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

2024-08-28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精选10篇)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 篇1

摘要:了解各民族文化差异,掌握英汉语中数字的深层含义,才能达到更好翻译数字习语的目的。本文就英汉数字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并提出灵活有效的翻译策略,旨在帮助提高翻译数字习语的准确性。

关键词:数字,文化内涵,翻译

1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汉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数字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成双成对”,出自《儿女英雄传》:“讲到姐姐今日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不请得是成双成对的媒妁,余外更多着一位月下老人。”多指情侣或夫妻配成一对,现也指好事成双,可见数字“2”是被崇尚的。中国人偏爱数字“六”,词语“六六大顺”形容万事顺心如意。还有数字“十”,“十全十美”饱含积极的情绪。9与“长长久久”的“久”同音。当然,许多数字的文化内涵是因为谐音现象产生的。例如数字“三”与“散”谐音,寓意“分离”。数字“四”与“死”谐音,意味着死亡,在中国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人们尽量避免选用“四”作为车牌号或电话号。中国人喜欢数字“八”,广东人说“八”时,发音和“发”相同,因此他们特别喜欢“八”,寓意发财,财运滚滚。数字“八”便随处可见,电话号、车牌号、门牌号都偏爱“八”。

古希腊人认为数字及其倍数具有一定神秘意义。从远古时期,1到13的数字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在西方文化中,数字“3和13”是一种禁忌。例如,短语“bad comes in three”,通常形容不好的事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另一种迷信是说,如果同一根火柴可以点燃三根香烟,坏运气会降临在最后一个被点燃香烟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眼中,数字“十三”是头号禁忌,这也有其文化渊源。有一种普遍看法:在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他的12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犹大,出卖了耶稣,耶稣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西方人对这个数字避之惟恐不及。在宴会上,不能有13个人同桌,不能上13道菜;酒店或住宅避免使用编号13;飞机、火车、剧场等无第13排、13座。如果13号恰逢星期五,许多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有人不敢换床罩,不敢工作,不敢实施任何计划1。

2 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2.1 直译

直译是指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引申。直译法可以保留原文形象,但应保证不会引起歧义。例如:“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举两得”:gain two advantages by a single move。

2.2 意译

英汉数字使用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如果照搬字面意思,可能引起目标语读者的误解,甚至不知所云,因此,意译有时是必要的。例如词语:三心二意:hesitant;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九死一生:near escape;十全十美perfect;七上八下:be agitated;三伏:hottest days in the year;千载难逢:very rare。短句:

①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2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minds are better than one2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n iceberg is not formed in one month2

2.3 其他方法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差异。译者应通过具体语境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如加注、释义、替代等。在翻译时添加注释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添加注释容易理解并引起读者联想。例如,“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或者“the Ming Tombs”就是指“十三陵”,在英文中却找不到十三。遗漏十三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误解,因为明代有十六位皇帝,如果被翻译为“the Ming Tombs”,外国人可能认为明代十六位皇帝都被埋葬在那里,甚至他们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位。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西方文化中,十三是禁忌。翻译时如果把十三和帝王陵墓放一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省略数字十三也是可以的,同时,如果能加注解释明墓就更好了。

3 结语

英汉语属不同语系,中西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受不同语言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数字有不同理解。数字习语往往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达到高质量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喻中春,张扬.商务谈判禁忌大观[M],地震出版社,1993:81.

[2]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218.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 篇2

1人称简介

(1)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第一人称(我)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以外的人.人称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所指的听话的人叫做第二人称,例如“你、你们”;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它们”。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

(2)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2英汉人称比较 英语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I me we us 第二人称 :you 第三人称:he him she her it they them 等

汉语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 我 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 :“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她们”及“它们 等

1.汉语没有格的区分,但是汉语的第三人称复数形式比英语的第三人称复数更具体。汉语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如“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这些都是文字上的区分,语音里是没有性的差别的。汉语里的“他”、“她”、“它”都发成[ta:]。

“他们”和“她们”在性上有很大区别。

2.还存在两种不同的代词“咱们”和“我们”都指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您”是“你”的尊称形式,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至于其他人称形式,英汉都能相互对等。

3. 总体来看,就叙事体小说这种文体来看,英语的代词使用频率比汉语代词使用频率高;(1)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要高;

(2)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均最高,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和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均较低。

4.大小写之别。

在英语中,一般只是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母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要大写,但“I”不论在句子中处于何处均一概大写,在两边各矮一截的小写字母中显得鹤立鸡群,顶天立地。至于you、they、he、she,则无缘享受此殊荣。

而汉语则无大小写之分,不论是我、你、他或她还是我们、你们、他们或她们均一视同仁,淹没在大小相等的文字当中,谁也不起眼。

第一人称比较:

1.称用单数代词I 与“我”表示时的社交功能和普通语言的人称指示语一样,I和“我”的基本含义就指代说话者本人。英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I指说话者本人,没有其他相应的表达方式;汉语的“我”指说话者本人,“但它也有一些非指示用法,如虚指和泛指等”。汉语中有时用“本人指说话者自己,不过用得相对较少。现代汉语用“本人”除了表示客观冷静陈述以外。似乎还给人一种自大、高傲的感觉。所以,大多数语境下用“我”,较少用“本人”。相同

1、第一人称指示语如用复数代词表示 在英汉语中都有两个用法:其一,用于包括谈话对方;其二,用于不包括谈话对方

(1)我们都是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应该能理解学生的心情。(包括听话人)

(2)We both should understand students for we are experienced teachers for many years.(3)您安心养病吧!我们过几天再来看你。(不包括听话人)

(4)You’d better take a good rest.We will come to you in a few days.2、用复数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第一人称来指说话人自己,即在体现中将单数的说话者编码为复数形式的情况在汉语、英语中都不少见:(1)看过了前面摆出的种种材料、做法和看法,我们(=我)有些初步意见„„

(2)We(=I)have been observing the phenomenon for years, but at this stage we are(=I am)still unable to be very specific about its nature of its cause.its nature of its cause.例2 看过了你的个人简历,我们(= 我)有些初步意见„„

例1 这种用“我们”来代替“我”的用法多见于学术写作中,是说话人谦虚的表现,似乎在说他所取得的成就不完全归功于他个人。从另一角度来讲,“we”的使用,可以使文章减少主观自负的意味,这样便于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是话语礼貌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撰写论文时,尽管文章是作者独立撰写的,但为使自己提出的观点或发现的事实易于被人认同与接受,也常用“我们”或“we”,而不用“我”或“I”。这种为了避免话语者过于主观和自我为中心,用不包括受话者的“we”来指称自己的用法叫做“编辑的我们”(editorial we)(姜望琪:2000),它能使对方感觉到与发话者之间的平等、友好的关系。

而例2 则与以上情况不尽一样,说话者觉得自己以“我”或“I”的口吻说话分量不够,权威性不强,恐怕难以让他人确信时,便会使用“我们”或“we”,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增强其话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使听者觉得这不是个人所言,而是一个团体或一个领导集团的意见或主张,代表着集体的智慧和抉择。以上两种情况在英汉语中都存在,但是在谈到过失或缺点时,便不能这样用,否则便成了推卸责任了”,虽然“we”和“我们”都可以代指第一人称单数“我”,但两者的语用意义并不完全一样。英语中,“we”是皇室成员指称自己的一种特有用法,例如一个英国国王可以这样说:We will ourself reward the vistor.但汉语却没有此

用法。第let’s 在非常通俗的口语中有时可用作单数,这就是说它可以不包括谈话的对方,而只借指单数的“让我”,相当于let me:(3)Let’s(=me)give you a hand.差别

1不同的第一人称复数之间的差别:

在北方话里,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第一人称指示语是“咱们”,“我们”却只指说话人及其伴随者一方。在普通话中,“我们”、“咱们”都可用于包括谈话对方。

这两种不同的第一人称复数之间的差别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反映,但间接地在let us 和它的缩略形式let’s之间的差别上反映出来。let us可能包括谈话对方,也可能不包括。(5)Let us know the time of your arrival.(不包括谈话对方)(6)Let us work hard.(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谈话对方)而let’s 一般情况下包括谈话对方在内。如:(7)Let’s go to the cinema.(包括听话人)因此不能说: Let’s go to see you tomorrow.2、在汉语里,“我们”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语,以使语言显得亲切、友好。例如 :(1)有我们这位老叔,你想听歌容易,要多少,有多少。《 李有才板话》

3、在英语里 w e 可 以指人或其它一事物,而汉语只有在童话语言中才有。(1)May we come in? We 在这里可以指说话人和他们的宠物,如狗、猫等动物。英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复数代词表示说话人和伴随者时,伴随者可以指人或宠物,而汉语只有在童话语言中才有,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所导致,因为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宠物当作是自己生活的伙伴来看待的。可见这种用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差异。

4.英语在并列主语中,第一人称代词“I”通常放在最后,汉语“我”却不这样。Peter and I are studying in the same schoo1.

我和彼得在同一学校读书。

5、当谈话双方不是面对面进行交谈(如在电话中、广播中、有时也在电视上),在作自我介绍时 ,英语中往往不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而改用第三人称指示信息;汉语中向对方作自我介绍时,则只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1)Hello, this is John Smith.(or John Smith speaking.)

第二人称比较 差别

1、汉语中第二人称指示信息有时可以通过第一人称指示语表达。汉语的“我们”和“咱们”都可以用来借指“你”或“你们”而这种第二人称批示信息在英语中极少见,英语往往直接用 you 表现出来。下面是一些例子:(1)我相信,我们(二 你们)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 你们)的期望。

(2)(你)要记住,我们(= 你)是学生 ,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这种“移花接木”的指示信息 常给听话人一种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者、领导之 口,而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所乐于使用。

2、用第一、第二人称单数指代第一、二人称复数的情况在汉语中常常可以见到,而在英语中却少见。

(1)走,咱(咱们)今晚看电影去。

(2)你(=你们)大国敢不仁,我(=我们)小国也敢不义!(3)还我(=我们的)河山!

第三人称比较 相同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作为第三人称指示语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情况(1)“老天爷你长眼呀,你视呀,要不是吾,这些家伙何时会从娘肚子里拱出来?他们(=你们)吃谷米,还没长成个人样,就烂肝烂肺,欺侮吾娘崽呀?”(韩少功《爸爸爸》)

例(1)中“他们”实指“你们”,丙崽的妈妈在儿子受到欺负的时候,对那些后生崽的称呼,由于她心存顾忌,没有敢直呼“你们”,而用了“他们”,这是一种指桑骂槐的方式。

英语第三人称代词it在“It‟s me”中使用,这也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介绍自己的用语,但只限于说话人认为对方能从他的声音中认出他来时才使用

第三人称借指听话人不一定只限于代词,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也可以借指听话人。在汉语中第三人称借指第一人称,主要使用了一些称谓语和专名,其中幼儿与父母之间的话语最典型。

例如:

(1)谁欺负宝宝(=你)了,叔叔找他说理去。这种情况通常表现在幼儿与父母或长辈之间的谈话中。

(2)人家(=我)可不是小儿科。

(3)Sunday school teacher: “Can my little boy(=you)tell me what children go to Heaven?”

(4)Bill(=I)wants an ice-cream, Mummy.(5)有的人(=你)就是不讲信用,借了钱该还不还

例(5)中“有的人”指代“你”,由于说话人碍于面子,不好直说,靠这种方式委婉地提醒、告诫对方。

第三人称指示语借指听话人和说话人,是语用学所注意的问题。这些情况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出特定的交际效果和语用效果,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显然比“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更显得情深意浓。

2、第三人称可泛指任何人

第三人称的泛指,不再表示确定的所指对象,而是面向任何人,话语中传达的语义内涵,对任何人都适用。

例如:

(10)不管张三还是李四,只要是公民,他就有选举权。

(11)别管他是谁,只要有困难,我们就应该帮助他。

(12)To succeed,one has to do one‟s best.(13)This book gives one a good idea of life in the tropics

例(10)中“他”泛指任何公民,例(11)中“他”泛指任何有困难的人。例(12)中“one”泛指任何人,为了成功,必须努力。例(13)中“one” 泛指任何读这本书的人。

四、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虚指用法

泛指用法虽不能明确所指对像,但确有所指,而且有一定的指称范围,即所指称的是该群体中的任何人,其意义是实在的。而虚指用法中人称代词在语句中根本没有所指对象,基本上没什么实际的指称意义。

例如:

(14)任他(或你)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一闯。

(15)我先扣他十个球给你们看看。

(16)我今年先种他几亩试试。

例(14)——(16)中“他”即使去掉也不影响句子基本意义的表达。

五、其他情况

1.第一、三人称单复数交叉互指

(1)(Secretary to another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boss)We‟(=He)re in a bad mood today.(2)“老金,你以后成了咱们的领导,咱们先说好,你可别在咱们这些弟兄面前摆牛;你啥时摆牛,咱啥时给你顶回去!”

其他几个人说:“对,对,给他顶回去!到咱们县上,给他吃„四菜一汤‟!”

金全礼说:“一个副专员,牛还能牛到哪里去?到县上不让吃饭,他(=我)照样得下馆子!

大家哄笑:“对,对,摆牛让他下馆子!”(刘震云《官场》)

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第一人称复数“我们(we)”可指称在谈话现场的第三者“他(he)”,如例(18),第三人称单数“他”也可指称说话人自己“我”,如例(19)。方经民认为,“第三人称代词既跟先行成分互指,构成话语回指,又直接指称现场中的人物,构成现场直指,这种情况为现场话语回指。”例(19)话语中的“他”跟上文的“副专员”构成话语回指,同时又跟现场的说话人“金全礼”自己构成现场直指。

结语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 篇3

[关键词]企业简介;元语言功能;英汉文体比较;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商务英语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作为商务语篇范畴之一的企业简介,发挥着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开发的作用,因而备受重视。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英汉企业简介的语篇功能和语言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汉语企业简介的英译策略与效果进行了一定探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跨文化角度对英汉企业简介功能文体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的论文目前还不多见。本文拟在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跨文化角度探讨英汉企业简介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表达方式,对比分析英汉企业简介语篇的功能文体风格及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以期对我国企业简介的英语翻译有所启示。

一、英汉企业简介的功能文体比较

1.英汉企业简介的概念功能及其文体比较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再现人们的各种社会经历、心理过程及反映事物间逻辑关系的功能。[1]企业简介语篇的概念功能主要是介绍企业状况,如企业历史、产品类别、生产规模、成就、企业宗旨和目标等。概念功能一般由及物性系统和语态来体现,而及物性系统又分为6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关系过程主要是反映事物间的关系,适合介绍企业情况;物质过程用于描述企业的生产状况。英汉企业简介中多用“是”、“包括”等词来表示关系过程,而用“生产”、“提供”、“获得”等词来表示物质过程。

在概念功能表达上,英语企业简介一般开篇首先指出企业的性质,让读者了解企业的主要信息,然后介绍企业规模,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展示产品价值或说明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关系,以详实的数字介绍其产品研发和销售情况,强调产品的创新性,突出产品质量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最后是获奖的相关认证。可见,英语企业简介偏重于信息介绍,语言风格朴实。[2]

汉语企业简介一般开篇首先介绍企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然后介绍企业历史、生产规模以及获奖情况和社会影响。尽管英汉企业简介都普遍使用一些积极词汇,意在给消费者留下美好印象,但是汉语企业简介经常使用评价性较强的词汇,如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基地、“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此外,汉语企业简介还习惯使用很多口号性的排比词句,如“为了用户满意,为了股东利益,××集团要建设成为品牌卓越、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集团”。可见,汉语企业简介叙述性强,常依时间顺序记述企业历史和获得的荣誉,语言风格较为华丽。

2.英汉企业简介的人际功能及文体比较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是指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或者用语言交往、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影响他人观点与行为的功能。企业简介语篇旨在宣传产品或服务,唤起读者好感,因而人际功能较强。人际功能由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等来体现,由语篇作者根据对读者的角色定位确定其使用情况,比如指示代词的选择。

在人际功能表达上,英语企业简介一般使用第一人称we指代企业,以第二或第三人称指代读者,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使用以显示企业与客户平等交流的理念,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创造友好气氛,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3]在人称使用上,汉语企业简介通常直接以××公司来指称企业,站在第三人称即旁观者的立场上,以客观态度介绍企业情况,这虽然拉大了企业与读者(潜在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却给人以客观真实的印象。

言语交际过程是“给予”和“求取”的过程。为实现“给予”和“求取”的语言功能,英语企业简介更注重这两种功能的平衡,语篇中句式多样,既使用陈述句,也使用疑问句和祈使句。陈述句信息容量大,可以清楚地向读者提供足量信息;疑问句可以吸引读者,产生直接对话的效果,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从而激励读者采取行动;而祈使句可以直接呼唤读者采取行动,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有利于达到语篇的交际目的。汉语企业简介着重语言的“给予”功能,多使用信息量大的陈述句。为加强语篇的感染力、实现语篇的人际功能,汉语企业简介中经常会出现评价性的壮词,而且频繁使用排比和四字格结构等修辞手法,文体华丽,语言有力,如:“××集团容纳百川,汇成大海的壮阔。它以横空跃世的雄姿致力于……”这表明企业希望以华丽的语言影响读者,使他们乐意购买其产品。

3.英汉企业简介的语篇功能及文体比较

语篇功能是指语言组句成篇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来体现。英语企业简介遵循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开篇点题,将主要信息置于篇首,企业名称一般作为已知信息充当句子主位,信息主次清楚,结构严谨完整。语篇常用宾语从句、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这样的主从句,分句之间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常用连接词,因而显得结构严谨,体现出西方人严谨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特点。英语企业简介句式多变,除陈述句外,还经常出现祈使句。企业名称很少重复,往往使用代词替换企业名称。英语企业简介的语篇较短,多数加有小标题。

受汉语思维模式影响,汉语企业简介一般从描述企业的环境开始,然后切入正题。汉语企业简介语篇主次信息一起排列,句子的主位有时是企业名称,有时是时间状语或修饰性状语。汉语企业简介在句子结构上,主语经常省略,较少使用连接词,各成分间的连接主要靠语义和语境的帮助,结构上没有英语企业简介那么严谨;简介中陈述句和并列短句使用较多,句型结构较为单一。为强化阅读效果,汉语企业简介喜欢多次重复公司名称。此外,汉语企业简介的篇幅一般长于英语简介。总之,汉语企业简介的篇章模式、句子结构及信息流动方式都明显区别于英语企业简介。

二、英汉企业简介文体差异的文化因素分析

语言深受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企业简介语篇的文体差异归根结底源于英、汉语各自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文化传统,在它们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企业简介文本叙述方式及其相应的文体特点。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形成了英汉语言在语篇布局上的差异。思维方式不同,文章重点信息的布局就有差别。根据美国学者卡普兰的研究,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因而在语篇布局上,英语会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不做铺垫,开篇便阐述主题;英语句子之间为显性连接,关联词使用较多,结构严谨清晰。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汉语篇章结构多为环形表达,开篇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在渲染气氛和铺垫主题之后才切入正题;句子衔接方式是意义粘合型,较少使用关联词,篇章结构不像英语那样严谨清晰。[4]英汉企业简介的不同语篇模式充分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及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别。

2.英汉语体规范差异

由于构词特征的缘故,不同语体的英语语篇在用词和句式上具有明显的语体差别。一般正式程度高的语体多用多音节大词和被动结构与定语从句结构,如法律条令、公文书信的语言风格明显不同于普通语体。企业简介属于说明性的实用语体,英语企业简介偏重提供信息,没有宣传的口吻,不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因而文艺语体或演讲及广告语体中常用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很少出现在英语企业简介中;英语企业简介不引经据典,而是使用数字和较为客观简洁的语言,文体风格倾向于低调婉约,借以树立诚实可信的企业形象。英语企业简介的语言风格体现了西方的修辞文化传统,英美读者习惯接受这种含蓄朴实的语言风格,如若使用宣传语言,矫揉造作,违反读者的阅读预期,则效果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汉语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间的用词差别不明显,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趋向大众化,在正式的法令、通告、社论、演讲中也有普通体语言;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都会使用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抒发感情。[5]汉语企业简介风格偏向于说明和宣传,写法类似广告,除信息说明外,还使用比喻、排比、仿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唤起生动的意象,使读者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宣传企业和促销产品的目的。

3.英汉修辞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在文字形态和语言单位组合方面差别明显,英语的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等结构成分在汉语里并不存在,但汉字的音形义一体,而且又属于动态语言,所以可以省略主语,组成铿锵有力的四字格结构或其他修辞手法,因而汉语企业简介中修辞结构较为常见,如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这是英语企业简介中所没有的表达方法。英语属静态语言,句子的主谓宾成分完整,缺少汉语那种排比气势和华丽风格。

篇章修辞深受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影响。英语的篇章模式和修辞习惯继承了古希腊的修辞学传统,注重逻辑性和实证性,语篇依靠品格、理性和情感3种说理方式说服别人,其中品格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说服手段。17世纪之前的英国也流行藻丽的语言表达风格,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文风逐渐受到抨击,其反对者认为修辞学提倡的华丽风格易让真理模糊不清。受科学主义影响,修辞学开始向理性转变,追求文风的朴实、自然、实用,尤其是针对普通大众的实用性语体,更加关注信息的客观准确性,而排斥语言的华而不实。[6]如果言过其实,作者的品格就会受到质疑,语篇也就说服不了读者,就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1980年代以来,英语修辞理论由重视作者表达转向重视读者接受,作者写作时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营造客观、礼貌、亲切、平等的气氛,形成良好可信的人际关系。为使其观点得到认可,语言上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强加与推销;为增强话语的可信度,作者描述要谨慎低调,不可言过其实。在真、善、美这3个因素中,真和善是第一位的,真是指信息准确,善是指关照读者。如果语言矫揉造作,读者就会像见到某个对他们使了心计的人一样,产生反感。[7]正是由于受到这种修辞文化熏陶,西方读者形成了相应的接受习惯,讲求语篇的逻辑性和实证性,喜欢质朴自然、注重客观事实和传递具体信息的文体风格。

从修辞学传统看,汉语文化语境认为华丽抒情的语言具有良好的感染力,能够增加表达的趣味性,因而汉语写作注重文辞优美,讲究声律对仗,追求气势恢宏,而且喜欢状物言志,常有夸张煽情的倾向。特别是受当今商品大潮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人们不断创造新词,有时使用虚空的套话宣传商品优点,以图取得良好的推销效果。在汉语言中壮词的使用俯拾皆是,即使在以实用为目的的企业宣传中,也不无存身之处。[8]

三、汉语企业简介翻译成英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言与文化传统的不同,造成英汉企业简介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表达方式及文体上有所差异。中西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使他们对企业简介语篇的理解和接受有着认知和情感上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阅读期待和阅读需求。企业简介的主要功能在于让顾客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传递企业更多信息。因此,在对汉语企业简介进行英语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及读者的阅读预期和接受习惯,按照英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模式对其进行调整,使译文得到英语读者的认同。如果把汉语的企业简介原文照搬地译成英语,汉语文化里那些喜闻乐见的华丽辞藻得不到英语受众的认同,那么就会使英语读者失去阅读兴趣,从而不能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因此当把汉语企业简介翻译成英语时,需要我们适当调整语篇结构、句子结构及用词,采用妥当的归化译法。

1.语篇结构调整

汉语企业简介篇幅一般较长,在翻译成英语时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感受,可以删除语篇开端的地理位置介绍等铺垫部分和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信息,直截了当地切入企业的性质、定位和业务范围等主要信息,这样既顺应了英语企业简介的语篇模式,也可取得简洁效果。如中国移动企业简介部分渲染的内容——中国移动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做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战略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完全可以略去不译,其效果更佳。

2.句子结构调整

汉语企业简介翻译成英语时需要克服汉语表达习惯。汉语以话题为结构重心,句子围绕话题平行排列,主语经常省略,多使用动词,并且很少使用连接词,从而造成信息关联弱、逻辑关系不明晰、信息冗余等。而英语注重主语的选择,常以主语为结构重心,主语限制谓语,主谓语限定其他成分,主从关系明确,句子之间常由关系词连接。因此,汉语企业简介翻译成英语时,不能按照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来进行,而应根据英语表达习惯,按照意群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恰当选择句子主语,安排句子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使之符合英语结构严谨、逻辑关系清晰和行文简洁的表达习惯,以再现汉语企业简介的原文精神。例如:多年来,公司一贯奉行“用户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在此句中,“质量第一、用户第一、服务第一”具有逻辑包含关系,“用户第一”预设着“质量第一”和“服务第一”,英译时此排比结构可整合为“质量第一”和“服务第一”,英译成“Over the years,quality and service have always been the top priority for the company”即可。[9]否则,汉语企业简介的英语译文会让目标读者摸不着头脑,甚至会产生反感。

3.词汇调整

企业简介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宗旨而又注重传递效果的实用性文体,汉语企业简介翻译成英语时应遵循的审美标准是既能让读者喜闻乐见又能雅俗共赏,因此用词上要做到准确朴实,避免空泛华丽。汉语企业简介中有很多修饰副词,如“更加规范”、“更加健全”、“积极推进”、“不断增强”,英译时如果直译就会与英语“perfect”、“improve”、“promote”、“accelerate”、“develop”这些词重复,因为这些词本身就含有“more”、“actively”、“further”的意思[10]。此外,汉语企业简介中一些像“驶向辉煌”、“架起金色的桥梁”的比喻用法也需要调整改译。

根据徐珺等[11]的研究,英汉企业简介在宣传企业的产品质量上,用词明显不同。汉语企业简介对产品的鉴赏标准突出“优质”(可靠、准确、美观、通过鉴定等),“先进”(高端、高科技、具有国际水准等),“售后服务好”(快捷、周到、完善等),“市场反馈好”(畅销、深受海内外用户青睐、拥有知名度、用量大等)。英语企业简介对产品的鉴赏标准突出“优质”(reliability,accuracy,convenience等),“创新”(leading edge,creative,innovative,imaginative,smart等),“价格优势”(affordable,competitive,lowest等)。汉语企业简介英译时不妨借鉴英语表达方式与习惯,调整其翻译用词。

四、结语

本文在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英汉企业简介进行元语言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分析,并对比了英汉企业简介语篇的文体特点。英汉企业简介在表达元语言功能时存在篇章模式、句式结构和用词上的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思维方式、语体规范及修辞方法的不同。因此,当汉语企业简介翻译成英语时,语篇、句子结构及用词都应做适当调整,以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正如英籍华人作家、翻译家韩素音所说,翻译要照顾到别国的国情、民心和价值标准。[12]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4.

[2]李飞武.中英文企业介绍语篇体裁比较分析[J].海外英语,2011(12):315.

[3]刘艳艳,赵雪爱.网络企业简介语篇的人称、语气的人际功能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7):138.

[4]Kaplan,Robert.Cultural thought pattern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

[5]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99.

[6]胡曙中.英汉修辞跨文化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30.

[7]徐敏,胡艳红.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翻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7.

[8]周领顺.试论企业外宣文字中壮词的英译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2003(3):59.

[9]吴建,张韵菲.企业外宣英译:一个多层次重构的过程[J].上海翻译,2011(1):21.

[10]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78.

[11]徐珺,夏蓉.评价理论视域中的英汉商务语篇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3(5):16.

英汉数字禁忌比较 篇4

数字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词类之一, 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比如,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母亲在教自己的婴儿学数数。“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 它的功能是计算, 秩序严谨, 职司分明, 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 它的功能是表义, 许多数字经过‘神话’后成为‘玄数’, ‘虚数’, ‘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 (王秉欣, 1998∶8) 。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数字词语被使用的范围、方式与含义, 各有独到之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数字的禁忌, 它们所映射的是中英两国文化不同的历史特点、风俗习惯及心理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禁忌 (主要有“四、五、六和十三”) 的中英比较, 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从而探讨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的意义。

2. 数字禁忌比较

2.1“四”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究其原因, 是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因此, 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时, 人们都不愿意带有“四”的, 尤其是尾数为“四”的。更要避开的是“14” (谐音“要死”) 、“44” (谐音“死十次”) 、“514” (谐音“我要死”) 等。在成语中可以见到“四分五裂”、“朝三暮四”、“低三下四”。在歇后语中也有例子: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香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

当然, “四”在中国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亲友聚会敬酒时也常常喝四杯, 以示“四季发财”。还有“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四季如春”等褒义词语, 以及在挑选楼房时的“金三银四” (意思是“三楼最好, 其次是四楼”) , 这些都是因为汉语民族讲究对称, 注重成双。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的民族对four极为崇拜, 认为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认为, four代表福音传教士, 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英语中的the four corners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是天涯海角、四面八方的意思。还有谚语: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意思是“人多眼亮, 人多智广”。

2.2“五”

在中国人心目中, “五”是和谐、优美的特征。“五”主要是以“五行”为范式的种种统括概念, 其他先哲的言语也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如《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周易·系辞传》写道:“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三十, 凡天下之数, 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段话说明古人认为一切数字都可以由天地之数衍生出来。总之, “五行”说是中国人的思想律, 它的影响遍及各个思想领域 (胡建华, 2003∶86) 。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 如“五湖四海”、“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五体投地”、“五脏六腑”等。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 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 即“小偷, 扒手”;five o’clock shadow表示“五点钟阴影”, 即早上刮掉, 到傍晚又长出来的胡子;the fifth column表示“第五纵队 (通敌的内奸) ”;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 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

而星期五则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有一种解释是, 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还有一种说法是, 据《圣经》记载,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星期五。所以,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黑奴“Friday”有了悲剧式的结局;有了“Black Friday” (耶稣受难日, 发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 因司祭牧师穿着黑色祭服而得名) 的说法。

2.3“六”

“六”在中国人眼中是“溜, 顺”的代名词。我们常说“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六路又称六合, 即前、后、左、右、上和下。《庄子·齐物论》称“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中国古代有崇尚“六”的习惯, 先秦时期有“六经”、“六艺”, 周代有兵书“六韬”, 世界有“六合”, 官制有“六部”, 中医有“六腑”等;赌博式的彩票有六合彩, 俗语有“六六大顺”。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渴望顺顺利利的愿望。

“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 还有许多缺点, 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 才能洗尽身上的罪恶。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习语即可了解:a sixes and sevens (七上八下, 乱七八糟;迷糊的) ;hit/knock sb.for six (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six to one (相差悬殊) ;six of the best (以藤鞭击六下———学校的一种惩罚手段) ;six penny (不值钱)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差不多)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五十步笑百步) 。还有谚语:“If you have done no ill the six days, you may play the seventh.” (好好干六天, 尽情玩一天。)

2.4“十三”

中国把“十三”看成一个吉祥的数字, 以前流行的“十三省”成为全国的同义语, 儒家经典有“十三经”, 孙子兵法计“十三篇”, 明皇陵通称为“十三陵”, 北京同仁堂的名药称“十三太保”, 佛教宝塔最高为十三层。在戏曲、曲艺界, 十三也是常见的。早是南宋时期的“南曲”, 共有“十三调”;评剧《花为媒》, 早年著名艺人月明珠“报花名”一折以演唱“十三月花名”最为精彩, 从正月唱到十三月。人们不禁要问:一年哪来的十三月?这里包括农历的闰月。

而“十三”在西方却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人们不喜欢在“十三”号出门或办事, 影剧院没有“十三”排和“十三”号座, 楼房没有“十三”层和“十三”号房, 学生在考场上拒绝坐十三号座位, 海员厌恶十三号启航。就连一桌就餐的人数达到十三个时, 人们也会认为这要倒霉, 会给他们带来厄运。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许多对外宾开放的旅馆不设十三层、不设十三号房的原因。

关于这一禁忌的原因, 众说纷纭。一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 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 耶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共进逾越节 (Passover) 那天最后的晚餐之后不久, 即被其第十三个弟子叛徒犹大因受了三十块银币而出卖,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犹大也因而成了叛徒的同义语。西方人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 所以他们大都十分忌讳“十三”这个不吉利的数字。有人还把这一禁忌追溯到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 因为他们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也是在十三日的星期五。

此外, 数字“十三”在西方, 尤其在英美成为头号大忌, 其原因也源于神话中的一个不祥传说。根据神话传说, 在一次天国款待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 原有十二位神在聚餐, 但席间却来了第十三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 给诸神带来了灾难, 使宴会上的众神之首奥丁之子———光神巴尔德丧生。此后众神就一撅不振。正是摄于神话的威力, 西方人忌讳数字“13”, 就像逃避瘟疫 (曹容, 2006∶103) 。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于汉英数字禁忌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字的禁忌绝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事实上, 数字禁忌的背后是中西文化的迥异。汉语中对于“四”的忌讳是因为其发音与“死”相似。而英语中对于“五、六和十三”的禁忌则是出于宗教和神话传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的不同所带来的思维方面的差异。汉语中的数字禁忌较少, 而且是出于发音的考虑, 这和汉语的拼写和发音体系是相关的。英语中的数字禁忌相对较多, 这主要是受基督教和希腊神话对其语言的影响。英语中的很多数字禁忌在汉语中并不存在, 而相反, 这些数字有些甚至是很受欢迎的。因此, 对于数字的禁忌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这对于扩大知识面、学习英语和进行跨文化交流都是十分必须和有用的。

参考文献

[1]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01-104.

[2]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85-89.

[3]王秉欣.语言与翻译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 篇5

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

称谓语作为言谈交际的先导,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不同的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导致了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了解称谓语之方略,比较英汉称谓语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作 者:李清源 李晓惠 Li Qingyuan Li Xiaohui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四川,雅安,625014刊 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H0关键词:英语 汉语 称谓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差异比较 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差异比较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境旅游、涉外贸易、出国留学、跨国公司求职、参加国际展销会, 甚至观看国际电影和电视节目等等, 所有这一切, 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 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 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熟知说英语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选择符合英语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 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

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

2.1 问候语的差异

英汉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 但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差甚远。英语问候语直接明了, 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是中性的。英语常用的问候语有:Hi/Hello! (你好!)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How are you? (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 (很高兴见到你!) 说英语国家的人通常以谈论天气、兴趣爱好、旅游度假、电视电影等为话题, 进一步进行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 在交谈中忌讳谈论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和年龄等涉及隐私方面的话题。而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于事实, 中国人打招呼习惯于用“吃饭没?”“去哪呀?”“多大啦?”甚至“每月能挣多少钱?”等, 体现对别人的关心。不熟悉汉语文化的外国朋友会把中国人礼节性的问候误解为干涉个人隐私的无礼行为。因此, 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英语国家人们初次交谈时要做到“七不问”——不问对方的收入、体重、年龄,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去哪呀?”, 不问“吃饭没?”。这样才能避免谈话陷入僵局, 实现有效交流。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喜欢直来直去, 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运用语言注重准确性。他们认为, 一个人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应该含糊。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社会里, 只有自己有信心, 说话做事果断,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一般认为谦和是一种美德, 对处事武断的人持批评态度。中国人习惯“三思而后行”, 力求谦虚谨慎, 运用语言注重含蓄性。英美人收到礼物时, 会马上打开礼物看看, 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 并对送礼者道谢。面对别人的赞美, 他们总是欣然接受, 并大大方方地道声“Thank you!”。在交往中, 如果不赞同对方的观点, 英美人总是有礼貌地表示反对, 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汉语文化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会把收到的礼物放一旁, 待客人离去后才悄悄打开。面对赞赏, 中国人习惯连连摆手, 连声说“哪里, 哪里”或是“过奖了, 过奖了”。中国人不喜欢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看法, 当被问到是否要喝点什么或吃些什么东西时, 总会客气地推辞“不用了”。与英语国家人交往时, 不管别人帮了你什么忙或者夸奖你, 都要有礼貌地说声“Thank you!”。

2.3 价值观的差异

英美人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价值, 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 不允许任何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涉。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很强, 他们认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因此, 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英美国家的人很少接受他人的帮助, 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说明自己无能。如果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 他会自己很努力地站起来, 而不希望有人“多管闲事”来扶他。他们关于“个人私事”的观念, 就像国家的“领土权”一样, 边界线内的一切都属于本国, 别人不得擅自闯入。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 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 主张集体利益至上, 富有爱国精神和为集体献身的精神。

2.4 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语言在其各自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词义渊源, 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1) 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 而汉语有尊师的传统, “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更是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 很多人也就相应地误解为“李老师=Teacher Li”。 (2) dragon (龙) 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 在《圣经》中, 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在汉语中, 龙是一种吉祥物, 常用来指才能优异的人, 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由于英语中的dragon (龙) 和汉语中的龙文化内涵截然不同, 在交流中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望子成龙”若被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 会令英美人闻之色变。但如果把它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somebody”, 就让人很容易理解了。 (3) 在英语文化中, old意味着衰朽残年, 去日无多, 因此, 英语国家的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 他们不喜欢被称为“老人”, 也不愿意因为年纪大而受到他人的帮助。而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 是对人的一种尊敬。中国人常常主动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而, 如果不了解英语文化, 我们也主动帮助英语国家的老人, 如:给老人让座, 扶老人过马路等等, 很容易遭到拒绝, 令双方陷入尴尬的局面。

2.5 餐饮文化的差异

(1) 西方人在就餐时, 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 在餐桌上非常注意自己的礼仪, 不可失礼。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 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 说说笑笑, 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2) 英语国家的餐桌礼仪要求人们在就餐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胳膊肘不能放在桌上, 而应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 这样就不会侵犯邻座的领域, 也不会侵犯餐桌上大家公用的地方。 (3) 在餐桌上决不能把碗和盘子拿起来, 无论什么食品都不能用叉子整个叉起来咬, 要切成小块, 一切一块地叉起来吃。无论吃什么东西, 都尽量不弄出声响,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 (4) 不能在餐桌上出现影响他人用餐行为, 如打饱嗝、抽烟等。然而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出人们的豪爽和惬意。 (5) 英语国家的人认为, 在吃饭时如果刀叉碰响了器皿, 而任其发出声响不去终止, 便会带来不幸。所以如果和西方人一起就餐时, 要尽量避免刀叉与器皿碰撞发出声音。万一碰了杯子发出声音时, 也要赶紧用手捂住, 使它停止作响。 (6) 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 认为弯腰, 低头, 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 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就餐的时候, 不提倡大肆的饮酒, 也不主张为别人夹菜。在中国的餐桌上, 酒是必备之物, 以酒助兴, 劝酒划拳、不醉不归, 频频给他人夹菜更是体现交情的深厚。 (7) 西方人喜欢看到客人把盘内的食物吃得精光, 这表明他准备的菜肴可口好吃, 如果没有吃饱, 可以夸赞菜肴的美味并多要一些吃的。中国人用餐完毕后习惯把盘里的食物留下一些, 如果吃得精光会让人误解为自己还没吃饱。

2.6 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常因所属的文化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若不了解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不同解释, 往往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反感, 造成交际的不愉快终止。如: (1) 中国人轻抚婴儿或轻拍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 而在西方国家, 父母会抱怨这种行为, 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尊重小孩。 (2) 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 眼神之间的交流时间长而且次数频繁, 以此表示听话者的专注及对说话者的尊重。他们认为缺乏眼神交流就 (eye contact) 是缺乏诚意, 瞧不起对方, 或是逃避责任, 令人反感。但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为中国人不习惯被长时间的注视。 (3) 以手势指示时, 英语国家的人极为讲究掌心的朝向 (orientation of palms) , 他们认为, 掌心向上是一种无威胁性的手势, 表示礼貌和诚恳。掌心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的手势, 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在清点人数时习惯手心向下握拳并伸出食指, 这种手势最容易激怒西方人。 (4) 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胸部和腹部高挺, 大摇大摆。他们在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 不论事情如何紧急, 都避免跑步, 认为这是不雅的。

3 结语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因素, 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 其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际过程中, 充分了解对方, 尊重对方的习惯, 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化, 才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青龙, 叶荭.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王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 2002.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

从认知视角解析英汉数字文化蕴含 篇7

1. 三。“三”在中国文化的内涵有正向的 (如高、大、长等) , 也有负向的 (如少、小、短) , 南宋陆九渊说:“天地人为三才, 日月星为三辰, 卦三面而成, 鼎三足而立。”鼎三足而立, 三点决定一个平面, 象征平安、稳定。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 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赠给联合国一只世纪宝鼎, 祝愿未来世界和平, 发展、繁荣昌盛。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 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因此西方人偏爱“三”, 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所以西方人常说The third time's the charm. (第三次准灵。) ;Number three is alwaysfortunate. (第三号一定运气好。) 莎士比亚戏剧里也说, All good things go bythrees. (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1]“三”在西方国家倍受尊重, 它象征着神圣、尊贵和吉祥。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赤“三位一体”, 认为“三”是个完美的数字。在民族语言中, 人们给某人以三次欢呼, 依次为:嘿!嘿!乌拉!而不是两次或者四次;英语字母表一般叫ABC;在民间传说中常会出现3个兄弟, 3个心愿, 3个神秘物;民间笑话中, 通常有3个主角:英格兰人, 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英语中有一句俗语说:“第三次真是妙不可言” (The third time is charm.)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也说:“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 (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 总之, “三”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个幸运数字, 它代表着一个完美、稳定的三角形。相反, 在西方国家中, “十三”则是一个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长期以来, 英美民间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Thirteen is an unluky number.”十三为不吉祥数字, 人们认为13个人中第一个从餐桌旁站起来的必将死去。这个习语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在最后的晚餐中, 耶稣和十二门徒就餐时, 第十三门徒犹大出卖耶稣之后便外出自缢身亡。由于这个文化缘故, 因此在西方大多数国家, 楼层不设13层, 餐桌台号没有13号。人们为了避讳13, 就用习语“a baker's dozen”来代替数字13, 此习语源于15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政府对各种面包的重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面包店老板为了避免因缺斤少两而受罚, 便在规定的一打十二个面包上再免费多加一个, 而英国人不喜欢13, 人们就用“a baker's dozen”来代替13。

2. 四。“四”与不吉利的“死”谐音, 因此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我国著名女棋手谢军一度也曾非常害怕“四”, 曾有一段时间的几次国内外比赛每逢第四盘棋就输。中国记者曾经组团到西藏进行大采访, 为了确保安全, 在给车队编号时, 他们只用1、2、3、5, 而没有用4, 就是因为避免4的讳, 怕由此给他们带来厄运。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广东藉人, 也没用“4”做标志, 楼房层序不设置4楼, 房序无4号, 代之以3B或5A。尽管如此, “四”在中国也并非都被忌讳。如北京人钟情于“四”, 如是便有“四合院”等, 东北有“四盘礼”, 闽南有“吃四色”等, 因为“4”在乐谱中读“发”。然而英美民族对“四”极为崇拜, 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T·丹齐克在《数科学语言》中对“圣四”写了一段精辟的祷文:创造诸神和人类的神圣的数啊!大气层您赐神于我们!啊!圣洁的、圣洁的“四”啊!您孕育着永流不息的创造源!因为您起源于纯洁而深奥的“一”, 渐次达到圣洁的“四”;然后生出圣洁的“十”, 它为天下之母, 无所不包, 无所不属, 首出命世, 永不偏倚, 永不倦怠, 成为万物之锁钥。[2]

3. 五。在西方人的观念中, 星期五是个不吉祥的日子, 常给人以恐怖之感。一种说法是, 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 所以主凶。还有人认为, 据《圣经》记载,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也是星期五这一天。在中国人心目中, “五”是一个因其在人体等方面具有和谐、优美的特征, 特别受人喜爱的数字。古时军队以五为基层最小单位组织编制, 就有“五人为伍”之说:军队中就有“五虎上将”;地方行政组织出现了“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隶属关系。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 儒家经典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人际关系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指导人际关系的原则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德———温、良、恭、俭、让。人们对人生幸福的最高追求称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今人将五福泛指为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 五颗星代表着东西南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4. 六。英语中“six”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 人们视6为大凶数或野兽数, 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迷茫的) , hit sb.for six亦作knock sb.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 , six to one (六对一;相差悬殊) , six oft he best (以藤鞭击六下—学校的一种惩罚手段) 、six penny (不值钱)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差不多) 等。“六”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自先泰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许多事物都用“六”这数字来概括, 如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 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六家”, 周代兵书六卷称“六韬”, 行政区分“六乡”, 官制设有“六府”, 汉代官职有“六曹”, 隋唐政制设“六部”, 朝廷军队称“六军”, 皇后的寝宫称“六宫”;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 妇女怀孕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或“六幽”, 天干地支配合纪每六十年为一周期, 称“六十甲子”;由此民间就有“六六大顺”的吉语, 农历带有六”的日子, 如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3]

英语数字习语体现了西方人的家庭伦理认知, 家庭伦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哲学人生观, 二是以社会为范畴的组织机制状况。西方在家庭伦理认知上追其根源, 就是宗教的差异, 即西方人讲自由平等。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 信奉个人尊严、推崇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实现。尤其是在个人主义极端流行的美国社会, 家庭观念比较淡薄, 认为组织家庭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西方的家庭结构和亲属称谓本身就比较简单。如此贫乏的亲属称谓表明了西方民族家庭的简单内在结构和淡薄的亲属观念。英语数字习语折射出了宗教信仰,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信仰他们的国家民族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自中世纪至今, 道德教育的责任始终主要在教会。那些最使人感动的道德教训, 不是出自道德哲学家之口, 而出自牧师之口。揭示上帝启示的新旧约, 为道德教育之根本经典。西方文化中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 也有其宗教溯源《圣经》的创世说讲述的“诺亚方舟”, “普罗米修斯之火”等, 把征服自然的思想植根于西方人的灵魂深处。基督教信奉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 认为除上帝之外, 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用潘文国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上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这在哲学上的表现就是汉民族的思维习惯重悟性, 而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重理性。”

数字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英汉语中的数字则包含着英汉民族的文化。语言中每一个词语所表示的意义, 都积淀着关于这一事物的全部经验, 数字也不例外。英语数字除了本身的计数意义外, 还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 是民族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解析英汉数字文化不同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红旗.数字—神奇的含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2]包惠南.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 篇8

1. 基于宗教信仰差异的比较

基督教教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基石。英语中大量的“死亡”委婉语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众生生而平等, 死亡就成了to the great leveller (走众生之路) ;上帝捏泥造人, 死便是to return to earth (重归泥土) ;人生来有罪, 死即to pay the deb of nature (偿还债务) ;还有to depart to God (去见上帝) , to be called to God (应上帝召唤) , to join the angels (加入天使行列) , to go to heaven (上天堂) 等。从这些极具基督教色彩的委婉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人生的积极、自然的态度。中国的道教信奉达观、淡泊的生死观, 认为死只是“随物而化”, 故“死亡”也就委婉地称为“物化”;而且追求得道成仙, 于是有了“升天”“仙逝”“羽化”“驾鹤西游”等死亡的委婉表达。佛教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天、地、人等万物中轮回, 人只有皈依佛门, 才能脱离烦恼, 由此产生了一套特有的“死亡”委婉语:“坐化”、“涅盘”、“圆寂”、“成佛”等。这些“死亡”委婉语表现出道教、佛教对人生理解的消极一面, 认为死亡是一种超脱或解脱。

基督教徒出于对神明和魔鬼的敬畏, 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或灾难, 往往委婉称之。如the Black One, the Tempter, Lord of the Files, the Wicked One, Prince of Darkness等都是英语中有关“devil”的委婉语。而在中国, 神鬼禁忌并未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 谈到“魔鬼”多直言不讳, 如“妖魔鬼怪”、“钟馗捉鬼”, 甚至还加以引申运用, 如“鬼东西”、“扮鬼脸”。基督教禁戒人们防范贪婪、邪淫、说谎、嫉妒、偷窃等罪恶, 自然产生许多委婉语来代替这些罪恶。如, 英语中envy (嫉妒) 一词有下列这些委婉语:green, heart burn, jaundiced, to have a long nose, sour grapes等。

2. 基于价值取向差异的比较

在对待金钱与物质的问题上, 中国人主张轻利轻财、勤俭节约, 英美国家则崇尚奢华的物质文化。中国人经常不直言钱, 如:把对文稿、诗画作者的稿费称为“润笔”, 就连索取报酬也是委婉地要求对方“意思一下”。西方人对钱的态度大方、坦然, 也就不存在因为要遮掩而委婉。汉语中将“价廉物美”视为理想的商品, 而当代英语中cheap (便宜的) 的含义是“质量低劣、式样糟糕、陈旧”, 因此常用budget (价格低的) , economy (经济实惠的) , low-cost (花费少的) 等委婉语来表达。

对待“老”的态度差别是中西方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 “老”表示经验、成熟和社会地位, 中国人对老往往直言不讳, 汉语中表示“老”的委婉语很少, 有时为了表示尊敬和亲切还要特意加上“老”字, 如“老首长”、“老教授”、“李老”等, 这是中华民族重老、敬老价值观的体现。而西方文化模式属工业经济型, 不迷信权威与传统, 追求创新, 存在“轻老”的价值观。西方人忌讳谈“老”, 认为老是思想僵化、迟钝、固执的表现, 人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借用其他词语来婉指old people (老人) , 如theadvanced in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等。

西方人强调自身发展和个人利益, 重视个性的张扬, 对取得荣誉和赞扬后的兴奋毫不掩饰。而中国人内敛、含蓄, 强调自谦、敬人, 汉语中敬词、谦语十分丰富, 如自称方面的谦称“卑职”“鄙人”“寒舍”“老朽”“在下”和对称方面的敬称“阁下”“大驾”“尊驾”, 这种单纯求雅式说法是汉语委婉语中一道奇特的风景。对别人的称赞, 中国人通常以“惭愧”、“哪里”等谦虚应答。然而对于这种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 西方人认为这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他们对别人的赞扬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

3. 基于社会制度差异的比较

对于“失业”问题, 由于西方是私有制社会, 劳动力经常流动, 对“失业”现象并不回避, 有关这一现象的委婉语, 有between jobs (两份工作之间) , claimants (要求者) , the less fortunate (更不幸的人) 等。而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方面原因, 在中国, 人们对“失业”这个概念很难接受, 权威机构往往以“待业”、“下岗”、“离岗”来替代失业, 而在企业中, 失业则被称为“被炒鱿鱼”、“换老板”等。

受长期封建伦理道德影响, 中国人往往将婚姻和性视为严肃的道德问题, 甚至羞于谈性, 汉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多含贬义, 如:将丈夫的情人称为“小三”、“二奶”等;用“那个”、“下身”描述生殖器, 用“干那事”、“行房”表达发生性关系;在谈到不正当性行为时, 常用“作风问题”、“男女关系”表示。而西方国家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少, 人们崇尚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将性与爱直接联系起来, 对性的表达相对开放, 英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词义模糊且多为中性, 人们常用amorous rites (爱的仪式) , act of love (爱情动作) , business (办事) , have sex with来表达性行为。而口语中, make love, do it (做一下) 则更委婉、形象。

4. 基于传统习惯差异的比较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在中国, 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年幼对年长、学生对老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 否则视为冒失无礼、缺少教养。尤其是官员称呼非常讲究, 一般称某某同志或以姓名加职务称呼, 而且对于某单位的副职, 人们常把官衔中的“副”字抹掉。而在英语国家, 尤其在美国, 对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 不管是同级、上级还是下级, 不管是平辈、长辈还是晚辈, 也不管是老还是少, 均可直呼其名, 这样, 一点也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倒显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亲切、友好的关系。

有关生理现象方面的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很常见。西方人对“上厕所”非常讲究, 英语中常用washroom, comfort station, powder room, ladies’, gents’, WC (water closet) 和toilet表示厕所。表示上厕所, 有relieve oneself, pass water等, 而且男子用to tear, 女子用to powder one’s nose, 大人用WC, 小孩用potty, wee-wee。汉语则没有这么细的分别, 表上厕所的委婉语有解手、方便等, 琼瑶剧中还出现了“去一号”的说法。提到月经, 西方人多显浪漫, 英国妇女通常用in the flowers, blue days来代替menstruation (月经) ;中国人则更隐讳, “来例假”、“来那个”是大众化表达, “她这几天不舒服、肚子痛”则容易引人误解。

为避免见面时的尴尬, 中西方都有独特的委婉问候方式。中国人见面常问“吃过了吗?”“去哪儿?”“您干什么?”。其中“吃过了吗?”是中国浓厚食文化的体现, 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 按照其文化习俗, 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西方人则常用“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 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委婉表达, 如果用这些问候语, 中国人会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美国人还常用“What’s up?”问候, 这会让中国人误解为询问股市情况“升了吗?”。

总之,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形成的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是语言使用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 对另一个民族来说可能会非常陌生, 甚至不可思议。笔者认为, 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要注意研究文化因素对英语语言表达的影响,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委婉语, 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言的委婉表达是中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中, 委婉语差别很大,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进行了比较研究, 以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减少交际失败或失误。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委婉语,比较

参考文献

[1]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 1999, (1) .

[2]范先明.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12) .

[3]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辞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4]肖素芳.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英汉数字隐喻意义下的文化阐释 篇9

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 伴随语言文字的产生和使用。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数字的使用更是无所不在,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数字在生活中常用来计量, 如账号, 密码, 单位等。但数字同时也承载了不同的文化信息,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而丰富了语言的使用。但语言学中有关数字的研究大多是数字本身的文化蕴含, 本文则对英汉数字随语言的发展产生的隐喻意义进行对比, 并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

西方对隐喻比较系统的研究, 最早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亚氏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然而, 亚里士多德仅将隐喻看做是词语层次的修辞方式, 认为隐喻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多应用在诗词方面。自1980年,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其强调隐喻的认知作用, 认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 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种概念域的映射, 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 是深层的认知机制, 组织我们的思想, 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

三、数字的隐喻

数字本是一种表示数的符号, 用来测量、计算。但随着信仰和神灵的崇拜等一些原因, 英汉语中, 很多数字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隐喻含义。本节通过对数字“一 (one) ”、“三 (three) ”、“四 (four) ”三个中英数字隐喻意义的对比进行阐释。

(一) 一与one

数字一 (one) 最初自然是为计数方便而创造出来, 就表示一个。同时, “一”被视为万物之始, 于是“一”又被用来喻顺序、等级的首位, 比如我们常说“一把手”。又因为“一”是最小的自然数, 就隐喻出“极少、少许”的意义, “一”还可隐喻为“专一”;我们也有词语“专一”、“一心一意”等。在西方的文化观中, “one”也被看做是宇宙的创始者, 是至高无上的实体, 常常与“第一”之意。同时, 在西方, “one”还表示“唯一、单独”的意义, 如“You are the one I like.” (我不是他的对手。) 。

(二) 三和three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吉祥、神圣、圆满的数字。《说文解字》:“三, 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由此可见, 三除了被当做数字之外, 还被看做为阳数, 有吉祥如意的意义。故中国有许多重要思想都与“三”有关, 如“三辰”、“三纲”、“三族”等等。然而, 先民们不光将“三”看做是实数的“三”, 其又可用为虚数的“极多、多”, 例如《孟子·离娄下》:“三过其门而不入。”中“三”表示多。“three”是一个比较受西方人欢迎的数字。毕德格拉斯学派认为“three”是神秘的海尔梅斯 (希腊神话中掌管交通、口才、科学、幸运等的神) , 是自然强大力量的化身。而且西方人认为世界是由大地、海洋和天空三部分组成, 所以“three”又代表整体、完整, 如“Good things come in threes. (万物有三) ”。可见西方人对“three”的偏好。

(三) 四和four

我们中国的先民是崇尚“四”的, 因为“四”作为一个阴数, 代表四方和土地, 且字形四四方方, 正好符合中国的传统思维。所以我们有东、西、南、北“四方”, 又有“四宇”、“四表”、“四方神”, 节气有“四时”, 在城里有“四合院”, 房间里有“四角”。但后来, 由于“四”和“死”谐音, 人们便给“四”寓以“死”的意义, “四”成了不吉利的数字, 车牌号、房门号等都避免四的出现, 甚至家中的饭食都是如此。然而, 在英文中, “four”是圣洁的数字, 在基督教教义中, “four”代表福音传教士, 象征统一、坚韧和稳定。又“four”和“fare”谐音, 在英语里还象征着公平, 正义。西方人认为世界是由四种要素 (土、风、水、火) 组成, 所以西方人叫较崇尚“four”, 如西方人用“Four H undred”指代一个地区的名流, 最时髦的上层社会;“on all four with” (完全相似) 。

四、英汉数字隐喻意义的文化内涵

数字在创造汉字之初, 仅仅用来计数、测量, 但到后来却产生了其他隐喻意义, 自然是与各国的宗教、文化特点分不开的。由于隐喻认知与文化的密切相关, 反映在各个语言中的数字隐喻不免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

(一)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是以基督教为主流的文化特点, 所以其数字的隐喻意义多与基督教有关。例如前文提到的“three”。“三位一体”就指的是上帝、耶稣和圣灵结合在一起, 故“三”在基督教国家被赋予吉利的意义, 受到西方人的青睐。而中国自古没有特定的宗教, 却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颇深, 至佛教传入, 也深受佛教的影响。

(二) 神话传说

古时, 人们无法解释科学知识, 从而创造了各类神明, 流传下各种不同的神话传说。但中国的神明大都神秘难寻, 不食人间烟火, 故与数字的联系甚少。但西方的诸神与众人相似, 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充满人性。所以西方的数字与其神话也息息相关。如“three”是神秘的海尔梅斯的化身, 代表理智和力量, 从而被赋予了完美的文化内涵意义。

五、结语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语言的使用更是充满了各类不同的隐喻意义。而不同语言的隐喻意义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数字本为计量所用, 由于不同文化发展的影响, 便产生了自己特有的隐喻意义, 无论是汉语中“一”极少的意义还是英文中“three”所代表的吉祥的意义, 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而丰富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

参考文献

[1]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 .

[2]成良斌.中外数字崇拜与禁忌透视[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5 (2) .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 篇10

一、英汉称谓语的比较

﹙一﹚称谓语在宗族和外宗族之间的差异

宗族是有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 在宗教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在汉语中, 亲属称谓语存在着严格的宗族和外宗族之分, 而且内外分得很清楚。一般, 父亲这方的亲戚是属于宗族的, 而母亲那方的亲戚就属于外宗族。汉语中, 宗族里面的亲戚的称谓划分的非常仔细和谨慎。宗族这边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等等。外宗族那边有姥爷、姥姥、舅舅、舅妈、姨妈、姨夫、外甥等等。每个人的称谓语都能很清楚的表达被称呼者和本人的关系。而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么详细的宗族概念, 英语中, grandfather即使表示爷爷又表示姥爷, grandmother同样表是奶奶和姥姥, 侄子和外甥都是nephew, 岳父和公公也都被叫做father-in-law, uncle一词到底是叔叔、伯伯、还是舅舅, 姨夫, 或是表叔, 表舅呢?英语中没有明确的分类, 像中国的妯娌和连襟, 英语中也只能翻译为woman who are married to brothers和men who are married to sisters.

(二) 血亲和姻亲称谓语的差异

血亲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姻亲由于结婚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比如汉语中, 叔叔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 而婶婶是没有的, 所以婶婶和姑姑, 姨妈都是有自己的称谓用以区分的, 不像是英语中aunt既可以指父亲的姐妹, 又可以指妯娌。从某种意义上讲, 血亲好像是更亲近一些, 姻亲疏远一些, 而在英语中没有这种区别, 总的来说, 讲英语的民族, 血统观念比较单薄。在中国, 夫妻之间的称谓是相当保守的, 有“他爹”“他妈”这样放低自己的称谓, 在当下的城市中也就突破到老公, 老婆的程度, 而在英语国家中, 亲爱的 (darling, honey) , 我的小甜心 (my sweet) , 名字都是非常普遍的在英语国家的夫妻当中。

(三) 职业头衔称谓语的差异

职衔称谓语在中国是比较普遍的, 汉语中, 可以用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直接称呼, 或是在其前面加上姓, 比如, 王老师、李师傅、司机、局长、温总理、陆将军等等。而在英语中是不能这样称呼对方的, 英语中用姓名, 或是Mrs., Mr., Miss, Madam, Sir, doctor来称呼。而头衔的称谓对象一般局限于政府上层官员, 皇族, 宗教界人士, 例如, Queen Elizabeth, President Obama, Colonel Quail等等。

二、英汉称谓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 民族之所以有不同的语言和称谓语是因为不同的地域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淀下来得特色文化造成的, 文化与语言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一个国家的语言渗透出这个国家的独特的文化, 东西方人们接受的宗教法律, 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价值取向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一) 宗法观念的差异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漫长的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封建主义社会。这种家庭下, 尊卑长幼划分的非常严格, 家族里每个成员的称呼都划分的非常仔细, 从称呼语就可以迅速的区分出两者的族内外关系。而英美等国主要是一核心家庭和小家庭为主, 家庭成员简单, 孩子成年后独立生活, 都没有强烈的家庭观念, 一般都直呼姓名。而且, 中华大地乃文明之国, 礼仪之邦, 炎黄子孙既重家庭伦理, 又讲社交礼仪。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使中国人认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于齐家。故古往今来, 三纲五常影响至深, 家庭伦理至关重要:一家之内, 长者为尊, 老者为上, 长幼尊卑, 泾渭分明;亲朋好友, 男女有别, 远近亲疏, 不错规矩.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崇尚个人价值, 强调表现自我, 讲天堂, 说地狱, 而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 家庭观念也较之中国淡薄, 亲属称谓之简略概括, 不求精确。

(二) 价值取向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是非判断和优劣判断的尺度, 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 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地处大陆, 人们接触到的是大陆文化, 是比较封闭的, 思想也相对比较保守, 中国奉行的是家长制度, 认为自己就是应该为集体服务的, 中国人对自我的价值评价是比较低的, 总是放低自己, 抬高别人, 所以谦语, 敬语比较多见。英国则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的特点是抢占殖民地, 掠夺他国财富。古代英国人那种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 造就了英国人民平等的价值观, 这点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上。祖辈、父辈以及儿孙辈虽有血缘关系, 可祖孙几代的关系是平等的, 长辈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晚辈, 儿女从出生开始就在平等、自由的空气中生活, 成人后, 儿女们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 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无需听命于家长。作为个体的英国人在家庭、社会中是独立的、平等的, 因此, 他们对于家庭、家族的亲缘关系看得并不重, 亲属称谓语也就简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英汉称谓语差别较大, 折射出各自不同特殊的文化。全方位的掌握称谓语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而且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 2004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39

[3]、方小勇.由称谓看英汉文化差异[J], 镇江高专学报, 2003 (12) :48

[4]、国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0) :207

[5]、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 四川外国语学报, 2001 (5) :95

上一篇:焊接技能论文下一篇:石油化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