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音乐(共7篇)
大同音乐 篇1
2014年4月26日上午, 在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邀请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晓生教授, 在大同大学科技报告厅举办了精彩的讲座。他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音乐诠释”问题, 其次还进行了巴赫键盘作品的公开教学, 当晚还举行了一场音乐会。
赵晓生教授认为“音乐诠释”可以分为六个层面:原象诠释、文本诠释、阅读诠释、音响诠释、接受诠释、文字诠释。
第一层“原象诠释”, 即为作曲家对一部音乐作品的朦胧意象或创作构思。
第二层“文本诠释”, 是作曲家借助种种技术手段, 把内心构思的音乐原象, “纹化” (crafted) 为具体的曲谱, 但以可视的音乐曲谱所承载的音乐“文本诠释”, 已经远远没有作曲家自己心中相像的音乐那么伟大、丰富和细腻了。
一份乐谱到了演奏者手里后, 由于每个人对乐谱符号所承载与传递的信息;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内部组织构造;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与作曲家创作初衷等洞察力与领悟力的不同, 形成了千千万万各不相同的第三层“阅读诠释”。
演奏者再将自己阅读过音乐作品之后的“读后感”, 通过音响媒介传递给听众时, 演奏者手下产生的第四层“音响诠释”, 已经与自己内心感受到的“阅读诠释”有了一定的差别。
而作为听众, 每个人在听到同一首音乐作品时, 由于各自对音乐的心理反映与情感体验的不同, 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判断, 因此这第五层“接受诠释”, 已经远离了作曲家原始的心灵感受的出发点。
最后, 当我们把感受到的音乐通过语言或文字描述出来的时候, 由于表述方式与表述手段发生了根本改变, 文字对于音乐的“词不达意”, 造成了这个纯理论的第六层“文字诠释”, 离开作曲家内心的“音乐原象”有了多大差别, 可能只有上帝才能知道。
赵晓生教授在阐述了“音乐诠释”过程中的六个层面之后, 以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Op.27 No.2) 为例, 说明了这首被冠名为“月光”而风行于全世界的幻想曲风的奏鸣曲, 后人以“月光”标题所作的“文字诠释”与作曲家最初的“音乐原象”完全不符。在中国有个流传很广、甚至在小学音乐课本里都讲到过的 有关这首奏鸣曲的一则轶事:贝多芬走进树林, 见一个小木屋内有小盲女弹琴, 他闻声感动, 遂即兴创作并演奏了这首月光曲云云。其实这个牵强的解说是非常荒唐的。实际上, 贝多芬对这首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有明确的整体构思, 宁静、幻想又充满绝望的第一乐章只是后两个乐章的铺垫, 贝多芬写作此曲的真实意图是折射当时残酷的社会冲突, 无论是其中充斥的阴沉、压迫感, 还是疾风暴雨的冲刺, 都和“月光”这个标题风马牛不相及, 贝多芬在这首“永垂不朽”的作品中所要倾注的深刻思想内容, 也绝不是“月光”这个标题所能涵盖的, 这样的“文字诠释”与音乐的本意完全是背道而驰。因此, 作为一个演奏者, 只有从乐谱、历史、构造、文化、精神五个方面, 由外及内, 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不同层面, 综合的全方位的贴近作曲家的内心精神世界, 还原作曲家的真实心灵感受, 才能达到尽可能准确诠释音乐作品的目的。至于音乐传递到听众的心里, 会形成千千万万个不同版本的“接受诠释”, 那是音乐艺术为每个人插上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赋予了每个人进行艺术作品再创作的乐趣, 那也正是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
赵老师在巴赫作品的公开教学中, 就音乐文本诠释做了讲解与提示。在巴赫《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的教学中, 首先追问学生, 这首前奏曲高声部中连续进行着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结构怎么划分?乐句如何构成?这首前奏曲有几个声部?然后讲解到:这首前奏曲在横向上, 以三个十六分音符一组为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再以2组、4组、8组等构成乐句, 三个音的动机有弱起、有强起;在纵向上, 两行乐谱至少包含着四个声部, 除了左手持续不断拨弦式的八分音符低音进行外, 右手三连音中不同拍位上的三个音, 分别构成三条线, 呈现出更丰富更复杂的内部结构, 巴赫的“复调”性写作, 使三连音的每一个层面都有着高度的独立性。高、中、低三个拍位上的三个声部轮流运动, 由此强弱处理与控制也就有了依据, 哪一层保持不动就相对轻一些, 哪一层在运用变化就要突出些。经过赵老师对这首前奏曲“音乐文本诠释”的解读, 使学生对作品的结构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使其横向乐句的组合与划分, 纵向声部的辨别与控制, 以及音乐的逻辑性、声音的清晰度等方面都很快得到了提高。
赵老师在讲解巴赫《升C大调前奏曲》时, 也是从分析作品的文本结构入手, 帮助大家在“阅读诠释”这个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他认为这首前奏曲结构严谨、形制精美, 由呈示、展开、再现、属持续4个结构阶段构成, 各段乐句内部的声部写作十分自由, 有两声部、四声部、五声部甚至七声部。例如, 第一句通常人们认为有四个声部, 赵老师认为有五个声部, 除了右手上下两个声部、左手上下两个声部外, 第一小节第三个音——升G, 这个五度音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存在着。每一句的这个五度音都预示着下一个调的调性, 它在整个调性链的组织关系中起着不可忽略的特殊作用。《升C大调赋格》的主题之间只有联结, 没有叠合, 相对来说这首赋格曲声部简洁, 音响清晰, 层次较稀薄。但是这首赋格的篇幅长大, 间插段十分重要, 有七个间插段, 在48首赋格中也是罕见的。
当晚, 赵晓生教授在大同雁北影剧院还举行了一场将近三小时的讲解音乐会。赵晓生教授在上半场的曲目中, 先后安排了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和贝多芬《F小调“热情”钢琴奏鸣曲》, 并在作品讲解中对其谱符文本诠释进行了简要阐述, 侧重解读这两首作品中, 重复音“命运”动机与作品悲剧性质的关联性等。
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这部钢琴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歌剧化”组织形态, 这部作品的七个部分具有“幕”、“场”、“景”的转换;有情节过程;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歌剧特质;有舞台角色间的对话、冲突、调度等戏剧特征。还指出这首作品中莫扎特七处标注“fp”记号的四个十六分音符重复音的强音音型, 构成了这首幻想曲极具特性意义的“核心细胞组织”。这个“核心细胞组织”, 最终在152-159小节演变成连续七次类似贝多芬总所周知的“命运”主题形态, 对这首作品悲剧主题的凸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首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巨作, 则显露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 弥漫在欧洲上空的厮杀与血腥, 表现了贝多芬冲突——重生——再斗争的思想内涵。赵晓生教授认为这首让世人顶礼膜拜的钢琴杰作, 在音乐文本上透露出极端的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 其内部组织结构之美之严令人瞠目结舌。第一乐章在整个篇幅上分为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 四个主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呈示部、展开部与coda在结构上也同样由四方块篇幅所构成。同时, 他还指出, 这首奏鸣曲的核心组织是第一乐章第3至4小节的三个和弦, 这三个和弦中包含着四个二度音程, 且彼此成为二度助音关系。这个二度助音形态是全部四个主题的结构基础, 这部长达23分钟的伟大作品是构建在一个二度助音基础上, 这个二度助音, 成为控制整部作品的最核心基因。同时, 建立在二度助音基础之上, 由三个重复音构成的“命运”动机, 在表现贝多芬这首最伟大的奏鸣曲深沉、阴晦的悲剧性, 体现贝多芬一生反抗暴力与权贵, 以及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方面, 如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中的重复音动机一样, 发挥了它无穷的力量。
音乐会的下半场曲目为:“肖邦的心灵世界”——曲目包括从肖邦17岁创作的《E小调夜曲》, 到肖邦36岁完成的《B大调夜曲》等七首夜曲, 以及《葬礼进行曲》、《C小调前奏曲》、《G小调叙事曲》在内的横跨肖邦二十年心路历程的十首钢琴作品。赵老师连续不间断的演奏了这十首钢琴作品。他在讲解中说道, 肖邦夜曲是展现他一生最隐秘、深层的心灵日记, 他通过音乐向世界表达了他想诉说的一切, 其音乐的深度与广度是非凡的, 肖邦既是诗人, 更是一位思想家。赵晓生教授通过这十首钢琴作品, 诠释了肖邦近二十年的生命历程, 他的青春、爱恋、柔情;他的恬静、高贵、诗意;他的爱国情结、亡国之痛, 以及他波澜壮阔的英雄气概, 在赵老师电视连续剧般的琴声中, 我们洞察了肖邦的生命历程和心灵秘语, 也领略了赵老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听取了赵晓生教授关于“音乐诠释”六个层面的剖析后, 再次深感音乐是一项兼具“考古”与“创新’的学科。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或者钢琴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具备音乐、文化、历史、美学、哲学等宽泛、深厚的知识以及考古精神, 确保你对乐谱文本的“阅读诠释”, 要尽可能贴近作曲家的“原象诠释”与“文本诠释”。同时还必须要求自己的演奏, 也即“音响诠释”, 富有个性与新意, 穷其一生使凝固在纸面上的音乐借助自己的思想与激情, 使其呼吸、说话、歌唱、哭泣, 不仅使听众充分享受音乐带给各自的欢愉, 更肩负着, 使音乐这门艺术蕴藏着人类的最高智慧, 永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大同音乐 篇2
亮点:
继续主打流行牌,音乐节变成音“乐(lè)”节
这是热波音乐节举办的第五年,亦是热波从艰苦摸索出路到初尝胜利喜悦的一年。据热波音乐节的创始人、热波文化传媒的CEO李岱介绍,今年的热波加大了力度,坚决要做出沙滩音乐节的质感,而李岱所强调的沙滩音乐节的质感,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从音乐风格的路线上,热波从2009年开始进入音乐节市场以来,就区别于人们习惯印象中摇滚为核心的各种音乐节,一直坚持以流行为主菜,第一届就请到了SHE的加盟,之后陈冠希、苏打绿、罗志祥等都曾来参加过表演,今年的热波就邀请到了方大同、JPM、马海生、Teddy Boys、魔力大巴、萧亚轩、黄义达、韩国ZE:A five(帝国之子)等国内外众多知名歌手艺人及偶像团体的加盟助阵,大地、天空、海洋三大“原生态”舞台星光熠熠,牵动无数粉丝的心。热波这一做法目前已经开始影响到草莓、大爱等音乐节,而作为始作俑者,李岱称:“我们就是要将流行进行到底。”
二是热波音乐节十分强调“玩乐”性,每一年的音乐节除了歌星演唱之外,同时也为广大歌迷提供了多项有趣的沙滩户外活动。今年新增的海洋舞台,众多观众享受世界级DJ大师为大家献上的电音轰炸,喝着啤酒、吃着美食欣赏海边美景;台上唱罢,台下继续,露天KTV与虾米音乐前人头攒动,在这里,观众自由弹唱、点歌;热舞Salsa派对,沙滩足球、橄榄球,积木狂想展、创意市集等场地前同样热闹非凡。今年最受瞩目的则是“幸福加油站·爱的宣言find me”的大型音乐相亲交友活动,吸引了1500多名单身白领青年倾情加入,在烈日下热情互动,200多人大胆走上舞台喊出爱的宣言,最终有8对有情人牵手成功。把音乐节变成音“乐”节,李岱说,这是他们一直在推动的概念:“音乐节是你提供给用户一个探索的功能,你是来这里探索的,看到新的音乐,好玩的东西,看到你们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艺人,甚至你不是想听音乐,只是想遇到好玩的人,这就是我们对音乐节的定位,五年来都没有变化。”
热点:
第一天:方大同乱了头发乱讲话,JPM为演唱会预热
香港创作小天王方大同无疑是热波首日最大的看点。斯斯文文的方大同此次来到金山海边,头顶花轮发型、面戴黑超、身穿夏威夷风的花西装,登台演唱了《玩乐》《爱爱爱》《公园》等歌曲,引发大合唱。由于海边风大,方大同发型多次被吹乱,他摸着头笑问大家:“没吹乱吧?”心情大好的他还跟着主持人学说上海话,甚至不惜拿自己的绯闻女友乱开玩笑:“大家好,我是小方,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叫薛凯琪。”全场爆发哄笑声。
即将在8月3日在台湾举办团体首场演唱会的JPM亦在热波首日吸引了众多粉丝特地前往。当天,他们接连奉献《365天》《我没有很想你》《Singing 4 Love》《Internet》和《那不是雪中红》五首大热金曲让现场乐迷满载而归,也把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表演中,他们还与四位Dancer亲密接触,打造华丽视觉及听觉盛宴,在满满的尖叫中结束表演,high爆全场。这次热波音乐节的演出作为8月3日演唱会前的大热身,JPM表示很兴奋也很期待,希望未来能将演唱会办到上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更大更华丽的show。
第二天:国际日首打韩团,帝国之子兴奋脱衣秀腹肌
7月20日周六这一天是热波音乐节的“国际日”,来自美国的SPACEPIMPS,来自内地本土的耀乐团、塑料巧克力,来自韩国的Story Seller、Siberian Husky轮番为观众献上精彩演唱。今年的热波则首次主打韩团主题,特别邀请到来自韩国的偶像人气组合ZE:A five(帝国之子5)加盟。在ZE:A five登台前,天下暴雨,但歌迷为等待ZE:A five上场表演,坚持不肯退场,纷纷撑伞穿雨衣静候。让人欣慰的是,ZE:A five一上场,天空就不再飘雨。被中国歌迷感动的ZE:A five成员开嗓就用中文向大家打招呼:“你好”“我爱你”,让粉丝欢呼雀跃。此番ZE:A five为中国的歌迷带来最劲爆的演出,一展他们的偶像实力,在现场演唱了新专辑《Voulez-vous》中的歌曲,唱到尽兴时,ZE:A five成员金桐俊脱去上衣,秀出健硕的肌肉和诱人人鱼线。
第三天:萧亚轩情变传闻后首现身,黄义达沙滩签售
7月21日,白天一直都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到了晚上8点左右,倾盆大雨突至,主办方为安全考虑暂停演出,疏散人群找地方避雨。苦等萧亚轩、黄义达的歌迷们并没有退去,甚至有铁杆粉丝默默站在雨中等待偶像。当大雨终于停止后,演出重新开演,虽比原定计划晚了一个多小时,可当萧亚轩一连登台演出《表白》《最熟悉的陌生人》等经典金曲,留在沙滩的铁杆们还是沸腾了。被情变传闻缠身的Elva被媒体问及与柯震东的感情时,经纪人连忙出来挡驾,而她只以一句“谢谢大家关心感情”搪塞,不愿再作答。
作为压轴登场的重量级嘉宾,原来也因为下雨安全问题而被主办方要求只唱两首歌,但黄义达为了回馈久等的歌迷,坚持一口气演唱了包括《那女孩对我说》《显微镜下的爱情》以及新专辑主打歌《我不哭》等在内的5首歌曲,让现场观众大饱耳福。当天,黄义达还携全新专辑《Heart Disk》在星尚热波音乐节百加德展区举行签售会,吸引数百粉丝专程到现场购买专辑捧场,见证黄义达超高人气。签售的人群队伍排成长龙,气氛火爆,成为当天音乐节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是黄义达出道十年的首个沙滩签售会,他坦言开始前内心很忐忑,他表示:“我会认为大家是来听歌、来玩的,可能不会有很多人来买我的专辑,直到签售开始,我看到那么多保安在维持秩序,看到那么多歌迷买我专辑,不停拍照,我觉得好有希望,好开心。”
大同音乐 篇3
一、郑觐文音乐艺术的渊源及主要思想
1. 郑觐文音乐艺术的源流及发展。
郑觐文自幼爱好音乐, 十几岁时便能演奏江南丝竹, 并跟随唐京勋先生学习古琴。他弹奏的《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曲目有着古朴典雅、感人至深的境界。在苍圣明智学校任教期间, 郑觐文便能仿制一大批古代的乐器用于古乐演奏, 其编导的《徽钦二帝》便是其中的代表。20世纪20年代, 郑觐文先生编写出版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关于箫笛的专著《箫笛新曲》, 其收录了大量传统的诗词及民间音乐, 并提出改革箫笛乐曲的建议, 郑觐文还将柳尧章的丝竹合奏曲正式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同时还将古琴曲《昭君怨》改名为合奏曲, 有着巨大的艺术成就。大同乐会还发行了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上海影响甚广。在上海兰心戏院演出的过程中, 郑觐文在五线谱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七线谱, 并用其翻译出了琵琶曲及古琴谱等。郑觐文除了参加系列的音乐活动外, 他还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民族音乐的文章, 并在大同乐会上发表了名为《辟中国无文化可言之谰言》[1]79。
2.“大同”的音乐思想。
由于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一些西方音乐家误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粗俗不堪, 郑觐文以自己深厚的音乐功底及文化修养, 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徐文霞在读到郑觐文《辟中国无文化可言之谰言》后提到:“郑老先生非常自信, 有着崇高的民族尊严, 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也是其超越常人之处。”郑觐文的艺术成就对当时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其大同思想在创建大同乐会及相关音乐活动中的体现。郑觐文的音乐“大同”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其音乐“大同”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康有为的影响。康有为认为“小康为国别主义, 大同为世界主义”。在郑觐文担任上海圣明大学古乐教员的时候, 康有为就曾到校讲学, 并宣传大同世界与大同理想, 引起了郑觐文的强烈共鸣, 为其“大同”音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郑觐文的“大同”音乐思想不但表现为其著作上, 更体现在其音乐活动中。在《中国音乐史》序言中, 郑觐文阐述了他的音乐思想:“如今世界大通, 一切事业胥归大同。音乐作为直接的自然体, 是一切事物的先导, 将来必成为新纪元之大同音乐。”[2]65
3. 中西音乐的比较与对照。
郑觐文对当时西洋音乐有着极高的宽容度, 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西方乐理知识。在他看来, 中国音乐是一种气化立体为自然的音乐, 而西洋音乐则是以物理立体为科学的音乐, 其原理是由震动而来, 并以钢质为最强音, 所以西洋音乐的立体法物又被称作音叉, 正如钢材制成的叉子一样。现在看来, 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并不算是一部音乐经典之作, 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他非常注重历史与传统及中西音乐的结合, 这在当时崇尚西洋音乐的情况下, 是难能可贵的。郑觐文从音乐的本质进行客观的把握, 将这种分类方法进行了宣传与推广, 并处处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 时时刻刻体现着他的大同思想。
二、郑觐文在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作用
1. 捍卫民族音乐, 强调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
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 当时中国的众多音乐家都提倡西方的作曲方法, 但是郑觐文并没有追随这种风尚, 他提倡并发扬民族音乐, 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与宣传。郑觐文还将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进行了对比, 希望其能向西洋音乐那样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他还认为中西音乐是相通的。郑觐文不但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守护者, 而且他还有着开放及包容的精神, 在保护民族音乐的同时也不断学习西方音乐的优点, 他有着将《中国音乐史》翻译成英文的思想,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提倡发展民族音乐的同时, 郑觐文并没有忽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他认为只有制造出有价值的民族音乐, 才能与西洋音乐进行平等的交流, 这说明了他试图借鉴西方音乐文化来发展民族音乐的思路与观点, 这为其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创办琴瑟学社, 民族音乐的重要实践。
20世纪20年代, 郑觐文创办了琴瑟学社。郑觐文创办琴瑟学社有着鲜明的国粹主义, 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民族音乐, 包括古典音乐等进行改编或演出, 这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新演绎。他在《申报》上发表的《琴瑟乐会之新组织》文章中就系统阐述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及其对西洋音乐的态度:“本会主要专习西洋音乐, 并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改造, 最终实现中西音乐的互助发展。”该乐会的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仿造与改制传统的乐器;其二是进行古典乐曲的演奏与改编;第三就是要进行演出活动, 聘请国外著名的音乐专家作为指导, 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培养人才。琴瑟乐社的发展, 在保护民族国粹、整理及改编曲目、举办音乐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郑觐文除了自创的雅乐作品外, 他还改变与演奏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 其中主要以古琴曲、琵琶曲为主。郑觐文虽然多次提到中国民族音乐正如“累卵之危”, 但是他还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去复兴民族音乐, 并试图通过演出等形式让国外更好地了解东方音乐的神韵与魅力[3]44。
3. 提倡雅乐、改良乐器, 推进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
郑觐文提倡雅乐, 他认为雅乐与西洋音乐在很多地方有着相通之处, 能够很好地进行融合。他认为, 提倡雅乐并不是意味着复古, 反而是一种音乐变革的历史机遇, 他希望能够在继承中得到超越。郑觐文还善于仿造古乐器, 这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追求“复古”的老夫子典型, 但是, 他实际上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模仿, 更不是将其作为赝品摆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改良, 让这些乐器在实际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其最终目的还是进行中西音乐的融合。三十年代, 琴瑟学社组织的乐队, 开始重视高低声部的培养, 并借鉴西方管弦乐队的形式, 将民族乐队分为吹、拉、弹、打四个内容, 这也是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雏形, 他们演奏的中国古典音乐也开启了中国用西方的作曲方法进行古曲改编的风尚。郑觐文为中西艺术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在当时有着极高的社会影响。
三、郑觐文对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
1. 丰富民族乐器, 推动民族音乐的振兴。
在20世纪初期, 郑觐文是振兴雅乐、国乐的音乐思潮的代表, 他虽然也进入“古乐之圈套”, 但是他热情地学习西方音乐, 并主张中西音乐艺术的融合, 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 郑觐文还主张学习西方音乐以改变与完善民族音乐, 提出了著名的“大同”音乐思想, 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时, 郑觐文被很多人认为是“崇雅黜俗”的代表, 并认为其仿制古代粗俗的乐器, 试图复古, 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 他仍能顶住重重压力, 勇敢地站起来进行有效的反驳。所以, 无论是从郑觐文的音乐著作中, 还是他多年的音乐实践中, 都能看出其对民族音乐的推广及中西音乐交融的历史作用。他试图复兴中国古典音乐, 以保护国粹, 同时, 他又积极学习西方的音乐知识, 进行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 在保护民族音乐的同时, 还能正确面对西洋音乐的冲击, 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振兴民族音乐及丰富民族乐器有着重要的贡献。在郑觐文看来, 他并没有贬低西洋音乐, 而是一种文化的相对主义, 他重视中西音乐文化的共存、共荣,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4]71。
2.“复兴民族音乐”, 并进行卓越的实践。
郑觐文对当时的国乐相当不满, 并认为其并不能代表国家的性质与情况, 所以他便萌生了编写新国乐的念头, 他在大同乐社期间编写了《国民大乐》、《将军令》、《月儿高》、《求应曲》等, 同时他还将这些乐曲整理配套, 多次进行演出, 并曾将其拍摄成影片参加芝加哥万国展览会。其中, 由郑觐文定名的《春江花月夜》的丝竹乐曲算是新国乐的典范, 该曲目一经演出就引起极大关注, 后来便成为该演出乐队的保留曲目。郑觐文认为, 复兴国乐还需要从“大乐”做起, 为了实现其理想的可容纳数百人的大乐队, 郑觐文曾联合其他数十个乐团共同举办国乐联合会, 通过协调各乐队的骨干, 组成一支四十多人的大乐队。在当时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背景下, 郑觐文的“复兴国乐”运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保留及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 进行了一系列的音乐革新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随着西方音乐的入侵, 使得原本已走向衰落的民族音乐更是雪上加霜。当时, 社会上喜欢西洋音乐的人越来越多, 在市政厅举办的音乐会几乎都是西洋音乐的专场。郑觐文通过冷静地比较中西音乐, 认为“西方音乐有优点, 但是民族音乐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基础上, 还是能取得很大的进步”。他在研究西方音乐的过程中, 发现了中西乐制的差别, 并积极提倡恢复“十二律”律制。同时, 他还主张改良工尺谱, 并发明了七线谱,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革新有着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正声.郑觐文与大同乐会[J].学习与探索, 1981 (5) .
[2]刘真.郑觐文音乐著述研究[D].杭州师范学院, 2004 (3) .
[3]凌律.大同乐会民族乐器图片简释[J].乐器改革, 2002 (1) .
大同音乐 篇4
特别是今年, 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堪用“达人”来概之。9月3 0日, 第十届中国 (大同) 云冈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主题晚会, 众星云集, 盛况空前, 来自空政歌舞团的歌手文欣演唱的一曲深情款款的《美丽大同》, 就是由杨为民谱曲的作品。晚会上, 这首旋律优美的新歌与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千古情未了》一道, 共同歌颂了大同之美, 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共鸣。而在之前的9月2 3日举行的市首届职工合唱节的闭幕式晚会上, 《美丽大同》由歌手班晓英演绎, 同样引发全场热情掌声, 紧跟着登台的是市新闻合唱团带来的《新闻工作者之歌》, 这首由杨为民谱曲的歌曲旋律悠扬、深情如诉, 唱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情怀, 亦在台前台后备受好评。晚会的闭幕压轴曲则是由爱乐合唱团合唱的由杨为民谱曲创作的《古都大同, 我的家乡》, 让全场气氛达到高潮。一台晚会, 独占三元, 且个个精彩, 杨为民以出众表现在舞台上上演了“帽子戏法”, 其艺术才华令人刮目相看。
而2 0 1 0年, 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丰收年。由他作曲的歌曲《与祖国同行》, 被评为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同年, 在国内外音乐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专业刊物《黄河之声》, 基于杨为民在音乐创作方面的骄人成绩, 将其作为第十一期杂志的封面人物。
其实杨为民从未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从小就有音乐天赋的杨为民对简谱、竹笛有着浓厚的兴趣, 日复一日的揣摩, 让他从音符、音律到音乐素养, 都达到了一定的造诣。1 9 7 8年, 他参军入伍, 在部队, 他一直是文艺活动的骨干, 经常为战士耐心辅导唱歌, 排练节目, 他走到哪里, 哪里就扬起欢快的笛声, 哪里就有动人的音乐。四年的军旅生涯, 铸造了他外柔内刚的精神气质, 也培养了他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 使他的音乐思维更加敏捷。1 9 8 5年, 杨为民作曲的处女作《春到乡村》在《黄河之声》发表。但那时, 音乐对杨为民而言, 还只是停留在业余爱好的层面, 尽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他经常在教育系统的文艺演出中展现艺术才华, 但在音乐创作上, 却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忙等原因, 而搁置了多年。
2 0 0 2年, 来到大同教育电视台担任台长后, 杨为民一方面在人才、队伍、基础建设等方面将台里的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另一方面, 电视台接触各种大型活动越来越多, 再度激发了他心中一直潜伏着的创作激情。数年间, 《与祖国同行》、《让真情洒满人间》、《振我军威, 为国争光》、《矿灯就是我的心》、《新时代的少年》、《迷人的大海多美好》、《节日欢歌》、《举杯吧朋友》、《来到草原不思归》等数十首多种题材、不同风格的歌曲从他心中流淌出来, 被广为传唱。特别是他创作的《与祖国同行》、《振我军威, 为国争光》被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刘斌选唱, 流传甚广, 足以显现他音乐作品的大气。
艺术创作的最佳境界是情之所至, 歌之咏之, 舞之蹈之。2 0 0 8年之后, 杨为民的音乐创作进入一个喷薄期, 以《美丽大同》、《古都大同, 我的家乡》等为代表的歌颂大同、赞美大同的歌曲, 成为他抒发心底真情的主打歌。他感慨地说, 这份激情源自对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信心, 看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和名城复兴战略为古城带来的巨变, 心中特别振奋、特别感动, 作为一名音乐人, 感觉有责任有使命为时代而创作而讴歌。他说, “所有的歌都是由衷地从心底涌出来的。通过这几年大同的发展巨变, 对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有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了更足的底气。而大同的厚重文化为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创作源。”不仅在音乐创作上, 这份热爱的情怀也体现在他的办台方向上, 如今, 教育电视台新开办的多个栏目, 主旨就是宣传大同的历史文化, 展现名城的发展巨变, 在台里, 每年都搞一次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评比, 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记者了解, 杨为民并非土生土长的大同人, 出生于山西河津市的他童年时代来到大同, 几十年在这座美丽古城的生活, 让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情, 把大同视为最热爱的家乡。在音乐创作中, 他把生活沃土、传统精华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生活理解融入每一个音符之中。聆听他创作的歌曲, 既生动活泼又颇具时代气息, 既大气又动情, 琅琅上口, 易于传唱, 再加上旋律与歌词完美交融,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产生强烈的共鸣。
大同音乐 篇5
提炼国际学术经典理论,提出色彩规划普遍遵循的准则,并使之成为色彩规划流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大同市人文、历史、建筑、自然环境、现状的色彩调查及民众认识、需求等多方调查,确定了大同市的色彩主旋律——“怀素云冈,五色大同”。
针对大同的城市色彩现状,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与发展方向,为大同制定了相应的城市色彩解决方案,建立了《大同市城市环境色彩150体系》 (建筑外部装饰色120色;主题色、广告色、公共设施30色) 城市色彩应用标准。为大同市建筑物的基调色、辅助色、点缀色以及广告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与城市主题色色彩制定了专业标准用色。以:亮、品、古、锐、动为基准的配色的法则,以划分各城市功能区域的用色方向指导各个区域的配色应用。
大同与其他城市的比较调查
大同古楼、雁塔等建筑和近代民居等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 表现了我国北方人民豪放、雄健的文化背景和杰出才干。其中, 凝结了古代智慧的色彩运用, 在大胆中蕴含着严谨, 和谐中体现出健康、乐观、勤劳质朴的美学价值观。
通过调查、访问和论证, 发现市民对城市色彩应用的基本情况是不满意的。
与北京、上海、大连等大型和沿海城市进行比较。被调查者得出的结论, 完全符合大同城市规模、特征与未来自然人居的审美追求。
构成城市景观视觉元素的色彩, 往往都在强调各自的功能。因此, 如果没有科学的调查, 很难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大同环境色彩150体系》在充分尊重各类视觉元素功能的前提下, 将应着重强调和不应着重强调的色彩区分开, 以便引导使用者用一种间接明快的色彩选择方式进入色彩应用阶段。建筑基调色从 (1) 的范围中选择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的色彩, 应在下图 (大同环境色彩150体系的使用范围) 中 (1) 的范围内选择。建筑辅助色从 (2) 的范围中选择辅助色的面积约占建筑里面的20%, 只要能确保适度的色差变化, 辅助色也可以从 (1) 中选择。建筑强调色的自由度为了使建筑物正面有更好的视觉变化, 可以从150色中自由选择适用的色彩作为强调色。广告物的色彩从 (3) 的范围中选择街道辅助设施、公共文字的色彩从 (5) 中选择街道的路标、椅子和护栏等辅助设施一般不需要过于瞩目。因此, 这些设施的色彩应基本上在纯度较低的 (5) 的范围内选择。
大同煤矿“万人坑”揭秘 篇6
1966年12月27日, 山西大同滴水成冰的季节。这一天, 从北京开来的普通列车上, 下来10个风尘仆仆的人。他们是来自北京中国科学院、文化部文博研究所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他们这次来大同是接受一项特殊的任务。
山西大同煤矿“万人坑”被当地人称为“死人沟”、“烧人场”, 大规模的有二十一处之多。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 一些废弃矿井内的尸骨保存完整, 而多数“万人坑”中只剩白骨累累, 阴森恐怖。
此行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尸体, 提出保护尸体方案。专家们来到的地方叫南沟, 属于大同煤峪口矿, 这本来是一条无名的小山沟, 因为发现“万人坑”而远近闻名起来。事实上, 沟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山沟, 而是煤矿废弃了的通风井巷。
一切都是按照通常的科研程序进行的。很快, 从A井和B井中搬出188具尸骨。专家们必须对这些尸骨严格按照人类体质学的方法进行年龄与性别的鉴定, 根据人体解剖学来识别伤残的个案, 然后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 在此之后得出有关结论。
这是一件完全不同于在北京实验室里的工作, 专家们出于职业的冷静很快被打破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温等条件, 很多尸体并没有完全腐烂, 一些保存较好的干尸, 甚至还保留着临死前痛苦挣扎的惨状。工作人员严肃认真, 心情沉重, 面对二百具左右的骨肉同胞的尸体, 在一片阴森恐怖的气氛中, 有些年岁稍大, 有心脏病的人, 精神上根本承受不了。
大同煤矿“万人坑”在经过科学技术人员考察后, 首次做出了一套完整的专业鉴定。但是, 这份鉴定书当时并没有发表和出版。所幸学者王予予和他的同事们一直把它保存下来, 直到近三十年后于1995年在香港出版。
中科院专家发现尸骨残存衣物上的遗留物, 由此而开始了对尸骨身份的调查, 他们来自哪里?家里是否还有亲人?每一具尸骨背后都有着一个惨痛的故事。
从1967年12月开始, 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等四个单位的专家对大同煤矿“万人坑”进行了科学考察。几个月之后, 通过人类学方法鉴定, 确认“万人坑”中的尸骨为日军占领大同煤矿时期所抛弃。而且意外地获得了一些发现, 就是在尸骨中找到了死难者残存的遗留物。
专家周国兴回忆说, 我清理衣服的时候都要看一下衣服口袋里有什么东西, 劳工当时发工资时有一个袋子, 上面写着名字, 有身份和地址的, 我们就查到两个, 其中一个是徐州的袁庭宣。
当大同“万人坑”科考工作告一段落时, 1967年5月底, 年轻学者周国兴和另一位姓卢的同事乘上火车, 开始了漫漫寻访之路。
一路上, 周国兴的心情忐忑不安, 他不知道按照尸骨遗留物上的地址能不能找到袁庭宣的家, 毕竟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当周国兴叩响徐州市子房乡的一处院门时, 使他意想不到的是, 开门的竟是袁庭宣的亲生女儿。而且, 袁庭宣的结发妻子还活着, 当周国兴拿出袁庭宣的照片后, 全家哭成一片。亲人的下落虽然知道了, 但等来的却是惨痛的讯息。
周国兴没想到, 他们对袁家造访后一年多, 袁庭宣的妻子就因为悲伤过度去世了。
日寇“以人换煤”政策, 强行迫使八万中国劳工背井离乡, 他们在大同煤矿遭受非人待遇。八年间, 大同煤矿产煤1400万吨, 半数运往日本, 而代价是六万劳工葬身万人坑。
1937年9月13日, 日军占领大同后, 只留下少数兵力, 主力继续南下。大同成为日军的后方。随后, 大同成立了伪“晋北自治政府”, 隶属于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日军占领大同煤矿后, 在军方的催迫下, 逐渐恢复了生产。大同位于山西最北部, 与内蒙古毗邻, 本来就地广人稀, 加之战祸连绵, 青壮年更成为稀缺资源。一方面是无尽的地下宝藏急待掠取, 一方面又缺少开采的人力资源, 这个矛盾将如何解决呢?
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前, 大同煤矿的矿工最多8000人, 而在日军占领期间, 劳工人数最多时达到18000人。劳工的来源除了在各地“骗”和“抓”, 还有战俘和所谓“摊派”的劳工。
大同本来是一个遍地煤炭的地方, 然而, 日本占领大同煤矿后, 这里居然闹起了“煤荒”。煤炭生产得越多, “煤荒”越严重。偌大一个大同, 只有城隍庙一处设有民用煤场, 而且是日方投资的“专营民用燃料”的“兴亚公司”独家经营的。
这个煤场每天早六时排队挂号, 下午三时开始卖煤, 等待了近10个小时的人们只能每人买两角钱的煤面儿。尤其到了冬天取暖季节, 煤场更是拥挤不堪, 甚至常常无煤可卖。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从大同煤矿幽深巷道中涌出的煤, 源源不断地被装上火车, 日以继夜开往天津港口, 然后装船运到日本。
日方可以不提中国劳工的死亡, 也可以隐去那些恐怖的死亡数字, 但是大量死者的尸体不可能像空气一样蒸发。一天黄昏, 残阳如血, 天光将尽时分, 突然从野狗围绕的“万人坑”里爬出一个人。他就是任清玉老人。
1942年9月份, 一个醒目的标题出现在了当时的《晋察冀日报》上:大同煤矿五个月内, 敌寇虐死矿工2400人!报道来源于一个从大同煤矿逃出来的13岁童工的恐怖记忆。
1942年的大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那年夏季, 大同的日本人向满铁总部发出了一封紧急电报, 要求速派大量的医生赶赴大同煤矿。事实上, 电报发出之前, 一场瘟疫正袭击着忻州窑煤矿的劳工营, 已经到了矿方无法收拾的地步。7月12日, 100余名日本大夫来到了大同。他们是来拯救瘟疫威胁中的人的吗?
人们的幻想很快破灭。日本大夫到达忻州窑矿后立刻将整个矿区严密封锁, 发现外逃的一律射杀。在大夫的授意下, 无论男女老幼, 全部被圈进了康乐庄的院子里, 逐个检查人们的粪便, 病情轻的被投进了隔离所, 重症患者立刻用铁丝将手脚捆绑, 拉到小南沟烧掉!当时的忻州窑演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烧人场, 每天被焚烧的竟达几十人之多……即便如此, 疫情仍然在蔓延着, 病人成倍地增加。这时候的日本大夫连最起码的检查都干脆省去, 凡他们认为有病的一律烧死!幸存下来的人们回忆说:那次忻州窑的大火整整烧了四天, 从天上飘落的粉末里都能闻到腥味……
一天黄昏, 残阳如血, 天光将尽时分, 突然从野狗围绕的“万人坑”里爬出一个人。他就是任清玉老人。几十年后, 老人面对摄像机讲述了他的故事。
任清玉说, 为什么来这儿的大部分人都死了, 拉肚子, 一喝井水回来有时候就闹肚子, 不能上班了, 人家就派来拉死队的, 两条胳膊, 两条腿拿绳子一捆, 杠子一串, 就拉到山洞里去了……
埋我的时候是上午8点多, 拉死队的人把绳子一抽, 就把我扔在那儿了。我一看那沟里头满满的都是死人。我等到下午六点多, 看着四外山上都没有人了, 站岗的也不见了, 我才慢慢地爬上来, 等出去的时候天都黑了。
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 他有幸从一座人间地狱中复活, 而他那些数以万计的兄弟们, 却永远地留在了黑暗中, 直到变白, 变为泥土。僵硬了的尸体保持着挣扎的姿态, 直到今天……
据大同煤矿史记载, 在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下, 从1937年秋天到1945年战败投降, 大同煤炭株式会社的总产量竟达1400万吨之多!60000余中国劳工为了这个数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日本侵略者劫掠走的是1400万吨煤炭, 留在大同、留在百里矿山的是大大小小的万人坑和6万具至今保留着挣扎姿态的冤魂……
>>>>相关链接
大同煤矿万人坑简介:
我的家乡——大同 篇7
今日的大同还在建设之中,但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到大同,只要一下高速公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城市宽敞的马路——魏都大道。道路两旁具有古典特色的路灯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古城墙雄伟恢宏,特别是现在新修建的五座大桥——平城桥、兴云桥、北都桥、南环桥、迎宾桥,更给我的家乡增添了时尚色彩。再加上原有的云冈石窟、九龙壁、华严寺……更使它成为了魅力古都。
走进城市,可以看到到处都是绿莹莹的小草,她们好像在说:“大同欢迎您 !”宽敞的马路让你很快来到了云冈石窟。大厅里陈列着一尊15米高的大佛,象征着明天的大同必将神圣辉煌。往里面走便看到路的两旁有一根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由一头大象驮着的一尊尊小佛。雕刻得栩栩如生,象征着吉祥如意。一条小河在桥下流淌,可爱的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哪!当看到洞窟内雕刻生动的佛像时,我不禁停住脚步,回想历史上辛勤的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奇迹,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这里的气候也比较舒适。冬天可以看到皑皑的白雪,美丽的雪景可以让你拍照留念,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雪中玩耍;夏季更是避暑胜地,宜人的气候、美丽的风景让你流连忘返。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有莜面、黄糕、凉粉、刀削面……因为大同的冬天比较寒冷,所以人们早饭喜欢吃刀削面,价钱还比较便宜。在这里,大多数人都爱吃粗粮,他们注重饮食健康。大同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大大小小的各色饭馆鳞次栉比。现在每到双休日,北京、太原的人也时常来大同旅游就餐。大同还有广灵小米、山西老陈醋等都是馈赠佳品,也受到中外游客的好评。
我爱我的家乡,更为它感到骄傲与自豪。现在的大同还在建设当中,今后的大同会更加美好。
“北岳恒山壮,桑干河涌热浪。
九龙腾飞寄希望,石佛圆梦想。”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座古色古香的凤凰城。
(指导教师:赵冬梅)
老师鲜点评:
小作者能从多方面详细介绍家乡的古迹、气候、特产等,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尾的诗句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讲人: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