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综合素质

2024-09-14

职业综合素质(通用12篇)

职业综合素质 篇1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长远的深层意义的作用,一是能够针对性地作用于高职院校,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高端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高等院校之中所设置的教学资源以及理念等主要的针对主体都是技能型人才,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为社会提供有专业修养的技术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之中在以传授职业的专业操作技能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必须要摆脱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主的方式,对学生加强思想素质修养有良好作用。

二是加强学生职业教育有较为良好的系统性作用,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加强能够使得学生接受更为系统的教学,这种安排能够使其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之中,这些思想方面的教育能够做到跟专业性教育同步。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跟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同时也跟校园文化融合,这本身就是长时期有阶段的逐层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融进每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之中。

三是有较强的实践性,高职教育本身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动手能力强则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所以高职院校之中所投入的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等利用率都极高,校外学生的顶岗实习则主要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之中的学生职业教育在实践性上优于一般的院校。

2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2.1 以挖掘教学课堂作为职业教育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在操作方式上可以通过教学方式以及内容来完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最终达到两者教学的协同作用,增强两种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个文件当中就指出通过多样方式来发展高等教育,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的同龄人高等教育的入学比例必须提升1 5%。在文件中提出了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普及的重要政策。在2000年后,我国高校就开始大规模扩招,大量学生都拥有了进入到大学之中进修的机会,高职院校之中的学生大量增加。学生人数增加使得职业素质有必要进行加强培养,主要可以由三方面进行职业素质培养。首先是课堂教学必须增加时事政治知识,同时依据于时事变化来进行各方面的政策教育,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是根据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所得到的经济社会成就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教育,学习国家重要的指导思想,将其融进教学的课堂以及教材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学习。最后是必须积极地展开各样鲜明的课堂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地与课堂主题活动进行融合。

2.2 增强职业技能培养教育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强了职业技能教育思想,办学体制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改革,已经逐步形成可以对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相互适应的体系。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健康就业。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谐等方面都有着极大作用。在大学课堂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相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来看更加困难,这也反映出理论知识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必须专心听才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准确指导实践。可以看出,学生课堂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职业技能最终学习的基础。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一方面要改革课程建设。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增加技能课程,学土技能课程的学习力度加强对于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有利的。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性素质就需要建设好相关课程,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力以及其创新精神培养,将原来已经有的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全新课程设置,建立能力、知识、构建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必须着力增加教学的效率,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对学生自身的主观作用进行发挥,使得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提高。可采取教学辅导方式,比如项目导学、案例教学等综合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之中综合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升级多媒体教室的交互视听系统,帮教师提高多媒体教学技能。

2.3 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力来锻炼其职业精神素质

社会实践是一种全面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是让大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的重要过程。通过实践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够使其对其学习进行全方位的总结,社会实践本身就是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最为重要的场所,也能够整体上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对促进高职学生对国情,社会的关注提供了方式,能够较好的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其自身的毅力,增强其奉献社会的意识,培养其坚定的品格,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伴随着现今国内外经济的腾飞以及形势的变化,职场要求处在其中的人才必须具备能够面对危机和挑战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话充分地说明了综合实力本身就是社会要求的重要点和关键点。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主要就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全面的素质发展。我国开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又一新战略就是让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实践能够较为有效地帮助学生整合课本知识,运用课本知识到实际中,提高自己职业素质。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必须全力完善社会实践对于精神素质教育的规划。

3 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日新月异,各方面都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职业院校必须丰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不间断地增强高职学生在法制、道德、健康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方针上要推陈出新,培养高职在校学生适应极为复杂的市场经济对于社会的长远稳定有着极大意义;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必备表达能力,社会交际,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于提升高职学生长远的发展有着稳固基础的极大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摘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诸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包含思想道德品质、知识使用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创造等方面。优良的职业素质培养其实就是极强的责任感跟奉献精神;同时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自理,做到基础的知识深厚,专业广博。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占文.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与开展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3(2):64-66.

[2]王爽.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Proceedings of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2012(11).

[3]崔晓琰.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4]梁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75-76.

职业综合素质 篇2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4.素质教育的要求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洪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五、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节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

(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3)尊重个体差异。

(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l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nand)正式提出。

1.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

2.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使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和实用性

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三、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职业的内涵

(1)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独特性,说明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2)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素质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从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化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

教师职业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3.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责任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为适应形势的需求,教师观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促进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为他们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等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优良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职业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探究;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提高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修养差,愚昧无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宏伟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历史使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扩展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学校应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结合技校学生实际特点,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许多问题。这一现象造成了技校学生素质普遍差的状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1.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校规校纪学习、军训等加强学生纪律观念,利用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部份技校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哥们义气重,是非观念不强,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技校学生70%来自城市,这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养成了霸道、自私的性格,懒惰,没有责任心。而30%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卫生习惯差,酗酒现象严重等。要让学生明白,在我们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习惯要么造就我们,要么毁掉我们。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驾驭好习惯。好习惯难以养成,但是容易保持下去;坏习惯容易养成,但难以摒弃,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決定性格的往往就是习惯。所以,要教育学生应该支配习惯,善于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而绝不能为坏习惯所左右。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4.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代和社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担负着建设伟大祖国的神圣使命,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舞台

针对学生活跃的个性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和学生实际,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各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学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演讲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电脑中英文录入比赛、技能操作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根据专业,严格按教学计划开齐上足课程。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增设音乐、书法、家电维修、英语口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学生按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让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课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心理健康课和生理健康课。技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这个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针对这一特定时期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和问题对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增强体质,怎样面对挫折,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教育。通过学习礼仪,让学生知礼懂礼,并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待人处事,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从政还是经商,日常工作还是出入各种场合,均离不开礼仪。礼仪虽是生活小节,但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风貌、个人学识及文化素养。在起始年级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通用礼仪、校园礼仪等,在高年级开设求职礼仪、公共礼仪等。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普通话已经逐步普及的今天,讲普通话也成为一个人的对外交流窗口。一口漂亮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形象、素质、生活环境的展示。通过普通话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朗读的方法,通过示范朗读,以便学生模仿、练习,帮助学生快捷、有效地掌握普通话的朗读方法,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变成技能、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在收紧身体的基础上使身体直立起来,克服生活中不良的自然形态,改善由于含胸、驼背、扣肩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形体姿态。通过形体训练,能使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每一块肌肉都得到锻炼,进而改变不完美的形体,使人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美感,从而更好地彰显学生的青春朝气及内在气质。将生存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的主要素质来培养。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专业性质、特点,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人事制度一方面为求职者提供了许多择业机会,另一方面职业的双向选择也加剧了择业者的竞争。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如鱼得水,紧紧地抓住机会。

职业综合素质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界定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各种能力等的综合素养。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主要指学生的政治方向, 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 包括真诚、守信、勤奋、有责任感等。

2.专业素质 。 主要指学生的本学科 、本专业知识 、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3.心理素质 。 主要指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 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 积极乐观的心态, 健全的人格等。

4.身体素质 。 主要指高职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 、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社 会 能力 和 拓 展素 质 , 等等 。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思想道德素 质。从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极少部分学生的道德状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明明知道诚信的重要性, 但往往还是会在考试中作弊;唯我独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生, 没有团结协作精神, 价值观念偏向自我, 缺乏社会责任感, 做事缺乏韧性和毅力;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缺乏拼搏意识和敬业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2.专业素质。 从客观看 , 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 学习目标不明确, 自我学习能力差, 专业知识学得不精、不专、不扎实, 只是简单记忆专业知识及理论, 缺少实际操作能力, 使得知识与能力脱离, 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决心, 缺乏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阻碍了专业素质的提高。

3.身体心理素 质。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 , 他们存在一些负面心理, 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 易出现焦虑、急躁情绪, 心理承受力差。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盲目从众, 好高骛远, 一日三变, 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 可见学生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身体健康方面,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的态度及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不愿意上体育课, 不认真锻炼身体, 体质较差。

三、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学生的思 想政治教 育 , 提高学生的职业 道德。高职院校教师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深入贯彻落实育人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现状,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 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真正达到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2.强调学习 目的 , 开展专业技能 训练。在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 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 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更应努力创造条件,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能力、管理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并开展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 寓学于乐。

3.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创新素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增设一些德育教育活动, 如挫折教育, 团队协作精神, 户外拓展训练;诚信教育、奉献教育等活动。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对学生做专业讲座, 利用学生会、团总支活动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 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参与, 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

4.通过社会实 践活动 , 提高高职学生就 业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建立实习、实训、见习一条龙的实践体系, 让高职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从而融会贯通。同时, 开阔视野,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实践中体现自身价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职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达到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为日后的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5.开展各种学生社 团活动 , 促进学生个 性健康发展。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素质的学生社团, 比如建立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K歌协会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 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种活动和实践, 培养各方面能力, 活跃校园氛围,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今后的求职与就业, 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心理课程, 使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心理知识, 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解压、自我调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关注心理卫生、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现场心理咨询、专家讲座、心理卫生知识展览、趣味心理游戏、野外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7.教师根据实 际情况 , 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式 方法 ,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善于学习, 并且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安排课程教学。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 在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 把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素养。

8.构建适合 本专业高职学生 的综合素 质测评体 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激励学生有目的地提高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修改、调整测评指标的权重比例, 形成相关制度, 为学院评优比先提供基础材料, 为用人单位遴选人才提供客观依据, 并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总之, 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是新形势下人才结构发展的具体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找到工作, 要看高职学院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邓峰, 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 (9) :96-97.

[2]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 2005-4-20.

[3]李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7) .

职业综合素质 篇5

【员工常见的问题】:

1、工作中欠缺主动性,行动力差,抱怨借口多

2、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缺少脚踏实地、敬业的精神

3、工作中人际关系冲突多、合作意识差、流言蜚语、不良竞争

4、不理解领导、执行力差、得过且过

5、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导致出现业绩“瓶颈”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心态

第一讲潜能激励培训------态度决定一切

一、企业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1、认识企业,理解工作的意义所在1)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

2)企业存在的价值

3)企业对员工的意义

4)认同与融入企业文化

2、明确岗位职责与目标

1)每位员工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成败——你是最重要的人

2)遵守规则者,获得机遇与成功

3)设定工作业绩目标与学习成长的目标二、一流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心态

1)一流的有一流员工组成2)态度决定一切

3)自我品质的形成4)优秀员工应具备的心态

三、如何每天充满激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

1)目标引导行动

2)凡事主动出击

3)让行动变的快乐

4)改掉拖延的习惯

5)为自己而工作

四、怎样把工作变成乐趣

1)个人成就取决因素

2)乐在工作中的好处

3)找到工作的使命感

4)怀抱感恩、珍惜拥有

五、工作成就你的未来

1)工作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

2)自动自发

3)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二讲职场职业观

1、职场规则

1)员工学会用领导的眼光看自己

2)领导学会用员工的眼光看自己

3)中层学会用领导和员工的眼光看自己

2、职场最快成功的三大公式

1)你的身价永远和你的被使用价值画等号

2)赢得领导的信任是你事业发展的基础

3)努力并不等于成功,善于总结找方法

3、企业中必须有的价值观

1)企业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2)企业的制度永远高于一切

3)企业的忠诚永远高于一切

第三讲:自动自发----工作没用任何借口

1、为自己而工作

1)理解工作意义所在2)职业规划

3)工作成就未来

2、对待公司----人人敬业爱岗企业繁荣富强

1)轻视企业,就是轻视你自己

2)效益和效率说明一切

3)压力竞争促进你成长

4)将制度深置于大脑中

4、对待领导------忠诚

1)领导是为你提供机会的人

2)满怀感恩之情

3)用领导的心态对待你的工作

4)视服从为美德

5)如果你是忠诚的、你就会成功

6)使自己变得无可替代

第四讲:高效团队

一、培训特点:教练技术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学习在现阶段被认为是提高生产力的最新最有效的培训之一,在所有曾接受过体验式培训的公司当中,77%的主管认为,此培训能极大改善整体表现,极大地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体验式培训中,每个学员都是主角、他们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各种表现给团队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个体与团队的关系。感悟到责任、理解、信任、沟通的重要性。学员会受到极大的内心触动,使其真正地感受到珍惜、感恩、责任、积极、主动的内涵

二、培训收益:

Ⅰ.对企业的效益:

 帮助企业去面对急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 全面调整员工的心态,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减少抱怨、借口。使员

工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视工作为自己的事。认识到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

 全面改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为商场打造一支士气高昂、高向心力、高绩效的团队;感受久违的热情;怀抱感恩、珍惜拥有,使员工更加热爱团队。

 吸纳优秀人才,减少员工流失

 促进上下级的沟通理解,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Ⅱ.对个人的效益:

 激发创意与潜能

 100%积极进取

 创造更多财富与富足,更具影响力

 获得持续性的自我学习和改进的动力

职业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 滨海新区 职业素质 教育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继续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更强调品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问题,构建出有效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滨海新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現状

不能否认的现实是,高职毕业生由于生源质量等问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有逐渐走低的趋势,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符。当下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很难招到适合、满意的员工。

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不主动的现象,不仅是在专业课程方面,人际交往、人文修养等方面更是缺乏应有的训练,在隐性素质上更有较大的欠缺。在对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 “你认为目前自身最欠缺的职业能力”这一选项时,13. 4%的学生选择“与人沟通交往”,9. 1%的学生选择“岗位技能”,7. 5%的学生选择职业知识, 8. 5%的学生选择职业兴趣,4. 6%的学生选择学习能力。而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时,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认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不足、人文修养较差,学习能力弱、创新能力欠缺、沟通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不仅表明高职毕业生的现有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折射出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

在对滨海新区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我们发现新区在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调查显示,新区内的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定位模糊,过分单纯地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再如过于强化就业水平,把高职院校降低为职业培训所,等等。正是由于教育观念上出现了问题,因此新区内的几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体系上也就不够完善,最为典型的是,借“强化技能”之名,很多的高职院校大幅度地减少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除了官方要求必设的“两课”外,多数院校很少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类的课程,有的院校的某些专业甚至没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而有的人文素质课程又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但同时又限制选修的人数,选上的学生也很少。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必然就会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产生结构性的缺陷,致使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明显不符。

(二)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学生应对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

市场人才流动性的增强必然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灵活多样,就业市场的变化已表明,如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具备足够的多样性变化的能力,包括:及时把握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体系,缩小与未来职场之间差距的能力。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上应对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却明显不足。而这一结果的产生恰恰是由于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造成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的认识上许多的高职院校又存在着偏差,所以大至全国、小至滨海新区,对职业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教育,专注技能的培养,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应对工作岗位变化时能力明显不足,与社会、与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确立适应岗位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往往习惯于闭门育人,缺乏与用人单位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在不能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的情况下,盲目制订培养目标,致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四)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情况,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活动。但是,新区内高职院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多有不完善之处,“重知不重行,教师处于评价的权威和主体的地位,忽视了职业院校的生源构成、办学模式和办学特点。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习惯于过多地倾向于学科知识,很少综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多重因素进行考查[1]”。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的评价,不能体现出学生动态发展的变化,也不能体现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而这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既不能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更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了解用人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系。

(一)强化日常教育环节中的养成教育

对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突出养成性的教育。一般来说,职业综合素质通常由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职业技术素质等内容构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能够使职业素质教育的成效大大提高。而养成性的教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职场情境、职业规范来实现,甚至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来实现。事实上,只要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养成性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精神,那么,这种教育就会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用足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宽技能提升的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与新区内各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徑,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拓宽技能提升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教育的空间、教育的效能最大化,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学校与产业界的经常性接触与对话,把企业管理者引入校园,让学生有机会在接触企业实际过程中重新认知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与评价体系

培养适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逐步建立起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以此推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拓展。

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的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考评的形式要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是滨海新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未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英. 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的策略研究.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2012(4):43

职业综合素质 篇7

学生的素质则是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 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 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简单地说, 学生的素质或人的素质就是学生的质量或人的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身体正处在发育中, 心理正处在形成过程中。 因此, 中职学校除了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外, 更应该全面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因此, 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 还是对于社会、国家来说,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一个重要的令人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不断提高学生素养, 笔者从思想道德、文化、专业技能、身体及心理、口语交际等多个角度剖析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呐喊。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应该包括学生的政治觉悟、 品德意识。 爱党、爱国、爱家、爱校, 遵章守纪、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等应该是每一个中职学生应该具有的素养。 但是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当中, 由于生源等各方面原因, 能够做到或者做好的学生并不是太多。 特别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言语不文明、举止不文雅、抽烟喝酒玩手机甚至打架斗殴, 不顾别人的感受, 我行我素。 因此, 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 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就尤为重要。

二、学生文化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 但是, 由于适龄学生人数减少, 各类职业学校较多, 因此, 中职学校的生源都很紧张。 为了争取生源, 各学校形成了恶性竞争, 甚至是投入大量资金, 给好处费。 只要有学生报名, 就能被录取来上学, 这就直接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随着全球经济萎靡, 劳动力市场形势也非常严峻, 再加上中职教育的毕业生文凭较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 这个大环境决定了中职学校招收不到文化课基础较好的学生。

语文课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但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会读文章, 有的学生词不达意不会交流, 有的学生不会写作文甚至以前都没怎么写过作文, 最困难的是之前养成的不好的学习习惯难以改变。 所以, 在中职阶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正因为这样, 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文化课有“为难情绪”, 甚至是“恐惧”。 尽管我们要尊重学生, 不能歧视学生, 不能说学生不行, 不能说学生差之类的话, 但是, 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必须承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差距。

三、学生专业技能素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文化课薄弱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技能课, 这本身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 一旦进入专业课学习后, 问题接连出现。 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 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 有的学生嫌累, 有的学生嫌脏, 有的学生感觉专业不够高大上, 有的学生认为这个行业收入太低, 有的学生只想要一张毕业证, 等等, 所以, 课堂睡觉、课堂玩手机甚至旷课是常有的事情, 真正能够做到坚定目标、克服困难学好专业课的学生确实比较少。 而经常性的学习困难, 又容易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 更加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很多学生期待上班, 从而摆脱学习的痛苦。 可是, 现实是残酷的。 自以为学习了专业课知识, 能进行专业性操作, 但是一进入企业才发现自己好多事情都干不好或者不会干, 特别是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更不能接受。 因此, 有的学生干了几天就跑人或者被企业辞退。

四、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养

从学生身体方面看, 中职学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 年龄在14-18之间, 他们大部分还都处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阶段, 身体正处在发育时期。 但是, 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去上体育课, 总是拿着手机或者跑进网吧在游戏世界里大战若干回合。 一到上课时间就进入休眠状态, 老师也真是无奈。 老师不喊他是不负责任, 老师喊他, 他烦躁气愤甚至和老师干架。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且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从学生心理看, 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和其他学校同龄人相似的生理、心理特征外, 还有自卑、孤独、任性、偏激、冷落、自私、嫉妒等心理。 “上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的”、“成绩好谁上这学校”等, 这种心理既是学生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更是学生自卑的表现。 在他们眼里, 职业院校好像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唯一的选择, 否则, 没有学上。 总感觉别人都瞧不起职业院校, 瞧不起职业院校学生。 因此, 有的学生直言“破罐子破摔”的这种心理本身是非常可怕的, 带来的后果更可怕。学校想实行严格管理, 甚至是军事化管理, 希望能贴近社会和企业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可是, 年幼的同学们根本意识不到, 接受不了, 总认为学校、老师不近人情, 和他们作对, 于是, 被子不愿叠、早操不愿上、卫生不愿做;学习上, 难的不想学, 易的不必学, 考试时划划范围、抄小抄, 只要及格就OK;品德上,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集体意识、公众意识, 语言不文明, 行为不约束, 等等。 基于这些主客观因素, 部分学生一旦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心情不好, 就打退堂鼓, 或转学、或退学、或一混了之, 心理极为偏激、任性, 不成熟。

五、学生的交际能力素养

表达交际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及各项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 当今社会, 不仅政治家、外交家要有高超的表达艺术, 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也都需要较强的表达交际能力。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求职应聘, 应聘中的面试就如绿茵场上的临门一脚。 要踢好这一脚, 离不开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更离不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别是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中职生表达能力如何, 更是直接关系他们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时常能够发现某些学生下课时用方言胡说八道、 打打骂骂, 一副很能说的样子, 但是一到课堂发言, 要么不会说普通话, 要么不知说什么, 要么不敢说、紧张害怕, 要么说不到点子上, 状况百出, 让人哭笑不得。

另外, 现在的中职生普遍意志力较差。 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情况, 也期望能够在新的学校里改变自身现状, 有一个新的起点, 甚至是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但是, 由于意志力薄弱, 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根深蒂固, 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一遇到困难, 就想退缩或放弃, 即便有老师和班干的监督和帮助, 也难以改变过去养成的不良习惯。

由此可见,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中职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就成为中职教育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走向工作岗位, 适应工作岗位, 甚至走向创业之路是实现中国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职院校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 从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技术素养等方面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分析, 意在强调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为教学内容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职业综合素质 篇8

1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 企业需求标准逐渐提高的原因

随着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在不断提高, 表现出选人者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倾向。目前,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 部分高职就业学生存在工作不踏实, 缺乏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又有眼高手低、心理素质差, 适应能力不强又没有危机感, 或者好高骛远、盲目攀比, 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

1.2 高职学生自身素质欠缺原因

通过对一系列的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在校生大多数认为目前自身所欠缺的职业能力包括:岗位技能、职业经验、职业知识、职业兴趣等。并且在与高职学生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大多存在普遍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不足、专业拓展面窄, 学习能力弱、外语能力低、计算机能力不足、信息意识弱、不善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等现象。也就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不高, 这些职业素质的欠缺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在就业竞争中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因此, 采用各种有效对策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提升其在就业中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

2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对策

2.1 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突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 明确培养目标”。因此, 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 更要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需要, 能否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第一, 探索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学校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通过参与课程标准的讨论、研究, 深入了解职业岗位对课程、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实践。第二, 探索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通过教学评价, 发挥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 优化课程教学方案, 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 探索构建以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 以学生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通过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方法,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在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中, 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过程考核, 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动态监测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2.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保证。高校要把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培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要加强对职业素质培养教师的管理, 使他们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熟知大学生的就业管理业务, 掌握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方法。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分析预测能力、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学校有关部门还要对职业素质培养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 使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2.3 基于职教平台扩宽学生顶岗实习渠道, 锻炼实际职业能力

通过职教平台, 加强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共享, 扩宽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渠道。借助职教平台的资源, 大力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 提高学生职业业务能力类课程。通过企业提供的平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 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 接触企业文化, 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并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

2.4 采取多样化辅助措施,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⑴完善职业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必修课计划, 以人生职业导航为目标, 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职业素质提升的教育内容, 构建完善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⑵大力开展职业指导。学校可邀请行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⑶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高职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情绪问题, 针对他们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心理咨询。咨询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

职业综合素质 篇9

一、内外结合,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传统教学上的读, 往往重精读、朗读, 轻泛读、略读, 轻能力训练。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读, 在重精读、朗读的同时, 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精读能力。古人云:“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 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教材中的篇章是经过科学筛选的范文, 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 对范文进行生动的分析、点拨, 使学生想读、爱读, 最终达到理解文章, 为我所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泛读能力。切实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 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是终生受益的事, 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科学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等步骤, 形成一个有机体。首先, 读书重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是理解, 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其三是领悟重在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 写出体会、感想;其四是应用, 将读的知识和体会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检验自己阅读的成效。

对职高学生来说, 除能阅读议论文和记叙文外, 还要有较强的阅读各类应用文的能力, 因为应用文大多都是实用性较强的文章, 反复进行阅读训练, 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量, 培养分析能力, 正确解决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看了产品说明书, 能正确使用产品, 操作机器;看了计划、总结, 能准确领会上级精神, 明确工作任务及要求。

二、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技能技巧。这种能力的培养, 要讲科学, 有计划。要定出训练的时间, 训练的任务, 训练的标准。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面小, 生活比较单纯, 因而进行语言表达锻炼的机会就少, 不少学生不仅不会说, 而且还不想说。俗话说, “言为心声”, 语言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能否正确使用它, 将直接影响到职高学生的求职就业, 甚至今后的发展。为了让学生会说、想说, 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活动, 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应聘中“如何介绍自己”, 举办小型的演讲会、辩论会等, 从说的内容、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应包括如下内容:1.能正确使用规范的普通话;2.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求;3.声音宏亮, 态度大方;4.说话得体, 注意场合。

三、灵活有效,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的能力

传统教学上的听, 是学生听教师讲, 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听”。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意义上的听, 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 要求教师上课要有趣有味, 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发挥听得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广泛地听, 不仅听老师的, 也听同学的、家长的。听的形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 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质疑的摒弃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 主要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 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 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及认识上的反馈, 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经常、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 区分主、次, 自觉形成整体观念, 并牢记所需的内容。

四、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写, 只是一种被动的应试训练。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写, 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做习惯。

对于职高学生来说, 在接受2~3年的职业教育后, 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择业就业。因此, 职高语文教学应结合专业, 在学习较复杂的议论文、记叙文写作的同时, 要有侧重地进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如财经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可侧重于“调查报告”、“合同书”、“工作计划”、“文字广告”等的写作训练;建筑、机电、电子、化工等工科类专业, 可侧重于“工作计划”、“说明书”、“规章制度”等的写作训练;至于公关文秘专业, 则要侧重于“公文”、“计划”、“总结”、“合同”的训练。另外如请假条、留言条、借条、领条、收条等应用性条据的写作, 各专业学生都要熟练掌握。对职高学生来说, 写作应用文, 不讲求其词藻华丽, 只求文字通顺晓畅;不求内容高深, 只求格式正确;不求精雕细刻, 只求快速实用。具有较高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将会受益终身。

职业综合素质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综合素质,提高方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 从开始的 “技能型人才”到后来的 “实用型人才”, 再到现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是指在生产、 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 不但有具备精湛专业技能, 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而且有具备较强毅力、耐心、承受压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人才。 如何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1999年起, 我们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若没有在大学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那么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就不会太乐观。 所以, 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从业者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目标。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三个方面。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在教育中主导, 心理素质是关键, 专业技能素质是核心。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一、心理素质方面

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 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 又因现在入学的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父母宠爱。 当他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 缺乏相应的独立生活能力, 其中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这些因素便造成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具有自尊心过强, 敏感、脆弱, 自我保护意识强, 沟通合作意识淡漠、团队协作能力差等特点, 尤其是参加工作后, 工作没有恒心和毅力, 抗压能力差。 工作中稍有不如意或难度强点的工作就辞职走人。 给企业和自身双方都造成很大损失。 这不仅是心理素质低的表现, 而且是个人诚信意识淡薄的表现。 长此以往, 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质疑, 已成为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极不满意之一。

针对现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偏低的问题, 我们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教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 学生要学会从各个方面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定位, 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优点, 要保持强化, 缺点, 要努力改之。 学会应对各种压力, 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不良的情绪既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又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 大学生要学会在压力面前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从容地面对困难, 把困难看做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 一种考验。 在挫折中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 同时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有很多学生参加工作时, 特别惧怕面对新同事, 新的工作环境, 这也是心理作用的表现。 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战胜心理恐惧, 学会以诚待人, 以便为自己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极为关键的一点。

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观等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代, 是社会的新鲜血液, 他们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一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一,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 由于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因此很多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 养成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 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节衣缩食, 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 对他们有求必应, 很少甚至不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 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 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过分的溺爱, 对孩子不“放手”也使他们的心理成熟得晚。 不利于参加工作后开展独立生活。

其二,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冲击下, 人生观、 价值观念产生了错位和倾斜。 社会不良文化种类繁多, 存在领域广,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往往令心理不成熟的学生防不胜防。 社会不良文化容易使人们思想消极、堕落, 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其三, 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不足。 长期以来,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 学校都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课考核, 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 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大学环境是一个小型社会环境, 而这个环境没有被好好地利用起来, 是学校的损失, 更是学生的损失。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的问题, 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受教育载体, 学校应该首先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 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 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多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 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 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 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 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 坚持用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 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 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三、专业技能方面

学习有用的专业技能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标, 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主要培养出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现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色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需要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对毕业生的要求从“以学历求存活”逐步向“以技能求存活”转变, 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拥有优秀文化知识的同时, 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的教育, 而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刚刚参加工作时, 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教育与工作脱节, 这是高职教育的失败。

针对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 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 确定学生职业定向。 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 抓住进展先机, 建立相应教育体系, 以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 并以就业为导向, 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让学生毕业生后快速融入工业岗位, 快速融入社会。 让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是最能体现出高职教育优势的方式。

总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较强专业技能缺一不可, 它们之间也相辅相成。 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丹菊, 孙国勇.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使进就业能力提升[J].轻工科技2012 (8) :54-57.

[2]黄远辉.以就业为导向, 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J].广西教育2010 (5) :35-38.

[3]徐立武, 杨芙蓉.浅谈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素质[J].辽宁文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5) :84-86.

[4]董卓宁, 张江.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124-126.

职业综合素质 篇11

综合职业素质 职高化工专业 教学情境

职高化工专业是主要培养化工行业一些技能人才的专业,对学生的操作技能、管理能力以及服务能力,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化工专业的职业指向非常明确。随着现代化工行业的发展,化工行业渐呈现出资本密集、技术密接以及科技化运行等特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同时更要具备集环保、合作、质量,以及技术迁移等意识为一体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职高在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创设化工专业教学情境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职高化工专业创建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化工行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化工行业的产品种类非常多,技术密集,装置投资很大,而且生产工艺的关联度强,同时具有很大比例的非标准设备。整个化工生产过程都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实现的,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的手段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的化工材料具有易燃易爆性,甚至有毒,如果出现了操作失误的现象,很有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甚至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因此,从事化工行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现代化工行业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上了,这些企业往往不仅要求自己的员工具备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员工必须要具备综合职业素质。现代化工企业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对化工工艺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能够对工艺生产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即将进入化工行业进行工作的学生们,必须要树立起系统工艺的观念,任何一项操作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对整个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关调查显示,化工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中,位于前几位的并不是专业技能,而且各项素质,诸如安全保护意识、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以及质量意识等。而对于专业技术的掌握,以及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则被这些化工企业排在了几项素质之后。因此,化工行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从业者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比职业技能重要,这也就决定了职高化工专业综合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职高化工专业教学情境的创建

1.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加强校企合作

职高教学情境的创建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即学习与工作综合、岗位真实、环境复杂以及企业具有文化性。职高学校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的岗位胜任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而且更能够培养一定的人格认同能力,岗位迁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换而言之,职高学校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此同时,在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渗透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与传授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是不同的,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也是不同的。但是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都可以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个方法适用于职业高中的教育。根据现代化工行业的特点,以及诸多化工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通过将仿真技术与真实的环境结合在一起,采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加强校企合作无疑是教学情境创建的重要措施。首先,可以在小型的流程型装置上,进行真实的物资运行与反应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建立对于化学反应中的流量、压力,以及温度等不同工艺参数的初步概念,加强化学反应工程中控制手段的熟悉,使学生能够在化学工业生产中选择正确的化学反应。其次,在工段级的流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真实的装置,但是反应与物资运行的状态采用数据模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真实的控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化学反应器,以及单元操作的能力,通过不同岗位之间的配合,使学生熟悉化工生产相关工作的处理流程。第三,如果采用真实的企业生产岗位运行在模拟的装置上,完全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操作、安全生产,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训练可以在校内的训练装置上进行,这两个层级上的训练可以采用小型流程装置,或者工段级流程装置,在这些装置上应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训练效果。第三层次的训练必须要让学生到企业中参加训练,通过实习来进行整体化设计,并且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因此,职高化工专业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要加强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2.采取过程式考评的方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中一件工作任务从获得到最终做出成果的整个过程。职高化工专业教学情境的创建需要多种载体,对于学生的训练更是需要从资讯掌握到计划实施,再到评估等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必须要与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化工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充分地展现出来。职高学校仅仅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学情境创景之后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化工专业学生的考评不仅要进行诸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相关的终结性考核,而且要更加重视过程的考核。职高学校必须要意识到每一个训练项目都应该成为学生考评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都需要列入到考核内容之中。此外,职高学生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一些企业活动等,这些也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考评的根据,这些都是学生能力的证明。因此,职高化工专业教学情境创建的考评方式要深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公平、有效的考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步入企业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促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根据化工行业的特点,以及职高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心理特征,职高学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是一项重要而关键的任務。各个职业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一些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化工类专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教学情境的创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保证学生的就业,为化工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一线职工,促进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雨.高职项目化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1.

\[2\]邱书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于教学过程\[J\].科技信息,2008.

\[3\]卢姗姗.毕华林.“海水晒盐”情境分析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2012.

职业综合素质 篇12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正处于由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危机期”, 很容易出现不适应和矛盾, 往往会铤而走险,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同现实、成人发生冲突。加之他们又是计划生育政策后的独生子女群体, 从小生活环境孤立独享, 成长过程唯我独尊, 致使他们大多数人不愿意、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很多同学存在性格孤僻、自卑自闭、上网成瘾、厌学贪玩、吸烟喝酒、打架斗殴、奢侈消费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社会需求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使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职场后无所适从。即使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优秀的学生, 在职场中因为与同事、领导或服务对象沟通困难, 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而离职或者被迫离职。

2.高中阶段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高考之前接受的教育基本是“应试教育”, 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听课和练题, 目的只有一个, 拿高分, 上好大学。这是学校和老师的奋斗目标, 更是学生和家长的奋斗目标, 也是全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 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被忽视甚至被忽略的。这必然使高职学生入校时缺乏基本的素质素养。

而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 高职学生也是有所欠缺的。从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就可看出。高考各科总分750分, 陕西省2011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文史类300分、理工类280分;2012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文史类240分、理工类200分;2013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文史类200分、理工类150分;2014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文史类273分、理工类256分。

如此悬殊的基差, 说明了一个问题:高职学生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更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存在许多认知空白和误区。

3.高职教育理念的误区

目前高职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 为迎合市场需求,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素质, 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象。过分强调专业性、技术性、针对性, 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关注职业与个人生计的关系、职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 一切都讲求“实用”, 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个岗位需要, 以此设置课程, 安排教学内容, 并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迫于就业压力, 要求学生考取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 过分夸大技术操作价值, 忽略文化修养, 淡化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削弱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 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心理脆弱, 思想认识水平较低, 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 甚至走向极端。因此,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这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上去了, 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 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才能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真正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 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 加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力度,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是学生接受教育直接面对的素材, 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教材内容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及素质的高低。从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塑造人“灵魂”的德育和传统文化课程所占的比例过低, 这就很难避免培养的学生只是迎合市场、满足岗位要求的机械工具。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有加大人文素养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 也接受人文知识的濡染, 学生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和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文教育的问题比原子弹还重要, 原子弹归根结底是由人来掌握和控制的, 人成什么样的人则是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的, 人是否能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 是由基本的人文历史教育决定的。

人文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根本,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 高职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改善课程设置体系, 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比例,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2.加强文明礼貌教育, 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

文明礼貌教育是培养从业人员基本素质, 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讲文明、讲礼貌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数缺乏文明礼貌素养, 即使在校园里向老师问声好都不乐意。有时候老师提醒了, 学生见面就勉强打个招呼, 过后见面又装不认识。其实, 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 困难的是, 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一时之间的文明礼貌不困难, 困难的是,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语言文明、态度热情、表情丰富, 等等, 都是必须加强培养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两件法宝, 一是微笑, 二是谢谢。这两件法宝资源丰富,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如果能让学生们真心微笑, 真诚谢谢, 基本的文明礼貌问题就解决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明礼貌教育, 教师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先导, 各学科密切配合, 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提高学生日常素养。

3.加强学生集体生活素养教育, 促使学生团队精神形成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核心是协同合作,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它是一个集体生存发展的必需条件。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 一个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团结互助, 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才能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 才能充分发挥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 才能挥洒个性, 取长补短, 合作共赢。

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 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 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 就不会有团队精神。高职院校应该多开展积极阳光的课外活动, 充分发挥体育课场地宽敞、人员集中的教学优势, 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赛、排球赛、集体游戏等群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亲身体验团结合作的意义, 从而养成学生自觉自愿与人合作的习惯。

4.加强“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力度, 提升学生社交能力

文明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要求人们自觉地去共同遵守。对社会来说, 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对个人来说, 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是人与人共处的金钥匙。

与人交往必须遵循“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基本原则。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 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 适度得体, 掌握分寸, 不能妄自尊大。要诚心诚意, 以诚待人, 不能逢场作戏, 言行不一。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力度, 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礼仪教学。比如“护理礼仪”“旅游礼仪”“教师礼仪”, 等等。同时, 把社交能力的高低作为学生是否能合格毕业的一项考核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社交能力的提升。

5.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应负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它通过自律、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高职学生一旦毕业, 就要直接进入社会进入职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在他们进入职场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职场规则教给他们, 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表里如一、完全合格的职场人士。

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 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 不断激励学生, 同旧思想、旧意识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作斗争。让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掌握职业道德知识;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提高文化素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增强自律;努力做到“慎独”, 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6.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 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育人三支队伍建设多数是三位独立, 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岗位分设, 分别由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担任, 育人工作由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践, 即专业教师既会讲又会做, 实习指导教师既会做又会讲。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涵养的毕业生, 各大高校应该建设一支“三师型”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即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中既传授专业知识, 又教学生专业技能, 培养他们人际沟通、为人处世、生存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进行分析, 并为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职业能力,综合素质,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陶甲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02) .

[2]徐益.高职生多角度综合素质现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8) .

[3]王瀛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思考[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09 (06) .

上一篇:英汉习语翻译方法下一篇:健康效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