要素与城市建设进行融合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个性化设计原则的体现, 并且加强城市绿化质量控制, 针对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摘要:近年来, 城市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生态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品质与城市绿化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化, 可以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对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旨在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绿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 2001 (4)

[2] 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 2002 (02)

[3] 王雁.我国城市绿化理念探索的回顾与发展趋势[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03)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专题 篇5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苏荣莅临我市考察调研,对我市提出了“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任重道远。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通过开展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一是城市绿化缺乏特色,园林精品不多。城市绿化没有很好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没有有效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不鲜明,精品力作甚少。放眼市区,只有近两年来建成的孔目江湿地公园、新欣北大道等称得上精品力作,大部分绿化项目档次品位不高。二是城市绿化布局失衡,绿量依然不足。城市绿化没有跟上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差距很大。城市绿地分布不平衡,城北新区特别是孔目江核心区绿化面积较大,城南老城区、新钢公司辖区等绿化严重不足,尤其是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居然没有建一处公园,深受市民喜爱的街头游园、小公园太少,很难满足市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园的要求。

2、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城市对高标准承载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城市规模扩张快,城市建设工程多、投入大,城市框架已经突破了70平方公里,一座中等城市的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在高楼大厦、景观大道的周边,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出现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市民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形象。城区排水系统设置紊乱,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垃圾存放、收运设施落后,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实际处理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环境状况堪忧。

3、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难以应对市民对高效能管理服务的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我市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容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单位、部门和干部群众城市管理意识不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等原因,我市城市管理仍然存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被动,薄弱时段、薄弱环节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城市形象提升较慢,脏乱差和回潮现象依然严峻,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新起点,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生态优美、环境优雅、充满活力、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

(一)精心规划建设,构建生态园林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努力塑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绿地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1、坚持规划建绿,塑造地方特色。城市绿化要坚持规划先行,以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一要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和城市规模的加速扩张,我市2002年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策应“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建设构想,本着生态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编制一个科学的、超前的、高起点的城市绿地绿化规划,以指导和调控城市绿化建设。二要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联审联验工作程序,着力加强附属绿化规划的审查、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完善易地绿化补偿机制,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把好绿化建设关。严格控制绿线范围内的用地进行非绿化建设、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加大侵占绿地、非法砍伐、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绿线管制。

2、实施项目推进,提高园林品位。依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一要树立精品理念,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依托自然山水,贯彻节约型绿化方针,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将园林绿化与我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格局有机结合。二要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增绿量出精品。大手笔实施“两江四岸”绿化建设,高标准完成抱石公园、北湖公园改造,适地建设一批街头游园绿地,启动仰天岗森林型生态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坚持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实施城市新(改)建道路绿化,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和节点绿化,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绿化一票否决制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进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实施城郊山体保护和复绿工程,启动渐赣线两侧绿化,完善城市绿色屏障。

3、注重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一要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建设。尽快出台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竣工交接验收、城市绿地养护招投标、养护考核等为重点的一系列配套标准和规范,为我市城市绿化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公开招投标,建立城市绿化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按照“建一片,管一片,绿一片”的原则,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力度,严格管护标准,加强督促考核,实现绿化管养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三要拓宽绿化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按照“先造景后卖地”的思路引导开发商建设公共绿地,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城市绿化投入机制,为城市绿化筹集资金。

(二)注重城市内涵,完善市政公用设施。要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基础地位观念,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一处工程,留一处精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要着力完善基础服务功能。要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以城市路网、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以及公共交通、医疗设施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让市民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好各种城市地下和预留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

二要着力增强设施配套能力。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创新模式和机制,下大力气推进四眼井、万家山、桥背等城中村和城南旧城区的改造,全面提高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实施小街小巷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小街小巷硬化、亮化,解决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等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问题。要实施城市建筑风格改造,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则重点对劳动路、长青路、科环路等道路临街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增强临街建筑物外观美和立体美。要实施人行道建设工程,拓宽融资渠道,改革人行道建设模式,把握建设标准,突出解决新建道路设施不配套问题,消除黄土裸露。要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停车场,改造和建设一批环保型公共厕所,切实解决公用设施短缺和档次低下问题。

三要着力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一体化进程,推进驴脚岭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作业,将新钢公司等区域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按照新城区“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促进城东污水处理厂达到设计负荷,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强化城市管理,营造优美市容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建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通过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来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作用,做到标准化执法、人性化服务,强化责任、提升标准、工作前移、坚韧严管,全面打造整洁、优美、文明、雅致的市容环境。

一要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提高管理效能。要推进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重点在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等方面有突破,实现市容环境长效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定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法规、规章,使城市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约束型”向“法制约束型”转变。要在环卫清扫保洁“管干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垃圾收集清运、公厕管理等作业工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要加大公共参与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到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上来,着重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应对城市管理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上下功夫,实现城市天天洁净。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优化城区环卫保洁网络,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提升环卫作业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实现环卫保洁全地域覆盖不留死角、全时空覆盖不漏时段。抓住道路清扫保洁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与大建设相适应的作业管理模式。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严控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加大向薄弱区域和薄弱时段的延伸力度,全面加强夜间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城市出入口、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建筑垃圾专业化密闭化运输管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加强城市文明生态的创建和规划。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损失其实是惨重的,近年来发生的气候变暖、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象,都与生态破坏有关,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

再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当前,很多城市存在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污染现象,成为制约城市升级和发展的瓶颈。因此,立足当前,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着手,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绿地蓝天、更多的碧水青山、更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引入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理念,但近年来,发展近年十分迅速,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发展理念,打造了适合国内发展的独立的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理念,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分别开展了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方面的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很多领域还存在着只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有些城市规划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建设滞后。因此,城市的生态化必须摆上重要日程。

三、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对策及建议

1.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制定生态文明城市未来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既要根据环保部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编写,体现出本地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生态文明城市规制要与本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城市的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集中力量解决好当前环保生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要把自然条件和城市的特色结合起来,严禁乱砍、乱伐、乱占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城区周边丘陵和山头黄土露天现象。要充分利用的河流等水利资源,建设沿河沿江景观带,保障沿江两岸有一定绿化和景观,注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丰富文化生活内涵;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湿地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觀,还能为市民提供近水、娱乐场所,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过程中,水面也发挥了作用,同时,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着力增加绿化总量和绿地总面积,城市的街区绿化、园林绿化、通道绿化、市域周边的环境绿化都要抓好。有条件的城市还要从单一的地面绿化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实抓好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的道路绿化,下大力气打造绿色文化长廊,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为城市文明发展打下基础。

4.推行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条,根本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按照高投入、高科技、高回报、低污染的“三高一低”的原则,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同时,加强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宣传,把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5.完善生态文明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出台和完善一些地方性法规和保护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的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管,对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些违法现象严厉打击。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篇7

关键词: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 不管是城市生态平衡, 或居民生活环境, 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 均提出城市绿化, 需重点改善生态环境, 使美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 主要分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

1 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1960年开始, 社会发展注重重工业发展, 资源逐渐短缺, 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 能源危机逐渐加重。在城市生活的局面, 肺癌、支气管癌等城市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处于该种状况下, 人们逐渐意识到,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最终受害者是人类, 人们也无法脱离生态自然的保护。所以, 在近几十年来, 城市绿化得以快速发展, 我国环境绿化经历了诸多阶段:在古代, 自然园林是供狩猎使用, 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供贵族观赏使用。在19世纪末, 随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 政府征收土地开辟绿地, 是供居民使用, 在亚欧各国掀起了公园运动。

2 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1990年开始, 我国许多城市着手开始绿化建设, 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性高潮, 能够明显改变城市环境, 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绿化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然而, 在城市绿化进程中, 因意识不强且观念落后, 设计感不强, 缺乏绿化特色, 加上养护管理不合理, 使得城市绿化处于一种无序、不合理状态。另外, 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主要表现如下:

2.1 人均绿化面积少

由近几年可看出, 我国绿化前景不乐观, 各城市绿化状况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且南北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末, 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8m2的城市少于20个。随着开发区绿地增加, 郊区绿地逐渐增加, 我国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

2.2 绿地面积严重缺乏, 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不合理, 缺乏系统园林配置

未结合实际情况, 实施针对性绿化建设, 绿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艺术层次,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园林建设中, 未考虑居民享受、使用与休息的休闲环境建设, 与自然景观融合度不高。

2.3 开发商重视开发效益, 未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绿化建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 许多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 将城市绿化工程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所以, 使得环境被肆意开发, 破坏了最初合计规划。所以, 政府需强化引导力度和监管力度。

3 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忽略了城市环境。而鸟语花香、绿色自然的生存环境, 是居民向往的居住生活。现阶段, 在城市建设中, 绿化建设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人居环境好坏, 需依靠绿化建设。

3.1 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无论城市哪个角落, 均属于城市整体的一部分, 在绿化建设中, 需立足城市整体角度, 考虑局部因素。在城市绿化中, 立足城市整体角度, 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3.2 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尽量利用城市特殊因素、有力因素, 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使园林绿地呈片状、线状或环状。若城市用地紧张, 政府不能过度依靠开发商, 需尽量利用目前条件, 开展绿化建设。在绿化建设方面, 需节约土地开放, 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 为城市建设提供环境依托。现阶段, 北京、上海、沈阳、宁波等城外郊区, 均逐渐向室内延伸绿地, 特别是沈阳, 非常注重生态建设, 已完成片状环境绿化。截至2010年底, 沈阳市区整个绿化覆盖面积为9750 hm2, 公园绿地面积3018.32hm2。对于沈阳城区绿化, 其覆盖面积大于50%, 绿化覆盖率达到41%,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7%。在南方, 上海外滩、昆明大观河等, 为城市绿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条件。

4 结语

城市绿化建设, 不仅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需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 建立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按照不同城市、不同空间特点, 建立城市绿廊结构, 结合自然生态原理设计, 优化城市生活与生产系统,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系统, 进而使城市绿化建设处于一种有序状态。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 人们日益注重城市环境建设, 环境绿化属于城市生态建设重点内容, 环境绿化是人类长远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今后发展进程中, 我们要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采取多种方法, 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使我国城市环境得以明显优化, 城市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哈申格日乐.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探讨 篇8

1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1.1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涵义

城市生态绿化,就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完整的人工植物生态体系,提高某一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与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多层次、结构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绿化系统内的自体循环,保证其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提高长岛地区绿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后期维护成本;(2)充分利用生态绿化系统的调节能力,改善周围环境,调节气候,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让长岛地区人民享有更优良的生活环境;(3)充分利用园艺艺术,努力将长岛建成园林花园城市,提升长岛的文化内涵与居民幸福感,为长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现阶段生态绿化面临的难题

2.1低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效率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前些年,大部分城市都是以环境换GDP,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选择性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粗犷的发展模式,也注定了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这就致使生态绿化建设的基础薄弱。其次,在生态绿化的设计阶段,缺少站在战略层面的综合考量,更多的只是为了提高绿地覆盖面积缺少长远的规划,使得绿化建设缺乏延续性,最终导致无法获得整体效益。最后,没有考量长岛地区的现实情况,花大力气铺设了大量美观却不实用的草坪,其绿化周期较短,10年左右就需要重新铺设使得后期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过于单一的体系使得抵抗病毒虫害的能力极低,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2.2后期维护成本的居高不下

近些年来,长岛地区持续上涨的人工价格对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却并未考虑树木的适应能力与抗虫害能力,使得维护的难度大大提升,相对应的,设计时并未全面考虑树种的梯级分布,单一的种植模式使得其抵抗风险的能力极低,这就导致绿化全过程中居高不下的成本。

2.3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盛行

绿化项目更多的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而过于官僚化的运作方式使得绿化过程存在极大的不稳定。以长岛地区为例,曾有过因为更换部门主管使得某一区域重新种植新树种的先例,并且,更多的官员是出于提升政绩的目的加入绿化大军,这就导致他们做绿化事业只是浮于表面。

2.4民众绿化环保意识的匮乏

生态绿化观念并没有深入老百姓心里,只会坐等享受绿化成果,却不愿意为生态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很多百姓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出现偷偷移栽公共区域名贵树木至自家花园的事件,由此,政府部门急需加强宣传,强化人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与参与度,要努力使得保护生态绿化成为人们的共识。

3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3.1坚持生态优先

城市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且城市生态系统又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整体的要素———人类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却是植物。正是由于人类的主导地位,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不稳定性、能动性都大幅度提高。只有综合考量生态学原理并辅之以生态学原理,才是构建宜居环境的理想之道。在长岛县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正是将生态保护摆在了突出位置。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各界,走一步,看百年,不仅仅考量当代人的利益,更是将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在内。

3.2坚持建设的经济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分析,找出最优建设路径,确保前期建设与后期维护质量,真正造福于人民。下述做法可以作为借鉴参考:(1)减少成片种植的绿化方式。成片种植的初试效率很高,能迅速增加绿地覆盖面积,然而却与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是绿化部门只顾眼前利益的体现。就长岛县而言,成片种植绿化使用较少,在种植之初就进行了合理规划;(2)草木种植时,要充分考虑颜色的跳跃,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花草进行搭配,但与此同时,成本的控制也就尤为重要,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案,采取最优法;(3)综合考虑树种的搭配,将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进行高低搭配,保证绿化效果;(4)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减少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使用,保证土地活力;在后期维护过程中,减少化肥的使用,尽量采取生物方法实现绿化体系的自给自足;(5)减少草坪的使用,大量种植草坪与中国国情相违背,被利于生态绿化的可持续建设,放之于长岛县,严格控制草坪种植面积应当为绿化管理部门所考虑。

3.3坚持精品原则

生态绿化建设,就是为了提高城市内涵造福于人民,这就要求长岛县在绿化建设的全过程,要秉持精品原则,不能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将各种艺术手法融入建设过程中,达到让观赏者赏心悦目。绿化的优美,也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对古代先进文化的继承。

4总结

生态绿化体系是美化城市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而长岛县的生态绿化建设离不开每个长岛人的共同努力。在建设生态绿化体系的过程中,科学的设计、明确的指标、易于评价等特点都应被考虑在内。要积极运用生态学的最新成果,对不同功能区的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生态结构等进行重点关注。与此同时,加强宣传,提高长岛人民的环保意识,营造出更为和谐、美好的新长岛。

参考文献

建设生态型城市 篇9

1 生态型城市的概述

1.1 生态型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 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 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 城市的主要特点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与人共生, 人回归自然, 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 地尽其力, 人尽其才各施其能, 是物质能量的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 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 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 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 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 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 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要要求, 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2.1 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

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 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先进领域, 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2.2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

2.3 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生态型城市, 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2.4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3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以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为指导, 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完善城市规划, 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和条件。城市规划要按照城市各个不同区域功能要求进行划分, 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3.2 强城市基础实施建设,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机构设施。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 要从城市的总体效益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 循序渐进, 逐步形成合理体系, 在政府的引导下,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防治,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同风格, 为居民创造一个整洁、宁静、高雅、舒适、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但是, 城市化又离不开工业化, 要顺应国际潮流和时代需要, 大力发展无污染产业,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要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 加大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对新办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决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对污染企业限期治理达标。企业不能消灭污染, 就消灭污染企业。

3.4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5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3.6 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考核及指标。

目前在城市发展考核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 忽视或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4 实证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4.1 大连城市建设现状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 近年来大连市成功地进行了工业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了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绿化活动。大连市环境质量和面貌的改善, 带来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投资项目和外资以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使大连经济、社会、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4.2 大连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4.2.1 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4.2.2 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4.2.3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4.2.4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4.3 大连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3.1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 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为目标, 立足城市市域范围, 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4.3.2 建设生态城市, 走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遵守的五个原则。

系统原则:城市是一个区域中的一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必须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原则:城市规模及结构功能等都受自然条件限制,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

经济原则: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 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生态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必须注意城市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 使城市能量、物质、信息的传递和转化持续进行, 处于动态平衡。

阶段性原则:发展生态城市, 不能急功近利, 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相结合, 分阶段定目标, 持续发展。

4.3.3 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3.4 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 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

4.3.5 保护乡土植物, 维护生物多样性。

4.3.6 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结束语:如果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 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 面对挑战,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摘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人们花了巨大的代价才选定的一个理想的会经济形态。其根本特点是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 又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生态化社会基本模式提供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可能性, 但要把这一客观可能性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性,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谈生态城市建设 篇10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 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了一步。那么,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呢?由于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 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涌向城市, 导致各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可遗憾的是, 这也随之产生大量的垃圾, 污染了环境, 使得地球生态系统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 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环境问题才是当代最重大的课题。

回想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世界性自然灾害吧。从伊朗古城巴姆的地震到苏门答腊岛的海啸, 从西方的“卡塔里纳”飓风到东方的“麦莎”台风, 以及“非典”和“禽流感”的造访。寻找事件形成的本质原因, 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人类的行为因素造成的, 因此人类必须反省自己的过失, 处理好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重新规划我们的家园。所以说, 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途径。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

(一)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它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 同时兼顾后代人的需要。现在的我们对资源的过度利用, 若不改善, 资源的增长永远赶不上我们的索取, 最后, 我们的后代因为资源的缺乏而走向灭亡, 而生态城市的建设, 能让我们的资源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发展, 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生态城市的时代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对大自然不再是一味的索取和掠夺, 并精心地维护大自然, 修补人类的无知而给地球造成的创伤。生态城市的时代进行了多样性的重组, 不仅是生物多样性, 还包括更为复杂的城市文化多样性、城市功能多样性、城市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只有这样, 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才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三) 生态城市的国际性。

若一个地区虽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而相邻地区却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着环境, 这种破坏仍然会影响已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地区。例如, 2006~2007年的暖冬现象使得北极和南极的冰川不断融化, 出现大面积的冰川断裂, 严重影响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正常气候。暖冬现象的出现与人类向大气层大量排放CO2的行为是直接有关系的, 因此欧盟、中国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参加了限制向大气层排放CO2的公约, 而作为CO2的最大排出国———美国却拒绝在公约上签字。所以, 实现全球化生态平衡不是一朝一夕、一城一地的事情, 需要全人类的努力。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是刻不容缓的, 然而有三个大问题需要我们了解并注意, 它们分别是中国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中国城市大气及气候问题、中国城市人口问题。其中, 中国城市的水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在我国城市, 水环境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水资源严重匮乏、水患十分频繁、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中可用水量很少, 只居世界第6位, 但中国有13亿人口, 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 在世界排序中居第121位。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加上水利工程还不完善, 因此水患时有发生。然而, 分析水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 虽然有植被的破坏、减少引地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 然而人为因素却不可忽略。想想植被的破坏与减少, 不是人们只砍伐不种植或少种植造成的吗?加之十几年前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破坏, 林业基础损失殆尽。而人为的浪费使本已紧张的城市供水更是雪上加霜。城市洗车, 家庭滴漏对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让人触目惊心。有些批发市场给鱼池加氧, 以保持鱼的活性。但是这些个体经营者不是用泵加氧、循环用水, 而是任水哗哗地在脚下流淌。有些池子没有活鱼, 自来水仍哗哗地流着, 谁也不去关水龙头。日积月累, 这些会造成多大的浪费呀。

三、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

(1) 要在国人中建立起水的忧患意识, 让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不受污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 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 (3) 加大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 (4) 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对于 (2) (3) (4) 我不想再多说什么, 而对于 (1) 我想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政府和其他机构应该利用一切手段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在这方面, 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就开始进行。德国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领到了一册环保记事本, 用于记述孩子的环保活动。德国有370多个森林幼儿园, 即在森林中搭建简易住房, 让孩子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从小认识大自然的奇迹, 同时了解到自己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还有, 老师经常带他们去附近的森林里进行观察, 了解鸟类栖息的习惯及生活特点, 并告诉孩子们鸟类在冬季寻找食物的困难, 要求孩子们带上一些坚果和面包等食物喂鸟等。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果国人都能这样发自内心的自护大自然, 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美好。

四、总结

我们现在正处于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上, 尽管这条路很坎坷、很曲折, 但我们应该也必须朝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改善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 这就是我们的信念。

参考文献

[1]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地理科学进展, 2006.2.

合肥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合肥;生态城市;对策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中。生态城市应当是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使之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人类生活,是能够使人类、城市和自然互惠互利共生的组织结构。在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报告书》更具体的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五个原则:生态保护、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标准、历史文化保护、自然人融入城市。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及困境

“十二五”以来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体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合肥城市生态保护现状。“十二五”以来,合肥市开展了巢湖重点湿地保护调研,积极申报巢湖为国家重要湿地。合肥市积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巢湖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利用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等工程技术手段,减轻巢湖内源污染,有效改善巢湖水质。合肥市通过强化产业绿色化及节能减排责任分解、项目支撑和调度督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促进产业绿色化及节能减排,使经济向良性发展。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凡通过市级以上清洁生产认定的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奖励。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发展绿色建筑和建设低碳生态城为方向,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不断强化新建建筑闭合监管,全领域推进建筑节能。

(二)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1、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巢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九五”期间就成为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三河三湖”之一。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导致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抑制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生态环境、生活质量。2、城市的环保综合服务水平需要提升。2011年8月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合肥市從拥有湖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拓展到包含全湖,合肥市的城市面积外拓加重了城市环保综合服务管理的任务。环境管理力量薄弱,环境监管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基层的相关部门还存在一些部门相互推诿的病根,责任意识还未认识全面。

三、合肥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设计蓝图。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有很多方式可循。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进行全域规划统筹。紧紧围绕构建“1331”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始终把生态文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次规划首开国内先河,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与环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旅游规划三规合一,以城市空间拓展和环巢湖生态保护并举为目的。合肥市应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政府在工作流程中应当建立严格制度,创新保障、监督机制,及时纠偏,保证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与一致性。

(二)创新机制与完善模式同步推进。1、完善矿山治理与修复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矿山环境管理机制。出台实施《合肥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规划(2009—2020年)》;出台《关于加强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编制矿山复绿行动方案和“三线三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二是加快推进环巢湖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2、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一是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共购置了近7万个垃圾桶,修建了7131个垃圾房(池),配备了3677台各类垃圾收集车,建设了58座垃圾集中收集、转运设施,初步建立起村(居)负责垃圾收集进站、乡(镇)负责垃圾转运进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二是专业保洁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率先在环巢湖大道14个乡镇(街道)建立专业保洁队伍,建立较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

(三)培育社会绿色环保的理念,提倡低碳出行。合肥市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社会的期盼,应积极培育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绿色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之中。大力发展大运量交通运输方式,以发展轨道交通为主干,快速公交BRT系统为辅助,建立城市公交专用道,明确运行规则,保障公共交通对道路的优先使用权,合理进行车站布点,改善公交出行体验,保障自行车交通道路权,用行道树或绿岛隔离出自行车道,建设环境宜人城市慢行系统。

(四)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合肥市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探索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处于河流上游地区的城市要高度重视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的任务要高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处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生态的受益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对上游地区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如何长期地发挥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撑与保障,用以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公共政策涵盖方方面面,形成一套长久有效、保障有力的政策机制,可以有力的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种“经纪人”行为,使之符合生态城市的长期建设和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涉及到多种因素,它是一个复杂的关联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制定政策,引导群众行为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和生活其中的每个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政府应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公众参与成为一种有益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谈生态城市转型建设 篇12

生态城市的建立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 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它不仅可以优化现行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亦可通过对经济结构的生态调整, 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发展模式, 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目标。生态城市如何去建设, 我们应该着重关心哪些问题。城市建设规划先行, 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对生态城市建设尤为重要, 不仅如此, 生态城市的设计也要精益求精, 规划设计与城市建设过程中也要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

然而城市生态系统又明显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如何处理好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它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中, 城市自然环境系统是以人类为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它包含了城市中密集的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域城市基本自然生态系统, 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植物植被、自然景观等产生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以及城市所在地域地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对城市人类的作用。

城市经济生态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城市自身代谢的过程和物流能流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利用效率等是研究的着重点。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包括城市居民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研究重点是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密度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和货币流相互联系, 人类在中间发挥着主导作用, 进行管理及决策, 其中城市生态规划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层面, 着力解决保障城市生态质量、引导城市科学布局、营造城市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 力图宏观层面上指导总体规划的修编。

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转变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传统产业结构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最大限度的利用现状环境, 合理的保护、积极改善现状生态环境, 全面提高其共享性、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同时, 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 以实现节能、减排、无污染的目的。在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规划时, 应当以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导, 将市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逐步实现由过去能源消耗性增长向着依靠科技进步增长的转变, 促进低能耗产业、现代文化产业等绿色高收益产业的发展和落地。

现在我们以转型城市马尔默为例。马尔默坐落于瑞典南部的厄勒海峡地区中心, 总面积3 351 km2, 其中水域面积1 796 km2, 总人口25万人 (2006年数据) , 是瑞典第三大城市, 10年间, 马尔默从老工业城市到现代化生态城市实现了完美的转型。马尔默曾是瑞典一个老工业城市, 以造船业为主, 由于造船业的衰弱, 工厂相继关闭, 失业率达30%, 整个城市变得萧条。曾经的马尔默烟囱林立, 装吊机和大型机械处处可见, 杂草布满废弃的码头, 自然环境糟糕, 房屋局促, 土地高度污染。

面对如此的困境, 1995年, 马尔默提出要将废弃老码头改造成节能的生态友好型住宅新区的计划, 并借此与其他欧洲城市竞争2001年“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的举办权, 政府决定以西港区作为实践区, 从区域规划、建筑以及社区管理等方面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超前尝试, 首期项目名为“明日之城”Bo01 (30 hm2) 住宅示范区应运而生。马尔默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技术

马尔默市非常重视清洁技术、废物利用和资源再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通过设立可持续学校、开设“绿色技术”相关学科、发展研究机构等方式, 许多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机构开设了跟“绿色技术”有关的学科, 通过大学、科技园区和公司三方的广泛合作, 马尔默找到了在自然资源使用方面追求高效的富有创造力的发展方向, 涵盖了能源、建筑、交通和消费各个领域, 吸引了众多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此生根发芽, 培养了大批清洁能源、清洁技术和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人才, 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大力倡导绿色出行

马尔默交通发展重点在于鼓励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或自行车, 最大限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 铺设了400多千米自行车道, 鼓励市民尽量利用自行车出行。在马尔默, “5公里之内出行不骑车是可耻的”, 4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上学或工作。

3大力提高垃圾处理率

马尔默对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分级处理和生物转化, 区域内95.8%实现了回收或转化, 只有4.2%的垃圾需要进行填埋处理, 通过回收和分级70%的化学废料得到分解。

4净化土壤、节能建筑、建设公园绿地

西港区本由工业废渣填海而成, 土壤中存在重度工业污染, 为此, 马尔默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土壤净化中去, 为城市后续建设打好基础。同时, 马尔默几乎所有建筑屋顶都采用绿化装饰, 既美观又环保, 可吸收雨水并能起到防汛和吸收热量作用, 使得整个夏天基本不用开空调;此外每幢房屋墙根下还设有水渠, 可以将雨水汇聚到小区中央并形成自然的池塘。此外, 马尔默还大力建设城市生态公园, 有效地改善了这里曾经被污染的自然环境。

5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Bo01城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并实现了100%能源自给, 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当地的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风能。其中, 电力主要来自于海上发电厂产生的风能, 供暖则主要靠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泵。马尔默用高科技为城市生产、生活打造了一套复杂的能源系统, 突破应用清洁能源来源不稳定的瓶颈问题。

6政策管理

马尔默市政府要求每座建筑物必须贯彻节能环保要求, 并与开发商签订严格的质量契约, 要求采用多样的绿色技术, 且100%采用新能源。同时, 给予各项目30%~70%不等的政府补助, 来鼓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技术。

现在, 马尔默的西港新区已变成了一个居住面积和绿地面积各占50%的示范区, 它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市寻求发展机遇, 使得在这座城市中40岁以下的人口所占比例非常高, 打破了存在于全球范围的人口老龄化的困扰, 成为现代城市的榜样。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要阶段, 虽然快速城市化也给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但这不应该完全归罪于城市化本身,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的理念, 以及及时有效的实施这些理念,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马尔默市产业的成功转型提示我们一个好的生态环保型城市必需有好的公共交通或慢行系统来连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不仅可以环保, 而且可以创造财富。

摘要:通过对马尔默由老工业城市到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完美转型的研究, 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格局等多方面出发, 对其成功转型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一些生态城市转型建设的经验, 以供借鉴。

上一篇:校辅导员下一篇:危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