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

2024-11-05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精选10篇)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 篇1

近几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辍学现象越来越突出, 辍学人员中, 尤以初中学生居多。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 不仅会影响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 而且势必导致新文盲的产生, 严重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为了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初中生辍学率偏高的问题, 就调查了解掌握的一些情况, 谈一谈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和对策。

一、初中生辍学的原因

通过走访大量辍学学生发现, 初中生辍学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有:

1.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升学无望。就目前情况来讲, 升入大学虽不是读书的唯一目标, 却是读书的第一目标。如果学生确信自己升学无望, 那么, 他读书也就失去了动力。三类学校的初中生是被县、镇两级学校淘汰的学生,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希望读大学, 甚至不能读高中。前途无望、丧失信心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也是根本原因。

读书无趣。在不少学生看来, 读书如同嚼蜡, 毫无乐趣;读书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是一件异常辛苦、枯燥和乏味的事情。他们视教室为监狱。他们盼望早日长大, 早日结束学习生涯, 以脱离“苦海”。可见, 读书无趣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学习困难。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能力较低。据了解, 某镇近年小学毕业升初中考试成绩统计情况如下:全镇参加考试1374人, 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49.54分;尖子生 (90分以上) 124人, 占9%;优秀生 (80分以上) 264人, 占19.2%;及格 (60分以上) 510人, 占37%;学困生 (30分以下) 418分, 占30%。究其原因, 我认为, 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大量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目前,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 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听不懂课, 作业不会做, 成绩不好, 学习倍感吃力, 学习跟不上, 有度日如年之感, 同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而厌学。

2.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

不少农村学生家长看到现在上大学要花费很多钱, 大学毕业后, 需要自谋职业, 而就业又不太容易, 于是错误地认为上不上学、读不读书一个样, 不如早早地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另外, 一些家长由于思想认识水平低, 意识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 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 他们并不用心劝阻, 而是放任自流。还有一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而不让女儿读书。

3.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 由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期望值不断提高,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也随之增大, 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当前的职业, 见人就喊“累”, 上班就叫“烦”;对待学习后进生或品行有问题的学生时, 爱心、耐心和信心不足, 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救药”, 脸上难露笑容;遇事不冷静, 易怒, 出现语言暴力等现象。课程改革实施后, 有的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心中的危机感越来越明显, 他们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畏惧感;“三定” (定编、定员、定岗) 工作期间, 坐卧不安, 生怕落聘, 而一旦受聘, 欣喜之余又有“苦海无边”之感。工作士气损耗和情绪低落, 教育行为失当, 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准难发挥, 最终必然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对教师本人、学生、学校都会产生许多消极、不良的影响, 危害很大。

二、防止初中生辍学的对策

随着辍学问题的突出,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 各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 研究对策。控制初中生辍学, 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平时要多和家长沟通, 多与家长联系, 除了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生活等情况外, 还要和家长谈心、拉家常, 向他们多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 多宣传小孩读书的好处。通过与家长沟通, 学生家长知道孩子多读书能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给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从而支持孩子读完初中。

2.近几年来, 农村从小学升初中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能力较低,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难教课难上”,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如何使这些学生尽快接受新知识, “进得来, 留得住、学得好”,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调查研究表明, 无论是哪一层次素质的学生, 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 最反感的是教师的偏心。“尺有所短, 地有所长”,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对待尖子生, “响鼓也要重锺敲”, 要采用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磨炼, 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从而优上加优;对待中等生, 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进入先进的行列;淘气的学生往往有头脑、有胆量、能创新, 所以, 我们对待后进生要真正爱得起来, 让每一位后进生扬长避短。

3.防止初中生辍学还要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 为教师创造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

(1)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许多教师渴望接触新事物、了解新动向、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 这种自我发展是教师积极上进的表现, 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促进教师成长。如, 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 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习,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 客观评价教师业绩。教师业绩考核是教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教学管理起着导向作用, 是教师最为敏感的问题, 处理不好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情绪问题和心理压力。因此, 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在考核中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 做到公正、有理、科学, 以消除教师的心理压力。

(3) 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 学校应把让教师心安、心暖作为管理的工作准则, 注重教师管理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因此, 学校工会应积极采取措施, 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减轻教师工作带来的压力。另外, 学校工会等组织要尽力争取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在精神和物质上关心和支持教师。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要转变观念, 积极开发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所获, 学有所成。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校生活的每一天, 从而杜绝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 篇2

中国教育的较大问题之一是基础教育薄弱,因而积淀了大批素质较低的人口,普遍存在的初中生辍学现象会对此推波助澜。从我国义务教育这一战略高度来说,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初中生辍学问题,设法从根本上减少辍学现象之发生,倘若讳疾忌医,情况可能会更糟。

一、辍学原因分析:

1、教育自身原因。我认为,学生辍学的本质核心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本身的弊端,尽管我们也在不断的改革。我们的教育弊端主要表现在:教改措施落实不够,教育方式单一,实质上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无情趣;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无心从教、厌教、懒学等现象。

2、社会原因。一方面,读书难以直接改变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或压力的驱使下,家长支持子女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大量青少年也渴望像外出的民工一样,年终时腰包鼓鼓回家过年,因此便中途辍学而成为了低学历的从事一些简单工种的民工。我国自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之后,人们在心理上还难以适应。

3、家庭原因。有些农村家长,送子女上学只是为了跳出农门,想法简单而现实。子女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估计跳不出农门,就干脆让其辍学,反正会识字、会算帐就够了。父母离异、病故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一般来说性格孤僻内向,加之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大,故选择辍学以求解脱。

4、学生自身原因。目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因娇生惯养,孩子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懒惰,不能克服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自己放弃了学习。大多处于13至16岁的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一般具有叛逆心理,心里素质差,加之有些家长和教师观念未转变或者是自身素质的因素,简单粗暴地惩戒学生频率较高,致使学生因受责骂而赌气,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厌学、逃学、最终弃学。

二、辍学应对策略:

面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许思考和建议,把它说出来,但愿对改善现状有所裨益:

1、地方教育局综合评价农村初中学校时应把巩固率所占积分至少提高到60%,这也是把实质上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否则学校及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绩的积分而给学生所施加的压力(如“题海战术”等)会把更多的学困生“逼上梁山”,即辍学。

2、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操作定义。改革中学考试制度,对部分课程实行开卷考试,切实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除中考和其他大型的联考外,平时考试让代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出题,让每一次平时考试都变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加油和充电,力争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机制;而我们现今的平时考试的客观效果并不是这样,可以说,依然是在反反复复地打击着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等到没有了自信心,学生也就辍学了。现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害怕考试、讨厌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时,学生因为不会做、又不能作弊、也不能交卷而如坐针毡,望着学生一双双怨恨的目光,有责任心的监考老师心如刀割,这种感受很多教师已经体味够了。

3、依法办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硬性规定不补课不上晚自习,向每星期五天里的白天课堂要效果,让学生多一点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观察生活的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外国。教育办得好的国家,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大,人家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最终能真正为人类创造点东西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呢?这恐怕也是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荣获诺贝尔奖之原因吧。如果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因为怕麻烦,把对学生的晚上及节假日的管理也推给学校,那么,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学生确实需要一片自由发展的蓝色天空啊!

4、建议在教师聘用制度上别搞花架子,要切实实行岗位制,定岗定资。对于多年实践证明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无论职称文凭的高低都要大胆使用,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以肯定其工作能力和质量,使之能体会到“多劳多得”,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用平和的心态,正常的而不是扭曲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

5、强化班主任工作,是稳定学生防止辍学至关重要的举措。稳定的班集体,离不开积极能干的班主任。班主任必须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而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硬性地让他担任。防止辍学现象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

6、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只靠学校靠教师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及社会各部门的有效配合。

以上是我对现今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一点思考和建议,尚恳望教育同仁和关心教育的领导及有志之士斧正。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辍学 原因 对策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1.厌学。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极大压力,学困生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三重“歧视”,致使学生压力过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没办法干脆放弃学业。

2.观念落后、错位。农民重男轻女思想仍比较严重,并有广泛的影响力。在这种环境下,有的农村地区“读书无用”“文盲无害”的错误思想比较流行,致使某些家长不积极或拒送子女上学读书。

3.农村教育缺失。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访谈时学生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有一些学生就是因为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校为了保证合格率和升学率而被劝退的。

二、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对策探讨

(一)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扶贫力度

落实“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教育和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最根本措施。从教育这个角度说,落实“三农”政策,就是要强化教育扶贫力度,要像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基地一样,既要有声势,又要有具体措施。各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要从图书、微机、实验仪器等方面支援农村中学建设,使其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吸收社会教育捐助,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等。

(二)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

(1)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2)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要依照教育的有关规定,积极制定和建立正常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教师工资水平监控制度,完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对于拖欠教师工资的违法典型,认真追究责任。(3)依法规范义务教育收费行为。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制度、收费公开制度、收费使用管理制度、收费监督检查和违纪处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收费程序和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收费项目,尤其对实行“一费制”的地区,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并努力做到向社会公开,使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改革农村课程设置

第一,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太低,需要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而且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占相当的分量。

第二,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

第三,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

2.改善农村学校管理

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

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润勇.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3]彭冰.中国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N].中国青年报,2004-06-14.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 篇4

关键词:农村,辍学,教育

一、农村辍学问题的严重性

农村小学生辍学问题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小学生辍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而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进行探究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就成了全社会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大事。

二、农村小学生的辍学原因

1、经济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家庭负担相对较重。在甘肃民勤县家中有一个小学生,家里的大多收入都要的交了学生的学费供其继续念书。土地少一点的人家这个比例会更高,谁家如果有了孩子上大学很快就可能变成贫困户。

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外出务工农民很难承担城市优质教育的费用,很多人只能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性格、社会交往、习惯等方面常常表现异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也是导致农村小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村的教育质量差,政府对于农村教育投入少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显著,一些地区交通不便,一些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由于其财政收入基数小,尽管当地政府把财政这块蛋糕的绝大部分切给教育,仍然很难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要做到面面俱到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县一级政府教育经费的划拨也多倾向一些办学条件好的小学。县、乡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压力之下,经常会出现挪用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的现象。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也是影响农村小学生辍学的因素之一。

3、学校、教师、个人原因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学龄儿童不断减少,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源严重短缺。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但在实施的11年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教育成本增高,农民家庭无力承担骤增的教育费用;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困难,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中心学校班额陡增,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

农村教师的学历基本上是通过函授进修以及自学考试获得的,在农村中小学校,专任教师学历低职称低,学历含金量低是普遍现象,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差。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农村小学的一些教师,缺乏对教育以及学生的爱心,教育、教学方法十分简单,甚至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不到温暖,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仅仅将理论浅显的教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农村学生受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加之学校的课业繁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的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了放弃或逃避学习的想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得性学习无能,最终走上了辍学之路。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辍学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小学生的辍学率居高不下,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使得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下。针对这些辍学后形成的严重后果,为此我提出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1、政府加强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监管

义务教育经费要专款专用并建立相应的法治体系,建立省地为中心的义务教育财政体系使贫困县及乡镇从教育财政危机中解放出来。扩大和确保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保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投资上应明确各自的责任比例,通过立法来保障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同时要发挥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法律监督力度,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到位和合法使用、高效利用。

2、进行农村小学教材和课程改革

进行农村中小学教材和课程改革,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才能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要开展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科目,从目前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学生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他们的绝大多数只能回乡务农、创业或者外出打工,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建构适应农村地区学生发展需要的现代化课程。农村小学要努力贯彻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认真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争取一村一名“大学生”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统筹城乡教师资源,是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动性高的状况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因此还需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满足农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4、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政府有义务对于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教育。公民也有义务送子女上学,全民性、免费性、强迫性是其主要特点。各地要加强舆论宣传。是每位家长意识到送孩子入学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于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没让自己的子女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从一线教师的研究到教育领域以外的多个学科专业的参与研究,以及研究地区涉及国内中西部多个省份,可见本问题的复杂性和受关注程度。

四、结语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 篇5

摘 要:

中学生的辍学问题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大障碍。学生的辍学问题几乎在所有的中学都存在,农村乡镇中学初中阶段尤其突出。辍学现象是严重的,辍学原因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问题,有些是综合性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个体等都与中学生辍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只有认真分析学生辍学的原因,才能有的放失地采取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只有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学生辍学的问题。关键词:

中学生辍学原因对策分析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中学,非常令人头疼的事便是学生的巩固问题。每到学期初,都要发动全校教师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学生家中,宣讲“普九”知识,动员学生入学。但是往往障碍重重,结果要么学生已经离家前去沿海打工,要么家长把孩子“藏起来”,直接不与老师见面。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政策那么好,学生怎么就不愿到校读书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辍学的原因,就我在教育一线的实践经验来看,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原因:

1、受当前农村打工思潮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讲求开放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一切讲求实惠”的心理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没有知识一样可以赚大钱”。加上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做为农村学生即使是考上学,无门路,也难以找到工作,何况要花大量的金钱上大学。因此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家长就让 1

子女外出打工。造成学生辍学。

2、学校办学的畸形发展。

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的影响,许多学校以片面追求升

学率求得学校发展,政府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学校便把升学的压力转移到学生的身上,牺牲学生大量休息时间,大搞“题海战”,总认为只要学生花时间不断的学就一定能升上更好的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这样的做法中,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可以支撑着他们继续学习,然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大量的挤压学习时间,仍然不见学习效果,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若再加上天气转冷或受到老师的批评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便周末去而不回,造成辍学。

3、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我所知道的辍学学生中,尚有部分辍学学生是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这些学生大多是可能影响学校升学率或考试成绩的较差的学生,或不遵守学校纪律会给班级及教师添麻烦的“双差生”。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学生是他们班级管理的“包袱”,常常会给班主任班级管理带来麻烦,若是这部分学生甩掉了,就有更多的时间管理优生。所以,对这部分学生采用歧视政策,通过长时间的冷潮热否或“穿小鞋”,使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选择离开,造成辍学。

4、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对学习失去兴趣。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教师工作成绩、学生优劣的影响,学生机械、重复性作业多,甚至部分教师还会给学生布置惩罚性作业。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尤其成绩较差的学生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或惩罚,造成学生思想压力大,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形成逆反心理,讨厌在校学习,导致逃学或辍学。

5、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对部分学科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部分学科不感兴趣的结果是学

生偏科现象严重。农村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教师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现实技能,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唯书本是从、满堂灌、搞题海战术

而不讲实际应用,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辍学的重要因素。

6、因成绩较差而厌学,造成辍学。

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取消了留级制度,每个学

生都可以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对这样基础不一样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采取同样的教法,有些学生可以接受,有些学生就接受不了,况且初中的教材比小学多了,知识也深了,学生越学越感到困难、吃力,久而久之,对学习就产生厌烦,进教室就像进监狱,度日如年,所以不想学,并因此辍学。

除此之外,当然也存在其它因素,如单亲家庭、留守儿

童、家庭确有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孩子就学的基本费用等问题。同时,作为行政部门,法制宣传不力、执法措施不力、配套建设不力等也是造成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大量辍学的原因,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影响了学校教学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深的反思,迫切需要学校和社会对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最大限度地控制中学生流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必须强化依法治教,实施综合治理。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依法“普九”的社会环境。

各级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形式,切实

加大教育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普九”的重要性,做好细致的思想宣传工作,并让学生家长明白“孩子上不上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普九”的思想观念,为防止学生辍学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2、学校要端正办学方向。

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主导观念和“为了一切学生,一

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观念,坚决纠正片面追究升学率的现象,尤其要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废弃单纯以文化课或主要学科成绩评价学校办学水平、教师育人水平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错误做法。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减负的各项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确立成就感,主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3、要改革教育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教育必须彻底摒弃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构建全新的适应终身教育大潮的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从“教”开始,实现由“教学”到“导学”的教学方式变革、由“独角戏”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个性和谐发展、多种途径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

4、教师教学不搞“一刀切”。

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实现自己的理想,以保证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完成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新生,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5、创新学校管理模式,规范教师科学教育。

学校要建立健全辍学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的各项规章。同时,把辍学问题列入评估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最大限度地防止因教育行为不端造成的学生流失。认真实施防差转差措施。建立差生转化的科学评价制度,实施好双差生救助,尽最大努力防止因学业差造成的流失。

6、要全力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坚定的学习信念。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端正和培养。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提高学生为实现短期实用目标和终极人生目标而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避免辍学现象的发生。

如何防止农村初中生辍学 篇6

以前,学生辍学是因为家庭贫困,交不起书杂费,可是近年来,我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并对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因家庭困难而无法上学的学生已经很少。但是,因父母教育观念淡薄,受读书无用论或重男轻女等观念的影响,或者因学生迷恋网吧、游戏机等各种原因而辍学的现象还存在。如何防止农村中学生辍学呢?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关爱学生。唤起学生的真情

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寄宿生,他们第一次离开亲人、离开家,自己独立学习、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许多的不适应,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只有在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生才能定下心来学习。

要做到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教师必须转变育人的观点。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在课余时间,无论是在教室、宿舍还是校园,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谈心,多关心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心理、感情上遇到问题,事无巨细,只要是教师力所能及的,都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此举会大大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得到学生们的热爱、尊敬、信任,学生就会热爱所在的班级而不会辍学了。2007年秋期,我担任七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几天,就有一位男生哭着对我说他不想读书了。经过了解,我知道他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不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又不太和同学交往,加上觉得学习压力大,于是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后来,我经常找他谈心、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帮助他、关心他。慢慢地,他性格开朗了许多,终于打消了不读书的念头。每天,我都到宿舍、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找学生谈心,开导他们、帮助他们。我付出的真爱终于换回学生的真情,多年来,我所带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二、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不少农村学生和家长看到现在上大学要花费很多钱,大学毕业后,需要自谋职业,而就业又不太容易,于是错误地认为上不上学、读不读书一个样,不如早早地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另外,一些家长由于思想认识水平低,没有意识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就算书读得不多,也照样能找到工作,不如趁着年纪小早点找工作赚钱。因此,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他们并不用心劝阻,而是放任自流。还有一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而不让女儿读书。所以教师要多与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沟通,多与家长联系。教师除了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外,还要和家长谈心、拉家常,向他们多说读书的好处。通过与家长沟通,学生家长知道孩子多读书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给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从而支持孩子读完初中。

三、丰富课余生活。善于激励学生

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早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而希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满足自己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课堂活动正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感觉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让学生的兴趣特长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如我常利用班会或业余时间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篮球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对学习信心不足,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有希望,你完全学得好。”“只要你再用点功,成绩会更好。”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努力学习。切忌由于急躁或一时不冷静说出一些过火的话伤了学生的心,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四、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哪一层次素质的学生,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平等看待,最反感的是教师偏心。教师的承认与平等看待是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催化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我们对尖子生“响鼓也要重锤敲”。要采用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磨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优上加优;对中等生,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进入先进的行列;淘气的学生往往有头脑、有胆量、能创新,所以,我们对后进生要真正爱得起来,让每一位后进生扬长避短。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愉快地、有收获地享受学校生活的每一天,从而杜绝辍学现象的发生。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 篇7

我校位于一较偏僻、人口近两万人 的山区乡 镇,是本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主要承担着全镇所有适龄学生基础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近几年学校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本校辍学率客观存在并有向高辍学率发展的严重趋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学生辍学存在两个显著特点和两个重要高发时期,下面就这些方面展开讨论。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两个显著特点

1.辍学生与学困生严重叠加

近几年辍学数据充分说明辍学生90%都是学困生, 出现辍学生与学困生严重叠加的现象。由于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就近由小学直升初中,造成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积极性递減,学习兴趣一日不如一日,学习基础很差。我校所招录的小学毕业生在小考中,语数两科总分200分,能达到及 格分数的还不足五之分一,而总分20分以下的学生占五分之 一还要多,甚至出现0分现象。以这样的学习基础升入初中,加上学习科目的增加,课业负担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倍感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原本仅存的一点点学习自信心也屡次受挫。加上教师授课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不能够相适应,教育观念滞后,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部分不思上进的学困生,觉得呆在学校毫无意义,于是辍学也就接之而来。

2.辍学生与纪差生严重叠加

由于受社会家庭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非常淡薄,性格叛逆,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爱受到任何约束和管教,做事随心所欲。升上初 中后, 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自由散漫习惯更加严重和突出,时间观念极差,上课迟到、旷课早退,上课期间讲话 吵闹,不专心听讲,不写作业,逃避值日劳动,不服从教师和学校管理,甚至有故意破坏公物、吸烟嗜酒、打架爬围墙等严重违纪行为,成为名符其实的纪差生。这些纪差生因为常常违反校纪班规而受到批评教育,但有所改正的只有少数,其余一些则 在“违纪—请家长—批 评教育—再违 纪—再请家长—再批评教育”的怪圈中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时间长了,学生索然无味,家长心灰意冷,学校头疼无奈,这些纪差生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学校辍学生的主要来源。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两个高发时期

1.春季学期开学初

每年春节过后的春季学期开学初是农村初中学 生辍学的严重爆发时间段。我校虽是山区乡镇初中、远离城市,但社会影响力不容轻视。由于本乡镇毗邻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许多人都到广东进厂打工,收入还算不错, 每逢春节都会回家过年,在访亲探友的过程中给在校的中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感觉视觉冲击,更加剧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佐证。使得一些原本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困生心动表现为行动,干脆辍学不读书了,有些跟随父母或亲戚朋友下广东打工。学生家长对此也听之任之, 这就造成每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学生辍学最多的井喷现象。

2.每学期段考后

这是因为每学期段考后,学生原有的开学入校新鲜感已所剩无几,部分学困生面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点茫然,害怕受到教师的不公平对待,害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讽刺,更怕接受家长的批评说教,于是想逃避了事,提出辍学念头并付诸行动,待在家不愿来校上学。同时也有部分纪差生由于在校表现差,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听多也听厌了,于是在求学的道路上打起了退堂鼓,认为与其在校三天两头违纪挨请家长,还不如辍学在家自由自在。以上两种情況一叠加就形成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第二个高发期。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 篇8

一、中国农村初中生辍学状况

就全国范围而言, 几位学者通过调查显示, 辍学率, 最高学校为74.37%, 最低的为5%, 这大大高出了“普九”关于把学校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1]。地处河南省信阳市东南边陲的罗山县, 虽然经济相对落后, 但近年来教育教学成绩一直位居信阳市前列, 甚至在整个河南省都处于上游水平。然而其辍学问题却很严重, 2006年全县中招报名人数达13 523人, 而2010年中招报名人数降至不足6 500人, 这个变化仅仅经历了短短的五年。下面是罗山县近五年农村初中生辍学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罗山县教体局资料室。

众所周知,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且2006年9月首先在农村全面落实了免除书本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罗山县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不降反升, 这反映了目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辍学原因, 经济因素不是主要的, 非经济因素却是主要的。2010年10—12月, 通过对河南省罗山县农村辍学初中生的走访调查, 发现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个人方面。

二、农村初中生辍学因素

1. 社会上的一些不利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大农村, 首先, 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学门技术, 旱涝有保。其次, 继20世纪90年代末, 大部分农民又流行“读书无用论”思想。最后, 农村信息比以往畅通, 广大农民虽然思想较以前开阔, 但变得很世故。显然这些变化对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由于机构改革、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政策导向等原因。另外由于下岗工人增多, 大批农民工进城, 再加上每年数百万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中国就业问题及形式越来越严峻。二是公司或厂家喜欢招年龄较轻的初中生。随着生产线推广和普及, 简单而机械的劳动只需具备一般的知识工人就行了, 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成本上升和熟练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 公司和厂家都喜欢招青少年或者童工。据一家媒体调查, 广州一家电子厂88.39%的工人的年龄在15~18周岁之间[2]。显然绝大部分是农村辍学的初中生, 而且他们的辍学并不都是出于自愿。

2. 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当前学生辍学率不降反升, 农村中学表现尤其明显。许多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且学生辍学离开学校——与家庭经济负担没有直接联系[3]。造成学生大面积的流失, 学校因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仍在延续并根深蒂固。在中招考试成绩评比的指挥棒下, 在农村广大父母期盼下, 在世俗观念影响下, 学校、父母和学生都把分数看得很重, 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农村初中生基本上都寄宿在学校, 几乎从早晨5:30到夜晚9:30都在学习课本知识, 一周一小考, 一月一大考, 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开设的很少, 有的甚至不开。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这样单调学习生活或承受不了升学压力, 再加上老师和父母的期待和压力, 他们越来越厌学。下面是罗山县四所农村初中2008—2010年同一阶段从入学到毕业人数统计:

资料来源:东铺一中、楠竿二中、竹竿二中、高店一中四校教导处。

二是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化, 对农村中学生极为不利。城市代表着现代生活, 代表着现代化, 成功人物也多是城市特色的, 或者说学校培养成功人才的取向是城市定向的。更为关键的是, 即使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 其表达方式也是书面化的、正规化的, 对农村孩子来讲完全是一种外在的、陌生的符号系统, 这就使得熟悉的东西也陌生化了[4]。许多农村中学生辍学就是因为教材太难, 与农村实际格格不入, 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罗山县竹竿中学有几个学生, 他们其实很聪明, 但是一看课本, 脑子就是一片空白。三是由于教学质量评比, 赶撵“差生”现象明显。近些年教育部门及学校把素质教育片面化, 再加上涉及到评优评先和奖金问题, 许多“差生”显然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累赘。在2005—2008年中招考试前, 几乎所有罗山县农村中学都动员过5~10名“差生”不参加中招考试, 大的学校更多。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对中国广大农村家庭结构和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农村教育来说, 主要表现是农村留守学生越来越多, 尤其是农村留守中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父母都在外打工, 把孩子交给年老体弱的爷爷或奶奶。孩子与老人在一起没有获得应有的父爱或母爱, 遇到叛逆的孩子, 老人根本管不住。许多原本听话的中学生由于疏于管教而走上邪路。二是有的家庭关系恶化, 如有一部分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物欲横流的城市禁不住诱惑, 有的长期处于争吵或离婚争执中, 有的甚至推脱责任不管孩子。三是农村很多家长读书无用论思想严重。他们一致认为孩子上个小学或初中, 会认字就行。

4. 自身素养方面。

当前初中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完全不同以往, 他们容易冲动, 又想展现个性, 同时又封闭自己。许多初中生在遇到困难时易显得迷茫而不自信, 农村辍学初中生在这方面表现很明显。具体表现:一是许多初中生意志力薄弱, 承受不了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农村独生子女也很多, 在家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进入学校后生活就无法自理, 再加上学习压力大, 很容易选择辍学。二是部分初中生心理扭曲, 认为在为父母或老师而学习。甚至认为在为别人而活, 因此容易选择上网、吸烟和拉帮结派等叛逆行为。农村中学一般都没有心理咨询老师, 这种情况只能是听之任之。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庭出现不幸事情都会对他们的心里面产生强烈冲击, 甚至认为自己是学校或班级里面多余一员。久而久之, 选择了辍学。

三、危害及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 非经济因素已经是农村初中生近些年辍学的主要因素。大批农村青少年辍学, 对中国整个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个人而言, 给学生本人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限制其就业和生涯发展;对国家而言,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社会而言, 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经济负担、失业、青少年犯罪等。

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强九年义务教育, 规范办学行为,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二是继续进行教材和课堂改革。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在快乐中学习。三是加大九年义务教育的宣传, 提高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 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四是改变现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如中招应逐步取消, 不能单纯以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录取。五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 来开设课程, 因材施教。六是调整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应搞好服务和指导工作, 而不是把学校管得过死, 从而使学校运作僵化。

摘要:各种资料和数据显示, 农村九年义务阶段辍学率比城市高, 而且有加大趋势。辍学因素很多, 非经济因素却占主要方面, 这显示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河南省罗山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辍学情况, 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关键词:义务教育,辍学,非经济因素,农村

参考文献

[1]袁桂林, 洪俊, 李伯玲, 秦玉友.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科, 2004, (2) :1-5.

[2]刘远, 孔文华.农村新成长劳动的出路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 ⑼:155-157.

[3]杨树勇.农村初中生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J].教育理念与实践, 2004, (1) :46-41.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状况与对策研究 篇9

一、“隐性辍学”辨析

1.核心概念界定

“辍学是指除正常的毕业 (结业) 、升级、留级、转学、死亡和按规定办理了休学手续以外, 学生中途离开学校, 不再上学的行为。”[1]“隐性辍学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的, 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 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 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2]

隐性辍学在实际的情况中又分为两种: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强迫型隐性辍学是教师和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或者本班的升学率, 而采取的一种非常偏激的做法, 强迫学生提前“分流”, 进入到无望于升学的非重点班级, 或者编入到职业技能培训性质的单独的班级中去学习, 成为应试教育的典型的“牺牲品”。而主动型隐性辍学则是学生本人由于厌学, 或者偶然事件, 或者外部诱惑等因素的影响, 而主动放弃自身对于学业的追求, 打着上学的幌子, 实际上却在混学、逃学等现象。

2.隐性辍学的危害

(1) 隐性辍学影响学生发展

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打基础的阶段, 又是基本奠定一生发展方向的阶段, 是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青少年身心剧变的“风暴期”、“危机期”、“事故多发期”, 是个体逐步完成社会化, 形成同一感, 完成心理成长发育, 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角色的关键时期。此时期, 青少年的个性彰显, 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 渴望在学校中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希望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乐意与人交往, 但是又带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同伴之间在认识兴趣和方式上出现明显差异, 但又容易彼此影响;渴望走向成熟、被认可, 但是对社会、对自身又缺乏足够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行为上有一定幼稚的特性。由于隐性辍学的学生脱离学校教育, 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扎实, 人格发展可能并不完善;对于学校和家庭监管来说, 其长期处于“真空状态”, 无人监护, 无人管理, 可能整日游荡在网吧、游戏厅、歌厅舞厅等一些娱乐场所, 容易沾染、接触一些社会不良习气, 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少年”;甚至会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教唆之下,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终成为社会中的“危险分子”。

(2) 隐性辍学削弱教育质量

隐性辍学现象削弱、降低了教育的本体功能———育人功能作用的发挥。对于隐性辍学学生本人来说, 其获得的“初中毕业证”是存在一定水分的, 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 削弱义务教育质量;对于其周边同学来说, 会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 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 隐性辍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对于从教人员来说, 隐性辍学降低了其自我效能感, 不利于教师职业和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对于教育系统来说, 隐性辍学增加了教育成本, 损害了成本效益, 浪费了教育资源, 导致教育产出率较为低下;对于教育管理来说, 近年来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真实情况一直被各种报表数字所粉饰, 存在着较多的瞒报、虚报现象, 可能会干扰中央到地方的义务教育决策。

(3) 隐性辍学阻碍社会进步

隐性辍学现象导致“普九”成果含有一定水份, 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隐性辍学使部分初中毕业生并未达到基本标准, 导致一部分新的文盲、半文盲流入社会, 影响中国新生代人力资源的质量, 影响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隐性辍学损害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的执行和实施力度, 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受教育权和家长保证该受教育权的义务, 漠视了国家相关法规, 损害了依法治教的进程;隐性辍学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都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阻碍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

二、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现状

1.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严峻

调查显示, 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个别县或学校的隐性辍学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按照国家“普九”标准要求, 农村初中生年辍学率不得超过3%, 但是已通过“普九”验收的很多地区的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达5%以上, 部分学校年隐性辍学率甚至达到10%以上。农村初中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 他们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 或者个体厌学但又暂无出路, 而留在学校, 但不把完成学业作为应有的追求, 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 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这类学生平均占到调研学生的40%。有的县为了提高升学率, 采取了降低统计报表中能反映辍学率的数字, 而在实际中使用了“分流”办法, 即将有较大希望升学的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班级来备考;把其余的升学希望不太大的学生则组成职业技术班, 而且这些被分流到职业技术班的学生比较自由, 可以不去上学, 放任自流, 但是参加毕业考试, 可以拿到毕业证。还有个别学校的老师采取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做法, 劝学习困难者停学, 以保证学校中招考试应考学生升学的比例。

例如, 某“普九”达标县, 某农村初中, 某班, 花名册上有82人, 但是班上上课人数只有70人, 根据对相关老师和校长的访谈, 了解到其中2人转学了, 其他人则情况不明, 既没有办休学, 也没有办转学手续。所以从花名册上看, 这个班, 甚至这个学校的辍学率为零, 但是实际情况则是隐性辍学率高达14.6%左右, 离国家规定的控制辍学率低于3%的标准出入很大。

但是如果翻看官方文件, 样本省份《教育统计年鉴》, 2003~2012年这十年间, 农村初中阶段辍学率都控制在3%左右。为什么官方报道的辍学率与现实中的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呢?一方面是因为, 官方的教育统计公报采用“在校生辍学率 = 学年内辍学学生总数 / 上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总数×100%”的公式来计算;另一方面, 我国教育发展统计是以每年九月份作为各种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这时候正是开学之初, 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都比较重视, 采取各种措施宣传、动员学生来上学, 而且现在义务教育不需要什么费用, 来注册的学生相对齐全;另一方面, 由于政绩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学生辍学的相关信息存在着编造和隐瞒现象。

2.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规律

(1) 隐性辍学率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

我们对样本市、县调查后发现, 初中阶段隐性辍学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大致而言, 不同区县, 人均生产总值越高, 其隐性辍学率越低。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份的初中隐性辍学率比某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份高出近20个百分点。如果对同一区县域内, 县城所在的城镇和其他乡镇、农村分别统计隐性辍学率,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则高于县城的隐性辍学率近10个百分点, 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县域内城乡之间的差异。

(2) 隐性辍学率呈现出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 农村初中阶段学生的隐性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升高, 呈现出逐步上升的递增趋势, 农村初中三年级尤为突出, 成为隐性辍学的高峰时期。在调研所及的农村初中学校中, 从初二年级开始, 学生隐性辍学明显增多, 初三年级上学期则会进入高峰期。初一年级隐性辍学率大约5%, 初二年级几乎达10%, 而初三年级则高达15%以上, 甚至某样本校高达37.2%。

(3) 隐性辍学率与性别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由于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水平不尽不同, 就业机会也存在着较大不同, 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不太相同, 调查所及一些地区女生隐性辍学率较高, 而另一些地区则男生的隐性辍学率较高。但是, 在调研的整体大样本分析之下, 总体而言, 隐性辍学率与性别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

(4) 特殊结构家庭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核心家庭

在调研的对象中发现, 家庭结构比较特殊的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普通的核心家庭。例如研究样本中隐性辍学的农村初中学生单亲家庭的占到36.4%, 有的是父母离异, 有的是一方离世。而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 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学校中比例很大的一个群体, 其在隔代教养、“拆分型家庭”[3]等特殊结构的家庭中成长, 隐性辍学率明显高于家庭关系和谐的核心家庭。例如某样本校, 留守儿童占到隐性辍学学生的79.4%。

(5) 主动隐性辍学高于被迫隐性辍学

一些专家和学者对于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率居高不下作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大多研究结论提出, 辍学原因局限于传统的“被迫性”因素, 例如经济贫困、父母不支持等。但是课题组调查发现, 随着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和2007年以来不收学杂费的政策后, 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是出于“主动性”原因。某县目前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的主要特点呈现出学生主动隐性辍学为主流。这和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研究[4]一致, 和欧贤才等的调研结果[5]也是不谋而合的。相当多的家长已经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一定知识, 无论孩子成绩好坏都想让他们读完初中。但是, 隐性辍学的学生中相当大的部分都是自己不愿继续学习。在隐性辍学的学生中, 仅15%左右的隐性辍学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 没有经济来源上学而隐性辍学。

三、改善隐性辍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社会方面

(1) 依法治教, 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 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而且要相机出台《义务教育投入法》, 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违反国家的规定, 侵犯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 要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加强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 全面提高依法治教的意识[6]。

(2) 全面推行正规实用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 尤其重要。政府应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后的中等职业教育, 要进行财政保障, 实行免费职业教育;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国民充分了解、认识、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制度, 探索培训与学历教育互通的管理和办学路径。

(3) 加大教育投入, 建立大区域管理体制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 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在目前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 使之效益最大化;教育经费除用于硬件建设外, 要着力加强软件建设, 增强农村初中教育的吸引力;实行教育大区域管理, 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

(4) 实施各级部门功能化管理, 强化目标责任制

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班级关于控辍保学的目标责任制。相关部门签订相关责任状, 严格监控可能影响学生辍学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 预防学生辍学的可能因素的发生[7]。

2.家庭方面

(1) 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建立在血缘与亲情基础上,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预防学生隐性辍学有着重要作用。家长要加强沟通, 对子女做到尽职尽责的教育、关爱和引导, 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 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关心;当青少年出现“隐性辍学”现象时, 家长应该及时疏导, 帮助子女重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2)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家长互动的过程, 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 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地和各校要考虑设置家长学校, 传播新的教育理念, 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和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 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学习与家庭成员的参与有较强的相关。家长要加强和学校的联系, 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及时沟通相关情况, 与教师共同探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育方法, 形成家校合力。

(4) 开展脱贫助学活动

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学的现象虽然比较少, 但是仍然要引起注意。相关各方要联合农业、民政、科技等部门为贫困生家庭免费培训技术、提供致富信息、协调小额信贷资金等, 通过帮助贫困家庭脱贫, 确保因家庭经济困难濒于辍学的学生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学校方面

(1) 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不动摇

初中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关乎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 一定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动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 使其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 都必须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保障;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 必须落在实处。

(2) 改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制

改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制,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刚性化的管理方式, 树立多元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 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核心内容, 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其次要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办法的现状, 把农村初中阶段的合格率、完成率、中考参考率都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而且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政绩考核制度, 把控辍保学情况作为个人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 要提倡严肃、诚信的管理风尚, 要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等行为, 形成诚信文化;实施动态化管理, 密切关注各个班级学生动态, 发现学生有隐性辍学迹象, 要及时了解情况, 剖析原因, 积极矫治。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缓解学生隐性辍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切实保障。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提高育人能力, 促进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要扎实推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 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切实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4) 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课程适切性

各地要切实贯彻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把“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落到实处。农村初中必须在相关需求调研基础上, 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适合学生需求的和适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且各校还要丰富课程形式, 活化主干课程, 强化活动课程, 培养学生信心, 让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同时要增加农村初中课程的选择性, 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尤其是实用性的技术课程, 实施“三教”统筹。

(5) 以因材施教为着力点, 提高教学质量

控辍保学必须加快农村初中学校教学改革, 用优化的教育质量来留住学生。每位教师都要注重因材施教, 充分分析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 利用文艺队、兴趣小组、篮球队和田径队等形式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吸引并留住学生。而且教师还要实施激励性评价, 减少学困生的比例。要加大暂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力度, 制定针对性的转化计划, 把计划和完成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共同促进学困生发展。

(6) 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增强学校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各农村初中学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科学、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通过群体性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精神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7) 加强心理疏导, 预防与矫正隐性辍学

各农村初中要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门人员, 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疑惑, 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隐性辍学。学校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学生应对升学压力、社会期待等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承担起科学引导的职责, 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自觉性,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给予足够的关怀, 尤其是对待“隐性辍学”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 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树学习的信心。

此外, 在学生个体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 培养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得当的学习方法。促进青少年完善人格、积极社会化、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控制隐性辍学的发生。

摘要:“隐性辍学”近年来在农村初中生群体中愈演愈烈, 其危害巨大, 影响学生发展, 削弱教育质量, 阻碍社会进步。初中隐性辍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 并且随年级递增, 与性别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特殊结构家庭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核心家庭, 主动型隐性辍学高于被迫型隐性辍学。改善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状况, 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体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隐性辍学,初中生,社会,学校,家庭,个体

参考文献

[1]袁运开.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兰靖, 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考试周刊, 2008 (43) .

[3]周潇.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再思考:农民流动的视角.青年研究, 2011 (6) .

[4]袁桂林, 洪俊, 李伯玲, 等.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004 (2) .

[5]欧贤才, 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中国青年研究, 2007 (5) .

[6]武林剑, 崔国富.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的政策学分析与审思.教学与管理, 2012 (3) .

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问题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控辍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31-04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自2002年立项后,在原有对部分县调查的基础上,又对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涉及13个县区、130余所学校。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数字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县或学校辍学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堪忧。吉林省A县1999级初巾学生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88%,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高达71.93%:B县2000级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为48.5%。黑龙江省某县1999年入学的凹年制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67.86%,其中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34.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80.85%。抽样调查河北省某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2.9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0.87%。随机抽取河南省某县三个乡镇1999年入学的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为34.62%,最高的为64.31%,平均为42.68%。随机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县三所学校,辍学率最低的为7.6%,最高的为50%。内蒙古自治区某旗1999级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22.921%。

此外,农村初中还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其离开学校等原因,而留在学校,但不追求完成学业,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

这里显示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状况,虽然只是我国部分县的部分学校的情况,但是其他许多农村学校,同这些学校处在同一环境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应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们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农村初巾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教育、家庭、文化等各个方面,导致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厌学

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极大压力,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

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据在内蒙某旗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反映。有74%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好,唯书本、满堂灌、题海战术,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观念落后、错位

在农村,农民的观念并没有也不会随着农村的发展而同步改变。落后、错位的观念依然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长期落后、贫困的农村环境以及不平等的城乡待遇,作为父辈的农民,受尽了一辈子的煎熬,他们认为下一代改变这种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的价值追求。但应试教育给农村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希望大得多。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农民普遍认为,中学学的东西农村用不上,如果“考不上学,还上这个学有什么用”,“能看个报、写个信就行了”,“什么时候种地都是种地,早种比晚种强”。

农民重男轻女思想仍比较严重,并确广泛的影响力。在男女孩间,男孩优先,女孩次之,认为女孩早晚都要嫁出去,是人家的人,供其读书无用,导致辍学学生中女童多于男童。

另外,长期以来,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很少,农村文化处于贫困化状态。文化的贫困,强化了农村的落后观念,催化着与农村建设相错位观念的滋生,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同时反过来,这种情况又会造成农村更加贫困的文化,进而又“催化”着新的初中辍学学生。这种循环还在恶性地进行着。

(三)农村教育缺失

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一句空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惟一尺度,作为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依据。访谈时学生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有一些学生就是因为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校为了保证合格率和升学率而被劝退的。

(四)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得到的收入,由于土地有限,而且多数靠传统方法耕作,收入更有限。据在内蒙、吉林调查,2002年很多农民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同年供一个初中生读一年初中的费用是400多元。在内蒙,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约占辍学人数的71%。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常年患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另一类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少,供孩子上学有困难。尽管学校对贫困的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和减免措施,但是学校的资助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学校需要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多,学校对学生的补助很多是轮流的,今年给这一部分学生补助,明年给另一部分学生补助,没有能力把所有应该补助的学生一补到底,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补助的学生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有的学生家里年年靠借钱交书费、杂费,今年借,明年还,一些初中学生不想让家庭再负债而走上辍学之路。

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经不住突发事件的冲击。正常年景可以维持生计。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家庭温饱问题难以维持,更没钱供孩子读书。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家庭出现变故而被迫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对策探讨

(一)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国策,只有认真落实这一政策,才能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小康。同时,落实“三农”政策,也是解决农村教育和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最根本措施。从教育这个角度说,落实“三农”政策,就是

要强化教育扶贫力度,要像开发西部、振必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既要有声势,又要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高等师范院校要招收农村定向生,学校可以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或者地方政府补助部分或全部学费,毕业后回到农村中学从教;也可以像组织西部支援者那样,组织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数年,数年后给与某些的优惠政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条件的农村中学教师带薪到高等师范院校脱产进修:建立城市中学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数年的制度,并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要从图书、微机、实验仪器等方面支援农村中学建设,使其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吸收社会教育捐助,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等等。

(二)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规定,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对近几年来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按照法条衡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把“三个增长”落到实处。要研究制定教育经费定期报告制度和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等有关制度,监督和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要依照《教育法》规定,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积急协调有关部门,努力争取做到事权与财权统一,教育经费单独列项。

要依法保汪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要依照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制定和建立正常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教师工资水平监控制度,完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对于拖欠教师工资的违法典型,认真追究责任。

依法规范义务教育收费行为。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制度、收费公开制度、收费使用管理制度、收费监督检查和违纪处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收费程序和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收费项目,尤其对实行“一费制”的地区,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并努力做到向社会公开,使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

依法防止初中学生辍学,实行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乡、村一级,依法健全和完善辍学生报告制度。县、乡镇和学校建立详细的学籍档案,各中学定期向乡镇和县报告辍学情况。一经发现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立即查明原因,查明后由当地政府和学校针对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动员学生复学。

对实施义务教育漠不关心、不作为的政府及其官员,进行教育和依法查处。

(三)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快速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一文中,提出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思路。按照教师教育改革总体思路和“教育部关于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以及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太服务”,上挂高等学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革农村课程设置。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一,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太低,需要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而且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占相当的分量;第二,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第四,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地把“绿色证书”课程内容纳入到农村初中课程之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第五,农村学校增加劳动课,增加职业技术课,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廊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善农村学校管理。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现,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管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智慧;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四)建立大区域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大区域的管理优势

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推进,但这一推进的重点是以“三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为主要内容。从体制改革的立意来看,“三个确保”仅仅是从稳定角度出发的考虑,然而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全实现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农村教育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并逐步过渡到建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能对教育提供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提供较大的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空间,有利于在全地区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有利于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有利于加强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也有利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教育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易筹集社会资金支援教育。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制度等。

教育大区域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区域性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其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理念,通过评价引导社会和人们转变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矫正农村教育培养目标错位,使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上一篇:研究述略下一篇:第一本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