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论文(精选12篇)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论文 篇1
一、简介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艺术,若在跨文化交际中将对话顺利展开,要求说话者和听话者拥有良好的语言学知识。此外,掌握彼此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至关重要。此文首先对问候语的概念和国内外此研究的情况做了回顾。其次,介绍本论文理论框架:利奇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随后,将英汉问候语按照时间、正式度、内容、地域、社会情境和语言起源分类,从称代和礼貌原则方面研究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论文最后提出两点启示,望读者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英汉问候语使用不当造成的失误。
二、问候语的定义
问候语包括言语和非言语问候语。Searle(1969)说问候语是简单的言辞,是知晓他人存在的表达,有时关于他人健康和幸福寒暄紧跟在问候语之后。Goffman(1971)从社会功能的层面探究了问候语的定义,问候语体现了礼貌、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并且为建立、维护和修复社会关系提供了方法。弗斯(1972)说问候语通常被认为是对他人的即兴回应,公然地传递社会信息。Laver(1981)说问候语作为语言惯例不是毫无意义的社会行为,而是控制对话者之间社会身份和关系的策略。从学者们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问候语与对话者的寒暄目的、社会地位和情感回应有着关联。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田有兰(2005)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胡壮麟(1988)认为礼貌原则限制了人们如何使用问候语,中国人不仅使用问候语和他人打招呼,而且通过问候语表示礼貌和对他人健康、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关心。这些都是西方大多数人认为不礼貌的,因为个人生活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李丽(2006)指出英汉问候语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决定的。祝丽丽(2010)用跨文化语用学知识分析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在西方,问候语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从言语层面,Schegloff和Sacks(1983)认为问候语作为言语活动包括两部分:问候—问候,问候—询问信息。在这个层面,语言学家的研究重点在言语行为。其次,在社会语言学层面,社会语言学家们更加关注社会交往,Goffman对问候行为做出三点概括:第一,交流以便重新确立社会联系;第二,对地位的不同分配的认知;第三,当问候语在陌生人中产生,其中一种因素便是确保将接下来对话中的问题顺利解决。Brown和Levinson(1978)提出“面子原则”,人们需要维护对话者的面子。最后,从人类学层面,人类学家探究了问候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四、理论框架
此文将利奇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作为理论框架。利奇改进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并且将礼貌原则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正是这些准则潜意识地在人们脑海里指引其行动。我们说话时尽力地以清楚的方式讲述真实、相关的信息,但是合作原则没有解释为什么有时间接表达会产生在对话中。Leech(1983)指出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同时发生,还指出了六个与礼貌原则相关的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而且弥补了合作原则的缺陷。他做了进一步分析,礼貌是内在非对称的,说话人为了取悦他人,讲出听话人认为礼貌的话语,但这些话语对于说话人来讲有时并不礼貌。他将礼貌解释为间接惯用语,间接惯用语越间接,表达的礼貌内涵越多。
顾曰国教授认为礼貌这个概念要放在具体的文化和语言下研究。他提出了四个重要的概念: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在利奇的原则之上,顾曰国做了进一步更改:贬己尊人准则、称呼语准则、精炼准则、一致准则和美德词汇行为准则。此外他还指出中国人讲礼貌的同时遵循真诚和平衡原则。
五、英汉问候语分类
依据钱厚生(1996),问候语可以根据时间、正式度、内容、地域、社会情境和语言起源进行分类。
1、根据时间分类
有些问候语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有些却不是。按时间分类,问候语可以被分为以下五种下属类别。
(1)全时问候语
英语:Hello!/How are you?/How’s everything going?
汉语:您好!/最近好么?/一切都好么?
(2)实时问候语
英语:Good morning。/Good evening。/Good afternoon。
汉语:早上好。/晚上好。/下午好。
(3)周期性问候语
英语: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
汉语: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4)介绍性问候语
英语:How do you do?
汉语:久仰久仰!
(5)仪式性问候语
英语:Happy birthday!/Congratulations!
汉语:生日快乐!/恭喜恭喜!
2、根据正式度分类
Leech(1983)按照正式度将问候语分类,问候语可以被分为三种。
(1)正式问候语
英语:How do you do?
汉语:您好。
(2)非正式问候语
英语:Hello!
汉语:你好!
(3)熟悉的问候
英语:How are you getting on?
汉语:家里人最近还好吧?
3、根据内容分类
有些问候语的功能是与他人打招呼,然而有些问候语的功能是寒暄。依此,问候语可被分为个人问候语和非个人问候语。
个人问候语可能涉及到他人的健康、感情、工作等。它们可以细分为直接个人问候语和间接个人问候语。直接个人问候语是带有代词“you”或者物主代词“your”的句子。例如:How are you?/How is your final exam?/你好么?/你期末考试顺利么?间接个人问候语没有代词“you”或者物主代词“your”,但是听话人可以知道说话人提及的事情与问候有关。例如:The TV program is interesting,isn’t it?/今天打扮得真漂亮!
4、根据地域分类
问候语因地域的不同而异,在英语中,问候语分为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和南非英语等。在汉语中,问候语也因地域不同而异。在北方人们通常说:“吃了么?”在南方人们通常说:“吃茶了么?”
5、根据社会情境分类
这一类别的下属类别依据不同的社会情境而异。问候语可以出现在电话对话、电视、广播和服务台等。例如在英语中:Hello,this is John。/Welcome to BBC。在汉语中:你好,哪位?/大家好,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6、根据语言起源分类
英汉问候语大多来自本族语言,但是有些来自外来语。它们可分为本族问候语和外来问候语。
六、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两种语言中问候语的使用都取决于语境,有时虽然语境相同,但称代和礼貌原则却截然不同。
人们展开对话时,用何种称代来问候他人、引起对方注意、将对话顺利进行非常重要。受不同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汉语称呼复杂多变。首先,汉语中有“您”和“你”,而英语只有“you”。其次,中国人更加在意社会地位和辈份排行,从顾曰国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喜欢放置一系列尊称和谦逊的前缀在称代之前。中国人喜欢依据父系排行和血缘关系来称呼他人,例如“姑姑”,“大爷”。在中国,小辈叫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但是对西方人来说他们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毫无冒犯之意。中国人至今还延续着几十年前的传统,称呼陌生人“师傅”,“同志”。
不同的国家依据不同的社会规约,有着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礼貌原则、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依据顾曰国(2000),中国人喜欢贬己尊人,而西方人绝不会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贬低自己。对于中国人,他们为了表示尊重,喜欢在称呼年长的人时增加表示尊重的词缀,例如“王老先生”。相反,西方人则不喜欢被他人认为老、弱、病、残。
七、导致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因素
本文主要分析导致英汉问候语差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权利和社会距离被认为是影响问候语选择的重要社会因素。Spencer-Oatey(1996)发现人们对社会权利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一或多方面:1、掌控权。2、社会地位或等级。3、具有影响力的权威或者合法权利。4、对平等或不平等的一般概括。从中不难发现,社会权利脱离不开在社会中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或当局。
提到社会距离,我们潜意识中会想到熟悉度、亲密度、团结度等。Spencer-Oatey(1996)认为社会距离与以下一或多方面有关:社会相似性、联系频繁度、认识时间长短、熟悉程度、了解程度和思维相似性。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他们越习惯使用正式的问候语,反之亦然。
“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人的价值理念。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尊重他人,也渴望获得尊重,因为他们追求平等。在这种文化下,隐私则备受尊重,西方人主张个体的独立性。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因而,当社会活动在团队中展开时,团队中的个体注重的不是自我,而是团体中彼此的关系、归属感和地位。中国人将“自由、快乐、独立”视为“利己主义、享乐、自私”。受“礼貌”的影响中国人更加注重他人感受,因此说话时候不喜欢直言不讳。
八、启示
1、对待文化差异要有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历史、习俗和宗教的搬运工和镜子。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固有且不可分离的(胡壮麟,1988)。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同一个词语、手势和面部表情,它们的内涵可能不同。因此,对文化差异具有敏感性可以帮助交流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交际失误。作为外语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时有必要留意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并且将其铭记在心。作为外语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时要“入乡随俗”,理解并且尊重他人国家的文化。
2、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构建三方模式
每一项活动的进行都有特定的规则,跨文化交际中成功的问候语使用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1)尽力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2)尽力地理解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3)尽力地理解他人对特定问题的感受。思维指引行动,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理解他人,进而减少误会和冲突的发生。在交流中,一旦误会产生,我们要换位思考,力图理解他人国家的文化,只有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才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理解文化,善于使用语言。因此,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构建三方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论文 篇2
摘要:委婉语是英汉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职业名称委婉语是委婉语的一个重要领域分支,对比分析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可以加强人们对中西方职业领域的了解。关键词:委婉语 职业名称 对比 功能 相似性
Abstract: The euphemism is a common phenomenon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occupational title’s euphemism is a significant branch.To compare and analyze function’s similarit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occupational title’s euphemism,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areer circles both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Key words: Euphemism Occupational title Compare Function Similarities
1.引言
委婉语是各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作领域中、正式场合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说话者感到自己说话太直接会让对方不舒服或伤害到别人时,出于礼貌或忌讳,会通过调整用词来化解这一尴尬境地。从功能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对促使人们在生活各个方面灵活使用英汉委婉语有一定的意义。大部分文章都是从生理现象、疾病、等方面分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本文主要从职业委婉语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
2.文献综述
委婉语作为英汉语言特殊性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交际功能。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一类语言,提高说话技巧,避免造成尴尬。对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我通过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到了大量相关资料,已有1470篇文章讨论过英汉委婉语。我选取了其中二十篇精华文章进行了详细研读,有很多收获。他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的研究:
(1)、对英汉委婉语的构词方式及语义特征方面进行对比分析: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周莉在《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比较研究》论文中详细分析了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的异同,但都遵循三个构造原则: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动听原则。对于你有我无的词汇现象做了文化上的分析对比,对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行的建议。2008年贵州师范大学的张勇在《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语义的民族性特征、扬升性特征、泛化性特征、间接性特征、幽默性特征。
(2)、从文化的视角去分析英汉委婉语:2011年福建武夷学院商学院的张美君的《文化图式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运用文化图式理论专门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异同,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文化本质,英语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习俗,有助于跨文化交流。而她的另一篇文章《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的英汉委婉语对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英汉委婉语看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共同性,有利于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
(3)、从功能的角度去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黎婷婷在《英汉委婉语功能的比较研究》中,通过从死亡、体形方面分析了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即达到语言交际中的礼貌作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黄宏也提到了英汉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不过更加全面。他的《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还从疾病、生理现象、政治方面、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商业广告、教育方面分析了避讳、雅化、掩饰、淡化或夸张等功能。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对于英汉委婉语的词义、语义等特征已有一些研究,也窥视了文化的异同,也分析了委婉语的多种功能。但对职业方面委婉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在我们职业生活中也尤为重要。接下来主要从这方面详细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
一、委婉语的产生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本的意思为说的好听些的话。其中eu-意味着good or well, 词根意味着speech,-ism是一个名词后缀(黎婷婷 2010:30)。最早出现euphemism这一词是在11世纪的时候,产生于宗教迷信,是一种禁语的表现,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表现。人们一般很少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提到禁忌领域,也尽量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避免涉及到那些敏感的地带,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人们便使用委婉含蓄,有点拐弯抹角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后来委婉语在各种场合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技巧性的谈话方式可以很好的让人们避免使用敏感性的词语或让别人恼怒的话语。委婉语也有了其他的称号,比如:comfortable words, cosmetic words,gilded words.(张莎莎 2010:112)西方一直有“beat about the bush”的语言习惯。而在中国一直奉行儒家的中庸思想,民族很重视委婉含蓄、不伤害他人、避免直白本意的表达方式,也有社会的一些忌讳现象。比如在古代用如厕、解手来代替上厕所,会显得文雅。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都会用其他字眼来代替,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现在邓炎昌、刘润清认为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 委婉有礼的, 听起来不刺耳的词来代替令人不快的, 粗鲁无礼的, 听起来刺耳的词语(潘敏 2004:43)。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委婉语被广泛地使用着。
二、职业名称的委婉语
英汉语言里面都有一些关于职业名称方面的委婉语,它可以在字面上提高某些职业或行当的级别,可以将传统意义的低下职业体面话。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来避免直言社会地下、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还可以将难听刺耳的职业美化,让其听起来让人觉得容易接受。但有时也会用语那些社会地位并不低下的职业,只是为了让其在正式场合显得更加庄重得体。
人们有一种常见的倾向,会换一种说法,让职业的名称听起来有点专业的味道,来提高它的级别。比如在美国很多工作或职业不叫jobs,而称作professions,前者指的就是一般性的工作,后者多指受过专业训练或从事脑力工作的职业(潘敏 2004:43)。由于一些服务行业的人很看重社会地位,他们可以借助委婉语的扬升性特征,来取得内心的平衡。其中,engineer一词用到了很多职业里面。以前那些靠擦鞋为生的人本来叫做bootblack,现在也会被人称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sanitary man是清洁工的旧称,现在也可以被叫做recreation engineer, 灭鼠者变成了exterminating engineer, “engineer”用到了很多行业里面。在社会上很受尊重的医护工作人员,“cian”的词尾也被采用。例如在美容院工作的人以前被称为hairdresser,现在可以用beautician来代替,瞬间高大上的感觉。将在餐厅中工作的waiter或者waitress称为dinning-room attendants(餐厅管理员),服务员的地位被提升为管理员。又如:operator(接线员)被称为communication monitor(通讯监察人员),接线员的地位被抬高至监察员。再如:cook被称为chef时,其地位立刻由厨子变成了烹饪大师。dog catcher(捕野狗者)被尊称为animal control warden(动物控制人员)。还有一些美化职业的名称,比如:令人瘆的慌的under-taker(焚尸工)美化为funeral service practitioner(殡葬服务承办人),maid(女仆/女佣人)美化为domestic help(家政助理),家庭主妇被美化为domestic engineer(内务工程师)。
而在中国,职业名称委婉语可以分为讳卑类、讳丑类、优化类(郭伏良,白云霜 2012:117)。人们对地位的敏感度更高,工种在人们的心中地位很有差别。说起工人,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不高的人,所以会采用“蓝领”来称呼他们,与“白领”相照应,显得平等。把清扫马路的工人叫做清洁工,把在厨房里工作的伙夫或大师傅叫做厨师,把保姆先是亲切的称为小阿姨、小姐姐现在叫做家政服务员,把看大门的先是叫做门卫现在叫做保安,把农民工叫做外来务工人员,把收破烂的称为收废品的。改进后的称呼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职业的低微性。另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有人从事那些不合法、不光彩的职业,对于这些人们不愿提及、感觉会让人蒙羞、感觉社会阴暗的职业,人们一般会换另一种模糊的说法,稍微隐藏它的本质。尤其是色情服务行业,在有些旅馆或者酒店会提供“特殊服务”,人们对从事那些服务行业的女性为站街女、小姐、按摩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不愿意被别人叫做“小姐”。称男性为牛郎,这真是扭曲了牛郎织女这个美好的故事的本意。现在我们听到很多的“职业粉丝”这一词,也是一种对隐蔽职业的称呼,即那些收人钱财,替人造势炒作。还有在微博上出现很多的“水军”、“网络写手”和“枪手”等。有些还会用新名称使那些还可以的职业更加时尚、得体话,有点夸大作用。比如说,造型师、美容师、配菜师、调酒师、理财师、开发顾问、售前咨询顾问、行政助理、导购员、艺术总监等。这些语言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职业委婉语的相似性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会采用类似的手法创出新的职业名称,去提高、美化旧称。我们发现它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可以平衡人们的就业心理,促进社会就业起到重要的作用;利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促进和谐关系;适应人们讲究文明,美化名称的需要。简而言之,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都具有礼貌性、掩饰性、雅化性,这也是三大交际功能。1.礼貌性
人们处于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很看重礼貌这个准则,懂礼貌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职业领域里面,讲礼貌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层曾提出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其中有“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我国学者顾曰根提出的五条礼貌原则,第一条即为“贬几尊人”(郭伏良,白云霜 2012:117)。相比之下,我们会发现礼貌性在交际中很重要,更要注意学会赞誉他人。在职业名称委婉语中会采用礼貌得体、令人愉悦的词,这会保留别人的职业自尊心,留面子,还可以满足从业者抬高身份的心理需求。2.掩饰性
有些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很含蓄地表达除了某些“低微”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职业歧视,起到掩饰的作用。就像之前谈到的从事不光彩、不正当的职业,在行内都会有行话来做掩饰,一般群众谈到那些职业时,也会不好直接提起,都会用到委婉语。人们不会像以前那么愤慨,更加冷静了。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对各种职业的包容态度。3.美化性
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处于一种紧张、矛盾的状态,有些行业达到饱和的状态,而有些领域无人问津。不是薪水不高,而是现在人们很看重职业社会地位。所以有些行业换汤不换药,换了个岗位名称,提高了档次的感觉,反倒是吸引了部分人的注意。这不仅仅凸显了职业的技术成分,巧妙突出职业被人忽略或可取的一面,体现了职业价值或从事这行业人员的特长,还提升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这种美化的作用,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名称委婉语更是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对比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会懂得更多的英汉职业名称,我们会看出它们的相似性,这对我们跨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职业,达到相互了解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莎莎.比较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 [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12.[2] 石磊.从交际功能角度看英汉委婉语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122.[3] 张美君.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的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80 [4] 牛煜,杜耀文.浅谈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和翻译策略 [J].陕西科技,2008:71.[5] 孙媛.认知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审美共性与差异性 [J].赤峰学院学报,2013:170.[6] 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7] 伍丹琼.委婉语研究综述及展望 [J].怀化学院院报,2010:103.[8] 郭伏良,白云霜.现代汉语职业名称委婉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 [J].河北大学学报,2012.[9] 马松海.职业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探析 [J].山东外语教学,2000:40-41.[10] 潘敏.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43.[11] 徐长扬.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106.[12] 黄宏.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94.[13] 赵丽.英汉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文化蕴涵 [J].西北大学,2010.[14] 康玲丽.礼貌原则下英汉职业委婉语对比研究 [J].长江大学,2012.[15] 方晓梅.简述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J].黄山学院学报,2008.[16] Enright D.J The Use of Euphemism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7] Clair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 [M].Shanghai,2000.[18] Neaman J.S.A Treasures of Euphemisms.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83.[19]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论文 篇3
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家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交际者执行某一特定言语行为的条件、认知状态和推理机制。语用学家和哲学家主要研究英语恭维回应语(Pomerantz 1978;Holmes 1988;Herbert 1989)、不同语言文化中恭维回应语的差异及不同语言社团里恭维语的区别(Herbert 1991;Wieland 1995)。本研究从性别、年龄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言语行为。
一、礼貌原则和恭维语
(一)礼貌原则
恭维语是礼貌性言语,它的使用受礼貌原则的制约。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及体现合作原则的质量原则、数量原则、方式准则、关联原则。如果听话人认为说话人遵守了合作原则,听话人会激活相关共有知识,挖掘会话含义,建立深层语义关联。Grice的合作原则能帮助人们理解超越字面的意义,但不能阐述人们迂回表达的含义。因此,Lakoff提出语言能力包括明晰原则(Be clear)和礼貌原则(Be polite)。他提出了礼貌三原则:
1.formality: don’t impose/remain aloof;
礼节:保持距离;
2.hesitancy: give the addressee his options;
犹豫:给听话方选择的自由;
3.equality: act as though you and the addressee were equal/ make him feel good.
平等:说话者和听话方是平等的。
Leech提出了六大准则:
1.策略準则
A.尽量减少他人的代价
B.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
A.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B.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
A.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
A.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B.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
A.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B.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
A.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B.尽量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Leech的间接等级理论指礼貌与间接言语之间成正比关系,人们使用的言语越间接就越礼貌。如:
1.Pass me the pen.
2.I want you pass me the pen.
3.Will you pass me the pen?
4.Can you pass me the pen?
5.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pen?
6.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pen?
国内的顾曰国研究了英汉礼貌差异,修正了Leech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认为Leech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同自己的求同准则相似。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规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準则
他认为,自卑与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是自贬和自谦。在语言上的表现是同一个行为有自称和他称的差异,例如探望,自称言语有拜访、拜见,他称有赏光、光临;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使用于交际的称呼中;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与人的教养有关;文雅的言语行为指少说脏话;脸和面子与求同准则指说话人要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脸面,和谐相处;有德者必有言指言辞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个礼貌原则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
(二)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的意义
Herbert,Holines等认为恭维英语用来协调交往双方的一致性,具有多重言语行为作用,表达多种语用意义,表现期望的行为和鼓励感激等,恭维语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拥有物的赞美,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功能。
(三)东西方恭维语研究
恭维在中国是一种社会现象,他随年龄、性别、教育、社会地位等不同而变化。Manes和Wolfson(1981)研究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恭维现象,发现了一些规律;Herbert(1990),Holmes(1988)和Olshtain(1989)进一步研究了恭维语,发现了其存在的性别差异:女性的恭维语保持一致性,而男性则把它看作是潜在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中国的贾玉新(1997)对不同的中国人进行调查发现了恭维语的高度程式化,汉语与英语在恭维句法结构上,有的差别很大,有的则非常相似。他还认为恭维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外貌和所有物,二是成就和能力。
二、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差异
(一)英汉恭维语的语言形式差异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则恭维语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的人其恭维语的语言形式不同。Wolfson研究发现很多恭维语包含着高度受限制的形容词和动词。最常用的是带有肯定语义的“nice”“good”“beautiful”“pretty”“great”。80%是形容词,16%是动词,尤其是“like”和“love”。
nlc202309082305
英语喜欢用“like”和“love”等动词表达恭维:
I like the color of the painting.
画的颜色真好看。
汉语喜欢用副词和动词表达恭维:
You are tall.
你很高。
英国人问别人的姓名时“what's your name?”句子趋向于个人感受,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说话则委婉,善于察言观色“您贵姓?”“您高寿?”“恭喜发财!”
(二)英汉恭维情景差异
英国人初次或再次见面时“Hello,nice to meet you!”而中国人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恭维语则让别人感受到自己受到恭维和尊敬,如“什么风把您吹来了?”“久仰”等。西方的恭维语表达平等关系,而中国人则用道歉式的语言来表达恭维,如英语“Thanks for inviting me!”在中国却被人们习惯地表达为“您辛苦了,给您添麻烦了。”
(三)英汉恭维话题差异
Manes(1983)发现美式恭维英语中有涉及个人外貌和成就的话题,Wolfson和Herbert认为英语恭维的是外貌或所属物、成就及能力。
女性的外貌经常受到男性的恭维,这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英汉恭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英国人说“You are sexy today.”,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则可能认为此人轻佻、不怀好意,甚至会引起戒心、臭骂对方,所以中国男人一般不当面夸对方妻子漂亮,但在英国,人们却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夸赞女性。
Wolfson和Manes认为涉及能力成就的恭维是一种严肃的判断,做出这种判断的人必须是有能力做出判断的人。社会地位不平等时或有工作隶属关系的人之间,有能力判断的人一般是居于较高职位或拥有较多专业知识的人,所以下级不要对上级直接判断。而在中国,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为了讨好恭维上级,常常妄加评判称赞上级的工作。
三、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的性别、年龄差异
语言学家Wolfson对恭维语的性别差异做了研究,发现无论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她们的说话方式都反映出其社会地位低下。女性恭维的话题多涉及外貌,而男性之间恭维更多的则是财富。
Ye(1995)也对恭维的性别差异做了研究,他把恭维策略分为四种:明确恭维,不明确恭维,非恭维和无反应。女性更多使用明确恭维,而男性更多使用不明确恭维或非恭维。关于应答,女性多采用接受,而男性多采用不接受。
在中国,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使用恭维语言的语气不同,年轻人喜欢使用感叹句和语气词,中老年人则喜欢使用陈述句。如“新款手机真漂亮呀!”与“這手机蛮好的。”同时,年轻人还喜欢一些网络新词,“赞!”“美翻了”。回应语方面,年轻人更自信,中年人的回答一般比较低调谦虚,如“长得好看没办法,哈哈!”与“谢谢!”
四、英汉恭维语的文化差异
恭维语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与民族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功能差异
中国学者贾玉新认为,恭维语的社会功能必须以交往着共享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特点为基础,体现在三个方面: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美国学者Herbert指出恭维语的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的一致性(negotiating solidarity)。在美国,恭维语体现说话双方的一致性或平等性,而中国的恭维语则体现说话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下级对上级的恭维,以博取欢心。
(二)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我国社会对女性的外貌、穿着、发型的恭维很少,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的品质、才能的恭维。英语中恭维的内容和对象体现在对外貌、能力、成就的恭维,更多的是对外貌、服饰、发行的称赞,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恭维。
五、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在性别、年龄和文化上的差异表现。恭维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使交际双方从中获得对方的好感,以达到心理和情感的沟通,有一定的交际价值和社会意义,能增進交际双方的了解,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篇4
委婉语 (euphemism) , 或叫婉约语,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并被大众接受的, 带着强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 是指“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 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 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 用隐喻来暗示, 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 就是委婉语。委婉语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修辞上也叫做‘婉曲’和‘避讳’” (包惠南) 。英语中表达委婉语的单词为euphemism, 这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 (好) 和词根pheme (说话) , 意为good speak (说好听的或者善辞令) 。
简言之, 委婉即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不便直接表达的事物, 主要涉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理现象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敏感话题。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大量使用委婉语。它们通常生动形象, 指代明确,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 促进了人们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将从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异同点分析对比探究。
二、英汉委婉语相同点
1. 相同的历史起源。
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远古时代, 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们生存条件艰苦, 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 于是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惧, 即所谓的“灵物崇拜”;在这样一个对自然力不太理解的环境里, 语言往往也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这样, 语言就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于是语言中相应地出现了“语言拜物教”。出于对鬼神的敬畏, 神明与魔鬼的名字必须回避, 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 上帝的名字便是最大的禁忌, 随便提及上帝则会被认为是亵渎神灵, 人们不愿使用会“触犯”上帝和神鬼的言词, 而用委婉语, 如:使用the Creator (创造者) , the all-knowing (全知者) 代替上帝, 用the Evil (坏人) 代替撒旦, 用the gentleman black (黑衣绅士) 指代“魔王”。中国也是一个多神崇拜且宗教信仰较多的国家, 人们忌亵渎神灵, 对自己信奉的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生怕因此遭神灵惩罚。例如在东北某地区, 当地老百姓把某些崇拜的动物视为保护神, 并供奉为“山神爷”或“山君”, 而不直呼其名。
2. 产生的相同心理基础。
语言不仅是社会产物,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同时还是心理现象的产物, 而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存在于不同社会中, 则是社会心理的反射。
人们使用委婉语, 主要出于三种心理因素的考虑:避免禁忌、礼貌及掩饰。其中, 英汉委婉语共同的心理基础主要是“避免禁忌”和“礼貌”, “掩饰”在英语委婉语中则表现更为显著。
(1) 避免禁忌
“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心理基础, 委婉语来源于迷信及宗教禁忌, 人类文明早期, 由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鬼神的恐惧, 人们使用委婉语来指称这些事物和现象, 以免招致灾祸, 这便是人们对英汉委婉语的最初心理。在现在的生活中, 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 但为了交际又不得不提, 因此与之对应的委婉语应运而生。例如, 在英汉文化中,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思想普遍存在, 生病和死亡则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话题。英语中表达“死亡”时, 人们多数使用go, depart, 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pass away, be in (go to) Heaven, bewith God等委婉语来表达;而在汉语中人们也用“去世”“安息”“寿终”等词来代替“死”。人们也常用“不舒服”、“He doesn’t feel well.”来表达“生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使用委婉语最基础的心理因素———为了避免忌讳。
(2) 礼貌
“礼貌”是产生委婉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说忌讳是对“不快”之事的回避, 那礼貌则是对“不雅”之事的回避。根据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为了避免粗俗和失礼, 使用更加优雅的说法, 或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和尊重听话者或话语涉及到的对象, 在语言形式上采取优雅赞美对方和自谦取悦对方的手段, 有效调剂人际关系, 以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比如, 现代女性都喜欢自己有苗条的身段, 对于一位身体肥胖的女士, 人们更愿意说她put on weight (发福了) , plump (丰满的) , chubby (圆脸的) , 而不会直接用fat直接说她“胖”。人们也会用委婉语来称呼一些行业的体力劳动者, 英语中用sanitation engineer (清洁工程师) 代替garbageman (垃圾工人) , 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 (餐具维护者) 代替dishwasher (洗盘子的) 。汉语中也存在这类词语, 人们忌言扫大街的, 而说环卫工人;忌言剃头的, 而称理发师;忌言看孩子的, 而说家庭保姆。这些委婉的说法都是出于礼貌心理, 不仅避免了交流过程中的不快, 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和面子, 而且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了礼貌、高雅的印象, 促进了交流。
3. 相同的构造原则。
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 但一般都遵循几个基本的构造原则。所有委婉语的构造都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动听原则。
(1) 距离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将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事物等同了起来, 在社会交往、语言交际中, 委婉语在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 拉开这两者“距离”, 力图代替、掩饰、衰减婉指语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且这种距离拉得越大越显得婉转。
(2) 相关原则:人们不能随意选用任何一种表达法来表示委婉, 新造的委婉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原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 能为人们正确理解提供线索。距离原则要求所指事物与委婉语之间距离越大越好, 而相关原则则紧紧制约着它, 使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在正常语境下听话者所能理解的限度。
(3) 动听原则:要求委婉语具有一个较好的伴随意义, 能给人一种比较好的联想, 要比原表达法更“好听”一点。
4. 共同的应用范围。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 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各自社会背景中, 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其共同的使用范畴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有关迷信、宗教方面的委婉语。由于人类社会早起的语言拜物教, 委婉语最初来源于禁忌, 在英汉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都存在着关于迷信和宗教的大量委婉语。
(2) 有关生疾病、死亡的委婉语。人们都希望处在健康、年轻的状态, 从情感上不愿直接谈论关于疾病、死亡等话题, 更愿意使用委婉语, 目的是避免使用引起恐惧和不祥联想的话语, 使话题变得轻松, 以帮助人们尽可能轻松地面对现实。
(3) 有关生理行为、身体器官的委婉语。为避免交流过程中的尴尬, 在中西方文化中, 人们在提到身体的某些器官及生理行为时都会采用委婉的说法。
(4) 有关年龄、相貌等外观特征的委婉语。根据礼貌原则, 人们在提到长相欠佳、生理缺陷或年老的对象时, 为了避免使人难堪, 则会使用委婉语来描述。
(5) 有关贫富状况的委婉语。在中西方社会, 都存在着贫富差别, 在金钱万能的西方社会, 财富则意味着成功, 这一社会现实使得“贫穷”成为产生英语委婉语的一片沃土。而“钱财”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却曾一度为禁忌的对象, 因此对于“钱”有着许多婉称。
(6) 有关职业的委婉语。在社会生活中, 常常因为分工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相对于那些受过专门教育和技术训练而受人尊敬的职业者而言, 其他行业也纷纷冠以知识型人才的美称,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地位不断提高。
(6) 有关社会、经济生活的委婉语。当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 经济危机频繁,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贫穷、事业、工业萧条等, 中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媒体都会使用委婉语来报道, 以避免矛盾激化, 缓解大众的压力。
三、英汉委婉语不同点
如前部分所述, 中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有着相似的根源, 同样的社会心理基础, 遵循相同的构造原则, 从文化角度看,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英汉委婉语有如下不同。
1. 英语委婉语的宗教色彩更强烈, 汉语委婉语的阶级性更为明显。
从英汉委婉语的起源看, 最早都来源于禁忌。西方国家信奉基督, 上帝的名字是最大的禁忌, 就连taboo一词在波利西尼亚语种的原意也是宗教性的, 意思为sacred (神圣的) 或accursed (被诅咒的) 。与上帝有关的称呼都采用委婉语。例如, “死”的委婉语, 很多都是与宗教有关, 如be with God, be inHeaven, be in the arms of Jesus等。
传统的汉文化比较注重等级观念,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就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种种。例如, 在封建社会, 皇帝被认为是“天子”, 神圣不可侵犯, 因此皇帝的名字或同音、同形的字都是禁忌, 这就是所谓的“国讳”, 必须使用委婉语来避讳。例如, 为了避开秦始皇嬴政的“政”名, 将“正月”改为“端月”, “正直”改为“端直”。汉高祖名刘邦, 汉人便以“国”代“邦”, 先秦叫“邦家”, 汉代则改为“国家”, 并沿用至今。至于家讳或私讳也是源自于“忠”和“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宗亲长辈的名字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这是汉语委婉语阶级性的另一体现。再列举“死”为例, 由于不同的阶级地位, 有不同关于“死”的委婉语与之相对应:皇帝去世称为“驾崩”, 百姓过世则称为“千古”或直接用“死”字。
2.“掩饰”是英语委婉语中重要的心理基础。
与汉语相比, 英语中和政治相关的委婉语更为丰富。在西方的政治生活中, 言语常借助委婉语来自我美化, 掩人耳目。于是西方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成了委婉语的另一片沃土。例如, 在劳资关系中出现工潮时, 在谈到如何对付罢工时, 不说strikes (罢工) , 而说industrial action (工业行动) 。美国大城市里没有slums (贫民窟) , 而只有old, more crowded areas (旧的, 居民拥挤的地区) 。在政治、军事界, 为转嫁国内矛盾而将赤裸裸的侵略战争 (invasion) 美化成police action (警察行动) 或preventive war (预防性战争) ;通常用incomplete success (不圆满的胜利) 来代替failure (失败) 。Fowler在论及委婉语时曾风趣地指出:几乎每一件事———政府可能采取行动的不愉快事件, 都小心谨慎地称之为emergency。
尽管中国历史上, 集权统治下思想不自由, 人们语言表达有隐讳曲折的特点, 但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并不明显。这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3. 反映的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不同。
(1) 对待“老”的态度不同:西方社会因为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认为“老” (old) 便意味着对社会无用, 不再受欢迎, 因此在西方国家, 年龄是一个敏感问题, 人们都害怕被认为get old, 从而出现了senior citizen, golden age或feel one’s age这一类委婉语。而在中国文化中, 一直传承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老人被认为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因此加上“老”一字, 则显尊重, 例如, 称手艺好的长者为“老师傅”, 称有学问的老者为“老先生”, 称富有的人为“老板”。
(2) 对待“金钱”的态度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在英语中“poor”是一个可怕的字眼, 它意味着生活窘迫和社会地位地下, 为了缩小贫富人之间的差距, 大量使用了很多关于贫富的委婉语, 如needy, underprivileged, disadvantaged,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丰的人) , 而对于富人, 他们也喜欢被委婉地称作the less deprived (受剥削少的人) , people of means (有财产的人) , the well off (境况好的人) 。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崇尚勤劳致富, 而不是单纯把金钱看作推崇的对象, 在儒家思想里, 赚钱是低级的行为, 商人地位并不高, 因此, 汉语中关于贫穷的委婉语不多, 只有“拮据”、“手头紧”、“手头不便”等少数几个, 甚至对“钱”这个字眼也赋予了委婉的说法, 比如“孔方兄”、“大团结”等。由此可见, 对贫富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反差。
(3) 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至上, 人人注重自立, 因此在互相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是直接、公平。而中国人则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强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讲究谦恭礼让。在称呼对方或相关事物、行为时, 多用敬语, 对自己则使用自谦方式, 比如:贵姓—敝姓, 令尊—家父, 令堂—家母, 令郎—犬儿, 府上—寒舍等。在中国人看来, 言谈中表现出的这种谦虚或恭敬, 会给对方一种尊重感, 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汉语中多用“过奖了”、“哪里”、“惭愧”等谦辞来委婉回应别人的赞扬, 而英语中则以一句“Thank you.”欣然接受。在面对邀请或者要求时, 习惯上不直接给出答复, 只是用“我试试……”、“我尽量……”等回答委婉地接受, 而英语中则是“Yes, I will.”或者“No, thank you.”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 反映了西方人直率、中国人含蓄的不同思维风格。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 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 从中折射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对比了英汉委婉语, 就其历史起源、心理基础及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究, 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陆宇萍, 陈硕.英汉委婉语对比[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7]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领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 1999, (1) .
[8]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9]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
英汉语句法结构比较与对比 篇5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这些差异给英汉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试图对比分析汉英主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或词组,但不知为什么译出的汉语怎么读都觉得不通顺、不地道。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还显着地体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属屈折性语言;汉语逻辑性强,主题突出,属分析性语言。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所认识,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欧化的汉语或汉化的英语。进行英汉主语对比分析是关键,希望它能给我们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及互译带来少许裨益。
汉英主语对比
主语在英语句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其功能很强,英语需要把主谓关系纳入一定的关系中去处理,谓语必须与主语一致,主谓语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轴与核心。一般情况下,英语中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而汉语中的主语功能相对就较弱,没有主语也可以成句。另外汉语中的主谓搭配关系也十分灵活,通过语境来融合其间的语义关系,形成一种意义上的联系,主语和谓语也不需要在数、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汉语句法特征是意合的。
1.1主题Vs主语
主语显着的语言是指该语言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构成的框架,而主题显着是指由主题+述题构成的句式。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1)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本句的主题“昨天的事”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将其译成英语的主语。
1.2有灵Vs 无灵
英语与汉语句子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名词或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而汉语则常用有灵主语,即用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作主语。英语较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3)我一想到还要在这里再呆一年就浑身不舒服。
The thought of spending another year makes me physically sick.汉语句子用的是有灵主语“我”,可英译文中却没有用I作主语,而是用了无灵主语thought,这一点正符合了英语中“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的表达。
1.3零主语Vs 形式主语
英语句子常常必须有主语,有时找不到表示事物或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就用“it”作形式主语。尤其在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概念时,这种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相比较而言,汉语中主语的使用灵活得多,而且常常可以省略。只要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句子的主语,主语就没必要出现,此时所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零位主语”。英语中的形式主语是汉语所没有的,而汉语的零位主语在英语中也是不存在的。
(4)刮风了。下雨了。
It is raining.It is blowing.这两句中的it究竟具体指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英语语法认为它是无人称代词,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无词义,只是用它来占一下主语的位置。而中国人只简单地说“刮风了,下雨了”就可以了,是个无主句,至于主语是什么,用不着提。
(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Wisdom comes from experience.这类汉语句子的泛指性很强,类似警句格言,大多数不用主语,然而译成英文时却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补上适当的主语,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汉英转换时确定主语的手段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主语也存在各种差异。英语句子要以主谓为主轴,以动词谓语为核心,不管什么样的句型都少不了SV,少不了主语。而且,多数情况下英语句子中的主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担当。汉语句子中主语则有多种选择,可以没有,也可以有多个。汉语的主语除了名词之外,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主谓结构等都能作主语。这种种不同就使得汉英翻译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手段:
2.1补充主语
汉语有不少无主句,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则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所以,对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常常要其物色一个恰当的主语。例如:
(6)出太阳了。The sun is rising.(7)累得我走不动了。I am too tired to walk on.2.2转换主语
主语的选择和转换在汉译英中极为重要,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汉语原句中的主语不能直接与译文的主语相对应,这时就需要转换原句中主语,然后再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在句式上进行调整。例如:
(10)经检查,产品质量合格。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was up to specification.另外,汉语句子的主语一般只使用“人称”名词,而在英语中“物称主语”则比较普遍,所以,汉语的“人称主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转换成英语的“物称主语”。例如:
(11)职责所在,我不能临阵脱逃。
My duty forbids me to fly from danger.以上各个主语的确定,有的是为了译文行文结构上安排的方便,有的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概念,而有的则是使句子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总之,选择主语除了受原句总体意义框架的制约之外,不要忽视句中任何一个词语或成分用来作英语句子主语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种种差别,以及对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手段,我们试图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确定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主语,因为主语问题的处理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很重要。
英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 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always)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学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 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学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和声;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英语教学大纲词汇 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娱乐、消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娱乐”。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
例如:
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Speaking, one“s tongue;while writing, one”s mind.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③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在考研英译汉中,省略是一种很常见现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vailability.译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测试,其它种类的信息,还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都使用,取决于关于相对效度的来自经验的证据,同时还取决于成本和可获得性这样的因素。
whether...or...是并列连词,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 and upon中间省了动词depends。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比较: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英汉标示语的对比分析 篇6
[关键词] 标示语标示语互译策略与技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来观看比赛和旅游。那么,如何利用地道的标示语,为外国宾客提供有效的引导或警告,不仅为外国朋友带来方便从而增进中外友谊,而且能够体现中国的文化素质与水平,最终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公共标示语和警示语,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应该庄重而不失礼貌,言简意赅,醒目易懂。下面以汉语标示语为前提,进行分类阐述:
一、短语类标示语:
1.名词性短语
这类标示语多是介绍某些部门或机构的名称。翻译方法也比较简单,一般可以直接翻译,词性也不必转换。例如:
问讯台Information Desk;夜间服务窗 Night-Service Window;收发室Dispatcher’s Office;太平门 Emergency Door;停车场 Parking Place;办公时间Business Hours; 建筑工地 Construction Site; 地铁和火车 Tube and Train。
相比之下,这类标示语最容易翻译,译文清晰明了,也不易造成误会。
2.动词性短语
(1)“禁止”类标示语。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看到“禁止入内”、“禁止践踏草坪 ”、“禁止吸烟”等字眼。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于这些字眼已经司空见惯。但仔细推敲,这些语言给人一种居高临下,含有命令的意味。如果把 “禁止”直译为英语 “forbid” 或“Don’t”就欠妥。因为“Don’t”在英语里是祈使语气,口气比较生硬,不委婉。如“Don’t pick the flowers”(禁止摘花),“Don’t throw something out of the train”(禁止往车窗外扔东西),“Don’t tread on the lawn”(禁止践踏草坪)等。英语比较强调委婉,在公园这样的地方一般不使用Don’t这样生硬的词。如第一句“禁止摘花”可以译做“Keep away from the flowers , please . ”或者“Take care of the flowers, please.”这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让人读了很舒服,使人不自觉地生出一种爱花的心情,把爱花当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跟竖牌子人的心情相一致。“take care of ”带有拟人色彩,将花看成是一个baby(孩子), 要人们像爱护和关心baby一样去爱护花木。如此,这个牌子的目的便达到了。再比如,“Don’t make noise”(禁止喧哗)这种牌子也经常看到,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译为“Quiet , please.”既简练,又标准。因此公共场合不用“Don’t”照样能够达到如期的效果。再例如:任何时间不准停车No stopping at any time;禁止通行No thoroughfare;未经允许货车禁止通行 No trade or business vehicle unless authorized。因此,翻译此类短语,用 “no”代替 “don’t”不失为一种良策。
(2)“指导”类标示语。这类标示语翻译时往往由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为了简便起见,并按照英文标示语的习惯,联系动词 “be”往往省略。相应地,汉语中的命令口吻也大打折扣。例如:凭票入场 Admission by Ticket Only;谢绝儿童入场 Children Not Admitted;全已预定 All Reserved; 此路封闭The Road Closed 等。
2.祈使句式
祈使句式在各个国家公共场合的标示语中所占比重都较大,因为它迎合了人们喜欢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使人们既能得到必要的指示,又使自尊心不受傷害,可谓两全其美。与那些具有强迫意味、教训人口吻的警语比较,语言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它包括肯定祈使句和否定祈使句。例如:
请为残疾人让开此座 PLEASE VACATE THIS SEAT FOR A DISABLED PERSON IF REQUIRED
顾客止步 CUSTOMERS PLEASE REFRAIN FROM ENTERING THIS AREA
请勿向河中投掷垃圾 PLEASE DO NOT THROW RUBBISH INTO THIS RIVER
请勿跨越栏杆 PLEASE DO NOT PROCEED BEYOND RAIL
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看到一个“请”字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翻译标示语时,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营造一种快乐随意的气氛,让大家身心愉快的得到提醒,要尽量避免生硬。
3.主谓句式
汉语句子相对注重“意合”,具有“隐性”的特点,即不注重形式手段而主要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关系和语序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因此,这类标语在汉语里往往体现对仗工整、用词精炼的特点;但是英语句子,更注重逻辑和形式,即“理性主义”和“形合”,因此这类标语在英语里语言形式是很完整的。试比较以下中英文标示语的句子结构:
(1)法规要求系安全带 The law requires you wear a seatbelt
(2)随时停车This vehicle stops frequently
(3)未经允许在此停车将被拖走Cars parked here without permission will be clamped
(4)取车时需交押金You will be required to leave a deposit when you pick up the car
很明显,汉语的标示语(1)、(4)中没有“你”这一动作的实施者,根据英文的句子特点,翻译时应该补充;在(2)中,车辆前没有限定词,但英语中却加了限定词 “this”; (3)中的“停车”本是动宾结构,在英语句子中变为偏正结构“停着的车”。可见,翻译这类标示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句子结构、短语位置、词性等,以达到英语句子“形合”的标准。
四、结语
同汉语一样,同样的意思在英语中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别往往在于语气和情感,而语气和情感的选择又取决于具体的环境,所以英语标示语的翻译一定要考虑具体的场合与对象,考虑被提示对象的阅读心理与情感,而不能以意思正确作为翻译标准。我们应该尽量用地道、规范的英语来做出正确的标示,以免造成一定的交际和沟通方面的障碍。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论文 篇7
Address forms as part of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factors.Different speech communities may have different address system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These differences are possible to present problem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 address forms, title addr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work and is widely used.So the study of title address will contribute a bett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mprove our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2.A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itle Addr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itle is a major form of address form in almost all cultures.Titles are generally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social titles, official titles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2.1 Social Titles
Social titles are also called courtesy titles, which are used in public addres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English social titles include Mr.Mrs.Miss, Sir and Madam.All adult men may be addressed in the form of“Mr.+last name”.“Mrs.+last name”is usually used to address a married woman with the last name of her husband.“Miss”i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n unmarried woman, used alone or with last name.The form“Mr./Mrs./Miss+last name”is more likely used between those who are unfamiliar with each other.“Sir”and“Madam”are generally used alone.“Sir”has long been perceived as a term of respect, used by a speaker who acknowledges the seniority of social or professional rank of the person being addressed” (Dunking, 1990:224) .“Madam”was once a title of great respect for a woman of high social rank.Now, its social value has decreased and become a common term of respect to address known or unknown females.
In Chinese, the main social titles are同志, 师傅, 先生, 小姐, and etc.and their usages are diversified and flexible.These social titles can be used alone or with the surname, or full name and even with another title.Take同志for example, 同志 (title alone) , 卫国同志 (name+title) , 周同志 (surname and title) .Many Chinese social titles have no English equivalents, such as师傅.What’s more, there is no generally-accepted social title for the Chinese.It is hard to address a person without knowing his profession, social position and even his family background.Nowadays man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are reluctant to use or accept the term同志and师傅considering that it is already out of fashion.
2.2 Official Titles
In English, there are some official titles can be used as vocatives.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those who are at the top of power always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Because they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addressing those people respect is usually more important than intimacy, which results in their official titles used.Both the officials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prefer to first name each other to show the equality between them, such as Mr.President, Mr.Senator, Mr.Mayor, and Admiral Jones.
In Chinese, almost all official and administrative as well as military titles can be used as address forms.Official titles are generally assumed to show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or the addressee, who are also ready to be addressed this way.Official titles can be used alone or prefixed by surname or occasionally full name, such as市长, 马市长, 马云市长.Recently, a new usage of official titles, the surname+short form of official titles, such as黄局, 李科, is gaining increasing popularity.This new trend reflects that solidarity is gradually getting the upper hand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3 Occupational Titles
Main English-speaking nations are all highly developed industrial countries whose labor force flows with the n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One may change his/her occupation sometimes, therefore, English speakers feel much easier to call a person by the first name than the occupation used as titles.Nevertheless, some professions which demand necessary education and skill obtain a good impression on others.People admire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these professions and show respect to them by using the vocative to address them for example“Professor”, “Doctor”, “Father”, “Sister”, “Counselor”.These titles can be used with a name, for example, “Professor Brown”, “Father Brown”, and“Sister Carey”.
In Chinese, occupational titles are well acknowledged and accepted when the professions enjoy a high social prestige, terms like老师, 医生, 律师, 工程师, 记者, 警察are among the frequently-used profession titles.The usage of professional title allows variation.They can be used alone or with the surname or other titles.For example, police, nurse, driver can be addressed警察同志, 护士小姐, 司机师傅respectively.One point should be mentioned here:“teacher”is not used as a vocative in English.Phrase like“Good morning, teacher”, “Teacher”, “Teacher Zhang”are in fact unacceptable in English.
3.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that Lead to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itle Address
Firstly, difference in sense of hierarchy and sense of equality can make people use different addressing systems.I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feudal society, Chinese culture has mainly been dominated by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which put up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The sense of hierarchical can be well perceived through Chinese title address.If one holds an official position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high or low, she/he usually receives the official title from the inferiors, which leads to the high frequent use of official titles in Chinese.In contrast, what is emphasized in English culture is independent;as a result, equal or horizontal relationship is highly valued.
Secondly, solidarity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exist in all cultures.However, different societies generally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se two relationships.The main social relationship among English people is mainly solidarity—oriented.The emphasis on solidarity over power can best be demonstrated in the wide use of first name in their daily interactions.In contrast, power relationship is the predominant norm or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e.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power-oriented or status—marked because Chinese culture belongs to collectivistic and 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Chinese people tend to accept the asymmetrical or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4.Conclusion
Through a contrastive study, this article revels that there are covert differences in title addres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By the comparison of title address in these two culture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1) popularity of English social title; (2) lack of generally-accepted Chinese social title; (3) the favor of Chinese official title; (4) a variety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title.Two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cause these differences.
参考文献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8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起源,差异,翻译
一、英汉委婉语的起源
英汉委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在宗教、历史、民族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下, 英汉委婉语的起源各具特色。
1. 委婉语的宗教起源。
为了避免亵渎神灵, 所有国家的委婉语都与宗教信仰相关。英美是基督教徒, 英语委婉语最早就源于基督教禁忌。英语中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也都与基督教有关, 大部分反映了基督教对死亡的解释。例如, “to return to dust/earth” (归于尘土) 源于上帝对偷吃了禁果的亚当说的话。“睡眠”一词是《圣经》中常用作信徒的死亡的委婉说法。这在本质上强调了信徒希望复活的想法:believers will one day“wake up”out of death。还有其他表达, 如:be in/go to Heaven (进天堂) ;with their Father (与圣父在一起) ;with God (和上帝在一起) 都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死亡的委婉表达。同样, 汉语的委婉语也最早发源于宗教。但由于中国教派的多元化, 宗教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也存在多样性, 其中尤以道教和佛教最具影响力。如受道教影响的“成仙”“仙游”“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仙逝”, 受佛教影响的“涅槃”“归寂”“圆寂”“顺化”“成佛”“转世”“坐化”“升天”“灭度”“示寂”等对“死亡”的委婉表达。但由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基督教在英美等国家的地位, 所以和宗教有关的汉语委婉语远远少于英语。
2. 委婉语的历史渊源。
由于英语的开放性, 其语言中的一些委婉语是直接从其他的语言中借用的, 例如:rotund (肥胖) 、expectorate (吐痰) 、perspire (出汗) 源于拉丁语;toilet (厕所) 、interment (埋葬) 、indisposed (不舒服) 源于法语等;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委婉表达出自汉语古典。例如以死亡为主题的表达, “寿终正寝”是指自然老化死亡;“山高水低”或“三长两短”是指突然意外死亡, “香消玉损, 珠沉璧碎”是指一个美丽女人的死亡, “英勇就义, 为国捐躯”是指一个英雄为他的国家和正义事业死亡。
3. 民族和种族起源。
英国、美国民族结构均较复杂, 不同民族传统和价值观的相互整合导致民族间充满矛盾。美国社会更存在着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产生。吴松初 (2003) 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 ‘nigger’ (黑鬼) 在英国仍然是一个中性名词, 没有侮辱黑人的意思。不过, 自从这个词具有明显的歧视黑人的意思时, 大多数英美人开始使用一些其他的委婉表达, 如‘colored black’ (皮肤是黑色的) 来代替。”相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以汉语中关于民族和种族的委婉语不多。
二、英汉委婉语的发展趋势
1. 汉语委婉语的发展。
包含于语言中的民族情感是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表达了语言的意义和意图。何自然 (1997) 指出“语言不仅有其生理, 心理和文化基础, 也有其先验的基础。”语言和文化中的委婉意义是基于意图的情感结构。基于不同的意图, 我们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称谓。如:“清道夫, 环卫工人, 城市美容师”, 均指“清扫街道的人”。“清道夫”是一个古老的中文称谓。所谓“夫”, 一般指的是出卖劳动力的底层劳动者, 如“脚夫, 挑夫, 轿夫, 车夫”等。“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领导阶级的代称, 它的政治色彩与“环卫”一词相结合突出表达了“环卫工人”是领导阶级的意图。“师”是指“掌握了专门的学术或技能的人”, 如工程师, 律师和艺术家等。“城市美容师”这一称谓就更加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清洁工人的尊敬和对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清道夫”到“环卫工人”, 再到“城市美容师”,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劳动的尊敬。还一些其他称谓, 如“服装设计师”“服装裁剪师” (裁缝) , “美容美发师” (理发员) , “家居装饰设计师” (装修房子的工人) 等也都使用了委婉的表达。从这些称谓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 人们感情意图的变化及对劳动的尊敬。
2. 英语委婉语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 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之后, “人权”和“平等”逐渐深入人心。西方社会也逐渐改变了对黑人、妇女、穷人、从事低贱劳动的人的态度。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有真正的改善, 他们确实得到了同情、认可和支持。这可以从一些委婉表达中看出来, 例如, black (黑人) 被称作nonwhite (非白人) , housewife (家庭主妇) 被称作homemaker (持家的人) , the poor (穷人) 被称作the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多者) , garbage collector (垃圾清理者) 被作为sanitation engineer (环境卫生工程师) 等。这些委婉语确实起到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的作用。
三、委婉语的翻译
翻译就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 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 改变的是语言体系, 话语信息内容却要保持不变。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委婉语所携带的信息包含其所指的理性信息, 即其所婉指的对象。委婉语有其语体信息如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等, 有情感信息如褒奖和贬损、庄重与诙谐等。委婉语的译语的通顺程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按源语的通顺程度而定, 因有时源语的作者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有意地使话语欠通顺, 译语也应该保持这种“不通顺”;二是当译语中没有相应的婉指对象或委婉语时, 译者就要根据情况选择翻译其理性信息而舍弃形式, 还是保留形式然后加注而牺牲通顺。
(2) 委婉语翻译的原则
委婉语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 尽量保持委婉色彩。之所以采用委婉手段来说明某一件事情, 是因为源语的话语语境要求这样做。如果忽视这种要求, 就不能传达原文理性信息以外的信息, 造成译文信息的缺失。话语语境包括文化心理、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宏观语境, 也包括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的地点和场合、话语所涉及的话题或对象等。委婉是出于恐惧、敬畏、羞耻、同情等心理而要实现礼貌、求雅、同情、欺骗等目的的手段, 而这些心理、目的与文化、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 从委婉语中可以窥见其背后所隐藏的诸多信息;反之, 抛弃这种手段, 就无法探究这种手段所携带的丰富信息。
第二, 尽量保证语体的等值。现代语言首先可以分为日常谈话语体和公众书卷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的功能是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比较随意。书卷语体的功能是社会集体活动领域中传递信息, 其典型形式是书面语形式, 包括科学语体、艺术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等几种;其特点是比较正式。
第三, 尽量保证感情色彩的等值。同义委婉语除了在语体上有区别之外, 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别。在交际中, 言语往往携带有讲话者的褒扬或贬损、爱怜或憎恶、敬仰或鄙视等感情。根据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话语所涉及的对象等, 委婉语也携带丰富的感情信息。在翻译时, 我们就要根据源语的感情色彩, 在译语中选择等值的委婉语。
第四, 尽量保持委婉手段的等值。构成委婉的手段各种各样, 而不同的手段有不同的心理意象, 其委婉机制也不相同。“大部分委婉语都是由比喻 (隐喻、提喻、代喻、夸张、拟人、讽喻、象征等) 手段形成的” (从莱庭2001 preface:5-7) 。这里所说的比喻实际上是传统的修辞格, 除了“夸张”, 其余的都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G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Britain:Longman, 1983.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8-69.
[3]吴松初.中英当代流行委婉语的文化比较[J].现代英语, 2003 (2) .
[4]刘丹.浅析英、汉委婉语的产生和构造手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专辑, 2002:177-179.
[5]赵德芳.试析英语委婉语的发展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 2002 (4) :52-56.
[6]林敏.透视委婉语的实际应用效应[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 :77-79.
英汉表量语认知功能对比研究 篇9
关键词:英汉表量语,对比研究,认知语法,认知心理学
在语言学界, 有关汉语量词和英语表量结构的研究涉及许多方法和理论, 研究课题复杂而广泛 (梅德明, 杨春雷, 2002) 。运用逻辑学、中心词驱动和管约论对英语表量词作了对比分析, 深刻地剖析了英语表量词构建的特性 (洪婵, 2010) ;从隐喻的角度对表量语所产生的修辞效果以及选词的偏好分析了英汉表量语的共性和个性 (蒋雪挺, 2004) ;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对英汉表量结构的异同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分析了存在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所造成的知识、信念之间的联系 (李贵荣, 2009) ;在语义和语用视角下对英语表量词进行了透彻地分析, 揭示了英语表量词的表量和表质的功能。还有许多学者从数学、哲学等角度分析英汉表量语, 以期对复杂的英汉表量语现象做出精确的描述、解释和结合。
一、英汉表量语认知功能研究
在英汉表量语的研究中, 认知功能视角的研究表现出了对这一语言现象强大的阐述能力。认知科学结合语言学研究并识解语言, 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多年来, 认知语言学在研究和阐释语言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中Lakoff和Langacker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Langacker, 1990) 。对于语法的基本论述是:人们基于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进行语言表达, 而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形成了语法结构 (Langacker, 1991) 。通过详细论述意向理论, 强调了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分析的方法对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理解的重要性。汉语量词无论语义特征、语法性质还有功能表达方面都是多向性的, 很多汉语量词都是从名词转义而来的。英语的语法中虽然没有量词, 但是英语的表量结构一般也都是由名词以一定的形式或结构来表示数量的。本文拟从认知语法视角和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比英汉表量语, 探究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对英汉表量语的识解能力, 即认知功能在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汉表量语对比研究
1. 英汉表量语的语法结构对比分析。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比较英汉表量语, 我们可以发现, 汉语表量语的语法功能较英语丰富, 可以在句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和谓语等成分。而英语表量语组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成分, 有时也可作主语或状语。在英汉表量语中, 表示数量的词均必须和数词一起使用。汉语的表量结构一般为“数词+量词+名词”。英语的表量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类:“数词+可数名词”;“数词+表量词+of+物质名词”;“数词+表量词+of+可数名词” (张媛, 刘振前, 2011) 。汉语量词必须和数词相结合, 即“数不离量, 量不离数”。汉语量词在通常情况下的特点是“据数辩量, 据量辩数”;汉语量词没有单复数之分;汉语量词可以重叠。汉语的量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而单音节的量词都可以重叠, 重叠后的量词含义与功能随着它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而不同, 可作定语、状语和谓语等 (王晓玲, 2001) 。在英语的表量结构中, “数词+可数名词”体现了可数名词的量化特征, 即表明了可数名词有界限性, 突显了可数名词的有界区域;“数词+表量词+of+物质名词”表明了物质名词无界限性的特征, 根据语义把物质名词语义范畴化, 即把无界的区域界限化。“数词+表量词+of+可数名词”介于前两类之间, 主要体现了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根据量与质、有界与无界的参数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征。
2. 英汉表量语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认知对比分析。
尽管英汉表量语的语法结构有差异, 但二者都是能起到表示物体或动作的数量、形状和状态的作用。汉语中有独立的量词词汇, 这些量词自身的语义很简单浅显, 在和名词搭配使用时只能起到表量、形态的作用。但在特定的组合中也可以增加语义的色彩, 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由于英语表量的名词本身含有语义, 因此可以在这些名词前加形容词修饰, 这样可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形容词放置位置的不同就直接影响着语义修饰效果。汉语在这方面的语义修饰效果远不如英语丰富和活跃。汉语表量词可以重叠的特点, 是汉语独具特色的表量手法。重叠具有比喻性, 可以表达量多、量大, 能够突出行为动作的次数等。运用重叠的办法, 可以增强语言的情感和文学格调色彩。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分析英汉表量语的差异, 我们能够透过词性和表量词与其他词性的不同组合的形式中看出不同的语义的表达效果。通过语法结构的变换和调整, 可以更贴切、更生动地创设场景和图像, 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三、认知心理学视角下英汉表量语对比研究
1. 基于意向理论认知英汉表量结构。
意象是认知心理学术语, 指人们在感知体验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 是客体或事件在大脑里的一种抽象类比物 (薛粉玲, 2010) 。根据 (Langacker, 2001) 的分类, 意象可以从详略度、认知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意向理论在英汉表量语研究中的认知主要涉及认知域、视角和突显三个方面。 (1) 认知域:认知域可分为基本认知域和复杂认知域。基本认知域包括三维空间、时间、嗅觉、色彩、触觉和感情等;复杂认知域主要体现某一知识体系的程度和抽象性。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都有其相对应的认知域。在汉英表量词的语法结构中, 一个名词若是提供了三维空间、时间等参考域, 该名词为中心词, 这个量词就起到了突显名词的某一部分的作用, 也即利用该名词的某一侧面的特点利用相应的表量词修饰限定该名词。 (2) 视角:在认知识解英汉表量语的语义过程中, 意向理论中的视角也是很重要的认知参照点。从不同的视角认知英汉表量结构的含义, 就是从不同的视角突显不同要素的关系, 也即通过句式的调整和变换识解不同的语义关系。 (3) 突显:突显在英汉表量语结构中指某一部分处于突出显著的地位, 包括突出不同侧面, 以及结构关系中突出不同的参与者等。语言结构的语义最终取决于中心词和修饰语两者的结合。对表量词的分类, 语言学界有着不同的标准, 我们主要从意向理论的角度讨论英汉个体表量词在组合结构中的认知识解的相同之处。从认知心理学的意向分析, 英汉表量语在认知域、视角、突显这些方面有很多相似性。尽管与汉语量词相比, 英语表量语不是非常丰富, 但是也能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意向。
2. 基于空间合成理论认知英汉表量结构。
建立在心理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合成理论是指人们在思考、交谈过程中为了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形成的时间、现实等概念。人的心理空间可以映射思维和语言过程中的动态特征。但是这种描述和识解方式受到语境、语法和文化的制约。空间合成理论具有描写和解释隐喻建构过程中的推理机制的功能。英汉表量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用法, 即名词为结构的主体, 表量词为喻体。汉语的表量结构既有直接隐喻也有非直接隐喻, 英语的表量结构多见于直接隐喻, 但也经常通过表量词汇本身的词义构成不同的隐喻指代。 (1) 直接隐喻:在英汉表量结构中, 直接隐喻是通过把表量词和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构建主体和喻体结构。其中, 表量词是原始域, 名词是目标域。名词和表量词建立了直接的隐喻关系, 即量词的描述、限定等修饰关系直接发生在名词和表量词之间, 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英汉表量结构中的直接隐喻, 体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各对应元素之间存在着部分映射关系。 (2) 非直接隐喻:非直接隐喻的构建也是把表量词和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组合、完善、扩展的过程。但这时的表量词代表的事物不是原始域, 而是原始域的载体, 名词还是代表事物为目标域。认知英汉表量语在非直接隐喻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除了语言本身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因素外, 还涉及文化、心理、宗教、政治等其他社会因素。
3. 基于情感认知功能识解英汉表量结构。
情感认知是人感受外界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对行为动作有制约作用, 它是影响人的行为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感知往往通过行为的表象体现出来, 一般分为外在行为, 即外显情感;意识体验, 即内隐情感。我们都知道, 人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人对物体和事物的理解和识别, 也即我们人类的认知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 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于英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 英语和汉语作为民族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法必然蕴含着诸多的心理和文化背景。从情感认知的角度分析英汉表量结构, 我们能够发现两种语言结构的相同和差异源于不同文化、种族背景, 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观察事物的结果。从语言结构本身来看, 英汉表量结构都是以类比、判断和推理为基础的, 但是推理的模式存在着差异:汉语倾向于归类推理, 英语注重逻辑分析。在认知本质上, 英汉表示情感色彩的量词均是感知和范畴化的结果, 汉语感知呈现单一和具体化, 而英语感知呈现多样化和层次性。英汉表量结构相同的特点是因为人类对客观事物有着共同的感悟和认知, 其差异是因为中西方思维和文化的差异。
英汉委婉语之生理现象的对比研究 篇10
1 委婉语的含义
英文Euphemism (委婉语) 一词来源希腊语。古希腊祭祀时, 人们一般都得说好话讨吉利, 因此, "Euphemsim"词头“eu-”意为“good, well” (好, 赞) , 词根“pheme”意为“speak” (说, 道) , 词尾“-ism”意指上述动作或效果。整个字面意思是“speaking well of...” (对好 (婉) 言夸 (称) 之) , 与汉语的“避讳” (隐喻式暗示) 基本对应。人们在日常生活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有些词语的如果直接表达出来会让对方觉得尴尬, 不好意思, 刺耳, 甚至是讨厌, 感到恐惧, 相反, 如果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就会给人一种委婉、动听和容易接受的感觉, 后者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叫做委婉语。从广义上来讲, 委婉语的范畴包含了所有表达忌讳或是敏感事物的含蓄、悦耳、美化的词语。由于委婉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很好的修饰效果, 它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交流中的润滑油, 因此委婉语是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 委婉语的历史
语言的出现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 密不可分的。因此作为语言的形式之一的委婉语, 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最初阶段, 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 将许多未知的神秘现象归之于神灵的作用, 进而对这种超自然力顶礼膜拜并心怀恐惧, 避讳现象由此产生, 指代鬼神的词语也就是最早的委婉语。因此, 无论是高度文明社会还是原始部落, 都存在着委婉现象;无论大语种还是少数民族语, 都有委婉语。
此外, 委婉语的起源与宗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不管是在古罗马、古希腊, 还是在欧美国家, 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都或多或少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他们对上帝的敬畏, 对魔鬼的害怕, 对统治阶级的崇拜使自己觉得有些话语会和其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存在一种难以捉摸的关系。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 如果讲出这些话语, 就会冒犯其代表的人或事物, 给自已带来灾难, 就像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姓名便是一大禁语, 臣子和庶民均不得直呼其名, 否则将引来杀身之祸, 这便是委婉语的宗教起源。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委婉语的内容扩大到礼仪、职业、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著名的美国学者Hugh Rawson曾经说过, 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 以至于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3 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对比研究
本文就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最主要的三方面——上厕所、疾病、死亡进行对比研究。
3.1 上厕所
不管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中, 但凡与身体排放现象有关词语都被列入禁忌的范围。如果直接表达这些会给人一种粗俗、厌恶、不雅的感觉, 通常都会用一些曲折委婉的词语来表达。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在排泄, 特别是涉及上厕所方面的委婉说法可谓丰富多彩。如:
1) 动作表达形式方面:英语对于“上厕所”这一行为的含蓄表达形式是五花八门的, 而且男性和女性的如厕用语也是截然不同的。譬如, 男性往往用to see John, go to the gents, go to the Green man, go to men's room来表示上厕所;而女性则多用powder one’s nose, fix her face, go and see one’s aunt, pluck a rose这些表达。然而汉语在上厕所的委婉表达则没有英语来的那么丰富, 区别也不是很明显, 只在小孩用语中会用到, “嘘嘘、拉臭臭”这类说法。
2) 名字表达形式方面:英语中经常会用名字来表示厕所, 并且男厕和女厕用到的名字也是不同的, 譬如男厕通常用Chic Sale (chic sale) 1, the john, Jakes来表示;女厕则通常用jane, Miss White, Mrs Jones, widow Jones来表示。但是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并不存在, 汉语常常用茅房, 洗手间来委婉表达。
3) 数字表达形式方面:在英美国家常用“loo”这个单词表达厕所, “loo”又和“100”相似,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地人用100表示厕所, “上厕所”则说成go to the fourth;汉语也有类似的说法, 譬如“上一号”、“上五号”等。“上厕所”被中国人认为是头等大事, 所以会用一表示;又因为人蹲着的样子很像中文的“五”字, 所以又有五这个表示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上厕所”的表达方面西方人则过于拘谨, 过于敏感委婉语的使用也更具体化, 因此在这面也体现了很大的英汉文化的差异性。
3.2 疾病
英语中“disease” (疾病) 这个词, 当初乔叟 (英诗之父) 首用时就是个委婉语。词头“dis-”表示否定, 词干“ease”是“舒适”的意思, 整个词义是“不舒服”, 而汉语中亦有“欠安、微恙”等类似说法。一方面, 人们都不希望自己遭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 为了体谅患病的人, 人们也不会直言相说, 以免增加对方的负面情绪。因此, 人们在谈论疾病的时候, 都倾向于用模糊的委婉表达。英汉委婉语在疾病方面也存在着不同。如:
1) 体现方式的不同:英语疾病委婉语可以构词规律来体现, 最常见的就是用缩略词。譬如:AIDS代替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VD代替Venereal disease, TB代替TUBERCULOSIS。汉语由于其文字的结构特点则没有这种体现方式。
2) 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在西方社会里, 人们特别追崇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和维护个人隐私的权利。因此, 在提到“精神病”的时候, 就有着比汉语更为丰富的委婉表达, 譬如Mental deficiency, not sixteen annos to the Rupee, Kangaroos in his top Paddock, innocent, summon squash等。从这些委婉语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人对患有精神病的人不会表现出歧视的态度, 体现了更多的尊重。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影响颇为深厚,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遵循着“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思想。因此, 在汉语中对于“疾病”的委婉表达更体现在地位、身份、阶层上的不同。譬如, 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 诸侯称负兹, 大夫称犬马, 士称负薪。”
3.3 死亡
“生死亦大矣”。古往今来, 从神到人, 从事到物, 讳言的在所不少, 但讳言之大, 讳言之久, 则莫过于死。死的恐惧, 死的神秘, 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 永恒的感觉。然而, 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在英语中却是比比皆是。由于“谈死死神到”这种迷信观念世代相传, 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并发展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社会习惯, 所以死亡委婉语是成百上千, 层出不穷。英汉两种语言对于“死亡”委婉表达的不同之处主要和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1) 表现形式:中国由于受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较深, 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和阶级、地位、等级、身份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譬如, 帝皇的死叫“驾崩、大薨、弃社稷、登遐”;贤人的死为“兰摧玉折、哲人其萎”;名人死为“逝世、谢世”;美女的死为“玉碎珠沉”;英雄的死为“牺牲、殉职、尽忠、就义、为国捐躯、献出生命”;平民的死为“没了、断气了、翘辫子”。在英语中对于死的委婉说法则没有这么讲究了。
2) 宗教差异:在西方社会里, 人们信奉基督教, 在《圣经》及很多的布道文、赞美诗中, 人们精心创造了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 来表示对仙逝者的尊敬、怀念和赞美。譬如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be with God, be called to God, the Bosom of Abraham, cross over the River Jordan, to push the clouds around (进入天堂) , go to heaven等。在中国, 人们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 所以汉语中和死亡有关的婉曲表达主要和这两大教派有关, 譬如, 道教常用“成仙, 仙游, 仙逝, 登仙, 羽化, 驾鹤西去, 归天, ”这些委婉语;佛教则用“圆寂, 涅槃, 转世, 坐化, 入寂, 归西, 升天, 灭安”等。
4 结束语
综上分析, 我们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关于生理现象的委婉语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委婉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普遍存在也体现了两个民族人们都有一种“距离美”、“模糊美”的心理, 但这一样的心理却受到了不同观念、不同思想的影响, 体现出其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认真研究英汉委婉语起源、发展、文化差异, 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腊梅.英语修辞格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3]胡曙中.英汉修辞跨文化研究[M].山东:青岛出版社, 2008.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5]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英汉对比修辞与二语写作教学 篇11
【关键词】英汉对比修辞 二语写作 文化思维
一、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能力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技能,能准确的反映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但英文写作并非好的语法词汇知识即可,它还涉及到文化、思维、逻辑、篇章模式等因素,因此在二语写作教学中经常能够读到虽无大的语法用词问题,但汉语味道十足的文章。
对比修辞是对比语言学的重要组织部分,Kaplan在1966年就提出对比修辞的概念,他认为写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比修辞是英语作为外语的作文与其作为母语的作文间的差异从跨语言、跨文化角度进行对比的一个术语。英汉对比修辞是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的选择以及篇章結构方面存在的文化共性与差异的对比研究。这种对比“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语法和词汇,而且可以掌握句子以上层面的意义和结构”。将英汉对比修辞理论运用在二语写作教学中不仅具有意义,而且能启发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汉英写作的不同,从最初有意识的避免母语文化思维的影响到无意识的实现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自觉转换。
二、英汉对比修辞运用在二语写作中的研究
1.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英汉语在表达同一事物时用词的差异非常显著,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英语写作者为了避免重复,只要不影响理解,尽可能的在文章中追求词语的变化。相比于英文文章,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率大大高于英文。其原因可能与民族习惯心里有关,英美人喜欢追求变化,汉民族有守旧求稳倾向;此外就语言本身来说,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相关句子间不是靠连词或代词等语言手段,而主要是靠内在意思来衔接连贯,因此词语的简单重复使句子更易懂。
英汉写作中的句式结构也有较大的差异。汉语的句子界限模糊,句子的信息容量没有语法形式上的限制,可以一句接一句,无限制的扩展下去。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时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呈竹竿式结构,而英语则不同,英语中丰富的关系词、介词、分词把各种附加成分串起来挂在主句上,这种差异造成中国学生英语习作中句子结构单一、逻辑结构松散。
2.非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非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主要侧重于英汉写作篇章结构的差别研究。
英语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话题和观点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通过举例事实进行论证;汉语语篇多采用归纳型语篇模式,及先介绍问题,再说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英汉语篇模式的差异也体现在文中主题句和段落中心句的表述。 汉语属于读者负责的语言,即作者的任务是引导读者从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思考推测出作者的观点;英语作为作者负责的语言,作者有责任明确交代出观点和思想。因此中国学生在作文中倾向于暗示或者让读者从文章的言辞中自己推测出观点的模式。在这种语篇差异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英语习作常被认为主题不明确,观点不清晰。该差异主要是由于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趋向模糊和朦胧,而西方文化则趋向准确和具体。
三、英汉对比修辞理论对二语写作教学的指导
Kaplan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是最大的障碍,他从教学需要出发展开对比修辞研究,希望能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语言文化修辞结构进行比较,以便发现影响二语写作的语言修辞因素。英汉对比修辞对二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作为二语写作教师本身,应该认识到学生习作中的某些错误不是单纯由语言知识欠缺造成的,并非偶然或粗心造成,其根源英汉文化的修辞差异。因此二语写作教师应首先熟悉两种语言,熟悉其修辞差异和背后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讲授差异,加强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意识,使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有意的调动差异意识,避免母语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2.鼓励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写作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写作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结构,时态,数,词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3.英语写作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向学生引入和介绍一些二语习得理论,例如语言迁移理论,对比分析理论等。以便能使学生正面,积极得看待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了解如何对待和克服这类错误。同时在教学中搜集学生例文中与此类相关的表达和材料,进行英汉对比分析,让学生分析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并加以修改。从而渐渐的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减少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aplan,Robert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
[2]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韩瑾.基于对比修辞的大学英语写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林大津.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英汉习语对比及翻译方法研究 篇12
习语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语言整体性、结构固定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 kick the bucket的字面意思为“踢桶”, 而其组合的整体词组含义是“死”的意思。这三个自由词素的组合是不能随意增删或者替换的, 既不能说成kick bucket, 也不能说成kick the pail等。
一、汉、英习语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含有大量的习语, 既有相似性, 又有差异性。国俗语义学的创立者王德春先生认为, 词语的国俗语义 ( 即文化意义)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但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汉英习语的喻意相同, 喻体基本相同或相似
汉语中有“趁热打铁”一词, 意思是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而英语中“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一词, 不论喻体还是喻意跟中文都极为相符, 体现了两个民族在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意义抽象上以及逻辑思维方面的一致性。类似习语诸如, Blood is thickerthan water. 血浓于水;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ather like son; dig one own grave.自掘坟墓;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等。
2. 汉英习语喻意相同, 喻体相异
英语中的“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和汉语的“挂羊头卖狗肉”都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 实际上名不副实或表里不一。汉语出自于宋代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卷十六。两者喻意相同, 但是喻体则不同。to burn one’sboat典故源于罗马皇帝凯撒率兵渡过意大利的the Rubicon河后命人烧掉所有船只, 以绝后路。汉语“破釜沉舟”则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断绝退路, 决一死战。二者都指“下定最大决心”, 但语言外形则完全不同。这类习语还有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缘木求鱼seeka hare in hen’s nest等。
3. 汉英习语喻体相异, 喻意不完全对应
比如, apple of one’s eye一般会翻译为“掌上明珠”, 比喻深受喜爱的人。后来掌上明珠一词语义缩小, 多用来指极受父母疼爱的子女。而实际上apple of one’s eye除了指“极为珍视的人”之外, 还有“瞳孔, 瞳仁”之意。所以, 二者喻意并不完全对应。
4. 汉英习语文化空缺
习语文化空缺指习语中承载的文化在对方文化系统中不存在。例如, 守株待兔出自于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的《韩非子? 五蠹》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英语语言文化中却没有相对应的词语意向, 所以只能舍弃原文意象, 译为“trust to chance andstroke of luck”。
二、汉英习语的翻译方法
汉英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要求译者在双语转换中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1. 直译法
在不违背译语用语规范, 不引起读者错误联想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直译法, 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形式、修辞手法、文化意向等。如英语中常用的paper tiger一般认为是毛泽东在延安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最先使用这一词, 汉语“纸老虎”指貌似强大, 实则虚弱的反动统治者和侵略者。比喻外墙中干的人。译文Paper tiger本身极为形象, 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接受, 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如“不要动声色, 不要打草惊蛇。”邓秀梅低声地、机密地说道……
“Do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we mustn’t 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snake. ”said Teng Hsiu - mei in a confidential tone.
“打草惊蛇”意思明了, 译文采用直译法能保留词语的形象和修辞手法, 同时不会给译入语读者理解造成困难。
2. 加注法
加注法是在译文中加入读者理解习语所需的相关文化和背景知识, 既能保留源语比喻形象和文化内涵, 又便于读者理解。
例:I am as poor as Job, 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
我像约伯一样穷的, 大人, 可以却没有他那样的耐心。
注:约伯是《圣经》中的人物, 以忍耐贫穷著称。
3. 套译法
英汉习语会出现形式、形象、比喻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这时译者可以考虑采用套译法。但要注意原文的历史、习俗、人文等文化色彩。例如, 说曹操, 曹操到: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隔墙有耳: Walls haveears;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hare.
4. 意译法
有些习语具有的文化色彩在译语中无法用直译法再现, 也没有同义对等的习语套译, 这时只有抛却原文习语具体形象和文化特色, 保留原文内容。例如, to dog -ear a book. 折书角; to hold one’s horse. 忍耐; 叶公好龙: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 桃李满天下: to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world; 毛遂自荐: 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5. 释义法
习语翻译中, 如果直译使读者无法理解, 加注又使译文显得啰嗦, 译者可以考虑释义法。释义法就是把解释的内容融入到译文中, 巧妙传达原文的意义, 既使译文简洁明了, 又可以较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例如:
The man who waters his grass after a good rain is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刚下一场及时雨, 那人却又为草坪浇水, 真是把煤运到纽卡斯尔 ( 英国煤都) , 多此一举。
三、结语
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 习语的差异性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所以, 在英汉语的学习过程中, 要弄清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 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 译者更要从各方面考虑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 充当双语文化交流的桥梁, 以减少和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06-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09-06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07-26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08-3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07-06
英汉对比论文09-01
英汉对比研究07-07
英汉词缀对比研究01-15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10-06
英汉对比研究以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