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2024-09-29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共8篇)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篇1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 是拼音语言 (phonograph) ;而汉语是汉藏语系 (Chinese Tibetan language family) 中最主要的一门语言, 为表意语言 (ideography) 。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种族, 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社会习俗, 使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大不相同。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英语句子重“形合” (hypotactic) ;而汉语句子重“意合” (paratactic)

西方人重逻辑思维, 分析问题比较缜密、严谨,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形合”, 句子的构成是形合法;而中国人则偏向综合思维, 注重整体和和谐, 虚词等常常被省略,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就汉语和英语而言, 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英文句子形合关系比汉语多, 在表达方式上英语句子更注重用连接词来表达逻辑关系。

例如:要是下雨的话, 我们就不去。在汉语中我们可以表述为“下雨不去”。但是在英语句子中, 我们就必须要把句子暗含的逻辑关系用连接词表示出来。如果不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 用汉语句子的表达习惯来理解, 就很容易把这句话表述错误。

二、英语句子多用静态语言, 而汉语句子多用动态语言

英语句子少用 (谓语) 动词, 而喜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动作意义;汉语句子则喜用动词。汉语的动词没有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 汉语的动词使用起来也比较简单, 因此在汉语中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采用动词本身;而英语动词形态变化复杂, 在英语句法上就多用非谓语动词 (动名词、分词、不定式) 、省略动词、动词名词化等来表示动作意义。

例1:He felt more uneasy with the whole class staring at him.

(全班同学都盯着他瞧, 他更感到不自在了。)

“全班同学都盯着他瞧”, 这个动作在英语句子里面表述为“with the whole class staring at him”, 就是用介词引起的独立主格结构表达动作概念。

例2:Helpless, we watched the fruit of our scientific research destroyed before our eyes.

(我们毫无办法, 眼睁睁看着我们的科研成果给毁掉了。)

“我们毫无办法”, 在英语句子中用形容词“helpless”代替了汉语中的动作概念。

三、英语句子重物称, 而汉语句子重人称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好以客观世界为主体, 中国人则更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或者是以“人”为中心来分析和研究事物, 因此汉语句子多以“我”、“我们”等人称开头。而英语句子的物称倾向十分明显, 特别是在对主语的选择上。在英语句子做主语的通常是没有生命力的词, 而汉语则更多地偏向于人称化, 多选用有生命力的物体或者是人来做主语。

例1:Th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be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during his long and dangerous journey saddened Mrs.Brown.

丈夫要去那漫长而危险地旅途, 而在此期间, 她又不能跟他在一起, 布朗太太一想到这些, 心里不禁感到难过。

汉语句子中作主语是人称“布朗太太”;而英语句子用的是没有生命的物称“the thought”。

例2: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我走在厚厚的地摊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比较两种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发现, 在英语句子中作主语的是物称“the thick carpet”, 而中文句子用的则是人称“我”。

四、英语在修饰语的位置上是从小到大, 而汉语则是从大到小

西方人重逻辑思维, 部分优先。汉民族重综合思维, 在语言表现形式上为, 英语句子表述时的顺序是从个体到整体、由细节到全局;而中国人分析、研究问题时通常从整体、全局入手, 即整体到个体, 全局到细节。由于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表达时间、地点等概念时, 英汉两种语言的修饰中心词的词序正好相反。

例3:It is a small, old-fashioned but important port.

它是一个老式的小港, 但很重要。

例4:She lives at 218 Shanghai Road, Beijing, China.

她住在中国北京市上海路218号。

五、英文句子的重心在前, 汉语句子的重心在后

西方人比较直接,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开门见山, 不会拐弯抹角、遮遮掩掩;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他们倾向于把句子的重要信息放在前面, 让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而中国人则比较含蓄, 越是重要的信息往往会放在最后面, 句子的重心在后。

例1: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 敢于拿起武器并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就一定能打败大国的侵略。

在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中, 汉语句子的重点“打败大国侵略”在最后, 英语句子的状语从句虽然很长, 但不是句子的主要部分, 所以位置在主句之后, 句子的重点“defeat aggression”在前。

六、英语句子多使用复合长句, 汉语句子多短句

由于英语句子重形, 追求的是句子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因此多使用复合长句, 长短句交替变化;而汉语句子重意, 通常用短句。

例:Although we have been taught that it’s bad to boast, that it’s trashy to toot our own horn, that nice people don’t strut their stuff, seek attention or name-drop, there are times when showing off may be forgivable and maybe even acceptable.

尽管有人教导我们说, 自我吹嘘不好, 自我吹擂没用, 好人从不炫耀自己, 从不出风头或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然而, 有些时候卖弄可以得到原谅, 甚是可以接受。

英语句子是由一个主句, 一个状语从句, 三个宾语从句和一个定语从句组成的一个复合长句。汉语句子则短小精悍。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充分认识英汉句子的差异, 特别是句子结构的差异, 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 将有助于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英语, 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语研究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洪堡特.K.L.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英汉诗歌句子结构比较分析 篇2

关键词:英汉诗歌;句子结构;比较分析

前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背景下,英语语言学习在当下我国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显突出,如何加强英语教学工作,提升学生英语素养,是各个高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互文性”这一学习理念对于提升英语能力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互文性,注重对比学习,就拿英汉诗歌句子结构比较分析来说,通过对比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汉语语句与英语语句结构上的差异,对我们弄清楚英语语意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此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加强对英汉诗歌句子结构对比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英汉诗歌句子建构原则及其拓展模式

(一)句子建构原则

英语诗歌句子建构时,主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主语统御;二是个体优先。所谓主语统御,主要是指英语诗歌句子在建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主语的制约,与汉语诗歌句子相比来看,英语具有主语显著等特点,其中谓语要受到主语人称及数量的影响,且英语诗歌句子的成分排列顺序也将随之发生发生变化。通常来讲,是主体+行为过程+客体+标记+环境模式。而个体优先,是基于语义角度,补充或者说明主体优先原则,一般遵循从小到大、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发展,且在诗歌句子结构当中,具有特定性的事物常常与主语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对此应享有优先权。常见的个体优先原则表现为状语相连、多项并列修辞等。如Seeat the mirror in the High Hall Aged men bewailing whlite loeks(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多项并列修饰语中,修饰语排列并非优先靠近主语,而是靠近其修饰的词语,因此修饰词从属于该名词的中心词。

受到自然时序的影响,汉语诗歌并非像英语诗歌那样,在句子结构上具备严格的规则、次序,而是按照需求构建句式。简而言之,汉语诗歌的句子建构更多的是在强调意念方面,且很多诗歌的句子并未存在主语,但是意义却十分明确。如“Twas there west stopped to say Goodbye!And on the white said alone dropped down.”(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该句子当中并没有突出主语,但并不影响其含义的表达。而在英语句子结构中,需要具备主谓一致、时态及与语态因素。

(二)拓展模式

汉语诗歌基本句式可以进行延伸,形成汉语句首开放性与句尾封闭性拓展模式,而英语诗歌句子却恰恰相反,在句子结构构建过程中,仅能够进行顺线性延伸,因为其拓展模式是句首封闭与句尾开放性。如就句首开放来看,汉语中可以表达为“开心”、“很开心”等;而针对句尾开放性而言,可以为“she is playing”、“she is playing football”。正因如此,句首开放性,即便没有主语也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英语句首封闭主要原因在于句子建构在主谓主轴上,主语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其与谓语应与其保持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句子由句首向句子外延伸。

二、互文性理念概述及该理念下的英汉诗歌句子结构对比

(一)互文性理念概述

克里斯蒂娃是首个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的人,且对该术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阐述。好比巴赫金所说“每句话都是对特定先前话语的回应”,简而言之,任何一个文本不仅包含作者个人的“声音”,还存在其他人的“声音”,且这种“声音”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如此解释:“互文引语并非纯洁、且直接的,而是被改变、被曲解的,以此来适应言说主体价值体系而经过编辑”。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互文引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世界上每种文本的意义远远超过其自身,与社会活动、意义及文本相互作用并存在这个世界上。可见,互文性已然成为形成、表达具体含义的重要载体,也是每个文本具有的共通性。

通常情况下,互文文本并非简单的植入到某一语篇当中,更多是结合语篇内部逻辑关系等对文本进行重构,促使文本材料能够与整个语篇相协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篇是多种“声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独立存在;相反,其也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杂社会及政治话语的具体表现形式。

互文作为一种语篇中的基本特点,是语篇中不同的利益关系及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因此互文现象在语篇构建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其引述原意,但是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仍然能够表达出其他方面的含义,而选择不同互文,能够达到不同的表达目标。

(二)修辞手法方面

互文性理念主要强调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和相同之处。具体来说,汉语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强调意象,并采取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兴,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法,其在语言中能够连接主体与客体,就比来说,能够体现出由人到自然的过程;而就行而言,则是由自然到人的过程。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采取的比兴手法,该句子的含义是“儿女好比小草一般,母爱向阳光,儿女怎能不报答深厚的母爱呢”,而这两个句子完成了由“人到自然,再到人”的过程。

而在英语诗歌当中,比兴句子结构对应的是隐喻,如托马斯·纳什在《spring》中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色。在诗中,诗人将美丽的春天比喻成为欢乐之王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基于互文性理念下,英语与汉语诗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在翻译和学习英汉诗歌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句子结构中的修辞手法,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诗歌句子,从中感受作者对于人、事物等客观事物情感的表达。

(三)句子结构在语言结构方面

互文性理念不仅仅关注语言的相同之处,且重视语言之间的差别性。虽然英语与汉语同属于语言,但是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就两种语言的根源性来看,前者属于印欧语系,后者属于汉藏语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本质方面,二者的确存在相同点。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句型方面。王力先生曾说过“就句子结构来说,英语是法治的,而汉语是人治的”,充分说明了英语在诗歌中的应用,会受到形式因素的限制,需要严格按照语法要求,且句子结构较为严谨。而汉语属于语义型语言,以达到意义为主,促使句子结构更为灵活,且结构相对松散。从根本上来说,英语的基本句型结构主要是主谓结构,其中主语在祈使句等句子当中不可以省略,其他成分可以适当忽略,并结合具体含义,根据语法而定。英语诗歌基本句型主要分为“主谓”、“主谓宾”等结构。英语语法明确规定,一个简单的句子中出现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动词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疑问句方面。英汉诗歌中涉及到的句子结构在疑问句中表现的差异性如下。一般疑问句子在汉语中成为非疑问句,是对句子的主体提出的疑问,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人不起故园情?”等。而英语中的特殊疑问句,特指疑问句,是对句子中的具体内容提出的疑问,与汉语中的“何”等词语相呼应,对应英语中的“whose、how”等词语。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一定差别。如英语中的疑问句式,疑问代词位置相对固定,位于句首,而当对句子的主语进行提问时,其语序及陈述句语序也相同。无论是学习英文诗歌、还是学习汉语诗歌,学习者应全面、系统的了解两种句子结构之间的差别,为深入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句子结构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对比

由于英语并非我国母语,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语言环境,长此以往,极易形成“中式英语”思维定势。在此问题的影响下,将会导致英语表达不够地道,与英语诗歌原本所要表述的意义相悖。此时我们要明确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英汉诗歌句子结构的差别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逻辑连词。就语言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的重点差别主要是形合与意合之间的区别,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则是意合语言。而形合,则是指利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实现词语与句子的整合。所谓意合,主要是指忽略语言形式,主要利用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将二者整合到一起,完成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英语诗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借助逻辑连词表现。英语中的连接词可以表现为多种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等,以此来提高文章的整体性。但是在汉语诗歌当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联系整篇文章的语境,不需要连接词。

第二,主语与主题之间的对比。在英语诗歌当中,句子基本结构——主谓结构,其中的主语通常表现的是句子的主题。英语句子的主语或为人、或为物,语法要求主语的词性必须是名词或者其短语。而在汉语诗歌当中,主要是由主题与说明两部分构成,且主语的词性呈现多元化特点,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但如此,在汉语句子的主语中,主语也并非一定是整个句子的主题,当句子表意明确时,主语可以省略。因此在此基础上,句子的主体将不再是主语,如若忽视这一重点,极易产生中式英语现象,与英语句子结构的严谨性背道而驰。

汉语句子结构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受到阴阳对立传统理念的影响,语言文字也形成了对立形式。《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学经典,主要记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之间五百年间的文学创作,其中诗篇普遍是四字一顿、八字一顿,前四个字为话题,后四个自为说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汉朝诗歌也同样继承了这一传统,如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学等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诗歌发展到唐朝时期,已经发展为五言,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等,随后出现了七言、十四言等诗歌。

第三,主动与被动语态之间的对比。在英汉诗歌句子对比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即英语中的被动句式应用较多,而汉语中则常常应用主动句式,这一差别主要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所致。

三、英汉诗歌句子翻译策略分析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翻译能力作为学习者必备能力之一,在阅读英汉诗歌过程中,只要掌握句子结构翻译技巧,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文化之间的差别,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英语翻译为汉语

就句子结构来说,英译汉,主要是将英语句子的三分变为汉语的二分,很多英语句子翻译为汉语时,总是存在不通顺的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是原文句子结构直译为三分造成。如若将其改为二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句子为主谓宾结构,直接翻译,极易造成不通顺问题,可以将其改为主谓结构;且直接翻译,句子较长,读起来并不顺口,可以改成二分,将句子整个结构缩短,以此来提高句子翻译水平。

(二)汉语翻译为英语

将汉语翻译为英语,主要是将汉语二分句子的完整意义转变为三分句子的完成结构,其重点在于在英语句子当中找到关键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以此来完善整个句子的结构,增强句子结构紧凑度。

(三)从多个角度入手

针对中英诗歌句子结构的学习,还需要从其他角度入手,如很多语言现象是无法发现互相对应关系的,英语中的名词性从句、同位语从句等,且汉语中的把字句等句型在英语中不存在对应关系,在学习和翻译过程中,要加强对该方面的学习和了解,为日后更好地应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英汉诗歌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互文性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利用该理念,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英文诗歌与汉语诗歌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之处,真正深入到诗歌内涵之中,感受其中诗歌真正的魅力所在。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探索,只有真正领悟语言中的句子结构等,才能够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句子结构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汉语诗歌、还是英文诗歌,掌握句子结构在了解诗歌情感、主题等方面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英汉诗歌中句子结构的对比分析,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别及相同之处。与此同时,受到东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诗歌中的句子结构也有所差别,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合理把握思维方式在句子结构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大量实践中努力寻找和总结英汉互译当中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允.英汉诗歌常用音韵修辞手段对比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11):19-23

[5]贾淑华,张琦.从“形合”与“意合”角度阐释英汉句子结构常式的不同[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9):252

[3]吴明媚.英汉主语谓语结构和主题说明结构的比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01):45-47

[4]丁志斌.英汉语序的类型学特征[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1):20-23

[5]杨怡华.句子结构视域下英语定语从句汉译方法[J].海外英语,2014(12):152-153

[6]庄冰冰.主述位推进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39-41

[7]孙秀丽,刘冬利.英汉诗歌的互文性阅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65-66.

[8]丁志斌.英汉语言声韵类型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1):11-13+17

[9]严洁.英汉句构的时空性特质差异的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02):137-140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篇3

1 综合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

根据人类思维的不同, 可以将思维分为综合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综合型思维强调的是整体, 即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从而达到对事物较为整体的理解。而分析型则是将事物越分越细, 通过分成若干部分, 探究其事物的本质。王力教授说过:“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 而中国人写文章往往化整为零。”在翻译中,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将英语的复杂句、长句转化为汉语的散句和短句。

如:For forty years, Chinese acrobatic have to warm applause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四十年来, 中国杂技团周游了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收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此句将一个长句翻译成了两个短句。汉语强调意合, 通常用短句、流水句, 逐点交代, 层层展开。在英译汉时, 英语较低层次的单位常用汉语中较高的单位来表达, 英语长句中的分句甚至甚至短语往往拆分成若干汉语短句。

2 本体型思维和客体型思维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中国人有“人为宇宙主体”的观点, 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人或生物词为主语, 西方人则强调客观, 因而英语句常以非生物词为主语。

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怎么了?

以上两句的主语分别是An idea和what, 均不是以人为主语, 而是以无灵物为主语, 这符合英语的客体思维。但是, 在翻译的时候, 要注意两种思维存在的差异, 汉语史本体思维, 所以应当翻译成以人为主语的句子。这样才能使句子流畅, 符合译入语的思维。

3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由于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因素,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的思维模式, 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 无不展示着中华文化具有其具象思维。而注重逻辑推理抽象概念的西方人所展现的是抽象思维。总的来说, 这都与其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2]。

由于思维模式的存在的这种差异, 直接体现在句子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汉语重具体形象, 一般除了在一些科技, 政治, 说明等正式的文体中, 汉语通常使用具体的具有实际指代意义的名词。而英语的抽象思维直接导致其抽象名词的使用多于汉语。如:

1)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of truth.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 One chapter is far too little to do justice to the topic of visual interface design.However,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principles that can help make your visual interface more compelling and easier to use.

尽管视觉界面设计这个课题要谈论的内容很多, 本章限于篇幅, 我们在这里着重讲一些重要的原则, 这些原则能帮助你设计出更吸引人并更容易使用的视觉界面。

以上两例中truth和justice两词均是抽象名词, 通过抽象名词表达思想观点是西方人重抽象思维的再语言上的具体体现。但是, 汉语强调的是具体化的思维, 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其差异, 这样才能符合各自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4 直线思维和曲线思维

英语在组织句子结构时, 倾向于将句子的重要部分置于句首, 其他部分通过介词短语, 从句等形式串联起来, 这与英语的曲线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而汉语则更加倾向于平铺直述, 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多谓语, 多并列结构层层表述, 体现的是汉语的直线思维。如:

And I am lonely sometimes when I come back home after a lecture trip, when I have seen a lot of people and talked a lot, and am full to the brim with experience that needs to be sorted out.

此外, 在我巡回演讲完回到家时, 或我见过许多人, 讲过许多话后, 心中满是纷乱的感觉需要整理时, 我偶尔会觉得孤独。

在上面这句话中, 英语所要表达的重点是“我会觉得孤独”, 所以将其前置, 但是汉语思维不一样, 通常先将条件列出, 然后再阐述结果, 所以翻译的时候将其后置。

5 应对策略

5.1 调整句子长度。

由于汉语强调意合, 通常句子是通过一层层展开, 多短句和流水句。而英语强调形合, 注重句子结构完整, 动词不定式, 动名词, 介词短语和从句等多, 句子扩展幅度大, 因此长句较多。在英译汉时, 要注意思维转换, 调整句子长度, 英语长句通常通过拆分, 翻译成汉语的短句。

Electrons also flow taht haggard white-haired old man, whose eyes flashed red with fury.

电子业涌入电视显像管, 撞击荧光屏, 产生闪光。

本句通过将英语长句按照意群切分为若干小句再逐句翻译。在进行英翻汉时, 将英语的长句分解, 化整为零翻译成汉语的短句。

5.2 调整句子结构

英语思维注重客体, 常以事物本身或其发展过程作为观察事物的出发点, 习惯以物或者无灵物作为句子的主语。而汉语重视主体, 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联系, 强调人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 习惯以人作为主语。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将句子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在英语中作主语的成分在翻译成汉语时, 根据具体情况翻译成相应的成分。成分不同, 句子结构不同, 在翻译时务必要根据句子的具体语境和思维模式差异来进行相应调整。

如:

Our world is bursting with knowledge-but desperately in need of wisdom.

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中, 不过, 迫切需要智慧。

本句的主语是our world, 但是按照原句直接翻译成汉语句子就显得不通顺, 因此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将句子的主语改换成“我们”, 而原来的谓语变成定语, 修饰原句主语, 这样在句意不变的情况下, 使得译文更加畅通。

5.3 调整句子的中心

在英语句子中, 由于英语其曲线思维模式的影响, 一般先表结果后表原因, 先叙述重要的再添加枝节进行补充, 所以重心在前。因此在汉译英时要将重心前移。但是由于汉语倾向于直线思维, 所以习惯先表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 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进行逐一阐述, 所以在英译汉时, 要根据汉语思维, 将其重心作相应调整, 以符合译入语的思维习惯。

如:She persisted in her work when she might take a good rest.

她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但还是坚持工作。

本句是由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表让步, 译文调整了语序, 以适应按照事物的自然逻辑构句。

又如:

Goo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句在英译汉时, 同样需要调整句子重心, 将句子重心置于句末。

因此在进行句子翻译时, 要根据译入语的思维, 相应调整句子结构。所以在英译汉时, 注意将重心尾移。当然反过来, 在将汉语句子译成英语时, 有时也必须按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英语的表达习惯, 所以必须前移句子的语义重心。

5.4 进行句子语态转换

由于汉语主体思维的影响, 汉语强调人在自然界中的影响, 习惯以人作为句子的主语, 所以习惯以主动语态进行阐述。虽然也有被动语态, 但是其使用量大大少于主动语态。但是习惯客体思维的西方人, 习惯以无生命事物作为句子的主语, 强调客体的作用, 习惯把事情的结果放在前面作为主语, 突出其表达观点的侧重点。虽然英语文章经常用主动语态, 但是其被动语态使用明显广于主动语态。因此翻译时, 必须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主语, 相应调整句子语态,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3]。

如:The plan will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 committee.

该计划将由一个特别委员会加以审查。

该句中the plan是动作的承受者, 英语中用被动语态的形式将其作为主语, 符合英语的客体思维。

综上所述, 英汉两种思维模式既有共有又有个性, 其共性是实现英汉互译的基础。同时我们更应该其个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带来的影响, 并且不断深入研究比较, 具体了解两种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 并且采取相应调整手段, 克服其差异对翻译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更加符合译入语思维模式。

摘要: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而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英汉词序及句子结构的上。该文在简要介绍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时词序及句子结构的影响的同时, 并结合具体实例给出了应对该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模式,差异,词序,句子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篇4

关键词:英汉语言,句型结构,主要差异

笔者在辅导学生四级考试和专接本考试的教学过程中一次次意识到:学英语到一定的程度, 必须知道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在词汇、句型、语法、修辞、篇章结构各方面都无法像最初学习那样一一对应, 了解这一点对于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和教师的授课是至关重要的。而最需要知晓的当属句型结构的差异了。英语按句子结构分类, 可以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并列复合句。我们读到的任何英语句子均符合这些句型结构, 所以我们写出的句子也必须是这四种基本结构之一。

一、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关于汉语的意合 (Parataxis) 和英语的形合 (Hypotaxis) , 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作出了很好的归纳:汉语重内容、重语义、轻形式。对汉语的理解一般要靠语言环境、说话人和书写人的心态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的整体把握和约定俗成;汉语表达意义要靠意合, 而理解则靠意会、默契。

例如《红楼梦》中的一例: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与王熙风正说着话。只听一路靴子脚响, 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面目清秀, 身材俊俏, 轻裘宝带, 美服华冠。

而想弄懂英语句子的意义, 必须首先搞清楚它的句法关系, 英语则重形式轻内容。形合语言注重时态变化、词形变化, 注重运用逻辑语法连接词语来说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 乃至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意合语言主要依靠词序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逻辑来达到思路明晰的目的。英语语法可以说也是一种“形合”语法, 即注重形式联系, 以动词为中心, 通过词型变化和各种连词、介词来表现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句子成分的“各居其位”来体现意义。

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Jane Austen

You and I are interwoven in a marriage.If we stick to that we ought to be able to arrange this sex thing, as we arrange going to the dentist;since fate has given us a checkmate physically there.

你和我由结婚而互相联系着。命运已经不幸地把我们的肉体关系斩断了, 我们只要能够维持着结婚的基本东西, 这性的问题我想总可以容易解结的———不见得比找牙种医生治牙更难解决的。

汉语的表达只是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其意义内涵, 无需依靠逻辑关系连接语。英语重形合、重理性的特点, 形成了英语行文的视点上固定、形态上自足、关系上完整的格局。而汉语重意合、重感性的特点, 形成了汉语行文的以意统形、注重线形流动、追求韵律的特点。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很多学生不能够深透理解汉语意合的特点, 不善于对句子语言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把握。所以在读、写、译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吃透原文, 正确妥切地理解运用两种语言。

二、英语句长复杂多从句, 汉语句短简练多无主句流水句

例如:阿Q没有家, 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做短工,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撑船便撑船。

阿Q没有家, (他) 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 (他) 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他) 只给人家做短工, (别人雇他) 割麦 (他) 便割麦, (别人雇他) 舂米 (他) 便舂米, (别人雇他) 撑船 (他) 便撑船。

汉语喜欢使用短句, 句与句之间的结构也比较松散, 主要靠各句本身的意义来衔接。英语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很紧凑, 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富于变化, 但事实上, 各句之间都由一些表明逻辑关系的连词或介词等有序地组织在一起, 是一个含义丰富但结构有序的统一的整体。而这种长短句之间的转化正是英译汉的难点, 应该尽量把英语的紧凑结构翻译成汉语的松散结构, 把并列句或从句译成汉语中的单句, 通过句子本身的意义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读写翻译也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英语复杂长句的能力, 因此, 遇到复杂的长句, 首先要有耐心地分析句子成分, 抽出主句和从句的主干, 将其翻译成独立的分句;其次, 一些状语, 比如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也可以译成短句;最后, 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 将这些分句连接起来。

例如: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译文】行为主义者认为, 如果一个儿童在有许多刺激物的环境中长大, 而且这些刺激物能够发展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那么这个儿童将会有更高的智力发展。

【分析】原文由一个主句和四个从句组成, 主句是“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宾语从句是“child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三个定语从句分别是“who is raised”、“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和“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三者是层层相套的关系。对各句独立翻译后, 如何处理定语从句与主句间的关系是重点。本句中的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其实是对先行词的条件性限制, 可以按照这种逻辑关系译成条件状语从句;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直接译成定语, 修饰限定environment;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则单独翻译, 与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并列, 表示条件关系。这样, 就在对原文紧凑结构的正确理解下, 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读起来非常通顺。

三、英语多被动语态, 汉语多主动语态

尽管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语态, 但相比较而言, 英语更喜欢使用被动语态, 特别是在一些正式的书面文体中, 比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有时, 汉语也会经常使用一些由“被”引导的被动句, 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用主动表被动, 比如由“让”、“给”、“由”、“据”等词语表达的句子。所以, 在英译汉时, 要尽量把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尤其是一些习惯的表达方法, 比如:it is said that... (据说……) ,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大家普遍认为……) 等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一般说来, 可以把英语句子的主语变成汉语句子的宾语, 再将被动语态部分翻译成主动;如果英语句子有by引导的施动者, 将其译为汉语的主语;如果没有, 则可不要或根据需要予以补充。

例如:It was still thought unusual in some places that programs could be called up by viewers to be displayed on their TV screens at home.

【译文】有些地方的人们仍然认为, 观众打电话要求在自己家里的电视屏幕上播放节目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情。

例如:A great effort must still be made before the ideas can be turned into reality.

【译文】只有付出努力, 想法才能变成现实。

四、英语注重省略, 汉语注重补充

尽管英语句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 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其结构, 但英语也习惯于使用省略。一方面, 省略是为了简洁, 避免重复;另一方面, 由于英语句子结构严谨, 即使省略一些成分, 也不会妨碍其意义的表达。然而, 这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 却带来了理解和翻译表达上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 对英语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另一方面, 习惯于汉语意合性语言的表达方式, 讲求词语的均衡与对称, 喜欢使用排比式的词汇, 往往是越表达越觉得意犹未尽, 也越想补充说明。

例如: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of which he is a part and through this to mankind.

【译文】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 并且通过社会而对人类负责。

【分析】本句虽短, 但是and后的成分不好理解, 因为它省略了一些成分。如果没看到这一省略, 就不能理解原文的含义, 更会译出难懂的中文: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 并且由此走向人类。 (每个人不是都属于人类吗?怎么又走向人类呢?) 其实, 该句是在this后省略了前面出现的“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符合省略的规则) , this指“the society”。所以, 根据汉语习惯, 将其补充完整, 即可得到正确的译文。尽管在大多数的英汉翻译中需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但如果不影响汉语的表达习惯, 则也可以省略。

例如:In their hearts, some American women think it is men’s business to earn money and theirs to spend it.

theirs在这里代替了men’s business。

现在, 我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普遍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首先, 英语汉化式, 所谓“一逗到底”, 一“I”到底, 他们并不是没有英语语法知识, 而是经常不自觉将汉语的“流水句”结构搬入英文之中, 写出语法错误的句子根本不符合英语句子结构类型。其次, 在有了一定英语基础之后, 满足于短句的堆砌, 不能自觉地在写作中运用和组织各种长句, 不会使用各种从句, 写成一个完整美观的地道的英语句子, 试着从不同角度表达交际的意图。相同, 在英汉互译时, 不能有意识地将英语中有复杂结构的长句拆成能够“流动”起来的汉语“句读”, 尤其是定语的翻译, 文译机械生硬晦涩。如果能在语法、作文、翻译课的教学中指出这些差异, 应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语言的优势, 这不仅对应试, 对整个英语学习都会有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篇5

一、致使移动汉英表达的认知语义基础

(一) 致使移动的意象图式

在现实世界中, 我们会有这样的共识:物体发生移动, 一定要有力的作用。于是, 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经验模式, 即意象图式, 我们称之为“致使移动图式”, 即一实体在另一致使主体的影响和作用下, 发生了位置的改变, 并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致使移动图式是人类经验中常见现象的完型结构:即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会移动。它包括四个基本语义要素和两个事件。四个基本语义要素是:力的来源 (致使者) 、力的作用对象 (被使者) 、致使者作用于被使者使之移动的力 (致使力) 、被使者移动的路径或方向 (路径或方向) 。两个事件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 (即致使事件) 和被使者在致使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 (即移动事件) 。致使移动的核心是致使力的传递和移动结果的产生。致使移动图式表现了致使事件与移动事件之间的致使移动关系, 突显了致使者和被使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象图式是人类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形成的初始的认知结构, 它先于语言发生作用;意象图式不断抽象概括, 逐渐形成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无法独立存在, 它依存于语言;语义结构投射到句法层面就形成了句法结构” (周红, 2005) 。

由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的这种关系可知, 致使移动图式是致使移动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的认知经验基础, 是人们组织和提取有序事件的一种认知模式, 而致使移动结构正是致使移动图式语义上的抽象概括和句法上的投射。如: (1) 珍把撕碎的照片丢入垃圾桶内。 (2) Tom drives the horse into the stable.

(二) 汉英致使移动结构的隐喻表达

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 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 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 (蓝纯, 2005) 。空间位移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最常见形态, 因而其运动的内部结构最先为人们所感知, 并不断被抽象化通过隐喻的方式变成语言表达。致使移动图式也不仅限于物理空间位移, 它还广泛应用于抽象概念的空间位移, 从而使得隐喻表达广泛存在于致使移动句中。例如下列句子中发生的路径并非是现实存在的, 而是被隐喻延伸为时间、事件、心理状态或其它抽象意义。 (3) 他们帮我摆脱了困境。 (4) 服务员把菜端到客人面前。 (5) He led us into the cave. (6) People saved him out of the fire.

有些句子的被使者状态的改变, 而非位置的改变。如: (7) 他把妈妈气得要死。 (8) She drove him to a mad.这些句式所表现的空间位移图式认知结构本质上相同, 它们都是致使移动句形式, 突显的是实体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或性状改变的过程。

二、英汉致使移动结构中动词特点差异分析

由于致使力不同以及致使者和被使者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 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致使动词和不同的致使移动类型。Goldberg (1995) 认为致使移动结构有一个核心意义和四个引伸意义。核心意义表达的是实际操作致使和现实移动, 即“X致使Y移动Z”是现实发生的。如: (9) 安迪把他的书放进书包。 (10) He kicked the ball into the goal.这类句子中的致使动词都是原型致使动词, 即动词本身表示致使移动动作或行为, 如:拖、拉、投、掷、踢等。

致使移动结构第一种引伸意为“X阻止Y从Z移动”即致使者设置障碍, 使想移动的被使者原地不动。属于这一类的动词有阻拦、拘留、锁等。如: (11) 警察把他拦到了路边。 (12) He locks himself in his bedroom.

致使移动结构第二种引伸意为“X帮助Y移动Z”即致使者帮助被使者向某处移动。如: (13) 我送他去了医院。 (14) Joan gets him back into his wheelchair.

致使移动结构第三种引伸意为“X致使Y移动Z”即谓语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得以落实后才会有被使者移动到某处的语义。属于该类的动词均有“交流行为”即致使移动者不是用动作行为而是用言语手段促使被移动者改变位置, 从而发生移动事件。如: (15) 经理要求吉米加入这个团队。 (16) Mike invite me into his home.

致使移动结构第四种引伸意为“X使Y能够移动Z”。这类句子中的动词一般都含有“消除障碍”的意思。如:让、允许、释放等。如: (17) 他让人们重新走进他的生活。 (18) The boss allows Mary out of office.

以上对致使移动结构动词类型的区分是汉英语所共有的属性。

三、导致英汉致使移动结构差异的认知根源分析

如上所述, 汉语中表示致使移动的动趋式和动介式“把”字句, 是“把”字句的基本表达结构和原型。而英语中的致使移动结构[NP1+V+NP2+PP]也是Goldberg所划分的三类表致使结构中最主要的表达结构, 其它结构是其主观化隐喻性表达 (梁晓波, 2003) 。这说明汉语和英语都倾向于把致使移动视为表达致使的原型, 这也说明汉语和英语的致使移动范畴, 在语义上基本相同, 反映出人们在看待客观世界的致使移动事件时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知是相同的, 并不会因为语言不同而导致认知不同。但二者还存在细微差异, 该差异是不同的语言系统差异及其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结果。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观察角度、方式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图式, 进而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扫描是意象图式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人类在建构一个复杂情景时做出的认知处理, 或者说是对复杂情景的不同阶段的感知。人类建构同一情景时, 具有不同的扫描方式。周红 (2005) 认为“扫描是对复杂情景所包含要素的感知、处理和组合。人类观察致使移动的扫描方式主要有次第扫描和组元扫描, 次第扫描是指对情景的各个组成元素一个一个地按着现实发生顺序扫描, 组元扫描是指对情景的某些组成元素进行重组、‘打包’”。致使移动的发生顺序是:致使者→致使力→被使者→移动方向, 因此, 组成元素依此进行线性排列的是次第扫描, 英语致使移动结构就是这种扫描方式, 如: (19) Bob threw the ball into the basket. (20) Jackson pushed him out of job.

情景中各个组成元素之间有亲疏远近, 不可能总是等距离的, 人们在观察情景时, 不可能对每个组成元素总是平均用力地关注, 而是根据它们之间结构关系的紧密程度进行重组和‘打包’。组元扫描不再是一个一个地按着现实发生顺序进行扫描, 而是依据人们的主观认知以及组成元素之间的紧密程度对组成要素进行重组排列”。汉语致使移动结构多用组元扫描。组元主要表现为动结组元, 即致使力与致使移动结果的组元, 在句法上表现为动词常与表目标、方向、路径的非谓语动词 (如“向、往、进、出”等) 连用。如: (21) 迈克把箱子搬出了门。 (22托尼把宗教带进了我的生活。

可见, 汉语多用“把”字句, “把”突显被使者及其移动或变化, 以上句子中的“搬出”“带进”都是将表致使力的动词和表移动的词组合在一起, 突显了致使动作与致使移动结果的密切关系, 因而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英语致使移动结构只是客观地描述致使移动事件, 基本不带感情色彩。若根据类似英语的次第扫描来表达为以下句子则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即●迈克搬箱子出门。●托尼带宗教进我的生活。

四、结语

以上差异分析表明, 英、汉语致使移动结构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两者的句法实现形式、整合方式、整合程度和语用差异如:汉语用把字句、使字句、使令句、得字句等, 而英语则经演化已形成特定的整合程度较高的致使移动句式。汉语用趋向动词补语来表达受事移动的“路径”, 英语则用介词短语表达;汉语的句式表达形式比英语多一些, ;汉英致使移动句生成中语法整合操作不一致, 英语致使移动句式整合程度较高;汉语有“把”“使”“得”等形式标记, 而英语无任何形式标记;汉语的把字句等更具认知上的主观性, 而英语则是较为客观的描述。汉语和英语中致使移动结构的相同点反映了人类基本认知的共性, 然而, “当人们要把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用语言来表达时, 语言确实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 不同的概念化反过来造成不同语言描述同一事件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异” (Pinker, 1989) 。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源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及认知方式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Goldberg, 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5.

[2]Pinker, S.Learn ability and cognition:The acquisi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89.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篇6

关键词:句法结构,定语从句,翻译

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两者差异很大。定语从句是英语中特有的最为复杂的从句之一, 现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果我们留意观察, 几乎每篇英语文章都涵盖了或多或少的定语从句。英汉两种语言的定语成分存在差异, 从位置上来比较, 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前, 用作前置定语。而英语中除单词外的定语, 即短语或句子, 一般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后, 用作后置定语, 并且一个句子可以扩展成无数个从句。相比之下, 在现代汉语里, 没有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 英语中定语从句后置的语法现象, 汉语中也是没有的。从功能上来分析, 汉语中的定语只是对中心词起修饰和限制的作用, 而英语的定语从句除了对先行词起修饰和限制的作用外, 还含有补充、解释、说明以及表示原因、时间、目的、结果、条件和让步等关系的作用。因此, 如何译好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达意的定语从句就成了中国译者学好英语的主要障碍之一。下文通过对英语定语从句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 试对一些常见的定语从句的汉译及其方法技巧进行探讨。

一、前置法

前置法将较短的定语从句译成汉语的定语词组或者带“的”字结构, 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 从而使从句和主句合成一个句子。前置法主要用于一些结构简单, 与先行词关系密切的定语从句, 既适用于翻译限制性定语从句, 也适用于翻译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例如:

The house in which Lu Xun once lived is now the Lu Xun Museum.译文:鲁迅曾经住过的这所房子现在是鲁迅博物馆。

The first English novel that I read was A Tale of Two Cities by Charles Dickens.译文:我读的第一本英文小说是狄更斯写的《双城记》。

He liked his younger brother, who was warm and pleasant, but he did not like his younger sister, who was aloof and arrogant.译文:他喜欢热情愉快的弟弟, 而不喜欢冷漠高傲的妹妹。

The Thames, which flows through London, is a beautiful river.译文: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是一条美丽的河。

二、后置法

如果定语从句结构复杂, 翻译成汉语前置定语显得太长而又不符合汉语习惯时, 往往可以翻译成后置的并列分句。后置法既适用于翻译限制性定语从句, 也适用于翻译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尤其是后者。后置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译成并列分句, 重复先行词的含义

He made the sound of sympathy which comes so readily from those who have an independent income.译文:他发出了同情之声, 这种同情声是那些有独立收入的人最容易脱口而出的。

I told the secret to Zhang Hong, who told it to her parents.译文:我把这秘密告诉了张红, 张红又告诉了她的父母。

2. 译成并列分句, 省略先行词的含义

Occasionally there would be the days when my depression would dissipate temporarily.译文:偶尔也有这样的日子, 我的沮丧之情会暂时消散。

Hesawinfrontthathaggard white-hairedoldman, whoseeyes flashed with moved tears.译文:他看见前面那个憔悴的白发老人, 眼睛里闪着激动的泪水。

3. 译成独立分句

At last the problem was solved successfully, which showed that he was talented.译文:最终问题还是圆满地解决了。这说明他有才干。

They sympathized with the small girl, whoseparentsdiedinthe earthquake.译文:他们很同情这个小女孩。她的父母在地震中丧身。

三、融合法

融合法就是把原主句的主语同定语从句融合在一起而译成独立句的方法。有些定语从句与其先行词关系密切而不可分割, 汉译时可把原句中的主语和定语从句融合在一起译成一个独立句子或将英语主句压缩成汉语词组作主语, 而把定语从句译成谓语。由于英语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的关系密切, 因此融合法一般更适合于翻译限制性定语从句。翻译英语There be句型和带定语从句的复合句时, 常用融合法。请看以下例句:

There are some desks and chairs in the meeting room which need repairing.译文:会议室里有一些需要修理的桌椅。 (把句中的主语some desks and chairs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融合在一起译成一个独立句子)

Strength, hardness and plasticity o metals are the properties that make them so useful for industry.译文: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可塑性这些性能, 使它们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把英语主句strength, hardnessandplasticityo metals压缩成汉语词组作主语, 而把tha引导的定语从句译成谓语)

四、状语转换法

英语中有些定语从句兼有状语从句的职能, 在意义上与主句有状语关系, 表示原因、时间、目的、结果、条件和让步等关系。因此, 翻译时, 应仔细分析定语从句和主句的逻辑关系, 可根据原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将定语从句转译成相应的状语从句。

1. 译为原因状语从句

I think of my son, whose birthday is today.译文:我想到了我的儿子, 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

2. 译为时间状语从句

I met your mother, who was having a walk in the park last week.译文:你母亲上周在公园里散步时, 我遇见了她。

3. 译为目的状语从句

I want to write a letter to the school that will attract attention to the matter.译文:我想写一封信给那所学校, 以便能引起对这件事的注意。

4. 译为结果状语从句

A serious earthquake took place in Zhou Qu last week which caused great losses in property.译文:上周舟曲发生了强烈地震, 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5. 译为条件状语从句

Anyone who saw the accident should phone the police.译文:如果谁看到这事故, 应打电话通知警方。

6. 译为让步状语从句

The skirt which has been worn only a few times has to be put aside because the colour fades when it is washed.译文:裙子尽管才穿了没几次, 就因洗涤褪色而搁置一边。

综上所述, 由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翻译时, 不仅要正确理解原句和上下文意义, 还要进行必要的定语从句和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 灵活运用前置法、后置法、融合法、状语转换法等翻译技巧, 才能译好英语定语从句, 使其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冯树鉴.实用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秦裕祥.英汉语句子内部关系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7) .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篇7

1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英语为形合语言, 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由连接词来表示, 而汉语为意合语言, 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则主要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示。英语语法结构呈树状, 其句子有多种形态和时态变化并且结构纵横交错, 但主次鲜明, 往往以主、谓、宾结构作为中心框架来表现句子的主要信息, 然后再通过从句、分词和不定式等其他的语法形式来表现句子的次要信息;而汉语语法结构呈竹状, 句子没有形态变化, 语法关系往往通过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来表现, 多使用简单句。以定语为例, 英语的定语从句和汉语的定语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多的差异。首先, 汉语中有定语修饰而没有定语从句后置这种语法现象;其次, 汉语句子中的定语一般是前置定语, 而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常常以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作为引导词放在先行词的后面, 而且一个先行词可以有多个定语从句。总之, 正如语言学家们所归纳的, 英语的定语从句为右开放型, 放在被修饰词之后 (右边) , 可以向右扩展成无数个从句;而汉语的定语成分往往放在所修饰词之前 (左边) , 不能过长、过多, 也不能像英语那样随意扩展。

由此可见, 在英译定语从句时, 译者需要格外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的差异, 尽量避免受汉语中定语句法结构的影响, 生硬地把英语中的定语从句译成汉语中典型的定语结构“……的”, 而应该抓住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差异, 避免死译硬译, 从而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信息。

在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方面的差异后, 下文将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总结归纳几种常见的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2定语从句的主要翻译方法

2.1前置法

当定语从句对先行词起到修饰限制性的作用, 并且将先行词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展示出来, 用以与其他类似的事物相区分。在这种情况下, 英译定语从句时, 就可以采用前置法, 即将定语从句前置, 译为前置定语, 从而将英语复合句译为汉语简单句。

例1:Widespread acces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promises to condense the time required to change from la-bor-intensive assembly work to industries that involve engineering, marketing, and design.

译文:例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望缩短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业转向涉及工程、营销和设计的那些产业所需的时间。

例2:“We found that women who were normally inactive and then started a program of moderate exercise showed evidence of iron loss, ”says Roseanne M. Lyle, associate professor at Purdue.

译文:“我们发现, 那些通常不运动的女性一旦开始适度的锻炼, 就会出现含铁量下降的迹象, ”普渡大学罗斯安妮·M.莱尔副教授说。

例1、例2中分别是that, who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虽然例1中的主句较长, 例2中的从句较长, 但从句的内容与主句的意义表达都比较紧密, 且不难理解, 因此在翻译时, 采取了前置法, 译为“……的”的一个定语, 放在先行词的前面, 这样的译文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又再现了原文之意。

2.2合译法

正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 英语句法重形合, 而汉语句法重意合。英语句子的构建在形式上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而汉语句子强调的是意义而不是结构, 各个句子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语义的贯通, 常常少用或不用连接词。因此, 在翻译定语从句时, 可以将原句中的主语与定语从句合译为一个句子, 以求译文简洁流畅, 语气贯通, 逻辑严密。

例3:Former students, those who had dropped out of universi-ty within the last four years, were mail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asked to complete and return it to the researcher.

译文:研究者向过去四年辍学的大学生邮寄了问卷调查表, 希望他们尽早完成并寄回问卷调查表。

例4: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new policy.

译文:许多人都在关注这项新政策。

在例3中, 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former students”的同位语“those”, 在翻译时把该定语从句与主句合译为一个句子 “过去四年辍学的大学生”;例4中是带定语从句的“there be”句型, 此类句子一般可以译为汉语的兼语句, 即在翻译时, 将先行词作为主语, 而将定语从句中的谓语作为主句的谓语, 从而使译文简洁流畅, 语气贯通, 逻辑严密。

2.3分译法

英语句子长而复杂, 常使用定语从句, 而汉语句子句式简短且不常使用长句。因此, 在翻译时, 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可以将长而复杂的定语从句与主句分开, 译成独立的句子。

例5:One story says that“US”was short for“Uncle Sam”whose real name was Sam Wilson, who had once worked with a man who had signed a contract with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meat to the US Army.

译文:有个故事说, US是“山姆大叔”的缩写, “山姆大叔” 原名叫山姆·威尔逊, 他曾和一名男子一起工作。这名男子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一份合同, 给军队提供肉食。

在此例句中, 含有三个定语从句, 在第一个定语从句中whose做定语, 修饰“山姆大叔”;在第二个定语从句中who做主语, 指的是“山姆·威尔逊”;在第三个定语从句中who做主语, 指的是前面提到的“男子”。在形式上, 这三个定语从句中第一个和第三个是限制性定语从句, 第二个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在意思上, 它们与前面的先行词之间并没有很密切的关系, 而只是对先行词的补充说明, 所以在翻译时, 把定语从句翻译为一个并列分句, 符合汉语的句法特点。

2.4转译法 (功能转换, 译作状语)

英语中有些定语从句在表层结构上虽为定语, 但实际上起着具有类似时间、结果、原因、条件等状语的作用。在翻译这类定语从句时, 应根据其原文的逻辑关系, 译为相对应的状语。

例6:There is a world famous cultural heritage, Longman Grot-toes,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peonies, which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every year.

译文:洛阳既有千姿百态的牡丹又有享誉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因此, 每年都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

从逻辑上来判断, 例6中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与前面的先行词并非简单的修饰和限制关系, 而是起到结果状语的作用, 因此, 在翻译时采用了功能转换法, 将定语从句转换为相对应的结果状语从句, 从而更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也使译文简洁流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层面上有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定语的表述和使用方面, 两者有诸多不同。因此, 在翻译定语从句时, 应该摆脱汉语句法结构特点的框架, 以英语的句法结构特点为切入点, 对句子进行深度剖析, 理清句子的内在关系从而找出其内涵, 然后再结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以求译文既能够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又能够再现原文本意, 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摘要: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使用频率很高, 其功能和意义也各不相同, 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和翻译是英译汉中的难点和关键。该文首先对比分析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然后总结归纳出定语从句的基本翻译规律, 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如前置法、合译法、分译法和转译法等, 以期能对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定语从句,句法结构差异,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3[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4]王磊, 杨彦丽.英汉比较与定语从句的翻译[J].双语学习, 2007 (3) .

[5]朱蓓蓓.英汉句法结构的比较与定语从句的翻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6) .

[6]周成, 王慧.试论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22 (1) .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篇8

一、平衡对称是英汉句子共有的结构美

根据美学原理, 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的内容之一。对称这种形式美给人一种稳定、协调、严整、安全之感。以中轴为基准的左右对称是最基本的对称形式。均衡,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在形式上虽不一定对称, 但在分量上却是相当的。对称、均衡是较之齐一更为复杂的一种惹人喜欢的形式美。英汉句子结构具有这样的形式美。根据钱冠连先生的研究, 英汉句子均是1+1二元铺排构式。汉语的简单句可以说都是由词组加句调而成, 任何词组加句调即可成为句子。汉语的复合句也全是1+1二元铺排构式, 是扩大了的1+1二元铺排构式。因为凡是复句, 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其构成表现为:分句+分句[+分句]。分句与分句由连接词连接起来, 形成1+1的对称格局。如:

“书亦可请人代读, 取其所作摘要, 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并列复合句:[亦+但……+否则……]。

以上是用了连接词的显性1+1二元铺排复合句。实际上不用连接词的隐性的1+1二元铺排复合句用得更多。如:“足以怡情, 足以博彩, 足以长才”“独处幽居”“高谈阔论”“纵观统筹、全局策划”然而, 无论用或是不用连接词, 1+1二元铺排的句子格局都没有改变。这种句子格局对称、平衡、有对比, 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句子格局。特别是复合句中使用关联连词的, 有前呼后应的美感。中国人说复合句的审美习惯是前呼后应。学英语的中国人说让步句时, 往往是though用过后还要加上but, 这便是中国人将自己要求前呼后应的审美习惯转移到英语中去的例证。

英语的基本句型有五个, 即SV、SVO、SVOO、SVOC、SVC。SV型由主语与谓语动词组成, 相当于汉语主谓词组加句调成句, 为1+1二元铺排格局, 因而具有形式美。其余句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是以动词V为中心轴前后展开。这种以动词V为中心轴前后展开的句子格局, 动词V前后平衡、对称, 实际上也是1+1二元铺排格局, 同样具有形式美。英语复合句的形式美特征, 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前后分句由关联连词连接, 形成相互响应的对称的构式:[连接词……+连接词……]。如: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另一种是前后分句之间由简单连接词连接, 形成以连接词为对称轴的对称格局:[……+连接词+……]。如: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以上这两种复合句型代表了英语所有复合句型。无论是哪一种, 都是对称均衡的, 因而都是具有形式美的格局。英语中还有一种复合句, 连接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 形成:[连接词 (从句) ……+ (主句) ]的格局。如: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这种复合句, “书写起来, 符号的排列像是失衡的, 说起来却是平衡的, 因为有补偿手段。这便是:以连接词起始的从句说完时, 音调升高, 再加以停顿, 留出时间空白, 说话人心理上认为这个升高和时间空白足以和为首的连接词抗衡, 再说出主句, 在时间的铺排上还是平衡对称了。可见, 英、汉语句子的1+1二元铺排构式是英, 汉语句子结构共有的形式美。

二、形合句、意合句是英汉民族审美心理的产物

英语重形合, 是形合句;汉语重意合, 是意合句。重意合的汉语要靠人的领悟。传统汉语不仅没有词形的变化, 而且基本上不用显性连接手段。在汉语里, 上下文的意思是理解的基础。语法结构常常要从上下文的意思中推导出来。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造句注重式接应 (formal cohesion) , 要求结构完整, 句子以形寓意, 以法摄神, 因而严密规范, 采用的是焦句法。形合的特点是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十分丰富, 这种连接手段包括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仅以介词而论, 据美国语言学家寇姆 (G.O.Curme) 的统计, 英语中的介词 (包括短语介词) 多达286个。此外还有其他连接手段。

汉语发展成意合句是因为意合句符合汉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是重领悟, 重意会。钱冠连先生说“由领悟感受美的意境过渡到由领悟感受句子的意义, 是一脉相承的, 是审美思维习惯的相承。”汉民族审美习惯的重悟与重意, 句法上的重悟与重意, 绝不是偶合, 是我们民族素质的立体的凸形的全息的图像。意合句, 只是为汉语句子的美学意义的挖掘提供了另一个新的领域。

以上已经对英汉这两者句式进行了比较, 现在就以Of Studies的英语原文和王先生的译文为例, 比如: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 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 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在这个例子中英语语文借助了许多连接词, 关系词等来凸显句子的逻辑关系, 以形摄神, 比如if, and和that等的使用, 来体现句子要表现的假设关系和句内并列关系。但是汉语译文呢, 没有“假设”“如果”“假使”“假如”等等的字眼来体现这种假设条件关系, 但是从整个句子读起来这里面的关系很明显地隐含在其中。在这两篇文章中这样相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语言学家曾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两者间的差异:称英语句子为“葡萄型”结构, 汉语为“竹节型”结构。这里英汉的形合、意合之别可以说是两者最根本的差别。

此外, 英语严于形式同样是英语民族的审美观念所致。古希腊和西方哲学认为形式美是直线和圆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 美的主要形式, 秩序, 匀称与明确, 这些唯有数理诸学优于为之作证。西方把理想的形式全然归于数学和几何的关系, 拿这种形式美观念移植于语言形式, 就形态上丰满、外露, 句子成分的结合都用连接词和介词固定卡死, 因而严谨、少弹性, 表达明确、形式化, 可以验证。

三、句首重心的英语句与句尾重心的汉语句的美学观照

英语句子的重心在句首, 先把主谓摆出, 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 一条条交代, 后置修饰功能很强;汉语句重心在句尾, 先交代环境与附带标志, 最后是信息中心, 前置修饰功能很强。如: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将此句译成汉语就必须将其句首重心改为句尾重心:“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 则又大而无当。”把汉语句“如不能辨异, 可令读经院哲学, 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变成英语句式则是“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s”.这一表达习惯的差异可以从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上找到根源。西方诸国是在征战、奋斗中生存, 这就造成西方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激进。这种民族文化心理造成了以感情奔放和大胆袒露为特征的刚直民族风格, 养成了直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开门见山的审美习惯, 重要的先说, 条件、假设等次要的后说。而中国文化从 (论语) 开始即讲“君子不重则威, 学则不固”, 事事求稳重, 以示大国之威严, 将中庸之道以为至德, 崇尚“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成“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以忍耐求大同的、大谋略的民族心理特征, 王先生的译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如: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像以上类似的排比或骈文句式在译文中比比皆是, 这犹如智者布道般有理有据有节的陈述观点。语言表达讲究含蓄、委婉, 不直陈其事, 而是先铺陈或试探一番, 交代完条件、原因、假设等次要内容后, 再说主要的, 形成先偏后正的句式。这种句式符合汉民族的审美习惯:喜欢把重要的放在后面, 如好戏在后头;喜欢稳定结构, 如中国塔都是底座大而稳, 如:“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的结句。

总之, 英汉句子结构具有共同的形式美, 同时也有各自的美。句子结构的定型是英汉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作用的结果。英汉句子结构美还在很多其他方面存在着异同, 本文没有一一涉及。吕叔湘先生曾说,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翻译, 只有对英汉之差和特点了然于心, 译者才能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做到下笔如神, 译出佳作。

摘要:英汉句子结构有同有异, 然而在英汉民族看来却都是美的, 因为它们符合美的法则, 符合英汉民族各自的审美观念。本文拟从培根OfStudies的英中文本出发,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英汉句子结构美进行对比研究:平衡对称, 形合句和意合句以及句首重心的英语句与句尾重心的汉语句.

关键词:平衡对称,形合句和意合句,句首重心,句尾重心,美学关照

参考文献

[1]易键:《美学论纲》,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2]钱冠连:英汉语对比研究的理论目标《英汉语比较研究》, 刘重德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版

[3]刘英凯:英语形合传统现照下的汉语意合传统《英汉语比较研究》, 刘重德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版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上一篇:极端主义的国际土壤下一篇:动态集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