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2024-06-05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精选12篇)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1

1 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

1.1 城市生态绿化的含义

所谓城市生态绿化, 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创造融合自然生态空间为基本目标, 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 发挥地带性植物群落生长规律的作用, 构建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简单来讲,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以生态系统构建为核心, 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建设工作, 这就是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含义。

1.2 城市生态绿化的必要性

城市生态绿化有着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其一,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良好城市生态形象的树立, 是现代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二,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营造健康的休憩场所, 可以给予人们工作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其三,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有益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 对于改善局部气候有着良好的帮助意义。其四,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工作, 是城市生态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上述几个方面,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过程中, 注重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 是至关重要的。

2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其一, 城市绿地的效能在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去, 而不是作为自然装饰品去美化环境。为此, 在进行建设过程中, 尽量保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将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是至关重要的。其二, 在追求多样化景观的同时, 合理配置生态空间, 不断增加自然生态要素, 健全景观生态结构。其三, 注重绿地率提升的同时, 以复合群落结构构件的方式, 使得叶面积指数得以提高, 以保证城市生态建设效能的发挥;其四, 注重处理好绿地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选择能够抑菌, 释放保健物质的植物, 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2 坚持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物种多样性, 不仅仅是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前提, 也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做好以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其一, 保护自然植物和自然遗留地, 处理好原有生态和新建设生态之间的关系, 构建相对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其二, 结合区域特色, 选择适合城市个性, 社会区域气候特点的品种, 或者在科学理论鉴证的基础上将改良物种纳入生态建设中去。其三,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不断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 以达到物种多样性效果。

2.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不同城市自然气候不同, 城市建设规划政策不同,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项目也不一样, 这就注定在进行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 充分将区域特色考虑进去, 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讲, 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针对植物生长的规律, 坚持因时制宜的原则, 使得城市生态绿化展现出变化性的特点;其二, 规避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绿化模式, 尊重本地区的基本特点, 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经济性和科学性角度出发对方案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保证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

2.4 坚持文化和休憩功能原则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应该兼备文化和休憩功能, 这是生态绿化建设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效能, 应该积极从如下的几个角度出发:其一, 探析区域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特点, 将文化融入到园林绿化中去, 展现出城市的特色, 区域的独特。其二, 将有着特定气质, 含义的植物纳入到园林规划中去, 以植物的寓意去表达生态建设规划的意愿, 由此使得植物形态和城市精神之间实现充分的融合。其三, 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 处理好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之间的关系, 突出表现为园林的生态美和情境美, 使得绿地的品位和情调得以提升,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和休憩方面的效能。

3 结语

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理解之后, 对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归纳, 这是我们在进行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方案之前需要做好的工作。相信随着城市生态绿化意识的提升,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工作经验的积累,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效能越来越充实, 在满足人们文化休憩需求, 城市形象树立, 现代化都市建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积极从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入手, 总结和归纳了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希望可以给予实际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城市生态,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生态绿化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2] 李国斌.园林城创建中生态绿化策略分析[J].吉林农业, 2011 (9)

[3] 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 2012 (10)

[4] 郑喜明.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5)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2

本文关键词:

文明建设,生态,推进,原则

本文简介: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节约优先,就是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杜绝资源浪费。人类赖以生存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便是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等,如果不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最终也会消亡。因此,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本文内容:

一、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节约优先,就是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杜绝资源浪费。人类赖以生存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便是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等,如果不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最终也会消亡。因此,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珍惜和节约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护优先,就是在环境上加大保护力度,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保护优先,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事实上,谁先贯彻落实好保护优先这一方针,谁就能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在生态上由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生态恢复要减少人工干预,以自然恢复为主,给大自然留下更多的空间。特别是对重点生态破坏地区,相关部门要实行顺应自然规律的封育、围栏、退耕还草还林还水等措施,将保护和建设的重点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二、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粗放型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问题成为我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发展的思路,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绿色发展是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资源与污染物的排放都要减少。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

循环发展就是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利用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场重大革命,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入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各项要素正逐步退化,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模式都将难以为继。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只有通过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制度新、科技创新以及文化创新,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共赢。

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通过不断培育先进、繁荣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大厦才有更加坚实、更加稳固的支撑。

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必须把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生态文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中,让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成为国家意识和时尚追求。同时要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凝聚力,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五、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实践,贵在坚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具有丰富内涵和理论体系。包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科技创新、绿色文化、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绿色财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众多方面。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轻重缓急。既要立足当前,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要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持之以恒,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通过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的工作方式,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张乾元,苏俐晖.生态文明建设要理念先行[J].中国社会科学报,.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原则 篇3

【关键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原则方法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而言,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态绿化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占有率,在提高自然环境质量的同时做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既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视觉享受呢?笔者以为,按照一定的植物配置原则对城市园林建设做出设计与实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作用

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下,大多数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也不但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也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还城市一个洁净的生态环境,我国大力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增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水平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1.2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现状

由于园林绿化建设的优良功能特性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开始积极的进行园林绿化建设。但在园林建设中却急于求成,太过注重整体城市园林规划的整齐一致,而使得城市的绿地结构过于单调,不能体现出良好的生态特性。据研究显示,草木、灌木与乔木相互孤立种植的园林设计方式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手段,而所选择的树木种类也太过单一,并没有根据生态学中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所适宜生长的树木植物品种也不同的理论依据,选择最适合本地生长,同时又能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植物品种。

另外,缺乏历史文化内涵和品位也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和现象。城市园林绿化,并不是随意种植树木花草这么简单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植物传递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城市风格,使人们在感受园林绿化所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了园林绿化的独特魅力。使城市园林绿化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人文底蕴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景观效果,提高城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3、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3.1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3.2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穩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4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4、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4.1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5、结语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4

1生态园林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生态园林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来的, 目前对生态园林的概念有多种说法, 但是大部分人认为, 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为基本原理, 以自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为着手点, 充分运用传统园林的建设经验, 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作为园林建设的根本追求, 通过人工修整或者人工改造建设出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 且对环境破坏小的动态生态园林。生态园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具有稳定性、公共性、生物多样性、综合性以及无界性等特点, 稳定可持续性是生态园林系统是否健康、健全的重要标准之一。生态园林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内涵:一是实现了园内植物科学合理的部署, 构建出一个在时间、空间以及营养结构上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 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根据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合理安排园林结构, 充分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 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减少空气污染, 提高生物利用度,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平衡;三是充分利用传统园林建设经验, 提高生态园林建设的美化价值, 并在生态园林中体现出艺术性, 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观赏性、文化性的绿色生态园林环境[1,2]。

2生态园林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和功能, 而这些作用和功能则是由园林绿地建设带来的, 因此生态园林建设的重点应是能够长期有效地促进园林植物生长。在城市中进行生态园林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性原则。不同的绿化植物生物学特性不同, 在进行生态园林建设前, 应该全面了解并掌握各绿化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如温度、水分、光照以及土壤等因素, 并掌握各植物物种之间的关系, 形成科学合理的配置, 组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良好的生态园林。二是艺术性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和建设中, 应该充分利用植物的外貌特征, 并运用艺术手法, 创造性地将具有不同生态习性和不同地域的植物有效地组合和配置在一起, 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创造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生态园林。三是历史文化延续性的原则。各地应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等特点, 设计和建造出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生态园林, 使其具有明显地域性文化特色。四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园林服务的对象为“人”, 所以在生态园林设计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五是经济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园林设计和建设要充分体现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最小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收益。

3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

3.1生态效益

3.1.1净化空气的功能。氧气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而城市中人口密度较大, 排放大量的CO2等有害气体, 使大气圈中CO2等有害气体含量不断升高, 严重影响了城市中人们的身体健康。各种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制造氧气, 解决城市CO2含量高等问题。现代研究表明, 园林绿色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和微小灰尘的作用, 如氟化氢、氯等有害气体, 因此大规模建设生态园林, 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

3.1.2降低噪音和保持水土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汽车等交通工具, 这些交通工具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噪音污染等问题。而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展不断加快, 大量建设各种建筑, 这也发出了大量的噪音, 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研究表明, 绿色植物可以利用自身震动以及放射等将噪音吸收、消除或反击到其他方向, 进而减少噪音污染, 且绿色植物密度越大, 对消除噪音污染效果越好。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产生大量的污水,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 单位面积内污水含量较高, 严重影响和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绿色植物对污水等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 且大量种植绿色植物可以提高建设地生物多样性, 提高其污水净化能力,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3.1.3防震防火和蓄水保土作用。生态园林建设还有较好的防震、防火、蓄水保土作用。防震防火是保护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财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绿色植物的枝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 在发生火灾时可以有效阻止火灾的蔓延, 防止火花四散。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的地理位置处于地震带上, 将城市中的生态园林与广场、街道以及居民生活区结合起来, 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避难所, 对防范地震等具有重要意义。

3.2经济效益

3.2.1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市场环境中如休闲活动、文化服务等在经济上的收益就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在现代化的城市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活动渐渐变多, 娱乐生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类, 社会的主要经济发展已经变成了休闲娱乐等, 这就是将过去传统式的农业技术与园林技术相结合在一起而发展成的, 成就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产生。

3.2.2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的内涵是在城市园林绿地的逐渐创造下,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会出现, 它的出现为社会与生态带来的各种效益就是间接性经济效益, 这种效益无法明示却是巨大的。当然间接经济效益比直接经济效益大得多。近年来的商品住宅区是最好的例证, 越邻近公园、城市园林绿地, 售价越高。城市园林绿地是一个完整的绿色生命系统, 一般情况下, 在生态上是正效益, 能增加自然资源, 消耗废弃物, 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所需要的综合、广泛、长期、共享的无可替代的价值效益。

3.3社会效益

生态园林建设还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环境。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 人们在紧张的劳动后, 需要游憩, 目前游憩已经成为个人健康发展的需要, 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 游憩活动主要包括体育锻炼、文化娱乐、休息以及郊野度假等。二是为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由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主要住在建筑物中, 与自然接触较少, 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只有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接触, 方能掌握, 如植物的生长、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生态园林可以为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一个理想的基地。三是具有美化城市的作用。生态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自然地貌条件, 人为地在城市中引入自然景色, 使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有效地交融在一起, 使人们生活在城市中依然能感受到自然味道, 使自然和城市更加和谐统一。

摘要:生态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介绍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建设的基本原则, 并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介绍了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效益。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原则,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细嘉, 魏伟新.基于城市休闲视角的生态园林建设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3) :90-95.

[2]张文婷, 刘瑞瑜, 楼丽莎, 等.节约型生态园林在丽水地区的应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3) :1177-1179.

[3]胡运骅.生态园林理论在上海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和成果[J].中国园林, 2010, 26 (3) :32-35.

智慧城市通信工程建设原则论文 篇5

关键词:通信技术;智慧城市;互联网

本文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智慧城市中通信工程建设的规划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通信工程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建议。

1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1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

当下,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城市将“智慧城市”作为目标,来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而要想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通信设施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比如说我们日常使用的宽带、手机、计算机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等,这些都是通信基础设施,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当加强对通信工程的建设。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充分结合国土管理方面的规划要求,确保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具有足够的空间,确保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速度。

1.2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必须要加强对系统工程的重视,对智慧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确保智慧城市项目能够得到统筹化的规划,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使城市中各个行业领域得到智慧化、规范化的管理。(2)必须要加强优化配置,实现两型性社会的构建,使城市社会变得更加友好,更加节能环保,尽可能的实现人、物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城市的特征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林业建设既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能够体现现代林业特色,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因此,城市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战略,使林业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城市林业建设总体布局的原则与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原则方法

0引言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1城市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原则

1.1服务城市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城市林业建设就是要结合城市化发展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要以城区为重点,协调全市各区县、中心镇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当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市森林建设,为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化城市建设服务。

1.2立足整个市域,兼顾周边地区城市林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公益林业,是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的城市林业,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林业,是以兴林富民为目的的效益林业。因此,城市林业是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着眼整个城市市域,针对市域需求,突破行政边界,按照区域生态功能区划进行总体布局,并分区实施。

1.3统筹林水规划,构建生态网络以大型水体、片林、森林公园和现有的森林、湿地等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斑块依托,使之成为完备森林生态体系的核心,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完善道路、水系这些线状廊道沿线的防护林带建设,在主干水系、道路两侧形成比较宽的防护林带,并与上述林水主体斑块相连,共同构成城市林业的生态保障林,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长期而稳定的保障。

1.4遵循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城市林业发展,要建设以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景观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育。在树种选择和模式配置方面不能过分强调常绿、彩叶、花色等视觉效果,而更应该注重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重视乡土树种的使用,按照地带性植被特征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突出城市所在地的本土特色。

1.5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林业产业是实现林业富民的根本途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城市需求、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及市场需求变化,确定合理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如结合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发展特色林果、花卉等。

1.6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绿色文明城市林业发展必须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与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古树名木和各类名胜区森林的保护,强化植物园、森林公园等场所科普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顺应现代城市居民生态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以各类纪念林为代表的文化林建设,丰富森林文化内涵,弘扬绿色文明。

2总体布局的方法

2.1结构布局基于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林业建设思想和城市林业本身的特点,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结构布局核心是,生态保障林体系,产业发展林体系,文化传承林体系。三大森林体系是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提出的“三生态”思想,结合城市林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按照森林的主导功能进行定位划分的,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他们共同构成城市森林资源的整体。生态保障林体系是基础,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林业“生态优先”的主导需求,是产业发展林体系和文化传承林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而产业发展林体系和文化传承林体系是对生态保障林体系生态功能的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人们的经济、文化需求,避免或延缓生态保障林体系可能面临的破坏压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弘扬绿色文明,为城市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2.2空间布局从城市的自然生境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敏感区的分布、城市化程度、社会文化需求等方面考虑,空间布局主要的依据是:①依据森林资源分布优化森林生态网络;②综合自然地貌确定城市林业主要目标类型;③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布局重点防护林;④综合生态敏感区划确定生态保护林布局;⑤根据区域发展态势改善相应的环境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以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体布局理念为指导,按照“林网化一水网化”的林水结合规划理念,以城区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重点,结合湿地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全面整合山地、丘陵、平原森林,道路、水系、沿海各类防护林、花卉果木基地、城区绿地、城镇村庄绿化等多种模式,建立山地丘陵森林为主,各类防护林相辅,生态廊道相连,城镇村庄绿化镶嵌,全市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

有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的浅议 篇7

在社会生活中, 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就是生态环境。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环境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速发展, 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 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因此, 在现阶段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需要优先考虑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体制不健全, 法律法规管理不完善, 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缺乏相应的约束能力。目前, 我国对城市规划, 已经进行了编制和布局, 对城市的正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出了统一研究, 并将环境学划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之内,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一、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概念和价值

1. 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 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 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 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 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 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 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 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 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 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 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 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 为城市的健康发展, 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 城市承载力原则, 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 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 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 因此, 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 进行生态规划, 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 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 来提高承载力;第四, 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 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 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 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 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 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 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 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 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 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 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 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 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 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 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 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 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 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 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 不顾生态的行为, 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 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 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 在城市规划中, 保护和改善环境, 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 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 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 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 运用成长性原则, 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 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 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 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 需要对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确保能够突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同时, 在生态化设计环节中, 对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凸显个性的建设;尤其是在对城市魅力、竞争手段和知名度等方面, 也需要进行重点特征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环境的融合程度, 确保能够很好的彰显生态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色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 我们需要将城市规划, 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并将城市发展和变化作为建设城市首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同时,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深刻了解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并从新的角度、新的时代, 对城市区域性和生态型发展, 进行研究和实践。建设出具有各地区域特点, 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确保对市、镇、社区、乡村等的生态型发展, 进行完美展现。

参考文献

[1]吴谦林.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 2012 (12) .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 (3) .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8

1 城市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

1.1 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属于人类在进行景观规划中不断追寻的目标, 其属于设计发展的高级阶段, 属于人们对景观规划师不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人性化设计是将人作为设计的重点, 注重提高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社会需求与自然需求相结合的规划哲学。在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中, 人性化方面的考虑也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 所谓的以人为本并不是片面的考虑到个体的人, 而是应当综合考虑到社会与群体, 将社会的整体与群体的局部进行有机整合,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有机整合, 才能使得人类的居住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更为统一、和谐[2]。所以, 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必须要站在人性的层面上来掌控规划方向, 才能够综合协调景观规划当中存在的不足。

1.2 人性化设计理念体系

1.2.1 物理层次的关怀。

物理层面的需求属于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景观规划遵循人性化设计不但要为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所处的关系更为和谐。其能够最大程度的去迁就人的一切行为模式, 使人能够感觉到舒适, 而并不是让使用者去理解、适应景观。景观规划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段与不同文化层次人群所对应的特点, 应当具有显著的功能区分, 应当构建封闭与开敞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 从而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更多的都是展现在细节方面, 比如景观的各类型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成, 尺度是否合适, 以及材质的选择是否合理等。最近几年以来, 国内的一些城市当中能够看到许多人性化的设计, 比如为了方便残障人士的轮椅上下行走, 特意在花园与广场当中添加了无障碍的设计。然而, 我们必须要看到, 国内许多景观规划在人性化方面仍然欠缺成熟。

1.2.2 心理层面的关怀。

心理层面上的满足感并不是物理层面上的满足感那样直观, 其通常都是难以察觉与表达的, 甚至连多数使用者也难以用语言说明为什么对于某个景观情有独钟。

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受属于一种理性思维的进程。经过这样一个进程才可以做出由视觉观察所得知的对于景观的评价, 所以心理感知是属于人性化景观感知进程当中关键的部分。根据思维的模式可以将其分成联想与推理这两个方面:联想指的是由之前事物触发所想起的与其相关事物的心理思维进程;推理则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推断出未知的判断, 人们可以根据之前的经验从整体推理到局部, 也可以从局部推理大概的整体。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知进程正是实现景观与人统一的进程。无论是花香、竹林、蝉鸣、骤雨、清泉、日出、夕阳, 都会引发人们的思绪发生变化。在进行景观规划的进程中, 不仅要让人们能够触景生情, 同时还应当让“情”升为“意”, 此时的“景”升为“境”, 变成感情方面的升华, 从而有效满足人们获得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求。

2 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化设计

2.1 地方性原则

其一, 应当要尊重风俗知识与传统文化, 充分吸取当地人的生活经验, 综合考虑当地人及其传统文化给予的启发;其二, 应当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 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于基址产生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其三, 应当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地运用原有的景观, 尽可能避免片面寻求宏大的景观气势。

2.2 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在进行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进程中, 对于生态系统与特殊自然景观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比如城市内与城市外湿地的保护、天然林地的保护, 尽量降低包含生物、水、土以及能源等资源的应用, 有效提升使用效率。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进程中, 倘若科学合理的应用自然资源。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 将已经废弃或者关闭的工厂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成为广大居民的休闲地已经成为景观规划的潮流。

2.3 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属于一个综合性的整体, 在对应的经济条件下实现, 其必须要满足社会的相关功能, 同时也应当符合自然的规律, 并且还应当属于艺术的范围内, 少了当中任何一点, 设计都会存在不足。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必须要针对生态系统实施全面、整体的设计, 而并不是针对某一个独立的景观实施设计, 其属于一种多目标的设计, 为满足人类需求, 也为满足高产值需求, 为满足动植物的需求, 也为满足审美的相关需求, 设计的宗旨在于整体优化[3]。

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规划并不只是针对建筑群进行配景, 应当与城市、环境以及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公园、广场以及大街绿化, 从城内到城郊都寄托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断追求, 重视人的感受与生活体验是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城市当中美好的景观规划不仅是对将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同时也是对历史生活场景的良好记忆, 更是现代化生活所追求的系统与空间, 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过程与格局、人与人、功能与结构这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得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才能够建设出美满、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4]。

比如, 浙江台州永宁江公园方案提出六大景观战略, 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 然后在此基底上, 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 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 并提供自然的服务, 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 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这些战略包括: (1) 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停止河道渠化工程。 (2) 一个内河湿地, 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 (3) 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4) 水杉方阵, 平凡的纪念。 (5) 景观盒, 最少量的设计。 (6) 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 最便捷地输出公园的服务功能。永宁公园通过对生态基础设施关键地段的设计, 改善和促进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让城市居民能充分享受到这些服务。

3 结语

现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使得广大城市的环境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景观规划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当中的关键环节, 其对于一个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性化与生态化设计则是直接涉及到景观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其更是建设安全、高品质景观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当前的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当中, 人性化与生态化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措施还存在许多不足, 特别是在人的环境行为心理分析、环境生态效应以及生态工程技术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难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有机融合到景观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所以, 国内的景观规划事业还需要不断努力, 对于可操行方面的措施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凌利宏.人性化在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河畔雅居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8)

[2] 周旭.浅谈“生态设计”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之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3] 高晶.论述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2 (11)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 篇9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 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绿地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已将城市绿化发展制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面临世纪之交, 我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战略应如何规划与建构, 才能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城市绿化的投入也不断增多, 但一些城市的绿化却缺乏理论指导, 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 不讲实际的作法, 致使有些地方绿化树种选择的不切实际, 提出要保障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良好性和稳定性, 首先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掌握植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关系。温度、水分、光照、土壤以及空气等环境因子影响并制约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也就影响和制约着完美景观的形成。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影响因子:

城市道路的立地条件是影响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 与其它绿地相比有其特殊性:

(1) 温度:温度是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有时也是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在地理空间上, 温度随海拔的升高、纬度的北移而降低, 随海拔的降低、纬度的南移而升高。在时间上, 温度四季变换, 昼夜变换。由于温度的南北地域差异, 造就了植物分布的地域差异, 选择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地带性, 以乡土植物为主等等。另外, 植物的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不同地带生长的植物, 对温度在量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亚热带植物通常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35℃, 最高生长温度为45℃。一般在0~35℃时, 温度升高, 生长加快, 生长季延长;温度下降, 生长减慢、生长季缩短。城市道路环境,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 建筑林立、大面积的硬质铺装、越来越多汽车发动机散发的热量等等, 使城市道路环境的温度相对于其他绿地环境要高很多。因此, 在选择植物时, 不仅要考虑到植物本身对温度的要求, 还要考虑到目前城市的这种环境热问题。

(2) 水分: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以及光合、吸收、蒸腾等生理作用, 都必须在有水分的参与下才能进行。而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景观的影响最为重要。城市中的水土往往受到污染, 主要有重金属污染、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及生物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生活垃圾及污水、汽车尾气、部分农药、化肥的施用等等。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壤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如化肥过多易使土壤板结;农药及有害化学物质使土壤中富含有毒元素等。污染轻的会使树木生长迟缓, 出现卷叶、枯萎等病态;污染严重的导致死亡。因此,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时, 应该对样地的水土状况进行调查, 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

(3) 光照:植物与光最本质的联系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但是不同的植物对光的需求程度不同。现代城市规模巨大, 街道广阔, 高楼林立互相遮蔽, 日照时间一般比郊外少, 而且直射光少, 慢射光多。城区尘埃弥漫, 太阳辐射有效光量少;紫外线比城郊少3%~30%,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因光量不足而受到影响。此外, 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 各层植物所处的光照条件都不同, 从而形成了植物对光的不同生态习性。我们必须弄清各种植物对光的需求情况, 合理进行配植, 使所选植物得以健康生长。

(4) 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的载体, 更是固定植物的介体, 植物通过生长在土壤中的根系来固定支撑其庞大的树体, 是植物生存的根本。在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 选择植物时, 我们不仅要了解土壤的基岩种类、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的酸碱度。更要明白, 由于城市道路绿化的立地条件是非常差的, 很多的下层基本上没有好土, 往往是生土、僵土、核状梗质粘土以及碴砾土充斥其间, 致使树木多年一直处于生长不良状态, 甚至出现早衰或无法存活。有的地下水位较高, 树木根部常年处于一种水浸的状态, 导致树木逐渐死亡。在这些土质先天不足的地方绿化植树, 应依靠城市在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根据土壤类型和结构, 有针对性地对土壤进行改良, 以达到适合绿化种植的要求。对碴砾质土壤应先尽量把砖砾、石块挖出取走, 然后用客土覆盖或彻底换土。在土质贫瘠的地方, 种植前应先换土并施基肥, 种后经常松土埋人枯枝落叶或锯屑等有机物以改良土壤。对粘重土应掺人砂土或锯屑, 以增加土壤的透水通气性。在水位高的地方要先解决好排水问题, 如挖大挖深, 下层更换为砂石等滤水性物质, 在面积较大的绿地则可用砂、卵石等做成排水盲沟, 同时应选择耐湿的品种, 以确保树木存活。

(5) 空气: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污染等, 特别是大气污染, 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对绿化树木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排放的烟尘和废气、汽车尾气、生活烟尘排放等。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 许多绿化植物枝叶枯黄甚至死亡, 即使在轻度污染区, 许多对污染物敏感的植物也生长不良。道路绿化植物距交通污染源最近, 所受到的影响最严重。故在选择分车绿带及行道树树种时, 应充分考虑其所要担负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作用, 选择那些抗烟尘、抗污染性强、枝叶繁多的树种, 并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另外如果道路两侧乔木的机动车道上方搭接, 势必造成街道相对封闭, 空气对流减弱, 汽车尾气不能及时向上扩散, 增加了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的程度, 形成了所谓的“绿化隧道”的效应。所以应注意加强对道路两侧乔木的整形修剪, 以防伸展过大而形成搭接。

小结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 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遵从“生态位”原则, 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时, 树种的选择原则为:

(1) 以乡土树种为主, 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 并经过长期引种驯化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

(2)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

(3) 选择要求管理粗放, 对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 病虫害少, 抗性强、寿命长的树种。

(4) 选择深根性, 无刺、无毒、无臭味、落果少、无飞絮、无飞粉、无绒毛的树种。

(5) 选择树形端正、冠幅大、分枝点高、遮荫效果好的树种。

(6) 选择发芽早、展叶早、落叶晚, 而落叶期整齐的树种。

(7) 花灌木应该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

(8) 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

(9) 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和草本观叶、观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应选择萌孽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期长的种类。

摘要:针对近年来城市绿化中存在的一些盲目跟风、不讲适地适树等问题, 提出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立地条件 (养分条件、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质地) 及大气环境 (温度、水分、光照等) 等因子, 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 以达到绿化城市、减少浪费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绿化,立地条件,环境因子

参考文献

[1]周淑贞, 束炯.城市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1]周淑贞, 束炯.城市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

[2]刘殿芳.城市森林初探[D].国际优秀论文, 2005.[2]刘殿芳.城市森林初探[D].国际优秀论文, 2005.

[3]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森林调查规划, 2002.[3]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森林调查规划, 2002.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10

妥善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的载体中充满了历史信息、现实信息、艺术信息、文脉信息、功能信息等各类知识和信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建筑保护,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做更深层次的城市信息的保护和保存。

在妥善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有五个并重,即:城市设计者与城市市民并重;城市形式与城市内涵并重;城市内容与城市文化并重;城市文物与城市非文物并重;城市物质与城市精神并重。其中有四个要点:要把做好文物古建保护工作,作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要确立城建规划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的保护文物古建的法律;要将开发拆迁范围内需要保护的文物与古建写入开发建设合同,防止开发商违约开发;要提高全民保护文物古建的意识。

在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方面,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缺乏建立人类生态系统全环境的概念,因此出现了不少脱离经济基础的、采用单一模式的高能耗、高消费、高标准、高污染的城市建筑。

什么是人类生态系统全环境概念?就是要在生命进化和发展长河中,实现人类生态系统与全环境的平衡。实现建筑领域内的生态平衡是建筑活动的本质目的。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很快地发展起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如苏联在改善城市气候方面开始实验用生态学方法,美国已考虑从生态学角度确定合理的社区规模,联合国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已把城市生态列为人类共同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等等,近年来,建筑界更有大量的生态建筑、生态小区设计实践和理论著作问世。

运用生态建筑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也是古今中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古今中外这类重视建筑生态本质的成功实例很多。如明清时代的北京古城规划设计、美国的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的有机建筑设计、芬兰的建筑大师阿尔托的人性化乡土化建筑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文丘里、约翰逊等人重视文脉的建筑作品等等。

科学保护在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方面,我谈几点建议:

首先,要在全民中大力普及生态建筑学知识,积极参加世界范围的“人与生物圈”的研究,使社会各界树立生态建筑学、生态城市意识。

要大力培养生态建筑学人才,在建筑院校开设生态建筑学课程,建立生态建筑试点,开展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开展相关学科(城市生态学、建筑类型学、人体工程学、行为科学、建筑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美学、环境卫生学、环境保护学等)的研究。

要制定相应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生态平衡指标、公共活动场所的生态要求规范等。把生态学的研究与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结合进行。

还要有计划的出版生态建筑学、城市生态学的书刊。

对于城市来说,保存和保护是其发展的基础,没有保存和保护,城市就不能保证发展,就不能保证文脉的延续,不能保证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与生命圈的平衡,而发展是硬道理,是终极目标,没有发展,保存和保护便失去存在的价值。

在如何“发展”这一环节的城市建设原则链上,我谈谈“全球化”、“地域化”和“民族化”这三者的关系。

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许多地方不顾城市的具体条件,不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盲目抄袭模仿外国大城市的建设模式,搞大马路、大广场、大立交桥和超高层建筑,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另一种倾向是,许多地方又过于强调地域化和民族化,片面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城市建设上排斥所谓“西化”的东西,固守旧形式和旧做法,阻碍了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的发展变迁是在全球化、地域化、民族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三者不是对立的,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促进的。

全球化常常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它往往体现时代特征,是先进的、科学的、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全球化的东西要想在世界各地生根和发展,被当地人接受,往往需要经过地域化、民族化的过程,需要与当地历史地理、社会人文条件相结合。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如以薯片、芯片、大片为代表的所谓“三片”文化风行世界,还有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肯德基,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开始做中餐,都是这种现象。而地域化、民族化则常是带有特殊性的东西,它体现了每个国家、地区自己特有的历史地理社会人文情况、特有的生活习惯和特有的审美需求,是很具体很细致的。

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经历了农业城市、手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到现在的信息城市、数字城市,这在世界上是普遍的规律。我国的城市化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补工业城市的课,因此很多地方出现“千城一面”,“千篇一律”不足为怪。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11

关键词:城市园林配置;原则;方法;问题;现状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要借助生态设计的理念,并且选择合适的植物来对园林整体绿化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层次丰富、配置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黑龙江北部地区主要采用的野生植物有蒙古柞、椴树、山榆、茶条槭、五角枫、接骨木、忍冬、卫矛、射干、柳兰、射干等,让我们共同根据黑龙江的园林建设水平和植物生长情况,就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1 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

园林城市的概念是在近几年提出的,随着城市污染程度的增加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城市园林绿化基本功能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城市园林绿化的基本功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在保护城市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城市园林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植树、种草、栽花的过程,也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充分发挥绿色植被的除尘、消音、过滤空气、调节湿度、降低污染的作用,给城市带来绿色、清新的生活环境,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1.2 美化市容

城市园林绿化也为城市带来了更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绿化中各种植物的引进,使城市具备了更丰富的自然气息,同时将地域风情和城市文化体现到了城市园林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景观,使城市的风景变得更加丰富、美丽,不仅能令人心旷神怡,也能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情。

2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2.1 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化的基本情况

虽然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但是现阶段的园林绿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为了使整个园林景观整齐划一,在空间结构的设置上缺乏层次感,没有考虑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环境,而是单纯的为了建设而建设。植物与植物相互孤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城市兴建草坪,更突显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单一性。另外,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中,不同的地域环境适合不同的植物,将这种地域特点的植物群落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可以自然的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风情和面貌,而这种单一性的建设剥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使各地城市千篇一律,减弱了城市的生态效应。

2.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2.2.1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要根据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来对城市的整体园林建设进行统筹分析、整体改建。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遵循整体优先的原则,要对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把握好其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统一。设计人员要考虑到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特色等,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强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增加园林的人性化。

2.2.2 生态优先原则

植物是建设城市园林的基础条件,对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绿化质量的基础,应对本土的植物进行优先选择与种植,在城市园林中形成稳定的群落,并根据植物之间的相生关系来合理的配置其他植被,选择最合适的植物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在黑龙江省本土的植物主要有蒙古柞、云杉、椴树、白桦、杜松、丁香、连翘、锦鸡、卫矛、忍冬、接骨木、萱草、玉簪、毛百合等,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进行优先配置。

2.3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方法

2.3.1 以自然群落为基础

以自然群落为基础的配置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植物的材料为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的过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采用单独种植、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黑龙江省北部城市的野生植物如白桦、云杉、山榆、杜松、樟子松、山桃稠李等乔木,茶条槭、山丁子、暴马丁香等亚乔木,东北连翘、红瑞木、丁香、锦鸡、锦带花等灌木,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的应用最为广泛,配置方法也各式各样、层次丰富,既可以单独种植,也可以多种植物相互协调成为群落,并且其造型美观、易于载种,能够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在配置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黑龙江省本地的植物,使其更接近于自然状态,通过对植物物种、种植密度、群落的配置来实现园林植物群落的共生和稳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提倡野生、自然的原则,尽量避免对树木个体、植物群落的过度人工干预,使植物尽情的自然生长,发挥其自然生态效果和绿化环境的作用。

2.3.2 注重植物的多样性

从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角度来说,应尽量采用多样性的种植方法,使各种类型的植物和谐统一,相互协调,塑造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黑龙江省的乔木植物主要有云杉、白桦、蒙古柞、椴树、山丁子、山榆、五角枫等,灌木植物主要有卫矛、连翘、红瑞木、锦鸡、小檗、珍珠梅、绣线菊、忍冬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玉簪、鸢尾、萱草、柳兰、射干、芍药、荷包牡丹、景天等,在对植物的选择时应对两者进行统筹的分析与协调,将乔木植物与草本植物进行相互交错、互相映衬,并相应的铺设草坪和石竹、萱草、玉簪等地被植物来提升整个群落的绿化、覆盖作用。

2.3.3 与城市人文景观相融合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的其中一个要点就是要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本身的文化和周围的景观相互协调、互相融合,并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在植物的配置的过程中要注重植物与经济、文化、历史、风俗的结合,使植物能够体现城市的风貌和历史人文特征,并符合植物的配置功能和经济效益,使其发挥更加显著的功能。在植物的色彩搭配上,也要显现出美学特点,尽量在视觉上产生层次感和错落有致的感觉,并在颜色上、形态上与周围的建筑和园林小品在视觉上呈现合理搭配的现象,将园林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相互结合,呈现更加独特的城市美感。

3 结语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应只是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应是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的园林景观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消遣、休闲、运动、健身的最佳场所,也能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促进城市园林的 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城市绿化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城市“绿起来”,更要体现美观、环保的原则,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更多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这才是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最终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毛美余,蔡鲁祥.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416-5419.

[2] 高晓青. 城市园林绿化现存问题、对策及其绿化植物配置原则[J]. 西部林业科学,2004,03:89-91.

[3] 冯颖. 浅析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J]. 甘肃林业科技,2006,03:74-76.

[4] 孙蕊.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196+71.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 篇12

1.1 对植物材料进行选择时应结合其习性

1) 缠绕类。通常在棚架和栏杆上适用, 例如紫藤、菜豆、金银花、牵牛等。

2) 攀缘类。通常在棚架、垂挂及篱墙上适用, 例如葡萄、丝瓜、铁线莲、葫芦等。

3) 钩刺类。通常在栏杆、棚架及篱墙上适用。例如蔷薇、木香、爬蔓月季等。

4) 攀附类。通常在墙面上适用, 例如爬山虎、常春藤、扶芳藤等。

1.2 对攀缘植物进行选择时应结合种植地的朝向

喜阳的攀缘植物通常在东南向的墙面或建筑物前进行种植;耐阴或半耐阴的攀缘植物通常在北向墙面或建筑物前进行栽植;其次, 在高大桥面下方、高大建筑物北面以及遮阴程度较大的地方进行攀缘植物的种植, 通常在耐阴种类中进行选择。

1.3 对攀缘植物进行选择时应结合墙面或建筑物的高度

运用菜豆、植爬蔓月季、常春藤、扶芳藤、牵牛、茑萝、铁线莲、弥猴桃等攀缘植物在2m以上的高度进行种植;金银花、葡萄、葫芦、杠柳、紫藤、瓜篓、丝瓜、木香等, 应在高度在5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种植;而中国地锦、美国凌霄、美国地锦、山葡萄等应在5 m以上高度上进行种植。

1.4 种植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采用地栽的方式进行, 种植带的宽度应保持在50~100 cm, 涂层厚度控制在50 cm, 根系距墙的间距在15 cm, 各株间的距离控制在50~100 cm最为适宜, 在容器内进行种植时, 其高度应控制在60 cm, 宽度达到50 cm, 每株的间距应保持在2 m, 其次, 还应在容器底进行排水孔的设置。

2 植物的配置

采用攀缘植物进行造景时, 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配置, 应确保色彩、形式及空间大小的一致性, 促使综合景观效果实现品种丰富且样式多样。在合理搭配时, 应对观赏效果进行丰富。在播种时应将草、木本植物相混合, 根据品种的丰富及样式的多样进行植物的配置。应对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考虑:

1) 点缀式。通常情况下运用较多的则是观叶植物, 并采用观花植物进行点缀, 促使色彩得到丰富, 例如地锦中点缀凌霄、紫藤中点缀牵牛等。

2) 花镜式。通过对多种植物进行错落配置, 采用观叶植物在观花植物中进行穿插, 促使植物的姿态、株形、花期及叶色不同的观赏效果。例如采用几块爬蔓月季在大片地锦中进行配置、茑萝和牵牛在杠柳中进行设置。

3) 整齐式。对韵律进行有规则的重复以及使之整体美得到统一, 形成成线成片的节能型分布, 但也有花期和花色的不同存在, 例如爬蔓月季中的红色和黄色、铁线莲和蔷薇、紫牵牛与红花菜豆等, 促使了通过花色的布局从而达到艺术化和创造美的目的。

4) 悬挂式。采用季节花木进行攀缘植物覆盖的墙体悬挂, 促使立体效果得到提升, 运用钢筋进行花盆套架的焊铸, 并使用螺栓进行固定, 还应对托架进行艺术构图分析, 避免花盆套圈过重。观花、观叶品种的选择应采用适用性较强、见效快、管理粗放且根系浅的植被。布置特色应保持简洁、灵活、多样且富有的趋势, 例如紫叶草、早小菊、红鸡冠、石竹等。

3 攀缘植物的室外布置

3.1 绿化墙面

主要是指攀援植物对建筑物外墙和各种外墙进行装饰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 通常作为墙体绿化的植物, 一般为批茎节有气生根或吸盘的攀缘植物适用。具有较多品种, 例如爬山虎、扶芳藤、五叶地锦、凌霄等。由于墙面材料、朝向及墙面色彩等因素对墙面绿化的植物配置造成影响。当墙面粗糙时, 通常攀附效果较好, 例如水泥混合砂浆、水刷石墙面等。对于光滑的墙面, 攀附相对难度较大, 例如石灰粉墙和油漆涂料。墙面的朝向不同, 其适合的攀援植物的生长习性也大不相同。墙面绿化植物配置的方法主要包括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而墙体绿化种植的方式也包括以下两种:

1) 地栽。通常沿墙面进行种植, 宽度保持在50~100 cm作用, 涂层厚度应为50 cm, 植物根系应距墙体15 cm, 稍微向外倾斜。

2) 种植槽或容器栽植。通常种植槽或容器的高度应保持在50~60 cm, 宽度为50 cm, 根据地点的实际情况对其长度进行确定。

3.2 棚架绿化的方法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攀缘植物通过与各种形式、各种构件借助构成的一种垂直绿化被称之为棚架绿化。例如绿亭、花门、花榭等。棚架的功能和结构关系到棚架绿化的植物布置。从功能上, 棚架可以分为经济型和观赏型两种。采用植物料是经济型中适用的类型, 例如茑萝、葫芦等。观赏类的棚架则选用开花观叶、观果的植物。不同的棚架所选用的植物也大不相同。大型藤本植物通常在砖石或混凝土结构的棚架中种植, 例如凌霄、紫薇等。而草本的攀缘植物可在竹、绳结构的棚架中种植, 例如啤酒花、牵牛花等。对于混合结构的棚架, 通常采用草、木本攀缘植物相结合进行种植。

3.3 绿篱及栅栏的绿化

攀缘植物通过对各种结构生产的借助, 对空间地域的绿化形式进行划分, 体现出其庭院分隔和防护的作用, 该方法则被称之为绿篱和展览的绿化。通常在对攀缘植物进行选择时采用开花且常绿的植物, 例如蔷薇类、爬蔓月季等。每株的间距通常保持在1~2 m最为适宜。若要使其发挥围墙栏杆的作用, 那么每株的距离通常要适量的加大。作为装饰性栏杆, 其高度应控制在50 cm以下, 不宜种植攀缘植物。而作为保护性栏杆, 其高度则应保持在80~90 cm, 可选用观花或常绿的攀缘植物, 例如金银花、藤本月季等, 或采用一年生的藤本植物, 例如:茑萝、牵牛花等。

3.4 护坡绿化

对具有一定落差的坡面采用各种植物材料进行保护的一种绿化形式, 则被称之为护坡绿化。例如大自然的悬崖峭壁、堤岸、土坡岩面以及城市道路两旁的坡地、桥梁护坡和公园中的假山等。在护坡绿化的过程中应对高度及色彩进行注重, 应将其花期进行错开, 确保季节变化的丰富性。对于不同种类的坡地, 其要求也大不相同。对于河、湖护坡要面临水区域开阔的特点, 应采用具有抗风、耐湿的植物进行种植。对于强梁、道路两旁的坡地进行绿化时, 应选用具有防噪、抗污染、吸尘且不对行人和车辆安全造成影响的植物进行种植。

3.5 阳台的绿化

通过对各种植物材料的运用, 也包括攀缘植物, 对阳台进行装饰, 则被称之为阳台绿化。在对建筑物进行绿化、美化的同时, 使城市也得到了绿化。作为建筑和街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台绿化同样也是居住空间的扩大, 不仅达到建筑绿化、城市美化的效果, 还能体现居住着的个人喜好及阳台的结构特色。所以, 在对阳台植物进行选择时, 应对以下几方面因素进行关注:

1) 采用具有抗旱性强、水平根系发达且管理粗放的浅根性植物进行种植, 或种植一些中小型木本攀援植物或花木。

2) 应按照建筑墙面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协调的原则对阳台进行布置。除攀缘植物以外, 可结合居住者的个人喜好进行各种花木的种植。

3) 通常情况下, 在阳台上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主要包括:爬蔓月季、十姐妹、地锦、金银花等木本植物;牵牛花、丝瓜等草本植物等。

4 结语

上一篇:焦炉集气管下一篇:高考数列探索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