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决策

2024-09-28

安全决策(精选12篇)

安全决策 篇1

1 多源数据管理(同化、融合、共享)与数据库构建技术

1.1 国际:

多源数据管理和数据库构建技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逐渐成熟。在对多源数据管理上,数据获取对象复合化、数据类型复杂化、处理方式的集成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数据库构建技术上,向上与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接轨,技术标准紧随其发展趋势;向下突出自身特点,充分考虑操作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

1.2 国内:

以数字地球科学为指导,加强3S技术、环境模拟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手段的应用,突出GIS技术的多源数据特性,通过与不同领域技术的结合,发展了包括“一种土壤水分监测的数据同化方法”、“一种多源环境生态信息数据同化方法”、“机载多角度多源数据的实时采集装置及方法”、“多源数据采集系统”、“基于规则和可信度的多源数据融合系统”、“一种分布式可同步的多源数据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人口时空动态出行特征建模方法”、“一种动态数据库构建方法”等多项专利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近几年才提出生态安全屏障的概念,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已有一些针对特定技术和领域的研究,例如“西藏谢通门县铜金矿带遥感图像蚀变信息提取及多源数据融合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松嫩平原土地资源空间数据仓的设计”、“多源多时相数据空间分析及其在西藏墨脱地区的应用”、“基于多源数据的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三峡库区乐天溪流域林地植被覆盖动态监测”等,但是缺乏对整个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综合研究,一些技术与模式在区域尺度上的适应性和推广性还有待检验。

1.4 未来发展重点:

注重由海洋、大气预测的研究向对陆地多源数据处理和预测的发展,由气候预测向生态预测发展;注重在考虑环境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视,由单一的环境数据预测向环境与人口生产力结合发展;注重由理论和技术探讨向案例研究发展,关注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注重数据库平台的建设,由文件数据库方案向纯关系数据库方案发展。

2 生态安全评估模型与模拟技术

2.1 国际:

在生态环境评价上,结合人类活动,注重在建设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中应用,评价指标选取多以综合性为原则,强调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指标的获取;在生态模拟技术上,加强对水资源问题的研究,突出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等的影响,也强调模拟数据的综合性。

2.2 国内:

在生态环境评估模型上,注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发展了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加强经济社会生态评估模型技术的研发,发展了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企业商业生态系统健壮性评估模型、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能力动态评估模型等;在生态系统模拟技术上,加强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和人工模拟湖泊等的研究,发展了水环境生态修复模拟技术,注重生态模拟技术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评价方案中的应用。

2.3 存在的问题:

多以纯理论研究为主,虽然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泛,但是缺乏针对典型地区的研究,缺乏区域和全国尺度上的宏观把握与布局,技术应用效果不明显;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技术研发起步较晚;针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和生态模拟技术的研究不足,实际应用案例几乎空白。

2.4 未来发展重点:

注重模型参数向综合化发展,由自然因素向自然—人文综合因素发展;注重在评估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生态效益的评估;注重生态模拟技术试验工作,加强生态系模型的自动化控制和分析测试手段研究。

3 生态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

3.1 国际:

国外在生态决策支持系统上研发和应用起步比较早,技术相对成熟,涉及植物保护、林业、灌溉、农业、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决策支持系统应用范围上,研究逐渐趋于综合化,注重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治理;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技术上,多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加强相关辅助技术的支持作用。

3.2 国内:

在生态决策支持系统上研发和应用上,结合空间技术,注重发展以GIS为核心的“3S”一体化的资源管理与监测体系;强调对动态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决策支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网络;加强对特定地域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例如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基于GIS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以贵州省大方县桶井村为例等。

3.3 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上起步比较晚,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专家系统,80年代初研究农业专家系统,而专门用于生态决策方面系统的90年代才出现,例如“国家环境质量DSS”、“城市环境实用DSS”。另外,由于基础薄弱、信息共享困难、信息资源不足,导致我国的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多数停留于理论、探索和专家咨询阶段,且多数成果尚不完善,真正能够实现在生产中实用,通用性强,达到商业化的软件尚不多。

3.4 未来发展重点:

注重由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注重对环境的决策支持,结合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与管理、远程通讯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包括水质、水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支持系统;注重对水资源的决策支持和系统集成技术,集成如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模型求解与集成技术、AI中的问题求解与搜索技术、计算技术、仿真技术、决策分析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等,为决策者创造集成式决策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安晓亚等.面向地理空间数据更新的数据同化[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153-156.

[2]高斐,王慧强.基于多源数据特征的服务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2):165-169.

[3]刘贤词,王晓辉,邢巧.海南岛中部山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节水灌溉,2010,(7):65-66.

[4]徐刚强,胡伏湘.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1):97-100.

安全决策 篇2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决策问题,简述了运筹学方法在解决安全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并且通过实际案例的求解,进一步证明了安全科学与运筹学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安全科学 决策 运筹学 联系

一、引言

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工程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而安全系统工程是以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为理论依据的。在安全学科中我们会经常遇见一些决策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地进行安全经济投入既能满足企业的资金投入限度又能达到最佳的安全效果,如何妥善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又能改善安全现状。这些都是各企业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良好的管理需要良好的决策,而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与目标规划、图论、排队论、决策论、多目标决策论等方法和理论都为安全决策提供的可靠保证。

二、常见安全决策问题及对策

决策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抉择。安全的价值或效用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安全决策同样是建立在安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对于安全学科中的.一些决策问题,要么是在实现最高的安全价值基础之上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要么是运用预测技术手段对系统的安全事故变化规律作出合理的判断。我们经常遇见的实际安全决策问题有安全生产最优方法的拟定,安全技术决策,安全改造决策,安全等级判定,安全投资决策等等。决策深入到安全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此,本文根据安全生产活动的阶段、决策对象和范围、实际决策问题特点对决策问题分类并简述解决方法[1]。

1.全局安全决策。任何企业都有其全局的战略规划,发展远景、发展步伐,这就需要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调配来实现安全战略。全局安全决策涵盖了生产系统整体的安全理念、安全体制、安全监察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活动。这类决策活动通常不可预见,我们可以采用不确定性的决策方法,包括悲观决策、乐观决策、最小损失决策和折衷决策等。

2.安全管理决策。安全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基本,这类安全决策包括管理方法比选、安全组织协调、事故预测和预防等方面。这些涉及到管理的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采用运筹学中决策理论解决。

3.实际项目安全决策。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安全预评价、现状评价、安全设备配置、生产和环保等的安全决策。比如我们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当一个系统排在我们面前,我们要评价其安全等级,必须考虑系统中人、机、环和管理四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下又有纵多子因素,不论是人、机、环和管理,还是其下属的子因素,它们对整个系统安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要给出其合理的安全等级,可以运用运筹学中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法来解决。在实际生产中,许多安全决策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的方法科学抉择。

4.事故预防安全决策。包括安全投资、安全技术措施等的决策。比如研制安全装置,我们可以采用联合开发和独立研制,两种途径成功可能性、投入人力和财力、效益等都有所差异,这样我们可以采用决策树分析法。决策树与事故树同属演绎分析法,决策者从全局出发,绘制决策过程图解,清晰直观地看到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还可以计算收益值[2]。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决策更有说服力。

5.事故处理决策。包括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责任认定、赔偿安抚、改造等方面。这些也会用到运筹学相关理论。

三、实例分析

本文针对安全生产中的一个线性规划决策问题,进行分析。

1.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案

某厂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设各生产1t甲乙丙产品,分别排放污水2、4、2个单位,排渣2、1、1个单位。甲乙丙产品单价分别为500元、400元、300元。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每天排放的废水不超过20个单位,废渣不超过10个单位。又由于销量问题,每天甲产品产量不能超过3t。问三种产品各应生产多少,才能使产值最大?

这个问题既要满足利润最大,又要达到安全环保标准。我们可采用单纯形法求解[3]。

2.问题求解

用x1,x2,x3表示甲、乙、丙三种产品的产量,则目标函数为:

(单位:百元)

约束条件:

(1)加入松弛变量x4,x5,x6,得到

取松弛变量x4,x5,x6,为基变量,它对应的单位矩阵为基。得到初始基可行解 。将相关数据填入表中,得到初始单纯形表。

表1 初始单纯形表

利用公式 计算表1中各非基变量的检验数为σ1=5;σ2=4;σ3=3。

(2)因检验数都大于零,且P1, P2有正分量存在,转入下一步。

(3)根据 得max(σ1, σ2, σ3)=5,对应的x1为换入变量。利用公式 计算得θ=3,它所在行x6为换出变量。x1所在列和x6所在行的交叉处[1]为主元素。

(4)以[1]为主元素进行旋转运算,即初等行变换,使P1变换为,在XB列中将x1替换x6,得到新表(文中未列出)。b列的数字是x4=14,x5=4,x1=3。得到新的基可行解X(1)=(3,0,0,14,4,0)T,目标函数的取值z=15。

(5)这时发现检验数行仍存在正数,继续选取x2为换入变量。重复2―4的计算步骤,得表2。

表2 最终计算表

(6)表2中检验数都为负或零,这说明目标函数值不可能再增大了,于是得到最优解 X*=X(3)=(3,3,1,0,0,0)T,目标函数的取值为Z*=30。即每天生产甲产品3t,乙产品3t,丙产品1t,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大效益为每天收益3000元,而且能满足安全环保要求。

3.小结

这个安全生产产量决策问题,运用单纯形法求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安全工程很多问题都可采用线性规划方法来决策,如怎样分配安全投入资金以取得最佳安全效果,人、机、环全局的优化设计问题,人员的调配问题等。

四、结语

1.运筹学的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如生产管理、工程优化设计、物流运输等,运筹学核心是建立模型,目标是得出最优解,得出的解可信度高。

2.对于安全领域,我们要保障安全,就要安全管理,采取安全措施,我们采取的措施要系统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所以安全科学讲求系统性,那么运筹学的方法为我们解决有些安全决策问题提供了支撑。在安全工作中,合理运用运筹学方法,紧密联系运筹学理论,可以提升管理质量,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田素兰,周剑.试谈安全管理中的决策问题[J].建筑安全,2002(11).

[2]葛春涛,傅维禄,等.试述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及其实现[J].安全、健康和环境,(12).

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安全风险决策 篇3

学生安全问题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事关社会的稳定发展,历来受到党、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各级省、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始终都将师生安全、校园安宁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当前,现如今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体育教师不得不在体育教学中被迫取消跨栏、长跑等会引起一系列危险性的项目。创建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中的安全风险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体育科技等,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关于体育课田径项目的安全风险方面的研究,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逻辑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田径项目安全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为教师组织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安全风险类型

1.场地器材引发的事故

场地不平整或有杂物引发的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摔倒所导致的擦伤、挫伤和轻微骨折。此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场地状态不符合要求”,与之相关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场地施工不合格”和“场地未进行定期检查、维护”。

因器材陈旧致其在使用中出现故障而引发事故属于一类偶尔会发生且会造成轻微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摔倒所导致的擦伤、挫伤、轻微骨折、创和器官破裂。该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器材状态不符合要求”,与之相关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个:“未定期检修、保养器材、运动器材数量不足”。

2.教师引导不当引发的事故

准备活动不充分引发的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运动损伤以及由此诱发的疾病或疾病复发。该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体育活动开展时的温度状况”“体育教师未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和“体育教师未在恰当的时间采取安全警示等相应措施”。

不能保证学生都在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而引发的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该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体育教师未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事物没有尽到注意义务”。

3.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引发的事故

学生进入铅球、标枪场地引发事故属于一类可能会发生且有可能致人死亡或严重伤残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骨折、创或器官破裂。此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安全行为”,而“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未被及时制止”也是与之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学生因追逐打闹而摔跤引发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擦伤、挫伤和骨折是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擦伤、挫伤和骨折,直接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安全行为”,而“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未被及时制止”也是与之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二)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安全风险决策

1.场地器材安全风险决策

应对本类风险应该采取风险减缓的策略,具体来说是应该采取工程物理法的两项具体措施,即预防风险因素的产生;减少己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认真监督场地施工、定期检查维护场地设施等措施,消除场地不平整和有杂物的风险因素,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物质环境”。

2.教师引导安全风险决策

应对本类风险应该采取风险避免的策略,具体来说是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体育教师的风险观念和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加大对体育教师在与学校风险管理有着密切关系的职业认识、责任心、法律常识、对学生缺乏爱心等几方面的培训。

3.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风险决策

就本類风险要通过实现风险减缓的目标来完成,具体应该采取教育法和强制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保证其效果、加强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风险教育以及制定并严格执行运动器材的领取和归还制度等措施,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学校体育的安全风险是比较容易被忽视。

本研究通过识别、评估学校体育中存在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以应对潜在的风险,尽量减少或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最终降低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2.建议

面对学校体育安全风险时要做到“防损与减损措施并重”、“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兼顾”;实现“工程法”“教育法”和“强制法”三足鼎立。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建筑企业安全投资项目决策分析 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投资,决策

1 建筑企业安全经济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基本概念

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 总是要受到各方面如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和资金条件等的限制, 而同时又各有其特定的目标。因此经济主体必须以特定的条件和目标为依据, 设计多个经济活动的可行方案, 然后本着低投入高产出, 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对方案进行选择并付诸实施、监督和调控。经济决策分析就是经济主体根据对经济活动过程规律性的认识, 对解决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案加以理性分析和经验比较, 然后对自己的经济活动作出选择的程序化过程。决策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决策主体, 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主体, 建筑安全经济决策的直接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建筑企业, 而这个建筑企业是指建筑企业承包商。国内外对经济决策虽尚无统一的定义, 但基本概念大同小异。经济决策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 经济决策是为了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 没有经济目标也就无从决策;

(2) 经济决策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寻求目标优化, 不追求优化的经济决策是没有意义的;

(3) 经济决策是在若干个可行方案中进行比较;

(4) 经济决策总是要具体的措施来付诸实施的, 不准备实施的经济决策是多余的。

建筑安全事故不仅能够导致人身伤害以及一些其他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导致工人的施工质量和生产率的下降, 对工程质量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也是巨大的损失。反之, 安全的建筑施工企业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且获得质量和工期方面的回报。所以建筑安全决策对建筑企业自身的生存来说也是息息相关的。

安全经济决策是对工程设计及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特定安全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运用安全科学的理论和分析评价方法, 系统地收集分析信息资料, 提出各种安全措施方案, 经过论证评价, 从中选定经济上最优方案并予以实施的过程。建筑安全经济决策是把安全经济决策的范围局限在建筑安全这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领域, 使得一般含义上的经济安全决策方法可以用在建筑这个实体上。

2 建筑企业安全投资决策的过程和程序

决策理论认为制定有效的决策需要有几个逻辑步骤, 我们称其为“合理的决策模式”或者“基本模式”。它包括一系列步骤——查找问题、总结方案、评估方案 (使用正确的分析办法) 、根据决策目标比较每种方案的预期效果、选择和决定出与目标最吻合的方案。一个决策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因此, 一个决策过程需要包括决策的反馈。对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决策, 需要经过多次反馈, 调整方案, 反馈本身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结下来现代经济决策分析大致包括六个步骤:

(1) 明确决策的问题, 建立决策的目标;

(2) 进行调查研究, 收集分析信息;

(3) 设计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4) 预测、分析各方案,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5) 比较和评价各方案, 选取最优 (合适) 方案;

(6) 组织实施方案并予以监督、检验。

相对而言, 建筑安全经济的决策方案比较容易确定, 即按照建筑投资的主要方向来进行设置;比较、评价和优选投资方案是经济决策分析的核心, 也是经济投资决策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选定一个好的决策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决策模型是建立在对某种环境下的行为方式的假设之上的, 这些假设可以使数学家根据可能性理论得出一些公式。这些决策工具包括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 目的均在于帮助管理者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估。最后通过对决策方案的实施和检验, 决策者可以把执行结果同预期结果相对比, 是对前几步的反馈, 以便对前面某些阶段的决策进行修正和进一步的调整。

建筑企业应当根据所制定的安全政策与目标, 依据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对人员、设备、材料、生产、技术、质量、成本、环境以及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运用风险管理等方法手段, 对目标方案、规章制度、组织架构等进行计划以及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确定消除危险和规避风险的措施, 以及采取这些措施的步骤和先后顺序, 建立各种标准以规范各种操作;集合最佳方案, 逐级审查把关。在计划的基础上, 做出责任制度、安保体系、安全目标、培训教育、措施费用以及投保、保险等经济投入和资源配置的决策, 同时接受企业内、外的安全事件和事故的反馈信息、随时评价和修正决策。

3 建筑企业安全投资决策的分类

(1) 按对决策问题的自然状态的认知程度划分, 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①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比较简单, 就是指决策者和分析者完全能了解决策事物状况下的决策。②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客观自然状态不甚了解, 但对未来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根据经验和历史资料等信息合理地估计出来, 在已知概率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自然要冒一定风险, 故称风险型决策。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方案的优选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风险决策过程。③不确定型决策。在决策中, 如果决策者和分析者对事物发生的概率也不能知道时就为不确定型决策, 在对决策条件完全未知的情况下, 只能凭决策者的态度和意愿进行决策。

(2) 按决策性质划分, 决策又可分为以下五种:

①定性决策。定性决策是以专家知识为依据, 可以说定性预测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专家为依据。因此, 要选好专家, 注意专家的知识结构和专家对所要决策问题的研究和理解的深度。②定量决策。定量决策方法要进行必要的检验, 以验证实际效果和决策预测中模型的可靠性。③模糊决策。模糊决策就是将模糊技术应用到决策过程中, 使用模糊事实、模糊规则来描述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 使用模糊推理技术获得决策候选方案, 使用模糊综合评判以获得最佳决策方案。④灰色决策。灰色决策则是考虑决策时信息不完全和过程非唯一状态下的发展起来的一种决策理论。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一般决策是以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根据所收集资料的情况, 或以定量为主, 定性为辅, 或相反。为了提高定性决策的准确度, 可以采用几种方法建立几种模型来综合进行, 并利用组合决策方法加以汇总决策结果, 以充分利用决策的信息。

决策方法的选取服从决策的目的和资料、信息的条件。在决策工作中要优先选取简单的模型, 一般简单模型直观意义易为决策者接受, 而且所花费用小。在建立决策模型时, 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建立决策模型的基础, 定量模型是定性模型的具体化、规范化、数量化。

4 建筑企业安全投资决策的目标

建筑安全投资决策目标要从政府、企业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理解, 政府是站在市场中宏观决策的地位, 是对建筑安全起监督和引导企业以及个人加强安全的主体, 它的决策最终来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企业是中观的层次, 是直接进行安全决策和管理的主体, 企业的目标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但由于事故成本的加大, 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将受损, 要维护自身的利益, 企业进行决策时由于利益的驱动, 加大了安全投入, 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也保护了劳动者, 使企业和个人利益达到一致, 从而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个人是微观的主体, 他们是安全决策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更多是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安全要求。它们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 共同促进的。在实施时, 政府和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手段 (包括法规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和科技等手段) 促使企业中的直接对象建筑承包商能够采取适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来预防建筑伤亡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文龙, 高爱厚.经济决策分析[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3, (12) .

[2]梅强.安全投资方向决策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999, (9) .

安全决策 篇5

论述了地下空间遭受核生化恐怖袭击时的`特点和灾害.指出在核生化恐怖袭击背景下,只有通过识别并评估来自核生化恐怖的已知和潜在的威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或减轻灾害后果,使地下空间的安全性提高到可接受水平的动态过程,才是增强地下空间反恐能力,维护公共安全,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建立地下空间在恐怖背景下安全评估与决策平台,为地下空间防、消核生化恐怖袭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作 者:朱培根 蔡浩 王晋生 程宝义 ZHU Pei-gen CAI Hao WANG Jin-sheng CHENG Bao-yi  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7 刊 名: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5 1(1) 分类号:X45 TU984.11+6 关键词:恐怖主义   地下空间   核生化   安全评估与决策  

★ 浅谈动物产品安全控制措施

★ 建筑物说明文500字

★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论文范文

★ 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控制措施探讨

★ 公务机公司与机场地面保障协议

★ 关于古代建筑物的作文

★ 描写建筑物的成语

★ 建筑物的成语及解释

★ 描写建筑物的句子

安全决策 篇6

关键词:物流外包;食品安全;动因;物流决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1-0061-05

一、引言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内经常发生,各类食品频频爆出负面新闻,如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等。同时,大型食品企业出现影响较大的产品安全事故,如三鹿集团、双汇集团、恒天然集团等。在多次大型食品安全事故当中,“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是其中影响程度较大的两起事故。在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曝光以后,国内的大型食品企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讨论与质疑。在受到社会各界猜疑的情况下,农业企业急需寻找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法与途径。要避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农业企业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产品生产过程,这就需要他们更加紧密地去监控自身的产品物流运输过程,更加严格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变化。对于大型的农业企业而言,他们产品的物流活动十分繁多和复杂,因此部分企业会选择将自己的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但是也有部分企业会选择自营物流活动。无论农业企业选择何种物流外包方式,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产品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消费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农业企业会选择何种物流外包方式,选择某种物流外包方式的动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农业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食品安全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对于物流外包理论研究领域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文献综述

宋迎春,梁军[1]认为企业采取自营物流方式有以下原因: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意愿、产权约束、体制障碍和国内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食品企业外包物流的方式,陈蓝荪[2]认为该物流方式有利于食品企业的发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加速商品周转、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效率、提高运作柔性、精简组织机构和增加质量监管。以上学者讨论了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的动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两项研究缺乏实际例子加以印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两项研究的分析维度相对较少,缺乏一个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难以应用于较为深入的案例研究。

针对外包决策,国外多位学者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概念分析框架。从外包决策的成本和收益的视角,Vining[3]提出了一个概念分析框架:第一,界定外包活动的特定成本,包括谈判成本(bargaining cost)和机会主义成本(opportunism cost);第二,界定外包活动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服务的复杂性、可竞争性和资产专用性;第三,辨别四种典型的外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策略。Hsiao, van der Vorst , Kemp, Omta[4]将食品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活动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活动,第二层为增值活动,第三层为计划和控制活动,第四层为渠道网络设计活动;同时他们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了食品企业供应链决策的分析框架。Bolumole, Frankel, Naslund[5]在总结了前人多项研究后,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网络理论,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评估物流外包战略的分析框架

维度影响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因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作用

(1)交易成本

(2)资源基础

(3)控制问题(1)契约型

(2)协调型

(3)物流一体化

1.物流外包的原因:

削减成本,获取资源,创造价值

2.客户企业的战略导向:

内向,外向

3.物流外包的程度(内部自营与外包资源):

操作性层面,策略性层面,战略性层面

4.客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关系属性:

保持距离型,契约型,关联型,合作伙伴型

Vining[3]和Hsiao, van der Vorst, Kemp, Omta[4]

提出的分析框架相对简单,使得定性分析的深度存在一定局限,同时两者提出的框架的抽象程度较高,不便于深入开展基于企业外部信息的案例研究,而Bolumole, Frankel, Naslund[5]的分析框架则涉及更多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框架的逻辑更为严谨。因此本文将借鉴Bolumole, Frankel, Naslund[5]提出的分析框架,利用企业的外部定性信息,对国内两家大型食品企业进行探索性的案例研究。为了使得本研究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本文将会选取双汇集团和伊利乳业集团这两家典型的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对他们的物流外包决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案例选取

(一)研究方法选择

罗伯特·K·殷[6]认为案例研究是探索难于从所处情境中分离出来的现象时采用的研究方法。罗伯特·K·殷[7]指出如果研究问题是寻求对一些既有现象的解释,即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那么选择案例研究是很贴切的。企业的危机应对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境,需要研究多种因素对于情境的影响,难以通过单一的问卷和实验来开展研究。同时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企业的危机应对机制,是一个探索“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所以,本文选择案例研究作为开展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nlc202309041643

(二)案例选择

罗伯特·K·殷[7]认为案例研究当中每个案例都应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双汇集团和伊利集团这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两家企业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都曾经遭遇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在事故发生之后,它们的经营决策会深受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当然它们的物流外包决策也可能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这两家企业的物流决策具有较大的典型代表性。同时,大型企业的公开资料较为全面、丰富,便于本文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资料收集

本文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与案例相关的外部信息。考虑到资料的公开性与权威性,本文选取了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官方网站、双汇集团官方网站、伊利集团官方网站和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作为本文的主要信息来源。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双汇集团

1.企业简介①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达200亿元,员工6万多人,年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6位。

双汇集团的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达到503亿元。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5个省市建有20多家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双汇集团在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亿美元。

双汇集团坚持用大工业的思路发展现代肉类工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4000多台套,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等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群。

2.双汇集团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2011年3月15日,双汇集团遭到了“瘦肉精事件”的影响,其供应链质量管理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质疑。事件爆发之后,双汇集团急需解决的是如何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什么方式来管理自身的供应链。

经历了“瘦肉精事件”的重大打击之后,双汇集团逐渐加大了对供应链上游的控制力度,以防同类型的问题再次出现。目前,双汇集团的发展战略是通过全产业链的整合来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获取自身的竞争优势,其整合的环节包括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化工包装、物流配送和商业连锁,即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品流通过程。

双汇集团的全产业链整合的发展战略得益于其对物流运营方式的高度重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自营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经营战略。双汇集团拥有生产过程中多个阶段的物流环节,每个环节之间都需要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从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环节之间,双汇集团都需要为其支付一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因为他们生产规模较大,所以由此产生的成本也较大。从物流服务供给方来看,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多个环节的物流服务意味着多种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的巨大机会。

在此时,双汇集团将成本和利润进行了转化,做到将上下游物流环节有机整合,实现了物流一体化。双汇集团自身拥有一家专业性的物流服务企业——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使得他们能够自营物流,无需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自营物流的供应管理方式使得双汇集团自身既充当了物流需求方的角色,又充当了物流服务供给方的角色。在双汇集团的供应链内部,各个部门和子公司之间形成了一个内部的服务供需市场,相当于在内部实现了物流外包,将各个生产部门产生的物流成本内化成自身物流企业的利润,有效地削减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了自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为各个环节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和利润。

除了拥有自营的物流服务企业之外,双汇集团还拥有一家ERP软件服务公司——双汇软件公司。双汇集团成立此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众多经营活动中物流环节的信息共享问题。如果说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为双汇集团的物流管理活动提供了硬件设施的保障,那么双汇软件公司便为双汇集团提供了软件服务的支持。双汇集团的产业链自身拥有多个物流环节,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由自身的物流公司承担,在此过程中,定会产生大量的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对于各个上下游各个环节而言都十分重要。凭借着自身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双汇集团实现了每个环节的管理信息实时共享,有效地确保了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由上可见,削减成本、获取资源和创造价值均为双汇集团采取自营物流的动因,自有物流公司使得双汇集团实现了在内部进行物流外包,形成了客户企业与物流供应企业的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其先进的物流信息服务为双汇集团自营物流的物流外包方式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自营物流的物流外包方式使得双汇集团的全产业链整合成为了可能,也令其对自身上下游产业链有了更好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案例二——伊利集团

1.企业简介②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伊利集团),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服务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大型民族企业。伊利集团始终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并以极其稳健的增长态势成为了持续发展的乳品行业代表。

目前,伊利集团拥有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近百个,旗下有纯牛奶、乳饮料、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酸奶、奶酪等1000多个产品品种。伊利雪糕、冰淇淋、产销量已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产销量连续多年在全国遥遥领先,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自2005年起即跃居全国第一位。

nlc202309041643

2013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21亿元,同比增长13.41%,实现净利润17.3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8%。

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导者,伊利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方面一直走在中国乳品行业前列。截止2012年,伊利集团已累计纳税超过146亿元,在其每年出色完成上缴国家利税的同时,伊利持续的公益事业投入,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发挥着行业领导者的作用,为中国商界树立了新的责任标杆,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补充力量。

2.伊利集团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2008年9月11日,由三鹿集团引起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使得同行的其他企业受到牵连,其中伊利集团便是受害者之一。在事件爆发之后,伊利集团的乳制品在抽检中被发现三聚氰胺超标,引发了众多社会人士的怀疑与批评。经历此事后,伊利集团的物流管理活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近年来,伊利集团不断加大奶源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目的是加强对奶源的控制,确保产品的来源安全、可靠,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这种方式是以伊利集团自身资源为基础的扩张发展战略。伊利集团希望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对上游供应链加以控制,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更好地保护奶源的安全性。与此同时,伊利集团还为奶农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服务,使得奶农的生产活动较为依赖伊利集团。这种合作方式很好地发挥了伊利集团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加强了对上游供应商的监督和控制。

伊利集团地处国内奶制品产量最大的内蒙古自治区,十分靠近牛奶的生产者,在生产阶段的产品运输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但是,伊利集团的主要生产基地距离主要销售市场较远,同时所处环境的交通条件较差,自身难以克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解决长途运输的难题。目前,伊利集团主要采取多种运输方式来实现长距离的货物供应,将产品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他们采用的运输方式包括海洋运输、铁路集装箱、冰保车、机保车、集装箱、公路运输、铁海联运、公海联运以及行包发运等。

运输方式多样,运输货量大和运输距离远是伊利集团产品物流的特点。正因为此,伊利集团难以凭借自身的资金来构建相应的物流设施,必须采用外包大部分物流服务的方式来管理自身的产品运输,借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资源优势来降低自身产品的运输成本。与此同时,伊利集团的产品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巨大的资源优势使得其在供应链当中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这使得他们有较大的空间去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同时两者保持以双方资源为基础的协调型的关系属性。

虽然伊利集团采用了外包物流服务的方式来运输自己的产品,但是他们对于自身产品的监控力度一点都不比自营物流的农业企业低。伊利集团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目前,他们已经对全部运输车辆装载GPS,用于追踪产品的全程运输质量。信息化的设备使得他们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有了很好的监控能力。

由上可知,由于靠近国内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基地,伊利集团具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伊利集团产品种类多,产量大,伊利集团自身也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源和设备,这为其奠定了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伊利集团的重点销售市场并非是地处北方的内蒙古,而是内蒙古以外的其他地区,这就使得他们面临着远离销售市场,物流距离增加的问题。长距离的运输必然使得物流成本增加,此时采取外包物流服务的方式便成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外包物流服务往往意味着服务委托企业的监管程度下降,但是伊利集团利用信息化的设备克服了这一问题,保证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五、结论与讨论

(一)供应链整合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产品质量控制程度

无论是双汇集团还是伊利集团,他们都较为注重生产、加工、销售几个环节的供应链整合。双汇集团在不断加大对产业链的建设力度,意在利用自身的物流活动来转化成本和利润,降低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同时加强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度。伊利集团则在近几年不断加大生产基地的投资力度和对奶农的支持力度,目的是为了加强自身对供应链上游的控制程度,以确保产品的原料输入的安全性。

(二)信息化手段提高物流外包服务的可追溯性

双汇集团自身拥有一家专门为自己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公司,相当于自己拥有了一名私人医生,为自己的物流信息化提供专门的“诊断”和“保健”服务。而伊利集团十分注重GP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巧妙地克服了外包物流监控难的问题。这两家公司都将信息化的手段应用于加强供应链的监控功能,使得他们的物流活动能够紧密关注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三)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其物流外包决策

虽然双汇集团和伊利集团的总部所在位置都位于北方地区,但是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较大差别。双汇集团位于河南省,比较靠近交通发达的北京市,而伊利集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陆地区,交通较不发达。两家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对当地的交通设施资源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样的区别便使得他们可采用的物流运输方式和需要承担的物流成本有了明显的差别。

(四)企业经营产品的品种数量对其物流外包决策有一定影响

双汇集团主要经营的是肉类加工品,产品的品种相对单一,而伊利集团主要经营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产品的品种较多。不同的品种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运输要求,一般需要进行分类运输。品种较少的产品可以采用较少的运输工具便完成物流的过程,而品种较多的产品则需要采用较多不同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物流的过程。运输工具的种类差别也将会对物流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迎春,梁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策略

选择分析[J].商业研究,2004(3):171-173.

[2]陈蓝荪.我国食品物流外包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流通经

济,2006(9):12-15.

[3]Vining 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sourcing Decision[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9,17(6):645-654.

[4]Hsiao H I, van der Vorst, J G A J Kemp, R G M. Developing

a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Levels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 Food Supply Chain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0,40(5):395-414.

[5]Bolumole Y A, Frankel R, Naslund D.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ogistics Outsourcing[J].

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7,46(2):35-54.

[6]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M].重

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郁琤)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多准则决策综述 篇7

我国从1995年开始建设化工园区,2000年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06年我国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化工园区达60多处[1]。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园区内外人和周围环境的安全。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5万人紧急疏散;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致使松花江水域遭到污染,近400万人口的哈尔滨市停水4天[2]。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是指人们为使化工园区工业生产过程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3]。对化工园区进行合理规划,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重特大事故,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确保化工园区生产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目前,化工园区安全规划已成为各级政府、园区建设者与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日益关心、关注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4]。

2 化工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2.1 多目标性

化工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多准则决策(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问题[5]。这是因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有不同的利益,且整个规划过程受到各种物质、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组织、文化等要素组成的边界和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总体来讲,化工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目标是实现土地开发净收益最大化而其他各类成本和不期望后果最小化[6,7,8,9,10]。

Birgitte Rasmussen等[6]将化工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分为7大类27小类,其中7大类目标分别为:(1)安全和事故目标(含5个亚目标);(2)公共影响和健康目标(含5个亚目标);(3)环境影响目标(含6个亚目标);(4)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含4个亚目标);(5)自然遗产保护目标(含2个亚目标);(6)社会/经济目标(含3个亚目标);(7)公司目标(含2个亚目标)。

虽然,上述目标中风险目标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对于只依据社会可接受风险目标进行单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决策问题,Evans和Verlander在1997年用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了理性分析,证明其结果是不合理的[11]。E.B. Abrahamsen和T. Aven在2008年用期望效用理论和级别依赖效用理论得到了相似的证明结果[12]。这些研究间接地证明了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确是多准则决策问题。

2.2 目标之间的冲突性

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之间存在很强的冲突性[6]。

Kunreuther和Slovic研究了这些目标冲突性的根源[13],认为,这些冲突性及其争论的根源是社会的进步,包括科技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建立、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等。

目标之间的冲突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处理目标之间的冲突性,许多国家制定了广泛沟通和协商的机制。Stern等介绍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提出的风险决策过程[14]。该过程是一个共享程序,在风险分析过程的早期就将不同的利益方吸纳进来,考虑风险的多维度问题。

此外,加拿大《关于政府效率的科学建议(SAGE)》[15]、欧盟关于风险管理的TRUSTNET协同动作[16]等都提出了建立协商机制的要求。丹麦[6]、瑞典[6]、法国[17]也使用类似的土地利用规划风险决策过程。

3 化工园区土地利用多准则决策过程

鉴于化工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的上述特点,建立一个一致和可靠的多准则决策框架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工业选址和确定最优化土地规划方案一直是一个基本的学术应用研究问题。自1960年代以来,城市和区域土地利用大体上有四种建模方向,即空间交互、计量经济学、数学规划和仿真模拟[5,8]。1996年5月欧盟于启动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化工选址”(LUPACS)项目[10]。LUPACS项目是迄今为止关于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最有影响的项目,取得了包括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程序、方法以及支持决策的软件平台等丰硕的成果,统称为LUPACS方法论。在LUPACS项目中,使用由希腊“Demokritos”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一种系统来评价选择方案。首先找到非劣解的子集或者叫做有效前沿,然后在有效前沿上确定最优的选择方案。

3.1 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多准则决策过程总结构

Birgitte Rasmussen等[6]以Mintzberg的决策理论[18]为基础,借鉴Janssen关于环境管理多准则决策的研究[19],提出了一个三阶段七步骤的化工设施土地利用多准则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

Ioannis A. Papazoglou等[20]在Keeney等关于多准则决策理论[21]的基础上,将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后果(作为决策准则);(2)产生选择方案;(3)评价偏好;(4)确定“最优”选择方案。Michalis D. Christou等[10]将重大危险设施有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五个步骤:(1)确定选择方案;(2)确定后果;(3)确定约束;(4)评价偏好;(5)确定最优选择方案。

这些分法大体相似,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步骤:(1)产生选择方案;(2)确定目标和后果;(3)产生有效前沿;(4)利用有效前沿评价偏好并选择最优方案。

3.2 产生选择方案

产生选择方案是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多准则决策的第一步,是研究进行的基础。所谓选择方案是指所研究区域可能的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首先,将研究区域划分成许多更小的“单元”[20],然后对每个单元确定若干可选择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land development types,LDTs)。一个区域单元的数目取决于地形和每个单元的尺度。文献[20]给出了四种类型的单元:(1)规划者自定义尺度的直角单元;(2)特定尺度的环状单元;(3)任意形状的相等风险单元;(4)任意形状的通用单元。文献[10]提出用“普遍理性”的规则,尽可能按照土地的物理边界和它潜在的合理用途恰当地划分单元,且每个单元的特性应由土地利用规划者确定。

确定LDTs的原则是,按照其产生后果的风险划分并以所期望后果的方式相互区别开来。文献[20]给出了5种LDTs:(a)受限制利用土地:最小化人的活动并保护野生动植物;(b)农业用地:在这个区域只允许农业活动;(c)工业用地:工业的和/或大规模商业用地;(d)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和其他有关活动;(e)不可能改变用地:不可能考虑改变现存土地利用。

每个单元一次只能确定一种LDT,当所有单元都确定了一个LDT时,整个研究区域的一个土地利用规划方案(land use pattern,LUP)就确定了。当所有单元的所有可能LDTs都确定了时,就形成了LUP的集合,其构成问题的决策空间。决策空间的样本数取决于单元的数目(M)和每个单元可用的LDTs的数目(N),总计为NM。

3.3 确定目标和后果

确定目标和后果是对每个LUP计算其预计目标或后果的实现程度,建立目标集或者后果集,它们构成决策准则。每个目标用属性进行描述和测量,经过一定的计算过程,得到“后果空间”。目标需要层层分解,直到最底层能够用纯数量量化。文献[20]给出了一个已确定目标和属性的例子(见表1)。

一般地,对于风险类目标,采用定量风险评价的方法计算,对于经济类目标,采用费效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对于噪声、污染等环境类型的后果,需要确定等噪声廓线和污染物的等浓度廓线[6,7,8]。

3.4 产生有效前沿

产生有效前沿是为了对决策者的偏好进行评价并挑选出最优选项。早期的做法是,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或一个效用函数进行评价[22]。这种方法的困难是不易确定先验替换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存在较大的争论[23]。

为此,LUPACS方法使用“支配(优势)”的概念,即一个选项A在每一个属性上都优于或等于且至少在一个属性上严格优于另一个选项B时则A是支配B的。一个选项如果在可行集中没有其他的选项支配它,则称它是“支配的”或者“有效的”,所有有效选项的集合组成“有效集”或者“有效前沿”。

为了产生有效前沿,LUPACS项目采用一个特殊的优化算法(Demokritos工具),其能够从巨大数目的选项中快速确定有效选项,产生有效前沿[8,24]。使用该算法的条件是:(1)期望值能够充分表征每个属性的不确定性;(2)在每个维度能通过一个指数函数表征风险厌恶或者风险倾向。

目前,文献中主要采用的优化模型有双目标决策(PLL—经济收益)[8,10,17]、三目标决策(PLL、经济收益、暴露于高噪声中的人数)[8]、四目标决策(PLL、经济收益、污染、暴露于高噪声中的人数[10];PLL、经济收益、敏感人群总的期望死亡人数(ELLSP)、总的期望受伤人数(EI)[19])。文献[8]指出,实际应用中,属性不宜超过5个,否则很难分析和理解有效前沿的影像。

3.5 利用有效前沿评价偏好并选择最优方案

决策者偏好的评价是借助有效前沿进行的。LUPACS方法论使用“参考点”方法进行有效集的排序[8,10]。首先,得到决策者在各个准则上的期望水平,这些期望值构成参考点,然后扫描有效前沿,根据到这个点的距离排列所有有效解的次序。这个次序就是基于偏好的序列,最前面的解就是最首选的解。然后,让决策者评价是否满意这个排列次序,如果不满意,修改参考点,重复进行,直到决策者满意为止,这样就挑选出最优解。

4 有关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的软件

G.L.L. Reniers等于2006年对比研究了目前用于重大事故预防的30款决策支持系统(DSS)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这些软件都是用于风险管理目的的,但严格讲,真正用于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的DSS还很少。目前用于化工设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DSS)除了LUPACS项目的‘Demokritos’系统外,还有英国HSE于2002年开发的用于危害设施附近土地利用规划的软件PADHI(Planning Advice for Developments near Hazardous Installations)、英国Shell Research公司开发的FRED v4.0和由荷兰DNV开发的SAFETI v6.42。

5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风险的化工园区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多准则决策过程。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可喜的是人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开放的决策框架,为我们逐步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能。现对下一步的研究仅提出以下建议:

(1)开发可视化的沟通载体。

以往的研究表明,尽管“有效前沿”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工具,但是对于各方决策者而言还是过于抽象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将决策信息可视化,为快速做出满意决策提供可能。

(2)选用更鲁棒的高效算法。

LUPACS项目使用的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决策维数超过5维时,很难搜索出最优解。目前,多目标遗传算法被很多研究证明可能是解决多维数、多准则决策难题的最好算法,该算法应用到有效解的搜索是值得探索的研究工作。

(3)综合运用“硬”系统和“软”系统方法。

安全认知观念的研究与决策分析 篇8

近年来,通过对石油石化企业的大量事故数据进行归纳分析表明,随着科技进步,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石化企业在设备本质化安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看到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安全生产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为什么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行为,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管理者在安全认知观念上还没有意识到规范员工行为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让的员工形成了“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良好的安全行为而言是一种优势,但对于不安全行为而言就可能造成事故,因此要从行为安全认知观念上寻找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在行为安全管理方面寻找突破口,通过行为安全管理工具的应用,规范员工的作业行为。

2 普遍存在的安全认知观念

通过对石油石化企业现场作业活动的分析、观察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以及与员工进行访谈等方式,利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得出了企业员工和管理者普遍存在的安全认知观念。

通过分析员工和管理者的安全认知观念,发现在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上下不一致的情况,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目前企业员工和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的认知观念。

2.1 员工的普遍认知观念

在企业中,员工对不安全行为存在的认知有:

(1)不安全行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不安全行为不一定造成事故;

(3)如果知道发生事故,还是应该安全作业。

由于走捷径、省力地完成工作是人的本能,在工作中往往会表现为不按程序、制度、惯例操作,这种操作大部分是不安全行为。员工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员工为省时、省力,不按操作规程作业产生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管理者盲目追求作业进度,忽视作业操作安全,强制进度考核等因素,给员工以误导,从而在工作中使员工产生了不安全行为。而一旦事故发生,员工的安全意识会得到强化,对于管理层的不合理要求也会提出建议,但强化的安全意识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见图1)。

与此同时,由于小范围内发生严重事故的频率不会太高,会使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不一定造成事故,不安全行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想法。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员工对风险的认知,通常情况下员工对于风险的认知一是依靠自己对作业过程中风险认识的常识,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各类作业活动风险的系统的分析认识,并通过不同的手段告知作业员工,如作业前交接班、安全标识提示、入厂教育等,但由于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风险认知常识,这也是在基层员工中不安全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得出员工的安全认知模式见图2。

2.2 管理者普遍认知观念

在企业中,管理者对不安全行为存在的认知:

(1)不安全行为是一个关键环节,设备完整性是安全生产的基础;

(2)如果不安全行为逐步蔓延,将造成安全生产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安全行为逐步降低,将推动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

从管理者来看,不安全行为引发事故会增加企业安全管理的压力,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在经营压力下,有些管理者会采取降低安全投入的举措,而安全投入的减少会影响设备的本质安全和安全培训教育的力度,进而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会增加,又导致了事故的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反之,管理者采取措施减少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会使事故率降低,管理者可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设备的本质安全和员工安全素质的提高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由此,可以得出管理者的安全认知模式见图3。

3 推荐的共同安全认知观念

通过对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对不安全行为认知的分析,结合员工与管理者的安全认知模式,可以得出员工和管理者共同的安全认知模式,即上下一致的安全认知观念,如图4。

共同的安全认知观念的理念在于:

(1)预防事故、避免伤害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承诺;

(2)加强沟通、促进安全行为、培育HSE文化是推动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撬点;

(3)重视企外事故教训的汲取是借力的最佳途径;

(4)消除设备安全隐患、提高装置完整性水平是安全生产的基础。

安全需要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遵循上下一致的管理原则,形成共同的认知模式———消除不安全行为是防止事故的关键,消除不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发展的必要手段,消除不安全行为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在形成正确的共同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得到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诸项措施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并通过模式自身的良性循环,提高装置本质化安全,强化和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减少和杜绝事故的目的。

分析共同安全认知观念的目的,就是要通过HSE理念的灌输、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和强化正确的认知模式,规范作业行为,随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同时,让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认识到消除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不仅需要员工自身安全意识、作业习惯的提升,还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投入等方面予以提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与手段,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的发生,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安全运行水平。

4 有效的解决方法

通过共同的安全认知模式可以看出,除了模式自身的内部循环外,整个循环图中的外部输入有外部安全政策、上级管理要求、外部市场压力、外部事故和安全文化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中,对于企业而言,解决不安全行为的有效输入只有外部事故和安全文化。对于外部事故,只是一个短期的事故教育的过程,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输入来降低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而安全文化作为一个稳定而有效的长期输入,企业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宣传,能够逐步降低企业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的事故率。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查找和纠正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逐步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推行行为安全管理工具,本文在此介绍目前在中国石化广泛推广应用的行为安全管理工具———HSE观察。

HSE观察即是鼓励员工主动地去观察作业人员行为的一种方法,鼓励安全的行为,制止和纠正不安全的行为,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强化作业人员要安全作业的意识,规范安全作业的行为。同时,也会观察到现场的作业环境和设施以及使用的工具,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有效的避免和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5 结束语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离不开行为安全管理工具的应用,行为安全管理工具是有效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在中国石化全面推广应用的HSE观察工具,其核心是针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与沟通,以干扰或介入的方式,促使员工认识不安全行为的危害,阻止并消除不安全的行为。

推行行为安全管理,纠正员工在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是目前国内外各行业企业通行的做法,通过这些工具和方法的实施和持续推进,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员工的不安行为而导致的事故,提升了企业的安全业绩。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石油石化企业发生的事故数据,发现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给企业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影响。为了深入了解造成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产生根源,笔者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利用系统论研究方法,得出了企业员工和管理者普遍存在的安全认知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推荐的共同安全认知观念,从观念上让员工和管理者对不安全行为形成一致的认知,并在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方面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即在企业推行行为安全管理工具-HSE观察卡。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推行HSE观察卡,可有效提高企业员工在现场作业活动中的安全作业意识,从而避免或减少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发生率,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关键词:行为安全,认知观念,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孙爱军,刘茂.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9)SUN Ai-jun,LIU Mao.The Implementing Predicament ofBehavior-based Safety Management Theory and Its Solu-tion[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9,(09)

[2]修景涛.行为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XIU Jing-tao.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ehavior safetymanagem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4)

[3]张亚伟,王兵建.“三违“心理存在的理论依据[J].山东煤炭科技,2009,(3)ZHANG Ya-wei,WANG Bing-jian.Theoretical foundationof three violation psychology in coal mine[J].Shandong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3)

[4]孙淑英.行为抽样法在家具企业不安全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1)SUN Shu-ying.Unsafe behavior in furniture enterpris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1)

[5]曹庆仁.管理者与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控制认识上的差异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CAO Qing-ren.Study on the Cognitive Diversities be-tween Managers and Workers in Controlling Unsafe Be-havior[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7,(1)

[6]赵恩乾.行为安全的致因分析及心理学探讨[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4)ZHAO En-qian.Case Analysis and Psychological Discus-sion on Behavior Safety[J].Petrochemical Safety Tech-nology,2006,(4)

[7]梁利.违章行为与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8)LIANG Li.An Analysis of Violation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6,(8)

[8]吕保和.违章行为的分析与控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5)LV Bao-he.Analysis and Control of Rule-Breaking Be-havior[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1997,(5)

[9]刘轶松.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5,(6)LIU Yi-song.The Discuss of Unsafe Behavior in SafetyManagement[J].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2005,(6)

食品安全伦理风险与伦理决策分析 篇9

一、食品安全风险和风险评估

就风险而言, 由于人们关注的视角不同, 对其所作的阐释也不尽相同。Covello和Merkhofer (1994) 把风险定义为“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发生的不确定性, 时间的先后安排, 不良后果的严重性”。美国项目管理学会 (PMI) 对风险的定义是“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 选择性风险被描述成“一个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并对实现目标的不利影响”。食品危害是指食品中可能导致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因素或状态, 食品安全风险可定义为“对健康的不利影响的概率和这种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 由此导致的食品危害的一个函数” (EC, 1997) 。以转基因食品为例, 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造成的对技术后果的不可预知性, 并不是说它一定会对人体或者环境带来危害。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 对风险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 在参考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 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 以保证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处于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分析包括三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风险评估是理解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后果的科学。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也是食品安全今后工作的重点。欧盟委员会确定风险评估由四部分组成: (1) 危害识别:识别可能产生对健康不利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2) 危害描述: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 (3) 暴露评估: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于短期急性暴露和长期慢性暴露是不同的。对于急性暴露 (如病原菌) 引起敏感人群疾病的病原菌水平这一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慢性危害, 如可能引起积累损害的, 寿命平均暴露是重要的。 (4) 风险描述: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和危害有关的风险评估, 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是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 对被选政策进行权衡, 实施适当控制风险的政策选择机制, 必须以科学为基础, 以食品安全目标为决策依据。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 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 从而保障公众健康。Sobyetal (1993) 开发了一种风险管理循环模型, 通过风险沟通研究其相关关系, 主要集中在与食品相关的风险。这个模型认识到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包括每一阶段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被发现和被承认的那些公众需要。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公众教育计划、通过使用其它物质或者改善农业或生产规范以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等。

风险沟通被定义为“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经理人、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风险的信息和观点的互动交流。风险水平的有效沟通对于食物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使食品安全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整个供应链中传递, 尤其是消费者, 以便使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能做出有效信息的决定 (Manning and Baines, 2004a) 。有效沟通原则既要求能提供清晰的信息又要求与所提供的信息有关的交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 在科技理性不断发展的同时, 人的自身价值也不断受到重视, 出现了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理性与以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为核心的价值理性,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理性的重要内容。在人文主义的视野里, 科学知识尽管逻辑严密、系统有序, 但它并不能给人以思想和价值的判断, 科学只能助长人的趋利性与工具性。过分强调科技理性或价值理性都是有失偏颇的, 这种分离不仅会带来两种文化主体的知识缺失, 还可能产生伦理风险。

伦理风险 (也称道德风险) 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伦理范畴的概念, 一般是指自利的个人或组织受某种因素的引诱, 违反有关诚实、维护公众利益等一般道德准则所产生的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 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机制失控、人们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等等, 是人类为获得“道德合法性”或“存在正当性”的不确定性要素和事件的组合。一旦产生上述负效应, 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环境允许他们这样做而不会遭受社会惩罚。可以这么说,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 伦理风险就不可避免。

食品安全的伦理风险是指在食品安全的决策与运行中, 有关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由于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可能使食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方面产生不确定事件或条件, 未受伦理的约束而使食品产生危害社会等伦理负效应的可能性。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研究突破了传统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科学———技术”的研究模式, 为处于风险社会的人们提供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一个新的视野和决策焦点。2002年在南部非洲发生了转基因食品援助危机, 一些国家出于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允许接受转基因食品援助, 世界卫生组织因此建议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全盘评估, 并扩大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 使之包括对社会、文化和伦理方面的考虑。这说明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已注重考虑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因素。

伦理与道德风险评估与以科技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是完全不同的活动, 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评估以认知为主导, 以事实判断为核心;伦理与道德评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估, 以人的价值为主导。在这种价值理性的思维视角之下, 以人的价值完善为向度, 给人以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尺度, 对行为主体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进行成败得失的判断。Slovic (2000) 认为对风险的感知和接受根源于社会和文化因素, 食品安全伦理评估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综合性。Nestle (2003) 认为安全食品是“一个不超过可接受风险的水平, 并且可以被基于科学或者是基于价值的风险评估的商品。”她进一步指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仅仅指健康问题, 也可以是“以生理、文化和社会因素为基础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立场”。

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通过计算分析住院治疗、死亡等疾病严重程度, 亦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降低风险成本, 是一种针对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风险。以价值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评估主要评价食品安全风险是自愿的还是强制的, 是看得见的还是隐藏的, 是熟悉的还是未知的, 是常见的还是违背常规的, 是自然的还是技术方面的, 是可控还是不可控的, 是和缓的还是严重的, 是公平的分配还是不公平的分配。以价值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评估是一种针对担忧和使社会震惊的行为的平衡风险, 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综合性和复杂性。

Handler (1979年) 认为风险评估是一个科学问题, 在某一特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是一个在政治领域上确定的政治问题。科学与不确定性及其所带来的治理与信任的问题在2002年欧洲疯牛病事件中极大地凸显出来, 许多人对包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领域所带来的巨大机会深感不安, 因为其进展往往远远超出人们的意识所及和承受程度。欧洲疯牛病事件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在如何处理潜在危害的问题结论是:疯牛病事件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风险的问题:一个对牛而言已知的危险和对人类而言未知的危险, 政府的责任是采取措施解决双方的危险。

每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情况不同,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 如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和伦理等方面的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伦理因素是指食品决策方案在伦理上的是非问题, 其判断的依据是一些基本的伦理准则, 包括公正原则、人道原则、安全原则等。组织或个人的风险决策和沟通不仅仅基于风险评估, 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食品企业必须认识到公众一般都希望食品科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 与非理性或感性的价值观念同等重要, 否则就会对政府或食品企业产生猜疑和不信任。因此, 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风险评估, 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道德立场。

国家和地区政府在立法时可能被许多利益集团游说, 这种游说可能不是基于科学判断, 而是为了促成对自己有利的立法通过。这可能导致政府做出一个“政治”政策的决定, 而不是采取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决策目标。因此, 一个国家的食品立法是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和基于价值的风险评估的综合平衡。CAC (2003) 和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1989) 区分了这两个因素, 并指出这两个因素需要在风险沟通中被考虑进来。也就是说, 尽管对风险的科学判断不会变化, 但对风险的感知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风险的感知由风险沟通决定。

有很多因素影响以价值观为准则的风险感知和风险评估 (Covello, 1998) , 例如对于潜在灾难和风险, 在时间和空间上是聚集还是离散的, 是确定的还是随意的, 是熟悉的风险还是不熟悉的风险, 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披露风险, 是科学可控的已知风险还是科学无法控制的未知风险, 是缺少理解还是可以理解的机制和程序, 对儿童有危险还是没有危险的风险, 风险具有滞后效应还是马上显现, 风险受害者是可以确认的个人 (组织) 还是不能够确认风险受害者, 是带来恐惧的风险还是没有恐惧的风险, 风险造成的损失是可恢复的还是不可恢复的, 是缺乏信任的机构还是充满信任的机构, 媒体是大力关注还是很少关注的风险, 风险是由于自身活动失误引起的还是由天灾人祸引起的。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和风险评估,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它是公众对这些综合因素的整合反应, 并最终影响以价值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伦理风险。

三、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

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是预防和化解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重要举措。Bommer等人将伦理决策看作是一个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伦理决策的对象是伦理问题, 伦理决策的结果是伦理行为。决策者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伦理主体, 对伦理问题能够做出判断和实施行动, 决策者可以对决策结果做出“合乎伦理”和“不合伦理”的判定。合乎伦理的决策是指合法的、在道义上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决策, 不合伦理的决策是指非法的、在道义上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决策。伦理决策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对伦理决策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道德评价, 对于道德冲突中所涉及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描述、判断、推理、以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 使行为主体能够对决策行为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全面思考, 解决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

(一) 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是根据食品安全伦理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依据人们对食品安全道德合法性认可程度的不同, 所做出的一系列道德判断与选择。西方企业伦理决策的主要模型有伦理检查模型、遭擅决策树模型、“九问式”模型等, 这些伦理决策模型可分为过程模型和问题模型。过程模型是决策者主要从动机、手段、后果等方面全面地评估一项决策的道德性;问题模型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 通过系统地提出和回答一系列的问题, 达到伦理决策的效果。

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机制的实施需要建立起合理的伦理风险决策流程, 道德冲突是进行伦理决策的原因, 决策者有时需要在两难的价值准则之间做出选择, 伦理决策受许多因素影响, 包括遵守法律规范、不同国家的伦理标准、组织文化以及在供应链上不同的组织文化的相互影响等因素。经济因素是产生道德冲突的主要诱因, 但不是唯一的诱因, 其他非经济因素如理想、安全、偏爱、恐惧等都可能引起道德冲突。确认一种情况是否属于道德冲突, 取决于角色的道德要求, 角色的道德要求又取决于道德判断, 而道德判断的依据是道德理论, 例如义务论、结果论等价值判断范式。

人们首先要分清道德冲突的内涵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发生道德冲突。当在同一价值体系范围内选择了按照某种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一定的道德价值时, 就不得不放弃按照其他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另外的道德价值, 由此使决策主体陷入了一种道德选择上的两难境地时, 就产生了道德冲突。另外, 决策方案的道德状态对决策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琼斯 (Jones) 认为行为所产生的危害和利益的结果, 社会对行为是好是坏的认同程度, 危害和利益实际出现的可能性, 行为后果出现之前的时间长短, 决策者与行为受益者之间的社会、文化、心理或生理亲近程度, 受行为影响的人的范围等因素都会对伦理决策结果产生影响。

(二) 伦理决策的价值判断依据和影响因子

在伦理决策过程中, 需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依据和影响因子。一般说来,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 可从伦理决策的价值判断标准、决策时个人权益的保护、决策后被影响的对象、决策后的效果等方面来考虑。为了让伦理因素嵌入食品安全决策中, 决策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评价道德争论, 考虑到感知到的风险是基于价值判断还是科学判断, 从而做出合理的伦理决策。为了使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是有效和可持续的, 它需要人们在一定的商业环境下评判什么是“好”还是“公平”。

Belmont提出的伦理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个人, 应将个人看成是能自主的主体, 让行为人自己选择, 对那些自主力受限制的人应加以保护;自主即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愿性即不受他人控制和影响的自由;善行提醒人们要尽量减少伤害, 增加利益;公正要求人们应公平待人。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道德表现为基础, 给企业提供了一套伦理决策的指南, 使企业能够通过有效地应对并满足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英国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有 (Defra, 2002) : (1) 生产健康、安全的食品, 以满足市场需求; (2) 支持农村和城市经济和社区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 (3) 通过市场和公共利益补偿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 确保能养活的生计; (4) 在自然资源 (尤其是土地、水和生物多样性) 的生物学限制下运营; (5)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资源使用,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 取得持续的高环境绩效标准; (6) 确保食品供应链中所有员工的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培训; (7) 持续获得高水准的动物健康和福利; (8) 为确保需求不断增长的食品并提供其他公共利益, 保持可利用的资源, 尤其是可选择的土地使用是满足社会其他需求所必须的。上述道德原则有助于指导我们进行恰当的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

食品伦理理事会 (2001) 通过剖析四个利益相关者的福利、自治和公正的道德原则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伦理决策, 这四个利益相关者包括在食品供应链上工作的个人和组织 (如农民、农业供应商、食品制造商、零售商、贸易人员和餐饮人员) ;一般公众和利益相关者 (如社会上的消费者和参与者) ;农场牲畜和环境。“利益相关者”和“道德原则”这两个维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伦理决策矩阵, 在伦理决策矩阵的12个独立单元中, 福利、自治和公正的原则分别适合农业和食品行业的人员、公众、农场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者权益。该伦理决策矩阵提供了在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和道德原则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要素, 涉及伦理的基本准则, 如动物福利、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该伦理决策矩阵确定了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的问题和争议的焦点, 把伦理决策从问题和人们的感觉中梳理出来, 使人们能在更广的范围内讨论问题, 能有效帮助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进行价值判断并确立影响因子;它提供了一个对食品伦理决策和个人选择的详细分析, 但没有对组织伦理决策进行定量分析或组织之间的定量比较。

(三) 伦理决策方案筛选机制

食品企业在进行伦理决策时, 要根据各种伦理道德原则对企业的重要性对伦理决策方案进行排序。福利、自治和公正这三项原则中的每一项都应具有相等的道德重要性, 这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这三项原则会互相冲突。某一项原则的重要性不会总是超过另一项原则的重要性。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 权衡后决定什么是合乎所有三项道德原则。可接受的伦理风险标准是以伦理政策、伦理目标和伦理指标为基础的指南。伦理目标是组织设立的目标, 与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一致;伦理指标是组织详细的可实施的伦理绩效标准, 是伦理目标的具体分解。企业通过筛选伦理道德各方面对企业的影响, 按照伦理重要性和伦理绩效标准就可以进行伦理决策, 管理食品安全的伦理风险。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已建立了以“道德过滤器”为中心的决策流程, 把拟定的行动方案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的道德原则进行对照, 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方案就被剔除。在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风险与收益评估时, 必须尽可能优化方案来增加收益、减少危害, 必须禁止风险几率大于收益的方案。

食品安全风险伦理决策矩阵和伦理决策方案筛选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食品安全伦理风险决策过程中, 在伦理道德影响方面的优先权排序, 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道德评价, 使利润动机符合伦理的要求, 是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一个定性的输出机制, 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

四、结语

道德指南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伦理原则, 也是企业化解伦理风险的基本保障。食品企业应把伦理风险问题纳入其高层决策系统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 遵守道德指南, 制定食品安全伦理决策的原则, 充分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问题, 从而使伦理风险的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 保证社会和伦理的要素不会迷失在企业竞争之中, 有效化解食品安全伦理风险。

摘要:在食品安全的决策与实践中, 利益主体未受伦理的约束而使食品产生危害社会等伦理负效应, 出现食品安全的伦理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安全伦理风险评估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综合性, 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是预防和化解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重要举措, 食品安全伦理决策矩阵和决策方案筛选模式为人们提供了降低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定性分析的输出机制。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科学决策研究 篇10

1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 随着《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不断深入, 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大检查、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已呈常态化, 省、市、县各级农机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制定了各种实施方案、办法和有关政策, 为目标任务的分解、责任的落实奠定了制度基础, 为全省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开展工作明确了目标, 指明了方向。当前, 农机安全监管工作重心正从上道路拖拉机向纯农田作业机械转移, 收费项目不断减少, 免费项目越来越多, “三率”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 农机安全管理决策在争取财政投入、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以及广泛发动乡镇农机管理力量开展面广量大的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农机安全生产有关政策制定时能够考虑得更加全面, 包括是否科学制定、是否有合理依据、执行能力如何、各方面资源配置如何以及政策实施的结果如何等。同时,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复杂多变,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这就要求各级农机部门制定的政策要更具灵活适应性, 更具效率, 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2 农机安全管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1) 制定政策过于注重上级部门目标任务和指标的完成, 对基层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关注不够。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面对着面广量大、分布离散的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 基层农机监理部门对于诸如“三率”指标、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执法检查、隐患排查处理等目标任务完成难度较大, 而各级农机部门制定的政策往往过于专注绩效目标值的完成, 追求速度, 放松了对工作质量的要求, 使原本就存在的一些难题, 如执法投入不高、装备建设水平差、队伍整体素质低、基层工作“线断网破”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机安全管理成了“纸上工作”或“数字工作”, 缺乏实质性内容。

(2) 政策的理论依据考虑得很到位、很全面, 却常常忽视执行力的现状。执行力, 简单地说就是以农机监理员队伍为主体, 以法律法规为后盾, 准确贯彻执行农机安全生产政策、方案、规划, 完成执法任务, 从而实现农机安全发展目标的能力。农机监理队伍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机安全管理目标能否得到顺利实现。目前, 江苏省农机监理队伍总体执行力是急待加强的。以扬州市为例, 在岗的县级以上农机监理员共70名, 管辖牌证管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29 201台, 持证驾驶人28 180人, 以及非牌证管理农业机械近3万台, 人均管理对象约1 200台 (人) , 工作压力是相当重的, 这还不包括装备的缺乏对执行力带来的影响。该市乡镇一级的农机监理员编制复杂, 兼职的较多, 素质参差不齐, 不能很好地专注于农机管理工作, 工作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 这样的执行力却往往被上级决策层所忽略。目前, 江苏省一些农机安全管理政策, 在理论上基本上都是合理的, 例如各类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等政策, 时间安排合理, 工作循序渐进, 但要求却非常高, 且每次活动都是以地毯式排查为主要特征。可想而知, 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 在如此弱的执行力下, 即使有其他部门配合, 工作质量也是得不到保证的。因此, 制定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方案时, 应当考虑到执行力最坏的情况, 不能把每一个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都理想化或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构不成影响。要为基层执行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减少他们执行政策的行政成本。

(3) 没有遵循渐进式的决策方法, 制定政策的过程缺乏群众参与, 有些决策与实际脱离。前面提到过, 目前江苏省大部分农机安全生产政策都是围绕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指标来制定的, 往往忽视了政策制定是一个长期调试的过程。例如, 政策规定“变型拖拉机停止发牌, 已发牌的机具可以使用到报废年限”。而政策实施后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部分驾驶人因后期无法领取变拖驾驶证, 导致其多次被公安部门课以“准驾不符”的重罚, 变拖发生事故也因为驾驶人无法领取变拖驾驶证而导致交强险失去理赔功能;部分变拖所有人想出售二手变拖, 却因为变拖驾驶证无法办理而找不到买家, 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此外, 将无挂车手扶拖拉机列入备案登记的机种, 不再实施牌证管理, 是否会存在责任隐患也引起不小的争议。

(4) 决策时不注重为基层创造条件, 容易将难题向下转移。例如, 在开展专项整治、安全大检查、打非治违等工作中, 省、市、县下发的文件中提到要联合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 但往往这种文件都是单个部门下发, 对涉及的其他部门没有多大约束力。如此制定的政策只会把部门间协调的问题一级一级往下推, 个别协调成本较高的地区还是趋向于以部门单干为主。当然, 也不乏部分政策是以政府或政府办名义下发的, 例如,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2009年111号文件提出免费实地检验的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 可这样一份“大来头”的文件, 到了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对当地的财政部门依旧没有明显的约束力。财政的投入达不到农机监理机构的期望值, 是政策制定针对性不强的结果。

3 科学制定农机安全生产决策的方法和建议

决策是否正确, 左右着一个行业的兴衰。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决策制定的科学化,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充分发挥农机安全 (互济) 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机安全生产不仅是农机部门和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等少数部门的工作职责, 也是广大农民机手和乡村群众共同关注的事情。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农机安全管理决策不能脱离群众, 只有动员组织群众参与, 农机安全管理才会有坚实基础, 才能建立起自觉遵守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良好秩序。为使群众有效参与农机安全管理决策, 应当充分利用各地农机安全 (互济) 协会这个有效载体, 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农机监理办事公开制度, 让群众全面了解掌握各类农机安全管理信息。二是建立科学的民意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通过农机监理官方微博、“平安农机通”信息平台等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三是健全决策机制, 完善决策程序。建立机手代表对话协商制度, 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决策时, 要广泛征询意见, 让群众有序参与决策议事, 把矛盾和风险解决在决策之前, 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四是搭建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智能型“平安农机通”宣教平台, 研究开发易懂易用的农机安全APP客户端软件, 为群众实际参与农机安全管理决策创造条件。

(2) 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现实环境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决策前, 应当制定中长期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不同的决策之间应当有个优先顺序, 循序渐进地贯彻实施。随波逐流或“所见即所得”式的决策表面上能够与时俱进, 但也会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迷失发展的方向, 失去发展的机遇。

目前, 乡镇村等基层农机部门在农机安全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其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 也就是执行力, 却依然薄弱, 这一问题在全省普遍存在却长期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近年来, 省一级对县级以上农机监理部门的扶持力度很大, 各地“规范化示范所”和装备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甚至为了做好“三同时”管理工作, 省级还“越级”对乡镇农机监理员直接进行培训, 扶持成效很显著。市、县两级政府应当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从大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 逐步为基层配置更多的资源, 将工作重心越来越多地下移, 将基层作为工作抓手, 市、县农机监理部门作为后盾和支撑, 两者相辅相成, 促使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政策的可行性。一项农机安全管理决策或方案如果被认为是最优的, 其必要条件是它必须是可行的。对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来说, 这种可行性最主要的是执行力上的可行性, 但有时也需要有经济上、政治上的可行性。因为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一地区内部也有经济强县和相对较贫困的县, 这就要求决策时必须统筹考虑资源配置, 深入调研各地执行力的差异, 作出能为大多数地区接受的决策。

以江苏省的农机政策性保险省级补贴政策为例。该省农机政策性保险补贴存在南北差异, 苏南经济条件优越, 省级补贴比例为30%, 当地政府补贴的比例较高, 个别地区乡镇财政也有补贴, 甚至出现了全额补贴;而苏北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省级补贴比例通常达到50%, 加上县级补贴, 群众投保农机保险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可以说, 省级政策对南北资源配置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苏中 (扬州、泰州、南通三市) 的扬州、泰州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程度和苏北基本无异, 省级补贴却按苏南的补贴比例执行, 就使农机政策性保险工作难度加大了。就拿扬州市来说, 部分经济水平较差的县 (市) , 其县级财政补贴20%的那部分资金每年都是一拖再拖, 做了大量的工作才陆续到位, 经常为保险公司所诟病, 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该市为了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投保率, 变通工作方法, 采取了按照14.7 k W以上大中拖的保费标准为收割机投保交强险的做法, 保费低、赔付额高, 此举大大提高了收割机的投保率 (2013年达到90%以上) , 也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收割机投保交强险毕竟缺乏法律依据, 收割机在道路外发生事故, 要通过交强险来理赔, 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一定的责任隐患。如果该市能够和苏北各市县一样得到省级财政50%的补贴, 县级依然维持20%的补贴, 则联合收割机所有人就可以轻松投保第三者责任险, 且没有后顾之忧了。

(4) 倾听基层呼声, 提高政策的实施成效。江苏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指标较多, 由“三率”管理水平、“平安农机”示范单位创建、“平安农机通”和“双优加油卡”推广、宣传信息数量等一系列的指标共同构成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这些指标和考核体系给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良好的绩效, 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不能唯目标论、唯指标论, 除了重视结果, 还应当重视过程。指标、目标只是工作成果的反映,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 树立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 联合执法监管的长效渐进机制等, 都是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 并且它们都体现在工作过程中, 都是靠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积累起来的。如果不重视工作实际, 一切围绕目标, 搞唯指标论, 则会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制定和执行决策时只注重书面上的东西, 而降低工作质量, 违背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规律, 乃至使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偏离轨道, 失去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因此, 作为上级部门, 更要提高实际工作中督查、互查的频次, 跟踪目标任务的完成进度, 加强信息采集、报送工作。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依法决策 篇11

为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山东省政府2013年第4次常务会议确定由山东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送审稿)》。此后,在省领导同志重视支持和各方的协同配合下,最终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

据了解,《规划》是我省第一部综合交通规划,是新一届政府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环渤海地区建设,全省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节点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山东省发改委对此高度重视,深感责任重大,全力以赴开展相关工作。

《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承担主要编制任务,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积极配合。2013年年底,编制团队完成了5个专题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规划》初稿,全面征求了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意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评审。

安全决策 篇12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民航飞行器载有许多旅客,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对控制风险的需求尤为迫切。空中交通管制可以维护空中交通秩序,防止空中的飞行器等发生碰撞。导致空中交通管制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因此及时地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尤为重要。

1 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风险因素

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人的因素、设备故障、环境影响及管理成效等方面划分。首先,人员风险因素。不论是地面的交通,还是空中交通,人都是操作的主体,而人又是最难以预测预警的。在空中交通管制发生的事故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占据很大的比例。其次,设备风险因素。所谓设备风险因素是指与发生故障相关的管制设备,例如空管自动化系统、雷达系统、电报系统等,当这些系统发生损坏未及时修理或更换 ;设备老化等 ;设备运行不正常或者设备没有备件等,都可能会导致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再次,环境风险因素。空中交通管制主要的目的是放在空中,即使是在地面,交通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在空中,各种气象问题、地理问题、甚至通信等都可以导致空中风险的发生。很多环境因素都不是空中交通管制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却对民航的运行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最后,管理风险因素。在空中交通中,涉及的人员比较的多、设备也比较的复杂,怎么对这些人员和设备等进行管理,进行决策也会影响到空中风险的发生。这些都是可以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的风险因素。

2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特点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有很多特点。首先,客观性。每年都会有很多的空中风险事件发生,这些事情的发生都不是人所能控制,也不是人所能把握的。这种客观性是因为产生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因素是客观的和必然的。其次,动态性。风险的发生和产生的危害等都不是固定的,什么时候发生,发生的危害有多大等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都是不一样的。再次,复杂性。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来源复杂,不仅是与人有关,还与机器设备等有关。再次,无序性。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因为没有发生过,处理起来无章可循,另一方面,因为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有不特定方面发展的趋势。最后,破坏性。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危险或事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损失。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征。

3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首先,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测预警决策模式。预测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估计和推测,由过去和现在的数据等推测未来,用已有的东西推测未知的东西。预测既可以根据过去已有的相关历史资料和现在的实际情况来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也可以是对现在已经存在的事件的未来状态做出估计和预测等。预测预警决策模式要遵循一定的原理 :虽然风险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但是对于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还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事物连续性原理,现在的状态是由以前的状态演化而来,而未来的状态也是由现在的状态演化而来,因此这一原理也是预测预警模式的一个重要原理 ;事件可类推原理,通过知道两个不同风险因子或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类推另外一个事件的发展趋势,这样可以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的科学。

这种模式的预测过程包括一些步骤 :明确预测的目标和对象,在预测前明确预测目标,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 ;收集数据信息,信息的准确与全面直接影响到预测结果的精确性,因此要准确且全面的收集信息 ;合理选择预测方法和模型,选出合理的方式和模型是预测决策模式运行的核心 ;输出结果和决策选择,只有根据结果,才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为决策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评估的空中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这一模式是应用比较多的一个模式。与风险有关的指标比较多,选择合适的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这些指标进行测算等,可以为预警提供一些参考甚至是决策。这一模式的任务导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预警分析阶段的信息发布决策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评估诊断方法的选择决策,指标信息冗余度的判定决策和风险指标值的确定决策。其次是对策选择阶段的决策任务,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是对不确切的志向、行动、目标、约束条件及决策方案等进行决策。

最后,基于情景分析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情景分析法,可以向决策者展示未来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情景,让决策者知道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情景分析法,可以辅助决策者在策略规划中描绘不同的未来发展场景或情节,可以提高决策者的反应速度 ;情景分析法,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情景分析法在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预警决策中有其应用的必然性。首先,利用情景分析法,可以提供全面的预测效果,预测的可信度也很高。其次,情景分析是预控对策优选决策的有效工具,使预控方案的操作与响应均能满足安全目标和实际管控的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情景决策的类型包括 :正在工作情况下的预警决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空中交通管理者为了应付潜在的问题,必须进行决策,决策者在决策时,只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情景,对情景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出现在特定情况下的预警决策特。由于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因素也有各自的不确定性,所以还是会对有些风险或是危害事件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这就需要管制人员在处理这种风险的时候有应变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

上一篇:职业情感下一篇: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