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评价(共12篇)
决策评价 篇1
教育决策在科学化进程中正在努力寻求实证资料的支持, 教育评价在普及化进程中正在逐渐形成教育决策的基础依据。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发展与教育评价结果的深度解释和广泛应用, 二者在证据 (evidence) 这个点上实现交汇, 不能不说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因为决策是一种选择, 选择需要依据, 依据则源自对客观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判断。而对教育事实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与判断正是教育评价所承担的使命。
教育决策狭义地说, 指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政策实施方案的选择;广义地说, 则指每位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的选择。因而, 校长需要依据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活动、学生学业成就现状等对学校管理做出决策;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可能的教学效果等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决策。从国际范围看, 目前能够作为上述决策可靠依据的高品质资料首推科学、客观的教育评价结果。
长期以来, 教育被视为一项主要依赖于经验的事业。管理靠经验, 教学靠经验, 学习也靠经验, 这既是一直以来教育工作的基本行为模式, 也是教育决策过程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当然不能否认经验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进而还要强调经过科学方法分析与提升后的经验完全能够与教育评价的客观结果共同形成更为强大的决策支持依据。但由于经验本身存在不可复制的特征, 因而仅凭经验的决策将不可避免地为方案的实施带来极高的风险性, 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难以长期平稳有效地推进。要改变仅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决策习惯, 首先就要改变教育决策的基础依据。目前北京所推行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控评价”、上海所推行的“绿色评价指标”等均属于旨在用多层次、多种类、多元化的教育评价结果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重要项目。建立在科学测量和统计分析基础上的客观证据常常能够纠正建筑在经验基础上的“惯例”性、“常识”性甚至“共识”性错误, 从而保证教育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其实, 有了教育评价科学方法的支持后, 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在以证据为基础的教育决策方式中, 反倒能够对决策的恰当性和可行性起到更有价值的补充作用。
当然, 教育评价具有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 并不意味着教育评价本身或任何单一的教育评价结果都能够成为教育决策的依据。教育评价只有经过了科学性和客观性的严格检验后, 其结果才有可能成为决策依据; 教育评价只有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运行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时, 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决策的依据;教育评价只有形成基于自身需求、内容丰富、结构完备、高效便捷的实证资料库系统时, 才能够真正成为教育决策用得上且离不开的基础依据。
在这个国际性的由经验为基础向证据为基础转化的决策观念和决策方式的消长过程中, 教育决策者充分重视教育评价结果的运用, 无疑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
决策评价 篇2
项目目标:
1、两层次目标:宏观目标(指项目建设对国家/地区/部门/行业要达到的整体发展目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具体目标(效益目标、规模目标、功能目标、市场目标);不同性质项目的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都是不同的;不同行业的项目,要结合行业特点分析论证“项目目标与宏观规划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1、效益目标:指项目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目标值;eg(经营性项目--投资收益的具体目标值;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满足客观需要的程度或提供服务的范围;环境治理项目--环境治理的效果)。
2、功能目标:包括(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向前延伸,生产所需原材料,降低产品成本和经营风险;向后延伸,延长产品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利用专利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拓宽投资领域,分散经营风险);确定依据(本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方向、国家总体规划、产业/技术/资源/环境政策)。项目决策:
1、四阶段: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抉择。
2、分类: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政府„:金融机构贷款决策。
3、原则:科学决策原则;民主决策原则;多目标综合决策原则;风险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基本原则,审批的前置条件)。
3-1民主决策原则:先评估后决策;政府投资项目--聘请咨询机构进行评估论证;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与建议;企业投资项目--聘请外部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4、管理程序:核准制项目(企业投资的《核准目录》内的重大和限制类项目);备案制项目(其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项目(政府投资项目)。
1、核准制项目:企业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应由甲级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附送“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水利/节能等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批意见、金融机构项目贷款承诺”;办理“环保/土地和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许可手续、减免税确认手续”;政府主要核准方面(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对于外商投资项目,+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
2、审批制项目:必须先列入“行业/部门/区域发展规划”,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项目
建议书(决定是否立项);再审查可研报告(决定是否决策建设);政府的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都要(经过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特别重大项目(还应实行专家评议制度),逐步实行公示制度);采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方式的(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不审批开工报告,严格执行初步设计、概算审批工作);采用“投资补助/转贷/贷款贴息”方式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1、任务: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推荐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能性,研究项目运营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比较并推荐项目建设方案;估算建设和运营所需的投资和费用,计算项目的盈利/偿债/财务生存能力;分析评价项目建设与运营所产生的外部影响、经济合理性;分析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措施;分析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建设与运营的有关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必要的建议。
2、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资料数据准确可靠(最基本要求);方法科学;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多方案比较与优化。
3、方法: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试验法。
4、内容: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最重要工作);项目申请报告。
1、投资机会研究:目的(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分类【一般(地区、部门、资源开发)、具体项目】;内容(市场调查、消费分析、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研究);研究重点(分析投资环境);成果(机会研究报告);深度(粗略估算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2、初步可研:目的(判断项目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值得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重点(从宏观上分析论证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深度(处在投资机会研究和可研之间;一般采用估算指标法估算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有条件的可采用分类估算法);作用(仅作为企业内部决策层进行策划/决策的依据,不是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初步可研);成果(初步可研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3、可行性研究:目的(研究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为项目最终决策提供依据);作用(投资决策的依据;筹措资金和申请贷款的依据;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依据);要求(预见性、客观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研究重点(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时进一步论证必要性);内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分析;建设方案;投资估算;融资方案;
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经济影响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土地利用及移民搬迁安置方案分析;社会评价或社会影响分析;敏感性与盈亏平衡分析;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政府投资项目可研内容(+政府投资必要性;+项目需实施代建制的方案;+投资方式;+对公益性项目,要从可持续性角度分析研究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和数额;+增加具体的招标内容);深度要求(内容齐全/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结论明确,以满足决策者定方案、定项目的需要;选用的主要设备的规格/参数应能满足预订货的要求,引进技术设备的资料应能满足合同谈判的要求;重大技术/财务方案,应有两个以上方案的比选;确定的主要工程技术数据,应能满足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对投资和成本费用的估算应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融资方案应能满足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对投资数额/时间/币种的要求,并能满足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需要;应反映重大分歧及未被采纳的理由,以供决策者权衡利弊进行决策;应附有供评估/决策审批所必需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出具相应行政许可文件);与初步可研区别(目的与作用、研究论证的重点、研究方法、深度要求不同)。
4-3-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区域/行业/城市规划、是否符合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和技术政策”的要求
4、项目申请报告:目的(根据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为企业项目核准提供依据);重点论证(项目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作用(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内容(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分析;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节能方案分析;建设用地/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分析;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经济/社会影响分析;结论与建议);与可研报告区别【适用范围和作用不同(仅适用于核准制项目)、目的不同、内容不同(纯内部问题不作为主要内容,但需要其简要说明);※深度要求基本相同】。项目前期咨询评估
1、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企业投资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重要领域的发展建设规划”在决策审批前,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原则,选择相应“有资质/有能力/有实力”的咨询中介机构进行咨询评估。
2、作用: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或为政府核准项目提供依据。
3、不同的委托主体,评估的内容及侧重点不同:政府委托,侧重项目的经济及社会影响评价,分析资源配置合理性;银行委托,侧重融资主体的盈利/偿债能力评价;企业委托,重点评估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资金流动性/财务风险。
4、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编制A与评估B:关系(出发点一致;内容及方法基本一致;目标
和要求基本相同;前期重要工作,都是对可行性及投资决策的论证);区别【承担主体不同(A由项目法人或企业主持;B由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主持);评估角度和任务不同(A从行业或企业角度,着重投资的微观效益;B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着重投资的宏观效益);决策时序和作用不同】。
5、项目申请报告评估:“内容(+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评估)、方法、目的、要求”与项目申请报告基本相同。
6、咨询评估机构的选择:基本条件(有执业资格、有信誉、有实力);选择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征求建议书、两阶段招标、竞争性谈判、聘用专家)。
第二章 市场分析与战略分析
市场调查
1、内容(从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和市场分析的角度):市场需求调查;供应调查;消费者调查;竞争者调查。
1、市场需求调查:包括(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的数量/价格/质量/区域分布等的历史情况/现状/发展趋势);三方面【有效需求、潜在需求、需求的增长速度(※是影响项目建成后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是由现实推测未来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
2、市场供应调查:主要调查(市场的供应能力、主要企业的生产能力、了解市场供求差距);要调查(供应现状、供应潜力、正在或计划建设的相同产品项目的生产能力)。
3、消费者调查: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群体、消费者购买能力和习惯、消费演变历史和趋势);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层次、消费要求、心理状况、消费动机、消费方式),才能在细分市场中把握目标市场,正确预测市场需求。
4、竞争者调查:包括(调查区域内同类及替代产品的企业数量、各企业市场占有率、生产能力、销售数量、销售渠道、成本水平、管理能力、盈利水平、可能的潜在竞争者的情况)。
2、程序/阶段:调查准备【任务(研究确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调查的范围和规模、调查力量的组织、制订可行的调查工作计划);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范围、调查方法、调查进度和费用预算)】、调查实施【最重要环节;任务(组织调查人员深入实际,收集资料和数据);内容(收集文案资料--※是市场调查的基础资料和工作;收集一手/原始资料--实地/问卷/实验调查法)】、分析总结【任务(对资料整理加工,以揭示市场需求和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反映市场的客观规律);内容(分析整理;综合分析—※是市场调查的核心;编写调查报告)】。
3、类型:市场普查【可就市场某一方面进行专项普查;特点(时间长/耗费大/难以深入);适用(市场范围较小/母体数量较少/调查时间充裕)】、重点调查【特点(以较少的人力和费用开支,较快地掌握基本情况);适用(产品需求和原材料资源需求的调查)】、典型调查【特点(调
查范围较小/人力和费用开支较省/运用比较灵活);关键(把握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抽样调查【特点(工作量小/耗时短/费用低/信度高);应用广泛】。
4、方法:文案调查【最简单、最一般/常用;是其他方法的基础;文案资料来源(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资料;行业资料;公开出版物;相关企业和行业网站;有关企业内部资料)】、实地调查(能控制调查对象,应用灵活,调查信息充分;但调查周期长、费用高,调查对象容易受调查者的心理暗示影响,存在不够客观的可能性)、问卷调查(核心工作是设计问卷、实施问卷调查;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易行/费用较低;尤其在消费者行为调查中应用)、实验调查(最复杂/费用较高/应用范围有限/结果可信度较高;主要用于消费行为调查)。
1、选择调查方法需考虑的因素:收集信息的能力;调查研究的成本;时间要求;样本控制和人员效应的控制程度。市场预测
1、最为关键的是(产品需求预测)。
2、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投资项目的方向、产品方案、生产规模(最佳生产规模)。
3、内容:市场需求预测(主要是需求量和销售量);产品出口和进口替代分析;价格预测(价格主要影响因素--供求关系)。
4、方法:定性预测【类推预测、专家会议(头脑风暴、交锋式会议、混合式会议)、德尔菲】、定量预测【因果预测法(回归分析、消费系数、弹性系数)、延伸预测法(分类--移动平均、指数平滑、趋势外推、季节波动模型;适用--有时间序列关系的数据预测)、其他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投入产出、系统动力模型、马尔科夫链)】。
1、选择预测方法需考虑因素:预测周期、产品生命周期、预测对象、数据资料、精度要求、时间与费用限制。
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适用(预测对象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检验方法(方差分析、相关检验、t检验);计算(eg某地区近20年用水需求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a+bx,回归系数b=0.012;2010年人口为100万,用水总量为1.8亿方;预计未来两年年平均人口增长速度为1%,求2012年用水需求量y;1.8=a+0.012*100→a=0.6;x2012=100*(1+1%)2=102.01;y=0.6+0.012*102.01=1.82412亿方)。
3、弹性系数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弹性值就越大;优点(简单易行、计算方便、成本低、需数据少、应用灵活广泛);缺点(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分析结果显得较粗糙);收入弹性(=购买量变化率/收入变化率;为正数,变动方向相同);价格弹性(=购买量变化率/价格变化率;为负数,变动方向相反);能源需求弹性(=能源消费量变化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
4、简单移动平均法:属于平滑技术;n值越小(对近期观测值预测的作用越重视,预测值对数据变化的反应速度也越快,修匀程度较低,精度可能降低);n值的选择(不存在一个确定n值,一般在3~200之间;水平型数据,选取随意;历史序列的基本发展趋势变化不大,取大;具有趋势性或阶跃型特点的数据,取较小;预测目标的趋势在不断发生变化,选小);只适用于短期预测;优点(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缺点(只是在处理水平型历史数据时才有效)。4-
5、指数平滑法:选取各时期权重为递减指数数列的均值办法;适用范围(市场预测呈水平波动,无明显升/降趋势);与移动平均法区别(对先前预测结果的误差进行了修正);平滑系数α(0~1;当α≈1,说明对近期观测值的影响考虑较多,新预测值对前期预测值的误差进行了较大修正;当α=1,t期平滑值等于t期观测值;当α≈0,新预测值只包含较小的误差修正因素;当α=0,本期=上期期预测值;大α值导致较小的平滑效果,小α值会产生客观平滑效果);α取值(观测值稳定时,取0.1~0.3;波动较大→0.3~0.5;波动很大→0.5~0.8)。4-
6、类推预测法:特点(由局部/个别到特殊,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广泛性;非常适用于新产品/行业/市场的需求预测;类推结果存在非必然性,运用时需注意类别对象间的差异性);分类(产品/行业/地区)。
7、德尔菲法:广泛应用领域(市场预测、技术预测、方案比选、社会评价);步骤【建立预测工作组;选择专家(关键步骤,≈20人);设计调查表;组织调查实施(2~3轮);汇总处理调查结果(理论基础是正态分布)】;优点(便于独立思考和判断;低成本实现集思广益;有利于探索性解决问题;应用范围广泛);缺点(缺乏思想沟通交流;易忽视少数人的意见;存在组织者主观影响);更能体现运用效果的领域(缺乏足够的资料,如新产品的市场预测;长远规划或大趋势预测;影响预测事件的因素太多;主观因素对预测事件的影响较大)。市场战略:
1、选择的决定因素:行业长期盈利能力及行业吸引力;进行项目投资的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市场地位。
2、类型:总体战略【稳定(变化、利润)、发展(新领域进入、一体化、多元化)、撤退(紧缩、转向、放弃)】、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重点集中)、职能战略。
1、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多样化较低;市场分割有限,产品面向大众;制造和物料管理能力要求高;对供应商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差异化战略(较高;分割点多;研发能力要求高;品牌具忠诚度,客户有依赖性);重点集中战略(特殊的多样化或成本领先;1~几个分割点;易建立顾客忠诚度,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
3、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期、成长期(进入的理想时机)、成熟期(进入门槛很高)、衰退期。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1、行业竞争结构: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双头垄断、完全垄断。
2、波特五因素模型:纵向(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客户„);横向(新进入者的威胁、现有企业的竞争--最重要、替代品的威胁)。
3、最危险的竞争环境:进入壁垒低、存在替代品、有供应商或客户控制、行业内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
4、基于(企业内部要素);取决于(行业结构、企业相对市场地位);工具(竞争态势矩阵、核心竞争力分析)。
5、需考虑因素:企业战略对企业市场位置的影响;在竞争关键因素、竞争强势、资源能力指标上,企业与关键竞争对手的比较;企业相对竞争对手所处的地位;企业对抗竞争对手、巩固市场地位的能力。
1、企业竞争地位:评价指标(成本、产品质量、客户服务、顾客满意度、财务强势、技术技能、新产品研发周期、是否拥有对竞争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能否获得成本优势和能否保持成本优势的持久性);促使顾客选择企业的产品,最终高于其他企业竞争地位的驱动因素(经营差异化)。
1、核心竞争力:特点(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不可移植,不随员工的离开而流失);技术类行业(科研专家、工艺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在既定技术上的应用能力、网络营销能力);制造类行业(生产成本低、生产能力利用率高、劳工技能髙、产品设计能力强);资源加工类行业(自然资源的控制能力、财务融资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日用消费品制造行业(品质管理、品牌建设、成本控制和销售网络);分销类行业(强大的批发网络、特约经销商网络、公司控制的零售点、拥有自己的分销渠道和网点、低销售成本、快速配送);服务类行业(有利的公司形象/声誉、总成本很低、便利的设施选址、礼貌的员工、融资能力)。SWOT分析:
1、竞争优势:超越竞争对手、实现企业目标(盈利/增长/市场份额)的能力。
2、影响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关键因素:建立优势要多长时间;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竞争对手做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3、优势S/劣势W分析:方法(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内部因素(研发能力、资金实力、生产设备、工艺水平、产品性能和质量、销售网络、管理能力)。
4、机会O与威胁T分析:方法(企业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环境威胁(新产品替代、销售商拖延结款、竞争对手结盟、市场成长放缓、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增强);环境机会(有利因素: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与供应商良好关系、银行信贷支持)。
5、SWOT分析图:扭转性战略WO(改变企业内部的不利条件);防御性战略WT(避开威胁、消
除劣势);多元化战略ST(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外部威胁,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增长性战略SO(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投资组合分析:
1、波士顿矩阵:概述(以企业经营的全部产品或业务的组合为研究对象,分析业务之间现金流量的平衡问题,寻求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明星业务(市场成长率高、相对市场份额高;采用发展策略);金牛业务(低、高;稳定策略);瘦狗业务(低、低;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稳定策略或撤退策略);问题业务(高、低;特别适用发展策略,稳定/撤退策略也适用;需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但不能带来较高回报,有发展潜力)。
2、通用矩阵:克服波士顿矩阵的局限性;考虑了更多的因素,用行业吸引力代替行业成长速度,用企业实力代替相对市场份额;针对波士顿矩阵尺度过粗的缺陷增加了中间等级;把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实力归纳在一个矩阵内;采用行业吸引力分析方法和企业内部评价矩阵。
营销策略研究:
1、市场营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消费者的需求);营销策略研究的基础(消费分析);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为顾客及股东创造价值。
2、消费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习惯和偏好、消费行为的变化、影响消费的因素。
3、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消费者自身条件、消费环境、企业形象、客观因素。
4、消费行为的产生:消费需求生成、收集商品信息、评价拟购商品、决定购买。
5、市场营销策略:4P组合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11P组合策略(4P、+政治权力、+公共关系、+探查、+分割/市场细分、+优先、+市场定位、+人员);4C理论(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成本、便利、沟通);4R理论(关联、反应、关系、回报)。
第三章 建设方案研究
建设方案研究
1、任务:选择合理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选择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选择性能可靠的生产设备;制订明确的资源供应、运输方案;选择适宜的场/厂址;选择合理的总图布置;选择相应的配套设施方案。
2、内容: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生产工艺技术;场/厂址;原材料、燃料供应;总图运输;土建工程方案及防震抗震;公用/辅助/厂外配套工程;节能/节水;环保;安全/职业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
3、作用:研究确定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为后续分析工作提供条件;逐步完善建设方案的同时,实现项目优化;为项目的初步设计提供全面的基础方案和依据;为相关评价/评估工作提
供基础数据和材料;为编制其他咨询报告提供基础数据和材料;提供合理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技术数据。
4、一个好的建设方案是“实现项目目标、增加投资收益、规避投资风险”的基础
5、建设方案比选:要求(满足“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相应阶段的深度;业主的发展战略和对该项目的功能/盈利性等方面;技术先进/适用,且有一定前瞻性;技术具有可得性及技术贸易的合理性;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风险规避及工程可靠性;节约投资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指标体系(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含环境层面);基础资料/数据(地区资料;工程规范资料;市场调研的资料);方法【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相结合;项目整体方案比选(经济比选方法、专家评议法);专项方案比选(各种技术经济指标)】;范围(项目整体方案;分项工程方案;各专业工程方案);步骤(比选问题的命题和准备;选择比选的组织形式;对建设方案进行初审;确定比较方法;开展参选方案比选工作)。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1、产品方案:需要在“产品组合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考虑的因素(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专业化协作;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制约条件;原材料/燃料供应;技术装备条件;运输和储存条件)。
2、建设规模:影响因素(合理经济规模;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及其他外部建设条件;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及其来源;资金的可供应量;环境容量;社会因素和政策法规;行业因素;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合理性分析(符合产业政策/规划/准入条件--首要因素;收益的合理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外部条件的适应性与匹配性;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与现装置有效结合和匹配)。
1、合理经济规模:概述(是项目投人产出处于较优状态,资源和资金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衡量指标(单位产品投资/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1、选择原则:先进性(表现为产品质量性能好、工艺水平高、装备自动控制程度和可靠性高)、前瞻性、适用性(体现在与“项目生产规模、原材料路线、辅助材料和燃料、设备”相匹配;与“项目建设规模、资源条件、环保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相适应)、可靠性、安全性(指„成熟;体现在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可以实现建设项目目标、有可借鉴的生产样板厂)、经济合理性(体现在流程短、设备配置好、自动化程度高、工序紧凑/均衡/协调、物流输送距离短,投资小/成本低/利润高);技术来源可靠性;符合清洁生产工艺要求(体现了减量化原则)。
2、技术来源方案:全部国有化;(合作开发技术,且有生产业绩的)部分国有化;(国内外均
有成熟技术,但线路不一,或国内尚无大规模运行业绩的)国内外招标,择优选择;(仅引进工艺包范围,工程技术国有化;技术特别复杂,国内为第一套的)工艺包/基础设计由国外完成,详细设计/部分设备采购由国内完成。
3、设备来源方案:按(技术先进、成熟可靠)原则确定;(国内有成熟制造经验,且有应用业绩的)国内采购;(已经市场化、国内有制造能力的设备的)采用公开招标,同等条件国内优先;(国内无制造经验的关键设备的)采用引进技术、合作制造方式;(尚无制造业绩的新设备的)通过招标确定开发研究企业。
4、工艺技术转让:引进技术要坚持“引进--改造--发展”方针,走“吸收、综合、创新”道路;影响因素(技术评审、转让方式、政府干预、合作年限和范围、法律、合同);类型【单纯的软技术转让(通过技术许可证转让完成)、通过贸易和投资转让】。
4-1技术许可证: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许可证、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
5、高新技术:经济社会效益表现(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有利于加速技术更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要求(先进性、创新性、成熟性、实用性);高(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场/厂址选择
1、区域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社会和政策、集聚(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
2、原则和要求:符合国家地区规划要求;符合城市/土地利用/工业园区/环保总体规划要求;有可供选择利用的废弃物处置场所;有丰富可靠的原料供应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充足的水电;有便利的外部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生产协作和上下游加工一体化;场/厂址地形地貌要适合项目特点;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环境良好,且应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不会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3、注意事项: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规和规定;听取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见;优先选在产业性质定位一致的工业园区;充分考虑项目法人对场/厂址的意见。
4、不得选择的地区和范围:eg地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Ⅳ级自重湿陷性/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区;Ⅲ级膨胀土区。
5、比选内容:建设条件比较;投资费用比较;运营费用比较;运输条件和运输费用比较;环保条件比较;场/厂址的安全条件论证比较。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原材料与燃料供应
1、原材料供应分析:内容(原材料的品种/质量/性能/需求量;必须进行多种方案比较;稀缺的原料,还应分析来源的风险和安全性;涉及原料进口的项目,应当予以说明与分析)。
2、燃料供应分析:内容(根据特殊需求及燃料的可得性,确定类别/质量/数量;进行方案比选;研究所选辅助材料和燃料被替代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3、供应方案比选:内容(采购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价格的经济性及可能的风险;经比选,提出推荐方案)总图运输方案
1、内容:总体布置与厂区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运输方案;厂区道路布置;绿化布置;总图技术经济指标。
2、厂区总平面布置要求:联合多层布置,集中紧凑布置;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近远期工程应统一规划;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基础工程费用;与厂外交通相适应,与水电线路相适应,减少转角,运距短/线路直;合理确定厂区通道宽度;公路和地区架空电力线路、油/气输送管道、区域排洪沟通过厂区时,应严格执行规范;改扩建项目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调整理顺现有总图布置。
3、竖向布置要求:应与总体布置和总平面布置相协调;满足生产工艺、场内外运输装卸、管道敷设对坡向、坡度、高程的要求;充分利用地形,合理确定标高,力求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保证场地排水通畅。
4、运输方案选用:原材料和成品大批量运输(标准轨距铁路运输);短运距的厂内运输(电瓶车/内燃搬运车/叉车运输);经常的、大量的松散物料运输(带式输送机)。
5、道路方案设计深度,需满足总平面布置、土石方量计算和投资估算的要求。
6、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当层高>8m,双倍计算建筑面积)、建筑系数【=(建筑物/构筑物/堆场用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应≥3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占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应≤7%)、绿地率(严格控制厂区绿化率;应≤20%)。
7、场地利用系数:=建筑系数+(道路/广场/人行道/铁路/管线管廊占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不在现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之内。
8、总图运输方案比选:技术指标比选;总图布置费用比选(土石方、地基处理、地下管线、防洪抗震设施);其他比选(功能、拆迁方案、运输方案)。工程方案及配套工程方案
1、工程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适应已选定的场址;符合工程标准规范要求;经济合理);研究内容(建筑特征、结构形式、特殊建筑要求、基础工程方案、抗震设防措施)。
2、土建工程方案比选:在满足生产需要前提下,按“适用、经济、美观”原则。
3、结构方案比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施工方便。
4、地震安全性评价:必须进行„的建设工程(国家重大的;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省级认为对本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国务院地震部负责审定报告的建设工程(国家重大;跨省级行政区域;核电站和核设施);报告内容(工程概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构造评价;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5、配套工程:公用/辅助工程(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工程、空调系统、分析化验、维修/仓储设施)、厂外配套工程。
1、给排水工程: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生活给水、化学水给水);节水指标计算【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生产过程中总用水量、单位产品耗水量=年生产用新水量总和/年产品总量、新水利用系数=(新水量-外排水量)/新水量】;排水工程(按“清污分流、分质排放”原则设置;包括--清净废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生产污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国家鼓励无二次污染的消毒技术;开发和推广超临界水处理、光化学处理、新型生物法、活性炭吸附法、膜法技术)。
2、供电电源:包括(当地电网、自备电源、相结合);对于电源≥110kV的项目,应提供电源接入系统设计,并需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需经省电力主管部门审批。
3、热源选择顺序:余热回收利用热源、园区集中热源、集中热源进行改/扩建、自建热源。5-
4、厂外配套工程:内容(运输配套、公用工程配套、环保配套、其他配套);方案设计要求(遵照保证生产、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的原则;应与城市、地区的规划相协调;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条件和设施,力求减少工程量;符合环保,防止造成新的污染点)。环保:
1、篇/章内容:项目概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和污染因素分析(污染环境因素分析--废气/废水/固废/噪声/其他;破坏„);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方案(水/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固体/危险废弃物处理措施;噪声防护措施;污染防治分区及地下水保护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公众参与及公众利益保护措施;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方案比较及推荐意见(比较--技术水平、治理效果、管理及监测方式、污染治理效
益);清洁生产分析(清洁生产措施--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环保投资;环境影响的分析与预测。安全/职业卫生/消防
1、可研阶段消防方案研究内容:消防设施分布现状(项目所在地区消防设施分布;周边工矿企业消防站分布;依托企业的消防现况);建设项目的火灾危险性分析(主要物料、仓储过程中、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分析);消防设施和措施。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和项目用地预审
1、土地资源调查:内容(拟选场/厂址地区的地区分类和市县等别;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功能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规划;调查并踏勘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属性);目的(分析判断项目立项中土地资源利用的可得性、合理性)。
2、土地资源论证:包括(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功能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功能划分;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供地政策)。
3、土地论证报告:总论;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占用土地资源论证(所选场地是否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预选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场地能否满足项目需求;分析不同位置对周边土地资源及其他土地用户的影响;论证场/厂址位置设置是否合理);建设项目用地合理性分析(功能分类及土地功能规划分析;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合法性/社会影响分析;土地权益补偿方案;耕地占补平衡分析);节约用地措施;土地资源论证结论。
4、项目用地预审:是审批可研报告,核准申请报告的主要前置条件和必备文件;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 提出预审申请时限(审批制的项目→在可研阶段;核准制→申请报告核准前;备案制→办理备案手续后);预审申请报告内容(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拟选址占地情况;拟用地面积确定的依据和适用建设用地指标情况;补充耕地初步方案;征地补偿费用和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资金的拟安排情况);有效期(2年)。矿产资源和项目资源条件评价
1、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分析:分析论证方面(资源利用的科学性、经济发展成本和环境成本、经济性)。
2、矿产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符合(资源总体开发规划;准入条件;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对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深度)的要求。
3、资源条件评价:目的(为“项目建设规模、开发方案的设计、效益评价”奠定基础);关注方面(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可利用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分析研究内容(矿产
储量和矿床地质条件;矿产地质特征;地矿工作;矿产储量计算)。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节能
1、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石化能源。
2、利用原则和要求:符合规划,适度开采;提高能源开发深度;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调整能源结构;施节能重点工程。
3、可研报告“节能篇/章”内容:项目概况(建设单位/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建设方案);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项目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项目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节能措施、能耗指标、效果分析)。
1、能耗指标:综合能耗总量、单位产品分品种/综合能耗、可比能耗,主要工序单耗;项目产值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分品种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单位投资能耗。
4、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的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年电力≥500万千瓦时、年石油≥1000吨、年天然气≥100万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的项目(1000~3000吨、200~500万、500~1000吨、50~100万方)。
5、节能评估报告书--内容:评估依据;项目概况(建设单位/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用能情况);能源供应情况评估(项目所在地能源资源条件及消费情况、项目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项目能源消耗和能效水平评估(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分析评估);节能措施评估(节能措施;单项节能工程;节能措施效果/经济性评估);存在问题及建议;结论;附图/附表(厂/区总平面图、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图;主要耗能设备一览表、主要能源和耗能工质品种及年需求量表、能量平衡表)。
6、项目节能审查条件:节能评估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准确适用;节能评估文件的内容深度符合要求;项目用能分析客观准确,评估方法科学,评估结论准确;节能评估文件提出的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水资源论证与项目节水
1、水资源论证报告--内容:总论;建设项目概况;所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取水水源论证;用水合理性分析;水资源保护措施;影响其他用水户权益的补偿方案;水资源论证结论(包括--建设项目取水的合理性;取水水源量、质的可靠性及允许取水量意见;退水情况及水资源保护措施;确定水资源利用方案及主要节水措施)。
2、节约用水原则及要求:“三个相结合”原则(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加强用水管理;开源节流,节水突出,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扩大非传统水资源工业利用;实行“三同时、四到
位”制度(四到位--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采取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加强节水基础管理;优先选用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工艺/设备。
3、节水水平评价:水耗水平(指标--单位产品耗水量、水重复利用率、新水利用系数);节水水平评价。
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1、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节: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2、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领域:矿产资源(大宗、短缺、稀贵金属);三废(产生量大、存放量大、资源化潜力大);再生资源(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农林废弃物。
4、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资源产出/消耗/综合利用指标、废物排放/处置指标);宏观层面指标(eg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取水量、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工业园区指标(eg土地/水资源出产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取水量、重点产品单位能耗/水耗)。
第五章 环评与安全预评价
环评
1、环境: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特点(主体是人类;天然和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2、环保法律:综合法(eg环保法);单行法(eg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海洋环保法、环评法);相关法(eg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
3、环境标准:按类型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或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应用原则(地方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应结合环境功能区和环保目标进行分级;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所属行业/环境功能区/污染物种类/环评文件的报批时间”确定;综合性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4、环评工程师可主持的工作: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环保验收。
5、建设项目环评:原则(依法评价、早期介入、完整性、广泛参与);分类管理(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轻度→„报告表;很小→„登记表);环评文件(包
括--报告书、报告表;不包括--登记表);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环评类别的重要依据;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的环评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报告书—内容(概况;周围环境现状;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评估;环保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评的结论;※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内容(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环保目标;评价适用标准;工程内容与规模;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和环境问题;工程分析;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环境影响分析;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登记表—内容(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平面布置示意图;周围环境概况和工艺流程与污染流程;项目排污情况及环境措施简述)。
6、环评文件审批:报批时限(审批制项目,应在可研报告提交前;核准制→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备案制→备案手续办理后和开工前);国务院环保部审批项目(核设施、绝密项目;跨省级行政区的项目;国务院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重新审核(超5年方决定开工建设的)。规划环评
1、分类管理:综合性规划(eg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专项规划,应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2、内容:规划环评(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之间、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篇章或说明【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预防/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政策、管理、技术措施)】;报告书【篇章说明内容、+环评结论(规划草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3、审查:内容(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评价方法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评估的可靠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的合理性;环评结论的科学性)。经济损益分析:
1、只是“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的内容。
2、步骤:筛选环境影响;量化环境影响后果;评估环境影响的价值—最重要;将环境影响价
值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环境价值:
1、环境总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直接、间接、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
2、度量:最大支付意愿。
3、评估方法:直接市场评估法【生产力变动法(eg污染导致产量减少)、疾病成本法与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放弃的其他用途中能获得的最大利益;特别适用--对自然保护区或具有唯一性特征的自然资源的项目评估)】;间接„(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旅行费用法);意愿调查评估法(在很多情形下,是唯一可用的方法,eg评价环境资源的选择/存在价值)。安评、安全预评价
1、安全评价: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是严格安全生产准入的前置条件;基本原理(相关性、类推、惯性、量变到质变);基本原则(具备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合法地自主开展安全评价);分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2、安全预评价:程序及内容(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方法【定性(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定量(危险度评价法、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泄露/火灾/爆炸/中毒评价模型)】;安全预评价报告内容(阐述编制目的;列出安全预评价的依据;介绍概况;列出辨识与分析的依据,阐述辨识与分析的过程;阐述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分析过程;列出选定的评价方法,并作简单介绍;列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依据/原则/内容;做出评价结论)。
第六章 投资估算
1、项目总投资--构成:建设投资【工程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预备费(基本、涨价)、工程建设其他费】、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
2、建设投资--构成(按形成资产法分):固定资产费(工程费、固定资产其他费)、无形资产费、其他资产费用、预备费。
3、准确度要求:投资机会研究→±30%以内;初步可研→±20%;可研→±10%;项目前评估→±10%。
4、作用:是投资决策的依据之一;是制定项目融资方案的依据;是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是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对项目的工程造价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5、方法: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A、生产能力指数法B、比例估算法(以拟建项目的设备购置费为基数C、以„工艺设备投资为基数)、系数估算法(朗格系数法D、设备及厂房系数法)、估算指标法/扩大指标法(主要适用于初步可研阶段)、概算指标法E。
1、A:建设投资与生产能力呈线性关系;计算公式(拟建项目投资额Y2=Y1/X1*X2*CF,Y1/X1已建类似项目投资额/生产能力,CF综合调整系数);适用条件(项目相类似,仅存在规模大小和时间上的差异);特点(简便迅速,最为粗略);适用(仅用于投资机会研究阶段)。5-
2、B:建设投资与生产能力呈非线性关系;Y2=Y1*(X2/X1)n*CF,n生产能力指数;特点(计算简单/速度快,但要求类似项目资料可靠,条件基本相同);适用(不同阶段都有应用,但范围受限;对复杂多变的项目,可研究时也用于分项装置的工程费用估算)。
3、C:建设投资C=E(1+f1P1+f2P2)+I;E拟建项目当时当地价格计算的设备购置费,f综合调整系数,P建安工程费占设备购置费的百分比,I拟建项目其他费。
4、D:建设投资C=E(1+∑Ki)Kc;E设备购置费,Ki管线/仪表/建筑物等项费用的估算系数,Kc管理费/合同费/应急费等间接费在内的总估算系数;特点(方法较简单,但因没有考虑项目的规模大小、设备材质影响、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准确度不高)。
5、E:是估算建筑安装工程费的方法;以成套设备装置的台组,或以整个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体积为计量单位,而规定的人材机消耗量标准和造价指标;特点(需较为详细的工程量资料、材料价格和工程费用指标,工作量较大,相对准确度也较高)。
6、建筑工程费估算--方法:单位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法;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估算法;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法(适用于建筑工程费占建设投资比例较大的项目)。
1、国内设备购置费:设备原价(出厂价;一般应按带有备件的出厂价计算);设备运杂费(运输/装卸/运输包装/供销手续/仓库保管费)。
2、进口设备购置费=进口设备货价(=离岸价FOB)+进口从属费用(=国外运费+国外运输保险费+进口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外贸手续费+银行财务费)+国内运杂费(=FOB*外汇牌价*国内运杂费费率)。
3、到岸价CIF=FOB+国外运费+国外运输保险费;国外运费=FOB*国外运费费率;国外运输保险费=(FOB+国外运费)*保险费费率;进口关税=CIF*人民币外汇牌价*进口关税税率;进口环节消费税=(CIF*外汇牌价+关税)*消费税率/(1-消费税率));进口环节增值税=(CIF*外汇牌价+进口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税率;外贸手续费=CIF*外汇牌价*外贸手续费费率;银行财务费(=FOB*外汇牌价*银行财务费费率)。
8、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用地费用(征地补偿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建设期租地费用、临时用地补偿费);建设管理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可研费;研究试验费;勘察设计费;环评费;安全/职业卫生健康评价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引进技术和设备其他费用(引进设备材料国内检验费;引进项目图纸资料翻译复制费、备品备件测绘费;出国人员费用;来华人员费用;银行担保及承诺费);工程保险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补偿
费;超限设备运输特殊措施费;特殊设备安全监督检验费;联合试运转费;安全生产费用;专利及专有技术使用费;生产准备费;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
1、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专利及专有技术使用费,计入无形资产费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计入所建造房屋建筑物成本;生产准备费、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形成其他资产;有的行业还将“出国人员费用、来华人员费用、图纸资料翻译复制费”列人其他资产费用。
1、基本预备费:=(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费率;包括(在批准的设计范围内,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中所增加的工程费用;经批准的设计变更、工程变更、材料代用、局部地基处理等增加的费用;一般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预防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费用;竣工验收时为鉴定工程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必要的挖掘和修复费用)。
2、涨价预备费:eg某项目工程费200万,建设期为2年,分别为40%、60%,建设期内年平均价格上涨指数为4%;则第1年涨价预备费=200*40%*【(1+4%)-1】;第2年涨价预备费=200*60%*【(1+4%)2-1】。
10、合理性分析:投资合理性分析(单位投资的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投资水平);构成合理性分析(各类工程费用构成;分年投资计划)。
11、建设期利息:包括(借款/债券利息、融资费用--手续/承诺/发行/管理费);前提条件(建设投资估算及其分年投资计划;确定项目资本金数额及其分年投入计划;确定项目债务资金的筹措方式及债务资金成本率);eg某项目建设期为3年,第1年借款400万,第2年借款800万,均在年内均衡发生,有效年利率为7.5%,建设期内不支付利息;则第一年利息=400/2*7.5%;第二年利息=(400+15+800/2)*7.5%;第三年利息=(400+800+15+61.125)×7.5%。
12、流动资金:不包括(运营中临时性需要的资金);估算基础(营业收入、经营成本);估算法(扩大指标、分项详细估算法)。
1、扩大指标估算法:流动资金=年营业收入额*营业收入资金率=年经营成本*经营成本资金率=年产量*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额;适用(初步可研阶段;流动资金量小的行业或非制造业项目的可研阶段)。
2、分项详细估算法:流动资金=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其他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现金】-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定义(流动负债--指将在≥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资产--指可在≥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步骤(确定各分项的最低周转天数、计算出各分项的年周转次数、分项估算占用资金额);适用(可研阶段)。
第七章 融资方案研究
项目融资
1、融资环境调查:法律法规(项目融资成功的根本保障);经济环境(着重分析经济环境对融资的限制和影响);融资渠道(构成融资方案的基础);税务条件;投资政策。
2、投资产权结构:股权式合资结构(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以注册资本额为限;货币出资金额≥30%公司注册资本);契约式合资结构(投资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合作契约约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矿产开采、初级原材料加工行业较多采用);合伙制结构(普通合伙企业,每个合伙人均承担无限连带经济责任,只适用于一些小型项目;有限合伙企业,至少有1个普通合伙人;国外>85%风险投资采用)。
3、项目融资:类型(资本金融资、债务资金融资);模式(项目融资、公司融资);特点【项目导向(依赖于项目现金流量,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有限追索(追索形式和程度,是区分项目和公司融资的重要标志);风险分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信用结构多样化;融资成本较高】;组织形式(专门为项目设立的独立的项目法人来负责);资金来源【内源融资(货币资金、资产变现、企业产权转让、直接使用非现金资产);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间接融资--商业贷款、委托信托公司进行证券化融资);※应首先考虑内源融资】。
4、项目资金筹措方案:编制基础(项目分年投资计划);内容【资金来源计划表、总投资使用与资金筹措计划表(是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两部分的衔接点;编制时应注意--各的资金平衡、建设期利息的计算)】。资本金筹措
1、资本金: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是非债务性资金;可转,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计算基数(总投资);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比例须≤20%;最低比例(钢铁/电解铝≥40%;水泥≥35%;„≥30%;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化肥≥25%;保障性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20%)。
2、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占总投资的最低比例:投资总额≤300万美元→70%;300~1000万→50%(其中300~420万→≥210万);0.1~0.3亿→40%(其中0.1~0.125亿→≥500万);>0.3亿→1/3(其中0.3~0.36亿→≥0.12亿)。
3、资本金筹措:既有法人【内部资金(企业的现金--扣除日常经营开支后多余部分;未来生产经营中获得的可用于项目的资金—扣除日常经营开支后多余部分;企业资产变现;企业产权转让);外部资金(企业增资扩股;优先股)】;新设法人【由发起人和投资人认缴或筹集;初设立的项目法人筹集(在资本市场募集股本资金;合资合作)】。债务资金筹措
1、筹措方案研究应考虑:债务期限;债务偿还;债务序列;债权保证;违约风险;利率结构(应考虑--项目现金流量的特征、金融市场上利率的走向、借款人对控制融资风险的要求);货币结构与国家风险。
2、基本要素:时间和数量、融资成本、建设期利息的支付、附加条件、债权保证、利用外债的责任。
3、融资方式:信贷方式(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出口信贷;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银团贷款;股东借款);债券方式(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租赁方式(经营租赁、融资租赁)。
1、信贷方式:特点(筹资速度快;借款弹性较大;融资成本适中;限制严格;来源可靠;目的融资主渠道)。
2、出口信贷:分类(买方信贷、卖方信贷);通常不能全额贷款,只能提供设备价款85%的贷款,其余价款由进口商以现金支付;率低于国际上商业银行,但需支付一定的附加费用。3-
3、融资租赁:特点【以融资为目的(设备质量和技术检验由承租方负责);租赁期限长(超过租赁资产经济寿命的75%以上);承租人负责维护;租赁合同稳定;租赁期满后,承租方可将租赁物退还,也可作价买下,还可续租;出租人不能将出租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优点(是一种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融资方式,能够迅速获得所需资产的长期使用权;可避免长期借款筹资所附加的各种限制性条款,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融资与引进设备都由有经验的和对市场熟悉的租赁公司承担,可减少设备引进费,从而降低设备取得成本);租金(租赁资产的成本、„利息、租赁手续费)。
4、融资信用保证:措施/方式(第三方保证、财产抵押与质押、账户质押与账户监管、借款人/控股股东承诺、安慰函及支持函、政府支持函、项目合同保证、保险);作用(控制债务人必须履行偿债责任;债务人不履行责任时,采取行动依法强制取得补偿;取得第二还款来源)。特许经营项目融资
1、融资模式:BOT建设-经营-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PPP政企合伙合营、PFI私人主动融资、ABS基于资产的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动产证券化)。
1、PPP:分类【按私营部门投资不同分(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按私营部门参与程度分分(服务合同、租赁、合资公司、特许权授予、私有化);按合作关系分(横向、纵向合作)】;并不存在一个可适用于所有或大多数PPP项目的最佳固定模式;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应用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优势,私营机构做不了的或不愿做的由政府做,其余由私营机构做,但政府要监管,要合理分担项目风险和收益,而且这种监管是以统一的法规和政策来进行的)。
2、特点:对政府【(拓宽资金来源;降低政府风险;挥外资和民营机构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金融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承担政治和外汇等风险;使用价格较高,造成国民不满)】;对发起人【(减少资本金支出,实现小投入做大项目;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减少借款方的债务负担;得到最有利的税收条件;提高了项目发起人的谈判地位;转移特定的风险给放贷方,减少了风险危害保留了投资收益;项目公司可以独资,避免合资企业的风险;创造发展商/承包商的商业机会);(融资成本较高;投资大/周期长,收益的不确定性大A;合同文件繁多/复杂B;有时融资杠杆能力不足,且母公司有时仍需承担部分风险;适用范围有限,较适用于盈利性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放贷方【(承担同样风险但收益率较高;只需评估项目本身;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且较少竞争);(A;B)】。资金成本分析
1、资金成本:=资金占用费(借款利息/债券利息/优先股股息/普通股红利/权益收益)+资金筹集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证券印刷费/发行手续费/担保费/承诺费/银团贷款管理费);表示(资金成本率--能使筹得的资金同发生的各种费用等值时的收益率和贴现率)。
2、优先股资金成本:=优先股股息/(优先股发行价格-发行成本);eg某优先股面值100元,发行价格98元,发行成本3%,每年付息1次,固定股息率5%,则优先股资金成本=5/(98-3)=5.26%。
3、普通股资金成本Ks: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Ks=Rf+β(Rm-Rf);Rf社会无风险投资收益率,β项目的投资风险系数,Rm市场投资组合预期收益率】;税前债务成本加风险溢价法(Ks=Kb+RPc;Kb税前债务资金成本,RPc投资者比债权人承担更大风险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股利增长模型法(Ks=D1/P0+G;D1预期年股利额,P0普通股市价,G股利期望增长率)。
4、借款资金成本i:eg期初借款100万元,年利率6%,按年付息,期限3年,到期一次还清,资金筹集费
5%,所得税税率
25%,通货膨胀率-1%;100-100*5%-100*6%/(1+i)-100*6%/(1+i)2-100*6%/(1+i)3-100/(1+i)3=0,税前i=7.94%】;税后i=7.92%*(1-25%)=5.96%;扣除通货膨胀后的税前i=(1+7.94%)/(1-1%)-1=9.03%。
5、债券资金成本:eg面值100元债券,发行价100元,票面利率年率4%,3年期,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发行费0.5%,在债券发行时支付,兑付手续费0.5%,计算100-100*0.5%-100*(1+3*4%)/(1+i)3-100*0.5%/(1+i)3=0,得税前i=4.18%。资金结构分析
1、资金结构:项目资金结构(资本金比例越高,权益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越高,利率越低);资
本金结构(投资产权结构、资本金比例结构);债务资金结构(债务期限配比、境内外借贷比例、外汇币种选择、偿债顺序安排)。
2、最佳融资结构:在适度的财务风险条件下,预期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最低,同时收益及项目价值最大的资金结构。
3、融资结构方案比选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测算不同资金结构或融资组合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息税前利润-每股利润分析法(利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A来决策;A--不同融资方案普通股每股利润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点;当息税前利润>A时,增加长期债务的方案要比增发普通股的方案有利;实质--找出对股东最为有利的资金结构;适用--既有/新设法人项目融资决策)。
融资风险分析:包括(资金运用风险、项目控制风险、资金供应风险、资金追加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
第八章 资金时间价值与方案经济比选
资金时间价值
1、表现形式:利润、利息。
2、利率的决定因素:社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风险;通货膨胀;期限长短。
3、名义和有效利率:eg年名义利率为10%,按半年计息,则计息周期利率i=r/m=10%/2=50%,年有效利率i=(1+r/m)m-1=(1+12%/2)2-1=10.25%;按季度→2.5%/10.38%;按月→0.833%/10.46%。资金等值换算
1、影响因素:资金额的大小;换算期数;利率的高低。
2、现值P→终值F:eg借款P,年复利率i,则n年末本利和F=P(1+i)n。
3、终值F→现值P:eg希望n年末有F,则现在须一次性投入P=F(1+i)-n。
4、年值A→终值F:eg拟在n年内,每年末存A,则n年末本利和F= A*[(1+i)n-1]/i。
5、终值F→年值A:eg某企业计划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预计n年后改正须资金F,则从现在每年应等额筹款A=F*i/[(1+i)n-1]。
6、年值A→现值P:eg某投资项目,计算期n年,每年末等额收回A,则开始须一次性投资额P=A*[(1+i)n-1]/i(1+i)n。
7、现值P→年值A:eg借款P,偿还期n年,每年末等额还款,则每年偿还A=P*i(1+i)n/[(1+i)n-1];eg第1年年末借款P,从第3年开始到第n年等额还款,则每年偿还A=P*i(1+i)n-1/[(1+i)n-2-1]。经济评价指标
1、设定原则:与经济学原理的一致性(符合市场经济效益);项目或方案的可鉴别性(经济效益和费用的差异);互斥型项目或方案的可比性(满足比较条件);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方法和指标简便易行/有效)。
2、分类:时间性指标(静态、动态投资回收期);价值性指标(净现值NPV—最常用、净年值NAV、净终值);比率性指标(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率NPVR、效益费用比)。
1、IRR:是项目占用资金的恢复能力;是项目对初始投资的偿还能力或对贷款利率的最大承受能力;不是用来计算初始投资收益的,所以不能直接作为排列多个独立项目优劣顺序的依据;与NPV评价同一项目,结论一致;优点(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考察了项目在整个寿命期内的全部情况;是内生决定的,无需事先设定基准折现率;是财务分析最重要的指标);缺点(计算繁琐,非常规项目有多解现象;适用于独立方案的经济评价和可行性判断,但不能直接用于互斥方案比选;不适用于只有现金流入或流出项目)。方案经济比选
1、方案关系:互斥、独立、相关。
2、类型:按范围分(局部、整体);按目的分(综合、专项);按内容分(定性、定量)。
3、互斥型方案比选:内容(绝对、相对效果检验);备选方案条件(整体功能应达到目标要求;盈利性应达到可被接受的水平;包含的范围和时间应一致,效益和费用的计算口径应一致);方法&相对最优方案的判据{计算期相同情况【净现值法(NPV≥0且最大)、费用现值法(PC最小)、差额内部收益率法(△FIRR≥ic时,为投资最多;﹤ic时,为投资最少)】;不同情况【计算期统一法(计算期最小公倍数法、最短计算期法/研究期法)、净年值法(NAV≥0且最大)、费用年值法/年费用法(AV最小)】}。
1、△FIRR法:计算最复杂,但无需事先确定一个精确的折现率;与用价值性评价指标比选结论一致。
2、最小公倍数法:最为简单,但要求重复性假设并事先确定基准收益率,不适用于技术更新快的产品和设备方案及更新改造项目;而最短计算期法可避免重复性假设。
4、独立型方案比选:在资金约束条件下,选择一组项目组合,使总体效益最大,即“净现值NPV之和”最大;方法(互斥组合法、效益费用比法)。
5、定量比选:无资金约束时,采用(净现值比较法、净年值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效益相同或基本相同时,采用(费用现值法、费用年值法)。
第九章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
1、作用:是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项目或方案经济比选
中起着重要作用;能配合投资各方谈判,促进平等合作;其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对项目,尤其是非经营性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的考察起着重要作用。
2、内容:选择分析方法;识别财务效益与费用范围;测定基础数据,估算财务效益与费用;编制财务分析报表和计算财务分析指标,进行财务分析;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3、基础:投资估算、融资方案。
4、基本原则:费用与效益计算范围的一致性;费用与效益识别的有无对比(基本原则);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基础数据确定的稳妥。价格体系:
1、价格变动因素:相对„(指商品间的价格比例关系)、绝对„(指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商品价格水平;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变化eg通货膨胀或紧缩)。
2、基价/时价/实价:基价(固定价格体系,不考虑价格变动的价格;是确定项目涉及的各种货物预测价格的基础,是估算建设投资的基础);eg货物A在2010年价格为100元,2011年时价上涨率2%,物价总水平上涨率3%;则基价=100元,2011年时价=100*(1+2%)=102元,2011年实价=102/(1+3%)=99.03元,实价上涨率=(1+2%)/(1+3%)-1=-0.97%。
3、取价原则:财务分析应采用预测价格;现金流量分析原则上应采用实价体系;偿债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原则上应采用时价体系;对财务分析采用价格体系的简化。
4、价格体系简化:建设期间→采用时价体系;运营期内→可采用固定价格或实价,盈利和偿债能力分析→可采用同一套价格;当有要求或通货膨胀严重时→偿债和生存能力分析要采用时价体系。
财务效益与费用的估算:
1、计算期:建设期(项目资金正式投入~建成投产);运营期(对于中外合资项目,估定评价运营期与合资运营年限相比,取短)。
2、营业收入估算:假定(当年产品当年全部销售);具体要求【合理确定运营负荷(运营负荷确定方法--经验设定法、营销计划法);合理确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多种产品分别估算或合理折算;编制营业收入估算表】。
3、成本与费用—分类:按计算范围分(单位产品成本、总成本费用);按成本与产量关系分(固定/可变成本);按会计核算要求分(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按财务分析的特定要求分(经营成本)。
4、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利息支出+折旧费+摊销费。
5、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费/辅助材料/燃料/动力费+工资/薪酬+修理费+其他费用。
6、固定/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工资或薪酬、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其他费用、长期借款
利息);可变成本(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计件工资);半可变成本(必要时须进一步分解为可变和固定成本;eg流动资金/短期借款利息→简化计算时可作为固定成本)。
7、税费估算:建设投资估算涉及税种(进口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耕地占用费、车船税、印花税、契税);总成本费用估算涉及税种(进口关税、增值税、资源税—自用、车船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改/扩建项目效益和费用估算:
1、涉及“项目/企业”两层面,“有项目/无项目”两方面。
2、特点:以增量调动存量;较新建项目复杂;建设与生产可能同步进行;项目与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随项目的目标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费用多样,包括新增投资和停减产损失。
3、项目范围界定:最小化原则。
4、五套数据:包括(现状/无项目/有项目/新增/增量数据);若无项目追加投资=0,无项目=现状,则增量固定资产价值=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如果现状=零,则无项目=零,新增数值=增量数值=有项目数值。
5、沉没成本:不作为新增投入/增量费用。盈利能力分析--动态分析:
1、三层次&指标: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A(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项目资本金„B(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各方„(投资各方内部收益率)。
1、A:不考虑债务融资,与融资方案无关;现金流入【营业收入(含补贴收入)、销项税额;计算期最后一年还包括(回收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现金流出【建设投资(含固定资产进项税)、流动资金、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维持运营投资、运营投入的进项税额、应纳增值税C;所得税后分析还要包括(调整所得税)】。
2、B:是融资后分析,是比较和取舍融资方案的重要依据,是融资决策的依据;现金流入(与A相同);现金流出(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中的项目资本金/权益资金、还本付息、C、所得税)。
2、财务基准收益率:用于判别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否满足要求;是计算财务净现值的折现率;要与指标的内涵相对应;要与所采用价格体系相协调;要考虑资金成本和资金机会成本;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基准参数(可由评价者根据投资方的要求设定);项目资本金„(取决于--资金成本、资本收益水平、风险、所有者对权益资金收益的要求,对风险的态度);投资各方„(应由各投资者自行确定)。盈利能力分析—静态分析:
1、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直接用未经折现的数据进行分析;都是融资后分析。
2、指标: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年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资本金净利润率(=年净
利润/项目资本金)。
盈利能力分析--改扩建项目:
1、增量分析为主(以增量现金流量分析的结果作为评判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依据),辅以总量分析。
2、主要报表: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增量)、利润表(有项目)。
3、增量分析的简化:按“有无对比”原则,直接判定增量数据A用于报表编制。
1、A的前提条件:与老厂界限清晰;局部改造项目,涉及范围较少,对其他部分影响很小。
4、新增投资:包括(新/扩建装置的投资、与新项目配套的老厂改造投资、占地内原有建筑物的拆除费和还建费); 偿债&财务生产能力分析:
1、相关报表: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按企业范围编制;应实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方的自然平衡;必要时可按“有项目”范围编制,按增量数据编制无意义)。
2、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利息备付率(=息税前利润/应付利息额;应分年计算;至少应>1,不宜<2)、偿债备付率【=(息税前利润+折旧费+摊销费-所得税-维持运营投资)/应付利息额;应分年计算;至少应>1,不宜<1.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按年末数据计算,在长期债务还清后的年份可不再计算)。
3、考察企业财务状况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国际公认标准比率为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国际公认标准比率为1)。
4、财务生存能力分析:主要根据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财务上可持续的基本条件(拥有足够的经营净现金流量,特别是在运营初期);财务上可持续的必要条件(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允许个别年份的净现金流量出现负值,但不能容许任一年份的累计盈余资金出现负值)。
第十章 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
1、理论基础:资源优化配置。
2、作用:正确反映项目对社会福利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政府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为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等项目提供财务方案的制订依据;比选和优化项目/方案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企业/地区/全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和平衡。
1、财务盈利性可能难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其经济合理性的方面:国家给予项目补贴;企业向国家缴税;某些货物市场价格可能的扭曲;项目的外部效果。
3、基本方法:采取“有无对比”方法,识别项目的效益和费用;采取影子价格,估算各项效益和费用;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4、适用范围:市场自行调节的行业项目,不必进行经济分析;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项目A需要进行经济分析。
1、A: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项目;产出具有公共产品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项目;外部效果显著的项目;战略性资源开发和关系国家经济安全项目;受过度行政干预项目。
5、经济分析A与财务分析B的区别:分析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效益和费用的含义及范围划分不同;采用的价格体系不同(A采用影子价格体系,不考虑通货膨胀;B采用预测的财务收支价格/市场价格,可考虑通货膨胀);分析内容不同(A只有盈利性分析);基准参数不同(A为社会折现率,B为财务基准收益率);计算期可能不同(A的计算期可长于B)。
6、与财务分析的相同:采用效益与费用比较的理论方法;都遵循效益和费用识别的有无对比原则;都根据资金时间价值原理进行动态分析,计算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等指标。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
1、基本要求:进行全面识别(涉及所有社会成员);遵循有无对比的原则;遵循识别和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识别的时间跨度(与财务分析计算期不一致);正确处理转移支付(是识别的关键);遵循以本国社会成员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则。
2、直接效益:项目产出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形式(新增需求的支付意愿;社会资源的节省;国家外汇收入/支出的增减);一些旨在提供社会服务的项目,其经济效益与财务分析中的营业收入无关。
3、直接费用:投入的社会资源的消耗;表现形式(社会扩大生产规模所增加耗用的社会资源价值;社会因其他人被迫放弃使用这些资源而损失的效益;国家外汇支出/收入的增减);对于价格失真的直接效益和费用按影子价格重新计算。
4、转移支付:不计入经济效益与费用;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没有造成社会资源实际增减;包括(项目向政府缴纳的税费;政府给项目的补贴;项目向国内金融机构支付的贷款利息和获得的存款利息);※(体现资源稀缺价值的资源税和补偿费、体现环境价值补偿税费)不作为转移支付处理。
5、间接效益:包括(劳动力培训效果、技术扩散效果、环境改善的效益、上下游企业相邻效
果、乘数效果)。经济效益与费用的估算
1、估算原则:支付意愿原则(产出的正面效益)、受偿意愿原则(产出的负面影响)、机会成本原则(项目投入)、实际价值计算原则(所有效益和费用)。
2、影子价格:是经济分析专用的计算价格;反映(项目投入和产出的真实经济价值、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应根据项目投入和产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从“有无对比”的角度研究确定。
3、市场定价的可外贸货物影子价格:直接进口的投入的影子价格/到厂价=到岸价CIF*影子汇率+进口费用;直接出口的产出的影子价格/出厂价=离岸价FOB*影子汇率-出口费用;eg某出口设备离岸价200万美元,国内运杂费30万元人民币,贸易费用20万元,外汇牌价1美元=6.50元,影子汇率换算系数1.08,则该设备影子价格=200*6.5*1.08-30-20=1354万元。
4、市场定价的非外贸货物影子价格:投入影子价格/到厂价=市场价格+国内运杂费;产出影子价格/出厂价=市场价格-国内运杂费。
5、政府调控价格货物的影子价格:定价方法(成本分解法、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eg(电价、交通运输服务、水价);政府调控价格包括(政府定价、指导价、最高限价)。
6、土地影子价格:=土地机会成本(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新增资源消耗(征地动迁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影响关键因素(土地地块的地理位置);土地机会成本按“最佳可行替代用途”的净效益计算。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1、指标: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社会经济净贡献的绝对值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
2、项目投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净效益流量=效益流量(项目直接效益+资产余值回收+项目间接效益)-费用流量(建设投资+流动资金+经营费用+项目间接费用)。
4、报表编制方式:直接进行效益和费用流量的识别和计算,并编制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在财务分析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基础上调整编制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费用效果分析
1、度量:以货币度量费用,以非货币单位度量效果。
2、基本指标:效果费用比、费用效果比。
3、基本方法:最小费用法、最大效果法、增量分析法。
4、备选方案应具备的条件:是互斥方案或可转化为互斥方案,且≥2个;目标相同,且均能满足最低效果标准要求;费用可以货币量化,且资金用量不突破预算限额;采用同一非货币单位度量;具有可比的寿命周期。
5、费用估算要点:费用应包括整个计算期内发生的全部费用;费用可采用现值或年值表示,备选方案计算期不一致时应采用年值。经济分析参数
1、通用参数: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
2、社会折现率:反映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费用效益价值的时间偏好;代表着社会投资所要求的最低动态收益率;应由专门机构组织测算和发布(06年发布为8%;对于永久性工程或受益期超长的项目可适当降低,但应≥6%);可用于间接调控投资规模(社会折现率高,投资总规模下降);其取值高低会影响项目的选优和方案的比选(较高,则较为不利于初始投资大而后期费用节省或收益增大的方案或项目)。
3、影子汇率:=影子汇率换算系数*国家外汇牌价;由国家统一测定和发布(06年发布为1.08)。
4、影子工资:=影子工资换算系数*财务分析中的职工薪酬;换算系数(技术性工作劳动力→1,非技术→0.25~0.8,较为富余的地区可取较低值,中间状况可取0.5)。
第十一章 经济影响分析
1、内容:行业影响、区域经济影响、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2、需进行经济影响分析的项目:特征(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工期较长;对所在区域或宏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或相关群体利益格局等产生较大影响;会带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引发关联产业或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生态及社会环境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影响;对区域或国家长期财政收支产生较大影响;项目的投入或产出对进出口影响较大;项目能够对区域或宏观经济产生其他重大影响);类型(重大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科技攻关/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大规模区域开发项目)。
3、任务:分析项目经济影响的范围/途径/影响程度;分析项目对当地和宏观经济的适应性;研究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4、经济影响的种类:对(区域或宏观经济发展、化经济结构及产业布局、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竞争结构、外汇收支、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5、经济影响效果的传递途径:价格传递效应、上下游产业链影响、乘数效应(连锁反应)、技术扩散、瓶颈缓解效应。
6、原则:系统性、综合性、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7、方法:客观、主观评价法。
8、定量指标:总量指标(增加值、净产值、社会纯收入、财政收入);结构指标(影响力系数、三次产业贡献率);国力适应性指标;就业和收入分配指标【就业效果指标(总就业、直接就业、间接就业)、收入分配效果指标、地区分配效果指标】。
9、模型:定量分析模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递推优化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系统计量模型);多目标综合评价分析模型
10、多目标分析方法:德尔菲法、矩阵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11、重大项目的经济安全影响分析:国家产业安全与投资项目最密切相关;内容(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资源潜力及其发展能力、资源/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空间完整性、社会稳定和防止/解决社会冲突能力”的分析评价)。
12、国家经济安全子系统:包括(国家产业/市场/外债安全、国际收支安全、市场体系安全、财政资金安全)。
第十二章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
1、特点:宏观性和长期性;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从国家/地方/社区三个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评价标准的差异性(难以采用统一的评价量纲;通用指标多,专用指标多;定量指标少,定性指标多)。
1、社会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国家安全目标、人口控制目标、减少失业和贫困目标、环境保护目标)。
2、目的:宏观层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社会需求;保证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人力/技术和知识,增强地方的参与程度;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和运行可能引致的社会问题);项目层面(制定一个能够切实完成项目目标的机制和组织模式;保证项目收益在项目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分配;预测潜在风险并分析减少不良社会后果和影响的对策措施;提出为实现各种社会目标而需要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改进的建议;通过参与式方法的运用增强项目所在地区民众有效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防止或尽量减少项目对地区社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防止单纯追求项目经济效益;有利于项目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可能产生的不利社会影响和后果,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4、项目范围:并不要求任何项目都进行社会评价;主要对象(“社会因素复杂、社会影响久远--具有重大的负面社会影响或显著的社会效益、社会矛盾突出、社会风险较大、社会问题搅动”的发展项目);包括(引发大规模移民征地的项目、具有明显社会发展目标的项目)。
5、内容:社会影响分析(对“所在地居民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居民就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弱势群体利益、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城市化进程、少数
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影响);互适性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态度、当地社会组织态度、当地社会环境条件);社会风险分析(移民安置问题、民族矛盾/宗教问题、弱势群体支持问题、受损补偿问题)。
6、步骤:调查社会资料;识别社会因素(影响人类生活和行为/社会环境变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论证比选方案(确定评价目标与评价范围;选择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制定备选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编制社会评价报告)。
7、信息收集:程序和步骤(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总结);方法(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小组讨论、参与观察、文献调查)。
8、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先定量后定性;以定性为主);初步社会评价(预可研阶段;主要是分析现有资料和现有状况,着眼于负面社会因素的分析判断;以定性描述和分析为主;步骤--识别主要社会因素、确定利益相关者、评估接受程度);详细社会评价(可研阶段;步骤--识别社会因素并排序、识别利益相关者并排序、论证当地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程度、比选优化方案)。
9、常用方法:利益相关者分析、社区基层参与评价、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矩阵分析总结法、多目标加权评价法)。
1、利益相关者分析:步骤(识别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利益构成;分析各„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制定主要„的参与方案);次要利益相关者(银行、政府、非政府组织);特殊利益群体(贫困人口、女性、少数民族、非自愿移民)。
10、指标:分类【按指标取得方式及性质分(客观指标--适用于衡量项目带来的结构变化;主观指标--适用于衡量对个人的影响eg福利现状和期望/满意程度);按衡量的内容和对象分(核心指标--能直接衡量社会影响的重要指标;辅助指标--特定行业或相关的一般性指标)】;共同特征(可量化计算;所依据的信息资料必须是可以得到和可靠的;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测算是经济上可承受的,所花费的代价及时间应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应能用来反映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趋势,并根据特定时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对弱势群体反应灵敏,能显示和衡量其社会状况的改善,并显示其变化趋势;必须对变化反应灵敏,从而能正确反应现实;必须是易于为大家所理解并能被使用者所接受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特征,既能反映正面影响,又能反映负面影响)。
11、参与式社会评价方法:分类(参与式评价、参与式行动);基本理念(当地人在一般情况下有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一个人特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应该同样地得到充分尊重和运用;分享知识、共同决策/行动/发展);运用原则(尊重每个人;尊重每个人/群体的知识;站在当地人角度看问题;理解当地不同人群所面临的困难/问题/需求);作用(增强人们对项
目的了解和拥有感;更全面地了解有关社会变迁、当地发展的最新情况;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人们参与的热情和意识;可掌握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态度,可能产生的正负影响;有助于增强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公正性;可吸收更多人的智慧,优化项目方案;提高当地居民/机构对项目实施的责任感)。
12、公众参与:环节(信息交流、磋商、参与过程);形式(主动性与动员性参与;组织化与个体化参与;目标性与手段性参与;支持性和非理性参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参与);※主动性参与--更能反映参与意识和民主程度;目标性参与—反映了更多更强的参与意识。
13、社会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可靠;分析方法的选择要合理;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报告格式应规范,应强调客观性/科学性/逻辑性/可读性);内容/要点(报告摘要;建设项目概述;社会影响范围的界定;社会经济调查;利益相关者分析;减轻负面社会影响的措施方案及其可行性;参与/磋商/协调机制;监测评价;主要结论和建议;附件/附图/参考文献)。
1、社会影响范围的界定:社会影响区域界定(涵盖所有潜在影响的社会因素;不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对目标群体和影响群体合理界定;分析项目实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项目可能导致的重要影响因素合理界定。
第十三章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1、风险:广义概念(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及其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特征(风险是中性的;变动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变动出现后对目标的影响越大,风险就越高);分类【按后果分(纯风险—只会造成损失、投机风险);按边界分(内部、外部风险);按影响范围分(基本风险、特殊风险)】。
2、不确定性A与风险B:区别【可否量化(A可量化,可采用概率分析方法;B不可量化,只能假设分析);可否保险(A可保险;B不可保险);概率可获得性(A发生概率是可知;B未知);影响大小(B有更大影响)】;性质【客观性、可变性(风险是否发生,风险事件的后果都难以确定)、阶段性、多样性(不同行业和项目具有不同的风险)、相对性(各方可能会有不同的风险;同一风险因素对不同主体的影响也不同)、层次性】;分析方法【A(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B(概率树分析、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
1、可得知影响项目效益的敏感因素和程度,但不知影响发生的可能性(最大不足);所找出的敏感因素可作为概率分析风险因素的确定依据;对项目财务和经济分析/评价同样适用。
2、分类:(单因素、多因素);※为找出关键敏感性因素,多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3、步骤:选取不确定因素;确定不确定因素变化程度;选取分析指标(最基本指标--内部收
益率/净现值;财务分析评价→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经济分析评价→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内部收益率);计算敏感性指标(敏感度系数、临界点);敏感性分析结果表述(方式--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对敏感性分析结果进行分析。
1、敏感度系数:E=△A/△F,△A评价指标A的变化率,△F不确定因素F的变化率;E>0→表示A与F同方向变化,E<0→表示反方向变化,|E|越大→敏感程度越高;eg产品销售价格S=15万元/台,其净现值E=270万元;当S=12万时,E变为160万元,则E对S变化的敏感度系数=[(160-270)/270]/[(12-15)/15]=2.037。
2、临界点:指不确定因素使项目由可行变为不可行的临界数值;表示方式(变化率、具体数值);临界点的高低与设定的基准收益率有关(基准收益率提高→临界点变低);临界点越低,说明该因素对项目效益指标影响越大,项目对该因素就越敏感。盈亏平衡分析
1、作用:考察项目对市场导致的产出量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应按项目达产年份的数据计算;只适宜在财务分析中应用。
2、分类:(线性、非线性);※决策分析/评价中,一般仅进行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3、条件:产量=销售量;总成本费用是产量的线性函数(产量变化,单位可变成本不变);销售收入是销售量的线性函数(产量变化,产品售价不变);不同产品负荷率的变化一致(只生产单一产品或多种产品可换算为单一产品计算)。
4、盈亏平衡点:BEP(生产能力利用率)=年总固定成本/(年销售收入-年总可变成本-年销售税金与附);BEP(产量)=年总固定成本/(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单位产品销售税金与附加)=BEP(生产能力利用率)*设计生产能力;BEP(产品售价)=(年总固定成本/设计生产能力)+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单位产品销售税金与附加。风险分析
1、风险等级:风险影响等级(严重S、较大H、中等M、较小L、可忽略N);风险概率档次(很高、较高61~80%、中等、较低21~40%、很低);风险等级【重大风险(S区/可能性大/损失大,可行→不可行/需采取积极有效防范措施);较大风险(H区/较大/较大,但可承受/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一般风险(M区/不大/不大,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较小风险(L区/较小/较小,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微小风险(N区/很小/较小,对项目的影响很小)】。
2、程序&内容&方法:风险识别(风险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具体操作中多采用专家调查法);风险估计【风险概率估计法、风险影响估计法(概率树分析、蒙特卡洛模拟)】;风险评价【单因素风险评价(风险概率矩阵、专家评价法);项目整体风险评
价】;风险对策(回避、减轻、转移--投保、接受);风险分析结论。
3、风险对策研究的基本要求:应贯穿于可研全过程;应具针对性;应有可行性;必具经济性(以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收益);是项目各方共同任务。
4、投资项目的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技术与工程风险(工程地质);组织管理风险;政策风险;环境与社会风险;其它风险(eg特有/资源/融资风险)。
5、专家调查法:适用风险分析全过程;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风险识别调查表、风险对照检查表、风险评价表)。
6、风险概率估计:分类【客观概率估计(最大缺点--需要足够的信息;只能用于完全可重复事件)、主观概率估计(反映了人们对风险现象的一种测度;当有效统计数据不足或不可能进行试验时,是唯一选择)】;连续型分布【正态分布(适用于描述销售量/售价/产品成本等一般经济变量)、三角型分布(由“最悲观值/最可能值/最乐观值”构成的对称或不对称三角型;适用于描述“工期/投资等不对称、产量/成本等对称”分布的输入变量)、分布(在最大值两侧不对称分布;适用于描述工期等不对称分布)、经验分布(适用于所有)】;指标【期望值、方差和标准差(是描述风险变量偏离期望值程度的绝对指标)、离散系数(是„相对指标)】;
7、概率树分析:是借助现代计算技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进行概率分析,表明项目的风险程度;理论计算法(只适用于--服从离散分布变量;不适用于--当输入变量数和每个变量可取的状态数较多时或各输入变量之间不是独立时)。
8、蒙特卡洛模拟:假设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抽取变量;模拟次数(越多越正确;根据变量个数和分解程度确定)。
9、风险综合评价法:步骤(建立风险调查表;判断风险权重;确定每个风险发生概率;计算每个风险因素等级;全部风险因素等级相加)。
2014年新增内容
《发改委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1、适用范围:需发改委或国务院审批/核准的的项目。
2、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应作为项目可研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重要内容,并设独立篇章。
3、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高风险、中风险(部分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发矛盾冲突)、低风险。
4、评估报告认为项目存在高风险或中风险的项目,发改委不予审批/核准/核报。《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编制大纲及说明》
1、《分析篇章编制大纲》内容:编制依据;风险调查(重点围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开展;调查范围“应覆盖所涉及地区的利益相关者”);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
防范和化解措施;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内容“拟建项目主要的风险因素;主要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拟建项目风险等级;落实风险防范/化解措施的有关建议”)。
2、《分析篇章编制说明》:风险调查:内容(合法性;周边的自然环境现状、社会环境状况、项目实施可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诉求;政府/基层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的态度;媒体的态度;同类项目曾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调查方式(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调查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法、实验法);风险识别方法(对照表法、专家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案例参照法、项目类比法)。
3、《评估报告编制大纲》:基本情况(项目概况、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过程和方法);评估内容(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风险识别和估计的评估;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的评估;落实措施后的风险等级确定);评估结论(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结论;风险等级;主要风险防范/化解措施;根据需要提出应急预案和建议)。
决策评价 篇3
【关键词】 投资决策方法; 期权理论;扩展期权;案例分析
一、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与现实经济投资实际不相适应
(一)现实经济中投资项目出现新的特点
1. 不可逆转性。一旦投资,成本便至少部分转化为沉没成本。
2. 未来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只能获得其概率分布情况。
3. 在真正投资的时间上有选择的余地,评估时点上,NPV小于0,可以等待;一旦情况转好,NPV可能会大于0,则又可以投资。
4. 投资以后,有各种选择权,如可以扩大规模,可以暂停、歇业等。
(二)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局限
从投资决策评估技术的历史演变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在作投资决策时,侧重于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法,这两种法则都属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具体运用。但是,净现值法在运用中有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预计项目的现金流量极为困难或难以准确把握;二是确定合理的贴现率也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过程,所以,简单地采用净现值法常常并不能取得满意的评估结果。
在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中,净现值法比其他方法(诸如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等)有很多优点,但实际上,净现值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净现值法认为投资决策是一次完成的,这意味着投资机会一出现,就必须做出决策,以后机会就没有了。
2. 投资者并未按照 NPV 法所计算出的最低回报率作为是否投资的标准,其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往往要高于资本成本的3~4 倍,投资者才会真正投资。
3. 按照 NPV 法,投资者应该对利率和税收政策的变化非常敏感,但实证结论表明并不如此。投资者对经济环境和风险性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利率的敏感性。
4.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美国公司采取强大的“量化”技术进行决策,但在与日本的竞争中依然在不断丧失优势,许多美国管理者开始确信传统 NPV 法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不定的经济环境,因为从直观上讲,NPV 法并不能够将管理弹性、决策灵活性考虑进去。
5. 实证中价格虽然已经远远高于投资成本(即 NPV 远远大于零)但决策者仍不愿投资,与 NPV 法似乎矛盾。
所以,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NPV在实践中失效的原因了。NPV法从根本上忽略了投资项目决策在时间上可以延迟以及投资后可以实施各种调整的选择权,在当今不确定性非常大的经济环境中,评估失效便不难理解了。
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的财务决策只是一种静态的方法,在决策之时就对未来的全部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考虑进去,然而,企业的经营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根据未来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始终保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现实中这种及时的调整(即灵活的战略性选择)往往无法预见,但它们对企业的价值却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传统的财务决策已无法把这种灵活的战略性选择的价值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能计量这种价值的评价方法。
二、应用期权理论进行投资决策评价是一种新思维
麻省理工学院的阿维纳什·迪克西特教授和罗伯特·平戴克教授坚持认为:“净现值法是不充分的。要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保留期权选择权的价值。”
麦肯锡公司的汤姆·科普兰和乔思·韦纳认为:“运用期权的方法能使管理人员较好地把握不确定性。”利用期权估价方法能够做到评价一个项目真正的价值(传统意义上的净现值与灵活性选择的价值之和),能够真实、客观地评估投资项目和融资对象的价值,做出最佳的选择。最佳的选择预示着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保证了股东的权益,为公司股票市价稳定和上扬提供了保障。
(一)期权理论的相关概念和思想
1. 期权。
期权(Options)又称选择权。是一种特殊的合约,它能给予合约的持有者在未来的某一日期或未来某一日期之前以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权利,但不承担不执行的义务。在期权交易时,期权购买者要支付给卖出者一定的期权费(即义务是一定的),作为拥有以一定价格购买某资产的权利的代价,购买者可行使权利(权利无限)也可以放弃权利。期权最大的特点是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期权是两个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同时,两个投资者之间的收益关系属于严格的“零和交易”,即一个投资者所赚的,肯定是另一个投资者所赔的。
按期权交易方式的不同,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Call option)和看跌期权(Putoption)。前者又叫买方期权(简称买权),是指其持有者有按约定价格购买某种资产的权利,将来价格上涨对持有者有利;反之则对持有者不利。后者又叫卖方期权(简称卖权),是指持有者有按约定价格出售的权利,将来价格下降对持有者有利,反之则对持有者不利。
2. 实物期权。
实物期权一词最初由斯尔图特.迈克斯提出。他最先指出,期权分析对公司成长机会的合理估价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公司的实物资产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期权,这种期权价值依附在利润增长的项目上。迈尔斯还指出,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权也极为重要地影响到了这些项目的价值。和经营选择权一样,财务灵活性也可以用财务选择权的价值来衡量,公司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可以获得财务选择权。实物期权是分析未来决策能如何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或研究在将来可以相机而行选择灵活性有多大价值的一种方法。
可见,实物期权是以期权概念定义的现实选择权,是与金融期权相对的概念。具体地说,一个公司对一个项目进行评估,拥有对该项目的投资机会,这就如同购买了一个看涨期权,该期权赋予公司在一定时间内有权力按执行价格(投资成本)购买标的资产(取得该项目)。同金融期权一样,该约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市场价值(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是随市场变化而波动的,当市场价格(净现值)大于执行价格(投资成本)时,有利可图,公司便执行该期权(即选择投资)。该期权也会因为标的资产价格的未来不确定性而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公司进行了投资后,便相当于执行了该期权,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不执行期权(未投资)而等待过程中的各种有利机会的出现(如投资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上扬)的权利。实证研究表明,这种机会成本非常大,理应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传统NPV法忽略了它,而期权理论则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
总之,只要财务决策中具有不确定性或灵活性,就可以期权定价方法来评价它的价值。可见,期权估价理论为财务估价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投资决策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期权理论如何应用于投资决策评价
在现实中,实物期权总体上可分为扩张期权、延迟期权和放弃期权。下面笔者将重点结合扩张期权来探讨期权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1.何谓扩张期权。
当公司进入新的领域进行投资时,这些投资的收益可能是传统的净现值方法难以评价的,甚至现金流量净值是负的,但是公司通过前期的投入已经积累了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转变成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机会,构成了以未来的投资项目为标的物的期权。企业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下一步的投资,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这相当于执行期权;当环境不利时,企业只有权利而无义务进行投资,可以选择放弃进一步投资,不执行期权,其损失仅为期权的成本。这就是对扩张期权的一个理解。
2.扩张期权主要应用于扩张型投资项目之中。
在某些情况下,公司之所以采纳某个项目是为了在将来采纳另一些项目或另一些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最初的项目是允许公司采纳其他项目的期权,因此公司应该愿意为这种期权支付代价。公司可能会接受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因为未来的项目可能有很高的净现值。如果公司没有采纳初始项目,就不能利用这个扩张机会。如果固定时限到期,在该时点的预期现金流量超过进入市场的成本,公司就会进入新市场或采纳新的项目。这样,公司在做出最初的项目投资决策时,就等于公司用初始投资购买了一个看涨期权,公司不仅得到初始项目投资的后续现金流量,而且还得到是否要继续扩张投资的期权。期权的当前价值为初始项目现金流量的净现值,期权的执行价格为扩张项目的投资成本,期权的执行日期为扩张项目的最后到期时限,如果超过这个时限,公司将失去扩张投资的机会。因此,公司初始项目投资的价值不仅包括该项目现金流量的净现值,还要包括期权的价值。
3.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期权理论在扩张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福建某电子公司2003年投资500万元上马MP3生产线,2005年开始生产和销售。生产线到10年报废,公司资金成本率为10%,预计各年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按照传统净现值法,通过计算得NPV=-15.85(万元),净现值小于0。按照净现值法则的判别标准,该项投资不可行。
但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以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资产的收益,最为常见的情况是因为某一项投资而进入了一个新领域,锻炼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在该领域赢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为追加投资或相关投资提供了可能性。
笔者曾经注意到,在我国流行mp3之后接着就开始流行mp4,公司的打算是通过mp3的生产,培育销售渠道和提高市场知名度,同时,预计在2006年mp4的技术达到成熟后,公司可以不失时机的生产和销售mp4。公司对mp4生产线的预计现金流量作了个保守的估计,如表2所示:
公司是否2003年上mp3生产线,取决于3年后的情况如何。如果现在马上生产mp3,3年后就有机会生产mp4,否则,公司将失去生产mp4的机会。所以,现在马上生产mp3,除了得到6年的现金流量外,还有一个3年后生产mp4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就等同于一个买权,其期限为3年,约定价格为1 200万元(投资额),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为mp4生产线的成本。进而,公司可以通过Black-Scholes 公式计算这个期权的价值,算出mp4投资的当前价值或成本,这个投资机会的价值为买权的价值。
当买权的价值加上mp3的净现值大于零时,可以得出结论,mp3项目的净现值仍然大于零,从战略角度考虑,这个mp3项目值得投资。
可见,应用期权理论进行投资分析,可以使财务分析的角度更加开阔,便于企业以动态的视野来对企业面临的投资项目进行考察,从而为企业战略实施提前布局,摆脱传统现值指标局限于短期项目净现值的缺陷和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志强.期权理论与公司理财[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 刘建梅. 期权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甘肃农业,2006,(4).
[3] 邵函. 期权理论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财会通讯,2006,(12).
[4] 吴江涛. 试论期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会计,2002,(12).
[5] 何进日. 期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6] 王明成. 期权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 山东交通科技,2001,(4).
最佳资本结构决策方法及其评价 篇4
最佳资本结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资本结构。从理论上说, 最佳资本结构是存在的, 但由于企业内外条件经常发生变化, 因而寻找最优的资本结构十分困难。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 探讨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一、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 比较资本成本法
比较资本成本法是通过计算不同资本结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并以此为标准, 选择其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它以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唯一标准。在资本结构决策中, 采用比较资本成本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在理论上与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相一致, 在实践中则表现为简单和实用。其决策过程包括: (1) 确定各方案的资本结构; (2) 确定各结构的加权资本成本; (3) 进行比较, 选择加权资本成本最低的为最佳结构。现举例说明如下:
某公司欲筹资6000万元, 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两方案的筹资组合及个别资本成本资料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A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
B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
由于A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较低, 所以应该选择A方案, A方案所对应的资本结构即为公司筹资时最佳的资本结构。
比较资本成本法通俗易懂, 计算过程也不是十分复杂, 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因所拟定的方案数量有限, 故有把最优方案漏掉的可能。
(二) 无差异点分析法
无差异点分析法也称为分析法。它是利用无差异点 (股份公司则为每股净收益) 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负债与权益间的比例或数量关系。所谓税后净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点是指两种方式 (即负债与权益) 下税后净资产收益率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点。根据税后净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点, 可分析判断在追加筹资量的条件下, 应选择何种方式来进行资本筹资, 并合理安排和调整资本结构。
从理论上说, 这种方法是从利润的角度来判断方案可行性的, 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利润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从而在原理上, 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脉相承。其模型为:
式中:EBIT———无差异点;
I1, I2———两种筹资方案下的年利息;
C1, C2———两种筹资方式下的股权资本总额;
T———企业所得税税率。
企业管理者可依据上式计算出无差异点后, 再与预计的息税前利润比较, 决策如下:
(1) 若预计的息税前利润等于无差异点, 则选择股权筹资与选择负债筹资都是一样的;
(2) 若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大于无差异点, 则追加负债筹资更为有利;
(3) 若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无差异点, 则选择股权筹资更为有利。
例如:某企业目前的资本总额为1000万元, 其资本结构为:债务资本300万元, 股权资本700万元。现准备追加筹资200万元, 有两种追加筹资方案:A方案为追加股权资本;B方案为追加负债。已知增资前的负债利率为10%, 若采用负债增资方案, 则全部负债利率提高到12%;公司所得税率为33%;增资后息税前利润率可达20%。该公司应如何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呢?下面, 让我们试作分析。
税后净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点:
求得:EBIT=165 (万元)
因为预计的息税前利润为240万元, 大于无差异点165万元, 故应选择负债筹资, 即B方案更为有利。
不妨根据提供的资料, 列表 (如表2) 分析验证以上结论:
单位:万元
由表2计算可知, 当息税前利润率预计为20%, 追加负债筹资的税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 (为17.23%) , 也即息税前利润达240万元时, 采用负债筹资比追加股权筹资更有利。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 在计算每股净收益的无差异点时, 只需考虑将上述模型中的分母“股权资本总额”替换为“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并在分子中扣除“优先股股利”项即可,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N1, N2———两种方案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D1, D2———两种方案优先股股利额。其计算原理类同, 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无差异点法分析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以税后净资产收益率 (或每股收益) 最大为分析点, 它直接地将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目标、企业市场价值等相关因素结合起来, 从而是企业在追加筹资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决策方法。
应当说明的是, 无差异点分析法只考虑了资金结构对每股利润的影响, 忽视了对风险的影响, 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负债的增加, 投资者的风险增大, 股票价格和价值也会有下降的趋势, 所以单纯地使用这种分析方法, 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 企业价值分析法
企业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进而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 从根本上说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然而, 只有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 每股收益的增长才会导致股价上升, 实际上经常是随着每股收益的增长, 风险也加大。如果每股收益的增长不足以弥补风险增加所需的报酬, 尽管每股收益增加, 股价仍可能下降。所以, 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企业的总价值最高, 而不是每股收益最大的资本结构。同时, 企业的总价值最高的资金结构, 企业的资金成本也是最低的。
企业的市场总价值V应等于其股票的总价值S加上债券的价值B。即:
V=S+B
为简化起见, 假设债券的市场价值等于其面值。股票的市场价值可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I为年利息额;
T—企业所得税税率;KS为普通股成本。
式中的普通股的成本 (率) 可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
KC=Ri=Rf+β× (Rm-Rf)
式中:Ri为第i种股票的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
Rm为平均风险股票的必要收益率;β为第i种股票的贝他系数。
而企业的资金成本则应采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w) 来表示, 其公式为:
式中:KB为债务资金成本;为债务额占资金总额的比重;
KS为普通股成本;为股票额占资金总额的比重。为了更好地说明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 兹举例说明如下:
设某公司息税前利润为500万元, 资金全部由普通股资本组成, 股票账面价值2000万元, 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该公司认为目前的资本结构不够合理, 准备用发行债券购回部分股票的办法予以调整。经咨询调查, 目前的债务利率和权益资金的成本情况如表3所示。
根据表3, 可计算出该公司筹措不同金额的债务时的公司价值和资金成本 (见表4) 。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在没有债务的情况下, 企业的总价值就是其原有股票的市场价值。当公司用债务资金部分地替换权益资金时, 一开始公司总价值上升,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下降。当债务资金达到600万元时, 公司总价值最高,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当债务资金超过600万元时, 公司总价值下降,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上升。因此, 债务资本为600万元时的资本结构是该公司最佳的资本结构。
企业价值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和资本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以公司价值最大为标准进行资本结构决策, 更符合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但测算原理及过程较为复杂, 通常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
二、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 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 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 要求的报酬率较低, 因此, 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负债筹资, 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和影响, 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 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 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 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 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 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 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 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他筹资方式, 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 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 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 企业在筹资决策中, 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 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方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4.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本结构并非一成不变, 在实际筹资决策中, 企业应当根据内外环境及其变化, 运用多种方法确定公司最佳资本结构。但不同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王斌.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罗嘉泉.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方法[J].大科技, 2010, (4)
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 篇5
情况后评价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对我局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根据县委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决策后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我局重大决策在施行过程中,负责评价的组织、机构运用科学、系统、规范的评价方法,对决策执行后的效果做出的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决策的延续、调整或终结的活动。
第三条 局办公室是决策后评价制度的组织实施机构,决策提出相关科(处)室、单位会同办公室具体负责决策后评价工作。
第四条 决策后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第五条 决策后评价要以有利于检验我局重大行政决策的效果、效益、效率,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有利于实现决策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决定决策的循环形式为目的。
第六条 决策后评价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决策的实施结果与决策制定目的是否符合;
(二)决策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
(三)决策带来的负面因素;
(四)决策实施在实施对象中的接受程度;
(五)决策实施带来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影响;
(六)主要经验、教训、措施和建议等。第七条 决策后评价的准备:
(一)确定评价对象;
(二)确定合适的评价机构、评价人员;
(三)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经费。
第八条 决策后评价的实施:
(一)运用个体的、群体的访谈方法或采用文件资料审读、抽样问卷等方法采集整理决策信息;
(二)实行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决策信息;
(三)运用成本效益统计、抽样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等政策评价方法评价得出结论并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取得综合评定结论。
第九条 决策后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决策特点和后评价的要求,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
第十条 对决策后评价做出总结:
(一)撰写决策的总体评价报告。一是对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行总体的评价,对决策后果、决策效率、决策效益做出定性与定量的说明;二是对以后决策的制定实施提出建议。
(二)对决策评价活动做出总结。一是对决策评价机构的效率管理机制做出总结;二是对评价人员的选择、评价人员的素质做出评价;三是对评价方案与评价程序进行总结;四是对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进行思考。
第十一条 决策后评价形成完整的决策后评价报告,报局办公会研究审定。局办公会对决策后评价报告审定后,形成对决策继续实施、调整或废止的最终决定。
决策评价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57-01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以其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行车速度快、安全、舒适、运输成本低的显著特点成为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发展需要的重要运输通道。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行管理的功能和组成进行较多的描述,对适合我国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评价方法涉及较少。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综合评价,其中比较合理实用的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1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针对目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决策评价的研究现状和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管理实际的迫切需求,在整合现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的目标与用途、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机电系统的评价框架,并基于此框架构建指标体系。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系统的表现对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评价,评价体系的研究则要努力涵盖到机电系统的各个方面,在构建指标体系中就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分别为: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综合性和实用性原则。
2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2.1评价体系的构建流程
采用目标法确定研究目标,采用分析法确定机电系统评价应从机电系统状况、运营效果状况、运行环境状况和机电维护状况四个方面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进一步筛选和优化,并综合采用专家咨询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后最终确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流程如图1所示。
2.2评价体系的检测
1)单体检测。单体检测是指检测每个指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行性是指该指标的数值能否获得,那些无法或很难取得准确资料的指标,或者即使能取得但费用很高的指标,都是不可行的。正确性是指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范围及计算内容应该是正确的。
2)整体检测。整体检测主要是检测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重要性、必要性及完备性。
3)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3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机电系统状况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配电照明系统四大部分。每个系统又包含若干个功能单元,每个功能单元完成一些特定的功能。
通信系统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确保全系统数据、命令、图像及语音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监控系统主要完成实时采集、记录和显示交通流数据、事故信息、气象信息,并据此判断各路段的交通状况,发布交通控制信息,对全线交通状况进行控制和调度。
收费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收费口交通量统计和车辆分型,按标准收取通行费并发放收据,汇总、整理与收费的有关数据和交通量数据,传送到上一级计算机和监控中心进行处理,并根据监控中心发布的命令,对出入高速公路的车辆进行控制和调节。
供配电、照明及防雷接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不间断的对道路外场设备和监控室设备供电;高速公路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既有大量的强电设备,又有监控、通信、传感等弱电设备,因此对机电系统的防雷问题也应该从接地网、电源线、接地体、电源系统、传输光缆、电缆、整体机房防雷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防雷研究,避免机电系统遭受雷击损害。
3.2运行效果状况
对于行驶在高速公路的出行者来说,噪声越小、拥堵程度越小、交通诱导性越好,说明道路的使用性能就越佳;对于运行管理部门来说,事故率越低、事故强度越小、行程延误越小,说明机电系统的总体服务水平越高。对于维护管理人员来说,各种日常养护工作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责任义务是否明确,各项日常养护维护工作是否安排合理,养护考核办法和评定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都影响着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养护质量,影响机电系统的运行效果。
3.3运行环境状况
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环境一方面指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系统中对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操作,重点在网络信息处理层次上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建立防火墙(或隔离网闸)、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等的统一安全管理、审计和维护。另一方面,由于高速行车带来的噪声、振动、废气和垃圾等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外场设备的安全运行环境得不到保证,设备的寿命受到影响,也同样会影响到整个机电系统的运行管理。
3.4系统维护状况
机电系统维护工作往往具有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危险性大等特点,维护人员须经培训或持有专业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特别是在执行规范和规章方面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机电系统维护体现了高速公路养护是多行业、多任务、多工种密切配合的管理特性。除此之外,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还涉及有关机械设备管理,作业安全管理以及养护技术管理等很多内容,这些内容构成高速公路养护的保障体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4结语
遵循多层次、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思路,选取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指标,这些指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说明了问题,构建出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评价体系,重点体现了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安全运营管理直接相关的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状况和机电维护状况等;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评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进行评价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于雷,韩科.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探讨[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7,03.
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分析及比较 篇7
一、项目投资的基本理论
从项目投资方向上来说, 项目投资是一种对内投资, 主要包括新建项目投资和更新改造项目投资, 新建项目投资又包括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完整工业投资项目。从项目投资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原始投资与建设期资本化利息之和。原始投资是企业为使该项目完全达到生产能力、开展正常经营而投入的全部现实资金投资, 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出现了静态评价方法、贴现法 (NPV法) 、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 (IRR) 法等。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布莱克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 (OPM) ;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 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新的决策思维。后来由于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 给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带来更大的风险, 为改变以确定性为假设前提的投资决策方法, 在金融期权理论基础上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实物期权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即在现有NPV分析基础上, 可以延期进行决策。无论是早期的确定性的贴现NPV法、具有一定弹性决策的决策树法, 还是现代具有不确定性的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法, 都需要一定的决策指标, 好的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分析
(一) 投资收益率 (ROI)
它是指项目投资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年均息税前利润占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ROI=年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
投资收益率优点是计算比较简单,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投资的回报率, 计算时运用的是会计报表上的数据, 依据是会计学的收益和成本的概念, 因此该指标容易掌握和理解, 也被众多投资者运用。采用投资收益率指标时, 需要确定一个投资者事先要达到的投资报酬率, 即基准利率, 当ROI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投资收益率时, 投资项目可行, 即投资方案高于预期投资报酬率的为优选方案, 其他的放弃, 如果是多个投资方案, 选择ROI最高的方案。
ROI虽然考虑了回收期后的收益, 但仍存在着缺陷:一是只适用于传统的投资项目, 这个特点类似于回收期法。对于那些并不要求在项目初期进行大量投资的项目, 用ROI指标进行评价的意义就减弱了。二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了净利润上, 而不是现金流上, 如果当收入滞后或者净利润与现金流量有很大出入时, 该指标就会暴露出很大缺点。三是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 所以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可比性就比较差, 无法直接利用净现金流量信息。同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建设期长短及投资方式不同和回收额的有无对项目的影响。
(二) 净现值 (NPV)
它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 按照设定折现率或基准收益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净现值指标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项目计算期内的全部净现值现金流量和投资风险, 该指标比较优良, 但它无法从动态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水平, 缺陷有:一是NPV是一个绝对值, 因此无法反映投资项目的规模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二是NPV法无法适用于比较不同投资期限的互斥方案, 如果仍然按照NPV进行决策, 结果会偏向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
(三) 内部收益率 (IRR)
它是指项目投资实际能够达到的收益率。从本质上讲, 内部收益率是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当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基准收益率时, 投资项目才具有可行性。该原则体现了只要内部收益率超出资本的机会成本, 就接受这一投资机会, 这是因为IRR指标的优点是既可以从动态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 又不受基准收益率高低的影响, 比较客观。其特点是:1IRR是由特定的现金流量所确定的, 即只要达到预定的现金流量, 内含报酬率都是确定的。2.IRR的计算与基期无关。无论将项目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按照IRR同时折算到哪个年末, 两者仍然相等。也就是说无论将现金流量折算到哪一年, 只要流入量与流出量相等, 其贴现率相同。
内部收益率法缺陷:一是根据卡迪尔的“符号法则”, 即多项式根的数目与其符号的变化次数相等, 有时会出现两个或者更多使得项目净现值为零的IRR, 还有可能是没有IRR。二是当投资者面临多种选择, 要进行相互排斥项目抉择时, 内部收益率法则很可能会带给投资者误导。三是可能出现近期现金流的资本成本与远期现金流的资本成本不同的状况。
(四) 净现值率 (NPVR) 和获利指数 (PI)
净现值率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比率, 表示单位原始投资的现值所创造的净现值。其计算公式为:NPVR=项目的净现值÷原始投资现值总和。
获利指数指标 (PI) , 指投产后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其计算公式为:PI=1+净现值率。经济意义是每元投资获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决策的原则是:当净现值率大于或等于零, 也就是获利指数大于或等于1的时候, 投资项目才具有可行性;当方案的净现值率小于零或者获利指数小于等于1时, 放弃该项目;在多个互斥方案中, 选择净现值率高的或者获利指数大的方案。净现值率和获利指数这两个指标优点是它们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反映项目投资的资金投入与净产出之间的关系, 弥补了净现值指标的缺点。因为这两个指标体现的是一个相对数, 无法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 因此不能用来比较不同投资方案的净现值, 也不适用于不同期限的互斥方案的比较。
三、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比较
本文选取三种评价指标NPV、IRR和PI进行对比分析。
(一) NPV与IRR的比较
对于独立方案, 由于各方案之间互相独立, 彼此互不影响, 因此对于这类的投资方案的决策, 主要是其经济上是否可行。此时, 使用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方法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当净现值等于该项目的总现金流入量减去总现金流出量, 假设总现金流入量大于总现金流出量, 这个项目在贴现率等于零时净现值达到最大。随着贴现率的升高, 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会越来越小, 结果会导致净现值下降。净现值线和横坐标轴的交点决定了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如果必要报酬率低于内含报酬率, 无论采用哪一种指标进行评价, 投资者都会接受该项目。如果必要报酬率高于内含报酬率,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决策, 都会拒绝该项目。对于互斥方案进行评价时, 使用这两种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时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会相互矛盾。
(二) NPV与PI的比较
对于独立项目的评价, 净现值法和获利指数法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只是从不同方面反映项目的获利能力。净现值法侧重反映项目的效益额, 而获利指数法则侧重反映项目的效率高低。对于互斥方案, 两者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净现值是一个绝对数指标, 而获利指数是一个相对数指标。两者关系可以表示为NPV=投资额× (PI-1) , 也就是说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该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获利指数的高低。因此, 如果两个互斥方案规模相同, 两个指标的结论是相同的。对于两个规模不同但获利指数相同的项目, 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会带来更大的净现值, 因此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应该选取净现值最大的方案。如果在资本定额的情况下, 可以同时投资几个项目, 这时应该挑选获利指数较高的投资项目, 并使资本的剩余量降到最低限度, 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整体获利水平。
(三) IRR与获利指数PI的比较
内含报酬率和获利指数这两种方法具有相似之处, 都是根据相同的比率来评价方案。内含报酬率是方案本身内在收益能力, 反映其内在的获利水平。它们的区别在于内含报酬的计算不必事先选择贴现率, 根据内含报酬率就可以排定独立投资的优先次序, 最后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资本成本或最低报酬率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获利指数法则需要事先确定一个合适的贴现率, 以便将现金流量折为现值, 贴现率的高低会影响方案的选择。
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篇8
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绩效的相关概念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政府
目前对于政府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界定, 总体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政府仅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 当代中国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广义上的政府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全部机关, 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元首。”[2] 这里我们依据国务院在2004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政府四项基本职能, 并结合霍琳琳 (2010) [3]中关于政府的定义, 本文认为“政府就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行政机关, 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二) 重大决策
决策 (Decision Making) 是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在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 从各种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的行为, 简单地说, 决策就是做出决定, 是在将要进行的活动之前做出抉择的行为, 它表现为关于组织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决定, 也可能是关于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手段、措施等战术性选择, 还可能是关于组织活动的原则、程序的规定等。[4]
按照不同的标准, 决策有不同的分类。按决策的影响范围和重要程度不同, 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按决策主体的不同, 可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按决策的问题是否经常出现, 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按对决策结果的了解程度不同, 可分为完全确知条件下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未完全确知条件下的决策。
重大决策就是对于所涉及的问题范围比较广、影响比较大、要考虑的因素多而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 会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决策 [5]。
政府重大决策则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通过运用国家的权利为解决某一重大问题或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客观的分析现实条件,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主要表现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规、政策等。
(三) 绩效
绩效即成绩、效益, 指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决策的过程中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式来实现预期目标。政府决策的绩效可以通过决策制定、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投入和最终产出的比值、 经济增长率、居民幸福感的增强程度、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本文对政府重大战略性决策绩效进行评价, 即由政府的高级管理层做出的关于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远景的决策, 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 关乎重大国计民生的决策绩效进行评价。
二、我国重大决策绩效评价的现状及 问题
我国对政府决策绩效进行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80年代, 起步阶段决策绩效评价主要是围绕“目标责任制”;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 政府决策绩效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指标, 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水平、公众的评议状况等也列入了考核的范围, 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广度、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1999年初,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有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课题组, 开始研究公共部门 (政府) 决策绩效评估的国际实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总结了我国政府机关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 [6]。马先男 (2008) [7]构建了地方政府决策绩效的评价体系, 并通过该体系对宁波市政府的决策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宁波政府决策绩效还是比较高的。
我国政府的决策绩效评价到目前为止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 政府决策绩效的评价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评价的结果也越来越贴近实际, 但是目前的决策绩效评价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以经济为中心较为单一的指标评价 体系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 GDP已成为我国政府进行重大决策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时占有绝对权重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而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人们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缺乏或者对其赋予的权重过小。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段时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货币价值的体现, 无疑是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体现了某项决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但是GDP的增长并不能代表人民福利的增加、社会财富的增长、贫富差距缩小等, 如果GDP的增长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 那即使某项决策带了GDP的快速增长, 也不能说这项决策是非常成功的, 反而是很失败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贫富差距问题、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公平等问题。在设计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 素, 确保人们最大程度的享受决策所带来的社会福利, 而不是较为单一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二) 部分评价指标难以量化、缺乏真实性
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是政府, 一方面政府的产出大都是服务, 具有无形性, 这就决定了政府决策绩效的某些评价指标难以量化。要获取这些数据进行评价大都要进行问卷调查, 而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人们依据自己的主观评价给出的分数, 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具有主观随意性, 可能使考核的结果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施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由于政府行为的连续性和相关性, 使得政府的产出和贡献在短时间内难以度量, 有些指标即使在短时间内可以度量出来也和实际数据存在出入;最后, 现行的评价体系所获得的评价数据是由地方政府进行初步统计, 然后层层上报中央政府而形成的, 这中间可能存在地方政府的官员为了自己的仕途而人为地夸大政绩、减弱人民群众的不满、伪造绩效评估数据的可能性, 从而使重大决策绩效评估的数据不真实, 评价结果和事实不符。
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 需要在采集政府决策绩效评价数据的渠道和技术上进行完善, 减少正确信息的损失, 增强难以量化指标评价的公正性, 使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 对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政府、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绩效评价还不够重视, 主要表现为:对政府决策进行评价的机构仍是政府部门, 而不是独立的第三部门, 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很可能敷衍了事或者尽量向好的方面进行评价。他们认为对决策绩效进行评价就是在走形式主义, 是做给社会公众和上级领导看的;在评价体系的制定过程中, 参加制定的人员大都来自政府部门, 这就使得所制定的评价体系所产生的最终评价结果会造成某种单一利益最大化; 在向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信息采集时, 社会公众往往认为政府这是在走形式主义, 对待调查问卷不够认真, 随意填写, 还有的可能迫于当地政府的压力, 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将政府行为进行美化等等;在对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时, 社会公众对此漠不关心, 有的社会公众甚至都不知道其作用。
由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决策绩效评价不够重视, 会使得这一评价过程过于形式主义而失去了其真实存在的意义。政府和公众要加强对决策绩效评价体系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依托独立的机构来对政府的决策绩效进行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决策绩效的真实评价, 科学规范决策绩效的管理。
(四) 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作机制 不健全
对政府决策绩效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使决策不断地趋于完善, 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现行的政府决策绩效评价就是单纯的为评价而评价, 在相关机构对决策绩效做出评价时, 相应的政府当局没有认真分析评价的结果, 更不会针对评价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而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改进。如何将评价结果与决策的实行进行挂钩, 将评价结果作为完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充分行使决策绩效评价的话语权是目前决策绩效评价运作机制的最大问题。
(五) 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现在的公共部门管理将目标作为首要目的, 其他都退居其次”[8], 这充分的体现了政府部门设定目标的重要性, 而目前我国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在决策实施前缺乏对决策目标的设定, 即没有设定各项指标在决策实施后应该达到的一个合理数值。这就使得在现有评价体系下对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进行评价的最后得分是一个绝对数, 而不是现有的决策结果与预先设定的决策目标偏离的相对数, 这样的一个绝对数就使得重大决策绩效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对决策的调整缺乏导向性作用。
三、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研究了我国现有的重大决策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本文力求改善现有体系的不足, 并以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在深入研究国外政府决策绩效评价较成功的评价体系基础上, 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相对较为科学、完善的决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切实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为决策的实施和调整提供可量化的指标依据。
(一) 重大决策预期目标体系的设定
为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 需在进行重大决策时, 对重大决策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设定重大决策的目标体系。既为重大决策的执行提供导向性作用, 也为重大决策的评价提供了基础。政府重大决策目标体系的设定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
1.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反映了某一决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贡献程度, 它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 也是政府决策目标和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决策预期目标经济方面的指标主要从对经济规模的贡献度、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的改善程度、经济潜力的发掘四个方面进行选取。
2.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反映了某项决策对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的贡献情况, 也是决策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决策预期目标的设定, 社会方面可以从社会安全、社会生活两方面的贡献度来进行选取, 这几方面更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决策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3. 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主要反映某项重大决策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是现代政府需要关注的决策目标之一, 环境指标主要从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传统资源消耗三个方面来反映。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为更好地对重大决策的绩效进行评价, 需对照目标的完成情况, 设定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的设定
根据绩效目标体系, 选取合适的指标, 具体包括 :
经济方面, 选取决策所能带来的GDP的增加值衡量对经济规模的贡献度、决策的投入产出比衡量经济效率、决策所带动其他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经济结构的改善程度、该决策所能吸引来的外资或 本土以外的资金、企业的数量来衡量经济潜力的发掘程度。
社会方面, 选取该项决策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数 (即失业率的减少程度) 来衡量社会的安全程度, 决策对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程度来衡量社会生活。
注:A1、A2 等与表 2中代表的指标相同。
环境方面, 该项决策所能带来的大气污染物、污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增加量和噪音污染作为对评价环境污染的指标, 绿化面积的增加量作为环境治理的衡量指标, 传统自然资源消费的增加额作为传统能源消耗指标。
2.指标赋值
首先, 对上述的十三个二级指标进行分级, 每个指标分别分为一至五共五个等级, 然后对这五个定级进行定义。这里我们设定达到决策预期目标95% ~ 105% 这一范围为三级, 即预期目标, 设四级、五级为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 一级、二级为没有完成预期目标。例如, GDP增加值为预期目标的105%~ 110% 设为四级, 超过了110% 设为五级。不能量化的指标本文通过细化描述进行界定, 如图1所示的人们生活条件改善程度这一指标;最后, 对这五个等级进行配点, 三级为标准权重, 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一、二、四、五级设定权重。 (见表1)
3.建立评价表
本文通过先后组织80余位专家, 经过专家论证与投票, 通过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加权法等相继确定了重大事项决策管理的相关指标与具体权重, 最终制定了政府重大事项绩效决策评价表 (见表2与表3) 。其中, 表2列出了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3列出了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表。
(三) 评价及改进
每项决策的实施可分为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预期目标。在决策实施过程中, 通过收集各阶段所取得成果的各项数据, 对照表3就能计算出每项指标所对应的等级和得分, 将每项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总就能算出该决策绩效的总得分。如果最终得分为100分, 说明最终结果和预期结果基本没有偏离;如果超过了100分, 说明最终结果超过了预期目标, 该决策得到了顺利的实施, 很好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建设;如果低于100分, 说明决策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通过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推断出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的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结论
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 在遵循一定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体系, 并通过专家论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指标的筛选, 最终形成了一套包括三大方面、13项较易量化和获取的指标构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 力求为我国政府重大决策绩效评价方面提供参考, 推进我国重大决策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并为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和数据的支撑。政府应以法律的力量来推动决策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 建立决策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对决策绩效进行跟踪、指导, 使重大决策切实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魏娜, 吴爱明.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霍琳琳.影响中国政府决策绩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内蒙古大学, 2012.
[4]张康之, 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苑林娅.重大决策民主化研究[J].开发导报, 2005 (2) .
[6]邢卓明.基于渐进决策模型的中国政府决策绩效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大学, 2012.
[7]马先南.地方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8 (2) .
决策评价 篇9
一、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原理与步骤
(一) 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原理
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问题的原理是:已知有m个可行方案S1, S2, …Sm;n个评价指标P1, P2, …Pn;l个时间样本T1, T2, …Tl, 将各方案在不同时段的指标进行综合考虑的排序问题。
(二) 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步骤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 初始条件设置。设评价指标集为P={P1, P2, …Pn}, 相应的评价指标权向量为w= (w1, w2, …wn) T, 其中 设时间样本点为Ti (i=1, 2, …m) , 可以表示年度、季度和月份等, 相应的时间权向量为λ= (λ1, λ2, …λn) T, 其中 设被评价方案集为S=*S1, S2, …Sq, ;被评价方案Sk对应于时段Ti、评价指标Pj的指标值记为akij。指标权向量w和时间权向量λ的确定有多种方法, 如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为了使得到的最终评价结果更好地反映动态特征, 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的好坏程度 (即绝对值) 和增长程度两种情况, 这里采用一种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理想矩阵法。
对于k个决策方案Sk的决策矩阵是:
对于时间样本点Ti的评价系数矩阵记为:
第二步, 决策矩阵和系数矩阵的规范化。通常, 指标有效益型、成本型、固定型和区间型之分。效益型指标是属性值愈大愈好的指标;成本型指标是属性值愈小愈好的指标;固定型指标是属性值稳定在某个固定值为最佳的指标;区间型指标是属性值以落在某个固定区间内为最佳的指标。根据指标分类的不同, 对指标集P可作如下划分, 令
式中Ωi (i=1, 2, 3, 4) 分别为效益型指标集、成本型指标集、固定型指标集和区间型指标集;Φ为空集。
考虑到不同指标的量纲可能不同, 为便于分析, 需将评价系数矩阵Ak (k=1, 2, …q) 进行规范化 (无量纲化) , 即将矩阵Ak转化为Bk。这里, 矩阵Bk中的元素bkij采用如下的规范化方法:
(1) 对于效益型指标, 令
(2) 对于成本型指标, 令
(3) 对于固定型指标, 令
式中a=ij为指标Pj针对时段Ti的最佳稳定值。
(4) 对于区间型指标, 令
式中[a1ij, a2ij]为指标Pj针对时段Ti的最佳稳定区间。
为便于反映方案指标值的动态变化情况, 将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方案决策矩阵Bk转化为无量纲化后的规范化评价系数矩阵Ci, 记为Ci= (ckij) q×n (i=2, 3, …, m) , 再令
公式 (8) 中dkij表示对于时间样本点Ti的指标增长程度 (即绝对增长量) 。于是, 可构成对于时间样本点Ti的“增长”评价系数矩阵, 记为Di。
第三步, 求增长矩阵和集结矩阵。为综合考虑评价指标的好坏程度和增长程度, 可将规范化后的矩阵Ci (i=2, 3, …, m) 和增长矩阵Di (i=2, 3, …, m) 进行集成, 得“综合”评价系数矩阵为Ei= (ekij) q×n (i=2, 3, …, m) , 其中Ei中的元素为:
公式 (10) 中, α和β表示相对重要程度, 并且满足0≤α, β≤1, α+β=1, 特别当α=1, β=0时, 有ekij=ckij, 表示只考虑各指标的好坏程度;当α=0, β=1时, 有ekij=dkij, 只考虑各指标的增长程度。还需指出, 式 (10) 中dkij的意义是:dkij>0表示对指标好坏程度的一种奖励;dkij<0表示对指标好坏程度的一种惩罚。
为便于进一步分析和计算, 可将矩阵Ei转回为基于被评价方案的评价系数矩阵Ek, 即:
第四步, 构造正负理想矩阵。对于矩阵Ek (k=1, 2, …, q) , 构造正理想矩阵E+和负理想矩阵E-分别为:
其中, 矩阵E+和E-中的元素分别为:
第五步, 计算“欧氏距离”。矩阵Ek与E+、E-之间的“距离”分别是:
第六步, 计算贴近度, 方案排序。第k个被评价方案对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为:
显然0≤gkA≤1, Ek越靠近E+而远离E-, 则gkA越大, 则相应的被评价方案应排在前面, 也就是根据gkA的大小进行排序。
二、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财务指数综合评价实例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应用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参考目前国内一些股票分析软件, 从中选取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典型评价指标数据, 综合考虑每个指标的好坏程度和增长程度, 得到的综合财务指数值使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动态特征。本文选取湖北省10个上市公司为样本, 时间跨度为2006年6月30日至2007年6月30日, 时序为五个年报和季报时间点, 时段为四个季度。采用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中的指标数值。选取动态时序及上市公司研究样本如表1所示。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 为较全面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可建立如表2所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10个指标值均可从股票分析软件系统中得到。其中指标P1~P3, P7~P10均可看作是“效益型”指标, 即指标值愈大愈好;指标P4~P6通常可看作是“区间型”指标, 即指标值在某一最佳区间内为最好, 而最佳区间可由专家根据被评价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确定。
(二) 评价方法的应用
首先进行初始条件设置。已知评价指标集为p=p1, p2, …p10, 其中指标p4、p5、p6最佳区间分别设为[0.4, 0.5]、[1.5, 2]、[0.8, 1.3];设10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均为0.1, 则权向量为ω= (0.1, 0.1, …, 0.1) T;设4个时间段的权重均为0.25, 则相应的时间权向量为λ= (0.25, 0.25, 0.25, 0.25) T。根据上市公司10个指标的实际值, 计算出5个时间样本点的评价系数矩阵。其次, 略去系数矩阵的规范化, 求增长矩阵、矩阵集结和综合系数矩阵, 构造正负理想矩阵, 计算“欧氏距离”, 得到贴近度 (评价指数) 和方案排序结果, 如表3所示。
三、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财务指数评价问题及应用趋势
(一) 评价方法的相关问题及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财务评价以定量指标评价居多, 本文的研究也是以定量指标为例。但全面的财务评价也不能忽视定性指标的作用, 如财务外部环境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更多地取决于定性指标。在基于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的财务评价中, 如涉及定性指标较多, 可将其作定量化处理再进行评价。如德尔菲专家评分的方法得到指标的实际值, 再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此外, 评价方法只是一种工具, 要想得到科学、可靠的评价结果还有赖于评价指标选取的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
二是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是常用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但都有主观性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方法, 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能较好地避免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为避免主观赋权法的主观性, 在指标体系中若各个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区别不是太大, 说明该指标对于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的贡献不大, 那么, 赋予该指标的权重系数就不应太大;反之, 各个评价对象中资料相差很大, 则其权重系数的绝对值就应越大。各年度的原始观测数据可用%xij) (i=1, 2, …, n;j=1, 2, …, m) 来描述 (即.xij) 表示被评价对象第i年度第j项指标的原始观测值) 。用wj表示评价指标xj的权重系数, 为使评价结果客观、可比, 可将原始数据.xij) 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标准数据变为.zij) , 则各年的综合评价值yi为: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原始数据标准化。
第二步, 将标准数据zij转化为比重值Pij, 公式如下:
第三步, 计算各指标的熵值ej, 公式如下:
第四步, 计算指标的信息效用系数 (即信息的差异性系数) dj, 公式如下:
由以上步骤可知, 指标j的实际值差异越小, 熵值越大;相反, 实际值差异越大, 则熵值越小。另一方面, 如果指标j的实际值差异大, 则表明对评价对象的作用比较大, 其权重应定得大一些;相反, 权重应定得小一些。因此, 权重与熵值应是互补关系。
第五步, 计算客观权重wj, 公式如下:
三是增长矩阵和集结矩阵的求法。本文实例中的增长矩阵采取“差值法”, 集结矩阵采取“加权求和法”。得到指标的绝对动态增长值, 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具有一定局限性, 如采用相对动态增长值来进行评价则结果更合理。求相当增长矩阵和集结矩阵的方法如下:第一步, 求相对增长率矩阵。令bkti=akti′/ak (t-1) i (k=1, 2, …, m;t=2, 3, …, s;i=1, 2, …n) , bkti表示对于时间点Tt, 方案Sk的第i个指标Gi的相对增长率, 于是可得对于时间点Tt增长率系数决策矩阵, 记为Bt, 它考虑了指标的增长情况。第二步, 矩阵集结。为综合考虑指标的好坏情况和增长率情况, 可将规范化矩阵At′和增长率矩阵Bt (t=2, 3, …, s) 进行集结, 得“动态综合”决策矩阵Et= (ekti) m×n (t=2, 3, …, s) , 其中ekti= (akti′×bkti) 1/2 (k=1, 2, …, m;t=2, 3, …, s;i=1, 2, …n) 。
四是计算方法的简化。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的财务指数评价随时段跨度增大和指标数量增多而愈加复杂, 数据计算量十分巨大。尽管计算全部借助Excel软件完成, 仍然十分繁琐、费时费力, 这增加了评价的成本和难度。因此, 需要采用更高级的数学软件 (如Mat Lab等) 和计算方法。
(二) 评价方法的应用趋势
一是财务竞争力评价和绩效评价应用。财务竞争力评价和绩效评价在评价实质上一样, 但两者在方法应用的初始条件设置上略有差别, 如表4所示。两种评价在后续计算过程中方法基本一致, 最后采用得到的综合财务指标数值进行比较和评价。二是财务预警应用。财务预警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逆向评价, 其评价值越大则警情越严重。由此可见, 在评价结果上, 财务预警与财务竞争力评价、绩效评价是相对的, 即财务竞争力越强, 绩效越好, 财务预警警情越小;反之亦然。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程序如表5所示。
参考文献
[1]王香柯、王金柱、周永华:《时序多指标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研究》,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王欣荣、樊治平:《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动态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3]张旭梅、李志威:《具有动态指标偏好的多指标决策方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第4期。
[4]戴文战、邹立华等:《一种基于奖优罚劣原则的多阶段多目标决策模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5]谢丹凤、陈武、陈俊:《动态多指标决策的理想矩阵法及应用》, 《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3期。
决策评价 篇10
资本结构优化总是与特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 西方财务理论界研究的财务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选择哪一种最大化目标作为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 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多年来一直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及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资本结构优化标准, 也就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从理论上讲,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 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 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及企业价值之间实现最优平衡的资本结构。在理论上, 把这个最优资本结构作为企业目标资本结构, 但在实践中很难找到这个最优点。
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股权价值与企业债务价值之和, 即:V=S+B。
假定企业持续经营, 未来各期息税前利润为EBIT (t) , 所得税率为T, 期望报酬率 (考虑风险时资本成本) 为K, 负债为D (t) , 平均利息率为r, 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为[ (EBIT (t) -r·D (t) ] (1-t) +r·D (t) , 其中:[ (EBIT (t) -r·D (t) ] (1-t) 代表股票的净收益;D (t) 表示负债的净收益。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的现值为:, 则企业总价值为
从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其一, 企业价值受企业利润EBIT (t) 、期望报酬率K、所得税率T、债务总额D (t) 、时间t、利率r等因素综合影响。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即EBIT (t) 、K、T、t、r与D (t) 无关, 则负债越多, 企业价值越高。实际上企业负债多少对其他因素是有不同程度影响的。企业负债越多, 破产风险越大, 财务亏空成本越高, 期望报酬率K和利息率r都会相应增加, 因此就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 即最优资本结构。但是由于影响企业价值的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这样使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其二, 假设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中EBIT、T与债务数量D无关, r、k只是债务数量D的函数, 记为r (D) 、k (D) , 其中r (D) 为单调递增函数, 则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对上式求导, 便得到:
若是企业价值达到极值, 必然有:
从理论上说, r (D) 、k (D) 函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最优资本结构确定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实际可操作性。
其三, 以上只是证明当所有的关系为确定关系时, 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过程。实际上, 期望报酬率K与D的关系、利息率r与D的关系以及企业价值与EBIT、r (D) 、k (D) 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比如, r (D) 、k (D) 取决于对破产风险的估计, 这本身就是不确定或随机的, 这也给最优资本结构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使理论上资本结构的评价标准受到现实的挑战。
综上分析, 使得以理论上的“最优资本结构”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值变得非常困难, 而且也不现实。
西方国家常用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从投资者角度, 若负债水平在适度范围内, 随着负债率提高, 节税利益增加, 权益资本收益率增加。如果超过这一范围, 负债率提高, 会使破产风险显著增加, 财务亏空成本显著增加, 从而削弱或抵消甚至超出节税所带来的利益, 这时随着负债率提高, 权益资本收益率是递减的。因此, 只能说负债率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应尽可能提高。
对于给定的时期, 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负债率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优化应具有动态目标, 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去研究。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 判断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而言, 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每股净值最大化。这里以每股净值最大化为理论基础, 构建资本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以im表示权益资本的收益率, 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 D表示负债总额, rd表示负债利率, T表示所得税率, S表示普通股本净值, P表示优先股资本净值, rp表示优先股固定股息率, V表示资本总额。由于优先股有类似于负债的性质, 因此, 在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时, 将优先股当作负债性质处理, 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为:
假设:资本总额V=S+D+P, 负债比d=D/V, 优先股比p=P/V, 营业利润率i=EBIT/V, 将以上V、d、p、i代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则有:
假设营业利润率服从正态分布, 其期望值为i, 标准差为δ (i) , 则权益资本收益率im也服从正态分布, 这时权益资本收益率期望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所以, (上式计算过程中的E和D分别为期望值和方差的计算符号)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计算权益资本成本, 得:
其中, 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 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 βm表示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 δ (n) 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标准偏差。由普通股每股价值的计算公式:V=imb/Rm (其中, b为每股净值) , 将相应公式代入其中, 则有:
当V达到最大时, 企业价值最大, 此时资本结构为最优。
二、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比例, 以满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企业资本结构提出的新要求, 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状况, 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 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那么如何评价调整后的资本结构的效果呢?下面将结合资本结构调整对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效果做以下分析:
1、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现代企业利用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筹集所需资金, 更重要的是利用负债的杠杆作用, 以获取节税利益。因此, 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 可以作为评价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一个标准。
财务杠杆利益是指由于利用负债的抵税效应而给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带来的增减值。具体可以通过下式进行分析:
其中, R为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i为期望息税前资本收益率;r为负债资本利率;D为负债资本总量;S为权益资本总量;T为所得税率。
上式中, P=D/S· (i-r) (1-T) , P=D (i-r) (1-T) /S为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若R>i (1-T) , 则有P大于零, 这时随着负债D的增加, 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R随之增加, 说明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杠杆利益增加;反之, 若R<i (1-T) , 则有P小于零, 说明负债给企业带来负杠杆效应, 并随着负债D的增加, 负杠杆效应增大。
2、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
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取决于负债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 (即资本结构)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综合资本成本;Ke为权益资本成本;Kd为负债资本成本;T为所得税率;D为负债总额;S为权益总额。设负债率d=D/ (D+S) , 则综合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图1说明了负债率与综合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当d较小时, K值较大, 随着d值增加, K值会逐渐减小, 达到d0点后, K值最小;之后, 随着负债率d继续增加, K值将逐渐增加。 (图1)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 负债率调整的百分比为△d, 调整前的资本成本为:K0=Ke0 (1-d) +Kd0×d, 调整后的资本成本为:K1=Ke1[ (1-d) -△d]+Kd1 (d+△d) , 则资本结构调整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值为:
一般情况下, 当调整幅度较小时, 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相应变化不大, 可以忽略不计, 此时可认为ke1=ke0、kd1=kd0, 调整影响数则为△d (kd1-ke1) 。当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 将会引起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地说, 企业负债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 即:kd<ke。
(1) 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增加时, 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降低, 由于财务风险的加大, 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增加, 负债资本成本提高;同时, 由于股东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对公司的要求加大, 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提高。此时因为△d>0, Kd1>Kd0, Ke1>Ke0, W>0, M<0。若|W|>|M|, 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反之, 若相反, 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降低。
(2) 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降低时, 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提高, 由于财务风险的降低, 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降低, 负债资本成本减少;与此同时, 由于股东承担的财务风险减少, 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降低。此时, 由于△d<0, Kd1<Kd0, Ke1<Ke0, |W|<0, |M|>0, 若W<M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提高;若相反, 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降低。
上述分析说明了资本结构存量调整时对综合资本成本的影响。当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增量调整时,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就不能按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做出简单的比较分析, 应该采用无差别点分析法比较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调整方案, 这方面可参照前述的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3、企业价值分析法。
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对股份公司来说, 即指每股净收益最大。因此, 可以利用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
根据权衡模型, 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L为有负债企业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价值;TD为负债节税利益;FA为财务危机成本及总代理成本。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 这时资本结构变化会使TD和FA发生变化, 而且负债节税利益的变化量为△TD, 财务危机成本及总代理成本的变化量为△FA。
资本结构调整前:VL0=VU+TD0-FA0;资本结构调整后:VL1=VU+ (TD0+△TD) - (FA0+△FA) ;企业价值的变化量为:△VL=VL1-VL0=[VU+ (TD0+△TD) - (FA0+△FA) ]- (VU+TD0-FA0) =△TD-△FA。
由图2分析可知, 当企业原始负债率D0/ (D0+S0) 达到D*/ (D*+S*) 时, 企业价值最大, 此时若继续调整资本结构增加负债率, 会降低企业价值;当D0/ (D0+S0) <D*/ (D*+S*) 时, 企业原始负债率较小, 调整资本结构增加负债率至D*/ (D*+S*) , 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反之, 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以降低负债率至D*/ (D*+S*) , 使企业价值最大。
三、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企业现实出发, 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资本质量所达到的水平, 它可通过一整套财务评价指标来反映。
1、资本结构类别比率分析。
所谓资本结构的类别比率分析, 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分析。主要有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所有者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和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1) 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 用以衡量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比率有多大。对债权人而言, 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 表示股东权益的比率越大, 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 债权的保障越高。反之亦反。但对股东而言, 则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的基础, 并以较小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负债比率很高, 若企业状况良好, 当然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可使股东获得较高的报酬率, 但是当企业状况不佳时, 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 得不偿失。
(2) 股东权益对总资产比率, 又称权益比率, 或净值比率, 是公司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即负债比率+权益比率=1, 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 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 实际应用时仅求其一即可。
(3) 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指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间的比例关系, 计算公式: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这一比率还表明了股东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对债权人而言, 此比率越低, 则表示股东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 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则债权人的权益越安全。在实际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的时候, 权衡三个比例, 得出资本结构的优化与否, 从而做出定性的判断。
2、资本结构项目类别比率分析。
上述三个比率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为基础计算的。有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对于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长期偿债能力是否充分, 可能更有意义。
(1) 固定资产对总资产比率, 也称固定资产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它一般不直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固定资产比率过高, 将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并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2) 长期负债对总资产比率, 也称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这一比率表明了企业长期全部资金来源中, 长期负债形式占多少, 也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能力。此比率越高, 则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越高, 企业经营依赖外来资本的程度越深。但若该比率过低, 则说明企业可能缺乏举借长期资金的能力, 或不擅长利用长期借款的杠杆效应或原有资金的利用程度可能不高。
(3) 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固定资产是供企业经营中长期使用的物质基础。为使企业能长期稳定经营, 固定资产一般由企业长期资金形成, 特别是由股东权益部分形成。对企业而言, 短期借款购入固定资产是否有可能全部由股东权益提供, 或者股东权益中有多少用于或可能用于固定资产, 股东权益扣除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后还剩多少可用于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 市场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 若该比率过高, 则企业负债缺乏充分的保障。
3、纯益为利息倍数分析及扩展。
纯益为利息倍数, 指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内获得的利润与固定利息费用的倍数关系, 表明了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息费用支付能力间的关系, 一般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前述的各种比率有一共同的缺点, 就是未能就企业每期支付固定利息费用的能力做出分析, 而仅提供一些结构性指标。企业负债比率越高, 则支付固定利息及到期偿还本金的负担越重, 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作为支付利息的正常来源。利息保障倍数是以动态的盈利能力角度判断企业借债是否适当、资本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
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 首先应确定企业纯益的数额。纯益并不等同于净利润。企业可供用于支付利息的纯益, 包括:税前利润、特殊损益项目、优先股股利、利息费用;其次, 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 还要确定企业的固定利息支出。这一项目通常包括下列内容:长期负债的利息费用、已资本化利息、未资本化长期租赁负债的隐含利息, 其他因长期负债或承诺而产生的具有固定性的利息费用, 及所有归属当期的负担的已支付或应付未付利息, 均应包括在内。企业每期不仅有利息费用, 还有许多其他的固定支出。因此, 可以将利息保障倍数予以扩展, 计算纯益为固定支出的倍数, 以衡量企业支付各种固定支出的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 构建资本结构优化模型, 并就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评价方法及适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 蒂姆·科勒, 杰克·默林.贾辉然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2][美]斯蒂芬·A·罗斯, 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著.吴世农, 沈艺峰译.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决策评价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决策系统 高等教育 评价体系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83-02
1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是依托于计算机为基本工具,同时应用一些科学决策理论及方法,为决策者最终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这些有效信息一般涉及数据库、数据模型、理论知识库、技能库以及相关的一些管理系统等等。
当代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决策行为。在各个企业当中,领导层的决策行为都拥有半结构化或者是非结构化的特点,如决策行为的目标和评价体系所依据的标准会经常发生变化;支持系统的决策信息不能够在理想环境下获取;支持系统的决策信息不一定完全确定,带有一定的模糊特征;支持系统的决策者和决策的大环境也会因为某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为支持和适应企业管理过程中各类半结构化或者是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以下几种决策支持系统应运而生:
(1)DSS。DSS支持系统,即是指在半结构化决策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可向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决策者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研究出决策方案、预测评价和优化选择方案,以一种有效性突出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手段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支持系统由信息数据库、数据模型库、管理软件、和人机交互系统组成。DSS支持系统主要具有四方面的特点:支持对象是决策人员所面临的各类半结构化决策问题;支持系统是应用数据信息和数据模型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它的应用须以依仗强大的数据模型库;非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来应用本系统;DSS支持系统只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帮助而非完全取代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和最终决策的结果判定。
(2)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一种支持系统仅限于小型的决策行为,为了能够适合于集体性决策行为的需求,衍伸了这种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是为支持群体决策者获取有效决策行为及结果的计算机支持系统,简称GDSS支持系统。GDSS支持系统除了能够进行合理分析和决策以外,须注重参与决策人之间的一种思想沟通和交流。
(3)智能化的支持系统。本系统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至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一种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
2 高等教育评价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在试行高等教育评价以来仍然还处于一种起步阶段,而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仍然有待加强。
笔者对于高等教育评价意义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有助于加强高等院校的宏观指导及管理工作的运行。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不能仅仅凭借管理层领导对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印象,也不能仅依靠少数所谓的专家人对此事件的意见就此盖棺定论,我们应该明白本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东西,在实际操纵过程中需得考虑到我们所能够应用到的科学评价体系,其原理是基于自我评价为后盾所进行的一系列自我评价、群体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社会评价等等等等,这样所得到的结果才是最终符合于实际情况的。另外,我们还应该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宏观管理及指导工作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关于对高等教育评价工作的展开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且能够良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所需重视的问题有:正确对待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需要严正以待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梳理。从大局上讲,计算机决策支持体系的应用将有助于发挥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潜力,至少对于高等院校教育评价及投资效益这一方面的评估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尤其是教师软资源)达不到最低标准的,须严格开展整顿和关闭行动;根据评价结果,我们应该支持一些基础好的大学及重点专业学科,以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潜力和提高办学质量及相关教研发展水平,同时对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人才也至关重要。
(2)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融入教育评价内容可以不同程度地切入诊断性评价,对于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可有效预防和根治,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环境更为动态,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及指导水平,不断对人才培养和消防科研水平的提升做出突出的贡献,最终目的则是为建设社会主义铺路添砖。
(3)促进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是通过对教育工作严正管理和调控,依据基本的控制理论原理将实际发生的运作过程加以调控,主要还是依赖于有效地可靠地信息采集工作,由信息采集工作获取的反馈信息与形成性评价实现补充,优化教育办学工作和提高办学及教学的水平。
(4)促进本区域内各大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力度。高等院校教育评估工作的应用及发展是有效促进本区域内各大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力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此一来,即可将一定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办学水平完全置于一个可以比较的平台上面,相互比较和相互促进即可完全依照于这个比较平台上面的出入点。因此,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大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力度逐步趋于剧烈,而相对应的高等教育评价工作则真真意义上是为了对当下教育水平进行一定程度的摸底,而后依仗利用高等教育评价摸底得到的结果改进和补充。由此看来,通过竞争的收单不失为一种可有效促进和提高高等教育院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方法。
3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以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制度安排,对教育活动的价值,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依据的过程。
另外,由一些有经验的计算机辅助教育评价人员,通过检查文档资料、观察与记录课件运行状况、依据预定的目标体系与自己对许多课件应用的观察体验,更有保障地衡量和估计课件的教育应用价值。
当然,以上过程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确实。那么,我们就可以利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加以弥补。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前进行的评价工作。为了能够使得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真正需要在每个课程和学习单元的预备学习之前对学生所拥有的认知、情商以及学习技能等诸多方面的自身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评估。而形成性评价则是指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所进行一系列的过渡性评价工作。这有助于高等教育评价工作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及时反馈并能够及时改进、修正。
4 结束语
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本文论述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旨在于促进交流学习和普及对该知识理论体系的认识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德宇,郑学军.E-learning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03).
[2] 周卫东.XML在网络教育资源描述与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5(02).
决策评价 篇12
一、群体决策理论分析
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 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 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群体决策可以避免因个人主观、片面造成的偏差和错误。
根据群体决策问题的基本假设, 群体决策可划分为三类。其一是对于个体之间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过程问题, 主要表现为社会选择理论、群体效用理论和冲突分析理论与方法等;其二是对于个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或利益冲突可以忽略) 的群体决策过程问题, 主要表现为集体决策理论、群体合作型对策理论与方法等;其三是对于个体之间非完全共同利益的群体决策过程问题, 主要表现为群体主从或群体多随从理论, 竞争—合作型对策理论与方法等。
1. 群体决策的过程及其特点
群体决策实施过程中, 首先要确认群体在整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给出满意的解决问题的标准;其次在初步标准的基础上, 找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最后选择方法, 通过群体讨论, 比较并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 作出有可能获得最佳结果的决策。群体决策具有如下特点:
(1) 正确性更高。群体决策有许多成员参加, 知识面较广, 能够产生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又具有校正错误的机制, 因而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正确性较高。 (2) 创造性较差。群体决策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意见和论点的约束, 以及从众心理的作用, 容易使决策丧失一定的创造性。 (3) 群体决策存在风险性极化现象。群体决策可以抑制冒进的行为, 在选择较多或较少风险性的两种行动时, 将趋向于保守。然而, 许多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结论, 认为群体决策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因为个人在群体中容易隐蔽自己的意见而附和众议, 而且群体决策由群体承担责任, 其成员容易产生不负责任的倾向。也有一些研究表明,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会发生保守或冒险两个极端的倾向, 即极化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群体氛围。如果群体成员大多数都比较保守, 群体决策也将比个人决策更保守;如果群体成员大多数都冒险, 则群体会作出更有风险的决策。
2. 群体决策的效率
群体决策的效率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群体成员在决策中所作努力的总和;二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集合效应”;三是群体活动中固有的“过程损失”。
决策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决策要考虑时间和代价两个方面。集合效应是正效应, 是群体决策的积极作用。过程损失是群体决策中的负效应, 包括群体决策时所耗费的附加时间以及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提高群体决策的效能就必须提高集合效应, 减少过程损失。
群体决策能够使群体成员充分参与群体活动, 对共同的计划和目标形成较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可以增强积极的价值观念。在认知方面, 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加强了各种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在工作动机方面, 群体决策增加了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使成员更愿意承担所决定的任务和所需要的变革。由此可见, 群体决策代价比个人决策要低, 从长远看, 群体决策的效率高于个人决策。
二、群体决策理论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 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评价因子的确定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是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根据群体决策原理, 在教学质量评价时, 评价因子的确定可以参考包括时间的开销和任务的重要、紧急程度等各种因素来综合决定。在教学质量评价因素指标确定中, 采用群体决策方法, 可以充分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 得出科学的评判因素和标准。在确定各个评价因素权值的时候,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例如专家经验判断法、数理统计法和模糊统计法, 这些权值的确定对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但在一些评价参数原始数据的采集中, 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不适合采用群体法, 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意向和评价标准, 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
2. 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群体决策指标
综合分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群体决策指标主要有: (1) 教学目标和任务: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学任务要适当、确切。 (2)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紧凑, 节奏适度, 重点突出。 (3) 教学内容安排: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等。 (4) 教学方法使用: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运用符合内容需要、学科特点、学生实际。 (5) 教师基本素质: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 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演示操作熟练、正确、恰当;板书设计合理、工整、简明。 (6) 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广, 兴趣浓厚。 (7) 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自我效能感显著。
3. 群体成员构成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组成
群体成员要在广泛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包括学生、教学督导员、教师同行、领导。整个评教体系由含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价、督导评教、督导评学、领导评教、领导评学及综合分析等组成。
三、群体决策效能分析
教学是许多基本因素组成的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涉及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设备等诸多因素, 而且涉及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批改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
根据群体决策理论, 要保证群体决策的科学性, 就要尽量避免群体决策的极化效应并正确运用保守迁移效应。
1. 群体极化效应及产生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面临两种选择:赞同或反对。研究表明, 群体成员一起进行决策时, 会使群体决策更具有倾向性, 也就是说作出的决策会比个人作出的决定更加极端。这种群体的思维方式叫作群体极化。如果个体在群体讨论之前, 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赞同的倾向, 那么在讨论后, 这种赞同倾向会更加明显;相反, 如果在讨论前, 个体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反对的倾向, 那么在讨论后这种反对倾向也会得到加强。
群体极化主要是由于责任分散、群体成员信息干扰、个体差异三个方面的影响产生的。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 有时会比他们单独时有更小的个人责任感。因为决定是整个群体作出的, 所以责任也相应地由大家来分担, 人们对失败的恐惧也降低了。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作出了更冒险的选择。群体成员在自己作出决定时每个成员的意见综合在了一起, 占优势的观点就会获得更多的支持, 这样, 有些群体成员就容易被说服, 从而使他们改变观点, 转向这种有说服力的观点。所以在群体讨论中, 群体就更倾向于支持在群体讨论之前略占优势的那些观点。在群体讨论的情况下, 通过讨论评价, 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结果导致最后的决定更具有冒险性。
2. 保守迁移
一般心理学上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 反过来, 后继学习也可以对先前的学习发生某种影响, 这也成为“逆向迁移”。不论是正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 都有正负之分, 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就是正迁移, 起干扰和抑制作用的就是负迁移。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 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可以“迁移”。教学质量评价中我们要尽量引导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这需要从评价因子设置和决策指标上加以规范, 当然也需要系统完备性的保证。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应用群体决策理论的系统中, 应重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 使其整体功能达到最优化, 这就要求评价关注教学过程的整体, 进行全面的公正评价, 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同时, 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 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贯穿到活动中。另一方面要保证群体决策成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辩证统一。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涉及面广、麻烦复杂的工作, 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公正、公平的评价, 可以促进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 关注全体学生, 帮助学生巩固优势, 克服弱点, 使其全面发展。评价过程的透明性、群体决策理论应用到教学质量评价中不仅使评教过程更加透明、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而且它对于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路海东主编.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决策评价】推荐阅读:
项目决策评价06-05
决策与评价09-22
电网规划评价与决策11-06
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09-28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考点整理)05-16
经验决策与数据决策08-16
监管决策10-21
决策人才07-17
决策艺术10-18
教育决策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