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精选11篇)
英汉动物词 篇1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和载体,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人文生态环境,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历史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其语言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的特殊内涵,该文主要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来举例分析十二生肖动物词英汉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异同。
关键词:生肖动物词,差异性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和载体,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人文生态环境,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虽然语言是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的,但人类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会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因此语言成为人们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不同民族语言存在的相似性反映了其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似性,而不同民族语言存在的差异性则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即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历史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其语言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的特殊内涵,本文主要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十二生肖动物词英汉的差异性。
1 十二生肖动物词英汉差异的原因
1.1 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语言则是人类交际时最重要的工具。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体现思维。英汉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内容,包括宗教、神话、传说、历史、艺术、文学、语言、道德伦理等,自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即思维的差异性。英美等西方国家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而中国注重形象思维能力,擅于运用修辞手法去形容人或物,以物言志,将某种精神特质和追求用有形的物体表达出来。
1.2 英汉两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性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由同一事物产生的不同联想起着潜在的、重要的引导和激发作用。西方文化崇尚科学、理性,英美人倾向于动物象征人的某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很少用十二生肖动物比拟人的思想品格。而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物我浑融的境界,爱用十二生肖动物的特征来比拟人的某种社会品性,换言之,中国人把自身的思想品格隐射到十二生肖身上,使表示这些动物的符号词产生了丰富的内涵。
1.3 英汉两个民族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西方国家和中国对客观事物的印象有所不同,褒贬不一,且会产生其所特有的或是具有某种文化所特定的典故意义。在西方,人们强调个体特别性,崇尚独立自主,而中国受传统等级观念影响,强调群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
1.4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语义系统的差异性
英汉两种语言从属于不同的语音体系,致使谐音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汉语的音节有多重意义,可以一一相对,为谐音提供了语言条件,故此中国人擅于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情达意,运用谐音这种特殊效果的修辞方式,由一个音联想到具有其他意义的近音词。而这种情况在英语里并不多见。
2 十二生肖动物词英汉比较分析
1)鼠。英语中mouse、rat多用于贬义,mouse意指a quiet,nervous person(胆小的人),rat意指someone who has been disloyal to you or deceived you(卑鄙小人,骗子)。如:He is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他一贫如洗),look like a drowned rat(像落水鼠一样狼狈),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家败亲友疏)。由于老鼠的相貌、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原因,在汉语中也不讨喜,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投鼠忌器、抱头鼠窜、贼眉鼠眼、獐头鼠目、胆小如鼠、鼠肚鸡肠、鼠目寸光,可见人们对其厌恶之情。
2)牛。在英语国家,牛除了能食用之外并无用处,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笨手笨脚到处闯祸之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地),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calf(牛犊)比喻呆头呆脑的年轻人;cow(母牛)比喻肥胖丑陋的女人。而在农业大国中国,世世代代的农民靠牛耕地拉犁,对牛有深厚的感情。牛自古以来是很重要的劳动工具,是很受中国人喜欢的形象。如:老黄牛比喻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人,孺子牛喻指甘为人民服务的人,如牛负重,牛刀小试等,但也因其固执的性格特征,出现了“牛脾气”、“钻牛角尖”等表现其本性的词语。
3)虎。英语中把lion视为百兽之王,而汉语中则把虎视为百兽之王。故此在西方,狮子才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代替了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如狮子般威风),hare may pull dead lions by the beard(虎落平阳被犬欺),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口),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老虎屁股摸不得)。汉语中用虎来比喻凶猛威武,如:龙腾虎跃、龙蟠虎踞、龙争虎斗、龙潭虎穴、生龙活虎、如虎添翼、虎父无犬子、九牛二虎之力、虎视眈眈、谈虎色变、虎狼之国。
4)兔。在西方文化里rabbit意指talk continuously,especially in an uninteresting or annoying way(唠叨、喋喋不休)。hare是胆小的象征,如:as timid as a hare,run with the hare and hunt with the hounds(两面讨好),hare-brained愚蠢的。而在中国,兔子善于跳跃,跑得很快,象征着机警、敏捷,如:玉兔;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5)龙。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世界和表达思想上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宇宙观、审美观和信仰。西方人把dragon视为邪恶和灾难的象征,是凶残的喷火怪物,后引申为凶狠的妇女、悍妇。如:Casey’s new teacher is a real dragon.(凯西的新老师真是个母老虎。)而汉民族却视“龙”为中国文化中造福万物的神物,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和精神象征,故有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画龙点睛、望子成龙、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门点额、龙翔凤翥等词。
6)蛇。在英语中,snake指奸险、狡狯的人,如:as wicked as a snake(像蛇一样狠毒、忘恩负义),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危险或敌人),snake pit(疯人院)。在汉语中,蛇是远古人类的图腾,人们对它既崇拜又敬畏,如:牛鬼蛇神、蛇蝎心肠、打草惊蛇、引蛇出洞、杯弓蛇影、画蛇添足。
7)马。由于英国人酷爱赛马运动,中国人自古以来把马看作是圣贤、有识之士的象征,故两种语言中多用于表褒义,如:dark horse(黑马,意想不到的获胜者);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eat like a horse(吃得很多);白驹过隙(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说人生如奔马在小缝隙前飞快地越过,后人以此比喻时光过得很快,光阴易逝);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汗马功劳;犬马之劳;兵强马壮;千军万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但英汉中也表贬义,如: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drive a coach and horses through sth.(钻法律或规章的空子);be flogging a dead horse(徒劳);hold your horse(不要仓促行事);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指鹿为马(比喻公然歪曲事实,颠倒是非);害群之马;马马虎虎;走马观花;马大哈;马屁精;心猿意马;驴唇不对马嘴。
8)羊。英语词lamb和汉语词“羔羊”的意义几乎对等,但英语词sheep象征愚蠢、怯弱,汉语中绵羊则指温顺善良,容易被利用的人。如:follow like sheep(指人盲从),a lost sheep(误入歧途的人),a black sheep(败家子),make sheep’s eyes at sb.(傻乎乎地向某人送秋波);替罪羊、羊落虎口、顺手牵羊、歧路亡羊、亡羊补牢。
9)猴。英语中monkey意为顽皮、淘气,如:as naughty as a monkey(像猴子一样顽皮淘气),monkey business(恶作剧,骗人把戏),make a monkey of sb.(使某人出丑,戏弄某人)。汉语也冠以猴聪明、机灵的形象,如:猴头猴脑;杀鸡儆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10)鸡。英语中chicken指someone who is not brave,coward(胆小鬼,懦夫),cock公鸡,如:Don’t be such a chicken!(别那么胆小);chicken-hearted(怯懦的);your chickens have come home to roost(恶有恶报,自作自受);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不要打如意算盘);as proud as a cock(像公鸡一样骄傲);cock and bull story(荒诞无稽的故事);cock of the walk(称王称霸的人,逞威风的头领)。汉语中由鸡体形渺小、守信、准时的特征联想出很多词语,如: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闻鸡起舞、鹤立鸡群、呆若木鸡、小肚鸡肠、鸡飞蛋打,鸡犬不宁。
11)狗。在西方文化中,狗被视为人们的忠实的朋友、可靠的伙伴、可爱的宠物。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皆有得意时),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度过难关),an old dog(老手),a gay dog(快乐的人),dog-like devotion(像狗一样忠实)。而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微、卑鄙、恃强凌弱的形象,含有强烈的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急跳墙、走狗、狗腿子、狗杂种、狗汉奸,这与我们民族的心理、传统审美观念和思维模式息息相关。
12)猪。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猪(pig)都因其好吃嗜睡的习性和外形特征被冠以贬义,用来形容人贪婪、懒惰的本性。如:make a pig’s ear of sth.(把事情办砸),buy a pig in a poke(瞎买东西),pigs might fly(无稽之谈),as dirty and greedy as a pig(脏得像猪一样,贪吃的像猪似的),死猪,蠢猪,猪脑壳,猪狗不如。
参考文献
[1]刘筠梅.汉语动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形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4).
[2]司彩玲.从动物词的文化内涵看英汉文化的异同[J].安康学院学报,2009(5).
英汉动物词 篇2
论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意义,相同的文化意义又由不同的英汉动物词语来表达.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契合与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变化的差异造成的.
作 者:李霞 LI Xia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外语系,陕西,榆林,719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2)分类号:H313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汉动物词汇 异同
英汉动物命名法探讨 篇3
【关键词】动物命名法 自呼其名 由义命名 语言理据性
本文主要讨论动物的命名法。英语中的动物叫animal,什么叫animal?ORIGINS说:“Anima is perhaps the most echoic of all words: a-ni-ma: a-, a slow in-breathing + ni-, (a moment of) relaxed breathing + ma, a strong out-breathing.”汉语的“动”字,本是从童从之,是说小孩不停地走动,后来改为从重从“力”,表示干重活。动物中的“动”应是原义,即从童从之的意思。
动物是如何命名的?我们经过研究后认为,动物命名法大体上有两种:一是自呼其名,即以其叫声命名;二是以义命名,即以其属性(习性、外貌等)命名。为论述方便,本文将动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走兽(四条腿、全身有毛的哺乳动物);第二类是天上的飞鸟;第三类是虫和鱼。
一、走兽的命名
中国传说女娲造物,第一天是鸡,第二天是狗,第三天是猪,第四天是羊,第五天是牛,第六天是马,第七天是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动物,大概就是传说所说的女娲前六天所造的六种。如西安半坡氏族,六、七千年以前,有牛、羊、猪、狗、鸡等家畜家禽。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表示牲畜的字有:牛、羊、马、猪、狗、鸡等。
主要分为由叫声命名如:牛,叫声为哞哞,哞是拟声词,拟声词的变体为牛。首辅音 变 , 变为 ,首辅音脱落又变成了 。中国的先民大约六、七年前就开始饲养牛了,放牛的人为牟人,其住地为牟地,其种植的大麦为牟。有一支牟人由山东半岛迁往日本,所以今日的日本人的姓有牟山、牟下、牟田、牟娄等。牟又转化为动词“牧”,牛作偏旁的字很多,如牺、牲、犁等。英语中bull,我们认为它是bellow的缩略词。bellow是牛叫声的拟声词,Origins认为它的the basic idea and the IE root are 'to swell'。因此,与ball、bell同源,也说得通,是状其肚大。英汉对牛叫声的拟声词,英语喜欢用b开头,汉语喜欢用m开头。b/m都是唇音,有相通的地方。
其他还有如由义命名,由地名命名,由颜色命名,由讹误命名等
二、鸟类的命名
汉语有鸟和雀之分。鸟是长尾,雀是短尾,如喜鹊、麻雀、黄雀、云雀、燕雀。雀、鹊是鸟鸣之音,雀与鹊之分是字不是音。鸟可以由叫声得名,但不可能都由叫声命名,因为鸟的种类太多了,据说有八千多种,鸟的命名方式各式各样,有一些我们能说出来。如行为、外貌等,有些还说不出来。
bird是古英语brid的变体,温暖之意,大概取鸟绒毛的温暖之意。一切bird的叫声都可以说是sing,是褒意,取鸟叫好听之意。贬义词是twitter叽叽喳喳,不愿意听时的用词。小鸟叫是tweet,chirp,chirrup或cheep。
鸟没有唇,鸟发的音不大可能与唇音近似,鸟的叫声只能是物体碰撞的声音,其拟声词多是c开头的词,所以有人把c称为鸟鸣字母。
由叫声命名,鸡 ,拟声词,是小鸡的叫声。鸡在七、八千年前就被驯养,是凤的原型。chick n.小鸡,与汉语同。鸡肉是chicken,小鸡等的唧唧地叫也可以说pip,peep啾啾声。cock n.公鸡,是其叫声cock-a-doodle-do的缩略词,另一个叫声拟声词是crow,如cocks crow at midnight。hen n.母鸡;hum 拟声词,vi.发嗡嗡声;hymn Gk n.圣歌、赞美歌。hens叫声可说chuck,chuckle,cackle,cluck,snort,whinny。
由行为命名鹰应音同义通,鹰就是应主人的驱使之意。owl n.猫头鹰;eagle n.雕;earl n.伯爵(相当于欧洲大陆的count,与eagle、owl同源)
由颜色命名,鸽子 ,拟声词,叫声为咕咕。dove n.鸽子,dove颜色似土dust,与deaf、dumb同源,叫声是coo。由外貌命名,鸥 ,一种水鸟,音由沤演变而来,取水泡义,水泡浮于水面。gull n.海鸥,gull=well具有钩形的嘴,其叫声是scream。
虫和鱼类的命名,汉语的虫 ,本是定母冬部,其音是从动转过来的(d→ch)。比较:独蛋烛蚩虱。《说文》:“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从三虫。”小虫多类聚,用三虫以象其多。
英语的worm n.虫、蠕虫,与warp、wrinkle同源,蜷缩之意,worm指蚯蚓、蛀虫、蛆、蛔虫等没有肢翼、脊椎而蠕动行走的虫类,昆虫为insect。
三、小结
以上所述的动物命名法说明:(1)有的动物是由叫声命名,有的是由其习性、行为等命名;(2)英汉的命名有的相同,有的不同;(3)从拟声命名的可以成为原始语根,由义命名的动物名词,都不能成为原始语根,这些名词是由其它语根引申而来的。
我们真正关心的不仅是虫鱼鸟兽的如何命名,更重要的是这个名能否成为语根,发展出来一串串的词,构成一个大语族。虫鱼鸟兽与人类共存,其命名可能很早,有的是能够成为语根的,如pie便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Deighton,Lee C.1979 Spelling [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英汉动物词 篇4
1 共性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某些动物有着同样的情感态度。“狼”被视为一种凶狠贪婪的动物, 汉语中都有类似的比喻, 如wolf something down (狼吞虎咽) ,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又如“蜜蜂”东西方人都觉得这种动物很忙, 很勤劳, 故有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其他的例子如as cunning as a fox、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at a snail pace分别对应汉语的“跟狐狸一样狡猾”、“一箭双雕”、“像蜗牛一样慢”。由此可见, 这些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属于文化重叠现象。至少一方面是由于动物本身属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人类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规律, 因而就可能会对该动物产生相似或相同的“感情色彩”。
2 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 但更多的是多样性和差异性, 正因为如此, 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胡文仲, 1998) 。这些差异性文化同样也体现在中西方对动物的“情感”描述上。因此, 即便是同一种动物的词语也会蕴涵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汉语文化比喻义缺失。例如:oyster在英国人的眼里代表那些不爱说话、寡言少语的人, 因为牡蛎总是紧闭着双壳, 就像人的嘴总是紧闭。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比喻意义在汉语没有, 如a cat in the pan (叛徒) , rain cats and dogs (大雨倾盆) 等等。beaver (海狸) , 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 因为它生活在北美洲, 有着不懈的毅力与韧劲, 而在汉语中它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
2) 英语文化比喻义缺失。英语空缺的动物比喻意义在汉语中有而多为禽类, 其次为鱼类。例如鹤, 长久以来丹顶鹤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 因为传说中丹顶鹤的寿命能长达50-60年, 所以就有“鹤龄”、“鹤寿”之说;又由于鹤直立式较高, 不行规矩, 给人高雅大方, 古人常形容用白鹤来形容有君子之风, 品德高尚, 曰“鹤鸣之士”。西方人则把鹤仅看作一鸟而已。又如“乌龟”, 由于乌龟长寿, 故被视为长寿象征;同时“龟王八”常用来骂“红杏出墙”的女人的丈夫, 据说乃是由于乌龟独特的生理结构, 导致雌雄交配不方便, 雄龟就纵容雌龟去找蛇交配。《辞源》中解释说:妻子外淫者, 其夫为乌龟, 盖龟不能交, 纵牝者与蛇交也。
3) 喻体不同, 比喻义相同。例如形容“身体壮”, 英语用as strong as a horse来形容, 汉语用“壮如牛”。汉语形容“大口大口地喝”用“牛饮”, 而英语用drink as a fish;中国人形容人不切实际、讲空话大话, 用“吹牛”、“吹牛皮”, 英语用talk horse。同样表示某人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 中文用喻体“蚂蚁”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而英文用“猫”即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3 差异形成之因素
同一动物词语之所以有如此大差异, 跟本民族生活的环境和劳动实践是分不开的 (冯为兰, 2005) 。下文结合实例从若干方面来探索差异产生的原因。
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航海业和渔业密切相关, 由此产生了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 如:上文提到的drink as a fish, 还有to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 a big fish (大人物) , a big fish in little pond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等。而中国则是陆地面积很广的国家, 以往主要依靠农业, 由此形成悠久的牛耕文化, 牛在汉民族的生活中举足轻重, 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上文提到的“牛饮”、“壮如牛”还有“力大如牛”、“牛头不对马嘴”、“九牛一毛”等。
2) 风俗习惯
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 狗被视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和伴侣, 在英语中多为褒义。例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 经常用dog来形容人好的一面等,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等。在中国, 尤其以前, “狗”几乎全身贴满了遭人鄙视、遭人唾弃的标签, 好巴结他人的叫“哈巴狗”, 为邪恶腐败势力跑腿的叫“狗腿子”, 心狠手辣的叫“狼心狗肺”。又如, 中国自古在传统上就把凤凰看做百鸟之王, 象征“吉祥”, 也比喻高贵、优秀、成功的女性, 故有“深山里飞出了金凤凰”之说。西方文化习俗中phonex象征“纯洁之美”, 同时还可指“再生、复活”。
3) 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心理
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心理的差异, 反应在动物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比喻义。若觉得对该动物喜欢, 则为褒义。反之, 为贬义。如蝙蝠从英美人心目中不好与基督教有关, 传说圣经中莉莉斯不满与亚当的关系而在红海边与当地的恶魔生出了吸血鬼即蝙蝠, 因而吸血鬼的形象深入人心, 形容人看不到事或人的重要性, 英文用as blind as a bat, 形容失去理智发疯就用like a bat。相反, 中国文化审美不看蝙蝠的形象, 而出于“蝠”和“福”同音, 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又如owl (猫头鹰) 被英美人看做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形容有智慧用as wise as an owl, 因其在希腊神话中陪伴在雅典娜身边且在禽兽之间的矛盾中起调解决定作用。但我国民间的宗教迷信中, 因其夜间出没、能“嗅”出尸体的气味而发出连绵、凄惨的叫声, 因而, 猫头鹰被认为是逐魂鸟、报丧鸟等, 民间有“不怕夜猫子叫, 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
4 结束语
有关动物的词语在中西方语言中的比喻义有重叠、共性, 但更多的是差异 (贾玉新, 1998) , 各自承载着英汉民族的丰富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个民族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背后隐藏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沉淀。撩开动物词语的这层面纱, 可以一饱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这无疑为了解异国的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条通道, 也为英语教学注入更多的兴趣因素和和活力, 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邵志洪, 2005) , 更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反应文化。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也不例外, 而这些动物词语尤其是相关的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可以帮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动物词语,英汉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探析 篇5
关键词:动物词;十二生肖;历史传统;审美价值取向;文化内涵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几千年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及风俗习惯等,都会在民族语言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而这首先体现在语言的最基本的构素——词汇方面。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够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动物词汇亦是如此,它蕴含着各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风情,深刻地反映着各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心态。
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体形、外貌及习性,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动物形象表现出来,赋予褒贬不一的肯定或否定的感情色彩,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心愿。例如:在英汉文化中,鸽子(dove)被认为是和平和爱好和平的象征,鹰(eagle)则是勇士、豪杰的象征,还有狐狸(fox)象征狡猾,熊(bear)象征着笨拙、愚蠢等等。动物词汇这种传达感情的功能,主要依靠人的联想而得到的,而这种联想又总是与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相契合,因此动物词汇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是一致的,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有些会有偏差,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magpie(喜鹊)为例。在英文化中,有“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文化内涵。喜鹊在中国文化中则是“喜庆”的象征,如“喜鹊叫,好事到”民间传说的故事中,喜鹊还是成人之美的瑞鸟。
动物词汇所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忽视这方面的特点,就可能影响正常的交际。
由于十二生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是以十二年一次轮回为基础的,每一年由一个动物来代表。按顺序它们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虽然在西方没有用动物来肖年的生肖文化,但英语国家也赋予了这十二个动物丰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以十二生肖的十二个动物为例,从历史传统、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比较它们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异同。
一、动物文化内涵在历史传统方面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4700多年种植水稻的历史。世世代代的农民靠牛耕地拉犁,对牛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在著名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中,牛和牛郎相依为命,互相照顾,牛为主人的幸福奉献了一切,体现了在农业文明的社会被压迫的贫苦的劳动者对作为劳动工具和劳动伙伴的耕牛所怀有的一种互相依托,共同生存的患难关系。此外,老黄牛比喻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人,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虽然存在“牛脾气”等某些责难牛的用法,牛在中国文化中仍是一个受人喜爱的形象。
相反,由于历史传统的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提供奶和肉的动物。他们眼中的牛满是缺点,例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喻指“(行动或说话)鲁莽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calf(牛犊),cow(母牛),buffalo(水牛)的文化内涵也是贬义的。如calf比喻呆头呆脑的年轻人,cow用来比喻肥胖丑陋的女人,to buffalo sb(哄骗某人)。
二、动物文化内涵在审美、价值取向方面的体现
英汉民族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在观察视角和感知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1.兔在汉民族看来是迅速、敏捷的象征,这是因为汉民族在观察兔时,他们的视角常常落在兔子行动迅速、反应灵敏的形象上,所以汉语中有“动若脱兔”这样的成语;而英民族往往注意到兔子受到惊吓时,惊慌不已的样子,所以英语中就有了“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兔),兔子成了胆怯的象征。同时,兔子在英语中还带有蹩脚的色彩a rabbit意为a person who plays a game badly(蹩脚的运动员),尤指网球运动员。与中国兔子不同的是,西方的rabbit一出场就显得“窝囊”。如:Our opponents were complete rabbits and we beat them 6∶0.(我们的对手完全是蹩脚的运动员,我们以六比零的比分赢了他们。)
2.当中国人看到狗追随主人的左右,摇头乞怜的姿态,便把它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联系到一起。用“走狗”比喻“助人作恶的人”,用“哈巴狗”指那些阿谀奉承,拍马溜须的小人,“老狗”用来指上了年纪,狡猾奸诈的老东西。
而英美人看到的却是狗可爱的一面。他们也用狗来指人,但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快乐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3.“鸡”与“吉”同音,“吉祥如意”“万事大吉”“大吉大利”“开门大吉”等吉祥语为老百姓所乐道。“猴”与“侯”谐音,在封建社会人生的大富大贵莫过于封侯拜相,故猴成了吉祥的动物。
鸡、猴本来作为普通的动物,但由于中华民族向往吉祥富贵的价值取向,使得这两个动物被赋予了吉祥的文化内涵。
三、动物文化内涵在其他方面的体现
除上述所提到的,动物的文化内涵总是变化和流动的,它们的文化内涵会随着它们被使用的积累,会被强化,弱化,甚至变化。如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都会给这些动物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John Bull源于苏格兰作家,医生John Arbuthnot写的一篇题为“the History of John Bull”的讽刺作品。作者在书中把当时的英国人格化为一个名叫John Bull的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用来讽刺当时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的战争政策。以后John Bull在漫画中又被描绘成忠厚直率,倔强鲁莽的富裕农民形象,这被认为体现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所以后人便以“John Bull”喻指“典型的英国人”或把它作为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bull在英语中是“牛”的意思,故“John Bull”通译成“约翰牛”。John Bull的文化内涵也经历了由贬而褒的变化。
纸老虎(paper tiger)源于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现在“paper tiger”已作为一固定词组收入到许多英美出版的词典中,用来比喻外表强大,而实质却虚弱的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
从paper tiger足见各语言各文化间是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
结束语:
由于动物的生性,加之人类理性思维的共性,所以有些动物名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这种同一性和相近性,才使得跨文化交流容易顺利进行。同时,由于英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文化因素的差异,同一动物名词往往又具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就会对某些英语句子理解不深,也就体会不到它的韵味。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必须虑及这些因素。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恼怒,使跨文化交际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事与愿违。
参考文献:
[1]白杨.浅析英汉动物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2]楼有根.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异同之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谭开荣.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3).
[4]丰涛.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J].科技信息,2009,(1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比较研究 篇6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加深, 人们常把动物和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以及性格联系起来, 或褒或贬。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同一动物的文化内涵一般是不一样的, 这就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 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双方极易发生误解, 进而产生交际的障碍。本文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词汇进行分类研究, 试图深入比较其在英汉语言中文化内涵的差异, 意在提高我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最终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相同的动物词汇蕴含着相似的文化内涵
虽然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是由于某些动物身上具有的相同特征, 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人对于这类动物词汇也会产生相同的心理。
例如“狐狸”一词,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 它通常都包含“狡猾奸诈”之意。汉语中, 当人们指代老谋深算的一类人时, 通常喜欢用“老狐狸”形容;同样的, 英语中也有同样含义的表达, 如“He is as cunning as a fox (他狡猾的像只狐狸) 。又如汉语中“狼”被用来指代“凶狠残暴”亦或是“好色的男人”, 而英语中也有相同含义的表达, 如“a wolf in a sheep’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a-wolfwhistle (调情口哨) ”。类似的表达还有:as venomous as snakes (蛇蝎心肠) ,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勤劳) 。
事实上,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相似, 一些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中是相近的, 意义是可以一一对应的。这也证明了不同文化当中, 除了差异之外, 还存在着文化的相似性。正因为如此, 在跨文化流中, 一般人们不会因为这类词发生误解而最终导致交际失误。
二、不同的动物词汇蕴含相似的文化内涵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即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似的文化含义。处于两种不同语言社会中的人们, 由于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不相同, 由此, 尽管是不同的动物词汇, 却可以承载相近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里, 老虎是当之无愧的“兽中之王”。一方面, 它是权力与勇猛的象征, 水浒传中的打虎英雄武松也是因其机智、骁勇而闻名于天下, 又如词语“虎虎生威”“生龙活虎”皆是这一内涵的佐证。另一方面, 老虎也是凶残暴戾的, 如“苛政猛于虎”“虎视眈眈”等。相反, 在西方文化中, 老虎并没有这么丰富的内涵, 取而代之的狮子则享有这一声誉, 英国更是自诩其为“the British lion”。于是乎, 当翻译汉语短语“拦路虎”时, 译者根据西方的文化习惯, 自然将其译为了“lion in the way”。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农耕社会, 牛与人类朝夕相处, 关系十分紧密。于是,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 牛往往与“忠厚、勤劳”的形象相联系, 短语“老黄牛”应运而生。可是在西方文化中, 因为“马 (horse) ”承担着大多数的日常劳作, 因此“马 (horse) ”具有了和汉语中的“牛”相似的含义。因而, 汉语中的“壮如牛”应该被翻译成“as strong as horse”。
当然, 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表达:
这类词汇充分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因此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交流双方应该高度重视这部分词汇, 尽可能地多了解对方国家的背景文化, 以减少交际失误。
三、相同的动物词汇蕴含不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影响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 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这么一类词:它们基本意义相同, 但有时人们由此联想到的文化内涵却完全不同。英语中, “熊 (bear) ”被人们认为是凶狠、残忍的动物, 当它们被用来形容人时, 往往包含着A-tempered or bad manner person (鲁莽之人) 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 “熊”却没有了类似的意义, 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对它的形象是笨手笨脚, 行动缓慢, 蕴含着愚笨的含义, 因此也有了“瞧你那熊样”一说。又如人们常见的动物“狗 (dog) ”在两种文化中就有着截然相反的含义。西方人爱狗, 把狗看成是人类忠实可靠的朋友, 甚至有人将狗当成是其终身的伴侣。因此, 英语中的狗大多含有着褒义, 如lucy dog (幸运儿) 、top dog (优胜者)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但是在中国, 尽管人们也把它们当成宠物饲养, 但是在汉语语言中, 狗的形象似乎一直不好, 人们常将其与“卑劣、无耻”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 双方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对方所说词汇的文化内涵而产生误解, 甚至导致交流的失败。因此, 在日常学习中, 加强对这类词汇的学习对我们的交际是大有裨益的。
四、英汉语言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
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语言中的词汇内涵。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两种语言不可能在词汇和意义上产生完全的一一对应, 从而产生了某一词义的空缺现象。如英语中有些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是汉语中不具有的, 如大象、猫等动物, 对中国人而言它们不过是普通动物, 没有任何联想意义。同样的, 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是长寿象征的“鹤 (crane) ”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含义。
在中国, 有一个著名的品牌叫“白象方便面”, 如果我们把它直译为“white elephant”, 外国人一定非常奇怪, 因为在西方, “white elephant”意为“累赘”之意。如果厂商不知道其中的差异, 将其名称直译, 那么这种名牌的命运可想而知。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鹤是一种喜庆的动物, 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的许多字画中, 文人墨客常将鹤与松树联系在一切, 寓意为“松鹤延年”, 讨其长寿健康之意。但在英语中“鹤”却没有了类似含义, 对他们而言, 鹤仅仅是种普通的动物, 别无他意。
在实际的交流中, 汉英语言中出现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迷惑交际双方。某些时候, 由于听话者缺乏对该词语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 从而使其接收不到说话者带有友好亦或是不友好的信息, 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双方语言系统中词汇的大相径庭, 如果学习者望文生义就极易闹出笑话, 进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此可见,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在向学生输入语言的同时也需要适时地输入其蕴含的文化含义, 增强学生对于目的语学习的准确性, 从而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形成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实现的, 因而其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动物词汇作为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外, 还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 揭示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意在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寇槐花.从英汉动物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65-66.
[3]孙治平, 王仿.俗语两千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23-36.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篇7
一、动物文化词及其产生的基础
每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不仅仅包括理性意义, 还包括附加意义, 这些附加意义包括文化义、联想义、褒贬义和理据义等。这里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理性意义是一种可以从词典里查到的意义, 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 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联想意义主要是指看到或听到某一种事物时所做出的反应或说话人及听话人对事物的看法及态度, 通常在词典里查不到, 它来源于语言所处的社会及文化, 也可成为社会文化意义。从表面上看, 动物词是一个语言问题, 是一个词汇问题, 但是深究起来, 它更是一个文化问题。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语言都是依托一定的文化产生的, 任何语言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文化问题的探讨。
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动物是一个生命体, 它具有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用途等方面的特征;二是历史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包括寓言、神话、诗歌、宗教、传说、文学、历史、艺术、语言、地理环境、伦理道德、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三是动物词大都有一定的联想意义。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 而民族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心理对联想的产生和激发起着潜在却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联想在词汇引申意义的产生, 在丰富词汇意义上,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联想的作用, 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词义的联想和文化的意象实际上中间存在着一个文化信息差异, 其中包括词汇的情感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等。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两种成熟的语言系统,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 两种语言的动物词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动物词有着相同或相异的文化联想意义。我们从这些动物词的对比过程中, 可以发现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性。
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英汉动物词对比分析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即基本相同, 大致对等, 完全不同和语义空缺。本文试图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考查文化对词汇的渗透作用。
1. 基本相同
由于动物本身外貌特征明显, 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动物的认识也就存在着趋同性。人类用和动物词有关的人或物的外貌、品质动作或特征进行描写, 从而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效果, 也就同时赋予了动物词大致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英汉语以狐狸比喻狡猾 (as cunning as the fox) , 用鹦鹉表示学舌或机械地重复 (you are no better than a parro when you act the priest, father de Bricassart.) , 用狼来表示残暴和贪婪 (he is mad that trusts in the tameness of a wolf, a boy’s love, or a whore’s oath.) , 用蛇来暗指藏有杀机的危险人物 (a snake in the grass) , 羔羊表示无辜的意义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goes out like a lamb) , 天鹅代表优雅 (as graceful as a swan) , 小鹿表示温柔 (as timid and tame as deer) , 蜗牛代表缓慢 (as slow as a snail) , 蜜蜂表示繁忙或勤劳 (as busy as a bee) , 猪表示脏和贪吃 (as dirty and greedy as pig) , 用猴子比喻顽皮淘气 (as naughty as a monkey) , 用公鸡或孔雀比喻骄傲 (as proud as a cock or peacock) 等。
2. 大致对等
不同于以上的例子,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意义很相似, 但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汉语中常用“虎”比喻勇猛威武, 相关成语有“虎虎生威”“虎踞龙盘”“如虎添翼”等;然而英语中用lion (狮子) 象征力量和好战勇猛, 如: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 (深入虎穴) , as brave as a lion (勇猛如狮) 。在西方文化中, 狮子才是百兽之王, 象征着庄严和勇猛;而在中国文化中, 老虎则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中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 英汉两种语言中这类词语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 在汉语中, 老虎还用来表示凶恶和残酷。相关的词汇也有很多, 比如谈虎色变、养虎为患、深入虎穴、苛政猛于虎等。我们发现, 在英语中, lion (狮子) 也有类似的意义, 扮演着一个负面角色, 如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 (虎头蛇尾) , throw to the lions (送入虎口) 等。再如“猫头鹰”和owl。猫头鹰的习性很特殊, 习惯昼伏夜出, 我们常用这个比喻喜欢夜里工作而晚睡的人。英语中的“owl”也用来表示“做夜工的人、熬夜的人”, 如he was naturally a night owl (他天生是个夜猫子) 。但是在汉文化中, 由于猫头鹰叫声凄惨、悲凉, 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鸟, 如“夜猫子进宅没好事”的说法;而在英语中“owl”却表示聪明, 如as wise as an owl (想猫头鹰一样聪明) 。由此可见, 英汉两种语言中, 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不是完全相同的。
3. 完全不同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 同时受各民族独特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的影响, 同一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的龙子龙孙、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盘虎踞、攀龙附凤、龙凤呈祥、卧虎藏龙等都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的龙基本是邪恶势力的代表, 例如:The celebrated Anglo-Saxon epic Beowulf shows people a flight between Beowulf and the wicked dragon。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 “狗”多表贬义, 象征卑劣可恶的品行;在英语中, 狗被视为人们的忠实朋友和可靠的伙伴。“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吉祥的鸟, 它的叫声能带来喜讯;而英语中却用来比喻唠叨、饶舌的人。鹰是美国的图腾, 在中国文化里, 鹰却是让人感觉极不舒服的人。这些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表示的是同一种动物, 但它们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意义却完全不同。
4. 语义空缺
R1Lada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指出:“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 并给语言加上意义, 是受了文化的影响和约束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 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在不同文化的语言中, 词语的意义不是对等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意义也不是完全对等的, 会存在语义上的空缺。
一种是汉语中有的意义而英语中空缺的文化动物词。中国文化中赋予了“龟”长寿的意义, 而英语中仅仅象征了动作的缓慢;由于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凤凰用来比喻尊贵或珍奇, 如良好的品德称为凤德, 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称凤毛麟角;英语中根本就没有这层意义。
一种是英语中有的意义而汉语中空缺的文化动物词。Beaver (河狸) 在英语文化中是勤奋的代表。这种动物在北美很常见, 而且它们每天都很勤奋努力地建房子, 不停地工作。所以北美的人们用eager beaver形容那些勤奋努力, 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人。而在中国这种动物很少见, 所以河狸就只能是个名称, 引不起人们的联想。
三、结语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分析, 体现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社会历史的不同, 以及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对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 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加强民族之间的理解。
摘要:作为现代汉语交际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涉及动物的词汇方面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典型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总结其文化内涵上的联系, 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使用现代汉语动物词汇进行交际。
关键词: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任飞.印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
[2]王德春.论双语的差异模式[C].国俗语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 2000 (5) .
[4]印晓红.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英汉动物词 篇8
自古以来, 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动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们被当作人类的朋友, 为人们服务, 或被当作宠物给人类带来欢乐;另一方面, 许多动物被人们赋予神性, 视为图腾, 顶礼膜拜。这些动物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 负载着人们的感情。长期以来, 人们便用与动物有关的词来描写有关的人或物, 赋予动物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不同的人生观, 以及不同文化的审美观, 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会因为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基石。人类居住在含有一定社会和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因此, 人类行为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形式的影响, 包括我们的语言方式。Guerra Stone曾经指出:“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样它也是形成和塑造文化的重要的中介桥梁。
二、文化内涵差异性的原因
2.1 地域原因
文化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深受其影响。人们居住在不同的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英语和汉语中, 许多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均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
例如, 生活在高山的人们会更多地采用高山上的词汇来表达词语的意义, 而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拥有更多热带水果的词汇和内涵。与此同时, 地域环境的不一样, 生活习惯、饮食条件等等都不一样, 所传达的意义也不一致。
2.2 历史原因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 这其中有被后人传颂的诗文、寓言、传奇、传记等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暗指这种形式, 它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征。这些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遗迹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很好地帮助后代了解和学习历史。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将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经历了千秋万代的历史变迁, 每个时代所继承下来的某些事物的文化内涵意义均有所改变或者添加或者减少甚至完全消灭等等。这些所喻指的意义均对后来的文学现象和学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英汉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对比。具体分析说明如下:
3.1 动物词汇一样, 文化内涵相似
众所周知, 所有的人类均住在同一地球, 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他们对这个客观的世界所形成的感受和认知有着相似性。所以, 根据最基本的外貌、声音、习惯特征等等, 英汉动物词汇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 两者之间有着一样或者是相似的联系。
例如, “狼”这个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是表示一样的意思。文化内涵也相似表示凶猛、贪婪、杀戮等等。在汉语中, 许多成语与“狼”这个动物词汇息息相关, 例如“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等等。在英语中, 同样也有相关的俗语, 例如 “as cruel as a wolf”, “throw to the wolves”, “He is a sheep in wolf’s clothing”, “have a wolf by ears”, “wolf down”等等, 这些词汇均表达了和汉语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
3.2动物词汇不一样, 文化内涵相似
同样,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很多时候, 表达动物的词汇不一致, 却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例如,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胆小如鼠”,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像一只老鼠那样胆小害怕。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如 “rabbit, chicken, pigeon”来形容一个人如兔子, 如鸡, 如鸽子一样胆小。又例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通常用牛来耕地而英国更多的是用马来耕地。所以, 很多时候表达的动物词汇不一样, 但所描述的文化内涵却是相似甚至是一样的。
3.3动物词汇一样, 文化内涵不一样
我们可以从很多英语书籍中了解到, 许多相同的动物, 表达的寓意、文化内涵却不一样。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性最真实的体现。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所以出现动物词汇一样, 但是体现的文化内涵不一致也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
四、总结
只有我们首先对英中两国历史文化有深厚的了解基础以后, 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对于加深对英中两国的文化了解十分有必要, 并且消除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而产生的障碍显得更加至关重要。因此, 对于动物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性有更深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黎汉才.英国文化习俗词典[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1) :86-93.
[2]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2003 (5) :3-5.
[3]李茜.英汉动物词汇的意蕴异同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7) :2-3.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篇9
1、同一动物英语褒义的文化内涵,汉语则贬义的文化内涵
(1)在英语中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的和可靠的朋友。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狗的褒义的短语和句子。比如“there are three faithful friends:an old wife,an old dog and ready money”(人有三个忠实的朋友:老妻,老狗和现金)。“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有赏),“top dog”(优胜者),“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时来运转),“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等等。然而在中国狗却并不受人待见。汉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大都具有贬义的文化内涵,比如“狗眼看人低”,“狗血喷头”,“狗屁不通”,“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和“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2)猫头鹰。猫头鹰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常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猫头鹰在英语中是“智慧”的代名词。在西方的儿童读物,漫画以及动画片中,猫头鹰经常会带着博士帽,暗示很聪明,特有智慧。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通常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会用这样的俚语:“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似乎并没有好感。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中国人也害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他们认为碰上猫头鹰就要遇到倒霉事了。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
2、同一动物汉语褒义的文化内涵,英语则贬义的文化内涵
(1)龙。在中国龙被赋予了正面,积极的形象。龙甚至成为皇帝的专利。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大都具有褒义的文化内涵。如:“龙凤呈祥”,“生龙活虎”,“乘龙快婿”,“龙腾虎跃”和“望子成龙”等等。但是在西方,人们把龙看作是一种拥有强大力量的怪蛇,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的眼里,龙本质上就是一种蛇,不过这种蛇比一般意义上的蛇,更邪恶,更丑陋,力量更强大罢了。
(2)蝙蝠(bat)。“蝠”通常使人联想到同音字“福”。在中国人的眼里蝙蝠寓意好运、吉祥、财富和幸福。中国人经常指的“福禄”就是“蝙蝠”和“鹿”的结合体。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蝙蝠的形象通常与魔鬼,吸血鬼和巫婆相联系。在英语中与蝙蝠有关的短语都带有贬义的文化内涵。比如“he is a bit batty”(他有点异常),“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和“crazy as a bat”(像蝙蝠一样疯狂)等等。
(3)孔雀。古有大鹏生凤凰,凤凰生孔雀。自古凤凰就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孔雀在中国自古就被视为一种美丽、吉祥的大鸟。孔雀开屏象征喜庆吉祥。但是西方人对孔雀则有另外一番涵义。西方人眼里孔雀开屏是“骄傲”、“虚荣”的表现。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孔雀的贬义的表达,如:“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如孔雀),“a peacock in his pride”(开屏的孔雀)和“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等等。
语言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英语词汇的字面意思,还要掌握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应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汇在原文化中的涵义,真正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175.
[4]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文,2175(5).
英汉色彩词象征意义探讨 篇10
关键词:色彩词;象征意义
自然界中有七种基本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有很明显的共同之处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虽然各种语言表达颜色的词汇数量差别较大,但是表达颜色的基本词汇,如黑、白、红、黄、绿、蓝等,在很多语言中都是相通的,是非常一致的。 但语言中的颜色词是否永远代表自然界中的色彩呢?回答是否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的不断改变,它们的语义也在不断转化、不断延伸,不断被赋予更为形象、生动、含蓄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是基于过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它的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所以, 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国家经历封建社会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在近代和现代,其教育和科学得到普及和飞速的发展,因此,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使其语义、词义理据更易追踪。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
1、红色——red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他们穿的是“朱衣”,乘的车子叫“朱轩”。在传统京剧里,关羽的一张大红脸象征着他耿直、忠义的品格。在传统婚礼上张贴的是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在汉语里,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红尘”指繁华的人世; “红包”是表示奖励或祝福的财礼。而且“红”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刺激,所以在当代汉语里,它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使用得很频繁,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如“红旗”、“红军”、“红小鬼"、“红色政权”等等。
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的颜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人的生命之花也就凋谢了。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颜色,因为它能使人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义。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它象征着残暴和流血。如(1)a red battle血战 (2)red revenge 血腥复仇(3)The red rules oftooth and claw 残杀和暴力统治;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1)red alert空袭报警,(2)red-blooded novel 情节紧张的小说(3)see the red light 表示觉察到危险;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1)a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 (2)paintthe town red狂欢痛饮;红色常指“负债”或“亏损”,因为当账上和损益表上的净收入是负数时,人们则用红笔登记。于是便有red figure(赤字), in the red(亏损),red balance(赤字差额)等说法。
现在,由于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和融合,红色在西方语言中也有了褒义的象征意义。如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如The president was treated to the red carpet 指总统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2、白色——white
白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颜色禁讳,白色象征着死亡、凶兆。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它也象征失败,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它还象征愚蠢、无利可得,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等;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等。
西方文化中的white(白色 )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1)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2)white 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和公正,如(1)a white man 好人 (2)white light 公正无私的裁判;在英语中它还常引申为无恶意的谎言a white lie,吉日white day;它还常使人联想起清白,如white war指没有硝烟的战争,常指“经济竞争”。
到了现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白色的象征意义也因之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白色也可以理解为高雅,和谐,正直,天真无邪。办喜事的时候,纯白色的婚纱也登入了主流的舞台,但是往往新娘子也会换上中国传统的红色旗袍。
3、黑色——black
由于黑色和铁色相似,因此自古人们常用黑色象征“刚直、坚毅、严正、无私”等含义。如在戏曲脸谱艺术中,往往用黑色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等高尚品性。如唐代的尉迟恭、宋代的包拯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是黑色的脸谱。 另一方面它又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它又表示犯罪、违法,如称干盗匪行径叫“走黑道”,用贪赃受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等。
black(黑色)在英语中也常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相联系,如black money(黑钱)指来源不正当而且没有向政府报税的钱,black market(黑市交易或黑市)意为暗中进行政府禁止买卖的商品或外汇的交易,或指进行违法的投机市场,并由此派生出black market price(黑市筹资)等词汇。look black 意思是前景不妙; under the black dog意思是沮丧; blackguard 下流的人black sheep 败家子 它也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和悲哀,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英语中的Black Friday 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2)to wear black for hcr father为她父亲戴孝,(3)a black letter day凶日;它还象征邪恶、犯罪,如(1)Black Man邪恶的恶魔,(2)a 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3)black guard恶棍、流氓,(4)black mail敲榨、勒索。
另外英语中黑色还可表示盈利,它和红色一样是记帐时墨水的颜色。如 black figure, in the black都表示“盈利”、“赚钱”、“顺差”等。又如black figure nation指国际收支顺差国,interest in the black意为“应收利息”。
4.黄色——yellow
在中国古代的五方、五行、五色中,中央为土黄色。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所以黄色历来便是皇家御用的,是极其高贵的色彩,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
而我们今天经常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黄色”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黄(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yellow press黄色报刊,yellow journalism黄色办报作风外,还主要表示卑鄙、胆怯, a yellow streak 意为性格怯懦;yellow dog意思是卑鄙小人; yellow look意思是怀疑的目光。英语中的黄色还用来作为事物的特定颜色,例如,美国有些城市的出租车上标有“yellow”(而不是“taxi”)的字样,代表出租车,因为那里的出租车为黄颜色。如:Yellow Pages 黄页 (电话号码簿,用黄纸印刷)Yellow Book 黄皮书 (法国等国家的政府报告,用黄封面装帧)yellow boy (俗)金币
5、其它颜色
绿色——green
中文中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坪”、“红花绿叶”等词组给人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给丈夫戴“绿帽子”。 而在英语中green常引申为幼稚的、无生活经验的、嫉妒人的、新鲜的等 ,如as green as grass幼稚、green hand新手、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green血气方刚、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eyes嫉妒, He has a green wound in the left breast 他左胸上有一新伤口。green在财经领域还有下列意思: green back:美钞(因为美元背面为绿色)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或“财团” green stamp:指美国救济补助票,因印成绿色而得名 green sheet指政府预算明细比较表
蓝色——blue
在中文中,“蓝色”经常是以褒义的形式出现,“蓝天白云”、“蓝色的大海”饱含着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但在英语文化中,blue不仅表示颜色,而且表示不愉快的心情。(1)feelblue不高兴,(2)ablueoutlook悲观的人生观。(3)Thingslookblue。事不称心,(4)blueMonday不开心的星期一;也象征猥亵、下流,如(1)bluemovie色情电影,(2)bluerevolution“性解放”,(3)bluetalk下流言论;它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贵族或王族。如 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 blue-eyed boys:受到管理当局宠爱和特别照顾的职工 a blue moon:千载难逢的机会
经济词汇中blue表示许多不同意思。如blue book (蓝皮书),blue-sky market(露天市场),blue-collar workers(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blue chip(热门证券)等等。
灰色——grey
在汉语中 ,灰色常指物体燃烧后剩余的东西、意志消沉、光色不鲜明等 ,如灰心丧气、灰色收入、灰暗。GREY(灰色 )英语中常用来表示焦虑担忧、暗淡、老练等 ,如 greyrecord旧书、greyexperience老练、greyprospects未 来暗淡、givesomebodygrdyhair使某人担忧慌乱、You houlduseyourgreymattertosolvetheproblem您应该好好用脑来解决这个问题。
颜色是在自然界中灿烂的表象,颜色词是一条贯穿语言王国的彩虹。而语言中的颜色词除了表示大自然的绚丽色彩外,同时也体现着不同文化内涵,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英语的颜色词妙用无穷,它使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地道和传神。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各种延伸意义,以免望文生义,造成理解错误或理解障碍。
参考文献:
[1]夏征龙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2]王同忆主编,《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编社,1987年版
[3]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4]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MerriamWebsterInc,1988年版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篇11
关键词:英汉习语,动物习语,文化差异
习语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形成的独特的固有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习语的正确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此彼此都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或文化内涵和反映各个国家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1]。因此,通过习语的对比研究可以反映出各个国家在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就动物习语进行研究,探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也在发生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也残留在某些习语中[2]。因此,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无不带有民族历史发展的烙印。
每个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类历史的画卷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习语源自历史事件,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方的历史。总的来说,习语的意义往往是其所概括的历史事件的本身意义或者是由此所引申的意义。
英国在历史上受过多个民族的入侵,如古罗马人、希腊人和朱特人等。因此,上述民族的文化影响了英国的文化,其中就有不少打上了其民族文化烙印的习语[3]。如:
(1) 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
这条习语是由于英语习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Scandinavians的入侵所致。古代Norsemen的主神是奥丁(Odin), 狗(dog)象征风,猫(cat)象征雨。因此,cats and dogs象征“狂风暴雨”。
汉族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绝大多数汉语习语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或保留着历史发展的痕迹,涉及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2) paper tiger(纸老虎)
这条习语出自毛泽东著名的语录:“一些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随后引申为“外表强悍实际虚弱”的含义。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但不是完全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不同的文化现实。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长期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的人对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性。
“任何文化的特点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4]。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经历也就不同,从而产生了极具民族文化色彩意义的词汇,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心理特征[5]。
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有自己的地理特点。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牛在中国农业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农耕工具,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许多习语跟牛有关。如:“牛刀小试”、“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等。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牛也是一种力大、性格倔、任劳任怨、敢于奉献的动物,因此,在汉语里也有这样的习语,如“力大如牛”、“牛劲”、“老黄牛”、“孺子牛”、“牛脾气”等。
相反,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国。人们的生活与海洋和水密切相关。在四面环水的英伦岛国,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与鱼有关的习语遍布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6]。如: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皮的人),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像离水之鱼),drink like a fish(像鱼那样豪饮)等。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该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准则。由于人们自身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作品等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民族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毫无疑问也会受到社会习俗的影响,更不用说习语。
以饮食习惯为例,英国人有他们特殊的习俗,在饮食方面其传统和习惯与中国人大相径庭。英美人偏向肉食,如牛肉、鸡肉以及各种鱼类乃餐桌上的常见之物。“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炸鸡香味更是飘入世界的各个角落。正是因为这种饮食习惯产生了大量的习语。如:chicken-hearted(胆怯),talk turkey(直率地说),walk turkey(前后左右颠簸),be as red as a turkey(因生气而满脸通红)等。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家禽种类也异常繁多。羊肉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深受欢迎。因此,一些与“羊”有关的习语也是由来已久[7]。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羊质虎皮”、“羊肠小道”、“挂羊头卖狗肉”等。
另一个差别比较大的习俗就是在对待狗这种动物上。在中国文化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走狗”“狗眼看人低”等。尽管这些年在中国养宠物狗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很多人把狗当成是家庭的一部分,像亲人一样对待。因此,在英语习语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之外,大部分都是褒义的。比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习语就好比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文化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和西方不同。因此,英汉跟宗教有关的动物习语更能反映宗教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如哲学、艺术、文学等)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反映在语言上,与“佛”及“佛”的艺术理论和基本教义的习语有很多,如“人面兽心”、“牛头马面”等。
另一个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中国本土的道教。因此,有许多跟道教有关的动物习语,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
而在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人们信奉的是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圣经》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其他任何一本古书所无法比拟的。在《圣经》中许多跟动物有关的典故都转变成了习语。如:
(1)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这条习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sheep和goats分别用来比喻后人和坏人,因此这条习语的含义是“区分好人和坏人”或“明辨好坏”。
(2) lion in the way
这条习语出自《圣经·旧约·箴言》,现在的含义是“拦路虎”或“可怕的障碍”。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能体现出来。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观具体,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抽象含蓄。换句话说,中国人喜欢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英国国人喜欢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对习语的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英语习语通常用抽象的概念表达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中国习语则相反。如:“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而中国人则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表达这一抽象概念。
六、结语
跟动物有关的习语虽然在语言中占的比例有限,但是由于动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动物习语的使用使语言变得更加有趣。通过对英汉动物习语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探讨比较,可见英汉习语分别反映了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因此,只有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深入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将两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民族间交际融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8.
[2]王耀敏, 张淳.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7.
[3]谢巧静.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12.
[4]平洪, 张国杨.英语习语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汪平, 李延林.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动物习语喻义的传达[J].保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6.
[6]赵晶.从动物习语比喻看中英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英汉动物词】推荐阅读:
英汉动物类习语09-13
毕业论文:英汉动物谚语的对比研究10-04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10-20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07-23
英汉颜色词对比05-23
英汉颜色词比较与翻译11-11
英汉颜色词的异同论文09-08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06-04
英汉颜色词的模糊性11-25
动物词歇后语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