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因素论文

2024-07-26

辍学因素论文(共9篇)

辍学因素论文 篇1

1. 家庭因素

影响学生辍学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贫困。一些家庭因贫困无力支持学生继续上学, 从而导致学生辍学。当然,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 因贫辍学的学生有所减少。二是家长疏于沟通管教。现在农村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 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一起生活, 孩子的学习情况很难掌握。三是家庭教育存在不足。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 不关心孩子学习;一些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辅导不了孩子;还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粗暴简单, 孩子学习不好就批评打骂, 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影响。四是家庭变故。也有一些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或者突然的家庭变故而无奈辍学。

2. 学校因素

影响学生辍学的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优秀教师逐步流向城市, 很多优秀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任教;农村现任教师更新知识、获得学习深造的机会有限, 教学方法手段比较传统。二是校园生活单调。现在的教学实际上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以分数为中心, 学校的教学围绕几门主要考试科目展开。三是处理违规违纪方法不当。初中生年纪不大, 好动, 不成熟, 存在违反纪律的情况。遇到这类情况, 按照学校规章进行适当处理是必要的;但也有个别老师或者学校在处理学生违规违纪现象时超过了正常许可范围, 导致学生辍学。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差, 受不了学校和老师的正常批评教育而辍学。

3. 政策因素

影响学生辍学的政策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分治”。“城乡分治”制度形成的农村学生身份特征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农村学生上学流动机会和流动结果的丧失等客观因素, 是农村学生辍学的本体性原因。[1]二是集中办学带来的辍学。“撤点并校”后, 一些学生感觉上学远, 上学贵, 上学难, 因此无奈辍学。三是大学招生就业体制的影响。现在高校招生由原来的公费变成自费, 几年大学下来需要几万元, 对于一个普通贫困的农民家庭来讲不算小数目。

4. 社会因素

影响学生辍学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上存在的“读书无用论”观念。在一些家长看来, 孩子很可能考不上大学, 即便考上也考不上好大学, 大学学费需要花费几万, 而且大学毕业工作也不好找, 即便找到了工作, 工资也不高。与其这样, 不如让孩子辍学打工。二是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一方面,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能够娱乐消遣的方面有限, 不少农民农闲时节经常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 这些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好影响。三是受同辈群体的影响。青少年转向同辈群体及其文化, 通过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活动, 希望以此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 并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支持力量;以同龄人为榜样确定和调整生活坐标, 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2]

5. 个人因素

影响学生辍学的个人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受环境影响导致厌学。受社会环境和学校单调生活影响, 学生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 无心学习。在学校里面, 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往往关怀少, 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受伤, 逐渐厌学。二是因心理原因导致厌学。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一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 遇到疑惑或心理问题也无人咨询倾诉, 久而久之, 性格孤僻, 心理焦虑, 自控能力较差, 放任自我, 走向辍学。三是学习能力有限导致辍学。一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不强, 尽管付出了努力, 但成绩难有起色, 久而久之, 就会丧失信心。四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和兴趣不足导致辍学。现在农村物质生活较以前有很大改善, 一个家庭孩子不多, 他们被视为掌上明珠, 习惯了安逸, 觉得学习累, 不愿意学习。

造成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了解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有助于采取相关措施, 及时解决学生辍学的问题。

摘要:“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 农村仍出现不少初中生辍学现象。农村学生辍学主要包括家庭、学校、政策、社会及个人因素等。了解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 解决学生辍学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辍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安全.“城乡分治”制度是农村学生辍学的本体性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 .

[2]项丽萍.农村初中生“厌学性辍学”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 2005, (6) .

辍学因素论文 篇2

螺山中学伍兴友

爆竹声声辞旧岁,骏马奔腾迎新春。在马年的吉祥祝福声中,我们迎来了马年新春新 的学期。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兼班主任,摆在我面前首要难题是;如何根据学校的指示精神做好新学期的控流工作,不让一名学生辍学流失。为此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根据本班的实际采取了如下步骤。

一,提前结束假期,提前开始部署开学特别是控流工作。学校在正月十一就召开了班主任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控制学生流失,把学生流失控制在最低的议题,各班排查并通报可能流失的学生名单,并对其重点布控。

二,提前家访。利用新春伊始留守学生家长大都还未外出的大好契机进行家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留守学生大都是辍学留守的重点布控对象。正月十一上午开完全校班主任会议后,下午我便针对重点布控的留守学生进行家访。获得了与留守学生家长难得的见面机会。对控制学生留流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突破,疏而不漏。对有辍学可能的学生我采取了多次家访,与家长谈,与学生谈打消顾虑,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能重返课堂创造一切便利条件的办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控流工作重在开学,抓在平时。尽管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厌学情绪的积累才导致学生的突然辍学。所以控流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平时,平时多关爱每一位学生,多家访,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在学生的学习上多花功夫,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不让每一位学生疏于班级群体。让每一位学生学的高兴,玩的开心,才是控流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这些年来本人的工作努力的主要方面。也是我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希望一年比一年做的更好。

辍学因素论文 篇3

一、中国农村初中生辍学状况

就全国范围而言, 几位学者通过调查显示, 辍学率, 最高学校为74.37%, 最低的为5%, 这大大高出了“普九”关于把学校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1]。地处河南省信阳市东南边陲的罗山县, 虽然经济相对落后, 但近年来教育教学成绩一直位居信阳市前列, 甚至在整个河南省都处于上游水平。然而其辍学问题却很严重, 2006年全县中招报名人数达13 523人, 而2010年中招报名人数降至不足6 500人, 这个变化仅仅经历了短短的五年。下面是罗山县近五年农村初中生辍学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罗山县教体局资料室。

众所周知,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且2006年9月首先在农村全面落实了免除书本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罗山县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不降反升, 这反映了目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辍学原因, 经济因素不是主要的, 非经济因素却是主要的。2010年10—12月, 通过对河南省罗山县农村辍学初中生的走访调查, 发现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个人方面。

二、农村初中生辍学因素

1. 社会上的一些不利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大农村, 首先, 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学门技术, 旱涝有保。其次, 继20世纪90年代末, 大部分农民又流行“读书无用论”思想。最后, 农村信息比以往畅通, 广大农民虽然思想较以前开阔, 但变得很世故。显然这些变化对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由于机构改革、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政策导向等原因。另外由于下岗工人增多, 大批农民工进城, 再加上每年数百万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中国就业问题及形式越来越严峻。二是公司或厂家喜欢招年龄较轻的初中生。随着生产线推广和普及, 简单而机械的劳动只需具备一般的知识工人就行了, 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成本上升和熟练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 公司和厂家都喜欢招青少年或者童工。据一家媒体调查, 广州一家电子厂88.39%的工人的年龄在15~18周岁之间[2]。显然绝大部分是农村辍学的初中生, 而且他们的辍学并不都是出于自愿。

2. 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当前学生辍学率不降反升, 农村中学表现尤其明显。许多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且学生辍学离开学校——与家庭经济负担没有直接联系[3]。造成学生大面积的流失, 学校因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仍在延续并根深蒂固。在中招考试成绩评比的指挥棒下, 在农村广大父母期盼下, 在世俗观念影响下, 学校、父母和学生都把分数看得很重, 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农村初中生基本上都寄宿在学校, 几乎从早晨5:30到夜晚9:30都在学习课本知识, 一周一小考, 一月一大考, 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开设的很少, 有的甚至不开。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这样单调学习生活或承受不了升学压力, 再加上老师和父母的期待和压力, 他们越来越厌学。下面是罗山县四所农村初中2008—2010年同一阶段从入学到毕业人数统计:

资料来源:东铺一中、楠竿二中、竹竿二中、高店一中四校教导处。

二是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化, 对农村中学生极为不利。城市代表着现代生活, 代表着现代化, 成功人物也多是城市特色的, 或者说学校培养成功人才的取向是城市定向的。更为关键的是, 即使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 其表达方式也是书面化的、正规化的, 对农村孩子来讲完全是一种外在的、陌生的符号系统, 这就使得熟悉的东西也陌生化了[4]。许多农村中学生辍学就是因为教材太难, 与农村实际格格不入, 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罗山县竹竿中学有几个学生, 他们其实很聪明, 但是一看课本, 脑子就是一片空白。三是由于教学质量评比, 赶撵“差生”现象明显。近些年教育部门及学校把素质教育片面化, 再加上涉及到评优评先和奖金问题, 许多“差生”显然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累赘。在2005—2008年中招考试前, 几乎所有罗山县农村中学都动员过5~10名“差生”不参加中招考试, 大的学校更多。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对中国广大农村家庭结构和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农村教育来说, 主要表现是农村留守学生越来越多, 尤其是农村留守中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父母都在外打工, 把孩子交给年老体弱的爷爷或奶奶。孩子与老人在一起没有获得应有的父爱或母爱, 遇到叛逆的孩子, 老人根本管不住。许多原本听话的中学生由于疏于管教而走上邪路。二是有的家庭关系恶化, 如有一部分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物欲横流的城市禁不住诱惑, 有的长期处于争吵或离婚争执中, 有的甚至推脱责任不管孩子。三是农村很多家长读书无用论思想严重。他们一致认为孩子上个小学或初中, 会认字就行。

4. 自身素养方面。

当前初中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完全不同以往, 他们容易冲动, 又想展现个性, 同时又封闭自己。许多初中生在遇到困难时易显得迷茫而不自信, 农村辍学初中生在这方面表现很明显。具体表现:一是许多初中生意志力薄弱, 承受不了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农村独生子女也很多, 在家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进入学校后生活就无法自理, 再加上学习压力大, 很容易选择辍学。二是部分初中生心理扭曲, 认为在为父母或老师而学习。甚至认为在为别人而活, 因此容易选择上网、吸烟和拉帮结派等叛逆行为。农村中学一般都没有心理咨询老师, 这种情况只能是听之任之。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庭出现不幸事情都会对他们的心里面产生强烈冲击, 甚至认为自己是学校或班级里面多余一员。久而久之, 选择了辍学。

三、危害及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 非经济因素已经是农村初中生近些年辍学的主要因素。大批农村青少年辍学, 对中国整个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个人而言, 给学生本人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限制其就业和生涯发展;对国家而言,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社会而言, 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经济负担、失业、青少年犯罪等。

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强九年义务教育, 规范办学行为,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二是继续进行教材和课堂改革。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在快乐中学习。三是加大九年义务教育的宣传, 提高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 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四是改变现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如中招应逐步取消, 不能单纯以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录取。五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 来开设课程, 因材施教。六是调整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应搞好服务和指导工作, 而不是把学校管得过死, 从而使学校运作僵化。

摘要:各种资料和数据显示, 农村九年义务阶段辍学率比城市高, 而且有加大趋势。辍学因素很多, 非经济因素却占主要方面, 这显示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河南省罗山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辍学情况, 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关键词:义务教育,辍学,非经济因素,农村

参考文献

[1]袁桂林, 洪俊, 李伯玲, 秦玉友.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科, 2004, (2) :1-5.

[2]刘远, 孔文华.农村新成长劳动的出路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 ⑼:155-157.

[3]杨树勇.农村初中生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J].教育理念与实践, 2004, (1) :46-41.

控制辍学方案措施 篇4

为了实现“科研兴教,依法治教”的策略,为了进一步贯彻《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落实上级关于控辍保学工作精神,切实控制我校学生辍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特定以下控辍保学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控制学生辍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加强对控辍保学工作的领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控辍保学工作,齐抓共管,常抓不懈。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张鹏

副组长:马雪贞

成 员:冯翠云 马正寅 孔庆礼 梁建 李霞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依法控辍

1.学校根据《义务教育法》制定了《中江小学控辍保学措施》,明确规定了教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控辍保学责任,按规定的司法程序,依法进行教育和处罚,建立起完备、有效的控辍方案和制度。2.每年3月和9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控辍月”活动,认真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及其细则,《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有关规定,杜绝学生务农、务工、经商行为的发生。

(二)管理控辍,措施保学

1.控辍保学工作是学校的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心工作。今年,我校继续实行“全员责任制”,层层签定控辍责任书。把控辍目标分解量化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2.为了准确掌握辍学情况,学校要求各班辍学上报不过夜,各班学习委员每天都要向学校汇报人员情况,学校也随时检查、量化评比。

3.为了更好地促进控辍保学工作,学校采取奖惩制度,各班完成了控辍保学目标,则该班的每位任课教师年终考核加5分,不能完成控辍保学目标,则该班的每位任课教师扣10分。

4.学校要建立规范的学籍档案,建立规范的休退学、转出、转入手续,对各班辍学情况,学校每月都要作出详细统计,进行量化评比。

5.学校同样实行控辍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对辍学率超过2%的班级,该班的任课教师年终考核一票否决,不能评为各级各类的优秀教师,不能评优秀班主任及先进班。

(三)教改控辍,兴趣导学 1.通过教师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备课和讲课上下工夫,在育人的艺术上下工夫,以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育人艺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以知识、艺术、真情实感全方位控辍,以此保住学生。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同时还要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

(四)情感控辍,以情劝学

学校要求教师与学生结“帮扶”对子,传授知识有耐心,生活情感有爱心,控辍保学有恒心,做好“双困生”思想工作,用真心爱护辍学生,关心辍学生,经常家访,及时掌握“双困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双困生”的各种困难,让他们安心的上学,以真情实感把“双困生”留住。

(五)扶贫控辍,帮困助学

学校要加强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免收学费。多渠道筹措资金,经济扶贫控辍,动员社会力量,援助贫困生。

控制学生辍学工作方案

辍学因素论文 篇5

一、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表现

厌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的属性究竟是什么?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一种心理情绪:“学生厌学,就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感。”[1]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一种由心理状态决定的行为表现方式:“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2]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就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并将其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分为26种类型,有的按厌学行为的程度分类,有的按厌学行为的原因分类,有的按厌学行为的表现分类,[3]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虽然这些定义表述不一,但都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都正确描述了厌学属性的不同方面。厌学的内在属性就是心理情绪,外在属性就是行为表现方式,具象属性就是学生个体,抽象属性就是教育现象。这些厌学属性的不同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当学生有厌学的心理活动时,厌学是一种心理情绪;当学生将厌学情绪外化诉诸于行动时,厌学是一种行为方式;当学生表现出厌学行为的时候,厌学指的是具体的学生;当厌学的学生成为群体出现时,厌学就是一种教育现象。

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因此不论原因如何,厌学都是主动性隐性辍学。

1. 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

厌学心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绪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厌烦、厌恶甚至恐惧、痛苦、憎恨的心理情绪反应。许多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去到学校就心烦,翻开书本就犯困,一做作业就头痛,听见考试就害怕。

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这些形成厌学心理情绪反应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十二种: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有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了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叫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一次次努力却再三地经历失败后,就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智力低或能力差,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失败是必然的,即使做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从而丧失了自信,产生“我就是不如人”的自卑感。自卑心理是厌学心理因素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基础差,学习不如别人,学习成绩不会上升的占69.82%。并且在平时玩也不愿意跟成绩好的同学一块,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没面子。调查中发现,像这类学生要占64.7%”。[4]

(2)完美心理。完美心理是指学生追求尽善尽美,过高评价自己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来不怀疑自己的品质、智力和能力,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学习尖子,面对任何的微小失败或挫折,都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不断地自责。他们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有十分脆弱的盲目自尊,经受不起一分半分的“落后”,承受不了任何委曲和误解,赢得输不得,夸得骂不得。一旦通过拼命努力也做不到尽善尽美,情绪就会一落千丈,突然向自卑心理转化。

(3)从命心理。从命心理是指学生被迫听从教师、家长的要求学习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有从命心理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用他们的话来说,“上学是受父母所逼迫的”。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

(4)无用心理。无用心理是指学生认为所学内容毫无用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漠然置之的心理感受。有无用心理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无效劳动,白白浪费青春,看到“好学生”拼命争分感到可笑,看到“差学生”徒劳学习感到可怜,看到教师“时间加汗水”感到可恨。终日无所事事,打发这种无聊的日子,只盼着早日解脱,去寻找“有用”的事干。

(5)无为心理。无为心理是指学生认为学习不学习都无所谓,反正家中有钱,衣食不愁,玩乐无忧,对学习无所作为的心理感受。有无为心理的学生图安逸,怕艰苦,懒惰成性,浑浑噩噩。成绩好坏、奖惩与否,好像都与自己无关,满不在乎。“在调查中就发现,有50%的人认为如果他经常回答问题出错,当老师又提问时,他的心理感受是无所谓。有58.78%的学生回答‘在课堂上问题回答出错了,心里会想:我不在乎’。还有17.88%的学生对是否羡慕成绩好的同学的回答是‘无所谓’,19.6%的学生对是否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绩的回答也是‘无所谓’”。[4]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过分依赖他人,自己不愿做出努力的心理感受。有依赖心理的学生怕动脑筋,怕花工夫,只想拣便宜,吃现成。记笔记不如发讲义,自己想不如问老师,做作业不如抄作业,总复习不如给透题。“在调查中发现,对不懂的作业,习惯自己思考、力争独立完成的学困生只占12.4%,而喜欢问别人、抄袭别人的高达81%左右;即使懂了的作业边做边对参考答案的也有56%;认为老师讲课听得懂,而实际自己经常或偶尔并不会做的占78.89%。”[4]

(7)无助心理。无助心理指学生自我评价太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是命中注定,求助无益,从而闭锁自己的心理感受。有无助心理的学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悲观失望,独往独来,以严密的防御机制封闭自己,不愿接触他人,人际关系紧张,常常陷于孤立地位。他们只喜欢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命运,品尝孤独。

(8)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是指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学习情境产生畏惧的心理感受。有畏惧心理的学生主要是因学习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再努力也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从而对学习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他们怕进课堂,怕见老师,怕被提问,怕交作业,怕参加讨论,怕举手发言,怕大小考试,怕家长询问。总之,凡是与学习有关的事他们都怕。一位有畏惧心理的学生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说:“老师,我是‘差生’,但我是位好学生,我非常的怕你,怕你的训斥,怕你的目光。”[5]

(9)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受到挫折,无力应付压力,无法向人倾诉,沉闷压抑、郁郁寡欢的心理感受。有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因为学习困难、家庭变故、同学矛盾陷于无力自拔、无从排解的境地,从而心情压抑,自我煎熬,或沉默寡言,或强颜欢笑。由于学习困难造成的抑郁心理若得不到纠正,就会发展为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就会精神恍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丢三落四。

(10)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自认为无力改变,也不去努力改变,一逃了之的心理感受。有逃避心理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怕苦怕难,浅尝辄止,缺乏韧劲。也想上进,但伸出头去试一试,碰到困难就把头缩回来,先是躲,躲不掉就逃。

(11)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将错就错,故意反抗的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往往是不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接受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不满意教师或家长的期望要求,不原谅教师或家长的失当做法,从而与教师或家长处处对抗,软硬不吃,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

(12)偏激心理。偏激心理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处境困难,不能正确对待,反而走向极端的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状态。有偏激心理的学生或者是因为学习成绩一败涂地而绝望,或者是因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而恼怒,或者是因为受到误解难以消除而怀恨,或者是因为某种私欲未能满足而怨怒,等等,于是形成偏激心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消沉绝望、好走极端。有意无意地挑起事端,不犯师怒不死心,甚至会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

2.隐性辍学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

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其表现形式比厌学心理的诸多复杂因素要简单得多。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厌学行为的基本特征可以用“混、闹、骗、逃、弃”五个字来概括。

(1)混学。就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不好好学习,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经常无故迟到、早退,即使到校上课,也是人在教室心不在焉,不注意听讲,不记笔记,甚至不带课本。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讲小话,吃东西,递纸条,听耳机,弄小玩艺,看课外书,做小动作,收发信息,胡思乱想。课后作业经常不做不交,为了逃避批评,就去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

(2)闹学。课余故意违纪,抽烟喝酒、捉弄同学,挑起事端,乱谈“恋爱”,痴迷网吧,拉帮结伙,称兄道弟,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乱涂乱抹,破坏公物,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随口说脏话,穿着打扮变态怪异,不闹不安生,越闹越舒服。学习成绩再差也毫不在乎,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只要寻得“欢乐”、“开心”就行。

(3)骗学。说谎话为自己辩解,钻某些教师管理不严的空子,一上课就谎称别的教师找,等等,宁愿在校园里闲逛。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学习,对家长和教师两方撒谎,结果是“两头不见人”。也有的谎称身体不舒服,以逃避学习。

(4)逃学。常常无故旷课,或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学,而且逃学还要邀约伙伴。严重的甚至会以死相逼不肯上学。

(5)弃学。由间断逃学发展到连续逃学,再发展到长期逃学,最终彻底离开学校,放弃学习,流落社会。

二、隐性辍学学生的“缺学”表现

“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缺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并不厌学,但得到的是有不同程度缺失的教育,从而造成人在学校但不能完成规定课程(或教育方案)。因此,“缺学”是一种被动性隐性辍学。“缺学”的学生在学习条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会向厌学方向转化,产生厌学心理,发生厌学行为,由被动性隐性辍学转化为主动性隐性辍学。

有隐性辍学学生“缺学”现象的学校基本上是农村初中,造成“缺学”的外力是学习条件的不足,教育资源的贫乏,从而造成课时不足、科目缺失、内容短少、质量低下等“缺学”表现。

1. 缺应开课时。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有编无人或缺编缺人,“在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学生的中小学教育,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2003年,我国农村普通中学教师达164.66万人,生师比为20.01:1,而全国的平均初中生师比为18.94:1,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倘若将前者与城市初中的生师比相比(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80:1),其差距就更大了”。[6]在加重现有教师负担也解决不了问题时,一些学校只好减少总课时。教师数量不足必然导致应开课时不足,学生就必然要缺课。有研究表明,“‘所在班学生人数’和‘每个教师平均学生数’估计结果表明,学校师资不足容易导致更高的失学风险,并且二者的效应强度大致相等”。[7]

2. 缺应学科目。

由于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少非文化课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初中学段的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十分短缺,在部分较贫困的地区,甚至连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都很难配备专业教师,所以学校只好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是干脆免设这些科目。兼任的专业教师很难保证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学生上课跟缺课没有多大区别,至于不开设这些科目的,则完全就是缺课了。

3. 缺应学内容。

许多农村中学没有达标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室,实验开出率很低;没有音乐教室,没有体育器材,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块简陋的操场;信息技术课没有计算机教室,仅靠一台办公用机作演示教学。在如此贫乏的教学设备条件下,即使有专业教师能开设这些科目,他也不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这些科目的学习就有相当程度的缺失了。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学校设施不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8]

4. 缺应达质量

在农村初中,教师原始学历达标率还很低,“目前农村初

当前聋校语音室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朱金娥

(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摘要:当前,我国聋校相比其他普通学校在教学规模、教学条件、资金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着语音室缺乏、落后的现状。本文在分析当前聋校语音室建设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粗浅地阐述对聋校语音室构建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聋校语音室构建

教育技术学科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为我们在教学方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国聋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学过程模式,从而改变教学思路,使得聋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聋校语言室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想法。

一、当前聋校运用语音室进行教学的现状

(一)语音室的使用问题

1.一部分学校没有语音室。

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教育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特别是在特殊教育这个领域更是明显。欠发达地区的聋校在资金上严重不足,别说是数字化语音室的建设,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模拟语音室的建设也是一种妄想和奢侈。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资金的严重不足,在语言教学方面仍然采用“嘴巴+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远远达不到聋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

2.一部分学校有,但不能用。

在一部分聋校中好几年前就有了模拟语音室,建成的语音室为什么闲置不用呢?我认为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方面看,教师本身还是不太习惯用,刚建成的时候赶着新鲜、好奇用几次,后来还是回到原来的“口手”讲解的课堂教学中;第二个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模拟语音室系统稳定性较差,音质不理想,交互性不强,用不用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干脆不用。

中教师中有很多民转公的教师以及中师毕业生,这类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完全的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湖北省罗田县曾对4个乡镇24所中小学的478名教师进行了抽查。职前学历达标的教师,小学占22.1%,初中占25.1%。经过学历补偿教育,初中教师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7.1%。478名受调查教师中初中教师占320名,而其中职后取得合格学历的初中教师占到175人,超过半数。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专生只占少数”。[6]教师素质偏低必然导致教学目的难以真正达到,学生上课的质量必然要有缺失。

有研究表明,“班主任学历的提高对于降低孩子失学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对初中及以下的学历,班主任学历‘本科及以上’可以使失学危险降低90%,‘高中、大专’可以降低失学风险70%”。[7]因此可见,缺乏合格师资,必然要造成隐性辍学的质量性“缺学”。

3.有些学校有,但用不好。

在一部分学校中具有非常好的数字化语音室,可是利用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语音室构建的时候结构过于复杂,过于专业,任课教师在这些设备的操作上没有正式的培训,对这些设备功能的认识不够,只有在负责和管理语音室教师的陪同下才能顺利上课。专门负责语音室的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天天辅助全校的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最后导致语音室的闲置和浪费。

(二)语音室的建设问题

1.片面建设。

语音室主要分为模拟语音室和数字化语音室两大类,从功能上说,数字化语音教室占优,从价格上看,模拟语音教室价格更便宜。语音教室是当今语言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从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看,数字化语言室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代表一种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有些聋校为了建成高档数字化语音室而大量筹措资金,但是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结果使得语音室的构建一拖再拖。模拟语音室不想建,数字化语音室想建,但建不起,几年过去了学校还是没有供学生使用的语音室。还有一些学校没有考虑到自己学校其他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建成的数字化语音室,由于校园网没有建成,从而造成了语音室的功能利用不完善,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浪费建设。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配备有计算机教室,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而在语言教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投入不足,要么根本没有,要么数量和质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有些聋校没有考虑和认识清楚当前语音室的发展趋势和功能,盲目安装模拟语音室,但是模拟语音室故障率高,设备淘汰过快,维护麻烦,让很多学校束手无策。刚刚花费了资金建成的语音室,由于网络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能兼容其他设备而在短时间内被淘汰。还有一些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等,额外建设了数字化语音室,没有考虑建设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多媒体语音室于一体

摘要: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

关键词:隐性辍学,表现形式,厌学,“缺学”

参考文献

[1]徐能义等.包头市1460名中学生厌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2.03.P184.

[2]王冠军等.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2005.03P136.

[3]严行方.厌学一定有对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1.

[4]黄永平等.城市普通初中学困生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1.P91-92.

[5]马静丽.心中无差生.网络文章.

[6]涂晨光.从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看中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科教文汇(下半月刊),2007.02.P33.

[7]高梦滔等.教育质量与西部农村孩子辍学率:云南省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7.04.P期.

辍学因素论文 篇6

一、韩国治理辍学“新政”出台的背景

目前, 韩国家庭价值观的堕落、败坏, 使广大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环境恶化, 是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适应学校生活上遭遇失败, 导致辍学率不断上升并成为韩国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韩国应对辍学的政策趋向是评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性, 并采取非传统学校教育 (替代性教育) 措施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秉性和兴趣需求, 以降低辍学率。各政府机构, 包括教育与人力资源部, 青少年保护协会, 文化与旅游部, 司法部, 政府行政与内务部 (地方政府) , 健康与福利部, 劳动部, 性别平等部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应对辍学的各项政策之中。但由于各部门的政策目标和执行方法各异, 在处理辍学问题上, 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得不到保证, 使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政府部门, 学校和地区辍学学生资助组织在应对辍学问题上缺乏一个部门间协调、合作机制。缺乏一个能充分反映辍学学生特征和需要的资助系统, 以及一个能收集辍学状况信息并在相关机构之间进行方案交流、信息交换的系统管理机制。因而, 在学校, 咨询/保护机构以及职业培训组织之间缺乏协作, 使应对辍学方案的实施效率较低。

第二, 心理咨询服务还有待加强。心理咨询服务本是为适应学校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和资助的, 但就其设定目标的实现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一方面, 尽管作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但过重的学生负担使教师难以走入家庭对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指导。另一方面, 一种广泛流传的观念———学生问题应该在学校范围内解决, 也阻碍了社区的参与, 使得在社区层次上的志愿者方案和心理咨询方案, 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远不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 直接应对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辍学学生进行继续教育的非传统学校教育设施和方案数量不足, 难以满足需要。 (2) 据调查, 目前韩国共有14所非传统教育学校, 仅能容纳1298名学生。 (3) 市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辍学者很难从中受益。此外, 应最终对阻止学生辍学负责的学校由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学入学考试上, 而对非传统学校教育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 学生往往在适应学校生活上遇到困难, 甚至处在辍学边缘时, 很少能及时得到所需的心理指导。

第四, 重复辍学现象严重。从1997年起, 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创造性地采用多样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实施以非传统学校教育为基础的特殊教育, 以阻止学生辍学和促进辍学学生重返学校。大规模的鼓励辍学学生重返学校的运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然而, 尽管各直辖市和道 (相当于我国的省, 下同) 教育办公室在作持续不断的努力, 包括为返校学生提供重新调整的学习方案, 但返校学生再次辍学率仍超过了30%。 (4) 在这些措施实施效果不太乐观的的基础上, 承认必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辍学, 以及对辍学学生提供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资助体系, 被认为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择。在每个地区建立一个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韩国治理辍学“新政”

为了提高应对辍学政策的效能, 在目前实行的治理辍学举措的基础上, 韩国政府致力于在各地区建立一个辍学学生资助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辍学学生能继续他们的发展。

1. 各地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定位

为了在每个地区建立一个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 预防和减少辍学, 韩国政府决定在每个直辖市和道组织开办针对辍学学生的综合资助理事会。通过建立理事会的有关辍学学生资助方案的信息网络, 开展单项服务资助和资助项目的系统化运作, 确保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促进资助设施和方案的扩充, 以为辍学学生提供早期的、不间断的资助, 从而为降低辍学率作出贡献。

(1) 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的建构

各地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是建立在直辖市/道政府部门的基础上。乡村和偏僻地区如果认为有必要和适当的, 也可以成立一个理事会。理事会可以利用当地青少年理事会现存的资源, 也可以建成为当地青年理事会辍学资助部门的分部。直辖市/道青少年综合咨询中心将在其运行中发挥中心作用。共同参与的部门和机构包括学校、直辖市/道教育办公室、教育与人力资源部、文化与旅游部、综合咨询中心、地方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福利办公室、培训中心、职业培训机构、娱乐中心以及私立非传统教育机构等。

(2) 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的工作方向

与以前相比, 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在工作方向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详见下表1。

(3) 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的功能

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的主要功能, 是为各地青少年组织提供综合、全面的有关辍学资助的人力资源信息和方案信息, 以及不断发展的管理服务, 以为辍学者提供综合、及时的信息服务和不间断的资助, 同时将各项辍学学生资助政策的效能最大化, 以为辍学者接受继续教育和继续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4) 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的运行

首先, 理事会对资助方案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运行信息进行综合管理, 建立一个辍学学生资助方案信息网络, 以尽早地为辍学学生提供持续的资助。这些信息包括各地区辍学学生资助设施的管理, 辍学学生资助方案及其运行, 指定的学生咨询中心及咨询服务, 对学业进步评价和志愿者信息等, 这些信息将被发布到家庭。其次, 对各个组织实施的辍学学生教育方案实行网络管理。并对教育方案的设计、研发提供资助。开发的教育方案将在各地有关工作管理人员之间交流。

2. 对辍学学生资助设施和方案的改善

如前所述, 韩国政府各部门尽管在应对学生辍学的问题上都积极参与, 但由于缺乏协调, 政策执行的效率不高。为此, 按照各地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的要求, 政府各部门对其资助设施和方案都将进行调整和改善。

(1) 改进和扩充辍学学生资助设施和方案

各参与的部门包括文化与旅游部, 健康与福利部, 司法部, 性别平等部, 在应对辍学问题上普遍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 专业设施、专业化方案和经费预算不足以及职能部分重叠的问题, 为提高应对辍学的工作成效, 各部都积极采取了具体改进措施。总的来讲, 是扩大辍学学生资助设施和开发新的资助方案, 增加工作人员专业化的培训方案, 以扩大辍学学生接受心理指导和治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范围。此外, 为避免职能重叠, 各机构资助方案及其运行也将进行调整和重组。

(2) 扩大非传统学校教育设施和方案

由于非传统学校教育可以提供满足学生兴趣的新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可以降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 以降低辍学率。因此, 韩国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鼓励积极利用和扩充各种非传统学校教育设施和方案, 以给更多的辍学青少年 (包括处在辍学边缘的学生)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韩国政府采取措施将非传统学校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 作为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各直辖市/道教育办公室鼓励公立学校扩充现有的非传统学校教育方案, 或开展多样化的非传统学校教育方案实验。地方教育办公室可建立非传统学校教育机构, 也可委托符合一定标准并能提供合格课程的非传统学校教育机构开办非传统学校教育。 (5) 赋予非传统学校教育方案学校授予学分的权力, 以鼓励学生在这种机构中修完规定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6)

(3) 加强辍学学生职业指导和培训

为加强对辍学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综合资助理事会将为辍学者参加职业培训提供资助, 并因地制宜制定和调整培训方案, 以提高其就业能力。各地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将定期对辍学学生的状况和培训需求展开调查, 并依据培训需求, 决定培训规模和类型, 以为人力短缺地区“量身定做”培训方案, 保证完成培训方案的学生能充分就业。作为促进辍学学生参与职业培训方案激励机制的一部分, 目前正在讨论给参与职业培训的辍学者授予学分。此外, 推行青年工人 (包括辍学青少年) 工作环境保护措施, 以保护辍学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4) 扩大家长教育方案, 加强家庭教育的作用

为加强家庭教育的作用, 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将积极扩大家长教育方案。一方面, 政府机构通过召开示范性培训会议营造对开展家长教育有利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 文化中心和青少年咨询中心将开发和推广多样化的家长教育方案。韩国青少年咨询协会 (KYCI) 将通过在线教育扩大其家长教育网页的运行。此外, 韩国青少年咨询协会 (KYCI) 将作为培养家庭教育专家的中心, 将负责开发和推广家长教育方案, 以促进其效能的最大化。

3. 各地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预期的工作成效

通过各地应对辍学学生综合资助理事会的工作, 韩国各地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期望取得以下成果:第一, 辍学青少年通过选择利用校外的, 不断发展的各种学习机会, 可以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成员。家长同样会从中受益。第二, 通过与当地社区协作并获其资助, 学校能够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第三, 青少年资助组织通过保证其代理机构稳定地流动和对资助设施、方案的充分利用, 能够提供满足当地社区需要的资助服务。第四, 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够为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提供系统有力的支持, 以提高韩国青少年政策的效能和国民人力资源素质。

三、结语

从韩国实行的在每个地区建立一个辍学学生综合资助体系的新对策及其实施中, 我们可以窥见韩国长期保持较低辍学率的基本原因:第一, 韩国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辍学问题并实施国家级的行动方案, 这是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第二, 多部门共同参与, 分工协作。韩国为每项政策任命政府部门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有关部门将定期就方案的执行情况提交报告, 以确保政策效能。第三, 标本兼治, 多管齐下。韩国应对辍学问题, 预防和治理并举;既考虑学生学习兴趣, 又考虑其职业定向和就业前景;既考虑学习环境的改善, 又考虑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既考虑校内教育资源效率的提升, 又注意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

韩国实施应对辍学新对策的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

注释

11 3 4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Comprehensive Measures for School Dropouts[OB/OL].http://www.moe.go.kr/en/index.html.

22[韩]洪性敏.韩国非传统学校教育运动述要[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6) :79.

35汪丞, 王建梁.二十一世纪韩国非传统学校教育的最新进展[J].基础教育参考, 2005, (12) :29.

“自愿性辍学”并非“自愿”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从而使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学教育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农村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大幅提高, 更多的农村儿童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然而, 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却出现了新一轮初中生辍学浪潮, 初中辍学率出现反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 在以乡镇为样本的抽样调查时发现, 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 辍学率参差不齐, 差异性较大, 最高的为74.37%, 平均辍学率约为43%, 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1]。另据新华网报道, 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但事实是, 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0000多人, 在初三中考时, 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 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初中生[2]。从各种研究资料来看, 以前农村儿童多因贫困而辍学, 是被迫辍学, 现在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已经得到大大改善, 而且初中义务教育已经免除学杂费, 家长完全有能力供子女上完初中, 但是, 为什么还会出现初中生辍学率如此之高的现象呢?近年来对于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 已经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并且作了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 也分析了原因。但是, 一些研究者把辍学原因归于学生自身, 是“自愿性辍学”。其理由是, 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已经大大改善, 生活比以前富裕, 有条件提供子女上学的经费, 并且大多数家长也愿意供养孩子读完初中, 在这种外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出现辍学, 只能是学生自己不愿意学, 视为“自愿性辍学”。作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妥, 出现这一现象是有其深层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的, 概括而言主要来自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同辈群体和媒体的不良影响等方面。

二、中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原因分析

(一)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造成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次经济因素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走出去的农民也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这种差距, 从内心深处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 初中生已具备基本劳动能力, 进城打工不仅能够减轻家庭负担, 而且能够给家庭带来一部分收入,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家长默许了孩子的辍学。在一些家长眼中, 初中生及早辍学外出务工成为弥补这种差距的有效途径。农村许多父母和学生很少能够全面看到学习的益处, 很少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知识扩展、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职业选择等具有更为隐性的、影响深远的却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因素, 从而造成对教育价值的短视和功利主义。而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 还不具有理性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他们的人生轨迹此时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手中, 因此父母的默许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辍学的一种诱导。根据资料整理, 2002年,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 从这两个指标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3]。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来看, 在1985~2002年期间,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68倍。目前,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在1992~1993年的水平, 比城镇落后10年。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介绍, 中国是城乡收入差距超过2:1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若考虑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种福利性补贴, 以及农村居民用于第二年再生产的固定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更大, 据测算约5倍左右[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经济因素决定了家长的心理, 加上他们身边一部分先行实践者的示范作用更加强了家长的这种心理。这种连锁效应是造成初中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尤其是需要大批低层次劳务人员, 这就是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的外部诱因。我国目前的城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的扩大投资, 例如建筑业、简单加工业以及包括交通、通讯、旅游、餐饮、零售、广告、维修等内容的服务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 基本上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因而成为初级劳动力聚集的乐园。相比之下, 城市劳动力整体素质比较高, 对这类初级行业兴趣不大, 因而农村劳动力成了主力军。这样, 在初级劳动力需求迅猛增加的情况下,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却出现了严重短缺。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 正是这种初级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 对农村中学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 是他们辍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具体而言, 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 (包括没有读完初中的) 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很多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萌发了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的念头。而在家长看来, 子女辍学不仅可以减轻负担, 而且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 工资甚至不比成年人低, 有些还要高, 现实的经济利益使他们对子女辍学也就采取变反对为容忍的态度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不少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农村地区, 就开始出现大量初中生加入到南下打工潮的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农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和中学生的求学心态。

(三)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知识经济时代, 接受教育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所处地位的好坏, 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决定了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我国, 由于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此导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中学教育水平差距巨大, 而中学生上学的目标就是上大学, 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却要面临同样的高考, 农村学生自然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因为要上大学就要进入市、县重点高中, 乡镇的一般高中能上大学的机会很小;问题是市、县的初中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同样相差甚远, 从而导致只有极少的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入城市重点高中, 大多数农村初中生继续升学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农村家庭之所以供子女上学就是为了将来孩子能够上大学走出农村, 不再象父辈那样辛苦, 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 这就打消了他们继续供养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 也削弱了他们继续求学的兴趣。目前, 我国平均只有15%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农村学生的大学升学率只有2%左右, 对于那98%左右的农村学生来说, 读书基本是一种没有收益的投入, 读的越多, 浪费就越大。[5]所以, 农村孩子如果上不了重点高中, 就意味着上不了大学, 上个一般的高中其收益和成本是划不来的。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在社会上竞争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获得的收益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因此, 除非初中学习特别优异, 否则还不如不上高中, 而不上高中, 就没有必要上完初中, 就上一两年, 年龄也大点了, 在家长、亲戚、朋友的带领下可以出外打工了。就这样他们中途放弃学业另谋生活。

(四) 同辈群体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不良影响

如今, 在中西部农村打工浪潮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在这股打工浪潮的冲击下, 广大农村初中生成为“受害者”。当他们看到昔日和自己一同上学的同学在外面打工归来, 脱胎换骨, 俨然变了一个人似的:穿着时尚的服装, 留着韩式、美式发型, 讲着让没去过城里的孩子大开眼界的新鲜事。于是上学的学生坐不住了, 他们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比农村更精彩的世界———城市, 在同伴的一番吹嘘下, 城市就成了人间“天堂”, 不到“城市”心不死啊!例如安徽阜南县农调队的调查分析认为, 打工潮的冲击是初中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6], 就是明证。同时,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我国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相对割裂的世界。

农村对于外部社会的认知几乎无一例外地靠电视、广播、报纸, 而这些由城市控制的传媒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导题材的, 他们宣传的是城市的主流文化, 关于农村生活宣传得太少。因此, 农村孩子从一出生看到的就是高楼大厦、美女帅哥、汽车洋房、悠闲放纵等奢华的城市生活景象, 面对农村的贫穷、落后, 他们和祖辈父辈一样从心底里向往城市生活, 相比之下, 压抑的校园生活就成了“人间地狱”。因此, 早早进入社会“闯荡”就渐渐成了许多中西部农村初中学生的愿望。另外, 在信息化时代下, 各种新观念层出不穷, 鱼龙混杂, 对于还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很难区分。加之媒体的一些画面和声音充斥着物质和暴力、权力和美色、金钱的万能、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等, 以至于农村孩子从小就以为活着就是为了挣钱, 过上有钱人的生活。这还怎么让他们安心读书!

三、结语

总之, 中西部农村地区出现的初中生辍学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大障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出现这一现象并不是表面上所表现的那样———学生自愿放弃学业, 而是有其深层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的。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实施, 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整个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 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 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大量农村初中生辍学必然影响到公民素质的提高, 这些孩子最终将是社会发展的负担, 也使得农村缺乏必要的人才,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必然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从而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所以说, 中西部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已经不是个人问题, 也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它说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高度考虑这一问题, 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摘要:目前, 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出现了新一轮初中生辍学浪潮, 有学者研究认为问题很大程度在于学生自身, 视为“自愿性辍学”。作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妥,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同辈群体和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辍学,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原春琳, 谢湘.初中平均辍学率达43%[N].中国青年报, 2005-6-27。

[2]李俊义, 马书平.河北某初中辍学率近90%:新"读书无用论"抬头[EB/OL].新华网, 2005年11月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11/09/content_3747776.htm.

[3]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 《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第56~58页、第77页。

[4]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 《求索》2005年第3期, 第96~98页。

[5]陈强, 张凤羽, 杨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 2005, (4) :238-240.

中职生辍学原因及对策 篇8

1 中职学生辍学的原因

1.1 学校原因

从统计数字看, 中职生流失的情况是:第一学期流失率高, 第二学期流失率最高, 第三学期相对减少。由此可以看出, 学校问题是中职生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1]。一是中职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 职业学校严抓教育质量,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伙食差, 住宿差, 课余生活空乏, 让学生感到中职生活枯燥。二是管理问题。对中职生的管理不同于大学生和中学生, 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情感问题的干预过紧或过松, 比如有些中职学校严禁学生谈恋爱, 一旦发现, “屡教不改”的立即开除。对于违规校纪者, 采取粗暴的罚款措施, 导致学生对学校不满, 从而造成学生流失。公办中职学校的地位决定的管理意识, 使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爱, 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总是疏于情感关怀, 而采取管、卡、压的方式对待学生, 导致学生恋家心理严重, 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流失。三是学校思想工作薄弱, 未形成思想教育网络。对于这部分远离父母、寄宿学校的中职生来说, 学校的心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大部分中职学校还传统地认为,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德育老师的任务, 而且心理咨询及辅导又流于形式。

1.2 社会原因

一是企业就业门槛低, 对中专生无特别待遇, 有无中专文凭都可以就业, 导致中专无吸引力, 很多学生读了一段时间后便随亲友外出打工。二是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用人制度的高消费不断挤压中职生的就业空间, 家长有一个朴素的观点, 认为孩子多读书是有益的, 学历对孩子今后从事的工作很重要。因此, 学生对中专院校不感兴趣, 加之对毕业后的前景不看好, 导致其信心不足, 即便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但依然选择返回初中参加中考, 继续读高中。

1.3 家长原因

一是贫困。这是大多数中职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比较而言, 在贫困地区, “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占到了大部分[2]。绝大多数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生活在温饱难继的贫困家庭中, 贫困往往使这些家庭的孩子及早地打工挣钱挑起生活重担。特别是在农村职业学校, 贫困学生的流失率最高。二是父母的短视行为促使学生辍学打工。一些家长只算眼前的经济账, 不为孩子的长远前途着想, 认为孩子初中毕业出去打工可以为家里挣不少钱, 而且不用再花钱读书。加之孩子经不住父母的劝说和外面世界的诱惑, 便放弃了学业出去打工。三是部分家长的诚意度不够, 往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只要学生在校稍有不满意, 即认为学校不好, 劝孩子退学。四是有的家长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让孩子就读中职学校, 入校后又顺从亲友、同事认为中职院校不好的观点, 把孩子带回去读初中。

1.4 学生原因

一是一部分学生来校后发现学校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少数学生入校前以为中专学习很轻松, 入校后发现还是起早摸黑的上课, 还是要认真学习, 由于受不了学习、纪律压力而辍学。还有少数学生入校前认为中专与大学类似, 是一个知识极为丰富的地方, 入校后发现差距很大, 认为不利于自己成长, 于是退学参加中考。二是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差。有的学生遇到被老师批评、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好、成绩提升不上来等问题时, 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而是选择消极退缩的态度回避, 导致其心理负担不断加重, 最终选择辍学。三是极少数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一些学生在中学即已经厌学, 选择职业学校是随潮流而来, 当热情退去时, 学习意志就更加不坚定, 加之又不愿意受学校的约束, 只能以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弃学回家。四是中职学校门槛低。有一部分学生来职业学校是家长送来戒网瘾的;有一部分学生没考上高中, 打工年龄又太小, 父母在外地打工, 把职业学校当作寄住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谈恋爱的, 进校后发现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适合他们, 便辍学流向社会。五是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 他们认为中职学校教的是技术, 不用学习枯燥、乏味、让人头疼的文化课。但中职教育也有其教育规律和教学计划, 尤其在第一学年依然开设较多的文化基础课, 学生接触专业技能相对较少, 这与其想法不大一样, 入学半年或一年因为未学到技术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只能放弃。

2 防范辍学的对策

2.1 加强政策与就业形势的正面宣传

温家宝总理指出:“国民经济的各项各业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读中职同样可以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有文化、懂技术的人好找工作, 有力气、没文化、没技术的人不好找工作, 即使找到的工作也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德国某汽车制造公司与中国合作后, 其老总深有感触地说:“我可以帮你们从德国引进600名汽车产品高级研发人员, 但我不能帮你们从德国引进6万名生产一线的操作员工。”与正面宣传相适应, 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优势、前景和职业要求, 招生宣传中要把诚信放在第1位, 不要为了投家长、学生所好, 在功能上夸大其词, 不要做无法兑现的承诺。若学生来校后的具体情况与招生宣传相距较远, 学生有一种失落感, 若承诺兑不了现, 家长觉得有一种被欺骗感,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稳定。因此, 招生宣传既要宣传到位, 又要实事求是。德育老师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给学生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撑, 坚定其选择中职院校的信心。

2.2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关心学生的一日三餐, 只有让学生吃好住好, 学生才能安心学好。任何寄宿学校都应把食堂管理放在首位, 让学生吃饱吃好是关键。帮助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 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减免学费和奖学金制度构建完善的助学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资助, 引导各方民营资本踊跃参与, 向贫困生资助, 拓宽勤工助学领域;让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成为中职学校一大亮点。同时, 改善学生在校住宿、生活和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的条件, 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因此, 学校办学条件也要与时俱进, 细致考虑学生的生活条件改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沟通。心灵的沟通胜过良药, 帮助学生学会倾诉和情绪释放, 为学生释疑解惑, 为其心灵增添慰藉。这不能仅仅只靠德育老师, 还需要每一科任课老师的协同德育教育。

2.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

一是教师注重情感投资,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想管好、教好这批学生, 应先做他们的朋友, 后做他们的老师, 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 使他们在知识上认可老师, 在精神上可以依赖老师。不能动辄惩罚, 甚至罚款。这需要老师和管理者的智慧和爱心。二是成功的体验能增强问题学生的信心。因此, 班级应精心设计、周密组织, 多开展参与率高而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觉得我能行, 逐步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这也应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三是教师不能有“差生”的观念, 但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多一些包容与正面鼓励, 但又不失严格要求, 爱在当严处也是很好的教育方法。不要求全责备, 应允许学生犯错误, 更要正确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不要一犯错误就要学生请家长, 或者老师直接通知家长, 这样做学生很反感, 起不到任何效果, 因此应尽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四是降低教学内容难度, 减轻学生理论课学业负担, 加大动手能力培养。国务院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明确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学校应该以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由适应学校向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转变”。因此, 应以就业为导向, 加大实训能力的培养, 这恰是中职学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2.4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是公认的成功经验, 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定期开展家访, 把学校的管理、教育、就业现状告知家长, 把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经历告知家长, 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 达到理解学校、支持学校、管理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学校制订出科学的控流管理制度, 明确具体控流目标, 形成让领导蹲班指导, 班主任具体负责, 各科老师全部参与, 责任具体到人, 重点突出的齐抓共防格局。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静态资源, 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3]。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 校园名人园地、校园宣传橱窗、走廊上的师生书画, 还有门厅、餐厅、走廊上的温馨提示语、班级的文明公约等都在阐释着文明礼仪的外延和内涵。浓浓的氛围正在占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空间, 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明的触须在引导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只要有可靠而且适宜的就业保障, 学生就能安心学习, 学习也会有动力。学校在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 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 注意收集就业学生的典型事迹材料, 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有效开展订单培养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通过良性循环模式, 引发职业教育的“蝴蝶效应”, 从而增强学校“磁力”,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降低流失率[4]。

参考文献

[1]韩文国.中职生流失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6) :41-42.

[2]郭群, 代奕, 邱薪颖.中职生流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江西教育:综合版, 2010 (6) :26-27.

[3]李桂峰.当前中职德育环境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6) :197-198.

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分析 篇9

据统计, 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辍学率大幅回升, 从2008年的63.3万人, 辍学率为5.99%, 到2011年的88.33万人, 辍学率为8.8%。这和1997年、1998年、1999年辍学水平大体相当。这是一组值得高度关注的数据。在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100万的今天, 我国小学辍学率高达8.8%。这表明我国整体教育发展战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并且对症下药。

在我十多年的教学历程中, 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走访学生家长, 深入社会调查, 并结合自己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 我认为学生辍学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

一、家庭的原因导致学生辍学

1.家长的思想素质落后, 导致学生辍学。在农村家庭里, 不少的家长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本县有好多的家庭从事羊绒以及汽车配件等生意, 在目前看来有的生意很好, 但他们都是本乡本土的农民, 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 眼界狭窄, 这样的家长不能认识到知识在今后市场经济中的强大力量, 不能理解在今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知识会让孩子在竞争中具有优势。这样的思想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不关心, 并由此影响孩子在思想上也不重视学习。

2.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学生辍学。在农村, 低收入家庭还不在少数, 有部分学生由于家长身体不好、父母离异、遇有特殊灾害等原因, 家庭经济收入十分微薄, 很难保证学生正常完成学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个别家长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困难, 让孩子辍学回家, 帮助家长料理家务或是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3.家庭教育方法不科学导致的学生辍学。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些家庭,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但是又不懂得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揠苗助长模式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引起孩子厌学、恨学甚至于辍学, 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 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校的原因导致学生辍学

1.升学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辍学。我国的升学教育模式, 是导致农村学校发展盲目撤并, 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根源所在, 地方政府办学追求的还是升学率、名校率, 因此会集中优质资源办少数好学校, 而撤掉乡村学校, 集中到城镇办学政府部门也认为自己的初衷是好的, 就是让农村孩子早点走出农门, 早点到城镇接受好的教育。提高升学率, 这种办学模式不变, 我国乡村教学的局面无法改变, 也难以找到出路。

2.不科学的考评制度导致学生辍学。学校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不能从应试教育的思想中摆脱出来, 仍然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校好坏、班级好坏, 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坏, 这样必定会造成教师急功近利, 把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翻来覆去地讲和做, 甚至要求学生全部背诵下来;还会出现教师不顾学生承受能力, 利用“水大泡倒墙”的简单理论, 打时间仗、试卷仗来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课余时间少得可怜;还会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后进生达到死记硬背的目的。音、体、美活动受到限制, 不能满足学生好动爱玩儿的天性, 学生丧失乐趣而厌学。真是应试教育大吹大擂, 大行其道, 素质教育微弱无声, 很难找到素质教育的影子。这样下去又有多少个学生乐意来学校学习呢?这样下去, 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压力, 产生厌学情绪以至于辍学。

三、社会的原因导致学生辍学

1.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现今社会, 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速度太快, 这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包括上网成瘾, 赌博之风、拉关系之风、吃喝之风、腐败之风、浪费之风等等对学生心灵的腐蚀, 使之埋下了不爱学习的祸根, 致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在学业上, 进而转入学习之外的所谓的“捷径”上面去, 使学生厌学、辍学。

2.社会法律的不完善和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给学生辍学造就了机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法律完善程度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监管也不能及时到位, 这就给我们的学生辍学进入社会创造了可乘之机, 例如, 我们的用工制度, 很早就规定了禁止使用童工, 但是由于监管不力, 很多企业里面都有辍学学生的身影。

3.教育回报率下降, 学生无奈辍学。在不少农村现在有一种说法, 考不上一本, 就不算考上大学, 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辍学打工, 不用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升学的价值逐步减退。在大学生从以前分布在少数的地区、城市、行业, 发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的情况下, 基础教育的模式必须要改变, 要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培养他们与社会发展接轨的技能, 如果还采取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就势必会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上一篇: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下一篇:紫外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