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情感素质

2024-05-30

职业情感素质(精选8篇)

职业情感素质 篇1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对医生职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医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医学模式、医疗方式的巨大变化,要求医生必须具有深厚的职业素质。然而据了解,近年来发生的医患纠纷中,近一半以上与医生的情感、爱心、同情心缺失有关,这凸显出我国医学生情商教育缺失的弊端。为此,我们必须从医学生教育教学开始抓起,在教学中注重医学院校教师职业情感的投入,不断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情感,这必将为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教师职业情感的内涵与功能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对教育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具有的稳定的态度体验,是教师对教育职业这一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它有时内隐、含蓄,有时外显、直接。教师职业情感具有主观色彩,不同教师的职业情感具有强度差异[1]。教师职业情感与个体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表现为教师的从业态度,反映了从业主体与职业客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的精神风貌,属于高级社会情感。

我国当前教师职业情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有五大功能:一是驱动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巴甫洛夫动力定型说认为,情感是大脑两半球建立的维护动力定型神经活动的过程。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联系体系激发个体行为和决定行为方向,而教师职业情感能驱动教师选择素质教育行为。二是稳定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可以转化成坚强的意志使教师对教育矢志不渝[2]。三是迁移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可以迁移到学生身上,这种移情现象能使学生在校时好学、乐学,就业后敬业乐业、使无形的资产实现有效地传承。四是增力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可以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同一动机支配下,情感水平的高低与工作动力的大小成正比,教师职业情感越深,素质教育力度越大。五是感化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能够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化弊为利, 使学生接受任务时产生荣誉感,遭受挫折时克服自卑感,逐步提高综合素质。上述五大功能使高等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职业情感的完善,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 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中注重教师职业情感投入的迫切性及意义

2.1 医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着不适应医学事业发展的方面

当前,部分医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着不适应医学事业发展的方面,对职业素质与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由于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医学高校在培养医学生时都出现片面强调医学知识、技术能力而忽视全面素质发展的现象。然而,面对纷繁的社会医学环境,医学生的情商会日益成为医疗卫生单位十分关注的一项指标,只有高情商的医学生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重于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医学生接受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较少,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团队合作精神、意志磨炼及情绪控制、同情心培养等在内的情商教育缺失,导致情商教育滞后[3]。从医学生现状看,由于以往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医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或不能悦纳自我,或过分自负,或没有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不能很好适应现实环境。有的医学生意志力较低,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失败,情绪容易悲观、容易放弃努力;有的医学生则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矛盾[4],有的医学生则易情绪冲动,凡此种种职业素质缺乏的表现都会进一步影响到未来医务人员的成长、成功和成才。

2.2 医学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职业情感投入的必要性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医学服务并不只是简单意味着利用医疗器械或用药等手段来治愈人们的某种疾病,它同时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有情感的投入和付出。医生的一言一行,都会传递出医生的情感和态度,都会向病人传达出某种信息。尤其是那些罹患病痛的患者,会特别渴望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医生得体、温暖的语言都会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与希望,甚至会使病人的康复能力、免疫能力与身体各系统协调的能力大为增强[5]。现代疾病治疗的过程是通过医患双方不断沟通、取得一致而得以实现的,而沟通的首要前提是医务工作者自己能有较高的职业情感去深刻地体会患者的病痛、明确地感知患者的处境、清楚地表达对患者的理解,所以医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构筑医患沟通的重要桥梁。医学教师在履行职责时要倾注情感,投入精力,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识传道、授业、解惑,通过传递情感,熏陶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职业感情。

2.3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除具备高超的医疗水平外,还必须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而且会引导他们树立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职业道德观。近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02年1月-2004年1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多项选择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达98.4%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中,其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引发的纠纷占49.5%[5]。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医生在疾病诊疗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十分缺乏,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对病人的痛苦冷漠视之,还有一些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或家属的咨询,缺乏耐心,不能冷静处理问题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对医学生构建职业素质的作用

3.1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医生素质的核心。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掌握先进的医疗技能,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使人民健康幸福。医生必须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尽最大努力解除病人躯体上疾患以及心理上的负担。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情感的积极参与。教师对教育职业稳定而又持久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对学术具有的敬畏之心,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通过传递情感,熏陶着学生,引起共鸣。而教师的职业情感也会感染学生、成就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在讲述《组织学》血液这一章节时,学生会了解到血液中的红细胞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特点——双凹圆盘状,而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盘状?这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功能是运送氧气与二氧化碳,而氧气是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它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其结合后随血液流动运送到全身的各个器官的每一个细胞的。而双凹圆盘状使得红细胞比其它同体积的任何形状都大大地增加了它的体表面积。也就是说,红细胞双凹圆盘状使得它在心血管中运行一周,能将更多的氧气带给组织细胞,供其生长发育所需要。与此同时,双凹圆盘状也使得红细胞内的任何一点与细胞膜的距离明显缩短,这也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的迅速交换。总之,双凹圆盘状的红细胞极大的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以此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到一个细胞尚且为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如此尽职尽责,那么,作为将来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的白衣天使们,更必须做到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3.2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医生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就必须学会“与人交流”。根据人际关系的对等吸引力,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乐于与教师交流、沟通。教育不是人机对话,其主客体都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融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流淌在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构建和谐关系的纽带。我国传统医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但在发达国家相关课程已开展多年。医生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创造一个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了解并相互理解的环境。通过沟通,医生不仅能更多的获取病人的疾病信息,还能够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精神心理状况,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因此医学生必须逐步培养倾听能力以获取相关信息,运用沟通技能使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医疗决策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使“师生同频共振轻松愉快的教与学”,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和知识流互动,同时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医学的严谨性及职业价值观,并逐渐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活动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情感是认知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与他们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说的:“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丰富而真诚的感情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心情愉快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信息,思想更集中,思维更活跃,自信心更强,记忆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提高创造力。而创造力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核心,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们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正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医学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创新意识的增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自主、创新,让学生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以前医学高等学校对医学人才“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培养模式,把医学生培养成充满探索精神和改革精神、而且有强大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教给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潜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为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实验课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附属和验证,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教师应该尽可能组织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本科生参与教师或研究生的课题,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并结合课程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科研论文。经常召开学术会和讨论会,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还要组织学生建立课外科研小组加强科研能力训练,使学生在科研小组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医学科学领域,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决定了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吐故纳新,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协作,不存在依附与主从关系。在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看来,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图书资料,而是在于师生关系间创造一种以真诚、关心、相互理解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互相交流与沟通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师生之间应情感融洽,关系民主,鼓励学生批判思维。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穿插一些重大学说的发现背景、形成过程等内容。如在讲授胚胎发生时对“精子获能”形成学说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详细剖析科学家当时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以及这些理论逐步被完善的过程等,对该理论形成后对当时及以后医学的贡献作了相应的剖析。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将课堂作为学生实践和发挥批判性思维的场所是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总之,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投入教师职业情感,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年轻教师更应注重教师职业情感的投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医生崇高的职业情感传递给医学生,将医学基础知识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医学知识的掌握与职业素质的培养高度统一起来,使医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逐渐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的、能够走向社会服务人类的有用之材。

摘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对医学生的医生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临床技能,还要求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与职业素质。文章探讨了教师职业情感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情感,医学生,职业素质,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意忠.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6-61.

[2]曹秀华.教师职业情感初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96.

[3]杨萱,张宁.试论医学生的情商教育和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4):19-21.

[4]周烁,贾国葆.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50.

[5]全景梁.医德教育——医学生职业素质建设的基石[J].卫生软科学,2008,22(4):273.

职业情感素质 篇2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在国外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我国中小学生情感素质现状,围绕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培养这一问题,我国虽对其含义、意义及培养途径有一定研究,但为数不多。关键词 语言教学 情感素质 培养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情感素质整体上处于积极正向状态,但水平尚低。中小学生许多方面的情感素质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且各种情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情感偏激和情感障碍。有情感素质问题的学生多数对学习消极被动应付,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事业缺乏热情;或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缺乏理性思考,易产生偏激感情;或情感闭锁,感情用事、不顾后果。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1 情感素质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1.1 情感素质的内涵

情感素质是以情感活动为表征,一感受体验性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符合社会化要求的教育活动而逐渐内化的情感心理特征。1.2 情感素质教育的意义

情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将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融合教育,其着眼于人的情感潜能综合开发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现阶段,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唯理智教育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理智教育规程化、单一化、一律化,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的情感需求,难以激发、调节人的情绪机制。随着人们对情绪与脑、情绪与情感与认知活动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情感素质教育。

情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健康,充分生成。其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3 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

语言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我国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列入了课程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3.1 国内外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对教育和语言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引起了人们对语言学习中情感问题的关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都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这些观点体现的原则对语言教学的重要启示是:教师不能单纯重视语言教学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20世纪60年代初,R.W.Sperry对“双脑”的研究强调了“理性语言半球”和“情感半球”要沟通,要并用,协调起来,是大脑整体功能得以发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P.Salovey和J.Mayer也提出“情感智力是一种智力,包括监视、监听等辨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指引个人思维等问题能力”。

我国对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培养的研究最早是80年代江苏李吉林老师提出的“四为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情景教育”模式,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活动。3.2 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途径

现今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固有的情感因素。对于情感素质的培养,从教学过程来说,可以着手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教学主体来说,可以从

[3]

[1][1]老师自身和学生活动着手进行。3.2.1 从教学内容中获取情感因素

目前,我国语言教学,无论是语文还是外语,其教材绝大部分文质优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爱国、感恩、责任心等。首先,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形象感知,选准动情点,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前,教师要找出文章感情最深处,去推敲、体会,探索其动情原因,将感情升华;教师将自己的情感与文章情感因素融合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学生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对准动情点向学生提问,将学生引入教材情感之中,感悟教材的情与理。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春》的讲解,教师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将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和健壮的青年?”通过此引导学生挖掘出课文的情操点,激发学生对春的热爱和赞美;又如对《桃花源记》的讲解,引导学生想象桃花源中“咸来问讯”和“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动人场景,或询问学生作者写此文的深层目的,如此,便能通过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热点与教材,联系实际生活,感受情感。把教材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一篇涉及艾滋病的课文,教师在讲解此文时,不能单纯地教授英语单词或语法知识,还要适当加入社会评述,带领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艾滋病患者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同情心和爱心。情感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是自外向内地要求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而是直接进入学生生活,要他们掌握个体发展所需的知识、情感和技能,因而在语言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情感素质教育有更好的效果。

3.2.2 从教学形式上培养情感素质

南京师范大学“中学生情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小组提出:情感素质教育模式以活动课为主,通过创设情景来实施教学。另外,情感体验强调在语言教学的实践性上,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在创设情景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录像、音乐、图片等,做到“以境育情”,这样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比如教师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适当播放相关影视资料,以生动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同时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又如教师在讲解课文《荷塘月色》时,可以播放带有背景音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

人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都有深刻的印象和更深的理解,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是在语言教学中培养情感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剧本,比如《茶馆》、《雷雨》,教师在讲解该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有更丰富的理解。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情感素质的强化。课堂中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很难持久,所以教师应将情感素质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乃至延伸至课外。3.2.3教师自身加强情感素质

想要学生有情,教师必须先有情。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信任感,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语言功底,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时,用富有感情的音调将课文呈现给学生;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能够将教师对课文理解的情感更好的传染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通,这种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2.4把握学生心理,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容易娇生惯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或者处理生活事件。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小学生基本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和自我统一与角色混乱时期,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比如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一篇讲述科学家霍金的文章,教师在讲述该篇课文时即可融入“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精神品质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丰富的情感交流,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忽视情感素质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其模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只有充分重视情感素质教育,并在语言教学中落实情感素质的培养,才能教育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4 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今学生在情感素质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逐渐重视起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在美国,“情商”一词成为广为流传的话题,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西方的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进行大量研究。而在我国,关于这一研究并不多,为完善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学情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不小成就。

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我国青少年的情感素质虽然整体水平不错,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的理智情感随着年级的增高有所下降。有关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这导致了学生过多地注重自己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语言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且目前关于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多集中在课堂内,因此,对课堂外的情感素质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此更能完善语言教学中情感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

情感素质与作文训练 篇3

情感素质对作文训练的直接作用。作文的原理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形成语言文字的过程。这方面的道理, 古人论诗时就说得很透彻:“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 故形之于言, ……”所以就有了“诗言志, 歌缘情”之说。作诗如此, 作文也毫不例外, 所谓“喜笑怒骂, 皆成文章”, 足以说明情感活动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喜笑怒骂”是写不出文章的。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写作之前, 就要对所写的人和事倾注一种思想感情, 或喜或悲, 或爱或恨, 没有这种感情的投入, 写出来的文章是枯燥无味的, 甚至连枯燥无味的东西也写不出。学生作文写得不生动, 不感人, 就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 缺少情感活动的因素, 或对所写的人和事情体验不深。语文老师或许都有这经验, 一个写作能力差的学生, 有时也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那是他对所写的这个人这件事有了很真切的情感体验。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我爱妈妈”的作文, 一般同学写得还不差, 可是有一个平时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写得很糟糕, 经了解, 这个学生不但不爱妈妈, 还有点记恨妈妈的情绪, 原因是他小时候生过一场重病, 他妈妈对他关心不够, 险些死去, 后来还是在他奶奶的精心照料之下好起来的。于是, 我让他写“我爱奶奶”, 结果写得很好。

当然, 所谓情感素质, 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积极向上, 爱增分明的健康情感, 不是要塑造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型的人才。

情感素质对作文的间接作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要想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 就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不单纯是器官的利用和观察的能力、方法问题, 它与情感活动还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情感素质良好的学生, 他热爱大自然, 所以就能积极的投入生活之中, 处处留心, 感知事物, 在生活中积累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材料, 作文就写得细致具体、生动感人;一个情感素质差的学生, 他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麻林不仁, 不管外界怎样刺激他, 也是无动于衷, 更谈不上主动的认真细致的观察事物了, 让他写作文, 他头脑里一片空白, 无从下笔。

要解释这个问题, 道理很简单, 观察, 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注意, 注意本身虽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但它是伴随着情感等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同是初一新生, 有的对上中学向往已久, 跨入中学校门后, 对新环境的一切都怀有好感, 对草色、对花香、对老师的关心、对同学的情谊, 都有细致入微的感受。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的同学, 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走进中学的, 这种学生对校园里最迷人的花草树木也视而不见, 让这两种人写“我爱××中学”之类的作文, 前者从物写到人, 从老师写到学生, 写得细致具体, 感情真挚, 后者只能说几句空话, 说不出校园里一种花草, 一种树木的名称, 就连他的同桌, 他的任课老师的姓名也搞不清楚。这种差别, 除了写作能力的高低之外, 就取决于情感素质的优劣以及情感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了。实际上, 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是与情感素质的培养分不开的。

作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作文训练, 反过来, 作文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这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经常的写作, 就能促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感情的陶冶。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而产生的有所知, 才有所感。作文是认识的一种形式, 多写作文, 可以增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加深感情。诗人说:“好句三年得, 一吟涕泪流”, “三年得”就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涕泪流”就是情感的发生和表现, 诗人、作家之所以富有思想感情, 就是得益于写作。

职业情感素质 篇4

初中学生处于个性较易变化的时期,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注意自身的言行和态度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以自身健康的思想与合适的言行来感染学生,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基础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初中体育情感教育可以说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在体育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重视自我反思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树立专业技能标准与为人典范。初中体育教师要想为人师表,就需要了解自身言行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善于和学生交流,聆听学生心声,主动贴近学生,构建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在学习上、生活上激励和鼓舞学生,以规范和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探究,共同健康成长。

例如,在“乒乓球”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握拍、手型、步法、规则等基本功的学习和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因材施教,灵活调控课堂;最后,教师要以自身魅力感染和吸引学生,促进学生技能和合作交流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实施游戏教学,打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实施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和自主探究,打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舞学生快乐学习与自主体验。游戏教学策略与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融合,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以发挥学生潜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促使体育教学高质、高效、高能地开展,激励学生实践与探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可以从学生兴趣的引导与激励出发,凸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契合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打造快乐高效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案,创设宽容愉快的游戏教学氛围。与此同时,实施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相关因素有:(1)初中体育课时的限制;(2)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游戏难度的选择;(3)游戏场地的配备等。游戏教学就是教师可以基于兴趣导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初中体育游戏教学。

例如,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对学生的弯道跑技术实施“游戏接力”教学,选择弧形跑、迷宫跑等游戏策略。投掷教学中,选择圆形靶、方格等游戏进行分组竞赛,也可以设计具有情节的游戏“炸碉堡”等,展开敌我双方的对决。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进行体育实践,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促使学生提升体育技术水平,强化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三、走进情感世界,化解学生的情感困惑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困惑或者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等,从心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相关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强化能力、不断进步。初中体育情感教育是实施初中体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出发,贴近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实施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化解学生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困惑,不断地用自身情感感动学生、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升他们的心理、身体素质。认识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尊心逐渐变强,他们正处于情感敏感的阶段,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不敢与他人交往和相处,也有部分学生个性很强,不适宜选择生硬的语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学,所以应该因材施教,教师选择贴近学生内心的语言和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训练,帮助其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当面的批评,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实施引导,鼓励学生自我纠正和提升。

四、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获得良好体验

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的中心思想,因材施教即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与能力水平,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的综合水平,开展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女同学还存在害羞、胆怯等现象。基于这些问题,教师要从情感教育的原则出发,实施引导、激励性教学策略,找出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设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训练量、训练难度等,激励和表扬学生,引导学生获得快乐的体育活动体验。

例如,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部分身体灵活度不够、基础不好的学生,还有部分因害羞、胆怯而自卑的学生,以及身体协调能力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鼓励他们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强化体育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公平对待学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公平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我的言行和态度出发,真正践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学理念,以自身的言行来规范和要求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找出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差异,基于学生的身体基础与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爱好,使其身体力行,多参与练习与实践,真正地从实践中感悟和提升自己。初中体育教学需要从学生内心感知和身体训练出发,尊重每位学生的身体基础、身体素质和各项能力等,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实施“爱”的情感教育,这里的“爱”包括公平对待、尊重与鼓励。教师需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在找出身体素质好、协调能力好、运动感觉好的学生的同时,发现其他学生身上的独特优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鼓励和培养每位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例如,在“短距离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基础与心理状态,采取引导式、鼓励式的教学策略。先由教师介绍相关理论,起跑分为“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部分,之后就是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与终点跑。教师要给学生分析每个阶段的示范动作、注意事项以及动作要领,再鼓励学生分小组演示训练,由小组长和教师找出每个学生整个短跑过程中的欠缺和长处,由此激励学生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和鼓励自我,最后提升自我。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羽毛球、短跑、乒乓球、篮球等课余协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实践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提升学习效果,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职业情感素质 篇5

所谓的“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 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促进教学积极化的过程。因此, 新课改提倡的“情感教学”要做的就是将我们原先探索的情感教学思想结合国外一些优秀的教学思想, 同时结合我国的教学背景, 综合运用于我们的教学环节, 从而真正改善原先以教师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情感素质”是针对“情感教学”而提出的, 是教师在实施情感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某些个性品质, 它与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相对应,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表达方面。 (2) 课堂教学的面部表情方面。“教材是物, 而教师是人, 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2]

二、师范生, 尤其是思政专业师范生加强“情感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 其自身素质的好差直接关系到了新课改的成败。新课改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只开头不收尾, 就此中断。其次, 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及现实性尤其要求注重“情感教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的德育课程, 对学生实施的是一种规范性教育, 因此, 无论是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国家的未来发展, 思想政治课都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 思政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状况, 这种尴尬状况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厌学, 老师难教, 教学效果欠佳,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显得格外迫切。最后, 浙江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学生是浙江省思想政治课程师资建设的主要力量。从眼前看, 加强师范生的“情感”素质, 将有助于拓展和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从而提高应对新课改新要求的能力, 快速地适应“情感教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增强我校思政专业师范生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从长远看, 加强师范生, 尤其是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情感素质”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处境, 同时也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展望和推进。

三、师范生“情感素质”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师范生专业兴趣不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从情感角度上讲, 高昂的兴趣决定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3]可见, “兴趣”对于师范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00名各年级思政专业师范生中, 专业兴趣较低或很低分别占了60%和8%;而专业兴趣较高或很高的仅占有32%和6%。由此可见, 要提高师范生的“情感素质”关键在于提高其专业兴趣。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程度因性别存在较大差异。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调查显示, 具体见表一、表二

从表一、表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即从总体上看, 男生和女生对师范专业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男生对自己是一个师范生的满意程度总体偏低, 而女生则总体偏高。也就是说, 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导致了对师范专业或教师职业满意程度的两性划分, 这种男女性别差异所表现出的对师范专业的兴趣差异也进一步造成了男女师范生在情感素质方面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增强了师范生“情感素质”培养的复杂性。

师范生对“新课改”的了解程度不高。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调查显示, 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改的了解状况着实让我们担忧。在200名调查对象中, 有10位师范生居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课改, 占总数的5%, 不太了解的有58位, 占总数的29%, 了解程度一般的有98位, 占总数的49%, 而相对了解及非常了解的人数分别有28位和6位, 分别占总数的14%和3%。同时, 各个年级对新课改的认识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以说, 对新课改的认识是促使师范生自主培养“情感素质”的主要认识动机。

四、加强师范生“情感素质”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任课老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设置趣味性课程, 对师范生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师范生专业兴趣。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内容特点以及教育对象情感发展的特点, 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必须实施情感教学。思政专业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趣味性课程来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使师生能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教学气氛或情境中, 师生的情感可以通过互感、互动、互移达到一种高度一致的状态, 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兴趣, 培养师范生情感素质中的兴趣因素。

(二) 拓展高校师范生师生交往渠道, 强化师爱教育。“爱”是情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师生间的“爱”则正是建立在交流与交往之上的。当前所出现的思政专业师范生情感缺失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和师生交流途径单一有关。师生间的交流一旦受阻, 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就很难实现, 师范生就无法从大学里真切体验到提高情感素质的必要性。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教师情感空白的概念, 就无法在其今后的教学中适应当前新课改所提出的“情感教育”目标。因此, 要克服目前高校学生多、教师相对较少的普遍困难, 教师要更多地走进学生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参与学生的活动, 可与他们共同分享成功, 在促进师范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同时, 促进师生沟通, 对师范生强化师爱教育。

(三) 拓宽教学途径, 丰富教学形式, 使学生了解新课改的现状, 形成一种敏感的环境观, 自觉加强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针对当前思政专业师范生对新课改缺乏足够认识的现实状况, 学院应积极地增设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研究课程, 使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和研究有关新课改的现状及其与师范生情感素质的关系, 从而促使师范生能有意识地、自觉地加强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同时, 针对当前大一、大二、大三各个年段对新课改认识程度的差异性, 丰富教学形式, 例如在大一和大二就开设微格教学和师范技能的讲授课程, 不仅要使师范生在多种形式的课程中学会教学技能, 而且还要具体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与学生交流的交际能力, 以及在授课时的面部表情和对学生的态度方面的培养。

(四) 针对男女先天性差异造成的师范生情感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状况, 开展专门研究, 从而探索出中和男女性别的先天性特点, 实现互补互利的情感素质培养模式。针对男女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我表达, 以及在课堂中的面部表情等情感素质方面的不均衡发展现状, 我们应该认识到情感教育同样不能千篇一律, 同样也需要因人而异, 因群体而异。

摘要:从新课改所提倡的“情感教学”出发, 通过对“情感教学”理念的解读, 进一步引申和提炼出“情感素质”的内容。通过调查分析思政专业师范生“情感素质”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结合该专业的自身建设情况提出了加强师范生“情感素质”建设的可行应对路径。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素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71.

注重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篇6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 偏爱形象思维, 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 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 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1、情感投资, 以爱结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老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 嘘寒问暖, 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 一个学生生病了, 我把他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 然后通知家长。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 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 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 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 他们爱听, 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 信其道”吧。

2、真情实话, 以情诱学。

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 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 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 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逐渐确立, 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接着, 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 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毛主席的书, 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学生, 由于不关心政治, 最后堕落成了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 而被判处死刑。我提高声音说:“毛主席指出,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 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不重要哇?”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 激发了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不断“升温”, 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 我都注意寓理于情, 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 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1、语言含情, 讲活知识。

我以饱满的情绪, 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 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 或深沉凝重, 或重炮似的排比, 或雨丝般的描述, 娓娓道来, 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 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 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 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 尸横街巷, 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 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 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 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 “沉睡的雄狮苏醒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 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 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2、故事渗情, 吸引学生。

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 有的例子时间较远, 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 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 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 不怕脏臭和讥讽, 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 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 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 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 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 身中14刀, 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 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 赞叹的表情, 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 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校找典型, 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

三、以情导行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 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 我竭力以情感化, 导之以行。

1、教师身先士卒, 作出表率。

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 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 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 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给予照顾。在大扫除中, 我带头干, 不怕脏不怕累, 为同学们树立榜样。

2、以情启思, 明理践行。

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 我列举大量事例, 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挂出《游子吟》的诗句, 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 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 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道:“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 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 而是要行动, 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 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 给妈妈做生日卡, 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 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教师成长,情感素质不可或缺 篇7

朱小蔓:我赞成你从生命体角度认识教师专业化。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的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 没有经常性的对胜任该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 不但他自己是走不远的, 而且也无法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朱永新:是啊,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 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 而人的生命价值, 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 一个优秀的教师, 首先就要有教育理想。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 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 才能提出问题, 才会自找“麻烦”, 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人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诗人的品格, 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 教育就会终结。当生活没有梦时, 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 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朱小蔓:我们经常把理想信念看成是虚幻的、脱离实际的东西, 其实它本身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 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而又丰满的情感支撑起来的价值观才是比较稳固的, 具有人格魅力的。

朱永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 赞同三维目标及其统整的课改理念。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 及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 还缺乏清晰了解。其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生硬贴加上去的。

朱小蔓:是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在教学活动之中。首先是教师本人要对所教学科有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 有对胜任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 这对学生有情绪感染与教育作用。教师的学科水平不仅通过其知识传递真理的力量, 而且对学科深爱的情感伴随其生命能量具有信念和信仰的力量。

朱永新:对!我们新教育实验就明确提出, 希望我们的老师成为汇聚在知识篝火边的一群探索者, 成为所教学科的虔诚的传教士。没有这样的精神, 是难以真正让知识复活的。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知识本身不是游离于情感之外的。数学家、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说过, 价值镶嵌在事实之中。优秀教师往往也以其知识学养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观吸引着年轻人。

朱小蔓:也正因为如此, 教师应该敏于发现与捕捉、善于挖掘与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中广泛蕴含的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内容, 结合学科史实与栩栩如生的人物进行延伸和拓展性介绍, 将其自然而艺术地呈现与表达出来。

朱永新:我注意到, 你把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者个人与所操作对象的关系, 在与操作对象的关系中产生, 比如说学习引发的兴趣、快乐, 独处的宁静, 自由支配学习方式的从容, 学习成功的愉悦等;第二类是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产生, 它包括学习者同伴之间的合作顺畅感, 包括同情、移情、分享、尊重、宽容, 也包括对他人的关爱、接纳、助人、利他等。你认为这些情感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何种作用?教师应该如何积极引导呢?

朱小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起来的这些情感, 是指向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最为重要的仁慈与正义这两类基本情感品质的重要来源, 千万不能小视啊!传统课堂教师主讲、学生齐练的局面现已有很大改观, 自主学习有助于个人自我感的增强, 合作学习则有助于社会认知感的增强, 这对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很重要。课程改革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引导, 但是这一引导作用不仅指知识、技能意义上的, 还在于调动情绪和兴奋中心, 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 尤其是产生对学习对象的“重要感”体验、对自己的“有力感”体验, 从而出现身心投入的情感状态。当然, 学习过程同时也会有冷漠、倦怠、无助、焦虑, 甚至恐惧等负性情感出现。它们既可能随着知识传递过程产生, 也可能随着教学的活动组织及人际应答过程产生。因此, 教师的情感交往、应答能力很重要。教师的情感观察能力、敏感性, 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些既有技能技巧性的, 更有来自人文素养本身的。

朱永新:新教育提倡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产生同样需要客观条件, 但最终只能在职场中通过自己的调整、锤炼而获得。教师重视自身情感品质提升很重要。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们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自学、先学, 以学定教, 就需要更多采用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对话, 就需要教师善于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意见, 具有民主精神与敞亮的人文情怀。

朱小蔓:由于课程不再是静态的, 知识也不是既定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我觉得, 教师个人情感的开放性, 以及坦诚、真实、自然、谦逊的情感态度更受学生欢迎。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心态也显得更加重要。

朱永新:今天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普及, 需要为每一个孩子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加上人口流动, 学校中学生人群结构的异质化加剧, 对教师是否具有关爱、关怀、仁慈、公平、正义的情怀也成为时代新的呼唤。

朱小蔓:很高兴我们能在情感、价值观这个话题上有许多共识与共鸣。教育的情感与价值观问题确实非常重要。

在素质教育中渗透教育情感 篇8

一、情感教育必须动之以情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自己身边最有学问的人,能教会自己许多有趣而又有用的知识;教师是最有权威的人,学生对教师是信赖与尊敬,乃至崇拜,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表现得越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关怀的动作都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激情,振奋学生的学习精神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在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出现某一种知识性错误时,予以谅解;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出现同类的问题,则斥之为“蠢”“笨”,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学困生垂头丧气,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当学生成功地解出一道难题或考出一个较好的成绩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所以说教师对学习困难较大的、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不能动不动就呵斥,要多多给予鼓励,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其他的人多数也能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的和当时的学习条件。差生的形成是由于学习过程的失误积累而造成的,只要及时补救学习过程中的失误,逐步消除积累的失误,差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教师们应本作“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给予每个孩子恰当的时机,让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学习,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我班上有个学生虽说课堂上挺守纪律,但不爱动脑筋,作业不会做就抄袭。有一次,我发现他画画十分认真仔细,而且画得很好,我就表扬他,并告诉他:有些应用题不好理解,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你不是很会画画吗,我们来试一试。然后结合他的一道错题启发他作线段图分析,他终于画出该线段图,回答了有关问题,渐渐萌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成绩也随着上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二、情感教学必须导之以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导之以情,把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贯穿到教学的始终。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学习数学是一种高水平的智力活动,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数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学生怀着愉悦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教师要自觉承担起协调师生关系的责任,培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积极沟通与交往的情感。

三、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思维

情感是学生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因此,学生情感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以及学生本身潜在的非智力因素,根据教材的知识与训练的技能的同时,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具要直观形象,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要声色并茂,教学语言要生动,要富有感染力。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疏密相间起伏有致,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索、探究的学习情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四、情感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数学乐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情感影响是双边的,但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情感在数学教学中起动力的作用。以情感人,充满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乐学不倦。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研究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引导性作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理解加深,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快乐的行动。

上一篇:张力控制下一篇: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