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情感

2024-09-28

职业情感(共12篇)

职业情感 篇1

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和核心要素, 甚至被视为学校与教学革新的“心脏”, 能最大限度地重建和振兴一个国家的教育希望。教师地位之重要迫使我们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 因为职业情感将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职业情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核心, 它不但是教师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且对其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教师的职业情感能使教师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较高的成就感, 从而执著地追求教育理想, 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 并能使教师从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

1 情感和教师职业情感的内涵及构成

1.1 情感和教师职业情感的内涵

情感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 是指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是人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包括喜、怒、哀、乐、恐、惊等6种基本的情绪体验。教师的职业情感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 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

1.2 教师职业情感的构成

教师职业情感从总体上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热爱学生和自身发展3部分构成。

1.2.1 神圣的职业使命感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 没有哪个职业能像教师一样获得这样多的赞誉。人们曾把教师比喻为圣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春蚕、蜡烛、托起太阳的人等。这些称谓表达了人们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 也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理想道德、人格的期待, 并逐渐变成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教师不仅在学校中要为人师表,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看作道德的象征、行为的楷模。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职业道德的要求, 而成为了一种职业与生活合一的高度人格化的职业道德。这种人格化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由教育的内在需要决定的。正如乌申斯基所指出的:“在教育中, 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每位教师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崇高职业使命与重大职业责任, 每位教师都应当具备高度的道德感和深刻的理智感, 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性。

1.2.2 热爱学生

美国学者傅雷曼等认为:“教师的人格特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 它比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技术设备等都重要。”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是教师取得教育实践成功, 赢得学生爱戴的前提;是教师最具光辉的人格趋向和职业情感的本质体现, 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在培养职业情感时, 要将热爱学生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应当以一颗饱含热情的关爱之心, 尊重、理解、包容和信任学生。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切实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担负起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1.2.3 教育职业的人生价值感与生命意义

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 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 它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们对人生目标与价值的追问。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讲到:“用我们的生命力量所惟一能成就的事物, 不过是尽力地发挥我们可能具有的个人品质, 且只有靠我们意志的作用来跟随这些追求, 寻求一种完满性……这样一来, 我们便选择那些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职位、职业以及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热爱教师职业, 视教师职业为理想的职业时, 那么他在职业生活中就会主动思考, 积极进取, 进而体验和享受到教师职业带给他的幸福, 实现个人学术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安静, 并不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

2 教师职业情感淡化的表现及原因

2.1 教师职业情感淡化的表现

2.1.1 一些教师职业情感状况欠佳

据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开展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 教师群体中有职业倦怠的比例高达50.34%, 位居职业门类中工作倦怠指数最高的前3名。这一情况表明, 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满意率低, 缺乏自豪感, 存在职业倦怠和弃教改行的念头。压力重重、身心疲惫、激情缺乏、意义失落, 像挥之不去的烟尘, 模糊了三尺讲台的神圣和风采。教师职业的困境, 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使教师丧失了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之情。

2.1.2 师生关系不融洽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师为父, 徒为子, 师徒如父子”。师傅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自己的徒弟, 向徒弟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徒弟要像孝敬亲生父母一样尊敬师傅, 孝敬师傅。师生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

现在学校里的师生关系有人称之为:工作“交易”。高校收费制度的建立改变了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上学我交费, 讲课你拿钱”, 持这种观点的学生为数不少, 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深厚感情的基础。另外, 还有部分学生对教师怀有敬畏心理, 与教师在一起感到拘束, 加之, 部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 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样化, 使得学生缺乏与教师交流和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部分教师忙于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过多的交流。此外, 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 所以通常没有被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 这也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

2.1.3 一些教师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容易产生多重角色冲突

对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而言, 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 (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 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 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心理调节。尤其在现今社会, 市场经济的引入、新的人事制度改革, 提倡合理竞争、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但若不能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教师之间容易因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协调问题和成果分享产生矛盾, 从而引发教师人际关系紧张, 并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 还要面对同事、上级以及其他人, 这就导致了教师人际关系的多元性。教师往往需要准备多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来与不同的群体或个人打交道。因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教师职业情感的重要因素。

2.1.4 一些教师缺乏追求职业理想的积极性和动力

现在一些教师的教学已由崇高的使命演变成了消极地应付差事, 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严重下降。教师不能勤于教育工作,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 不能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一些教师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 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 试图离开教育岗位, 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强化, 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师士气。

2.2 教师职业情感淡化的原因

2.2.1 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

工作的压力:目前中国社会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管理评价机制不够人性化、聘任制带来的失业压力、繁琐的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新社会环境下教师内在尊严的缺失、课程更新带来的学习压力等都在“压迫”着教师。

生活的压力:教师的劳动具有价值大但交换价值较低的特点, 没有哪个国家、民族和个体会否认教育在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个人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 也不会否认教师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教师的收入在世界范围内与同等学力和资力人员相比较普遍不高。

2.2.2一部分学生表现不佳

现在的学生存在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部分学生认为礼貌行为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过时了, 因此对教师缺乏基本的礼貌。另外, 现在有不少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问题。迟到、旷课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学生即使按时上课也是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或者干脆睡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一些学生考试作弊等。学生的这些不良表现势必会影响教师的职业情感, 影响他们对学生和职业的态度。

2.2.3 某些教师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泛化, 不良金钱观和享乐观正不断侵蚀着某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日渐消退, 他们也不愿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职业情感的淡漠乃至于麻木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现在某些教师的不少教育教学活动成了思想赤贫和情感沙漠的活动。试想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真正体现出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作用吗?

3 如何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情感的教师, 会意识到教师职业不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会意识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不只是一种责任和付出, 同时也有收获和回报, 是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

3.1 强化教师的道德责任

鲁迅先生曾说,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 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条件, 爱心也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

杨启亮教授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说:“教师的职业境界有4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他认为, 前2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 后2个境界是“自律”取向,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他建议教师要积极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从教育实践中真实地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 把教师职业与教育人生统一起来, 在追求人生卓越的同时创造人生的幸福。

教师职业是“源于良心, 发自内心”的特殊职业。良心是隐藏于人内心的意识活动, 它能使人自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责任。它是道德原则、道德理想体现为内心的感情和信念的东西, 是这种感情和信念在意识中的统一。

3.2 采用柔性管理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对教师采取合适的管理方式。教师从事的主要是精神劳动, 它激励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促使教师品德行为的提升和人性的丰满, 激发教师释放生命的潜能、展现生命的魅力和实现教师生命的价值。柔性管理则是针对教师的特殊劳动采用的管理办法, 它是指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和稳定的规章制度, 而是按照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采用的非强制性的制度, 它通过激发人们潜在的驱动力, 让人们将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 从内心深处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从而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的管理模式。教师柔性管理的最大特征是以情感为依托。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 通过心灵交流, 促使学校管理者对教师采用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有利于培养教师对学校、职业、学生及学校管理者的良好职业情感。

3.3 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解决教师的物质保障、社会基础、文化导引、教育支持和健康基础等问题。在许多地方, 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往往得不到与其他专业人员同等的待遇, 这使教师心理失衡, 容易产生失落感。对此, 比较直接的方法是社会增加对教师的物质鼓励, 从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而且能引起社会公众对教师工作的关注, 认可他们的劳动, 并且还会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进入教师这个行业, 改变教师对自我劳动价值的认识, 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

3.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职业情感的良好体验来自校内外生活的充实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表现在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 表现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表现在家长与社会的信任、尊重等诸方面。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 社会对教师的认可和关注程度影响着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是教师心理健康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一是要加强国家对教师职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 要健全教师心理保健体系;二是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三是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对教育给予支持, 视教育为多方位、立体型的网络体系, 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

3.5 促进教师的角色认同与自我认识

角色理论认为, 每一个个体都在社会中因不同的境况而承担多个不同的角色。教师的角色认知, 是指教师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规范的认知和对于角色扮演是否恰当的判断。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认同特别是对角色功能的认同, 是教师在角色认知上良好的主要表现。自我认识, 是指教师能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能对自己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有一个全面而中肯的认识, 其中也包括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以及对由于职业决定了的相对固定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认识。

职业情感 篇2

可锐职业顾问咨询机构联合新浪网等国内多家权威知名媒体针对职业白领的生活质量进行本次调查,其内容包括物质需求、情感需求、健康状况、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成就感、危机感、业余爱好等诸多方面,旨在以权威数据为基础,为中国人力资源事业提供可资探讨的观点和焦点。

本次调查在强调人本主义精神的前提下,关心当下中国职业白领阶层、中产阶层的生活质量状况,关爱他们的“职场生活”状况,相关调查报告如下:

职业白领的日常消费支出趋于理性

日常消费支出是指对房子、车子、票子的需求情况以及当事人目前的消费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3.62%的被调查者不会去对当前流行的服装或者食品等日常消费品趋之若鹜,他们的消费观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消费的重点是住房和买车,而对于时尚品的需求在下降。其中有59.93%的被调查者打算在不远的将来购买新房;另外,由于大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入世后车价的降低,在被调查者中有74.03%的人认为需要购买私家车。随着中产阶层队伍在中国的不断壮大,财富的概念只会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区分消费和投资项目?如何把理财计划和职业发展相契合?什么样的现金流管理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得到全方位保障?理性的消费方式,将极大地提升职业白领的生活质量,

职业白领的情感需求指数持续上扬

调查数据说明,家庭生活对职业白领越来越重要。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58.11%的人认为每天能够与家人共用晚餐是非常重要的;有66.29%的被调查者讨厌因为工作而影响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另外,有88.44%的被调查者认为友谊在生活中很重要;有63.13%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天都与他/她有电话或者网络的联系。令人欣慰的是,有57.1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很美满;有88.3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数字要较去年和前有相当幅度的提高。当然,也有令人担忧的事情,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以至于越来越多的白领频于应付日常工作,致使私人生活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有45.0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感情生活需要整理,情感需要梳理。看得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职业白领经营私人生活和个人感情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对情感的心理需求几乎都是和工作压力同步增长的。家庭和个人情感满意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的竞争内驱力。

职业白领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女教师职业情感状态调查报告 篇3

1.调查时间:2014年6月2日——2014年6月5日。

2.调查地点:哈尔滨市一公办重点高中。

3.调查对象:学校的81名女教师(占学校教师的72%),其中78份为有效问卷。基本情况为:教龄5年以上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6年至10年2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0.77%,11年至15年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9.74%,16至20年1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51%,21至25年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85%,26年以上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学历结构,3人为研究生学历,其余都为本科学历。

职称情况,中教二级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39%,中教一级4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8.97%,中教高级2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5.64%。承担的学科语数外的2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7.18%。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4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85%,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97%。

工作月收入情况,1501至2000元4人,2001至2500元53人,2501至3000元14人,3001元以上7人。

4.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和分析,能够引起广大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小学女教师职业情感问题的关注,以期寻找到女教师不同年龄、不同职称阶段的情感状态,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改善她们的生存状态。

5.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二、问卷资料统计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从“为了了解教师职业的感受”23个问题,“了解这几年的生活状况和感受”20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1.基本情况。参与调查的女教师教龄普遍较长,十年以上的占66.7%。学历都为大学本科以上。84.6%的老师的职称为中高级。月工资超过3000元的7人。

2.职业认同。受调查的绝大多数女教师对自己职业认同,认为教师职业对促进人类个体发展十分重要,是社会分工中最重要的职业之一,在乎别人看待教师群体,当看到或听到颂扬教师职业的话题时,会很欣慰,当有人无端指责教师职业时,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觉得自己适合做教师工作,能够认真完成教学任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自豪,对工作充满了热情,而且绝大多数家人支持其做教师工作。

3.生活状况和感受。(1)“我的生活在大多数方面都接近于理想”的23人,其中4人高级职称,其余为中教一级、二级19人。“没达到理想”的26人,其中9人高级职称,14人中教一级,3人中教二级。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30人。从数据中看,对自己生活认为不理想的人中,85%的人为中级以上职称,近一半高级职称的女教师认为没有达到生活的理想。(2)在生活条件上,认为不好的42人,占53.8%,认为好的只有6人,其中1人为高级职称,5人中教一级。(3)对生活满意的有26人,23人不满意,说明现阶段女教师的生活条件满意度不是很高。(4)在如果能再活一次是不是做改变的选择上,有49人选择不会再做教师,占62.8%,大部分不会选择做教师,只有15人还会选择做教师,占19.2%,说明这辈子的选择不是理想的职业。

四、调查后的反思和建议

此次调查的学校是哈尔滨市的一所重点高级中学,从基本情况的分析看出,她们普遍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但同时从数据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不乐观的现象。

1.不乐观现象的表现。(1)教龄职称与职业认同形成反差。通过问卷看到,比较集中持反对意见的有15人,教龄在16至20年的8人,21至25年1人,26年以上1人,6至10年5人。职称在中教高级的6人、中教一级7人、中教二级2人,她们认为教师没有受到尊重,人生价值没有实现,也不为做教师而自豪和欣慰。对工作不是充满热情,认为实现自己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很小。其中的这些女教师中一半人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年龄越大、教龄越长、职称越高的女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越低。(2)生活状况感受与满意度形成反差。从数据中看,认为生活接近于理想的23人少于没实现理想的26人,认为不理想的88%人为中级以上职称,近一半高级职称的女教师认为没有达到生活的理想。在生活条件上,认为不好的42人,占53.8%。一半以上的女教师如果让重新选择都坚决表示不会选择再做教师,26.9%还犹豫,只有15人愿意。说明教师这一职业不是她们人生中的唯一、不可更改和向往,而且也出现了工作时间越长的女教师,生活的满意度越低,工作的热情度越低的现象。(3)情绪表现平稳与压力形成反差。在积极情绪的“愉快、幸福、振奋、自豪、感激、爱”的选项中,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一般;“生气、担心、失落、负罪感、羞愧、嫉妒、空虚、失落”的消极情绪中,基本都选择了没有负面的情绪;但在“压力”项上,还是有32人选择了非常大,一般29人,没有压力的只有9人。教师工作压力大成为教师的基本共识。

2.不乐观现象的原因分析。(1)我国实行中小学职称为三个等级:中教二级(初级)、中教一级(中级)和中教高级(相当于副高级)制度。而且教师的工资与职称挂钩,教师们的工作目标也往往直接与职称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同时期盼望的就是晋级不同层次的职称,这时会努力工作,参加各种能得到证书的教研教学活动,写论文发表,目的基本就是满足评职称的各种条件。等高级职称评上后,年龄基本也就是在40岁左右,这时最高的目标实现,虽然近几年国家推出了中小学职称可以晋升到正高级,但对普通教师基本没有要求。所以,评上中学高级的教师就没有了更高的目标,就会懈怠下来,安于现状,并会认为维持现状就很好了,尤其是工资再没有变化,工作失去了目标,长此以往,将无意识地出现了职业倦怠。(2)客观上看,这些女教师的教龄一般在20年左右,那就是她们经历了我们国家改革的二十年,尤其是经历了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几年,是改革的亲身实践者。从数据看,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没有提供或实现她们心中的理想状态。

3.反思后的建议。提高女教师的职业情感的幸福指数,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女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扎实基本功,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学校则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进行人文化管理。政府要在物质待遇和精神支持上,均需给予提高和保护。

(1)自身层面。增强教育信仰,提高职业认同感。教育信仰能使教师坚定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如果教师不对教育有信仰,那么很容易在今天的教育改革激流与漩涡中迷失方向。当今就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信自己的职业信仰,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不仅是有理想、有追求,而且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为自己、为学生找到一条实现人生理想的宽广路径。

胸怀合适理想,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发展。最经常、最廉价、最可靠的激励来自于自我激励。确立清晰而远大的理想是自我激励的最有效的方法。自我激励能力,需要有理想的激励,榜样的激励,需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需要有竞争意识。女教师在树立理想时,不能让理想太过于遥远、不切实际,也不能让理想太过于简单、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且失去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乏味。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女教师自己,让自己不断的成长才自信、独立,认可自己工作的意义。

养成积极心态,把教育作为一件乐事。教育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什么或者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生活。选择什么样的视角,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女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可以改变自己。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乐趣就在职业本身,而不必再去另寻乐趣。心态一旦形成习惯,就都会影响终生。

树立专业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于女教师自身来说,首先要将发展愿望付诸实践,认清自身价值,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接受和争取各种学习、培训及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学习吸取各方面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事业和家庭的目标,以及对不同阶段家庭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先次序,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关系,以免产生严重的冲突。

关爱自我身心健康,经营好个人生活空间。增强自己的健康与保健意识,加强身体锻炼,注意合理饮食,定期参加体检。一个人的职业生活图景,往往决定于她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样式、生活情趣。经营好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既是个人生活幸福的需要,更是职业生活幸福的重要源泉。学会调整自我情绪和生活节奏,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学会自我放松和自我减压,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

(2)政策层面。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实行职务多级制。在现在职称的初级、中级、高级中,每级加设不同的职级,如中级1、2、3级,高级1、2、3级,使晋升到不同职级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一直有可晋升的空间,有向上奋斗的目标。

提高教师职业地位,提高收入性价比。教师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从古至今都知道其重要,但从调查看她们的工资普遍不高,月工资3000元以上只有6人,几乎都在2000~3000元之间,反映出哈尔滨市高级中学教师的基本工资状况。这会成为影响教师生活工作的直接原因,她们认为社会地位没有被认可,收入与工作强度没有成正比。

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应重视女教师的发展,给予专门的资金支持,帮助她们学习发展,开阔视野,提供她们多元展示的机会。

(3)学校层面。学校加强人文化管理。充分调动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能动性,帮助她们减轻压力,克服职业倦怠,不能要求她们“高大全”,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学校领导可能很难直接消解、延缓女教师的倦怠情绪,可以通过环境的营造来改善生存状况,营造人文气氛,倡导民主管理,拓宽参与学校建设渠道,及时反馈解决女教师心声。

提升专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创造优良条件,倡导多种适合女教师学习、开放、多元、合作的教师文化,让女教师多读书,多思考,让思考、学习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增强整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加强校本研修,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各学校可以以本学校为基地,结合教师实际和林区教育特点,进行个案分析、小课题研究、微课程开发,从而不断促进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这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较大,校本研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增加,教师本身也是学习者,专业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开展丰富多样的业余文化活动,如读书会、各种讲座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等,尽可能为女教师提供定期体检,更多的生理健康、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女教师缓解家庭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提高她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注:基金项目:2013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立项,一般课题(13B049)。

职业情感 篇4

1 教师职业情感的内涵与功能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对教育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具有的稳定的态度体验,是教师对教育职业这一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它有时内隐、含蓄,有时外显、直接。教师职业情感具有主观色彩,不同教师的职业情感具有强度差异[1]。教师职业情感与个体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表现为教师的从业态度,反映了从业主体与职业客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的精神风貌,属于高级社会情感。

我国当前教师职业情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有五大功能:一是驱动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巴甫洛夫动力定型说认为,情感是大脑两半球建立的维护动力定型神经活动的过程。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联系体系激发个体行为和决定行为方向,而教师职业情感能驱动教师选择素质教育行为。二是稳定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可以转化成坚强的意志使教师对教育矢志不渝[2]。三是迁移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可以迁移到学生身上,这种移情现象能使学生在校时好学、乐学,就业后敬业乐业、使无形的资产实现有效地传承。四是增力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可以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同一动机支配下,情感水平的高低与工作动力的大小成正比,教师职业情感越深,素质教育力度越大。五是感化功能,指教师职业情感能够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化弊为利, 使学生接受任务时产生荣誉感,遭受挫折时克服自卑感,逐步提高综合素质。上述五大功能使高等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职业情感的完善,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 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中注重教师职业情感投入的迫切性及意义

2.1 医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着不适应医学事业发展的方面

当前,部分医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着不适应医学事业发展的方面,对职业素质与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由于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医学高校在培养医学生时都出现片面强调医学知识、技术能力而忽视全面素质发展的现象。然而,面对纷繁的社会医学环境,医学生的情商会日益成为医疗卫生单位十分关注的一项指标,只有高情商的医学生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重于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医学生接受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较少,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团队合作精神、意志磨炼及情绪控制、同情心培养等在内的情商教育缺失,导致情商教育滞后[3]。从医学生现状看,由于以往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医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或不能悦纳自我,或过分自负,或没有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不能很好适应现实环境。有的医学生意志力较低,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失败,情绪容易悲观、容易放弃努力;有的医学生则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矛盾[4],有的医学生则易情绪冲动,凡此种种职业素质缺乏的表现都会进一步影响到未来医务人员的成长、成功和成才。

2.2 医学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职业情感投入的必要性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医学服务并不只是简单意味着利用医疗器械或用药等手段来治愈人们的某种疾病,它同时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有情感的投入和付出。医生的一言一行,都会传递出医生的情感和态度,都会向病人传达出某种信息。尤其是那些罹患病痛的患者,会特别渴望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医生得体、温暖的语言都会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与希望,甚至会使病人的康复能力、免疫能力与身体各系统协调的能力大为增强[5]。现代疾病治疗的过程是通过医患双方不断沟通、取得一致而得以实现的,而沟通的首要前提是医务工作者自己能有较高的职业情感去深刻地体会患者的病痛、明确地感知患者的处境、清楚地表达对患者的理解,所以医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构筑医患沟通的重要桥梁。医学教师在履行职责时要倾注情感,投入精力,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识传道、授业、解惑,通过传递情感,熏陶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职业感情。

2.3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除具备高超的医疗水平外,还必须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而且会引导他们树立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职业道德观。近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02年1月-2004年1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多项选择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达98.4%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中,其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引发的纠纷占49.5%[5]。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医生在疾病诊疗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十分缺乏,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对病人的痛苦冷漠视之,还有一些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或家属的咨询,缺乏耐心,不能冷静处理问题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对医学生构建职业素质的作用

3.1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医生素质的核心。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掌握先进的医疗技能,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使人民健康幸福。医生必须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尽最大努力解除病人躯体上疾患以及心理上的负担。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情感的积极参与。教师对教育职业稳定而又持久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对学术具有的敬畏之心,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通过传递情感,熏陶着学生,引起共鸣。而教师的职业情感也会感染学生、成就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在讲述《组织学》血液这一章节时,学生会了解到血液中的红细胞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特点——双凹圆盘状,而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盘状?这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功能是运送氧气与二氧化碳,而氧气是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它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其结合后随血液流动运送到全身的各个器官的每一个细胞的。而双凹圆盘状使得红细胞比其它同体积的任何形状都大大地增加了它的体表面积。也就是说,红细胞双凹圆盘状使得它在心血管中运行一周,能将更多的氧气带给组织细胞,供其生长发育所需要。与此同时,双凹圆盘状也使得红细胞内的任何一点与细胞膜的距离明显缩短,这也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的迅速交换。总之,双凹圆盘状的红细胞极大的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以此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到一个细胞尚且为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如此尽职尽责,那么,作为将来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的白衣天使们,更必须做到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3.2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医生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就必须学会“与人交流”。根据人际关系的对等吸引力,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乐于与教师交流、沟通。教育不是人机对话,其主客体都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融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流淌在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构建和谐关系的纽带。我国传统医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但在发达国家相关课程已开展多年。医生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创造一个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了解并相互理解的环境。通过沟通,医生不仅能更多的获取病人的疾病信息,还能够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精神心理状况,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因此医学生必须逐步培养倾听能力以获取相关信息,运用沟通技能使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医疗决策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使“师生同频共振轻松愉快的教与学”,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和知识流互动,同时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医学的严谨性及职业价值观,并逐渐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活动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情感是认知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与他们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说的:“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丰富而真诚的感情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心情愉快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信息,思想更集中,思维更活跃,自信心更强,记忆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提高创造力。而创造力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核心,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们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正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医学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创新意识的增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自主、创新,让学生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以前医学高等学校对医学人才“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培养模式,把医学生培养成充满探索精神和改革精神、而且有强大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教给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潜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为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实验课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附属和验证,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教师应该尽可能组织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本科生参与教师或研究生的课题,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并结合课程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科研论文。经常召开学术会和讨论会,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还要组织学生建立课外科研小组加强科研能力训练,使学生在科研小组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教师职业情感,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医学科学领域,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决定了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吐故纳新,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协作,不存在依附与主从关系。在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看来,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图书资料,而是在于师生关系间创造一种以真诚、关心、相互理解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互相交流与沟通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师生之间应情感融洽,关系民主,鼓励学生批判思维。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穿插一些重大学说的发现背景、形成过程等内容。如在讲授胚胎发生时对“精子获能”形成学说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详细剖析科学家当时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以及这些理论逐步被完善的过程等,对该理论形成后对当时及以后医学的贡献作了相应的剖析。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将课堂作为学生实践和发挥批判性思维的场所是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总之,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投入教师职业情感,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年轻教师更应注重教师职业情感的投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医生崇高的职业情感传递给医学生,将医学基础知识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医学知识的掌握与职业素质的培养高度统一起来,使医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逐渐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的、能够走向社会服务人类的有用之材。

摘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对医学生的医生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临床技能,还要求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与职业素质。文章探讨了教师职业情感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情感,医学生,职业素质,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意忠.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6-61.

[2]曹秀华.教师职业情感初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96.

[3]杨萱,张宁.试论医学生的情商教育和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4):19-21.

[4]周烁,贾国葆.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50.

职业情感 篇5

关于职业卫生学校《医学生物学》情感教育的探讨

作者:彭艳华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1期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它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

作为一名职业卫生学校的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极大影响。在职业卫生学校《医学生物学》这门课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医学生物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包括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业感。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因此,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里,也渗透着职业情感的教育。例如,在讲述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优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遗传病病例和录像片,向学生讲述遗传病的危害,告诉他们许多遗传病目前还无法根治,重要的还是在于预防。当学生看到一些遗传病患儿的痛苦表情时,不仅对患者产生了同情心,更坚定了自己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决心。学生们深刻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作为医生、护士,可以为病人减轻痛苦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培养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情感

在生物教学中,应该结合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更会感受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巧夺天工,从而在赞叹中热爱,在热爱中投入,在投入中更深切地去感受生命的神圣和尊严,进一步培养超越人类本体的关注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美好情感。例如,在讲述《生殖与发育》这一章内容时,笔者主要通过教学录像片向学生展示生命产生的过程。人类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一个成熟的个体,是多么的神奇,而发育成一个健康的个体,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学生在感叹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之情。

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医学生物学课程中,可通过对生物科学史和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事件的学习,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干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应用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以至科学事业的神圣感、崇高感、光荣感以及向往之情和热爱之情。学生在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过程中,能认识科学理论的特征,并形成相应的探究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品质。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树立严谨、细致、规范的工作习惯,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教育基础。通过这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了创新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在以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四、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对于做人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在这里笔者不加以阐述,只谈一谈与医学生相关的道德行为。在《医学生物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1.培养学生养成互助协作的习惯

对于医疗卫生工作来说,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互助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对病人的治疗、护理,是需要医生与护士共同来完成的。在医学生物学中,对于学生这一品质的培养,很多方面都有涉及,例如在做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和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等。学生在分工合作学习中,培植了同甘共苦的团队精神,培植了互动的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学会了分担和分享。

2.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品质

在医院,医生、护士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医生的行为准则和护士的“三查七对”“慎独”等操作规范。生物学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素材是很多的,如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只有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职业情感。总之,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医疗卫生职业工作者。

论职业学校中的情感教育 篇6

一、学生情感缺失

1.心态消极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进入职业学校没出息。许多学生是因为高中学习的压力和课程的改革,不愿复读,无奈上职业学校的。进入学校后,心态消极,课堂氛围沉闷,互动不起来。对教师的提问不以为然,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缺乏活力。

2.情感压抑

不愿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表现在学习上是不求进取,表现在生活上是懒散、松懈,表现在工作上是怕苦怕累,缺乏与他人的正常情感交流,遇到烦恼或困难时不会倾诉或寻求帮助。

3.承受挫折力弱

面对当今存在的社会认知偏见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稍遇挫折產生转移情绪,“对家长不满,对学校不满。”总是希望找到轻松、收入高、待遇好的岗位。初上岗时,稍不如意就“辞职回府”,缺乏恒心和毅力。

4.自控能力弱

容易出现激动、愤怒,与同学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斗殴。无视课堂纪律,和老师顶撞。也有部分学生喜欢大惊小怪,没事找事。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若还在扮演着“权威”与“严厉”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教育”,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完全的人格。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1.创设亲切轻松的人际氛围

教师在语言、心理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安其学而亲其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重视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面带微笑进课堂,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去影响、熏陶学生,实现情感教育。

2.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借助自己亲切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形体动作创造一个自然的教学气氛,并借助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3.改进教法,体验成功

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可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设置教师的“故意错误”,让学生指出其他同学回答中的不足,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方法,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动力。

三、学生管理中的情感交流

1.以身作则理解学生

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切勿冷若冰霜,也不要凶神恶煞,而要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去影响学生,使其改变态度,接受教育。深入地了解学生,细心关怀学生,使学生明白教师的一片苦心;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和确定道德观、人生观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或者是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思想的影响,也需要教师充分地理解学生,付出心血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2.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管理态度,个别引导。如一些性情顽劣,生活懒散的学生并非因为智力低下,更多的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严历的批评,只能让学生收缩“防线”形成自闭,委婉的说服比强迫更为有效。可见,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角色权威,摆出一副威严的架势,把自己装扮成绝对正确的化身;另一个极端是为了和学生们维持友好关系,竭力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自己混为学生的一员,忘记了主导作用。这两种做法均对管理过程产生了消极作用,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把学生当成知心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向你倾吐心中的郁闷和不快。

总之,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时时处处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高尚灵魂的塑造,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运用情感迁移创设职业情境 篇7

这里的“情境”指的是职业情境, 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这种情感氛围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职业工作环境等。在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手段、途径来模拟创设职业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 有助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感迁移是一条营造中职语文职业情境的有效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语文具有强烈的陶冶学生情感的作用。

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发学习的必要条件,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时, 他才能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此基础上, 教师做适当引导, 将情感信息进行传递, 引起学生的共鸣, 创设职业情境, 使学生将文章的情感迁移到自己内心, 再从内心迁移到他物, 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连, 使情感扩散、升华, 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文章表达的感情移给学生, 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 而且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只有自身体验到文本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并且在职业情境中将文本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连, 才能获得更加鲜明具体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播种,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可见, 运用情感迁移的方法, 创设语文职业情境,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我们要如何用运用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呢?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 做学生情感迁移的连接者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常常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教师独自教、导、演。而学生长期担任观众的角色, 那么老师上课讲什么内容, 运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所以,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根本, 教师以引导为主, 还学生以主动权,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了解、品味、体会。

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深入研究教材, 吸纳多方面的言论, 在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受到作品的启迪感染后, 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师才会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 从而进入作品、把握角色, 进而才能把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 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 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如果教师不了解李白的落拓不羁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就不会把《将进酒》讲得酣畅淋漓, 就不会让学生体味到李白的通达豪迈, 而只会沉浸到李白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如果教师不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其傲岸性格, 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杂的复杂情感, 就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朱自清的矛盾与无奈。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 饱满的教学激情, 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一个缺乏教学热情、教学激情的教师, 必然会使课堂死气沉沉, 即使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的教材也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 要实施情感迁移, 做学生情感迁移的连接者, 教师必须端正态度, 热爱学生, 理解学生, 欣赏学生, 用自身对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正面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二、教师要充分尊重文本, 运用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感人心者, 莫过于情”。语文教学中的“情”从何而来?应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中所挑选的文章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直抒胸臆的佳作, 其中蕴含的情感有的如溪水潺潺, 有的如汪洋恣肆, 有的如火山喷发。如《藏羚羊跪拜》中蕴含的深深的母爱, 《劝学》中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阐述, 《人生三步骤》中对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的阐述等等?。不同的情感汇聚成情感的殿堂, 离开了教材, 课堂教学的情感迁移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选好运用情感迁移去创设职业情境的切入点, 借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迁学生的生活感悟,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他们对真善美和爱的追求。

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 作者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 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拼搏、无所畏惧的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训练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 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身躯去挽救四个学生?”“张海迪、霍金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 是如何做的?”进而设置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当你身处困境时, 你们会如何面对呢?”“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 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这些问题都能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的意义, 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情。

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 可以联系生活, 设置“假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 控制子女的作息时间”这样的情境, 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天下的父母心, 不要再天天抱怨父母对自己管教地太严, 应该努力学习, 回报父母的恩情, 不要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其中的情感, 合理进行迁移训练, 创设职业情境, 使学生无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达到教会学生做人的目的。

三、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 运用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营造情感迁移境的氛围, 创设职业情境,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促进学生品格养成和个性发展。

1.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施情感迁移, 营造职业情境。如借助图像、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等手段, 实现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 先放音乐《月满西楼》 (此曲歌词选自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 , 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 仔细揣摩, 对比李清照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然后播放视频《生活中的磨难》, 创设职业情境:“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样?如意还是困苦?”“如果在生活中也遇到磨难的事情会如何处理?”“想一想, 人生没有一番风顺的?如果在今后中遇到困难应该如何应对。”学生联系自己, 畅谈感受, 培养学生树立对困境的的良好心态。

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 播放电影《项链》的视频剪辑———舞会上的荣耀和马蒂尔德的容颜变化, 让学生通过对比, 了解人物的命运、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在情感迁移的环节, 先设置“你有与马蒂尔德相似的想法吗?”和“你认为自己虚荣吗?”的职业情境, 然后出示“非诚勿扰”中马诺的图片, 讲解社会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 将文本教学拓展到现实,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情感体验, 得到情感教育。

所以,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学生见其形, 闻其声, 临其境, 移其情, 造其境。

2. 运用语言启发,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说得好:“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 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 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 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 也就是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 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 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 将其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然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迁移教育, 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感情、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思想, 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或者通过对感人词句的点拨, 或者通过对生动情节的复述, 或者通过对优美画面的描绘, 或者通过对作家经历的讲解……让学生与作品共鸣后, 将自己的情感迁移, 营造职业情境。

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在学生对苏轼与周瑜进行对比后, 教师可以对“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进行深入挖掘:“尽管苏轼壮志未酬, 心中涌动着惆怅与失意。但他并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 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犹如梦一般, 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不也随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消逝了吗, 那么我又何必去执着呢。因此,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由开始的慷慨激昂, 到后来的惆怅失意, 最后趋于平静。”让学生在明确苏轼对人生逆境的乐观旷达后, 联系自己, 回答职业情境环节所设计的问题:“假如在班级中, 同学疏远你排挤你, 你打算如何去面对?”“假如在求职面试中屡次碰壁, 你打算如何去面对?”“假如在职场中, 你的上司对你的工作不认可, 对你本人诸多挑剔, 你打算如何去面对?”

由此可见, 富有情感韵味的语言, 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起到良好的情感迁移, 营造职业情境的作用。

3. 运用表达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纵观中国历史, 能流传千古的好文章, 都是作家直抒胸臆之作:杜甫因悲而著《登高》, 司马迁因愤而著《史记》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情感进行思考, 联系自身, 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将从作品中感悟到的思想情感, 通过表达训练及时加深体会,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讲完老舍的《我的母亲》后, 营造有关母亲的职业情境, 先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母亲, 再围绕母亲平时做的事情,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 效果十分显著。

总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学会转变自己的观念, 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在职业情境中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迁移来创设职业情境, 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职业情感 篇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80年在南京、合肥、武汉等地开始, 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史。1996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则进一步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法律的地位, 所以在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大的跨越, 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 它们与高等普通教育进行比肩相应的理念和定位。那么基于高职技术教育特色的“六维一体”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则进一步加速了基于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究。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

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观念, 消除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的标准, 根据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改经验, 以全新的教育的观念作为精神指导, 同时以劳动市场作为导向, 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其真正的核心,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 同时把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作为课程当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标准, 这样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一门课当作评价考核的标准,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并使其能够具备普遍的应用和相应的推广价值。

三、基于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特色的职业指导

(一) 提高学生面对未来的困难心理承受力

这里所提到的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不仅仅是学生对今后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帮助其在职业困难中能够获得更好地面对困难、提高自我调整的能力。大学生走出社会, 就需要面对职场上的所有困难, 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不但需要提高个人的技术, 尤其是高职技术人员, 由于缺少经验, 工作岗位就需要从底层员工做起, 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能够接受这一点, 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所致。

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 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从而导致许久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是没有很好地认清自己的能力, 手高眼低, 从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二) 增加高职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我们知道在社会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就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把困难和挑战抛之脑后, 如果一旦从事一份职业, 就需要根据自己当初的目标, 开展自己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的时候, 更重要的强调要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因为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是高职生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必要条件, 只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才能将企业生死与自身的规划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才能让企业的员工团结在一起, 克服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

因此, 加强高职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对高职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职业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 还强调高职生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具备思想和行为上的认同, 认同企业的文化, 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当作是自己工作的指南针。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培养, 并构建一个成才的机制, 加强高职技术人员的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和成才机制等所需的实用知技能进行重点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帮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学有所成, 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针对一些认为自己具备自主创业的学生, 则扶持他们进行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并跟踪辅导, 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应性强和个性特长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优化社会人才结构。

四、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考核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考核实际上是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课程进行的训练, 它主要是针对平时能力的训练和课程综合性的训练, 学生职能力的提高, 职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却不是一蹴而就, 所以需要循序渐进, 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因此,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也同样如此, 职业能力不仅仅是职业技术的提高, 而且需要职业价值取向、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构成, 所以职业能力的提高, 还需要进行其它素质的提高。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环环相扣, 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所以需要进行经常性鼓励和鞭策。另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其主观表现和能力证据 (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工作或者企业职业活动经历) , 对于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同样需要科学的规范和经常性的锻炼。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并不是单独的个体, 而是高职特色职业指导当中的组成部分, 它是高职课程成绩考核当中的一部分。

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 能够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 反思职业, 定位职业, 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 养成职业认同, 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以更优异的状态投入工作。

五、结论

就业和自己创造的岗位能力与自身的素要有密切的联系, 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 加强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培养, 才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创造一个就业的机会, 对于现代高职技术专项学生来说, 在今后的择业和创业的过程中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只有迎合现代人才的模式和现代的人才观, 才能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 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使自己成为一个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 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 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以挑战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摘要: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观念, 消除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 根椐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我们借鉴国内外教改的发展经验,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 这样可以以劳动市场作为导向, 突出心理素质的培养, 探讨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关键词: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毛俊生.藤球材料[M].2011, (12) .

[2]王霆, 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2011.

[3]李强.我国优秀藤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影响[J].2011.

[4]朱继光, 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 2011.

[5]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 2011.

[6]张高辉, 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

[7]柳云飞, 周晓丽, 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 2010.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的调查与研究 篇9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内在品质,它是以情感为表征,以爱为核心成份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依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其内容主要包含: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敬业感、职业动机、职业理想及和谐的师生关系。

2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的调查和分析

2.1 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男女教师在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与和谐师生关系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职业理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男教师的职业理想得分显著的高于女教师。职业动机维度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女教师都选择了职务职称的提升这个动机,并且人数显著的多于男教师选择的人数,在收入水平提高动机、受人尊重动机、教学能力增强动机、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动机、自我完善动机上,男女教师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的年龄差异分析

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年龄不同的教师在职业认同感、职业理想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1.913,p=0.131>0.05;F=1.670,p=0.177)。但是在职业成就感、和谐师生关系上,年龄不同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832,p=0.012,F=5.150,p=0.002),对职业成就感进一步通过事后检验发现,30-39岁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最强,其次是40-49岁的教师,最后是50岁以上的教师;对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30-39岁年龄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好,其次是40-49岁的教师,最后是50岁以上的教师。

有关职业动机,本研究是采用多选的方法。对职业动机进行χ2分析,具体见表4。结果发现,在职业动机的选择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学历不同的高职教师职业情感差异分析(表5,6)

经过学历对教师职业情感的影响作了调查分析发现,不管学历是本科及以下、硕士还是硕士以上,他们在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以及和谐师生关系这几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345,p=0.709>0.05;F=0.403,p=0.670>0.05;F=0.187,p=0.830>0.05),但是在成就理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F=5.246,p=0.007<0.01,进一步检验发现,学历是硕士的高职教师的理想最高,其次是学历为硕士以上的教师,最后是学历是本科及以下的教师。在职业动机方面,学历不同的教师在受人尊重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410,p=0.041<0.05。而在职务职称提升、收入水平、教学能力增强、学生获得更好发展方面以及自我完善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从调查可知,性别上,男教师的职业理想明显高于女教师;年龄上,中年教师在职业成就感和师生关系上最佳;学历上,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追求最强。调查表明,高职教师基本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职业具有一定的情感。调查也发现,由于教师长期缺乏职业成就感,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地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更好地培育学生,而忽视教师自身生命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意义与创造性劳动的快乐,对职业情感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足。高职教师面临着很多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她们身心疲惫,很多教师因此陷入职业倦怠的负面情绪中。长期的不良情绪导致一些教师心理不健康:悲观、易怒、情绪暴躁等,对工作得过且过,无任何激情可言。当教师越来越多地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劳而单调乏味之时,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是低迷的、低质量的。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来自社会关注方面的压力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另外,高职教师要求“双师素质”,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人事制度、住房制度、工资改革、在职进修、职称晋升、教研科研等方面压力,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不断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也随之加大。

3.2 来自教学改革方面的压力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市场需求变化日新月异,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高职教育的出路是教学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这造成极大地工作压力。

3.3 来自教师自身方面的压力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现有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大部分中老年教师是原中专升格高职留下的人员,虽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更新;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并且大多为非师范院校科班出身,即便是师范类毕业的教师,所受的师范教育也与目前所在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背景大相径庭。许多青年教师基本没有经过教育实习阶段,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加上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情绪;还有一部是从企业直接引进技术骨干,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方法缺乏,也给他们造成极大身心压力。

3.4 来自学生素质方面的压力

高职院校招生的分数线较低,生源质量较差。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学习目的性不强,生活上自由散漫,厌学现象比较严重,“教学相长”难以实现,造成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与现实的“壮志难酬”,教学工作缺乏“成就感”。

3.5 来自个体差异方面的压力

对于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丰富、资历浅,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论资排辈,受到排挤,这些挫伤了不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其产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内部管理上,青年教师往往没有决策的参与权,民主意识不强,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进而产生困惑。对于高职女教师,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女教师承担着多重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家庭观念较强,心理状况比男教师较差,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等使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为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以至于一些女教师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中失去了和谐,发展的链条出现了断裂。导致发展链条出现断裂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职女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

因此,如果教师不能从作为生涯历程的教育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感觉,那么,他们的日常教育生活就可能成为生命中不能不承受的一种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势必出现职业倦怠[1]。

4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策略

4.1 唤醒职业情感意识,学会体悟职业乐趣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积极的职业情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更是为了教师本人能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愉快的生活。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生活之中,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教师的收获一点也不比学生少。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人格、有智慧、有潜力的人,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在启发教师的智慧,完善教师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创造、感情的真诚付出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特性和意义。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意义时,才会更加喜欢这份工作。也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才很少感到疲倦、紧张与失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是谋生的手段,但绝不是其职业意义的全部,它应是精神享受大于物质回报的职业。

4.2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享受学生成长乐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协商和激励性关系。在这种关系氛围中,师生双方都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学生时时都能感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把教师当成慈祥的长者、知心的朋友、学习的伙伴,愿意遵循教师的教诲。与此同时,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欢乐和希望之时,教师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当教师从学生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中,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中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成效时,就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教师更加享受职业与学生成长的乐趣,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4.3 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培养教师职业情感

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情感是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个人人格健康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也就成为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而情感形成的关键是个体必须要有个人自己的“体验”,要有发自内心的思考判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如果教师缺乏自觉研究教学工作和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把现有的教学状态当成理所当然的存在,那么教学就变成简单的重复和机械性操作,无任何新鲜感和乐趣可言。因此,各业务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注重培养和激发教师研究与创新的热情,调动教师自我反思与实践的积极性。

4.4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自身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全社会也要通过扩大宣传,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对于青年教师,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途径,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关心青年教师物质生活,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学历学位进修,使得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对于女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学会自我设计女性成才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高职女教师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应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抛弃传统的旧观念,克服依赖男人的思想观念,根据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勇于参与竞争,在职称晋升、竞聘上岗、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要勇于参加,通过参与,不仅有机会获得成功,更可以使高职女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成熟、成长、坚强起来。

公正、机会均等的合理竞争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对于青年教师、女教师而言,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平等的生态环境。

5 结束语

教师的职业情感来源于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对职业意义的正确理解,来源于学生的成长,来源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中,还来源于教师在积极创造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高职教师应该意识到,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并且不愿意一辈子庸庸碌碌、单调和机械性重复工作,就应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职业活动中去,用心去感悟、去享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和幸福,努力实现职业与生命的完美结合。

摘要:面对社会的多重要求与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职业压力不断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也随之加大。文章以“职业情感”为切入点,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策略。以激发教师职业情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情感调查,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1982.37.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5.

[4]叶谰.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6.

[5]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1-55.

[6]陶学忠.培育职业道德情感,促进职业能力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

[7]王笑梅.关于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3,(3).

爱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 篇10

如何让爱成为每一位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 让爱成为教师事业的灵魂, 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

教育专家肖川说过:“教育是一种解放。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 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 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 从依附、盲从和思维的定势中, 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和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有爱学生, 才能怀着满腔热情地教育他们, 也只有让学生深切体会并感受到这份爱, 他们才会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

上学期, 我们班一个学生xx问题不少, 上课吃东西, 爱看小说、爱睡觉, 不写作业, 在最初的日子里, 我找时间辅导他前一天的作业, 也请他家长到校协助我一起教育他, 但事实证明, 效果并不明显。上学期临近期末, 我有一次打电话与他家长沟通, 并沉思着:该怎样做才能令他主动学习, 完成作业呢?第二天, 我征求班长和学委的意见后, 把他的座位调到了第一排, 让他上课好好听课, 也便于科任老师能提醒他别上课开小差。除此之外, 我课后找他谈心, 对他耐心的辅导, 久而久之, 他的成绩有了进步, 也多了很多学习的兴趣, 慢慢的, 他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 上课溜号、睡觉的事情也没有了。后来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田老师, 能做你的学生, 是我的荣幸, 是你改变了我, 是你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了, 没有放弃我……”这件事情让我想到:有时候教育需要爱, 更需要教育者会爱。学会等待, 学会忍耐, 有爱相伴, 学生的成长是快乐的;有爱相伴, 老师的工作是充满阳光和快乐的。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每一个难教育的学生背后, 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我们读懂了他们的故事, 这个学生就有救了。

难忘、终生效仿和实践的基础和动力, 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反思2:爱学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教育学生产生良好作用的前提。当教师给予学生真挚的爱时, 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在心灵上产生感动、感染和感化。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教师的教育和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很多模范班主任在成功地转变差生后总结了一个共同的经验是:“冰雪要靠阳光来融, 差生要靠感情来转化。”学生才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 才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教师谈思想, 吐露心里的秘密。教师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反思3:爱学生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学记》上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主要依靠教师的正确诱发和引导, 靠教师平时对学生的爱和信任, 这种师爱之情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好, 记得牢。学生听课越认真, 同时激发了教师的课讲得更好。由此可见, 教师热爱学生就更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师生的教与学相互激励, 相互推进, 就能取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

我坚信:“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 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确实如此, 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 然而爱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教书育人, 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反思,爱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专业成长》, 辽宁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读本》, 辽宁教育出版社

职业情感 篇11

关键词:职业高中;音乐欣赏;情感培养

音乐欣赏教学是职业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对于提升学生“德”和“美”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职业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着不重视学生情感培养的问题,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职业高中音乐教师应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学科的交叉教学,同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对职高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一、音乐的情感性

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它是情感真实、自然流露。对于创作者和演唱者而言,音乐是他们内心深处复杂情感最好的宣泄渠道,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与创作者、演唱者内心的交流与共鸣,音乐来源于生活,欣赏者必定与创作者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当欣赏者的日常体验撞击到契合心灵的音乐时,欣赏者便与音乐所传达的内容同呼吸、共命运,思想和精神得到寄托和升华,实现自我教育和提升自身素质。目前,职业高中普遍存在着音乐教学的不重视,或者应付敷衍,虽然文化科基础差,但是不能忽视学生“德”和“美”的教育,而音乐欣赏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自我教育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情感培养在职业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一)情感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素养

职高学生要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樂教学就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保持正确的审美心理,充实完善审美体验,陶冶和升华审美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聆听到欣赏,从欣赏到理解,从理解到情感的升华,始终将激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作为目标,在每次的音乐欣赏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逐渐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音乐欣赏中逐渐丰富内心情感,审美能力逐渐提升,个人素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个人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音乐的内涵,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使音乐欣赏真正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职业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培养情感的途径

(一)多教学手段交叉培养学生情感

人类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心理反应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因此,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也必须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步步培养,首先用心聆听音乐,然后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创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最后形成关于音乐独到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将教学手段融合起来,让学生建立起浓厚的兴趣。首先,创新课程导入形式,例如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可以从他们专业特色和未来的职业导入,教师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予以专业和综合的评析。其次,巧妙利用PPT、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形成形象的感知,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2、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聆听是音乐鉴赏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才能真正的提高音乐鉴赏素质。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在长久的学习中慢慢的受到浸润、感染,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培养。在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过程中,采用PPT、投影、VCD等多媒体教学将音乐欣赏的听觉特性和视频观看的视觉特性相结合,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和音乐表现的思想内容,理解乐句结构,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聆听,然后对学生聆听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可以对课程进行如下的设计:第一,选择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有一个重点,引发学生的倾听兴趣。第二,让学生聆听熟悉乐曲的主旋律,使学生对乐曲的旋律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三,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段倾听,让学生对乐曲进行细致的感悟。最后,可以进行对比式倾听,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的感悟。如欣赏《红旗颂》这部作品时选用祖国在不同时期的图片做成PPT,用投影播放配合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同时把这部作品的引子、主题、颂歌主题再现进行对比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在革命红旗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开了巨人般的前进步伐,奔向共产主义明天的英雄气概。

3、将流行音乐和音乐欣赏相结合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流行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充满了青春活力,非常受职业高中学生的喜欢。很多职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禁止学生去学习和聆听流行音乐。但是流行音乐在现代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加入流行音乐欣赏的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提高情操的流行音乐,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汉君,《浅谈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时代文学,2011(1)

谈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情感 篇12

关键词:职业情感,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

1 职业情感与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内涵

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恐、惊等六种基本的情绪体验。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指辅导员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

2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职业情感类型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本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别的,他们不仅仅在学习上有更多的困难,在个人习惯、思想认识、就业压力等方面比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他们作为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和挑战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在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大多数本科院校也存在着差距。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在较差的环境中,从事着较高要求的工作。在这种状态中,他们的职业情感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2.1 积极的职业情感

积极的职业情感指从业者从自身工作的社会意义和性质上去认识职业,不计较个人得失,怀有满腔的热忱和执著爱心,并善于克服各种困难,表现出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并能以极大的精力付诸于行动。积极的职业情感对个体履职尽责行为有重大的动力和强化功能,表现在外就是对职业的赞扬、热爱、尽力和完善等,“引诱”个体不断激发内心本能,散发个体潜能,以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和的意志,努力实现客体职业与主体生命的完美结合。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着力培养的职业情感,它是符合时代形势和人类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情感。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具备以下几种积极的职业情感:

(1)神圣的职业使命感。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这个职业赋予从业者神圣的职业使命感,这份使命包含对学生和社会的责任,这种使命感会促使辅导员用极强的责任心来对待学生和工作岗位。

(2)对工作充满激情。据统计,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85%以上在30岁以下,90%以上参加工作的时间不满5年,20%左右是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年轻和没有经过社会过多的磨练让他们对工作富有激情、精力充沛、不容易疲惫。这种积极的职业情感可以极大地促进工作效果。

(3)热爱学生。和学生没有很大的年龄差距让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容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而很多学生也喜欢把辅导员看成是可以谈心的朋友或者哥哥姐姐。对学生的热爱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辅导员这份职业。

2.2 消极的职业情感

消极的职业情感指从业者把自身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较多地考虑个人得失和物质待遇,流露出对职业的不满足情绪,对工作怀着消极的情感,缺乏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消极的职业情感无疑对职业行为产生着负面影响,起着减力的作用。集中表现为缺乏冲劲和拼劲,稍遇阻力便止步不前,半途中止,患得患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消极的职业情感使人与职业产生离心力,让人从感情上厌恶、抵触职业,同时,这种消极的情感易“污染”健康的职业环境,影响同职业人员的情感情绪,从而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这是应在生活、工作当中极力克服和纠正的不健康心理情感。

(1)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学校的用人制度、福利待遇等方面对辅导员岗位并没有给出相应的重视,还有很多学校只是以临时合同工的性质聘任辅导员,甚至有在学校的机构改革中,落聘的员工就去做辅导员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样一些现象让辅导员本身对自身职业很难产生认同感。很多人包括辅导员本身认为辅导员在学校是“层次”比较低的一种职业,很少有人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岗位。

(2)职业迷茫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不认同感直接导致了他们的职业迷茫感。他们不(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27页)像专职教师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甚至很多辅导员在经过几年繁杂的学生工作后,逐渐丢失了自己大学时期所学专业知识,这让他们很迷茫和没有安全感。

(3)疲惫感。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大部分学生的个人习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也就相对要大得多。而很多高职院校本身处在发展阶段,学校的很多管理制度不是很成熟,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处在初级阶段,要求他们的工作是“保姆式”的,如每晚查寝、上课监管等,这让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琐碎繁杂。另外学校管理制度中责任的不明确也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例如在寝室管理中,公寓管理员和生活指导老师在卫生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并没有发挥相应的职责,而都是由辅导员负责,工作强度很大。另外笔者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要求专职辅导员工作时间必须要住校的,而学校又没有提供相对方便的生活条件,这让很多特别是已成家的辅导员缺乏社交娱乐和家人的相伴。繁重的工作、不理想的待遇以及心理上缺乏慰藉让辅导员有很重的疲惫感。

(4)敬业感缺乏。上述几种消极的职业情感会直接导致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提不起兴趣,不愿意投入和付出。对辅导员职业不认同、迷茫又身心疲惫的辅导员是很难用敬业的精神对待学生和工作的,具体表现为缺乏工作热情,对学生放任不管,对工作敷衍了事,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都很差。

3 怎样克服消极的职业情感,让积极的职业情感主导辅导员工作

(1)高职院校要健全制度建设,并为专职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人性化的生活环境。高职院校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要明确责任,不能让辅导员做“全托保姆”,其次要为专职辅导员提供职称晋升、学习深造的平台和机会,并在福利待遇方面应给予相应的重视,因为辅导员从事的是责任最重大、任务最繁重的工作。

(2)辅导员要加强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地位;辅导员本身要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热爱学生,从心底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而不仅仅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工作对象、将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职业责任感可以击败很多消极的情绪,激励人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3)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吸取各学科知识。辅导员要学会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吸取各学科知识。调查表明,有着丰富知识的辅导员在学生眼中是更有魅力的,开展工作也是更为容易的。更重要的是,辅导员自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看事情和处理问题时会有更高的视角,也更容易调节自身的情绪,让自己时刻处在积极的工作状态。

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是从事辅导员职业的核心,它不仅是辅导员素质和辅导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对其学生工作有着重要支配作用,能使辅导员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较高的成就感,执著地追求教育理想,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并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和身心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J].教师教育研究,2006.9.18(5):37.

[2]何齐宗,李楠.论大学教师的情感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9.6.30(6).

[3]刘次林.论教师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4]徐学俊,魏礼飞.论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J].教育科学研究,2001.1.

上一篇:现实主义手法下一篇:安全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