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2024-09-22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篇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的状况,即使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这一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掌握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路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精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为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达到有效的情感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在上课时要尽量做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讲完《父母的心》一文后,我问学生:“父母的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女的心。”我又问:“父母爱子女,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呢?”学生有回答理解父母、爱父母的,有回答帮父母干家务活的,有回答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端水泡茶的,等等。最后我点评:“我们不但要爱父母,更要感恩于父母。”这样就很好地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有效的情感教育。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

教师教学生未必学,即使学,也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

五、创新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现在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落后面比较大,要想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难度相当大。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积极努力探索着和寻找创新教学形式。比如,在朗读教学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稍差的同学,要求读懂难字难词,帮助其流利朗读课文;对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就高一点,不但要背诵,而且要默写(对于一些重点段、古诗词等)。在课堂练习方面,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题目面广量多,要求完成一些有一定深度题目,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一些较容易的基础问题(如注音、写汉字找错别字、划分节奏等)。在讨论问题时,允许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即使有一些学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所表达的见解并不是很全面,也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虽然学生的一些意见比较肤浅,但毕竟学生已经过一番的思考,并且鼓起勇气来回答,也是值得肯定的。总而言之,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们就应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而且崇尚智慧的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形成共识,转换教学观念,从教学事例里吸取教训,为创造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贡献力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1.

[2]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申维敏.更新教学理念念不忘重视作业设计.课堂纵横.

[4]肖艳芳.改进语文作业设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东北师范大学.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篇2

存在问题的思考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这一块有较多的困惑,却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些困惑。这段时间学习了朱传世、毛洪其、王立娟、季丽娟等几位老师讲课,静下心来作了一番思考,觉得这初中写作教学难的原因较多,但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要从学生和老师处找,下面谈一点我的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学生的问题

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基础参差不齐。在农村,学生不但经常会受到“读书无用”论等不健康思想的侵扰,而且还会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青年的不良习惯的影响。家长过早的放弃,老师也觉得力不从心。

学生进入初中,感觉是只能“吃老本”,有的甚至只能退化到抄写的程度上,如果布置一篇作文,要求600字以上,就只听见下边一片“妈呀”声。

2、老师的问题

我觉得当前应试教育之风依然盛行。因为现在中考作文的文体不限,所以很多老师就主要训练记叙文,而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则训练得不够,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训练。就只训练记叙文吧,又因很多老师在写作教学中缺少系列训练,所以学生的作文依然感觉难,感觉写不好。

二、解决办法

1、进行写作教学的系列训练

在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修改上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知道作文的步骤,怎么写。这一点在几位老师的视频教学还有互动对话里面让我受益匪浅,我会慢慢一步一步的训练学生在写作各环节的技能。

2、改变改作文和评价作文的方式

以前通常都是学生写,老师改,老师一头扎进作文堆里,评语写了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这就像毛洪其老师说的“评价方式单一,而且不到位,无效评价。有标不依,无限拔高,追求理想境界。没有阶段性标准,缺少量化测量。”

三、过程与效果

我个人认为,写作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我如今在慢慢的改变我的做法,对于写作教学的系列训练还不见效果。

对于修改和评价方面,我要求学生第一步自改,然后交上来随机发下去互改,并写出评价的语言,再交上来我全部翻看一遍,再次作评。发下去之后我要求学生作出反思,力争在下次作文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其实很多学生缺少的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把看到的现象转变为思维的过程。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初中;現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86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涵盖量大,知识面广,学科渗透性更强,而这一基础学科的教学在农村中学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课堂单调,硬件设施简陋,学生阅读面狭窄,很多指标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语文水平,成为众多农村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结合几年来在农村工作的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每次学校派我们到城市学校交流学习,我们都会受到深深的震撼:同样一个问题,城里的孩子讨论得热火朝天,分析得头头是道,理解得清晰透彻,而农村的学生大多沉默寡言,究其原因是因为: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大,他们大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上进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只要吃得苦,学不学也没有关系,读书无用。

(二)来自于家庭的因素

在农村,大部分家长在春种和秋收之后就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老一辈的身上。而这些年过半百的爷爷奶奶们不仅文化水平低,思想认识也落后,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他们的责任就是按时接送孩子,从不主动与老师配合,也不和孩子沟通交流,导致农村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

(三)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学生课外阅读拓展较少,语文知识面狭窄

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摆脱了一师一黑板的填鸭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渗透到了每一门学科,而僻远地区的乡村学生对“教学一体机”“电子白板”却毫无概念,导致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产生了差距。另外,乡村学校中能让学生拓展视野、扩充知识面的资源少之又少。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盲目地效仿、套用大城市学校的教学要求,期望学生达到一个理想的高标准、高要求,而应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二、实施对策

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是要因地制宜,遵循农村的特定环境,走一条适合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之路,做到因材施教。为此,农村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背诵,增加知识储备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学习语文,可以更好地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强化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此,语文教师要抓好早读、晚读,加强学生诵读,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美文美句,经典古诗文,更要强化记忆,此提高学生的语感,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二)捕捉多种机会,强化“说”的能力

“说”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只要你能开口说,意味着你在思考,在参与,在运用语言,为此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1.课前三分钟随意说。以前的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是教师主战讲台,唱独角戏,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学期语文课我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课前三分钟口头演讲,让学生随意进行口头表达,只要他们能畅所欲言,形式题材都不限。这样每天安排一个人,让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滴水穿石,假以时日,相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生活交流中自由说。乡村住宿制中学的教师中有五天时间和学生们呆在一起,同吃同住,这样就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让我更有机会去接近那些不爱活动,性格孤僻的孩子。我常和学生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了解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久而久之,学生愿意信任我,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多胆子小的同学在语文课上开始举手发言,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活动之后引导“说”。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师生艺术节,秋季运动会等,学生参与面比较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可以在活动之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感触最深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学生都有话可说。

4.身边新闻即兴“说”。校园和社会上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学生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充满好奇,有话可说。如最近发生在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的13岁女孩跳楼事件,引起极大轰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讨话题,语文课上,我把这一事情的经过以故事的形式讲给了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们对此感概万千,众说纷纭,谈了自己的感受与启发,这不仅使大家受到了教育,又进行了说话练习。

(三)重视作文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运用与延伸。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应该多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出发,多引导学生记实情写实感,不必一一追求文章的“华丽取宠”,而应做到“以情动人”。另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除了他们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较强的学习责任感外,教师还必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满腔热情,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注重学生倾向化、个性化等特点,把课堂变为学生的主阵地,力求课堂四十分钟教学取得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美云.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6(1).

[2] 马仲林.农村中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5(7).

[3] 蔡多财.农村中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武威教育,2014(3).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尝试 篇4

一、培养朗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动力。

1.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兴趣, 学生易被新事物、先进的教具所吸引。

课前结合课文, 准备朗读录音, 配上合适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 使学生被美妙的朗读紧紧吸引。

2. 选择典型教材, 保持学生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对话, 可以利用人物对话保持学生兴趣。讲《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石像和小石块的对话, 并附之动作表情, 使学生感到自己像一个演员, 积极准备, 认真朗读, 在欢快之中感受学习乐趣, 提高兴趣。

3. 利用课前训练, 增强学生信心, 培养正确学习态度。

利用前四五分钟, 让学生自选内容朗读, 日积月累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话读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4. 表扬优点, 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

使之产生强大的求知欲望, 自觉自愿去读。

5. 组织表演, 提高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模仿故事中、小说中人物语言, 模仿电视中演员的语言, 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进行正确有序的指导

1. 遵循规律, 循序渐进。按照从简单到复杂, 从表面到本质的规律, 要求学生。

2. 耐心诱导、打开“金口”。许多学生入校后不愿读, 不愿说, 上课早读没有声音, “启不发”。针对这种情况, 深入了解原因, 多方诱导, 排除学生心中顾虑, 打开了学生的“金口”。

3. 深入境界展开想象, 如讲《春》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展开画面想象, 仿佛置身于繁花嫩叶之间舒活筋骨畅想未来, 心中激荡着春的气息, 朗读中融入浓浓春意让人回味无穷。

三、朗读技能和推广

1.

.正确流利, 音节圆润, 做到发音有弹力, 音色饱满, 声调准确, 普通话标准, 能准确表达原文。

2. 轻重相间, 快慢适当。

朗读像唱歌一样, 语音的轻重宛如歌曲的旋律, 要注意轻重搭配。一般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及强调作用的要重读, 其余部分可轻读, 如“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爱我们, 并没有打我们的意思。”一句“狡猾”在表情达意上要起重要作用要重读, 其余的轻读,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写完后他呆在那儿”, “全身”、“法兰西”表强调应重读。

3. 节奏分明, 高低起伏。

停顿是一种间隔, 语音的延长、声音的休止、思想的延续, 急促时少停顿、舒慢时多停顿, 能给听众思考, 留有想像的余地, 使朗读生辉。

4. 语气相宜, 融入形象。

不同的人说话语气不一样, 不同的情感语气也不一样。

四、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1. 语音技能训练。

朗读是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 通过查找标准字音、读词练习、讲故事、读优美段落、即兴演讲等方式纠正方言字音, 加强语音训练。

2. 语气修饰, 语调变化练习。

老师对学生, 学生对学生, 判断用什么语气, 体会语气修饰作用, 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读出, 让学生讲明意思。

3. 节奏技能训练。

利用文言文、古诗进行逻辑和语法节奏技能训练。

4. 感情表情训练。

观察周围熟悉的人, 发怒时、喜悦时、哭时、难过时、焦急时不同感情表现出来的神态, 组织学生模仿, 选择合适的教材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提高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表达, 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准确理解文章。早读中, 欣赏自己或别人的朗读, 不时会投以赞许声。学生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兴趣盎然, 学习语文也轻松, 愉快。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篇5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举一反三;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用心观察,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写作技巧,授之以渔,大胆创新;培养学生互评作文,集体互评,共同提高.

作 者:宣昊 宣正生  作者单位:宣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安徽,芜湖,241000)

宣正生(巢湖市炯炀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安徽,巢湖,238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探索  

发展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 现存问题

展望当今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获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农村教育尤为突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出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当今存在的问题,简析如下:

一、盛行模式化的教育风气

模式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大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都是按介绍文章发生的年代背景、分段概括总结大意,接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写作特点这样的顺序讲解一直到讲完整篇课文,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另一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辅材料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授。教材上介绍议论文表现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大致相同的结构,教师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生写作。甚至连学生在课堂上的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给出的答案一致,就连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用一种模式强加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之上,后者仅是对教材作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整体变化,不作深入探究,不因材施教,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部分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是:语文课其实很好上。言下之意就是说已经有了一套现成的教学模式,有一本“教参”,“如此便是“很好上”。

“从单一的传授教学到建构学习、体验学习,相互合作、独立自主、综合探究的开放式教学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新热点,但反观我们农村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模式的教学那样打实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所代表的精神实质!”[1]

二、不重视课外的学习

重课内,轻课外,与其他学科的叫教科书相比较,语文教材的特点就在于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色,富有浓厚的实际生活色彩。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咱们课外生活的。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课外学习是一片比较广阔的天地,大部分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面进行的。换个方式说,学生学习的课堂分散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课外对语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所说的重课内,轻课外,主要是指教师缺乏对学生重视课外学习的有意识引导。主要表现为

1、局限于对只有百十篇名篇的教学,而不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语文学习。

2、不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放任学生自己进行不科学的方式学习。大多老师认为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或是走出校门,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学生在课外学习些什么,有什么困难和障碍,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等等,均对其不闻不问。有些教师出于为了完成学生写作训练的任务需要,虽然表面也呼吁“观察生活”,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从未进行具体的引导和指导。

三、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拥有知识不等于具备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使得学生拥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但仅仅用于考试,在日常生活中却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懂。

当然,重视知识传授是应该的,因为学习知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是构成能力的基本条件。然而,学生的知识能否转化为运用能力,是离不开教师培养和帮助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的弯路,缩短知识转化的时间。再者,学生一旦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学习,便能更快的接受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这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双管齐下,做到二者并重。

四、注重讲授法教学,而忽略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

在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系统的教授方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从自身看来,注重讲授并没有什么不好,它能生动的描绘情境、解释概念、叙述事实、阐明规律、抒发情感,还能够有效与教材相结合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审美的教育。由于讲授方法有以上的特点,再加上它在我国教育界使用广泛,操作起来又十分简便,所以教师容易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为了教学方便,为了节省时间,便十分乐意接受这种模式,乐意采用这种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讲授法的缺点也很显而易见:由于教师主要采取“讲”,而学生只是听,教师处于主动,而学生居于被动,只有教師方面的积极性,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弥补“讲式”教学方法的不足,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多种教育手段和传授形式相结合,注重积极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动。

2、提高教师自身对课堂调控的能力。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都应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抓住“新、趣、勤、思”四个字进行。无论怎样,都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3、预见性的加强。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足现实状况,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引进多种教授手段。这样的话,应当如何调控课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成为任课教师驾驭课堂的难点之一。因此,加强课前预见性是很必要的,对如何应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到一定预期,做到心中有底,这样便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浅析农村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篇7

一.了解学生, 合理分层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精辟地阐述了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个性及态度等进行了全面了解, 并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分类。水平较高的学生, 他们的求知欲往往较强, 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 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有的学生很勤奋, 兢兢业业, 埋头苦干, 学习态度认真, 但却总是无法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还有学生或语文基础差, 或口头表达能力差, 或写作水平差, 或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主要是厌学情绪浓, 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 把自己的兴趣放在其它学科上, 却很聪明, 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有的学生反应慢, 动作迟缓。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 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 教师鼓励竞争, 要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 这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 更进一步引导了学生的内动力。一方面, 教师重点辅导了中下生, 为他们学习扫清障碍, 不盲目批评学生, 有利于促进成绩稍差的学生积极向上;另一方面, 教师适当引导学习较好的学生, 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指明方向, 有利于他们不断进取。因此, 分层教学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心理, 使每个学生都乐学、会学, 善学, 感受到“个个有特长, 人人成大材”的成才愉悦。

二.明确目标, 分类指导

在学生已出现分层的情况下, 我们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能力, 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 这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的主体作用。为此实施分层教学, 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学困生主要培养他们的意志和自信, 使他们逐渐养成认真读写听说的习惯, 以达到“大面积合格”的目的。对中等生主要是培养他们质疑、讨论的习惯, 向学优生转化。对学优生主要是要求他们严谨治学态度, 要求他们善于自学, 不断拓宽学习思路。我们将目标具体化为三个层次的任务:任务一是基础知识的识记, 基本能力的培养, 所有的学生都要达成;任务二是学会阅读, 能理解文本的关键字句, 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 这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完成的;任务三是发展思维, 拓宽阅读视野, 提高写作能力, 这是优生可以完成的。

三.突出主体,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确定了, 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易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因材施教就要对学优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启迪;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引导。实际操作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先用富有感染力的“开讲”诱发中等生、学困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自学活动, 接着就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而学优生早就在教师启导之时自己开始自学新知识, 由于他们基础好, 对新知识会有一定的理解, 这时对于同学的提问, 他们就能根据材料很好地帮助解答。在解决了疑难问题之后, 我就适当地布置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练习, 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 既可以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 又可以减轻这些学生的课业负担, 避免了抄作业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 把重心转移到学优生身上, 挖掘内涵, 拓宽思路, 最后要求他们课外完成一些高质量的作业。分层教学活动, 针对各层学生的不同基础, 因人而异地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 能通过目标分层, 让每一个学生激起参与的兴趣;通过训练分层,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通过评价分层,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

摘要: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现状, 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尝试了分层教学, 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究 篇8

1. 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 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但由于应试教学的压力,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 使许多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被忽视。长此下去就形成了公式化的思维定势,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利用。再加上, 急功近利和分数第一依然是当前语文教学思想的主流 (农村中小学尤其严重) , 重考试成绩评价导致评价部门、多数教师、多数家长都不关心学生书写, 许多语文教师都不认为教学生写字是教学任务。而当前在师范教育、师资培养方面, “三笔字”被忽视, 大量教师书写本身已失去示范作用。

2. 学校现代文化气息不足,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缺乏实践平台。

目前, 多数农村学校缺乏现代气息, 如信息网络资源、现代电教设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使用不足, 无法与时俱进, 无法形成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 无法增强语文学习的吸引力。一些僻远农村, 根本无现代化设备来辅助语文教学, 从何而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加上忙于应试, 大多数学生对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漠不关心, 提高多数学生语文素养只能成为空谈。由此可见, 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

1. 强化语文基础学科地位, 改革语文教学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真正体现语文基础学科地位, 语文教学中应每周增设朗读指导课、演讲课、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课;真正体现语文多读、多背、多说、多听、多写的教学指导思想;简化语文作业, 注重练字、练笔作业;重视德育与美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 在评价方面, 考试应分多项在学期末进行评价, 包括基础知识、仿写规范字、朗读、口头作文、听力、阅读、写作, 而不必一卷定高低。通过弱化考试分数, 加强学生个性的发展。总之,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帮助教师接触后顾之忧,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2. 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充实初中语文教学师资力量。

合理配置初中教师资源提高进入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门槛,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一是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根据需求每年招录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 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 保证初中语文教师新旧结合的阶梯结构;二是加强语文教研活动, 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 增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开展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语文教学活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业务知识培养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面对新课改要求, 教师须打破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 变革观念, 树立新的学生主体观、素质教育观、全面质量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国文经典的兴趣;丰富表象, 激发创新想象, 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4. 努力营造现代文化氛围校园, 积极搭建学生素质展示平台。

学校应改善办学条件, 设置图书室、阅览室, 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努力增加现代电教设备, 积极使用录音、电视、幻灯、多媒体等手段, 以班级为单位, 进而到年级、到学校进行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交流竞赛活动, 拓宽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扩大知识储备, 让学生的视线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 也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 与以往有质的变化。

5. 构建城乡教师互动机制, 实现城乡初中语文教师资源共享。

目前, 广大农村, 特别是偏远贫穷地的初中学校, 语文教师短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低。在农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的情况下, 通过城乡初中学校建立帮扶制度、轮岗等办法。实行城乡教师资源的平衡, 不失为一项切实有效的措施。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道路漫长遥远,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我们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断摸索、攻坚破冰、毫不松懈、继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要求语文教学要积极探索教学形式, 改革学习内容, 调整教学方法, 以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 导致农村初中教育相对滞后。本文旨在深入调研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基础上, 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李世海.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褚雷.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结构模型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10 (02) .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9

第一, 从感知入手。能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 文质兼美, 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这些文章在选材立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语言修辞、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多具有典型意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学习以抽象思维为主, 但是还不够完善, 所以用朗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声情并茂, 采用恰当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对文章进行入境、入情、入理的朗读, 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推敲、品味能力, 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我在讲《在山那一边》时, 首先我朗读, 然后学生整体读, 学生思考:文中山指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山指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要学会战胜挫折克服困难。文中海指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海指生活中的理想信念”有理想我们才去奋斗。

我在讲《满井游记》时, 它是体现散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句式整散错落有致、描写记叙抒情穿插结合、情思细腻纤柔, 如“脱笼之鹄”读来让人身心自由、奔放、陶醉, 美不胜收像这样的文章无须过多琐碎的分析, 而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去感受、体会、理解、欣赏,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而学生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培养。

第二, 从理解入手。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 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内化和运用能力, 三者之间互为关联, 缺一不可, 其中又以运用为最高层次。而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同步,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也是是思维的工具。课文的阅读过程, 实质上就是借助课文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思维的过程。因此, 除了要注重学生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外, 还应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课文基础知识, 分析词句的感情色彩、表达作用、语言环境, 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课文的本质意义, 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据研究, 文章材料中的句子结构、语境、篇章结构、文章主题, 甚至文章标题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重要影响。面对复杂的语句、环境、结构, 只靠学生个人经验, 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和分析, 难于实现理性领悟上的豁达贯通, 其结果不仅使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受限, 也使对文章的经验把握受限。所以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繁步步推进的分析,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像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文和写人的记叙文,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种文章是如何写的。

我在讲《紫藤萝瀑布》时, 这就需要告诉学生课文叙事线索以花喻人, 让他们对文章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忆花、看花、思花的过程, 要让学生懂得材料选择的详略得当、烘托技巧等对于表现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过度衔接、前后照应对文章结构完整的必要性, 各种修辞手法所具有的语言表现力;让学生明白词语在语境里的具体含义, 如“花在试探什么”联系文革中人们思想的禁锢, 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文章主题的影响是很大的;教会学生抓住中心句来快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本领, 如“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所有这些, 不能仅靠学生自己的个人体验感悟, 而更需要教师在上课结合课文实例做必要的分析, 让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黏附更多的理性知识。这种理性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写作等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都可以给人以知识。但是, 各种书籍鱼龙混杂, 思想层次高低不一, 情趣境界各不相同, 而中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较差, 此时正是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 而应加以正确引导。告诉学生要选择那些思想内容健康、情趣高雅、人物个性鲜明、叙事趣味盎然、富有知识性的书籍去看。还可以开辟图书角, 由教师推荐优秀书籍供学生阅读, 也可以开展课外阅读心得交流课, 让学生彼此交流所阅读的书籍, 实现资源共享, 集思广益、活跃思维、取长补短, 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写作水平。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门艺术, 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也是学生文化底蕴不断积累过程, 阅读对学生知识点的丰富、价值观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1]。华夏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 在阅读的过程中, 所阅读的文字都是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 是重要的文化产物。阅读是实现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通过阅读, 能够从不同层面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且初中是学生青春期的重要阶段, 借助阅读材料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 对学生的成长帮助很大。阅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和语言点, 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其知识内涵, 增强其文章鉴赏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能将所阅读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为了更好的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漳浦县民族中学学生的特点进行目标性教学, 结合学生的感受, 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设计, 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漳浦县民族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在我国, 城乡教育水平不均衡,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性的关系。福建省漳浦县是一个千年古县, 属于文化先进县与人口大县, 该县有17个镇、2个乡、2个民族乡[2]。民族华侨中学是漳浦县的重要中学, 其教育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仍存在着不足。通过对当地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本人发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 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民族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存在差距, 相对偏僻, 教师在教学上的专业性与城市比较稍见逊色, 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对阅读教学有实行但重视不足, 对学生跟进督促欠缺持续, 再加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差, 阅读教学被搁置, 学生接触与见识到的知识有限, 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二, 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在漳浦县民族华侨中学, 阅读教学的形式以学生独自阅读的方式为主, 且缺乏有效的阅读反馈机制, 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有问题也不反馈的习惯, 而教师只是以口头的形式了解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未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弱化严重。

第三, 教学条件简陋。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 与教学条件存在着必然联系, 缺乏课堂教学所需的设施、教材, 学校没有借阅室或图书馆, 是制约学生阅读的关键。虽然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但是其利用率却不高。阅读资源严重缺乏是漳浦县民族华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 我国的农村教育水平普遍落后, 且将语文知识点教学作为重点, 往往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导致阅读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无法涉猎百科, 也是对学生眼界的限制, 因此, 应运用现代化的眼光来看待阅读教学问题, 通过点滴渗透, 激发兴趣, 运用创新性的手段来开展教学, 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 提倡生活化教学, 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本书, 五味杂陈, 包含着生活中所遇到各类事物,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从现实生活中着手, 在生活点滴上引发共鸣,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活状况来开展阅读教学, 彰显阅读教学特色,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辅助性的作用。漳浦县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古雷港、东南花都、西湖公园和漳浦威惠庙、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等[3], 将其作为当地的特色, 针对生活中的景区开展相关知识的阅读。例如, 以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例, 让学生阅读该景区的诸多材料, 了解景区的由来、特色景点、国家荣誉、规模和历史等, 让学生化身生活中的导游形象, 让其他学生化身观光客, 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 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 是教学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 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 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漳浦民族中学应加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 重视对现有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能够将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予以转化, 营造更为活跃的阅读氛围,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欲速则不达”[4], 若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收获成果是不现实的, 应建立长远的阅读教学计划, 以改变传统视角对民族中学的看法, 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发挥多媒体平台的重要内容, 以提高教学水平。多媒体具备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能够通过文本、图片和Flash动画等进行教学设计, 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观沧海》时, 该诗的作者是曹操,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演绎该诗的意境, 随后可引出具有“四大名著之一”之称的《三国演义》, 选取“望梅止渴, 割须弃袍”的典故, 定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这样会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列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典故, 具有很好引荐与推动作用,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也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环境, 教师可以将优质的阅读资料分享到班级交流群中, 实现阅读资料的共享, 这样当学生遇到阅读问题时, 可以随时通过QQ或微信与教师取得联系, 不受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第三, 开展读写结合教学, 以提高教学质量。阅读具有学问性与艺术性, 与写作具有必然的联系, 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素材和写作资源, 而写作则是阅读成果的重要体现, 二者的关系可见一斑。因此,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设置读写结合的方式,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题目, 并为其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 了解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重点, 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人空间, 通过阅读来调整自身的写作思路,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练笔, 通过仿写、扩写和续写的方式进行练习,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选择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故乡》等文章进行练笔, 涉及到背景或社会形态的内容, 学生需要查看相关的资料才可完成, 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方式, 可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漳浦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了解到语文阅读教学有待完善, 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特点实施优化教学是一项重要课题, 应将生活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融入其中, 以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摘要:素质教育的提出, 预示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 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教育一直是一项备受关注的课题, 为深度贯彻素质教育, 应优化当前农村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禤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2, 3 (3) :41-42.

[2]吴振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 2015, 1 (1) :177-178.

[3]邹云来.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8 (8) :103-106.

刍议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一、农村历史教学现状

1.历史老师教学的基本情况。农村历史老师的年龄普遍较大,大多为40岁以上,而他们的教学理念传统,思想传统,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而少数的年轻点的历史老师则比较开放,知道在课堂上活跃气氛,接触的电子信息比较多,对外界环境了解得多,给学生传播的信息也很灵活。

2.历史老师的学历问题。据我们调查,农村历史老师的学历有15%左右不达标,除此之外达标的老师的专业有60%专业不对口,所以在教学时很多历史老师讲的都是历史之外的话题,对学生的引导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导致一些学生兴趣不浓。

3.教学方法陈旧。很多老师讲课都是按部就班,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除了课本以外,不再拓展任何的话题,范围只局限在课本,让初中学生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二、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家长、教师都重视中考科目的学习,由于历史科目占得分数比例不是太高,很多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就是:历史不重要。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没有什么兴趣可言,课外时间学生也不会主动阅读关于历史的书籍。

2.学生学习方法陈旧、单一。60%以上的初中生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只需要记忆就可,记忆多了,历史自然就学的好。特别是初三的学生,都认为,只要都花时间记忆,就可以得到高分,就更不必说低年级的学生。

三、历史教学设备

1.农村中学的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有限,主要途径就是教科书和课堂,少数还能从电视、小说中获得一些,就别无他径了。

2.大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没有图书馆,即使有图书馆,但书的存数量也少得可怜,学生除了课堂之外没有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

3.有些地方虽然有很好的历史教学资源,如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故居、历史遗迹等,但由于教师担心学生安全问题,也不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而弃之不顾。还有就是课余时间太少,一些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耽误时间,也很少会自发带学生去参观。

四、历史教学评价

1.农村历史老师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很多老师重视评教忽视评学。老师只是认为自己把课堂知识教给了学生,至于评学抛之脑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

2.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老师在确定学生历史课总评成绩时,大多只重视期末的考试和升学考试的成绩,简言之,只重视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3.学校在评价教师时,没有做到所有的学科一视同仁,而是把学科分为三六九等,中考科目语、数、英、理、化等是一类,历史和其他笔试科目为二等。

五、改善历史教学现状的方案

1.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提供给他们宽松的时间去阅读关于历史的书籍。让学生尽量发散思维,我们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也要委婉地指出并适时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2.多树立榜样。历史教师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榜样,既不会让他觉得努力的目标太容易达到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又不会让他觉得努力的目标太过遥远,失去学习的毅力。

3.学校努力改善历史教学设施,扩展图书建设,提供多媒体设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历史方面的信息。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每个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因此,让广大的农村教师,携手共进,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中去,为国家的崛起,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浅谈 篇12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按照意思理解就是:有了好习惯, 自然而然成功。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科, 越应坚持培养学生形成符合学科学习特点的良好习惯。语文学科因其特殊的工具性质, 更需如此。

1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听课、说话、读书、写作的习惯

教师上语文课时特别注意观察学生, 有人分神了, 就走到他的旁边吸引他的注意力, 或者点名他回答问题, 经常提醒学生做笔记并按期检查。

从初一开始, 教师课前3分钟安排两个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说的内容不限, 可以是一个小故事, 可以是一段小介绍, 或是一个小笑话。轮到的学生既紧张又期待, 听的人也兴趣盎然, 教师会做适当的肯定性赞评。上课时鼓励学生必须回答问题, 有时也会让另一个学生评价别人的答话,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尽量让学生多说话。

每节早晚读教师都坚持下班巡视,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灌输“读书就是要读出声音”的思想。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作品, 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介绍活动。

在写作训练方面, 除了每学期六次大作文的训练外, 还要批改学生每周交上的两篇日记。每学期举行两次个人最佳日记展。写日记使学生经常得到练笔, 对写作的帮助是不容置疑的。

2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每节课教师都安排有检查预习情况的时间, 如果效果不佳, 还会马上要求学生重新预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习思考题。每节课后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也会促使学生课后拿起课本重新阅读。长期坚持这样, 学生不知不觉就形成了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教和学的效果都会显著提高。

3 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每上一节课之前, 教师都精心地做好教学设计, 特别是设计好课堂提问, 多方面地设想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果学生回答不好, 教师并不急于否定, 而是换一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提问尽量做到一问连一问、一问套一问, 从而形成连贯的教学思路, 学生的思维也会一直处于高度运转之中。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板书, 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重视解题思维的训练是学生考好试的保证, 每次测试的讲评重点不讲答案, 而是解题思路。

4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要从细节入手

为了尽量消灭学生的错别字, 应强调:凡是在作业和作文中发现的错别字, 都要重复写一行。对于书写好的学生, 及时给予表扬。公开进行的各种展览也能促进学生写好祖国的文字。再比如生字的识记, 每一个都是学生自己查字典, 自己到黑板上拼注, 评判工作也是由学生来完成。诸如此类的小事, 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老师是表率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所组织的各种活动, 教师都尽量参加。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读书介绍活动中有教师的阅读体会, 日记展上学生也能看到教师的心扉。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是平等的, 教师是他们的排头兵。

6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工作琐细, 效果显著

上一篇:食品检测中的样品管理下一篇:信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