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课

2024-08-24

综合素质课(精选12篇)

综合素质课 篇1

进入课改实践后, 学校的课表上出现了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它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适应这一要求, 提高综合活动实践课教师的素质, 可以选择多种途径, 其中, 校本培训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好方法, 试结合我校校本培训的做法加以说明。

一、组织通识培训, 转变教师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众多的机遇, 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随着课程实验的推进, 一方面, 教师感到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难以满足需求, 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与否、教学方式的改革确实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 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为此,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等丛书。我们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学校组织集中学习, 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政策措施等;每一位教师发一套课程标准解读, 教师个人边学习边反思, 与课程对话, 准确把握内涵, 领会精神实质, 明确基本理念, 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成败, 确定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还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座谈会, 及时交流心得体会, 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二是订阅各种教学杂志, 要求教师写好读书笔记。学校阅览室里常有刻苦攻读、埋头书写的教师身影。学校还特别印制了一本“教海拾贝”, 要求教师做好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体会、经验等的摘录。

三是利用校园网, 下载有关信息或课程理论知识。由学校组织部分教师从网上搜集关于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信息, 筛选、整理、编印成《走进新课程》等集子, 提供给教师学习。主要栏目有方案计划、专家观点、概念阐述、他山之石、一线经验、课改掠影、课改探航等。学校网页也经常发布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念、新经验文章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资料, 供教师借鉴。

四是播放专家讲座、报告等录像。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观看专家讲座、报告等,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诠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解决了不少新课改中的困惑、迷茫, 带领教师走出了教改的一些误区, 走进了新课程这片广阔的天地, 使平时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得到了有效内化。

二、加强教学研究, 尝试主题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内容中, 研究性学习应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因此, 我们在校本培训中注重加强教学研究, 让教师自己尝试主题设计活动。我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活动主题。

在这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中, 教师不再是倒给学生“一杯水”, 不再是教学生“学会”, 而是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教学生会找“一杯水”、“乐学、会学、善学”, 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鼓励孩子们去尝试。

通过主题设计, 我们还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主体, 活动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学会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每一个新的见解、每一点新的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启迪, 将他们的眼光和思维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三、编写校本教材, 营造“绿色家园”

校本教材, 就是以校为本, 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 按照学生知识结构, 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 组织教师编写的教材。改革后的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确立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管理政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活性更大, 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 可以不受课本和课堂的限制, 这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或自编教材, 修改或自定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内容, 可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为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尊重学生的选择, 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以开发家乡、社区、学校、家庭资源为切入点, 依托“红领巾星火园”、“全国绿色学校”, 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绿色家园》, 分低、中、高年级版。旨在使学生通过和自然的接触, 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 懂得欣赏自然的美。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 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 加深爱护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 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 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 掌握基本的技能,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 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 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从而营造绿色家园。

我们认为, 作为教师, 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实践、反思、总结, 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 循环往复, 形成规律性认识,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那么, 所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会充满生命力。

四、搭建展示舞台, “秀”出智慧风采

“嚓嚓嚓、叮叮叮、咚咚咚……”教室里传出各种响声, 学生们把自己的课桌变成了“工作台”, 在上面紧张地忙碌着, 有的用彩笔在纸板上绘图, 有的用剪刀、钳子剪切易拉罐, 还有的正在连接电线……黑板上清晰地写着各种扬声器、二极管等电子元件的连接方法及原理, 授课教师在一旁耐心地示范指导, 不时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一旁观摩的教师有的也忍不住, 拿起剪刀与同学们共同制作, 师生们都干得热火朝天。这是2007年4月20日上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观摩会中的一幕。

作为率先实行课改的学校, 我们多次承担了市级以上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观摩的任务。上文描绘的以“让美妙的声音响起来”为主题的公开课更是吸引了大部分教师的眼球。这节课以可发声的电子元件为主要材料, 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并讲解, 做出可以发声的模型或者玩具, 可以说, 既让同学们动脑、动手, 又动了口。经过讨论和分工, 短短的一节课时间, 同学们就制作了各种外观精美、构思巧妙的小模型。有可以弹奏的小钢琴、会唱歌的机器人、精美的音乐盒等等, 让观摩的教师赞不绝口, 他们纷纷称赞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

如今, 我校有专项布置的展示室, 陈列了一系列展示学生智慧的创作成果, 有布艺、纸艺、陶艺、树叶贴画以及各种小发明等, 充分“秀”出了师生的聪明才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校本培训是自主、反思、合作、高效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定将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综合素质课 篇2

四年级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素质评价的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既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又能科学测量学生学业成绩;既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指导思想: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手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有关法律文件,并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及学校实际。

情感目标:

1、学生学会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2、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重点:

1、开展素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如何进行自评以及自评应注意的事项。教学难点:

1、开展素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如何进行自评以及自评应注意的事项。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成为朋友,知己,兄弟姐妹。我们有了这种亲密的关系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评价他人的准则,但是这绝不是单纯的“好”与“坏”,而是全面的。今天我我们就要上一堂综合素质评价课。

一、素质评价的意义

发放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习,并且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着重点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政策与制度保障。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

1、了解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师朗读《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在老师朗读《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的同时学生对正表格进行自评。

2、学生自评与互评(互评按照值日小组分组)

在进行小组互评时,老师点出互评的几点要求让学生认真遵守:评价要公正,不得参入个人恩怨。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填写评价表。

三、老师总结发言,使学生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综合素质课 篇3

关键词:职工;综合素质;工程

一、转变观念强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

“素质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规范、扎实、有效地开展职工素质工程,在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要积极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和全体劳动群众的整体素质。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依法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仅包括民主政治权利、劳动权益、经济物质利益,也包括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及其他精神文化权益。组织和引导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实际上是对职工根本利益的维护。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帮助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用高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帮助职工群众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二、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力求“内容丰富,讲究实效”

1、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这是实施“素质工程”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工作。

必须改进基层班组学习。要根据职工的思想需求,改进学习内容。职工想知道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的大事、新事,想明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不明白的问题,想听听领导对自己和周围同志的褒贬等等。班组学习的内容与此相吻合,职工就愿意参加。要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改进学习方式。用职工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新方法,像民主对话、座谈讨论、算帐对比、组织答辩、郊游演讲、知识竞赛、典型现身说法等,增强职工的参与感。要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改进学习管理手段。让职工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工人阶级有知识才有力量的观念、不学习必被淘汰的观念、凭知识参与竞争的观念、实力在于学习力的观念、为了明天美好生活而主动学习的观念等等。同时学习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干部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组织学习的艺术。要精心研究职工的思想和情趣、组织学习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驾驭学习的本领。

2、组织开展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普及教育。

进一步深化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围绕职工素质工程的总体目标,大力开展职工积极参与,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企业特色的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职业道德的评选表彰,树立一批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

3、以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职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加强对职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培训,体现教育和培训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鼓励和引导职工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制定并实施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英语、法律知识等培训计划。所有培训项目都应针对每位职工个人的长处和待改善的地方,配合业务工作的需求来设计,也要综合考虑职工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未来工作的

需要。

4、展寓教于乐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职工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综合素质中的基础素质,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便无从谈起干好任何事情,职工文化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娱乐需求,使职工群众有一个好的心情和身体,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去,它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改善职工健康状况,强健职工体魄,充实职工文化生活,是党和政府历来所提倡和非常重视的。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健康、充满生机活力的职工队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职工文体活动是职工素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职工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构筑科学的领导体系,这是党政工的共同责任。形成党政领导重视、职工广泛参与、各方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是推动职工素质工程全面上水平的关键所在。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职工队伍建设需求,在未来要做好职工素质的提升工作,还应探讨制定职工素质工程目标管理评估体系,并从组织管理程序、培训管理程序、职工素质档案管理程序、经费管理程序、目标控制管理程序、目标评估管理程序等几方面系统地规划提高职工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将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参考文献:

[1]奥爱玲.推进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工程培养造就学习型职工队伍[J].兵团工运,2008,03:18.

茶艺课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以茶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成为时兴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了常规教学中。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茶艺教师, 个人认为这门课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茶叶的起源、分类、加工、冲泡技能等茶艺的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茶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达到“以茶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对中职学校开设茶艺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几点认识。

一茶艺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待人处事, 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素质, 其核心是要求行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百行德为首”, 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中国茶艺提倡茶人精神, 以茶喻人, 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范增平先生将茶人的精神归纳为四点: (1) 理性的思考, 作为一个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 有所为、有所不为; (2) 沉着的修养, 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 (3) 坚毅的信仰, 能择善固执, 不畏讥怕谗, 明是非、辨善恶, 众善奉行, 诸恶莫做; (4) 正义的行为, 为追求真理, 只问是非、善恶, 不计利害得失, 只要是合乎社会正义, 符合大众公平的道理, 就是赴汤蹈火, 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茶艺课的学习, 及对茶道思想的领悟, 可自省、可审己。茶礼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敬老爱幼, 懂得了礼仪;茶事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和睦相处了;茶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体验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训练也使学生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 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茶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 跨越了哲学、美学、文学、民俗及文化艺术等门类, 融汇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综合了插花、音乐、陶瓷、书画、装饰、建筑、表演等领域, 可谓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茶艺教学中, 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内容丰富的各式茶艺、茶诗、音乐和茶画等形式呈现出来, 吸引着学生, 在欣赏和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人文知识, 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信、满足和成就感。

三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茶艺是指在传统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 它包括泡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 以及在行茶过程中以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茶艺活动以人为核心, 茶艺审美以人为首。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对人之美有仪表、风度、语言等要求。仪表美是形体、服饰、发型美的综合;风度美是礼仪周全、举止端庄;语言美是用语规范、待人诚恳。

在茶艺课上, 学生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 学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礼仪规范, 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所讲究的六美, 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宁静幽雅的品茗环境、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 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 潜移默化中, 学生陶冶了情操, 训练了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 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 逐渐提升了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中职学校是直接面对用人单位的职业教育单位。现代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只是直接可用的技术人才, “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人员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对其以后的成才尤为重要。

茶艺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活动, 尤其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得更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 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 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 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 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手负责泡茶, 助泡手协助主泡手, 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 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在整个过程当中, 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而在不同的场合以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 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手的任务, 有时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或助泡手的任务, 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因此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总之, 茶艺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泡茶、品茶等基本知识技能, 更应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庄晚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 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培养的一种仪式。明确主张“发扬茶德, 妥用茶艺, 为茶人修养之道”。未来, 茶艺教学中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职学生。

摘要: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将茶艺课纳入常规教学, 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茶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茶艺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团队精神, 对增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茶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治编著.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2]庄晚芳.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5

[3]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大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 2011 (5)

综合素质课 篇5

“高考新政”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又被提上了桌面。这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总让人感到无从下手?

“综合素质评价”不是今天才提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综合素质评价就被提及。进入到21世纪以后,综合素质评价又在学校刮过一阵子风。又是10年过去,伴随高考新政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又被提了出来。

如何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横更在许多学校面前的难题。长期面对应试的要求已经导致众多学校失去了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不仅如此,整个社会都缺乏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和共识。

学校回避综合素质评价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却对学校进行单一评价。这样导致学校根本不敢大胆探索。因为:“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

在“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的逻辑里,学校不愿意探索和研究。探索有可能犯错,但成绩是不允许犯错的。这样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让很多学校选择观望、等待。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更养成了学校的拿来主义:等他人做好了,领导推动了再说。虽然改革不一定会成绩下滑,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学校做实验。

要让学校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首先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评价进行“松绑”,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应该从单一的教学成绩评价走向多元的办学成绩评价。多元办学成绩评价至少应该同时包含以下10项内容:

1.学生培养 2.教师团队培养 3.家校合作 4.教研成果 5.学校课程建设

6.学校常规管理 7.学校文化建设 8.学校品牌建设 9.管理团队培养 10.学校的成长性

“用评价督促学校发展”应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的基本原则。评价不是一刀切评出好的学校,或者曝光不好的学校,而是要通过评价标准的设立,让更多学校变得更好,只有拥有更多更好的学校,教育民生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进行学校评价时,将学校作为独立个体,以学校个体现状进行评价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一、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首先应根据学校现有生源状况对学校进行评估,过程性和终结性的评估应指向“学校是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目的,如果评估仅仅指向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导致各个学校之间进入生源抢夺大战,恶化教育生态。这是典型的“制度使人变坏”。

一所学校的意义不是把好生源、好师资聚集在一起取得好成绩。学校作为组织存在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好的成长。

因此,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要遵循“增幅”和“过程性”的原则,根据学校为学生培养所做的努力对学校进行评价,量化标准多元。

二、教师团队是教育事业的财富,学校让教师团队成长为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不应只重视学历提升、获奖多寡,更应重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理念的转变,教师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评价,应重点关注学校针对教师团队现状做了哪些培养工作,有何成效,对学生成长有何帮助等方面。

三、鼓励学校进行家校合作。每一所学校的家长群体构成都不同,学校的家校合作模式不能进行简单复制和移植。“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是探索的前提也是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进行多种模式的 2 探索,通过家校育人结果的呈现进行学校评估,而非简单使用是否有家长委员会,是否有家长课堂等单一量化标准。

四、鼓励学校开展自主教研。学校的教研就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每所学校都能主动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就变成一个高效能的组织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自主教研的评价应该从“文山会海”走向“实效评价”,从看文件、听汇报走向开学看规划、期末看效果。学校自主教研的开展某,是学校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五、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立德树人的落实必须依靠学校课程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估应从“开齐课程”的要求逐渐向“课程建设”过渡。鼓励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若无法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只重视数量,就会使学校陷入疯狂开社团活动的误区中,延误学校课程建设的时机,导致学校课程看起来繁花似锦却无实效。另外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绝不仅仅是搞活动,而是要通过课程实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评价的重要意义。

六、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常规管理的评价应从人、财、物的高效使用、资源的合理搭配等方面进行考察。早年进行的ISO9000认证将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学校无非也是想要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但企业标准未必适合学校环境,随后这项工作不了了之。其实学校管理并不复杂,所有管理的目的都是为师生服务,学校常规管理的流程和秩序是保证学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七、学校文化对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会产生强烈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外显、硬件文化的建设上,这种“装修式”的文化建设见效快,易量化,可以说深受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喜爱。但是,这种“面子工程”的评价方式,本身对学校文化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校行为和文化走向一种敷衍和功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应从学校的定位、立意、品位、育人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促使学校拥有健康的文化场。

八、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有助于学校对办学行为的规范和自 3 查自省。学校品牌建设是学校组织化特征的体现,也是学校走向良性发展的体现之一。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指标是多元的,学校品牌的建设是学校文化逐渐固化、传承的过程,有助于学校保留良好传统,进行文化传承,同时也有助于督促学校与时俱进,加快自身调整的步伐。

九、学校管理团队的培养是学校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梯队型管理团队的培养要破除“教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子,大量挖掘有管理潜能、熟悉业务的新型管理者。管理团队的培养会提升学校办学和管理品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团队培养的评价应着重在梯队建设、技能提升、理念前沿,实效呈现等方面。将学校落后的管理局面通过管理队伍的打造进行改变。同时为本区域储存学校管理干部。

十、每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根基不同。学校评价如果放在同一起跑线难免有失公允,甚至会无形中增大校长、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同时,同一起跑线的评价方式会促使家长选择现有的优质学校而无视成长性高的学校,这是由不恰当人为评价带来的教育不均衡。许多现有优质学校的绝对教学质量并非优秀,仅仅因为其生源优于其他学校,在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体系里,这些学校脱颖而出。但这就带来家长在学校选择时的误区,也给区域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难度。要改变此种现状、促使每所学校都能良性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就要针对学校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和评估,针对“成长性”进行的学校评价能为学校带去公平竞争机会,激发学校寻求发展动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将教育改革推向了更深,评价学生的目的由“甄选符合单一标准的人”提升为“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接近于“评价”的本质,但是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达成广泛的共识。

“评价”的变化会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深刻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并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仅仅将评价的变化压给学校当作任务完成,这就与教育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放飞翅膀 提高综合素质 篇6

1.引导儿童从自己身边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认识秋天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及审美能力。

3.通过观察秋天,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过程]

本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组织学生开展寻找秋天的活动,在校园里寻找秋天的足迹。利用假期让家长陪同到野外感受秋天的气息。去学校附近的公园体验、感受秋天的美丽,请公园的管理员讲解植物知识。从植物生长、动物活动来找秋天。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发现了许多动植物在秋天时发生的细微变化。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收集能代表秋天特征的动植物的图片、资料,拍照片、去野外录像。

第二阶段:展示阶段。

在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发现。在《秋风姐姐的吻》、《树叶儿》的儿歌朗诵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秋天的情境。

师:儿歌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呢?

生:小朋友正在感受秋天的气息。

师:想不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找秋天的?

生:想。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本班学生自己去公园、农村、野外“寻找秋天”活动的录像片。同学们很快在片中发现自己熟悉的身影,高兴地呼喊着同学的名字,专心致志地看同学找秋天的一举一动。)

师:片中是哪位同学在找秋天?

生:是林秀兰、夏彬彬、赖鸿杰三位同学在找秋天。

师:他们是怎样找秋天的?下面我们请录象片中的几位同学分别介绍他们找秋天的经过及他们的发现。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生:星期天,爸爸、妈妈陪我到水上公园去找秋天,我发现很少人游泳。

生:我和爸爸到郊外去寻找秋天,我发现树叶都黄了。

生:星期天,我到海边寻找秋天,我发现不怎么热,非常凉爽。

(教师随着学生的介绍将他们发现的秋天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发现了这么多秋天的信息。那你们又是怎么找秋天的?发现了哪些秋天的信息?下面我们就继续找秋天,研究秋天的特点好吗?

(此环节设计对凝聚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先在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比一比谁发现的秋天特征多。

1.小组交流

当录像片中的同学向全班展示了他们找秋天的活动后,其他同学也希望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介绍给同学,这时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讨论中,学生纷纷拿出收集的材料,大家边看边议,热烈发言,逐步认清差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认识得以提高。教师在班里巡视,观察学生收集的材料,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典型材料,为全班汇报做好准备。

2.全班汇报

生:我是在郊外发现秋天的,我看见了火红的枫叶。

生:我是在公园发现秋天的,我看见爬山虎都变红了。

生:我是在我们家的小区里发现秋天的,我看见丁香花的叶子都凋谢了,看,这是爸爸帮我拍的照片。

生:我是在学校里发现秋天的,我看见校园了的石榴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石榴,所以我知道秋天来了。

生:我是在农贸市场发现秋天的,我看见那里有很多柿子、梨、苹果。我还问了农民伯伯,他告诉我:秋天成熟的还有萝卜、山芋、白菜、红果……

生:我是在马路上看见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多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

生:……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边说边举起自己收集的秋天的果实、照片……,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发现)

(教师随学生汇报,把秋天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3.归纳秋天特征

归纳环节是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方法,概括秋天的特征,形成对秋天尽可能多的认识。

(依此方法,引导学生按动物变化、天气变化、人的变化进行分类,归纳秋天的一般特征。)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秋天的变化,真不简单!老师也收集到一盘表现秋天的录像带,想不想看?

生:想。

(借助电教媒体,播放教学录像片《秋》既可以帮助儿童开阔视野,进一步感受秋天,欣赏秋天,了解儿童难以看到的动植物,了解各地秋天的不同景色,又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师:下面我们先来观看一个舞蹈《雁儿飞》(播放录像)

第三阶段:体验阶段。

组织学生将本节课还未做完的事或还想做的事落实,使活动能继续下去。

师:课上我们研究、认识了秋天的特点,那么课后还能围绕秋天这个主题做些什么呢?

(大家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一致同意继续开展以下活动:

1.把大家看到的、感受到的、想象的秋天用各种方式(绘画、手工制作、照片等)展示出来。布置以“秋天”为主题的园地,美化环境。

2.用制作的风力小玩具游戏,充分体现秋天的美好和生活乐趣。

课后每个同学选一个项目去做,下节课继续进行交流。

[案例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针对本案例,谈谈我对综合实践课实施的几点认识。

一、要讲究活动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设计上,应讲究活动的新、趣,符合活动课的课程特点。在《找秋天》这一活动中,通过《秋风姐姐的吻》儿歌朗诵,观看舞蹈《雁儿飞》等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从身边的景物和事物出发找到秋天。学生们兴趣盎然,并把兴趣内化为动力,分别在田野、公园、校园、森林等处找到了秋天。

二、要突出活动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综合性,让他们在“动”中学。《找秋天》这一活动,启动课上安排了诗歌《树叶儿》导入,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树叶的变化中感受四季的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秋天的,从而找到秋天的特征……当学生对秋天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后,又安排了舞蹈《雁儿飞》。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来感受秋天。

三、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找秋天》中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寻找秋天的足迹;利用假期让家长陪同到野外感受秋天的气息;去学校附近的公园体验、感受秋天的美丽;请公园的管理员讲解植物知识,从植物生长、动物活动来找秋天。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发现了许多动植物在秋天时发生的细微变化。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找到秋天,掌握秋天的特征。

四、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人的创造力要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综合实践把学生带出课堂,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多了,就会创造出新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学生找到了秋天后,我们还要求学生以“秋天”为主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手段来展示秋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品尝真实的感受,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综合素质课 篇7

一、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其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是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教育人员的基本要求。近些年来, 我国的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 整个社会都将教育作为人生中的大事之一, 是否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也是当前评价一个人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持续性的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组织召开的各大会议中均明确的要求高校必要注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高尚品德, 用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去感染学生。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一种表现。

其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有助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们充分的了解到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精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非常完成的教学体系,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 这些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一般对于这种教学内容兴趣不高, 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完成考试的要求。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但是却导致高校思政课程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高校思政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教师对当前全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促使其对传统的课堂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积极的将各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全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们充分的了解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充分的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其三, 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指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不仅需要其具有高超的专业素养能力, 也要求其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近些年来, 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贸易的不断发展,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也大量的进入到了我国青少年的视野之中。尤其是文化的交流, 是我国的文化氛围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状态。这位许多人带来了新的思想感受的同时, 也导致部分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理念产生了误解和质疑。他们亟需一位合格的精神导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很多教学者也对自身的文化及思想观念存在误解。教育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途径, 只有在自身正确认识并掌握思想政治方向的情况下, 才能够引导学生们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正确自身所处社会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直面各种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袭, 无论是来自其他的意识形态或者是媒体网络平台等。只有教师自己明确哪些内容是正确的, 哪些内容是错误的, 才能够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明确究竟哪一种形式才是他们应该选择并坚持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高校思政教学人员个人综合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本身的主观层面的努力, 另一方面来自于高校良好思想氛围的熏陶, 也就是客观层面。

(一) 思想教师的主观努力

首先, 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人员需要从主观层面上意识到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一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能力的意识。这种思想层面的觉悟可以被看作是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前提。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思想意识水平的提升需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并将其作为自身工作当时和思想方向的指引。近些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整体性进步, 但是目前,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注意的初级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的各种困难, 可谓任重而道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作为我国社会主要人才的灵魂导师, 一定要透彻的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各项问题, 在此基础上充分明确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性,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针对性调节自身的教学方案。帮助不同学生了解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实现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的综合性发展。其次,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 仍然需要将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内容。比如在生活中多收听新闻联播节目, 将其中多包含的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哲理进行分析, 并通过形式的适当装换, 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此外, 教师还需要对当前国内外的各种复杂形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随时掌握各种事件的发展方向, 做到与时俱进, 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也要求教师在不断的提升自身思想素质的同时, 对当前所进行的各项思政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正, 确保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可以与当前我国社会的思想政治发展形势相互适应, 使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上发展的先进特点,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哲学魅力。

再次, 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指主观意识层面理论水平的提升, 也包括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 思政教师需要明确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的必要联系, 将思想水平的提升切实的落到实践过程中。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即: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实践、课堂所应用的技术水平的创新实践、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的实践、进行科研成果研究和建设等的实践。

(二) 客观层面

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充分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在教师团队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活动, 让教师们充分的感受到自身的荣誉和地位。

对于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工作压力问题, 高校管理层面可以适当的对思想是政治课程的考察方式进行调节和创新。确保思政教师随时都能够拥有一种教学热情。

此外, 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 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明确目前学校的发展形势, 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不断强化思政教学管理工作,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组织全体思政教学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工作, 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文中深入的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对其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加以说明和分析, 希望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同交流探讨, 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输送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摘要:高等教育是为我国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 合格的社会人才不仅要全面的掌握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 更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因此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体系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 高校思政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 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和提升极为不利。针对这种问题, 文中对高校思政教育人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提高其素质水平的具体途径, 以供相关教育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人员,素质提升,必要性,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春花, 孟杨.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118-121.

[2]祝春梅, 宋治非.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7:77-79.

[3]陶新群.高职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路径思考——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5, 16:94-95.

[4]蔡中华.基于优秀教师个案研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途径[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2, 07:147-148.

[5]王金凤, 门瑞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偏颇及提升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11:76-77.

综合素质课 篇8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括下述5方面的内容: (1) 要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2) 要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有表达能力和与对方做建设性沟通的能力; (4) 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5) 具有认识并创造机会去追求成功的企业家精神。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认识到“商务谈判”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建设性的人际沟通能力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互惠谈判模式,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思想境界

谈判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几乎每个人都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成为一个谈判者:与小商贩讨价还价, 购买他的农产品;与单位的领导讨论个人的工作调动;也可能作为企业代表与其他谈判者磋商某一交易合同。谈判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尽管谈判在实际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人们对谈判活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往往没有把谈判看成是涉猎广泛、需要许多知识和技巧的高级的脑力劳动, 更没有把谈判看成是提高自己为人处世境界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些人把谈判仅仅看作是人们讨价还价的手段、解决纠纷的途径, 甚至认为谈判是互相欺骗、玩弄权术的代名词。

事实上,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谈判者, 首先要做的工作不是去学谈判技巧, 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树立与人合作, 帮助他人谋取利益的谈判观。

参与谈判的各方究竟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这是历来谈判学家在理论上争论的焦点, 也是众多的实际谈判者在谈判中确定立场的出发点。笔者认为,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谈判, 即使是政治谈判、军事谈判, 谈判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合作者, 而非竞争者, 更不是敌对者。

首先, 人们谈判是为了改变现状或协商行动。这就要求参与谈判各方的合作或配合, 如果没有各方的提议、谅解与让步, 就不会改变原有的现状, 达成新的意向。

其次, 如果把谈判纯粹看成是一场棋赛, 或一场战斗, 不是你输就是我赢, 那么, 双方都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把对方看成是对手、敌手, 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想压倒对方, 击败对方, 以达到自己单方面的目的。结果, 达到目的的一方成了赢家, 趾高气扬, 做出重大牺牲或让步的一方成了输家, 屈辱不堪。双方虽然签订了协议, 但并没有融洽双方的关系, 更没有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目的, 因而这一协议缺乏牢固性, 执行过程中会困难重重。

因此, 在谈判中, 最重要的是应明确双方不是对手、敌手, 而是朋友、合作的对象。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笔者引入了业界正在推行的互惠谈判模式来说明上述观点。互惠谈判模式的要点是: (1) 谈判各方首先应确认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事先就提出强硬的立场; (2) 与此同时, 要马上着手探寻对方的需要, 并把对方的需要看成与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 (3) 努力与对方共同探寻满足双方需要的各种可行途径, 最后再决定是否接纳其中一个或几个途径。在这里, 满足自己需要并认真探寻对方的需要应成为整个谈判的核心。以这种思想指导谈判, 关键点在于把对方视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竞争者, 尊重对手, 理解对方利益的重要性, 并努力帮助对方实现他自己的利益目标。这样一来, 对方也会采取相应行动来配合你的努力, 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

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 都感到自己为人处世的思想受到了震动, 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更需要体谅他人、更需要合作才能成功的世界。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商务谈判课不仅教会了我谈判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坚持什么, 教会了我要理解别人, 真诚地帮助别人。其实,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容易, 大家为什么不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呢?今后我要以真诚为本, 尽自己的能力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以诚待人定能取得与他人的合作。”

二、引入倾听艺术,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谈判的指导思想是合作, 而合作的前提是彼此间的相互信任, 信任的培养和建立则要依赖于有效的沟通。

在谈判中, 沟通的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交流双方的情况, 反馈市场信息, 维护对方面子, 运用幽默语言活跃谈判气氛, 倾听对方的讲话, 控制自己的情绪, 建立双方的友谊与信任等。

在谈判的沟通过程中, 很多人常常认为只有多说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谈判条件。而事实恰恰相反, 只有善于倾听的人, 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谈判成果。这是因为: (1) 倾听可使自己更真实地了解对方的立场、观点、态度, 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内部关系, 甚至是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分歧, 从而使自己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2) 倾听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改善双方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 则表示倾听者对讲话人的看法很重视, 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和好感, 使讲话者形成愉快、宽容的心理, 变得不那么固执己见, 更有利于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把倾听的上述作用进行引申, 分析了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5个误区: (1) 许多人认为只有说话才是表现自己、说服对方的唯一有效方式; (2) 对某人看法不佳等先入为主的印象, 妨碍了耐心听他人讲话; (3) 急于反驳对方的观点, 好像不尽早反驳, 就显示出自己无能; (4) 在了解到所有的相关信息之前, 就轻易地对某件事做出结论; (5) 由于存在思维定式, 不论别人讲什么, 许多人都会马上跟自己的经验套在一起, 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从而阻碍了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克服上述误区的有效方法就是积极倾听。笔者在课堂上通过列举大量的实际案例, 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倾听训练, 为学生们总结出了倾听的3个要点: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所说的一切、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或情绪、体谅和肯定对方的立场和观点。

很多同学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 都反映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商务谈判课提高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涵养, 使自己的胸怀更加宽阔, 做人也更加随和。这门课着重于培养人的情商, 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和别人更友好地相处;它会让更多陌生的朋友变得相识, 会让更多相识的朋友变得更加亲密。这是一门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必修课。”

综合素质课 篇9

师:今天, 老师将与同学们一同上一节复习课。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本学期所学知识中哪部分的内容最困难?

生:应用题部分 (绝大部分同学) 。

师:数学应用题部分内容确实很困难, 但是老师告诉大家, 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是困难的懦夫, 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勇敢地战胜困难。 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 (齐声说)

分析:老师言语和蔼、态度可亲。 如“一同、大家、我们”等字眼无形中把老师和同学融为一体。 师生成为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伙伴, 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老师激励性的问话恰到好处,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此“导入”突出了高度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的生本理念, 为师生共同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研讨求知

第一板块:

看图编题并解答。

师:出示多媒体。

师:上面画了些什么?

生:苹果和桃子 (齐声答) 。

师: (追问) 谁能很快说出上面画了几个苹果? 几个桃子?

大部分能急着点数, 有少部分能急切地大声说:“12个苹果, 6个桃子”, “6个桃子, 12个苹果”。

师:好!你们真是眼明手快呀! 就是12个苹果, 6个桃子 (板书:12个苹果, 6个桃子) 。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你是怎样很快说出12和6的?

生纷纷举手, 有部分定睛不语。

生1:有3行苹果, 每行4个, 一共12个;桃子就是6个,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2:有4行苹果, 每行3个, 一共12个;桃子就是3个3个的数, 3加3就是6个。

生3:老师, 我还有办法, 把苹果从中间分左右两部分, 每部分6个苹果, 一共6×2=12个;桃子不用数就行。

其他学生茅塞顿开, 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 你们表现得都很勇敢也很聪明 (特别是生3) 。下面看看题目是怎么要求我们的?

【块一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有很强的激励性, 而问题又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 这样很好地把握了二年级小学生爱表行自己的心理特点。 注重“以学定教”, 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把学生当做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 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 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有效培养了学生勇敢的品质, 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生3的回答无疑是创新。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板块:

生:读题 (同桌议2分钟) 。

师: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谁想试一试?

生1: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苹果桃子共有多少个?

12+6=18 (个)

生2: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 苹果是桃子的多少倍?

12÷6=2

生3: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桃子比苹果少多少个?

12-6=6 (个)

生4:我也能编将它们分装在盘子里, 每个盘子装6个, 需要几个盘子?

(12+6) ÷6=3 (个)

师引导学生: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把题编得更有意义些呢?

生1:姥姥生病了, 我买了12个苹果, 6个桃子去看望姥姥。

师:编完了吗?

生:编完了。 其他学生有疑惑 (缺少问题) 。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道有意义的题补上问题呢?

生2:姥姥吃了1个苹果1个桃子还剩多少个水果?

12+6-2=16 (个)

生3: (再次补充问题) 买的苹果是桃子的多少倍?

12÷6=2

生4: (我也能编) 我也能编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吃。 每个小朋友吃几个水果? (12+6) ÷9=2 (个)

师: (追问) 有12个苹果, 而桃子只有6个, 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吃, 从总数上讲是平均的。 可是从生活角度上讲9个小朋友吃到的水果一样吗? “平均”分得合理吗?

学生大都疑惑不解, 有个别学生恍然大悟, 说:“有人吃不到桃子”;“还有人吃到2个桃子呢”。 (看法种种)

师:对呀! 那么,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多数同学恍然大悟, 说:“6个桃子不够9个人分。 ”

师:生活中, 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 应该怎么办呢? (前提是很爱吃的桃子)

生1:我爱吃苹果。

生2:我把桃子让给别的小朋友吃。

师:两位同学发言都很诚实。 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还要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当然要学会“礼让”, 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但是, 这道题应该怎样改一下呢?

生1: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吃。

生2: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吃。

生3: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吃。

师:三位同学改编得都很好, 那么, 怎样分才最合理?

【块二分析 】课堂 “放开”畅所欲言, 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善待、宽容、欣赏学生, 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每位学生在师生的激励下不断超越自我, 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使学生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的开发与展示。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参与, 为进一步学习起到“加油”作用。 学生不拘一格的发言烘托了课堂气氛, 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为兴趣教学。 本版块的品德教育十分得体, 体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第三板块:

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分最合理) 。

生:小组讨论 (平均分给2人、3人、6人怎样合理分) 。

生:小组汇报结果 (12÷2=6 (苹果) , 6÷2=3 (桃子) ;3人分……, 6人分……)

【块三分析 】分组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共同探索的良好品质。 本版块设计实现了在这一目标。

三、巩固拓展

师:布置作业 (留意生活, 用所学数学知识自编自解十题) 。

利用素质模型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篇10

1 素质和素质模型

1.1 素质

素质通常定义为工作中所必需的行为、知识和动机, 是判断一个人能否从事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体特征。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上述素质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 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素质特征, 飘浮在水上很容易被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素质特征, 隐藏在水下, 越往水下, 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2]。我们要善于开发和评价隐藏在水下的深层特征。

1.2 素质模型

素质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 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 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术水平[3]。

2 护理人员素质模型框架

如今护士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医院对护士的培训内容注重于知识技能方面, 不能全面提高和正确评价护士的整体素质。现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试就新形势下我院对护士所应具备的素质建立素质模型, 见表1。

3 护士培训的现况

护士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终身的行为, 但工作早期的规范化培训对护士素质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护理学教育, 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培训[4];是对护理专业毕业后工作三到五年的在职护士, 进行的有计划的培训。培训方法主要通过岗位轮转、科室培训、集中培训等。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 轮转科室对理论、操作方面都有规范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而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在一个科室轮转结束时除了在理论、操作方面有考核成绩, 其他素质方面没有书面的考评。而下一个科室的护士长不能全面地了解该护士的综合素质, 有的往往通过电话向上一个科室的护士长了解, 而此时了解到的也是上一个科室护士长一人对该护士的综合评价, 有一定的主观性。

4 素质模型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考虑到以上的不足, 在规范化培训中, 可以按照素质模型中涉及的素质要求设置各种培训课程。当护士轮转到第一个科室时, 先利用素质模型对该护士进行评估, 确认素质差距, 明确目标, 然后科室针对该护士的薄弱之处制定出具体的培训内容和计划。避免了以往千篇一律的只强调业务培训, 而忽视沟通、礼仪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同时在科室轮转结束时可以再根据素质模型对该护士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 有利于下一个轮转科室更全面地了解该护士的综合素质, 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目前, 大多数医院对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都有较成熟稳定的培训方法, 而在人文素质方面没有系统规范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在护士人文素质的培训上可通过组织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优秀事迹报告、欣赏弘扬人文精神的名片名著, 还可通过礼仪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情景模拟等培训方法来提高护士的素质[5]。在培训结束的考核中除以往的操作和理论考试外, 还可以通过模拟事件、案例分析, 来全面评价护士的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 在考核过程中要全方位测评而不能是护士长一人考评。

通过护理人员素质模型框架, 可以帮助明确护士的培训需求, 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蒲霞.构建多层次护士素质教育体系[N].现代护理报, 2005-12-8 (6) .

[2]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 :1-14.

[3]彭剑锋, 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0.

[4]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50.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综合素质 学生培养

一、中职学校招生所面临的困境

自中等职业教育并轨、毕业生由计划分配转向自主择业之后,中职学校对广大学生以及家长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是中职学校招生数量的锐减。面对危机,各中职学校招生对象是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只要有学生报名,就被中职学校录取入校,这样直接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再加上中职教育的毕业生文凭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与此同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负面消息也诸见报端: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急功近利,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

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中职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就成为了中职教育当务之急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分析

当前,各个方面对于“综合素质”的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大多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执业资格素质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具体说来,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在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素质是指专业素质、学习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执业资格素质是指具备所从事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资格管理水平和道德要求;身心素质是指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教育。

1.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中职学生充满激情、思想活跃,但与本科、高职生相比,他们年龄较小,对世界、对人生缺少理性思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网络已流行,信息异常发达,他们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的偏颇,需要学校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中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现状

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仅要加大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量,还要从思想、方法、精神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于没有实用色彩的人文社会科学也较少涉及,即使在选修课有所补充,却并非学生首选。这直接导致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在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与自己的年龄不符。

3.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现状

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普遍是在生产第一线,所以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把具有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的学生培养计划落到实处。目前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内地大部分中职学校现行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全部实行一体化教学、场景化教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专业情感的培养,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4.中职学生的执业资格素质现状

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凭较低,再加上社会上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的限制,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在职业资格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仅仅只能达到“员级”。这一点结合笔者学校的专业特点,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拿到的是都是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等一些级别较低的资格证书,而且与岗位适应的管理水平也有差距。

5.中职学生的身心素质现状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目前中职学校的身心素质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的课余生活只要围着电脑、智能手机转,就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业余生活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者,由于许多中职学生觉得自己上了中专,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破罐子破摔”心理较重;目前的中职学校的9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于家长的包办,形成惯性依赖。他们一旦离开亲人,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造成了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弱。

三、小结

综上可见,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要解决该问题,更多的责任则是需要学校来承担。学校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事情做好,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如果能够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家庭、社会也都尽一份责任,解决中职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问题也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陆体艳.略论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万东.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就业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

综合素质课 篇12

( 一) 评价内容总分结合

综合素质无法像长度、时间、重量那样直接测量,但会在人的具体活动和行为中有所表现,即通过外显行为测量内隐特质。 例如心理测量中用量表的方式测查人的能力和个性,教育测验用试题与试卷测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中通过活动与行为记录反映素质。 但如果仅仅凭借某一活动与行为来推论某个方面的素质,那可能是错误的、无效的,但测量与某一素质有联系的全部行为又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正确可靠地推论出所评价的素质,就得抽取一组关键的活动与行为进行评价。[1]就像心理测量量表是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来测量,教育考试是抽取最能够代表某一阶段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来测查的,综合素质评价则是通过对能够代表学生的整体发展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品质。 所以选择关键指标很重要。 同时,综合素质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经历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在学生行为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质,切忌将综合素质等同于几个机械的模块和细化的条目。[2]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组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框架,并形成了《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试行)》( 以下简称《 实施办法》) 文本。然后项目组就《 实施办法》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先后召开高中校长、各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自主招生高校招办负责人、教育和社会学界专家座谈会20 余场,并针对20 所高中( 含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公办一般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4 大类,涉及12 个区县)40 个高一班级的近1200 名家长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网络问卷调查,总体上看,各方对《 实施办法》 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给予积极肯定。 《 实施办法》 采用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整体评价, 要求学生通过列举典型事例等方式,介绍学生本人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志向与才能、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具体突出表现, 然后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 个方面的分项评价。 每个方面的内容都明确评价内容的基本内涵指向和侧重通过哪些活动与行为记录来反映评价内容, 例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 二) 评价方法客观写实

除了确定关键指标以外, 采用什么评价方法也很重要。 各省自2002 年《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发布后就开始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各省采用的评价方法大致有三类,一是等级加评语的做法,例如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三等,用A、P、E表示,分别代表“ 优秀”“ 好”“ 尚需努力”,各个指标还有简单评语,[3]大多数省市包括上海过去十几年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也采用这一方法; 二是测量和问卷调查法, 例如四川成都市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采用行为习惯问卷、公民素养问卷、学习动力问卷、学习方法与技能问卷、创造性问卷、人格品质问卷和情绪行为调控问卷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加学生学习背景因素调查;[4]三是上海目前采用的写实记录法, 采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提供指标筛选、比较和分析的工具,用户( 例如高校)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确定评价方案,方案经公示以后,用户可以在系统中根据评价方案选择指标、赋予权重及分值范围,然后生成定制的评价结果, 例如生物化学专业招生时就可能对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成绩、修课经历和研究经历赋予更高的权重。

虽然2002 年以来,大多数省份都采用等级评价和评语描述,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方法遭到多方批评:不同等级评价标准的界定比较模糊[5];评价主体的过分多元化,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主体责任,并易流于形式或形成误导[6];评价依据不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缺乏公平性[7];不同省市对评价主体的侧重不同,例如安徽省规定学生自评占10%,学生互评占40%,教师评价占50%;湖北省规定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70%,造成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之间评定的等级不可比, 等级合成缺乏科学依据使合成后的等级缺乏说服力。[8]而测量和问卷调查法一般用在PISA等抽样调查中, 对学生来说不是高利害的, 四川成都采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综合素质也是用于研究教育系统整体质量的, 结果不针对学生个人, 如果这一方法用于针对个体的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很难避免学生会作出社会期待的反应,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因此,2014 年12 月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强调了写实记录的方法,要求高中学校要做好写实记录, 将学生活动的事实材料经过遴选和公示后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 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 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即“ 谁用谁评”。

( 三) 体现上海特色

《 实施办法》 是根据上海的教育改革需要制定的,体现了鲜明的上海地方特色。

1.重视学习经历和发展动态

上海二期课改树立了“ 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的观念,《 实施办法》 对基础型课程要求记录学期成绩, 对拓展型课程只要求记录科目和总学时, 对研究型课程只要求记录课程( 课题、项目) 名称和修习该课程的起讫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和认为有价值的课程, 通过高中三年选课过程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不要因为担心成绩不好而不敢去探索,因此“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不仅体现学业水平,还能体现学习兴趣。 又如“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记录了学生高中三年《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各维度发展趋势, 为那些水平不高但有进步的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2.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上海自1998 年二期课改以来就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 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次用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和科技活动、 创造发明情况来反映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用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记录, 将进一步推进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因为一旦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就不再是少数学生、 少数学校或某一时间段的事情了, 而将是渗透在每个学期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这既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成果的体现,又对上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突出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

将“ 学生自我介绍”和“ 学校特色指标”纳入《 纪实报告》 ,体现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在培养学生素养上的特色。 上海在2000 年就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教育需要为众多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服务,在2009 年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 加强高中教育,办出高中特色”,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对上海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践成果的检验。

2017 年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参考, 但综合素质评价更主要的目的是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 使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视培养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 具体阐述如下:

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

由于长期受高考指挥棒影响, 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分数,选择专业主要根据考分而不是兴趣,所以较少思考自己内心真正想做什么。 通过将自我介绍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高中三年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做准备,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思考怎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学生自我介绍不必面面俱到,要体现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可以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证明自己为自己有兴趣从事的专业做了什么努力和准备;还可以介绍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例如个性开朗富有合作性、坚忍不拔能吃苦等等。所有介绍内容都要以学生每个学期典型事例记录为基础。

自我介绍( 自我陈述) 是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招生中常用的方法, 一般是要求学生讲述人生经历中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人和事, 怎么会对所申请的专业和学校产生兴趣, 对于学习所申请的专业做了怎样的准备,对于未来的职业及人生发展有怎样的规划,或除了学业成绩和其他所递交的申请材料以外所不能体现的个人课外活动经历、 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特质和潜力。 例如学生想学习医学,仅仅表明“ 我喜欢做医生,医生了不起,我敬佩医生”的态度是不够的,而是要列举事实说明为了学习医学专业所做的努力,例如看了很多医学方面的书籍, 到医院做了很多志愿活动,学习了医学相关的课程,参加了医学方面的小课题研究,自己平时做事认真仔细有耐心等等,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学习医学。 要做到这些,学生高中入学起就要系统地思考和规划自己学习经历和发展方向, 同时也要求学校和教育系统能够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上海建设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因此,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与修习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都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志向和个人爱好是这些活动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为自我介绍提供佐证材料。

三、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

上海将志愿服务( 公益劳动) 、军事训练、国防民防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校内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会调查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还包括了参加校内外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学校课程学习内容,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未来生活工作做准备的能力。 将来学生志愿服务时间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时间银行应该做到互联互通,使学生从小就养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习惯和公益服务意识, 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内化为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保障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社会实践) 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教委、市校外联会同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市委、科委、文广影视局、体育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 关于做好高中学生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组织记录的操作办法( 试行) ”》 ;市、区校外联各成员单位根据学生社会实践场所遴选办法,积极挖掘资源,提供志愿者岗位、活动项目和实践课程,在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上发布, 学生通过登录网上平台登记预约,学生社会实践情况通过POS机终端、信息管理后台等方式全面记录。 据2015 年11月1 日搜索, 通过全市认证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144 家,区级认证的基地有1413 家,学校签约基地276 个;全市有6067 种岗位在发布,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医院输液室、胃镜室、门诊导医,爱心进病房,博物馆讲解员、 展厅管理员助理, 社区摄像编剧剪辑员、美化环境、才艺展示、关爱敬老院、暑托班志愿者等;这些岗位广泛分布在各个区县,最多的浦东新区有756 个岗位发布; 每个岗位需求的人数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目前共提供17.4 万个岗位,能够满足上海16 万普通高中学生需要。

四、 重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迅速变化的21 世纪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等深度学习活动来培养21 世纪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 然而这些深度学习的结果很难用考试,尤其是一次性考试来测量。 因此,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要体现难以用考试成绩评价的非学术性素质( 例如社会责任感、个性特点) 外,还要体现单凭一次考试所不能评价的学术能力,包括平时成绩、突出表现( 个人荣誉、奖励、参加科技活动、创造发明项目等) 和深度学习的结果。上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生在研究型课程、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提交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 目的就是要培养每个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上海在1998 年就推行了研究型课程,但是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与升学关系不大,所以在各个学校的实施情况不尽相同, 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往往成为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 PISA2012 上海学生计算机化问题解决的表现远低于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表现,与研究性学习普及程度不够有一定关系。而新加坡自2005 年起就将专题作业作为预科学生GCE A级水准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占大学录取总分10%的比例,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PISA 2012 计算机化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中,新加坡在所有国家( 地区) 排名第一就是有力证明。 新加坡对专题作业的评价标准可以为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评价提供参考。[10]PISA数据还发现,日本学生在PISA问题解决上表现较好,超过了他们在数学、阅读等传统学科领域的表现,特别是日本有一些在传统学科上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上却有很高的表现, 这说明问题解决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相反,有些不适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生在综合学习与问题解决中获得了“ 第二次”发展机会,所以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问题解决的机会。

现在“, 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 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 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不仅包括科学研究,也包括社会调查和项目设计, 对不同领域有兴趣的学生都能进行研究性学习。然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开一门课题指导课就能够落实的。例如,上海大同中学1997 年在活动课的基础上着手进行“ 学生课题研究” 试验,1998 年学校开始探索让全体同学参与课题研究,开设了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课题研究课程,但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 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于是学校开始建设综合课程,在背景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能判断问题的研究价值,然后又开设了知识论课程,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 经过5 年的努力,到2002 年形成了包括综合课程、课题研究、知识论等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构成的研究型课程体系。[11]大同中学的探索告诉我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跨学科综合学习、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的课程改革。

五、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的特色

据调查, 上海高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上,[12]但对于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学校培养的学生有什么与其他学校所不同的特点等问题思考还不够。 不少学校设置了很多选修课,但是课程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没有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课程有机地组织起来。 例如有学者对上海市200 多份中小学的课程规划进行分析, 根据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将课程划分为6 个不同的水平, 结果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是无关联的碎片课程, 或者没有实质性关联的表面关联课程。 上海在学校课程建设上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在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13]

为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实施办法》 要求学校最多可以填报3 项体现本校学生素质特色的指标,可以体现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例如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信心、坚持性等,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例如GPA绩点等。 申报特色指标的学校要围绕育人目标设计特色课程群, 包括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学校有独特的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内涵;二是有特色课程群的支撑,仅仅是单个特色项目或活动还不足以形成学校特色指标;三是特色课程群覆盖本校的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四是有特色指标的测量评价的具体标准,对学生表现等第的评定有切实的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设置“ 学校特色指标”, 引导学校系统思考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形成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摘要:《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体现了上海的地方特色:重视学习经历和发展动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

上一篇:催化器载体下一篇:启迪思维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