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数字

2024-10-09

英汉数字(精选7篇)

英汉数字 篇1

1. 引言

数字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词类之一, 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比如,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母亲在教自己的婴儿学数数。“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 它的功能是计算, 秩序严谨, 职司分明, 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 它的功能是表义, 许多数字经过‘神话’后成为‘玄数’, ‘虚数’, ‘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 (王秉欣, 1998∶8) 。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数字词语被使用的范围、方式与含义, 各有独到之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数字的禁忌, 它们所映射的是中英两国文化不同的历史特点、风俗习惯及心理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禁忌 (主要有“四、五、六和十三”) 的中英比较, 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从而探讨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的意义。

2. 数字禁忌比较

2.1“四”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究其原因, 是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因此, 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时, 人们都不愿意带有“四”的, 尤其是尾数为“四”的。更要避开的是“14” (谐音“要死”) 、“44” (谐音“死十次”) 、“514” (谐音“我要死”) 等。在成语中可以见到“四分五裂”、“朝三暮四”、“低三下四”。在歇后语中也有例子: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香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

当然, “四”在中国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亲友聚会敬酒时也常常喝四杯, 以示“四季发财”。还有“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四季如春”等褒义词语, 以及在挑选楼房时的“金三银四” (意思是“三楼最好, 其次是四楼”) , 这些都是因为汉语民族讲究对称, 注重成双。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的民族对four极为崇拜, 认为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认为, four代表福音传教士, 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英语中的the four corners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是天涯海角、四面八方的意思。还有谚语: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意思是“人多眼亮, 人多智广”。

2.2“五”

在中国人心目中, “五”是和谐、优美的特征。“五”主要是以“五行”为范式的种种统括概念, 其他先哲的言语也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如《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周易·系辞传》写道:“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三十, 凡天下之数, 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段话说明古人认为一切数字都可以由天地之数衍生出来。总之, “五行”说是中国人的思想律, 它的影响遍及各个思想领域 (胡建华, 2003∶86) 。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 如“五湖四海”、“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五体投地”、“五脏六腑”等。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 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 即“小偷, 扒手”;five o’clock shadow表示“五点钟阴影”, 即早上刮掉, 到傍晚又长出来的胡子;the fifth column表示“第五纵队 (通敌的内奸) ”;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 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

而星期五则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有一种解释是, 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还有一种说法是, 据《圣经》记载,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星期五。所以,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黑奴“Friday”有了悲剧式的结局;有了“Black Friday” (耶稣受难日, 发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 因司祭牧师穿着黑色祭服而得名) 的说法。

2.3“六”

“六”在中国人眼中是“溜, 顺”的代名词。我们常说“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六路又称六合, 即前、后、左、右、上和下。《庄子·齐物论》称“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中国古代有崇尚“六”的习惯, 先秦时期有“六经”、“六艺”, 周代有兵书“六韬”, 世界有“六合”, 官制有“六部”, 中医有“六腑”等;赌博式的彩票有六合彩, 俗语有“六六大顺”。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渴望顺顺利利的愿望。

“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 还有许多缺点, 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 才能洗尽身上的罪恶。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习语即可了解:a sixes and sevens (七上八下, 乱七八糟;迷糊的) ;hit/knock sb.for six (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six to one (相差悬殊) ;six of the best (以藤鞭击六下———学校的一种惩罚手段) ;six penny (不值钱)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差不多)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五十步笑百步) 。还有谚语:“If you have done no ill the six days, you may play the seventh.” (好好干六天, 尽情玩一天。)

2.4“十三”

中国把“十三”看成一个吉祥的数字, 以前流行的“十三省”成为全国的同义语, 儒家经典有“十三经”, 孙子兵法计“十三篇”, 明皇陵通称为“十三陵”, 北京同仁堂的名药称“十三太保”, 佛教宝塔最高为十三层。在戏曲、曲艺界, 十三也是常见的。早是南宋时期的“南曲”, 共有“十三调”;评剧《花为媒》, 早年著名艺人月明珠“报花名”一折以演唱“十三月花名”最为精彩, 从正月唱到十三月。人们不禁要问:一年哪来的十三月?这里包括农历的闰月。

而“十三”在西方却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人们不喜欢在“十三”号出门或办事, 影剧院没有“十三”排和“十三”号座, 楼房没有“十三”层和“十三”号房, 学生在考场上拒绝坐十三号座位, 海员厌恶十三号启航。就连一桌就餐的人数达到十三个时, 人们也会认为这要倒霉, 会给他们带来厄运。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许多对外宾开放的旅馆不设十三层、不设十三号房的原因。

关于这一禁忌的原因, 众说纷纭。一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 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 耶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共进逾越节 (Passover) 那天最后的晚餐之后不久, 即被其第十三个弟子叛徒犹大因受了三十块银币而出卖,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犹大也因而成了叛徒的同义语。西方人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 所以他们大都十分忌讳“十三”这个不吉利的数字。有人还把这一禁忌追溯到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 因为他们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也是在十三日的星期五。

此外, 数字“十三”在西方, 尤其在英美成为头号大忌, 其原因也源于神话中的一个不祥传说。根据神话传说, 在一次天国款待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 原有十二位神在聚餐, 但席间却来了第十三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 给诸神带来了灾难, 使宴会上的众神之首奥丁之子———光神巴尔德丧生。此后众神就一撅不振。正是摄于神话的威力, 西方人忌讳数字“13”, 就像逃避瘟疫 (曹容, 2006∶103) 。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于汉英数字禁忌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字的禁忌绝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事实上, 数字禁忌的背后是中西文化的迥异。汉语中对于“四”的忌讳是因为其发音与“死”相似。而英语中对于“五、六和十三”的禁忌则是出于宗教和神话传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的不同所带来的思维方面的差异。汉语中的数字禁忌较少, 而且是出于发音的考虑, 这和汉语的拼写和发音体系是相关的。英语中的数字禁忌相对较多, 这主要是受基督教和希腊神话对其语言的影响。英语中的很多数字禁忌在汉语中并不存在, 而相反, 这些数字有些甚至是很受欢迎的。因此, 对于数字的禁忌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这对于扩大知识面、学习英语和进行跨文化交流都是十分必须和有用的。

参考文献

[1]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01-104.

[2]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85-89.

[3]王秉欣.语言与翻译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4]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英汉数字翻译策略探析 篇2

众所周知, 数字本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数学符号。但同时, 在日常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之中, 数字还广泛应用于许多习语之中, 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表示方法的差异, 导致了它们在数字的表达和使用方面也会产生不同, 并且这种差异会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从英汉数字的翻译方法入手, 略作一番探讨, 希冀给翻译爱好者提供一点借鉴。

数字翻译的方法

数字的表达含义总体而言, 可分为实指和虚指两种。实指是指数字用于表示实际而又准确的数量, 表示具体的数字意思。对于表示实指的数字我们应当把它作为具体数字来看待, 翻译时应如实反映原文中所提到的具体数字, 以便保留原文中的基本内涵。虚指是指就数字本身的意义来讲, 表示的不是具体数目, 而是别有一番含义或者内涵。表示泛指意义的数词, 翻译时不能将它们看作具体数字, 因为它们表示的是虚指。如忽略数字的虚指含义, 一味对其进行直译, 就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甚至贻笑大方。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翻译当中一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也称“实译”。这时要充分发挥数字的表示实指的功能, 直接翻译过来即可。

如:…trying to better it, I’ve worsened it a hundred times, …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译文:我本想把一桩坏事变成好事, 结果反而弄糟了一百倍。 (张友松等译)

其中, 数词“a hundred”在本句子当中直接翻译出来即可, 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 汉语表达也非常合适地道。

2. 借用法

由于英汉两民族的表达和生活用语习惯不同, 在使用数词时表达某些概念时, 所用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但是有时候, 一种语言使用了带数词的表达方式, 而另一种语言表达则不同, 正是由于这种差别, 翻译数字时尽量按照译入语的习惯用法译出即可, 可称之为“入乡随俗”。例如:

柳嫂子有八个头, 也不敢得罪姑娘。 (《红楼梦》)

Even if Mrs.Liu had nine lives she’d never dare offend you. (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此句中, 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用“had nine lives”就是考虑到英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借用了英语中的这一个成语表示汉语的意思, 表达非常的准确和地道, 方便了读者阅读, 领略英语魅力的同时, 还可以体味汉语的意思。

3. 意译法

所谓意译, 也就是说有的数字无法直译。有的虽可直译, 但是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甚至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这时就需要牺牲形式上的特点, 结合上下文内容和译入语表达习惯, 采用意译法, 略作改变和修改, 翻出其中数字的本质内涵。如, 莎士比亚名剧Hamlet中的Hamlet对王后评价他篡位的叔父中的一句话:

A slave that is not twentieth part of the tithe of your precedent lord…

一个不及你先夫千百分之一的奴才 (卞之琳译)

译者抛开原有数字, 换用了符合汉语习惯的“千百分之一”, 不仅没有歪曲原文意思, 而且译文地道, 读者更容易理解。因为在英文中“twenty”是虚指, 而非实指, 只是表示分量小而已;另外, 汉语中没有用“二百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做虚数表示模糊语义的习惯用法。

4. 省略法

翻译时有时可以直接省略数词。例如, 文学作品中许多数词表示的是模糊意义而非具体意思, 这类数词不必照译, 只需意译即可, 如果翻译出来, 反而有错译之可能。如李白的《秋浦歌》诗中有“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的句子。Giles将其译为:

My whitening hair would make a long, long rope,

Yet could not fathem all my depth of woe;…

译文根据英美人的修辞习惯, 将白发比作测量愁河深浅的长长绳索, 虽然没用“三千丈”这一意象, 却也表达了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效果, 虽省略了数字, 但是意思还是表达了出来。

总之, 数字的翻译方法不一而足, 具体的翻译方法还是涉及到文化的许多方面, 应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彰显语言的魅力。

结 语

英语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不仅仅是上面罗列的几种, 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关键是再现原文的真正含义, 达到传达意思的效果, 切不可由于数字问题导致译文令读者费解。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翻译并非易事,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都要充分估计到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把握两种语言数字的民族色彩, 切忌死板硬套, 应根据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灵活的翻译。

摘要:数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英汉数字基本功能的简介, 来探讨英汉语言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数字,翻译方法,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1.

[2]崔一萍.英语数字的翻译[J].外语研究, 2006.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异同之比较 篇3

语言的应用应该力求准确,尽量避免含混,但准确的语言有时并不能准确表达人们的意图。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模糊性在语言的各个方面,例如,语音、语意、语法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模糊性究竟指什么,仍存在着分歧。模糊性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正如赵元任所说:事实上,模糊性它本身就相当模糊。而对于现在尚无统一的模糊性的根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客观事物其本身是模糊的;第二类观点认为模糊性是由于语言的有限性和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模糊反映所引起的;第三类观点认为模糊性不仅仅是由主观事物(人类)、客观事物以及语言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三者共同决定的。对比这几种观点,观点三更全面地考虑了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的模糊性其实也是一种精确性。正如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琼斯所说:“我们大家 (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 ,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和难以下定义的术语,但仍能相互理解。”罗素在认为:“模糊失之准确是大错特错的。模糊的观念因其有更多的事实能够加以佐证,较之精确的观点,就更有可能正确无误。”作为语言学中的一对矛盾,模糊和精确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正是在利用模糊语词打制精确无误之地。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有着和精确语言一样甚至更好的表达效果。数字通常是用来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但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尤其在习语和文学作品中,精确的数字其语言也可表达模糊的概念。

二、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比较

正是因为模糊语言的特别的表达效果,在日常生产生活,或是日常交际,或是文学用语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都非常广泛且重要。凡事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而言语交际的实践也表明,人们的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用过程,受不同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情感等因素制约。在某些不愿、不必或不能使用精确语言的交际环境中,若一味追求用定量或定性的语言来表达,往往达不到理想的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使语言枯燥、生硬,影响交际的进行。

1.“三”在英汉语义中异同比较

汉语数字中的“三”在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中常具有模糊语义,数字的意义几乎都是虚义,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去整体把握。比如“三生有幸”“三令五申”“三思而后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白居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里的三都是指次数或人数的多,而不是指具体的“三”这个数。“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虚指大概的时间段,而实指世事多变。“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的“三”也是指要多看多读多背唐诗。又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 short separation seems like a very long one。这里的“三”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时间的长度,从汉译英的翻译中,也能清晰的反映这一点,并没有把“三秋”译为“Three years”,而是译为了“a very long on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这里的“三”指代人数的多,所以翻译的时候也把“三”译为了the masses(大众)。而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三人知,天下晓—Where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这与汉语“三”的模糊语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七”在英汉语义中异同比较

在汉语和英语中,“七”都可以指多数。比如汉语中的“七年之痒”是指很多年,并不是指具体的“七”这个数字。“堂堂七尺男儿”中的“七”是指人高,并不是指具体“七尺”。而英文“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ll find a use of it”中的“seven years”不能译为“东西放七年,总会有用的”,而应该译为“东西放着,总会有用的”。

3.“九”在英汉语义中异同比较

汉语中的“九”常用来形容“多”。比如“九死一生”中的“九”是形容多次,而“十拿九稳”中的“九”也是指几率高。《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九天”表示的是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因为古人认为天有九层,而“九天”就是天的最高层,指距离相当的远。这样的表达,展示了瀑布的汹涌澎湃,气势惊人魂魄。而英语中,“九”用来形容“多”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句子。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这里的“九”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说明猫的生命力很顽强。

4. 相邻数字传递模糊含义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的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Seven or eight stars at the horizon.Two or three drops of rain before the hill. (杨宪益、戴乃迭译) 本身是表示精确含义的数字,在相邻并列使用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模糊含义。而直译的英文翻译,也能很好地体现英文,亦具体现了相邻数字传递模糊含义这样特点。再如:“一望两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无名诗,巧妙地运用了相邻数字传递的模糊含义,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乡村风景图。

5. 汉语中的“十”“百”“千”“万”与英语中的“hundred”“thousand”“million”比较

在汉语中, “十”“百”“千”“万”常指很多, 如“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千篇一律”“万无一失”“千军万马”“万水千山”“万紫千红”“千变万化”都指次数的多。而英文中则很少用“万”, 这是因为英文的“万”要用“ten thousand”来表示, “万”不是英语的基本计数单位。比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英文翻译就应该尊重西方的文化传统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英语中整数同样具有夸张、比喻等修辞功效,可以表达模糊概念。但由于风俗习惯、心理特征、文化差异,这些与中文的数字用法不尽相同。在一部著名的电影Forrest Gump的前几分钟的播放中,你能听到这样一段话:Forrest:Hello.My name's Forrest.Forrest Gump.You wanna chocolate.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y mama always said“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这里“a million and a half”是指很多,这是美国人夸张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相当广泛。中文中我们也会夸张,但用的数字通常会小些。比如我们说:“都告诉你几百遍了你还记不住。翻成英文就是"I have told you a million times”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使用的“百”在美国人嘴里就变成了million。所以百里挑一就变成了one in a million。在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我们还能听到另外的一段话中的“a million years”是指很多年,而不可能是真正的一百万年。Forrest:…I was so good that some years later, the army decide that I should be on the All-American Ping Pong Team.I was the first American to visit the land of China in like a million years or something like that.Somebody said would peace is in our hands.But all I did was play ping pong.When I got home, I was a nationalcelebrity.Famous even than Captain kangaroo.

三、结束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的模糊语义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抒发感情,表达观点,但由于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英汉语数字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虽有共通处,亦存在着一定差异,鉴于文化因素造成的中西方的数字观,以及汉语和英语中数字习语的特点及差异,这就要求在学习,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数字时,不能局限于数字本身的数值。

摘要:数字通常是用来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 但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性,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 尤其在习语和文学作品中, 精确的数字也可表达模糊的概念。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英汉语中的数字模糊语义, 探讨数字模糊语义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

关键词:英汉,数字,模糊语义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2.

[2]汪榕培.数字式略语的汉英对比研究[C].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李瑞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 篇4

关键词:数字,文化内涵,翻译

1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汉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数字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成双成对”,出自《儿女英雄传》:“讲到姐姐今日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不请得是成双成对的媒妁,余外更多着一位月下老人。”多指情侣或夫妻配成一对,现也指好事成双,可见数字“2”是被崇尚的。中国人偏爱数字“六”,词语“六六大顺”形容万事顺心如意。还有数字“十”,“十全十美”饱含积极的情绪。9与“长长久久”的“久”同音。当然,许多数字的文化内涵是因为谐音现象产生的。例如数字“三”与“散”谐音,寓意“分离”。数字“四”与“死”谐音,意味着死亡,在中国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人们尽量避免选用“四”作为车牌号或电话号。中国人喜欢数字“八”,广东人说“八”时,发音和“发”相同,因此他们特别喜欢“八”,寓意发财,财运滚滚。数字“八”便随处可见,电话号、车牌号、门牌号都偏爱“八”。

古希腊人认为数字及其倍数具有一定神秘意义。从远古时期,1到13的数字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在西方文化中,数字“3和13”是一种禁忌。例如,短语“bad comes in three”,通常形容不好的事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另一种迷信是说,如果同一根火柴可以点燃三根香烟,坏运气会降临在最后一个被点燃香烟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眼中,数字“十三”是头号禁忌,这也有其文化渊源。有一种普遍看法:在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他的12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犹大,出卖了耶稣,耶稣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西方人对这个数字避之惟恐不及。在宴会上,不能有13个人同桌,不能上13道菜;酒店或住宅避免使用编号13;飞机、火车、剧场等无第13排、13座。如果13号恰逢星期五,许多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有人不敢换床罩,不敢工作,不敢实施任何计划1。

2 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2.1 直译

直译是指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引申。直译法可以保留原文形象,但应保证不会引起歧义。例如:“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举两得”:gain two advantages by a single move。

2.2 意译

英汉数字使用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如果照搬字面意思,可能引起目标语读者的误解,甚至不知所云,因此,意译有时是必要的。例如词语:三心二意:hesitant;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九死一生:near escape;十全十美perfect;七上八下:be agitated;三伏:hottest days in the year;千载难逢:very rare。短句:

①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2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minds are better than one2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n iceberg is not formed in one month2

2.3 其他方法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差异。译者应通过具体语境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如加注、释义、替代等。在翻译时添加注释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添加注释容易理解并引起读者联想。例如,“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或者“the Ming Tombs”就是指“十三陵”,在英文中却找不到十三。遗漏十三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误解,因为明代有十六位皇帝,如果被翻译为“the Ming Tombs”,外国人可能认为明代十六位皇帝都被埋葬在那里,甚至他们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位。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西方文化中,十三是禁忌。翻译时如果把十三和帝王陵墓放一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省略数字十三也是可以的,同时,如果能加注解释明墓就更好了。

3 结语

英汉语属不同语系,中西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受不同语言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数字有不同理解。数字习语往往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达到高质量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喻中春,张扬.商务谈判禁忌大观[M],地震出版社,1993:81.

英汉数字的模糊性与翻译 篇5

语言的应用应该力求准确清晰, 尽量避免含混, 但纷繁的世间有许多复杂性和模糊性, 因此, 作为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语言也就带有模糊性和含概性, 并且, 与人工语言 (如计算机程序语言) 相比, 自然语言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模糊性。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起源于1965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机工程学和电子研究实验室教授查德 (L.A.Zadeh) 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模糊集》 (Fuzzy Sets) 的文章。文中最早提出了“模糊” (fuzzy) 的概念, 首次将“模糊集合”的概念引入了数学领域[1]。由此还发展出模糊数学 (包括模糊代数、模糊几何、模糊拓扑学、模糊统计学) 、模糊逻辑、模糊聚类法, 并已广泛运用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语言的模糊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语言的模糊性大量存在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 但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词的模糊语义。因为只有词是表示概念的, 也只有概念的外延才可能存在界限不确定的模糊问题,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离不开语言的模糊性。正如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 (S.Mallarme) 所说,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你那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2]。1965年“模糊”理论的提出, 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为语言科学的研究, 同时也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3]。

2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背景

数字是语言学科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赋予数字更深层次的意义, 以便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观点, 抒发我们的感情,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文化, 或数字的修辞功能。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 虽有共同的规律, 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4]。

因此, 英汉数字的翻译一定不能局限于数字本身的数值, 而重在译出其寓意、译出其形象、译出其语势、译出其韵味。鉴于此, 英汉数字模糊性语义的翻译应遵循三个原则:文化背景、习惯背景和语境背景。

2.1 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数字当然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数字模糊性是历史上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英汉民族文化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遵循文化背景。如:

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是半斤八两?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If popularization remains all the same level for ever...will not the educators and those being educated be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句中“半斤八两”是中国人的说法, 根据以前的旧衡制, 一斤是十六两, “半斤八两”是指彼此一样, 不分上下:译成英语时, 则必须转换成英语读者熟悉的相应成语“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因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衡制是十二进位制。

2.2 习惯背景

英汉语言中含有模糊数字的表达是人们长期使用有定式的语句, 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翻译时不能强求数字的字面对等, 而应以习惯为原则, 注意用词通俗, 遵循通俗性原则。比如, 从模糊数字的使用频率上来看, 汉语中的“十”、“千”、“万”用的很多, 英语中“ten”、“hundred”、“thousand”、“million”极为常用。但汉语中的“万”这个词在英语中就用的很少, 主要原因就是在英语中没有“万”这个单词, 他用的是“ten thousand”, 这样在语言习惯上就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极为不方便, 这就是长期以来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 产生的通俗习惯, 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英汉数字在这些方面的差别。

2.3 语境背景

汉语中数字与其他词组合成短语时, 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意义, 这种形象内涵丰富, 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有的源于典故, 有的出自宗教, 有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字的模糊语义有助于短语更为生动, 更为鲜明, 如汉语中的“七嘴八舌”“千军万马”“万水千山”等。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说;“词本身仅仅是一个工具, 它的意义在自身之外的地方。”[5]因此, 英译时应超越数字的实指语义而悉心捕捉它与其他词结合后所产生的形象含义, 根据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 或保留形象, 或转换成译语中人们熟悉的形象, 选择恰当词语译出其寓意, 如:

(1) ——咱那面红旗呢?

——叫吴淑兰掂啦!……

哪个吴淑兰?敢情是有三头六臂?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What happened to our red flag?

——Wu Shulan has captured it.……

——What Wu Shulan? Don't tell me she has three heads and six arms!

例句中“三头六臂”直译为英语的“three heads and six arms”, 有利于产生鲜明的形象感。

(2)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例句中, 汉英数字一一对应, 但汉语的“和尚”转换成英语的“boy”, 这种形象的转换有利于英美读者的理解, 因为中国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 “和尚”是人们熟悉的形象, 而西方人大多信基督教, 对“和尚”的形象比较陌生, 通过转换形象, 有利于英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3 模糊数字的翻译方法

根据以上原则, 结合语境、修饰形式和文体风格等语言特点,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可灵活运用以下的翻译方法:

3.1 直译

直译就是完全保留原句数字的数值的翻译方法。其实不管是遵从哪个原则, 在英汉语言中肯定对数字的模糊性和修辞功能的理解有相通之处。因为语言作为表达现实的一种方式, 肯定会采用夸张、比喻、通俗等一些更加传神的方法, 那么就会共同地去对数字进行想象。如: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When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英汉两种语言对“三”这个数字的理解。都有着“众多, 泛指群体”的寓意在里面。所以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 了解数字本身的意义, 其实更多是要对英汉双方文化的了解。只有对文化背景和文学的意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才能在翻译中达到统一和一致。

3.2 改译

改译就是根据使用数字的习惯变动数字进行翻译以符合译语的表达。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英汉语言中的习惯和具体语言的语境了。特别是在文学作品当中, 因为对语境、对寓意、对韵味这些因素都有很严格的要求的, 就更要对互译过来的意境一致统一了。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这个例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数字的数值进行了改变。一是一首很有名的韵律诗, 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 韵律诗有很严格的工整对仗, 结构是相当的严谨和工整的。那么如果直译的话, 那么在“万”这个数字上就会对结构产生很大变化及不对整, 那么对韵律诗的翻译本身就有了很大的偏差了。经过这个小小的改动, 这使得译文达到了结构和意境相互结合。

3.3 意译

意译就是在译文中舍弃原文数字, 按照深层含义翻译。模糊数字的使用, 大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特定语言表达习惯, 因此在有些情况下, 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 如果照搬直译,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则要么使译语语句不通、语义不明, 要么是读者难于理解。

(1)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Make still further progress.

(2) What is it? What hurts you?

My eyes. They're hurting like sixty.

怎么啦?你什么地方疼?

我的眼睛, 疼的很厉害。

4 结束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少数字的使用, 而且相当一部分是运用数字来表达一种模糊的概念。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鉴别由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中西方不同的数字文化观, 以及汉语和英语中数词习语的特点及差异, 要准确无误的加以翻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既保持原文原貌, 语义贴切, 又通畅赋有文采。

参考文献

[1]L.A.Zadeh.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 (8) :338-353.

[2]S.Mallarme.马拉美诗选[M].葛雷, 梁栋, 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与翻译 篇6

习语包括成语 (set phrases) 、俗语 (common sayings) 、谚语 (proverbs) 、惯用语 (idiomatic phrases) 、俚语 (slang) 、歇后语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和典故 (allusion) 等。英汉习语是英汉两种民族语言中的瑰宝, 也是两种民族文化的结晶。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习语, 是指由基数词和序数词构成的习语。对于英汉两个民族而言, 数字习语有其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准确运用数字习语, 可以表现出它的文化内涵,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本文从英汉数字习语入手探讨其中蕴含的数字文化及其恰当的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数字习语与数字文化内涵

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外, 还广泛应用于习语或词组中, 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 使语言生辉添色, 达到言简意赅, 渲染气氛的效果。下面就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不同文化内涵。

1、“三”与“七”

1.1“三”

“三”这个数字在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偏爱。被视为神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古西方文化将世界看到是大地、海洋、天空三者合成的一体;在哲学上认为, 人体有三重性:肉体、心灵与精神;在基督教中有三大美德:忠诚、希望、仁爱等。所有这些都赋予“三”这个数字以崇高和美好的感情色彩, 使其得以在文化中处于被宠爱的地位。

在中国, “三”的位置则更为突出。与“三”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与文化随处可见, 难以尽数。“三生有幸”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 “三生”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孔子曾有过“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以形容时间之长久。《论语》中更有我们所熟悉的语句, 如“三人行, 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在民间俗语中, 也有语如“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说法。可见, 在这一点上, 中西方是相似的。

1.2“七”

“七”是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 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 七种文理学问, 七次圣餐, 人生有七个时期, 七种天罪。这是因为它与神圣有关。《圣经》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也体现了“七”的神秘与普遍, 如上帝在六天中创造了天地万物及人, 到第七天, 上帝休息;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 七件悲哀的事。英语中带“s e v e n”的习语也很多。如K e e 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 (东西保存时间长, 终会派上好用场)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 (极其快乐) 。“七”被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信奉为幸运的数字。

不过, “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常常忌讳的数字。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 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在我国某些地区, 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 绝对禁止嫁聚。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数带有贬义。如: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七零八落等。

2、“六”与“九”

2.1“六”

“六”是一个时空谐和数, 我们常说“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六路又称六合, 即前、后、左、右、上、下, 亦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 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 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 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在选择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这样的数字, 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在英语中“six”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 人们视“六”为大凶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hit/knock for six (彻底打败, 完全挫败) 、six of the best (一顿痛打——以藤鞭击六下, 学校对顽童的一种惩罚手段) 等等。

2.2“九”

“九”是在1~10的数字里最大的阳数, 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处, 由此演化出神圣之意, 享有独特的尊贵位置。汉语中与“九”有关的习语也较多, 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一言九鼎”等。在汉语中, “九”与“久”同音, 因而“九”又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 他们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 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 常借用“九”来象征他们的统治地久天长, 万世不变。这一点在中国帝王的宫殿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甚至版图分九州, 以形容疆土之辽阔无垠。在民间, 人们也有选择含有两个“九”的日期作为喜日的习俗, “九”和“九”连在一起在读音上与“久久”谐音, 寓含“天长地久”之意。

英语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 但同样也可表示“多”, “深”。如: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 (打扮得绝顶漂亮) , 其中“t o t h e nines”意为“完美的, 十全十美的”;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 ;on cloud nine (非常高兴, 得意洋洋) 等。

3、“四”与“十三”

数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数字禁忌。对某些数字或日期的崇信和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现象。

3.1“四”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 究其原因是它与不吉利的“死”字谐音。由于这个禁忌习俗, 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在汉语习语中, 数字“四”常与“三”在一起, 常有贬义。如“不三不四”, “横三竖四”。然而,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

3.2“十三”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里, “十三”是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相传与基督 (Jasus Christ) 蒙难有关。人们在很多场合都避讳这一数字。如就餐时一桌不坐1 3人;不能上1 3道菜;门牌、楼层, 影院座椅等编号均无13;13日是许多西方人所憎恶的日子。人们对数字“十三”的忌讳甚至达到了恐惧和非理性的程度。

然而中国的老百姓却对“十三”情有独钟。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 统称“十三陵”。

三、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张培基先生认为, 汉语习语翻译有十三种方法, 其中主要的有三种:直译法, 同义习语借用法和意译法。本人认为, 这三种方法也适用于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1、直译法

首先, 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表层和引申含义, 在不影响译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 翻译时完全可以保留原语数字直译。例如: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s.

及时一针省得过后九针。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

2、同义习语借用法

在深入理解英汉数词习语的喻指含义和对应关系;在无损原文含义并与原文的语境不发生矛盾的条件下, 翻译时需要变动数字, 以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He apologized because his wife was away and the house was at sixes and sevens.

他道歉说, 因妻子不在, 家里乱七八糟的。

Jurgis was a young giant, broad of back, full of vigor, a workingman in a thousand.

尤格斯, 身材魁伟, 肩宽背阔, 年轻力壮, 干起活来, 真是百里挑一的能人。

3、意译法

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表达习惯的差异, 如照搬直译, 会使译语读者难于理解或译文语句不顺, 语义不明, 此时, 要采用意译来翻译。例如:

Where was I yesterday?I think I’d better take the Fifth.

你问我昨天在哪里吗?我认为根据宪法修正案第五条, 没有解释的必要。

“plead/take the Fifth”的含义是指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所规定的拒绝申辩和解释的权利。

Whe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as critical, the doctor stayed with her for days and had only forty winks in the daytime.

她病情危急时, 那位大夫好几天一直守护着她, 只是在白天打个盹儿。“forty winks”字面含义为“眨四十下眼皮”, 引申为“b r i e f n a p”即“打个盹儿, 小睡片刻”之意。

Dont worry, 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do it.

不必发愁, 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做的。

英语习语“a thousand and one w a y”, 其字面含义为“一千零一个办法”, 但这里并非是实指, 而是虚指, 意为“许许多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浸透在文化语境中才能存在。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不单是个语言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 它与文化因素, 背景知识有着重大关系, 受着它们的影响和制约。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四、结束语

在英汉习语中, 数字的应用极为普遍, 它们内含丰富的社会和文化知识, 不能被视为一般的数目词, 不能简单地按字面对等进行英汉互译。在中西文化中, 各有自己喜爱和禁忌的数字, 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也有差异。尤其是汉语习语中许多数字的内涵远非英语文化所能表达的。究其原因, 有各自文化中宗教、神话传说的影响, 也有各民族所处的地域、发展历史、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此, 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英汉数字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和共性, 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发挥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平.英汉修辞手段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安德,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英汉数字 篇7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与数字有关的俗语。顾名思义, 数字俗语是指其他词语与基数词或序数词搭配而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英语中的数字俗语很多来自习语, 而汉语中的数字俗语大部分来自一些数字词组和数字词语的习惯表达, 如成语、谚语、俗语以及歇后语等。这些数字俗语与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发展、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息息相关。

1 从认知角度探讨英汉数字俗语的异同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 同认知一样, 语言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认知是语言的前提。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同时, 人类语言的发展受制于认知发展。不同民族的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宗教信仰、自身体验等。因此, 不同民族的人必然存在认知能力的差异, 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形式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反之, 他们也会用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达同一意义。

1.1认知对等

由于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及社会发展存在共性, 使得不同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存在共识, 人类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 不同民族的人生理结构基本相同, 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也基本相似。因此, 不同民族的人的认知能力相似, 语言中存在很多认知对等的表达。英汉数字俗语有时会选择同样的数字表达同一事物或同一意义。

汉语成语中的“一箭双雕”最初是被人们用来表达一支箭射到了两只雕, 而随着人们经验的累积, “雕”逐渐引申为“其他鸟类、甚至是其他动物”。“一箭双雕”现在可泛指各种人类活动, 意为“一举两得”。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字面意思是说“一石二鸟”, 引申义为“一举两得”, 与“一箭双雕”意义基本相同。“半斤八两”一词语源自于古代的买卖交易市场, 在中国古代, 一斤为十六两, 八两即半斤, 意为“重量相等”, 引申义为“势均力敌”。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六差不多) 。

英文中有a cat has nine lives, 形容一个人“ 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也有类似“猫有九命”这种说法。中国和英国均地处北半球, 季节更迭相同, 到了夏季燕子纷纷迁徙回来, 这一自然现象符合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心理, 因此,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和“一燕不成夏”意义基本相同。这些表明两个民族的认知是有共同点的。

1.2 认知偏移

认知偏移指的是英汉两个数字俗语数字不同, 但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英汉两个民族使用不同的数字俗语表达相同的意义。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 语言源于人类认知对客观世界进行组织、加工的结果, 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外部生存环境相互的作用。语言表达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背景等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存在大量数字俗语意义相同, 但使用的数字不尽相同。

英语中, at sixes and sevens意指“混乱、没有头绪”的意思, 对应的中国数字俗语为“乱七八糟”;one over the eight. 是指如果一个人喝8 品脱的啤酒不会醉, 但超过这个限度就有些醉了。因此, 该习语语用含义就是“多喝了一杯”或“有三分醉意”。中英文数字俗语数字并不等同, 但却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在汉语中, 人们习惯使用“三五成群”来表示“一些人, 几个人”, 而英语却使用“in threes and fours”来表示类似的概念。数字虽不同, 但意义相同。

1.3 认知缺失

英汉两个民族必然存在不同的认知体验, 导致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当英汉两个民族中缺乏相同的认知对等或认知偏移, 就会造成认知缺失。

中国人常用“岁寒三友” (松、竹、梅) 表达“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三座大山”比喻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剥削和压迫。西方人很难从字面理解这些词语的引申喻义。同样, 中国人也很难理解英语中的“the upper ten”和“the four hundred”指的是“贵族名流和社会精英”, 这些数字俗语超越了这些词语本身的含义, 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Three sheets in the wind本为航海用语, 其中sheet为“帆脚索”。Both sheets in (或to) the wind表示两条帆脚索松脱了, 这时船只会颠簸得很厉害。后来, 人们用这个短语表示“大醉”。 而汉语中的“过五关斩六将”、“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和英语中的“forty-niners”等数字俗语都与英汉两种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文化烙印。

2 结束语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 俗语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数字俗语则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从认知角度来看, 英汉数字俗语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 也有差异, 反映了不同民族认知能力的差异。人类相同的生理机制导致不同民族必然存在共通的认知结构, 从而导致了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数字俗语。但不同民族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也影响着人类的认知方式, 导致英汉数字俗语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 语言学习者要从认知角度出发,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递蕴含在语言中文化信息, 完成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 199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李健林.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杭州师专学报, 2002 (4) :34-37.

[4]黄成夫.英汉数词习语的文化习俗及其修辞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5) :138-140.

上一篇:自由呼吸下一篇:使用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