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决策(精选12篇)
教育决策 篇1
埃德蒙·金(Edmund J.King,1914至2002)是英国当代著名比较教育学家、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教育决策理论和比较教育理论框架在整个比较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金与实证主义代表人物玛格丽特·阿切尔的学术争鸣被美国比较教育学者爱泼斯坦列入与福斯特和卡诺伊论争齐名的20世纪最重要的两大论争,这次论争也奠定了金作为文化相对主义流派领军人物的地位。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金相继出版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比较研究和教育决策》等一系列名著。在这些著作中,金将教育决策制定与比较教育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决策理论,对比较教育理论的丰富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教育决策理论的哲学基础
埃德蒙·金是一位在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多项领域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学者,这种深厚的学术造诣使得其思想更具理论性和包容性。尤其哲学方面扎实的理论功底,在他比较教育思想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各种理论中寻找到哲学理论的踪迹。金的教育决策理论就是以波普尔哲学为基础,在充分吸收怀特海和相对主义哲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 波普尔的否证论观点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著名的英国哲学家之一,是当代进化认识论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曾受到世界科学界、哲学界的广泛推崇。波普尔否证论的主要思想可归纳为:科学的发展是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不断纠正更新的过程,世界没有绝对的科学,科学也包含错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内部存在缺点或错误,要经过经验的不断检验,通过证实真伪并不断改进才能继续向前发展。波普尔指出,进行科学研究要有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去检验而不是去证实。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问题—猜想—反驳—问题”的科学发展循环框架以及“理论—观察—新理论”的知识形成的相应图式。[1]金在师从波普尔期间,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他秉持否证论的科学精神,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自身的比较教育理论紧密地与社会要求结合在一起,并根据整个社会背景的不同适时地做调整和改变。金在波普尔否证论的基础上绘制出教育决策动态发展流程图,强调教育政策和改革的反馈,强调从现实中汲取理论营养,完善和修订已实施的政策,并使之臻于完善。
2. 怀特海的机体哲学理论
自20世纪以来,最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开始出现学科相互交叉的局面,随后在社会科学和一些新兴学科中相继出现了学科横断特征,其中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则是能够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进行有效结合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将生态学和哲学有效及科学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机体哲学理论。在机体哲学理论中,怀特海突出强调环境意识和整体观念,并指出整个科学和哲学就是考虑机体的存在和发展问题。研究机体的各种条件也就是研究每一个机体与其环境的现实关系,同时强调对环境的内在价值进行充分的估计。不同个体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它们被整合于一个共同体之中,每一个体的构造中包含了相关的其他个体的因素,它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共同体的存亡。这种共同体的意识便是环境意识,它是个体之间协同存在的整体观念。[2]在怀特海理论基础上,金对教育提出了多样的新要求,认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为了塑造未来或为未来作准备。此外,他又提出教育决策动态发展的观点,认为教育决策必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调整。[3]金在分析教育问题时,除注重其所处的特定背景外,还十分强调各种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并将文化因素引入到教育决策理论框架中。金重视环境与问题整体之间变量研究,甚至将民族传统、风俗习惯都纳入到比较教育理论框架中来,这与怀特海哲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 相对主义的批判否定精神
相对主义是以客体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为参照系统来认识客体文化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范式。[4]相对主义哲学具有传统哲学的批判否定精神,同其他哲学一样代表着一种以自我反思和批判否定的方法引导人们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使人永远保持自我创造与自我超越的空间。相对主义引导人们从传统哲学的理论教条中走出来,以一种相对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周边不断发生的各种事物。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防止了哲学理论陷入僵硬与老化,同时也使相对主义成为沟通传统哲学与新哲学的重要桥梁。相对主义哲学的这种不断地自我批评与否定精神使得哲学理论不断进行自身修复与更新。金继承和发展了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精神,他强调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要注重比较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发现,反对不经实际调查而得出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强调所绘制的教育决策理论框架以及其中的各因素都是可变和动态发展的,研究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运用他的决策理论,防止陷入静态和片面的引用和借鉴。金也指出,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通过实践和教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批判,可使比较教育理论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等交相呼应。相对主义同其他哲学理论一样,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学科范围,特别在推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和促进研究者价值判断的塑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吸收了相对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原则,并将其应用在教育决策理论的框架构建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比较教育分析模式。
二、教育决策的构成要素图解
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埃德蒙·金不仅将比较教育看作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学科进行探索,同时他也认为,比较教育是一门直接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进而促进整个教育改革的应用性学科。比较教育为教育决策服务是贯彻于他整个研究过程的重要思想,他强调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或工作时都要始终铭记这一应用性功能。金的教育决策理论可以说是他整个比较教育应用理论的核心和灵魂,他不但总结出促进教育决策顺利进行的各种因素,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完整的教育决策流程。在谈及影响教育决策的各因素时,他指出教育决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共同作用是制定各种教育政策的基础和动力。在说明教育决策的构成要素和决策背景时,金绘制了一副他称之为“可能是有用的”图解,以便更为直接和直观地阐述他这一理论。(如下图)同时,他补充说,虽然图解或模式只是一种说明方法,可能没有什么科学价值,但是有些图解或模式或许是有用的。
图中的圆环表明常被援引作为值得保存或特别注意的教育制度的特点。这种特点根据各国不同教育制度的差异可以表现为优秀、现代化、文化价值等方面。尽管对于教育制度的特点,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别,但是一般都会认真对待。通过这样相似的多幅结构图,研究者和读者可以比较出哪些因素是受到重视的,而哪些则是相对不太关注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来区分出各国教育制度的特征。此外,以这种图解方式还可以表明教育制度的各要素如何连接,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各地方特有的机构或操作上的联系,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
图解圆环中的标题,例如“优秀”、“现代化”等,主要是指教育决策时的决策中心或主要判断人员。如果这种图解不是用来说明学校制度或教育制度概念方面而是说明各种不同机构的连接关系时,该标题也可以换作“党派”、“教会”或其他组织,这也说明该图解不仅适合于教育决策的分析和比较,同样它也适合于其他决策的制定与执行。金指出:“利用这样的图解对各国作比较,我们可以鼓励自我约束,保证我们真正注意一个经常发生的问题或可以比较的机构,而不是注意一个临近的机构或偶然的特征。”[5]
图中波浪线条(A)和(B)代表“危机”。“危机”(A)代表有利的影响事件,“危机”(B)代表不利的影响事件,波浪线条的起伏程度则代表“危机”严重程度。这种“危机”主要是指影响教育决策的教育外部因素,既可以指决策制定所依赖的公众舆论、社会经济准备和发展状况,也可以是外部可学习的榜样作用、国际影响或突发事件。在这里,金列举了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冲击、法国1959年和1968年的教育改革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世界教育,特别是对一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所起到的重大影响。这些危机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则是缓慢进行的,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对西欧教育的影响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金指出,这个图解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图中的圆环大小可以根据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重要性程度也会有所差别。在理解这一图解时,我们应该想象它是多重的,不仅是在一个平面上,而且是在许多亚文化的并确实是许多矛盾的多维复合体中。[5]决策者进行决策有赖于圆环中所列举的因素起伏的大小和力量,以及周围的物质、技术和人力的资源。该图不仅能够说明埃德蒙·金决策结构的各部分要素,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文化分析的模板。将教育问题放到整个社会“动力生态学”的背景去分析,可能会更加有益于我们的研究工作。
三、教育决策的流程概述
埃德蒙·金的教育决策理论是其文化相对主义分析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至70年代产生过重要影响,成为众多比较教育学者、研究者和工作者参考与学习的代表性理论。然而,金在提出教育决策理论并指出其影响的各要素后,并没有设计出完整的教育决策流程过程。澳大利亚比较教育学者菲利普·琼斯在对金比较教育思想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对金的教育决策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本文即是借用琼斯的研究成果,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将金的教育决策流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是确定研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金认为,制定科学的教育决策,“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一个合适的探索主题的概念’,即要确定该研究领域的界限,并决定此主题是什么,它包括的范围、具有的探索深度、可以求助的相邻学科领域以及调查目标”。[8]这种问题的确定和方法的寻求也要根据一定的学科与社会背景才能形成,尤其是要注重被研究问题所处的生态背景。研究方法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和多学科性,是研究者进行研究资料收集的重要依据。在问题性质和研究方法的要求下,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开始着手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收集。资料的收集要集中体现学术方面的需要,并且要在多元的科学方法指导下,对这些资料进行谨慎的分析。这一过程被琼斯称为“教育的信息阶段”。
其次是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在充足的资料准备情况下,随后就是必然慎重地分析这些资料,了解这些资料所具有的意义,并考虑“在生态学体系中产生种种相互作用的原因或力量极为复杂的组合”。[8]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金倡导采取文化分析的模式。金还强调在进行不同对象资料比较时要注意文化偏见所带来的错误,为了避免这种错误,一方面要依靠长期以来个人所积累的文化经验;另一方面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文化内容中,去了解这种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因为即使再相近的文化也不总是完全相同的。在文化分析后,要进入到各国不同的文化模式中,研究者要在详细观察和比较分析中找到其中的差异和关联。金强调指出,收集各研究对象国的资料是动态发展的,因此,要避免用一种静态的思维去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比较分析要经过证实是科学的才能够为教育决策提供进一步服务。比较教育的这种比较工作不仅是教育决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决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教育研究者的这种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建议,成为教育决策的核心部分。该阶段被琼斯称为“教育的洞察阶段”。
最后是制定政策决策,促进政策实施。在完成信息阶段与洞察阶段后,随之也就进入了教育决策的最后阶段——决策阶段。在比较教育提供专业建议或信息后,相关部门就进行政策决策。在这个流程过程中,比较教育一方面要帮助决策部门或机构进行教育决策,另一方面要保证整个决策的顺利完成。比较研究能够根据决策部门可能选择的政策选择,收集决策的信息,对决策的意见进行专业评价。金十分热心地倡导建立某些特别的机构汇集、协调和分析决策信息,他称之为“制定教育政策的议会”。该机构将雇用那些知道如何找到有关资料的专家,这类机构比起短期的调查委员会来说更具有优越性。除此之外,金还建议成立其他教育外的机构来形成各行业专家所组成的超级团体,以促使比较教育有更宽广的事业和发展前景。在制定决策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也使得金担心教育决策的顺利进行。例如,议会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会反对专家的意见以及管理人员染上自私自利的恶习,他们会认为这些经过比较研究所得出的建议是错误的。为了避免和削弱这种问题的出现,就需要民主成分的参与。
在金的决策流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研究者的个人学术潜力和现有能力,这些因素很可能成为进行教育决策的约束与限制因素或促成因素。其次,人员对问题的理解以及教育问题本身的可行性都将成为影响教育决策的重要因素。总体来说,金所建立起来的教育决策框架是简单明了的,他比较明确地阐述了教育决策的整个流程,并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这也是金比较教育思想一贯的学术特色与研究风格。同时,该流程特别适用于处理新问题及对新问题做出决策,这也是金进行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思想。不过琼斯也指出,在这个流程中诸如“开发计划和发展”、“规划讨论与协商”、“政府授权和税收支持”这些术语(以及其他术语)放在一系列复杂的图式中,如不加以说明的话,往往会引起混乱。金的模型为人们普遍接受,但遗憾的是,他在应用时并没有简化流程图,而是使其复杂化了。[8]
四、教育决策理论的意义
教育决策理论是埃德蒙·金比较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它不仅为教育决策制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而且也为进一步开展比较教育研究,促进世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制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各项政策,不仅是教育决策者的责任,也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使命。可以说,如何将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制定合理地相互融合,将是未来教育决策部门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1. 教育背景分析观点为教育决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正如埃德蒙·金所强调的那样,教育问题的确定和相关教育材料的收集是教育决策流程中最为基础的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与教育背景休戚相关。教育背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在埃德蒙·金那里,他不仅将教育现状置于一个动态的纵向发展过程中,而且将教育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及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横向联系。他认为,“一种背景方面的不现实性比任何其他原因更能对比较教育中的看法产生有害影响”。[5]重视教育背景的分析是加强教育各项决策制定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为只有深入地分析所研究的教育存在的环境才能够得出科学和正确的教育结论,忽视教育背景的研究与探索是现今造成教育决策失误的根源。为规避这种失误的发生,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和教育决策者应不断深入分析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从整体上把握所选择教育问题的生态背景。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教育发展本身,而且要深入到所研究的教育体系中去,将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宗教、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与所面临的教育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力争使教育决策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能将影响教育的各因素都包含其中;同时,教育决策者也应不断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素养,能够深刻认识到教育背景在决策中的基础作用,为制定出更具实效性和科学化的教育政策发挥积极作用。
2. 相对主义研究范式使教育决策制定更具规范化和科学化
文化相对主义是埃德蒙·金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教育分析范式,他提倡比较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决策者在不断积累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到所面临教育问题的文化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深刻和全面地了解这种教育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当这种文化积累达到一定高度时,教育决策者就能够客观和科学地运用相对主义的研究范式来进行决策的制定与施行,从而使整个教育决策的制定流程更具规范化和科学化。埃德蒙·金所主张的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范式是与教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只有产生于实践中的教育理论才会对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决策有益。金在将相对主义中的文化理念与教育决策制定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对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和教育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学科要求:一方面,研究者和决策者应树立文化本土意识。长期以来,比较教育是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并在西方文化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形成与发展的。因此,比较教育研究者树立本土意识,充分吸收本国文化的有效因素加入到教育决策过程中来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研究者和决策者要始终坚持文化平等理念。金认为,做好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的研究,“首先必须注意文化偏见的种种危险,认清每种文化的制度和倾向不是完全相同的,然后着手区分各种特定文化的重要模式,考虑所有人生活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对各组文化模式之间的比较,就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或实践提供意见和建议”。[8]
3. 研究人员素质拓展理念为教育决策制定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
埃德蒙2金认为,在教育决策流程中,研究者的个人学术潜力和现有能力很可能成为进行教育决策的约束或促进因素,因此,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进行教育决策的充分智力保障。制定出高效和科学的教育政策最根本的保证之一就是专业性、综合型的人才培养。首先,研究者应当具备一种动态的学科发展观。当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如何把握变化的世界中对我国教育决策的有益因素,成为新时期比较教育研究者一项艰巨的任务。比较教育的专业人员有责任进一步开阔研究视角,这是一种学科的责任,也是专业使命。其次,研究者应具备出色的合作与交流意识。比较教育研究不是一国教育的研究与借鉴,而是一种多国教育探索的宏大体系,这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只有这样,比较教育才能随着世界教育的改变而变化,各项教育政策才能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最后,研究者应当具备多元的文化观念与包容意识。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也是不同国家文化特色的表现。正如埃德蒙·金所倡导的那样,研究一国的教育首先要深入到该国的文化研究中,通过文化研究来通晓国外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特色,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教育经验与意见,最终为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比较教育专业及专业人员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飞,王凌.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对霍姆斯和埃德蒙·金比较教育理论的影响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黄铭.怀特海哲学在当代跨学科的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3]施红斌,殷冬玲.埃德蒙·金比较教育思想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
[4]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86.
[5][6][7][12][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56,56,48.
[8][9][10][11][13][澳]菲利普·E·琼斯.比较教育的目的与方法[M].王晓明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112,112.112.115、112~113.
教育决策 篇2
暗箱操作的教育决策为何屡屡发生?
暗箱操作的教育决策为何屡屡发生?熊丙奇 7月2日上午9时许,广东省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内一时喧闹起来。不上课的近百名教师,开着摩托车,浩浩荡荡地前往从化市教育局。他们希望对方解释清楚,为何要将自己的学校托管给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南方农村报7月20日)据报道,早在3月16日,广州工程学院便致函从化市政府,提出要以该校为龙头,整合从化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打造中职园区。而作为从化市唯一的公办中职学校,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成为首先整合的对象,要被广州工程学院托管。可一年多来,无论是从化市政府、从化市教育局,还是广州工程学院,在各方的“多次沟通交流”中,唯独缺少了被托管主体――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声音。其间,虽然也有该校的教师获得风声,但无一例外遭到校长的否认。7月,托管通知的白纸黑字,让老师们一下子傻了眼。这样的故事见得太多了。整个事态的演变过程大致程序如下:由政府部门或某教育机构提出动议;政府部门找来机构负责者“协调”,“协调”过程完全保密;“协调”妥当后,召集当事教职工和学生(学生家长)宣布结果;当事教职工或学生(家长)反对;政府部门不理睬反对,教职工或学生(家长)走上上访路,矛盾激化……事情闹大之后,先前的动议或不了了,或强行推进,再弄出更大的事端来。我不知道政府部门是作何想,他们难道认为自己的暗箱操作很高明,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就是软柿子?他们为何不从其它事例中吸取教训?能解释行政部门的行为的理由是,行政权力长期不受制约,以至于在进行决策时,根本不把老百姓的权益放在眼中,而且他们有“自信”,能用行政力量再摆平老百姓的反对意见。殊不知,现今老百姓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而在事关自己未来生存的利益面前,老百姓是不可能被所谓“服从大局”之类的宣传打动的。任何教育决策,从本质上说,都是民生决策,都应该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就学校的托管、合并而言,这就影响教职工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还影响学生的学费,不尊重教职工、学生的利益,就由行政强权进行托管、合并,就算托管“成功”,也会遗患无穷。不管出于何种好的“出发点”,都会出现违背初衷的结局。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民主。国家教改《规划纲要》的制订,也被认为是对此的一次全面实践,然而,各地不断出现的不科学、不民主教育决策表明,不能指望政府部门的自觉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就是,凡是关于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在学校层面,必须通过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同意,在社会层面,必须提交学校举办者同级人大的讨论、审议。来源:透明中国-7-22
高等教育数据决策系统设计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 决策支持系统 设计文本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7-0063-03
一、设计背景
教育情况相关数据,具有其外部涉及关联领域广,内部包含层面和系统多的特点,多年来未能建立相关的资料统计分析系统,给管理决策依据形成和客观决策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应用现代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理论,采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从原始分散、涉及面广的教育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便是以此为背景开发研制的。
传统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和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都是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前者解决如学籍、人事、财产等结构化管理问题,服务用户日常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加工和传输,及时、准确反映教育教学当前工作状态,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后者属前者的分支,主要处理人才需求预测、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投资效益分析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通过整理、变换、集成汇总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教育决策信息和知识,借助管理者经验作出判断,形成决策支持,追求信息有效性。以往或现行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多表现在信息汇总统计的层面上,较少具备多种信息间比对分析、历史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态势描述层面的功能。这就意味着相应的分析成果全部要由人工操作完成。我们依据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体系,构建完成“高等教育数据决策系统”设计,能提供人机交互操作平台,具备较全面的支持功能。
二、支持技术
“高等教育数据决策系统”借助计算机智能信息处理理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应用开发。数据挖掘是数据库技术自然演化的结果。教育信息的数据挖掘主要对教育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获得辅助教育决策的关键性数据,为教育决策提供真正有益信息,并适当进行价值判断,进而获得更好的教育决策效益。数据挖掘主要有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及结果评估解释三部分,分为数据准备、数据挖掘、信息表示、分析决策等具体步骤。数据准备阶段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全面采集现有事务处理系统或数据仓库数据为数据挖掘提供数据基础,并对采集到的可能存在自身不一致性,或有缺失的数据进行泛化整理,从而在原始数据基础上得到更为真实的信息,以便于数据挖掘。数据挖掘阶段将利用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信息表示作为呈现数据挖掘结果的重要手段,将使用可视化和知识信息表示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有效知识信息。数据挖掘的最终目的是辅助决策,在分析决策阶段,决策者通过分析数据挖掘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价值判断。[1] 需强调的是,数据挖掘过程要多次循环反复,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数据挖掘工具主要有两类:特定领域数据挖掘工具和通用数据挖掘工具。特定领域的数据挖掘工具针对某个特定领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设计算法时,充分考虑数据需求特殊性,采用特殊算法,以处理特殊的数据,实现特殊的目的,发现的知识可靠度较高。如图1所示。[2]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某一类型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的人机交互式的信息系统。
三、系统设计实现
1.系统结构
设计采用PowerBuilder 9.0作为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在WinXP操作系统下开发。[3] 系统结构包括数据移植:移植说明、定义数据源、数据移植(VFP)、数据移植(DTS);内部指标:招生总规模、在学人数、毕业生数、教职工数、分学科招生情况、分专业招生情况;年度比较:招生比较、在学人数、毛入学率;办学条件: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本科基本办学条件比较、专科基本办学条件比较;宏观决策:建设投入,少数民族,校均规模和科研建设、统计分析报告。如图2所示。
2.系统模块
系统模块设计由数据移植模块、内部指标模块、年度比较模块、办学条件模块、宏观决策模块五个模块组成。在数据汇总、数据分析、价值判断三个功能上,执行框架内信息归纳统计、框架内信息横向与纵向比对、框架内信息历史态势分析、外部环境支撑力与制约力判断四个方面技术操作,并提供文本分析的基础平台。其中:
(1)数据移植模块中,将“全国高等教育统计系统”中基表数据和综表数据移植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以便进一步处理数据;将“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投入情况调查表”导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中;在数据移植过程中,有时需要新数据源的定义,调用API函数打开Microsoft的ODBC数据源管理器定义数据源:调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 的数据升迁功能实现数据移植(VFP);调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的数据转换服务功能实现数据移植(DTS)。
(2)内部指标模块负责对本年度高等教育统计数据中各项内部指标汇总及图示说明。内部指标包括招生总规模(按招生比例、招生规模、研究生招生情况、普通本专科招生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在学人数(按在学人数、学生比例、研究生在学人数情况、普通本专科在学人数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毕业生数以及毕业生分专业情况(高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数总计、研究生、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毕业生人数)、教职工数(按照教职工学历结构、职称比例、年龄情况、获研究生学位及其它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此外,对分学科教师情况和双师型教师情况进行统计)、分学科招生情况(对博士、硕士、普通本科、普通专科的招生情况进行分学科统计,以便对学科招生情况提供指导意见)、分专业招生等情况(对本年度高等学校的专业招生情况进行了排序;分博士、硕士、普通本科、普通专科进行排序)。
(3)年度比较模块侧重对高等教育普遍关心的招生情况、在学人数、毛入学率进行年度比较,以便对决策提供指导意见。
(4)办学条件模块下有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模块,其下又分为本科基本办学条件、专科基本办学条件两个子模块。其中,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子模块对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中的占地面积、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教师总数进行了统计,对各项生均数据进行了计算;本科基本办学条件子模块对全省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中的师生比、教师比例、生均用房、生均设备、生均图书进行计算;专科基本办学条件子模块对全省专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中的师生比、教师比例、生均用房、生均设备、生均图书进行计算。
(5)宏观决策模块借助数据挖据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对甘肃省高等教育数据进行分析,为教育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本模块分为:建设投入(投资来源)、建设投入(建设内容)、少数民族、校均规模与科研建设、统计分析报告五个子模块。其中,建设投入(投资来源)子模块对甘肃省各个高校中央投入、地方财政、学校自筹、银行贷款、社会投入这五种投入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根据甘肃省各高校的建设投入中投资来源的分析可清楚看出高校投入资金的情况;建设投入(建设内容)子模块对甘肃省高校实验设备、行政生活服务设施、水电管网等设备改造及其它投入情况进行详细统计,根据甘肃省高校建设投入中建设内容分析可清楚看出高校软硬件发展快慢情况;少数民族子模块根据甘肃省作为西部偏远省份,少数民族在人口中的比例高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在校生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实际设计,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进行统计,为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校均规模和科研建设子模块对普通高校校均规模、本科院校校均规模、专科院校校均规模进行计算,并计算科研建设中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子模块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输入少量的教育统计数据后,就可自动生成相应年份的“甘肃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本专科教育发展趋势、职业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独立学院发展趋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校均规模、社会支撑程度、普通高校办学条件、高等学校数量、高校科研实力等甘肃省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情况。[4]
3.系统操作
此设计适用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移植、分析、决策等操作。系统使用流程为先对“全国高等教育统计系统”中汇总后的本年度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进行移植,将其导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中,再使用设计提供的各种分析、决策功能对本年度数据进行处理。如图3所示。
以此为基础添加分类模块,可完成整体教育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单元结构为该系统的局限,待多元结构支持技术进一步完善后,可实现模块间数据彼此共享、相互支持的目标。
决策支持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深化,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虽在远程教育中已有所应用,但在高等教育数据管理中应用很少,故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5]
参考文献:
[1]Hanhawei. KamberMicheline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苏新宁.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育决策 篇4
(一) 直接成本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居民家庭为其成员接受高等教育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经常性成本。在我国,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和学习用品费、交通费、考试费用以及生活差距费 (指学生因上大学在吃、穿、住等方面多支出的费用和住校所花费的住宿费) 、其他费用支出。
(二) 机会成本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未能就业、升迁、岗位流动所放弃的收入。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包括放弃就业收入的机会成本、放弃利息收入的机会成本, 还应有风险成本即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高层次人才的专用性, 居民家庭承担的进行高层次教育投资的风险。
(三) 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当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自有资金不足而必须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时所要付出代价。资本成本实质上是一种机会成本, 表示出资人由于资金的让渡而失去其他投资机会, 要求得到补偿的数额。
据上所述,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总成本由以上三部分构成, 假设高等教育投资在4年内完成, Ci为第i年投资的成本, 居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总成本C的约束函数应为: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总成本贴现到大学毕业时的现值PVC计算公式如 (2) :
式中, r表示预定的贴现率;
Ci表示第i年投资的成本。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
(一) 消费性收益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消费性收益体现在精神收益方面,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个人文化教育修养水平的上升、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个人社会生活结构的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业竞争优势等。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收益是难以用货币形式衡量的, 因此是非货币性收益。
(二) 投资性收益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投资性收益就是家庭投资高等教育使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所形成或提高的劳动能力, 能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可以量化的货币收益, 主要指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工资收入增加额。
由于消费性收益难以量化, 所以我们只考虑可以量化的投资性收益。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可以理解为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拉动个人收入的增加额, 即投资收益可以用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收入与同龄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差额来粗略估算。
投资收益的约束函数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 R表示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
Y表示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收入;
X表示同龄高中毕业生的收入。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总收益贴现到大学毕业时的现值PVC计算公式如 (4) :
式中, n表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寿命期 (即指受教育者正常的工作年限) ;
Yi表示受教育者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i年的工作收入;
Xi表示第i年的机会成本, 即受教育者因接受高等教育第i年所放弃的收入;
r表示预定的贴现率。
三、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决策分析
(一) 基于净现值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
净现值法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内, 将所有的成本和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成本现值和收益现值, 如果收益现值减去成本现值后的差额大于零, 则该投资项目就是可行的。根据投资评价中的NPV法, 高等教育投资是多期投资,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并且投资不是发生在期初。假定投资在每年年初发生, 年收入每年年末收回。对于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来说, 如果把收益与成本都贴现到项目寿命期之初, 也就是高等教育受教育者毕业时, 假设我国接受四年本科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一般为22岁毕业, 60岁退休, 此投资项目的寿命期为38年, 即n为38年, 则净现值计量模型为:
式中, NPV表示项目净现值;
Bt表示现金流入量 (在第t年发生的收益, 受教育者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t年的工作收入Yt) 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 (高中毕业就直接参加工作的同龄者) 的收入 (Xt) 之差;
Ct表示现金流出量 (在第t年发生的成本, 指居民家庭为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第t年所支付的成本, 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
r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n表示投资项目的寿命期;
m表示项目投资的期数, 高等教育是多期投资。
从经济学上看,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当NPV>0时, 说明高等教育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这时家庭可以作出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由于在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 投资的总成本是已定不可变的, 在既定收益率下, 净现值NPV越大, 则收益Bt越高, 作为投资者的家庭作出投资决策的意愿也就越强。
当NPV<0, 从经济学上看, 对家庭来说, 投资者预期投资将受到损失, 继续投资将无利可图, 这样的高等教育投资是不可接受的, 应放弃投资。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家庭不惜血本对可塑性较低的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进行投资, 尽管在经济的分析上是不可行的, 但是这部分家庭更看重高等教育投资所带来的非经济收益, 而不仅仅是其经济收益, 因此这并不妨碍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二) 基于内部收益率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
内部收益率 (IRR) 又称内含报酬率, 它是净现值NPV=0时的折现率, 即是使投资项目在项目寿命期内现金流入量总额等于现金流出量总额时的折现率。对于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来说, 即是使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总收益的现值等于总成本的现值时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表明了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支出的最高利率, 也就是家庭借贷所能支付的最高利息率。如果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资金来自资本市场, 借贷利息率高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 那么投资就会亏损, 即产生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内部收益率可通过下列计量模型求得:
式中, IRR表示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
n表示投资项目的寿命期;
m表示项目投资的期数, 高等教育是多期投资。
当家庭投资四年本科教育的净现值NPV=0时, 计算家庭投资大学本科教育的内部收益率的方程为:
式中, Yt表示受教育者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t年的工作收入;
Xt表示第t年的机会成本, 即受教育者因接受高等教育第t年所放弃的收入;
C1t表示第t年投资的成本;
IRR表示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
运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评价投资效益时, 必须首先确定一个最低希望报酬率或基准折现率i0, 若IRR≥i0时, 该项目方案在经济效果上是可行的;反之, 若IRR≤i0时, 则该投资方案在经济效果上是不可行的。设定最低希望报酬率或基准折现率为市场利率r, 将其与四年本科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进行比较, 若IRR≥r, 则家庭投资大学本科教育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若IRR≤r, 则家庭投资大学本科教育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模型可以用收入流曲线表示
在图中, 横轴X为年龄, 纵轴Y为年工资收入, C为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在60岁时的年收入, H为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在60岁的收入, 原点以下部分 (1) 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 H’H为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收入流曲线。OXHH’相当于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总和;ODEH相当于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本, 即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可能的收入部分 (2) ;DGCX为接受高等教育个体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总和;EHCG部分 (3) 就是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增加值部分。
当按某一折现率r, 在现值的基础上 (1) + (2) 价值部分等于 (3) 时, r即为投资报酬率。若给定, 那么只有当 (3) > (1) + (2) 时,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判断, 人们才会选择高等教育投资。从以上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决策模型的分析可知:
1.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若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Ct下降, 将会刺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2.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若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收入比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总收入超出部分扩大, 将会刺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3. 时间内生偏好率r给定, 教育投资的报酬率IRR增大, 将会刺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仅从个人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 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动力, 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的差额。只有当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可以补偿其实际支出时, 家庭才会追加教育投资。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对个体工资水平的影响很大, 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边际收益大于中西部地区的边际收益。而我国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往往是向东部看齐的, 这样就提高了家庭预期的收益水平, 增强了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意识。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酒泉”得名浅说
继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后, 2008年9月25日, 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7日, 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酒泉也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的西北、河西走廊的西部,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关于酒泉地名的来源, 当地流传一个有趣的传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 屡建奇功, 汉武帝赐御酒一坛, 以示犒赏。霍去病认为这一荣誉应归属众将士, 应与大家一同分享, 于是将御酒倒入一眼泉中, 与将士们一起取而饮之。此泉便成酒泉, 此地便以“酒泉”相称了。这则传说在正史中未见记载, 不足为信。
酒泉最早是郡名。《汉书·地理志》中有“酒泉郡”条, 汉武帝时设立。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张骞出使西域, 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物产, 他去世后, 汉王朝按照他提供的线索, 终于得到了大宛的汗血马, 时称“天马”。为了得到更多的“天马”, 汉武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看来“酒泉”郡的设立, 是为了方便与西域诸国交往, 引进西域物产, 特别是大宛国的宝马。
此郡为何名“酒泉”呢?东汉应劭在为《汉书·地理志》所作的注释中说:“其水若酒, 故曰酒泉也。”唐代的颜师西也作了类似的注释:“旧俗传云城下有金泉, 泉味如酒。”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中也解释说:“以城下有泉, 其味若酒, 故名酒泉。”这些解释一致说明, 酒泉得名于当地的一穴泉水, 因为此泉的水尝起来有酒味, 故名酒泉。酒泉在历史上十分有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在《月下独酌》中写下了关于“酒泉”的名句:“天若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同样说明了“酒泉”与“酒”的关系。
现在的酒泉市有一个酒泉公园。公园内有一穴泉水, 据说就是西汉时期那穴“味若酒”的泉。此泉清澈见底, 泉水通过泉底细沙向上喷涌不息。笔者有朋友到过此地, 他说他曾掬泉尝之, 似真有如美酒的甘醇之味。泉边立有“酒泉碑”, 记载酒泉的漫长历史。酒泉公园是酒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
中国另一个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 在四川省西南部的西昌市。据《四川通志》记载:西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 此地始设邛都县。明代洪武十五年 (1382年) , 改为建昌府, 表示建立此府能带来昌盛繁荣。清代雍正六年 (1728年) , 又改为西昌县, 由于县治在原建昌府治旧城的西南, 因名
教育决策 篇5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增加82万人,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3.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3.5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的差异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新探讨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工作,仅仅凭借教育者个人的经验是不可能塑造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因此,它必然借助融科学性、定性化与定量化于一体的教育管理方案,以增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辐射力和影响范围。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决策过程就是管理主体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筛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指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提出的若干个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并作出最优选择的过程。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得失成败。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行科学决策,就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回顾党的80多年的艰辛历程,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认真总结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可以给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以重要的启示。随着时代主题、社会环境与实践活动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继承、借鉴与发展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一定的思想教育决策方法,总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具有时代性与针对性。当时代背景、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时,原有的决策方法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与时代内容、环境内容、思想内容发展变化而改进和向前发展。同时,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可离开原有的目标、内容,经过适当的改进和完善,能够服务于新的目标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既要继承、借鉴,又要发展、创新。继承、借鉴是前提,发展、创新是目的。只有把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现实实践当中去,从而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防止领导者仅凭个人的经验进行决策,有利于领导者统观全局,审时度势,从全局到局部,从当前到未来,系统地进行结合并周密地计划安排,及时作出科学的判断。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在我党历史上发挥重大的能动作用,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性。目前,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进一步向科学化发展,就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全党全社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决策的科学含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增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教育手段和工作方法上采用更多新的科技成果,如互联网、多媒体、声光电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并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科学性,增强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是指决策过程中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决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避免单一决策主体的模式。群体决策主体模式要求把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知识、技术、信息、利益主体和专业人员组织到决策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实现决策的广泛参与。这是适应社会环境动态化和社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化所提出的要求。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整体功能性
首先,坚持大局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任何系统内部都包含许多要素,也即我们所说的局部。这些局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构成了全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我们看问题、做决策首先要着眼整体和全局。必须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把整体性、系统性的决策方法放在突出位置,决不能顾此失彼。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照顾大局,服从大局尤为重要。一定时期政策向某些地区倾斜,另一些地区作出暂时的牺牲是必然的。这就要求各个地区的领导和群众要有全局观念,要顾全大局。如果各搞各的,搞地方保护主义,不服从大局,不仅会损害全局利益,局部的利益也不可能实现。当然,我们强调整体优先,以全局为主导,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局部,不管局部。恰恰相反,只有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把各个局部工作做好了,全局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一方面强调局部服从大局,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全局照顾局部。
其次,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邓小平多次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以及各个领域,贯穿于从中央到地方、从工厂到农村、从单位到个人各个层面。这些领域和层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构成了极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顺利地推进这个工程不仅要把握各部分、各要素、各层次与系统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而且还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各部分、各要素、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合力,协调发展。从长远利益看,这就是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典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他既能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等局部,又能在此基础上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既能制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又能依据总目标和基本路线制定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因为邓小平能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而才推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动态性
决策环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现代各种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大市场在形成,信息迅速传播,这一切使得以往形成的传统决策环境陡然变得困难起来。主要是决策对象情况的易变性,决策信息难于全面准确收集,以及要求决策的迅速性等困难。当然,在这种形势下,以往难于获得的许许多多信息资源,却变得容易和简单多了。这种一难一易,表明决策环境的变化发展。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也必须随之变化发展,不能用僵死的方法应对发展变化的环境,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有效性、可行性、适时性的发挥。同时对决策目标的实施进度和决策效果应不定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找出决策行为的不足之处,而后加以改进,并将决策行为与创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和开发智力资源。因此,任何决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发展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坚持在动态中把握系统中各個层次、各要素的关系,不断优化系统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的结构,全面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现代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活动,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对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作用的重要领域,需要现代化,也必须现代化。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现代化问题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紧扣时代的脉搏,追踪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的正规化、规范化、社会化、大众化和知识化,把推进人的现代化作为根本目的,把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作为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信息化
教育决策 篇7
准确把握国情是基础。谈及国情,必然需要考虑学龄人口规模,也需要考虑政治体制、经济水平与文化传统等。但国情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的流动也在发生变化,为此必须滚动预测分析学龄人口变动格局,为教育决策提供可靠基础。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须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进程,成就有目共睹,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依然迫切,尚存在诸多薄弱领域和环节,因而教育现代化研究必须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坚持问题导向是根本。指标与数据在实证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实证研究基于指标的同时,需要超越指标。超越指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把指标与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影响因素关联分析,避免就指标论指标,也就是要把指标与“事”结合起来,增强指标分析的解释力及指导力;二是要不局限于指标,从制度层面思考,研究预警机制、协同推进机制、地方激励机制以及学校改进机制的建立。这也就要求实证研究不能仅仅关注教育发展水平,还要关注进步程度与政府努力程度,既对存在显著差距的指标提出预警,又能激励先行地区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激励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加快发展进程。
细分分析维度是关键。从国际上看,实证研究在方法上注重时间维度的连续性、年度纵向数据分析的同时, 越来越意识到空间尺度不容忽视,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成为研究的关注点,并体现在政策实施监测评价、国家或地区治理研究中。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教育政策实证研究必须考虑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细分省、市、县(区)不同层面的问题。同时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实证研究要细化研究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目标及其策略。比如京津冀重在协同、一体化发展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圈;一带一路重在推进整体对外开放以及国际化、文化交流;而长江经济带注重适应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区域的战略定位不同,教育政策的实证研究在指标、指标—因素关联分析及制度安排研究重点上也都应不同。
教育决策 篇8
一、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必然性
诚信是会计的灵魂, 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 目前我国会计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 会计欺诈、会计造假等问题极大地伤害着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诚信的社会基础 (杨雄胜, 2002;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 2003;岳上植, 2005) 。会计工作中, 会计人员迫于领导权威和在利益驱使下, 陷入了“道德困境”, 进而引发整个行业的“道德滑坡”, 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 会计诚信危机给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会计诚信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业界的重视, 加快会计诚信治理已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计诚信治理体系包括的一个主要层面就是以市场交易者为主, 通过对各单位和会计人员进行激励约束, 切实贯彻“守信者多助、失信者寡助”的诚信意识, 这是会计诚信治理的基础 (岳上植、汤洪亮, 2006) 。那么,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会计诚信教育是会计诚信缺失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分化的开始, 在选拔人才后根据个人的目标和愿望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在此, 学生逐渐形成了世界观和价值观, 尤其是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 这种可塑性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点。因此, 会计诚信教育必然成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也就是说, 诚信道德意识培养的期望自然是寄托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的身上。应该说, 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 要注重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
二、会计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会计诚信缺失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王洁 (2006) 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会计诚信缺失及会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陈玉清等 (2007) 通过对125位准会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 目前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并且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已影响到大学校园里的准会计人员, 要使会计诚信得以迅速回归, 必须加强对准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全民的诚信意识, 法治与德治并重, 营造和谐的会计人文环境。 杨涛、 朱丹 (2009) 以会计专业学生为案例从实证角度研究大学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影响, 得出中国的大学会计教育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方面的培养不足的结论。
2.关于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内涵和重点分析。梁水源 (2006) 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并利用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研究如何构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型, 认为使用热心劝告和树立道德模范人物的方式在会计专业的学生中来强化道德动机;白莉、朱葵阳 (2007) 从道德决策模型分析出发, 认为当前的会计道德教育应将重点放在遵守法规上而非优先的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上。
3.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杨敏 (2007) 从高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 分析了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及途径;吴国萍、张智 (2007) 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的角度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章雁、姚静 (2007) 从西方发达国家会计诚信教育的状况分析, 从会计诚信教育的基础、延伸、拓展和全程信用记录四个维度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模式;章雁 (2010)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用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会计诚信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问题;宋晓慧、张锐、李姗姗 (2011) 立足目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 认为会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土壤”, 进而提出会计情景剧教学法在诚信教育中的优势和应用。
可以说, 以上研究为会计诚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 大多数的研究都局限于从具体教学模式上探讨高校应如何进行诚信教育, 鲜有从会计诚信缺失的本质原因出发分析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以致对会计诚信教育的定位较为模糊, 尤其是诚信教育的目标界定不够明确, 也没有深入探讨诚信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关键职业素养, 不可否认这是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缺陷,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这对高校培养诚信会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此外, 在上述研究中, 会计诚信教育的对象大多针对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 而鲜有从高职学生角度探讨。实际上, 从培养人才的定位目标和学生层次来说, 这是有很大区别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高, 主观能动性不强, 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差, 普遍缺乏法律基础知识和风险意识, 因此, 笔者认为, 作为会计工作岗位第一线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更需要加强诚信教育。
三、基于道德决策模型的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反思
1.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自财政部颁布并于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财政部令第26号) 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以来, 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会计诚信教育, 基本上都已开设与会计诚信教育相关的课程。然而, 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及效果却不得不引起业界的关注。从对各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关于会计诚信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会计诚信的道德问题, 在面临道德困境时表示不能保证坚持准则, 有些情况不得不遵从领导的意志和决定, 甚或不认为这是诚信道德的问题。加上部分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 也不十分清楚“违规作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甚至对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是懵懂不知。可见,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并未达到目标和理想的效果, 多数学生尚未具备会计诚信的职业素养。笔者认为, 这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据初步了解, 各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一是从开设课程来看, 主要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规》等, 基本上是纯理论课, 侧重于法规知识和条款的阐述介绍;二是从课程地位来看, 这类课程一般不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期末考核大多数以开卷为主, 即使不是开卷, 也是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考核, 很少采用情境案例分析的方式;三是从开课时间来看, 都选择在大学一年级 (方便学生第一年就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课程结束后,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终止了, 后续的专业课程都没有再继续就会计诚信问题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四是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 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只采用灌输式的简单教学方法, 侧重于法规条条框框的解说和空洞的说教, 基本上没有情境案例分析和讨论, 缺乏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的综合教学手段。而学生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从业资格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显然, 这样的会计诚信教育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 根本达不到培养诚信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更不用说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并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坚持诚信原则了。
2.构建会计诚信教育模式——基于道德决策模型。从本质上讲, 会计囚徒困境导致了会计诚信的缺失。因此, 从道德决策模型出发, 研究会计人员在面临“囚徒困境”时如何进行道德决策及决策时的影响因素对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强调道德强度的问题权变道德决策模型 (Jones, 1991) 提出, 道德问题本身也是影响道德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并引入了“道德强度”这一概念。道德强度是指一种情景中所包含的道德问题的紧迫程度, 是道德问题本身的特征。Jones提出了道德强度的六个维度:结果大小、社会舆论、效应可能性、时间即刻性、亲密性、效应集中性, 它对于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道德强度的概念表明行为结果与人类反应或对于问题的道德因素的认识有关。会计人员在面临道德困境进行道德决策时, 他首先要意识到事件的道德问题, 进而认识问题的道德因素, 思考问题产生的结果、社会舆论、可能的影响、短期急迫性、亲和性和影响的集中性, 最终做出决策。前已述及,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层次较低, 缺乏主动思考能力, 加上当前高职院校会计道德教育将重点放在遵守法规上而非优先的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上, 道德教学遵循“教育法规”的方法, 学生可能从来不去思考这些法规的含义以及所没有包括的其它道德情景。也就是说, 学生可能没有进行关键性的思考。
关于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探究 篇9
关键词: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探究
0前言
教育管理决策是否正确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只有转变教育理念,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根据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和谐决策环境,并严格按照决策程序,不断丰富决策主题内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决策,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教育标准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我国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1关于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精神实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不管是管理育人还是教学育人,都应该把培育人才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任何缺乏教育意义的管理方式都无法纳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管理决策对教育管理活动方式、行为起着规范监督作用,决定了在制定任何决策时都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的核心价值。(1)(2)
教育管理主要是指为了顺利实现教育中的管理目标,通过利用各种教育系统资源,并对组织内外部关系的协调的活动。而教育管理决策主要是指管理者为了顺利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利用各种信息以及技术资源,对管理活动方式进行确定的一种活动。在每一个教育管理环节当中都会渗透着教育管理决策,这些管理决策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从微观角度分析,所谓的教育管理决策就是对学校对各种事物、班级对各种日常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确定,一般包括有日常教学计划制定、班级活动安排以及具体人事安排等等。从宏观角度分析,所谓的教育管理决策主要是指国家对整个教育方式以及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一般包括有制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等。(3)(4)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教育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最终教育管理决策不但会影响到决策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还与整个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大范围内的利益分配问题息息相关。为此,教育管理决策的关系到教育管理活动最终的成败,是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保证。
2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路径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管理决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小范围讲,教育决策不但会影响到管理工作效率、教育活动的成败。从大范围讲,教育决策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没有决策就没有管理,没有高质量的决策就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所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决策对于推动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路径来考虑。
2.1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管理决策的核心是完全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更是评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给教育活动提出了更为严格要求以及考验。(5)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要求教育管理决策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并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只有学生发展之路健康稳定,才能真正发挥出了教育决策的真正价值,教育管理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2.2促使教育决策从单一主体向多远主体转变,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过去,管理决策主要是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校行政组织和领导来进行主导。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决策方式容易给决策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教育管理决策是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前提保证,涉及到各个受教育的群体,若想真正体现教育管理决策产生的教育效力,就不能只有教育行政和学校构成来主导教育管理决策,而是应该把教育行政以及学校作为主要核心,促使社会各种受益的主体以及师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确保结构的多元化。(6)(7)
多元的教育管理决策主体,不应只由行政组织决策者参与,还应该促使更多相关受益人士参与到其中。例如:各种广大师生、各种专家学者以及官方或者非广泛的与教育相关咨询机构。重视各个群体参与的重要性,对决策权进行合理配置并分散决策权,不断丰富决策主题内涵,确保进行决策的少数人能够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
2.3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决策问题本质进行准确把握
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是教育管理决策本质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独立性与特殊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与社会各种活动息息相关,但与一般活动又存在一定区别。对于任何教育活动来说,都必须要遵守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是教育活动本质属性,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引导者一切教育活动的发展。教育管理者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实践者,若教育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个人价值取向与教育发展规律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根据教育发展规律作为其内在属性和基本要求,教育决策者必须要尊重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从规律出发做出最后的决策。(8)此外,教育决策者还需要对各种制约教育活动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对决策问题本质进行准确把握,积极协调好各个因素,确保最终的决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符合实际需求,具备科学合理性。
2.4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严格遵守决策各项程序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决策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符合决策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包含的环节主要有发现问题、制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等几个方面。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科学决策理论以及管理理论上,并利用现代科技方式建立起来的,它们之间具有科学性且紧密相连,只有严格遵守才能确保决策公平、公正,才能促使教育活动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众多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如果只使用单一的决策方法显然不符合现今社会的纷繁复杂的发展需求。所以,当决策者在在处理决策问题的时候,需要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严格遵守决策各项程序,运用定性以及定量手段,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后再做出最后决策。
2.5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收集信息
所谓的决策过程也就是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处理的过程。信息可为决策提供依据,是决策的前提保证。信息的完整以及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为此,决策者在整个决策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正确途径,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决策问题进行积极了解,分析各个对象的利益诉求,为决策提供出真实可靠的依据支持。同时,从问题根源出发,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选择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决策,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最终的教育管理决策具备科学性、准确性。
传统信息收集方式速度慢,且较为费力,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完全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得到了普及,信息收集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为信息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收集的速度得到提升的同时,信息真实性也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民众参与决策的途径。由此一来,可以收到来自广大师生、社会学者、专家以及教育咨询机构提出的各种意见,确保了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能够平等对话,保证了信息决策的完整以及科学性。
2.6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开放决策环境
教育活动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之中。为此,教育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做出改变。当前教育管理环境,变化多端,在决策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导致最终的决策环境也变得更加模糊。同时,在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发展背景之下,教育管理决策已经涉及到社会上更多更广泛的关系当中,而已不是单纯的决策者和被决策者二者之间利益关系这么简单。在这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进行决策显得愈发困难。为此,只有积极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开放决策环境,向各方征集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断完善,才能确保决策者之间的利益达到平衡,才能确保最终的方案最优。
所谓民主、开放的决策环境就是鼓励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整个决策过程,让各个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联系始终保持在密切状态,促使民众可以从各种有效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自主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而集体协商的方式是公平、公正的,它正好符合了这种民主、开放决策环境的根本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地位平等以及身份对等的情况之下,充分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确保最终的决策结果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3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知,教育决策管理贯穿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为此,必须要正确把握教育决策科学化的精神实质,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途径,确保最终的决策结果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总的利益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1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4.23(5):667-669.
2黄忠敬.教育决策科学性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2):221-224.
3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目标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6(3):990-993.
4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功能模型[J].教育研究,2014.17(3):555-557.
5刘雄,熊丽娟.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15)551-553.
6徐文.试论学校教务处管理决策的特点和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14.20(5)226-228.
7吴在源.论学校管理决策的优化[J].枣庄学院学报,2014.11(3):90-93.
教育决策 篇10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二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体教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僧多粥少, 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就业准备不足, 对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了解的不够清楚, 不了解就业市场, 使得他们就业处于盲目状态。根据对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78%的人数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60%以上人数感到自身就业优势不明显, 86%的人数感到前途迷茫、没信心。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 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了解就业环境的状况, 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为他们提供正确、有效的就业决策方法在当前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SWOT分析方法介绍
SWOT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或态势分析法, 于20世纪八十年代, 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正式提出。它是将一个单位或个人内部资源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与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分析体系, 最终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战略的科学分析方法。其中, S代表strength (优势) , W代表weakness (劣势) , 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 , T代表threat (威胁) , 其中, S、W是内部因素, O、T是外部因素。该方法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组织或个人进行自我诊断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SWOT分析方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 SWOT因素分析。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 分析单位或个人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即外部环境对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 它是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属主观因素。
(二) 构造SWOT矩阵。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类, 构造SWOT矩阵。该矩阵以环境因素为行变量 (包括机会和威胁) , 以内部因素为列变量 (包括优势和劣势) , 行列交叉构成四种组合。 (表1)
(三) 制定行动策略。
在完成内外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之后, 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 形成可行的策略。策略组合可分为四种:优势-机会 (SO) 组合、劣势-机会 (WO) 组合、优势-威胁 (ST) 组合和劣势-威胁 (WT) 组合。
三、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专业优势。
体教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的体育技能训练和户外活动, 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 与专业相对应的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能力。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他们拥有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除了可以担任体育教师外, 还可以从事专业体育训练, 俱乐部私人教练, 如大球 (篮排足等) 和小球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专业教练、健身 (形体、健身) 教练等, 这些职业都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 还可以自主创业, 成立集养生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健身会所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
2、性格、气质优势。
长期的户外训练使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神经更易兴奋与抑制, 充沛的精力造就了他们活泼好动, 乐于表现的性格。为人热情, 做事雷厉风行, 富于生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气质类型多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 情绪变化快, 积极乐观, 个性张扬,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很少有同学存在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3、就业期望不高, 容易接受现实。
二本学校的体教专业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且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 家庭贫困, 社会资源缺乏, 他们对就业没有太高的期望, 就业也不苛求对口, 只要能找到工作, 解决生存问题, 他们心里就能够接受, 发展问题以后才会考虑, 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现实。
(二) 劣势分析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二本体教专业的学生高考时文化成绩比其他专业普遍要低, 由于文化基础不好, 他们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兴趣, 上课睡觉、玩手机是经常现象, 课后也不能主动学习, 这就导致体教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据不完全统计, 体教专业学生四、六级通过率不到10%, 阅读与写作水平不高。
2、自我认知不清, 缺乏就业信心。
由于进校文化成绩分数低, 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信心不足。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够正确评价自己, 对自己的优缺点不太清楚, 面对就业, 有些不知所措;在就业受到挫折时, 内心会产生自卑感。
3、不太关注外界, 缺乏就业信息。
由于体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经常进行体育训练, 对外界变化不是很感兴趣。多数同学不愿意花很多时间看一些新闻和就业信息。由于自己也不关注, 外界信息也不会自动流入, 使得他们就业信息缺乏。
(三) 机遇分析
1、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政治稳定是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用工需求, 也就保证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2、国家政策支持, 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2009年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 这在政策上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极大支持。当前体教专业学生就业出路有;考公务员、教师编制, 还可以考村官、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活动。同时, 国家也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 在减免税收和金融借贷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
3、高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 助推学生就业。
现在每所高校都设有招生就业专职部门, 每个院系也配有就业指导员。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 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四) 威胁分析
1、专业技术人员供过于求, 对口就业难度大。
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事业单位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 学校教师编制逐渐减少, 同时,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体教专业的学生总数不断增加。原本毕业后专门从事体育教师的体教专业学生想要全部实现对口就业已经是不可能了。
2、就业信息来源少, 就业市场拓展难。
作为二本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就业信息相对省会等发达城市来说较为闭塞, 而且参加招聘会的机会也比别人少、成本比别人高, 有时, 就业市场对体教专业的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 加上体育重点高校对他们就业市场的垄断, 导致他们就业机会少、就业市场狭窄且难拓展。
3、就业观念陈旧, 扰乱大学生正常就业秩序。
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一份稳定的、体面的职业, 在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下, 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工作, 到发达城市工作成为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而现实情况中, 理想就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导致出现了毕业生较高的职业预期与现实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有业不能就, 有业不愿就”的结构性失业的现象, 影响正常就业。
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行动策略
通过以上对体教专业学生自身资源的分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我们了解了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存在的威胁。可以通过构造SWOT矩阵制定就业策略。
(一) 优势-机会 (SO) 组合策略。
这种策略是最有利的一种情况, 既具有优势, 又面临机遇。根据国家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遇, 体教专业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对于专业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专业对口就业, 考教师编制, 也可以考需要体教专业的公务员和特警、消防。除了以上选择也可以选择到基层去工作, 毕竟公务员和教师编制有限, 基层也需要优秀的人才。对于热爱社交和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学生, 同时家庭又有创业条件的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 优势-威胁 (ST) 组合策略。
这种组合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尽量去规避外部环境带给他们的威胁。体教专业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不要随波逐流, 要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职业, 树立“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 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去做。就业不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地点, 先就业再择业, 在基层积累工作经验, 当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条件成熟之后, 可以选择再就业。同时, 在找工作时, 要多关注就业信息, 多参加人才交流会, 了解外界的就业情况, 发挥优势,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 劣势-机会 (WO) 组合策略。
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 他们多是专业课成绩不太好, 没有过硬的专项技术, 整体素质不高。这些同学参加教师考编不占优势, 仅是同学之间竞争, 考编对他们来说希望也是渺茫的, 如果所有的毕业生在一起竞争为数不多的教师编制, 他们的希望更小。这些学生应该自我调整, 充分把握机会, 可以考虑到竞争小的基层去就业、到西部去就业, 考特岗、考村官、考“三支一扶”、参加西部志愿计划等, 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再谋求新的发展。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 因为创业与自己专业、专项素质高低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创业过程中, 不断积累经验、方法, 积极进取, 努力获取成功。
(四) 劣势-威胁 (WT) 组合策略。
这种组合是SWOT策略组合中最不利的一种情况, 毕业生自身优势不足, 专业学习成绩差, 没有明显的专项, 综合素质低。外界就业环境也不好, 考编考不上, 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一般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 缺乏社会关系帮助联系工作, 自己又不主动努力去寻找机会, 也不愿意创业。这样的学生应该暂缓就业, 进行适当的调整, 学生本人要转变思路、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和生存技能, 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 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最优化。
五、结束语
大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影响他本人的生存和发展, 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最优化, 已经成为历史必然。SWOT分析仅仅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指导方法, 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建立在环境是可以认知和不变的条件之上的。就业决策制定之后还要进行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估,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笔者认为, 当前大学毕业生要想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前景, 并且又将他们的职业与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的统一。第一, 学校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 适当调整所设的专业, 使专业与就业市场结合, 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第二, 学校应该为学生人生规划进行适当的指导, 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第三, 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并通过努力学习, 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慧丽, 任肇祥.皖北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障碍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9.
[2]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40.8.
教育决策 篇11
關键词: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教育管理;算法;VB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2
Educ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Data Mining
Lin L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23,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heoretical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data mining,demonstrates the data mining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the core applications,introduces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data collection, preprocessing,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DW,data mining algorithm choice,the specific content of decision tree algorithm,VB language program design,system testing,etc,discussed the system model in theory framework,rearch data mining and combin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play a huge role,fnally,discussed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s:Data mining;DW;Education management;Algorithm;VB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外界所带给我们的大量信息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堆麻烦: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辩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格式难以统一。身处信息汪洋中的我们,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如何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信息呢?是否存在着一种工具、一种方法或者一个手段使得身处“数据爆炸、知识匮乏”的我们,能够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呢?
数据挖掘技术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工具。
一、数据挖掘技术
所谓数据挖掘就是指一个完整的过程,该过程就是从海量的随机应用数据中,提取分析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并不知道的、但又具有内在联系的、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为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数据挖掘过程中详细各个步骤的大体内容如下六步:
1.确定主题:即做好需求分析,清晰地定义出问题,并对探索的问题具有可预见性。
2.数据的提炼:搜索与主题有关的数据信息,研究数据的质量,并确定将要进行挖掘操作的类型。
3.数据的转换: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分析模型,这个分析模型是针对挖掘算法建立的。
4.数据挖掘:对所得到的经过转换的数据进行挖掘,除了完善从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外,其余一切工作要都能自动地完成。
5.结果分析:解释并评估结果,其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视数据挖掘操作而定,通常会用到可视化技术。
6.知识的同化:将分析所得到的知识集成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
二、数据挖掘与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我们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特定的“挖掘”,能够发现:广义知识、关联知识、分类知识、预测型知识、偏差型知识,能够在数据中寻找预测性的信息,能够为我们的管理提供“做出决策”的依据,能够有力的支持我们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
所谓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我们引进数据挖掘技术,正是想针对教育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发掘,以期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的长处,来发现这些海量数据中潜在的、长久以来未被发现的规则,能够对学生潜力做出数据挖掘,这就为学校的招生工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并在学生入学后还可以分析其进步或者退步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解决学生教育导向的问题;还可以对学校管理层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挖掘。例如,在所有教职工中教师的比例有多大;一般意义上讲某位教师是否达到了学校的一般标准;能够对教师执教能力和教师人力资源优化做出分析,在教师招聘中为人力资源主管提供一般性的判断依据,对所应聘的教师做出其潜力及前景分析,以便能够辅助管理层做出更好的决策,优化教育管理,促进教育管理良性发展。
三、系统架构的搭建
我们将分以下几步来进行系统模型的设计及实现:
1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据仓库
数据主要来源是档案室现存的档案,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的,还要动态的添加一些数据。如果能够得到教育院校的支持来丰富数据,那就更好。这个数据的要求是大量、真实、准确。
对于教职工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属性:编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
政治面貌、工作时间、是否为班主任、是否为学校管理层、毕业院校、最高学历、
最高学位、最高职称、家庭经济条件、教学评估成绩、所获荣誉、所带班级荣誉、研究成果等等,越详细对我们进行数据挖掘就越好。如下表所示。
对于学生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属性:学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政治面貌、专业、班级、入学时间、入学成绩、毕业去向、毕业成绩单、毕业论文名称、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证书、毕业后十年状况(可选)、毕业后二十年状况(可选)、毕业后四十年状况(可选)、家庭条件、在校期间所获荣誉等等。
对每一个属性进行赋值初始化,如:性别,定义为字符型变量,M代表男,F代表女;又如:对教师的研究成果,是以字符来进行赋值的,涵盖了发表的论文、编著的书籍、科研成果等等,这些分别按照级别予以打分,进行累加,最后全部总和即为该教师的研究成果的成绩,然后对该成绩进行加权求值,按照求值分别赋以A、B、C等字符。对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进行赋值,并录入到数据仓库中。创建数据仓库的工具我们可以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 。需要注意的是,SQL Server “企业管理器”中控制台根目录中SQL Server组名称应与其他名字一致,例如分析服务器是LINLIN2006,它也应该是LINLIN2006。
2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提供了一种展示类似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的方法。如图4-1,针对学生毕业成绩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挖掘后的一棵决策树,从中我们看到,决策树的基本组成:节点、分支和叶子。
图4-1决策树
圖4-1中“入学成绩=好”这个条件是树的根,即决策树的根节点。对条件的不同回答产生了“是”和“否”两个分支;而是否“学习勤奋”是根节点的子节点(子节点的个数与决策树算法有关);如果分支下无节点,则到树尾,称为叶子,图中“毕业成绩=坏”就是其中的一个叶子。从树根到每一片叶子的过程就是利用决策树进行分类的过程,通常称这个过程为“遍历”。
决策树算法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一种算法,常用于数据分析和预测。决策树的构造结果是一棵二叉树(即每个节点有两个分支)或多叉树(节点可以包含多于两个的子节点)。构造决策树的过程,即树的生长过程是把条件数据不断切分的过程,每次切分对应一个问题(即一个节点),二叉树的内部节点(非叶子)一般表示为一个逻辑判断,如图4-1。对每个切分的要求是分组之间的“差异”尽量最大。各种决策树算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对这个“差异”衡量方式的区别。我们只需要把切分看成是把数据信息分成几份,每份数据信息之间尽可能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而同一份内的数据尽量具有相同的属性,即属于同一类别。
对于教育管理决策者来说,决策树的构造,即在其生长过程中没有必要太“茂盛”。因为这样会大大降低树的易理解性和易用性,而且也使决策树本身对原始数据产生较大的依赖性,换句话说,这样的决策树可能对于原始数据非常准确,但当有新的数据信息加进的时候,准确性就会急剧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训练过渡。为了使得到的决策树所蕴含的规则具有普遍性,我们必须有效避免训练过度,同时减少训练的时间。常用的方法是限制决策树的过度成长,即预先设定决策树的最大高度(层数);此外也可以通过设定每个节点必须包含的最少记录数来限制,当节点中记录的个数小于这个数值时就停止切分。
1使用VB对算法进行编程,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
通过VB来进行图形应用界面设计及核心程序编程。菜单的设计如下:导入数据仓库、选择数据仓库、任务确立、选择因素、开始运行、查看结果、保存结果、翻译规则、保存规则、退出。主要通过表单及命令来实现各功能。样本空间指的是由教职工、学生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空间。
2测试
根据软件测试的要求,必须对该系统进行数据测试,即用手中所拥有的档案资料与数据挖掘的结果对比,进行测试。
首先,假定某学校教师部分档案资料如下(受篇幅限制,仅有部分):
其次,我们使用表中的数据来检测树形结构中每条枝叶的正确性。如果大部分吻合,那么该决策支持系统是成功的,软件和算法都是正确的;否则就得检查改正。这个测试以及测试结果比较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
四、进行数据挖掘时应考虑的问题
1确定问题,即用数据挖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它是核心,偏离了这个主题,最终只能导致失败;
2海量数据的问题,一方面是源数据的挖掘,一方面是数据的提炼;另外非标准格式的数据、多媒体数据、面向对象数据处理问题;从而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
3各种算法的使用;
4变化的数据和知识问题;
5枝叶——规则的易懂性问题;
6与其他系统的集成问题,如果可能的话,本系统可以嵌入到学校网络协同办公平台之中;
这些都是在具体实施时应该注意的,也关系着基于数据挖掘的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模型成功与否。
五、展望未来
随着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基于数据挖掘的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也将涵盖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教学评估、教育经济等几个大的方面,也将逐渐发展为教育管理数据挖掘应用平台。基于数据挖掘的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加]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孟小峰等译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中国]张尧庭,谢邦昌,朱世武(编)《数据采掘入门及应用——从统计技术看数据采掘》中国统计出版社
[3][美]John W.Fronckowiak,David J.Helda(著)全刚,杨领峰,申耀军,张涛(译)高长剑(审校)《MS VB6.0 数据库编程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
[4][中国]数据挖掘讨论组www.dmgroup.org.cn
教育决策 篇12
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受一些客观因素制约, 教育统计工作在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有些高校的领导对教育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重点主要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 认为统计工作只是对这个管理过程的数据提取, 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管理中, 因而对上报的数据不过问、不查看、不监督, 只有到学校因为相关指标出现问题被问责时, 统计工作才会被想起, 从而使得上报数据的准确性缺乏保证。
2. 统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 流动性大。目前成立专门统计机构的高校非常少, 大多数高校的统计人员均由学校办公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工作原因, 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会经常调换岗位, 直接造成了统计队伍的不稳定, 例如一所高校在6年内换了4位统计人员。 (2) 业务不熟练。绝大多数高校统计人员身兼数职, 工作既辛苦又烦琐, 兼职统计人员大多不是真正毕业于统计专业, 没有经历过统计专业的系统学习, 而且参加统计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所以业务上不够精通, 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复杂性, 造成统计工作规范化的薄弱, 容易出现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彻, 数据报送错误等情况。
3. 数据的管理及提取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的统计工作大多还是手工收集整理为主, 由统计人员汇总后录入到计算机中, 对计算机的应用只是集中在数据录入、打印报送这个过程中, 很少直接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平台从各部门收集信息, 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实现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共享性。
4. 数据的分析及利用不够充分。
统计分析可以说是统计工作的灵魂。现在很多高校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还只是局限在准确、及时地把报表报送给上级单位, 并不对所报送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层次的研究。即便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了统计分析报告, 也只是出于应付差事, 分析报告水平低、质量差, 对单位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使统计分析流于形式。
二、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1. 加强领导, 建立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学校必须建立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明确一位校领导全面负责学校的统计工作, 明确统计主管部门以及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统计工作中应负的职责,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从而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支统计队伍;同时要明确统计要求, 实行统计原始数据台帐制度、统计报表审核制度、统计资料存档制度、统计资料保密制度等等, 充分认识到高校统计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确保统计工作的严谨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2. 稳定统计队伍, 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
首先高校最好成立专门的统计机构, 搜集整理日常统计信息, 并尽可能收集整理外部环境信息, 为领导制定规划和决策时提供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信息参考;对于不能成立专门统计机构的高校, 要相对固定统计人员。第二, 要加大统计培训力度, 全面提升高校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学校要定期组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针对统计报表的编报、软件的使用、统计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的撰写、统计人员的职责等方面组织学习交流, 并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 同时要对统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确保高校统计的质量。第三, 要培养统计人员热爱统计、献身统计的敬业精神, 培养他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培养他们勤奋、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建立好激励机制, 将统计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稳定统计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3. 依法统计, 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依法统计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手段。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 只有依靠法制的手段, 才能有力推进。要自上而下地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思想, 统计人员要建立好统计台帐, 提取原始数据, 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等违法行为。对违规违法行为要严惩, 为统计工作创造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加大统计数据核查力度, 上级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所涉及的数据要重点核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4. 加强统计分析, 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统计人员不仅要根据统计数据测算办学指标, 更要定期围绕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目标等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揭示数字背后的客观规律, 找寻薄弱环节和有利因素;同时要注意搜集相关环境数据, 了解其他高校发展情况, 进行横向比较, 为领导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5. 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动态数据中心。
随着学校的发展, 教育统计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统计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以往的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了, 建立网络数据库中心是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必然。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网这个平台, 建立起一个涵盖各部门主要数据的数据中心, 方便数据交换, 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所涉及的统计数据要及时更新, 保证高等教育统计报表 (综合) 、人事统计报表、科技统计报表、财务统计报表、资产统计报表、实验室信息统计报表、基建统计报表等几大报表所提取的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防止数出多门、数据打架的现象。
总之, 做好高校统计工作任重而道远, 高校统计工作者应积极进取,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摘要:文章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 旨在探索提高高校教育统计工作质量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 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数字支撑。
关键词:教育,统计,决策
参考文献
[1]李文文.提高高校统计工作成效的思考与措施[J].镇江高专学报, 2008, (10) :111-113.
[2]宋广新.如何做好高校综合统计工作[J].青海师专学报, 2009, (1) :95-97.
[3]李冰冰.新时期高校统计工作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22) :193, 196.
【教育决策】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育决策论文06-09
2023-2028年中国幼儿教育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决策报告01-0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08-10
经验决策与数据决策08-16
监管决策10-21
决策人才07-17
决策艺术10-18
伦理决策01-16
决策框架01-18
价格决策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