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

2024-09-21

英汉被动句(通用10篇)

英汉被动句 篇1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中的被动句在两种语言中都是重要的句式。王还 (1990:439) 利用英汉语小说对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和汉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粗略统计。根据这个统计, 在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开头前30页有135个被动句, 在莫恩姆的《人性的枷锁》前40页中有115个被动句, 两本小说的70页平均下来, 大约每页3—4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老舍用“被”字句是用得比较多的, 他的《骆驼祥子》共211页, 其中“被”字句近100句, 平均2—3页1句。从这个统计来看,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比汉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在英语科技文章中, 被动语态使用得更为广泛。陈定安 (1998:145) 提到, 根据国外语言学家的统计, 在英语理工类教科书的限定动词中, 至少有1/3用的是被动语态。他进一步指出科技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的原因是:一, 科技作品注重客观事实, 而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少了许多主观色彩;二, 被动结构突出主要论证, 说明对象, 引人注目;三, 很多情况下被动结构比主动结构更简短。其实包括科技文体的英语正式文体在写作中采用被动语态的情况很多。而汉语中被动句用得少, 其一因为“被”这个字常常对动作承受者有不利影响的动作连用, 其二因为许多具有被动含义的句子可以用主动形式来表达。

汉语的“被”字式与英语的“被动式”有相同之处, 一般情况下可以互译, 但二者并不完全对等。英语中的许多“被动”句不能用汉语的“被”字式来表达。在英语里, 常常有使用英语的主动句表达被动含义的做法, 而在汉语里, 也常常使用主动句表达被动含义。因此在进行英语与汉语的“被动”方面的比较时, 不仅要对两种语言的被动句进行比较, 而且要分析英汉语表达被动含义的其他形式。下面, 就英语与汉语被动含义的各种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二、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含义的基本句型

1. 英语表达被动含义的基本句型。

(1) 受事者N+Be+V-en分词+by+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是英语中表达被动含义的主要形式, 这种被动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在英语里, 动词实施了被动化, 受事者被提升到主语的位置而生成了英语的被动句式。此外, 凡是不需提到施事者、不愿提到施事者、无法知道施事者、或是为了便于上下文衔接等情况下, 一般都会采用没有施事者出现的被动句。e.g.He was murdered by Tom.

(2) 受事者N+其他助词 (get/become) +V-en分词 (+介词+施事者) :这一结构要表达的是一种动态, 即表达某一主语既是事件中受动作影响的客体, 又是动作的控制者, 所以用其他助动词来代替Be动词以保持语言的同构性。

1) “get/become+V-en分词”:一般指动作的结果而非动作本身, 常含有最后终于突然发生、不期而遇等意义。e.g.My watch got broken while I was playing basketball.

2) “get/become+V-en分词”:可以表示状态的渐变, 强调动作过程。e.g.The more I hear, the more I get troubled.

2. 汉语作为一种语义型语言, 是没有形态变化的。

汉语在表达被动含义的语法关系时保留着许多词汇化手段, 如虚词, “被”就是汉语虚词中重要的一员。凡是有形式标志词“被、受、挨、遭、由、给、叫、加以、予以、得到、受到、遭到、蒙受、为……所、被……所、是……的、在……中”等的句子被称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受事N+“被” (受、挨) +动词。如:“她被抓走了”;“他受到老师的表扬”。

三、英语、汉语表达被动含义的各种非被动形式

1. 英语表达被动含义的非被动形式。

(1) 主动语态形式的动词

1) 被动性动词:被动性动词的主语通常都是物, 这类动词在句中表达被动概念 (即主语是动作的受者, 如text是reads承受者, the book是sell的受者等) 。e.g.The full text reads as follows.

2) 被动反身动词:用反身代词作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反身代词。在形式上反身动词用主动语态 (因为没有使用be+P.P) , 但从语义上讲, 因主语的主体既是动作的行为者也是动作的接收者, 所以与被动语态的概念有相似之处。e.g.Little Albert is only four, but he can feed himself and dress himself.

3) 表达被动概念的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在形式上是主动的, 但在语义上有时可以表达被动概念。英语中有不少既可以作不及物动词, 用被动形式表达被动概念, 也可以作不及物动词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概念。e.g.Her cap blew (=was blown) off.

(2) 不定式的主动语态表达被动意义

1) be+inf.:e.g.I am to blame.

2) there be+ (pro) n+inf.这种结构中, 不定式也是作名/代词的后置修饰语。当不定式和名/代词是动宾关系时, 不定式可用被动语态, 也可用主动语态, 通常意义不变。e.g.There is a lot of work to do (=to be done) .

3) be+adj.+inf.这种结构中不定式作状语, 修饰前面的谓语形容词。句子的主语通常是不定式的逻辑宾语。这种不定式通常用主动式表被动意义。e.g.This apple is not hot to eat.

(3) 动名词的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动名词在need, want, require, deserve, bear等动词后作宾语时, 和在动词短语be in need of, be worth以及介词past, beyond后面, 常表示被动意义。e.g.My watch needs repairing.

(4) 表示被动意义的形容词有两种类型

1) 以-able, -ible结尾的形容词多来自及物动词, 表所修饰或表述的名词承受某一动作。e.g.The tall tree is visible from a distance.

2) 是作形容词用的及物动词的-ed分词, 表示所修饰或表述的名词承受某一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或状况具有被动意义。e.g.The injured man was his father.

(5) 副词:表示被动意义的副词也有两种类型。

1) 是由以-able, -ible结尾的形容词派生的副词, e.g.eatable, visible, presumably, 等。e.g.The food is eatable.

2) 由Vt的-ed分词派生的副词, 如allegedly, undoubtedly等。e.g.The fire, reportedly (=it is reported) , has caused a tall of 15 lives.

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是英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主要形式。但如前所述的表达被动意义的非被动形式说明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不是以句法结构为依据的, 而是以语义为主要依据的。

2. 汉语表达被动意义的非被动形式。

汉语中除了带有“被动”其他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以外, 还有无“被”字或其他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采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陈定安 (第147页) 称其为“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式”。无论是理论文字还是文学语言、日常对话, 这种句式俯拾皆是。

(1) N (无生命) 受事+V:如:“你要的那本书买了”;“粮食生产必须抓得很紧很紧”。

(2) N (有生命) 受事+V:如:“鸡杀了”;“小偷抓住了”。

四、结语

综上, 英语的被动意义的形式和汉语被动意义的形式都可以分成两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式 (表达被动含义的主动形式) 。下面从英汉语的性质来对比英汉语被动句。

1.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有形态变化 (包括格的变化

等) , 所以在表被动意义时, 不需要区分受事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 也无需区分受事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是有标关联还是无标关联。汉语作为一种语义型语言, 是没有形态变化的, 一些被动关系要靠虚词即引出施动者的被动介词来表示如“被”、“让”、“叫”、“给”、“由”等 (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句子除外)

2. 英语对被动意义采用的语法手段包括变换语序、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

汉语对表达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手段主要是变化语序, 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虚词。

3. 英语是形态丰富的语言, 词的内部形态变化繁多, 其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靠词的内部标记来体现。

汉语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因其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 不能靠词的内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多数情况下靠词与词之间的逻辑事理, 靠思辨去理解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无标记的被动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

语法学家Jespersen (1924:78) 曾中肯地指出:“语言的一个优点, 就是它的灵活性 (flexibility) 。”语言的各种可能形式, 给人们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表达手段, 丰富了语言的内容, 使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交际活动。英汉语表达被动意义的多种形式, 其实用意义是很大的。根据不同的上下文、不同的实际场合和传达信息的不同, 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对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 通顺地进行汉译英、英译汉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Jesperson, 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Allen&Unwin, 1924:78.

[2]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英汉被动句 篇2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教学的目标:

1、掌握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相关知识。

2、探析解题的基式本规律及其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探析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定义

以主动者为陈述对象的句子,叫主动句;以被动者为陈述对象的句子,叫被动句。用“把”字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放在动词前的句子,为“把”字句(实属主动句)

二、将主动句变为被动句适用于两种情况.1.强调意念上的“受事者”(动词涉及的对象),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 例如:许多屋顶被冰雹打烂。许多物资被洪水冲走。(分别强调“许多屋顶”和“许多物资”)

2、保持主语的一致,使句子表意更清晰,使句式更整齐。

例如:战争开始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在前线,后来德寇又杀死了他的母亲;他的祖母和妹妹是饿死的。

第一个分句主语是“他的父亲”,第二个分句主语是“德寇”,第三个分句主语是“祖母和妹妹”。将第二个分句改成被动句(他的母亲被德冠杀死了),让“他的母亲”作主语,全句的主语就一致了。

三、其余类型

被动句:讲师范可同的一生被毒品毁掉了。

(强调重点是受事主语)把字句:毒品把讲师范可同的一生毁掉了。

(强调重点是动词谓语)否定句:毒品不是没有毁掉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强调事实的存在)不同句式,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可表达效果有差异。孰优孰劣,要看需要和语言环境。

四、习题讲解:

“我们打败了大连队。”变换句式为:

1.主动句:我们把大连队打败了。2.被动句.大连队被我们打败了。3.反问句:难道我们不是把大连队打败了吗? 将它们填入下列句子,看该用哪种句式好。

(1)_____,要取代我们去参加超霸杯的希望破灭了。(2)大连队从八一队招来了两个边锋,满以为能夺冠,但是,_____,获得了优胜杯。(3)_______难道我们不是手捧着金杯吗?弱者不一定不能胜强者。

英汉被动句 篇3

关键词:语言 思维方式 被动句 差异

一、引言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学者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相应地,不同的语言表达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1](P178)“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则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乔姆斯基提出了‘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大于语言’的论说。而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Vygotsky)和现代语言学开创者索绪尔(Saussure)却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共生的,无孰先孰后之分。”[2](P54~56)无论孰因孰果,语言与思维总是成线性变化的。语言的不同反映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不同,从而在语言上会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3](P41~43/49)被动句作为一种常见的句式,在英语中被频繁使用,相比之下,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则相对有限。此外,英汉被动句的表征在主语的选取、施事主语的存在、句子的感情色彩、句法构成以及意义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的出现频率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思维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比较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呈现的不同特点来探讨英汉被动句差异存在的理据。

二、文献综述

被动句历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石定栩和胡建华[4](P213~224)以句法特性为出发点,探讨了汉语中“被”的介词说、动词说、非限定动词说以及作格化理论的长短得失,并在双重地位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熊学亮和王志军[5](P195~199)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解读了英汉被动句的差异;曹道根[6](P1~2)讨论了汉语被动句的事件结构及其形态句法的实现;邰晓[7](P98~101)阐释了英汉被动式的不对等性及不可互译性;肖坤学[8](P17~22)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对被动句的语义做出了新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本文避开了传统研究英汉被动句的视角,如句法学、语用学、认知学等,而是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思维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比较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来剖析英汉被动句差异存在的原因。

三、思维方式对英汉被动句的制约

(一)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为其主要的思维形式,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深层认识。”[9](P348)。它是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其特点是凭借抽象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具体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英美人受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偏重抽象思维,而东方人受“传统哲学”“玄贤”的影响,倡导重具体、重物象的思维风格。”[10](P507)。此外,“汉民族的具体思维方式也源于汉文化‘尚象’的传统,英民族抽象思维方式源于西方文化‘尚思’的传统”[11](P123)。“翻译大师傅雷在《翻译体会点滴》中曾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12](P77)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具体表现为英美人多使用抽象词汇,而东方人则较多使用具体词汇,它对被动句的影响表现之一是主语的选取不同。

英语多用被动语态,且主语往往采用物称表达法,通过使用it、all之类的抽象名词或其它无生命的东西作主语,来间接表达事实或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西方人习惯于抽象思维。如:

(1)It's often said that he made fortunes overnight.

(2)All was cleared up that he did finish the homework by himself.

(3)Onc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s grasped,all problems can be readily solved.

上述三个句子中,主语均是抽象名词,这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而在汉语被动句中,主语为具体名词的现象则比较常见。如:

(4)自行车被撞坏了。

(5)衣服被洗褪色了。

(6)玻璃被擦干净了。

在英语中,采用it作形式主语的被动句比比皆是,如我们所熟悉的结构:it’s said that,it's argued that,it’s considered that,it's believed that,it is well known that……。而在汉语中,此类结构由于“施事者难以指明,于是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如“人”“有人”“大家”“人家”“别人”“某人”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13](P98)。如例(1)若用汉语表达则是“大家都说他是一夜暴富的。”

从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中频繁出现的由“it”作主语的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并没有类似的现象。

(二)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

“中国向来都以人为本,把主体作为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14](P491)。因而,中国人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分析推理事物的主体型思维方式。而西方将自然作为认识对象,一直都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他们将焦点放在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上,因而偏好客体思维。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对被动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第一,汉语的被动句一般都会强调施事者,而英语被动句一般都会省略施事者。

王力指出:“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的。”[13](P94)。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人是行为事件的执行者,因此,即使在描述客观事物时,也应从人的视角出发,施事者有必要在句中体现。如:

(7)书包被妈妈洗了。

(8)词典被他借走了。

(9)面包被小王吃了。

但当我们在说到受事者的状态时,一般不将注意力关注在事件行为本身上,因此,无需刻意强调施事者,在此种情况下,句子往往以主动形式出现,表达被动含义。如:

(10)饭蒸熟了。

(11)菜洗好了。

(12)被子叠好了。

在上面三个句子中,即使施事主语不出现,我们也知道这些行为都是人做的,这一点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强调行为动作本身时,被动句中施事主语一般会出现;当强调事件的状态时,施事主语一般省略,同时,我们使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

而英语的被动句大多数不需要说出施事者,这是因为“英语被动句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是回避施事主语,当主动式中的主语不为人知或不易表述,或已由语境表明而无需指出,或需要有意回避施事主语时,施事主语可以省略。”[7]。R.Quik也曾说过:“Unlike the active subject,the agent phrase is optional.In fact,approximately four out of five English passive sentences have no expressed (surface) agent.”[13](P94)。因此,我们看到的英语被动句一般都会省略施事者,除非想刻意强调它。如:

(13)The glass was broken.

(14)The flower was watered.

(15)The classroom was cleaned.

按照西方人客体型的思维习惯,他们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而并非是事件的执行者本身,因此,被动句中一般省略施事者。

第二,汉语的被动句主观性强,而英语的被动句客观性更强。

由于受主体意识的影响,汉语的被动句主观性很强,往往被赋予人的感情色彩,体现在被动句上一般表达不如意,不顺心,不满足等含义。如:

(16)他的手被小刀划破了。

(17)小李的钱包被偷了。

(18)她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打。

当然,随着语言的变迁,汉语的被动句也用于表达正面的、积极的含义,如“小张被选为班长”,但这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汉语被动句表达的是负面含义。

而英语被动句客观性很强,它主要出现在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文体中。Quirk曾指出:“The passive is generally more commonly used in informative than in imaginable writing,notably in the objective,non-personal style of scientific articles and news items.”[13](P89)。此类文体大量使用被动句,使行文显得客观公正,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另一方面被动句式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所叙述的事物本身,使客体信息得到突显,体现了内容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如:

(19)Only a small amount of recycled plastic is used in this process.[12](P109)

(20)The necessary amount of blood flow was well regulated by the pump.[15](P243)

(21)The raw material of puddling is cast iron,which is first heated to a liquid or semi-liquid state.[15](P248)

(三)“天人合一”观和“物我分离”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注重整体和谐,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因此呈圆形,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是意合语言(hypotactic language)。而西方人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征服欲,将自然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这样就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对立,西方哲学注重“物我分离”,偏好分析思维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表现为英语是形合语言(paratactic language)。

“所谓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10]两种语言本质的不同也导致了英汉被动句存在着差异。

英语是形合语言,关注显性连贯(overt coherence),因而注重外在的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存在着大量的形合手段。形合语言对被动句的影响体现在:

第一,英语的被动句一般借助动词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如:

(22)I am praised by the teacher.

(23)The book is printing.

(24)The flower needs watering.

(25)The door won’t open.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英语被动句作为句法形式上的形合手段被大量使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英语句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使行文更加流畅、连贯。如:

(26)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

(27)He is a kind-hearted man who was respected by us.

(28)He loved her and was loved by her.

在上面三个句子中,采用被动句式,使得句子内部之间的过渡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毫无斧凿之痕。同样的意思,若用汉语表达,我们通常会采用主动句式,因为被动句的使用会使句子显得很生硬刻板,不符合审美需求。如:

(29)他出现在舞台上,被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应改为:他出现在舞台上,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

(30)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被我们尊敬。(应改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们都尊敬他。)

(31)他爱她,也被她爱。(应改为:他爱她,她也爱他。)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被动句了,这是由英语是一门形合语言的本质决定的。

汉语是意合语言,“语法上重隐含,置语法形式于不言之中。”[10](P394)。“意合的优点是文句有序相连,形成隐约的‘意脉’,使‘意’成为连接、贯通、流迁、缀合的逻辑线索,而不受“形”的框驭。”[15](P53)。“汉语的句子特点是“以意统行”,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15](P53)。因此,对于汉语来说,词语本身无形态变化。同时,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即使在句法上无明显标记,我们也能体悟出句子的言外之意。意合语言对汉语被动句的影响表现在:

第一,汉语的被动句无词形变化,在书面语中一般由介词“被”引导,且使用频率最高,在口语中被动句往往由“叫”“让”“给”引导,动词本身无形态变化。如:

(32)他被领导批评了一顿。

(33)报纸叫他拿走了。

(34)鱼让猫给吃了。

(35)草给牛吃了。

第二,在数量上,汉语的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远远多于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汉语的意合法以达意为主,关注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句子的组织形式自由度很大,因而在汉语中,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的被动句的出现频率往往更高。而英语恰好相反。在汉语被动句中,即使没有“被”这个特殊标记,凭借意会,我们也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如:

(36)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7)问题早已解决了。

(38)你的礼物已收到。

上面三个句子,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其中隐藏的被动含义。同样的意思,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语言本质不同,若用英语来表达,西方人往往会采用被动句式。如:

(39)Man can’t be judged by their appearance just as sea water cannot be measured in liters.

(40)The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41)Her present has been received.

意合式的语言导致汉语呈现出高度浓缩、简洁凝练的特点,因而也就导致了大量意义被动句的产生。当然,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在句法构成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外显的形合手段使句子直观性很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楚明了。

四、结语

思维与语言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中英民族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存在着差异。本文以思维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东西方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天人合一”观和“物我分离”观的思维方式进行横向比较,阐释了英汉被动句在主语的选取、施事主语的存在、句子的感情色彩、句法构成以及意义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的出现频率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试图为其提供较为合理的理据。

注 释: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苏小兰.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5).

[3]朱娥.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看句子翻译[J].安康师专学报,2005,

(3).

[4]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3).

[5]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3).

[6]曹道根.汉语被动句的事件结构及其形态句法实现[J].现代外语,

2009,(1).

[7]邰晓.试论英汉被动式的不对等性及不可互译性[J].广东海洋大

学学报,2007,(5).

[8]肖坤学.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J].外语

研究,2009,(1).

[9]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0]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6.

[11]杜争鸣,陈胜利.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8.

[1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A].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

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5]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4.

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 篇4

关键词:被动句,受事者,施事者,动词被动化

1 引言

英语的被动句主要由“subject+be+V-ed”构成,汉语的被动式则主要有两种形式:无标记的意念被动句和有被动形式标记“被”的被动句(代表“叫”“让”“给”“为…所”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是以主谓关系为基本句子结构的形态型语言,汉语是一种以语义为基础组字成句的语义型语言,所以在被动句的基本句型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英语被动句的句型比较简单,汉语被动句的表现形式却比较多样。透过表层句型差异,里面包裹着的是英汉被动句的用法差异及其成因。试图从英汉被动句的句型差异、用法差异及其成因等方面着手进行对比分析。

2 英汉被动句型比较

2.1 英语被动句的原形和特殊形式。

根据Croft(1993)的研究,被动句原形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即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否则便属于特殊形式范畴。所谓的偏离事件状态的特殊形式的被动句主要通过这几种方式来实现:引入施事者,把动词所表达的事件重新及物化和加入“情态”“主动”等因素。

作为被动态的原型,英语中被动句的基本形式是不能有施事出现的,它的基本形式是:受事N+BE+V-ed分词,如:He was hanged.

基于英语被动态的基本结构是“主语+Be+动词的过去分词”,施事只能以状语的形式出现。根据英语状语出现在所修饰的动词之后的特点,英语被动态的特殊句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受事N+BE+V-ed分词+其他介词+施事,如:I am surprised at his words.

(2)受事N+BE+V-ed分词+by+施事,如:He was loved by a beautiful girl.

(3)受事N+其他助动词+V-ed分词(+介词+施事),如:She got shot on purpose.

(1)中的施事一般是直接发出动作的人或对事件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而(2)中的施事往往是参与事件发生的一般因素,在此人们往往不是用介词“by”而是用其他介词来引入施事,是为了保持语言的同构性,即功能与形式的一致。与(1)和(2)不同的是,(3)要表达的是一种动态,即表示某一主语既是事件中受动作影响的客体,又是动作的控制者,所以用助动词来代替Be动词以保持语言的同构性。

2.2 汉语被动句的原型及特殊形式。

汉语作为一种语义型语言,是没有形态变化的,一些语法关系要靠虚词来表示。“被”就是汉语虚词中的重要—员。但有时候汉语语法关系又可以不用甚至不能用虚词。这样就生成了两种不同句型:

(1)受事N+动词,如:书买了。

(2)受事N+“被”+动词,如:他被战胜了。

(1)句型的使用前提是:受事和动词搭配时,其语义关系不会造成一种以上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虚词“被”这一语法标记,人们同样知道“书买了”就是“书被买了”,这里的“书”永远都只有受事这一唯一角色。(2)句型的使用前提是:受事和动词搭配时,其语义关系会造成一种以上的理解,因而使用虚词“被”这一语法标记加以界定。如“他被战胜了”这个句子,如果删掉“被”,那么原来的受事“他”便有可能成为施事。

根据汉语句子的特点,状语一般出现在所修饰的动词前面,所以汉语被动句的特殊结构可以用以下形式表达:

(1)受事N+施事+V,如:信她写了。

(2)受事N+“被”+施事+及物动词,如:他被老师说服了。

(3)受事N+“是”+施事+“的”,如:那件礼物是我老师送给我的。

(4)受事N+“由”+施事+及物动词,如:老师的工资将由校领导支付。

由于“被”字一般只用于受事受到动作直接影响的句子,“被”字的使用受到语义的限制。所以当被动概念不能用“被”字句来表示时,汉语采用表强调的句型“是…的结构来强调施事的出现,即句型(3)。由于“被”字一般只用于受事受到直接影响的句子,而“是…的”结构一般只用来表达已经完成的事件,所以有时必须用“由”来引入施事者,即句型(4)。此外,由于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被动概念的语法化程度并不高,所以还保留着许多词汇手段,如用动词“遭受”“受到”“得到”等来表示被动概念。它们也应归属到被动句的特殊形式中。

3 英汉语被动句用法要点

3.1 英语被动句用法要点。

被动句在英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科技文体、政论文体等追求表述的客观性的文体中。当然,在日常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也是屡见不鲜。萧立明教授在他的《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一书中,对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很好的归纳,现引用如下:

(1)施事者为大家所共知而无须再提及,如: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wait a little.

(2)无法断定施事者是谁,如:The doctor was immediately sent for.

(3)根据语境,施事者不言自明,如:The toast was duly drunk.

(4)由于某种原因(隐私或保密),不便提到施事者,如: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here tonight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spoken.

(5)受事比施事更重要,如:A child was run over by a moto car.

(6)出于修辞考虑省略了施事者,如:Larry actually loved her and was loved in return.

3.2 汉语被动句使用要点。

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注重的是意合,因而汉语被动句的使用要点除了把握住上文分析的几种句型外,还必须要弄清楚的就是什么时候该用“被”而什么时候又不能用“被”。关于这一点,王志军(2001)曾做了较为周到的阐述。

(1)人是绝大多数动作的发出者,所以当被动句中的受事是人时,须用“被”将施事与受事加以区分,如:他被小王打败了;但当人们被习惯地看成某些动作的受事时,也就是说当人们被看作受事不会遭到误解时,可以不用“被”,如:来人无罪释放。

(2)当动物是某些动作的发出者,而要把这些动物表达成这些动作的受事者时,须用“被”加以区分,如:狗被咬伤了;当动物被习惯地当作某些动作的对象而不会引起误解时,无须用“被”,如:猪买了。

(3)非生物和事件表被动概念时一般不用“被”,如:房子盖了;当有的非生命体可以发出某些动作而被看作施事时,如要表示相应的被动概念则须用“被”,如:汽车技撞了。此外,有些无生命体尤其是一些抽象事件在被动句中,为了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往往也用“被”,如:他的谎言被识破了。

4 英汉被动句的成因

传统语法往往把语言规则当作一种约定俗成的事实,面对它们,我们只有去认识、利用,而很少去刨根究底地追究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而生成语法的根本任务就是为语言事实、语言规则的产生找到根源,使语言成为像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一样去把握的科学。谈到被动句的成因,就无可避免地要谈到动词的被动化。动词被动化是由于动词形态发生了变化,动词从主动形态到被动形态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构词过程,也就是动词与被动语素结合使动词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动词词尾缀上被动语素后,就拥有了过去分词的两种性质:抑制域外论元和吸收动词给宾语的赋格能力。也就是说动词的被动形态变化吸收了主语所承担的“施事”的题元角色,同时也吸收了动词宾语的格。这样,一方面,主语位置空闲,而且有格;另一方面,宾语位置上的主目语处于无格位置,呆在原位只能成为无格名词短语。而在生成语法中,任何可见名词(有拼写形式,有发音)或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格。为了通过格检验式,受事者(内主目)带着它的题元角色来到了已被“被动化”赶走的施事者的主格位置。可以说,被动句的受事其实是被主语化,褪去了宾格取代了主语位置上的主格。这一理论用来解释形态型英语的被动句的生成,很有说服力。但是,如果照搬这一理论来解释语义型汉语中的被动句的生成,似乎很难说得过去,因为汉语中很多被动句都是没有形态标记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被”“由”“是…的”“遭受”等词或词组当作汉语所独特的形态标记;而在无标记的被动句中,我们可以将它们视为存在隐性的形态标记。汉语是以字为基本单位,再在字的基础上组字成文的。既然它本身就没有形态变化,我们就可以根据“原则与参数”理论将它们看成语言规则的参数变化的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被动句无论在句式表现形式上,还是在使用范围、句式成因上,都同异共存,且异甚于同。被动句作为一种典型句式,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翻译实践中,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把握被动句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军.论英汉语被动句式的衍生[J].外国语,2002(3).

[2]熊学亮.汉语被动式与动词被动化[J].外语学刊.2000(3).

[3]吴庚堂.汉语被动式与动词被动化[J].现代外语,2000(3).

[4]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4).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被动句 篇5

(二)活用和兼类的区别命: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弃君之命。(《左传·宣公二年》)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兼类:固有、固定、经常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主语把宾语看成是友风而子雨。孟尝君客我。《荀子·赋篇》名词所表《战国策·齐策》示的人或事物。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二、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用为动词1.名词用为一般动词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六年》)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六年》)

(二)名词作状语我们在教室上课。我们明天爬泰山。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范雎至秦,王庭迎。赵襄王郊迎甘罗。(《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史记·甘茂列传》)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先主传》)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③“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例如: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左传·昭公七年》)4.表示比喻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史记·循吏列传》)(《聊斋志异·狼》)日卫不睦,故取其地。”杜预注:“日,往日。”(《左传·文公七年》)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陵传》)注意: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月月”、“日日”的意思。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动词的活用:使动、为动、作状语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主语〕益奇之《聊斋志异·促织》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为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为为动词为动用法为动关系使使动词使动用法使动关系以意动词意动用法意动关系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⒈项伯杀人,臣活之。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组为不及物动词;2组为及物动词。②“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例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动词的使动用法《史记·项羽本纪》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论语·季氏》⒉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二)动词的为动用法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动词的为动用法(《左传·成公二年》)

四、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论语·宪问》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病梅馆记》)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三)动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语,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状貌等。一般来说,作状语的动词常是不及物动词,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黔之驴》)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3.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用作状语的动词,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作谓语的动词连接。例如: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战国策·齐策》)箕踞以骂。(箕踞,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战国策·燕策》)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比较相同处:

(六)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国语·勾践灭吴》:“请勾践女女于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不同处: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

(七)名词用“而”连接《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

(一)两个名词连用《韩非子·五蠹》:“遂王天下。”《史记·陈涉起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练习:指出下列各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

1、范增数目项王。

2、不足生於不农。

3、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5、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二)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史记·陈涉起义》:“置人所罾鱼腹中。”《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三)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能、可、足、欲)《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请勾践女女於王。

7、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8、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9、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10、豕人立而啼。

(四)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史记·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

(五)名词、形容词在“之”、“我”等代词前《论贵粟疏》:“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臣妾我也。”

二、被动句的类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见”字式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左传·隐公十年》见,助词,它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须出现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用介词“于”字来引进。见字式[][]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意念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4、“为”字式⒈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读wéi,译为“被”。所,助词。为字式《韩非子·五蠹》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⒊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项羽传》》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史记·项羽本纪》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意义被动句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英语被动句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也曾指出,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 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 但两种文字对被动语态的运用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 英语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 汉语却往往用主动语态。例如:We are kept strong and well by clean air如果译成“我们被清洁的空气保持得健壮, 肯定不符合我们汉语的行文习惯, 正常的汉语表达应该是“空气清洁能使我们身体健壮”。所以了解两种语言中被动语态的异同点, 掌握规律, 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动句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 掌握英汉被动语态的不同对于英汉翻译、英语学习以及用英语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英语被动结构常见原因

凡是在不必、不愿说出或不知道主动者的情况下均可使用被动语态。被动结构在英语里是一种很普遍的语法现象。英语中常用被动结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修辞和结构的需要。有时为了避免变换主语而且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英语常使用被动句。如: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希望你能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 (用it的被动语态表示礼貌) 。

(2) 施事原因。在不明动作执行者, 或不强调动作执行者或动作执行者有很多个时, 或说话人出于维护动作执行者的利益, 以达委婉和得体以及其它各种目的等, 不愿说出执行者时, 英语常用被动句。如:The dog was killed. (狗被人杀了, 只强调狗死了, 并不知道是谁把它弄死) The children should be educated. (孩子们应该受到教育。这句话并不具体说明由谁来教育孩子, 因为可以由很多人来担任此项工作, 一一例举有点冗长, 如果用被动句很就简洁明了。) Tom was heard to sing. (有人听到Tom在唱歌并不强调谁听到。) 而施事者不出现是因为: (1) 施事者很多或一目了然:The patient should be taken good care of. (病人应该得到很好的照顾。) Rice are grown in south China.华南种植水稻。 (2) 动作执行者不明:My computer was stolen.我的电脑被偷了。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有人给你打电话。 (3) 动作执行者已家喻户晓:Women were treated unequally in ancient China。 (4) 动作的承受者为话题的核心:He was blamed by all his classmates。 (他受到全班同学的指责) 。

(3) 语体的需要。某些语体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经常使用被动句。这些语体主要指信息性的语体, 它包括科技语体、新闻语体、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等。科技语体注重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新闻语体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冷静;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口气客观、正式等。如:The minister was found to have appropriated government money.部长被发现挪用公款。

By the summer of 1982 about 1, 500 lakes had been limed at a cost of about$15 million.到1982年夏天, 约有500个湖泊撒了石灰, 耗资约1500万美元。

2 英语意义被动句

意义被动句指的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它是用来描述事物具有的性质或目前处于的状态。这类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有些及物动词 (read, sell, last.wash, write, wear等) 作不及物动词用且后面带状语well, easily, smoothly修饰时, 如:Her novel sells well. (她的小说很畅销。) ;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easily. (这咱布料很好洗。) (2) 在一些感观动词作系动词构成系表结构的句型中, 如sound, smell, feel, taste等, 或其他系动词如turn out, prove, appear等, 它们后面常常跟形容词作表语。The story sounds interesting. (这故事听起来很有趣。) (3) begin, end, stop, open, close, shut等表示开始, 结束, 关, 停等到意义时。如:This window won’t shut. (这扇窗户关不上。) The library opens at nine. (图书馆9点开门。) Class begins at seven. (7点开始上课。) (4) 某些作表语的形容词easy, hard, fi t, heavy, nice, important, comfortable等后, 用不定式的主动式表被动的意义。That question is easy to answer.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 ;His clothes are diffi cult to wash. (他的衣服很难洗。) The meat is not fi t for the old to eat (这种肉不适合老年人吃。) He has an important meeting to attend. (他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参加。) (5) 在be worth doing.和want、require、need, 后跟动名词主动形式。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 (这本书值得读。) The trees needs watering. (书需要浇水了。) (6) 某些介词和动作名词或动名词连用时, 也可表被动意义。如:on display (在展览中) , out of control (无法控制) , in the charge of (在掌管下) , beyond understanding (不能理解) 等等。The new styles are on display. (新款正在展出。)

3 汉语意义被动句

汉语被动句经常只有两种:一种带有形式标记, 叫作“被”字句;

如:玻璃杯被摔坏了。

一种不带有形式标记, 意义上是被动句。

如:“空调打开了。水烧开了。”其形式上是主动, 意义上其实是, “空调被打开了, 水被烧开了。”这就是意义上的被动句

杯子被王红摔坏了。=小红把杯子摔坏了。

他被人骂了。=他挨骂了。

他被雨淋了。=他淋雨了。

汉语被动语态汉语中的被动语态通常通过“把”、“被”、“为…….所”、“挨”、“由”、“遭”、“受”等词体现出来, 这使它的使用范围远远小于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3.1 语义限制

在汉语中, “被”是从“遭受”、“承受”、“挨”的含义演变而来, 主要用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事, 如“被捕”、“被骗”、“挨打”等。但是由于受国外文化的影响, 这些含义已经逐渐淡化, “被字句”也可用来表达主语期望发生的事情。如:“他被选为学习委员”, “她被评为三好学生。”尽管如此, 大多数情况下被动意义仍然不使用“被字句”。根据汉语习惯, 如果句中无需指出动作执行者, 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混淆不清, 一般就不用有“被”字标记的被动句, 而用无标记被动句。试比较:a.The dishes were cleaned.盘子已经刷了。b.The dishes were cleaned carefully.盘子已仔细地刷过了。英语中, 以上两个句子都可用被动句来表达, 但汉语语法却用主动式。与汉语相比,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几乎没有情感意义上的限制, 它所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合乎规范, 强调动作承受者的中心地位, 不涉及说话人和当事人对整个事件的评价。

3.2 语用限制

西洋的主动句大多数可转成被动句, 中国则恰恰相反, 主动句大多是不能转成被动句的。而且汉语中根据强调的成份不同, 很多可以不用“被”字句, 而采取主动语态的形式, 这也是汉语这种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表达。很多“被”字句经常用不带“被”字的句子表达, 如果不顾汉语的这种习惯, 硬加上“被”字, 可能就有点多此一举。

如:一种新的装置 (被) 装入了烟囱, 从而有害的污烟便不再冒出来。

这个村有十几条河 (被) 加了防护栏, 因此类似的溺水事故少了很多。

这种设备还有待 (被) 改进。

机械表将会 (被) 造得和电子表一样准确吗?

以上这些例句中, 虽然含有被动意义, 但经常不用带“被”字的句子来表达。

汉语中被动语态用的很少, 是因为汉语的习惯往往将宾语提前作为说话的主题, 而在动词上暗示被动语义, 即用词汇的手段表示被动。如:“这个建议将还会加以讨论。:汉语中, 如果没有具体的动作执行者, 可添加泛指主语, 如“有人”、“大家”、“人们”等词汇, 英语却没有相应的词。还有汉语中含有“据说”、“据报道”、“据谣传”、“据信”、“应当指出”、“众所周知”、“一般认为”等的汉语句子, 英文中经常用 (It+be+pp+that—clause) 来表达, 如:

(1) 据说萨达姆是让一个亲戚出卖了。

It is said that Saddam Hussein was betrayed by one of his relatives.

(2) 据报道房产价格明年仍要上扬。

It is reported that housing prices will continue to rise next year.

(3) 一般认为, 女性和儿童是弱势群体。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agreed) that women and children belong to the weaker group in society.

从以上的表述中, 不难看出, 被动式这种句型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但是英语中使用被动式的场合比汉语多得多。英语被动态的意图是忽视动作执行者的核心地位, 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不愿说出主动者, 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原因都用被动语态。而且英语中只要有被动的含义都可以用被动语态表示。而汉语则不同, 在汉语里有不少内容是被动含义的句子, 要用主动句表示。同时它的被动含义又不像英语那样明显, 常用一些含糊被动句来表示不强调的被动含义;英语中被动语态的时态关系非常清楚, 汉语中“被”字句的时态不特殊表示, 只能通过上下文理解。比较法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只有将本族语同其它的语言进行比较, 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语言。我们在学习英语语法时, 如果能把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进行比较, 不但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母语的了解, 而且有益于很好地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贾秀海.英汉被动句式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

[2]王志平, 史心, 李其云.现代汉英被动句比较[J].内江科技, 2006 (3) .

[3]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 1998 (5) .

英汉被动句 篇7

关键词:英语,汉语,被动语态,比较,翻译

英语中的被动句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句式之一。在英语表达中, 当我们不知道或者是不需要知道动作的发出者时, 或者有时是为了强调这个动作本身, 都可以使用被动句。它能够避免给人以主观臆断的感觉, 使文章表现得更为客观、正式, 语气更加委婉。相对于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句这一现象, 汉语中使用被动句的频率和范围要小的多。这是因为汉语重意合, 句型注重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形式的变化, 在语态上表现为“受事格实事化倾向” (刘宓庆, 1990) , 通俗地说就是在很多情况下, 汉语可以用主动句的语义逻辑来表达被动含义。所以, 汉语中经常出现像“工作做完了”、“钱花光了”诸如此类的句子, 常用主语为受事者的主动句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为了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顺畅转换, 掌握对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1 英汉被动语态的表现形式对比

1.1 英语被动语态的表现形式

被动句在英语中使用频繁, 最常见的英语被动语态结构为“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这里的be动词随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英语中有两种方法来表达英语的被动意义, 分别是结构被动句 (syntactic passive) 和意义被动句 (notional passive) (Quirk, 1985) 。结构被动句, 顾名思义, 是指直接从句子结构上来体现被动意义的句子, 通常用“be+动词的过去分词”来表示。例如, I was bitten by a dog yesterday.We were not told to have meeting.He seems to be shocked by the news.但需要指出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be+动词的过去分词”都表示被动意义, 它有时属系表结构, 不具有被动意义。例如, The book seemed interesting.英语中, 除了在结构上体现被动意义外, 也可以通过主动形式来表现被动意义, 例如The lunch is cooking.The pen writes well句中动词在形式上是主动语态, 但在意义上却表达了被动的含义。句中的主语lunch、pen实际上充当的是动作的承受者。像这种在形式上主动但在意义上被动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意义被动句。除此之外, 一些介词和名词或动名词连用时, 也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如under the influence of (受……影响) , out of repair (无法修补) , on penalty (受罚) 等等。英语中结构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要远大于意义被动句, 因为英语结构被动句往往比意义被动句更能客观、准确、直接的表达被动意义。

1.2 汉语被动语态的表现形式

汉语被动语态和英语被动语态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通过改变动词的形态来实现的, 而汉语的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 主要借助词汇手段来表达被动的含义。汉语被动语态从有无形式标记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式, 另一种是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式 (王武兴2003:57) 。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式又可称为显性被动式, 即“被、叫、给、让+及物动词”结构。例如“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含“被”字的被动句, 通常强调动作的受事者。还可借助汉语其他的词汇手段, 如“遭”、“为”、“蒙”、“蒙受”、“于”、“由”等词来表示被动的含义,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式又可称为隐性被动式, 是指从意义上体现被动但其形式仍为主动, 即用主动形式表达隐藏的被动意义。例如“一匹马骑两个人。”Two persons rode one horse. (不说“一匹马被两个人骑”) , “昨晚我盖了两条毛毯”“Last night I was covered up with two woolen blankets.” (不说“昨晚我被两条毛毯盖着。”) 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式还包括了“是……的”这一判断句型, 例如, “这些产品是我国制造的。”These products are made in our country.这一句型通常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陈述, 表面上看是主动语态, 实际上蕴含着被动的含义。

以上是对英汉两种被动语态的表现形式上的分析比较。英汉被动语态的表现形式都有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两种。因其各自的语言特征, 英语多使用结构被动句, 而汉语多使用意义被动句。奈达曾指出, 翻译应该“功能对等”, 应充分考虑语用因素和交际意图, 使得译文能给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与原文给原文读者的大致相同。因此我们在翻译被动句的时候, 可以运用交际翻译的原则, 不拘原文的语序结构, 遵循汉语表达的习惯, 实现语用功能对等。

2 英语被动句的汉译

英、汉被动语态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 在翻译英语被动句时往往不能进行形式的对等转换, 不能照搬原文结构翻译成对等的被动形式, 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结合以上探讨的被动式在英汉语中表现形式的差异, 文章将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方法简述如下:

2.1 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汉语多主动, 英语多被动。汉语中常常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由于这类被动句在汉语中很常见,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符合语言习惯, 很多情况下都将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形式主动但意义被动的句子。而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1 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仍作主语

1) Water can be changed from liquid into soli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在一定条件下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

2) Bible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kinds of foreign languages.《圣经》已经译成多种文字。

2.1.2 原句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作宾语 (动作的发出者作主语)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destroyed by the human beings.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

用“by”引导的介词宾语作主语

2.1.3 增加逻辑主语

He was caught stealing in the supermarket.有人看见他在超市偷东西。

原句中没有施动者, 我们翻译时适当加上“有人”、“人们”、“大家”等词作主语。

2.1.4 把原文中的状语部分译成汉语的主语

The gunpowder was invented in China four thousand years ago.中国在四千年前发明了火药。

2.2 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

有些英语被动句并不突出强调被动动作, 而着重对事物的性质等加以描述, 其作用与系表结构类似。因此, 翻译这类英语被动句时常常采用“是……的”判断句式。

1) The decision to give up the large sum of money was not tak-en easily.放弃这大笔钱的决定不是轻易作出的。

2) Papermaking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China.造纸术是由中国传入欧洲的。

3) The novel was finished by him in ten years.这本小说是他历经了十年才完成的。

2.3 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许多英语的被动句子没有清楚表述施动者, 或则只是强调行动本身。我们在翻译成汉语句子有的可以不带主语, 因此, 当英语的被动句不需要或无法说出行为的主体时, 可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也就是常见的祈使句。

1)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prevent the pathophoresis ofthe bird flu.已经采取了措施来防止禽流感的蔓延。

2) The pollution haze must be governed as soon as possible.必须尽快治理雾霾。

3)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henomenon of aging prob-lem.必须关注老龄化现象。

2.4 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在英语被动句的不同翻译方法中,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留原句的句式, 同样翻译成汉语的被动结构, 尤其是当英语被动句强调谓语动词本身时, 把句子直接翻译成汉语的被动结构, 来表达其被动意义。在翻译此种类型的被动句时, 我们常会在汉语句子的谓语动词前加“被”、“让”、“给”、“由”、“遭”、“予以”、“加以”等字来表示被动意义。这种保持英语的被动结构, 往往陈述的是一些不愉快的遭遇, 译成汉语中带有“遭受”、“给”、“挨”、“蒙”等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子。

1) He is often sent to do this work.他常被派去干这份工作。

2) This young woman was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这个年轻妇女被她丈夫遗弃了。

3) Our clothes were soaked with sweat and tears.我们的衣服给汗水和泪水弄湿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不同是两种语言差异的一部分, 英语被动句可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判断句、无主句及被动式。在翻译英语被动句时, 我们应在忠实于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量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方法来表达, 努力克服生硬、刻板的“死译”现象。

参考文献

[1]Quirk Randolph.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Language[M].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70.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5]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7.

[6]熊学亮,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 2001 (3) .

[7]熊学亮, 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 .

英汉被动句差异探寻与翻译策略 篇8

本文试图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 通过英汉对比研究方法对英汉被动句进行解析, 进而探索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一、英汉被动句特点分析

1.英语被动句分析。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主动句的施事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 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英语重形合, 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 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 往往采用被动式。在某些文体中, 为了强调其严肃正式的客观风格, 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如信息性的文体 (主要包括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文体及论述文体) 注重对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公正、正式的叙述, 力戒作者主观臆断, 因而施事往往难以言明, 也不宜言明。

2.汉语被动句分析。王力指出:“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 是西洋被动式所比不上的。本来, 西洋语言也是主动式多于被动式, 尤其在英法语里}有些及物动词竟不能有被动式, 例如英语的have, 当其用于本义时, 罕有用于被动式的。至于中国语呢, 就有大部分的及物动词不能用被动式了。……‘被’字有‘遭受’的意思, 因此, 被动式所叙述者, 对主位而言, 必须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西洋的主动句大多数可转成被动句, 中国则恰恰相反, 主动句大多数是不能转成被动句的。”

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 “被字式”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 有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并非不如意的事, 如“被选为工会主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中最典型的就是通过“被字句”表示被动, 例如主动句:“我打了他”变为被动就是:“他被我打了”, “被字句”的形式即:受事+被+施事+动词。王力指出, “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的。”吕叔湘、朱德熙也认为, “在形式上, ‘被’字底下一般要有宾语, 表示主动者。”这种限制使得许多难以说出施事者的句子不能变成被动式。与此相反, 英语大多数被动句却不必说出施事者。试比较:

(1) It was done.这件事已做了。 (不说“这件事已被做了”)

(2) It was well done.这件事做得好。 (不说“这件事已被做得好”)

(3) It was poorly done.这件事做得不好。/这件事搞坏了。/这件事被弄坏了。/这事给弄糟了。

汉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被字句”。也就是说汉语中实际上存在大量的“被字句”以外的被动意义表达句, 我们一般称之为无标志被动句。这种句式在我们的理论文字、文学语言及日常会话中应用极为广泛。按照汉语的习惯, 句中无须指出施事, 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例如:

(4) 国民经济正在进一步调整。

(5) 这必须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定下来。

(6) 这本小说两天之内全部售光。

三、英汉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1.英语被动句的译法。

前文提到英语的被动句大多不能直接对等译成汉语的“被字句”, 翻译时要进行句式的调整。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1) 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英语中被动结构的句子译成汉语主动句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原文的主语在译文中仍然作主语。

(7) The whole country was armed in a few days.

几天内, 全国武装起来了。

第二.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作宾语。

(8) By the end of the war 800 people had been saved by theorganization.

大战结束时, 这个组织拯救了八百人。

第三.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 一般为“是……的”式或“……的是”式

(9) He was received by a secretary.

接见他的是一位秘书。 (他是由一位秘书接见的)

(2) 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第一.“ (遭) 受.....”式:

(10) Our foreign policy is supported by the people all over theworld.

我们的对外政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支持。

(11) I was seized with sadness as I thought of how the ancientcity had been spare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now mightbe destroyed by an impending riot.

我想到了这座古城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得到幸免而现在却要遭到即将来临的暴乱的破坏, 内心感到悲伤。

第二.“为......所”式, “为……所”式, 是较古的被动式, 与现代的被动式结合, 即为“被……所”.

(12) The thatched house was destroyed by the autumnstorm.

茅屋为秋风所破。

(13) She is intoxicated with sweet words.

她被花言巧语所陶醉。

(3) 译成汉语的“因......”、“把”、“使”和“由”字句

(14) Rivers are controled by dams.

河坝把河流控制住了。

(15) 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practically destroyed by thebig fire.

大火几乎使这著名的旅馆全部毁灭。

(16) Every country will be represented by its prime minister.

各国都将由总理代表出席。

2.汉语中无主语句可能译成英语被动句

R. Quirk所著的《现代英语语法》认为英语被动句比较Impersonal。我们可以理解为比较客观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从汉语的角度说, 这种比较客观的态度, 常常以无主语句的形式来表示, 往往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当然并不是说汉语的无主语句必须译成被动句, 只是汉语理论文体中的无主语句从风格、语气上是和英语被动句相当的。 (17) 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克服困难, 战胜敌人, 建设新中国。

It is only by firmly 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united front thatthe difficulties can be overcome, the enemy defeated and a newChina built..

(18) 禁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区开荒

Land reclamation on the pasturelands of the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is forbidden.

(19) 要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

Special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be readjusted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英汉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被动句多呈显性, 汉语被动句多呈隐性。以上讨论的只是典型的英汉被动句及常见的翻译方法, 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译文更加真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也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从而使目标语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的本意。但是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较大, 单单借助这些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要求翻译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 熟练正确的运用翻译技巧, 积累经验, 结合上下文、文体和修辞等问题仔细推敲使译文更加流畅完美。

摘要:本文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总结了英汉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基本形式, 着重对比分析研究英汉被动句的差异。同时结合翻译例证对英汉被动句的翻译进行解析归纳, 以此来探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关键词:被动句,差异,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程琪龙.被字句的语义结构[J].语言文字学.1993:52-57.

[2]吕叔湘.被字句、把字句动词带宾语[A].吕叔湘论文集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1990:200-208.

[3]熊学亮, 王志军.认知维度的英汉被动句研究[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2004:327-335.

[4]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J].中国语文.1983, (6) :409-418.

[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2-115.

试论英汉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 篇9

一英汉被动句的定义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都有被动结构, 但其被动句不是完全对等的两个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学者认为“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而在英语中, 学者一般用“被动语态”代替“被动句”的说法。英语注重形合, 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通过关联词和词汇的形态变化得以体现, 而汉语注重意合, 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则通过词语和分句的含义来表达。例如:

The cake was eaten by Tom.

蛋糕被汤姆吃了。

蛋糕是汤姆吃的。

蛋糕让汤姆吃了。

汤姆把蛋糕吃了。

可以看出, 英汉被动句差别之大。一个英语的被动句, 在汉语中可以有四种甚至更多的表达形式, 英语的被动句有非常严格的形式标志, 即“be (get) +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而汉语则借助如“被”、“给”、“让”、“叫”等一些词来实现被动。

二英汉被动句的使用和差异比较

相同的语法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意思或内容不尽相同。下面分别从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1. 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有标记的被动句和无标记的被动句。其中在英语语言中有标记的被动句是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 而汉语语言中, 常见的有标记的被动句就是被字句。无标记的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一样的, 即句中不出现施动者, 往往是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含义。

第一, 有标记的被动句。英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指“be+动词的过去分词 (by短语) ”一类的句子。有标记的被动句可以分两种情况, 句中有施动者和不具有施动者, 也就是有无“by”和“被”字短语之分。例如: (1) Large quantities of fuel are used by modern industry. (实施者出现的形式, 有“by modern industry”) (2) 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wait. (实施者不出现的形式, 没有by短语)

另外, 在有标志的被动句中, 除了用介词by的短语, 有时候还用with短语或介词of连接的短语, 例如: (1) Streets were filled with football fans during the world cup. (2) The cloth was made of cotton.

在汉语中, 有标志的被动句句式多, 可以用来引导实施者的介词也很多, 主要是由“受事者+被+施事者+谓语动词”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被动含义。除了被字句, 使用其他词汇表示被动含义的情况也很多, 如“给、叫、让、由、是……的、受、为……所”等。例如: (1) 汽车被开走了。 (2) 小张叫老板解雇了。 (3) 玻璃让小李打碎了。 (4) 钱的问题由大家解决。 (5) 《岁月是朵两生花》是唐七公子写的。 (6) 《花千骨》这本小说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第二, 无标记的被动结构。英汉语言中都有一些无标志的特殊被动句, 也称为意念被动句或意义被动句, 主要通过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其中, 英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 “主语+谓语动词+状语”型, 例如:The door closed behind him. (2) “主语+谓语动词”型, 例如:The boat upset. (3) “主语+be动词+动词的现在分词”型, 例如:The cake is making. (4) “主语+某些系动词+形容词”型, 例如:The food smells good. (5) “need (需要) , want (想要) , require (要求) +动词现在分词”型, 例如:The door needs mending.

在汉语中, 有很多句子都是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 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了有标志的被动句, 这样可以使句子看起来更简洁。例如: (1) 衣服已经洗好了。 (2) 宿舍打扫完了。 (3) 大厦建好了。

2. 英汉被动句语义功能对比

英语中被动句多应用于科技、新闻、公文及论述等正式的文体中, 其特点是:具有间接、客观和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例如:All flights have been canceled owing to the storm.

禁令也一般使用被动句。例如: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keep silent in the class.

另外, 要注意区别英语被动句与系表结构的句子。例如: (1) The writer was known last year. (2) The writer is known.

由此可见, (1) 是被动句, 强调动作, 表示被动意义, 而 (2) 系表结构强调状态和结果, 说明主语的特点和状态。所以在汉英互译时, 有时候不能把语言中所隐含的意义完全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展现出来,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使用最贴切的语言诠释。

而在汉语中, 被动句按照语义表达的不同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达被动语义;另一方面表示被迫的、不如意、不愉快的消极语义。例如: (1) 风扇被摔坏了。 (2) 小朋友给吓哭了。

3. 英汉被动句语用功能对比

英汉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当动词施动者十分明显或者在上文出现过, 就无需再次指出, 经常用被动句;为了句与句之间的连接, 被动句有承上启下, 使语言连贯的作用;使用被动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句子重心的作用。例如: (1) 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 (2) The apple is eaten by Tom.

可见, (1) (2) 中的施动者已经在上文出现过, 为避免啰嗦, 连接上文, 故使用了被动语态。

如 (1) 小张把我打了。 (2) 我被小张打了。两个例句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同, 都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但是, 当“我”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与支持的时候, 一般会采用 (2) 这种说法。可见, 为了突出句子的重心, 汉语同样使用被动句, 而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三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在英汉被动句的异同及特点的基础上, 译者可翻译出理想的译文。常见的翻译方法有:译成汉语主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译成汉语无主句。

1. 译成汉语主动句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主要是强调受事者, 并作句子的主语, 但是翻译成汉语的时候要符合汉语行文的习惯。另外,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被动句, 汉语的被动句多带有消极的主观色彩, 所以在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将其译成主动句, 以便句子流畅、结构一致。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译为汉语的意义被动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意义被动句, 而汉语注重意合, 其意义被动句比英语的意义被动句多, 因此, 翻译时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意义被动句。例如:The bridge was built in 1990.这座桥建于1990年。

被动句型“be+动词的过去分词 (by短语) ”中的状语可译成汉语的主语, 将英语中的主语译为汉语的宾语。例如:A new way of displaying time has been given by electronics.电子技术提供了新的时间显示方法。

英语中“It is reported (said, known, estimated…) that…”结构的句子, 一般译成汉语主动句或泛指人称句 (增加泛称主语) 。例如:It is reported a new brand of kitchenware named Pyrex entered the American market and became an instant hit.据报道, 派热克斯这种新兴厨具品牌进入美国市场, 且十分受欢迎。

2. 译成汉语被动句

汉语中的被动句也较多, 其中被动句除了“被”字句, 其他词汇表示被动的情况也很多, 如“给、叫、让、由、是……的、受、为……所、加以、予以、得到、受到、遭到、蒙受”等。在英汉被动句翻译中, 如果句子表示的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 且句中带有施事者或有动词不定式、名词、形容词等表示主语补足语时, 可译为汉语的被动句。例如: (1) Tom was punished for being late.汤姆因迟到而遭到处罚。 (2) The AIDS virus was found in human white blood cells in 1983.艾滋病病毒是1983年在人体白细胞内发现的。

另外,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些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子,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无标志被动结构。在翻译时, 英语中的无标志被动句往往也译成汉语中的无标志被动句。例如: (1) The book is printing.这本书正在印刷。 (2) Diner cooks well now.晚饭做好了。

3. 译成汉语无主句

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 而汉语中无主句较多, 所以在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时候, 也可用汉语无主句来表达。例如: (1) The lights are usually turned on at 6∶00.通常六点开灯。 (2) The cullet must be handled with great care.必须小心处理这些碎玻璃。

此外, 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被动结构一般都有习惯译法。例如:An account of…is given.本文叙述了……

总之,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不能一概采用“语言等值”的顺译法, 必须根据汉语的用法和习惯, 用规范化的汉语表达方式, 忠实而恰当地将译文形式和原文内容统一起来,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四结论

英语重形合, 注重结构和形式的严谨, 其被动语态由明确的语法形式构成。而汉语重意合, 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及小句, 其被动句采用多种词汇来表示。本文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 比较了英汉被动句的异同。在此基础上, 分析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英语被动句时, 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各自被动句的特点和差异, 进行灵活翻译, 使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摘要:被动句在英、汉语言中均是重要句式, 对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被动句的表达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等三方面进行对比, 得出英语被动句与汉语被动句的共性和个性特点, 并通过实例具体阐述如何处理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关键词:汉语,英语,被动句,翻译

参考文献

[1]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0

英汉被动句 篇10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 并能从不同角度用语言加以描述, 其中主动和被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而从语言学意义上讲, 主动和被动是一对语法范畴, 即“语态”。语态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而保持其意义或事实不变。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曾在《功能语法导论》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

例1.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例2.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例1讲述了人们如何作用于客观世界, 是一个动作过程;例2则体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反应, 是一个心理过程。

例3.警察已经逮捕了那个杀人犯。

例4.那个杀人犯已经被警察逮捕了。

例5.杀人犯警察已经逮捕了。

例6.杀人犯已经逮捕了。

例3和例4是主体对客体实施动作 (逮捕) 的过程;例5和例6形式上是主动句, 却具有被动意义。

但是正如Jespersen (1922) 所说,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表达的意义, “虽然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 但并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同等”。汉语作为一种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语言, 除了常见的主动句外, 各种形式的无主句、形式被动句以及意义被动句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在汉英翻译时, 考虑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有时英语被动句的结构和意义可以在汉语译文中再现, 但更多的时候无法实现原文的语态和语义的双重保留。这就需要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 拓宽思路, 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本文从英语和汉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对比入手, 探讨英汉被动语句的翻译策略。

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

英语重“型合”, 相较于汉语动词来说具有更丰富地形态变化。所谓“型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 (syntactic devices) 或词汇手段 (lexical devices) , 特别是在“be+动词过去分词”的被动语态中有着“型合”的典型体现。因为在英语被动语态中, 大多数情况下有这种标志性结构, 因而英语被动语态大多是显性的。汉语重“意合”, 即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 (semantic connection) 或者逻辑关系进行连接, 所以汉语的被动语态常常缺乏标志性结构, 是隐性的。所以说, 英语和汉语被动语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的不同。

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语态的形式主要有结构被动语态和意念被动语态两种。所谓结构被动句具有被动语义、被动标记兼具, 被动语态非常清晰地体现在句子自身的结构或者词汇上。意念被动句则是在句子结构上没有被动语态标记的情况下, 仍然能传达被动语义。

1. 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

英汉被动语态相同点在于:在句子结构上都有被动语态标志, 句子主语是受动者, 施动者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在说不出、不必说以及不愿说出施事者的情况下, 英语倾向于使用结构被动句。

例7.Many American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Vietnam War.

例7中说话人不确切知道施动者, 所以使用被动句, 只是用于传达“士兵死亡”这样的语义。这种被动句不是由主动句转化而来, 也很难转化成主动句。

例8.It is hoped that the working condition can be improved as soon as possible.

例8中说话人知道“hope”的施动者是谁, 但考虑到对语义表达影响不大, 所以没有说出施动者。这种被动句可以补充施动者, 转化成主动句。

例9.Some unfair comments about the president was made at the meeting.

例9中说话人知道施动者, 但因为某种原因或者为了某种目的, 故意避免说出施动者, 使用了被动句。

有时在传达相同的语义时, 因为说话人认为受动者比施动者重要或者施动者是已知信息而采用被动句, 将受动者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比如:

例10.President Lincoln will long be remembered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与英语相比, 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 所以汉语被动句中不可能出现以动词过去分词为标志的被动结构。但是得益于汉语具有相对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有时使用“被”字句以及其他的词汇手段以实现被动语态。

例11.受动者+被+动词:怪物被杀死了。

受动者+被+施动者+动词:怪物被超能先生杀死了。

被动式与连动式合用:怪物被超能先生拖出山洞杀死了。

受动者+被+施动者+动词+得+补语:怪物被超能先生杀得一个不剩。

除了以上例11中的四种“被”字句外在汉语口语中的“叫”、“让”等与“被”语法功能相同的介词也可以实现被动语态;而书面语中的“为……所……”也与介词“被”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 例如:这种轻薄耐穿的丝袜已为广大女性消费者所喜爱。

综上所述, 英语和汉语结构被动句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英语被动句中的动词需要以“be+动词过去分词”的形式出现, 而汉语动词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无差别;其次, 英语结构被动句中施动者需要有介词“by”引入, 并且如果没有施动者, “by”也不出现, 而汉语结构被动句中的施动者要么不出现, 要么直接放在“被”后面, 即使施动者不出现, “被”字位于汉语被动句中也不会显得突兀。

2. 英汉意念被动句对比。

虽然英汉意念被动句都有“形式上的主动, 语义上的被动”这一特点, 两者仍有诸多不同。如果被动句主语不可能被误解为是施动者时, 汉语一般用意念被动句。常见的意念被动句有两种, 其一是在口语或者文言文中很常用、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安全是通过逻辑关系来实现 (如例12) ;其二是具有消极意义的“挨/遭”或者具有积极意义的“获/承蒙”+及物动词等结构来实现被动意义 (如例13) 。

例12.吃水难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例13.承蒙关照, 我总算解决了住宿的问题。

而英语意念被动句中虽然具有主动句的结构特征, 主语在逻辑意义上却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英语意念被动句常常用来描述事物所处的状态或者具有的属性、性质, 所以其被动意义较结构被动句有所减弱。

例14.Chinese food tastes good.

在例14中, 动词“taste”表示被动意义, 气候常接副词性质的修饰语, 表示程度、状态或者性质, 类似的动词还有“read”、“need”、“require”、“deserve”和“sound”等。

例15.Mother is easy to please.

在例15虽然是主动句结构, 但表示性质的形容词“easy”后接表示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并与句子主语构成动宾关系。

在英语中, 意念被动句中的动词常常是不及物动词, 其后常有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 而且表示主语状态或性质特征的英语意念被动句要么不能转化成主动句, 如:Pills may be difficult to eat;要么转化成结构被动句之后语体色彩会发生变化。

总之, 英汉语在被动意义表达方面各有所长。英语被动句结构比汉语被动句更加简约明了, 而且绝大部分可以转化成主动句;汉语被动句有多种呈现方式, 可以以多种方式转化成主动句式。英语结构被动句比汉语使用地广泛;汉语的意念被动句使用的范围和频率都远远超过了英语意念被动句。

三、英语被动句翻译策略探讨

1. 直译法。

一般情况下, 不管有没有施动者出现, 相当一部分英语被动句可以在保持译文主要成分的顺序和原文大体一致的情况下, 直译成带有“被”或者与其有类似语法功能的含积极意义的“承蒙、获得到、获得、遇到、得以、加以、予以、使得”和表示消极意义的“被、遭、有待”等词的汉语被动句。另外, 在汉语口语的“叫”、“让”以及书面语常用的“为……所……”、“是 (由) ……的”也可以实现英语的被动语态的汉语转换。那么, 英语“be+动词过去分词”的结构被动句被翻译成汉语时通常以这样的语序出现:“受动者+被 (+施动者) +动词”、“受动者+叫 (+施动者) +动词”、“受动者+是 (由) +施动者+动词”、“受动者+为+施动者+ (所) +动词”。英语被动句如果出现施动者, 翻译时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常见的“是”字结构进行翻译。这类句子在互译时, 句子的顺序保持不变, 只是谓语“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变成“是”的结构, 即用“主语十是+小句+的”或“主语+是+被+小句+的”句型表达。

例16.The pregnant woman was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

译文:那个怀孕的妇女被他丈夫抛弃了。

例17.The house was sacked bear by thieves.

译文:家里叫贼偷得精光。

例18.I was received by a beautiful young lady.

译文: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

例19.Wearing thick dress in winter was widely accepted by most young women.

译文:冬天穿厚裙子已为大部分年轻女性所接受。

2. 意译法。

因为汉语的表达更倾向于“以人为本”, 即更强调主体的控制作用。那么在翻译英语被动语句时可以主动, 若原文中有施动者出现, 可以将施动者译为汉语译文的主语, 受动者译为宾语, 即:“施动者+动词+受动者”或者“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 (+了) ”;若原文中没有施动者出现, 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增译施动者, 翻译为汉语的无主句。在英语中常常会出现被动句中不需要或不愿说出主动者的情况, 尤其是当句子是“It is+hoped/said/reported/supposed/known that”时, 翻译时常常把原文的主语译成宾语, 增译“有人”、“人们”等泛指性主语, 以满足英语被动句中措词委婉或者故意避免用主语的语义要求。

例20.The escaped prisoner was shot by guards.

译文:警卫把逃犯击毙了。

例21.It is known that Huangyan Island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译文:众所周知, 黄岩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22.The scheduled war wag called off, and North and South were unified.

译文:预定的战争取消了, 南北统一了。

四、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视角对英汉被动语态表达方式和英语被动句的汉译策略进行了探讨。被动语态作为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形, 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和对英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分析, 我们翻译英语被动句时, 应充分考虑到英汉被动句各自的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实现英语被动语义在汉语中的重现。

摘要: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 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相对汉语而言, 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 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那么, 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 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 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关键词:被动语态,英汉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Jespersen.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2.

[2]蔡专林.英汉语被动意义表达方式的对比对比及翻译[J].韶关学院学报, 2010, (1) .

[3]曹祖国等.英汉被动语态对比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视野, 2013, (5) .

[4]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98.

[5]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6]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7]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及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上一篇:把握设问的契机下一篇:共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