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通用12篇)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1
高中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重点考察统一纸笔考试所无法测评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解判断及独立研究能力,是大学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凭证。但是,鉴于综合素质评价自身具有过程性、表现性、内部性、主观性等本质性特征,一旦纳入到大学招生考试的高利害评价中,极易招致舞弊行为发生。英国不仅成功地将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大学招生考试中来,而且保持了极低的舞弊率,探析其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预防与惩戒机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一、高利害考试中“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诱发条件
英国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GCE-A level)是“大多数大学入学招生的主要凭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其中设置传统纸笔测验所不能检测的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理解判断及独立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包括拓展项目资格(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课程作业(Coursework)等控制性评价(Controlled assessment)。资格与考试管理办公室(Ofqual)发布的全英、英属地及海外《2015年夏季GCSE与A Level考试舞弊行为数据统计》显示,该考试季共有2,460例舞弊处罚案例,只占到5大考试机构(Exam board)考试单元总数(Unit entries)的0.011%,保持着极低的比例[1],其中控制性评价舞弊行为发生率更低。但综合素质评价由于评价条件的特殊性和纳入大学招生考试的高利害关涉性,仍存在较易舞弊的诱发条件。
(一)由评价环境的弱监控性而诱发考生舞弊
英国的GCE-A考试公共服务体系由“考试监管机构、考试授证机构、各考试中心(学校或学院)”三层级构成,“综合素质评价”由基层的6,000多所学校、学院和中心负责实施,相当于我国高中自行组织的内部评价。[2]因此,内部性评价中主客体利益紧密关联及师生熟悉感成为学校和学院职员舞弊的诱发条件之一。职员舞弊(Centre staff malpractice)主要指考试中心正式成员、职员或聘用人员参与的舞弊。包括保密领域,违反试卷、材料及其电子版本的保密性,譬如在控制性评价或者是课程作业尚未提交到授证机构、评价中心或者仲裁机构之前对这些作品进行篡改。欺诈、弄虚作假,在考试或评价过程任何不诚实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构或篡改内部评价的分数,捏造内部评价记录或真实性陈述,冒名顶替掉包行为。对考试提供不适当的帮助,为考生个人或群体提供超越考试大纲或管理规定允许范畴之外的任何帮助。还包括管理失职,未能按照考试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控制性评价。
(三)由评价结果的高利害性和评价主体利益互涉性诱发的家长舞弊
由于评价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特征,考试管理机构对于家长和监护人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参与度权限上给予明确的规定,鼓励父母和监护人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尽早着手和学生共同商议项目计划。他们可以对学生项目实施资源获取的途径进行指导,但却不能直接告知具体的资源取舍判断。如果孩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了更多的额外帮助,需要告知教师。由于考试结果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考生关系密切的利益团体如考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兄弟姐妹、朋友也可能成为舞弊行为的主体。因此,英国考试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资格证书的真实性以及为所有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何人参与或者何种原因参与,对考试中舞弊行为指控都应该彻查”。[1]
二、“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防范与预警机制
英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保持较低舞弊率,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建立“管、监、评、审”四位一体的公共考试服务体系,既有权责分明、分层设置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实施机构等一体化的组织架构,还包括公示、外审、抽查及举报者权益保护等制度规约。
(一)设立独立于政府的最高级别考试监管机构
英国公共考试服务体系最高管理机构(Qualification Regulator)是直接对威斯敏特议会和北爱尔兰议会负责的资格与考试管理办公室、新成立的直接对国民议会负责的威尔士资格考试管理局(Qualifications Wales)和课程、考试和评价委员会(CCEA),它们皆为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机构。
1. 利用资质认证和考试授权,保证考试体系的公信力
考试监管机构职责在于对考试授证机构(Awarding Organisation)进行资质认证和授权,也就是说,所有资格证书的审批权和核准权归属监管机构,授证机构是下属机构,在监管机构的认证、监督下负责设计、提供和授予资格证书,在行政隶属上存在批准与负责的对应关系。英国2009年《学徒、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The Apprenticeship,Skills,Children and Learning Act)和201 1年《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要求监管机构保证“资格标准客观和评价标准客观,所授予资格证书应该真实可信地反映学生学业成绩,让公众对其管辖资格授证和评价实施充满信心,保证考生和高等教育机构及雇主充分受益”。[4]考试监管机构建立的重要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其管理确保资格考试体系满足英国学习者合理性学习需求;二是确保和维系公众对资格证书和资格考试体系的信心。考试监管机构要确保证书有效、可信且满足预设标准,在不同考试机构之间具有可比性,[5]使其成为评价学生发展真实有效的判断依据。考试监管机构对认证授权的考试授证机构的资质进行动态调整,对那些不符合认证标准的考试授证机构,撤销其考试授证资格和考生报名资格,以强有力的行政约束权维系着考试体系的公信力。
2. 制定考试管理条例,实现高站位监管
考试监管机构定期发布并更新《考试资格管理条例》(General conditions of Recognition),详细规定考试授证机构开展工作时必须满足的要求与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所有授证机构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舞弊或渎职行为发生,致力于颁发合理有效的资格证书”。[6]一旦发生舞弊,迅速开展调查并评估舞弊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根据舞弊事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对主要负责人实施对应的处罚。此外,考试监管机构还颁布相关考试《考试业务守则与实施规程》(GCSE,GCE,Principal Learning and Project Code of Practice),[7]在宏观层面对考试授证机构职能责任、与各个学校考点的关系、内部评价的标准以及舞弊防范与处理等问题上进行顶层指导和高站位监管,目的是保证学业评价和资格授予优质、稳定、精准与公正。《考试资格管理条例》规定各授证机构必须建立和维系并实时更新疑似舞弊、确诊舞弊或失职渎职的调查程序,并作为一种长效制度稳定下来,确保由无利益关涉的合适人选严肃、客观、有效地对舞弊事件开展调查。考试授证机构一旦获得考试监管机构的授证,必须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行事。
(二)考试授证机构提供舞弊防范指导与风险预警
英国考试授证机构联合委员会(JCQ)每年都会对考生、家长、考试中心职员与考试机构舞弊的可能风险提前预警,制定舞弊案例指导和风险防范培训,详细告诫根据舞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本质以及所授予的资格类型,决定实施处罚等级量度,使其不想舞弊,不敢舞弊。
1. 对考生、家长和评价职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舞弊防范指导
提前发放的指导手册详细地告知教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何为舞弊、为何舞弊、学生的作品为何需要参考文献、学生对其作品真实性的保证、如何鉴别作品的真实性以及舞弊的惩罚措施”等具体行为守则。对于考生,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如何提交一份诚信、真实并正确运用参考文献的作品。特别强调研究的规范性,指导手册运用案例展示参考文献注释的格式范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防止因引用不当而造成间接舞弊。“明确告知考生如果运用他人的观点或话语而没有在参考文献中或注释中清晰标注,该行为就构成了作弊(Cheating)”。[8]资格证书联合委员会对教师、家长和同伴在活动实施中的职责权限有明确规定,如在任务设定环节,“教师可以对评价要点的核心本质进行深一步解释以便学生清楚地明白具体的考核要求,但是这种指导应保持宏观性,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活动展开”。在实施环节,“教师不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一旦给予了超过大纲规定之外的指导,必须在记录表上详细标明”,对于教师辅助的部分,在评分过程中充分考虑,不给分数。[9]父母或监护人可以为考生提供获取电子资源的信息或者和考生讨论其项目设计,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不能够给出直接建议。如果说这个项目同伴协作、分工进行,考生需要单独标注自己在整个团队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10]学生提交任何作业必须签署作品真实性的声明,以确保作品属于学生个体亲历所为。
2. 对考生提供有威慑力的风险预警以降低侥幸心理
预防或减少舞弊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提高风险防控的威慑力,降低考生有意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因此,英国的考试授证机构在考试之前预先给考生发布警告。“剽窃(Plagiarism)就是窃取或盗用他人的表述、观点和思想来冒充自己的,是一种性质极其严重的作弊行为”。他们告诫考生“不要存在捉不住的侥幸心理,考试授证机构已经设置了检测舞弊的多条防线”。第一,评价者能够识别写作风格和文字表达的变化;第二,评价者皆为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非常熟悉考生所选的研究主题,他们或许早已阅览过考生所使用的文献或资源,甚至能够轻而易举地标注出哪些部分属于抄袭内容;第三,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和专门的学术行为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以断句和词语为分析单位细致地对比数据库中原有文献和提交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检测语法、文风和标点方面变化。[10]赊此之外,项目实施之前授证机构就提前告知考生舞弊后可能遭受的零分处理、取消证书资格乃至阶段性禁考等严重警告,以提升预警的威慑力。
(三)评价机构对舞弊行为的预防规定
1. 设立监督人员全程参与学生的控制性评价
英国在考试中心协调机构和授证中心,都设立了专门监管者(supervisor)全程“贴地检视”(immediate oversight)从活动开始到最终结果公布的评价全过程。监管人员需要接受必备的训练且由授证协调机构按照特定组织考核程序予以任命。各中心对监管人员职责认定存在差异,但无一例外最核心的职责就是通过例会或其他台适的交流方式(邮件或电子公告)全程监控考生的作业实施,按照上级要求详细记录监管过程。在项目实施之前,会对考生进行不少于120个小时指导,帮助考生明白评价目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结题的支撑材料以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拓展项目来说,监管者同时也扮演着评价者的角色,[12]监管人员会同考生共同讨论项目实施进程及其学生的当下想法,在保证考生项目独立实施基础上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他们或者在考生的主题领域提供平行性思考路径或者提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做出自己专业性判断。监控和评价的一体化进程实现了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评价过程的同步性,最大程度保证了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这样的监管有助于学生项目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全过程沉浸式参与是保障评价的专业质量控制,确保学生成绩反映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真才实学,是舞弊或剽窃的主要预防和检测手段。[13]
2. 建立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公示、外审和抽查制度
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可信性的重要措施,就是详细保存档案支撑材料并详细记录项目实施过程,因此,在英国的拓展性项目评价实施完结之后,考生需要提交详细的评价支撑材料并予以公示。主要包括“项目档案材料首页、考生和监管者真实性承诺书、项目名称和修改意见、项目实施计划、监管者中期指导的会议记录、项目结果、项目报告、项目报告鉴定人签名及最后的成绩单”。为了保证各个考试中心评级方法和结果可信度的一致性,所有的控制性评价都实施第三方考试中心的复查制,称之为“外部审核”(external mod eration),考生的评估材料在各考试中心之间再次复查,对所授分数进行第二次审议,对于不合适的分数会予以调整。如果说外部审核阶段发现重大可疑问题,授证机构保留再次组织评价的权利。考试机构之间的互审结果统一提交到授证机构官方安全网址供各中心下载。考试中心互审制和结果公示制建立了一种外在的监督机制,促使各考试中心不敢舞弊。除此之外,授证机构还建立一套抽查机制,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项目最终成果不能予以公示,考试中心必须提交清晰完整的照片或影像证据材料,保证外部仲裁机构能够适时审核。授证机构保留到考试中心进行档案材料抽查的权利。[12]
(四)建立舞弊检举者直接举报和越级举报的权益保护机制
英国《公共利益检举法案》(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 act)[15]那么职员可把舞弊事件告知相关的上级授证机构乃至最高监管机构,授证机构必须及时受理,因为这涉及自身的资质问题。英国考试与资格管理办公室在《公共利益检举法案》[16],保护舞弊举报者的切身利益。
三、“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处置流程与惩戒措施
舞弊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舞弊实施者违规成本较低,发现舞弊本身不足以威慑舞弊行为,还必须存在潜在的逆向结果,使惩罚的性质与程度具有威慑作用,促使舞弊付出的成本大于舞弊的潜在收益,让违反纪律者空手而归,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建立一套责任主体明确、审计权力制衡的舞弊处置流程
英国的授证机构针对内部评价舞弊行为设计了一套责任主体明确、多重权力制衡的舞弊审计流程。包括指控、授证机构的指控反馈(责令调查或委托调查)、开展调查、提交报告、公布处理结果、申诉以及一系列回避原则的规范体系(如图1所示)。
1. 授证机构全程监督并保留直接切入调查的权利
授证机构全程监督调查疑似舞弊或确证舞弊,保密事件结果直到最终调查结果公布。一旦证实舞弊行为发生,需要按照规定实施制裁和惩罚,把整个舞弊事件上报给监管机构和其他授证机构。如果舞弊事件涉及违法行为,授证机构还需要将整个事件上报司法部门或相关机构。无论是责成考试中心自查还是委托第三方调查,各调查机构必须接受授证机构监督并对授证机构负责。尽管舞弊调查责任主体在调查权上存在优先级顺序,即先由考试中心回应处理,然后授证机构做出处罚与警告,但是授证机构保留在整个舞弊调查流程的任何阶段直接切入调查的权利。切入调查时,授证机构会书面告知考试中心与考生直接沟通事宜,考试中心不得与考生进一步沟通,还得为授证中心与个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切入调查的条件包括当考生以私人身份在考试中心报名考试(非考试中心管辖的学生),或者说考生和考试中心之间存在矛盾,或者说考试中心存在管理失范的嫌疑。考试授证机构保留和其他授证机构共享舞弊事件调查进程与结果的权利。
数据来源:JCQ.General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Suspected Malpractice in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s Policies andProcedures 1 September 2015 to 31 August 2016[EB/OL].http://www.jcq.org.uk/Download/exams-office/malpractice/suspectedmalpractice-in-examinations-and-assessments-2015-16.2016-02-25.
2. 授权多方调查责任主体以实现审计权力的制衡
授证机构通常会授权考试中心负责人,代表授证机构开展舞弊调查或收集证据。如果说有关的指控指向考试中心负责人或者考试中心的管理工作,授证机构将会重新决定舞弊调查程序。考试授证机构随即授权其他人开展调查,如中心理事会主席、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雇主或者其他恰当的具有调查资格的个体。当调查完成之后需要向授证机构汇报调查结果。如果把调查委托给考试中心的高级别职员,调查团的人员选择必须独立,不能与涉嫌舞弊的被调查考生或部门有利益关联,实行回避原则是为了避免利益冲突阻碍调查的公正性。
(二)制定针对性强与威慑力高的分级惩戒规范
1. 针对评价职员舞弊实施分级惩罚措施
如果说考试中心的职员舞弊,授证机构在充分考虑考试中心评价对考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波及考生或考试中心的数量、对信任资格证书含金量的雇主或公众带来的风险基础上,根据舞弊行为和恶性影响程度给出恰当的制裁与处罚。授证机构可以根据情节严重性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书面警告。如果中心职员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存在多次违规行为,将被给予书面警告。第二,接受再教育。如果中心职员将来还想参与到考试或评价中来,他们必须进行为期一段时间的特定培训与研修,培训结束后予以考核,检验培训效果。第三,设置附加条件。为考试职员再参与评价添加一些特殊条件,譬如不能够参与内部评价、监督或管理等事项。第四,剥夺考试评价权。在一定时间段内禁止中心职员参与任何考试与评价的实施和管理,同时把考试与评价权禁止事项告知其他授证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授证机构把这些裁决与处罚下达到考试中心负责人处,责令他们确保裁决的实施与生效。授证中心有权要求采取监督活动或者监管方案以保证对中心职员的处罚能够落实到位。
2. 针对考试中心舞弊实施分级惩罚措施
授证机构根据既有实施证据、舞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性质以及所授予的资格类型决定实施何种处罚。第一类,给予书面警告并责令整改。给考试中心下达书面警告通知,告知其针对舞弊事件的管辖权限以及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要求考试中心自检考试与评价管理和实施程序,责令中心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向授证机构汇报整改措施。此外,授证机构和考试中心还会达成行动协议并进一步实施,以此作为考试中心重新营业接受考生报名考试的前提条件。第二类,限制考试中心评价权并加大监测力度。授证机构收回原来考试中心特殊评价项目的自行决定权,原自主裁决权需要授证机构审批;撤销考试中心的对外宣传权(Direct claims status)。授证机构会提升常规监测等级,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将会采取非提前告知的随机监测方案,加强对考试或评价材料的监管。第三类,取消考试中心评价权并撤销其认证资格。取消考试中心考生考试报名登记权和中心授证权,在特定事件完全解决之前,不能接受考生报名与注册,授证机构拒绝向考试中心考生发放成绩证书。撤销业已核准的特定资格,授证机构有权撤销考试中心发放授证机构所核准的一项或多项资格证书,并进一步撤销对考试中心的认证与批准。一旦做出撤销通知,相关信息同时报送到管理部门、其他授证机构和政府机构。
3. 对舞弊考生实施由轻到重的线性处罚策略
授证机构可以根据舞弊情形的严重性对考生实施如下惩罚:第一,警告。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考生有违规行为,授证机构会给予其警告。第二,取消其舞弊章节(section)的分数,在整个考试中舞弊模块部分的分数将会被取消。第三,取消线性资格证书组成部分分数(component)。线性资格证书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取消考生部分组件分数,考生则不能获得这门课程的资格证书。第四,取消单元分数。这种惩罚适用一体化的资格证书。这种惩罚允许考生获得最终的资格证书,只是降低证书的分数和等级。第五,剥夺单元资格证书权利。不授予考生单元资格证书,这种处罚仅适用于一体化的资格证书考试,一旦剥夺了考生单元资格证书的权利,考生就不能获得最终的资格证书。第六,剥夺其一门或多门资格证书中所有单元资格证书的权利。第七.取消考生获得整个证书的权利。第八,取消所有资格证书的权利。第九,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除了伴随上述惩罚措施之外,在一定时间段内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
(三)保持惩罚威慑效应的长效性
对于考生来说,舞弊惩戒不因时间长短和影响的重要性而减弱。为了保证制裁和处罚效果的一致性,授证机构不会考虑制裁和处罚的潜在性影响,如对大学申请等。制裁和惩罚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会记入档案,永久保留,而舞弊的具体细节等相关信息,七年后销毁。考试中心应该告知那些舞弊考生,其舞弊信息将会报告给授证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凡是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舞弊的考生,给予永久不得补考的严厉惩罚。对于中心职员和负责人来说,舞弊惩罚不因单位的变更而消除。如果说正在接受制裁的关键期离职到另外一家考试中心,考试中心负责人必须向授证机构报告舞弊职员的调离。授证机构保留向新入职考试中心告知既有舞弊职员接受制裁原因或类型的权利。如果说考试中心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负责人离职,授证机构需要将相关后续实施措施告知新的考试中心负责人。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2
在实践过程中我和组员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开始两个星期都没有按计划做事,当我看到其他组已经有了不少成果资料,作为组长感到很失望,在这样下去将一无所获,我和组员商量了几次按计划实践,可是最终大家都没做,于是我决定撤销我们组。
做完课间操,我去找 吕老师说了这件事,老师问我:“虽然解散小组是一个办法,但这是一种逃避,害怕困难。可是你作为组长想没想过,你们为什么都不去做事?只有找到了问题出在哪儿才能找办法去解决。”老师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是呀,我们为什么都不做?后来我按老师的建议在组内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就是懒,想玩!我想:我作为组长一定要改变,于是对大家说:“为什么都想玩呢?这个主题可是我们自愿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到现在怎么又不想做了呢?这样下去别人会很瞧不起我们的,到时成果展示也会很丢人,你们想在台上别人笑话吗?”说的大家都低下了头,这时组员龙天娇说:“对!我们不能丢这个脸!我们又不是做不好,我们一定要打赢挑战我们的7号组。”经这么一说,其他人也抬起了头,很认真的说:“对!我们不能再懒了,赶快行动!我们一定要超过他们,一定要赢!”
经过这次组内讨论,我们组真的行动起来了,而且还重新商量了一个奖励办法,谁表现得好每人给他奖一个小礼物。后来我们做得很好,成果展示时我们终于大获全胜,我们太高兴了!
创新评价机制 提升教师素质 篇3
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不能充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何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聘任历来是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许多高校在教师聘任上,往往是一次聘任定终身。教师只进不出,低水平教师放不出,优秀教师进不去。在教师的晋升上,不少学校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评优、晋升论资行赏,压抑年轻教师的创造力,造成许多有为的中青年教师提高不快。由于没有具体科学的标准,致使教师的聘任与晋升的具体操作中随意性增大,人为影响严重。如此一来,很容易使我们高校教师队伍缺乏活力与竞争力。
当然,有问题才要改革,改革才能进步。因此,我想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就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谈一点想法。我以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师资的聘任、晋升以及中间的过程考核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公正透明的教师聘任制度。为保证聘任过程公正、公平,真正聘到优秀的教师,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招聘委员会。招聘委员会应该由本专业负责人、系主任等人构成,并由该委员会负责拟定招聘标准和选择标准,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对应聘人员信息要多方核实,剔除弄虚作假者。招聘结果可由招聘委员会公开投票,并将成绩按先后顺序排列,然后择优录取。为防止学科的“近亲繁殖”、学术观点的因循守旧,应该更多面向外校的毕业生和研究人员;同时在招聘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以便形成教师素质结构多样化格局,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建立严格客观的教师晋升制度。一方面需要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晋升标准,做到既有章可循也要给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逐步实行淘汰制度,实在不符合标准的教师就要进行适当调整,以保持教师队伍的胜任性和竞争力。
三是建立灵活科学的聘后考核制度。聘后考核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聘任、晋升、考核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聘后考核的聘任制将是不完善的聘任制。考核评估的时候应该坚持教学、科研综合评估,考查教学能力、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及其他工作活动情况、个人素质等方面的情况,特别要重视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考核结果应该作为晋升或者其他待遇改变的重要标准。
四是建立分层定期的培训制度。在教师管理中,培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初任教师的培训问题不可忽视。由于大学教育的专业分化,绝大多数初任教师是在没有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开始自己教学生涯的。由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与初任教师固有理念之间的巨大差异,致使后者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遭遇转型的冲击或“现实的冲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应该建立听课制度,教师之间多加交流,互相学习提高。
高校教师是高知识者群体,主要是从事学术性工作和学习,这就决定了他们工作学习的个性化程度比较高,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这样才可能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力,集中力量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一位大学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青年时期的发展。如果能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与合理激励,不以年龄资历论短长,而是以真正的能力水平为尺度,同时兼顾个人的发展潜力,将会在全体教师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形成努力奋进的局面。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4
一、经常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 使评价实施经常化。在课堂上,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要不失时机地评价, 让无形评价悄然作用于课堂, 让有形评价真切、自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的自主表现、合作意识, 评价学生的潜力及发展。例如, 思想品德课上, 对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 以加深学生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顿悟等体验, 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 并能总结学习所得。二、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甄别和选拔,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在过程性评价, 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调查交流,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点点滴滴中尽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学科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档案与成长档案整合起来, 记录学生的德与行、学与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师生共同建立《德行绩能》档案, 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评价标准, 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易于量化的内容以量化为主。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 则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实行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档案内容, 学生的学习感受、生活反思、走访调查报告, 经历体验再现, 多样的信息在档案中反馈, 学生综观成长的历程会生发有所激励。此外, 在档案中融入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他人的评价, 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激励学生进行档案间的交流, 促使学生作横向的比较和自我鉴定, 既为自己定位, 也在交流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让学生心中有杆秤来衡量自己, 并鼓励勤记录勤反思, 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自我间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 主动获取家长的评价, 教师还要通过座谈会、书信、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 在评价中给学生欣喜, 去努力发现学生忽视或未发现的潜在优点来激励学生进步。同学间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言语评价客观又带着情感色彩。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场辩论、作业展览、合作学习等都是无意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其间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鼓励学生充分表现, 赢得评价, 引导学生评价他人, 认识自我。
教师是调动互动的评价杠杆, 利用好学科教学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思想品德课上,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 人性化评价中肯;鼓励化评价真挚;赏识性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评价就是一种鼓励与鞭策, 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 都应强调其客观性并带有鼓励性, 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 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增强其勇气和进取心的作用。评价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作用下, 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促进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 起到互动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 使学生增强自尊, 树立信心, 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 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 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 评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 教师要从评价内容、依据、主体、焦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是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只要开动脑筋, 多想办法, 对教学评价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多实践, 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激励每一位学生都要主动学习,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 师生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同时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片面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此, 教师要勇于探索与实践, 寻求出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策略及方法。在评价中, 学科教师要善于开展活动, 在评价中推动学生发展, 激励学生进步,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政治,综合素质,评价
参考文献
[1]邓演平, 李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5) .
[2]夏兴春.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催化剂[N].黔西南日报, 2010.
[3]张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 篇5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篇11、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努力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学习态度端正,能主动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用信息,有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潜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虚心请教。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有理想,与同学能够完美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恰当,会从失败中找经验。
2、有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锻炼方法,有科学的保健意识,身体状况,卫生习惯良好,能够承受务必的压力。每一天坚持锻炼,正确应对挫折坎坷。热爱运动,身体健康有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务必的运动技能。热爱运动,身体健康,心态用心向上。
3、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状况的学习方法,用心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潜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4、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本人诚实守信,环境意识,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有爱心乐于帮忙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群众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的状况。乐于参加群众活动,能够为实现群众目标付出努力。品德优良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尊重并理解他人。品德优秀,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5、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一样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潜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篇2在本学期中我能尊敬各科老师,见到每位老师主动问好。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公共卫生,积极协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团结同学、能按时完成各项作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本学期中我想参评的是卫生之星和进步之星。在新的学期里,我要继续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改掉上课不专心、写字慢不认真的环习惯。努力争取在新学期里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在学习方面,我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严谨对待各课测验,从不作弊。语文课,刁老师说我上课专心了,比以前积极举手发言。课余时间,我能阅读大量有益的课外书籍。但有时上课,我还会走神,不能做到全神贯注听课。妈妈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品格和成绩。所以,在生活中,我正在努力改正丢三落四,做事没条理的坏习惯。
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全力冲刺,在每个考试课目中找出自已的薄弱环节,系统地进行复习,合理安排好时间,做好劳逸结合,以最佳状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篇3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四年级就快结束了,在这一年里,我们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学校里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都毕业了,这几天,我总结了开学时,课到一半时和快考试时的想法,写了一个自我评价。
在学习中,我觉得语文学得还不错,挺轻松的,但是,数学和英语学得却不太好,我下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数学的东西有很多,而且,英语我还在外面学着呢!语文的东西呢?外面不但没有学,而且家里的资料除了薛老师让我们去查的和语文书上的东西以外,其他的几乎没有!可我学得最好就是语文,数学和英语都不太好。
这个学期我觉得比上个学期认真多了,做作业速度快,上课发言积极。还有,我现在丢三落四的毛病比上学期好多了,现在只是丢一些小东西,而且不经常丢。但是我还些小缺点,字写得很难看,但是我如果能再认真一点,我的字一会写得很好的。可是跟好的比,我还是不足挂齿的。但是我会努力,争取字写得超越那些人。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3篇】相关文章: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范文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范例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
4.有关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5.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
6.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
7.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8.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6
在我们国家,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也包括社会上的各种就业考试,基本上都是唯分数论,成绩的高低成为评判优劣的唯一标准。在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评价被考试成绩替代,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社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来作为终极标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再继续采用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就不能唯分数论。如果表面上大力号召实施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依旧采用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升学和就业评价机制,那么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素质教育就必然沦为一句空话、一个泡影。
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牵涉面广,触及面大,既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以急于求成,更大程度上,它应该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那么,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评价机制的改革上又当如何积极应对,尽可能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框架范围内来有所作为呢?
一、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中,我们坚持围绕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发掘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重发展评价,促进目标达成。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是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校各年级积极尝试发展性评价:低年级段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生每做到一点,老师就及时予以肯定,并将养成教育作为对学生学期评价的重要因素;中年级段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要求学生既有学年、学期目标,更有每月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以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来达到学年目标的实现;高年级段注重学生的每月一评,自我激励,让学生进行阶段总结,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成绩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重过程评价,探索方式多样。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册)这种质性评价方法,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情况。通过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系列成长的故事,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定期交流。在作品展示和过程记录中,学生把自己最满意、最能够激励自己进步的作品和资料收集到个性档案中,最大程度的提供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让学生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
重综合评价,实现指标多元。从单纯关注学业成绩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改变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锤定音的做法,变为分散时间、分段复习、分项考查,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
二、构建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模式
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片面做法,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参照,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积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多维评教,形成发展共同体。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运用内部网络平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体现教师教育教学表现和水平的资料,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从敬业精神、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批改辅导、总体印象等多方面对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坚持及时反馈、积极整改、有效激励,促进教师发展。通过多方评教,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心声,达成共识,拟定方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共同体”。
职业规划,引领专业化成长。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带领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职业定位设计与学校发展目标及社会发展对教师要求相一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近期和中长期的目标,制定一、三、五年的规划,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学校尽量提供发展平台。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学会能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方法,学会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与教
训,并找出改进方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坚持通过强化课堂教学评价,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生为本,明确好课标准。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打破只关注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做他们所能做的一切”。根据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学校修订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常规要求》,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与活动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利用教学业务学习时间,选择优秀的课例进行集中展示,促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模式的进一步形成。
创新模式,关注成功体验。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读写听评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数学教研组探索的“实验·启发·参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质疑的习惯。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7
( 一) 评价内容总分结合
综合素质无法像长度、时间、重量那样直接测量,但会在人的具体活动和行为中有所表现,即通过外显行为测量内隐特质。 例如心理测量中用量表的方式测查人的能力和个性,教育测验用试题与试卷测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中通过活动与行为记录反映素质。 但如果仅仅凭借某一活动与行为来推论某个方面的素质,那可能是错误的、无效的,但测量与某一素质有联系的全部行为又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正确可靠地推论出所评价的素质,就得抽取一组关键的活动与行为进行评价。[1]就像心理测量量表是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来测量,教育考试是抽取最能够代表某一阶段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来测查的,综合素质评价则是通过对能够代表学生的整体发展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品质。 所以选择关键指标很重要。 同时,综合素质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经历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在学生行为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质,切忌将综合素质等同于几个机械的模块和细化的条目。[2]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组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框架,并形成了《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试行)》( 以下简称《 实施办法》) 文本。然后项目组就《 实施办法》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先后召开高中校长、各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自主招生高校招办负责人、教育和社会学界专家座谈会20 余场,并针对20 所高中( 含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公办一般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4 大类,涉及12 个区县)40 个高一班级的近1200 名家长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网络问卷调查,总体上看,各方对《 实施办法》 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给予积极肯定。 《 实施办法》 采用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整体评价, 要求学生通过列举典型事例等方式,介绍学生本人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志向与才能、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具体突出表现, 然后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 个方面的分项评价。 每个方面的内容都明确评价内容的基本内涵指向和侧重通过哪些活动与行为记录来反映评价内容, 例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 二) 评价方法客观写实
除了确定关键指标以外, 采用什么评价方法也很重要。 各省自2002 年《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发布后就开始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各省采用的评价方法大致有三类,一是等级加评语的做法,例如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三等,用A、P、E表示,分别代表“ 优秀”“ 好”“ 尚需努力”,各个指标还有简单评语,[3]大多数省市包括上海过去十几年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也采用这一方法; 二是测量和问卷调查法, 例如四川成都市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采用行为习惯问卷、公民素养问卷、学习动力问卷、学习方法与技能问卷、创造性问卷、人格品质问卷和情绪行为调控问卷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加学生学习背景因素调查;[4]三是上海目前采用的写实记录法, 采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提供指标筛选、比较和分析的工具,用户( 例如高校)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确定评价方案,方案经公示以后,用户可以在系统中根据评价方案选择指标、赋予权重及分值范围,然后生成定制的评价结果, 例如生物化学专业招生时就可能对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成绩、修课经历和研究经历赋予更高的权重。
虽然2002 年以来,大多数省份都采用等级评价和评语描述,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方法遭到多方批评:不同等级评价标准的界定比较模糊[5];评价主体的过分多元化,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主体责任,并易流于形式或形成误导[6];评价依据不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缺乏公平性[7];不同省市对评价主体的侧重不同,例如安徽省规定学生自评占10%,学生互评占40%,教师评价占50%;湖北省规定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70%,造成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之间评定的等级不可比, 等级合成缺乏科学依据使合成后的等级缺乏说服力。[8]而测量和问卷调查法一般用在PISA等抽样调查中, 对学生来说不是高利害的, 四川成都采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综合素质也是用于研究教育系统整体质量的, 结果不针对学生个人, 如果这一方法用于针对个体的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很难避免学生会作出社会期待的反应,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因此,2014 年12 月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强调了写实记录的方法,要求高中学校要做好写实记录, 将学生活动的事实材料经过遴选和公示后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 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 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即“ 谁用谁评”。
( 三) 体现上海特色
《 实施办法》 是根据上海的教育改革需要制定的,体现了鲜明的上海地方特色。
1.重视学习经历和发展动态
上海二期课改树立了“ 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的观念,《 实施办法》 对基础型课程要求记录学期成绩, 对拓展型课程只要求记录科目和总学时, 对研究型课程只要求记录课程( 课题、项目) 名称和修习该课程的起讫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和认为有价值的课程, 通过高中三年选课过程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不要因为担心成绩不好而不敢去探索,因此“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不仅体现学业水平,还能体现学习兴趣。 又如“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记录了学生高中三年《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各维度发展趋势, 为那些水平不高但有进步的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2.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上海自1998 年二期课改以来就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 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次用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和科技活动、 创造发明情况来反映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用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记录, 将进一步推进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因为一旦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就不再是少数学生、 少数学校或某一时间段的事情了, 而将是渗透在每个学期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这既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成果的体现,又对上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突出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
将“ 学生自我介绍”和“ 学校特色指标”纳入《 纪实报告》 ,体现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在培养学生素养上的特色。 上海在2000 年就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教育需要为众多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服务,在2009 年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 加强高中教育,办出高中特色”,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对上海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践成果的检验。
2017 年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参考, 但综合素质评价更主要的目的是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 使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视培养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 具体阐述如下:
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
由于长期受高考指挥棒影响, 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分数,选择专业主要根据考分而不是兴趣,所以较少思考自己内心真正想做什么。 通过将自我介绍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高中三年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做准备,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思考怎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学生自我介绍不必面面俱到,要体现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可以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证明自己为自己有兴趣从事的专业做了什么努力和准备;还可以介绍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例如个性开朗富有合作性、坚忍不拔能吃苦等等。所有介绍内容都要以学生每个学期典型事例记录为基础。
自我介绍( 自我陈述) 是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招生中常用的方法, 一般是要求学生讲述人生经历中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人和事, 怎么会对所申请的专业和学校产生兴趣, 对于学习所申请的专业做了怎样的准备,对于未来的职业及人生发展有怎样的规划,或除了学业成绩和其他所递交的申请材料以外所不能体现的个人课外活动经历、 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特质和潜力。 例如学生想学习医学,仅仅表明“ 我喜欢做医生,医生了不起,我敬佩医生”的态度是不够的,而是要列举事实说明为了学习医学专业所做的努力,例如看了很多医学方面的书籍, 到医院做了很多志愿活动,学习了医学相关的课程,参加了医学方面的小课题研究,自己平时做事认真仔细有耐心等等,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学习医学。 要做到这些,学生高中入学起就要系统地思考和规划自己学习经历和发展方向, 同时也要求学校和教育系统能够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上海建设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因此,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与修习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都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志向和个人爱好是这些活动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为自我介绍提供佐证材料。
三、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
上海将志愿服务( 公益劳动) 、军事训练、国防民防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校内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会调查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还包括了参加校内外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学校课程学习内容,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未来生活工作做准备的能力。 将来学生志愿服务时间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时间银行应该做到互联互通,使学生从小就养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习惯和公益服务意识, 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内化为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保障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社会实践) 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教委、市校外联会同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市委、科委、文广影视局、体育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 关于做好高中学生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组织记录的操作办法( 试行) ”》 ;市、区校外联各成员单位根据学生社会实践场所遴选办法,积极挖掘资源,提供志愿者岗位、活动项目和实践课程,在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上发布, 学生通过登录网上平台登记预约,学生社会实践情况通过POS机终端、信息管理后台等方式全面记录。 据2015 年11月1 日搜索, 通过全市认证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144 家,区级认证的基地有1413 家,学校签约基地276 个;全市有6067 种岗位在发布,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医院输液室、胃镜室、门诊导医,爱心进病房,博物馆讲解员、 展厅管理员助理, 社区摄像编剧剪辑员、美化环境、才艺展示、关爱敬老院、暑托班志愿者等;这些岗位广泛分布在各个区县,最多的浦东新区有756 个岗位发布; 每个岗位需求的人数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目前共提供17.4 万个岗位,能够满足上海16 万普通高中学生需要。
四、 重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迅速变化的21 世纪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等深度学习活动来培养21 世纪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 然而这些深度学习的结果很难用考试,尤其是一次性考试来测量。 因此,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要体现难以用考试成绩评价的非学术性素质( 例如社会责任感、个性特点) 外,还要体现单凭一次考试所不能评价的学术能力,包括平时成绩、突出表现( 个人荣誉、奖励、参加科技活动、创造发明项目等) 和深度学习的结果。上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生在研究型课程、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提交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 目的就是要培养每个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上海在1998 年就推行了研究型课程,但是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与升学关系不大,所以在各个学校的实施情况不尽相同, 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往往成为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 PISA2012 上海学生计算机化问题解决的表现远低于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表现,与研究性学习普及程度不够有一定关系。而新加坡自2005 年起就将专题作业作为预科学生GCE A级水准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占大学录取总分10%的比例,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PISA 2012 计算机化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中,新加坡在所有国家( 地区) 排名第一就是有力证明。 新加坡对专题作业的评价标准可以为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评价提供参考。[10]PISA数据还发现,日本学生在PISA问题解决上表现较好,超过了他们在数学、阅读等传统学科领域的表现,特别是日本有一些在传统学科上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上却有很高的表现, 这说明问题解决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相反,有些不适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生在综合学习与问题解决中获得了“ 第二次”发展机会,所以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问题解决的机会。
现在“, 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 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 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不仅包括科学研究,也包括社会调查和项目设计, 对不同领域有兴趣的学生都能进行研究性学习。然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开一门课题指导课就能够落实的。例如,上海大同中学1997 年在活动课的基础上着手进行“ 学生课题研究” 试验,1998 年学校开始探索让全体同学参与课题研究,开设了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课题研究课程,但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 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于是学校开始建设综合课程,在背景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能判断问题的研究价值,然后又开设了知识论课程,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 经过5 年的努力,到2002 年形成了包括综合课程、课题研究、知识论等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构成的研究型课程体系。[11]大同中学的探索告诉我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跨学科综合学习、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的课程改革。
五、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的特色
据调查, 上海高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上,[12]但对于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学校培养的学生有什么与其他学校所不同的特点等问题思考还不够。 不少学校设置了很多选修课,但是课程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没有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课程有机地组织起来。 例如有学者对上海市200 多份中小学的课程规划进行分析, 根据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将课程划分为6 个不同的水平, 结果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是无关联的碎片课程, 或者没有实质性关联的表面关联课程。 上海在学校课程建设上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在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13]
为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实施办法》 要求学校最多可以填报3 项体现本校学生素质特色的指标,可以体现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例如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信心、坚持性等,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例如GPA绩点等。 申报特色指标的学校要围绕育人目标设计特色课程群, 包括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学校有独特的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内涵;二是有特色课程群的支撑,仅仅是单个特色项目或活动还不足以形成学校特色指标;三是特色课程群覆盖本校的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四是有特色指标的测量评价的具体标准,对学生表现等第的评定有切实的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设置“ 学校特色指标”, 引导学校系统思考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形成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摘要:《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体现了上海的地方特色:重视学习经历和发展动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
刍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篇8
综合素质评价来自于2006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 以此来展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但是, 社会上对此仍然有很大的质疑声, 认为此测评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很大的主观性, 很难做到测评的客观和中立。为了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 最大限度地体现客观公正, 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发表几点看法。
一是建立机构, 制度先行
学校和班级都分别成立领导小组, 由专人分管, 再按六个纬度分六个工作小组, 层层分解落实, 项项有人抓, 项项抓落实, 呈金字塔式人员结构。同时,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 可以建立考核机制, 奖惩制度与之挂钩, 拟定好行事历, 按计划逐一认真实施;建好学校和学生档案, 以便每次评价活动材料能及时规范收集、建档。这些可分阶段、分远近计划进行。比如起始年级、年度、学期、月、周等逐时间段开展。
二是执行有力, 严谨客观
评价的客观公正, 就是要有据可依。所以, 在平时的每次实施中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每一次活动的组织必需严谨周全, 最大限度避免主观性、情感因素。比如, 笔试是以集体为对象, 让每个学生共同回答事先仔细拟定的问题, 那么, 事先就要笔试内容高度保密, 形式的组织和安排要周密、细化, 参评的人 (老师或学生或专家等) 要避嫌, 答题卷或卡要密封, 对要求相同的问题, 评价工具要相同, 评判尺度更要相同,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相对公平。
三是引导鼓励, 张扬个性
学生时代是个性形成的时代, 因此, 要循循善诱, 培养特长, 尊重个体差异, 发掘特殊人才。有的学生爱捣鼓, 就引导做点小发明小制作;有的学生爱唱爱跳, 就培育其文艺特长;有的学生爱写写画画, 就辅导其书法、绘画能力;有的学生爱走进大自然, 就培养其生物生态和环保意识;有的学生爱跑跑跳跳, 就打造其运动技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 需我们用心去打磨。把他们独立的、合作的作品和荣誉装入他们的档案袋。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又能为他们综合素质成长佐证。
四是深度观察, 深入交流
教师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是很直接的评价, 这是很多测验和作品都无法体现出的, 它可以对学生更直观的了解, 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差异、发现问题,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际交流的很好办法。通过观察和交流, 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能力等情况也能较全面的、客观的了解。一个有经验、有洞察力的老师是可以非常准确、深刻地掌握和描绘出学生成长变化情况的。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 深度观察, 多多观察, 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的表象能深入地去交流, 找到内因, 走近学生, 迅速扬长避短, 茁壮成长。教师深入观察好后,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像备一堂优质课一样, 然后再去与之交流。其方法有三:一是把观察到的一些有不妙苗头的新问题记录下来, 再去交流, 叫预案记录法;二是把学生变化比较多而明显的情况列个清单, 再去交流, 叫清单记录法;三是把学生突然间的波动很大的反常表现记录下来, 再去交流, 叫应急记录法。这样, 既可以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又可以作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入档。
五是课堂主战场, “三位一体”促完善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所以, 课堂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体现的主战场。因此, 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收获, 应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要认真的“传道授业解惑”, 对学生的表现也要及时收集整理, 不管是听课、笔记、回答问题, 还是作业、测试、问卷等都要教师全面掌握情况, 能形成书面材料的, 要客观记录在案, 装入学生的“成长袋”。要顺利完成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的要求, 虽然课堂是主战场, 但是仍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完成。特别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三个纬度, 更依赖“三位一体”的协同努力。所以, 很多活动都要社会和家庭积极参与, 不管是社会实践, 还是问卷调查, 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 还是正能量的传播, 社会和家庭都要积极主动支持, 并且客观公正地予以反馈, 既培养了学生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又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不但促进学生的进步, 而且客观评价了学生。
六是收集整理, 规范建档
要想客观公正, 就必需有理有据。所以, 学生平时的所有表现, 不管是视频材料, 还是固化作品, 不管是纸质依据, 还是荣誉奖章, 不管是宏篇大论, 还是只言片语, 都必须认真收集整理, 规范建档。这样在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才有依有据, 有说服力, 有操作性, 既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 又能保障评价工作的有序高效完成。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9
一、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现状
现状一: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养成、人文氛围淡漠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设置了一些人文素质的选修课程, 并且希望通过开设人文课程来开拓学生视野, 健全人格提高修养, 但是并未引起学校的重视, 仅停留在“其它学校有, 我们也有”的状态, 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有效管理。
经调查笔者所在城市几所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高职生, 对自己将来所从事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上有充分的认识, 但对“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处于肤浅的层次, 不清楚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没有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自己成长道路中所起的作用,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修人文素质课程的目的仅为完成学校的课程要求, 是抱着容易得学分的心理选择的。
现状二:评价工作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仍注重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 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 片面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视作附加课, 课程考核要求不严, 流于形式。起不到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呢?
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特点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
途径一:思想上要正确对待人文素质教育
一要纳入学校、部门的考评范围。就是通过把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纳入对学校和部门的建设工作考核范围, 并与待遇挂钩, 通过领导的重视和部门的落实来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明确人文素质教育与正常的教学、管理和学生课外活动是不冲突的, 因为这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即要达到更好的“育人”的目的, 只不过前者较后者而言是一种质的提升, 是两者新的融合。
途径二:制度上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多元化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是从多个方面、多种能力综合进行。既重视总结性评价, 又重视过程性评价;既重视他人评价, 又重视自我评价, 将质评和量评、基本评和特色评、定性评和定量评、短期评和长期评结合起来, 更客观地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方面能力。
途径三:课程设置上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 使人文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进入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合理加大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比重, 尽量多的开设美育方面的课程, 包括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不同门类文学艺术的鉴赏、艺术实践、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美学史方面的选修课程, 以及开设美学理论方面的必修课,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途径四:就业“出口”上推行证书优先制度。
在毕业时, 将高职学生三年的人文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个人档案, 根据人文素质测评总成绩, 发放带有统一编号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资格证书》, 并将证书挂到网上, 以方便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学校按照毕业生人文素质测评总分名次进行就业择优推荐, 其中德育测评不及格不予毕业。
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在于:它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灌输。不能以实用、为学生今后谋生提供一技之长为首要甚至唯一取向。而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质,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复合型“高质”的高职人才。只有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中明确评价主体、细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法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才能发挥好评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反馈、管理、服务和强化等功能。且使高职学校形成全新的, 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体现高职特色的崭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周曙光,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2卷, 第4期
[2]《现代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徐东, 理工高教研究, 第26卷, 第2期
[3]《浅谈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余立平,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0卷, 第4期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10
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中小学学校组织开展的的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活动。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理念的提出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尽管各地也都推出了多种举措进行了探索,但由于评价标准不太统一,评价过于复杂和繁琐,缺乏公平性的约束要素等,因此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甚至在有的地方成了一种额外的“形式主义”,令人唏嘘。
尽管前路崎岖,但综合素质评价能展现素质教育的内涵,无疑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头戏,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都能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土壤。福州市将以今年9月入学的2016级高一新生为实验对象,开展为期两年的综合素质评价试点,评价形成的档案将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这和之前北京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如出一辙。
应该说,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这一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其不仅有助于帮助高校科学合理地选拔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合格生源,更完善了高考招生考试制度。同时,综合素质评价体现的运用还将对中小学教育起到导向作用,中小学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校多元化发展。
然而改革不是“1+1=2”那样简单,它是一个具体和抽象结合的产物。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如果运用适当,那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大有裨益,但如果结果运用中广受质疑,那么对教育改革可能就是“雪上加霜”。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6%的受访者认为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65.2%的受访者认为实施的最大难度是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
应该说65.2%的受访者对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是心存芥蒂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综合素质的评价主观性和灵活性过强,因为各校之间的不均衡导致硬性标准缺失,因此结果运用的公平性难免遭到质疑,有些专家认为此项测评并不合理就可见一斑。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毕竟是一个大的方向,这就需要各地制定细则来让综合素质评价实现“软着陆”。
“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小步慢行”才能行稳致远,笔者认为各地区教育部门还是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尽量用“同一把尺子量人”,在采集数据的时候必须做到真实有效。另外,每一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进行公示,确保无异议的情况下才能存入学生档案等。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篇11
[关键词]评价机制;音乐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科学运用;特长生评价
英国有一所小学, 在给所有毕业生成绩单里附了一封信:这封信告诉我们:任何人的天性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多面的色彩,都值得被善待和挖掘,都可以变得伟大。
亲爱的xxx同学:
你这次小学毕业考的成绩已经附在这封信里,对你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我们觉得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你要知道,这些考试成绩其实并不能反映你是有多么的与众不同。出这些考题的叔叔阿姨们,并不像你在学校的老师一样了解你们每一个人,更不像你们爸爸妈妈一样了解你。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当中有些人才小学就已经会说两种语言。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已经能熟练演奏音乐,能唱歌,会跳舞。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在家能把弟弟妹妹照顾的很周到。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去过多少美妙的地方,能说出多少美妙的故事和经历,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是一个善良,有思想,可信赖的人。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每天都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你的分数,只能告诉大家你的一面,但是它不能代表你的每一面,所以,分数只是分数,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分数而自
豪,但是,请永远记住,人可以有很多种伟大的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
可见,教育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具有多方面意义。
这也是我在本文中要阐述的主要问题-------中小学音乐评价机制
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评价机制?
1.评价机制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增强人和事物内在的运行动力并调节各方面的制约关系,确保项目的科学决策,保证运行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2.教育评价机制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那么,音乐评价机制则是对音乐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
二、音乐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教师说了算,再就是考试的分数,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声乐成绩,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学唱几首歌曲,不必学习其他知识。并且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起不到积极作用。
3. 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评价权。在评价学生时,没有让学生了解自身在音乐上的进步,发现、发展其音乐潜能,帮其建立学习信心,促进审美能力和音乐感受、表现、创造能力的培养,仅仅关注结果,仅凭一次考试定成绩,甚至凭自己的印象随意给学生评等级,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
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损害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个体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评价机制,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科学的运用评价机制
1.明确评价标准
音乐评价标准是指为了衡量评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价值而制定的标准。音乐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而不是根据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天生五音不全,有的生活环境缺少艺术氛围、得不到音乐熏陶、再加上各人对音乐喜好的程度不同,,单一的评价标准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差异,注重个性,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促进音乐素养和个性的形成和提升。
2.确定评价内容
音乐知识与技能实践性很强,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评价应综合演唱、技能演奏、读谱视唱、音乐欣赏等内容进行。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技能、技巧考核。在总结性评价时,教师以试卷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音乐知识;用学生单个分别演唱、演奏等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音乐技能。这样做,会使得音乐课成为学生的负担,例如,有时候学生看到了某些音乐符号时,能够说得出什么意思,但就是想不出名称。难道仅仅凭一个填空题、问答题就能证明学生不懂音乐吗?
3.尊重评价主体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项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合作意识以及自信心,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进行,通过自评,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让学生在有了充分的自我评价后主动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求获得更大的进步。提高自我意识并认识自己,调节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4.对特长生的评价
特长生是指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爱好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评价机制要与全体同学区分开来。设立不同级层的评价平台。例如区级艺术节、特长生比赛平台的创设;校级节日演出、艺术节、庆典活动等平台的运用与创新;社会各种平台的适度、规范参与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总之,音乐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正功能”,减少其“负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全面推动音乐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思 篇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任何评价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实质在于改革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去评价学生的弊端, 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 真正作到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进步”为基本指向, 培养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完善的个性与人格, 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实践, 在达到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为此,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坚持多样化、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
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评价过程机械化、概念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是否理想的评价模式就会带来理想的评价效果?如果不是, 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想原因很简单, 因为只要有人类参与的活动就会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下面谈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证据不足
学生三年来的各种获奖, 有一部分没有证书, 有的遗失了;学生三年来参加的各项活动, 特别是集体项目没有个人证书的……针对这些问题, 我校是这样作的: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小组内讨论并认定其结果的真实性, 班主任审核, 最后教务处、政教处审批。其结果就可以作为证据运用了。
二、班级之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大的问题
在实际评价中, 出现了三个突出问题: (1) 班级之间的评价标准把握有差异; (2) 班级评价与小组评价结果相差较大; (3) 班级评价时, 大部分学生只是一个记录者, 自评是A他也评A (大约占80%) 。
解决的办法: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加强学习, 统一思想, 统一标准, 严格按照标准来考评每个学生, 作到证据充分, 让学生心服口服, 评B等的是比A等的差一些, 还要在某方面努力。第二、三个问题是自评较高, 班级评价也跟着高了, 这时班级评价就要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学生。我想如果在开始学习方案时, 认真解读方案, 让学生明白每个等级的硬指标和软指标, 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三、分组评价应注意的原则与方法
(1) 分组原则:按照公平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分组时兼顾男女生比例、学生表现、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均等。
(2) 评价步骤: (1) 评价准备阶段, 班主任主持将本学年内的各种与评价相关的成绩、奖励及不良记录予以确认, 适度公布。 (2) 学生事先按评价表书写个人行为描述评语, 在评价小组会上发言。 (3) 小组评价会议上, 组内同学根据学生发言所讲内容及实际表现填写互评表。 (4) 小组会后, 专人负责整理、汇总计算得出学生评价结果。 (5) 责任教师填写评价表。 (6) 师生评价结果整合。
四、关于构建系列活动评价模式的探讨和设想
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其客观性不易把握。综合素质评价三年只进行一次, 间隔较长, 不能体现评价的即时性和过程性, 降低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另外, 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成长记录相脱离, 没有明确学生成长记录在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成长记录形成虚设。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推荐阅读: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10-20
小学素质综合评价05-25
综合素质评价反思11-15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0-15
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06-09
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07-01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市区06-11
关于综合素质评价说明06-19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07-04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