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2024-10-20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精选12篇)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1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日趋功利化, 为了使学生这一特殊产品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大学不断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素质评价中依旧过于强调知识应用。因此, 重新审视与评价大学教育目的观, 或许可为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二、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弊端

目前,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评价和反馈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 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传统的素质评价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三方面的成绩和表现进行量化打分, 并依据评分排名, 基本模式多为“学生学年 (学期) 综合素质总分=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 (惩罚) 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该类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1.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多为辅导员, 评价主体单一。现行评价体系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量化结果。这种方法对于评定各种荣誉称号、择优推荐等工作, 不仅在操作上便利, 也是可行的。然而, 辅导员的杂务太多, 很难做到为每一个学生作出切实的评价。因此, 如果评价主体不改革, 那么评价多为流于形式, 评价本身就会沦为一个缺乏个性培养的导向教育或者形式教育。

2.注重横向评价, 忽视纵向评价

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绝对的评价结果, 注重横向评价, 忽视纵向评价。每一名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或许在这条轨迹的很长一段都是较差于其他一般同学, 然而, 他的轨迹总体是在积极向上发展的。一旦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被忽视, 那么横向比较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激励目的与功效。该类评价缺乏充分考虑评价的导向性, 不能客观、科学、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指标未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技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不难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衡量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但是, 从现行的评价来看, 对这两方面的测评力度不够甚至毫无涉及。

三、改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国外学者对档案袋有丰富的研究, 基本定义是通过在档案袋中系统的选择收集学生作品, 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发展, 以展示学生在特定领域内一段时间的进步情况。档案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 本文引用档案袋研究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要收集学生的作品, 而是记录学生的发展历程,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1.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大学生不应是被动评价的客体, 他们是最有评价发言权的团体, 理应让他们参与评价过程。在不少学生评价实践中, 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没有任何发言权, 他们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地行动, 对评价结果也只能默默接受。这种“被动的沉默”抹杀掉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宗旨和意义。评价应当融入人本因素, 强调交流沟通, 特别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 促使被评价者乐于加入到评价过程中来, 只有当大学生主动地关注评价时,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才真正实践了其价值。

辅导员作为评价主体的掌舵者, 他们可以策划成立以班 (级) 为单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议委员会”。该委员会不只是简单打分的机器, 他们应是和同学们对话的窗口, 并通过积极收集同学们的真实发展历程的相关行为, 通过评议委员大会讨论, 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整个评价理应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辅导员可以选择约两名学生共同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纪律检查委员会”, “评议委员会”将评价结果在班内公示。公示期间, 被评价个体如有不满或疑问, 有权向“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当在充分了解情况后, 监督“评议委员会”的审查, 重新评价后, 给出更合理的结果或者维持最初的评价结果。公示期结束后的最终评价结果在班内宣布后生效并存档。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 更要关注评价过程。我国受“高考指挥棒”一元的价值衡量的影响, 不少高校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视依旧凝固在某一点的结果评价上。然而现代大学生评价, 仅仅关注大学生发展结果的评价是不够的。为了理清这一思路, 我们必须清晰的是: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而不是为了通过评价找出大学生之间的参差不齐。

让所谓优生更优秀固然好, 但是让所谓的差生可能走向自我忽视甚至堕落却可能是传统大学生评价的一个致命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克利文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作出明确区分以来,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逐步理当由原来的“证明”向“改进”转变。在对过程的评价中, 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评价中来, 使评价实践其教育意义, 把学生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指导的过程, 变成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3.与时俱进, 加强评价的针对性

一方面, 评价指标应当围绕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 并尽可能地反映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构建评价指标时应对评价所设计到的内容进行科学赛选, 抓住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育倡导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培养大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能力, 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学生评价需要评价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例如, 目前社会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指标、心理素质指标也应加入。

另一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根据不同类别的被测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大学文化存在差异, 每所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有校本的设计。此外, 如果专业间差异较大, 也很难用统一指标, 或者至少指标权重的设置理当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M].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Albany, NY) , 1991.

[2]约翰.亨利.纽曼著, 徐辉译.大学的理想 (节本) [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2

---大柳河镇中学 罗四举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快速的进步,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引起家长和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的需要、实现四化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的全面的深入的进行、教育理念的不断拓展更新,中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也应不断自我完善。现在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学习研究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的心得体会谈谈对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认知。

一、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要以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道德、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为基本内容,以中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素质教育制度为保障。要有利于引导中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要有利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全面、科学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原则

评价的制度、标准、内容、方法等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注意对中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有机统一,也要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全面和个性特长相结合。评价过程中要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程序透明化、评价客观化。激发中学生的潜在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意义

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中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改正自我。促进中学生在原有综合素质水平上的不断提高。传统中学生素质评价对中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习成绩,成绩决定一切。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性和可塑性,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也严重桎梏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为了促进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和个性化特征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它也决定了素质教育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

四、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实施办法

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是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重大的责任,也同样的伴随着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在评价实践中胆大心细、敢于创新,更需要我们勇于担当责任,为培养全面综合性现代化人才而努力拼搏。

(一)、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是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

健康发展,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学生德育纲要》、《中学生手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前社会和中学生的现实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校规校纪和具体要求制定的。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每学期分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时段性评价。主要途径是通过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和课业学习态度进行诊断性与综合性评价。让中学生参与到综合评价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他们学校主人翁的精神。作为评价教师应该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中学生,同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做到更加公正、准确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应采取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家长测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对于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依据各自学科特点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形成综合评价,依据学生测评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及学科态度进行学期总评。从上课准备、听课认真度及提问、回答问题情况、预习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及作业质量、学习的主观努力程度、学习规律的把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并进行综合性评定。每学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评,各学科教师依据客观事实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为兼顾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大力提倡和引导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测评中做到全面综合和个性化兼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一条具有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三)、运动与健康评价。运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而身体素质又分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每周对学生进行卫生检查,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性评比,培养中学生的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评定,坚持平等与发展性原则,在肯定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对中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评和评定,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健康的评价,分为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测评以体检结果和体育课成绩为评价依据,每学期进行二次体检和一次体育达标测评。心理健康测评以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道德测评为根据。

(四)、审美与表现评价。审美与表现指学生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能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审美与表现包含审美与表现记录袋、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他人评价、审美与表现工具评价四部分。为能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要求做到:记录要翔实充分、自我和他人评价要客观、工具要具体。并订立档案为以后完善评价奠定坚实基础。

(五)、建立中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足迹。促使他们把握契机、努力拼搏。档案记录了他们的每一个瞬间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谈心、班会、书信等形式了解他们的想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和进步,给予足够肯定和赞扬,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树立自信和形成良好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讲求平等和爱,它不仅是学生间的平等、师生间的平等,也是主体平等和客观平等的相统一。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爱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从学习和生活各个层面关爱他们,只有教师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爱方能培育出有爱心的博爱的使者。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改革中,中学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能够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教师要用全面客观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征和个性发展需求。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敢于在教育教学中创新,不断鞭策自己,奋发图强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3

1997年,克拉玛依市在新疆率先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现在,全市有公办幼儿园23所,小学33所,中学22所,已初步形成了集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等各类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齐全的终身教育体制。多年来,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合格率、初中升学率始终为100%,初中巩固率达99%以上。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

评价制度改革要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能促

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规范有效地选拔各类高一级学校新生的评价体系。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成立了以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的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强化中考中招改革的政府行为,统一组织、协调改革的各项工作。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本着“积极改革,稳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为改革的主要内容,研究制定了《克拉玛依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新的评价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考试与录取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做法,社会各界还需要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于是我们充分发挥全市的广播、电视、报纸、公告栏、网络等宣传媒体的作用,积极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市教育局领导走进电台、电视台直播间,详细解答中考改革有关问题;中小学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了中考改革大讨论等,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研讨、关心支持中考改革的良好局面。

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我们于2005-2007年连续三年对全市三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评价。评定内容由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组成,评定结果填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并载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评价中体现了综合性、发展性和过程性原则,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发展过程,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质以及多方面潜能发展的过程。

我们以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为契机,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逐步建立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做法是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并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要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从初中学生入学起,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载体进行记录,用于改进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终结性评价是在学生毕业时进行总评,主要用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高中招生与录取,在进行终结性综合素质评定时,“成长记录袋”将作为综合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新课程多元评价理念落到实处,各学校积极开展了以“课程标准”为指南的评价改革,如我市实验中学教师探索实施的“三星评价”管理机制。所谓“三星”是指优秀星、进步星与警示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表现情况适时给予评价。表现优秀者给予优秀星★;表现较以前有明显进步者给予进步星♂;若表现较差,则给予警示星※。同时实施动态评价机制,即学生在获得警示星后,在以后的课堂表现中可以通过获得优秀星和进步星来抵消,1颗优秀星或2颗进步星抵消1颗警示星。该评价由日评价到周汇总,最后通过一定的量化手段以数据的形式在学期末以周评价为单元绘出三星折线图,从折线图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该生本学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情况,是一部较为真实的成长及学习的档案,是中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主要资料。该评价机制将激励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评价改革提供思路。

3.评定的组织和方法

评定的组织包括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和班级评定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班级评定小组评价的方式(权重分别为1:3:6)进行综合素质评定。该评定应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查阅学生的成长记录等方法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表达。

三、积极探索和实践中考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其对初中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我们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中,彻底改变了从前的以各科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学生唯一成绩和高中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实施了学生成绩“等级制”呈现和录取标准的多元化。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学业成绩的表达与使用

先将学生各科学业考试成绩在全市考生中由高到低排序,然后依次以:5%、20%、25%、25%、20%、5%的比例将各分数段划定为A+、A、B+、B、C、D六个等级,并为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一个位置值,依次为:5、25、50、75、95、100。将考生五门学业考试等级的位置值相加,作为考生的排序的总位置值。学生的考试等级和位置值既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各科学业考试成绩均在C级以上的考生方可毕业),也作为升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2.高中招生的原则、依据及办法

我们按照“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课程改革评价的要求,对普通高中招生标准作出具体规定,凡参加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同时达到以下标准方可被录取:①达到规定的普通高中录取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标准(各学科中没有D级)。②考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基础性发展目标”中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两个维度须达到合格,其余维度不含“D级”。③体育与健康考试等级达到C级。④实验操作考查达到基本合格以上。⑤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每学年不少于20天的规定。

若几名考生总位置值相同,将按以下程序录取:(1)优先录取综合素质评定等级高的考生。(2)优先录取体育与健康考试等级高的考生。(3)若体育与健康考试等级情况仍然相同,则由高中学校确定学业考试中各学科的优先顺序,依次录取相应等级高的考生。(4)若仍相同,查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荣誉多、获奖多、有特长的考生优先录取。

四、坚持“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原则,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

2006年,为保证各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均衡,我们大胆进行了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确立了“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原则,使各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均衡,各高中学校的优质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5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3年的中考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学校、家长、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只关注“分数”到开始关注“分数”与“素质”,从只关注“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初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同时,“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原则有力地抑制了“生源大战”,学生无序流动等现象也得到有效遏止,普通高中生源也更加均衡。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促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4

一、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存在的几个误区

综合素质评价在我国实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操作模式。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这项工作是一个额外多出来的任务,作用不大还不胜其烦。而且要给“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这些方面评分也不科学,与中高考结合其公正性又受到质疑。

改变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现状需要打破以下误区。

误区一:综合素质评价不与中高考挂钩就不能发挥作用

这是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价值认识的误区。这涉及两层意思,一是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中高考要用才做的;二是只有中高考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其才有导向性。由于种种原因,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中并没有发挥原来教育行政部门期望它发挥的作用。原因有种种,如对学业成绩的过分推崇,我国中高考录取尤其是高考大面积录取时参考学生日常在校表现的条件不成熟(录取时间短、任务重),综合素质的许多方面不能较客观的量化评价或量化了会导致科学性和公正性问题。这就导致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本身的怀疑:既然中高考录取不用就可以不做了。

我们不仅要用中高考这根指挥棒更要用其他方式来引导和规范中小学校的办学行为。

误区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只是学生个体

由于目前我们只在学校层次上做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每个学校在开展这项工作,只评价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还基本没有从一个地区、一个省范围内对区域、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所以学校会觉得做不做综合素质评价一个样。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体现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我们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要彻底改变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是一个个学校对一个个学生个体的评价,更要上升到区域、国家的层次。当我们依据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状况来评价学校和区域的教育质量时,当全社会都认识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非评不可时,学校、家长和学生就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可有可无了。

误区三: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

这是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内容或指标体系的错误认识。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而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评价,要改变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窄化的现象。

误区四:综合素质评价等于成长记录袋

这是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方法的错误认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是多元的,应该根据综合素质所包含的不同内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当然可以把评价结果记入成长记录袋。但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成长记录袋也不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成长记录袋。

目前许多学校的成长记录袋内容比较单一,基本还只是学生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收集在一起,实际上并没有太多“评”的东西在里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途径很多,对成长记录袋的作用、功能也要更加多元地认识。

二、对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几个建议

1. 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出的初衷和教育的本真意义出发, 充分认识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 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状况唯一指标的现状

因此,必须把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打破应试教育壁垒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可以把综合素质评价分为终结性和过程性两种。所谓终结性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为中高考服务的综合素质评价;所谓过程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指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服务的日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们应强调过程性的综合素质评价。

2. 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原点出发来设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可以是六个方面或其他, 但不能窄化

所有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内容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范围。

在这样的思路下思考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就会发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和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这样的思路出发设计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指标,我们就会还综合素质评价以丰富的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总是担心做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会影响成绩,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而目前的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恰恰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懂教育规律的无奈之举,并不一定能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同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损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

3. 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方法, 要用多元化的方法评价不同内容的学生素质, 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

评价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的重要保证之一。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以取得最佳评价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冠之以“综合素质”,但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最终给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一个总体结果。

4. 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必须上移, 其评价对象要从学生个体上移至学生群体, 以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状况衡量教师、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

如果一个地区能够从更多的综合素质方面的指标去评价区域、学校或教师的教育质量,那么就会极大地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5

英语实行一年两考

《方案》显示,从高考起,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安排在前一年12月和当年3月进行,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在各科分值上,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每门科目满分150分,三科总分450分。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三科总分300分。本科招生录取总分满分值为750分。

此外,不同高校可在规定范围内,选择不同选考科目和选考要求。考生的选考科目须满足高校某专业的选科选考要求方可报考。

(实习编辑:孙雯     责任编辑:张梦媛)

浅议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篇6

关键词:激励性 多元化评价 评价语言的艺术化

随着新课程及我市教育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育人观有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在对待学生的评价上,不再单一地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出发,改变过去生硬、呆板、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有效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巨大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存在。改革的步子迈了出去,可收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新的评价机制在某些方面没有让教师、学生、家长体会到素质综合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明显促进作用。下面,我结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粗浅地谈一点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认识。

一、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评语要采用‘描述法,要有激励性,使学生通过教师鼓励的话语找到自尊和自信。激励性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优秀现象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课堂中富有创意的见解与思考、在班级活动中学生的创新之举、学生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学生较之以前的点滴进步等等。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并以此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创新。

2.对“问题生”的激励。对问题生的激励教师要考虑如何还学生以自信,此种情况下,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激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动作、一声赞扬的话语都是问题生发生“质变”的催化剂。如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每次美术教师上完课总要向我发牢骚,抱怨该生上课不动笔、不动手,非要等到教师恐吓他“你如果完不成这节课的任务,我就不让你下课”的时候才开始行动,最终的结果是他堂堂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和美术教师沟通后,她尝试改变了方式,当这个学生有一点点成绩时就对他进行鼓励,当他完成了一件作品时要努力找寻其作品的优点并对之进行鼓励,渐渐地,这位学生的兴趣上来了,主动性也就随之而生了。

二、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如果想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光靠教师是很难以做到的。除了师评和自评之外,教师应尤其注意组织学生间的互评。因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常常带有片面性,有时还会掺杂个人情感,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就克服了这些缺点,从而变得比较全面、公正。学生在互相评议的时候,能够实事求是、中肯地指出他人的优点、缺点,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对自己实际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开展学生互评,由于评议的人同在一个班级,朝夕相处,就形成了互相约束、互相监督的局面。同时,学生在进行互评时,如果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会因为自己的优点被同学肯定,自然更加倍地发扬优点,力争获得更大的进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互评。

三、充分发挥家长在素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

家长参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好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协调教师与家长的行为,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优化育人环境。在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时,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要求做参照,让家长为孩子打分或者写出书面评价,把结果交给学校。

四、素质综合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学生评价的全面性。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应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又要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发展潜能;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既要注意学生发展中某一阶段的变化,更要注意对学生不断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2.注意学生评价的民主性与差异性。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中,项目与指标的确立及评定,都是由教师、家长、同学、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合作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素质评价时,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公开化和民主化,确保评价公平合理。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间存在的年龄层次、认知程度、发展水平及状态上的差异性,避免在评价时产生较大的偏差。

3.注意评价语言的艺术化。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真诚可信。有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应改变过去那种命令式、指责式的评价,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尤其是在填写素质手册的“老师眼中的你”这一环节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而是选择一些华丽的辞藻和美文式的句子对学生进行评价,明显地存在着评价语和被评价人不是一体的现象,学生和家长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在说我吗?这是我的孩子吗?”其次,评价语言应委婉、含蓄,做到“慎表扬、多鼓励、少批评”,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秀之处,委婉地点出学生的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心与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作用。

总之,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构架综合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只有在评价工作中多反思、多交流,才能把综合评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让评价成为学生不断进步、实现梦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浅谈学生相互评价之作用.(中国发展性评价网).

[2]浅谈农村小学学生素质综合评价,2009

[3]谢海红.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问题初探.新课程学习,2012(06)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7

《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

规定本市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其中: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主要反映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引入社会评价, 重点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能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四门课程, 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科目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其中合格性考试为学生必考, 等级性考试为学生选考, 考试形式采取分卷合场、一次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 且为学生选考, 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 (五级) 》的学生, 可直接认定为成绩“合格”。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明确把4个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一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参与志愿服务 (公益劳动) 、军事训练、国防民防活动、党团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日常行为规范等情况。二是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重点记录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成绩、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情况。三是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重点记录学生校内实训情况、顶岗实习情况、专业课程考证情况、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表现、创造发明、专利等。四是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重点记录性格特点与人际合作、日常锻炼习惯、体质监测评分、运动经历与水平、艺术实践经历与水平等。2018年起, 本市在推动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学校推荐就业与用人单位录用等环节开始使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为保障评价的客观性, 本市将启用全市统一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明确中职学校作为信息录入主体, 采用客观数据导入、中职学校和社会机构统一录入, 学生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 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8

一、健全机制, 搭建平台———项目组活动制度化

1. 建立项目工作机构。

学期伊始, 我校在通过评审, 成功申报为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改革”项目学校的基础上, 就着手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 并按照活动要求构建了活动网络, 搭建活动平台。我们成立了由校长室、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共同组成的项目领导机构。校长室、教科室负责项目方案的策划、制订。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以冯美虹副校长为组长, 沈利民、朱曙岚、吴淑英等10位老师为成员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项目专项工作小组, 明确了各条线、部门的项目工作内容, 构建了以分管校长主抓, 德育处、少先队、心理咨询室等条线构成的活动网络。

2. 制订修改项目实施方案。

围绕研究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先后制订了《生本教育形态下小学生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方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方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项目方案》等实施方案, 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 几易其稿, 最后以“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之《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方案》参加了4月1日市教育局举行的项目启动仪式暨专家首次指导活动的小组交流, 并得到了恽敏霞、吴举宏、董洪亮、陈玉琨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点评。专家指导组的加盟, 成为了我校项目研究的助推器, 让我们树立了信心, 增强了力量。之后, 我们按照专家意见再度认真修改、完善方案。

二、专家引领, 搭建框架———项目组研究活动有起色

5月27日, 我们报请市教育局基教处领导同意, 专门邀请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董洪亮博士来校指导, 区教育局陆巧明副局长专程陪同。学校校长室全体成员、项目组全体成员及教科室、教技室主任参加了这次活动。董主任从“你认为当前评价出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评价有什么需要或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两个问题入手, 仔细听取了与会成员对项目的认识、思考和设想, 并逐个耐心点评。在相互对话交流的过程中, 大家逐步统一了认识, 明晰了研究的思路———“以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的行动方案。先期以行动研究的方式积极开展评价项目的研究。主要内容有———

1. 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构建立体的指标框架。

改“学业水平”为主的一维评价为立体的多维评价。把《意见》中的五大板块、20项关键性指标细化、具体化为学生能做到的, 可分年段来考查、可评比的评价条目, 并把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过程中。

2. 以增量变化来构建动态的评价体系。

把重总结性评价转移到重过程性评价上来, 关注师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增量变化, 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 并以合理的形式在各层级平台上展示。让评价成为与过程相平行的有效手段,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 以集体力量来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 培养师生自我意识。

遵循平行教育原则, 引导师生在班级评价、群体评价中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培养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能力。

三、规范管理, 夯实流程———项目研究工作有成效

依托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这个平台, 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实施和管理。我们建立了项目研究的组织, 构建了项目研究的操作平台, 并成功申报了《生本教育形态下小学生评价机制实践研究》这一市级“十二五”课题。项目组先后活动4次。学校五年级全体学生还按照市局统一部署, 参与了上海市闵行区“绿色评价”改革项目的学业测试和问卷调查活动。此外, 我们还加强了项目管理, 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加强了项目信息报送工作。二是按照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开展好项目组活动。三是加强重点项目过程管理, 并做好相应的协调、跟踪、服务工作。

四、下阶段项目工作重点

董主任的来校指导, 为我校的项目推进开启了“以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整体改革”的思路, 初步形成了我们黄桥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的行动方案。下阶段, 我们将在专家的指导下, 因地制宜地以评价为主题, 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工作有———

1. 改变校园环境。就是用新的教育主张来改变校园文化, 优化校园环境, 把自己的教育主张充分地表现出来。

2. 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用崭新的教育理念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9

( 一) 评价内容总分结合

综合素质无法像长度、时间、重量那样直接测量,但会在人的具体活动和行为中有所表现,即通过外显行为测量内隐特质。 例如心理测量中用量表的方式测查人的能力和个性,教育测验用试题与试卷测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中通过活动与行为记录反映素质。 但如果仅仅凭借某一活动与行为来推论某个方面的素质,那可能是错误的、无效的,但测量与某一素质有联系的全部行为又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正确可靠地推论出所评价的素质,就得抽取一组关键的活动与行为进行评价。[1]就像心理测量量表是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来测量,教育考试是抽取最能够代表某一阶段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来测查的,综合素质评价则是通过对能够代表学生的整体发展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品质。 所以选择关键指标很重要。 同时,综合素质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经历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在学生行为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质,切忌将综合素质等同于几个机械的模块和细化的条目。[2]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组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框架,并形成了《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试行)》( 以下简称《 实施办法》) 文本。然后项目组就《 实施办法》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先后召开高中校长、各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自主招生高校招办负责人、教育和社会学界专家座谈会20 余场,并针对20 所高中( 含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公办一般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4 大类,涉及12 个区县)40 个高一班级的近1200 名家长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网络问卷调查,总体上看,各方对《 实施办法》 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给予积极肯定。 《 实施办法》 采用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整体评价, 要求学生通过列举典型事例等方式,介绍学生本人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志向与才能、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具体突出表现, 然后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 个方面的分项评价。 每个方面的内容都明确评价内容的基本内涵指向和侧重通过哪些活动与行为记录来反映评价内容, 例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 二) 评价方法客观写实

除了确定关键指标以外, 采用什么评价方法也很重要。 各省自2002 年《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发布后就开始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各省采用的评价方法大致有三类,一是等级加评语的做法,例如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三等,用A、P、E表示,分别代表“ 优秀”“ 好”“ 尚需努力”,各个指标还有简单评语,[3]大多数省市包括上海过去十几年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也采用这一方法; 二是测量和问卷调查法, 例如四川成都市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采用行为习惯问卷、公民素养问卷、学习动力问卷、学习方法与技能问卷、创造性问卷、人格品质问卷和情绪行为调控问卷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加学生学习背景因素调查;[4]三是上海目前采用的写实记录法, 采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提供指标筛选、比较和分析的工具,用户( 例如高校)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确定评价方案,方案经公示以后,用户可以在系统中根据评价方案选择指标、赋予权重及分值范围,然后生成定制的评价结果, 例如生物化学专业招生时就可能对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成绩、修课经历和研究经历赋予更高的权重。

虽然2002 年以来,大多数省份都采用等级评价和评语描述,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方法遭到多方批评:不同等级评价标准的界定比较模糊[5];评价主体的过分多元化,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主体责任,并易流于形式或形成误导[6];评价依据不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缺乏公平性[7];不同省市对评价主体的侧重不同,例如安徽省规定学生自评占10%,学生互评占40%,教师评价占50%;湖北省规定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70%,造成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之间评定的等级不可比, 等级合成缺乏科学依据使合成后的等级缺乏说服力。[8]而测量和问卷调查法一般用在PISA等抽样调查中, 对学生来说不是高利害的, 四川成都采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综合素质也是用于研究教育系统整体质量的, 结果不针对学生个人, 如果这一方法用于针对个体的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很难避免学生会作出社会期待的反应,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因此,2014 年12 月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强调了写实记录的方法,要求高中学校要做好写实记录, 将学生活动的事实材料经过遴选和公示后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 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 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即“ 谁用谁评”。

( 三) 体现上海特色

《 实施办法》 是根据上海的教育改革需要制定的,体现了鲜明的上海地方特色。

1.重视学习经历和发展动态

上海二期课改树立了“ 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的观念,《 实施办法》 对基础型课程要求记录学期成绩, 对拓展型课程只要求记录科目和总学时, 对研究型课程只要求记录课程( 课题、项目) 名称和修习该课程的起讫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和认为有价值的课程, 通过高中三年选课过程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不要因为担心成绩不好而不敢去探索,因此“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不仅体现学业水平,还能体现学习兴趣。 又如“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记录了学生高中三年《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各维度发展趋势, 为那些水平不高但有进步的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2.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上海自1998 年二期课改以来就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 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次用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和科技活动、 创造发明情况来反映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用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记录, 将进一步推进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因为一旦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就不再是少数学生、 少数学校或某一时间段的事情了, 而将是渗透在每个学期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这既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成果的体现,又对上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突出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

将“ 学生自我介绍”和“ 学校特色指标”纳入《 纪实报告》 ,体现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在培养学生素养上的特色。 上海在2000 年就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教育需要为众多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服务,在2009 年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 加强高中教育,办出高中特色”,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对上海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践成果的检验。

2017 年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参考, 但综合素质评价更主要的目的是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 使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视培养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 具体阐述如下:

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

由于长期受高考指挥棒影响, 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分数,选择专业主要根据考分而不是兴趣,所以较少思考自己内心真正想做什么。 通过将自我介绍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高中三年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做准备,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思考怎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学生自我介绍不必面面俱到,要体现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可以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证明自己为自己有兴趣从事的专业做了什么努力和准备;还可以介绍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例如个性开朗富有合作性、坚忍不拔能吃苦等等。所有介绍内容都要以学生每个学期典型事例记录为基础。

自我介绍( 自我陈述) 是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招生中常用的方法, 一般是要求学生讲述人生经历中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人和事, 怎么会对所申请的专业和学校产生兴趣, 对于学习所申请的专业做了怎样的准备,对于未来的职业及人生发展有怎样的规划,或除了学业成绩和其他所递交的申请材料以外所不能体现的个人课外活动经历、 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特质和潜力。 例如学生想学习医学,仅仅表明“ 我喜欢做医生,医生了不起,我敬佩医生”的态度是不够的,而是要列举事实说明为了学习医学专业所做的努力,例如看了很多医学方面的书籍, 到医院做了很多志愿活动,学习了医学相关的课程,参加了医学方面的小课题研究,自己平时做事认真仔细有耐心等等,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学习医学。 要做到这些,学生高中入学起就要系统地思考和规划自己学习经历和发展方向, 同时也要求学校和教育系统能够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上海建设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因此,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与修习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都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志向和个人爱好是这些活动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为自我介绍提供佐证材料。

三、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

上海将志愿服务( 公益劳动) 、军事训练、国防民防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校内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会调查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还包括了参加校内外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学校课程学习内容,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未来生活工作做准备的能力。 将来学生志愿服务时间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时间银行应该做到互联互通,使学生从小就养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习惯和公益服务意识, 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内化为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保障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社会实践) 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教委、市校外联会同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市委、科委、文广影视局、体育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 关于做好高中学生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组织记录的操作办法( 试行) ”》 ;市、区校外联各成员单位根据学生社会实践场所遴选办法,积极挖掘资源,提供志愿者岗位、活动项目和实践课程,在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上发布, 学生通过登录网上平台登记预约,学生社会实践情况通过POS机终端、信息管理后台等方式全面记录。 据2015 年11月1 日搜索, 通过全市认证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144 家,区级认证的基地有1413 家,学校签约基地276 个;全市有6067 种岗位在发布,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医院输液室、胃镜室、门诊导医,爱心进病房,博物馆讲解员、 展厅管理员助理, 社区摄像编剧剪辑员、美化环境、才艺展示、关爱敬老院、暑托班志愿者等;这些岗位广泛分布在各个区县,最多的浦东新区有756 个岗位发布; 每个岗位需求的人数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目前共提供17.4 万个岗位,能够满足上海16 万普通高中学生需要。

四、 重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迅速变化的21 世纪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等深度学习活动来培养21 世纪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 然而这些深度学习的结果很难用考试,尤其是一次性考试来测量。 因此,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要体现难以用考试成绩评价的非学术性素质( 例如社会责任感、个性特点) 外,还要体现单凭一次考试所不能评价的学术能力,包括平时成绩、突出表现( 个人荣誉、奖励、参加科技活动、创造发明项目等) 和深度学习的结果。上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生在研究型课程、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提交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 目的就是要培养每个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上海在1998 年就推行了研究型课程,但是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与升学关系不大,所以在各个学校的实施情况不尽相同, 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往往成为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 PISA2012 上海学生计算机化问题解决的表现远低于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表现,与研究性学习普及程度不够有一定关系。而新加坡自2005 年起就将专题作业作为预科学生GCE A级水准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占大学录取总分10%的比例,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PISA 2012 计算机化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中,新加坡在所有国家( 地区) 排名第一就是有力证明。 新加坡对专题作业的评价标准可以为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评价提供参考。[10]PISA数据还发现,日本学生在PISA问题解决上表现较好,超过了他们在数学、阅读等传统学科领域的表现,特别是日本有一些在传统学科上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上却有很高的表现, 这说明问题解决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相反,有些不适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生在综合学习与问题解决中获得了“ 第二次”发展机会,所以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问题解决的机会。

现在“, 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 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 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不仅包括科学研究,也包括社会调查和项目设计, 对不同领域有兴趣的学生都能进行研究性学习。然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开一门课题指导课就能够落实的。例如,上海大同中学1997 年在活动课的基础上着手进行“ 学生课题研究” 试验,1998 年学校开始探索让全体同学参与课题研究,开设了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课题研究课程,但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 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于是学校开始建设综合课程,在背景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能判断问题的研究价值,然后又开设了知识论课程,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 经过5 年的努力,到2002 年形成了包括综合课程、课题研究、知识论等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构成的研究型课程体系。[11]大同中学的探索告诉我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跨学科综合学习、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的课程改革。

五、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的特色

据调查, 上海高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上,[12]但对于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学校培养的学生有什么与其他学校所不同的特点等问题思考还不够。 不少学校设置了很多选修课,但是课程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没有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课程有机地组织起来。 例如有学者对上海市200 多份中小学的课程规划进行分析, 根据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将课程划分为6 个不同的水平, 结果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是无关联的碎片课程, 或者没有实质性关联的表面关联课程。 上海在学校课程建设上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在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13]

为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实施办法》 要求学校最多可以填报3 项体现本校学生素质特色的指标,可以体现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例如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信心、坚持性等,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例如GPA绩点等。 申报特色指标的学校要围绕育人目标设计特色课程群, 包括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学校有独特的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内涵;二是有特色课程群的支撑,仅仅是单个特色项目或活动还不足以形成学校特色指标;三是特色课程群覆盖本校的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四是有特色指标的测量评价的具体标准,对学生表现等第的评定有切实的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设置“ 学校特色指标”, 引导学校系统思考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形成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摘要:《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体现了上海的地方特色:重视学习经历和发展动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

刍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篇10

综合素质评价来自于2006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 以此来展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但是, 社会上对此仍然有很大的质疑声, 认为此测评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很大的主观性, 很难做到测评的客观和中立。为了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 最大限度地体现客观公正, 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发表几点看法。

一是建立机构, 制度先行

学校和班级都分别成立领导小组, 由专人分管, 再按六个纬度分六个工作小组, 层层分解落实, 项项有人抓, 项项抓落实, 呈金字塔式人员结构。同时,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 可以建立考核机制, 奖惩制度与之挂钩, 拟定好行事历, 按计划逐一认真实施;建好学校和学生档案, 以便每次评价活动材料能及时规范收集、建档。这些可分阶段、分远近计划进行。比如起始年级、年度、学期、月、周等逐时间段开展。

二是执行有力, 严谨客观

评价的客观公正, 就是要有据可依。所以, 在平时的每次实施中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每一次活动的组织必需严谨周全, 最大限度避免主观性、情感因素。比如, 笔试是以集体为对象, 让每个学生共同回答事先仔细拟定的问题, 那么, 事先就要笔试内容高度保密, 形式的组织和安排要周密、细化, 参评的人 (老师或学生或专家等) 要避嫌, 答题卷或卡要密封, 对要求相同的问题, 评价工具要相同, 评判尺度更要相同,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相对公平。

三是引导鼓励, 张扬个性

学生时代是个性形成的时代, 因此, 要循循善诱, 培养特长, 尊重个体差异, 发掘特殊人才。有的学生爱捣鼓, 就引导做点小发明小制作;有的学生爱唱爱跳, 就培育其文艺特长;有的学生爱写写画画, 就辅导其书法、绘画能力;有的学生爱走进大自然, 就培养其生物生态和环保意识;有的学生爱跑跑跳跳, 就打造其运动技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 需我们用心去打磨。把他们独立的、合作的作品和荣誉装入他们的档案袋。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又能为他们综合素质成长佐证。

四是深度观察, 深入交流

教师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是很直接的评价, 这是很多测验和作品都无法体现出的, 它可以对学生更直观的了解, 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差异、发现问题,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际交流的很好办法。通过观察和交流, 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能力等情况也能较全面的、客观的了解。一个有经验、有洞察力的老师是可以非常准确、深刻地掌握和描绘出学生成长变化情况的。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 深度观察, 多多观察, 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的表象能深入地去交流, 找到内因, 走近学生, 迅速扬长避短, 茁壮成长。教师深入观察好后,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像备一堂优质课一样, 然后再去与之交流。其方法有三:一是把观察到的一些有不妙苗头的新问题记录下来, 再去交流, 叫预案记录法;二是把学生变化比较多而明显的情况列个清单, 再去交流, 叫清单记录法;三是把学生突然间的波动很大的反常表现记录下来, 再去交流, 叫应急记录法。这样, 既可以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又可以作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入档。

五是课堂主战场, “三位一体”促完善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所以, 课堂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体现的主战场。因此, 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收获, 应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要认真的“传道授业解惑”, 对学生的表现也要及时收集整理, 不管是听课、笔记、回答问题, 还是作业、测试、问卷等都要教师全面掌握情况, 能形成书面材料的, 要客观记录在案, 装入学生的“成长袋”。要顺利完成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的要求, 虽然课堂是主战场, 但是仍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完成。特别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三个纬度, 更依赖“三位一体”的协同努力。所以, 很多活动都要社会和家庭积极参与, 不管是社会实践, 还是问卷调查, 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 还是正能量的传播, 社会和家庭都要积极主动支持, 并且客观公正地予以反馈, 既培养了学生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又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不但促进学生的进步, 而且客观评价了学生。

六是收集整理, 规范建档

要想客观公正, 就必需有理有据。所以, 学生平时的所有表现, 不管是视频材料, 还是固化作品, 不管是纸质依据, 还是荣誉奖章, 不管是宏篇大论, 还是只言片语, 都必须认真收集整理, 规范建档。这样在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才有依有据, 有说服力, 有操作性, 既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 又能保障评价工作的有序高效完成。

小学素质综合评价之我见 篇11

2002年12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从评价的内容、方法、原则等不同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解释说明。为了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 持续发展,我校根据教育部的改革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校程教学实际,进行了改革。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可以看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小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评价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下面我针对我校进行素质综合评价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拿出来供大家探讨。

一、口头评价要最有效、恰到好处

教师的口头评价不应该太随意,要做到慎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鼓励引导为主,使学生找准自我努力、发展的方向,激励学生更快的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字写得很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表演很精彩、课上一次精彩的答问……一句赞赏、加上几分,让学生从心底里高兴,进而对学习其他方面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凭着极平凡的发现,凭着极为平常的一句赞语,凭着用不完的爱心去点燃孩子自尊、自信的热情,点亮他们学习的灯塔、指引他们前进的道路。想一想,我们的平凡举动在孩子一生中却是多么伟大。慷慨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但是,如果表扬太滥,容易使学生盲目乐观,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在发现问题时应委婉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提醒下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教师的口头评价,应该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以有声的语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感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制定好各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是指经过学科学习应达成的基本目标。每学科学习目标都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评价。

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本学科学习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对评价方式提出了建议。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将学科评价目标具体化。

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性特长。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不能截然分开,通常基础性发展目标蕴含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和学习目标同步发展,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体现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学科分阶段提出具体评价指标。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可列出若干项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对具体评价指标的表述应简明并具可操作性。

目标体系要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注意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促进各类学生的成长。

三、注意学科发展目标的评价

⒈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要遵循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该学段、学年以及每个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作业、纸笔测验、考试和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表现性任务等形式进行评价。

(1)练习、作业

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 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要通过学生的认真程度,正确 率,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况;完成作业的速度,主动作业的情况; 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小发明、小制作等成 果来进行综合评价。注意这些不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家长和学生都必须参与进来。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家长必须进行监督,然后第二天学生要把他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让家长签个字条带给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在学校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作业展示活动,作为作业评价的依据。 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向优秀的学生学习。

除了传统的纸笔作业之外,我们也注重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等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际表现能力的表现性作业,让学生全面发展。

(2)单元测试:设计单元测验题目和实施评价需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测试内容的范围,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 及理解。这样能够衡量、检测学生在预期学习成果和表现标准上所达到的程度。 试卷下发后,家长一定要签字,低年级学生由家长把错题抄在错题积累本上,高年级自己完成,家长出两道同种类型的题进行反馈。

单元测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所以每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教师都要测试并对每个学生做详细的记录。

(3)期末考试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不同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既有闭卷形式, 也有开卷形式。除纸笔测验外,也要选择外语听力考试、口试、实际操作等质性评价形式。运用考试进行 评价时应注意: 考试要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要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突出综合性、开放性,还要重视加强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考试结果处理:期末考试后,学校一定要组织家长座谈会,让家长参与到我们孩子的成中来,在家长对自己孩子了解的基础之上,各科教师再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督促、协助学生制定出下一 步的学习计划。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总之,评价不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定位,而是帮助我们让每一个孩子更健康快乐的学习。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在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评价制度的改革确实起到了激励、促进学生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孩子各有特长,充满自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完全应该把素质综合评价的改革不断完善下去、坚持下去,使评价改革制度更适应孩子的成长,更好地促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篇12

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中小学学校组织开展的的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活动。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理念的提出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尽管各地也都推出了多种举措进行了探索,但由于评价标准不太统一,评价过于复杂和繁琐,缺乏公平性的约束要素等,因此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甚至在有的地方成了一种额外的“形式主义”,令人唏嘘。

尽管前路崎岖,但综合素质评价能展现素质教育的内涵,无疑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头戏,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都能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土壤。福州市将以今年9月入学的2016级高一新生为实验对象,开展为期两年的综合素质评价试点,评价形成的档案将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这和之前北京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如出一辙。

应该说,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这一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其不仅有助于帮助高校科学合理地选拔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合格生源,更完善了高考招生考试制度。同时,综合素质评价体现的运用还将对中小学教育起到导向作用,中小学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校多元化发展。

然而改革不是“1+1=2”那样简单,它是一个具体和抽象结合的产物。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如果运用适当,那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大有裨益,但如果结果运用中广受质疑,那么对教育改革可能就是“雪上加霜”。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6%的受访者认为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65.2%的受访者认为实施的最大难度是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

应该说65.2%的受访者对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是心存芥蒂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综合素质的评价主观性和灵活性过强,因为各校之间的不均衡导致硬性标准缺失,因此结果运用的公平性难免遭到质疑,有些专家认为此项测评并不合理就可见一斑。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参考毕竟是一个大的方向,这就需要各地制定细则来让综合素质评价实现“软着陆”。

“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小步慢行”才能行稳致远,笔者认为各地区教育部门还是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尽量用“同一把尺子量人”,在采集数据的时候必须做到真实有效。另外,每一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进行公示,确保无异议的情况下才能存入学生档案等。

上一篇:民生主义下一篇:计划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