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2024-10-23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1

一、家庭问题

1. 农村里有些原来读书不怎么用功的人都发家致富了,导致了“读书无用论”比较盛行,很多家长认为把自己的子女放在学校是在“养人”,养大就好了。

2. 少部分有钱或比较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早早就把孩子放在城里比 较好的学校,使得在农村读初中的学生家庭条件都差不多。

3. 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学生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无法在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方面得到父母的示范和约束。父母因为和学生常年不在一起,觉得感情上有亏欠,因此就在物质上进行补偿,没有约束的物质很易使学生走入歧途。

4. 学生常常由隔辈人看管。由于初中生处于叛逆阶段,对于从小溺爱自己的长辈的话一般当作耳边风,隔代教育使得学生在行为规范上有很大的缺陷。

二、学生自身的问题

1. 自主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加强烈;

2. 特别叛逆,有逆反心理;

3. 思想比较单纯,情感易冲动,心理发展不稳定;

4. 对外界诱惑感兴趣、好奇,稍有不慎易误入歧途;

5. 很多学生在小学基础不是特别好,许多学生一上初中就“厌学”,班 级“两级”分化十分严重,“双困生”人数逐年递增。

三、学校的问题

1. 学校主要的重心在于学业成绩,在于考试。

2. 农村学校缺乏有针对性、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

3.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客观公正有效,学生表彰主要以考试成绩为 依据。

4. 对留守学生的关爱机制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上级的援助上,对贫 困生、学困生的照顾不能具体到行动上。

5. 学校因为安全的原因,取消了很多初中生应体验的活动和应参加的 社团。

6.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偏重知识而轻视道德教育。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良网吧、无良图书对初中生来说充满诱惑。另外,因为学校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和千奇百怪的补习项目,也使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大大降低。社会对学校评价的不高也是农村初中生德育管理失衡的原因。

如何加强农村初中生、留守学生的管理是摆在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因此,我认为加强农村初中的管理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要坚持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品德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天习惯的养成,会使人与人之间性格品质产生差异,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生受益。养成教育的范畴很广,项目多,方式杂, 但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问题时说: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抓好养成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

农村初中生多为留守学生,在家时间短,在校时间长。学校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以校为家”或“以班为家”的养成教育主题,让学生有家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有家的温馨,有家的关怀。老师可做学生的“委托家长”或“临时家长”,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做,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该有家的氛围和凝聚力。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组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帮助,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使学校这个大家变成每一个学生的小家。学校应建立家校交流的平台,使远在长三角、珠三角打工的家长能与学校实时互动,与学生实时互动,这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根据实情可实行“家校通”或“班校通”。

( 二) 坚持多元评价为主的学生评价管理

农村学生现状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学习兴趣弱,兴趣爱好不广泛,自信心不强等,如何正确引导和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正确评价的引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评价的目的应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多用激励的手法,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发现农村初中生的一些闪光点。如真诚、善良、渴望知识。

学校每年对学生获班级的表彰不能仅限于学生成绩,对另外一些方面发展好的也应表彰。比如,在市运动会上取得成绩的同学,甚至是参与的同学都要表彰; 对原来调皮捣蛋,现在变好的也可进行表彰,等等。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尝试新的办法。如让学生自评,让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关系好的学生进行互评,增加家校联系,同时也发掘出学生的本能。

( 三) 坚持以活动为主的学生管理

增加农村初中生的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教育、学会知识十分重要。

1. 要摒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

很多学校因为怕出安全事故而害怕举行,其实学校活动可以有多种样式的,只要把安全预案做充分,哪怕是校外的活动也是应该支持的。今年, 我镇八年级学生参加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历时一个星期,学生参加的热情非常高,家长反应非常好。这足以说明多开展活动是深得学生心的。

2. 多开展校园活动

以学生会、校团委为中心,可以由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有益有趣的文体活动。小学生每年“六一”儿童节隆重而热烈,而初中生的“五四”青年节失落而冷清,有些学生还不知道“五四”青年节应该怎么办。农村初中生本来文体才能就没有被发掘,如果活动少的话,他本来的才能会被埋没乃至生锈,其人生的自信也会随之减弱,学校应鼓励学生会、校团委积极开展活动,把他们的活动纳入到学校学期工作计划中来,要有领导、教师专门负责,要有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3. 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创建属于自己的社团

初中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农村留守初中生面临亲情失衡、友情失调的情形。因此,正确地引导他们按自己的兴趣建立属于自己的社团,通过参与社团的活动,来提升自信力,从而达到人人有事干,个个会学习。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农村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生居多。对他们的教育不仅关系今后农村的发展,更关乎他们的生存,但目前,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硬件投入的加大,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农村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德育教育仍很薄弱,还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直面、去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德育教育,思考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2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德育为先。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正是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所以加强对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初中生教师,在学生上课的时候应该逐渐渗入思想品德教育。笔者主要从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细节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德育;研究分析

初中正是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心理方面对于问题的思考还不是十分全面和具体。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对运动技术的提高,经常性地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这种片面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成长。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意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严格的纪律性、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团结的意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会做人,树立坚毅的品格,从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1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体育课都是室外课,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所有教学内容都是老师自身安排的,期末的时候也没有相关的考试,可以说是一门特别轻松的学科。由于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落后,所以对于初中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不重视,体育教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够认真负责。事实上体育课程教学应该结合相应的体育教材,根据不同的内容,渗透相应的思想德育教学。比如最为常见的田径运动,学生一般都比较排斥田径运动是因为它比较枯燥和无聊,而且运动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所以如果教师想要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自身心理上对田径运动感兴趣才会在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身极限。教师可以在恶劣的天气跟学生一起训练,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而且老师自身的热情一般比较容易感染到学生,训练的效果也比较好。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田径运动锻炼中的.坚强的品质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劲头,不怕苦不怕难。其次就是健美操教学,健美操教学是一项集锻炼娱乐于一身的一项运动,训练过程中轻快愉悦的音乐律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种体育教学内容给学生传递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体育教学不能脱离德育而单独存在。

2在教学组织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什么是教课的主要任务,有目的地教学,不断地提高我国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思想教育渗透的效果。体育课程的教学老师应该采用恰当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印象。例如:老师可以课堂中检查服装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可以通过体育课站队,要求学生向我国的解放军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约束力;通过利用学生对体育器材的发放,培养学生对于公共物品的爱护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于物品的整理和保管,而且对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帮助。

3在教学细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3.1教师的言行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本就是教育内容最直接的表现,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老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比如: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做到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自身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够更好地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穿运动服装,如果教师自身穿着时装,要求学生穿运动装,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要求学生注意文明素质,不讲脏话,不骂人,老师自身在课堂中自身不体罚学生,只要教师自身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才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体育素质教育。

3.2课堂常规中渗透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体育课堂必须要遵守最基本的课堂规则,课堂常规也是学生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更是教师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向学生多强调课堂纪律,比如:课堂考勤,请假,服装要求等,不论什么事情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要求按部就班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课堂要求,并且在此过程中养成服从老师指挥的良好习惯。体育课堂中最为常见的一件事情就是:部分学生经常因为跑步辛苦通过请假的方式来逃避,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认真地核实学生的真实情况,课堂点名;另一方面还要经常教育学生应该不怕苦不怕累,将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事迹讲给学生们听,鼓励他们要学会坚持,对于经常请假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自己主动地加入体育训练中。

3.3教师的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不同的表现进行逐个点评,表现好的进行表扬,表现差的进行批评,从而督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例如:有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总是在自己学会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老师应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初中生有很多对自己的质疑比较多,经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运动正是培养学生坚毅性格的最佳土壤。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违纪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出并批评教育。对学生在室外体育课程中乱丢垃圾的现象,老师应该重点批评,教育学生应该保持卫生。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该批评为辅,教育为主,要尊重学生,以理服人。体育运动是需要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协调完成规范性动作的一项运动,所以说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克服自身的身体困难,经常锻炼。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应该通过评价对比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克服自身难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青春叛逆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刻,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不是十分成熟稳重,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所以在生活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体育教学正是以“育人”为主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作为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责无旁贷,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中,是体育德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元科.论中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J].科技创新,(2):33-34

[2]邢国华.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2(23):113-114.

农村初中生感恩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受资助;社会场所;教学设施;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追求感恩的人,人生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有可能得到完美的实现。

如何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本次课题的中心内容,通过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案就是从学生最切身的家庭入手,领悟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艰辛,然后延伸到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培养,最后是对社会的回馈。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如何利用教学设施和社会场所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下将分别展开讨论。

一、教学设施的使用

校园是除了家庭之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场所,通过耳濡目染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影响,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作为一种数据化、直观的调查统计形式,不仅能为调查者提供感兴趣的调查结果,也能从侧面窥知调查对象的心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为我校受资助学生127名,发出问卷127份,收回问卷127份。问卷收集了解学生对自身家庭状况、受资助状况的认知,以及受资助后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感恩意识和回馈心理。反映了学生受资助之后是否愿意以相同的方式回馈社会的心态,总体来说愿意回馈的还是占多数。

调查的数据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现状,也让我们在探讨中规避了一些对学生认知上的误区,使得我们能少走弯路。此外,问卷实际上也以一种暗示的形式让受资助学生紧记自己在家庭、学生和社会的身份,并在他们朦胧的意识中萌发了感恩和回馈的意念。

2.充分利用校园的环境进行熏陶

环境实际上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特定的校园氛围,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变化。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设置“感恩”主题的板报,采用使用鲜明的排版,摘录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和动人事迹,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情绪上得到感染。

(2)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在多处地方贴上横幅和标语,比如“老师,您辛苦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

(3)向师生征集“感恩”主题漫画,通过真实生动又幽默风趣的风格去吸引并感染学生。

(4)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特殊节日举办晚会活动,让学生自行编写剧本,以相声小品、话剧、歌舞剧的形式表演,在互动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在课堂中植入主题

首先最直接的方式是主题班会。让学生亲自收集有关感恩和回报的素材,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或者从各种书籍文摘中截取,通过学生干部来组织成故事会、交流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交换意见,交流感想,不断地被一些活生生的事实激发出热情,并随着活动的高潮层层推进,迸发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和社会團体的感激之情,力图回报。

还有一种隐式教育的方式就是在日常课程中植入,已达到无形中提醒学生的目的。例如,在语文课上,当讲解到亲人、教师和无私的社会个人和团体的时候,可以通过关键字联想的方式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感恩的话题;或者在信息技术课上,当讲解到数据统计的内容时,让学生去统计和计算家庭和自己在学校的日常开销,通过收支的差距引起学生的震撼,让学生形成珍惜和感恩的意识。

二、社会场所的利用

说起利用社会场所,不少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情系大山”、养老院慰问、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而实际上,如果只是粗糙地计划,形式地参与,草率地结束,这样并不能真正起到预料的效果。

1.有效地开展公益活动

例如,在节假日组织慰问养老院活动。当学生走进了养老院,并近距离地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用心地交流,学生的内心会受到震撼。子女的不孝、晚辈的冷落,面对着这些遭遇的老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在家里又是怎样对待父母和老人的,我有没有像那些老人的子女一样忽略父母长辈的感受?在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内心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会得到升华,他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引以为戒,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把握社会资助的教育时机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来自社会的资助。就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一样,来自社会个人和团体的爱心捐助同样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契机。捐赠仪式的互动其实不仅仅局限于照例的开场白、捐赠和致谢这么简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演讲,深度挖掘捐赠人发起活动的深刻社会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捐赠品,日后如何回馈这个社会,从而把这份感动传递下去。

我校部分贫困生有幸成为广西桂之杰集团的长期资助对象。在今年的资助活动中,学校团委和资助办组织受资助学生和集团的爱心人士进行交流互动,希望学生在活动能有所领悟。期间,爱心人士与学生交流了相互之间的看法,认真听取了学生家庭的贫苦现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读书梦。交流过程中不少学生因为感受到的温暖而热泪盈眶,更自发写下了感谢信,托学校转交给爱心人士。其中几位学生在信中这样说到:

“谢谢你们一次一次地将爱心传递,我会努力学习。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一想起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便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使自己将来也可以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常感谢你们的资助,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你们的资助为我家里减轻了负担,让我能够安心读书,以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来报答你们这份恩情。”

本次的课题研究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了农村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现状、感恩意识,更提醒我们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唯有让学生领会到资助背后的深刻意义和分量,他们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温存和感动,并把感动付诸于行动,从而真正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 邹顺康 编.感恩教育读本.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08.

[2] 唐晓龙.感恩的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流失,原因,教育对策

近几年来, 部分农村初中生流失严重。大量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流失到社会, 直接阻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后劲。并且, “早流”的青少年群体缺少抗体和抗病能力, 很容易被社会上不良习气等“病毒”感染, 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因此, 探究农村初中生的流失原因, 找出治理对策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 适值青春年华, 正是求学最佳年龄的学生, 为何大量选择远离学校, 中断对其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可以改变其人生轨迹的学业?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

一、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原因初探

致使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 也有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弊端, 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初中生辍学, 可能是受一种因素的影响, 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体的角度而言, 厌学是导致他们流失的首要心理因素。而厌学心理的产生, 归根结底, 又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和初中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本文仅从应试教育、社会就业、家庭教育等影响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外部因素和农村初中生心理内部因素探讨农村初中生的流失原因。

1. 考试成绩依然主导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许多年, 但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农村仍是根深蒂固。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以考试成绩、升学率来评定学校和教师的优劣。为提高考试成绩, 学校往往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取消音体美等“副课”, 课内大量灌输知识, 课外大量布置习题。学习几乎成为农村中学校园里学生的全部任务。单调、紧张、疲惫的学习生活不仅使得升学无望的学生厌学, 一些学习、行为较好的优等生也感觉学习枯燥无趣。学校和课堂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 久而久之, 不到中考, 他们就离开了学校。

2. 社会就业难的无形压力。

高校招生实行收费制度对经济本来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需要的近万元花费对农村家庭而言是笔巨大的支出。按照现在农村家庭的正常收入, 完全可以培养一到两个孩子读完初中, 但继续读高中、念大学则使得家庭经济相当拮据, 甚至要背负几万元的债务。如果一个农民家庭竭尽所能供完孩子读完高中而不能升入大学, 教育投入对他们而言可能就丧失了全部的意义。即使考上大学, 高校扩招后就业难的现状又使他们付出的成本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加之近年就业竞争中出现“代际效应”———就业竞争演变成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 这使得来自农村的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时, 才会做出投入的决策”, 我们就不难理解读书在农村的尴尬处境, 甚或某些地方出现“怕子成龙, 怕女成凤”的现象。

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使农民凡事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古就有的“小农意识”使得农民看待问题简单化, 加上社会上民工潮的出现, 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 使得部分农民宁愿孩子中断学业外出打工而不愿他们继续求学深造, “反正都是打工, 工资都差不多”。读书不读书差别无几的“读书无用论”占据了许多农民的头脑。这是造成初中生大量流失的外界诱因。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

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文化素质较低, 因此, 家庭教育意识比较淡薄, 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 “成绩好坏是他自己的事, 考大学是他的命。”命运意识和不正确的教育角色定位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 更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忽视了对孩子的品性培养和习惯形成等方面的指导, 对待子女教育持“无所为”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子女教育中自身的责任, 但由于外出务工或劳作过忙, 无暇顾及子女教育;甚或由于本身素质的影响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出现子女教育的“不作为”现象。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 妨碍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 使得农村初中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力, 甚至导致厌学或其他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4. 学生的心里素质差。

农村初中生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 得不到相应的个性培养、意志力锻炼和交往能力的训练的机会, 来帮助青少年适应自我和社会、保持身心健康的教育, 因此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较差。他们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 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冲动行为, 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于是, 一些初中生过分敏感、自卑, 遇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误解就会陷入不良情绪中, 无法排解。教师无意识的不当的批评更使他们“颜面尽扫”, 很久也摆脱不了心理上的压力。一些初中生意志力薄弱, 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排除学习障碍的毅力。一遇到困难, 就束手无策。学习上遇到困难, 成绩不理想, 就认为很没“面子”, 信心全无, 于是开始厌学, 进而放弃求学。一些初中生学习无目标, 理想信念欠缺, 看到身边外出打工人员回家时光鲜的衣着和时髦的打扮, 就盲目从众, 加入外出务工的人群。

二、减少流失的对策

农村初中生的大量流失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控制农村初中生流失, 必须有当地党和政府的支持, 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 统一认识多管齐下, 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这里主要针对导致农村初中生流失的教育根源, 谈谈控制农村初中生流失的教育对策。

1. 加大教育投入, 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农村初中生已经从电视、网络甚至教科书中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 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各领域的高科技, 并羡慕“城里”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在日常现实的学习中, 他们接触的却是破落的校舍、落后的仪器设备、过时的科技知识和枯燥呆板的学习方式, 语音室、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更是空中楼阁。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 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使仪器设备、教学场所等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素质等软件配置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 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加快初中新课程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研究, 勤于动手。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 初中课程设置严重脱离农村学生实际, 不少学科知识, 如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物理中的各种计算、化学中的分子量和方程式等, 其实都是为学生读高中念大学打基础的。对于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来说, 这些脱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明显难而无用。面对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的晦涩知识, 他们怎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倾注学习的热情?针对义务教育结束后部分学生不能升高中深造的现状, 在参考学习成绩、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 降低这部分学生的基础课程教育的难度, 注重课本知识和农、林、牧、副、渔业的联系, 并面向他们开展必要的职业教育等相关选修课程, 真正把“农村教育的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 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

3.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转变观念, 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二是对农村师资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切实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通过继续学习和深造充实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 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真正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与之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转变教师的评价方式, 以对学生和教师负责的态度考核教学业绩。唯有此, 素质教育才能在农村得到真正实施, 教师才会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来。

4. 认真开好家长会。

农村初中教师和家长沟通较少。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通过要求教师家访等方式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和家长的联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消除对子女教育的不合理认知, 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以自信和感情支持, 鼓励孩子继续续接受教育。

5. 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高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篇5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思维活跃、自制力较差、学习乏味的年纪。受到当前市场经济不同社会意识的冲击,以及传媒方式的大众化、草根化,农村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第一文库网观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往往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没有长远的理想和目标,行为举止过分成人化、现实化。笔者结合本地情况,对农村高中生的家长进行走访、调查,并对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了粗浅的探究。 1 当前农村高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长疏于管教、乏于管教,家庭教育成效低。

1.1.1 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教育的观念。农村高中学生的家长中,学历都明显偏低,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对家庭教育的方法更无从谈起。他们往往把对孩子的关爱停留在满足物质的层次,忽略了对孩子必要的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形成盲目攀比、追求享受等不良习惯。有部分家长,受到不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育;教育性质;深化改革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知识经济兴起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农村初中教育如何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中关注的话题。在实现农村初中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其价值定位以及价值诉求,这就需要充分认知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因此,笔者针对“农村初中教育的教育性质与深化改革”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探析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

现阶段,由于认识、价值诉求不尽相同是的人们对于农村初中教育性质的认识存在不一致,只有将法律、教育自身以及社会发展三个角度相结合才能全面认识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

(一)法律视角下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

198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包含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所以在法律上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第一,强制性,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法律保证实施的教育阶段,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已任何理由破坏义务教育;第二,免费性,农村初中教育的各项费用由国家承担。第三,普及性,根据法律要求,适龄儿童或者青少年必须接受初中教育[1]。第四,公共性,农村初中教育是国家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公共的社会服务性机构;第五,平等性,农村初中教育的受教者部分种族民族、出身、性别具有公平性[2]。

(二)教育自身视角下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

以教育本身而言,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初中教育承载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等任务,是受教者接受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逐步是的我国社会由原有的经济型社会、政治型社会转变为知识型社会的基础,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现代化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3]。

(三)社会视角下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

从社会的视角进行探析,农村初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农村生活有农村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农村经济、社会、人们思想意思发展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农村社会发展系统的支持与服务。所以,农村初中教育是为农业的发展服务的,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的。那么,农村初中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蓝本,以科技兴农为支撑,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深化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落实,农村初中教育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我们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农村初中教育性质以及价值目标实现深化改革。

(一)推进全面教育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根据农村初中的性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继续推进全面教育。只有深化落实全面教育,才能在保证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综合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提升,最终达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农村初中在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注意良好道德修养的树立,同时注重的业余生活,保证学生能够开心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二)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现阶段农村初中教育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同时由于开展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条件不足,多数学校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悖的。所以,农村初中应该利用农村这一天然的“实践工具”,积极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投身劳动,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结语:进一步深化落实农村初中教育改革是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合格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在落实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学校领导、教育工作者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全面了解与认知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定位。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农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领导者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整合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多维度、多视角探析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所在,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凯.农村初中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和建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5)8:67-68.

[2]黄勇樽,罗伏龙.农村初中校园文化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3,(09)21:38-40.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 娇生惯养, 百依百顺, 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 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 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 孩子必须服从父母,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 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 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 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 与孩子人格平等, 关系融洽, 对孩子理智施爱, 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 孩子往往充满自信, 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 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 学历低

目前,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 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 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 文化程度低, 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 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 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 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 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 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 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 回答“开着, 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 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 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 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 过于看重学习成绩, 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 只要孩子学习好, 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 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 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 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 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 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 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 孩子小不懂事, 长大了自然就变好, 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 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 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出人头地, 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 他们就会心灰意冷, 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而是动辄大喊大叫, 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 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久而久之, 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 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 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 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 劳作一天下来, 筋疲力尽, 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 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 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对子女狠狠训斥, 严厉惩罚。

(四) 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 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 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 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 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 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 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 带有情绪性, 心情愉快时, 和孩子交流, 反之, 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 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 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 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 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 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 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 订购家教报刊, 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 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 身教重于言教, 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 与孩子一起成长, 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 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 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 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 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 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 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更要有完善的人格, 因此, 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 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 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 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 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 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 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 及时纠正, 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 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 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 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 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 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家长的职责, 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 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 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逆反心理强, 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 就容易心理反常, 或烦躁不安, 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 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 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 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满足其合理需要, 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 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 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 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 这三者非常重要, 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 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 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增强辨别能力。比如, 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 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 像戒毒那样戒网, 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 不如顺应时代潮流, 正视现实, 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 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 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 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 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 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 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 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 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 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0, (5) :11-14.

[2]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6) :87-93.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8

一、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促进学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按照古话来说,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园文化通常具备这一无形的教育功能。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获得礼仪的感染与教育。

农村初中生从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乡村礼仪风俗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乡村礼仪风俗教育。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土礼仪仪式课程,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农村初中举办乡土礼仪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农村老一代人质朴的道德品质以及恭敬的待人态度与礼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农村学校可以将乡村礼仪与校园文化制度相融合,构建礼仪教育的校园文化。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礼仪行动做出的详细规定,评选出“礼仪学生”,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礼仪。具体来说,农村教师可以细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行为,以孝、敬、饮食、对客、洒扫为礼仪之提纲,然后每一纲要都要细化为礼仪规则。如“孝”这一礼仪大纲之下,要求学生具体的礼仪做法就是学会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平日给父母端茶送水、记得父母生日、平日为父母做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具体细化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礼节的行动;在礼仪行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只能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这不利于学校礼仪活动之开展。为此,农村学校可以设置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开展礼仪规范养成、礼仪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礼仪启蒙书籍,使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个启蒙认识。教师还可以创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礼仪经典书籍诵读活动,由师生一起自编自演《百家姓》《三字经》这一类的礼仪经典文本,并且与舞蹈互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礼仪书籍的热情与兴趣。这一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诵唱经典”的书香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生在家里也会懂得礼节、感恩,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做事情。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与了解,培育与孩子的感情。大量国外研究事实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性格心态都尚未定型,都会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家长的礼仪文明行动,通常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三、倡导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礼仪规范

教育过程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广大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提倡礼仪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意识,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形成礼仪道德规范。

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具体、有趣、生动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形成礼仪道德。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觉形成合理的礼仪规范。如在班级建立“三个10分钟”制度,要求学生每天自觉做家务劳动10分钟、自己事情自己做10分钟、校内劳动10分钟等。通过这三个10分钟,让学生形成生活自理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礼仪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对初中生开展礼仪教育十分重要,从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倡导自我教育这三方面,论述农村初中生礼仪教育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篇9

一、急需更新硬件设施设备

农村初中, 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根本无力投入资金更新、添置现代化的设备设施。学校现有的两台计算机教室, 一台是2005年江苏省校校通工程配套下发的50台浪潮电脑, 另一台是去年年底省下发的龙芯机, 2005年配置的浪潮电脑, 其配置是赛扬2.13G处理器, 256M内存, 40G硬盘, 在上面运行Office 2003软件、Photoshop CS (7.0) 以及Flash MX 2004时, 运行很吃力, 好长时间才能将软件启动起来。由于计算机的配置低, 运行速度较慢, 许多学生甚至认为, 学校的电脑还不如镇上网吧的档次高。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这就必然影响了教学效果。现在我们主要还靠这批机器进行教学, 加上机器高密度的使用 (只用这一台机房) , 六七年下来, 电脑报损的近二十台, 经常坏也就更不足为奇了, 更换硬件, 重装系统, 那是家常便饭, 按照电脑软硬件更新发展的规律 (摩尔定律) 的话, 这批电脑也是亟需更新换代的。

当作者在参加教研活动、培训时, 与其他学校的同行进行交谈时, 听到的也是同样的“心声”。由于机器超负荷的使用, 所以经常出问题, 需要软硬件的维护, 这也使得学校的领导很是头疼, 有的领导为了“开源节流”, 甚至让机器闲置不用, 只有上级提出要检查机房时, 才被带进那台刚刚清理过、打扫干干净净的机房, 让领导“好好检查”。虽然节省下了机器维修这部分的开支, 却白白的浪费了资源, 其实真的是得不偿失。

二、缺乏信息技术的骨干, 急需专业人才的充实

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 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到严重制约, 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作者对所在地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 除在城区或少数条件好一点的镇中学, 有一两个是大学本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外, 基本上都是中途转岗的本校教师, 他们经过短期培训或是在职函授的后学历毕业生, 其素质也便大打折扣了, 很难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对教育教学的软件开发、推广和利用上, 更是难有建树。在几次培训中, 作者曾对参加培训的同行询问过他们在学校以前是教过什么学科的, 同行们的回答让人始料未及, 教政治学科的、数学学科的、体育学科的、物理学科的都有, 就是没几个是教信息技术学科的。这样的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影响了对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以及在教育教学中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更难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专业教师重视不够

一是认为该学科是非中考考试科目, 只是进行考查, 所以在当前一切向中考看齐、为中考让路的同时, 信息技术课也就不为某些领导、教师所重视。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考起来不要。”这一理念客观上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加上信息技术类的考试、比赛也相应较少, 因此信息技术老师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自然而然也干不出什么成绩, 在年终的绩效考核中也就“成绩”平平了, 无论是评优、评先还是晋升、晋级都不如其他老师, 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把信息技术教师当成“打杂工”, 整天忙于为学校打印纷繁复杂的资料, 成为了专业的打字员, 势必影响这部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且也挤占了大量的有效时间, 无法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上进行深钻。记得在一次县里举办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室的领导在会后评课上要求与会老师进行发言, 谈一谈各自在学校中的工作情况时, 很多老师都说自己和后勤人员没什么两样, 有的负责学校电铃的设置、线路的改造以及供水、供电, 说白了就是个“打杂工”;有的负责教师论文的打印、课件的制作、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毕业班学生的信息采集、统计、上报, 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务员”,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纯粹的信息技术老师。大家的畅所欲言, 让教研室的领导也若有所思, 却欲言又止。

四、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要求

在近几年暑期的培训中, 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培训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 没有对现有教师的现有水平进行具体考查、分析, 造成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导致了有些学员感到“吃不消”, 有些学员又感觉“吃不饱”。而许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如网络的组建、配置、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管理等问题, 又常常是一带而过, 没有真正地讲深入、讲透彻。并且培训时间太短, 十天的课竟然压缩到八天来讲, 还要有二天是中间休息, 把培训流于形式, 变成了走过场。

近几年暑期的“英特尔R未来教育”“校校通”工程培训, 以及近年的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听了徐州师范大学老师、教研室老师的讲解, 内容贴近工作、教学实际, 使人受益匪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技术问题不是最主要的, 解决观念问题才是首要,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 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必须具备新课程理念、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于自身素质提高与教育教学的观念、与人合作共享知识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等。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技术学科列为中小学的必修学科。作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 我们究竟应怎样做, 才能更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 真正做到对学生授之以“渔”?从而让农村中学出来的学生也不被时代所淘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征程中, 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10

在现代社会, 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又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而这其中,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 对教育者来说, 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因此, 关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当农村初中生的指南针

当前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给原本闭塞的农村以强大的冲击, 现代化事物正以飞快的速度渗入农村的各个角落。农村初中生无疑也感受到了这种种冲击, 他们接受着更多的知识, 渴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鲜活世界, 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众多的压力, 在前进、变化的社会中, 农村初中生也同时面对着发展与前进中的迷茫。对此,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教师走近并走进农村初中生的内心世界, 有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并在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而产生困惑的时候积极进行引导帮助, 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 充当了指南针的作用。

2、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广大的农村初中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 再加上家长和周围社会环境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影响, 使得农村初中生较易产生厌学、懒散、任性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心理问题及由此心理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行为。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有效遏制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思考自身的发展需要,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普遍忽视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引导

从总体上看, 农村初中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 很少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 从而疏于对农村初中生问题心理及行为的引导, 最终导致一部分农村初中生出现了上文提到的厌学、懒散、任性、自卑、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内容有待丰富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总体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导致了其教育质量大体上不高的现状。大部分农村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薄弱。很多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对学生也没有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而一部分开设了相关方面课程的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 其内容也大致上较为空洞, 缺少与实际相结合, 不能很好的联系农村初中生的实际心理, 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足, 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初中生的特殊性

对于开设了相关方面课程与教育教学内容的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 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如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初中生的特殊性。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城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由于它们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两者的教育不能“一刀切”。这需要引起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三、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端正思想认识, 充分重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 特别是缺少内心关注的农村初中生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努力探索提升其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2、积极探索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联合各方力量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有很多, 如从教师层面出发, 我们应注重建立一支师德良好、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这是保障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条件。从学生层面出发, 我们应注重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讲, 应做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真正构建起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形成相互支持与信任的心理环境, 使得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事倍功半。

3、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均有差异, 在心理素质及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各有不同。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傲、自私、嫉妒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而后进生则会产生任性、自卑、自制差以及厌学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对症下药, 方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2]周小英.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 2011 (48) .

关于农村初中德育现状的思考 篇11

一、德育现状及成因

当前农村初中,生源质量较差。在农村初中就读的都是一些小学时成绩就较差的学生,更有到外就读后因学习和表现较差返回农村初中就读的“问题学生”,因而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自觉性不强。这就给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校虽然说是以德育为首,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制度,但实际仍是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工作只要不发生大的事情,就能向各级交差;德育工作不具体量化,上级对各校的评价也差别不大,因而能应付的就应付了事。此外,各级领导和家长都十分看重分数的高低,这就决定了学校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人力都放到了教学工作上。人员安排也是先保证教学人员,剩下的才是德育工作者,剩下几个就算几个,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师德受到严峻挑战,有的教师重视经济利益,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很多人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只见领导喊,不见教师干”的情况。

由于留守儿童较多,且他们多是隔代抚养或寄养,所以,监护人基本上只限于满足学生生活上的物质供应,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得很少甚至缺失,有的还因过分溺爱造成学生性格的畸形发展;有的家长外出打工期间对子女不闻不问,回到家乡又一心忙于打牌,对子女缺少关心和教育,任其发展。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令人担忧,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还未形成。要认清学校教育工作永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二、基本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和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

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系统,健全德育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职责。对德育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确保德育工作者队伍优秀、稳定。

1.加强德育工作科研,积极探寻新时期德育工作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改变,正视道德冲突,解决困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复杂的社会中学会分辨是非,正确进行判断和选择;这就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问题作课题,加强德育工作科研,切实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方法,在科研中学习,在科研中工作,通过科研改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全面育人

切实转变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应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高尚的、无私奉献的人,忠诚教育事业,加强师德修养;摆正德育的首要位置,以人为本,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全程育人、人人育人”的观念。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子女教育知识的传授,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掌握教育的方法;召开家长会,增进和沟通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共同配合进行教育;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关爱留守学生,开通留守学生热线电话,让外出家长及时与学校和学生交流;对特殊问题儿童,指派专人负责加强教育。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作用。初中生正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学校应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育,以活动为载体,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突出学生发展,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其人格的发展提升,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求;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才的愿望,让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12

一、学生顽劣, 家长对学生有较高期望值

这类顽劣学生占整个“农村初中顽劣学生”比例相当大, 和“农村初中顽劣学生”的形成基本一样, 在小学阶段因种种因素, 家长未能给孩子一个健康而又全面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空间, 单纯地以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 身体健康就行。等到小学结业时才发现孩子离家长期望甚远。到了初中, 亡羊补牢, 为孩子创造了最好成长环境和教育空间, 如在校附近租房子、亲自陪读、还请家教。家长哪里知道:他们的孩子已经处于想学和想改变恶习, 却又难学难改, 同时又觉得无法面对家长的两难境地。

面对这类顽劣学生, 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一是激励家长永葆热情。让家长明白:家长心中有希望, 学生就有希望;二是激励学生的热情。只要有梦, 就会有实现梦的那一天;三是激励教师自己的热情。深信在家庭和学校这块热土上, 学生会改掉恶习, 健康成长。

二、学生顽劣, 隔代教养或临时监护

此类顽劣学生是父母外出打工或家庭离异而留下的留守儿童组成。“隔代教养”是指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 履行家庭教育、生活管理等义务;“临时监护”是指定亲戚或房东作为监护人并履行相关义务。其特点是:一是家庭教育形同虚设, 其监护人想管而不能管;二是这类顽劣学生基本不听管教, 认为自己才是现在家中“老大”。“临时监护”的家庭就更不用说了。

面对这群顽劣学生, 其教育策略就是“帮”。先帮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以月为单位, 要求学生总结当月学习、与监护人的关系、心理想法等方面的进步、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 定时向工作在远方的父母汇报, 促使学生定时获得家长的肯定和教育;再是帮“祖父母”或“临时监护”加强责任心和足够的教育管理的支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要彻底摒除“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而“不管不行, 管了又怕埋怨”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又令人堪忧。因此, 加强祖父母和临时监护的责任心, 从孩子父母哪里获得足够精神支持, 是解决这类顽劣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学生顽劣, 孤身独情

这类农村初中顽劣学生, 数量虽然不多, 但却是农村义务教育中最为沉重的一笔。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 更是连个指定的监护人也没有的衣食住行都在学校还不安分的顽劣学生。与父母的亲情及教育联系就只有电话, 而这样的机会也为数不多。我调查过不少这样的学生, 这样的孩子至多一月有一次联系, 而每次电话内容就是“钱莫乱用”, “要好好读书”。经常有这样的笑话:家长从外地打电话给班主任, 通了之后要求班主任给打过去, 家长怕给电话费。其成长的环境和教育空间就可想而知了。

上一篇:气象条件下一篇:混凝土实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