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2024-09-28

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篇1

近几年, 虽然高考生源在下降, 但艺考生的数量始终不减, 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不得不引起高校对艺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指导观念的思考。当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 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课程的, 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业, 更多学习的是如何操作工具和做好一名雇员, 学生利用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价值的意识和能力相当缺乏。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如果艺术设计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初就具备创业观念, 使其意识到, 当走出校门时自己不仅是一名就业者, 更是一名创业者, 使其带着创业意识去就业或创业, 这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甚至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现状

(一) 学习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小接触专业学习, 对本专业兴趣浓厚, 随着对多元文化艺术的不断接触, 观念更新快, 意识上极易产生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另外, 艺术专业学习的过程注重领悟和练习, 知识汲取比其它专业更具自主性, 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较少, 具体操作的时间较多, 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写生和市场调查等, 提倡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 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强,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强。

(二) 人格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较高, 学生从小见多识广, 他们的社会化程度比其他专业学生更高, 炼就了思想敏锐、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 其行为方式常表现出执着、果敢、敢于冒险的特质。

(三) 创业意愿。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意愿, 笔者在本校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中做了详细的调查, 结果显示:将来会选择自主创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9.1%;在毕业后期望以创业作为工作方式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1.4%;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为创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创业实习基地少和创业政策扶持不足;对于创业的起步阶段完全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8%;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创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2.6%。

从上述结果可知, 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有创业的愿望, 且三分之一的学生期望在毕业后就开始创业, 但是对创业知识的不了解和缺乏创业实践基地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因此, 若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 加强对学生创业道路的指导, 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对于人才培养及专业技能的巩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有利因素

(一) 专业优势。

艺术设计是以创意为核心, 设计者通过创造性的劳动, 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技能, 在形态、结构、色彩、材质、功能等方面进行创作, 将抽象的思维、创意变为现实的一个过程。长期进行艺术设计的学生往往具有对生活进行创造的激情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创造性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其他学科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二) 社会环境优势。

首先, 艺术设计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实践性很强, 不需要过多的资产投资和体力劳动, 也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和设备, 但却直接服务于人们的需求, 具有投入低、风险小、经营灵活、见效快的特点。其次, 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也为艺术专业毕业生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就业出路。创业不单能够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 还能够解决他人的就业难题, 如创立一个美术工作室, 便能提供行政、会计、策划等3~4个工作岗位, 对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念。

据了解, 目前多数艺术专业大学生仍持着传统的择业观念, 对创业的认识比较模糊, 即便是萌生过创业想法, 也仅停留在表面, 对于创业发展、创业风险承担等问题从未认真思考过, 或者不知如何去思考, 故多数人宁愿选择先就业。其实,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不仅出于引导其走向创业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转变其守旧的就业、择业观念, 激发其创新、创意的思维, 磨练其百折不挠的信心和意志, 从而使其在艺术造诣上攀上高峰。

(二) 创建与培育大学生创业环境。

一是创业教育只有积极投身实践才能不断发展, 获得成功。高校应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 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专门指导, 甚至允许确有需要的学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企业。二是组建诸如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园区等社团和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创业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学校依托这些载体, 开展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和锻炼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举办艺术品设计大赛、创业实战大赛、创设模拟企业等竞赛活动, 加强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知, 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产业创业的可操作性。三是通过报刊、网站、宣传栏等阵地, 开展政策宣传、创业资讯发布、创业案例介绍等, 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将学校内部宣传、印刷、活动策划等项目以校内招标的形式让自主创业的学生完成, 对学生创业进行业务扶植。

(三) 建立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与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与艺术专业课程之间是一个相辅相长的关系, 现阶段艺术专业教育体系已相对成熟, 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素质也日渐提高与完善。但是, 正因长期处在学校的环境中, 教师们慢慢失去了对社会、对市场变化的敏感, 体现在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学形式单一, 内容缺乏创新, 理论与现实脱轨等情况。因此, 需要建立一门集创业知识、市场经济规律、企业管理等为一体的, 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独立课程。其次,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包含三部分:一是培养熟知投资、金融、市场等创业有关知识的人来担当创业教育理论课的教师, 同时邀请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共同完成创业教育课程;二是邀请社会上颇具代表性的成功企业家、创业先锋等进入课堂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 交流创业心得;三是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他课程教师到产业界“充电”, 完善对创业内涵的了解, 然后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又教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更授之以“渔”。再次, 结合课程组织艺术设计创业活动。当前的艺术设计课程大多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凭经验评判学生作品是否具有社会价值, 存在一定主观性。建议在教学中采用模拟公司运作的形式, 根据社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模拟, 使学生在设计中体验市场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同时, 还可实行工作室教学的模式, 将社会上实际需求的设计任务引入课堂, 学生根据任务开展市场调研, 制定设计方案和营销策略。模拟与实践教学不但加强了学校与社会间的合作, 发挥了专任教师的指导专长, 同时启发了学生的创业思维, 学生之间相互分工协作, 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 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又了解了设计与需求、产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体验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 进一步深化了创业教育的效果。

摘要:随着大学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大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不应仅仅面向各类用人单位, 更应该面向社会,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及高校育人环境等方面思考对于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学生,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映华, 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2].叶清.艺术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篇2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辽宁中医药大学是省内唯一一所培养祖国传统医药学子的高等学府,肩负着为省内外医药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学校更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2006年,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开展了“关爱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把这种意识与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新颖的德育教育模式。

一、开展“关爱教育”的宗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独生子女社会,他们大多数存在着较强的自私心理,缺乏关爱意识。这种责任感与关爱之情的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扭曲,对于我国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一种悲哀与不幸!高校教育不应仅仅是培养专业过硬的大学生,更应该教会大学生该如何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要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

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无论是社会的帮助、学校的培养、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关爱,所有这些都说明人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恩惠的海洋中。而我们应该如何回馈社会,关爱他人呢?关爱意识,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

在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领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摸索下,一个鲜活的德育载体——“关爱教育”应运而生。“关爱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获得一种利益,而是要大学生选择和坚持的一种人生态度。社会上有很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关爱社会、关爱学校、关爱父母、关爱老师、关爱同学。

二、开展“关爱教育”,提高大学生关爱意识,并使之付诸于行动

爱是无私地奉献、爱是默默地关怀、爱是真心地挂念、爱是勇敢地承担„„

2006年,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倡议并开展了“五关爱”行动,包括关爱社会、关爱学校、关爱父母、关爱老师、关爱同学五个部分。此项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认可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1、关爱社会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应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关爱社会更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学院号召大学生向社会献出一份爱心,展现辽宁中医药大学莘莘学子的风采,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2006年5月,第一临床学院在沈阳市养老院即沈阳市光荣院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那里成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点。同学们经常来到养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们量血压、做心电图、进行保健按摩等义务服务,深得老人们喜爱。“七一”期间,在校党委初杰副书记、学工部陈焕亮部长、院党委罗智博副书记的带领下,第一临床学院的文艺骨干们与老人们又共同演出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学生通过与老人的接触,也在不断地了解社会。有些老军人的感人事迹更是鼓励着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继2005年,第一临床学院与《华商晨报》合作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后。2006年,两家又一次合作。第一临床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发起了以“节约奉献,博爱永传”的主题募捐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关爱教育”,使同学们学会感恩、关爱为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用爱心回报社会。

2、关爱学校

学校,梦想起飞的地方!在这里大学生汲取知识的营养,在这里大学生积聚生命的力量。浓浓中医情,拳拳赤子心,为了让大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和昂扬的热情,来关爱母校,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关爱和力量,第一临床学院开展了如下活动:

为了美化校园环境,丰富人文内涵,杜绝不良行为,唤起同学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告别不文明行为,使同学们更加热爱学校,关心学校。在第一临床学院书记、辅导员老师及部分学生代表的共同研讨下,第一临床学院制定了“校园文明公约二十五条”,从衣、食、住、言、行、听六个方面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了规定。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争做文明大学生,并进行了千人签名活动。学生们表示会积极参与活动,并互相监督,共同关爱美丽的学校。

校园文明小贴示则是把幽默的警示语言做成小贴示,张贴在学校教室、寝室、图书馆、水房等公共场所。提醒学生爱护公物、美化校园。

以班级为单位展览的校园文明宣传板更是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各种创意新颖的制作,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使大学生在欣赏工艺、美术作品的同时,受到了教育意义。

3、关爱父母

父母,生命的守护神!他们给予孩子最坚实的臂膀,最无私的关爱。他们将自己的全部心血给予了孩子,不辞劳苦,辛勤一生„„百善孝为先!大学生应对父母回馈关爱,体恤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让父母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颜!

第一临床学院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盲目攀比高消费行为,开展了“算账课”。让学生计算大学生生活共计需多少费用,并计算这笔费用与家长收入的比例。结果当代大学生中半数以上同学的消费已经超出了其父母的收入,是靠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维持生活。

此后,第一临床学院又进行了“父母两地书”活动,让大学生以最纯朴的书信方式与家长沟通一次,告诉父母学校的情况并寄去一份感恩的话语。这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并有很多家长给予了回复。

4、关爱老师

老师,人才的缔造者!老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们把握着祖国和民族命运,他们是任劳任怨的铺路石、它们是默默奉献的人梯,他们是大学生到达理想彼岸的渡船!

老师不仅传授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关爱身边的人。2006年6月,第一临床学院举办了关爱老师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各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在热烈的氛围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关爱老师是每一名大学生应该且必须做的事情。

寒冬已至,可是老师们给同学上课时却没有一杯热水。在第一临床学院学生会的组织、带领下,第一临床学院每个班级都组成了“爱心小组”,负责课前、课间、课后为敬爱的老师倒上一杯热水,说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们为此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5、关爱同学

同学,我们一生的伙伴!在校园里我们共同生活、共同成长,我们共历风雨,共沐阳光,我们今日同窗,我们一生共行!爱是和煦的春风,爱是快乐的力量!让我们彼此关爱,让我们快乐地成长,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2006年5月,第一临床学院筹建了“爱心助学基金会”,组织了 “爱心饺子”义捐筹资活动。活动所得的全部筹集款项将作为第一临床学院“爱心助学基金会”的启动基金,全部用于特困生的各项活动。

英语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工具知识,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各种英语培训。可是特困生同学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却不能进行费用较高的培训。在学生干部的组织下,第一临床学院英语学习较好的同学主动开设了英语辅导班、英语口语超市,免费锻炼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受到了广大特困生同学的欢迎。

三、开展“关爱教育”在学生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抵制了浪费恶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关爱教育”开展后,同学们知道了父母为了子女而付出的艰辛,懂得了师长、亲友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关爱。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生活坐标。纷纷表示要节俭生活,努力学习,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2、“关爱教育”是一系列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堂

情感教育,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爱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关爱教育”是一个新颖而有效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

3、“关爱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爱教育”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爱的伟大,懂得了“爱己先爱人”的道理,并把这种意识不断地实现,为社会、学校、父母、老师、同学作出一分回报与关爱。每完成一件“关爱项目”,大学生们都露出一种收获的笑容。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在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内涵建设的阶段,第一临床学院“关爱教育”,犹如一缕春风,将爱洒大地。

“关爱教育”正是一阵及时雨,应遍及高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富有关爱意识的优秀大学生。为祖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现状 篇3

一、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政开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网络思政学习名义下的网络痴迷与上瘾

网络是柄双刃剑,在提供网络教学便利的同时更导致高校学生的网络痴迷,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麻痹自己,不能自拔。网络思政名义上是指导学生了解思政知识,提升道德觉悟,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既存管理规范的不足使得网络思政管理趋于混乱,学生借助网络思政课程开展与学习的便利,从事与思政学习无关的事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延误正常的教学进程。此外网络的极大普及使得高校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上网,教师的督导管理作用相对有限,高校学生因为心智的不成熟往往很难做好上网时间的有效安排与控制,导致网络思政占据较大的课业时间,引发整体教学秩序的混乱。

(二)网络思政名义下的网络娱乐与网络消费

网络思政的课程目标为学生指明了网络学习的方向,但是各大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与网络秩序的控制,导致部分学生将思政课程学习的时间放在网络娱乐与购物上,真正用于网络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这种不合理的上网安排造成网络思政学习方向的偏颇,学生不仅得不到基本的思政教育与引导,更容易在纷繁的网络世界里迷失了自己,造成学业的荒废与不合理的网络消费,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与培育。

(三)网络思政名义下的道德缺失与心理忽视

我国网络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必然存在不完善之处,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接受调查时反映自己在开展网络思政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恶意攻击。高校学生与普通网民相比,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与较强的法律意识,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往往与既存的道德理念相背离,高校学生在日常的网络思政学习中很容易迷失自我,沉迷在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导致其日常人际交往能力大幅下降,甚至部分学生因为长期脱离现实,逐渐产生过激的情绪,造成心理的扭曲。长此以往也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建设与巩固。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有序开展的策略分析

(一)坚持以人文本,做好网络思政的宣传与推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学生成为思政教学的主体,在网络思政的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当前我国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现状必须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好网络思政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认识到网络思政的教学积极意义。在日常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中宣传推广网络思政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网络思政并尝试网络思政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觉悟及道德素质。此外对于重大的政治敏感事件,必须加强教育引导,让高校学生以理性科学的眼光全面看待社会热点事件,透过事件表层舆论认识到事件背后的根源问题。提升高校学生对不良社会事件的分析与抵御能力。

(二)主动创新形式,增强网络思政的教学吸引力

网络思政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指导,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创新网络思政教学形式,增强高校学生对网络思政的兴趣与关注度是做好网络思政教学的关键。可以尝试设置不同的教学板块与教学内容,不断挖掘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思政知识进行案例引导教学,以新颖丰富的形式调动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学习热情。此外做好细节上的把握,无论是网页的设计还是事件的呈现方式都注意立足学生的审美基础,突出时代性与特色性,从而增强网络思政与大学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做好网络思政教学工作。

(三)切实加强管理,做好网络思政的监督与管理

网络的不健全与网络法规的不完善都加大了网络监管的难度,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好网络的监督与管理。在发挥网络开放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对信息的筛选与阐述,为高校网络思政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别针对论坛上不良信息进行管理与制止,以强大的监督力量做好网络思政环境的建设与营造。

结束语:网络思政作为网络时代思政教学变革的产物,在学生价值引导及高校思政教学开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常见问题分析出发,提出了三条网络思政教学促进策略,以期对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篇4

一、独立院校开展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独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文件精神,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基础艺术教育平台。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此外,独立院校建校初期相对普通高校存在师资力量、科研力量薄弱等劣势,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有力开展,也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所平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独立院校开展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必要组成

1. 艺术教育中心的设立

艺术教育中心是独立院校开展大学生艺术工作的必要机构。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力量,其主要职能包括全校艺术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负责学校主要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指导大学生艺术团日常工作等。在机构岗位设置上,声乐、器乐、话剧、舞蹈、艺术理论等核心专业方向应设立专职教师岗,根据业务实际需求可设立部分兼职岗,如形体、专项器乐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艺术教育在非艺术类独立院校教学工作中的特殊性,不建议单独设立教学部,机构挂靠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学生工作处、团委或人文学院。

2. 大学生艺术团的设立

大学生艺术团主要由具有一定艺术基础并热爱艺术的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组织,是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群众性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助手。大学生艺术团可下分器乐团、声乐团、舞蹈团等专业团队,同时需要设立具有宣传、外联、办公室职能的团务部门以服务于日常工作的开展。根据学生需求,大学生艺术团可在二级学院设立分支机构。大学生艺术团主要任务是吸收学校优秀艺术人才,在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等。

3. 艺术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通过开展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上,可分为专业教学及公共课程两大类。专业教学:针对大学生艺术团内成员设置的专业性较强辅导教学,包括个人艺术专业指导、团体艺术作品创作指导等;公共课程:面向普通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包括器乐、舞蹈、话剧、艺术理论等方向课程。

通过以上两大类教学课程,满足不同艺术基础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艺术课教学规范化,加强教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到教学课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除教学课程外,艺术教育中心应着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工作,独立院校艺术教育最佳模式、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差别、艺术与科学等科研课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实践验证等形式相结合,加强对艺术教育项目的管理。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院校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同时,开展此类课题研究能够有效地提高艺术教育中心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科研素质,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三、独立院校开展学生艺术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1. 师资方面

作为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艺术教育中心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求的艺术教师队伍。然而,独立院校大多处在创建初期,有限的师资招募更倾向于必修课目、专业科目教师,这就形成了独立院校艺术教育师资方面较为薄弱的局面。

其实,根据独立院校开展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目的,以及学生实际需求,可以通过招聘个人素质较为全面的综合型艺术教师解决当前问题。这类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参与过县市级(或校级)以上群众性文艺团体并担任负责人;具有较强文艺专业能力及艺术素养;具有较丰富的社会文艺资源,包括校外辅导资源及校外实践资源。这种综合型艺术教师不仅可以开设专业方向课程,还可以担负一定的行政管理岗位工作。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在师资投入和艺术教育效果两者之中取得一定平衡。

2. 物资方面

场地和器材是开展艺术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两个基础性物资保障。艺术类院校及艺术教育开展较好的普通院校均设有专门的艺术教育场馆,器材、乐器配备丰富,有些甚至超过当地中等社会文艺团体的配置水平。但独立院校建校初级资金、设施的紧缺使得艺术教育工作推进苦难重重。物资的匮乏极大限制了艺术教育的全面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师生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基于学校投入力度无法短期提升的现实,艺术教育中心应积极主动向校外拓展,寻求社会力量对艺术教育进行相应资助。如参加适当场合的商业性文艺演出,与兄弟院校共用资源、与部分商业机构探索校内合作模式等。以此解决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问题,同时这也能为学校解决一定资金压力,对整体艺术教育工作的推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艺术实践平台方面

校园文艺演出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虽然每年的五·四、一二·九、迎新、毕业等重大日期高校举办的综合性晚会为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但动辄三、四个月的跨度仍无法满足艺术教育实践需求。学生辛苦排练的节目可能仅仅能演出一场,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教育成果质量的提升。

在大型艺术实践活动间隙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型艺术实践活动对推进艺术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起到贯穿深入作用。如定期开展校园音乐会、小剧场演出等专业性较强的中小型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与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相衔接,更符合独立院校低成本运作的需求。而鼓励艺术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自发组织艺术鉴赏会,更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兴趣和探索需求。如果条件成熟,更可以开展“艺术文化周”、“艺术活动月”等主题活动。

4、艺术教育成果评估方面

由于艺术教育工作投资大、收效慢的固有属性,且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有人数限制,艺术教育成果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整体体现,不能达到学校投入的预期。这对于独立院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无形之中加大了工作压力,也影响了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艺术教育方面的后续投入也无法得到保障。

如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艺术教育评估体系,对艺术课程、艺术实践等艺术教育工作进行量化体现,则更能客观完整地呈现艺术教育工作成果。例如对每一位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学生建立艺术实践评估档案,教师对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表现进行打分,参加校外比赛获奖酌情加分等,此部分考核列入学生必修成绩,则可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同时,这对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形成量化指标,便于上报与评估,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艺术教育工作的推进阻力。

综上所述,对于普遍处于建设阶段的独立院校,对艺术教育工作的推进从资金到物资均较难达到同等普通院校的水平。但如果独立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当前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分析,调查研究,通过多种渠道加快推进,则可以开创出独立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篇5

为贯彻落实学生处《关于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主题教育的通知》精神,结合本系部的实际情况,将在全系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主题教育,以不断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通过开展此次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会负责对成才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父母、对集体、对社会、对祖国负责,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进而转化为忠于祖国,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三、活动时间:2013年3——6月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学生专干

组员:团总支书、辅导员和各班班长、团支书

五、活动安排:

汽车工程系

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信念 篇6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信仰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这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是国学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如何运用国学教育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 国学教育 信念 德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传统的价值观随之崩塌,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道德标准下降、人际关系冷漠等,有些民众的心里层面出现了不小的波动。这就需要从国学中寻找解决的方法,社会上不断的兴起阵阵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之日。然而,怎样正确对待国学教育,如何将其妥善融入德育中,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一、创新国学诵读形式,诵经活动异彩纷呈

国学经典有很多内容是要学生反复朗诵的,教师要不断督促学生进行诵读练习,让他们形成固定的诵读习惯,并且要注意调动气氛,提高学生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这几点:第一是多开展一些课间游戏,把国学的一些内容与学生做的游戏相结合,从此,学生在跳皮筋时说的顺口溜就不再是“一二三,四五六……”了,转而变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古代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和参与,同时也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诵读融进了游戏元素,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第二是将大课间的活动时间也利用起来,加入国学元素,把校园广播体操和《三字经》《百家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课间操风格;第三是在写作训练中开展经典诵读的专题,让学生通过文字去表达自己的诵读感受,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国学学习的交流。由此可见,诵读的形式有很多,不应当仅仅拘泥于课堂上的朗诵,要多开展丰富精彩的诵读活动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利用国学促进养成教育,经典育人推陈出新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多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有效养分,以学以致用的精神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更与学生长大后的人生发展休戚相关,教师必须在中学阶段就狠抓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守诚信和遵法纪的好少年。为了抓好养成教育,各班级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多从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中寻找来源。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诵读《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文典籍,从中探悟做人的道理,然后再选择一部分内容加以适当改编,编入到班级规定中。这样一来,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了固定的制度,并且在细节之处也有了规范化的标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也有着巨大的价值,从而认识到只有人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建设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想做好养成教育工作并不算难事,但也绝非易事,没有精心的准备和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要利用好国学这块好招牌,在育人教育上推陈出新。

三、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之所以要在中学阶段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学生的记忆力正值巅峰,他们处于记忆能力最强的黄金阶段,在这时期让他们记诵国学文化经典,既能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开发他们的记忆潜能,同时对他们的品质和心性的养成也有着良好的影响,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并且惠及他们的一生。学生在青年时期诵记的国学经典,往往能够铭记终生,并且反过来作用于其记忆力,对他们的记忆力也是一种锻炼和增强。在积累了一定的量之后,学生也能渐渐找到一定的记忆方法,加快记忆的速度。例如,在学习张若虚的那篇“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背诵,比比看谁先背的出来,接果学生用了半个小时就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下来了,而教师却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勉强背出,这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年纪轻记忆力好,而教师是成年人,记忆力比不上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总结出了自己的背诵方法的结果。学生的记忆力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利用诵记国学经典的机会去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四、利用经典诵读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诵读经典的活动具有极高的人文性,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精神风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都变得彬彬有礼起来,见到了教师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以前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敢与教师多说话,而现在教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变得更加文明礼貌了;在家中亦是如此,家长也感觉到孩子比以前更加懂事孝敬,知道体恤父母的不易;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班级也变得更加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就这样在学习国学的活动中得到了培养,这无疑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对学生产生了极佳的影响。例如,现在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珍惜与节俭,但是在读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句子后,深刻感受到自己过去的无知与浪费,从而改掉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这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件很欣慰的事,因为国学教育使他们的孩子懂事了、成熟了,思想上和性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对学生的心智是一种锻炼和提高,也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同时还能发挥出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失为一种班主任工作的好方法,教师不妨去做一番研究和探索,争取早日在教学工作中收获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桂飞.班主任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J】.文教资料,2014(20)

【2】胡微微.对初中班级管理综合性学习的思考【J】.快乐阅读,2014(18)

厦门大学扎实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7

建队伍, 夯实创业教育基础。结合实际, 通过“内培外引”, 重点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依托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学科优势, 凝聚了一支具有多年丰富创业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培训了一支KAB创业教育讲师队伍, 32名讲师熟练掌握了KAB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成为一批能长期承担创业教育工作的稳定力量。三是聘请商业领军人物、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工商税务人员等兼任创业导师, 传授创业实践经验, 建立了一支100多名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抓培训, 提升创业教育层次。建立“厦门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 采用“金字塔”结构的教育模式, 通过普及培训、骨干培训和孵化指导三种方式分层次开展。普及培训以“第一课堂”为主导, 聘请专业教师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投资》和《创业管理》等一批高质量的选修课, 以“第二课堂”为辅助, 广泛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讲座、企业家论坛、创业者沙龙和企业参访等活动, 推出了“企业家进校园”“南强之约”访谈、“心连心”创业成长训练营等众多品牌活动。骨干培训以KAB创业培训模式为载体, 开设“南强创业骨干培训班”“创业实践先锋班”, 两年来, 培养了1200名创业骨干。孵化指导实业指导和经验传授, 通过整合企业、工商部门、专业教师等资源, 建立创业导师库, 对从骨干教育培训中挖掘出的具有相对成熟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2013年, 指导21个学生项目成功创业。

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篇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 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随着社会更趋开放化和多样化, 大学生增多了许多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渠道和机会, 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而教育者对现阶段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 无法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 在某些方面现有的回答也比较苍白, 说服力不强, 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

(二) 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朗。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 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也得以广泛传播, 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 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 淡化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三) 缺乏稳定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的主体构成, 有一些是未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系统培训的人员, 人员结构层次参差不齐, 而且每个人的业务工作量大, 精力有限, 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其次是运行机制不稳定, 分工不明确, 保障机制不健全, 硬、软件建设滞后。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躯体正常, 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 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的必备条件。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多关心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生时, 标准包括政治立场方面、思想观点方面、道德品质方面, 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把心理健康和人文精神放在应有的地位, 学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

(二)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相对薄弱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完成, 主要是由专业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多数辅导员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 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 因此无法对学生做出深层次的解释, 只好在实际工作中用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相关管理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匮乏,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不具体, 方法和内容单一, 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 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 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 保障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还没有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很大的支持。经费上的保障是具体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 高校应保证每年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否则, 一切将虚于形式。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存在着严重的缺口, 或是出现经费经常不到位的情况, 还存在诸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资格的认可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施的购置与经费来源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进修、职称评定问题等,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一)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和权威者, 更应是协助者和统治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 而且是高层次部分, 因此, 思想教育过程不仅是以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 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

(二) 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 对于工作对象进行理论说服教育, 工作对象处于被动地位, 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育者地位由主导、权威者变成协助都和治疗者, 尊重学生人格, 理解学生人格缺陷。这种角色的转换,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 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与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目标与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 如学生如何认识目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 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情况,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

从实践角度,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 即使是倍受关注的高校也没有真正将此作为十分重要的课程, 其形式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之纳入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体系, 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特别是在专业人员匮乏的情况下, 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 而且符合我国现实情况。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为自己导引方向, 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方法”, 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

(一) 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但是作为学生, 他们遇到问题不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为习惯及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而且还伴有心理方面的问题, 而且大学生所碰到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 许多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杂, 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奏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 从心理的角度入手,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享资源、互补互益、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 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 在教育引导学生中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方法上, 心理学关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 为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知识, 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直接所用。在整个思想教育中, 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等一系列心理原理和心理方法, 帮助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

(三) 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 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务。目前, 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要达到二者结合, 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还要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 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 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 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

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运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158-161.

[2]瞿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42.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朱占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 (6) :87-90.

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篇9

一、典型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 一个迷茫的代名词, 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群体。大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总有高尚品质的人, 关系到我国的前途未来。换言之, 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 不仅关系自身发展, 更会影响国家命运。大学担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 一方面引领学术风气, 另一方面规范道德素养。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学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由此观之,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具有历史性, 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培养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问题上, 显得更为重要。典型教育是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 这是因为: (1) 在德育教育的开展中, 典型教育具有特殊优势。校方大力支持德育教育, 表彰德行良好的学生, 整顿德行败坏的风气, 这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 典型教育直观、生动、形象, 易于收到教育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 典型教育在表彰先进事迹、整顿风纪中, 可以使学生看到典型事例, 感受榜样的力量, 在现实中, 身体力行地贯彻落实德育教育。

二、选择和总结典型的标准和方法

利用典型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在于选择和总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前提, 是开展典型教育的基础。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 往往可以引起巨大反响;而一个不应选用的典型, 非但不会带来良好的效应, 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因此, 选择和总结什么样的典型作为教育内容, 是一项非常慎重而细致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典型是事物基本特征的集中表现, 是比一般更突出的东西。也就是说, 典型是时代的产物, 特征必然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正面典型代表奋发向上的力量, 反面典型体现消极落后的现象, 从这一意义上讲, 在选择典型时, 必须注意从时代感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中选取。一方面, 所选的正面典型, 必须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决维护党的纪律, 确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突出表现。这是因为, 和一般的宣讲教育不同, 正面典型主要是通过具体事实来感染人, 教育人。同时, 正面典型之所以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素材, 是因为它能够超越一般人所具有的品质, 具有一般人暂时做不到的实际行动。正是这种与一般人之间的差距, 构成教育作用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 所选择的反面典型, 要体现时代特征, 必须是与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相一致的典型事例, 即具有倾向性的违纪现象。根据上述标准, 在选择和总结典型方法上, 要注重两点:一是树立典范, 着重发展好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二是结合德育教育工作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和总结典型。

三、开展典型教育, 应注意把握的关系

1.正确处理正面典型与反面典型的关系。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是经常使用的, 也是最有特点的教育方法。正面典型用得恰当, 能使大学生从那些德馨双备的榜样中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 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如果同时能够抓好反面典型, 会起到让人为之一震的效果, 从前人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 从惨痛的损失中受到深刻教育。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比, 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与生动事例中, 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指出: 在一切实践活动中, 都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质”的关系, 进行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宣传时, 实事求是, 不能为了突出效果, 而对正面典型的先进事迹过分夸大, 也不能对反面典型过分地、不真实地宣传, 严重伤害被教育者的感情, 使之产生逆反或排拒心理, 影响典型教育效果。另一方面, 把握好“度”的关系, 充分认识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的重要意义:正面典型能够催人奋发向上, 反面典型能够使人引以为戒。因此, 二者在量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全面考虑, 综合利用。

2.在典型教育的方法上, 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长期以来, 各高校在开展典型教育的过程中, 创造多样形式,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形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在成长过程中, 应以成长成才为根本目标, 以全方面发展为内在动力, 充分发挥自主性、 能动性, 成为活动的主角, 将成长成才贯彻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

近些年来, 在总结过去成功教育的案例, 各高校逐渐建立一种新的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大学教育及大学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我们不仅要找寻改革创新方向, 更要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反思和实践, 期许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育人与成才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健全教育机制。总而言之, 新形势下, 我们要加大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和新办法的力度, 积极探索, 加以实践, 密切关注形势变化, 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法, 努力打造一种富有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的教育体系, 增强实效性。

3.正确处理典型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典型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 主要是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和警戒教育, 让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达到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正面典型的例子诸多, 带来的积极作用不甚言表。近些年来, 频频发生大学生暴力事件, 如药家鑫杀人案、南航金城学院学生杀人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 这些恶性事件如同一颗惊雷, 使人为之一颤, 在心惊胆战的同时, 也将目光聚焦在事件的本质。本质在何?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 使全社会陷入深思与反省。最后, 人们觉得根源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还不够深入、完整, 一些意识薄弱、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在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时, 铤而走险, 伸出罪恶的双手。我们为那些本该青春明媚却凋零落寞的年轻花蕾惋惜, 但更多的是, 我们要找寻希望, 解救那些迷途的羔羊, 需要一种全新的、全面的、 高效的方法和体系。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的改变, 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 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这些工作单靠典型教育是完不成的, 因此, 我们要正确处理典型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结合, 不能一味地只注重典型教育而忽视其他教育的作用, 进而形成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体系。

四、典型教育的未来展望

1.社会上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风貌。本着“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原则, 我们应该提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从而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家庭环境。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塑造人格修养, 至关重要。

2.建立校园家庭集体化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 逐步加强学校与家庭及社区的沟通和联系, 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情况及心理成长, 将思想道德教育延伸至学生可能触及的每个地方、每个环境。

3.大学生成为自我的管理人、家庭的承担者和国家合格的接班人。自我的管理人, 意为自我思想的引领者、自我行为的践行者, 能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 能够做到从思考中确立自我, 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计划中把握时间, 从表达中锻炼口才, 从实践中赢得价值。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时代环境, 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处处以一名新时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约束自己,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家庭的承担者, 意为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 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 体谅父母的疾苦, 成为责任和承诺的践行者。国家合格的接班人, 意为肩负国家的使命, 挑起民族的重担, 为了祖国昌盛, 为了民族崛起, 不断地为国家的繁荣和强盛提供新鲜血液。

总之, 以典型教育为载体开展新时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 是各高校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工作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只要我们正确地选择典型, 认真地总结典型, 恰当地运用典型, 不断地改进方法, 就一定能使典型教育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上取得成效,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典型教育因直观性、代表性、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越来越成为弘扬正气、完善人格的重要工具, 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 极具必要性。利用典型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 应注重选择、总结典型的标准和方法, 一是树立典范, 二是结合德育教育工作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和总结典型。同时, 正确处理正面与反面、继承与创新、典型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 使典型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开展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做准备 篇10

首先, 转变就业观念, 做好心理准备。

创业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阻力勇于开拓的过程。所以, 开展创业教育要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入手, 引导大学生走出被动就业的框框, 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的意识。有了意识, 再锻炼其识别并合理利用商机的眼力和勇气;培养其利用各种资源, 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创业的能力与手段;以及磨砺其敢于开拓、克服阻力、坚韧奋斗的意志品质等等。简言之, 让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一部分, 并为了将来能够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当然, 创业具有较高的回报, 也有很大的风险。有统计表明, 创业之后, 只有1%的企业家能在市场上生存5年或者更长时间。所以, 创业教育中不能缺少关于接受失败的心理疏导, 要让学生看到:即便创业失败, 创业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也会使创业者得到锻炼, 学会更好地应对失败、把握时机, 恢复得比以前更加坚强, 而这也正是一个人事业、生活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品质之一。

其次, 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 做好能力准备。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不能零散, 也不宜呆板僵化, 应该是一个系统而鲜活的教育过程。比如说, 可以采用由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等基本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育过程。

1. 理论教学模式。

创业理论教学的实质是学习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理论学习不仅是创业学习的第一阶段, 而且也贯穿于创业学习的各个阶段。通过学习创业理论, 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创业的准备过程和程序、了解创业运作的一般规律等等。教学中, 除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 还可以通过邀请创业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开设创业讲座, 介绍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等方式, 增加学生了解创业过程的机会, 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的心理体验, 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 引发其对创业中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地思考, 从而, 加深其对创业理论知识的领会。在此基础上, 还要注重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 完成自己的创业规划书, 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创业前景, 并将其作为自己努力与发展的方向。

2. 案例教学模式。

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 可以增强创业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进行案例教学, 不仅要讲成功的案例, 也要讲失败的案例, 目的是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好的做法, 从教训中领悟危险的举措, 进而将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性。通过案例教学,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创业的机制与规律, 感受创业的环境, 加深对创业难点的认识及增强其分析解决难点的能力。

3. 基地教学模式。

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只有通过创业的实践活动才能切实地强化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消化创业理论、提高创业技能。因此, 创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可分为三类。一是参观实习基地。学校可以联系各类公司、企业, 供学生参观实习, 目的是感受创业, 强化创业意识。二是模拟创业基地。通过模拟创业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三是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孵化创业基地的形式, 吸引企业入驻、扶持学生创业, 同时也发挥着创业实践教学的试验田与演练场的作用, 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 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尝试,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 积累创业的实践经验。

通过系统的教育过程, 让学生对创业理论、创业基本知识以及运作机制具有系统的认识与一定的体验, 走出对创业一头雾水的状态, 为其将来把握住创业机会做好能力上的准备。

最后, 关注优惠政策, 做好争取扶持的准备。

目前, 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贷款、人事托管以及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对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有关创业基金组织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方式等多加关注, 适时在学生中做好宣传, 并与创业基金组织保持联系等等, 总之, 为促成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扶持做好准备。

创业是在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是时代的积极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大学就业指导工作来讲,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 重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将其正规化、制度化, 为大学生将来的创业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 已成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振轩.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律基础;法律意识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北京和上海的有关部门和媒体调查后报道: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了约两成,其中盗窃等财产型犯罪又占了约七成。在这些犯罪的大学生中,重点大学的占了三成多,本科生占了七成半,而且恶性案件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还在不断地上升,这对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是极大的损失。究其根源,是现在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水平偏低[1]。所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欠合理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将“98方案”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在新版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是以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为主体的,法律基础部分仅占次要位置(只有两章内容),仅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主要法规作了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新知,造成了在中国特色的法律特征和观念在不断强化的同时,法律的实体内容却严重缺失的尴尬。

(二)思想上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认为开设“思修与法基”课程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而没有明确其开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所以对该门课程的投入非常少,只是作为一门普通的公共课程来对待。而且,部分高校还简单地把开设“思修与法基”课程等同于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形成除此之外的系统教育。大学生新生入学的法制教育也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部分学校也只是把其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进行,没有把新生的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长远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目标。

(三)对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内容认定不合理

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这是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的认定过于简单,真正的“法制教育”应既包含“法律知识的学习”,又包括“法律意识的培养”。曾经有某高校为了解本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对在校非法律专业而又学过《法律基础》课的学生作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距较远,只要不违法,法律就与自己没关系,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驱使下,导致高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现在高校只注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追求的也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的考试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存在着重学分、轻实效的倾向,难以建立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更未真正地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如今高校的法制教育课除专门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只是在短短的一个学期进行,此外再无任何系统教育[2]。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所接触到的法制教育也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而课程的教学方法仅限于课堂讲解,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工作变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是应付考试,导致大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难以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

二、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从思想上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

高校应明确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应是简单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应是法制观念的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精神的剖析以及法治观念的启蒙、培养,树立起大学生的现代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修养,这既是我们法制教育的目标,也与我们实际所要进行的教育活动相吻合。高校还应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应把其等同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熟悉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校纪校规,自觉遵守法律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上行下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政策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所以,高校不仅要有一批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的法律教师队伍,而且也要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应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因为目前高校的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法制教育的开展,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一些实际的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导致一些严重后果。所以,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这样上行下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受到的传统的法制教育方式一般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学习,但由于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把其当成普通的公共课程对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学习到法律的实质与内涵,而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3]。因此,针对部分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状,一定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所学的法律知识,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如播放有关法制教育的节目、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的咨询活动,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等形式,让大学生真正树立法律信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四)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孤立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增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效,就必须重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工作[4]。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必要联系、互通信息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一项积极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学生家庭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教育和培养学生,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努力把法制教育工作延伸到社会和家庭,这样双管齐下,有利于法制教育工作平稳地开展。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不仅要求他们学业成绩突出,还要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所以,高校就必须肩负起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重任,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并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真正地知法、懂法、守法,敢于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善于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真正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宁玉民.思想政制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如何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一)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保障学生饱满的热情、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中、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青年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吸收能力大于他们的辨别能力,这就容易受社会消极因素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如何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施以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民族振兴所需要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答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材、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三)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材的重要意义;介绍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兴趣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但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从原来的“鹤立鸡群”而变成了“鸡立鹤群”,原有的优越感随之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压力。同时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要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后,所面对的新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交往更加复杂,更加广泛。有些学生很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或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是很自然、很协调。

(三)恋爱情感问题

大学生均处于青春期,因此“爱情”是大学校园中一个敏感的话题。很多大学生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却也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好恋人与朋友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分手问题,不能从失恋的痛苦中挣脱出来,这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

(四)就业前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由对前途的美好憧憬转向慨叹现实社会的残酷。他们需要完成职业选择,形成理想、目标,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大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时,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使自己陷入苦闷、绝望的境地。就业形势、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

(五)家庭贫困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特别是非公立院校,昂贵的学习费用对农村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城镇的部分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家长已经下岗或正处于濒临下岗时期,加之有的家庭还不止一个学生上学,这样的家庭经济也同样十分困难。家庭的不堪重负,不少大学生在校也常为生活而发愁,学费欠着,老师要经常催缴;家中寄钱少,生活费低,这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认知和适应的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校园之外或校园内部的原因,这些因素都是通过大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的。大学阶段,是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其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在增加。针对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教育,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

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采取的具体做法

第一、鉴于一年级学生思想较单纯,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缺乏了解,对专业学习、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太适应,我们着重进行了如下教育和管理:1.召开新生座谈会,邀请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介绍专业发展及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和主题团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2.组织学生学习教学管理规程和校规、校纪,培养新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引导新生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通过参加学院召开的心理学报告会和对心理咨询员的培训,来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第二、针对二年级学生自信心和独立性的不断增强,知识面和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理想与现实容易发生矛盾冲突的特点,着重进行了如下的教育和管理:1.抓班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社会和自我。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3.开展个别谈心和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第三、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专业兴趣明显加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对未来事业的考虑上,思想发展比较稳定并趋于成熟,思想问题多从专业和事业的角度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着重进行如下教育和管理:1.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成果,参加有关的科研学术报告会,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深化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2.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部分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邀请校友或先进人物作“成材之路”的报告,深化人生观和专业思想的教育。

第四、针对四年级学生即将全面完成学业,面临就业而产生的恐惧感、自卑感、盲目感、缺乏择业的考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着重进行了如下工作.:1.认真做好毕业班最后阶段的教学和毕业设计工作。2.组织毕业班学生听取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报告。3.教育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要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4.要求学生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的心态,切不可因在择业中遇到挫折而自卑。

上一篇:安全决策下一篇:注射用头孢匹胺